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八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紫藤蘿瀑布》(板書:課題及作者 宗璞),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文章。
下面我將從課標要求、教材理解,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逐一闡述我的教學設計與設計理念。
首先談談課標的要求和我對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地位及內容
《紫藤蘿瀑布》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本單元內容是以人生為主題,抒寫人生感悟,表現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的。
這篇優美的散文是現代著名女作家宗璞1982年創作的,當時作者的小弟身患絕癥,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見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由花兒自衰而盛,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文章圍繞紫藤蘿花來抒發感情,由看花、憶花、思花三部分層層深入,表達主旨。即由紫藤蘿瀑布的輝煌、藤蘿的命運,感悟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人生應該是豁達的、樂觀的、進取的。
本節課我將用一課時完成。
(二)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據語文課標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及教材特點,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四學段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本課安排以下目標:
a.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主旨。
b、 揣摩句子,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
c、 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提高觀察力和想像力,加強生活中的觀察意識和想象意識。
2.過程與方法
單元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提高朗讀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句。因此要完成的目標是:通過美讀課文,品味語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語文學科不僅注重工具性,也注重人文性,為體現新課標“正確認識人生中苦難難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要戰勝苦難、珍愛生命,同時進一步認識學習語文和生活的關系”的理念,本課安排的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是:學習并嘗試作者關注自然,思考人生,體味人生,感悟生命,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
(三)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一、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為培養學生語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樹立生活中處處是語文的大語文觀打下基礎。我把本文的重點定為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課文,品味文章中優美句段,感悟文章的中心。教學中,我采用美讀感知法、評析賞析法,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品味賞析文中的優美句段。為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文實踐能力打基礎。品味語句,揣摩字里行間流露的真情實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中,我利用“合作研討、理解感情”這一環節,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暢所欲言,實破難點。
二、說學情及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七學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但剛進入中學階段,學生有膽小、怕羞、自卑心理。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克服等不良心理,讓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觀點,讓課堂活起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學習,本課主要運用 “美讀感知法”、評析欣賞法”、“讀寫結合法” 三種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因此課堂上要讓學生在“情景中感受,閱讀中領悟,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快樂中學習,在練習中鞏固。”本節課主要掌握以下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法
要求學生必須養成使用工具書,養成看課文注解,自學課文的好習慣,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后及時復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理解課文內容、讀準字音、正確停頓、有感情地朗讀。
美讀品味法
本文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后,課堂上能通過反復朗讀品味,通過誦讀和品味達到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合作探究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指出“合作探究法可以培養學生合作精神,集思廣益,互相學習,相互啟發,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本節課讓學生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可以激活學習興趣,深入理解怎樣面對挫折、不幸。
四、說教學程序
根據教學內容及語文學習的規律,本課教學安排激趣導入—————整體感知———————美讀賞析———————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幾個環節。其具體操作如下:
(一)創設情景,導入課文 (約4分鐘)
課前幻燈片配樂展示瀑布的圖片,營造學習氛圍,老師以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為話題,引發師生對話,多媒體展示紫藤蘿圖片,引導學生描述,以此導入課題。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約6—7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邊讀邊思考: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吸引“我“駐足欣賞,使“我”浮想聯翩,“我”都想到了什么?(此環節將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初步感知本文看花、憶花、悟花的寫作思路),此環節中融入對部分字詞掌握的檢查。
(三)美讀賞析,品味語言 (約14—15分鐘)
本環節為主要教學環節。在教學時,我將把“讀”和“品”有機地結合起來,安排三個教學步驟,實現對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一讀:找尋美點,自由朗讀。
作者將眼前的紫藤蘿花描繪得生動、形象,勾畫你喜歡的寫景句子,有感情地朗讀并想想喜歡的理由。按照“我欣賞的佳句是 ,它所運用的修辭方法是 ,這樣寫的好處在于 ”的句式說話。
二讀:朗讀展示與品析交流
1、 指名學生朗讀賞析,我將作好激勵性的評價并及時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學生朗讀完畢,老師引導學生總結有感情朗讀的技巧:讀準字音,停頓恰當,注意重音、語調和語速,
2、 抓住美詞美句,品讀賞析,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這時,我也把自己認為優美的句子與學生進行交流,實現師生互動。
3、 配上美妙的音樂,再讀佳句,加深理解。
(四)合作研討,理解感情 (約9—10分鐘)
在本環節,圍繞本課的重、難點用多媒體展示兩個核心問題要求學生小組討論:
1.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盛開的紫藤蘿?
2. 面對紫藤蘿瀑布,作者的感情 發生了什么變化?感悟到了什么?
這兩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對文章的主旨進行理解,對作者描寫花的修辭手法和寫作順序進行探究,對作者十年前后的心情進行感悟。課堂上讓學生小組討論,試著解答,學生不能解答的,由老師引導學生進行解答。
(五) 體驗反思,布置作業 (約5分鐘)
用簡潔的語言提綱挈領地談收獲,便于學生及時理解和消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并培養他們的綜合概括能力。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讓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引導對生命的思考,實現對教學難點的突破。因此我設計讓學生用一句簡潔的話說出本節課最大的收獲。
為進一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激發學生愛好的興趣,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因此布置作文:留心觀察一種花草,想一想,從它們那里能得到什么啟示,依照課文,做一次小練筆。(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要求觀察后寫出事物的形狀,說出幾句喜歡的理由既可。)
(六)教師小結,提升理解 (約5分鐘)
一樹蓬勃旺盛、花開如瀑的紫藤蘿感染了作者,給身心疲憊的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實平淡生活中花的開落、雁的來去、一個微笑、一聲問候都蘊蓄豐富,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悟,心靈會因此豐富,生命也會因此而更有滋味,不能讓昨天的不幸把人壓垮,我希望每位同學都能像紫藤蘿花一樣,以飽滿的熱情,投身生命的長河中,在閃光的生命河流上勇敢航行。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這個板書呈現的是整堂課也是這篇課文的核心內容,由看花、憶花、悟花分別引出作者的不同心情和感受,從而體現出對人生的感悟。
紫藤蘿瀑布
宗 璞
看花 憶花 悟花
我的說課內容結束,謝謝大家。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第二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繼續第一單元主題生命,引導學生對人生、生命進行思考,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本文通過兩個事例告訴人們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經歷是生命中難得的寶貴經驗,并提醒人們思考怎樣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些句子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時,材料的詳略安排,敘議結合的寫法,也是寫作的范文。
二、學情分析
剛入七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生活經歷,對一切都有一種新鮮感和期盼,但又往往僅停留在表層,難以深入。表現在語文學科,就是只滿足于對字詞句的理解和積累,而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理解較淺。這篇課文學生理解并不難,除了語言的積累、內容結構的掌握,主要是解決如何引導學生真正深切體會“第一次真好”的內涵,與作者形成心與心的交流碰撞,讓他們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不斷勇于嘗試,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教學目標
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些理念應體現在每一節課中。再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認為本文應達成的學習目標為:
1、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詞
2、朗讀課文,把握文意,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意義。
3、體會文中詳略安排的妙處,及敘議結合的特點。
4、聯系生活實際,領會文章的深意,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認識人生第一次的意義,培養傾聽、表達的能力。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四、教法學法
教法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的心理特征,我將采用以下教法:
朗讀感悟法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過學生默讀、朗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啟迪。
合作探究法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要讓學生成為對話的中心,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中建構文本意義,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多媒體輔助教學,現代教學工具的使用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始終保持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學法:
采用勾圈批注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討論交流法(培養學生興趣,從而更有效的學習)
五、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為教學理念,通過朗讀、談話、小組交流等形式,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整個過程由激趣導入、自學互動、適時點撥、測評訓練個板塊構成。
一、激趣導入:(3分)
1、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會有許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的感覺會是怎樣的呢?
(出示課題:第一次真好,請同學大聲朗讀題目)請問,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寫些什么?
(設計目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入應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進入學習,通過釋題,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快速進入閱讀狀態)
2、作者簡介
3、出示學習目標
(1)、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詞
(2)、朗讀課文,把握文意,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意義。
(3)、體會文中詳略安排的妙處,及敘議結合的特點。
(4)、聯系生活實際,領會文章的深意,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4、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劃線字注音(指名學生上黑板寫)
墮落()點綴()貪婪()姊妹()牙齦()
雛形()豐碩()累累()沉甸甸()玲瓏剔透()冉冉()稀疏()苦熬()
(設計目的:檢查學生對字詞的學習情況,使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二、自學互動
集體朗讀,整理體把握文意。(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探究交流1
1、作者說第一次好,好在哪里?(在文中找出能體現作者情感體驗的詞語)找出適當的詞語用“第一次真好,好在”的句式說話。
2、《第一次真好》寫了幾件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文中詳細敘寫了哪兩次“第一次”的人生經歷?請加以概括。為什么要這樣安排?3、為什么說是“一幅秋日的風情畫”而比不說“風景畫”、“風光畫”?
(設計目的:這一環節以讀為本,讓學生有目的的閱讀課文,并集體討論交流,理解課文內容。)
展示自學結果,點撥講解探究題。
(二)探究交流2
1、文中寫十姊妹孵出的小鳥時選用的“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別?2、為什么“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無窮”?
3、為什么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說:“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么?
(設計目的:結合語境理解詞義,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意義。)
三、展示自學結果,點撥講解探究題。
四、拓展、總結深化
1、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嘗試?
2、大家來說說,哪些是有益的第一次,哪些是不能嘗試的第一次?
3、課文講第一次真好,那么怎樣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4、你知道哪些“第一次真好”的事件,說說好在哪?
(意圖:讓學生說自己的第一次,有利于學生平時的積累,并說感覺,旨在讓學生理解奇妙的含義。同時通過振奮人心的故事鼓勵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五、測評訓練
1.按原文填入恰當的詞語,品味語言韻味。
(1)一顆顆的黃綠色柚子,沉甸甸________在枝頭。
(2)這景色不見得很美,卻是一幅秋日________畫。
(3)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________。
(4)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
(5)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
(6)第一次,第一次的感覺真。
(7)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目的:用句子填空方式引導學生把握文意。)
六、作業
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試著也寫一篇關于“第一次”的文章。
七、板書設計如下:
第一次看到柚子樹及感受(詳寫)
第一次看到小鳥孵出及感受(詳寫)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露營、動手做飯、坐火車、坐飛機、看見雪、
看見自己的作品用鉛字印出來(略寫)
總結全文,深化中心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散步》。莫懷戚先生所寫的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散步》是義務教育課程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它不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時互敬互愛、融洽和睦的畫卷,更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尊老愛幼的頌歌。相信隨著作者一家人散步過后,我們每一位朋友都會陶然沉醉于家的溫馨和美之中,也會浸潤在血濃于水的暖暖親情里,更會加倍珍惜我們生命歷程中的每一個落日和朝陽。
一、課標與文本關系:
《新課標》強調審美體驗,注重引導學生設身處地、身臨其境、用情感和心靈去感受、欣賞、評價文學作品,進而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單元的主題是人生體驗。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語言美于一體的《散步》要想在"人生體驗"中達到體驗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用心靈和情感去感受、體悟。
二、學情分析
根據課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本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由于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誤導,許多學生親情觀念淡薄,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倫理準則,因此需要教師進一步加強教育。
三、教學目標:
基于《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提高審美情趣;2、合作、探究、揣摩關鍵詞句的含義,并通過指導朗讀,品味語言美。3、培養尊老愛幼的高尚美德,感悟親情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那么,如何將目標轉化成現實?這就要看重難點的準確定位了。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較難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意識。同時散文詩意的語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無窮。因此,我把教學重點確定為:
重點:
(1)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感悟親情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2)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的美;
難點:
理解具有象征意義的最后一句話。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將重點化解到教學中,又如何引領學生尋找解除難點這一雜癥的靈丹妙藥就成了目前的當務之急。法寶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學法這一環節中。
五、教法和學法
1、教法:以朗讀及朗讀指導為經,以引導學生感悟、品味、討論、探究為緯。經緯交織的方法。
2、學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抓關鍵語句,深入思索,反復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學法這把雙刃劍怎樣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課堂這塊陣地上發揮威力呢?重難點這兩種溶質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學過程這一溶劑中,變成營養豐富的溶液被學生吸收繼而實現教學目標呢?這就要看下面的環節——教學過程的實施了。
六、教學過程
(一)、在輕音樂伴奏下激情導入
有一種水,能讓你喝醉,這種水叫作母愛,因為母愛如水。有一座山,能讓你堅韌,這座山叫作父愛,因為父愛如山。我們的父母在艱辛和苦難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們的幸福與安寧。如今,他們老了,孱弱的雙肩擔不起重負,今天,就讓我們攙扶著他們走進暖暖的春日,去進行一次心靈的散步。
(二)、教學目標(前面已經說過這里不再重復)(三)、讀文生情整體感知
1、配樂朗讀,(課件顯示朗讀要求):
a、把握感情基調歡愉而深沉
b、朗讀的語氣:溫和親切中含莊重
c、朗讀的語調:平穩、深沉、抒情
d、朗讀的語速:中速略舒緩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讀,我也仿佛沉浸在親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許多道理,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下面兩個問題。)思考:
(1)文中寫了一件什么事?
(2)從文中的字里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
2、反饋、點評、小結:(1)我們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歸結為"和美"(板書)
(下面就讓我們把自己也融入這樣一個"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們美麗的心靈。討論)(四)、研讀入境合作討論
1、展示:(1)在整個散步過程中,你最欣賞誰的表現?理由是?(小組口頭)(2)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到底誰說了算?(班上書面)2、劃分4人小組、要求:①個人見解獨到、精彩,每人欣賞一個人。
②小組觀點一致:中心、補充、記錄、發言代表3、小組討論,教師參與,點評討論情況。
4、反饋、小結。
(1)檢查一個小組:對四人的欣賞、理由。
(2)不存在誰的權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愛幼的親情鏈組成的。
5、補充名人的話:培根說(展示)一個外國人如此欣賞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更應堅持和發揚)培養民族自豪感情。
(這是一篇短玲瓏剔透、小精悍的敘事散文,但在寫景上也別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結合,品味意境)1、思考:①文章哪幾個段落有寫景的片段?分別寫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綠、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樹、魚塘("粼、鱗"、)
2、思考:①從你更喜歡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樣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讀,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機——哲理:珍愛生命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喚——哲理:熱愛生活、。
(我們品味了本文生機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們來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美。)
(六)、賞讀入心拓展運用
1、展示"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猜猜老師喜歡它原因?
2、反饋、形式:形式對稱,音韻和諧,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內容:生生不息(如果我們寫作增添亮色)
3、這樣的句子在文中還有很多,請畫出來(每組看兩段,找到一句即可舉手)4、深情賞讀:領讀—跟讀,評價。
當我們閉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畫面便呈現在我們面前,()是誰在日落昏黃時,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們歸家,又是誰在我們出門時,仔細叮嚀;當然是我們的父母。
5、仿寫:"爸爸媽媽是_______;我是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們用心去經營,需要我們用責任去支撐。)6、朗讀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義。
7、反饋、小結:以輕襯重,體現了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再讀)(多媒體低音播放《讓愛住我家》歌曲,進入下一環節)
(七)、凝神細想,獨抒性靈
為了學以致用,練習對稱句式的寫法,也為了借助文本激發學生與心靈對話,與生活對話,所以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請以"愛"、"家"或"親情"為開頭寫一組對稱的比喻句。
設計中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和語文基礎的差異,我設計了下面的幾個開頭,讓抒寫有困難的學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續寫,能仿寫多少就寫多少;基礎好的學生自己另辟蹊徑寫,然后交流。
①親情是饑腸轆轆時的一碗米飯,……②親情是爸爸嚴厲的批評與責罵,……①如久旱后的一場甘霖,……②愛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①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用責任來擔當;……在音樂的激蕩下,學生塵封已久的記憶猶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緒也隨之蕩漾開來,平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變成了愛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學的心田。于是下筆如有神助。
(八)、教學小結:
(繼續低音播放《讓愛住我家》,教師寄語。
親情不單靠今天課堂上片刻的時間來體會,
它更需要我們用一生的光陰來感悟。
親情不單是父母無條件的付出,
它更應該是兒女們無言的回報。
讓我們的家永遠洋溢著親情,讓我們的家永遠充滿愛!
(九)、課后作業:(父親的故事過渡)
1、為你的長輩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腳"、"洗衣"、"梳頭"等)2、將這一過程及感受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書設計:
板書的設計主要讓學生對一堂課的結構和內容有更直觀的認識,幫助學生理清課堂教學內容,由最初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
好了,我的說課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尊敬的領導,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山中訪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及教學程序這五個方面,對這一課的設計安排加以說明。
一、首先,給大家分析一下教材,這一點我將分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點: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山中訪友》是七年級語文上冊中第三單元的第3篇課文。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童趣的優美散文。
鑒于本單元的要求,學生要在反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體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并作適當的摘錄;另外,這篇文章描寫景物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于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并且作者抒發感情也很特別,將山中的景物當成朋友來寫,將進山看景比作進山看朋友,因此,顯得真摯自然。綜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和教學的重難點。
第二點:教學目的
這一點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知識方面要求學生:①理解,積累課后詞語;如:“湛藍,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學生:①鑒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像美。
②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德育方面要求學生: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第三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內容很多,比如課文重點詞語,課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等等。而教學難點則是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
二、接著,介紹一下教學方法:
1、確定五法合一的教學方法
新《大綱》中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因此,我根據課文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采用激發興趣法,朗讀法,問題導引法,想像聯想法和自讀點拔法進行教學。首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品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提出的疑問,然后在教師適當的點拔下,賞析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2、采用投影儀,影碟等電教手段輔助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將采用投影儀,錄音,以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碟來豐富教學手段,這樣,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通過直觀感受,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3、突出朗讀教學
語文教學中,要注意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優美的寫景教文,適于朗讀,因此,我將在授課過程中突出誦讀教學。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所以我將采用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點撥,然后反饋練習的學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賞析后完成課后練習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較少,因此我安排一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先讀題猜測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后精讀品味,鼓勵學生提問,再通過討論解決,歸納課文學習要點,這樣既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又培養了語感,也體會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首先對預習作業進行抽查并明確生字詞的讀音及含義,然后要求學生讀題,想像課文內容,引入新課,接著教師范讀課文,用有關課
件讓學生對大自然的風景及大山里的風景有直觀印象。
(二)講授新課
在講授之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尋訪的友人是怎樣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嗎?
②邊讀邊勾畫出描寫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后積累下來。
朗讀課文后,圍繞上述2個問題對課文進行賞析,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作者進山看風景,并引導學生感受山中風景的優美,然后將有關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課件給學生看。結合書上的描述,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了解童話般的山中的美景,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及藝術特色。
在分析中,使學生了解擬人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目的和意義,體會情景交融地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課文的內容有更深的了解。
學生討論后明確:
1、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如:將古橋、樹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這樣便于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本文的藝術特色表現在:
(1)獨具匠心的敘述方式和敘述人稱:文章的敘述方式親切自然,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有時,根據表達的需要,還適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感情強烈了還用第二人稱,讓學生體會這樣能使情感表達得更充分。
(2)想象的豐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如:展開想象,將自己與樹木融為一體,與自然融為一體,流露出熱愛自然之情。
(四)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及自己的筆記,朗讀課文后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后練習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五)創新練習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游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此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學生借鑒課文某些寫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點。從某一景物的角度出發,重點突出景物的心聲,最好能點出環境保護的主旨。
(六)總結全文
在這一環節中,帶領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再次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完整的印象。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說教材:
本文是第八單元外國傳奇故事中的一篇,選自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取材于美國南北戰爭前的社會生活,作品通過兒童的目光來看待周圍的現實,揭示了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南方社會閉塞、沉悶、死板的生活,對畸形的教育制度、宗教的虛偽可笑以及小市民的貪婪愚蠢等,都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和鞭撻。作者借湯姆之口說出:“寧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草莽英雄,也不愿當一世美國總統。”反映了他對平庸守舊的社會生活的極度厭惡,和對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作品語言幽默、詼諧,富有特色。課文是這部小說的節選,它從湯姆生活的小事寫起,寫了湯姆運用許多策略,通過以退為進的手法,讓一個又一個孩子心甘情愿替他刷墻,而自己同時變成一個闊佬。
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生性比較活潑好奇,對這樣一篇有趣的小說他們肯定會喜歡,對湯姆的機靈狡猾他們定然有許多話要說,文中有許多語句會吸引學生,也會引發他們的渴望和興趣。但是小說的閱讀不能只停留在故事層面上,所以需要引導他們注意人物的性格和語言,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物的行動、語言歸納出湯姆的性格特征。
說目標:
1、品讀文中描寫湯姆的語句,了解人物形象。
2、體會馬克吐溫幽默詼諧的語言特點。
重點與難點:
1.重點:借助圈劃關鍵詞句,理清故事發展的情節脈絡;通過品讀,在情趣濃郁的生活細節、輕松幽默的筆調中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2.難點:理解文尾語句的含義,正確評價美國鄉村小頑童——“湯姆”。
說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2
湯姆索亞是一個聰明但調皮的男孩。他父母雙亡,住在嚴厲但也十分疼他的波莉姨媽家里。他淘氣搗亂,精于逃學之道,但犯錯誤后的羞恥和悔恨常常使他懊惱不已,這常常讓他的姨媽很是頭疼,這不,為了懲罰他犯的錯誤,波利姨媽讓他周六在家干活呢,看看,他又在做什么了?
【設計緣由】從湯姆的人物介紹中開始,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對湯姆這個人充滿好奇,然后渴望從書中去了解更多湯姆這個人物。
(二)學習新課,走近湯姆
1、默讀課文,概述內容。3分鐘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并用自己的話簡要概述小說情節。
預設:“湯姆”以他的聰明,設計讓其他孩子幫助刷墻,贏得許多小禮品,并從中悟出一個小道理。
(老師在學生概述的時候,適時提醒概述時注意:誰怎樣做某事,有什么結果)
過渡語:這一定是個有趣的故事,下面我們不妨借助文句去了解一下這個湯姆是如何讓他的小伙伴進入圈套的。
【設計緣由】通過默讀,讓學生了解這篇小說的主要內容,為下文分析人物做鋪墊。
2、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圈劃關鍵詞句,理清課文情節發展脈絡。
教師語:從文中看第一個進入圈套的是本,23節中湯姆把本稱為什么?——傻小子、犧牲品。看來湯姆一開始就是有計謀的,現在請同學們去圈劃散讀1-22節,說說湯姆是如何讓本一步一步變成為他刷墻的傻小子的?
預設:
1)“難道一個小孩子每天都能得到刷墻的機會嗎?”:刷墻是種難得的體驗
——這讓本停止咬蘋果,十分驚訝。
2)“姿勢優雅”“退后觀察”“瞧瞧效果”:干活是一種藝術
——讓本產生興趣并且入迷“讓我刷一會兒吧”
3)“特別看重”“不能馬虎”“兩千個孩子里面,也找不出一個”:姨媽講究,刷墻難刷
——激發本一定要干的爭強好勝心理。
4)“犯難”“萬一有閃失”:干活機會很難得
——本愿意用蘋果來交換
教師語:湯姆以退為進,欲擒故縱,并且夸大其詞,激發斗志,終于讓本心甘情愿地替他刷墻。第4節中,湯姆有句話:“原來是你,本!怪我沒留神!”湯姆真的沒有看到本嗎?
預設:
湯姆早就看到了本,文中說“湯姆見到蘋果饞涎欲滴”,體現了湯姆善于表演的特點。
——請同學朗讀這句,教師點評
教師語:文中還有哪里可以體現湯姆善于表演?
如第1節、第9節、第14節等,“倏地轉身”“滿不在乎”“姿勢優雅來回揮舞刷子”“臉上顯得很不情愿”等。
教師語:湯姆心里就是要讓本替他干活,可是卻故意猶豫再三,文中有許多的破折號,請同學們分別去讀讀,它對描寫人物起到什么幫助呢?
學生交流
預設:14節破折號表示停頓;17、18節節破折號表示聲音延長;
——分別請同學朗讀這幾處語句,并作指導點評。
【設計緣由】這是本文最大一個環節,他考驗學生閱讀小說、品讀人物的能力,同時老師要適時引導學生總結歸納人物的幾個特點,為鑒賞人物鑒定基礎。除了人物的語言特點和性格特點,還要引導學生學習破折號的作用。
(2)、理解“闊佬”的意思和文中的道理。
過渡語:湯姆用這種方法得到了蘋果和悠閑,可是文中說湯姆變成了地地道道的闊佬,這是為什么?
預設:
湯姆不斷盤算著讓更多孩子進入他的圈套,不僅替他刷墻,還送了他很多玩具——(略)(請同學讀湯姆擁有的東西)
過渡語:對于湯姆說,刷墻本來是一件苦差,但是他卻可以把它變成一件美差。通過刷墻權的轉讓,他從一個一貧如洗的苦孩子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闊佬。不僅如此,湯姆還得到了什么?
預設:
湯姆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的規律:要讓大人或小孩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事的機會難以獲得即可。渴望,是一種追求,能引發一種興趣;有渴望,有追求,有興趣,人就有動力。
(3)、總結人物特點
教師語:湯姆就是利用這種心理,過了一段舒心愜意的美好時光,讓一個又一個孩子心甘情愿地來刷墻,讓他們把工作當做消遣。這個湯姆!看看課題都說他是了不起的粉刷工,你認為這“了不起”是什么涵義呢?
——聰明、機靈、狡黠、頑皮
3、朗讀語段,感受人物
過渡語:
課文通過人物的對話和語言的停頓表現了湯姆的機智聰明、頑皮狡黠。湯姆常常欲言又止,有意將話語作適度停頓。正是這種語言表達方式牢牢地抓住了本的心,讓本心甘情愿地去刷墻。下面請幾位同學來把當時那個場面用朗讀來
重放一遍。
分角色朗讀課文1——22節,加23節書上141頁內容,感受湯姆的了不起3
教師點評
【設計緣由】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感受體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角色朗讀進一步突出湯姆了不起的形象,而倒數第二段的朗讀讓學生進一步思考,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思想火花。
4、了解作者與作品3
過渡語:一百多年來,湯姆這個鄉村小頑童的形象已贏得世界不同膚色、不同年齡的讀者的喜愛。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部作品及其偉大的作者。
【設計緣由】還是以湯姆的故事小結,首尾呼應,同時也鼓勵同學們多閱讀,走進《湯姆索亞歷險記》,走近馬克吐溫。
(1)、引導學生閱讀前言部分,進而了解作者和作品:
馬克吐溫美國作家。是十九世紀后期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優秀代表,杰出的幽默諷刺大師。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代表作:短篇小說《竟選州長》《王子與貧兒》長篇小說《鍍金時代》《湯姆索亞歷險記》。
本文選自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取材于美國南北戰爭前的社會生活,作品通過兒童的目光來看待周圍的現實,揭示了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南方社會閉塞、沉悶、死板的生活,對畸形的教育制度、宗教的虛偽可笑以及小市民的貪婪愚蠢等,都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和鞭撻。作者借湯姆之口說出:“寧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草莽英雄,也不愿當一世美國總統。”反映了他對平庸守舊的社會生活的極度厭惡,和對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馬克吐溫寫作時取材于自己兒時在故鄉——漢尼拔小鎮上的所見所聞、親身經歷的人和事。所以令人感覺十分真實有趣,孩子們或許能在書中的人物身上找到與自己相似的地方,而大人們也能在書中拾到自己童年時的味道。
(2)、鼓勵學生去閱讀小說
過渡語:湯姆的生活其實有煩惱,不被姨媽理解、無端受懲罰、學校里死氣沉沉的學習、和貝奇鬧別扭、沒有更好的游戲點子等等。但這些煩惱都會被他隨之而來的奇思妙想化解。他的煩惱是短暫的、瞬息即逝的,他的生活永遠充滿浪漫快樂的色彩。相信同學們會在更多的故事里面看到湯姆的精彩表現。
【設計緣由】這是一部小說的節選,讓學生了解作者和小說概要,知道湯姆的由來,并且激發學生去閱讀其他故事。
(三)布置作業3
1、抄寫詞語并造句:
饞涎欲滴 滿不在乎小心在意 津津有味 筋疲力盡 一貧如洗
2、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其他故事。
【設計緣由】第一個基礎作業,積累詞語;第二個作業是拓展延伸,通過完整的閱讀,品味湯姆雖不完美但真實、淳樸可愛的天性之美。
(四)板書預設
了不起的粉刷工
馬克﹒吐溫
本:湯姆:設計圈套——變成闊佬——發現規律
驚訝—入迷
—爭勝—干活
了不起:聰明機智狡黠頑皮
【設計緣由】板書中把湯姆的表現寫出來,很好地展現了湯姆的人物形象,與了不起的涵義相對應,給學生很直觀的感受。
說亮點:
學習新課中第三個環節“精讀課文,理解內容”是重要環節,也是本文亮點之一,希望通過朗讀交流,能激起學生的思想火花;第二個亮點是角色朗讀,感受馬克吐溫幽默詼諧的語言。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說目標: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3、聯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2同時又是本課的難點。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詩歌特點及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第三: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感情、簡約的語言是詩歌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第四:對于剛踏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對于詩歌的知識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整體感知形象,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即可。
三、說教法:
為達成目標,我準備采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一種利于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采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范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采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初一學生來說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范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說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煉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五、說教學程序: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從小聆聽著黃河雄壯的濤聲長大,看慣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氣勢,卻對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滿了向往。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頭看到的只有高聳入云的大山,蒼蒼茫茫,綿延不斷,你會想些什么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此環節意在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
學生暢所欲言,師適時導出課題:
詩人王家新從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從未走出過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無言的群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面對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翻閱《在山的那一邊》,去探尋人生的哲理。(師板書課題及作者)(二) 師生合作,制定目標:
學生根據自己了解的詩歌方面的知識,討論制定出學習目標,師作簡要板書:
1、 有感情朗讀;
2、 品味語言;
3、 感悟人生。
(三) 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此步驟共分三大環節:初讀,求流利;再讀,顯技巧;三讀,含感情。
第一環節以學生為主,通過反復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節以教師指導為主,通過范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節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
1、 自讀詩文,整體感知:
此環節要求掃除障礙,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初步感知詩歌感情。
2、 檢查朗讀:
指生朗讀,其余學生從語速、語調、停頓等方面進行評價,師做及時點撥。在評價過程中,找同學進行局部示范朗讀。
3、 教師范讀:教師配樂朗讀詩文(課件顯示重重高山、碧藍的大海及詩文內容,并配有較舒緩的音樂),幫助學生確立本課的感情基調,進一步體會重音、停頓等技巧。學生對比初讀情況查找不足,并總結出朗讀要領:
①停頓要合理 ②重音要突出 ③感情要飽滿。(師作簡要板書)4、 學生再讀,思考:
① 詩中的"山"與"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② 作者借助"山"與"海"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義及文章的主旨,師作及時板書。
(四) 品味語言,探究賞析:
感情是以文字為載體的,在學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礎上,自然過渡到對語言的品味。學生嘗試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或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細細品味,并隨時標記遇到的疑問。
(此環節的設計意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體會語言的魅力。)學生可能涉及的問題有:
1、"鐵青著臉"怎樣理解?
2、"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如何理解?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輕的,怎么會扎下深根?
4、 為什么說"枯干的心靈"?
5、"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感情?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透過語言體會內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確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詩句的同時,穿插朗讀,使理解與朗讀互相促進,融為一體。如:當學生理解了"鐵青著臉"是運用擬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心情的難過時,讓學生試著讀出難過的感情。
(一邊賞析,一邊將詩句要體現的情感補充在屏幕上的詩文中)探討完以上問題后,學生帶著對詩歌的深層理解再次齊讀課文。
(五) 聯系生活,體味人生:
對海的向往使詩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嶺,相信他最終一定會看到心中向往的海。在同學們的生活與學習中,遇到過山嗎?你們又是怎樣面對的呢?請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談談類似的生活經歷。
(以上環節的設置,意在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進一步體會詩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激發學生面對困難、勇于進取的精神。)(六) 小結:
在學生暢所欲言后師作小結:
翻越重重高山的過程是艱難的,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藍的大海就會展現在你們眼前。最后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感情的齊聲誦讀最后八句詩。
(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附:板書設計 文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今天,我授課的內容是詩歌《在山的那邊》。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
本課是整個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并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小學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著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詩的第一節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征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2、聯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課文
聯系青島的地域特點,提問: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青島的海濱,而是生活在蒼茫的大山里,同學們會想些什么呢?引發學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梁。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初一是起始年級,一定培養學生打好基礎,不能忽視認字、寫字的訓練。
四、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并思考:山那邊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么分為兩節?
五、研讀賞析
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六、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梁,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啟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各位老師:
大家好,非常榮幸今天能跟各位老師做教學上的交流,因為我們一直接觸的是人教版的課本,對河大版的課本只是在評優課時接觸到一些,所以在這里,只是就《四季交響曲》一課,把我備課時的一些心得向大家作一匯報,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課程設計指導思想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而對于語文素養課標解釋道:“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著力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綜合能力。想要達到這個目的,每一課就要制訂相應的學習目標。《課標》中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作為新課程的實驗教材,冀教版教材吸收了近年來語文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成果,在閱讀、寫作方面的安排體現了新的語文教育觀。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它致力于從三維目標上形成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拿到教材之后,發現其中的確有不少新的東西,完全按照以前的模式來上就很難體現實驗教材的價值。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認為這堂課的設計思想應該是從文本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充分的感受文本,調動積累,聯系生活,生成并交流對文本的獨到的感悟。此外,語文課堂上應該有朗朗讀書聲、熱烈的討論聲,有思考和積極發言的時間和機會。
二、內容分析
第四單元屬于散文單元,其中有兩篇著名的散文《春》與《濟南的冬天》,這兩篇文章更多的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對自然的喜愛和抒發人生的感悟,《四季交響曲》是第四單元的第四篇文章,本文選自作者的散文集《心靈的筆記》。這是一篇歌詠大自然的散文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一雙慧眼努力發現大自然四季容顏的變化,并用深刻的筆觸抒寫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無論在語言形式,還是思想意境,都稱得上一篇賞心悅目的佳作。但與以上兩篇不同的是,作者的描寫重點并沒有放在四季各自不同的季節特征上,作者曾在本文的創作談中說她寫這篇文章是“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努力發現它們在不同季節的細微變化,并用自己的心靈與自然對話。”其對話的目的也就是“托物言志”。因此,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信念,是掌握課文內容的關鍵。作者一向“崇尚真誠、善良、勇敢的品質崇尚拼搏、奉獻的精神,對現實生活中的投機鉆營者、自私自利者……抱著一種鄙棄的態度”。而七年級學生由于生活閱歷、思想認識等諸多方面的局限,對于本文主題的理解和把握不能深透到位。那么,先讓學生理解了作者寫作本文的思想基礎,也就不難理解作品中透視出的社會的發展與變革,更不難理解其間蘊含的作者對人生及生命價值的特有感悟。解決了上述問題,學生就能理解本文頌揚美德,抨擊陋習的主旋律。
因此,我是這樣確定該課文的學習目標的:
知識與技能:學習本文景物描寫中蘊含深刻哲理的寫作手法,學習將景觀人格化、形象化的詩一般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鑒賞能力、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賞析詩一般的語言;通過合作探究,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對社會陋習的批判,對公平、公正、無私、善良、坦誠、拼搏等美德的熱烈追求。
三、學情分析
這個階段的學生剛由小學升入初中,朗讀能力、閱讀能力都不是很強,對抒情的哲理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體會,對所謂“托物言志”概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層。針對這些實際情況,我主要從朗讀入手,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在不斷的“讀”中逐步加深對“美”的體驗,逐步感受四季中蘊含的哲理。在調動起學生積極情感的同時,引導學生賞析文章的美,品味寫景的方法,以期讓學生有所收獲。
這樣一番分析之后,就形成了《四季交響曲》一課的具體教學方案,整個教學過程包括:導入、鋪墊、品析、總結等環節。下面就其中重點的環節談談自己的.設計思路。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人說,季節就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春是一個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夏是一個熱情率直的小伙子,秋是穩重的中年人,成熟豐厚,冬則是親善長者,端莊肅穆。女作家楊林勃用她清新優美的筆調向我們抒寫了她對四季獨特的感受,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的四季世界。
思路:我的導語設計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下文品析四季形象作鋪墊;二是使學生感受到四季不僅僅是自然現象,其中的深意也和我們的社會息息相關。導語形式很簡單。在這里我想說的是,有的老師很看重導入語的設計,的確,精美的導入除了具有引入過渡的工具的作用外,還應該承載一定量的思想文化。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讓學生將之與課文內容對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拓學生視野和思維。但相對于一篇課文而言,導入只是第一步,不能因為導語的效果而把相當的精力放在此,而忽略了對文本的研讀。其實,干凈簡潔的導入開門見山,既能順利過渡,又能節省時間,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可能更為實用。
(二)教學結構的處理安排
1.整個課程的安排采用了“板塊式”的形式。
第一板塊:教學鋪墊——字詞積累
饕餮 蟄伏 濫竽
情愫 請柬 桑葚
思路:這些是學生容易讀錯和理解上有困難的詞。要使學生能夠正確的理解文意,理解詞義是關鍵,還要會讀。所以字詞的積累是賞析文章的前提,是學生積累語言,豐富語言的重要過程。這個過程不能省略。我覺得,在課堂上,不但讓學生會識字,還要大聲的朗讀出來,這樣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
第二板塊
品讀——整體感知、細節賞析
思路:這是課堂講授的主體部分,目的是通過反復的朗讀,針對性的賞析,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達到預先設定的教學目的。這個大板塊中又分為三個小板塊
四季向我們走來——整體感知
我們感悟了四季——美文賞析
用心發現生活——拓展練習
思路:基本的思想是“讀——品——悟”的模式,以讀帶品,拓展訓練,既是對文章內容的總結,也是對學生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的一個訓練。“讀”貫穿于始終。這個目的在講課時基本達到了。
第三板塊
總結
思路:關于文中內容及知識點的總結實際已在第二板塊中得到了解決,在這里是表達教師自己對大家的期望,為情感教育作結。
關于“板塊式”教學法
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對“板塊式”教學的一點想法。
什么是“板塊式”呢?板塊式教學法是針對一節課,一篇課文而言的。把課文按照各個不同部分,分成幾個“塊”狀的教學內容進行備課。這是為了授課時靈活使用而設定的。換種說法,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教學設計的模式,或者說是一種教學設計的手法。
我之所以采用它是因為考慮到“板塊式”教學的幾個優點,
1.使課堂教學有序進行。其課堂教學結構清晰的表現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課堂教學內容明顯的表現為“一塊一塊的來落實”,將全課的教學板塊連綴起來看,呈現出一種層進式的教學造型。
2.由于教學中的每一個板塊都著眼于解決教學內容的某一角度、某一側面的問題,于是每個板塊就是一種半獨立的“小課”或叫“微型課”,這就需要精心地研讀教材,優化、整合課文內容,提煉出可供進行教學的內容板塊,提高課堂的授課效率。
3.由于“板塊”的出現,就需要考慮板塊的切分與連綴,考慮板塊之間的過渡與照應,考慮板塊組合的科學性與藝術性,這就改變了常規的備課思路,讓學生充分的占有時間,真正的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實踐活動的主體。
板塊式的教學思路由于有“板塊”的劃分有時會顯得過于齊整、過于剛勁而不夠柔和,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對其進行改進,可以淡化板塊意識而操作手法大致不變,如運用藝術的穿插手法來自然的形成板塊,如用文學性、情景性的語言來美化板塊的命名等等。如:可以把板塊設計為:積累、品讀、感悟,也可以設計為學習活動一、學習活動二等等,比如我識字的板塊的名稱為“教學鋪墊”,而從整篇文章來講,文章語言優美含蓄,猶如一首動聽的樂章。我在設計時,就把自己的整堂課看作一首樂章,所以板塊就命名為“樂章”,這樣可以使學生更細致的體會全文流暢的結構,以美的眼光來欣賞本文。
這種形式也是余映潮老師的一個獨創。給各位老師再舉一個例子。
課文:《紫藤蘿瀑布》
設計理念:美文需要美教。用“美”來結構全文的教學過程。大致過程是一一品味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教學內容之一:學習積累
1.作者簡介。
2.切進課文中"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關于生死謎、手足情的"這句話,簡介作者寫作本文的特殊背景。
教學內容之二:認識課文
聽讀課文,認讀文中的生字,朗讀課文。
請同學們敘說自己的初讀感受, 話題:你認為這篇課文是一篇什么樣的課文。
教學內容之三:品味文中的花之美
1.同學們選讀課文,自由朗讀文中描寫花之美的句段。
2.話題討論:說說自己品味到的描寫花之美的句段并用朗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體味。
教學內容之四:品味文中的情之美
請同學們緊扣文中的字詞句,體味作者在文中抒發的真摯情感。
教學內容之五:晶昧文中的意之美
教師指出,所謂"意",在這兒指文章中的"意味",即文章中意趣與情味,文章中讓人覺得意味深長的地方。
教學內容之六:課堂學習小結
2.指導朗讀,讀出“味道”。
古人說:三分文章七分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中學語文教材薈萃了諸多名篇佳作,其中有眾多頗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寄寓著各種撼人心魄的情愫意緒。它的美,不是單憑老師的分析、講解學生能獲得的。洪鎮濤曾說:“讀,是語文課的第一教學法,抓住了‘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要領”。“操千曲而后知音,觀千劍然后識器。”應在讀中讓學生從審美對象中獲得美感,增強審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語文新課標的階段目標第四學段(7-9年級)中指出:學生要“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四季交響曲》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文章,語言凝練、雋永。是朗讀的好材料。所以,在課上我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
1。用“讀”貫穿全文,形式多樣。我在第一個板塊中主要通過讀的方來讓學生初步感知四季的形象。形式有齊讀、分組讀、個人讀等等。如:
師:結合老師的提示,請你深入的認識我們的四季朋友,做出小結,并把相關的段落有感情的讀出來。
此外,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朗讀的熱情,我在閱讀方式上也進行了小小的改變——變換人稱。例如:
冬天來了,帶著冰刀,帶著雪箭,帶著威風凜凜的氣勢闖入了這個世界。冬天來了,萬物都經受著一場嚴峻的考驗。面對這場考驗,世間的一切都在急劇地變化著。天上的星星重新組合起隊形了;地上的山峰換上一副剛毅的面容了;樹木的家族為節省開支甩掉豪華的服飾了;林中的野獸們不敢坐享其成,漸漸閉起饕餮之口了;小小的蟲蛇們怕掉了隊么?都蟄伏起來,積蓄著能量,去構筑明年輝煌的夢了。
把文中的“冬天”改為“我”,學生以“我”的口吻鏗鏘的讀著冬的嚴肅,仿佛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嚴肅的法官,切身體會文中蘊含的哲理,效果還是不錯的。
在進行第二個小板塊的教學時,學生進行美句賞析,我的要求是必須有感情的讀出來,整體下來,學生讀的時間非常多,應該說很好的理解了文章。
2。加強指導,提高朗讀質量。
在學生朗讀時,我強調要注意重音與節奏,并請學生進行示范朗讀,效果不錯,課堂氣氛有了一個小小的高潮。如:
夏天來了,是槐樹花兒告訴我的,它贈我一串串潔白的珍珠;夏天來了,是紫紅的桑葚告訴我的,它點染我一腔多彩的情愫。
關于朗讀
關于這個環節,我有一些小的感悟。
1.課堂上應該有教師的范讀。隨著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許多老師喜歡用名家名人的表演性朗讀替代自己的范讀。固然,多媒體上的朗讀,普通話比較標準,朗讀技巧比較嫻熟,而且還常常配以色彩鮮艷奪目的畫面,優美的音樂,似乎課堂的氛圍更濃烈一些。但其實,它遠遠不如教師音色也許并不美發音也許并不標準的朗讀親切,真實,對學生的感染力影響力更大。曾聽過余映潮老師的一節《三峽》示范課,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余老師范讀課文時,抑揚頓挫,和風細雨,緩緩道來,真是一種美的享受。但余老師說他為了用普通話朗讀,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高聲朗讀成功后,他又練更難得低聲朗讀。在他的課上,學生總會像模像樣的模仿他的朗讀,去感受文字的美。在講該課時,我擔心時間的緊迫,沒有范讀,只是稍作點撥,但我發現學生的朗讀還是停留在小學生一字一句拖長聲音朗讀的方式上,影響了朗讀的效果。
2.通過朗讀讓學生更好的接觸文本,方式要多變,以提高學生讀的興趣。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對于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語文課的朗讀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創造能力相對比較弱一些,可他們的形象思維和模仿能力卻要強得多,他們對課文內容、寫作技巧等的學習還未產生很大的興趣,卻很熱衷于朗讀,對磁帶的語調、教師的表情模仿得快、準。因此,初中的語文教學,朗讀是必可少的。教材中的教讀課、自讀課都應不同程度的過好朗讀關。學生可以通過朗讀理解課文的詞句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鍛煉用語音描繪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聽、說和寫作水平,加大語文為生活服務的力度。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朗讀,檢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傾向、認識水平和運用程度。讀的方式,老師們可以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情形的不同而有所選擇有所變化。為的是努力讓學生保持朗讀的積極性。
有一段時間,為了趕進度,節約課堂的時間,我總是把讀課文的環節放在課下,讓學生以預習的方式來解決,更少有朗讀指導。有些偷懶的學生自然就不讀,這樣就造成了有一部分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練,講課就更不上,更重要的是,缺乏了朗讀,就缺乏了對文章細致而美好的感悟,久而久之,學生審美的神經自然就會遲鈍,腦海中留下的只能是對課文簡單的分析和肢解之后的枯燥。
3.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朗讀教學的設計可以從重音、停頓、強調、語速等方面進行指導。仍拿余映潮老師的朗讀指導做例子。他在講《三峽》一課時,提出三個在讀時應注意的問題,讀好“領起”詞的短暫拖音;讀好四字詞語的節拍;讀好特別之處的頓音。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再讀效果果然有了很大的改變。如:
讀好“領起”詞的短暫拖音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時/朝發白帝
雖/乘奔御風 則/素湍綠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
讀好四字詞語的節拍
如: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讀好特別之處的頓音
如:清/榮/峻/茂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一篇文章這樣讀下來,非常漂亮。
3.“主問題”的設置
關于“主問題”
在傳統閱讀教學中,字詞的積累,標點、語法、修辭等的分析,文學以及文化常識的識記等等,繁瑣、細碎、雜亂。有些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某個重要的語段就能列舉幾個或十幾個問題,知識點“沙化”現象嚴重。由于這樣的教學大多帶有靜止、孤立等弊端,其著眼點往往不能牽一“練”而動全“篇”,缺少指向與滲透文章的“合力”。
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是相對于課堂教學中這些過多、過細、過淺、過濫的提問而言的,就是指“主干問題”,它在課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能起主導作用、支撐作用,能讓學生真正進行整體性閱讀,從而提升學生的發展性學力。余映潮老師認為,“主問題”是閱讀教學中立意高遠的有質量的課堂教學問題,是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牽引機和粘合劑,在教學中呈現著“以一當十”的力量。
如果一節課中分層次的出現幾次“主問題”,那么就必然能形成幾個教學的“板塊”,這又使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深刻的變化。如:
在講課時,每一個板塊我也嘗試采用了這種辦法,
以“四季檔案”的“主問題”來體會四季的特點,為理解文章解釋的哲理打基礎;第二板塊以“請你從內容、修辭、用詞上對文中的美句談出自己的看法。”的“主問題”把握文章的語言。第三板塊以“從下列詞中任選一詞,寫一段話,表達思想感情”的思路讓學生模仿,進行拓展。
這樣就避免了課堂繁瑣的一問一答的形式,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來對文本進行較為細致的思考。說實在的,我的設計并非完全意義上的“主問題”,這只是一個嘗試, “主問題”運用得好,在課文教學的初讀階段,可牽動對全篇課文的深刻理解;在課文教學的進行階段,可形成明晰的課堂教學思路,形成學生呈主體性參與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在深化階段,可激發思考,引發討論,深化理解,強化創造,形成波瀾,釀造課堂教學的高潮。
“主問題”的設計角度可從著眼于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分析課文、欣賞課文、探究課文的角度來進行,也可從多元的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多側面地分析人物習慣形象、多角度的品析文中的美點妙處、多板塊的積累文中的語言材料、多手法的對課文內容進行“再表達”的角度來設計。
下面,用一個完整的教學構想來具體表現上述說法:
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
創意:以跳讀為基礎,設計三個“主問題”,用“自助”“探究”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實現對課文的整體與讀教學。
1.請你用一則日記的形式記敘畢業典禮的經過。
2.你對文中英子的父親了解多少?結合課文的記敘說說你的印象。
3.你認為爸爸對英子的影響有哪些?如果你是英子,你會對爸爸說什么?
4.美文賞讀
作者楊林勃是個詩人,她的詩樸實秀麗,富有意境與哲理,在國內詩壇有一定的影響。人說詩文不分家,詩人出身的她寫起散文來,自然別具一格。她把詩的意境與語言帶入散文。她用抒情的筆法去敘事,用形象的語言去狀物,因此作品中就有了詩的感應,詩的聯想,詩的激情。它不但用凝練的語言描摹四季景物的變化,而且又含蓄的觸摸到社會與靈魂的多個層面,充滿哲思,撼人心驚,詩意盎然,意蘊深遠。
鑒于七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過深刻的分析只能讓學生一頭霧水,于是我適當降低了難度,以讀帶析,從學生接觸過的分析用詞、修辭方法入手,并結合課后設置的練習來體會語言凝練含蓄的特點。并給出一定的語言模式,目的也是降低難度。
(1)賞析詞句
請你從內容、修辭、用詞上對文中的美句談出自己的看法。
我認為, (句、詞)美,因為 。
學生選取的內容還是比較廣泛的。如:
冬天來了,帶著冰刀,帶著雪箭,帶著威風凜凜的氣勢闖入了這個世界。——修辭:擬人、排比,寫出天寒水冷,萬物肅殺的景象。
圓圓的果實,圓圓的豆谷,仿佛給這一年畫上一個個圓滿的句號。——用詞:“園園、圓滿、一年,一個個”描摹形象,限制范圍,突出特點。
她帶來生命,復活了香花也復活了毒草;她帶來了音樂,喚醒了沉寂也生出噪亂;她捧出了綠色,畫出了明媚也增長了陰影;她賜予了溫暖,創造了舒適也生出了困倦。——對比的手法,寫春天的無私善良
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找出的句子要帶感情地去讀,一是強化朗讀意識,二可以通過帶感情的朗讀,使學生更好的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學生贊辭是在原文基礎上的總結,在總結的過程中要對所學的內容做一梳理,又要有自己的感悟,既是對理解文章主題的的升華,又是一次練筆的。事先給出例句,便于學生模仿,也降低了難度。
把心中的贊詞獻給你鐘愛的季節。
我喜歡你, ,因為 。
(3)音樂的加入。
馬克思說:“只有音樂才喚醒人的藝術感覺。”自古以來文學與音樂就有著難解之緣,優美的音樂流入語文課堂,在營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審美的鑒賞離不開想象,閱讀文學作品,往往容易禁錮在文字里,但在音樂所展現的虛渺空靈的世界里,人們的想象可以自由馳騁,思維更具發散性。
這個環節的目的是把學生帶入到美的情境中,使學生深入的體會美、感悟美,進而感受美的境界。通過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啟迪智慧的目的。
五、教后反思
作為一節公開課,我努力發揮自己授課的特長,
1.從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到他們對文章中揭示的人生哲理不能透徹的理解,從欣賞的角度年入手,降低難度。
2.以讀為主,各種朗讀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反復的誦讀中體味情感。
3.形式上力求有一定的個性化的設計,不希望落入俗套。
4。在時間的安排上,我很注意張弛有度的設計,其實,一堂課的節奏就比如一篇生動的小說,也有開端、發展、高潮與結局,如果把每個板塊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的話,導入1分鐘,字詞4分鐘,整體感悟朗讀12分鐘,品析20分鐘,拓展5分鐘,總結1分鐘。有鋪墊,也有高潮。我也在嘗試著使自己的課上得有波瀾。
關于備課
在這里我還想說幾點關于備課的感悟。
1.平時多看書,多學習,多積累
上完一堂課下來,我覺得最累的階段不是講課,而是調動自己的積累備課的過程。我越來越感受到了平時積累的重要性。“書到用時方恨少”,我沒有教過冀教版的教材,對于這篇文章的了解更少,腦海中似乎根本無“米”下鍋。時間緊迫,我感到了上課時從沒有的緊張感。
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似乎越來越不太關于于平時的積累,一個舊教案,一本參考書,成了我備課的全部,更在平時以班主任工作忙為借口而懶得仔細備課了。余映潮老師的講學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與老師示意教研員的身份,在50歲時才登上講臺的。在這之前,他寫下了《中學語文教案品評100篇》廣泛接觸各種不同的課堂創意,他自己定了許多教育專刊,每一篇文章都作了詳細的筆記,其間又發表了中學語文教學教研各類文章近千篇。“厚積”才能“薄發”,多年的積累使余老師信心十足地登上講臺,獨創了“板塊式”教學思路和“主問題”設置的教學實踐。而上課備課都是他在自己業余的時間完成的。
余老師說:“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占有時間,勤奮學習;發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鉆研教學,突破專題。”“語文教師的第一‘課外’閱讀是語文專業報刊,語文教師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煉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在課堂上怎樣指導學生腦力勞動時說“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夠應付自如的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挑選出最重要的來講。如果我知道的東西比我教給學生的東西多20倍,那么我在課堂上的思想和語言就不知不覺地是針對學生而產生的”。在談到教師的教育素養時又說:“為什么教師要懂得那些課堂上并不學習的東西以及那些跟中學所學的教材沒有直接聯系的東西呢?這是因為:關于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于教師來說,應當只是他的知識視野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一個教師如果在備課時沒有充分拓展自己的視野,而只是對單個文本的內容、課堂教學形式、媒體的選用等孜孜以求,就如同將房子建在沙灘上一樣,無論房子的樣式多么別致,房子的裝修多么精美,都不是一間好房子。
選入課本中的內容如同海面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凸現在水面上,如果想了解這八分之一就需要了解水下更多的部分。不僅需要對教材和教參做深入細致的研讀,而其需要自覺地廣泛涉獵有關的知識,像海綿吸水一樣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稱為“背景”的東西,并把這些東西進行內化,變成對教學有用的東西,這樣,文本在學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現的一株植物,而是有著深藍色天空做映襯的一幅圖畫。
這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好好做一些事情。余老師說:“做珍惜時間的人,做嚴謹謙遜的人,做勤勞刻苦的人,做熱情善良的人,做胸懷大度的人,作堅持不懈的人。”
2.吃透課本,創意設計
余老師說:“語文教師的任務,是把教材讀‘厚’,把教材教‘薄’”,我們能否圖利《教參》,脫離網絡的拷貝,精心鉆研課本,拿出自己的創意呢?
記得曾有機會在一所學校里聽三位教師教這篇課文,都是按著盼春、繪春、贊春的順序里清理文章思路,都是按照順序用了五幅圖概括繪春部分的具體內容,雖然教師不同,學生不同,教法幾乎完全相同,很難看出那位教師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聽完課后,我曾有過一個假想:如果沒有《教學參考書》,三位教師都去獨立的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方案,恐怕就不會出現那么多的“相同”。畢竟每一個人閱讀教材后的感受存在著差異,畢竟每一個人處理教材的能力有高下之分。而“差異”和“高下”正是產生教學多樣化的條件,事實本該如此。現在,因為大家都按照《教學參考書》上課,教師們對教材的獨特體驗和感受沒有在教學中反映出來,他們所做的只是《教學參考是》代言人的工作。這種現象,不是偶然的,是較為普遍存在、大家都習以為常了的“不正常”。
固然,《教學參考書》有它的積極作用,諸如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研究資料、教學設計等,幫助教師拓展視野,開啟思路。如果用《教學參考書》取代了教師自己對教材直接的閱讀體驗,取代了教師自己量力而行地教學設計,那么,就違背了《教學參考書》編寫者的初衷。實施新課程后,《教參》的編寫有了進一步的改進,資料性的作用加強了,目的就是要引導教師“決定性的戰役自己打”。錢夢龍先生指出:“看一位教師是否成熟,主要標志有兩條:一條是在教育思想上是不是有明確、一貫的追求,另一條是有沒有獨立處理教材的能力。”因此,在教學生,我們還真的在這兩個方面下一番大的功夫。
在去年11月份,我校邀請余映潮老師來我校講學,與老師精巧的課程設計,完美的重點提煉讓我們大開眼界。但更令我們震撼的是余老師每一篇課文的備課材料都將近萬字,從自己對文種感情的理解,到某句話的含義,甚至細致到對某一個字的理解。余老師都一一作了記錄。余老師的每一篇課文都有三種以上的教案設計,他說,在不同的地方講同一篇課文,我的教案都是不一樣的。而一次講座,他的講義竟打印了整整73張,特級教師于漪曾在《于漪文集》的自序里寫道:“要潛心鉆研教材,取得試試用教材帶領學生學好語文的主動權。查檢資料,獨立分析,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一篇篇課文反復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脈絡、篇章的構成、語言的運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或許是參考資料少的緣故吧,我反而能夠集中精神,精心研讀文本本身,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在準備講課的時候,我首先做的就是撇開資料,像老師要求學生一樣的朗讀、默讀課文,印象中反復讀課文將近百遍,學習目標該如何確立?應該以怎樣的方法指導朗讀?重點品析新文章的那一點?每考慮一個問題,就要對文章進行一篇系統地研讀。就在這一遍遍的“讀”的過程中,作者的思路,文章的重點也在我的腦海中漸漸由模糊變得清楚起來。這樣的創意一定是自己的。
以上是我在上課之后的一些感悟,其中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請各位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精華】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八篇】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化石吟》說課稿08-31
七年級語文木蘭詩說課稿10-22
精選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10-10
關于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合集10篇10-06
七年級語文上《王幾何》說課稿12-17
七年級語文《秋天的懷念》說課稿11-30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貓說課稿11-02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狼》說課稿12-17
《化石吟》七年級語文說課稿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