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加減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教材在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教學中安排了“加減法的估算”一小節,這是估算正式教學的開始。我在設計教學時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1、了解學生作好必要的鋪墊低段學生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對“估算”理解模糊。在加減法估算之前,剛學習了兩位數的加減法筆算,一直強調計算要仔細認真,估算卻與精確算形成了一個反差。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缺乏估算的經驗,學生不理解教師的意圖,急著精確算。若單刀直入,就會導致學習開始階段的目標不明、動力不足,從而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與思維的展開。因此我認為不妨先來一段前奏,為學生帶帶路,作好認知與心理上的鋪墊,待水到渠成之時再展開教學。于是,課始,安排了一個環節,通過猜人數、猜體育用品的價格、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關鍵詞“接近”、“大約”,從而揭示估算的意義:不追求準確的結果,而只需一個數值范圍。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我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及培養目標,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創設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活動情境,盡量將學習材料生活化,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與補充,使學生親身體驗富有趣味的學習過程,身臨其境的去解決問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本節課我設計了:估算教室的人數——估算老師買體育器材帶的錢夠不夠——估算參加運動會的人數——估算啦啦隊的人數——估算轉呼啦圈的個數——估算水彩筆的枝數——估算買禮物的錢數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富于校園生活氣息的情境,使學生輕松自然地進入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探究,去積極發現、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同時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向上的發展。
3、體現估算方法的多樣化,個性化。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和思維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體驗和運用也各不相同,教師要營造一個自由、平等、開放的集體氛圍,充分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鼓勵學生的不同見解,只要符合科學性,教師都應尊重學生的選擇,如在探究100元錢買三件運動器材夠不夠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提出很多方法:用連加的方法估算、用連減的方法、用加減混合的方法進行估算,老師都應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勵。在教學中我們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發掘和鼓勵算法的多樣化、個性化。體現新課標中以人為本的新理念,使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當出現多種方法后,再讓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一種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學法來理解數學、運用數學。
4、拓展時空,體驗知識的生活背景和應用過程。數學,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幾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提倡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而生活中的數學,更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精選學生身邊的生活問題,作為學習的素材,必能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節課圍繞“校園運動會”這一主線展開,由估體育器材單價,到買體育器材,到估計運動員人數,再到運動員獻愛心買禮品這些情景都是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富于濃厚的生活氣息,能使學生輕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去積極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爭著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提高學習興趣。
數學又應用于生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解決問題,將學數學和用數學有機聯系起來,讓他們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通過交流合作,發現問題并進行解決。在教學設計中,創設為孤兒院的孩子們買禮品的具體情境,“該怎樣設計購物方案呢?請你們設計一個購物方案,大約需要多少錢?實際要多少錢?你們的錢正好夠用嗎?剩下的錢怎么辦?多余的錢怎么辦?”這個實際問題,將教學內容更好的融入了學生熟悉的、新鮮的生活中,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在小學數學中,我們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情境,精心設置各種數學活動,提供學生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積極體驗知識形成過程、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過程及數學學習的情感和態度等內容,在再創造過程中獲取對知識和意義的理解和建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角》
教材分析:
我們都知道角是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知識,諸多平面圖形的特征和性質,以及幾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進行描述,可見角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對于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為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活動,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經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認識角,發現角。從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1、 結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 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讓學生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創新思維。
由于學生對角的認識還只是借助于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初步地認識角。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教法與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加深體驗、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并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腦子里,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數學第三冊第六單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等簡單的圖形,并在這學期學習了多邊形,知道了有幾條邊就是幾邊形,為今天的學習積累了一些經驗。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量線段的長短,所以教材首先讓學生初步認識線段。教材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知識,通過具體活動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征。本課是學生學習用尺量物體長度的基礎,更是今后認識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的重要知識準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實際,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
1、使學生經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畫線段。
2、在觀察、體驗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聯系學生生活的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征,由于線段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線段的表象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將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直觀教學法。通過教具、學具操作、多媒體演示等,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從實物感知過渡到圖形表象,抽象出線段的圖形,直觀的認識線段的特征。
2、活動體驗法。新課標提倡“做數學”。學生只有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通過“看、比、畫、折、說”等一系列活動,促進思考,引導探索,豐富數學活動經驗。
3、形象化的教學。形象化的語言,比如線段的兩個端點就像兩個小人兒立在兩端,線段躲到了圖形隊伍中去了等等能夠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增強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觀察操作法。“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盡可能給學生進行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
2、合作交流法。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學生積極思考、實現思維互補,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序
鑒于對以上的認識,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猜謎語引入新課
數學源于生活,從身邊常見的毛線入手,讓學生觀察桌上的毛線(隨意擺放),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彎曲的毛線。為操作把毛線變曲為直打下基礎。
二、活動體驗,探究新知。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經歷、感受知識,最終認識、掌握知識。因此我通過以下的活動情境加深學生的體驗。
1、感知線段
拉一拉:組織學生把毛線拉直,說方法,強調要捏住線的兩端再拉直。順勢指出: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引出線段。接著再進一步從拉直的這條線認識線段的兩個端點,輔助多媒體在課件上抽象出線段的圖形,閃爍端點,加深認識。
辨一辨:在對線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通過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線段的兩個特點,并及時通過想想做做第1題,進行辨認和說理,加深對線段特征的認識。
2、找線段
在學生對線段有初步的認識后,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來加深理解,加深對線段的感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觀察課本的邊,數一數有幾條線段,引導孩子觀察這幾條線段圍成了什么圖形。
接著讓學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并引導發現幾邊形就由幾條線段圍成。從實物遷移到圖形,加深對多邊形的認識。
3、做線段
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嘗試,引導學生發現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讓同桌之間互相指指說說,鞏固線段的特征。
接著讓學生試著在紙上折出比這條線段長或短的線段,直觀感知線段的長短,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做好孕伏和滲透。
利用低年級學生愛玩愛比賽的特點,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4、畫線段
引導學生利用一些工具嘗試畫線段,讓學生經歷畫線段的過程,畫好線段后,先在小組交流匯報。然后讓學生展示自己畫的線段,交流畫法和步驟。通過交流,探索畫線段的方法,感受解決數學問題的多樣化。
三、游戲鞏固,拓展延伸
結合書中的練習,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深化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
闖關“畫線段”。
第一關:連接兩點畫一條線段。
第二關:三個點。猜猜畫完是什么圖形?
第三關:四個點。獨立畫,交流。
四、全課總結,質疑延伸。
課的最后,讓學生交流這節課的收獲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學生抓住學習的重點,自己整理知識的能力。
《認識線段》評課記錄
朱月萍:今天朱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形象生動的低年級的數學課,整節課體現了形象化的教學風格,下面請各位老師圍繞“形象化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這一主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王 燕:
1、形象化教學語言的運用提升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形象化的語言不僅有趣味性,還能幫助學生有效地記住線段有兩個端點這一特征。
2、形象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開始,由生活中的實物毛線引入新課,再通過動手操作發現特征,最后抽象成線段這一圖形。由生活到數學,由形象到抽象,充分體現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對知識形成的理解。
游曉霞:教者從謎語導入引起學生興趣,重點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和教學手段。采用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教者能引導學生發現注重指導學生觀察操作。
孫 亮:畫線段時動畫出現的是先畫直線,再畫兩個端點,是否可以展示先畫兩個端點,再畫直線,或先畫一個端點再畫直線和另一個端點。
胡萬進:關于四個點可以連成幾條線段,學生容易定式思維連成4條線段,可以在出示3個點連成線段之后再在連好圖形旁邊再加一個點,學生就更容易發現對角線連成的線段了。
周 建:
1、聯系生活實踐,通過一系列的活動,逐步認識線段的本質特征。
2、課堂結構合理,過度自然,語言形象化突出,教學效果好。
建議:連接4點,可以結合學生握手的情境
周文進:兒童化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激勵性的語言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自然得體,富有啟發的無聲語言帶動課堂教學。
郁 平:教學中教師緊緊抓住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這兩個特征來教學。活動中通過實物的操作,例如拉一拉摸一摸找一找折一折更形象和直觀的讓學生找出線段的特征。比較線段長短的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找出比價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能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總結出每個教學內容的重點。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圖形中最簡單的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的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因此它是學生學習幾何的重要基礎。它的穩定性在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線段、角和直觀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較我的感性認識,也能初步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
根據上述“三角形的認識”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思維規律,以及我校協同教育實驗的有關理論,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2、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及分類能力。
3、養學生自定向、自運作、自調節、自激勵的“四自”能力及小組協作能力。
重點是掌握三角形的意義、特征,并能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難點是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準備的教具與學具有:電腦軟件、小棒、各式各樣的三角形圖片。
二、說教法、學法
瑞士心理學家、哲學家皮亞杰認為:“邏輯——數學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觀對象抽取出來,而是由主體施加于對象之上的動作,從而也就是主體活動中抽象出來的。”因此,要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在于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的生活經驗,發
現問題,“創造”新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發展智慧,增長才干。在教學中,我注意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活動式的教學,實施小組協同教學模式,體現如下的教學理論:
(1)主客體發展統一論。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又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能自覺地改進自己的學習,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學活動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
(2)“四有”有機結合論。“協同學習”強調系統內在的自主組織性,協同教育以學生的自我發展為核心,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四導”(導向、導行、導評、導勵)培養學生的“四自”(自定向、自運作、自評價、自激勵)能力,使學生得到自我發展。
(3)“協同效應”強化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針對傳統教育的不足之處。本節課通過組織小組學習,強化師生、生生的協同效應,促進良好學習狀態的產生,提高教學的效益。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結合本校的協同教學實驗,我把本節課分為四個聯合會進行教學。
第一階段:學習準備,目標定向
這一階段,教師通過創設情景激情引趣,復習舊知,提問設疑等手段,引起學生對學習的注意,為學生學習新課作知識上、方法上、心理上的準備,然后在教師引導下,確定學習目標。這一階段要求教師抓準知識的生長點去引導。在《三角形的認識》中,學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和角的分類的知識
(電腦演示),這些無論是在知識上還是學習方法上都與“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當老師出示紅領巾問:紅領巾的外形是什么圖形?當學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馬上提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三角形的認識”(板書),對于三角形你認為應該學些什么?由于學生在學習角的認識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角的分類等知識,所以,他們很快便自行確定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點③怎樣分類?這樣,在目標定向這一環節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第二階段:操作實踐,探求新知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把數學學習看作一種活動,他反復強調:“學習數學的惟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小學幾何形體的教學又是實驗直觀幾何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能力,通過對圖形的特征的觀察和實踐活動的驗證,增強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興趣,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1、引導操作,學習新知
在學習三角形的意義和各部分名稱時,我要求同桌的同學配合分顏色圍圖形,他們圍出了以下這樣的一些圖形:
紅色綠色橙色紫色
紅色、綠色、橙色圍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圍成三角形,如果把這些小棒都看作是線段的'話,你能說說什么是三角形嗎?由于學生有了活動、實驗的基礎,學生很快就能說出:“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板書),并能說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邊、頂點和角等(電腦演示),通過觀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條邊和三個角(板書)。通過讓學生判斷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識得到及時鞏固。
2、操作演示,應用新知
生活處處有數學,“任何的一個數學知識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學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認識后,我請他們舉例說說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學生都很踴躍地舉手發言,但如何把這些生活原型再現于課堂,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呢?我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把這些生活原理再現在學生的面前,并提出了這樣的一
個問題:“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讓每組的同學都拉一拉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較中初步獲得了“三角形不易變形”的特征(板書),再通過修椅子的活動錄像得以證實,這樣,就把教師“教數學”變成了學生創造性地學“數學”,把“現成”的數學變成了“活動的”、學生自己重新構建的數學。
3、小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進行邏輯思維最基本的單位,更使邏輯思維正確地進行,概念必須明確,而要做到概念明確,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通過以上學習,學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內涵”。接著,再引導學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個個事物,當“一個個事物”多得不用枚舉,或者不必要枚舉時,可以用一類類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狀各種各樣,大 大小小各不相同,不勝一一枚舉,但可以按它的內角或它的邊分類。這節課我們先按角對三角形分類,上課前,同學們都剪了一個自己認為最特別的三角形,我讓他們觀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別在角內寫上角的名稱,然后在小組中,把同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類,看可以分成幾類,然后讓小組匯報,有的說:“三角形的角有一個鈍角、兩個銳角的”,“有一個直角、兩個銳角的”及“三個都是銳角的”。除了這三個情況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情況呢?通過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況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請個別小組把他們組中的三角形,按這三類分好,貼在黑板上,接著讓同學對第一類三角形進行起名,然后再通過比較分析,得出“鈍角三角形”這個既簡單又能突出這類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讓學生利用這一起名的方法,給另兩類三角形起名。
至此,學生根據一定的標準,依從一定的規律,以三角形的載體,通過自己運作,進行了一次邏輯思維訓練,然后通過閱讀課本和觀看電腦演示,系統一整理已學的知識,再讓他們在組內說說學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過看三角形的其中一個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學生更明確地認識到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鈍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個角是銳角的就不能確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須是三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才是銳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階段:互測互評鞏固深化
這一階段,主要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并進行相應的基本性、提高性、綜合性、拓展性的練習與檢測,使學習得以鞏固,并在應用知識的同時,對照目標檢測自己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評價與調節(邊電腦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組拼組圖形(電腦演示),讓學生觀察,這些拼組圖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讓他們利用組內的三角形拼組一些有趣的圖形,說說這些圖形分別用到了哪些三角形。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聰明才智能和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鍛煉。
第四階段:總結評價,系統建構
這一階段的總結評價是必要的,是對整一節課在知識上、方法上、態度上的總結與評價,應充分引導學生自評,提高自我評價能力。此外還應對本節學習的知識質穎解惑,把舊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系統中。形成知識網絡,為下一階段的學習作知識上、方法上的準備。
至此,結束整節課的教學,在設計過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問題,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指導。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我說課的內容是《直角的初步認識》,這局部內容是省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八單元《直角的初步認識》中的第二課時。
先讓同學認識角,再讓同學認識直角。
角的初步認識這局部教材,先讓同學觀察實物,如三角板、紅領巾、扇子來認識角,然后再讓同學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分針轉動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實物籠統出角的圖形。這里不給角下定義,只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邊和頂點,會從給出的點畫角。對直角的初步認識就是以這第一課時角的初步認識做基礎。
本課的具體教學內容是教材第114~115頁的內容和相應的“做做畫畫”,第116~117頁練習二十二第5~9題。教材的第一項內容是借助同學熟悉的三角板來說明什么是直角。接著通過讓同學觀察課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來加強對直角的認識。然后說明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來比一比。最后讓同學學會用三角板畫直角。教材在“做做畫畫”中布置了對位置變化的圖形作判斷,以和用紙折直角和在方格紙上畫直角等練習,以此來協助同學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養同學的動手操作能力。練習二十二第5題是“做做畫畫”第1題的模仿練習,練習二十二第7題是“做做畫畫”第3題的模仿練習,練習二十二第6題是畫直角標志,練習二十二第8題是讓同學找直角,練習二十二第9題是讓同學指出各個角。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使同學初步認識直角;使同學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2、通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與評講,使同學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同學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使同學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活動充溢著探索與發明,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同學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難點是使同學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通過對教材的認識與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局部是復習引入:
首先,讓同學判斷一些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說明理由。其次,讓同學舉例說明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角。再次,讓同學指出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幾個角。這局部的教學通過對前一節課認識的角的復習為認識本課的直角作鋪墊。
第二局部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剛剛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提出疑問:“看了這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同學發現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個相同的角。教師追問:“你知道像這樣的角叫什么名字嗎?”然后說明什么是直角,籠統出直角的圖形,并說明表示直角的標志。接著讓同學舉例說說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直角。這兒教師通過引導同學觀察、比較、舉例等方法讓同學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發現并掌握新知識,有利于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發展同學的實踐能力,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畫畫”第一題的圖形讓同學判斷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爭論。那么就讓同學小組討論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組交流、研究,教師進行適當的補充與說明。接著再讓同學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判斷。這兒的教學讓同學在矛盾中提出疑問,然后進行考慮、討論與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利用發現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驗證所發現方法的科學性與可靠性。這樣讓同學對新知發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同學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有利于同學體驗數學活動充溢著探索與發明,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再次,讓同學試著自身動手畫出一個直角,然后介紹各自的方法,教師組織同學研究、討論,給予肯定與指導。接著教師再一邊示范,一邊小結用三角板畫直角的方法,并讓同學用三角板在方格紙上畫兩個直角,即“做做畫畫”第三題。這兒的教學充沛體現了同學的主觀能動性,并讓同學體驗了解決問題戰略的多樣性,發展同學思維的靈活性。
第三局部是實踐應用。
首先,完成“做做畫畫”第二題,讓同學拿出一張紙,動手折出一個直角來,折好后交流自身折的方法。培養同學動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5題,進一步鞏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6題,通過畫直角標志不只可以看出同學對直角的判斷能力,而且為以后的識圖做了一個鋪墊。
接著,完成練習二十二第8、9題,通過找直角與找隱藏著的角,發展同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最后對全課進行總結,并安排作業,完成第7題。
通過以上的三大步驟的教學活動,基本體現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能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使同學在主動觀察、嘗試、、驗證、討論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通過看、找、比、畫、折、想、說、練的過程中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親歷性”,使同學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進步和發展。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說教材
1、教材分材:本節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學生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2、學情分析: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對于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2)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創設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4、教學重點: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
5、教學難點: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說教法、學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采用了直觀情境教學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找一找、畫一畫、玩一玩、比一比等活動,在動手實踐中,化抽象的數學知識為看得著、摸得到的東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學會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訓練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留意身邊的事物,培養了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老師帶來一些圖形朋友,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請學生把他們分成兩類。(生可自由說出自己的想法)
引導學生說出圓沒有角,其它三個圖形都有角。
2、揭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認識角(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的引入從學生熟悉的圖形和分類的知識入手,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好勝心及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為以后探索新知創設了良好的氛圍。)
二、聯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
1、讓學生自由說說自己見過生活中的角,并用手指一指自己身邊的角。
2、課件出示剪刀、鐘、紅領巾,讓學生說說它們的角藏在哪兒,用手指一指,并用課件演示請出這些角。
(二)認識角
1、摸角并感知角
讓學生拿出三角尺,找出其中的一個角,用手摸一摸(教師注意動作的引導和示范)和同桌說說發現。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2、認識角的頂點和邊
讓生匯報有什么發現
生匯報:角有個尖尖的、刺手。讓別的學生摸摸是否有同樣的感覺。
揭示:我們把這個地方叫角的頂點。
生匯報:角的兩邊是平平的、直直的
揭示:我們把這樣的線叫邊。
再讓學生觀察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三)畫角、介紹角的名稱及讀寫法
1、讓學生在紙上畫幾個不同的角。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2、請一位學生說出畫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畫一個角,標出它的頂點和邊。
3、教師再示范畫一個角。
4、給角取名。為了便于區別這兩個角,我們可以給它取名,比如第一個角我們可以在角的兩邊張開的地方,用一個小“)”線把兩邊連起來,然后在它的后面寫上1,記作1,讀作角1,(師板書),第二個角讓學生取名,記下來,讀一讀。
(設計意圖:生活中學生對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對角的幾何認識還是第一次,教學時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找角,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特點,這樣,從直觀圖形到抽象概念,層次分明,過度自然,學生容易接受,順利突出本節課重點。)
(四)練一練
1、辨角(課件出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找角:書中67頁指一指。
(設計意圖:學生對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讓學生練習,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增強分析能力,并及時反饋,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三、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教師出示活動角,并讓學生拿出自己的活動角玩一玩,有什么發現,生匯報交流(板書:張口大,角就大;張口小,角就小。)
(二)比一比
1、請生將自己手中的角固定好,然后同桌的比一比,看誰的角大,誰的角小,并請兩位學生上前比,教師指導比的方法。
2、師拿出兩個角(一個邊長但張口小,另一個邊短但張口大)讓生猜誰大誰小,再放在一起比,引導學生說出角的大小只與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自己發現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內化延伸
1、角的應用。讓學生說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角。
2、如果我是角:假如你是一個可愛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說出角的用處,加深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最后總結放手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梳理,內化了新知。)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與變換》的第一課時《銳角和鈍角》。
一、說教材
通過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并會用三角板來判斷一個角是否是直角。本單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銳角和直角。判斷一個角是直角、銳角還是鈍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比較,體現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二、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利用生動有趣的游樂場情境,讓學生在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我還采用了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通過合作交流去發現角和展示角,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擺一擺、分一分、畫一畫、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手、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使用更準確的、更具體的數學化語言描述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數學交流。例如,在描述紅領巾上的三個角時,可以說出“有兩個銳角和一個鈍角”的結論,二年級上學期就只能說有三個角。另外,直角、銳角和鈍角概念的掌握,可以為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奠定基礎。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所處承上啟下的地位,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和技能目標:能結合生活情景辨認銳角和鈍角,能口述銳角和鈍角的特征。
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操作、分類、比較等數學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實踐,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總體設計和說明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情境導入、感知角。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利用學生較感興趣的游樂場為情境圖(實物投影:書本第37頁的情境圖),讓學生去觀察,發現圖中的數學知識——角。目的在于引發學生的親切感,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再復習舊知,回顧上學期所學的有關角的知識:角的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與張開程度有關,為學習新知作鋪墊。
第二環節:分類比較、認識銳角和鈍角。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分了兩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個步驟是畫角、分類,產生銳角和鈍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舊知識間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在四張小紙片上畫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通過四人小組合作,把這些角合在一起進行分類,讓學生商量得出分角的方法,并給角分成幾類。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分法:直角一類(板書),不是直角的一類(板書)。
當學生出現這樣的分法時,我會引導學生把不是直角的一類再分細一點: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板書)。同時,通過讓學生說說怎樣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使學生明確判斷銳角、鈍角的方法和判斷直角的方法一樣:都是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用三角板比一比板書上的任一個角),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能辨認銳角和鈍角”提供了依據。再告訴學生,他們的分類方法與數學家想得完全一樣,讓學生感受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最后,我從具體的素材出發,適時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銳角和鈍角特征的認識,給這兩類角分別取名。這樣從具體的素材出發,適時地上升到抽象概念,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本課題的教學內容:銳角和鈍角也順理成章地揭示了(板書)。
第二個步驟是建立三種角的關系。
為了理清銳角、直角、鈍角的關系,我先讓學生運用活動角(演示活動角)先擺銳角、直角,再擺鈍角、直角,讓學生得出三種角開口大小的關系是:銳角<直角<鈍角(板書),這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三種角的認識。
在學習過程中,孩子更愿意去經歷、去實踐。他們更相信自己看到的,親自感受到的。因此在第二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中,我充分重視了學生的體驗學習,在畫角、分類、交流、擺角、想特征幾個環節中,每個活動都給學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說、動”的機會。特別在做角、分類環節中,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利用已有經驗進行 “動手實驗——分類思考——概念概括——表達陳述”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對銳角、鈍角的認識建立在以直角為軸心的知識體系中,從而順利、穩固地建立了銳角、鈍角的概念。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豐富提高。
在這個環節中,我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里我主要設計了四項練習: 找出生活中的角、用三角板判斷角、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角以及創作畫。
這樣的練習把學生的思維從課堂帶到了生活中,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同時也讓學生學有困難,學有疑問,學有思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其中創作畫這種綜合實踐的練習,通過學生用角來創造美麗的圖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外,也讓他們感受幾何圖形的美。
第四環節: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這個環節中,讓學生說說在這課堂里進一步研究了角,有什么新的收獲。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
四、說板書
本堂課板書比較精簡,首先板示學生的分類結果。再板示課題,最后板示銳角、直角、鈍角三種角大小的關系。這樣板書不但便于學生辨別,也突出了本堂課學習的重點內容。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設計意圖】
綜觀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資源,讓學生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突出了實物感知,動腦數數,動手操作等活動,通過適時的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好奇、質疑、討論、整理的學習情境中,認識了“千”“萬”,建立了良好的數感。鼓勵學生嘗試用數字刻畫出事物。始終注重培養學生的感知新知能力,板書簡潔有效,學生印象深刻。增加了運用,盡量讓學生去說數的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積極有效的評價手段激勵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第四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以活動的形式呈現教材,從標題來看,具有情境性與活動性。從內容看,學生學習了有價值的數學,教材在創設數學活動的主題與情境中,很自然的滲透人與自然,人與他人及人與自我等關系的價值。
【教學目標】
1. 通過事例體會生活中的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 通過熟正方體等活動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萬,并了解單位之間的關系通過估一估、擺一擺等活動對大數有具體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
3. 培養學生克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感受克服困難與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重點】
感受大數,認識“千”,“萬”。
【難點】
充分感知一千,一萬有多大,理解單位之間的進位關系。
【教具準備】
課件 大正方體
【教法】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在于興趣。本課數正方體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變被動聽為主動探究,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借助這些手段節約時間,突破難點,提高效率。
【學法】
學生是主體,本節課讓學生在觀察中體會大數,在動手操作,實踐感知大數,培養動手能力,體驗數感。
【教學程序】
課標指出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的自身缺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里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將數學活動置身于實施的生活背景之中,為他們提供觀察操作,實現的機會。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置了如下四大環節。
一) 聯系生活,體驗新知
1.出示數幅圖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數,激發學生了解探究大數的欲望。第⑴幅圖片是全校集會的圖片,可以讓學生試著估一估大約有多少人。第(2)幅是東方電視塔,讓學生讀數,先比劃一下一米有多長,四百多米也就是大約四百多小朋友小手伸直的長度。緊接著出示珠穆朗瑪峰的高度,讓學生讀一讀,相機滲透愛國情感。接下來出示萬里長城和南京長江大橋的長度。讓學生在讀數的過程中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大數。
2.象這樣生活中的大數還有那些?與同桌說一說。
3.請同學匯報。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些大數,板書課題:生活中的大數。
二) 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出示:由1000個正方體組成的大正方體,請同學們估一估,數一數這個大正方體是由多少個小正方體組成的,生經歷數的過程,出現了100,600,1000的結果,先聽學生匯報自己數的結果。不馬上否定學生的結論。
2、屏幕演示數的過程,先出示一列有10個,板書:一列是10個 。課件演示一層又由10列組成。板書:一層是10個10列 100個 演示:一個大正方體又由10層組成,帶領學生一起數,100、200、300……1000 讓學生理解10個10是一千。
3、認識萬 一個這樣的大正方體由幾個小正方體組成?生:1000個。二個呢?三個呢?(課件出示)……九個呢?那么十個呢?生:一萬。
4、進一步理解“千”“萬”的實際含義。
1)我們的數學書大約有多少頁?生:100頁。10本這樣的書約有多少頁?生:1000頁。實際操作一下,讓學生比劃一下一千頁、一萬頁大約有多高。
2)出示千人合唱團的圖片,10個這樣的千人合唱團共有多少人。生:一萬。請學生閉眼想一想那個場面。說感受。生:壯觀 熱鬧
5、填寫數位順序表
1)卡紙出示沒填完的數位順序表,我們以前學過哪些計數單位?生:個位,十位,百位。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認為第4位是什么位?第5位呢?生:萬位。請學生填寫完整。告訴學生萬后面還有很多數位,以后再學習。
3)體會相鄰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如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他們的進率都是10。
三) 應用新知,學以致用
我們運用今天的新知來解決問題。
1、數一數,說一說,有多少個小正方體木塊組成。(教材31頁的說一說)
1)請學生先獨立數,試做,2)請學生說一說是怎么數的?其他同學認真傾聽。
2、紅色涂出238個小方格。
1)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小方格的排列規律。生:用紅線圍出來的一個大正方形里面有100個小正方形。
2)涂出238個小方格。要求一眼就能看出來。
3)作品展示。
四) 回顧評價
1.回顧一下本節課學習的內容
2.關于大數的知識,你還想知道哪些?
【布置作業】
完成一課三練的17頁。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8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約分》說課稿12-24
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12-27
小學數學說課稿3篇01-19
高三數學說課稿模板01-17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
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01-17
關于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匯總6篇10-05
有關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五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