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幼兒園說課稿大班匯編9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大班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對站立的折紙動物的研究與制作,使學生初步掌握動物立體造型的一般規律,提高動手能力。
2.對動物的造型表現進行適當的夸張與裝飾,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3.通過對動物的了解與制作,培養學生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在好奇心驅使下,進行平面思維向立體形象思維的轉換,研究與實踐動物站立的方法。
難點:啟發學生思維,舉一反三,根據多種不同的構思進行設計和制作。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這節美術課讓我們一起走進廣袤的森林和寬闊的草原,去看看動物們自由自在的生活吧!比比哪位小朋友發現的動物種類最多。(錄像)
它們的生活真是太精彩了,你剛才發現了哪些動物?
小結:大自然真是偉大,創造出了這么多形態各異的動物。接下來讓我們再進一步的去欣賞一下吧。
二、展開
1、 欣賞圖片:有這么多動物,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種呢?能對它做個簡單的介紹嗎?學生說動物身體造型特點和身上的圖案花紋(板畫)
2、 這些可愛的動物我們除了可以用繪畫的方式表現以外,還有很多藝術家創作了許多動物雕塑作品。
3、你看了這些雕塑作品有什么感受?
雖然他們使用的材料不同,但雕塑作品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你發現了嗎?(立體的能夠站立)
4、 我們今天也要來制作一只立體的能站立的動物。但用的材料卻是一張紙,一張紙怎么能站得住呢?請小朋友幫章老師想個辦法,怎樣讓一張紙很快的站起來呢?(請學生上來)
其實讓一張紙站起來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折、可以卷……
5、 今天我們美術課就采用折的方法吧。來制作一只能站立的折紙動物(課題)
6、拿到一張紙你可以根據你想做的動物形象來選擇:對折、二折、三折
7、“豬”的身體折了幾次?(一次)
如果你要制作的動物頭部和背部高度基本一致,你就可以把頭和身體畫在一起一次性完成。注意:對折的地方不能剪。
哪些動物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鱷魚、熊、豹……)
如果頭部略高,你可以分頭和身體兩部分,把頭部剪下來貼到動物的身體上。哪些動物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獅子、兔子、牛)
如果想做斑馬,就要對折兩張紙,把頭部和身體再組合起來。哪種動物可以用這種方法?(長頸鹿)最后可以用畫和貼的方法把動物身上的花紋布置好,一只能站立的折紙動物就完成了。
三、學生作業
1、通過折、畫、剪、貼等方法制作一只能站立的動物。
2、與同學們合作完成一個“動物樂園”。
四、作業展評
1、學著模仿你所制作的動物的行走或叫聲到臺上來,讓同學猜猜你制作的是什么動物。
3、 同學評價作業。
教學反思:
也許是我覺得學生比較喜歡動物,也許是我覺得上動物的內容課堂效果比較好,經過簡單的挑選,我就確定了開課的內容——能站立的折紙動物。只有打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在備課中我找到了許多有關動物的資料,并經過精選,挑選了一段介紹動物的精彩錄像和一些動物圖片。的確,學生被出示的畫面所深深的吸引,所制作出來的作品生動,充滿童趣。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2
尊敬的專家評委、敬愛的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手工活動《美麗的窗花》,該活動選自江西省幼兒多元能力實踐課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學情、教學準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幾個方面來介紹我對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窗花是民間剪紙的一個類別,它主要用于過年過節婚慶等喜慶環境中,張貼在門窗等地方,體現喜慶的氣氛。窗花的圖案細致、精美、寓意美好,能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向往。適逢元旦,為迎接新年,我特設計了剪窗花這一手工活動,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到新年的環境創設中來,真正實現孩子與環境的互動。
二、說教學目標
《綱要》指出: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與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我班幼兒的現有發展水平,實際操作能力,我將目標定位:
1 通過欣賞各種精美的窗花,引導孩子了解窗花的作用,感受窗花對稱的特點,發現窗花的簡單規律。
2 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剪紙經驗,嘗試用對角折的方法剪出各種各樣的窗花。
3 體驗剪紙活動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培養幼兒對民間剪紙藝術的興趣,提高審美情趣。
在活動中我將目標1定為活動的難點,目標2定為活動的重點。
三、說學情
大班的孩子已有一定的剪紙經驗,很樂于參與剪紙活動。他們喜歡自己探究事物,發現事物的規律,喜歡自己動手嘗試創作。所以本次活動中我將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四、說教學準備
環境創設(活動室內貼好各種各樣的窗花)、多媒體課件、兒童剪刀、大小不同的各色蠟光紙、雙面膠、透明膠帶等
五、說教學方法
1、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教師除了以飽滿的情緒感染孩子,還以啟發式的提問引導孩子。
興趣激發法
通過環境的預設引發孩子觀察、學習、探究的興趣,從而自覺、自愿、自然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直觀法
利用ppt課件,形象的展示各種各樣的窗花,進一步激發幼兒學習的熱情。
示范講解法
這是美工活動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能較好地幫助幼兒學會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
2、說學法
觀察法、探究法、討論法、操作法、游戲法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導入窗花——欣賞窗花——剪窗花——貼窗花——活動延伸
具體活動程序如下:
(一)導入窗花。
1 教師身穿貼有窗花的衣服引導幼兒觀察,激發幼兒想了解窗花的興趣。
教師:今天老師的衣服好看嗎?為什么好看?
2 啟發提問幫助幼兒了解窗花的相關知識。
教師:這朵好看的花,叫什么名字?是怎么做的?人們在什么時間會貼窗花?都貼在哪些地方?它有什么作用?
(二 )欣賞窗花。
1 教師運用ppt課件,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窗花,初步培養他們對民間剪紙藝術的興趣,了解相關知識。
幼兒發現:剪紙內容豐富(有動物,植物、人物、風景、字等);有各種各樣的顏色,以紅色為主;形狀多樣(有圓形、方的等);圖案講究對稱。
2 教師運用預先創設好的窗花環境,引導幼兒親近窗花,進一步觀察感受窗花的特點與規律。
幼兒通過探索發現:窗花顏色豐富;多種多樣,有圓有方,有大還有小;花邊有的是波浪線,有的是折線,還有的又有波浪線又有折線;花上的圖案是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
(三 )剪窗花。
1 教師鼓勵幼兒當小老師,運用已有的剪紙經驗和探索出的規律,大膽的說出自己會怎樣剪窗花,并給與積極地評價。
2 教師再次講解示范剪窗花的基本方法,進一步規范幼兒的操作方法。先折再畫最后剪。
3 最后,教師提出操作要求,鼓勵幼兒自己動手創作剪窗花。
教師巡回指導
1、提醒幼兒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
2、將剪出的碎紙丟在紙簍中。
3、注意剪紙時連接處不能剪斷。
(四) 貼窗花。
1 播放歡快的新年音樂,幼兒將剪好的窗花貼在自己的衣服上,隨著音樂自由的舞蹈,展示美麗的窗花作品。
2 用窗花裝飾活動室的走廊,迎接新年。
(五) 活動延伸
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剪窗花,打扮自己的家。
七、說教學反思
1整節課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為主、教師為導的教育理念。幼兒說得多看得多,想得多動得多。教師說得少示范得少。
2在活動設計上,教師注意了幼兒的實際操作水平。
教師運用課件,引導幼兒欣賞民間的各種窗花,在這一環節,幼兒欣賞的窗花雖然美麗,但不適合幼兒模仿學習。因此在活動的第三環節,教師運用預先創設好的窗花環境(這些窗花比較簡單,有規律,便于幼兒學習),引導幼兒近距離的欣賞、觸摸、觀察、感受窗花的細節特點。通過主動觀察探索,發現窗花的圖案是有規律的,窗花的花邊是由各種線條,而窗花上的圖案則是各種幾何圖形組成的。適合幼兒模仿練習,又為孩子創作剪花形的窗花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3 為幼兒創設了展示自己作品交流學習的平臺。
一個成功的幼兒教育活動,是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享受到美感和愉悅。因此,我認為這次活動達到教育大綱所規定的要求。不足的是整個活動時間較長。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3
設計意圖:
隨著春天的來臨,花成了幼兒關注的焦點,大家談論著字跡喜歡的花,了解著花的特殊作用與有趣的寓意,我帶著孩子們一起認識各種各樣的花,觀察花的特征,認識花蕊與花瓣,花枝和花葉。
為了讓幼兒進一步個性化的表達對花的情感,提升對生活中美的追求與向往,我設計了這節手工與繪畫相結合的美術教學活動。
活動中我利用音樂引起幼兒興趣,用ppt認識各種花,最后利用一張折紙的示意圖讓幼兒觀察學習,學會折向日葵的方法,最后利用大幅的卷畫呈現幼兒的作品,再讓幼兒通過合作進行添畫。
活動目標:
1、能運用折、剪、畫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制作,體驗成功的快樂。
2、通過觀察討論等方法,學會觀察示意圖,嘗試用這一方法創作。
3、體驗合作與創造的樂趣,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1、折紙示意圖。
2、大幅卷畫背景。
3、人手一份操作紙,彩筆,膠水。
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分五個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觀看春景圖,了解春天的特征在這一部分,我找一些關于春天的景色圖,讓幼兒觀察。了解春天的特征,并說一說最喜歡春天里的什么?為第二環節做好鋪墊。
第二部分,觀看ppt,了解花的特征第二環節我利用一段非常美的過渡語,很自然的引出今天的主題,花兒朵朵,讓孩子們來講講花的特征與組成,讓幼兒對花的組成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第三部分,出示示意圖,學習折疊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今天學習的重點與難點,需要和小朋友一起觀察示意圖,來學習折向日葵的方法。在觀察示意圖時我提了六個小問題來幫助幼兒,學會觀察,學會折疊。
(1)圖一告訴我們什么?我們應該怎么做?
(2)做好圖一,圖二又是什么意思?
(3)圖三上出現了幾個字,是什么意思?
(4)圖四的角落上有虛線是什么意思?
(5)圖五中有把小剪刀,需要小朋友剪,你覺得應該剪在那里?誰來試一試?
(6)最后誰來試一試把他變成一朵向日葵孩子們學會了折疊,然后就是利用小朋友已有的知識對背景進行添加,花草樹木藍天小鳥,都是小朋友已經畫過的,在這里進行一次全面的練習。
第四部分,幼兒操作,添畫春天的背景這一環節主要是幼兒的操作,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在幼兒操作時,我改變傳統的個人作畫方法,利用長卷畫的方法,讓幼兒把作品進行粘貼,并一起在長卷畫上合作添畫,即改變了作畫方式,又能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第五部分,評價作品,展示春天的花園在幼兒的作品進行展示后,讓幼兒來說一說,現在的花園是什么樣的?你能用一個成語來說說嘛?最后利用一個音樂游戲《蝴蝶找花》自然結束本次教學活動。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4
一、設計意圖及教材分析:
全球資源日益減少,環境保護也日顯緊迫,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而我們的孩子生活無憂,社會環保意識淡泊,經常做出亂摘花草,隨意攀登樹木等行為,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事情,卻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而《綱要》中也明確指出:教育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的環保意識。所以對幼兒進行認識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樹,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觸,但幼兒對樹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幼兒進一步去理解樹和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植樹造林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益處。因此,對“樹”的深層次的探究已是一個迫不及待的工作了。故而,我為大班幼兒設計了一堂社會環保課----《植樹造林》。
二、活動目標:
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目標,分別對幼兒知識、情感、能力方面進行積極的引導。
1、知道樹木是人類、動物的好朋友,了解綠化的好處,初步產生環保意識。
2、激發幼兒熱愛和親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通過看看、說說、聽聽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 我把活動目標一做為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三、活動準備:
活動材料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為了能讓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提供條件,我為活動作了以下準備。
1、各種樹的照片
2、多媒體課件(山洪爆發、沙塵暴來襲、小動物搬家)
3、植樹工具、小樹
四,說教學法:
主要有以下幾種:一、講解法,活動開始部分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的在集體面前闡述自己的知識,能很好的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表現能力。實物、多媒體的運用也更能形象直觀的幫助幼兒理解同伴的講解內容,能使幼兒更清楚觀察和交流,使幼兒產生學習的興趣。二、情景體驗法:另外,我運用了多媒體,讓幼兒從反面深刻地體驗到植樹造林讓人們受益非淺,迫壞自然生態環境是不對的。三、動手操作法:在幼兒的思維達到最高潮時,讓幼兒親自動手種植小樹苗也是幼兒情感的一種宣泄,為本次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五、教學流程
本次活動我把它分成三個部分,但這三個部分卻是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的,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一)、活動開始部分
1、活動前我將收集到的照片、圖片把教室布置成一個博覽會,一開始由我帶領幼兒參觀并作簡單的講解,并提問:你認識哪些樹?是怎么樣的?它們長在哪里?目的在于在幼兒好奇心的驅動下儲存大量的感性表象,可以讓幼兒在自己的
發展水平上、在不同層次上思考,同時幼兒在相互討論、相互交流中積累知識經驗,體現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2、介紹樹,幼兒觀察后請幼兒將自己認識的樹的圖片、照片拿過來放到實物投影儀上,請幼兒講解自己的知識,和同伴分享經驗,發展了幼兒的表闡述能力,提供給幼兒大膽表現的機會。其余幼兒在通過耐心傾聽同伴的講解直接獲取信息,在和同伴的知識碰撞的同時積累經驗。
(二)、第二部分,觀看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的運用的優勢在于視聽結合,聲圖并茂,把教師難以講解說清、無法直接感知的、抽象難懂的知識,生動的告訴幼兒,更聚說服力。幼兒從感知到理解,多媒體的運用恰倒好處,并自然合理地突破本次活動的難點,突出重點。
1、播放沙塵暴侵襲的片段,畫面中人們頭裹紗巾在風沙中艱難地行走、司機因看不清道路發生車禍、交通堵塞
2、播放山洪爆發,水土流失,家離失所的場面,同齡兒童因此失學。
3、小動物搬家
通過觀看,幼兒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鳴,加上教師適當的提問,更加有助于幼兒的知識經驗的匯總。“為什么小動物會搬家?”“為什么會山洪爆發?”這些問題的巧妙安排都使幼兒想到:因為沒有樹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三)、討論
抓住這一思維我立即展開了下一個環節的教學,發展幼兒的擴散性思維,遷移幼兒新獲得的知識經驗。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拋向幼兒:“你認為植樹造林有什么用呢?”通過集體商討、小組討論、個別提問、教師巡回指導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的知識在這里作一個大匯總,也是對本次活動的檢查,在討論的同時發展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和間接獲取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師以簡筆畫的形式快速的勾勒出幼兒的想法:防塵防沙、固土、凈化空氣、減少噪音、治理污水美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等。最后讓幼兒判斷一組圖片:亂砍伐樹木、攀登樹木、在樹枝上懸掛物品、搖晃樹木、給小樹苗澆水、拔草、松土,為小樹苗加上防護攔等讓幼兒正確的判斷這些行為的真偽,發展幼兒判斷是非的能力。
六、活動延伸:
根據幼兒愛玩愛動的特點,我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利用課后延伸時間帶領幼兒到園內的種植園地去植樹,借機還可以滲透3月12日是植樹節。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本次活動,此時,也真正的體現了教育的延續性、實效性,形成良好的社會主人翁意識,為幼兒的一生發展作好了準備。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5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人類的希望,把環保教育的著眼點放在幼兒身上是有現實和深遠意義的。環境保護教育應該從小抓起。通過持久的環保教育,使幼兒確立環保意識。
一、說活動目標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及發展水平,本次活動的立意旨在要求孩子從自身做起,從日常生活點滴小事做起,并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將環保意識提升為一種生活習慣,特制定以下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了解垃圾的,來源,認識其危害,并能區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
(2)養成不亂丟垃圾的好習慣,建立初步的環保意識。
(3)引導幼兒愿意為維護環境衛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說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請幼兒觀察居住小區及周圍的環境,和父母一起討論收集有關生活中垃圾的相關圖片。
2.物質準備:事先收集一些廢舊材料。如可樂瓶、果奶瓶、玻璃瓶、紙盒、廢電池、廢紙等;兩段錄像短片(整潔和臟亂小區的環境錄像、垃圾分類回收和處理的科技短片)。
三、說活動過程
1、第一環節:了解垃圾的來源。
播放錄像(錄像內容:整潔美麗的小區.又臟又亂、蚊蠅飛舞的小區景象),提問:“你們喜歡哪個小區,為什么?”“垃圾從哪里來?”“垃圾有什么危害?”
讓幼兒了解滿地的垃圾是因為人們不講衛生,隨意丟棄雜物而造成的。骯臟的環境給人們的健康帶來許歲危害,使幼兒產生送垃圾“回家”的愿望。
2、第二環節:了解垃圾的分類及處理
播放科教短片:垃圾的分類和處理。提問:“垃圾可以分成幾類?”“哪些垃圾可以重新回收?”“我們該怎么做?”
通過短片讓幼兒了解垃圾的種類及不同的處理方法,知道有些垃圾可以回收,有些垃圾對人體有害,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有影響,從而產生分類丟垃圾的意識。
3、第三環節:送垃圾“回家”
幼兒親身嘗試,將實物垃圾送到環保垃圾筒內。提問:“你們認識這個垃圾筒嗎?”“可回收垃圾筒是什么顏色的?不可回收垃圾筒是什么顏色的?有害垃圾筒又是什么顏色的?你們能將這些垃圾送回它們的‘家’嗎?”
認識環保垃圾筒,了解綠色代表可回收垃圾,黃色代表不可回收垃圾,紅色代表有害垃圾。在送垃圾“回家”的游戲中,能正確分類投放,幫助幼兒樹立環保從我做起的意識。
第四環節:設計“環保標志”。幼兒結合自身說說我們該如何保護環境,引出設計“環保標志”。提問:“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我們該做些什么?”
鼓勵幼兒為環保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爭做“小小環保宣傳員”。設計“環保警示標志”,張貼“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等宣傳畫。
4、活動延伸:收集廢舊材料,投放在活動區中。
四、說教法學法
在本次活動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學法:大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思維已由直覺行動思維過渡到具體形象思維。他們喜歡聽故事,喜歡自己動手操作。因此,我在本次活動中,我以游戲、故事的形式貫穿整個活動。設置適合大班年齡特點的“送信”形式,把幼兒的注意力引到我的課題中。并在活動中,以游戲、故事,提供大量實物,讓幼兒以操作貫穿始終。讓幼兒在活動中玩中學,玩中說,玩中做,充分調動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真正發揮教與學主動作用。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此活動選材來源于生活。我們都知道,植物都有根,在秋天這個豐收的季節,各種植物蔬菜的根菜場等地隨處可見,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種非常豐富,不同的植物根的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不同的根有不同的名字和作用。然而幼兒雖然經常看到根,比如幼兒園的種植角,和媽媽一起買菜揀菜時,孩子們都會接觸到一些根。但由于缺乏引導,這些根他們看在眼里卻并未記在心上,甚至有些孩子還并不知道我們吃的蘿卜,山芋就是植物的根。因此,有必要使幼兒形成對根的正確認識,了解根的種類,特征、用途等的理解,激發幼兒對植物的探索欲望。我們認為,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季節性、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于生活,又能服務于幼兒的生活。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為:
(1)讓幼兒在嘗試活動中知道植物的根基本分為直根,須根,塊根三種,并能按根的特征進行分類。
(2)在游戲中了解根有蓄水,吸水,固水等作用,知道根跟人類有密切的關系,從而激發幼兒對植物的探索興趣。
(3)幼兒樂于探索,能大膽表述,在活動中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根據目標,我們把活動重點定位于:感知根的有趣,主要是根的特征、用途及生長過程。通過探索發現、多媒體課件、歌曲引路、游戲體驗及品嘗根制品,使活動得到深化。
活動的難點是:根據根的不同特征進行分類,主要通過小組商量嘗試活動,在動手的過程中意識到根的外性的不同及分類,提高幼兒的分類能力。通過集體評價,使幼兒的分類經驗得到整理。總之,我們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戲之中。為此,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操作臺6張呈半圓形擺布在前面和側面,便于操作評價。
2、物質準備:智慧袋、各種根種在沙盤里、水盆每桌一套、創編歌曲、多媒體課件、根的實物食品、輕音樂3、經驗準備:幼兒對根有一定的經驗(吃過或看過)全方位的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可能。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以飽滿的情緒以自己的形態感染幼兒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價值,采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采用的教法有:
1、嘗試法操作:嘗試教學理論提倡“先試后導”,強調以學生為主的原則,這與規程精神是不謀而合的。嘗試性的操作主要讓幼兒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嘗試活動活動。第一次是用智慧袋引起興趣后引出課題,主要是探索根的外在感覺和形態,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獲得感知。第二次嘗試是對根進行分類。幼兒分類是指幼兒把具有一個或幾個共同特征的物體聚集在一起的活動,分類活動是觀察活動的延伸和應用。
2、游戲法: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次活動的第三環節中,我就引導幼兒扮演根,共同體驗根在生長過程中的的作用。由于我加入了音樂,情節,編成了一個根的生長的小音樂游戲,這給游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根的生長作用,更是用肢體語言來表現不同的根的形態。教師的適時賞識,把幼兒的創造之花點燃,顯示了無窮的力量。
3、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陳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中的演示法是通過制作多媒體動畫“根的生長”,讓幼兒對根的生長有全新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4、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為主體的生動活動提供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態度體驗,使孩子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
此外,我們還適時采用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審美熏陶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根的多樣性的理解和體驗,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煉了能力,更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采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嘗一嘗、學一學、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根發生了興趣。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二次嘗試操作活動中我們就鼓勵幼兒分根的不同種類,引導幼兒按特征的特征進行分類。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商量、合作、嘗試著不同的分法。當然,幼兒不一定一次就能分成功,他們不斷調節自己的分類標準。通過介紹性評價,又把大家的經驗作一匯合,深化了各自的認識,拓展了分類面。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為了讓幼兒對根的生長過程有更深的印象,我們就采用了游戲體驗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導幼兒體驗根的生長生長中的作用。
與此同時,我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著各自的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
我采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激發興趣——自由探索——操作分類——游戲體驗——品嘗交流——審美延伸
(一)激發興趣(情境:智慧爺爺的智慧袋)“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幼兒熟悉的智慧爺爺的形象,為幼兒創設了“感受各種各樣根”的語言情境和物質情境,引發幼兒觀察根的興趣。在以下的環節中,我都是以智慧爺爺作為情節發展主線,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自由探索(看智慧爺爺的根)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運用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在第二環節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們為每組提供了充足的根,供幼兒觀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輕音樂播放的輕松氛圍中,幼兒比比、摸摸、說說各自看到的根的特征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獲得經驗是零碎的,那怎樣進行加工整理呢?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們就通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評的方式,對幼兒獲取根的經驗進行整理。由于材料的投放在孩子的視線前面,故講評時可結合實物進行,避免了空洞性。為了拓寬幼兒對根的認識,教師還結合收集到的圖片和實物作了一個概括,點到了課題中根有趣的含義。
(三)操作分類(情節:幫智慧爺爺菜地分類)分類活動是前一次觀察探索活動的應用,而幼兒分類往往根據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進行,分類標準(依據)也在不斷改變。因此,我們要求幼兒通過說一說、分一分、在嘗試和自我糾正中完善各組的分類。這里主要是按根的自然屬性——形狀、大小、顏色等進行分類。我們允許產生錯誤和爭論,引導幼兒在多次操作、反復嘗試中積極思考,自己修正,學習到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因此,只要幼兒分得有理,他們就完成了幫智慧爺爺整理根的任務,就可以把分好的根送到智慧爺爺的家,這樣幼兒就有了成功的體驗。
在第二、第三個環節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征和操作分類的目標(目標1),同時目標三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主要是探索態度和樂于表達方面。
(四)游戲體驗(體驗根的生長作用)幼兒感受根的特征后,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其生長過程。因此,及時設問“你們知道根是怎么長大的嗎?幼兒通過聯系實際經驗的交流,結合多媒體課件,幼兒真切地理解根怎樣慢慢蓄水,吸水,固水的過程,其動感使孩子感知生命的力量,替代了圖片死扳不動的傳統方法。為了使幼兒的興奮點上升,全體幼兒又在一個音樂游戲中自編自演根的生長,在輕松的氛圍中體驗了成長過程的快樂。教師適時賞識又給每個孩子體驗到創造的樂趣。此環節較好地將藝術融入了科學,達到比較完美的統一。這一環節落實了目標2。
(五)審美延伸(根制品展示)活動結束,我們不能馬上告一段落,關鍵是引導幼兒持續不斷地對根產生興趣。小朋友知道了根不僅有趣,它還有很多吃法,接著以加工制作,或許還可以從中生成更有價值的活動。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7
設計理念:
繪本是用圖畫和文字共同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是圖文的合奏。它是透過圖畫與文字這兩種媒介在兩個不同的層面上交織、互動來講述故事的一門藝術,符合兒童早期閱讀的特點和習慣。好的繪本,不僅繪畫精美、構圖、色彩能使閱讀者在視覺上引起愉悅,而且每張圖畫都有豐富的內涵,圖與圖之間能呈現獨特的敘事關系。《一顆超級頑固的牙》,意在透過言簡意賅的文字和生動精致的圖畫,把孩子帶進美好的故事情節中,使孩子的情感受到陶冶,藝術審美能力不斷發展,而這種能力的提升絕不是單單憑借文字閱讀所能替代的。
繪本分析:
我園有幼兒繪本閱讀的研究課題,幼兒繪本閱讀是我園的一個特色,選擇這樣一個教學活動,也能充實到我園的園本課程中。
換牙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經歷,牙齒小精靈、牙仙子也是很多孩子都聽過的故事,在東西方文化中都曾出現。作者夏洛特·米德爾頓用飽滿的藍寶石色、黃褐色、草綠色作畫,賦予這個傳統故事以新的生命。她的漫畫風格融合了孩子般的筆觸,文字與畫面配合巧妙,俏皮可愛地描繪一個溫馨而風趣的故事。主人公塔比莎的一顆牙齒松了。她想盡一切辦法要讓它掉下來:跳舞、請烏龜幫忙用繩子拉、用捕蠅草、在蹦床上蹦高,甚至把使勁嚼過的泡泡糖粘在牙齒上,可是她的牙齒就是不動。塔比莎非常沮喪,覺得牙齒小精靈肯定不會來了,可是,結果真是出人意料。
學情分析:
《綱要》中指出要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尋找教學活動,而我們班的孩子正處于換牙的階段中,孩子們常常會為自己換牙了高興、興奮,但有些孩子總有很多的擔心,心情忐忑:牙齒掉的時候疼不疼?吃東西把它咬掉了怎么辦?……等等這樣那樣的.擔憂。針對幼兒這一非常時期,結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選擇了這樣一節繪本活動,旨在讓孩子在看看、說說的過程中找到自己與主人公的共鳴,了解一些關于換牙時期的注意事項,懂得乳牙可以自然脫落,不用刻意的去弄掉。
對于大班上學期的孩子來說,認字不多,要讀懂一本書還需要老師或家長的幫助。孩子們有一定的想象力,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但是還不能細致地觀察,充分的想象,有效地表達。因此,在師幼閱讀的過程中注重指導幼兒細致地觀察,邊讀邊想,在一個個情境中引導幼兒猜測主人公的想法,進行語言表達訓練和想象思維訓練,感受繪本的情趣。
說活動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活動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三個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換牙時乳牙會自然脫落,不用去刻意弄掉。
2.能仔細觀察并用語言大膽表述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3.體驗塔比莎掉牙過程中的各種心情,由有趣的故事情節中知道換牙時應持的態度。
根據目標我把“能仔細觀察并用語言大膽表述對故事內容的理解”作為活動的重點,而把難點確定為“知道換牙時應持的態度”。
說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主要是:PPT課件《一顆超級頑固的牙齒》;
人手一本繪本《一顆超級頑固的牙齒》;
經驗準備主要是:知道乳牙和恒牙;知道捕蠅草的一些簡單知識
說教法:
1.多媒體課件法:我將這個繪本掃描成一幅幅漂亮的圖片,并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展示給幼兒看。
2.提問法:此教學方法在幼兒觀察圖片過程中,教師引導其將觀察到的圖片內容來進行講述。教師用有效的提問幫助幼兒來理解畫面內容,幫助幼兒對畫面內容進行講述,以此來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問題,組織幼兒進行集體討論。在交流的過程中既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將自己獲得的經驗與同伴交流分享。
說學法:
1.觀察法:幼兒在自己閱讀過程中仔細觀察繪本的畫面,理解故事內容。
2.多通道參與法: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看一看、猜一猜、聽一聽、說一說,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對繪本產生興趣。
3.表演體驗法:在活動中引導幼兒模仿主人公塔比莎演一演想要弄掉牙齒的方法。
說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談話導入。
談話導入,讓幼兒融入換牙的話題,進而引起興趣。
2.逐頁閱讀,理解內容
(1)導入故事
教師結合PPT講述故事,讓幼兒跟著老師的腳步一起走進故事。
(2)幼兒自主閱讀前半部分,教師梳理故事內容。
(3)回憶塔比莎的方法
主意一:扭
出示圖畫。配合音樂,插入動作,讓孩子活動身體,增加活動的趣味性。
主意二:拴
出示圖畫,重點理解:拴。幼兒通過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出示:可是,烏龜走了兩步就睡著了!小結:結果,牙齒依然沒有掉,真是一顆頑固的牙。(點題)
主意三:蹦
出示圖畫文字。指導看塔比莎的腳丫,為什么只能看到塔比莎的腳丫?塔比莎這是在哪呢?請小朋友模仿塔比莎的辦法用力地蹦。出示:可是,牙齒連動都沒有動!真是一顆頑固的牙!
主意四:捕
結合捕蠅草知識,開闊幼兒的眼界。
主意五:粘
引導孩子帶著問題看書,出示圖文。總結出這可真是一顆超級頑固的牙(結合PPT)
(4)小組探討,說說你的方法
塔比莎用了扭、拴、蹦、捕、粘的辦法都沒有讓這顆超級頑固的牙掉下來,塔比莎不高興了,一點兒也笑不出了。小組討論一下,讓孩子展開聯想,自由發揮。
(5)幼兒自主閱讀后半部分,揭示故事結尾
請幼兒閱讀故事后半部分,讓幼兒談談最后牙齒掉了嗎?是怎么掉的?(特殊的噴嚏)
3.完整欣賞,交談解惑
師幼共同完整欣賞故事,為幼兒解惑。最后,老師這邊還有一封塔比莎寫給小朋友們的信,讓我們一起去來看看吧!(牙齒掉落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順其自然就好了,這意味著自己已經長大,要更懂事,更聽話,更能干了)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8
分析與思考:
所謂工具,指的是人類在生產勞動時所使用的器具。它具有針對性使用對象或范圍的特點,是人類在勞動實踐中的智慧結晶。工具廣泛存在于生活及各行各業中。人的一生都離不開工具的使用。對于大班幼兒來說,他的生活周圍也充滿各種各樣的工具。他見過也已經使用過不同的工具并成功地完成各種任務。但是,所有這一切經驗都含糊地存在他的頭腦中。正因為工具太常見,反而容易讓人熟視無睹了。如何把這些經驗從他的腦海中喚醒,進行概念上的明晰并激起他再一次的興趣和好奇就是成功開展學習活動的關鍵。
再者,《勞動者的工具》這個內容非常廣泛,大到人類發明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小到一根秀花針。工具不僅代表著一件具體的器具物品,更凸顯住深層的精神內涵。如何從這個浩瀚的工具海洋里汲取適合大班幼兒認知和探索的學習內容并產生情感上的觸動和共鳴是本次活動的根本。
大班幼兒所擁有的經驗和技能使他樂于自我發現和探索,他們不滿足于知識的傳授而更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多的經驗和知識。同時,他也能夠通過同伴間的合作完成更艱難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享受成功的滿足。《勞動者的工具》所顯現的內容是完全靜態的成品。大班幼兒會滿足于這樣的學習方式嗎?怎樣讓靜態的東西動起來,成為孩子樂于探索,能夠發現的新材料呢?正確選擇跟學習材料適合和匹配的教學方法,讓枯燥的認知活動成為快樂的事,是成功開展本次活動的精髓。
思路定位:
1.選擇幼兒熟知的、同時具有安全操作性日常生活工具作為本次科學活動的探索和認知對象。引導幼兒用“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審視熟悉的材料,激發好奇心和活動的興趣,
2.讓靜態的材料“動”起來。將認知的重點從被動接受轉移到主動發現探索上。通過幼兒的親歷親為去發現工具的特點,并通過與同伴的交流探討建構成新的內需的知識。
3.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常識使用工具并獲得成功的體驗。通過操作和實踐來驗證自身的發現,同時也進一步了解工具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具體教案與環節分析: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秘密,積極探討交流自己的發現和見解。
2.嘗試和同伴合作使用某一工具完成任務,體驗合作的快樂和嘗試的成功。
3.初步了解工具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激發自豪感。
活動準備:
1.安全工具:小刀、小鏟、螺絲刀、剪刀、夾子、小推車等若干。
2.輔助材料:水果、大積木塊、黃豆、布袋、布、玩具點心、大嘴娃娃
活動流程:
引題激發興趣→自由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秘密→拓展經驗→小組合作嘗試使用工具
活動環節:
(一)引題,激發興趣
1.教師講述故事《小熊造房子》,引發幼兒思考。
輔助問題:“有了木頭、釘子,小熊就能造房子了嗎?”
“它還需要什么可以幫它又快又方便地造房子?”
2.談話理解工具的概念
講解:工具就是一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更快、更順利地做好一件事情的物品。
(簡單的提問,有懸念的小故事,將枯燥的內容巧妙地隱身其中。通過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和探討,將日常的常見工具呼喚出來,在喚起生活經驗的同時,言簡意賅的講解幫助幼兒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審視目光激發了內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自由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秘密
1.明確探索目的
輔助語:“工具為什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做事情呢?”
“它的秘密在哪里?”
2.自由挑選工具,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用途及秘密
3.集體交流探討
圍繞中心話題:“我發現XX是用來干XX的。”
“它的秘密是XXX。”
“使用它的好處是XXXXX。”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發現工具的秘密”這一充滿挑戰性的任務強烈地激發了幼兒無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們簡直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原來已熟悉的操作材料重新變得陌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正好為他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他們會想盡辦法運用各種可以運用調動的器官,去探索、去發現,并樂此不疲。每一個細小的成功和發現可以激勵他更深入再一次的探索。認知在過程中慢慢得以積累和形成。充分的嘗試達到經驗的概括。
因地制宜的工具材料,讓孩子真切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工具就是人自己發明創造的。通過幼兒的操作,材料揭示出的有關特性和事物間的關系,正是我們所期望幼兒獲得的,也為下一個環節做了很好的知識積累。
讓孩子自由選擇工具是根據大班幼兒的特點決定的。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選擇探索的材料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不僅有利于幼兒運用原有經驗,澄清自己想法,按自己的方式方法獲得有益的經驗,還有利于他們產生一種想法進行發現的要求,一種前進的動力,這種熱情會讓他們專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集體的探討交流促進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幼兒在與同伴的觀點交融、碰撞中豐富和建構新的知識經驗,完善自己的想法,獲得成功體驗。)
(三)拓展經驗
1.引導思考:工具從哪里來?
了解工具是人類的智慧結晶。
2.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還見過或用過什么工具?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的啟蒙教具,他的知識主要是經驗性的知識。通過自身的探索,幼兒獲得了大量的豐富具體的實際經驗,在這里,通過老師巧妙的鋪路搭橋,用幾個小小的問題就幫他們歸納、概括最終理解、內化對工具的認知。引導幼兒從眼前的幾件具體工具拓展到整個工具海洋,逐步將經驗遷移和拓展,通過回憶、思考在脫離實物的狀況下驗證自己的知識使經驗真正得以內化。)
(四)小組合作嘗試使用工具。
1.提供材料,明確任務目標
工具任務:
小刀水果拼盤
小推車運送大積木塊(上下坡)
小鏟將黃豆裝袋
螺絲刀組裝小木盒
剪刀剪布片
夾子喂娃娃吃點心
2.小組成員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任務
3.集體探討,說說自己是怎樣完成任務的,工具幫了什么忙?
總結:工具的用處真大呀!工具是在勞動時發明的,我們只要會動腦筋,也可以發明有用的工具!
(通過剛才的探索、討論,幼兒發現了許多工具的優點。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發現,要驗證工具的真正本領,讓孩子心服口服,真正認識工具為勞動帶來的便利,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事實說話。”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親身的體驗才能使經驗真正的內化。
孩子是主動學習者。他們要主動讀探索、研究和發現才能主動建構知識經驗。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他們實際參加探究活動,引導幼兒在多的過程中真實感受,才能真正體驗發現的樂趣,成功的快樂!
活動內容的生活化,讓孩子體驗和感受到這就是我想要知道、想要解決的問題,更能激發起自豪感和成功感。
小組合作探究共同的主題和內容,不僅有助于他們的合作能力發展,也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協作機會。在這過程中,他們會在過程中不斷思考,會控制自身,會主動協商,會發現和認識別人的長處和價值,獲得更多的新信息、新經驗。每一個孩子都會通過集體的、成功的探索獲得新的經驗,都在自身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進步和提高!)
教材分析:
勞動者的工具在小朋友的周圍無處不在,有食堂工作人員的飯勺,保育員阿姨的拖把,花園里花匠的修花剪刀,有農民的鋤頭,還有工人的榔頭等等,多得不能再多,而大班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此內容完全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通過此課時的學習,定會讓孩子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有新的提升。
說目標:
根據綱要的目標、教材本身的特點以及大班孩子的特點,我將目標設置如下:
1.知識目標:初步感知不同的勞動者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工具,認識一些常用的工具。
2.技能目標:學習常用工具的一些簡單使用方法。
3.情感目標:引導幼兒珍惜勞動成果,初步培養對勞動者的崇敬之情。
根據孩子已有的經驗水平,我將目標1設定為重點,目標2設定為難點。
說準備:
(一)知識準備:
1.事先豐富概念:勞動者(知道勞動者不單單是農民,工人、醫生、科學家等都是勞動者)
2.幼兒事先進行一些觀察部分勞動者的工作情況。
(二)物質準備:
1.實物工具人手一份以上,部分大件的工具用圖片代替。
2.錄像帶一份,攝像機等多媒體的工具。
3.幼兒自帶一些常用的小工具。
說教學法:
《綱要》里提出:創設寬松的環境,讓每一幼兒都能參與實際探究活動,感受嘗試的樂趣,感受發現的喜悅。我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中自主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而我始終只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結合自主探索法、觀察法、討論法等進行教學。克服傳統的說教形式,幼兒始終是活動的主體,在具體的操作中學習知識和技能,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法、討論法、觀察法等等進行學習。
說活動過程:
(一)帶孩子到食堂、花園里、教室里、附近的模具廠觀察。(教師將過程攝下來)
引導孩子帶著問題去觀察,食堂的工作人員,花匠,保育員阿姨、模具廠的叔叔他們都是用哪些工具進行勞動的?
(幼兒的思維是直觀形象的,由于受思維的限制,幼兒是通過自身的感知、積累一定的感性經驗,才能進行科學活動,因此我選擇的內容都是圍繞在幼兒周圍,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是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所以幼兒很快就進入了課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為以下的重難點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二)通過談話、觀看錄像,認識一些常用的工具。
(這個環節主要目的是落實重點,為難點的突破奠定基礎)
1.你剛才看見誰在使用什么工具?(提問具有針對性,目的非常明確)
2.幼兒每說出一種工具,就出示相應的鏡頭,學習相關的詞語,認識相關的工具。
3.我們小朋友也帶來了一些工具,請你說說,你帶來的工具叫什么,干什么用的?是誰用的?
(充分利用家庭這一重要的資源,讓幼兒從家中攜帶各類工具,一方面是幼兒熟悉感興趣的,另一方面涉及的面會更廣)
4.這些工具是誰用的?給工具進行一些簡單的分類。
(在這個過程中,我鼓勵幼兒用完整的句子大膽講述,大膽地與同伴交流經驗,分享快樂,分享彼此的經驗,在說中學,聽中學,以幼兒為主體,幼兒才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落實了目標1即活動的重點。)
(三)學習使用常用工具的一些簡單方法。
1.我們認識了這么多的工具,那這些工具是怎么使用的呢?幼兒自主探索。
(幼兒是通過自身與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建構知識,學習科學的,我為孩子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體現了《綱要》中的精神:盡可能創造條件,讓每一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的機會,感受參與的過程和結果,體驗發現的樂趣。)
2.探索以后進行交流,對于較難的、不常見的工具,教師在集體面前示范、講解。
3.播放錄像,播放其他勞工者使用工具的情況,如:科學家、醫生、清潔工人等等。
(一方面可以拓寬幼兒的視野,另一方面能給孩子更直觀更真實的體驗,使孩子潛在地知道每個勞動者都有自己特有的勞動工具,知道他們的使用方法是怎樣的?從而升華了重點和難點。)
(四)感受勞動者的不容易,知道珍惜勞動成果。
剛才我們在參觀、和看錄像的時候,那些工作的人都是怎么樣的?那我們平時應該怎么做呢?
(具體聯系到了幼兒的實際生活,如要愛護桌椅,珍惜飯粒等等,通過層層的提問,讓幼兒知道勞動者的不易,應該珍惜勞動成果,從而達到了目標3。最后的提問,幼兒又回歸到了生活,所謂科學來源于幼兒的生活,也服務于幼兒的生活。)
延伸活動:
(延伸活動不是一個活動的結束而是另一個活動的開始)
1.這些工具是誰發明的呢?如果你是科學家,你想發明怎么樣的工具呢?
2.農民為什么要用到這些工具,而廚師為什么要用這些工具,他們能交換嗎?為什么?
(如此開放性的提問,促進幼兒擴散性思維的發展,引發了幼兒的創造的欲望,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
以上的活動設計環環想扣,循序漸進,即關注了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又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關注新經驗的獲得,整個設計體現了以下幾個特色:
1.幼兒園的課程是全面的、啟蒙的,各領域的內容要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在孩子的心里是沒有學科的界限,因此在整個活動中,我融入了語言,如讓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講述,在講述的過程中提高了傾聽能力等,又融入了分類等內容,全面的促進孩子的發展。
2.利用了現代化的工具及媒體的介入,給予孩子更直觀、更科學的經驗,即驗證了幼兒操作的結果,又能給孩子科學的知識。
3.教師引導的關鍵是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所有問題的提出,我都是根據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重難點的突破而展開。教師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孩子才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9
一、教材和學情分析
本次活動我針對目前幼兒存在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如個別幼兒在墻上、桌子上亂寫亂畫。不愛惜自己的書包。同時,我還發現班上有的幼兒不愛惜自己的書包,在書包上亂寫亂畫,把玩具、糖果、瓜子等東西放進書包里。把書和本子弄皺了,整個書包看起來又臟又亂,又借鑒了生活領域中的《文具盒生氣了》一課,自己生成一個活動叫《我的好朋友—書包》。該活動既貼近兒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視野。能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能通過這個活動,懂得怎樣愛惜物品,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活動目標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領》對學前班的要求和本課活動的具體要求,我把這次活動的教學目標設置為:
1、知道要愛惜物品,不浪費、損壞物品。
2、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會收拾整理自己的書包。
三、活動重難點
在活動中讓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四、活動準備
課件、彩色筆、書包、幼兒用書。
五、活動過程
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內容和幼兒的年齡特征,我將本次活動分為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以課件講故事的形式引入課題,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
《綱要》要求培養幼兒注意傾聽對方講話的習慣,如何培養這一習慣,與老師的設計有著直接的關系。根據幼兒思維的直觀形象的特點,在這個環節中我采用了多媒體演示法,把故事制作成課件,像放電影一樣放給幼兒看。同時要求幼兒認真看、仔細聽。這樣就容易記住故事的內容,看完故事后,我又運用啟發式提問:“你看懂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要求幼兒以小組的形式來討論,以此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
第二個環節:聯系生活實際,拓展幼兒的視野。
《綱要》要求我們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兒的視野。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我采用討論式教學,讓幼兒分組討論:“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應當愛惜?該怎樣愛惜“。這樣,就發散了幼兒的思維,他們積極動腦尋找生活中的物品,知道多少就說多少。
第三個環節:看圖辨析,培養幼兒的判斷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體現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和主人,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充分顯示自主性和獨立性,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我先讓幼兒看《幼兒用書》34頁—35頁的幾幅圖,讓他們自己去辨析,然后再用多媒體顯示圖片,逐一讓幼兒說說這個行為是否是愛惜物品的乖娃娃,并說出為什么。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判斷能力,又培養了
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四環節:操作活動,訓練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
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讓幼兒更加愛惜自己的東西,在這一環節,我采用“整理書包”這一操作活動來訓練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在活動中教師先要去發現能干的幼兒,讓他們向小朋友介紹整理書包的方法,從而達到人人都會按分類的步驟來整理自己的小書包。
第五個環節:前后照應,緊扣課題。
在這一活動課結束之前,再回頭來看剛才故事里的小朋友—冬冬,他是否懂得愛惜物品,在這一環節中,我采用了多媒體演示法把剛才的故事接著講完,同時讓幼兒知道知錯就改仍是好孩子。
【【熱門】幼兒園說課稿大班匯編9篇】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1-03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范文12-17
幼兒園大班優質說課稿11-03
幼兒園大班主題說課稿01-19
幼兒園大班舞蹈說課稿《采茶》11-23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15篇12-17
幼兒園大班交通安全說課稿12-01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奇妙的聲音11-25
幼兒園大班《單雙數》的說課稿11-30
幼兒園大班主題說課稿:烏鴉喝水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