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1-09-09 10:46:32 說課稿 我要投稿

【熱門】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年月日”之“24時計時法”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科書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充分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素材進行教學,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探索24時計時法的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能在兩者之間進行互換。通過鼓勵學生收集相關知識的內容來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把握24時計時法的方法與普通計時法的相互轉換的規律,學會推算經過時間。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思考能力。

  (3)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

  教學重點: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轉化。

  教學難點: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轉化。

  教具準備:鐘表、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直觀演示,畫線段圖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方位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較輕松掌握24時記時法,時間與時刻的區別,靈活計算有關時間的題目。

  1、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后經過比較歸納,最后概括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于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動眼以及采用對口令搶答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本課我采用了“問題探究”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一、從生活導入

  1、新聞聯播的播出時間,進一步豐富感知。

  師:這段節目大家熟悉嗎?新聞聯播什么時間播出?

  2、學生回答后,課件出示電視節目預報時間19:00,讓學生說說這是怎么回事?

  3、講解這種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揭示課題二探索新知。

  師:24時計時法是怎樣計時的呢?看鐘表演示教具。春節聯歡晚會新年的鐘聲是什么時候敲響的呢?學生回答是12時,這是夜里12時,是舊的一天的結束,新的一天的開始。我們把這一刻稱為0時。閉上眼睛想一想,時針一天正好走幾圈呢?接著演示時針是怎樣走的。提問:這是時針走幾圈,是幾小時?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24時計時法?學生練習撥表盤。讓學生回答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有什么不同。老師講解這種用0-12時來計時,而且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的計時法叫普通計時法。(板書:普通計時法)。第二種不用加文字說明,只用數字0-24時表示的叫24時計時法。(板書讀題:我們今天要研究24時計時法)

  [從情境中導入生活化,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因為現實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能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用電視上的節目時間創設情境,一方面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明確了方向。]

  二、比一比:

  1、分組研究兩種記時法有什么不同,討論喜歡哪種記時法。

  2、比較兩種記時法的相同點,初步了解轉換方法。

  [“相信自己的學生,別以為他做不到“凡是學生能自己做到的,老師絕不代替。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是沒有找到學好的方法”。]

  三、互換

  1、學習把24時記時法轉換成12時記時法。

  2、學習把12時記時法轉換成24時記時法。

  四、強化“零時”

  利用鐘面模型的課件,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感知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段,時針在鐘面上轉兩圈,一晝夜共有24個小時,建立0時的概念。通過具體的事例,幫助學生明確一天中開始和結束的時間“0時”。認識0時是一天的開始,24時是一天的結束,他們就是夜里12時。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之一。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對時間有一些基本的認識。

  [教學信息化,激發學生直觀形象思維。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是直觀形象思維,且愛好新奇。所以,在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變靜為動,用活動的鐘面,將24時的形成這個難點突破。激發學生發言樂趣。課堂中,課件的使用都起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效果。特別是那個一晝夜鐘面變化過程(隨著鐘面的變化,夜色星星月亮逐步變淡,太陽慢慢升起,再到夜色星星月亮的過程),學生對這個知識有了深刻的印象。]

  五、鞏固知識:

  通過層層深入的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兩種計時方法,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里的應用,學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統計和平均數”是國標本第六冊的內容。求平均數是分析數據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工農業生產中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產量等等。它既可以反映一組數量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量的比較。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平均數是作為一種典型應用題加以教學的。而新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新教材明顯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設計本課時希望通過具體問題情境的呈現,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讓學生在認知沖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價值,并啟發學生探索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專用,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4、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能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重難點和教學策略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對策: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提供學生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數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①出示男女生人數相同,進行套圈比賽的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出比哪個隊贏,只要比總個數就可以了。

  ②出示第二次比賽,人數不同,男生三人每人都套中4個;女生四人,每人都套中3個。讓學生交流看哪個隊贏,比什么?從圖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準一些,所以男生贏了。明確人數不同時,應該比每人套中的個數;同時討論為什么比總個數就不公平了。

  ③出示第三次比賽圖,先交流看哪隊贏,比什么,明確人數不同比每人套中的個數;接著對比第二次比賽的統計圖,發現第二次每人套中的相同一下子就可以比出來,而現在每人套中有多有少,讓學生探索有什么辦法可以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探索并總結出移多補少的方法,并初步認識平均數。

  ④完成兩道簡單的用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練習,鞏固求解方法

  ⑤接下來也會有幾盤蘋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嗎?有信心嗎?

  追問:那么現在該怎么辦?

  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

  ⑥在學生掌握了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后,讓學生口答5組數據的平均數,并探究平均數的范圍。

  ⑦最后安排了幾道練習題。

  分散難點,逐層深入

  ——對書本原教材改動的設想

  我們每個班中,學生的差異很大,智力、基礎、習慣的不同都是都擺在我們眼前,而有效教學肯定需要面對全體學生,我覺得我們要讓學生面對一個問題一個臺階,優等生輕松一躍過去了,中等生稍加努力翻過去了,后進生咬咬牙也能爬過去,給每一個學生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都能享受到通過努力后取得成功的喜悅。

  所以結合本班學困生比較多的實際情況,我并沒有一下子就出示書本所提供的例題,就是兩組同學人數也不同,每一個同學套中的個數也不同,有多有少。我個人覺得對于我們很大一部分同學來說,直接在這個例題中比哪個隊贏,可能會無從下手,比人數不對、比總個數不對、比男生套中最多的和女生套中最多的也不對。可以說找準應該比較哪個量,既是認識平均數的切入點,也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

  所以我把這一例題中找合適的比較量分散在三個比賽情境中,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分清在什么情況下該比較哪個量,然后再去認識平均數。

  第一次,人數相同,只要比總個數。、

  第二次,人數不同,但男生每人都套中4個,女生每人都套中3個,很明顯每個男生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贏了。明確當人數不同時,要比每人套中的個數;人數相同時只要比總個數,(當人比每人套中的個數也行)

  第三次,出示書本例題,人數不同,應該要找每人套中的個數,(當然這里所說的每人套中的個數在沒認識平均數前還不夠規范)但目的就是讓學生去找一下子就可以比的那個每人套中個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當然,本來是希望通過第一第二次比賽的探索,讓學生在第三次比賽中順利找準比較量,但在實際過程中,那個學生還是去找了總個數去比輸贏,這說明教學設計或者教學實施還有很多不合理不有效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提出來探討。

  平均數課后反思

  張淵

  4月7日,我執教了三年級下冊的平均數一課。平均數是統計中一個重要的概念,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數據的能力,為學生打下了認識平均數的基礎,但平均數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又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所以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逐層認識平均數是我教學的主體思路。本堂課教學過程可謂有得有失,但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獲。

  收獲一:提問需要有效性和針對性。

  1、教學片段:出示男生的套圈成績統計圖。

  師問: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答:圖中有四個人。

  生答:他們分別是李小剛、張明、王宇、陳小杰。

  不難看出,學生的回答遠離了我原先的預設。反思自己的提問,“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是一個比較籠統、擴散的問題,學生回答的人數、姓名也是信息之一。所以提問的針對性、指向性不強難免會讓一部分學生找出一些無關的數學信息。

  改進措施,更換提問說法:“根據圖上的數據,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

  2、教學片斷:

  學生口答完每組數據的平均數后,題目如下:

  234(3)

  468(6)

  267(5)

  507504501(504)

  41620xx(20)

  師問:比較5組數據的平均數,你發現有何共同之處?

  (本題是讓學生找出平均數的取值范圍)

  生答:每組數學都是從大到小。

  教師的提問同樣非常發散,有的學生在找每組數據排列從大到小的順序,有的學生在找前后數據之間的差,等等。教師的提問讓學生無處下手,所以出現前后比較的、比較排列大小順序的、比較前后差異的。

  比較程健老師指教的《找規律》片段:

  出示ppt,思考:

  ①平移次數和連號張數的關系。

  ②一共幾種拿法和平移次數的關系。

  同樣是讓學生探究數據之間的關系,程老師的提問開門見山,學生對于探究什么就非常明確,課堂效率高。

  收獲二:加強對關鍵問題的討論

  片段:在計算出男女生各組的平均套圈個數后,

  師問:男女生哪個組贏了?

  生:女生組贏了。因為女生總共套中了16個,男生一共套中了15個。比的總個數。

  雖然在教學本題過程中,已經先問過,比較男女贏應該比哪個,并對應該比較每人套中的個數予肯定,但部分學生原來是想比較總個數,而我對為什么比較總個數是錯誤的卻未加以討論,以致部分同學對該比較哪個量思路還不是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學中,對關鍵問題,怎么想是正確的,為什么?怎么想是錯誤的,為什么?都讓學生討論一下,讓每一個學生都徹底理解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收獲三:合理運用媒體,呈現直觀圖像

  片段:男生3人,分別套中了7、5、3個。

  師問:通過什么方法,可以一下子看出每人套中個數的平均水平?

  討論交流后利用課件演示,條形統計圖上7格的移出2格給套中3格的,移完以后,男生每人套中個數相同。利用多媒體的演示,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視覺感官支撐,抽象的平均數在具體的圖像的呈現下變得清晰可見,學生在視覺沖擊下對平均數的認識深刻有效。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的《小數的初步認識》。

  一、說教材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學好這部分內容,使學生初步認識小數,為以后繼續學習小數的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說設計理念

  1、聯系兒童的生活認識小數。本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選取了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小數的現實作用。

  2、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知識作為學習小數的形象支撐。這適應了兒童的年齡特征,使學生易于接受,便于學生聯系實際,來初步認識小數的含義。

  3、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已有知識,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使學生在學會的同時,形成會學的能力。

  4、在課堂設計中注意提問的深度,提高問題的思考價值。在提問時,關注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重視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

  5、把握好教學要求。本單元不要求離開背景和具體的量抽象地討論小數,小數的認、讀、寫,也僅限于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聯系小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初步了解小數的含義,會讀、會寫簡單的小數,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

  2、能力目標:在理解小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的創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數的發展,感受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他們熱愛數學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教學難點:會把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寫成幾元幾角幾分的數。

  五、說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講授法、談話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規律,溝通分數與小數的聯系,形成正確的認識。在教學中要做到有扶有放,扶放有度。使學生愉悅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知識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講練結合,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體會,有助學生技能的形成。

  學習方法:

  學生在課前進行社會調查,上課時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主動探究中獲取新知識。把數學探究活動與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概括出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六、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板塊: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2)聯系生活,探究新知;(3)實際運用,鞏固認識;(4)課堂小結,體驗成功。

  第一版塊: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在新課前,我布置孩子們調查一下身邊超市的任意五種商品的價格。

  一上課,我就讓他們把自己調查的結果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在學生匯報的同時,我在黑板上板書,板書時注意將這些當數分成兩類,即整數和小數。然后請學生仔細觀察黑板上的數,跟我們以前學的整數

  一樣嗎?那這些數有什

  么共同特點呢?通過小組同學交流發現這些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從而引出今天探究的內容。(板書課題:小數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第二板塊:聯系生活,探究新知

  第一步驟是聯系生活實際,認、讀、寫小數。

  出示情境圖:幾位同學去商場買水果的情景。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表示水果的質量數有什么特點?學生先分組討論,然后再匯報。后教師小結這樣的數叫小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叫做小數點。小數點前面是整數部分;小數點后面是小數部分。

  并在后面接著板書:三點二五千克、二點七千克、零點八千克。

  引導學生發現整數部分的數和小數部分的數在讀法上不同,整數部分跟我們平時讀的一樣,是幾就讀幾是幾十就是幾十。小數部分與整數部分讀法不同,只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是幾就讀幾。(如:3.25讀作三點二五)

  我們已經會讀這些小數了,那這些小數是怎么寫的呢?讓我們動手來試一試。教師說幾個不同類型的小數,學生寫一寫。

  學習寫小數,師示范寫,學生學著寫。讓學生注意小數點的位置和寫法。

  設計意圖:小數的讀法和寫法是相對比較簡單,部分學生已經能結合生活中的經驗讀出簡單的小數,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嘗試去解決。個別學生存在困難,相互幫助就可解決,這樣既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已有知識,進行知識經驗的遷移,又能使學生在學會的同時,節約更多的時間去突破教學難點。

  第二步驟是理解用“元”做單位的小數表示的意義

  1、出示情境圖,教師引導學生看商店的價目表。

  2、讓同學們仔細想想,這些東西賣多少錢,由學生回答,讀小數。

  師舉例說明:整數部分表示的是幾元,小數部分小數點第一位表示的是幾角,第2位表示的是幾分。(12.68元讀作十二點六八元就是12元6角8分)學生自己填一填,再全班反饋。

  第三板塊:實際運用,鞏固認識

  《課程標準》指出:練習,要使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為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煉能力的雙重效果,我在組織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1、小數存在我們的生活中,現在又以幫同學測量身高的方式讓學生用小數來讀出身高,1點幾厘米。

  2、用小數表示同學的身高。

  由生獨立做,再在反饋中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怎樣用小數表示身高。

  第四板塊:引導學生總結

  讓學生談一談本節課有什么收獲?是通過什么方法得到的?使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小數的含義,體會小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我反思的習慣,提高了他們自我梳理知識的能力。

  八、設計說明

  根據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本節課設計時,我遵循以下原則:情境引入激發興趣,學習過程體現自主,知識建構循序漸進,思想方法有機滲透。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說明,不足之處,請各位指正,謝謝!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的: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平面圖形的周長。是一堂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的課,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五冊P100~P102《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新課標里提到“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生活實際,本課時的知識、能力、情感目標分別為:

  1、 結合具體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并能指出具體圖形的周長。

  2、 結合具情境,通過觀察、度量及比較、歸納能活動,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3、 能運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知圖形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貫穿全局、帶動全局的核心內容,它是由各部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周長的概念以及周長的計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到今后學習的各種圖形的周長計算。我給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定為兩個:

  1、 周長的認識。

  2、 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難點:

  能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等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

  1、 多媒體課件。

  2、 樹葉圖片。

  (二)、引導學生學習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原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系實際,注意通過直觀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選用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是直觀演示為主,引導學生親自操作、觀察思維、自學討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

  (三)教學過程:

  一、探索對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學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體圖形,而特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會出現得比較少,所以在第一個層次我采取了從一般到特殊的教學模式。以常見的樹葉為例抽象出周長的概念。首先創設一個具體情境:為了迎接五城會的到來,小瓢蟲星星積極開始了體育鍛煉,每天都會到青葉操場上跑步。用多媒體演示小瓢蟲星星在青葉操場上兩次不同的跑步路線,讓學生觀察跑步路線是否相同,分小組討論不同在哪里,在矛盾形成的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勢而漲,當學生觀察得出結果:一次沿著青葉的邊沿從樹根出發最后跑到終點剛好跑完一周,另一次還是沿著樹葉的邊沿從樹根出發但是最后沒有跑回樹根,離一周還差一點。在此同時教師揭示周長的概念:剛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樹葉一周的長度,也就是樹葉的周長,我們把一個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通過兩次不同爬行過程的比較,學生的腦中形成了周長完整的表象。在這一教學層次中不是把周長的概念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具體的觀察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比較,合作交流,為學生對周長的認識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長的概念。

  二、動手操作,落實概念。

  在學生的具體觀察,比較后,教師揭示了周長的概念,學生對周長有初步認識之后,出示多種具體圖形,讓學生動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這些圖形的周長,從而使學生對知識進行類化使學生體會到概念是對具有共同特征的許多具體內容的概括:

  小學生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在學生直觀認識了周長了之后,通過描一描周長這一操作活動,拓寬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進一步認識了周長的意義。

  三、因勢利導,探索發現。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重講輕練為邊講邊練,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實現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

  在學生對周長有感性的認識之后,讓學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組討論要求出這些圖形的周長怎么辦?討論估計有三種情況:①用繩子量套在圖形上,在把繩子拉直用直尺量繩子的長度②把圖形簡下來在直尺上滾動③量出各條邊,再把各條邊相加。我們可以發現各種方法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用繩子量不方便,存在誤差;滾動剪下來的小實物可以,大實物、畫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圖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組成該圖形各條邊的長度,把各條邊相加得出該圖形的周長。但是量幾條邊呢?通過觀察發現有的圖形沒有必要把所有的邊都量出來,相同長度的邊只需要量一次就夠了。

  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有以下幾種做法:

  長方形的周長:①4+2+4+2=12(厘米) ②4×2+2×2=12(厘米) ③(4+2)×2=12(厘米)

  正方形的周長:①3+3+3+3=12(厘米) ②3×4=12(厘米)

  在學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進行討論,讓學生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方法,新課標提倡算法的多樣法,而現實生活中正正規規給出長寬求周長的例子少之又少,為了更好的將所學知識運用與生活實際,學生討論出的方法不唯一,不總結公式。

  四、解決實際問題。

  1、 伍校長想在咱們學校周圍修上一堵新圍墻,你能幫伍校長算算圍墻要修多長嗎?

  新課標里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在學生掌握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后,讓學生求出不規則圖形的周長,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熱門】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篇】相關文章: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小學數學《約分》說課稿12-24

三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11-04

軸對稱圖形說課稿 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11-11

三年級數學認識路線優秀說課稿范文12-28

西師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旋轉與平移說課稿11-04

學校語文熱門說課稿11-03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錦集8篇10-04

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合集9篇10-04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擲一擲說課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