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說課稿

時間:2021-07-20 08:07:38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實用】說課稿模板集錦六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說課稿模板集錦六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于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 “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結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考慮,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 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本課教學需要兩課時。第一課時解決生字詞問題,理清文章脈絡,初步整體感知課文,理解相關詞句。第二課時是本文的教學重點,通過指導學生復述課文,

  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為了配合這篇課文的教學我主要設計制作了與課文相配套的課件,主要以圖片文字和音樂為主要構件。

  二、說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學,應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教材及教學對象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如下手段和方法:

  一、重組課文,落實重點。我打破了文章的序,根據教材本身特點,重組教學內容,從看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讓學生讀故事、講故事、議故事、演故事。整個課堂教學,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把朗讀、感悟、想象、復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板塊,力求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

  二、發展語言,注重創造。

  “螳螂捕蟬”是一個經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讓學生復述、表演這個故事,借此發展學生語言,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學生的復述準確、流暢,而且有創新,加入了自己獨特的理解,這便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感悟的表現。在訓練中,學生對語言有了感悟、積累和運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訓練。

  訓練思維,凸現主體。我在設計時,突出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并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讀完故事后,我引導學生質疑,并討論關鍵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并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

  三、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 由圖及文,導入新課。

  1、 分別出示螳螂和蟬的圖片。生觀察:圖上畫的是什么動物?

  2、 板書并認讀生字“螳螂” “蟬”

  3、 指出他們屬于左形右聲字,便于識記。

  (這三步設計從具體的圖象到抽象的文字,并且點出了“螳螂”二字的構成特點,從而增進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這樣在課題中就讓學生輕松識記了本課的兩個生字。)

  4、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呢?

  (在這里教師設置疑問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從而也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理解詞語意思。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2、 指名逐段讀課文,注意糾正字音。

  3、交流:你通過讀,理解了哪些詞語的意思?還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不明白?

  (這兒,主要通過學生自問自答的形式并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來理解生詞的意思,為感悟課文掃除了障礙。)

  4、指名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再讀課文,看看你能否發現課文中還有那些角色之間存在著類似“螳螂捕蟬”的關系?

  2、集體交流。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四、三讀課文,理解詞句。

  1、這些角色,它們是在什么情況下捕捉或者攻打自己的目標的呢?默讀課文,看看你有什么新的發現?

  2、學生默讀課文,勾畫相關句子。

  3、集體交流: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在交流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抓住各個角色的動作,品讀描寫它們動作的語句,通過扎實的朗讀訓練,讓學生真切感悟到“蟬、螳螂、黃雀”它們“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這部分主要讓學生明白吳國的眼前利益時什么?而隱伏的禍患又是什么?從而很自然的讓學生明白故事與現實之前的共同之處。

  在再讀當中,學生抓住了各個角色之間的關系,把握住了文章的主干,在這一遍品讀當中,就引導學生循著這些線索,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句。理解的過程中,著重訓練學生緊扣重點詞語評析文章的能力。

  五、指導書寫。

  1、出示 “侯”、“候”

  2、學生觀察,說說自己發現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啟示?(通過觀察學生自然會明白多一豎少一豎就是兩個不同的字)

  3、同樣觀察一下其它生字,想想書寫時要注意什么,然后描紅臨寫。

  (雖是高年級但也不能擯棄寫字教學,這里以“侯”字為材料,鼓勵學生細心觀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并歸納記憶方法應該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五、作業。

  1、 抄寫生詞。

  2、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聽寫鋪墊

  1、師生同寫課題,齊讀課題。

  2、聽寫五組詞語要求學生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三個詞之間有什么聯系。

  4.教師依次念五組詞:

  (1)蟬 悠閑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著身子 舉起前爪

  (3)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著彈弓 瞄準

  (5)不堪設想 隱伏著禍患 恍然大悟

  (這兒,通過默寫五組詞語,不僅是檢查與鞏固生詞的掌握情況,更是在“暗暗”幫助學生記住“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梗概,為后面地復述課文埋下伏筆。)

  5、學生對照屏幕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

  6、齊讀五組詞語。

  二、師領復述

  1、教師邊講故事,邊出示圖畫和詞語。

  2、學生根據畫面,練講故事,盡可能地用上剛才聽寫的幾組詞語。

  3、指名講述故事,師生邊聽邊評。

  4、同桌互講互評。

  5、總結:這個故事就叫——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這個板塊的設計意在無痕跡地為學生鋪設一個臺階讓每位學生都能走上去,從先前默寫五組詞語,暗中幫助學生記住故事的梗概到教師聯系五組詞語,示范講述再到學生自己根據詞語和掛圖進行復述,最后再在大組評析的基礎上進行小組練說。這一系列具有梯度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輕松愉悅之中就完成了本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復述。這不就是我們語文教學所追求的一個美好的境界嗎?)

  三、品析人物

  1、 那個少年為什么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

  2、 小組討論之后,集中交流。

  3、大臣們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結果是什么?(勃然大怒)少年說了“螳螂捕蟬”的故事,得到的結果是什么?(恍然大悟)從這個對比中,你認為少年是個怎樣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在這里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評價人物的機會,學生的表達肯定個性鮮明,但這一切都要依賴于學生對文章的正確解讀,做到有理有據。)

  4、你認為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呢?

  (這里又給學生搭建了表達的一個平臺,讓學生再去回歸課文認真讀書從而對吳王有個準確的評價,學生除了可以感悟到吳王的專制蠻橫,當然也可以體會到他的可愛之處。)

  四、 表演深化

  (表演僅僅是一個形式,關鍵是在通過表演能讓學生在“語文”的層面上能得到發展和提高。在這里,我設計了合作表演的環節,其目的在于讓學生深化體驗內化語言,并在此基礎上有創造性的表現。)

  1、激趣:我可以這樣說:“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

  ”用上這樣的導語學生的表演積極性自然就被調動起來了。

  2、組織:尋找合作對象,練臺詞。(這兒的臺詞主要是課文中人物的對話)

  3、設計: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4、演練。

  5、表演:在表演過程中請下面的學生做導演進一步幫助他們演好人物的動作、神情、語氣等。

  6、潤色:學生即興寫旁白、畫外音。

  (好的文章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疏可走馬”處自然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語境動動筆。這兒讓學生以寫臺詞的形式補一補,在學生表演時做旁白用,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是讀寫結合的好形式。)

  7、再演

  8、評價

  五、鏈接名著

  1、《伊索寓言》

  2、《克雷洛夫寓言》

  3、《中國古代寓言》

  (有人說過:下課是新一輪讀書的開始。在這里我借本課的文章特點因勢向學生推薦一些關于寓言的讀物,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向課外延伸,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的一篇立論文。議論文單元要求學生初步掌握閱讀議論文的方法。重點是要領悟作者是如何敏銳的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現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的;同時體會文章語言犀利、論證嚴密、聯想豐富等特點。

  這篇議論文在論據運用和論證方法上較為清晰,重在讓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尊重客觀實際,以人為本,全面考慮問題,并通過豐富的聯想來揭示中心論點。

  二、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所表達的以人為本的思想。

  2、理解課文中兩個故事的道理,從而養成勤于動腦筋思考的習慣,能從故事中書本中、現實生活中悟出道理來。

  3、學會多角度的理解問題。

  教學重、難點:從課文中兩個故事的分析理解得出文章的論點。

  三、教材處理、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

  教材處理:

  教師啟發引導,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做到手、腦、口、心、耳并用將課文故事情節進行創造性濃縮,借助課件創設情景并配以圖片,將課文作范例,讓學生舉一反三,學有所獲。

  教學方法:

  情景激趣、啟發引導

  學法指導:

  合作探究式學習、五動學習法(“腦動、口動、心動、手動、耳動”)

  根據課文范例活學活用。

  四、教學設計:

  本節課我設計了七個教學環節:分別是一、課件導入激趣;二、教師指導分析13-19段“晏子使楚”的故事:三、學生小組自主學習1-11段“牛頓開貓洞”的故事。四、引導學生抓住中心論點,找出論據和論證方法;五、學生小結本堂課收獲。六、拓展延伸:在故事里領悟道理;多角度思考問題;七、課后反思

  五、教學程序設計:

  (一)用課件播放“晏子使楚”的故事啟發學生要學會在故事中去領悟道理,引出新課。

  (二)教師指導分析13-19段“晏子使楚”的故事:

  課件展示:

  1、楚國人和晏嬰就門的開設問題上觀點有什么不同?

  2、他們的標準分別是什么?

  “楚國式”以人為準——這里的標準其實是人的身份和等級,

  事實:并非人本身。

  “齊國式”以國為準——以實際情況為標準。

  觀點: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門的開設應當以人為準,還是以國為準的道理。

  3、聯系生活轉人對中國歷來的楚國式的行為方式的批判。學生先談觀點再進行舉例論證

  結合課文以中國最古的大學“泮宮”為舉例說明了中國歷來是楚國式;

  4、由“北大‘狀元橋’上走的人不僅限于狀元,人人都可進”的例子,啟發學生思考作者想證明什么觀點?

  5、小結:這部分內容中,作者運用了_________論證方法,選用_______論據,證明了_____________的觀點。

  (三)學生小組自主學習1-11段“牛頓開貓洞”的故事。

  1、思考:作者用____________論證方法,選用________的論據,證明______的觀點。

  (學生小組討論,并派代表發言)

  2、從人出發:主觀考慮事情,不重實際。

  事實:牛頓開貓洞

  從貓出發:尊重客觀事實。

  作者觀點:牛頓開貓洞的故事里面有開貓洞應當從人出發,還是從貓出發的道理。

  3、展示課件:小貓的話

  師:開貓洞要站在貓的角度考慮,那么人做事情、考慮問題也要從每一個社會個體的實際需要出發。即以人為本的思想

  4、情景再現:【展示課件】早自習一學生遲到,手里還拿著一個饅頭

  教師甲:將饅頭扔到垃圾框;

  教師乙:趕緊接過饅頭,對學生說老師知道你一定是有事情耽誤了吃飯,先委屈一下,下課了老師給你把饅頭送來。

  (四)引導學生抓住中心論點,找出論據和論證方法;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中心論點。

  (展示論點相關課件)文中的兩個觀點是分論點,

  你覺得本文的中心論點應該是什么?故事里面有道理

  (五)、學生小結本堂課收獲。

  1、舉例論證的方法;運用事實論據來證明中心論點。

  2、在處理問題時要有以人為本的思想。

  3、學會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在閱讀中不斷積累知識。

  (六)拓展延伸:在故事里領悟道理;多角度思考問題;

  1、展示“曾參殺人”的故事,讓學生悟出故事中所含道理。

  2、考考你的腦瓜子

  (七)課后反思

  六、教學評價:

  對學生采用師評、互評結合的評價方式。教師主要在課堂提問反饋、課堂討論總結、聽說訓練展示等環節加以補充評價,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

  七、時間分配:

  一、課件導入激趣5分鐘。

  二、教師指導分析13-17段“晏子使楚”的故事15分鐘。

  三、學生小組自主學習1-11段“牛頓開貓洞”的故事8分鐘。

  四、引導學生抓住中心論點,找出論據和論證方法6分鐘。

  五、學生小結本堂課收獲4分鐘。

  六、拓展延伸:在故事里領悟道理;多角度思考問題5分鐘。

說課稿 篇3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四年級學生提出的閱讀要求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從以下三個緯度確定了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依據教學目標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下面我就從入詩境、讀詩文、解詩意、悟詩情、續詩韻、拓詩篇這六個環節來談談對這課時的教學安排。

  一、 入詩境

  新課開始,教師可配上古曲《陽關三疊》,飽含深情地吟頌《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

  渲染氣氛,營造出詩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二、 讀詩文

  詩歌短小精練,可以讓學生自由多讀上幾遍。

  三、 解詩意

  本首詩的意思并不難懂,教師不用對詩歌的意思做過多的解釋,可以讓學生對照著文后的幾個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濕潤的意思,更盡就是再飲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交流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繼而全班交流。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 教師應努力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合作的機會。

  四、 悟詩情

  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詩人們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為什么能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傳唱,成為送別詩中的極品呢?肯定是有它獨樹一幟之處。那么詩人王維究竟是怎樣表達他對元二這份依依惜別之情的呢?在悟詩情這個環節我們將解決該問題,這無疑是教學中的難點,我想從如下三個方面引導學生突破這個難點。

  1、 從好友的角度感受離別之情

  先請學生讀一讀古詩,詩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維是好朋友的依據?學生自讀古詩后進行交流。可以從以下依據得到證實:

  (1)、元二,這個名字叫起來非常親昵,可以推斷他們是好朋友。

  (2)、從“故人”可以看出他們是好朋友,知己。

  (3)、“更”說明他們已經喝了許多杯酒,可見他們的感情很深。

  (4)、“盡”說明兩人喝酒都一飲而盡,只有好朋友之間才這樣。

  此時,教師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回答:這是一杯離別的酒,因為喝完這最后一杯,王維和元二從此分別。這是一杯傷感的酒,好友分隔兩地,豈能不令人傷懷?這是一杯無奈的酒,誰愿意與好朋友分離呢?無奈這是朝廷下達的命令,難以違抗。這是一杯祝福的酒,詩人王維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這還是一杯……的酒,讓學生帶著他們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復地朗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句。這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勸君更盡一杯酒”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于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

  2、 從渭城的景色感受離別之情

  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過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更為強烈。教師可以請學生再讀讀整首詩,元二和王維看到哪能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1)、雨,似乎老天也為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2)、柳,如果沒有學生提起,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體會到因這些景物產生的愁緒后教師又可以采取層進式的引讀,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小雨還在下著,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

  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選取這些景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進一步借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3、 從地域上的距離和差異感受離別之情

  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當時陽關離渭城路途遙遠,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那么安西離渭城到底有多遠呢?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明確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課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圖,這距離大概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元二遠去千里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南海北,詩人怎能不留戀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來的離別感傷。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黃沙滿天!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呢?滿目荒涼!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呢?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由此,教師第三次采用層進式的引讀,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樣的設計,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個悟詩情的教學設計中,我采用“以讀代講,層層推進”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層進式的以情“引讀”,學生心潮逐浪高的“復讀”,可謂一唱三嘆,引領學生進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完全感受了這首詩歌的獨特魅力。

  五、 續詩韻

  這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包含了詩人多少的臨別贈言啊!其實王維想對元二說的話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這個分離在即的時刻卻什么都說不出來了。在此,我設計了一個練筆環節,請學生把王維想對元二說卻沒有說出來的話寫下來,然后進行交流。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資源,填充“空白”的過程本身就是讓學生馳騁想象,激越創造性思維的實際操作行為。我想,有了上一個悟詩情環節的鋪墊,這個練筆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學生不僅在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與詩人發生共鳴。

  六、拓詩篇

  “送別詩”這一題材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是比較常見的,教師可以推薦幾首比較有名的詩歌讓學生進行課外自學。如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詩人程顥。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詩一二句寫景:淡云、輕風、紅花、綠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處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誰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閑貪玩呢?

  二、說目標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結合古詩簡潔的語言想象豐富的畫面,先說再寫。

  教學難點: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透過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三、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詩題導入

  1、背誦《江南春》。

  2、師: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詩歌。(板書詩題:春日偶成)

  教師簡介作者程顥。

  [程顥(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學者。字伯淳,號明道。河南洛陽人。少年時曾與胞弟程頤同學于當時名儒周敦頤。嘉祐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歷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御史、監汝州酒稅、鎮寧軍節度判官、宗寧寺丞等職。在政治下,他雖然堅決反對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馬光等舊黨官僚東山再起后對王安石集團貶逐無遺的政策。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于洛陽,故世稱其學為“洛學”]

  二、自讀古詩,疏通文字

  1、學生自由讀《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體交流對詩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句,互相啟發。

  (2)邊讀邊引導想象,逐句談理解。

  (3)師生小結:

  一、二句寫景——云淡、風輕、花紅、柳綠,加上近午的陽光,長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身處這宜人的春色中,詩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誰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閑貪玩呢!

  三、反復品味,精讀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思考:從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程顥怎樣的心情?

  2、集體交流,通過誦讀、言說表達自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3、反復練讀,熟讀成誦。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學生再讀兩首古詩,思考:讀了這兩首寫春景的古詩,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

  (提倡引用詩中原句,學以致用。)

  2、回憶自己看到的春景,開展“春游歸來”賽詩會

  (既可背誦其它寫春天的古詩,又可以自己創作。)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春日偶成》。

  2、改寫《春日偶成》。

  (將古詩變為白話文)

  3、辦手抄報:

  “詩歌里的春天”。(選做)

  4、和家人一起春游。[老師帶著學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實最有利于學生創造。詩是美好的創造,學生在教室里讀著,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讀著,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讀著。]

說課稿 篇5

  一、內容選材的依據

  隨著幼兒身心的發展,中班幼兒對周圍環境充滿著好奇,他們總是不停的看、聽、摸、動,見到新奇的東西,總會伸手去摸、去拿,他們會積極運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感興趣的事物。在戶外踢球的時候,常常聽見幾個孩子討論到各自小腳的本領,如“我踢的球很遠”“我的腳本領大,會騎自行車”“你看,我還會用腳尖走路呢”。。。。。孩子們對腳的興趣十分濃厚。由此,一方面我結合《指南》中“強調激發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探索意識,以幼兒的現實生活為軸心展開活動”的指引,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并根據該年齡段幼兒的活潑好奇、喜歡積極動用感官探索周圍世界的特點,設想通過《有趣的腳》這一活動,讓孩子們對腳有個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這一選材注意了情趣性、游戲性和幽默感,避免簡單的說教和操作,進一步增加幼兒了解周圍事物的特點,也給幼兒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間。

  二、目標確定的依據

  鼓勵幼兒探索,滿足其好奇心是課程指南中對幼兒進行教育的一個目標,也是我們本學期指定的中班的幼兒發展總目標及中班幼兒階段發展中的一個目標。根據課程指南和本月的目標我確定了第一個目標“在活動中探索腳的秘密,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在平時的活動中,我發現我班的孩子特別膽小,缺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的勇氣,所以我把“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作為第二個目標。

  三、活動準備的依據

  1、腳印的引出,為幼兒探索腳的秘密做了鋪墊,引出了孩子們比腳印、探索腳的秘密的愿望,使幼兒學習更主動、更積極。

  2、四條小路的創設,為幼兒探索腳的秘密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可以讓幼兒通過親身的的體驗去感覺腳的秘密。

  3、水彩筆、報紙、剪刀的提供,為幼兒打開了又一尋求知識的通道。“小畫家”的稱謂讓幼兒有一種成功感和自豪感,促使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大膽的與同伴交流,發展他們手指肌肉的鍛煉和同伴之間的合作精神。

  4、錄音機的使用為幼兒的自主學習打開了一扇窗戶。孩子們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做著腳的運動,既為好動孩子的興趣持久性提供了機會,也為一些內向的幼兒提供了適合他們學習的途徑,讓他們在幽靜的環境中,靜靜的得到知識的熏陶。

  四、活動過程的組織

  1、活動一開始,我讓孩子們自由的玩腳印,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自主的發現自己的腳和腳印有什么不一樣,為下一環節“探索腳的秘密”做了一個前期的準備工作。在“一起動動小腳”這個小活動中,孩子們可以邊聽著音樂,邊跟著我的指令做一些相應的動作,看似是做做動作,其實是在鞏固一些腳的部位及名稱,既為好動孩子的興趣持久性提供了機會,也為一些內向的幼兒提供了適合他們學習的途徑,讓他們在幽靜的環境中,靜靜的得到知識的熏陶。

  2、“二期課改”中指出,創設富有情趣的情景是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通過情景的創設來探究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探究、發現、個人體驗的過程。為了讓孩子們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學習,我在這個環節中通過所創設小路,讓幼兒去探索,探索小腳走在不同路面上的不一樣的感覺,并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感覺,發展了孩子交往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體現了“二期課改”中班年齡段主題情景的學習特點“增加了交往合作的機會”。討論小腳的用處和保護小腳,是為能力較弱的孩子所設計的一個環節,體現了“指南”中:學習活動應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的學習要點所設計的,這一點也是我教學活動中的一大優勢,也體現了“二期”課改中: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這一要求,也提醒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怎樣愛護自己的小腳。

  3、“印腳印”是這個活動的延伸部分。在這個活動中,利用聽課老師的資源,讓孩子們和客人老師之間互動起來。

  目標:

  1、在活動中探索腳的秘密,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

  2、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準備:

  1、腳印

  2、四條小路(墊子、積木搭的、塑料小路、木棍路)

  3、彩筆、舊報紙、剪刀(供幼兒印腳印用的)

  4、錄音機、磁帶

  過程:

  一、玩腳印、比腳印,探索腳的秘密

  1、幼兒玩腳印。

  2、幼兒比腳印。

  師:把你們的小腳跟腳印比一比,你會發現什么小秘密呢?

  3、交流討論:你發現了什么?你的小腳怎么樣了(腳長大了,腳趾長了,寬了……)

  4、腳趾操(鞏固對腳的認識)

  二、游戲(走小路)

  提供四條路

  1、孩子們來找一找有哪四條路?

  2、請你們光著腳到四條小路上去走一走,感覺怎么樣?(幼兒自由走小路)

  3、交流:你走了哪條路,感覺怎樣?(幼兒自由講述)

  4、師小結幼兒講述內容

  5、再次嘗試,體驗走小路

  師:我們的小腳感覺出走在不同路面上的不一樣的感覺,小腳還有什么本領呢?

  6、討論小腳的用處:(走、跑、跳、踢)幼兒每說出一種,全體幼兒學做。

  7、討論保護小腳

  小腳有那么多本領,我們平時怎樣保護小腳呢?(穿鞋、穿襪子、洗腳、剪腳指甲……)

  三、延伸活動:印腳印

  活動反思

  一、活動目標的達成分析

  1、這是一次主題背景下的活動,《小腳丫》的活動目標是來源于主題目標,與前后活動目標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所以,在幼兒已有一些相關的經驗的基礎上,確立“在活動中探索腳的秘密,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和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這兩個目標比較適宜的,由此給本次活動目標的達成作了較好的鋪墊。

  2、活動中的材料與環境的投放,為本次活動目標的達成創設了一定的條件。如孩子在玩一玩小腳印的過程中,孩子們了解到了自己的腳比腳印大和寬。在嘗試走各種不同材料、質地與路面的小路中,孩子們通過自己直觀的探索,體驗到了腳在不同材料、不同質地與不同路面上的不同感覺,由此也就自然的完成了第一個目標。同時我又為孩子創設了較多體驗后的交流時間,給了孩子們充分的講述機會,另外我倡導的那種平等、自主、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們毫不拘泥的大膽講述了自己的發現,從而就很自然、流暢的實現了第二個目標。同時在孩子們的探索過程中,擴展了已有目標的涵義,如孩子們不僅在活動中達到了老師預設的目標,而且在交流過程中,也達到了個別經驗上升為集體經驗的目標,使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得到了激發,探索的主動性得到了提高,探索的求知欲望也越來越強烈。

  二、幼兒參與活動的程度分析

  1、我班幼兒已經有了較強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探索過程中也比較有自己的主

  見,且想象較豐富,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是非常高的。在印腳印時,徐偉杰不僅印出了腳的大致輪廓,還有模有樣地畫出了尖尖的腳趾。剪腳印的過程中,孫輝說他印的腳印像彎刀,杜展豪卻說他印的腳印像月亮,他們兩人的個別交流,引來了其他孩子的不同意見,看到這種情景,我既沒有給予肯定,又沒有給予否定,因為我覺得這就是孩子們最真實的想法,可能也會為我發現孩子的興趣點,而生成新的學習內容。

  2、在走小路的過程中,孩子們都積極地去體驗了各種小路的不同感受,毛蔣偉等幾個活躍的孩子走完了軟軟的草地、又去嘗試走那硬塑的積木路和鵝卵石路,在交流發現時,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大膽說出了自己的發現,此時同伴的發現,又引發了幾個膽小、動作慢的孩子產生了繼續探索地興趣,自主地又去體驗了,所以雖然給交流帶來了麻煩,但卻充分說明了大多數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程度是積極而主動的。雖然也有個別孩子由開始的不愿意脫襪子到自愿脫去襪子參與的情況,是因為這幾個孩子有的較膽小、有的怕冷,因為那天天氣氣溫不高,但我沒有強迫他們脫下襪子,而是尊重他們的意愿,到最后一個環節畫自己的腳印時,他們被同伴的激情所感染,自動脫去了襪子,融入到了這個積極探索的行列中來了。

  三、不足與改進思路

  1、孩子在玩腳印的環節中,我為孩子提供的小腳印,原意是想讓孩子在與小腳印的比較中,發現自己的腳已經長大了,長寬了,腳背也長厚了的結果。但由于我提供的這些小腳印是我隨意制作的,缺少一種腳印與孩子之間的可比性,所以孩子在探索中,只發現自己的腳比腳印大和寬。實踐的操作,讓我意識到了前期準備上的不足,由此也想到了改進的策略,就是以后應該準備與孩子小時候有關聯的腳印,比如剛入小班時,讓孩子把腳印留下來,寫上名字,做好以后活動資料的收集工作。

  2、在走小路這個環節中,我本意是想讓孩子通過走各種小路來引發孩子愛護腳的興趣,但由于我當時有一種過程意識,在設計活動時沒有周全的考慮問題,所以沒有提醒孩子去充分體驗,致使在如何保護腳的這樣一個話題中,孩子們將剛才聞到的香和臭這一經驗聯系了起來,當時我想拉回孩子的思維方向,但覺得已無力回天了,就只好順著孩子們的話題草草結束了。因此,我覺得以后應該讓孩子充分體驗各種感覺,讓孩子們從光著腳、穿著襪子到穿著鞋子走小路的各種感覺都去嘗試一下,積累較多的生活經驗,那么孩子可能會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也會運用多種材料去嘗試的探索方式,這是一個培養幼兒學會學習的最好教育策略。

  3、最后一個環節,讓孩子畫自己現在的腳印時,由于我提供的是報紙,材質較軟、易皺,孩子構線時較難控制報紙的平整性,畫好的腳印與孩子腳的大小差距較大,因此,我的改進思路是畫紙的提供應選用鉛畫紙等一些材質較厚的、平整性較好的紙張。

說課稿 篇6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根據課標的精神,口語交際的教學,必須力求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巧妙創設情境,注重雙向互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積極參與,大膽實踐,自主發展,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日常口語交際水平。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年齡小,語言表達還處在生長發育期,要訓練學生把話說清楚,說完整。學生活潑好動,在交際過程中教育學生學會傾聽,學會使用禮貌用語,不隨意打斷別人的講話,在聽后對表述者的表現進行評價。

  教學目標:

  1、通過訓練和交際表演,使學生學會在打電話的過程中怎樣與人交談,掌握打電話的一般技巧,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意識。

  3、能把話說清楚、說明白,學習說簡短的話。學會正確使用禮貌用語。

  教學重點難點:

  創設生活化的口語交際情境,讓學生互動交流,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教師準備:

  1、《打電話》的歌曲磁帶。

  2、兩部電話機,獎勵的小星星數朵。

  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情,歌曲導入

  1、同學們喜歡聽兒歌嗎?播放歌曲《打電話》。(學生跟唱這首歌)

  2、小朋友,你們都是未來的小小歌唱家!知道歌名嗎?板書課題:打電話

  3、這節課我們就來聊聊在打電話的過程中怎樣與人交談。板書:與人交談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播放學生熟悉而喜歡的歌曲,不僅為引出本課課題,更為學生營造出寬松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生活入手,交給方法

  1、過渡: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兩位小朋友是因為什么事兒在打電話的呢?大伙可要認真聽、仔細看喲!(兩個學生上臺表演)

  2、匯報交流,師生及時評議。注意指導學生明確幾點:

  (1)打電話要知道對方的電話號碼。

  (2)打電話要把話說清楚,說明白,說話要簡短,要有禮貌。

  (3)撥號后,如果聽到“嘟、嘟、嘟”短促的“忙音”時,說明對方電話占線,稍等再打。師相機板書:說清楚有禮貌 。

  過渡:是呀,在打電話的過程中禮貌用語可不能少,小朋友們說說都能用上哪些禮貌用語呢?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說話的自信心。教師半扶半放,交給方法,給學生提供了有話可說、敢說、想說、會說的語言環境,激發了學生交際的熱情,)

  過渡:麗麗聽了大家的建議很不好意思,她認識到自己錯了,于是又拿起電話:(兩生在次表演)

  過渡:瞧,麗麗在小朋友們的幫助下,不僅把話說清楚了,而且還很有禮貌,這都是大家的功勞。你們幫助麗麗認識到錯誤并改正了錯誤,心里高興嗎?(高興)老師也很高興,想獎勵你們一首兒歌,請小朋友們來讀一讀。

【【實用】說課稿模板集錦六篇】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離騷》說課稿模板12-05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集錦9篇06-09

《過秦論》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12-27

散步說課稿集錦15篇11-12

《觀潮》說課稿集錦15篇12-18

《美麗的彩虹》說課稿模板12-27

《小猴子下山》說課稿模板12-27

《蜘蛛開店》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