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通用12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科學說課稿 1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開了》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新的生命”單元第一課。本課安排了三個活動:觀察一棵油菜;觀察一朵油菜花;觀察一棵油菜的花。從這三個活動內容的安排我們可以看出,這節課是按照從整體到部分的觀察順序來設計的,內容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先觀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學生注意的“花”為研究載體,自然過渡到對油菜花的構造和生長過程的探究。本課內容既是本單元學習的引子,又要為后面幾課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和情感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開花植物花的構造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點。
能力目標:能用解剖的方法輔助觀察花的各部分組成及特點;在觀察的基礎上,能預測植物未來的生長。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研究植物的興趣,培養學生愛護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觀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構造;難點:學會使用鑷子解剖植物,了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稱。
四、教學策略
教法:在教學活動中,我力求把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生從內心想探究的活動,融入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分組合作、大膽交流,并根據實際情境和學生的特征即興發揮。
學法: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運用的解剖的方法輔助觀察;能用分類、總結的方法,記錄觀察結果,掌握觀察規律。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課,揭示課題
為了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我會用親切的語言和學生交流春天的見聞;用美麗的圖片吸引學生,讓學生入情入境。我想:當學生眼前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片時,他們會被深深吸引,很想走進那一片片搖曳著的金黃,去欣賞、去觀察那一朵朵盛開的油菜花。
(二)新課探究,凸現個性
這個過程由三個活動組成。
活動一:觀察一棵油菜
這項活動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油彩花的各個器官,內容相對簡單,我采用了比較常用的教學方法。
1、看一看:我給學生出示一張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圖片讓他們觀察,培養學生全面、有序的觀察習慣。
2、說一說:經過仔細觀察,讓學生到屏幕前面,指著屏幕上的圖片依次說明油菜花的各個器官,鍛煉學生的膽量,增強學生的自信。
3、想一想:讓學生再想想自己為什么能夠區分油菜的各個器官。經過思考,學生會發現他們的根據主要來源于對舊知的回憶。從而,讓學生明白“溫故知新”的道理。
活動二:觀察一朵油菜花
這項活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我準備采用“分組討論”的學習方式。
1、選擇討論題目:圍繞教材內容,我給學生設計了四個討論題。分別是:想想用什么辦法觀察油菜花,為什么用這種辦法;通過觀察,分類總結油菜花有幾部分組成;辨認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稱;試著填寫“油菜花觀察記錄表”。
2、實施討論過程
(1)自學準備
在討論開始之前,讓學生針對題目獨立思考,進行分析判斷,初步得出自己的結論。
(2)分組觀察
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把全班同學分組,選出一名小組長。組長負責組織本組成員對討論題目進行逐個討論,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看法的機會。在討論結束后,組長還要負責記錄本組的觀察結果。
老師在教科桌上給學生擺放好油菜花、放大鏡、鑷子等若干。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需要什么,老師盡量提供什么,做好服務工作。同時,還要相機引導,給學生指引一個正確的觀察思路。當學生取走油菜花,告訴學生要珍惜這弱小的生命;當學生取走放大鏡,問問他為什么要用這種工具;當學生取走鑷子時,要教給學生正確使用的方法。然后在各組之間來回走動,可以點頭、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們的活動。當觀察活動即將結束時,再給每組提供一張“油彩花觀察記錄表”,通過看表中列舉的五項內容,來提示學生用多種方法和感官進行觀察,學生可以試著填寫。
(3)集中討論
在分組討論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討論,各小組長匯報觀察討論的情況。由于觀察過程中,方法和態度不同,出現了不同的結果。這是在所難免的,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我們可以及時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充分發揮組長的作用,讓他們用辯論的方式,組際之間互評,達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覺得當學生一各個各抒己見、據理力爭時,正是知識深化、細化、內化的關鍵時期。這時候,老師需要做的不是體現自己的權威身份,而是應把課堂交給學生,以保護學生爭論的積極性和持久性。
(4)教師小結
我首先對討論題目進行小結,用圖片展示油菜花的構造組成,通過看圖片學生能夠更直觀、立體地認識油菜花的構造,使知識點掌握更教牢固,為后面幾課的學習奠定基礎。然后,從油菜花的構造特點,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認識,這個內容也通過圖片來展示,學生可以邊看油菜花圖案,邊閱讀“十字花科”植物的特點,通過對照學生的認識從個別到一般。最后還須充分肯定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增強學生學習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態度。
活動三:觀察一棵油菜的花
為了讓學生能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進入第三個環節的學習。我先給學生播放一段關于油菜花的錄像資料,讓學生的精神得到適當的調節。這段錄象在教學中還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了達到提高學生注意力的目的,我準備采取“問題搶答”的競賽方式。
1、收集問題:讓學生自由閱讀“活動三”的內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么問題,自己又發現了什么問題,學生將這些問題用紙條的形式送給我,目的是保密。我將這些問題進行分類、匯總,為比賽做好準備。
2、進行比賽:將男女同學自然分成競賽雙方,我來出題,學生搶答,調動學生熱情,活躍學生思維。此時,學生的答案可能還很有創意,比如在推測花蕾未來變化時,用了畫畫的方式,省去了許多繁瑣的語言,讓人看了一目了然,新穎而且有創意。對于這樣的學生,一定要給予高度贊揚,使學生的心情更加振奮。比賽結束時,會有勝負之分,這時還需要及時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教育他們要“勝不驕,敗不餒”,學會正視成功和失敗。
(三)教師點評,深化認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對開花植物的認識更加深入,學會了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學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需要進一步培養細致嚴謹的探索精神;在小組活動過程中,還要加強欣賞他人、快樂自己的團隊協作意識。
(四)拓展知識,延伸思維
為了讓學生在鞏固已學知識基礎上,將知識范圍延伸到了課外生活中。我準備設立了一個“十字花科報名處”,讓學生在課下尋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課余時間,扮演其中的一種到我這里報名,介紹這種植物的特點。對于表現突出的同學,贈送一張“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圖片,作為鼓勵。
六、教學評價
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教材編寫的意圖和教學實際,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注意教材內容的完整性和聯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盡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諧統一,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創造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教學特色。在這種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又采取學生自評、互評和老師評價的多種評價方式,達到增強學生探究興趣的目的。
小學科學說課稿 2
一、學情調查與分析
首先在三年級一個班進行調查,這些內容是學生沒有學過的,通過5道結構性很強的題目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思維水平。其次同樣的5道題目在四年級進行調查,這些內容學生以前學過,了解知識運用和發展的難點。最后從一個班抽取思維水平和知識儲備層次不同的學生進行訪談,通過訪談,了解學生在固體沉浮規律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思維軌跡,有利于在教學中照顧差異。
通過調查確定了探究固體沉浮規律是本單元的教學難點,我認為有必要在初步感知固體沉浮現象的基礎上搭一個彈性跳板---指導學生體驗改變固體的沉浮,有了這個體驗之后,就能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二、教材分析及處理
《固體和液體》單元是根據課程內容標準中“物質世界”里的“物體與物質”的相應條文編寫而成。
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我把本單元教材做了處理,共分兩大體系。體系1中包括《認識固體》、《把固體放到水里》、《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體系2中包括《認識液體》、《把液體倒進水里》。在體系1中,我將《把固體放到水里》和《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進行融合,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識事物的規律,分離出3個具有結構層析的內容:
1.把固體放入水中,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現象,體驗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2.引入重量和體積因素,探究改變固體沉浮的秘密。
3.嘗試同液體分離。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屬于第一部分,把固體放入水中,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現象,體驗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三、活動目標及指向描述
知識技能:把固體放入水中,感知沉浮現象。
過程與方法:探究改變固體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嚴謹實驗,體會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點: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教學難點:通過探究,嘗試用多種方法改變物體的沉浮。
四、材料結構性分析
1.結構層次性
第一層次:探究材料是生活中常見的,經常拿來研究物體沉浮的材料,有小木塊、雞蛋、石頭、鐵釘、螺帽、玻璃球。
第二層次:探究材料也是生活中的材料,但是我們一般不拿它們來研究物體的沉浮實驗,有玻璃注射器、土豆、粉筆、蘋果、保險絲、蠟燭、玻璃瓶、辣椒、橘子。學生對這類材料缺乏經驗,因此第二類材料的使用會給學生留下深度的思維空間。
2.結構功能性
注射器的功能不光是用來研究固體在水中的沉浮,也是打開學生思維的金鑰匙。有的小組發現注射器是沉在水底,有的小組發現注射器是浮在水面上,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知道同一個物體在水中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五、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1.將第一組材料放入水中,通過學生的回答知道固體在水中有沉浮現象。
2.引進第二組材料,進一步幫助學生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小組預測
●實驗驗證
●交流匯報
生成問題:注射器會怎樣呢?為什么有的小組的注射器是沉在水底,而有的小組的注射器是浮在水面上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抓住矛盾,生成問題,將學生思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同時自然地完成教學的過渡。
(二)、探究改變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注射器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看來同一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在我們剛做實驗的時候還有一些材料,它們的沉浮可以改變嗎?請小組討論看看有沒有辦法改變它們的沉浮。
1.小組討論怎樣改變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2.提出假設,交流方案。
3.小組探究,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改變固體的沉浮。
4.匯報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實驗,知道沉浮是可改變的,為下一節《探究固體沉浮的秘密》做好了思維和知識上的準備。
(三)、探究引伸,引發新思考。
1.我們實現了將物體由沉到浮,由浮到沉。
2.設疑,我這有一個辣椒,它很神奇,它可以不斷的.實現沉浮變化。教師演示。
3.引發新思考:你能連續不斷的改變同一個物體的沉浮嗎?
4.課外探究
教育應該有大課堂意識,科學課更應該有大課堂意識,沉浮自如的辣椒將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為孩子們課后探究留下獨白的空間。
六、關于活動評價
注重通過課堂評價組織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本節課我的評價方式有:
關于評價主體:三元互動。同伴、自己、老師。從他們中間我得到幾顆星?
關于評價內容:廣角三維。我知道秘密了嗎?解決困難時我的意見起作用嗎?你有成就感嗎?
課堂評價方式:倡導人文。
這節課,我最滿意的地方是。我們組值得嘉獎的是。
七、反思一得
科學探究課要有活躍的氣氛,更要有深層次的思考,動思維和靜思維交相輝映,學生思維的活躍才是課堂活躍的第一特征。
小學科學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這節課的教材選自教科版的小學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中的第七課。它是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之后從另一個角度探究影響物體沉浮因素的一課。本課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十分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編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馬鈴薯的沉浮。通過創設情境,引起學生對沉浮條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觀察比較兩個水槽的液體。通過實驗驗證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第三部分:推測與驗證。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讓學生理解物體沉浮與液體密切相關。最后是對本課的擴展。
2、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①通過實驗探究發現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知道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②讓學生體驗“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情感態度目標:
在活動中,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發現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知道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難點:推測及驗證清水、鹽水的過程;引導學生自行設計驗證實驗。
二、說教學對象
五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強,對實驗很感興趣,而且對物體沉浮的因素已經有了一些知識基礎,他們還有一些生活經驗,對于物體的'沉浮有一定的聯想。在以往的實驗中,他們還積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維方法。
三、說教學法
有人將科學比喻為引導學生過河,但學生不能自己盲目地過河,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運用好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法確定如下: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采用“探究-研討”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對水槽里的馬鈴薯進行觀察、研討、推測、驗證,以及進一步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律的本領。為了能使本課的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還同時綜合運用了發現法、實驗法、演示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采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物體的沉浮現象進行有意識的初步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能充分發揮手、腦、眼的功能,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技能技巧。
四、說教學程序
我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為基本指導思想的。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的說明。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1、準備兩個的水槽, 教師拿起一大、一小的兩個馬鈴薯,問:“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
2、學生討論、猜測,教師動手演示實驗。
3、學生交流發現:水槽中的液體也是也是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
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使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的碰撞,這一錘就敲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組織探究活動,得出探究結論。
(1)觀察比較兩個水槽的液體。
1、 鼓勵學生討論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們是不同的液體。
2、 引導學生用火烤的方法來檢驗水。
3、 驗證實驗:在清水中慢慢加鹽。
4、 通過實驗得出結論:馬鈴薯可以上浮是因為在水中溶入了鹽。
(2)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
1、 學生產生疑問:為什么在水中溶入了鹽就可以使馬鈴薯上浮呢?
2、 用量筒分別從兩個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體,放在天平上比較,結果發現同體積的鹽水比清水重,因而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
3、 通過不斷的探究實驗,推理出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此過程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學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來檢驗水,因此,我放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猜一猜,動一動手。在這一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們都能獲得一個發現的“經歷”,他們的科學素養在這個過程中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科學》是一門強調“做”的學科,在這一探究活動中,我讓學生通過“做”去獲得要掌握的知識,從中體會到,科學并不神秘,動手“做”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同時,我還對教材進行了挖深研究,引導學生推理出另一個重要的結論。從而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涵,深化了他們的探究活動,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三)擴展探究活動,培養學科學、用科學熱情。
1、師生一起做有趣的實驗:分層漂浮實驗、銅砝碼在水銀中漂浮的實驗。
2、師生共同介紹死海的有關奇特現象。
3、利用“加鹽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 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師生一起做有趣的實驗,進一步擴展了學生的探究活動。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死海的奇特現象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看到這一奇觀之后,萌發用科學的熱情。接著讓學生課后思考,令科學知識從書本走向實踐,由課堂走向社會。
板書設計: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相同體積時:鹽水重 浮力大
清水輕 浮力小
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浮力越大,越輕浮力越小。
為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我用以下的板書,簡潔明了地概況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一目了然,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說教學評價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所以評價時,我不是過于看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作品的優劣,而是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本節課的評價方式是靈活多樣的,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這個環節中我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 “組織探究活動,得出探究結論”這個環節中我采取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所作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學會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回放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中時,給科學教學活動帶來無限生機,更可以感受到小組合作在解決問題中的巨大作用。也許,這就是新科學課程的魅力!
小學科學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個活動,是學生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在此課之前是關于食物的營養和變質以及儲存食物的方法的探究,這節課研究食物包裝袋上的信息,也是對食物單元前面6課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教材主要安排了三個活動: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調查了解食品的配料。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觸到食品包裝,但色彩亮麗、美觀精致的食品包裝上的信息,卻經常被學生所忽視。通過這節課讓學生對食物包裝的觀察研究,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動獲取食品信息,學會比較辨別食品優劣,延伸拓展探討食品安全問題,尤其是處于生長發育時期的青少年學生,更要掌握有關信息。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有效抵制偽劣食品,并培養他們良好的飲食習慣。進而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有益于身體健康。
二、說學情
學生缺少有關食物變質的原因和儲存方法有關方法的學習,但學生卻有一些關于這方面的生活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但是對于食物包裝上的信息,學生們往往不會去刻意關注,很多值得研究的問題被忽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種類的食品出現在學生面前,食品包裝是學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徑,通過對食物包裝袋的研究活動,使學生不僅能對自己吃的食物有感性的認識,并能有意識地關注周圍的世界,學會在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并能想辦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和學會挑選安全食品。
三、說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食品具有保質期,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物對人體有害。
2、過程與方法:學習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處理信息的過程中,產生問題,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食品安全,提高選擇食品的能力,珍愛生命。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意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培養珍愛生命的情感態度。研究影響保質期的因素。教學難點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步養成重視食品安全的健康生活理念。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影響食品保質期的因素。
五、說教學過程
在導入環節設計采用了讓食物包裝上的信息從學生的視線中消失的策略,即用黑色的袋子將學生熟悉的食品——袋裝牛奶包起來,讓學生猜是什么食品?學生失去了包裝上的信息,從食物的形狀、軟硬、輕重等方面很難準確猜測是什么食物,從而產生疑惑,對觀察食物包裝上的信息產生興趣,這樣就自然進入了第一個活動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
順著導入環節,我讓學生先分組,再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觀察觀察自己帶來的食品袋,同時把自己的發現用關鍵字記錄下來。比一比看看哪組觀察最仔細,最認真.然后再小組交流、匯報。匯報時要求其他學生找到匯報信息的位置,看看自己搜集的信息與別人的哪里不一樣,可以進行補充.這樣既培養用事實說話的科學素養,又培養認真傾聽的習慣。
從眾多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食品的保質期并進行研究,我提出:“從健康的角度考慮,你在購買食品時最關心其中的什么信息?”問題的縮小了范圍,將包裝上無關飲食健康的.信息排除,將學生思維引向購買時要選擇新鮮不變質的食物,保證身體的健康。這樣學生認識到保質期的價值,就能很快集中到對保質期的研究。接著我給每組提供五種材料,讓學生分小組在表上記錄它們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保存條件。由于這些信息在包裝上的位置并不固定,較難查找,在填表前要求有明確的分工,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研究影響保質期長短的因素上。接著觀察比較:從記錄的五種食品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中發現什么問題?通過學生回答,引導學生找出最近和最早生產的食品、最新鮮的食品、保質期最長和最短的食品。再小組討論:選擇保質期最短和最長的兩種食品,是哪些因素影響了食品的保質期?引導學生從兩種食品的特點、包裝和保存方法、配料等方面去尋找原因。最后討論:如果是同一種食品,我們選擇保質期長的食品,還是選擇保質期短的食品?這個部分,讓孩子們展開充分的辯論,引導孩子們明白廠家為了延長保質期,通常會放入一些防腐劑之類的食品添加劑,這些添加劑對人體有害;保質期較短的食物,通常不含食品添加劑,如果是短期內能食用完的,一般考慮選擇保質期短的食品。讓孩子們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有益健康的食品。調查食品配料,如何將學生的思維引入第三個活動對配料的研究呢?我設計了吃餅干的環節,作為一種對學生研究發現的獎勵,更重要的是在實際的品嘗過程中體驗到餅干的香、甜、酥、滑與里面的配料有關。通過吃餅干猜測配料,再了解它們的作用。這個環節需要用多媒體幫助,在學生猜到相應的配料時,點擊出現配料的介紹,認識這些配料同時進一步了解一些添加劑對人體有害。
總結延伸:總結階段通過思考“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會怎樣去購買食品?”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夠進行再次的整理,意識到消費也需要科學的觀念,會用科學改善生活,提高飲食質量。
小學科學說課稿 5
你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地球的內部》首先,我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1、教材的體系、內容
《地球的內部》選自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地球的內部》屬于“地球與宇宙”中 “地球的概貌”部分。為六年級研究《我們的地球》和《探索宇宙》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單元順應學生思考、探究問題的規律,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分為《地球的形狀》、《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內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變遷》,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地球的內部》主要研究地球的內部構造,《火山和地震》、《地表的變遷》主要研究地球運動與地表變化。
《地球的內部》有三個教學活動(PPT),其中認識地球內部構造是本課的重點。
下面我就分下來說一說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先看第三課: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我對教材的理解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擬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知道地球內部構造是科學家根據一些自然現象推測出來的。
●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
過程與方法
●能夠制作地球結構的模型。
情感與態度
●喜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并從中體驗和感受樂趣;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3、教學重點: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
4、教學難點: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5、教學安排:1課時
6、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幻燈片、暗盒、沙子、玻璃球、泡沫、熟雞蛋、橡皮泥等。
學生準備:橡皮泥。
二、說教法、學法
學情分析: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對地球的形狀、大小以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對地球的內部有什么幾乎一無所知。學生要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探究的方法,自主設計實驗,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由此推斷科學家是如何探測地球內部的,從而認識地球的內部構造。并且,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內部構造的模型,加深對地球內部的認識,這對六年級的學生,并不困難。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現有的實驗材料,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法: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探究暗盒里有什么”導入新課,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講解法:學生對地球的內部構造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師的講解并補充材料;
課件展示法:用視頻形象的展示地球的內部構造。
課堂教學中,不是教師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在教師的指引下,讓學生自己學。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學法中,在學法中體現教法。
本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觀察分析:通過觀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一些現象對地球的內部構造進行合理的'假設;
動手實驗:通過動手制作“地球構造模型”讓學生加深對地球內部構造的認識;
本課繼續運用“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程序
我設計了四個步驟:
(一)情境導入,探究暗盒
1、(出示書上的問題)老師要請你們幫我解決一個問題:講臺上有三個盒子,里面分別裝了沙子、玻璃球、泡沫,不打開盒子,你們知道每個盒子里裝了什么嗎?請幾名學生嘗試分辨。(這是本課的難點,學生在不打開盒子的情況下,要探究出盒子里面是什么,并不容易,前幾個同學只能猜測,于是我多請了幾個同學,并提示允許他們將盒子拿起來,而且把鉆孔的釘子放在旁邊,學生很快便通過搖晃、鉆孔等方法探究出暗盒里有什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2、學生交流:我們剛才用了哪些方法?
3、提示:其實我們剛才用的方法和科學家探測地球內部的方法相似。
[設計意圖]:這里設計了老師請學生幫助解決問題的環節,創設情境,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讓學生明白了探測地球內部的方法,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并為研究地球內部構造做準備。
(二)討論,認識地球內部構造
這是本課的重點,著重探究地球內部的構造,我打算分四步來完成這一部分的教學。
1、提問: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呢?
2、我們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樣,人類無法深入到地球深處,科學家是怎樣去了解地球的內部構造呢?
學生討論,教師出示火山、溫泉、地震的圖片,提示鉆井、地震波等也是進行地球內部探測的方法。并把剛才的方法記錄在表格上。
3、預測。
學生根據以上的現象討論、交流,大膽猜測,并畫在記錄表格上。
[設計意圖]:這部分我教學以后調整了一下順序,把第2、3兩步對調了一下,原來的第2步讓學生毫無根據漫無目的的進行預測沒有必要,預測要有一定的依據,先讓學生看火山等圖片,因為這些學生很少見到,再用上面研究暗盒的方法像科學家那樣來推測,更能訓練學生的思維,由現象到本質,也符合探究的一般過程。并且下面讓學生閱讀課本資料,將科學家的預測與自己的預測進行對比,不足的可對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進行反思,一致的可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4、提問:地球內部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先讓學生閱讀書上第21頁的內容,形成簡單的認識。接著出示圖片,讓學生形象地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厚度。
補充材料: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50千米處有折射現象發生。他認為這個發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下面物質的分界面。1914年,美國地震學家古騰堡發現地下2900多千米深處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物質的分界面。以后,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分別將其命名為“莫霍面”和“古騰堡面”。用這兩個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3個圈層。
名稱 范圍 物質的組成 厚度與特征
地殼 地表到莫霍面 硅和鋁的硅酸鹽巖石 平均厚17千米
大洋底地殼較薄平均6千米,最薄處不到5千米;大陸較厚平均40千米,最厚可達70千米(青藏高原)
地幔 莫霍面與古騰堡面之間 鐵、鎂、硅酸 厚為2900千米
距地表100-150千米范圍內溫度近于巖石的熔點,地幔物質處于塑性流動狀態,稱為軟流層,它是巖漿活動的發源地。
地核 古騰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 鐵 厚3478千米
內核:1278
外核:2200
5、師:其實地球內部就像一個雞蛋,你能用雞蛋作一個類比嗎?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學生先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地球的內部構造作大膽的預測, 接著通過閱讀書上的資料和觀看老師提供的圖片和錄像材料認識地球內部構造的廬山真面目,整個過程雖然有許多的知識講解,但是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發揮,他們討論、交流,大膽猜測地球內部的構造,并通過主動學習,了解了地球的內部,完善認知結構,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老師適時補充了書本上沒有的內容,豐富了課堂資源,學生興趣盎然。
(三)拓展,制作地球內部構造模型
1、(出示教材插圖)提問: 今天我們學習了地球內部的知識,知道了地球的構造,你能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制作一個地球內部構造模型嗎?
2、(出示老師做好的模型。)這就是老師做的,你們想做嗎?你打算怎么做?小組可以討論。
3、討論交流方法,確定方案。(重點說清作時先后順序、各部分顏色的確定、各部分的厚度關系等)
4、分組合作。(提示如果小組同一色的橡皮泥不夠,可以和周圍小組調換顏色)
5、指導切開模型,展示評價。(主要從外形、內部顏色、各部分的厚度比例幾方面來評價)
[設計意圖]: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要學生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而且還要通過制作地球內部構造模型,加深對地球內部的認識。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模型,激發學生的制作興趣,學生討論后制定實驗方案(確定先后順序、各部分顏色,計算各部分的厚度),然后學生分小組制作,最后切開評價。從理論到實際,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又鞏固了對地球內部構造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培養了團結合作的意識。
(四)總結,課后延伸
1、總結:人類是如何了解地球的內部構造的?地球內部是什么樣的呢?
學生結合板書,回顧今天所學的知識,進一步加深對地球內部構造的認識
2、作業
課后請大家查找資料,繼續研究地球內部的秘密。
[設計意圖]:我認為課堂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學生在學習了科學知識以后,要能培養對所學知識的興趣,通過各種方法繼續研究地球內部的秘密。科學無處不在,只要我們不懈努力,勇于探究,我們都是科學家。
小學科學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67頁——68頁的教學內容。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角,但要把生活中所見到的角抽象成數學中的角學生往往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材只對角做了一個初步的介紹,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幫助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征。所以在內容設計上,特別注意強化學生的實踐活動,通過折一折、找一找、比一比等實際操作,讓學生對角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生活實際,直觀認識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能力目標:經歷“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合作探究意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基本圖形,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到角是有大小的,并能直觀區分角的大小。
教學難點: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有關。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分割的。教師的教需要通過學生的學來體現,而學生的學則是需要教師引導的。“角”對于二年級小朋友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教學中我將觀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機貫穿于課堂中的各環節,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折一折、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并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
在學法上,選用指導學生觀察、操作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一)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復習引入。
回想一下,你已經認識了哪些平面圖形?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引導學生回顧復習,依次回答出各個圖形的名稱。然后教師引入新知:這節課我們再來認識一個新朋友,板書課題:認識角。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點出發,既能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激起他們參與學習新知的熱情與積極性,為繼續學習做好鋪墊。
(二)從尋找生活中的角,到實物中抽象角,初步感知角。
本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我先通過實物演示幫助學生初步認識角:剪刀張開的兩個刀刃夾成一個角,鐘面上兩根指針夾成一個角,紅領巾的兩邊組成一個角。然后問學生:你還能從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找到角?在此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幾何圖形,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初步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三)操作觀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在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形象之后,再提出問題:你能不能想辦法折一個角呢?把折好的角介紹給同學。這樣在激起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也使他們更充分的感知到角。這時及時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這些角有什么特點呢?閉上眼睛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感受。”充分調動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參與,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角的完整表象: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然后及時設計“判斷”,在平面圖中“指角、數角”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
(四)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學生建立了角的正確表象基礎上,我設計了操作活動角和大小三角板對應角的比較兩個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角的大小。在這一環節里,我先讓學生在小組里充分動手操作,討論討論,看看你發現了什么?然后在班上師生互動交流,引導學生發現并總結出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張口有關,與角的兩邊長短無關。再巧妙運用多媒體演示驗證,變抽象為直觀,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五) 拓展應用,提升學生能力。
在這里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一張長方形紙,去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可以畫一畫,也可以折一折,還可以剪一剪,比比看誰想的方法多。在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請學生把幾種不同的剪法和同學交流,教師演示。這一設計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使教學達到了高潮。
(六)回顧總結。
讓學生回顧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然后通過出示:籃球場地、籃球板、球門架、樓梯以及樓房建筑物等,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善于觀察,就會發現更多生活中的數學。
小學科學說課稿 7
說教材:
《研究自行車》是粵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簡單機械》的最后一課。教材利用研究自行車中的簡單機械,把前幾課所學習的有關內容綜合起來,對所學的簡單機械進行綜合的觀察、認識、應用,使學生知道簡單機械的應用無處不在。在本課中,教材安排了2個活動,分3課時完成。在任務驅動頁里,主題人物圍繞著一輛變速自行車提出了一系列有關簡單機械的問題。在接下來的活動1“自行車中的簡單機械”中,鼓勵學生在自行車中發現簡單機械的應用,加深對簡單機械的了解;接著,活動2“變速自行車中的秘密”, 從變速自行車的傳動部分入手,了解自行車傳動裝置,研究變速自行車前后齒輪的搭配,對簡單機械的應用有進一步的了解。
本課在學習了杠桿、滑輪、輪軸和斜面知識基礎上,把前幾課所學習的有關內容綜合起來,對所學的簡單機械進行綜合的`觀察、認識、應用,是學生綜合認識簡單機械的重要一步,是學生形成合理知識鏈的重要一環,對以后學習復雜的機械具有著重要意義。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的規律,我擬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了解一些簡單機械在實際中的應用。
2、能力培養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描述和表達的能力,提出問題、猜測、設計實驗和驗證,學習使用工具和解釋使用工具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和社會帶來好處,尊重證據,愿意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探究問題,分享他人的智慧。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識別自行車里的簡單機械作為教學重點,把了解這些簡單機械的實際作用作為教學難點。
說學情:
自行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廣泛的交通工具,學生對自行車都比較熟悉和了解,但學生對自行車的結構及其應用簡單機械的地方未必都清楚。
說教法學法:
教法:教師講授、演示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
學法:以交流、動手操作為主。
說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自行車,變速自行車。
說教學流程:
提出問題——觀察思考——分析交流——歸納運用
一、情景導入:
媒體:出示課本圖。
導入:波 波和其他小朋友圍著自行車在研究。
問題:自行車里都應用了哪些簡單機械呢?
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看看能發現哪些地方應用了簡單機械。
二、活動一:自行車里的簡單機械
導入:自行車由許多部件組合而成,我們先來認識各部件的名稱。
媒體:出示課本圖或自行車的實物。
思考:自行車各部件有什么特點?
問題:在設計自行車的各個部件時,工程師都做了周詳的考慮。自行車中的許多部件實際上都是一種簡單機械。我們能認識這些簡單機械在自行車里的作用嗎?
任務:觀察自行車的圖片或實物,研究其部件所運用的簡單機械原理,以及它們所起的作用。
活動:小組活動,研究自行車中的簡單機械。
交流:各小組代表介紹本小組的研究成果。
媒體:播放“自行車” 視頻。
小結:
自行車部件 簡單機械的類型 所起的作用
車把 杠桿、輪軸 轉向、平衡
踏腳與大鏈輪 輪軸 動力傳遞
剎車裝置 杠桿、滑輪、輪軸 剎車
三、活動二:變速自行車的秘密
媒體:出示課本圖。
導入:這是一種新型的自行車,大家認識它嗎?它和普通的自行車有哪些不同?
引導:引導學生認識變速自行車的可變速特點。
問題:變速自行車可以改變速度,使我們在不同的路況中都能方便地行駛。請仔細觀察變速自行車,看看它的哪個部件能起到變速的作用?
活動:
1. 觀察變速自行車,找到自行車的傳動部分,通過畫圖了解自行車的動力是如何傳遞的。
2. 觀察變速自行車的變速器,看看它是由什么簡單機械組成的?這些簡單機械是如何運動的?試試探究變速器的變速原理。
思考:利用簡圖進行分析。
交流:請各小組介紹自己的發現,教師引導學生對探究的結論進行梳理和完善。
小結:
了解自行車的傳動部件:踏腳板、大鏈輪、鏈條、小鏈輪、后輪。
了解自行車的傳動過程:踏腳板→大鏈輪→鏈條→小鏈輪→后輪。
了解變速自行車的傳動部件:踏腳板、大鏈輪、鏈條、小鏈輪、后輪和疊加在大小鏈輪上的齒輪。
了解變速自行車的變速原理:疊加在大小鏈輪上的齒輪大小不同,通過手把的調節,組合成不同的搭配,使傳動裝置搭配出不同的轉速。
拓展:自行車發明于19世紀初,后來經過不斷的改良,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你知道有哪些不同年代的自行車嗎?它們有哪些特點?你還可以在現有的自行車中加以改良,設計一輛更方便、更省力的自行車嗎?
四、閱讀:自行車博覽會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然后我再進行補充,總結性復述,最終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總之,教學過程一直貫穿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動為科學學習的核心,培養尊重事實和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發展創新思維。
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我力求做到結構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小學科學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水》這課是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的第一課。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質,也是液體的典型代表。學生已經在生活中積累了大量有關水的認知經驗,比如水可以用來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這些知識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關,學生對于水也比較感興趣。
二、說教法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初步分析和教材的初步分析。我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愛玩、愛動,特別是對三年級的'學生的學習特點,整節課我以“找水”來貫穿,這樣就比較貼近玩中學。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我認為小學科學是一門啟蒙課,教學的重點就是對科學感興趣,這其實也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需要我們的老師不斷的探究與實踐。因為水是學生平時很常見的物質,《水》這課也是第一課,為下面的教學做了鋪墊。 根據我對本課的設計思路,我為該課的教學制定了如下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可以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1、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
2、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
2、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三、說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課
以猜謎語的形式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二)結合課件,認識水。
在這個環節中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通過讓學生回憶,了解學生的前概念。為下面的探究活動打好基礎。
(三)探究活動,找水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認識水和其他物質。這個環節我是通過“找水”來貫穿整個過程。讓學生在石頭、木頭、樹葉、空氣、醋這幾種物質里,借助于身體器官來辨認幾種物質并找出水。
(四)分類
這一部分讓學生把幾種物質進行分類,分成固體、液體、氣體。
(五)倡議節水,進行思想教育
(六)課堂小結,談收獲
(七)布置課外作業
總的來說,我的設想和實際操作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有所改進。
小學科學說課稿 9
一、說教材
《能量的轉換》是《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課(放映幻燈1),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放映幻燈2)通過第一課《各種各樣的能量》的學習,學生對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課進一步引領學生探究各種形式的能量之間是如何轉換的,為第三課《能源》第四課《節約能源和開發新能源》建構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也為他們今后學習物理學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認識基礎。四課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
本課將指導學生認識能量最基本的特點————能量的轉換。教學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什么是能量的轉換。
第二部分:認識能量轉換的過程。
第三部分: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動——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放映幻燈3)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讓學生建立能量轉換的概念,知道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2、科學探究: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想、推測,并能通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2)、指導學生探索,能針對具體情境說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樂于合作,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并能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自己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二、說教學策略、方法以及教學準備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能量的轉換。為此特做如下教學準備:錄音機、火柴、縫衣針、花生、涼水、不銹鋼湯勺、軟木塞、大扣子、長1米左右的線繩、DVD教學資料。
三、說教學過程
對于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5個環節組織教學。
環節一、創設情境, 激發探究興趣,認識能量轉換的概念。
六年級學生對能量轉換基本沒有科學的清晰的認識,教學時通過身邊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弄清能量的轉換是怎么回事,(放映幻燈4)再通過開燈、放錄音、搓手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能量可以轉換并經常轉換,能量的轉換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為本課重難點突破做好鋪墊。
環節二、親手實驗,感知能量轉換的過程。
這部分是本課的重點,我分為兩個層次循序漸進突破。(放映幻燈5)首先采用美國杜威先生“做中學”的教學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根據書上的提示四人一組完成小實驗。先在湯勺里倒入適當涼水并測好水溫。然后固定花生米,點燃花生米加熱水,對比加熱前后水溫的變化,最后組織學生描述能量的轉換過程:劃著一根火柴,人體中的化學能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燃燒一粒花生米,加熱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學能就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這個小實驗簡單易操作,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真正的科學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學習者處于一個有著多種多樣的聯系與刺激的環境中時,才能更好地建構自己有價值的知識并迅速地發展其思維能力。
小學科學說課稿 10
一、說教材:
《果實累累的季節》是本冊書《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一單元的第二課,它在學生學習《尋找秋天》這一課,對秋天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科學、準確地認識果實。本節課屬于綜合過程能力訓練教學范疇,由三個活動組成,即"秋天的果實"、"‘找星星’"和"果實分類",把探究的事實定位于果實。從三個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實,使學生對果實的認識由表象到理性,層層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學理論上,重點培養"觀察與提問"的能力目標,同時也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知事物,探究事物,檢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二、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見過以及吃過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經驗與基礎,但對果實的認識比較淺顯,籠統。本節課通過指導學生對果實的充分觀察,掌握果實的特征,并用這一知識分辨果實與非果實。這些都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學生喜歡和愿意了解的知識。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有利條件。但三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對于本課內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簡入深,逐步遞進的方式來學習本課。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實,明確果實的特征。
2、能力目標:能從不同角度對特定事物進行定向觀察和提問。
3、情感目標:樂于對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
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探究果實的特征。
難點確定為:分辨果實與非果實。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本節課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過讓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觀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鍛煉兒童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又把比較法、發現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期望學生既能獲得大量豐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美好情感態度。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
2、說學法:在指導學生的學法時,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素質融為一體。為此我倡導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提問,善于思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五、說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所以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頭飾、課件等。我為每組學生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等。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環節一:
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人們滿載豐收的喜悅,各種果實也相繼成熟。在這個喜悅的季節里,老師也同樣帶著喜悅的心情來上這節課,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課題嗎?(板書課題)
2、緊接著詢問學生生活中所見過和吃過的水果,并出示課件(一副水果圖),讓學生說說果實的名稱。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里,我首先采用談話法導入新課,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接著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水果,在課件的幫助下,強化了學生對各種水果名稱的認識,隨即引出后續探究活動】
環節二:活動一"感知果實"
1、以一個驚喜的形式拿出果籃,并讓學生說出果實的名字,然后引導學生換一種方式猜果實,介紹游戲"感知果實".
2、講述游戲規則,找2-3位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并且教師參加其中。蒙眼做游戲,在游戲過程中表現好的同學獎勵。結束時師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這些果實的?"引導學生加深對"五官"的作用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拿出果籃,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在"感知果實"的游戲中,教師參與其中,更好地激發了課堂氣氛,還達到了師生互動。這個游戲主要引導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鼻聞、耳聽,舌嘗等方式來辨認果實。這一環節我采用了發現法,觀察法,比較法等來指導學生。】
活動二:"找星星":在學生對秋天的果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學生用找"星星"這一趣味活動,探究什么是果實,什么不是果實。
1、表揚并提問:你們吃過的水果里,它們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呢?并詢問學生有什么好的辦法可以看到果實的內部。引導學生說出:橫切和縱切。并播放課件。
2、學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剛剛獲得的方法(橫切和縱切)去探究果實里面到底是什么樣的。在活動之前,首先,介紹實驗材料(各種果實,小刀,盤子,餐巾紙)接著介紹注意的事項。如:安全,衛生方面。并且在活動過程中,囑咐學生把觀察記錄記下來。接下來活動,在活動結束時,小組匯報觀察結果,在匯報中對表現好的小組適當表揚。
3、出示課件:各種切開的果實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以及剛剛的實驗記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果實的共同特征,并板書: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一個教師導趣、學生生疑——教師導思、學生質疑的漸變過程。教學時首先我指導學生自主去生疑、質疑,然后通過找星星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發現。我想,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還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成功與喜悅,更好地激發在以后的活動中主動探究的欲望。】
活動三:"果實分類"
1、播放課件:各種果實,考考學生對果實共同特征的掌握情況。(對回答正確的同學表揚)首先以談話的方式介紹蘋果(帶頭飾)出場,并與大家打招呼,說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參加果實大會)接著鼓勵學生一起幫助蘋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帶上頭飾,比如:蘿卜,姜等一些非果實的圖片)播放課件"找朋友"學生游戲,并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在游戲結束時,一起看看蘋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緊接著詢問蘋果:"為什么找到它們呢?"引導學生說出"我們都是果實,都是由果皮和種子組成".然后大家歡送蘋果。
3、師以驚訝的口氣詢問:"咦!怎么還有一位呀。"引導學生說出馬鈴薯別名土豆。并介紹馬鈴薯也是來參加果實大會的,可是它們沒有和它一起去,誰知道為什么呀。接著找個別的學生說出理由。并表揚。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角色扮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游戲中學生沒有壓力,在愉快的氣氛中,教學重,難點會不知不覺突破。使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了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環節的教學也體現了"做中學"這一教學主旨。)
活動四:拓展活動。
為使學生學以致用,課后我給他們布置了一道實踐作業:采集南瓜的種子。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動手、動腦的訓練,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獲得知識的愉快和歡樂,把科學課從課堂走到生活實踐中。
七、板書設計
果實累累的季節
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果實:蘋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實:土豆、紅薯、蘿卜
小學科學說課稿 11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上,講述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讓學生通過審題,根據應用題的實際意義,找出相等關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本課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題,為學生初中階段學好必備的代數、幾何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解決實際問題起到啟蒙作用。在學會用字母表示數基礎上,以及熟練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上,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在提高學生的能力,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獨特的意義。同時,對后續教學內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應用題的一個重要步驟是根據題意找出相等關系,然后列出方程,關鍵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間關系及尋找相等關系。
(B)通過量與量之間的分析,用一個字母表示未知數,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數,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
(2)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歸納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思想目標:
通過對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教學,讓學生初步認識體會到代數方法的優越性,同時滲透把未知轉化為已知的辯證思想。
3、重點難點
根據題意尋找相等關系是本節課的重點。
根據題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節課的'難點。關鍵讓學生找出相等關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這一難點。
二、說學法
學生初學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往往弄不清解題步驟,抓不準相等關系,習慣于用小學算術解法,用代數方法分析應用題不適應。所以要組織學生有次序、有重點地觀察問題,分析數量關系,找準等量關系。
三、說教法
教學過程中堅持啟發式教學的原則
①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抓住關鍵,克服難點,正確列方程弄清楚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并列出代數式表示這相等關系的左邊和右邊。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知曉解題步驟,通過例題可以讓學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
②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仔細審題,認真閱讀例題的內容提要,弄清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分析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只寫在草稿上。在寫解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先設未知數,再根據相等關系列出需要的代數式,再把相等關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這個方程,并寫出答案。在例題教學中,關鍵在于找出這個相等關系,將其中涉及待求的某個數設為未知數,其余的數用已知數或含有已知數與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從而列出方程。在例題中的相等關系比較簡單明顯,可通過啟發式讓學生自己找出來。
③針對學生在列方程解應用題中可能存在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加以解決,特別是學生抓不準相等關系這方面,可以通過表格,圖表等形式幫助學生找出相等關系表示成方程。
④通過圖表對比使學生更直觀,理解更深刻,同時,降低了理論教學的難度和分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教學手段)。
⑤在課后習題的安排上適當讓學生通過模仿例題的思想方法,加深學生解應用題的能力,這主要由于學生剛剛入門,多進行模仿,習慣以后,再做與例題不一樣的習題,可以提高運用知識能力,同時讓學生進行一題多解,找出共同點,區別或最佳列法,以開闊學生的思路。
小學科學說課稿 1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象版四年級科學第二單元的第二課《食物中的營養》。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我對本課的認識和教學。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類主要營養成分;通過實驗掌握鑒別蛋白質,淀粉,脂肪等營養成分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添加劑對人體的影響。這節課是在學生前一節課調查、統計一天中吃過什么食物的基礎上,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進行探究教學的。為此教材在編寫時更注重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將食物的圖片直接呈現給學生,以便了解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接下來的兩課是指導學生探討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和設計科學合理的營養食譜,因此這節課是承上啟下的一節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課。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大膽好問,但畢竟這類的知識有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食物營養方面的知識是零碎的,模糊的,膚淺的。所以課前還需要查閱資料來幫助他們。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年齡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指導學生認識食物中的七種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淀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
2、能力目標: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實驗方法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培養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營養搭配。
四、教學重難點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用實驗的方法鑒別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淀粉。
五、說教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游戲激趣法、問題討論法,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以游戲激趣展開這節課的教學,暗示引導;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的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掌握食物中的各類營養成分,并能通過實驗加以鑒別。
六、說學法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力,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
觀察發現法 動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讓他們在看一看、議一議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動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
七、教具學具準備
脂肪鑒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棉簽、水。
學生準備:白紙、肥肉、花生。
淀粉鑒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滴管、試管、碘酒。
學生準備:熟蛋白、米飯、淀粉。
蛋白質鑒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鑷子、酒精燈。
學生準備:雞蛋白、瘦肉。
八、說教學流程
一、設景激趣,導入新課
葉圣陶先生說:入境始于親。一個好的開頭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我通過做游戲的方法自然的導入新課。是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也是讓學生體會到科學來自于生活,達到我們生活中處處充滿科學的目的。
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來玩個游戲好不好?游戲的名字叫《蹲蘿卜》",學生可能會踴躍參加,那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也為了下一個環節做下了鋪墊。
當學生還在回味剛才游戲樂趣的時候,我會抓住這個機會話鋒一轉繼續問:"剛才呀,在做游戲的時候發現同學們都非常的累,那老師就要有個問題問你們了,我們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體力的活動,但是什么支配我們的身體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課,并板書課題《食物中的營養》。(用時5分鐘)
師講解:科學研究發現,食物里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主要有蛋白質、淀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等。蛋白質是人體肌肉、皮膚、頭發、指甲、內臟、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構成人體細胞、促進生長的基本材料。(板書七類主要營養成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我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營養支配著我們的身體。可能有的學生回答的還不夠完整或正確,但我也不會當時就給他們總結或指出。反而,為他們剛才精彩的回答"獎勵"他們一些豐富的食物。"同學們剛才總結的都非常好,為了獎勵你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好多好多好吃的東西。你們看……!"出示幾組圖片,吸引學生。讓學生邊看邊想對于這些食物他們還想知道哪些信息,在他們回答的時候,我會著重抓住"營養"二字進行教學。
二、指導實驗,深入了解(實驗共用時30分鐘)
實驗1、檢驗"蛋白質"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質嗎?我們又該怎樣鑒別它們呢?請各小組討論并制定檢驗蛋白質的方案。"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請各位同學用鑷子夾起一塊瘦肉或雞蛋白,然后點燃酒精燈用火燒,聞聞有什么氣味?(注意酒精燈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現象
實驗結束后,先讓學生說說他們自己的發現和總結出來的結論。在他們原有的結論上加以指導和糾正。
(4) 師生小結:在燒蛋白或瘦肉時,能聞到一股像燒雞毛一樣的氣味,這就是蛋白質燃燒時特有的氣味。所以,我們可以用燒、聞氣味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有較多的蛋白質。
實驗2、檢驗脂肪
師:"剛才呀,同學們做的非常好。但我們知道不同的食物含的營養成分都不同,那你們能不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檢驗出食物中含有脂肪的營養成分呢?"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 師指導:" 請同學將花生米放在白紙上,用鉛筆壓碎,觀察白紙上有什么出現?用手摸一摸這個地方有什么感覺?" (可能有的學生認不清這是水還是油?所以我會讓學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紙的另一端涂抹,并將白紙舉起對著亮光,觀察有什么不同現象?)
(3)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現象。
(4)師生小結:我們把花生米放在紙上擠壓,紙上會留下油跡,顏色發黃,摸著油乎乎的,不容易干,而且透光,與水跡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可以用擠壓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實驗3、檢驗淀粉
師:"同學們非常的棒,我們用了不同的方法檢驗出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兩種營養,那么下面請你們再試著去檢驗食物中含有淀粉的營養成分,好嗎?"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將試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試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搖晃試管,觀察到淀粉遇到碘酒變成了藍黑色。所以我們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較多的淀粉。"
(3)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現象
(4)師生小結:學生在匯報時可能會發現,饅頭、米飯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成藍黑色。而雞蛋遇到碘酒不變顏色,說明雞蛋中不含淀粉。這也是我為什么會讓學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實驗的目的。
設計意圖:實驗是科學的生命線,倡導實驗和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經歷探索過程,是當前小學科學課改的理念。理解營養成份的名稱并牢固掌握實驗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里,我讓學生先猜想,再進行小組討論匯報,要求他們說清楚方案設計的理由,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和探究。在學生匯報時,我引導他們對實驗現象進行仔細觀察,分析,最后作出合理的解釋,形成結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動手之后也動腦,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我采用啟發引導法,實驗觀察法,交流討論法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始終處于引導地位,
三、提問鞏固,加深理解(用時5分鐘)
師提問:
1、誰能概括的說一說怎樣用實驗的方法檢驗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淀粉?
2、食物中的營養對人體有什么樣的影響?
這一環節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鞏固新授知識,以加深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掌握。
九、說教學板書
營養成分 檢驗方法
蛋白質 ---- 燃燒
淀粉 ---- 滴碘酒
糖類
脂肪 ---- 擠壓
維生素
礦物質
纖維素 我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了然。
【小學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學說課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范文09-29
小學科學《神經》說課稿11-07
小學科學說課稿09-25
小學課科學說課稿09-20
小學科學說課稿05-17
小學科學活動說課稿11-06
小學科學說課稿09-06
小學科學說課稿06-26
小學科學說課稿08-06
小學科學《蚯蚓的選擇》說課稿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