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說課稿模板集合9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小學語文蘇教版第八冊《九色鹿》是童話。本篇題為”九色鹿”,屬于擬人體的童話故事,九色鹿所發生的故事里,蘊涵著積極的思想,能給人深刻的啟迪.贊揚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圖回報的高尚品質,譴責背信棄義、恩將仇報的可恥行為。
全文按照故事情節可以分為三段。第一自然段為第一段,寫九色鹿的由來.第二到五自然段為第二段,寫九色鹿救人不要報答.第六到九自然段為第三段,寫調達見利忘義.受到重法罰.
說重點:
第三段是全文的重點.在這段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現,人物語言形象生動.值得反復體會與品味.
說難點:
因為孩子們認識世界的特點是直觀、形象的,而要在語言文字中準確把握所蘊含的情感世界,這對孩子來說有困難。發揮想象,體會人物性格,明白事理是全文的重點.
說教法:
1、情境法
全篇教學始終注意創設情境,開始以課本劇方式讓學生明確自己的特殊身份,當學生樂于承認自己的角色時,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其間又根據每環節不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讀讀、想想,演演,評評,教師導演的身份進行講評。學生在想象中表演,在表演中體悟課文的深刻含義.入情入境,水到渠成.
2、表演法
全篇教學采用了以表演為主,教師充分相信學生,為他們創造主動感知、積極思考、體味成功的機會。在引導學生表演時,讓學生充分讀,邊讀邊想象課文描繪的圖景,揣摩劇情,人物的語言,動作與神情。學會想象,學會表演,使整個課堂里洋溢著美育氣氛,使學生在接受語文教學時同時受到美育的熏陶。
3、電教法
思維科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人們在接受信息時,無論如何強調調動所有感官的必要性都不為過。這節課,教師打通了學生接受信息的多條渠道。運用電教法,抓住了學生獲得信息的主渠道——視覺。通過邊看邊讀、邊聽邊考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進入到學生的大腦;另外,還通過教師的語言與優美的樂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傳入渠道更加多元。當信息通過多種渠道立體地進入到學生的大腦時,你還擔心九色鹿與調達不長駐學生的腦海中嗎?
說學法:
1、感情朗讀法
因為本文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文章。情溢言表,在流暢,動人的景物描寫中寄予情思,而這種情思,正是需要學生掌握的重點。但這種情,文中并沒有直露地抒發,全部寄于字里行間,那么,要抓住這種情,只有讀,通過學生感情朗讀,讓他們在自己的朗讀中去領會,會勝過老師重三疊四地講解,同時還起到了訓練朗讀能力的作用。
3、合作學習法
課堂上,學生分成四人學習小組,互教互學,共同提高。為了使這種學習方式不流于形式,教師從細微處著眼,進行指導,讓每個學生承擔著不同的學習任務:有的當組長,負責整理每個小伙伴的發言,并準備在全班交流時能談出自己小組的見解;其余的當組員。這樣,每人都需要與他人交流、合作。老師參與其中,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給予必要的提示與點撥。這樣,使學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見解,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發言做出思考,教學過程即是學習的過程,同時又是學生交往的過程,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較好的培養。
說教學程序:
依據課文內容和要求,我準備用兩課時教學全文。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自學字詞;
再讀課文,理清層次,熟悉內容。
這里我主要說一下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同學們同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根據回答板書: 九色鹿:舍己救人 不圖回報
調達: 見利忘義 恩將仇報
二、 指導表演課本劇。
(一)、指導人物性格分析。
1、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把它演出來嗎?(想!)
2、 要演好課本劇可不簡單,我們應該診所好哪些準備工作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劇中有哪些人物。(根據回答板書:
王妃、國王、烏鴉。)
3、 知道人物后我們就要著重分析體會任務的性格特征。請同學看課本總結王妃、國王、烏鴉的性格特征,并告訴同學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4、 交流,王妃性格特征。“她纏著國王要他去捕捉九色鹿。”“纏”體現王妃的任性。國王的性格特征。“國王無奈,只好張貼皇榜,重金懸賞九色鹿。”“無奈、只好”說明國王良知未泯。
(二)、指導臺詞表白。
1、表演課本劇除了要知道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臺詞,有感情有個性的臺詞是一出好的課本劇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們怎樣才能讀好、背好、表達好臺詞呢?首先請大家畫出課文中的臺詞。
2、根據回答出示:“救命啊,救命!”“謝謝你的救命之恩。……終身受你的驅使……”“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知恩圖報了。”“如果用這只鹿的毛皮……更加漂亮。”“九色鹿,……捉你來了!”“陛下,你知道嗎?……天下人笑話嗎?”
1、 要想很好的表達出臺詞,首先必須熟記臺詞。
2、 生讀臺詞。
3、 光讀熟是遠遠不夠的。還通過讀是別人認識人物是怎么樣的.
4、 指導感情朗讀.提示加上動作,配合神情.
(三)、指導修改劇本.
1、要想是我們的課本劇引人入勝,我們還需要適當改動課文.老師送你們一句話
板書: 增加臺詞 減少旁白
2、指導修改。
出示:“調達鄭重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然后千恩萬謝地走了。”如果你是調達,你會起什么樣的誓言?怎么樣是千恩萬謝呢?
生嘗試表演。
3、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仿照修改劇本。
三、 當眾表演,學會評價。
1自由合作練習進行表演。
2點名上臺表演。
3點評。
4、評選最佳演員,最佳合作組。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花、果實和種子》。
一、說教材分析
第二單元的主題是“新的生命”,這一單元的學習是從植物入手,通過對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觀察研究,讓學生了解每一種開花植物都要產生足夠的種子,以延續它們的物種。然后從植物的種子到動物的卵, 獲得有關植物和動物繁殖的認識。本課是這單元教學的重點之一,所以學好這部分內容十分重要。
二、說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有一定的知識經驗的儲備,這對培養他們積極的探索精神和正確的思維活動有著積極的意義。由于北方季節來得較晚,所以花還沒有開,我試想用課件播放展示。所以教學設計時,我在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上既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又要符合班級學生實際,符合學生心理及思維發展規律,符合季節特點來進行教學設計。
三、說教學理念
教師要有一種敬畏、珍愛生命的意識來教學本課的內容。 啟發學生用探究的方法認識事物,實現“人人學有用的科學”的理念。
四、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認識一朵完整的花的雄蕊和雌蕊,知道 果實和種子是植物開花、傳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過程與方法: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樂于嘗試著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花的授粉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探索的欲望,樂于嘗試應用學到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意識,發展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
五、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觀察花的雄蕊和雌蕊的構造和油菜花的果實和種子。
2.難點:了解花粉是如何在雄蕊和雌蕊之間傳播,并使雌蕊內的胚珠受精成長。
六、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這節課主要采用觀察實驗法。將教師的演示實驗設計為學生的分組實驗,讓學生帶著問題,動手操作。可以參照學習《各種各樣的花》的方法,來教學這一部分的知識,讓學生體會科學學習的方法和規律。
2.說學法
“教為不教,學為會學”;要“授以魚”,更要“授之以漁”。 這節課要教給學生善于動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科學學習習慣;教給學生觀察 、推測、探究、驗證的科學學習方法。
七、說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放大鏡、鑷子、顯微鏡和有關植物傳粉、受精的課件。
學具準備:放大鏡、鑷子、白紙、油菜果實、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組探究用。
八、說教學流程
(一)、導入 ,激發探究的興趣
教師質疑: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花的結構,也知道開花——結果——孕育種子是植物繁殖后代的重要方式。可是有一種奇怪的現象:自然界里許多植物(如南瓜、玉米……)有的開花后會結果,有的開花后卻不會結果,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植物的果實和種子是怎樣形成的呢? ( 這能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我根據學生回答,引入課題,將注意力 集中到進一步觀察研究花的雄蕊和雌蕊上來。(是啊,上節課我們已經了解到雄蕊和雌蕊與植物的繁殖有著直接的關系,那么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呢?想不想知道?好,這節課我們進一步學習花、果實和種子。(教師隨機板書課題)首先我們要從觀察花的雄蕊和雌蕊開始。(設計意圖:在學生的好奇心的驅使下,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引出新課。)
(二) 探究花的雄蕊和雌蕊
在觀察方法上,除了1.運用多種感官觀察,2.借助工具:放大鏡、顯微鏡、鑷子等觀察外,還提示孩子們可以3.通過實驗幫助我們觀察。我引導孩子們根據雄蕊和雌蕊可能具有的功能,觀察雄蕊花藥里的花粉是否容易抖落,雌蕊的柱頭是否有粘性,等等。 問:在顯微鏡下花粉是什么樣的?(小組探究,得出:千姿百態,但大多數為球形結構)然后用畫圖的形式將你觀察到的花的雌蕊與雄蕊記錄下來,并建議他們閱讀課本上的資料認識各部分的名稱(雄蕊:花藥、花絲,雌蕊:子房、花柱、柱頭)。
提示學生:觀察雄蕊時要選擇較大的,花粉容易分離的,花的顏色較鮮艷的花。觀察雌蕊時,要選擇新鮮的花,否則,柱頭上的粘液就不黏了。
接下來,我引導學生思考:雄蕊和雌蕊的這些構造上的特點與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關系?(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觀察后,自然地引發思考構造與繁殖的關系,過渡到第二部分的教學。)
(三)、給花傳粉
觀察花蕊,孩子們會發現:雄蕊花藥上有很多花粉、雌蕊柱頭上有很多黏液。 要讓學生認識傳粉是植物生命延續過程的第一步。
從以下方面突破難點:
1.觀察圖片:關于昆蟲傳播花粉的研究,我提供了蜜蜂傳播花粉的圖片。
2.實驗:引導孩子們小組合作探究,讓他們親眼看到花粉是怎樣傳播的。過程是(見課件)。提示學生:用柱頭接觸白紙上的花粉時,動作要輕,也不要對著紙呼吸,以免將花粉吹走。用 柱頭輕觸花粉也要反復多點幾次,以保證獲取足夠的花粉。
3.動態展示:孩子們初步感知后,我用課件展示油菜花受精的示意圖,可以幫助我們突破難點。這時,讓孩子們自己來解答諸如“有的南瓜、玉米開花為什么不結果”等問題,那是很有樂趣的事。
此外,通過交流經驗,教師介紹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植物傳播花粉的其他情況,主要是昆蟲傳粉和人工授粉。 (設計意圖: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突破教學難點。)
(四)、 觀察油菜的果實和種子
小組活動:
1、“按成長順序把它們排列在紙上”。
2、我讓學生用畫簡圖、口述等方式表訴研討結果。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進一步體驗“受精”對于花的發展是何等重要?
在學生觀察時,要注意
3、提醒學生“小心地剝開油菜的果實”。
4、提示孩子們可以用工具輔助(如放大鏡)觀察并統計。還可以直接用肉眼觀察種子的排列,想辦法數數角果莢里種子的個數,再數數一株油菜大致長多少個角果莢,算一算一株油菜的種子有多少……這就可以把數學統計的知識應用到科學上來。這一部分的觀察活動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第一部分的繼續,又是第4課“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的準備。我鼓勵孩子們仔細觀察并提出新的問題。
5、要提醒學生選取的油菜果實是有代表性的。讓學生把兩種(一種是成熟的,一碰會炸裂;另一種是即將成熟的,能剝開,不會炸裂的)都試一試,讓他們親身體驗一下,看看從中能發現什么問題?) 因為過于成熟的, 輕輕一碰就會炸裂,里面的種子就會彈出,統計的數字就不準了。我想這也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一種培養。
在學生數完一個油菜莢了有多少粒種子后,6讓他們談談自己的發現和想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認識植物繁殖的意義方面去思考。)
7、 比較油菜和豌豆花、果實和種子。(設計意圖;啟發學生觀察更多的果實和種子,為拓展延伸部分做鋪墊。)
(五)、 拓展與延伸 (任選一項)
1.調查:果農為了防止果樹不結果,往往采用什么措施?為什么?寫調查報告
2.實驗:課外做一個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對比實驗。只給其中一朵進行人工授粉,看哪一朵花能結果?寫實驗報告
3.觀察:到花叢中悄悄地觀察蜜蜂怎樣傳播花粉。寫觀察日記。
4.試一試:給一些花進行人工授粉,用毛筆頭或者海綿輕輕地碰雄蕊,沾上花粉,再輕輕地碰雌蕊,接下來觀察子房的變化。寫觀察日記。 (設計意圖:注重學科整合,通過拓展延伸,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能夠延續到課后。)
九、說板書設計
3.花、果實和種子
一、 雄蕊和雌蕊
二、 給花傳粉
三、 油菜的果實和種子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突出重點,一目了然。)
十、說教學反思(課前反思)
設計后我對這節課教學流程做了認真反思
閃光點有五:
1、一石激起千層浪式的導入。從農村學生身邊的常見植物南瓜、玉米等入手,通過提問:有的植物開花后會結果,有的卻不結果,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雄蕊與雌蕊與植物的繁殖有著怎樣的關系呢?這樣不但調整了學生興趣,而且自然切題。
2、通過觀察和實驗,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觀察一:探究花的雄蕊和雌蕊;觀察二:探索果實和種子。除了用感官外,借助工具,輔以課件展示。用棉簽做傳粉實驗,學生深刻理解。
3、注重學科間的整合。如用畫圖的形式記錄雄蕊和雌蕊;用數學統計的知識計算豆莢數及種子數;寫觀察日記,調查報告用到了語文知識。
4、注重拓展與延伸。教學流程(五)拓展與延伸目的:要擴大學生的視野,不能局限于教材上的幾種植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鼓勵學生走向自然。自覺地仔細地觀察一棵植物,用教材上的方法進行研究,那么教學的目標就實現了。
5、注意知識的聯系。如用學習第2課“各種各樣的花”的方法學習本課,觀察油菜的果實和種子的活動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第一部分的繼續,又是第4課“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的準備。
教學效果預測:本節課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很濃,對科學知識掌握也會很好,用的最多的就是觀察法,只是由于實驗條件所限,學生實驗探索可能還不夠到位。但基本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激發科學興趣以及引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意識應該是很成功的。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托班是幼兒開始認識自己,學習與他人互動的重要階段,也是各種認知能力,身體運動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聽,看,說是幼兒常用的認識事物的方式。幼兒通過學習故事中的禮貌用語,幫助幼兒學習與同伴交往。也是此階段教書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這個故事無論從圖畫還是內容,都是圍繞著這個目標而開展的,從封面上小猴拿著皮球一個人在玩,就開始讓孩子們猜測里面會是什么?在通過小兔和小猴的對話時,讓孩子們很自然的就可以說出相應的文字,很直觀,而且寶寶們也很隨意的去模仿其中的語言,而且樂其不憊,很自然的讓幼兒學會了當你想和別人一起玩玩具的時候,應該怎么說。最后,請幼兒學說故事中的語句,然后帶他們去玩皮球。這樣幼兒很有成就感。所以我覺得這個故事既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因此,我選擇了這個故事,并將它與語言和社會兩個領域相結合。
二、說目標:
(一)教學目標: 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而且游戲與幼兒自己可以親身參與所得來的經驗是老師用多少引導語都不一定可以到達相等的效果,根據這些,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幼兒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為中心。我從認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認知上:初步理解故事的簡單情節和內容。
2、能力上:學說故事中的句子:大皮球真漂亮,讓我玩玩好嗎。
3、情感上:從游戲中體驗快樂和驚喜。
(二)教學重、難點:目標中提到:學說故事中的句子,“大皮球真漂亮,讓我玩玩好嗎”。本班幼兒在對怎么去向小朋友借東西玩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學說故事中的語句:大皮球真漂亮,讓我玩玩好嗎?
(三)教學具的準備: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的教授,我作了以下準備工作:
1、為了引出課題,我為幼兒準備了,背景圖大樹,小猴在樹旁玩皮球,來激發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2、我為小朋友們準備了幼兒用書《大家一起來玩球》,這是為了讓幼兒能清楚地觀看和理解故事的簡單情節和內容。
3、我還為幼兒準備了一個皮球,這是為了讓幼兒在游戲中更加的真實和充分的體驗游戲的快樂。
三、說教法與學法:
1、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我嘗試出示圖示,讓幼兒自己觀察小猴手里拿著什么,它在做什么?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并模仿它的動作,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第一階段的知識鋪墊,聯想自然就豐富起來了。如當小猴在玩皮球時,可以讓幼兒先模仿,小雞過來想玩皮球的時候是怎么做的。再想是在做什么?后再說。
(2)提問法:這是語言活動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嘗試改變以往語言教學總是先講完故事再進行提問的模式,將單一性、回憶式、封閉式的提問方法改成多樣性、啟發式、開放式的提問。如當小雞看見小猴在玩皮球玩得很開心,心里想玩時,小雞會怎么和小猴說呢?”小猴會不會答應和它一起玩呢?”等等這些問題既能啟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畫面內容及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2、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讓幼兒在看看、做做、想想、說說、玩玩的輕松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幼兒運用了啟發談話法、游戲聯系法等學習方法。
(1)啟發談話法:幼兒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愿,這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2)游戲練習法:幼兒在游戲中,邊游戲邊聯系故事中的有些句子,正體現了《綱要》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四、說活動過程:
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及活動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1、出示掛圖,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關鍵。開始部分我先出示小猴在大樹旁玩皮球,接下去會發生什么事呢?采用創設懸念的手段,吸引大家看大書的欲望,所以,他們的興趣很快就被調動起來了。
2、在看看、說說、想想、做做中閱讀故事。
這個環節我始終圍繞兩個簡單的問題讓幼兒討論:小雞看見小猴在玩皮球,心里很想玩,它是怎么說的?小猴是怎么做的?(讓幼兒通過先聯想到自己平時什么時候這樣做,看到后模仿出去,會怎么樣?繼而說出小雞是怎么說的?)這一環節通過提問、自由講述的形式,讓幼兒在討論、談話中大膽地說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語,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它是解決重點,突破活動難點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3、游戲:通過,學說故事中的語句后玩皮球。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高潮部分所在,也是根據故事內容而設計的,它既可以讓故事的情節發展得比較完整,又可以滿足幼兒的表演欲望,并能讓幼兒在表演中獲得禮物和驚喜,充分地抒發他們的快樂情感,最終達到實現活動目標的目的。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這個活動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在座的各位領導、老師能給予批評指正,讓我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和孩子一起探索教學捷徑,一起快樂成長!謝謝!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吹泡泡》是一首優美動聽、充滿童趣的詩歌。它以幼兒最喜歡的游戲“吹泡泡”來描繪大自然的豐富多彩,以幼兒的心靈去體會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充滿了美麗而神奇的想象。詩歌中簡潔明了、形象生動的語言將月亮和星星,烏云和雨點、小草和露珠、果樹和蘋果們之間的關系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不但增添了詩歌的韻律美,而且將彼此間的親密關系描繪得有聲有色,使作品畫面感增強,想象豐富,韻律和諧,富有童趣。整首詩歌洋溢著快樂開朗的氣氛。
這首詩歌不但意境美,而且用擬人化的手法“吹”,使整首詩歌變得更為生動、形象、有趣、充滿了動感。中班幼兒掌握詞匯的數量和種類迅速增加,對詞義的理解也比以前深刻,但對于作品所蘊含的美的理解仍有困難。但這首詩歌結構整齊,句式統一,適合中班幼兒欣賞和學習。所以我將為幼兒創設輕松愉快、生動逼真的情景,讓他們感受和體會作品的意境美,并鼓勵他們嘗試仿編詩歌,在優美的情景中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2、活動目標根據以上分析以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基本點是以幼兒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實現“促進每一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本活動以這一理念為指導,制定了以下目標:
1、理解詩歌的有趣內容,初步感知事物間的對應關系;
2、能用輕柔、優美的聲音來朗誦詩歌,并能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積極動腦筋,學習仿編詩歌;
3、欣賞詩歌,感受體驗詩歌的意境美。
3、教學重點和難點中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為這次活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幼兒缺乏仿編詩歌的經驗,基于這一點,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定為:理解詩歌的有趣內容,初步感知事物間的對應關系,感受體驗詩歌的意境美。
難點定為: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積極動腦筋,學習仿編詩歌。
4、活動準備為了能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生動逼真的情景中感受和體會作品的意境美,也為了本次活動能夠順利的進行,我做了以下準備:
1、經驗準備:了解大自然中事物之間的的密切關系,如母雞和雞蛋,浪花和大海等,為創編活動做好經驗準備。
2、物質準備:與詩歌相匹配的課件和音樂,人手一份小圖片。幼兒收集的大自然的圖片。
3、空間準備:活動室中放置一張大的與詩歌內容相符的海報,幼兒呈半圓形用墊子圍坐在海報前面。
二、說教法
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在本次活動中采用了以下教法:
1、現代科技媒體的運用。制作與詩歌作品內容相匹配的課件,以動態的效果來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如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那么在課件上呈現的就是:月亮的“嘴巴”作吹泡泡狀,星星一閃一閃的變大,采用這種生動而有趣的方式來為教學重難點的理解與突破做好基礎鋪墊,也能進一步幫助幼兒感受作品的優美意境和優美的語言。
2、圖譜法。在幼兒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我將詩歌用幾張簡單的圖片有序的展示在幼兒眼前,這樣不僅便于幼兒記憶詩歌,朗誦詩歌,也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了詩歌中月亮和星星,烏云和雨點、小草和露珠、果樹和蘋果的關系,為創編環節能夠順利進行做好鋪墊,也為突破難點做好準備。
我還運用了啟發提問法、觀察法等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新《綱要》中提出,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整個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調動每個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在本次活動中有以下學法:
1、多通道感官參與法。從活動開始請幼兒吹一吹,玩一玩、想一想泡泡到看一看、說一說、大自然中的泡泡再到想一想、編一編泡泡,從多方位、多感官、多方式的引領下將幼兒帶入優美的詩歌氛圍中,引導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從而深入感受詩歌的內涵,喜歡上詩歌。
2、整合教育的方法。本次活動遵循中班幼兒的發展情況,創造條件,使每個幼兒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創編活動中。在創編環節我請幼兒觀察自己帶的大自然的照片,找出有相關聯系的事物,畫在老師提供的格子紙上,并按照詩歌的句式編一句好聽的話。將繪畫和語言相結合的方式,不僅降低了創編的難度,也打破了往常的創編模式而引起了幼兒的創編欲望,很好地突破了本次活動的難點。
四、說教學過程
現代兒童觀認為:幼兒是認識的主體,幼兒的發展是主動活動的結果。詩歌教學也不例外。因此,只有讓幼兒充分地去看、去想、去說、去體驗、去創造,幼兒才會更快、更好地掌握詩歌內容,同時獲得詩歌以外能力的發展,為其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來進行:
第一環節:玩吹泡泡,激發興趣;3第二環節:理解詩歌的有趣內容,初步感知事物間的對應關系;10第三環節:根據詩歌的句式和含義,創編詩歌;10第四環節:用輕柔、優美的聲音來朗誦詩歌。2下面是我對本次活動的詳細解說:
第一環節:玩吹泡泡,激發興趣;小朋友們你們玩過吹泡泡嗎?現在請你們玩一玩吹泡泡的游戲,看一看你們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樣子的?
本環節教師通過讓幼兒在玩吹泡泡的游戲中感受泡泡的外形特征,以及感受到吹泡泡的游戲的趣味性,從而調動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趣,從而順利的進入到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理解詩歌的有趣內容,初步感知事物間的對應關系;10小朋友能夠吹出圓圓的泡泡,大自然中的一些東西他也會吹出泡泡,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是誰吹泡泡呢?吹出了怎樣的泡泡呢?
教師出示PPT,分段欣賞。
第一幅:是誰在吹泡泡呀?月亮會吹出怎樣的泡泡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教師播放課件。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邊說邊在旁邊的黑板上貼出圖譜)第二幅:現在是誰在吹泡泡呀?小草會吹出怎樣的泡泡呢?教師播放課件,請幼兒來說一說。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而貼出相應圖片。
第三幅:烏云會吹出怎樣的泡泡呢?請你們來猜一猜?在幼兒的猜測中教師播放課件,讓幼兒自主的發現并根據前兩次的經驗,說一說“雨點是烏云吹出的泡泡”,并請幼兒來幫助老師貼出圖譜。
第四幅:果樹會吹出怎樣的泡泡呢?請你們也來猜一猜?播放果樹上長出蘋果的畫面,從動感的畫面中深刻的了解蘋果是果樹吹出的泡泡。
本環節通過看動態的PPT,通過老師層層剝離的提問方式,引發幼兒回憶自己的生活經驗,并將經驗與詩歌中的語言建立聯系,從一開始的直接出示到后來的請幼兒猜一猜,從一開始的教師總結詩歌句式到幼兒自己說出詩歌句子,并在幼兒回答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使用追問的方式引發幼兒深入思考,從而進一步引導他們理解詩歌,提升他們的生活經驗,深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我們一起看著圖譜來輕輕地念一念這首有趣的詩歌吧!師帶領幼兒一起看著圖譜有感情的朗誦詩歌,在朗誦詩歌的同時再次感受詩歌的句式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系。為下一環節創編做準備。
第三環節:根據詩歌的句式和含義,創編詩歌;10請小朋友們拿出自己帶的照片,找一找,誰是誰吹出的泡泡,找到了請你們畫在老師給你們的圖格里,再請你說給旁邊的小朋友聽一聽,誰是誰吹出的泡泡。
本環節通過讓幼兒看一看、畫一畫、說一說的方式來創編詩歌。讓幼兒看著圖片中有關系的事物聯系起來,引導幼兒自由討論,組織幼兒交流,請他們在集體面前朗誦自己編的詩歌詩句,并鼓勵幼兒相互學習優秀的詩句。在創編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指導,充分體驗創作的樂趣,也為幼兒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可進一步調動幼兒情緒,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第四環節:用輕柔、優美的聲音來朗誦詩歌。2結合小朋友畫的圖譜,播放優美的背景音樂,引導幼兒進行配樂朗誦,再次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本環節用音樂烘托這首詩歌。利用音樂做背景,讓幼兒在音樂的烘托下進行欣賞、朗誦這首詩歌以及自己創編的部分,這不僅是一種詩歌意境的升華,也會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
活動在幼兒優美的朗誦聲中結束。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領導、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醉翁亭記》,此文堪稱千古名篇,備受關注,學生學習難度較大,教師亦難教,正因為此,我特選此文,一是嘗試,二是探索,權當拋磚引玉。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流程、說板書五個方面展開說課。
一、說教材
《醉翁亭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二課。本單元所選課文皆為古代名勝記游記,都是歷來傳誦的感事抒懷、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岳陽樓記》、《小石潭記》、《滿井游記》等。《醉翁亭記》是歐陽修被貶滁州時的作品。作者因參與政治改革(為范仲淹、韓琦鳴不平)而被貶,但表現出了樂觀曠達的情懷。他寄情山水,與民同樂,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儒家仁愛的社會理想,把對山水對民眾的愛傾注到這篇酒后的記游文字中,如詩如畫。
“課標“規定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重點要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在此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基于此,本文教學從讓學生熟讀課文起始,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后,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探討文本。抓住 “醉”、“翁”和“樂”三個字,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應該說,學生能夠理解了這個“樂”,也就基本上理解了文本內容。依據《課標》要求,以及文本特點,我特擬定以下3個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文意并能熟讀成誦。
2、技能目標:領會作者“醉”與“樂”的精神實質;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針對課標和文本特點,我將理解文意并能熟讀成誦作為重點。
針對學情,我將理解作者“醉”與“樂”的精神實質設置為難點。
二 、說教法
教法,就是教“法”,本課是記游寫景類,所以務必體會情景交融之美,所以,我主要采用“變奏朗讀法”來完成對課文的朗讀和理解,鑒于八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我將采用“小組合作競爭學習法”來展開教學。由于對八年級學生來講有學習困難,所以我還采用“化繁為簡法”或“一字串珠法”來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精神實質,即“與民同樂”思想。
三、說學法
有效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習效率“事半功倍”,所以,針對文本特點,學生學習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法“小組合作探討法”學習開展活動,在課堂上,通過誦讀和討論去推動學生思考,以“關鍵詞推理法”來尋根究底,捋出作者的內心品質,“與民同樂”。此外,比較法、讀寫結合法加以輔助學習。
四、說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很榮幸在朝陽升起時踏進了靖邊八中的美麗校園,走上了八年級()班的這方講臺,這是第一次,但我希望這只是開始,所以我很珍惜,早早就起來,做準備工作。我相信我們可以相處用愉快,你們相信嗎?“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因為他參與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慶歷新政”。這次改革失敗,受貶謫的不止滕子京一個人,范仲淹本人在慶歷五年也被貶到鄧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在同一年被貶謫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貶謫鄧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歷六年,寫下了《岳陽樓記》,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歐陽修也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本文,看看在這篇中作者抒發的是什么樣的情懷呢?
(設計意圖: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對學生學習有促進作用。”因此,在設計導語時,盡可能引起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以此導入課堂學習,既復習了前文又激發學生對課文、人物的興趣,調動學生思維。)
(二)變奏朗讀,
1.教師變奏試讀,學生試聽,請學生評價老師的朗讀,引導學生明了虛詞的作用,了解變奏之好處,同時又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學生朗讀,在讀中體會文意,學得“讀”的技巧。
3.合作助讀,互譯難解字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書上注解和小組優質資源學習,這也是為了互相啟發,提高學習效率,以節省學習時間。
(三)合作探究,研討課文
理解主題,緊扣 “醉、翁”二字。突破難點。
1、作者39歲寫此文,可為何文中以醉“翁”相稱?找出有關語句說說理解。
2、作者自稱醉翁,他可是真“醉”?
3、明明寫自己,可為何偏偏用了第三人稱,從稱謂的變化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四)拓展延伸、體驗反思
封建社會,很多文人騷客面對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對社會現實,或憤世嫉俗,退隱,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或進退皆憂,以天下為己任。歐陽修,屢遭嫉恨,被貶滁州,卻能夠寄情山水,與民同樂。
范仲淹 陶淵明 劉禹錫 李白 杜甫 龔自珍
你更欣賞哪種人生態度?對你有什么啟發?
(設計意圖:新課標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并且強調聯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故設置這一環節,使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討論,甚至是辯論,進一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確立正確的價值觀。)
(五)布置作業
背誦并默寫課文
五、說板書
醉翁 太守
樂
歐陽修
資料鏈接
《醉翁亭記》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江西永豐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境貧寒,母以荻桿畫地教讀。24歲考取進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職,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張應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我教學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中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動手做(四)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能對簡單圖形進行分解和組成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動手做”系列活動的延續和發展。
結合本節課特點,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用七巧板拼圖的活動,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進一步熟悉學過的平面圖形。
2、發展空間觀念,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力。
3、激發學生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初步的小組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涂、說、拼七巧板中豐富學生對圖形的認識,培養空間觀念和創意識,難點在于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將操作與數學思考結合起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二、說教法
學生學習圖形的基礎是他們的`經驗和活動,對圖形的認知是通過操作獲得的,為此我將自己定位于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溝通者,為學行創造大量操作探究的活動,和學生一同在“做中學”。
1、實踐,空間觀念——做中學。
”是兒童非常重要的活動形式,本節課通過“涂、拼、說、玩七巧板”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動手實踐操作,親身感知運用圖形,在活動中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創新精神。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玩中識
七巧板動畫城情境的創設、“小鴨子、小魚、臺燈”等用七巧板拼成的唯妙唯肖的圖形、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都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手實踐操作的欲望。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興趣盎然的認識、了解圖形。
3、關注過程,體驗成功——樂中得
教學中,我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給他們提供交流的機會,將玩與數學思考結合起來,讓他們在展示自己拼圖作品、拼圖方法的同時,充分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和與他人合作的樂趣。
三、說學法
針對本節課教學任務操作性強,蘊含互動、互助、協同、直觀等積極因素,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合作:
1、追求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
學習前我將通過調查將學生成績、能力、性格等方面不同的6人分在一個合作小組內,讓這些學生不同且互補,既便于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又使小組間能力均等,實現“組內合作,組間競爭”。
2、角色合理分配,讓學生承擔學習任務并相互依賴。
為避免小組學生在學習中出現各自為戰,一盤散沙的無序狀況,我讓不同的小組成員結合自身個性特點擔任組長、糾錯員、總結報告員等角色,將拼組圖形分解成為子任務,分配給每一個小組成員(讓他們每人拼組自己喜歡的圖形),使小組成員體驗到自己是小組不可獲缺的成員,完成任務要相互依賴,相互合作。
四、課堂教學秩序
(1)導入、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現在在哪兒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這里是七巧板動畫城。你們一定是第一次來這里做客吧,我是這里的老師,那先由我向你們介紹幾位朋友吧。請你們結合你們的生活猜一猜,這些都是誰?想和他們成為好朋友就要動手把他們拼出來,你們有信心自己動手拼出這些美麗的圖形嗎?
2、這些圖形都是用什么拼成的呢?讓我們共同請出動畫城的小主人吧!誰知道他叫什么名字?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小主人?
(新課伊始,多媒體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小魚、鴨子等圖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動手欲望,進而引出七巧板讓學生去認識和了解它,師生交流中溫習已學過的正方形和三角形,認識平行四邊形。)
(二)、動手實踐,認識圖形:
1、同學們,你們一定想馬上拼出這些美麗的圖形吧?快看,你們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副七巧板,它們和老師的有什么不同呢?請你們選出自己喜歡的七種顏色,給每塊板分別穿上漂亮的衣服吧!看誰涂得又勻又快。
2、 同學們的七巧板真漂亮,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玩吧!先進行一項熱身準備活動。請你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一個正方形,再拼成一個三角形,并向你的同桌說一說,你用的是什么圖形,用了幾個。(學生拼完后,鼓勵學生展示不同拼法的兩種圖形。)
(三)、拼組圖形,張揚個性:
1、同學們能想出這么多的拼法,老師相信你們已經成了拼板能手了,那就讓我們一起以前后6人一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拼組圖形的游戲吧!誰愿意做小組的組長,請你勇敢的舉起手。請同學們豎起耳朵認真聽游戲要求:請小組內的每一名同學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圖形進行拼組,當小組內的同學選擇重復時,請小組長進行分工,拼好后由小組長組織大家互相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一會兒,以小組為單位集體展示。(教師播放歌曲并深入到小組內給予必要的指導幫助。)
2、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拼圖作品,并介紹自己拼的是什么圖形,由幾個什么圖形拼成的。
3、同學們做得真不錯,下面,讓我們休息一下,聽一個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將七巧板做成的農夫、樹和兔子運用多媒體動畫展示,讓學生邊聽邊看。)
故事欣賞完了,細心的同學會發現,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用什么拼成的?(七巧板的本領可真大!)下面請你也來拼一拼、講一講這個故事。同樣還要發揮我們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認真聽要求:
請1、2、3號同學分別拼三個圖形,4、5、6號同學拿著前三名同學拼的圖形表演這個故事。(學生合作拼組圖形、表演故事。讓學生體會動手做的無窮樂趣。)
4、剛才,我們一直在模仿已經拼好的圖形,老師知道,你們的小腦袋里一定裝著更好的創意,現在就給大家展示的機會,請你用七巧板拼出一個你最喜歡的圖形,并貼在本小組的作品展示板上,介紹給你的伙伴聽。我們小組間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的作品多、漂亮、有創意,老師將選取優秀的作品,保存在七巧板動畫城的博物館。
(開放性的活動,給學生充分張揚個性、發展創新精神的機會,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投入到實踐活動中,一小組為單位的作品展示,讓學生充分體驗了自己在小組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充分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成功。)
(四)、活動結束,體驗成功
同學們,你們來到七巧板動畫城,用你們的智慧和雙手為動畫城增添了許多美麗的圖畫,這些作品將永遠的保存在七巧板動畫城。請你們按順序將自己的作品擺放在博物館的陳列臺上,讓更多的小朋友共同分享你的成功、你的智慧、你的喜悅!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3課《一起游戲快樂多》。本課從人與人之間互動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會合作,感受與伙伴一起游戲的快樂。
一、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將本課目標為以下三個:
1、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喜歡和同學一起學習和游戲的情感。
2、行為與習慣:養成活動中守規則、團結合作、注意安全等良好行為習慣。
3、知識與技能: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游戲,游戲時有勇氣嘗試挑戰,知道游戲時要團結合作,遵守規則,注意安全。
4、過程與方法:用實踐體驗、觀察比較、探究討論等方法經歷活動過程,初步感受集體活動中規則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
二年級的學生仍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與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樂,培養良好的參與、合作意識。難點是:讓孩子們理解分享是一種快樂。
三、教學方法
針對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創設情景、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
四、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孩子們將準備一兩件自己喜愛的物品。我將準備西瓜、橘子。以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一下五個環節:
(一)歌曲導入,縮近距離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三)共同體驗,分享快樂
(四)回歸生活,體驗快樂
(五)故事延伸,共享快樂
下面我依次為大家進行介紹。
(一)歌曲導入,縮近距離
課前,引導學生唱《拍手歌》,上課伊始,隨機引出話題:“同學們,聽到大家愉快的歌聲,老師的心情也變的輕松愉快起來。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有一份快樂和別人分享,你將有兩份快樂。(教師板書)今天我們就來分享快樂。”這樣一開始,就和學生拉近了距離,與學生融合在一起。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這時我會適時引入活動一“我們的分享日”這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突破。首先在小組內介紹自己喜歡的東西。接著我會引導學生暢談感受。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好東西和別人分享才快樂。最后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對比感知分享的快樂。我會先將準備好的西瓜讓一個學生吃,接著讓孩子們在小組內分吃橘子。讓學生分別暢談自己的感受。通過對比,讓學生理解分享是一種快樂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共同體驗,分享快樂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
為此,我準備這樣引入活動二:“同學們讓我們在小組內共同合作一起來畫一畫、拼一拼,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形成新的作品。”
在小組展示后,我將相機提問“孩子們,通過這個活動,你有什么收獲?你的心情如何?”最后出示蕭伯那的語言進行總結(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進一步從個體之間的分享擴展到集體生活中。
(四)回歸生活,體驗快樂
回歸生活是品德課的基本目標。因此在學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種快樂的基礎上,我將隨機出示課本33頁的圖畫,“俗話說的好,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這不,這些孩子碰到了困難,我們該怎么辦?假如你幫助了他,他會怎么想?”這樣,讓學生懂得當別人需要的時候,把自己的東西分給他人一些,或者借人用一用,也是一種分享。最后我還將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和別人分享快樂的事情。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加深了學生對分享的理解。
(四)故事延伸,共享快樂
新課程一個特點就是給學生留有自由發展和創造的空間。在這一環節,我會先給學生講《盲人點燈》這個故事的開頭,而后讓學生去猜測故事結尾。在此,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引導學生明確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不僅為了別人,也是為了自己。
六、板書設計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設計出了這樣圖文并茂的板書。它暗示著愿分享之花開在每個學生心中。
七、教學理念
最后說一下我的設計理念。我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以及在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使學生形成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登高》,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八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登高》選自勞動教育出版社全國中等職業技術通用教材版語文第七單元《古代詩詞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繽紛燦爛的唐代詩苑,杜甫是當之無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韻律華美,猶如百年佳釀,至甘至醇。它被譽為“杜詩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體現了杜甫的人生情懷和律詩風格。學好此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初中起點的模具、數控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上的優勢有:思維活躍、情感豐富、敢于表達,但同時也存在不足之處:學習興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強、審美意識欠缺。
三、教學目標分析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為了讓學生了解課文、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1、知識目標:了解詩人杜甫及其寫作背景,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標:感受、品味詩歌意境,培養初步鑒賞詩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團結
協作意識;
3、情感目標: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審美體念。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把握詩歌中景、境、情三者的關系。
教學難點:理解詩人悲秋的真正含義,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學法分析
詩歌是文學中的精品,是語言與情感的巧妙結合。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詩要反復地讀”,只有通過反復的聲情并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所以我將采取誦讀法,通過多種方式的反復吟誦,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想象能力,使其進入詩歌的情境。在本詩的鑒賞中,由于學生知識積淀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將運用講析法和點撥法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要讓他們心靈的琴弦響起來。”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所以我還將使用討論法使學生參與討論,讓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學生將采用誦讀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組合作法開展學習活動。
六、教學過程分析
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分為自讀課文,信息整合,分組合作,推選代表四步驟。
首先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利用班級QQ群進行課前預習,然后讓學生運用手機、圖書館
資料查找跟杜甫相關的知識信息,接著以寢室為單位分組進行資料整理,最后每個寢室推
選一位學生代表作為課堂發言人。
(設計理念:旨在運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 提
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播放背景音樂,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詩人獨自登高的場景,學生以情景劇的形式表演詩人登高,引領學生較快地走進文本。
(二)知人論世
本環節由學生結合課前預習任務自主完成,設計一個問題:說一說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經歷和他忠君愛國、心系天下的情懷,引入本詩寫作背景。
(設計理念:為下文的詩歌鑒賞奠定基礎。)
(三)、沉浸文本、整體感悟
在整體感悟環節,以學生自主品讀為主。我會緊扣朗誦,發揮誦讀傳情達意,移情會意的作用。
首先我會配音聽讀詩歌,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和蕭瑟的水墨動畫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詩抑揚頓挫的形式美。
其次學生自由誦讀、齊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并提出一個問題:你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再次角色飾演、移情誦讀,師生點評,體會情感,要求學生找出詩歌的詩眼。
(設計理念:通過多種方式的吟誦讓學生體會詩人悲壯愁苦的情懷,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體驗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領悟情境美。在此環節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詩人如何寫“悲”?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將情感寄托在詩歌的語言中,寄托在詩歌的情境中。詩歌的意境就是由多個意象構成的。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的靈魂。因此要解答問題,必須要引導學生把握住詩歌的意象,張開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體驗意象,從而明確詩歌的情感。這一過程中可讓學生自由誦讀,分組討論分析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意象?分別用什么詞描寫?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設計理念:旨在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學會運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讀詩歌,理解詩人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突破教學重點。)
(五)、合作交流,探討情感
學生在進入情境之后,引導學生抓住頸聯、尾聯的關鍵詞,通過誦讀,感受詩中展現的人物形象,在此環節設計一個問題:詩人“悲”什么?
晚年的詩人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命將盡而事業無成。在重陽佳節這天,詩人獨自登上高處,面對萬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頭,在悲嘆景色之秋,悲嘆個人命運之秋時,更加悲嘆國家之秋。.這一過程,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領悟詩人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懷,突破教學難點。大多數學生只能領悟詩人從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過程,教師把握教學難點,圍繞課堂的核心問題追問“詩人為何而悲”,結合詩人創作背景,以“艱難苦恨”的理解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從小我到大我的飛躍,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國家之秋的提升。
(設計理念:通過思考、合作、點撥、體悟這一逐層深化的過程,完成感性體驗和理性思考,達到審美體驗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中國古代詩人經常吟詠的意象,想一想我國古代詩歌中有關秋天詩句的描寫。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曹操《觀滄海》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設計理念:體會不同詩人對待秋的不同情感,強化學生對杜甫沉郁頓挫詩風的理解。)
(七)課堂小結
回顧詩人的感情發展脈絡。
學生有感情的誦讀全詩。
(八)、作業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歡的一句詩,用散文化的語言進行描述,字數不少于100字。
七、板書設計分析
寫景: 首聯: 風、天、猿 (悲自然之秋)
渚、沙、鳥
頷聯: 落木
長江
抒情: 頸聯: 萬里、多病、獨登臺 (悲人生之秋)
尾聯:艱難苦恨、潦倒新亭 (悲國家之秋)
(設計理念:主要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感情發展。)
八、教學反思分析
在本堂課授課結束后,我從以下方面進行反思:
1、引領學生用多種方式品讀文章,讓學生沉浸文本,獲得情感體驗。
2、通過探究、合作、討論等方式,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
極性。
3、由于學生基礎不一,個別學生沒能深刻領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敬請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9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有余數除法的認識》,《有余數除法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有余數的除法》的第一課時,屬于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除法和學會了表內除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可以加深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和鞏固表內除法計算,還為以后進一步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打下重要基礎。
教材分析:
首先安排了一組分鉛筆的活動,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有時會有剩余,在此基礎上,結合其中的一個實例,抽象出有余數除法的算式,并介紹余數的名稱和有余數的除法算式的讀法。接著讓學生“試一試”,把其余兩個平均分有剩余的實例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表示。在“想想做做”中再由“按每幾個一份來分有剩余”的情況引出“平均分成幾份有剩余”的情況,從而使學生比較全面地認識和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在平均分若干物體的活動中認識余數,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能根據平均分有剩余的情況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余數,正確讀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2、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觀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意義和作用,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教學重點是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的除法。
難點是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圍繞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游戲導入,激發探索欲望。
我設計了一個游戲“猜猜看”。
課件出示一組標有序號的,依次畫有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圓圈,教師背對屏幕,請學生說出序號,老師猜出是什么顏色。這個游戲的設計在于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并且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
小朋友們學完了這節課,也能和老師一樣能猜出圓圈的顏色了。
第二環節:實踐操作,探究新知
我分四個層次組織教學。
第一層次——分一分。
利用課件創設小朋友分鉛筆的情景,引導學生討論每人分得同樣多可以怎么分?然后指導學生分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里把10枝鉛筆分別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給幾個小朋友,并把結果記錄在書上的表格里。這樣通過把10枝鉛筆平均分的操作活動,獲得了對“余數”概念的表象支撐,并為后面抽象“余數”的概念打下基礎。
第二層次——觀察分類。
在小組活動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匯報交流,通過交流確認每次分的結果。
接著組織學生觀察表格,引導學生把分鉛筆的情況進行分類,得到一類是正好分完,另一類是分后還有剩余,課件將這兩種情況分兩張表格出示。這樣通過觀察比較分類,突出了“剩余”這個概念,讓學生對“余數”有初步的感知,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
第三層次——寫算式。
首先組織學生觀察第一類分法的表格,讓學生說出算式,并說說算式中各部分名稱。接著組織學生繼續觀察第二類分法的表格,引導學生根據其中一次分得有剩余的過程和結果寫出除法算式,引出“余數”這個概念,并結合板書,介紹有余數除法算式的寫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接著再次組織學生觀察比較10÷5=2和10÷3=3……1兩道算式,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
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另一種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夠再分。
由此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余數產生的原因及其實際意義。
通過這一層次的教學,使學生把具體感知進行抽象,形成了“余數”的概念,同時發展了抽
象思維,獲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動經驗。
第四層次——試一試。
組織學生把其它幾種分得有剩余的情況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然后組織同桌互評,全班交流,并讀讀算式,說說各部分的名稱。這樣讓學生再次經歷從平均分的活動抽象為有余數的過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進一步鞏固算式的讀法和各部分名稱。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結合書上習題,我分三個層次進行鞏固。
第一層次——操作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先引導學生自己擺一擺、填一填,再組織交流每題中的商和余數分別表示什么,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平均分后有剩余就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表示,從而進一步加深對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理解。
第二層次——對比練習。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看圖根據不同的描述獨立完成兩道填空題,然后引導學生對平均分的兩種情況進行比較,使學生全面認識和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第三層次——回到課始的游戲“猜猜看”,我利用學生這時候躍躍欲試的心理,激發學生思考:通過學習這節課的知識,你能想一想,老師是用什么方法這么快說出圓圈的顏色的,我們能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試一試呢?然后師生共同來探討這一方法,從而掀起課堂上的一個小高潮,在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找到方法后,讓學生來猜一猜。
這個練習旨在培養學生的數學眼光和應用意識,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集合9篇】相關文章:
《美麗的彩虹》說課稿模板12-27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離騷》說課稿模板12-05
《有趣的影子》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買東西的學問》的說課稿模板12-27
實用的擔保合同模板集合九篇10-19
實用的擔保合同模板集合五篇10-15
實用的擔保合同模板集合5篇10-03
實用的雇傭合同模板集合6篇05-09
實用的聘用合同模板集合5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