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5篇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有余數的除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課本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第50、51頁的例1、例2和51頁的“做一做”,以及練習十二的第1、2題。
2、教材簡析
“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內容上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是今后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因些這部分的知識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讓學生學好。有余數的除法是以表內除法知識作為基礎來進行學習的,它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因此,為了使學生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教材有意識地注意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理解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來溝通有余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關系,在具體情境中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同時加強學生觀察、猜測、想像、操作等活動,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
二、教學目標
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的原則并結合學生的學情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景中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2)學會筆算除法和有余數的除法。
(3)進一步鞏固除法的意義,會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2)能用筆算除法和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說教法
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處理、算法以及計算技能的訓練,強調計算的速度和結果,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以及情感體驗,忽略了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造成課堂氣氛緊張,使計算教學變成枯燥的訓練。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的例題時,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教學資源創設真實的情境,也聯系到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編成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吸引學生直觀地得到結果,發現生活中的“余數”,引發學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這樣組織教學,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溝通有余數的除法豎式和表內除法豎式的聯系,學會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激趣引入
1、談話
學校要開聯歡會,你們喜歡嗎?
2、出示主題材圖,讓學生觀察畫面,理解題意。
[設計意圖:以情景圖引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實踐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頁的例1
(1)讓學生觀察圖畫,理解題意。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事物,同時明確要解決的問題。]
(2)書寫除法式子,利用口訣計算。
[設計意圖:利用已經學過的表內除法知識先進行計算,明確商應該是多少。]
(3)在老師的引導下,正確書寫筆算除法,并懂得豎式里的各部分的名稱。
(4)讓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筆算的書寫方法。
2、教學例2
(1)出示圖畫
讓學生觀察畫面,理解題意。
(2)學生操作學具,通過擺擺看,了解分法,最多能分幾組,還剩幾盆。
[有余數的除法試商學生還不會,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先動手擺,再得出結果,從形象到抽象,便于學生掌握。]
(3)讓學生嘗試列橫式。檢查學生列橫式的過程與方法。校正。
(4)學讓嘗試列豎式計算,把學生的式子展示。
(5)讓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筆算的書寫方法。
3、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兩個筆算式子,說說有什么不同。引出課題:像這們沒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第51頁“做一做”題。檢查,展示學生的練習。課件出示正確的計算。
2、判斷練習:課件出示。
3、練習“練習十二”中的第1、2題。先由學生獨立完成,后檢查,指名說說計算過程。課件出示正確的書寫過程。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千米》。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既能讓學生感知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又為以后學習單位間的換算打好基礎。教材例題首先提供現實情境,讓學生整體感知千米的含義,并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然后通過看一看、走一走、算一算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來理解和體會千米,認識1千米=1000米,真正體驗和感悟千米的實際長度。隨后的想想做做讓學生通過畫一畫、算一算、填一填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在運用中感受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長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與米之間的簡單換算,并能熟練地應用于生活情境中。
能力目標:經歷探索運用千米來描述事物長度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發展抽象思維;在簡單的單位換算練習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深刻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與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1千米長度的概念,進一步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
(為了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力得到提高,興趣得到培養,我主要通過以下三個環節來引導學生開展本課的探究)
二、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復習引入。
組織學生回憶: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并引導學生比劃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引出并板書課題,通過復習,激活學生的學習經驗,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環節:實踐體驗,構建概念。
我打算分三個層次來組織學生探索新知。
第1個層次:初步體驗生活中的千米。通過媒體播放搜集到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從中了解了哪些信息?然后組織學生交流:你還在哪里聽過或看過“千米”?使學生在交流中明確:千米是一個長度單位,常用來計量比較長的路程。從現實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第2個層次:教學“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
教師設疑:1千米到底有多長?組織學生在100米的跑道上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讓學生體會100米的長度。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你覺得走100米的路長嗎?那走10個100米該有多長呢?使學生在交流中明確10個100米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然后引導學生想一想:“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從而引導學生得出1千米=1000米。通過引導學生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動,使學生深刻理解1千米有多長,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第3個層次:感知、體會1千米。提出問題:學校跑道一圈是200米,幾圈是1千米?然后組織學生交流:在你熟悉的路段中,從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理解1千米的長度。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深化應用。
我打算分兩個層次設計練習:基礎練習:第1、2、3、4題。通過引導學生畫一畫、算一算、填一填,既加深了對千米的認識,又鞏固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綜合練習:第5、6題。通過運用千米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探索新知,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發揮想象,親身體驗和感悟,讓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筆算乘法)是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28頁第一課時的內容。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這一節課的學習的平臺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不進位),以及對乘法的進位也有一定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為過度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鋪墊的作用。本課時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全冊的一個重點,學好這節課的知識,對今后進一步學習多位數的乘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材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檢查教學效果的標準和尺度。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教學目標應在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品質三方面進行明確。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在弄清兩位數乘兩位數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和書寫格式,并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計算的能力,滲透教學源于生活,要用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3)情感目標:在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評價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新知識的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4、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著課程標準,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乘法的算理。
難點: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乘法的筆算算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學法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還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根據他的認知規律,我們不僅要設計色彩鮮明的課件和情境進行教學,而且還要使他們感受到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是一種需要。因為課標上指出:小學中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應該是現實的,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愿意并且想學數學。因此在教法、學法指導上著重突出以下幾點:
(1)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采用了多種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了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
(2)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并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后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解,既明于心又說于口。
(3)按照自主探究—討論—歸納這樣的思路,運用知識遷移讓學生發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并提供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三、說教學流程
本著“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如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不會自然涌現,它取決于教師所創設的學習情境,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課的一開始,我設計了“今天我們再去街心公園看一看”這一情境:出示情境圖: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板書)學生提出很多問題。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好
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從而使教材與
學生之間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發的關系。讓學生既認識了自身,又大膽而自然地提出猜想。
(二)、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
“保護環境”花壇一共用了多少盆花?怎樣列式?
1、學生列式。27×23=
2、學生嘗試計算。
3、組織交流,展示算法。
在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上讓學生充分討論、探索方法:
一種是口算,23×3=69,69×9=621。
一種是直接用豎式計算。(因為也許有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同時也可讓學生板演27×23=的豎式,這樣,既能充分調動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去,又能使學生體驗到筆算方法的簡潔和便利,從而促使學生更為自覺的學好筆算。在這一環節中重點強調這一豎式與前面學的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重點說出不同的是本節課的筆算乘法要進位,前面的沒有進位。這時教師要強調計算兩位乘兩位數的連續進位時,不要忘了加上進位的數。由此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此部分設計,充分給學生提供了自由思考的空間,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發揮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讓學生重點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筆算乘法的算理,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一種是估算,因為27接近與30,23接近于20由此估算出結果為600,教師要給與充分肯定并加以鼓勵。
4、師生評議。
問: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探索活動,在探索的過程中形成知識的沖突,教師在旁引導,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三)、自主練習鞏固提高
練習是數學學習中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深學生對法則的理解、對法則的應用,更好的領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的計算方法,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以便學生掌握知識并能熟練應用。
(1)估一估,算一算。自主練習1題,讓學生交流說出估算、筆算的過程,進一步加深對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2)解決問題。自主練習2題,讓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3)自主練習第3題(出示課件)。讓學生用兩位數乘兩位數來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進一步加深對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四)、評價總結暢談收獲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去了街心公園,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你的收獲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嗎?
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不僅使其回顧和整理本節課的知識,還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并能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可以說是一個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強,條理清楚,突出重點,起到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為此我設計了下列板書:
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
27×23=的各種算法的展示
俗話說教是為學服務的,通過我的教學使學生樂于學習,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全冊說課稿打包: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說課稿全冊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三章“年、月、日”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算單位。小學在前面已經掌握了小時、分、秒,并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內容中,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本單元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方面知識的。本課是讓學生借助觀察年歷來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紹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以及拳頭記憶法和大月歌訣記憶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閏年全年的天數。
3、教學重點、難點:
年、月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讓學生建立時間單位的觀念和掌握單位間的進率是教學的重點。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是教學難點。
關于練習題的編排,編者是按照新授內容的順序安排的,形成多樣。第1題是先練習了年、月、日之間的進率,再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第二、三、四題是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
4、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四條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年、月、日之間的關系,能閱讀日歷、年歷,并寫出日期。
(2)能夠說出各月的天數并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并能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
(4)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探究能力。
這幾條目標既有知識層,又有運用層,而且概括了本課時的知識點,明確、具體、可測。
二、說教法
1、教法上:
①努力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通過啟發、誘導、設置懸念,培養學生探討知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步步扎實。②盡量利用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手段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③努力體現目標教學特點,在突破重點、難點的過程中重視教學信息的反饋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如:在教學年、月、日的進率時,我是通過讓學生觀察1993年的年歷使學生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通過教與學的雙向反饋,使教師更加清楚學生對這一教學重點的掌握情況,使下面的教學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再通過教師幻燈片演示近幾年二月份的天數,學生通過動腦、想、說、總結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動,突破教學難點。
2、教具準備:
分句課本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年歷、幻燈片、錄音機等。通過這些教具,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發現規律,學到知識。
三、說學法
在學法上,通過讓學生觀察、看書、質疑、討論、總結、概括、實踐運用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教學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時,首先利用年歷組織學生進行觀察等活動,并注意聯系實際來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系;通過讓學生觀察幻燈片中二月份的天數發現每四年一閏的規律。再經過計算1980÷4和1986÷4得出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斷能力,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四、說教學過程
下面說一說教學過程程序。因為這是年、月、日的起始課,所以要有個好的開頭,人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來導入課題,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老師讓你們猜個謎好嗎?請同學們注意聽:有個寶寶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脫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誰能說這是什么?學生很快就能猜到這是日歷。然后,教師出示一本日歷,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日歷,可以知道:在日歷上我們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日,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年、月、日”的認識,(板書課題)。這樣,通過學生猜謎語和引導學生觀察日歷,導入課題,既直觀形象,過度又自然,同時好能激發求知欲,吸引學生注意力,為下面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為了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新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的特點,我分兩次口述學習目標,我是這樣出示學習目標的: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節課首先要完成哪兩個任務嗎?我來告訴你們,第一個任務是能夠說出年、月、日的關系,能閱讀日歷、年歷并寫出日期;第二個任務是能夠說出各月的天數,并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這樣出示目標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還能讓學生記得住,激發求知欲。
出示完目標后,教師將沿著這條線去教,學生也將沿著這條線去學。通過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1993年的年歷,使學生初步學會看年歷并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等知識。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看年歷,你知道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每個月各有多少天?看完后請同學們打開書80頁,這是1993年的年歷,請同學們根據鴨博士提的問題認真觀察年歷。由于問題簡單,學生看完后會積極地舉手回答問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這幾個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這幾個月;二月有28天。板書完后,我告訴學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稱大月(板書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書小月)。在學生熟悉了年歷之后, 借助于他們平時對時間的直接經驗和想象力,把抽象的時間與具體事件聯系在一起進行一些有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1993年的兒童節是星期幾?國慶節是幾月幾號?你自己的生日是幾月幾號?你能用鉛筆把它圈出來嗎?通過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建立起了較長的時間觀念,鞏固了年、月、日之間的關系,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順利地完成了前兩個任務。
在學生知道什么是大月,什么是小月后,讓學生判斷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還是在小月從而引出二月。這時我告訴學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個特殊的月份,為什么呢?再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年份的年歷,發現二月有時是28天,有時是29天(板書29天),寫完后我說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閏年(板書平、閏年)。這時,我口頭出示第三個學習目標:如何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并能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就是我們將要完成的第三個任務。出現了平年和閏年后,學生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會有平年和閏年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充分利用電教手段,讓學生聽一段錄音:“你知道嗎?……。”這個錄音既回答了學生的疑問,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聽完錄音后,我用幻燈出示了1980年到1992年二月份的天數,通過讓學生認真觀察、討論,自己發現四年里有三個平年和一個閏年的規律,并經過計算得出閏年的年份與4的關系,從而學會判斷方法。這樣既加深了理解、記憶,還培養觀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學難點。
為了鞏固判斷方法,了解學生掌握情況,我讓學生對“做一做”的第3題進行了練習。為了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判斷,我把原題進行了改動,把書中只給的年份都分別除以了4。在判斷20xx年時,我用了20xx÷4的,學生看到這題會問:“為什么要除以400,而不是除以4呢?”我及時利用教科書下面的底注,通過讓學生看82頁下面的底注,使學生初步了解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由于學生年齡較小,知識有限,這里只作為常識讓學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為了便于學生記憶一年中每個月的天數,我給學生介紹了左手拳頭數月份和用兒歌記憶大月的方法,這樣學生既學得生動活潑,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計算一年的天數打下了基礎。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看幻燈,圖上有一個左拳頭圖,在左手的拳頭上我們可以依次數出十二個月份。這時,我先引導學生在圖上數月份,邊數邊標出月份。再學生觀察圖知道: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月份都是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外都是小月。再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拳頭上數月份進行練習。這樣既能親身體驗,又能達到鞏固的目的。由此再一道記大月的歌訣:“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在此,講清十二月就是實際生活中的常說的臘月。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各個月份的天數之后,讓學生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自己計算出平年和閏年各有幾天,并填在書上,通過提問,知道平年有365天(板書365天),閏年有366天(板書366天)。這樣設計既鞏固了新知,有培養了學生的靈活性。再通過“做一做”中的第1、2題進行練習。
到此,本課知識已經學完,通過看書質疑進行小結。小結時我采用提問題、學生小結的方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歸納概括,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最后是回顧目標進行檢測,通過測評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并及時補救,做到當堂知識當堂掌握。測評時,我充分利用課本中的練習題。這些練習緊扣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既考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考查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這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P88-89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數,初步認識了分數,并且學會了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習這部分內容既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又能為今后系統地學習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教材在編寫時,結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結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長度單位,使學生易于接受。
這是學生在課本中第一次接觸小數,雖說是第一次,但是由于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大多數孩子對于小數并不陌生。因此,我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年齡特點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內容初步了解小數的含義,懂得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會認、讀、寫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
2、初步感知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3、培養主動探索的意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懂得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教學難點是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二、說教法
小學生的很多生活經驗,以及他們前面所學的整數及其加減法的有關知識,都能發揮積極的遷移作用。為了適應兒童的年齡特征,使學生易于接受,本節課的小數都結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長度單位出現,以便于學生聯系實際,來初步認識小數的含義。本節課,我選擇了以講解法、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啟發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法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三、說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和諧統一的、互相聯系補課分割的。教學時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其內在的潛力,獨立主動地探究知識,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把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誘發為活動狀態,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生的比較、分析、概括出小數的含義,培養了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價格競猜,引入小數
老師今天帶了一些禮物要獎給今天表現好的學生,但在那之前要請大家先來猜猜這個獎品的價格是多少?(標價牌上的價格是0.7元)
同學們都有去超市買東西的經驗吧,老師也在超市里收集了一些商品的價格,請看(出示主題圖)。
這些價格與我們以前學過的整數有什么區別?
這些價格都是用小數表示的,這也是我們這節課要認識的新數——小數。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小數
(1)像5.98、0.85、2.60這樣的數叫做小數。小圓點叫做小數點。
(2)你們會讀小數嗎?誰來說說這些小數應該怎么讀呀?
(3)學生嘗試讀,讀錯的師生進行糾正。(提示小數的讀法)
(4)那小數應該怎么寫呢?讓我們動手試試。
(5)你們知道這些食品的價格嗎?分別是幾元幾角幾分呢?
(6)你還在哪里見過小數?結合實際說一說。
2、認識以米為單位的一位小數
(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復習舊知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
(2)課件展示一米長的尺,在尺上找出一分米來。
(3)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幾分之幾?1米的1/10是幾分之幾米?
師:1分米是1/10米,1/10米還可以寫作小數0.1米。(課件顯示兩種對應的表示方法)
(4)不足1米,可以用分數、小數表示,那3分米要寫成以米為單位,怎么寫呢?9分米呢?
師小結:不足1米,小數點左邊是0。
(5)觀察這三個分數,它們有什么共同點?觀察這三個小數,它們有什么共同點?你發現了什么?
3、認識以米為單位的兩位小數
(1)同學們,面對同樣的事物,我們只要換個角度,又有了新的發現。請看:(課件展示將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
現在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長度是多少?
(2)1厘米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數呢?
(3)那么3厘米用小數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18厘米呢?
(4)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數點后面第一位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樣的分數能寫成兩位小數?
(5)觀察發現:百分之幾可以改寫成兩位小數。
4、老師的身高155厘米=()米
(1)觀察前面兩組小數的相同點(整數部分都是0),為什么都是0?如果超過1米,整數部分還會是0嗎?
(2)老師的身高是155厘米,你能把它改寫成以米為單位的小數嗎?
(三)鞏固練習
1、看圖填寫合適的分數或小數。
2、教材89頁做一做。
3、改寫數學日記。
這是一位同學寫的一篇數學日記,你能幫他把日記里的這些數據改成用小數表示嗎?(早晨。我從2米4分米的床上爬起來,用2分米的牙刷刷牙,迅速洗臉,到早餐店買了一個6角錢的雞蛋和1元5角錢的包子后,飛奔到學校)
2米4分米=()米2分米=()米6角=()元1元5角=()元
(四)課堂小結
回顧剛才的學習過程,你有什么收獲?
總之我是通過生活情景初步感知小數,再利用生活情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深刻理解小數的含義,最后運用鞏固,不僅使學生了解小數的實用工具性,也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5篇】相關文章: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
高三數學說課稿模板01-17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10-14
有關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七篇10-13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八篇10-11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9篇10-10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10-09
小學數學《約分》說課稿12-24
高中高一數學說課稿模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