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合集九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學內容:
《飲食與健康》是首師大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關愛健康》的第一課時,本課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導同學認識食物中含有哪些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然后指導同學學習幾種鑒定食物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最后向同學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本課內容分為四個局部
第一局部:指導同學認識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第二局部:指導同學用實驗的方法,鑒定食物中的三種營養成分。由于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觀察出來,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鑒定。根據學校的儀器和設備情況,教材選擇了鑒定蛋白質、脂肪和淀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方法。
第三局部:向同學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在這局部內容中,主要介紹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報它的結構、兒童少年中的營養不良狀況以和營養午餐的事實、合理營養的原則等。
第四局部:讓同學應用合理營養的有關知識,進行科學配餐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同學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指導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2、學會鑒定蛋白質、脂肪、淀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
發展目標:
1、關注自身的健康,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資料:雞蛋白饅頭向日葵種子花生碘酒酒精燈等
三、說教學戰略、方法和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需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沛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求職欲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同學動起手來,參與到實驗中去,并且能夠積極地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連線方法等。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這節課的幾個環節
(一)、認識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開始上課后,教室談話: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然后讓同學進行討論,進行簡單匯報。教室接著問:你都知道食物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哪些營養成分?在給同學一些時間進行交流,然后匯報,最后教師小結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
這一環節主要通過同學交流,使每一個同學都能積極地考慮,使同學對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有更多的認識。
(二)、鑒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學習檢驗食物營養成分的方法
談話:我們怎樣來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呢?
(同學討論檢驗的方法)
2、介紹實驗方法:
實驗一:把蛋白質放在酒精燈上燒,問道難聞氣味,檢驗蛋白質
實驗二:把花生米在紙上摁壓,檢驗脂肪
實驗三:給食物點上稀釋的碘酒,檢驗淀粉
3、組織同學分組進行食物營養成分的檢驗
(教師在此處可以給同學們創設“矛盾”,比方讓同學們猜一猜土豆里面含有什么營養成分,讓同學們的想法發生分歧,來激發同學們的積極性)
談話: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下面各小組可以自身選擇一些食物進行檢驗
要求:
(1)、邊實驗邊觀察
(2)、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記錄本上
組織同學匯報交流
小結:
檢驗各種營養物質的方法
本環節主要是讓同學知道鑒別三種營養物質的簡單方法,然后通過自身動手實踐,來驗證一些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物質,
(三)、各種營養養成分對人體的作用
1、談話:各種營養物質對人體各有什么作用?
(同學討論)
2、組織同學匯報
3、小結:
合理營養是健康的基礎。現在,在兒童少年中,因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是肥胖兒童、“豆芽菜”型兒童的數目不時增加。這不只影響兒童少年的正常聲中發育,而且還危和兒童少年成年后的健康。為了改變中小學營養構成不夠科學的狀況,北京市在中小同學中推行由營養師設計的營養午餐。
本環節主要是讓同學知道合理飲食的重要性
(四)應用知識的活動(彈性活動)
1、談話:你喜歡去麥當勞嗎?你認為麥當勞的快餐中營養搭配有什么特點?
2、跟據學到的知識來設計一份學校營養配餐的食譜。
四、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同學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于看重同學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和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同學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明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和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同學發揮自身的個性特長,施展自身的才干,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同學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評價可采用多種形式,如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于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2
我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說: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序,說板書設計。
一、說教材
《螞蟻》是新教科版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的教學內容。喜愛動物是學生與生俱來的天性,本節課的探究活動是從“尋訪螞蟻”開始,用“尋訪”作為話題,不僅飽含情趣,而且賦予了課堂動態的情境。在這樣的氛圍中,鼓勵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的小動物,在一個個探究活動中,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多層次觀察和提問,獲得對小動物的直接認識,豐富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初步構建起對動物、生命世界以及整個世界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認識螞蟻的形態特征:真正地螞蟻什么樣。
2、多層次地對螞蟻進行觀察和提問。
3、激發熱愛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真正的螞蟻是什么樣。
教學難點:多層次地對螞蟻進行觀察和提問。
二、說學情
學生對這些毫不引人注意的小小螞蟻,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雖然在生活中學生對螞蟻很熟悉,但真正的螞蟻是什么樣?學生沒有很深刻的印象。
教學準備:昆蟲觀察盒、放大鏡、水盆、樟腦球、食物(糖)等。
三、說教法、學法
教法:情境教學法、游戲法、實驗法、觀察法、討論法等。
學法:觀察法、實驗法、小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四、說教學程序
一、以游戲激趣導入新課。
導入環節我采用游戲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發現中。我設計的“猜猜我是誰”游戲規則是:在一個同學后背衣服上,用別針別上一張動物圖片,注意不要讓他看到是什么動物。由背著動物圖片的同學提問動物的特征,其他同學只許答“有”或“沒有”,“是”或“不是”,最后,背圖片的同學猜對了,就說:“我是……”然后,換一位同學接著做“猜猜我是誰”的游戲。
游戲過后教師進行小結:同學們,在異彩紛呈的大千世界里,螞蟻簡直太渺小了。可它卻是地球上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生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螞蟻。(板書:螞蟻)
二、交流捕捉螞蟻的方法和發現。
課前鼓勵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尋訪、親近、關注周圍小動物,激發熱愛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興趣。課上同學們交流課前捕捉螞蟻的方法和發現:有的學生在校園的大樹上發現螞蟻,是用糖引誘把它裝到瓶子里。有的學生在花園里發現螞蟻,是用手把它捏到瓶子里。此時教師引導學生不要直接用手捏,以免傷害螞蟻,進行愛護小動物的教育。
三、提出問題。
由于螞蟻太渺小了,因此常有人用它來比喻那些微不足道的東西。然而,正是這些毫不引人注意的小小生靈,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引起了無數孩子的極大興趣。學生們會提出許多關于螞蟻感興趣的問題:想要了解螞蟻喜歡吃什么?如果把螞蟻的觸角包裹起來,會怎么樣?螞蟻記路嗎?兩只不同窩的螞蟻相遇后會怎么樣?這些問題是學生興趣引發思考的,問題研究的任務驅動促使學生去探究。而教師及時地記錄整理,并展示學生的部分問題,這不僅是對學生的尊重,更是引導學生多層次提問的積極嘗試,使學生體驗提問的樂趣。
四、畫螞蟻。
在世界各地,除了南極、北極和終年積雪不化的山峰外,在陸地上幾乎都有螞蟻存在。請學生根據對螞蟻的認識,畫一只生活中常見的螞蟻。雖然學生畫的都是螞蟻,但它們的樣子各不相同。有的同學把螞蟻畫成了四條腿……,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僅憑我們的生活經驗和初步印象是不夠的,我們想要認識真正的螞蟻是什么樣,就需要進一步觀察,從而促使學生從內心發出迫不及待想去觀察探究的欲望。
五、討論、交流觀察螞蟻的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多層次地對螞蟻進行觀察。為了突破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由于螞蟻身體很小,又到處亂爬,我們很難觀察它。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用什么方法觀察螞蟻?小組同學討論一下。”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觀察螞蟻的樣子:
(1)拿食物引誘它,不讓它亂跑,再用放大鏡觀察。
(2)用類似放大鏡的觀察器具——昆蟲觀察盒,只要把螞蟻放在里面,便可以直接觀察。
(3)用樟腦球在紙上或桌上畫個圓圈,把螞蟻放在里面,用放大鏡觀察。注意:由于樟腦球有毒,嚴禁入口;接觸過樟腦球后要洗手。
(4)把螞蟻放在水中的泡沫塑料塊上,用放大鏡觀察。……
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啟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成為科學學習的主體。
六、觀察研究螞蟻。
根據本組研究需要,做好分工,利用所帶材料,也可以到“材料超市”領取材料,選擇喜歡的方法觀察、研究螞蟻。與此同時,學生根據所觀察的螞蟻特征,修整螞蟻的畫像,并填寫觀察記錄表。通過本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相互協作,在思考中實驗,在實驗中觀察,在觀察中討論,在討論中形成共性,獲得對螞蟻的直接認識,豐富已有的感性認識。
七、學生交流研究成果。
認識螞蟻的形態特征,了解真正地螞蟻什么樣。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前面的認真觀察、動手實驗、自主探究等一系列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出真正螞蟻的身體特征,教師根據學生的敘述畫出螞蟻的樣子。螞蟻的身體由頭、胸、腹三部分組成,頭部長著一對觸角,一對眼睛和一張嘴;胸部較細,有前胸、中胸、后胸三個胸節組成;每一胸節上長著一對足,共三對足;腹部是卵形,有七、八節。這就是螞蟻的樣子。學生在研究中還有其他的重大發現:螞蟻的生活環境、取食情況、對特殊氣味的反應等。
本環節在有效合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交流,體驗用不同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的樂趣,從學生的交流情況來看,我們可以想象出,觀察過程中學生的積極主動與興致盎然。
八、暢談收獲、體會。
課堂小結是一節課的點睛之處,也是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探求欲望的關鍵。我是這樣小結的:這節課通過對螞蟻的觀察、研究,我們不僅認識了真正的螞蟻什么樣,還了解了它的生活習性;同時還掌握了觀察螞蟻的方法。今后同學們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觀察大自然,相信你們會有更多的發現。通過總結觀察螞蟻的體會,進一步明確觀察動物的科學方法。
最后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與動物、環境和諧相處:同學們,螞蟻是可愛的小動物,它們與我們人類和平共處。讓我們用雙手為小動物撐起一把保護的大傘,用愛心為它們創設一個安全、舒適的家。下課后,我們一起送螞蟻回家好嗎?
本節課的教學特色是:把科學課程的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這樣我們就能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創造性地駕馭課堂。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也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清晰、簡明,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為學生能更好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月有陰晴圓缺》。
《月有陰晴圓缺》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共二課書,分別是《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陰晴圓缺》,本課作為最后一節課,是在學生建立了對月球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對月球的進一步探索。與傳統教材相比,本課能夠化抽象為直觀,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由被動的接授轉變為探究學習,為學生提供全新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迎合了現代教育理念。為今后學習提供感性和理性基礎。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1、通過學生探究,讓學生了解到對于抽象的事物我們也能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并初步掌握這一方法2、通過探究,使學生對月相的變化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3、通過學生探究的親歷過程,體驗到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對天文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我根據科學課標的要求,把它分為4個部分:1
、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對探月相變化的原因產生濃厚的興趣2、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提出假設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4、設計游戲、鞏固學習。5、實踐活動,課外延伸。每個環節層層推進,有扶到放。主要通過讓學生運用游戲的方法和常見材料來“模擬月相的變化”,在探究過程中進行觀察、比較,并進行積極思考,建立起“月相的變化是由于月球、地球、太陽之間的運動產生的”初步感性認識。將抽象的天文現象變為直觀的科學探究,滿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為此我在教學方法上,多媒體教學、學生模擬探究、多媒體游戲相結合,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進行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是對天文現象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的主動參與者探究者。而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在這一系列的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辯,小給合作、討論,模擬探究,實地觀察等多種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將對月相變化的理解由膚淺走向深入,由抽象走向直觀,由感性走向理性。而這種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方法的體現,是對天文知識學習的新嘗試,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大特色。
具體的教學內容如下:
1、創設情境,激趣入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本課開始時,我用幼燈出示一首意境優美的古詩,讓學生說一說“這首詩描寫一個什么現象”學生通過古詩,注意力馬上被聯想到月球上,生活中所看到過月球的種種現象立浮現在腦海中,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對了解月球的強烈欲望。
2、自主合作,討論交流
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后,我適時提出,“你們認為月球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并引導他們進行討論。通過學生討論,可能得出一系列的結論猜想。學生可能猜測,月球的一半總是發光,然后自轉形成這一現象;月球總是發光,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月球反射太陽光線,并繞著地球運轉形成的等等。我及時的將這些猜想板書出來。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些猜測結果進行分析,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些猜測的結論中,哪些可能是正確的,并說出自己的理由。由于猜測可能是多種多樣的,而一些不太可能的猜測,并不一定都需要通過實驗來證明其是錯誤的,如果那樣做的話,對有效的課堂40分鐘時間是不夠的,如果學生能夠利用一些現象來反證其中的錯誤,不僅能夠做到提高探究的效率,同時又能保證探究的興趣被進一步強化,對下一步的探究有著極大的驅動力。
3、設計實驗。
新課程理念強調過程與方法,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主體。因此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是科學課的一個重要目標。在學生完成對月相變化產生原因的猜想后。我提出“要想知道你們的猜想對不對,我們可以怎樣做”,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法,之后我適時的引導,“同學們,你看月球離我們這么遠,而且又這么大,如果進行實地考查,又不太方便,我們也不能把月球、地球、太陽摘下來做實驗,那怎么辦好呢?”引起學生對實驗設計的反思與思考,進一步完善實驗的方法。通過多方討論,反復思考,學生最后決定還是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最符合我們探究的要求。這一環節中,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通過教師有目的,有層次的引導,使學生明白自己在進行實驗設計時要考慮很多因素,比如實驗的目的,實驗的可操作性,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平時看上去不可能進行的探究任務,也可
以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初步掌握模擬實驗探究的方法。而小組討論的學習方法,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火花,能夠讓學生在設計實驗時,不斷修正自己的實驗方法,并刻骨銘心將這些過程和方法記在腦海中。
4、探究實驗。
在學生完成實驗設計后,讓學生按時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學生通過扮演,地球上的人,月球,以及用實物代替的太陽,完成對月相變化的探究。出示學生實驗錄相。角色扮演的方法,往往運用在游戲中,但對于實驗探究運用的比較少,因此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會特別感興趣,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會更仔細,更認真。因為這一步的探究過程是在室外進行的,因此如何有效的組織實驗,是本環節的重中之重,要平常的室外組織活動中,學生可能會出現,不知道干什么?獲者不知道自己在實驗中的角色和地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受外因干擾而導至實驗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情況出現。因此我在這個環節,精心組織,首先請學生上來演示自己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的反復討論,反駁,使學生明白實驗的目標,每個人需要做什么?為了確保實驗不受場外因素的影響,我將實驗分成八個小組,確定每個組的組長,讓組長進行監督實驗情況,并對八個小組進行比賽。激起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達到提高實驗效率的目的。
在學生匯報完對月相形成原因的結論后,出示月相形成原因的動畫。鞏固學生對月相變化的理解。
通過模擬探究實驗,學生能夠初步掌握月相變化的原因。對不同時間,出現的月相,有一定的了解。
5、鞏固練習。
這一環節是通過動畫游戲,讓學生判斷,在什么時間,月相是什么形狀的。通過動畫的形式,進一步加深對月相變化的理解。
6、課外拓展
在學生了解了月相變化的原因后,讓學生在課外實地觀察。讓實驗走進生活,讓實驗在真實的環境下得到驗證。
教學體會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思想,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合理的探究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到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正確的探究方法,能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跟采用傳統手段教學相比,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輕松。
教學評價與教學保障措施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將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師生互評等有機結合起來,以此激勵學生。通過評價活動,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為了保障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針對六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我努力地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愉悅地氛圍,以此使學生快樂地動眼、動口、動手、動腦,快樂探究科學的奧秘,快樂地攀登科學的高峰。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能量的轉換》是《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課(放映幻燈1),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放映幻燈2)經過第一課《各種各樣的能量》的學習,學生對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課進一步引領學生探究各種形式的能量之間是如何轉換的,為第三課《能源》第四課《節儉能源和開發新能源》建構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也為他們今后學習物理學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認識基礎。四課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
本課將指導學生認識能量最基本的特點----能量的轉換。教學資料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什么是能量的轉換。
第二部分:認識能量轉換的過程。
第三部分: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動——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放映幻燈3)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讓學生建立能量轉換的概念,明白一種形式的能量能夠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2.科學探究: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想、推測,并能經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2)、指導學生探索,能針對具體情境說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樂于合作,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并能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自我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二、說教學策略、方法以及教學準備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經過營造趣味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能量的轉換。為此特做如下教學準備:錄音機、火柴、縫衣針、花生、涼水、不銹鋼湯勺、軟木塞、大扣子、長1米左右的線繩。
三、說教學過程
對于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5個環節組織教學。
環節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認識能量轉換的概念。
六年級學生對能量轉換基本沒有科學的清晰的認識,教學時經過身邊的生活實例幫忙學生弄清能量的轉換是怎樣回事,(放映幻燈4)再經過開燈、放錄音、搓手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能量能夠轉換并經常轉換,能量的轉換與我們的生活十分貼近,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為本課重難點突破做好鋪墊。
環節二、親手實驗,感知能量轉換的過程。
這部分是本課的重點,我分為兩個層次循序漸進突破。(放映幻燈5)首先采用美國杜威先生“做中學”的教學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根據書上的提示四人一組完成小實驗。先在湯勺里倒入適當涼水并測好水溫。然后固定花生米,點燃花生米加熱水,比較加熱前后水溫的變化,最終組織學生描述能量的轉換過程:劃著一根火柴,人體中的化學能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燃燒一粒花生米,加熱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學能就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這個小實驗簡單易操作,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真正的科學教育。研究證明,僅有學習者處于一個有著多種多樣的聯系與刺激的環境中時,才能更好地建構自我有價值的知識并迅速地發展其思維本事。
第二層次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經過模式圖引導學生描述能量轉換的過程。科學課強調使學生學會科學的看問題和想問題,定量分析能使他們的頭腦更精確化更科學化,僅有能用必須數據來描述事物時,才算到達對事物性質的真正了解。所以我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師生共同討論梳理圖上的一組復雜而連貫的能量轉換過程。這是書上的一幅彩圖,教師引導學生準確描述,“太陽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輻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來自太陽的光能,并轉換成化學能儲存在植物體內,人吸收植物的化學能轉換成機械能,發電機把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電熱水壺把電能轉換為熱能和聲能。”這樣就淺入深出、深入淺出將一個抽象的科學知識體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科學的概念和思維。用活教材,教會學生科學的探究過程,掌握必須的科學方法,相當與讓學生有了一根“點石成金的手指頭”,這是學生終身受益,可持續發展的本錢。
環節三、做小玩具,探究飛旋扣子的秘密,體會能量轉換的過程。
動手做小玩具,我認為是本課教學資料安排的一個亮點,它貼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再一次被激發到高潮。(放映幻燈6)課文詳細地介紹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并且給出了成品樣式和操作情景,學生能順利完成操作,在學生玩過之后探究討論這個小玩具里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很容易就能理解動能與重力勢能之間的能量轉換。再讓學生玩玩自我熟悉的溜溜球,充分理解動能與重力勢能的轉變。這個教學資料的設計不僅僅讓學生充分感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并且初步感知了抽象的科學體系——機械能守恒定律。
環節四、動手畫一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這個活動是在學生理解能量轉換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前面學習的鞏固和檢驗,是從探究到實踐的過程。所以我采用自主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自由發揮做畫,這個環節不但能使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并且潛移默化培養了孩子的科學素養。
環節五、總結鞏固,延伸運用,學會持續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課堂結束時以“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的收攏式提問結合板書對課堂學習資料做一個掃描式總結,然后觀看一段DVD影象資料引發學生深層思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個教學設計的目的是既加深學生對能量轉換的認識,開拓視野,又引發學生新的思考,最終讓學生課后繼續探究問題:“在能量轉換的過程中,一種能量的增加或減少,轉換的另一種能量是否會發生變化?促使學生學科學,愛科學,能自主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并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四、說板書設計
第二課能量的轉換
轉換
一種形式的能量——→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電燈
電能——→光能和熱能
劃火柴
(燃燒花生米)
化學能——→光能和熱能
飛旋的紐扣
動能-——→重力勢能
……——→……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教科版科學課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它屬于“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節《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后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物體發出聲音》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與舊教材相比,本課能夠***地以探究為核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機會,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迎合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它分為4個部分:
1、創設情景、制造聲音
2、收集事實、提出假設
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4、欣賞樂曲、思考延伸。每個環節層層推進,有扶到放。主要通過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和常見材料來“制造聲音”,并對發聲的物體與不發聲的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建立起“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最后從正反取證,驗證假設。滿足了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要求,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讓學生經歷了整個探索求知的過程。
2、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學生還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尤其是一些學聲樂或樂器的學生,他們對聲音的了解更加專業。但是熟悉的現象并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并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聲音更多的奧秘,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熟悉”兩個字上做文章,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以便在引課時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知識的興趣。
3、教學方式的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屬于探索性實驗,從教學進程來分析,對于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這種實驗并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驗證性實驗比較多,而對探索性實驗在三年級下冊部分單元學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學期望與實際效果有一定距離,為此,本課宜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而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說教學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慮,我對本堂課的設計理念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展開一系列實驗活動,探究聲音產生的緣由,知道整個的探究過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是經過抽象和概括出來的話,學生并不這么認為,有人認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已有的經驗,他們關注的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變化,所以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為此設計了幾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主要分為實驗探究、觀察討論、教學評價三個部分。
三、說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科學探究:
1.通過探究聲音產生緣由的整個過程,知道探究的步驟、所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于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
教學重點:通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四、說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我從小學生喜歡“做游戲,猜謎語”的心理特點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準備好一些物體發聲的錄音材料,收集一些有關聲音的資料。上課伊時,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注,通過讓學生說說聽到的聲音,進一步“喚醒”學生對聲音的直接認識。讓學生初步感覺到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此時,老師進一步引導:“其實,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我們總能聽到各種聲音,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雷聲,鄉間的蛙叫蟬鳴,城里車水馬龍的聲音。所以聲音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再也熟悉不過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現在你們身邊有許多物體,你能不能自己來制造聲音呢?在制造聲音的過程中,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呢?”。這些物體事先準備好,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聲音是怎樣來的?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來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聲音等問題。——揭示了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二)、分組操作,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使物體發聲。
首先組織學生觀看桌子上許多能夠發聲的物體,主要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同時適當的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接著對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實驗。
(1)、這些物體你不動它,它會發出聲音嗎?你能使它們發聲嗎?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體發聲嗎?
每個學生明確要思考的內容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活動。但是讓學生發出聲音太簡單了!學生會不以為然地亂敲亂打,所以這里教師應該提出:“老師不是看哪個學生制造的聲音響,而是誰想到的辦法多。”這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活動后教師做適當的總結:物體靜止時都不能發聲,對它們進行敲、打、吹、撥就能發出聲音。那么,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動:觀察發聲的物體并做記錄,提出假設。
(1)、在教師引導下觀察鼓、尺子、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現象的活動。
(2)、學生自主活動:觀察其他物體在發聲前后的變化,作好觀察記錄。
(3)、歸納得出這些發聲物體的共同點。
在活動中教師巡視,關注每一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插入到個別組的研究中。記錄各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研究物體為什么會發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難說清楚,這個活動有扶到放,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記錄、學會思考。通過相同現象的觀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發聲物體與振動有關。但是為了科學的嚴謹性,我們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我們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的假設。
3、活動:再次利用實驗從正反兩方面收集事實,驗證假設。
(1)使三角鐵、音叉、聲帶等物體發出聲音,引導他們通過看、聽、摸,甚至用一些間接的方法驗證物體發聲時確實是在振動。
(2)而后讓學生充分利用有結構的材料自行設計實驗驗證。
(3)使原來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從反面驗證假設。
這是一個加深理解的活動,這里圍繞“發聲的物體一定是振動了嗎?”從正反兩個方面驗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而且通過實驗的方法把這個過程觀察得更仔細,當然學生理解起來就更通徹。讓學生感受積極參與合作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思考延伸
讓學生欣賞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樂器彈奏的樂曲,再次體會一下動聽的聲音。并引導學生樂曲動聽是由于聲音有高低,讓學生思考聲音為什么有高低?把課內的研究引向課外使學生的探究活動繼續下去,逐步形成自覺的探究習慣。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6
一、 說教學內容:
《飲食與健康》是首師大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關愛健康》的第一課時,本課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導學生認識食物中含有哪些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然后指導學生學習幾種鑒定食物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最后向學生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本課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指導學生認識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第二部分:指導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鑒定食物中的三種營養成分。由于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觀察出來,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鑒定。根據學校的儀器和設備情況,教材選擇了鑒定蛋白質、脂肪和淀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方法。
第三部分:向學生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在這部分內容中,主要介紹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報它的結構、兒童少年中的營養不良狀況以及營養午餐的事實、合理營養的原則等。
第四部分:讓學生應用合理營養的有關知識,進行科學配餐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指導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2、學會鑒定蛋白質、脂肪、淀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
發展目標:
1、關注自己的健康,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雞蛋白饅頭 向日葵種子 花生 碘酒 酒精燈等
三、說教學策略、方法及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須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職欲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起手來,參與到實驗中去,并且能夠積極地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連線方法等。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這節課的幾個環節
(一)、認識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開始上課后,教室談話: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進行簡單匯報。教室接著問:你都知道食物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哪些營養成分?在給學生一些時間進行交流,然后匯報,最后教師小結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
這一環節主要通過學生交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思考,使學生對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有更多的認識。
(二)、鑒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學習檢驗食物營養成分的方法
談話:我們怎樣來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呢?
(學生討論檢驗的方法)
2、介紹實驗方法:
實驗一:把蛋白質放在酒精燈上燒,問道難聞氣味,檢驗蛋白質
實驗二:把花生米在紙上摁壓,檢驗脂肪
實驗三:給食物點上稀釋的碘酒,檢驗淀粉
3、組織學生分組進行食物營養成分的檢驗
(教師在此處可以給同學們創設“矛盾”,比如讓同學們猜一猜土豆里面含有什么營養成分,讓同學們的想法產生分歧,來激發同學們的積極性)
談話: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變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環,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小學階段對水的三態變化及水循環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沸騰"兩課之后,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象,也為學習下頭兩課《水的三態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著我們不熟知的變化,并且是有規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成善于觀察、探索的科學態度。在本事培養方面,屬于"實驗本事"和"歸納本事"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小學科學是培養科學素養的科學啟蒙課程"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資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于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著鏡子哈氣,觀察有什么現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經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能夠變成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二、說學生
經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我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具備了必須的操作本事,對于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經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明白凝結現象,但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比較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這一課接觸過,有必須的了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所以學生設計比較實驗,尤其對于實驗的細節還是有必須困難,需要教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本事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明白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比較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比較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動手實驗本事。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
4、愿意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比較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五、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1、教法我將用到復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團體討論法為主。
六、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演示材料:燒杯2只、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準備:小鏡子等。
七、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資料。為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經過學生生活常見現象——向鏡子哈氣出現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經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經過自我設計的比較實驗進行驗證,最終得出結論并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學導入
我將采用復習法:本課教學資料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明白怎樣回事,學生對蒸發現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著對凝結現象的認識,所以,那里我加入復習環節,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為后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教師能夠這樣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齊探究了蒸發現象、沸騰現象,誰說說什么是蒸發現象?哪些地方有蒸發現象?水在蒸發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教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僅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現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散到了空氣中,所以空氣中存在很多的水蒸氣。
這節課教師將和大家一齊,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趣味的現象,下頭我們從一個小游戲開始。對著鏡子哈氣,會有什么現象發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此刻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提出問題,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我動手實驗,再匯報現象。
師:聯系剛才哈氣時看到的現象,你有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節——
(三)學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熱)氣中包含水蒸氣,水蒸氣遇到鏡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那里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溫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么現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啟發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由于導入環節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板書:水蒸氣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呼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四)驗證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能夠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制造出這種現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氣并使它變成水嗎?)我采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后探究: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構成。那里我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個別學生明白,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象什么季節容易產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溫比較低,那鏡子的溫度也比較低。可能是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教師給你供給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銹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于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后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能夠提問為什么用熱水)。
引導學生說出:要用比較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著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一樣?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溫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明白,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得起反復再反復的檢驗!所以采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一樣的現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僅有一個條件不一樣,那么這個不一樣的條件可能就是發生不一樣現象的原因。根據這個道理,你認為小水珠是在什么條件下構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構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能夠變成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凝結)我們能夠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比較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比較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比較實驗時,我先利用實例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的時候,我們用了什么方法?比較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快慢。)然后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必須的邏輯思維本事,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匯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強、對變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景發生。所以我在學生的匯報之后,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并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五)得出結論
對于比較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后,作為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比較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比較實驗的方法。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構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并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結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象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師:教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沖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象包含趣味的科學道理,培養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應用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讓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書設計:
凝結
凝結:水蒸氣--受冷-→水
五年級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象,天氣變化現象,晝夜變化現象,日月星空現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對象,這些方面的生活經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生與傳播,電的產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構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為主要資料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變化規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制作等探究活動;培養"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認識螺絲并了解其功能。
2、能說出正確使用工具固定螺絲的方法,要求動作規范、安全。
科學探究
1、能通過觀察螺絲的外形特點,有計劃地選擇合適的工具來固定螺絲。
2、能在選用工具時大膽猜想,并在使用其固定螺絲的過程中對猜想進行驗證。
3、能在探究過程中和同學進行討論、交流。
科學態度
1、能對擰螺絲的活動產生深厚的興趣。
2、能對選擇的工具是否合適進行判斷,在使用過程中用事實驗證猜想。
3、能按要求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孔的帶條,十字螺絲、一字螺絲、內六角螺絲、內三角螺絲,六角螺絲,十字型螺絲刀等。
教師與學生共同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同學們看一下,這些物品都使用了同一個零件,你們能找到它嗎學生回答,對是螺絲,螺絲的用途可真大,你會擰螺絲嗎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擰螺絲。
(二)探究與發現
活動1:選擇工具
1、螺絲的種類很多,我們要學會選擇工具。
利用大屏幕,讓學生練習。
2、完成《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活動2、固定螺絲
看視頻。然后讓學生看老師擰,再讓學生一個一個操作,老師一定要手把手的,注意安全。
讓其他學生觀察評價。完成活動手冊。
(三)應用與拓展
讓學生觀察桌子與板凳的螺絲有松動的現象沒有,有的話擰緊。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本課中學生通過觀察自然界巖石的特點,推想大自然中巖石的風化原因。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展開自主的探究活動,知道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并通過實驗對不容易觀察到的巖石變化現象進行推想,重點培養學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二、說學情
雖然前面學生已經認識了巖石以及巖石的用途,但對巖石風化的原因卻知之甚少。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內外去搜集、去探究、去觀察、去驗證。
三、說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簡單的器材進行風化作用的模擬實驗。
2、喜歡大膽想象,能對巖石的最終變化結果進行合理的推想,愿意合作與交流。
3、知道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了解著名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
四、說教學策略與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須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起手來,參與到實驗中去,并且能夠積極地去設計實驗方案,課下可讓學生到圖書室、上網查閱資料,搜集了解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使課題加以延伸和拓展。
五、說活動準備
帶蓋塑料瓶、碎石塊、酒精燈、鑷子、火柴、花崗巖(小塊)、水、防護鏡、石膏、綠豆等。
六、說教學過程
本課在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
(一)、情境導入
我首先出示一塊巖石讓學生觀察,并提問:它上萬年前就是這樣嗎?那上萬年以后還會是這樣嗎?讓學生自由回答。(再集中呈現巖石圖片) 欣賞后再提出問題來研究。
(二)、作出假設
是啊,巖石怎么會變成這樣呢?是誰的作用使巖石發生了變化呢?我讓學生先進行小組討論,然后把猜想的巖石變化原因畫或者寫在記錄表中。再全班進行交流。根據學生的假設,適時板書:冷熱、水流、生物、風、火山、地震……
(三)、自主探究
在自主探究環節中,我為學生設計了三個有趣的活動。
活動一:水流對巖石的作用
在這個活動中,我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水流對巖石作用的模擬實驗,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和提醒。比如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可相機提問:你觀察到巖石有什么變化?實驗現象能說明什么?瓶中的巖石有沒有變得像這塊鵝卵石一樣光滑圓整呢?為什么呢?這些問題的提出,主要是讓學生明白自然界中的巖石變化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過程。
活動二:冷熱對巖石的作用
本活動也是讓學生自己設計模擬實驗,把巖石放到酒精燈上燒,表示熱,燒完后放到涼水里,表示冷。冷熱變化代表的是白天和夜晚的冷熱差別。在實驗過程中可相機提醒學生正確使用酒精燈、注意安全、給巖石加熱的同學帶好防護鏡等。學生回報交流發現的問題后教師小結。(冷熱差別使巖石體積收縮和膨脹,內部結構就會受到破壞,產生裂縫,甚至脫落下碎石屑。)
活動三:生物對巖石的作用
在這個活動中我為學生設計了在石膏中種綠豆的實驗(課件出示圖示)——向杯子里倒入石膏糊,灑上幾粒綠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將結成塊的石膏放入盛水的盤子。同學們認為幾天以后會有變化嗎?(發芽的綠豆能從堅硬的石膏中鉆出來嗎?)學生猜想后接著問: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做這個實驗?學生討論后小組領取材料,開始在石膏里種種子,教師巡視指導。
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知道生物對巖石的作用,親自體驗觀察、驗證的樂趣。
(四)鞏固小結
巖石在自然界當中,會受到氣溫變化、植物生長、水流沖刷、風吹日曬等因素的影響,會發生破碎,這種現象就叫做風化。
(五)運用拓展
1、自由活動
出示圖片:山下的這些碎石,不斷地風化,最終會變成什么?本活動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猜想、模擬實驗,推想巖石變化的最終結果,讓學生推想出地球上土壤的形成原來是由巖石風化造成的。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
2、課題延伸
課下讓學生通過上網、到圖書室查閱資料,了解著名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通過這一課后拓展活動使學生對巖石風化有更全面的認識,讓學生在豐富視野的同時,關注與巖石風化有關的研究,把課堂探究活動拓展至課后,關心科學、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
【實用的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合集九篇】相關文章:
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12-27
科學技術的力量說課稿11-03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01-21
青島版科學《金屬》說課稿11-30
科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說課稿11-02
大班科學 種子的旅行說課稿11-08
幼兒園科學活動說課稿12-24
科學技術哲學說課稿12-17
幼兒中班科學說課稿01-11
科學《螞蟻》說課稿(精選5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