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匯總9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三峽》,現在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幾個方面談談本文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三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內容。是酈道元抒寫三峽風光的游記散文,是《新課程標準》推薦的古詩文背誦篇目,也是初中階段的一個重點文言篇目。三峽是萬里長江上最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畫廊。其間全長193公里。三峽由瞿塘峽、西陵峽、巫峽組成。瞿塘峽以雄名世,西陵峽以險著稱,巫峽以秀見長。三峽以其壯麗的風光激發了眾多文人的靈感,留下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三峽》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作的一篇寫景散文,它以簡潔凝練、富有概括力的語言描繪了長江三峽四季風光之美,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摯愛之情。文壇巨擘余秋雨曾對《三峽》作過高度的評價:此文用了最儉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后人再難調動描繪的詞章。此語足見《三峽》的藝術價值。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注重選文的思想性 、審美情趣 、文化內涵”是調整后教材的突出特點,結合本文寫景精煉優美,與學生熱愛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鳴的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①德育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感情。
②知識目標: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語;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內容
③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欣賞和寫作能力。
⒊教學重點和難點:
《新課程標準》對八年級階段的學習要求是:“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基本內容”,“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語感。” 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及本文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作如下安排:①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匯,體會三峽的景色美以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手法。②教學難點: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
1.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 ””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據此,本課擬以點撥法進行教學,課堂上指導學生聽讀、試讀、齊讀、自由讀、評讀、品讀,通過朗誦來感悟文章的內容,做到理解成誦,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點撥的過程中,鼓勵他們在交流、啟發、爭議、展示自我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據此我設計了“整體感知——品析語言——拓展延伸”的教學過程,以點撥法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以教師點撥法為主,輔以相應的教學手段。①三峽風光的相關掛圖 ②課文朗讀磁帶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新知識前,要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困難、心理特征及發展趨向,從而有針對性地確立學習的方法。在本課教學中,強調學生課前認真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堂以學生誦讀法、討論法、自讀法為主,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幫助學生完成重難點的突破。 隨著《新課標》的頒布,隨著教改的深入,我正力求打破傳統,變學生的“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而且是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觀。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激發興趣。著名學者余秋雨說過這么一件事,一個外國朋友曾經問他說:“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只說一個。” 同學們猜是哪個地方?(三峽)那么,三峽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這節課就讓我們追隨著酈道元,一起走進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峽,去領略三峽的無限風光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請同學們欣賞張掛的三峽風光圖片,談談自己對三峽的看法。
2.聽配樂朗誦,整體感知作品內容。聽磁帶的配樂朗讀,讓學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閱讀要求,要求學生自主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節奏、讀順文意;再通過教師范讀,并指導學生朗讀,注意字音、節奏、重音和停頓。然后指名朗讀,教師指導。這一環節著重體現《新課標》“在教學中尤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的理念,體現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性。
這是本課的重點教學環節,旨在突破重難點,從而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
3、質疑問難,研讀課文。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訓練。具體有以下步驟:
第一步:自主學習,疏通文意;細讀課文,積累詞匯。這是基于《新課標》“重點考察學生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設計的,采用小組合作實施。
第二步:精讀課文,合作交流;質疑問難,理解內容。《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運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對作品中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一步驟采用師生互動方式實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課文。把握課文內容和情感。同時把課后練習一的習題設計在內容的理解中。
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討論:①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來寫三峽雄偉秀麗的風光?抓住了三峽的什么特點?
②為什么描寫山勢只有寥寥數筆的勾勒?描寫江水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展開,而是首先寫夏季,并將春冬二季合為一體?③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請你找出表現形、色、聲、情的關鍵詞語,并認真體味。討論后教師歸納:文章整體是先寫山,后寫水,作者思路清晰。寫景時動、靜結合。山(兩岸連山,隱天蔽日)水(夏:大水猛漲,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綠潭,清榮峻茂; 秋:林寒澗肅,哀婉凄清。)
第三步 品讀課文,體會意境;初步鑒賞,熟讀成誦。通過對課文的品讀和鑒賞,體味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如對句子“素湍綠潭,清榮峻茂”的品讀和鑒賞,讓學生體到三峽的清悠美等等。
第四步 課文小結,情感熏陶。本文一共只有155個字,卻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羅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動有靜,可見,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確實是美不勝收的, 通過對三峽山水的具體描繪,突出了三峽的雄奇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同學們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熱愛我們美麗的祖國河山的情感,并由此激發我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五步 拓展知識,布置作業。1、背誦默寫課文,分類積累文言詞語。2、思考課文:課文《三峽》所描寫的自然風光已成歷史,如今的三峽大壩工程已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水利工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請借鑒課文,抓住三峽工程的特點,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3、歷代文人對三峽有過很多的贊美,除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外,請同學們搜集有關描寫三峽的詩歌。請抄寫下來,在同學間進行交流。
五、板書設計
三峽
山 ——— 奇、壯 ——雄奇美
夏: 猛、急 ——奔放美
水 冬春: 清、趣 ——清悠美
秋: 肅、凄 ——凄婉美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兩篇短文是古今傳頌的名篇,內容都具有典型意義,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陋室銘>輕松活潑,清新別致,表現了作者高雅的情趣。<愛蓮說>描繪蓮花形神兼備,作者借蓮花自況,表現了高潔的節操。
二、教學設想
1、把握課文內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對于了解古代社會的狀況和作者的思想傾向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對于認識今天的社會,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2、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最好通過比較閱讀,找出兩篇短文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從而突出特點,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積累語言。文學作品是通過語言表情達意的,而語言又是思維的外殼,因此指導學生感悟、理解和積累語言,是學文言文的重中之重。4、進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掌握學習規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善于和同學們切磋探究,質疑解惑,提高學習能力。
《陋室銘》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陋室銘》是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優美的抒情短文,本文通過贊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鮮明,構思精巧,韻味深長而臉炙人口,流傳百世,顯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易懂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1、知識目標: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并背誦全文。2、技能目標: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3、情感態度目標: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用時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評價古人。
(三)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及依據:本文篇幅簡短,語言優美,音韻鏗鏘,讀起來充滿音樂美,學生也會很愛讀,因而我把多形式的朗讀及當堂背誦定為教學重點,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另一方面又可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我還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為教學重點和難點,因為這對正在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初二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
二、說學情
我班是個學習成績較好的班級,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對文言文的知識有一定的積累,也形成了較好的閱讀習慣。對古詩文的誦讀訓練以往也進行過,但學生掌握得不太好,因而加強朗讀訓練,形成良好的語感也就成為必要。前一個單元剛學習完,學生對托物言志的寫法的掌握估計不會太難,但需要鞏固學習。
三、說教法學法
我的教學設計理念是:張揚師生個性,突出學生主體,重視學生感受,強調朗讀品味,滲透學法指導,實行合作探究,加強能力培養。在這理念的指導下,我采用導讀教學法和提問朗讀教學法,并指導學生用以讀會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來學習本課。
四、說教學程序:
(一)課前三分鐘屏幕展示“教學目標”這一設計,從教的方面來說,它具有“導向作用”(《當代目標教學》張 雄)讓學生一起來掌握教學要求,有利于達到教學目的;從學的方面說,它具有“激勵作用” (《當代目標教學》張 雄)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要求,目標明確便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故事導入并解題:上課之前我為學生講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詩人、哲學家劉禹錫的故事。唐順宗時,劉禹錫熱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當朝權貴,失敗后被貶到和州當刺史。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里三間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地撰寫了一聯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策知縣又將他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于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到此景,又作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策知縣氣得臉都發青了,干脆將劉禹錫的房子調到城中一間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一篇文章,并請人刻于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啞口無言,這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陋室銘》。(屏幕顯示兩幅對聯)解題:陋室,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文體一般是用韻的。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這個故事的導入,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也使學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懷創設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三)初讀——感受語言美:針對“銘”這種文體的語言句法特點,我除了要求學生大聲讀,讀正確,讀流利外,還特別引導學生從用韻和講究修辭方面去充分體會本文語言的節奏美和音韻美。朗讀前的這一指導,十分必要,充分體現了教書重在“授之以漁”,學習重在掌握學習方法的教學理念。
(四)再讀——了解內容:在學生齊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后,要求學生細讀課文,也就是學生自行對照課文注釋,查閱工具書,讀懂課文。在這過程中,學生可質疑,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后盡量讓學生討論解答,達到疏通課文字詞的目的。這一設計,在于訓練學生運用工具書的能力,也有利于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學生的自主閱讀,交流合作,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符合新的語文課程理念。在這個環節中,老師不是強硬灌輸,包辦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問不講,而是發揮主導作用,提醒學生掌握一些重點詞句,如:“名”、“靈”、“上”、“入”、“鴻儒”、“白丁”、“絲竹”、“勞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屏幕顯示重點詞句及意思)。
(五)三讀——領悟內涵:先要求學生邊聽教師背誦課文,邊想像陋室中的畫面,體會作者感情,然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啟發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用抑揚頓挫的 語調,讀出感情,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教師范讀,一方面讓學生彌補自己朗讀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和影響,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想像畫面,重在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而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則是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也便于創設融洽的教學氛圍和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讀是思的基礎,思是讀的途徑。
在這一環節中,我還設計了下列幾道思考題讓學生討論:(屏幕顯示思考題)
1、在讀的過程中,你認為哪兩個句子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會用什么語氣來讀?(“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結合你們想像的畫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勞形”)
3、作者居于陋室卻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滿感情地描繪陋室,可見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高潔傲岸,安貧樂道的人)
4、處在今天這個充滿競爭的商品經濟的社會中,我們如何看待作者的這種生活態度?(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表見解,教師引導學生擇善而從)
5、作者的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對陋室的情景的描繪體現出來,這是什么寫法?(托物言志)
這個環節的實施,我主要采用提問朗讀法,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有關語句,學生尋找有關語句的過程,就是學生閱讀的實踐過程,也就是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過程,這是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我還鼓勵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進行討論探究,促進學生對話,讓思想在碰撞中產生,知識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后,各自還只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之后,我們則有兩個思想。這是我設計這一環節的理論基礎。
(六)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自行設計板書,目的在于讓學生及時反饋學習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記憶。
(七)遷移練習(課后作業)讓學生借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用一段話來表達自己的心志和情趣,盡量做到語言優美。通過此練習,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諸葛廬
水(龍)靈 托物言志 自比 “何陋之有?”
景 人 事 不陋 子云亭
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愛蓮說》說課稿
下面,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它們是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1、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愛蓮說》是現行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短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課本164頁上已明確指出:要先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本文和《陋室銘》一樣,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優美,意味深遠,學習時要反復誦讀,用心品味,以充分領略作者的情懷,同時也要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2、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學習蓮花的高潔品格,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2)、知識目標:誦讀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學習以蓮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3)、能力目標:誦讀能力;表達能力。
3、教學重難點(1)、誦讀全文,掌握重要實詞是本課的教學重點;(2)、以花喻人的含義及托物言志的寫法。(難點)
二、教學方法
1、對初中的學生來說,疏通課文的字詞句應是其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內容,在疏通課文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提問答疑法”,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由同學之間相互提問,相互答疑,疏通課文的字詞句,以此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并獲得相應的自學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2、本課中“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是一種新的表現手法,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設想借助于現代多媒體的手段,為學生設計問題,輔以相關的資料,運用“討論法”、“遷移法”,來實現這一教學目地。
總之,本堂課我所注重的是通過教師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指導來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養,在最近發展區內推動學生進步。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蓮花,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看作是美麗圣潔的象征。通過欣賞蓮的形象,讓學生覺得蓮花美并能說出蓮花美在哪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從感官上吸引學生,為本堂課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請欣賞—(展示蓮花組圖)(蓮花是美麗的,那么我們學過的贊美蓮花的名句有哪些呢?)讓學生回憶所學過的寫蓮花的詩句并展課件:針對寫蓮名句進行解說,讓學生對本課有初步的認識(我設計這一環節是這么考慮的:首先,通過提問,一方面復習舊的知識,另一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其次,為本堂課的內容服務。)
2、簡介文體及作者:以提問并借助多媒體展示的方式介紹文體“說”及作者周敦頤的相關知識。此環節的目的是:檢查預習,讓學生了解“說”這種體裁的特點,獲得有關作者的信息:
3、朗讀訓練 完成教學目標:學習文言文,朗讀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誦讀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即本課的教學重點)及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朗讀訓練通過以下五步來完成:
①、課件展示課文朗讀,讀時請學生注意字詞讀音,注意讀課文的語氣。多媒體展示重要字詞讀音。
②、再播放一遍課文朗讀,大家可以輕聲跟讀,體會一下怎樣朗讀文言文。
③、齊讀課文,這一遍的要求是:讀正確字音,讀通課文,聲音響亮,精神飽滿。
④、同學之間相互提問,相互答疑,疏通課文的字詞句。重點字詞句課件展出:
⑤、當堂背誦第一自然段。
4、設疑討論:這一部分,我主要設計了四個問題:
①問題1。作者把蓮花比作什么?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花?表現了蓮花哪些品格?此問題設計的目的是——學習蓮花的高潔品格,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完成德育目標。
②問題2。課文寫了蓮,還寫 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么?這三種人分別代表了哪三種處世的態度?
③問題3。文章題為愛蓮說,為什么還要寫其他花呢?回答此問題后齊背這三個排比句。(予謂菊……君子者也)
④問題4。找出課文中的原句,體會作者對三種花各持什么態度?⑤托物言志的寫法(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第二段的句子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將三種花的品格擬人化了。主要的是把蓮花比作君子,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就叫做托物言志。那么,本文中又“托”了哪幾種“物”,“言”了哪一些“志”呢?學生思考后,展課件:針對課件詳細講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5、拓展訓練(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行當堂訓練,(訓練內容略)這個訓練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的參與,準確地把握志與物之間的聯系,同時,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并暗示性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6、布置作業 :這個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能準確地把握志與物之間聯系的基礎上,進一步訓練其描寫能力,從而能使物與志達到完美的統一。強化本節課的難點內容。以上4、5、6三個小環節:設疑討論、拓展訓練、作業環環緊扣、層層深入的對學生進行訓練,讓學生能通過本課基本掌握使用托物言志這一表現手法的能力,也為今后寫文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后以概括性的語言對本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并讓學
生去感悟一些做人的道理。
附板書設計: 愛蓮說 周敦頤
生長環境:不同流合污
蓮 體態香氣:正直通達君子
風度氣質:端莊嚴肅
托物 言志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義務教育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中的第三單元是事理說明文的區域,共選編了五篇文章,《核舟記》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雕刻家王叔遠熔蘇軾其人其事其文為一爐,具有濃烈的文學色彩,但有不局限于這些,而是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藝,力圖通過一些細節,高度概括地再現當時的藝術氛圍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絕妙的藝術效果。
根據新課標的三維設計思路及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理解本文簡潔,生動的語言及本文的說明順序。
2、過程及方法:熟讀并背誦課文;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巨大成就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強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為:
1、理解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做具體細致的描述的方法。
2、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二、說學法
新課標提出“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這都強調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要求學生用“讀、查、譯、誦”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再輔以查工具書,同桌互譯等方式“讀懂”課文。
三、說教法
新課標強調“師生交往,平等對話,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和教學關系,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依據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實際,我采用“啟發、討論式”教學,變教師為主為學生為主,變講解為主為自學為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四、說教學過程
㈠、課前準備:
學生運用“讀、查、譯、誦”的方法預習,教師印發關于作者及作品簡介資料一份。
㈡、教學設想:
本文文字比較淺顯,結合課文下注釋,學生大體可讀懂,因此,在掃清文字障礙的基礎上,可以幫助學生對文中的一詞多義及古今詞義的異同現象加以歸納。
㈢、導語:
對于“蘇軾”大家都比較熟悉吧!誰能對他作以簡單的介紹(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老師加以補充)
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被人誣陷,次年被貶官到黃州,此時他寫了很多著名詩文,以寄托他諦居時的心情,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遠熔蘇軾其人、其事其文為一爐,再加之自己豐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藝,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這節課,我們就共同來欣賞一下這件工藝品。
(這樣導課既介紹了這件工藝品的創作背景,也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印象)
㈣、檢查預習情況
1、請幾位學生朗讀全文。
2、請幾位學生翻譯課文內容,教師給予適當的指點與糾正。
3、對文中的古今詞義的異同現象及一詞多義加以歸納并投影出示。
㈤、作品賞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藝。
1、集體朗讀課文。
2、思考并討論。
①、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全文層次應怎樣劃分?
②、本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重點在那里?作者為什么要以這個作為重點?
③、在介紹核舟時,作者使用了怎樣的順序和那些說明方法?
④、縱觀全文,王叔遠雕刻核舟的技藝“靈怪”在那里?
(這幾個問題的設計,能讓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雕刻家的精湛技藝,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㈥、總結全文
對照板書,讓學生回顧全文,接著再齊讀一遍課文,最后說:“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事物比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間順序介紹一下它的有關情況”
㈦、作業布置:
介紹一事物
五、說板書設計:
舟(正面)
船艙(中間)上箬篷,下小窗(16個字)
核舟(主體部分)游覽者(船頭)佛印右,蘇軾中,魯直左一人仰面嘯呼狀
記舟子(船尾)一人俯聽茶聲然
舟[(背面)提名(14字)篆章(4字)]
(這樣設計板書,使得學生對課文的說明順序一目了然,同時,也能體現出雕刻家的“奇巧”)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
《老王》是寫人散文,主要寫了作者與車夫老王的交往 ,反映了老王艱苦的生活及其苦境中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也體現了作者平等的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語言質樸、感情真摯。
二、目標、重點和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根據要求,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閱讀課文,能概括出人物特征,初步領悟作者所要表現的“善”——認識善;
2、通過文段朗讀體會和討論交流,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品味善;
3、聯系文章背景和寫作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在生活中踐行“善”——尋找善、踐行善。
重點:分析“老王”和“我”兩個人物形象,在準確把握的基礎上,結合特定時代背景,力求對人物品質有深入認識。
難點:在于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楊絳的人格魅力,學習她以平等和人道主義精神關注不幸者的做法。文革背景。文革 ,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這段歷史,要到八年級下學期才會涉及。語文里,第五單元季羨林的《幽靜悲劇》里會涉及一些。那是個一切顛倒的時代。現在的學生很難理解那時的一些異相,有必要做較多的補充說明。
三、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講授法、談話法和探究法。講授法便于教師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談話法和探究法,可以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主動性,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采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法、討論法和勾畫圈點讀書法,讓學生在閱讀中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閱讀習慣。
此外,利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四、教學程序
1、直接導入,出示目標: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楊絳的文章《老王》。
(1)先請大家欣賞一副素描,根據楊絳的《老王》畫的。(出示畫面“老王”)大家欣賞一下,你們喜歡嗎?
(2)這樣一位老王,73歲高齡的楊絳為他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還被選入了中學課本。楊絳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有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熟知的楊絳?
老師補充相關知識。
這樣,利用人們的一般印象和作者文字的矛盾,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閱讀課文,認識善:
老王到底有怎樣的魅力呢?請大家閱讀文章,認識老王。注意:坐正,大聲朗讀。在閱讀過程中,請不要忘了拿起你的筆,畫出你認為重要或有疑難的地方。
(1)解決生字詞。讀完文章,有沒有困難的生字詞?如果有,請自己站起來提問;如果沒有,在自己的本子上快速寫出相應的字音。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
這樣做,為學生閱讀課文掃清了障礙,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征。同時,營造輕松的氛圍。·
(2)請根據課文內容,完成老王名片。
姓名:
職業:
外貎特征:
家庭住址:
家庭成員:
利用名片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3)思考:老王是怎樣的人?請用簡潔的詞語概括。(學生討論完畢后,多媒體展示)
(4)在作者的筆下,我們看到一位苦而善的老王。在與老王的交往中,作者是怎樣一個人呢?請同學們說出對作者的了解。找出文中相應的文字來說明。
新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或者在聽讀中思考問題,理清思路,鍛煉學生的聽說讀的能力和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聯系背景,品味善
老王是善的,楊絳是善的。
這,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從文字中感知到。作者僅僅是表現這種善嗎?
閱讀文學學作品,要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這篇文章的背景。
(1)故事背景:文革期間
增加相關背景:那是個一切異化、顛倒的時代。從文中可以看出,載客三輪被取締了,老王不能蹬車了;知識分子去干校了,默存的腿不得走路了。其實,現實遠不是作者寫得這樣簡單。
楊絳,一位端莊、文雅的女子,她在文章《從“摻沙子”到“流亡”》中說自己和丈夫打人、踹人、咬人,終至從家中逃出去。
在這種環境中,老王沒有如以往一樣對待楊絳夫婦。楊絳夫婦經濟苦難 ,依舊如以往一樣對待老王。這種善是最醇的善,體現了良知在苛刻環境中的堅守。
(2)寫作背景:文章寫于1984年。
當時,很多經歷了文革的知識分子都會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訴。在楊絳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控訴,更可以看到金子般的美德。我覺得,在本文中,善別有一番意味。它包含著一種復雜的東西,一種苦難中人性的光輝。
請大家閱讀最后一點,仔細品味最后一句,說說你們的理解。
學生討論。明確:楊絳的虧欠來自于她的善良,來自她的慈悲,來自她的睿智無法解決命運的不公。
這樣,引導學生研讀文本的深意。
4、聯系體驗,尋找“善”
今年7月17日是楊絳100歲壽辰。她說:我今年100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凈這100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多媒體展示)
看了這段話,再讀讀《老王》,我感受到一種對心靈的拷問。經濟發展了,人們卻開始感慨道德的`淪喪。老人摔倒了,無人敢去攙扶;肇事車輛撞人了,揚長而去……人性本善,善在哪?
“我得洗凈這100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們是否有勇氣去追尋心靈的澄凈呢?楊絳用她的筆敘述了她和老王交往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老王的善,也讓我們看到她的善。這種善在當時、在現在都是非常難得的。世上不是沒有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套用一下,世上不是沒有善,只是缺少發現善的眼睛。
請用你的眼睛、你的心去發現,請用你的筆去記載,找出我們身邊的“善”。
學生思考、構思。
5、小結課文,踐行善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楊絳的《老王》,認識善、分析善、尋找善,希望大家踐行善。“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讓善環繞我們身邊,共創美好的家園。(音樂《上善若水》)
作業:(1)再讀課文,識記字詞,感悟善;
(2)尋找身邊的“善”,自擬題目,寫作成文
(3)推薦閱讀:楊絳《干校六記》、《我們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是汪冬妮。很高興能在這里為大家說課!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橋。大家熟悉的長江大橋,學校里的小橋。無論是哪種橋,對于我們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有了它們我們才可以很方便的與對岸聯系在一起。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篇目就是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下面我將從教材的處理、學情的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為大家闡述。
一、教材的處理
《中國石拱橋》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所選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說明文。所以,在學習本單元的課文時,要注重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介紹事物的,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以及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二、學情的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在以前的語文學習中接觸的一般都是記敘文。《中國石拱橋》應該說是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接觸到的第一篇說明文。對于有一定文學基礎的八年級學生來說,讓他們就某一事物的特點來介紹事物不難,但是在沒有系統的了解說明文的情況下,讓他們理清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就有了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篇文章的特點、八年級學生的學情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事物的特征說明事物的寫作方法,了解說明順序(從一般到特殊,從整體到局部,由概括到具體,時間由先到后等順序)
(2)學習運用準確周密的語言,感受作者嚴謹治學的態度
四、教法學法
我將遵循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對于本課,我將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導讀法
在我的帶領下,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文本。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二)提問法
包括學生向老師提問和老師向學生提問,了解學生的優點和薄弱方面,通過贊揚他們的優點來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幫助他們解決難題。
(3)比較法
在《中國石拱橋》這篇文章中,作者選取了趙州橋和盧溝橋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橋梁,通過對這兩個橋梁的對比。能讓學生更形象的了解中國石拱橋的總體特征與趙州橋和盧溝橋的個性特征。
在運用了上述的教學方法之后,本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新課標的要求,盡可能讓每個環節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當中,我還采用了以下的學法:
(1)圖表法
作者在文中舉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橋梁,趙州橋和盧溝橋,讓學生畫出表格并把兩座橋的異同點填在表格中。讓學生更直觀的看出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以及兩座橋各自的特點。
(2)討論法
在通讀課文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練習法
根據“語文知識積累與運用并重的原則”和“課內與課外語文學習相促進的原則”,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法,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教學程序
因為本課內容比較豐富。所以我設計了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先向學生展示關于“橋”圖片,這些圖片里面包含了幾種不同類型的橋,讓學生就圖片中橋的特點進行討論,這些橋共同的特點以及每個橋的各自特點。進而進入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課文《中國石拱橋》。
介紹作者茅以升。
2、通讀課文
運用導讀法和自主探究法,放手學生自行閱讀課文,處理文中的生字詞。在此過程中,思考問題:
(1)文章從第幾段開始寫中國的石拱橋?
(2)中國石拱橋有什么特點?
(3)作者舉了哪兩個橋梁作為例子來介紹中國石拱橋?
讓他們在思考中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3、分組討論
運用討論法對上面三個問題進行探究和討論,請同學起來回答。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老師進行總結。
4、講解知識
在討論了上述三個問題之后,我會向學生介紹什么是“說明文”。
5、問題遺留
(1)本篇文章能分為幾個部分?分別給每個部分取個小標題。
(2)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3)把趙州橋與盧溝橋的異同點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來。
第二課時
1、導入新課
檢查學生繪制的表格,讓兩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自己的表格,進行評價。在PPT上展示自己繪制的圖表。讓學生初步了解抓住事物的特征說明事物的寫作方法。
2、品讀課文
讓學生通讀全文,提問兩到三個學生,即文章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小標題是什么?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然后學生進行討論和補充。最后老師進行總結。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整體脈絡以及了解說明文的說明順序。
3、細讀課文
在了解了文章的整體的脈絡后,向學生介紹一些常用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據、打比方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文中劃出這些句子。
重點講解有關數據的句子(精確的數字、大概的數字)
4、布置作業
挑選一個自己熟悉的事物,作一篇說明文。不少500字。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課程目的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與朱元思書是人教版八年紀下冊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古詩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書寫人生志趣,或表現親朋情意,無不浸透著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和深入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吳均寫的一篇書信,作者描繪了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壯麗的景致,流露出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事退隱的高潔志趣。
2、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
過程方法目標: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深入領會關鍵詞語。
情感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寄情奇山異水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3、重點難點
積累許文言詞語,欣賞文中之景。細心品味感悟文中之情。理解文中之情。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科學合理的教法能夠使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的統一,基于此,我將采用的教法是朗讀法,點撥法,情景教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 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力求讓教師和學生在平等的過程中進行教學活動。
學法,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實到實處,我采取的學法是朗讀法和圈點勾畫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我的教學目標,解決重點難點,課堂教學我將采取以下五個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借助多媒體顯示富陽江沿岸美麗的風景,讓學生形成對富陽江美麗風光的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首先請學生借助4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積累文言詞語,發揮語文工具性的作用。其次學生自讀并翻譯課文,然后請同學朗讀翻譯課文,教師予以指導糾正。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合作探究,精讀品味。學生分組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4、拓展延伸。三峽也同為寫景的文章,將三峽和與朱元思書相同點和不同點。了解寫景文章的寫作方法
5、課后作業。翻譯成現代漢語介紹富陽江的風景。
四、板書設計。略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同仁們: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把我對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篇散文的教學設計理念及其教學設計給大家談談,稚嫩與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
教學設計理念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于漪老師也說:“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這個工具;舍棄人文,就無法掌握語言這個工具。”高考話題作文的內容已經開始涉及到心理學、哲學的內容,這就必然要求我們教師培養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語文素養,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內涵和文化修養。基于這樣的教學理念,我設計讓學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這一思想主題的同時,也落實把握文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與語言的涵詠。
解讀《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中國現當代散文、外國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讀課文。高中語文分別在第一冊和第三冊共安排了了三個單元的散文教學,其中第一冊的散文教學要求要使學生在初中散文學習的基礎上對散文的欣賞能力有所提高。這個單元的散文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在二單元的前兩篇散文中我已經教給了學生學習鑒賞散文的基本方法,針對《我與地壇》這篇自讀課文,我將著重培養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文體的能力。抓住核心內容,了解文本特點。
《我與地壇》(節選)這篇散文第一部分寫地壇,寫自己在地壇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寫母親,寫自己感受母愛后對生存有了更深層的領悟。這篇課文最突出的藝術形式是借景抒情。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決定了這篇課文解讀的核心內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學習并借鑒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解讀學生: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到有關生命話題材的文章,如張曉風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熱愛生命》。現實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張海迪、海倫·凱特等勇敢挑戰生命的人物,所以對于史鐵生的人生經歷敘述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結合高中學生對生命的意義與生存的價值開始進行深入思考這一現實,及其學生平時學習生活中的態度與表現,我想通過史鐵生的人生經歷讓學生明白:苦難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賦予生命凝重悲壯的色彩,人,就應當在這冰冷而又燃燒著的有限世界中帶有傷痛地生活。痛苦,有時是證明我們活著的惟一方式。痛,并快樂地活著。……總之,給學生一點關于痛苦的哲學觀點,給他們自以為痛苦的高中生活鋪墊一點理論基礎。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通過為數眾多的散文學習,熟練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本身也不會構成學習的難度。而關鍵在于“景為什么能成為情的依憑所在?”這個問題。學生在解讀《我與地壇》時,可能會對地壇為什么能給予作者生命的啟示這里形成閱讀障礙,一方面是因為地壇包蘊的歷史內涵與人文精神本身的豐富性;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人生體驗與經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造就了學習中的難點,教學過程要視情況給予一定的關注。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課堂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與啟發。
教學課時與教學目標的設計
基于對教材與學生的分析,我安排了兩課時完成這篇自讀課文。并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說出作者對生命和生存的理解。
2、找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句子若干,品味其中包蘊的情感。
3、學習此文后,能產生勇敢面對生活的信心,有親近關心母親的沖動。
教法與學法的設計:
教法:啟,拔,導學法: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練筆強化。
下面,我重點給大家談一談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策略及實施過程。
教學過程的設計:
第一課時:感受生命,品味生存
教學設想:完成教學目標1、3。分四個環節展開。重點放在第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教學環節:導語引懸念,激發出興趣。學生在大目標的指引下展開與文本的第一次對話。(約11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導語:“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于是,退家靜思,努力讀書,苦練寫作,終于從一個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頗具哲學家氣質的作家。你們想知道他是如何從痛苦中解脫,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蛻變過程嗎?”(教師板書課題:我與地壇)(1分鐘)
[設計意圖]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對學生學習有促進作用。因此,我設計導語時盡可能引起學生的閱讀文本的興趣。
2、教師要求學生在5到8分鐘內快速閱讀全文,并且用幾個詞歸納出這篇散文的核心內容。(約10分鐘)
[設計意圖]《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因此,我限定閱讀時間,并要求閱讀后歸納概括。通過課堂上反復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二個教學環節:在學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礎上,出示具體學習目標后,引導學生展開與文本的第二次對話。(約7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3、教師出示具體學習目標:(約1分鐘)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么?
4、學生第二次深入文本閱讀。(約6分鐘)
[設計意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問題教學法,認為這種方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利于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因此,我向學生出示了具體學習目標,引導學生獨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第三個教學環節:在學生深入理解探索文本的基礎上,展開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約20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4、逐一落實具體學習目標。
(1)落實具體目標1,并給定學習方法:找,讀、議。(約10分鐘)
教師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引導學生談一談“你對生命的理解
與史鐵生有無相同之處?你對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設計意圖]由于學生個人經歷與人生體驗不同,決定了各自對文本的解讀,對生命的理解也不會相同。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人體驗,重在讓每一個學生有所領悟與體會。貫徹素質教育課堂要面向全體的要求。
(2)落實具體目標2,并給定學習方法:說,議。(約10分鐘)
教師設計了兩個小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其問題依次是:讀了文章的
第二部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從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么?重點放在第二個問題,根據學生發言情況,我適時補充三個素材引導學生感受、品味生存。第一個是“夸父追日”的故事,第二個是“西西弗的神話”,第三個是老子的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設計意圖]讓學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壯,明白生命只有在負重的時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與可貴,以此消融平時學習與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與痛苦。通過師生對話,展開心靈的交流,提升學生的精神與情感。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哀,產生愛戴母親的情愫。實現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四個教學環節:師生共同小結后,教師布置作業,擴展練習。(約2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根據板書,用簡潔明了的話概括本課學習內容及收獲。
2、教師布置作業:中國人有句俗語“好死不如賴活著”,當代女作家池莉
有篇小說題名《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如今的社會有人喊生存日艱,有人說要提升生活的質量等等。請聯系實際,寫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現你對目前高中生生存狀態的一點思考。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
識與技能。為了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我特設計如上作文題,提升學生的思想層次。
解讀板書設計:
我與地壇
感悟生命品味生存
學習目標及學習方法: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是什么?(找,讀、議。)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么?(說,議。)
[設計意圖]追求簡潔,突出學習目標及學習方法。
第二課時品評融情于景挖掘地壇內涵
教學設想:完成學習目標2。分四個教學環節。重點放在第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復習導入,明確本課學習目標。(約3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導語:“上節課,我們共同感受了生命,品味了生存。明白了真正的勇者,敢于面對社會的挑選,敢于正視競爭的激烈。怎么樣?能夠接受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挑戰嗎?”
[設計意圖]作為學習活動推動力的學習動機是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發展
智力的重要組成因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從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著手。基于這樣的考慮,我設計了如上的導語,激起學生挑戰學習的興趣。
2、教師布置學習任務:仔細閱讀文本第一部分,用幾個詞語概括這一部
分的寫作手法。
[設計意圖]《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在閱讀鑒賞中,要了解散文這種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努力落實這個要求。
第二個教學環節:學生深入文本,把握表現手法。(約8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學生用5至6分鐘再次閱讀文本第一部分。
2、學生用幾個詞概括第一部分的表現手法。
[設計意圖]孔子曰溫故知新。既為建構新知作準備,又訓練學生閱讀文本與歸納概括文本特點能力。
第三個教學環節:以問題為鏈條,突破難點,落實語言訓練。約25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抓住地壇的特點進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寫,請找出描寫地壇特點的句子。”(這個問題難度系數不大,學生大多都能找出來。)
2、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如何理解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這個句子”要求學生結合地壇景物描寫討論品評“荒蕪”“衰敗”這兩個詞的內涵。
(1)學生通過課文43頁“九壇”的簡介,了解地壇的歷史淵源。對地壇有一個大的感性認識。(最好的辦法是借助多媒體展示地壇的歷史變遷,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了解地壇。)
(2)學生通過查字典明確:“荒蕪,是指因無人管理而滿野草。”“衰敗,即衰落,由興盛轉向沒落。”
(3)學生分別找出體現“地壇荒蕪”與“地壇并不衰敗”的句子,品味作者在其中包蘊的情感。此處不求讓學生能深能透地理解史鐵生的生命哲學,而重在啟發學生有所悟、有所感。
(4)教師提供帶個人色彩的感悟:時間可以消融人的痛苦與不幸,歷史可以包蘊個人的榮辱得失,人在自然的永恒的和諧里找到生命的真諦。
(5)討論寫景句子里的語言創新。
[設計意圖]突破難點,幫助學生領會地壇的歷史內涵和人文精神。體現重點,落實了語言訓練。
第四個教學環節:歸納小結,布置作業,擴展練習。
1、教師歸納小結本課學習要點: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來寫,并且適當
運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注意語言的創新。
2、教師布置作業:談一談你母親的人生追求和生存方式給予你的影響,
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篇有關“我與母親”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識
與技能。我設計如上作文題,既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訓練學生運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進行寫作。
解讀板書設計:
我與地壇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
[設計意圖]追求簡潔,突出學習內容。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老師們,我說課的題目是:《臺階》,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下面我就按照說教材、說學法、說教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學設想:《臺階》是一篇自讀文章,與本單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說,作者塑造了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父親”形象,他具有農民的樸實、淳樸、無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因此,本節課緊扣小說的三要素,加強學生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
2、教學目標簡介: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認知目標: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課文圍繞“臺階”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聯系生活,敢于發表自己見解和認識的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
情感和態度目標:
(1)學習文中父親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
(2)深入了解、認識自己的父親,理解父親。
3、重點難點分析。教學重點: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和圍繞臺階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寫法
4、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說學法:
《臺階》是一篇立意新穎,情節樸素感人的文章,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特別本文蘊涵的社會背景以及父親的形象意蘊問題較深奧,八年級的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這堂課適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三、說教法與手段:
1.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這節課,教師設計讓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通過相互討論,分工協作等多種方式進行合作學習和交流,并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完成教學目標的。
2.“文學的本質是始于感情而終于感情的。文學家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讀這篇文章,除了創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3.檢查學生的預習這一步必不可少,這是有我校的校情,學情決定的。我校的校情是:學生不住校,不晚修,教師無法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我校的學情是:有一部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極差,教師要加強督促。4.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要充分利用圖書館,互聯網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3分鐘(背景音樂《愚公移山》)透過朱自清先生飽含深意的《背影》,我們分明看到了困頓前行中的父輩的身影,今天學習的李森祥的《臺階》將以小說的視角為我們展現父輩們現實的生活畫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鑼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此導語設計貼近課文內容,和課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樂《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課內容。)
(二)整體感知:8分鐘(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先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再讓學生配樂朗誦,要求學生勾畫出生字詞,并結合課文解詞。
2、再次讓學生瀏覽課文,圈點法找出文中關鍵詞句,能復述故事情節,把握小說結構。(設計意圖:①符合我校的校情,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督促部分不自覺的學生。②通過復述故事,學生初步把握情節,對人物也有一個初步感知,做到整體的把握。③復述故事,也訓練了學生快速閱讀、勾畫圈點法閱讀以及培養學生信息篩選和概括能力。)
(三)小組討論、合作探究:(10分鐘)
提問:讓學生勾畫出父親的模樣,找出最讓你感動的描寫父親的語句,說說使你感動的原因。以“父親是一個……的人”為話題完成。學生各抒其見,教師小結:從凄楚、辛酸中走來的父輩,在后代的眼里,顯得比較卑微的、胸無大志。但骨子卻那么要強、有志氣、不甘落后、有長遠目標,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他們身上的品質和美德讓我們震撼感動。(設計意圖:①讓學生篩選信息,掌握抓住關鍵詞句進行人物賞析的方法。②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完整流暢的表達。③讓學生自己感悟父親身上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
(四)全班協作,質疑解惑:(15分鐘)
默讀課文,讓學生自己提出疑難問題,全班交流。如提問:1.為什么“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2.父親為造新屋,可謂終年辛苦、異常艱難,十分感人,可是作者卻在臺階上用了那么多筆墨,這是為什么?3.父親為了造出像人家一樣有高臺階的新屋,也叫人羨慕,競花了大半輩子去準備,才蓋起有高臺階的新屋。可是,新屋落成了,父親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父親這樣做,值得嗎?(設計意圖:①這個環節有學生自己把握,教師適當引導,照顧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質疑討論中鞏固、強化學習效果,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②教師引領學生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③掌握圍繞臺階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寫法。)
(五)拓展遷移:(4分鐘)
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回憶自己的父親,抓住父親的特點,仿寫一句話。(設計意圖:①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巧妙完成對父親的解讀。②訓練學生的知識遷移拓展和寫作能力。)
(六)師生小結:(2分鐘)
學生自主的總結本節課的收獲,教師予以肯定和補充。(設計意圖:發揮學生的自動性,真正體現學有所長。)
(七)作業設置:(1分鐘)
寫篇周記,展示自己眼中的父親,表達自己對父親的尊重和理解。(設計意圖:把課本與生活聯系起來,用寫作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認識自己的父親,理解父親。)
五、板書設計:
臺階--李森祥
新屋--(有地位、受尊重)
臺階(線索)
要強--老實厚道--愚公移山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
老屋(貧窮、地位低)
(設計意圖:①體現課文圍繞“臺階”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方法②直觀表現文中父親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③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它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熠熠生輝。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寫法,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對偶工整,虛實相生,言志如詩,韻味如歌。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初一文言文的學習,對文言文的閱讀和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容易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與成就。但由于本單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為避免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成為必要。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借助注解了解課文大意,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學生能大致理解文章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安貧樂道的精神,提高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該文為膾炙人口的駢體文,句式整齊而變化有致,音韻和諧,節奏明快,讀來瑯瑯上口,是體現朗讀音樂美的絕佳材料。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疏通文意。
但是古詩文及其講究鑄字、煉句。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難點確定為: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找出自己最喜歡或認為用得最精妙、傳神的詞、句細加品析并作簡要批注。
五、說教學方法
同時,為了達到既定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為了更好的上好這堂文言課,不至于枯燥,我選擇通過以“讀”為核心而創設了情境教學法、圈點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整堂課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能夠使課堂更加生動不至于煩悶,才能讓學生更加體會到古文的美至而愛上古文。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上課之前,請大家先來做個選擇題:A、假設有一棟富麗堂皇的大廈,要得到它,必須說一輩子違背良心話,做盡傷天害理的事;B、有一間簡陋的屋子,那里風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選擇哪個呢?
很好,你的選擇與一位詩人一樣,他是唐代劉禹錫。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很出名。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他的《陋室銘》吧!(板書題目)
2、整體感知
通讀課文,本文來自四川教師招聘網xx此程序的設計是要學生養成反復誦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互譯課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動發言講解課文,其他同學的問題可由發言同學解決,老師適時適當點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匯總9篇】相關文章: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說課稿 吆喝說課稿11-03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集錦六篇10-07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1-03
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母親》說課稿12-20
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下冊 永久的悔說課稿11-03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作文匯總5篇01-02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作文匯總6篇01-02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作文匯總10篇01-02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作文匯總五篇12-31
實用的八年級語文作文匯總八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