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一語文說課稿模板匯編六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一)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揀麥穗》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第三單元第三篇課文。構成本單元的三篇基本閱讀散文中的前兩篇都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本文是唯一出自當代作家的作品。《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發展獨立閱讀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對閱讀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學會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時代精神,藉以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故本單元學習重點是把握作品的細節,體會其語言魅力。通過學習,使學生從中學會對細節的關注與把握,用心去生活,豐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增強自己的觀察力和感受力;并能聯系文章的中心和情感傾向細心領會,從話面出發讀出話里的意思,讀出深藏其中的情感。
(二)教材內容:
張潔早期散文創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喚愛與美。在以童年生活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個憨知、純樸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與事的故事,《揀麥穗》使其中的一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舊時農村姑娘揀麥穗時的“夢”以及出嫁時這些美麗夢想的破滅。后一部分則是文章的主體,寫“我”和賣灶糖老漢之間的純真情誼以及“我”對老漢的思念。文章暗示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廣大農村婦女在愛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嘆了美好事物的易逝——連自己都不自覺的就放棄了。同時表現了作者對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間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托。
(三)教學目標:
《揀麥穗》以細節描寫和優美的語言來刻畫人物,因此學習本課應抓住對細節描寫的分析和對語言的鑒賞。據此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欣賞朗讀,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賞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寫,通過品味文章語言,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的寫作技巧及深層意蘊,提高散文的鑒賞能力;
4、通過拓展延伸,幫助學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園。
(四)過程與方法:
1、反復朗讀,分析細節描寫,從而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感情。
2、通過拓展閱讀,幫助理解本文回憶“往事”和“童年”的意義,營造自己的精神家園。
(五)重點和難點:
對細節的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一大特色,所以將對細節的分析作為重點。而對文章至真、至善、至美感情的體會以及對“往事”“童年”意義的理解則是學生較難理解的難點所在。
(六)課時安排:
本課用二課時完成
接著,說學情
高一學生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多數具備了最基礎的感知語言、體驗情感等能力。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閱讀興趣,渴望能更好地掌握散文的閱讀鑒賞方法。針對這種情況,通過對語言,形象,主題及隱寓層的分析,引導學生掌握散文的閱讀鑒賞方法。
第三,說教法和學法
采用誦讀法、對比分析協作討論的方法。
朗讀有利于深入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鑒賞散文至關緊要的一步。整體感知文章時要朗讀;品位語言,分析藝術手法時也要朗讀。
從情感和手法上比較分析,是鑒賞本文的一個有效途徑,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更能見出本文的特色。
通過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情思。這可以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培養學生積極思考,探討問題的能力。
第四,教學思路和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預習
1、課前朗讀全文,自行解決字詞障礙,初步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概括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找出文中對“我”和“賣灶糖老漢”進行描寫的語句。
(二)導入
我們都擁有難忘的童年。在年幼無知的年紀里,我們曾經有過許多可笑的舉動。你們能舉出自己做過最可笑的事嗎?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必修)的內容分“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部分,其中“梳理探究”是體現新世紀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精神的教材內容,它和“閱讀鑒賞”“表達交流”一起納入課內學習計劃。受傳統教學習慣的影響,我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往往重視“閱讀鑒賞”“表達交流”部分,忽視甚至無視“梳理探究”部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通過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五個方面獲得發展,其中第一個方面就是“積累整合”,第五個方面是“發現創新”,“梳理探究”就是根據這兩個方面設計的,理應得到重視。“梳理探究”是一項全新的內容,屬于開創性的工作,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供借鑒,對教師而言,這部分的教學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同時又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在此本人嘗試就必修②“梳理探究”之“成語:中華文化的微縮景觀”這一專題進行教學設計。
成語的梳理,教材提供了三個方面,即“成語的來源和結構”“成語的運用”“成語與文化”。“成語的來源和結構”側重成語的理解。通過對成語來源的梳理可以了解很多重要的古代典籍,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厚學生的文化積淀;對成語結構的梳理也有助于學生理解成語,但由于語文學習淡化語法,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很少學習語法,再加上語法本身的復雜,成語結構的分析可能會降低學生對成語梳理的興趣。從“成語與文化”方面梳理可以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古代科技發展水平等。但漢語成語數量眾多,包羅萬象,中華文化的內涵有多豐富,成語的內涵就有多豐富,而本課內容的教學時間只有1至2課時,如果不能找準梳理探究的角度,就可能導致教學內容表面化或片面化,難以實現教材所說的“我們通過這個窗口,可以窺見中華文化的全豹”。“成語的運用”包含了成語的理解又高于成語的理解,學習成語的主要目的就是正確理解并熟練運用成語,而成語的運用又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密切相關,較容易引起學生的梳理興趣。但“成語的運用”也是寬泛的,需要把這一教學內容具體化,考慮到人們常誤用成語,因此把這一專題的范圍縮小為“正確運用成語”。要求學生搜集媒體誤用成語的例子,以正確理解容易用錯的成語,豐富其成語積累,并強化其正確運用成語的意識。
二、說學情
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學過不少成語,但對多數成語一知半解,對誤用成語的現象不夠敏感,因此要求他們搜集媒體誤用成語的例子時,他們感到新鮮有趣又表示為難,不知道哪些有錯,哪些沒有錯。報刊上有不少誤用成語的例子,但不可能也沒必要一本一本一篇一篇去查找,可以通過網絡搜集他人整理出來的資料。高一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又正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程,他們能在課外利用網絡搜集資料,并用Powerpoint做出課件以便在課堂上交流梳理探究的成果,這樣把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起來,效果會更好。問題是,雖然學生是全縣最優秀的,學習能力較強,但多數學生住校,在教室以外用電腦不方便,上網不方便。這就更需要強調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
三、說教法設計
本教學設計擬實踐以下教育教學理念:
1.把握好“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
高一學生已經有一定的成語積累,如果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成語接龍,或者做“__目寸光、老__舐犢、__視眈眈、守株待__、望子成__、畫添__足”這類的填詞練習,也許學生會很高興,課堂會很熱鬧,但學生原有的成語庫不見得有所豐富,知識水平不見得有所提高。高一學生掌握的成語量還不大,絕大多數學生還不懂“罄竹難書”“處心積慮”“炙手可熱”等成語,或者聽說過這些成語但不會正確運用。讓學生梳理容易用錯的成語,這樣的學習任務有一定的挑戰性,又不會太難,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使學生對學習既有興趣又有信心。
2.由課內到課外,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自己學習。
語文學習中要有“大語文”觀念,“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的課堂時間有限,但課外學習語文的時間更多、空間更大。學生處處可以學語文,關鍵是教師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本教學設計強調學生在課前、課外的準備,學生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在課外搜集、整理資料,課堂只是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和交流學習心得的舞臺。
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教育是非常特殊的藝術,學生必須自己能學習才行,要努力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3.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分組搜集媒體誤用成語的例子,小組內互助學習,然后各小組之間在課堂上交流成果,互相學習,課后各小組合作把容易用錯的成語按類型整理成一本小冊子,和同年級其他班級交流,全年級共享成語梳理探究的成果。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努力讓學生學會協作和分享。
4.把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起來,使學習更高效。
學生搜集資料可以利用網絡,展示梳理探究成果可以利用Powerpoint軟件、多媒體技術,這樣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使語文學習更方便高效,同時又在語文學習中鞏固信息技術知識。
5.教師要做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教師要強調學生主動學習,又要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這堂課對教師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的要求較高:課前,教師既要調動學生參與成語學習活動的熱情,又要根據學生情況進行恰當的分組,指導學生搜集、整理資料;課上,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梳理探究成果的匯報交流,要根據生生(主講學生——班上其他學生)互動情況作糾正或引導或補充,教學內容更多地在課堂上生成。
四、說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梳理探究”課必須有較為充分的課前準備,學生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在課外搜集資料。布置全班學生分組(按褒貶不當、望文生義等成語誤用類型分組)搜集媒體上用錯成語的例子并查出該成語的正確意思,做成書面作業交給組長。組長組織全組同學學習本組搜集來的成語,然后選出同學們普遍認為最容易用錯的三個,做成演示文稿(內容包括誤用成語的例子和對該成語的解釋說明),以便在課堂上與其他組交流。
2.課堂導入。
(教師安排匯報交流活動)
課堂上主要是讓學生把梳理成果拿出來與其他組交流。因為時間關系,課堂上只請其中三組的主講人上講臺各講三個該組認為最容易用錯的成語。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有疑問馬上向主講人提問,并隨時準備被主講人請出來用成語造句。
3.抽取三個組的主講人依次上臺講解成語。
(每人約用8-10分鐘講三個成語)
這是本堂課的最主要環節。主講人就著課前做好的演示文稿講解成語,分析誤例,并隨機請同學用成語造句以檢驗講課、聽課效果。主講人畢竟也是學生,有些成語知識可能理解不正確,有些難點可能沒分析到或分析不全面不深入,對同學的回答可能一時無法應對,這就需要教師的幫助。教師絕不能成為旁觀者無所作為,而要隨堂點撥,使課堂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掘進和延伸。
4.教師對匯報交流活動進行總結。
(要求學生就劃線部分說出成語)
教師總結如下:媒體誤用成語的現象經常看見,并不新奇(屢見不鮮)。媒體誤用成語有什么不好呢?成語誤用的原因,從根本上說,是對成語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徹(一知半解)。要準確地運用成語,必須靠平時長時間地積累(日積月累)。我們語文學習的課堂時間有限,但課外學習語文的時間更多、空間更大,同學們要注意觀察語言現象,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今天,我們按成語誤用類型分組搜集整理資料的幾組中只有這三組上來展示成果,展示的又只是其中的三組成語。他們講的這九個成語,在成語中只是極大數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九牛一毛)。同學們課后要把你們組搜集來的媒體誤用成語的例子與其他組交流,大家合作把這些容易用錯的成語按類型整理成一本小冊子(此為本節課作業),以便和其他班級交流,共享成語梳理探究的成果。
5.課堂練習正確運用成語。
考慮到講了這些誤用成語的例子后,學生可能會因為成語容易用錯而不敢用成語,教師投影顯示冰心《憶讀書》中的一段:“對于現代的文藝作品,那些寫得朦朦朧朧,堆砌了許多華麗的詞句的、無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風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從腦中抹去,但是那些滿帶著真情實感,十分質樸淺顯的篇章,哪怕只有幾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動神移,不能自已!” 幫助學生體認其中“無病而呻”(無病呻吟)、“自作多情”、“風花雪月”、“不能自已”等成語的運用有使語言簡潔、典雅的效果,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因為成語有言簡意賅等特點,恰當運用成語能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指出別人對成語的誤用是為了促使自己正確運用成語。接下來讓學生練習正確運用成語——請學生寫出關于本堂課(環境氣氛、同學教師的表現、學習效果等)的兩三句話,要求用上一兩個成語。
五、說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正確使用成語》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課堂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努力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設置情境,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交流中得到知識與能力的提升,獲得心靈的啟迪!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衛風·氓》是選自《詩經》的一首敘事詩,它運用比興手法和對比手法,以一個女子的口吻,講述了自己的婚戀悲劇,揭示出男權社會中女子悲劇命運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氓》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教讀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熟讀背誦課文的基礎上,領悟課文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詩、騷體詩、五言詩的節奏”。作為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首詩歌的學習中,教師要加強詩歌鑒賞的指導,教給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這對學生今后鑒賞詩歌起著引領作用。
(三)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單元教學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2.學習通過對比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體味本詩賦、比、興藝術手法的作用。
3.了解《詩經》中反映的古代社會的愛情的悲歡,感受人文之美。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本單元和課文內容要求,我將本課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學會比較分析,把握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體味“賦”“比”“興”藝術手法的作用。
二、說教法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征就是要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因此,我將選用誦讀法、提問法來進行教學。
三、說學法
新的教學理念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對象所采取的研究態度。”具體而言,就是引導學生在激趣和質疑中學會學習,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因此,教學中我將進行以下學法的指導:
默讀感知法、答問法、質疑法、討論法。
四、說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一課時,主要分為以下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
本課是一首棄婦詩,所以我以愛情為切入點,結合本文的故事情節,情境導入,以此激發學生興趣,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了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文學史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學習中必然要講到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包括“《詩經》六義”,其中,《氓》所涉及的比興手法,是積累文學常識的重點。學生對 1
《詩經》知之甚少,介紹這些常識性的東西能很好的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另外,對學習本課也不無裨益。
(三)檢查預習情況
對于高一學生來說,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我在課前布置了預習,課堂上先讓學生把不能明確的讀音和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教師再進行解答。通過預習和釋疑,鍛煉學生自學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古代文學的學習,特別是詩歌的學習,不讀難成其學,尤其是對于此篇詩歌,閱讀是主要手段,所以我采用教師范讀、學生自讀、個別朗讀等方式,旨在讓學生了解四言詩的朗讀節奏,理解詩句,弄清詩歌的故事情節,使學生逐步養成誦讀文學作品的習慣。
(五)研讀詩歌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設計品讀討論活動,以故事情節為線索,指導學生研討詩歌內容,分段解讀詩歌,學生參與交流討論,教師及時點撥,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進行個性評價,分析詩中比興手法,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寓于其中,從而使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
(六)探究寫法
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氓的薄情寡義和女子的堅貞忠誠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因此我將引導學生對詩中的對比手法進行探究,完成教學目標。
(七)體驗拓展
在這個環節,我組織同學們討論如何看待詩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同學們自由發言,言之有理即可,培養學生善思、善言的能力,讓同學對詩中男女主人公愛情悲劇的原因有更深、更廣的認識,拓展學生思維。
(八)課堂小結
我將以主旨解讀作為本課的小結,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借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九)作業 布置
背誦全篇,積累詩歌。
(十)板書設計
( 情節) (章句) (手法) (基調) 戀愛 ( 1—2章 ) 賦 熱情、幸福 氓婚變 ( 3—5章) 比、興 怨恨、沉痛 決絕 ( 6章 ) 賦比興、對比 清醒、剛烈 此板書直觀明了,既展示了詩歌的內容要點,也展示了詩歌的最主要的寫法特點,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4
尊敬的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文章是《赤壁賦》。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等幾個方面來說說我對這堂課的設計。
(首先是我的教學理念)
一、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理論主張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充當的是指導者、幫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語文新課改要求體現學生主體性,師生互動性。
(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將始終貫徹這一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下面我來分析下教材)
二、教材分析
《赤壁賦》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四專題“像山那樣思考”,是“感悟自然”板塊中的第一篇課文。本專題旨在讓學生于閱讀中陶冶性情,培養審美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本文作于元豐五年,是蘇軾遭“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后所作。本文運用主客問答的傳統手法,表現了作者力求派遣苦悶,順應自然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分析完教材,我再來分析下學情)
三、學情分析
1、高一的學生對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但只是直觀經驗的積累,還沒有轉移到“鑒賞的”的層面。
2、課前我已經讓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學生已經粗知了文章大意,但還需要在感性的基礎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情,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積累文言詞匯及句式,了解賦的相關知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本文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知人論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復雜感情和深刻內涵。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基于以上思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將如下兩個方面確定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五、教學重難點
一是掌握文言詞匯及句式,了解本文景、情、理統一的特點。
二是把握文章主客問答中蘊含的哲理,學習古人樂觀曠達的情懷,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六、教法與學法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本著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為:誦讀法、點撥法、提問法和研討法
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朗讀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和懸念法。
教學時數:2課時(我將以兩課時的時間來完成本文的教學)
(下面我將說說我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
1、導入:
“人生不如意事時常八九,不同的人對待挫折的方法也大不相同。好賭者借賭消愁,好酒者一醉方休;音樂家借音符抒發胸中的憤懣,文學家則借悲憤成就千古鴻文。蘇軾的《赤壁賦》就是在其人生的大悲憤大苦痛時寫就的“以文為賦”的不朽經典,它文質兼美,情理并茂。今天我們就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那一個在矛盾痛苦中升華的靈魂。”
接下來我將用ppt來介紹蘇軾的生平、本文的寫作背景及賦的基本知識。
(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
2、下面我將運用“一讀課文,落實詞句;二讀課文,疏通大意;三讀課文,整體把握”的三讀教學法,來引導學生學習本文。
(三讀教學法的第一步是)
(1)一讀課文,落實詞句
學生自讀:圈出生字、生詞,參照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自我解決。
(2)二讀課文,疏通大意。
同桌合作,參照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大意,圈畫疑難詞句,并質疑。在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后,我再進行適當點撥,集體解疑。最后請學生復述文章的主要內容。
(3)三讀課文,整體把握。
學生在上述過程中已經完成對文章主體的把握,下面我將結合學法指導,緊扣問題展開,安排學生小組討論,小組交流后得出結論。
(結合板書)
第一段寫了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段寫了悲涼簫聲的傷感,第三段寫了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段寫了隨緣而安地態度,第五段寫了忘情塵世的灑脫。全文的情感基調是由逍遙游樂的歡樂轉為人生失意的悲哀最后變成樂觀與曠達的情懷。本文“由游起興,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寫景時,以景動人;寫情時,以情感人;說理時,以理警人。全文感情跌宕起伏,結構渾然一體。
3、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本專題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文本研習,而寫作是最好的研習,只有不斷地進行語言實踐,才能對文本的精微之處有獨到的體驗,才能真正把握文本,達到自由的境界。)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板書設計:
1、 月夜泛舟 歡樂 以景動人
2、 悲涼簫聲
3、 人生失意 悲哀 以情感人
4、 隨緣而安
5、 忘情塵世 曠達 以理警人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5
一、目的:
1、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把握詩歌的意象,體味意境,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詩人的情感脈絡。
二、說課過程:
第一部分:
第一節:“我和春天”“和你”“和更多的人”點明作者和春天融合在一起,同時照應題目“我們一起”;“海洋冰塊”船開始起航告訴我們冬天漸逝;這時,我們“呼喚風”“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樹木都漲滿綠色的帆”作者盼望春天的到來。
第二節:當豐收的“果子”被“狂風”“擊落”時,也是“種子”“撒遍大地”時,種子的“沉默”是為了“今天”的“歌唱”,“今天”意指上文的春天,也點明作者盼望春天的到來。春天到底怎樣呢?
第三節:此節作者寫了那些意象?他們的特點是什么?
玉蘭花(潔白的心向藍天打開)、迎春花(繁星似的到處閃爍)、陽光(追逐著)、鳥兒(牽動著)、紫丁香(像影子一樣在身后晃動)等
他們總的特征是?生機勃勃、歡快祥和、繁花似錦。
體現作者的感情是?喜愛、贊美。
“紫丁香像影子一樣在身后晃動
春天正迎著我們走來,獻上更多的花朵”用比喻、擬人手法進一步表達對春天的贊美和盼望。
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敘述主體由第一部分的“我”變為“你”,第二人稱的運用拉近了敘述主體與詩中“你”的距離。由第一部分我們知道作者極力贊美春天,渴盼春天的到來。所以這一部分的“你”應該指春天。 從文中找出體現春天特點的詞語、句子。
熱情、開朗;像四月的陽光;善良;憎恨黑暗,甚至陰影;清澈地對待別人(即真誠的'對待別人)。
“愛情的震顫,莊稼的波濤,金屬的鳴響”從觸覺視覺聽覺表明你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你將一年又一年把這鮮紅的果子掛滿枝頭
讓善良的人們摘去”這里的“你”緊承上文,應該指“一顆鮮紅的漿果”般的“清澈地對待別人”的心,“讓善良的人們摘去”表達出“你”期待更多的人像你一樣真誠的對待別人。
第三部分:
這一部分在結構形式上與前兩部分相比發生了變化,他的結構特點是?
金字塔式結構或巖石狀結構,把立體派繪畫技法引入詩歌創作,使詩歌從視覺上有建筑美,形成一種獨特的結構。作者為什么用這樣的結構?他表達什么內容?
“我們結識了”“我們相識了”點明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友情或愛情。
詩中的意象特點,如:語言如大海翡翠、“坦白得像沙灘”,水鳥如“雪花”,江河“蔚藍”,太陽和星星“睡在我們的懷里”,白帆像“純潔的姑娘”,一連串的比喻、擬人修辭,勾畫出美好的景象,表達出友情或愛情的和諧美好。此部分之所以用這樣的結構是為了暗示友情或愛情堅如磐石。 第四部分:
土地說:我要接近天空
于是,山脈聳起
人說:我要生活
于是,洪水退去
河流優美地流著
無論是土地還是人都說“我要”表明“我”有既定的目標和理想,這也告訴我們應對生活樹立理想或目標,只要有理想,一切困難都會被克服。
讓我們和更多的人一塊走吧
祖先在風中訴說著青蔥的愿望
號召我們為理想奮斗,我們的祖先期待著我們這樣。
緊接著作者提出了三個疑問:
我們又將給大地留下什么呢
我們的手臂又將收獲什么
歲月的皺紋又將閃出什么樣的光輝呢
前文中:太陽把七色的花朵投在枝條上,大海把清脆的浪花投進巖石縫中,形成壯麗的景觀。暗示我們要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奉獻自己的力量。所以下文說到:
我不能設想,美麗的風光
不在人們臉上閃動
我們死去和誕生的地方還有什么意義
我不能設想,崛起的建筑里
不溢滿普通家庭的笑聲
我們的勞動、創造還有什么意義
作者連用兩個“不能設想”點出我們生命的意義和理想: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擁有生活的美麗。 根據兩個“不能設想”句子的哲理,仿照句式,以“我不能設想——”為開頭,另寫兩個句子。例: 我不能設想,青春的花環
不能結出香甜的果實
我們的生活奮斗還有什么意義
我不能設想,我們伸出的雙手
不能讓貧困的人們感覺到家的溫馨
我們的愛心奉獻還有什么意義
最后,作者發出號召:“拿起工具”“春天伴隨我們一同奔騰”既點明題目又發出真切的希望。“奔騰”的含義也一目了然,即奮斗,為理想奮斗,實現生命的意義。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6
今天我就課文《殽之戰》第一課時為例,談談我的教學思路與設計。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第五冊第五單元第十六課《殽之戰》。課文講述了春秋時期秦晉之間一場爭奪中原霸權的戰爭。當時晉文公鄭文公相繼去世,秦穆公為了爭霸,不聽老臣蹇叔的意見,悍然出兵襲鄭。鄭愛國商人弦高知道后,一方面犒勞秦師,暗示鄭國已有準備,一方面送信回鄭,致使秦軍無功而返,在班師回朝的路上發生了晉人截擊秦軍的殽之戰。
一、說教材
1、闡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課本文言文部分重點文章六篇,《殽之戰》是其中的壓臺好戲。我們知道,《左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人文色彩極為濃重,而《殽之戰》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這篇文章有深度有廣度,對高中文言文學習起到總括、升華作用,是高中語文學習的一個里程碑,值得我們去研究,正適合研究性閱讀。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分析、綜合思維能力,可以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提高學生閱讀鑒賞文學古籍的能力。
2.說教學目標。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通過高中教學,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增加了新的要求,“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了課題學習,專題研究等研究性學習方式。因此,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育學、心理學的原則,我把《殽之戰》的學習定位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研究性學習。我將打破傳統常規,第一課時疏理篇章結構,第二課時疏通疑難字詞句,第三課時講析人物形象和外交辭令。
基礎知識目標:把握文章思路和內容,把握戰爭的來龍去脈。這是我依據教學大綱對本課的要求而確立的。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結合我教的這兩個班特點:邏輯思維較強,渴望高層次的發展和深層次的分析,但思維方式較為單一,思維深度欠深刻而確立。
德育目標:認識“以貪勤民”敖景燎岬小北匕艿牡覽恚對學生進行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居安思危,振興中華的教育。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以時間為序、以蹇叔的真知灼見為線索,把紛繁復雜的人物和事件組織得有條不紊。鑒于此,我把第一課時教學重點放在把握文章思路上,至于人物形象,表現手法,就適當點到為止,不做過多分析。分析文章結構內容是重點也是難點。我將重點講析開頭一段。因為第一段提示全文的脈絡,可以理清文章思路,促進學生精讀課文。我希望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激發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鑒賞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使學生得到滿足感和自信心。
二、說教法和學法
1。交流互動式結構。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培養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活動。交流式結構,即把學生放在主動地位上,讓其在課堂動態交流中學習。學生在討論、辯論和交換看法的過程中,解決語文教學要點、難點、重點,并做到集思廣益,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以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教學中學生始終處于激烈的,緊張的、思考的動態性學習環境中,老師只是在關鍵處隨機點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潛力,這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造力。通過交流,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也正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體現。互動式結構突出了師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雙向交流的特點。其優點是充分體現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應有地位。教師作為學長參與學習,共同探究知識。采用互動式的教學結構關鍵是要我們語文老師設計好教學環節和使用的教學手段。
2。研究性閱讀。所謂研究性閱讀,是指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去獨立思考、研究探索,去表達、去創造,從而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不僅使學生“學會”,而且“會學”。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訓練學生思維,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人格。其特征是:以問題研究為中心,問題的來源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還可以是其他材料,但都必須立足于教材,有大綱教材為依據。英國有句諺語:Doubtisthekeytoknowledge。(問題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愛因斯坦得出結論: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目前我們的學生已經習慣于“老師問學生答”的學習模式。在這節課,我將建立開放型中學語文教學模式,努力讓學生就課文提出問題,多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3.使用CAI課件,優化課堂教學。由于CAI課件具有投影片所沒有的動態變化,而且操作簡單易行又靈活自如,真正體現了電化教學的優勢。CAI課件以其突出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積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感知、理解、記憶和鞏固,大大提高了學生形象思維的效率。通過多媒體的動態功能節省了時間,突出了教學重點,很好地解決了課堂知識容量大與課時緊的矛盾。
三、說教學過程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本課時我的教學思路主要是運用研究性學習的理論,以信息反饋為主線,將“交流互動”學習模式貫穿始終,努力做到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邊研究,邊思考,邊提問,邊交流,邊創新,達到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的目的。
認知理論中的格斯塔學派認為,教師要善于安排教材或提問,把關鍵性的東西放在較為突出的地位,但并不完全顯露以便讓學生經過努力自己掌握問題,而問題的難度還可加深。
新課上課了,我自稱是秦穆公,先簡介相關歷史、地理知識,以及杞子密報襲鄭的這一時代背景。“我”說:“朕要向蹇叔討教,不知老愛卿意下如何?”請同學們扮蹇叔,回答:“此行是勝是負?”并出示地圖。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研究性學習埋下伏筆。
啟發引導的原則感知一石擊開千層浪,學生紛紛以蹇叔的身份,預測秦軍東征的發展趨勢,分析原因。班上不乏軍事愛好者,至少會推出以下情況——“志在必得”“戰線太長”“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運用猜想后再驗證,讓學生打開課本,齊讀第一自然段后我正音。教會學生運用推斷的方法培養思維想象能力體現了興趣性、互動性創造性相結合的原則設疑就第一自然段分析蹇叔是如何論戰的。師展開課件(講明學習的方法,把全班分為若干小組,由小組代表發言)借助課件進行總結,了解戰爭的來龍去脈,把握全文脈絡培養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教會學生運用分析的方法體現了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研究我出示八張圖畫,請大家瀏覽全文,根據課文推測人物的姓名、畫面內容。在關鍵處我加以點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盡力創造條件,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跳一跳摘到桃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接著加上小標題,給八個場面排序,最后一個場面我點撥:秦穆公此時會對蹇叔說什么?借以分析秦失敗的原因;師生共同補充細節,水到渠成總結出文章結構圖。糾正學生拿著譯文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直觀性和抽象性相結合的原則體現了高難度與螺旋式的認知方式相結合的原則教學板塊之二:深入研究,提高閱讀能力討論乘熱打鐵,提出問題:“這場戰爭中誰是正義的一方?”為了進一步突出重點,提高同學們的鑒賞能力,我將把辯論會引入課堂。同學們進一步細讀課文充分利用注釋找出依據,輪流發言,互相爭辯,在爭辯中拓展思路,完善修正自己的觀點。我充分肯定學生的研究所得,鼓勵學生修正他人觀點。我將引入物理學科“參照物”一詞的定義對同學們的發言僅做簡短的概述或轉述點評。整個課堂營造為自由和諧、活潑而又嚴謹的學術氛圍。
我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積極進行角色參與,設想“如果你是弦高,你將會怎樣去做?”這樣,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另一方面有利于現代思維與古老文化相碰撞讓“古老”的語文教學插上現代化的翅膀,讓古老文化煥發出青春。通過學生自己動眼篩選,動腦思考,動口討論,動手圈劃去掌握知識實現知識內化,把蘊藏在知識中的智力因素轉化為智力的發展。
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逆向思維
體現了教學效果自我評價原則和差異性教學原則表達創造要求學生拓展思路,提出創新的問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對作品的主旨,寫作特色,乃至一句話,一個詞的選用,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互相促進,共同提高。我將對學生討論中的問題作出點評,充分肯定同學們的研究戰果;對有些爭議較大或較難的問題,我提供背景資料而不做出結論,留下教育空白之美,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繼續研究的熱情。并推薦相關書目,便于學生課后查閱研究,嘗試撰寫小論文。
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滲透性原則總結評價如果說前面幾個環節是“畫龍”,那么,本環節則是“點睛”。“請找出描寫戰爭場面的語句。”(發現只有一句。)引起學生的思考后,我點撥:與已經學過的課文《曹劌論戰》相比較,了解文章的思路。師生共同討論,得出《左傳》的顯著特點是:寫戰爭時重在揭示決定戰爭勝負的各種因素,不直接描寫戰爭場面。突出教學的重點,深化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升華學生的思維溫故而知新原則、舉一反三作業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布置作業:
1.自行歸納本課文言常用實詞。
2.根據課文創作劇本,排演話劇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下兩節課鋪路搭橋。
【關于高一語文說課稿模板匯編六篇】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魯迅《祝福》說課稿12-13
高一語文《前方》優秀說課稿12-17
高一語文雨巷說課稿08-28
高一語文《雨巷》說課稿10-22
《沁園春》高一語文說課稿11-06
高一語文《沁園春》說課稿范文12-22
語文高一蘭亭集序說課稿11-06
《雨巷》高一語文說課稿07-06
高一語文說課稿《沁園春》范例01-08
高一語文說課稿 消逝的鐘聲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