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模板錦集6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沉和浮的現象之后,指導學生學習有關水的浮力的知識。課文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指導學生認識什么是水的浮力;第二部分指導學生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第三部分指導學生了解水的浮力的應用。
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2)認識“在水中沉著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第一個實驗,讓學生感知水的浮力。
(2)通過第二個實驗讓學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3)聯系實際了解水的浮力的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2)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和熱愛科學的精神。
說教學重點:
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說教學難點:
理解“在水中沉著的物體也受到身上的浮力”。
說課堂設計理念:
1、科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科學知識。
2、通過實驗探究引導策略幫助學生獲取知識,讓學生在實驗中學會合作、交流,并讓學生親歷水的浮力的科學探究過程。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
說學法:
1、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2、 通過親身探索主動尋求真知,自主獲取知識。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
(1)我們曾經學過“浮和沉”一課,誰能舉出三種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三種浮在水面的物體。
(2)這是一塊包裝用的泡沫塑料,把它放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學生回答后,演示一下。)
2.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關于物體在水中浮和沉的問題。
二.實驗探究
1.實驗探究在水中浮著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1)講述:每組的實驗桌上都有一塊泡沫塑料,把泡沫塑料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泡沫塑料,再抬一抬手,反復幾次,手有什么感覺?每個同學都試一試。
(2)學生分組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
(4)講述:再用氣球做同樣的實驗,手有什么感覺?
(5)學生分組實驗。
(6)匯報實驗結果。
(7)討論:
①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氣球,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②以上實驗說明什么?
(8)教師小結:以上實驗說明,在水中浮著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教師板書課題)
2.實驗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
(1)討論:
①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樣想的?
②怎樣證明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
(2)講解:要想知道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我們先來做一個與這個問題有關的實驗。(以下內容教師邊講解邊演示)
首先用皮筋提起一個鉤碼,我們會看到皮筋被拉長,用直尺量一量皮筋的長度;然后用手將鉤碼向上托一托,觀察、測量皮筋的長度有什么變化?
(3)學生分組實驗,適時記錄實驗結果。
(4)匯報實驗結果。(用手將鉤碼向上托時,會看到皮筋的長度變短。)
(5)講解:我們通過皮筋的長短變化,可以看出鉤碼受到了一種向上托的力,猜猜看,如果我把鉤碼放入水中,假如皮筋的長度也發生了變化,那它說明了什么?如果皮筋的長度沒有發生變化,那它又說明什么?
(6)猜想結論。
(7)實驗探究。(分小組進行,邊做實驗邊記錄數據,通過數據得出結論)
通過具體的數據變化說明問題,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8)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9)討論交流:實驗結果說明什么?
沉入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水的向上的浮力。
(10)總結概括:各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師板書)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進行成果共享,在爭論之中啟發靈感,在辨析之中提升自己,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不斷得到發展。
三、學以致用
1、談話:水的浮力與我們有什么關系?
2、看課文中的插圖。
3、觀察、討論:
(1)圖中是什么物體?
(2)它們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
(3)在生產和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水的浮力?
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4、教師小結:水的浮力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很廣,如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載人的體重,各種船只利用水的浮力承載人和貨物的重量,此外,渡河用的浮橋,海上采油的鉆井臺,浮在水上的航標燈等,也都應用了水的浮力。
四.總結交流
1.教師簡單概括本課教學內容。
2.鞏固練習:
①什么是水的浮力?水的浮力是向著哪個方向的?
②為什么在水中能把一個人托起來,而在岸上卻托不起來?
3.談話激趣:
科學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只要我們善于觀察、認真思考,身邊的科學一定能為我們所利用,一定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我們服務。
通過談話,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五.思維拓展
既然各種物體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為什么有的物體會沉下去,而有的則浮在水面上?
這里,我為學生提出了一個新穎的問題,雖然學生很難在課堂上解答出來,但它能夠評價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它不是學生在課堂上背得滾瓜爛熟的知識,而是一個需要凝思,需要創造性地完成的任務。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一樣,途徑也不盡相同,這正是我們所說的表現性評價。
說教學反思
1由于學生在前面一課中已經認識了沉和浮的現象,因此,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泡沫感知水的浮力這部分內容所花時間較少,而且很容易就理解了浮力的概念,為后面的教學爭取了更多的時間。
2在教學“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時,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為學生主動提供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空間,然后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得出結論。
3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了實驗探究引導策略,不僅幫助學生獲取了科學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4美中不足的是,有個別學生學習之后對“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理解還不是很透徹。難以理解“既然各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為什么有的物體會沉下去而有的會浮在水面上?”這個問題。由此可見,教師在上課時還沒有把知識真正落到實處,還必須兼顧個別差生。
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地圖的基本要素。
我說課的流程是:1、教學理念;2、教材分析;3、學情分析;4、教法學法;5、教學過程;6、板書設計;7、達標反饋。
根據地理新課標倡導的新理念,要求教育應由知識本位的應試教育向知識、能力并重的素質教育轉化;教學主陣地由課內到課內外結合的轉化;由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到師生雙主體的轉化,由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單一性到科學性、多樣性、開放性、探究性轉化。我設計的教學理念為:
一、教學理念
教學中,以生活為引領,以活動為載體,在師生、生生的交流、碰撞中生成動態的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并滲透情感思想的教育。建構了“誘導興趣——引起關注——合作探究——內化知識——指導實踐”的基本模式。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符合學生由生活到知識,由淺入深的認知過程。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和靈魂,要設計本堂課的教學,首先應對本節的教材了如指掌。下面我就本堂課的教材進行分析:
二、 教材分析
(一)地位與作用
《地圖》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地圖是地理學習的第二語言,它既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地理學習的最經常、最重要的工具。掌握地圖知識,學會使用地圖,是以后學習地理所必需的預備知識和技能,也是學生以后參加社會工作所應具備的文化節素質之一。
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既是地球和地球儀內容的延伸,同時也是下面學習“地形圖的判讀”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是教材的重點。
(二)教學內容
本課教學內容著重闡述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對于方向和比例尺,小學數學教材有相應的章節講解,學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判斷與計算;對于地圖的語言—圖例和注記,一般來說,學生在平時與地圖都有接觸。所以本節教學不應做過多的重復講解,而是回顧、練習、歸納與提高,幫助學生較為系統地了解地圖三要素。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本堂課的內容,我確定的三維電教學目標為:
(三)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領會并掌握學習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是今后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2、能力目標:
①在地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并根據比例尺換算成實地距離。
②能夠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指向標等確定方向。
③熟悉常用圖例和注記。
3、知識目標:
①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等基礎知識。
②學會運用比例尺計算圖上兩地間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別方向。
根據初一學生年齡小、空間概念不強計算能力不高的特點和本堂課的內容,我認為本課的重、難點是:
(四)教材的重點、難點
1、重點:
①比例尺的計算和表示方法;
②在經緯網地圖和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
2、難點:
①比例尺大小的辨別及其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②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那么我們面對的學生情況如何呢?
三、 學情分析:
我認為,現在初一學生年齡小,空間概念不強,有些學生在地圖符號的認知和空間關系的建立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難度,教師需要創設多種情境,結合學生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加速他們的社會化進程。
四、教法、學法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學習過程并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過相互合作、探究而建構形成的。它認為有效的教學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習者參與目標或子目標的提出或確立;有效的'教學應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學習材料、時間以及空間上保障;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習者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有效的教學應使學生獲得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所以本堂課的教法主要有情景體驗法、討論教學法、啟發引導法;具體教學手段為:多媒體輔助教學。 通過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的方式,最終達到新課標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目標。具體教學手段為: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分析
分成兩大部分:課前準備和授課環節
課前準備:1.師生共同收集各種地圖;2.每位學生發給一張練習題,附永川城區平面圖。設計意圖:通過課前準備,讓學生先一步感知地圖,在收集的過程中既獲得了知識,也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其學習地理的興趣。
授課環節: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某日,你和同學正在學校(文理附中)門口玩耍,一位司機(外地人)路過問到永川火車站怎么走,你支吾了半天也沒說明白,此時你最需要一張……(地圖)
隨后展示一張永川城區平面圖設計意圖:這是學生身邊的地圖,既體現了新課標中的“教學主陣地由課內向課內外結合的轉化”,也能很好的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能及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激趣的目的。
(二)巧設問題、突出重點
有了地圖,這個外地人又遇到問題了------可是我看不懂!
①火車站的位置在哪兒?②我該向哪個方向走?③還有多遠啊?
意圖: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繼續探究下去!而且外地人提出的三個問題正是本堂課要解
決的“地圖的三要素”,隨后就以這三個問題為線索,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地講解,既條理清晰又引人入勝。
(三)分析問題、突破難點
問題一:火車站的位置在哪兒?------圖例 . 由于這部分的內容比較簡單,因此主要以學生記憶為主,于是我設計了一個“比一比,記一記”的小組之間比賽記圖例的活動。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學生記憶時,教師引導同學們要注意到圖例間的細微差別,如洲界與國界,使同學們在短時間里能迅速學會看圖例及注記等。
課件展示:逐張出示“一些常用的圖例”圖片,讓學生在初步熟悉的前提下進行認識圖例的競賽活動。(師生互動) 問題二:我該向哪個方向走?-----方向
地圖上方向的辨別,特別是在經緯地圖和指向標地圖辨別方向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更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部分的教學仍然以學生讀圖活動為主,配上練習,練習→講解→掌握→再練習鞏固,以求學生能在“練”中理解,能在“練”中學會辯方向。 在學習的過程中,遵循學生學習的一般規律:由易→難,由淺→深,由普通→特別,因此地圖上方向的辨別也從一般開始:
1、出示一幅《文理附中校內平面圖》
一般情況下,地圖上方向的辨別:“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練習。
2、出示同一幅地圖,加上指向標,引導同學們注意觀察它們間的差別,指出指向標所指的方向為北方,還是同樣的問題請同學們再做一遍。
教師可適時引導解題方法:利用指向標平移法
你掌握了嗎?再來練一練:
問:你現在能為這個外地人指明方向了嗎?
3、 展示經緯網
提問:
(1)經線指示什么方向,緯線指示什么方向?AB指示 方向,AC指示 方向;
(2)再下一步下一步深入到:同一條經線或同一條緯線上的兩點方向應該怎么辨別? 圖上B在A的 方向,C在A的 方向。
(3)最后提出:假如這兩點既不在同一條經線上又不在同一條緯線上,如A和D,那又該如何確定這兩點之間的相對位置呢?D在B___方向
引導學生根據a、b,分解經緯線即B在D的北方、西方,綜合得出B在D西北方向來解題。
練習運用:
完成練習后,啟發、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在不同類型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般地圖: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問題三:還有多遠——幫助這個外地人量算文理附中到火車站的距離。(比例尺) 知識回顧:回顧小學階段學習與“比例尺”相關的知識。
學生讀圖:老師課前發的永川城區平面圖。
小組討論:①如何量算地圖上兩點之間的實地距離?
②在永川城區地圖上,從文理附中到火車站的圖上直線距離是多長?實地距離又是多長?如何利用圖上給出的條件計算出來?
③根據你們所學的數學知識,地圖上的比例尺有什么表示方式?試在你準備的地圖上找出這幾種表示方式。
教師在學生回答時做一些適當補充,師生共同小結出比例尺的概念、計算公式,并用表格列出比例尺的幾種表示方法:
1、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由此推理出: 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2、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法及互相轉換;(先讓學生回憶,再試著在地圖冊上找出這幾種表示方式。)教師在學生回答時做一些適當的補充,師生共同小結出比例尺的概念、計算公式,并用表格列出比例尺的幾種表示方法:
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直覺思維和觀察能力。體現了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
再及時通過練習來鞏固這部分的知識:
1、在地圖上量得甲、乙兩地的圖上距離為3厘米,而兩地的實地距離為60千米,則這幅圖的比例尺是( )
A 1:20xx B 1:200000 C 1:2000000 D 1:20000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A 1/2000000 B 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200千米 C 公里
3、算出外地人由文理附中到火車站的實地距離?
然后,同學們讀圖教材32頁,圖1.37中國地圖和1.38北京地圖,根據表格列出的項目比較這兩幅地圖:
(1) 比例尺的大小;(2)表示范圍的大小;(3)表示內容的詳略。
從而得出A。比例尺大小的判別與地圖內容詳略、范圍大小的關系:
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
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尺小。
B.圖幅相同:比例尺大—范圍小—內容詳細; 比例尺小—范圍大—內容簡略。
以上教學通過用直觀、形象的地圖來比較,不僅僅易于年齡小、空間觀念不強的初一學生接受,他們還能體驗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成功的喜悅,大大提高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六、板書設計:
板書是為了歸納整合知識,理清學生思路,宏觀把握本課知識的結構,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地圖三要素
1、比例尺
概念: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表達方式 線段式:如
數字式:如1:4000000
文字式: 如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40千米
大小 比較: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小
圖幅相同:比例尺大→范圍小→內容詳細;
比例尺小→范圍大→內容簡略
2、方向
一般地圖: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3、圖例 符號 文字 數字
通過學生自己歸納理清思路,這非常重要,因為多媒體教學存在一個弊端,知識顯得散亂,如不及時地歸納總結,學生根本不知道這堂課的重點。
七、小試牛刀、達標反饋
在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有一句醒目的名言:我聽過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它充分說明了動手、動腦的價值。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大膽放開手腳,組織學生課堂活動討論、小結,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課堂小測驗,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發現問題并馬上解決問題,師生共同反思,為更好地學好下一堂課做好準備。
你會讀圖了嗎?運用你學會的知識和技能,解答下列各題
1.在地圖上量得甲、乙兩地的圖上距離為6厘米,而兩地的實地距離為120千米,則這幅圖的比例尺是 ( )
A.1:20 B. 1:200000 C.1:2000000 D. 1:20000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
A.1/5000000
B.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500千米
3.如圖, 點a(0°,20°W),點b(20°N,20°E),a在b的方向是 ( )
A.東南 B.西南
C.西北 D.東北
4.讀某區平面圖,回答問題。
A.耕地位于橋梁的 ______方向
B.村莊位于耕地的____ 方向
C.公路的方向是怎樣變化的?________________
5.說出下圖A至L圖例代表的地理事物
說課稿 篇3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的第二課《食物中的營養》。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方法,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這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教材分析
1、課程分析
本課是《食物》單元的第二課,是承上啟下的一課。本課的活動將學生由“我們吃什么”的問題引入到“食物帶給了我們什么營養”上來,最終將豐富的食物與豐富的營養之間的關系,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后面的均衡膳食概念的構建做好準備。
2、活動分析
本課有三個活動:
活動一:食物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活動二:在一天的食物中,我們能獲得哪些營養。
活動三:辨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我們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課的教學,為了更好地體現活動音的梯度也結構,讓學生經歷典型的探究過程;也為了讓教學更條例孩子們的認知規律,我把教學環節進行了調整。把研究在一天的食物中我們能獲得哪些營養,安排在辨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之后,這樣活動的過渡更加合理,也更容易把課堂延伸到課外,為下節課的均衡膳食做好鋪墊。
3、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未知欲強,通過一年半的科學課學習,已經能比較熟練地運用觀察、實驗、記錄等方法進行科學探究,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關于食物有關較多的體驗,經過上一節課的學生,對一天的食物有了豐富的認識,大多數學生都知道我們是通過食物獲取營養的,這些都是學習本課的基礎。但孩子們對于食物所含營養成分的認識是相當有限的,甚至是一無所知的,這是學習本課的障礙,又恰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
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依據《課標》和教材及我校的學情,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知道食物含有蛋白質、淀粉、脂肪、糖分、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等營養成分。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經歷自主探究食物的營養過程,著力訓練學生做好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了解合理安排飲食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并能樂于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及其作用。
用實驗的方法辨別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教學方法
1、開放式教學法:
在教學中運用收集資料、創設情境、提供材料、觀看視頻、分組討論、實驗探究等多種教學手段,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的、主動的、創造性的學習。
2、引導發現法:
通過老師的“引”,引導啟發學生自覺獨立思考,讓他們自己嘗試采用“發現法”來學習。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師生談話:同學們請看,圖片上都是我們平常吃過的食物,經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一天中我們要吃許多的食物,那我們為什么要吃大量的食物呢?我們能從種類豐富的食物中獲得什么營養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食物中的營養》。
提示課題并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回味美食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到食物的豐富。借助問題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初始想法,還可以引發學生對食物營養的思考,從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進入本課的研究主題。
二、活動一:食物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1、引導學生匯報課前預習情況。
談話:老師布置大家課前查閱有關食物中所含營養成分的資料,誰愿意來匯報一下,你通過查閱資料,知道了食物能為我們提供哪些營養呢?(匯報時大多數學生可能提到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少數學生可能提到糖類和水)
設計意圖:
對于食物中含有的各種營養成分,學生的原有經驗知道一些,但不完整,還可能是錯誤的,布置學生課前查找資料,可以讓學生對研究內容有所了解,更容易激發孩子研究的興趣,也可以降低課堂探究的難度。課堂上的匯報不僅是對預習情況的檢查,還是對知識的簡單梳理,了解學生對食物中所含營養成分的認識。
2、通過閱讀資料,小組合作研究,認識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作用。
講述: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已經知道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通常分為: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水。
研究內容:
A、富含這些營養成分的食物有哪些?
B、這些營養成分對人體有哪些作用?
設計意圖: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但在教學實施中,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是全過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進行,本次探究活動是無法通過實驗驗證來完成的,所以采用閱讀探究的方式來完成。側重點就放在了搜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訓練上,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利用教師準備的通俗易懂的資料和書上的資料,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很快地解決問題,突出重點,初步認識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作用。
3、匯報活動。
在學生進行匯報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引導,將匯報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重點匯報出蛋白質的特點。(蛋白質是人體的重要組成成分)
第二個層次,在找出脂肪和糖類對人體作用的共同點后找出不同點。(都能為人體提供能量,但提供的有低能量和高能量的不同。)
第三個層次,在找出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水對人體作用的不同點后,再找出相同點。(調節人體機能,是我們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營養。)
設計意圖:
有層次、有梯度的匯報,讓學生對材料有一個深入思考,加工重組的過程,體現了學生不斷形成概念的過程,也使學生對食物所含營養成分對人體的作用認識更加深刻,有利于突破難點。
學生匯報的同時,教師相機板書。
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還可以插播視頻資料。
設計意圖:
各種營養成分的作用理解起來很抽象,僅通過文字資料理解比較生澀的內容,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是很難的。通過觀看視頻資料,化抽象為具體,把“死”的知識活過來,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視覺中;視頻中類比的使用還能讓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這樣就能突破難點,讓學生理解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對人體生長發育和保持健康的作用。
4、小結。
我們知道了食物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蛋白質是我們生長發育所必需的,脂肪和糖類能為我們提供能量,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調節身體的機能,水可以保障生命系統得以正常運行,這些營養成分對人體都是必不可少的。
設計意圖:
通過小結對食物的營養成分及其作用進行梳理,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突出教學重點。
三、活動二:辨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談話:同學們,了解了這么多的營養成分,想不想在食物中找一找它們呢?
檢驗脂肪和淀粉
第一步,請同學們根據書中46頁的內容制定小組的實驗方案,再根據方案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要做好記錄。
第二步,匯報交流。
設計意圖:
實驗是科學的生命線,倡導實驗和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經歷探索過程,是當前小學科學課改的理念。實驗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動手之后也動腦,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同時我還注意了三個實驗的層次與結構,體現了一個從扶到放的過程,使學生通過實驗掌握了辨別食物中營養萬分的方法,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3、討論:如何才能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維生素和礦物質呢?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明確看食物標簽和相關資料也是辨別食物中營養成分的方法。
說課稿 篇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下冊第二課第一節《公民的義務》,針對本節教學,我主要從以下幾個部分進行說明。
第一部分: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課“我們應盡的義務”由兩節內容組成, “公民的義務”是本課的開篇課,從知識承接性和延續性來看又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內容主要幫助學生認識履行義務的原因。了解我國xx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的內容,明確既要履行法定義務,又要履行道德義務等問題。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我與他人的關系”之“權利與義務”部分的要求,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學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確立本課目標為:
1、知識目標: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我國xx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的內容;道德義務和法定義務的關系;
2、能力目標:增強對公民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對履行道德義務重要定義的認識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明確履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重要定義,增強對國家、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責任意識,做負責任的公民。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明確法定義務、道德義務的含義及意義
依據:法定義務是做為公民的資格的底線,而自覺履行道德義務是每個公民的更高追求,這有利于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社會文明的進步。
2、難點: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依據:在履行義務過程中上,學生缺少主人翁的責任感,尤其在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小事上,過多的注重權利而看不到自己的義務。
第二部分:說學情
現在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嬌生慣養,從家庭、社會中得到的較多,而付出的較少,自覺履行義務的意識不強,所以讓學生首先明白公民有哪些法定義務、哪些道德義務,樹立義務觀念非常必要。
第三部分:說教法
根據本課內容,結合初二學生的認知和思維規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情感體驗法;
2、設疑討論法;
3、案例分析法;
例如:在重點處理上,道德義務的履行上,主要采用情感體驗法,激發學生情感,把知識內化為能力,外化為行動。在本課重點知識的處理上,先通過設疑討論,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主動去發現權利與義務的關系。通過教師設置情景,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經過比較,從而總結出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第四部分:說學法。
八年級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還需要提高,遵循學生的思維規律,結合本課實際,擬采用以下學習方法:
1、案例分析;
2、小組討論;
3、比較分析等方法。
第五部分: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于本課在知識體系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所以本課采用在總結上課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問題來啟發導入,即:權利與義務有什么關系?做為公民我們都需要履行哪些義務?
二、展示目標,明確任務
1、 明確道德義務含義,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系;
2、 知道我國xx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的內容;
3、 明確履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重要意義,增強對國家、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責任意識,做負責任的公民。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做到目標明確,心中有數,避免盲目的學習。
三、啟發誘導,解決問題
(一)情景體驗
利用身邊的情景事例:我校八年級一班學生姚潔和馬超慧同學的行為表現。以此為背景,設置問題:
1、兩位同學在上述活動中,履行了什么義務?
2、根據你的理解,說說什么是法定義務?
什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它有哪些內容?
3、履行這些法定義務有何意義?
4、什么是道德義務?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內容有哪些?履行道德義務有何意義?
5、 法定義務與道德義務的關系。
設計意圖:一方面,運用此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主動探索問題;另一方面,讓學生在體驗、感悟、分析的基礎上,使學生主動去發現法定義務與道德義務、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把知識內化為能力,外化為行動。
(二)探討交流
設疑:
多媒體展示一組漫畫材料,設置問題:
(1)漫畫反映出社會中存在的什么問題?
(2)“只想享受權利,不想履行義務;想多享受權利,少履行義務”的認識正確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先通過漫畫材料,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再通過教師設置的具體問題,讓學生在觀察討論的基礎上,經過比較,從而總結出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并能舉例說明,加深理解,突破本課難點。
(三)拓展應用
列舉“見死不救”的案例,設置討論問題:
1、你認為詹某的父母會勝訴嗎?為什么?
2、你如何看待案例中李某的行為?
3、我們身邊還有那些類似的不道德的行為?
設計意圖:通過案例分析,對所學重點知識進行檢測,使學生進一步明確道德義務與法定義務的區別。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家庭、學校、社會上的不道德現象,明確不道德行為會受到社會輿論譴責,從而感受履行道德義務的重要性,增強對社會、集體、他人的責任感,做負責任的公民。
(四)暢談收獲(總結)
要求學生說一說: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獲了什么?
設計意圖:一方面,檢測本節課學生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另一方面,培養、鍛煉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五)作業設計
1、收集歸納你在家庭、學校中分別履行了那些道德義務和法定義務?
2、完成本節課教材中的相關練習題。
四、 說評價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恐龍》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知識性短文,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向學生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性,內容通俗易懂。
全文共六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紹了恐龍的生存時間和地點。第二,三自然段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和形態特點。第四,五自然段介紹了恐龍的生活習性,最后一個自然段說到了恐龍的消失至今還是一個謎。
2.教學重點、難點
課文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向學生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特點,內容通俗易懂。借助圖片、游戲等手段,幫助學生體悟恐龍的種類、形態特點,進而有感情地朗讀,并學習掌握課文描寫恐龍的說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較、列數據)。
二、說教法學法
將“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綜合運用,有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孕育。
1.情境渲染:通過視頻、游戲、文字、圖片,創設情境,渲染氣氛,使學生了解恐龍的特點,認識各種恐龍并積累語言。
2.分層遞進:由淺入深,從教師精講雷龍特點到自學感悟,并在此基礎上自主創作。從扶到放,把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方式改變為以學為主,并按照最有效的個人化原則來學習(如選擇喜歡的恐龍圖片進行交流),體現了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學規律。
3.賞識成功: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之間的多向交互,讓學生交流自主學習成果,激勵了學生的創造欲望,促進了學生自信心,自我意識,自我概念的形成。“讓學生感受一個成功的,主宰的自我。”
三、說教學過程:
《恐龍》是一篇知識性短文,通過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學生心中最神奇的一類動物,以平時學生對恐龍的興趣和認識來看,若不注意,有可能上成一堂知識介紹性質的自然課。因此,根據學生實際,針對課文特點,本課教學首先應立足“語文學科”的學科特點,利用這些知識進行語言能力訓練,在閱讀中學習如何運用說明方法增加知識性文章的可讀性。其次,以本課為載體,通過生動活潑地學習,激發學生課后繼續探索研究恐龍世界的興趣。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出示恐龍的圖片,并提問,你們認識它們嗎?讓我們一起喊出它們共同的名字——恐龍。
屏幕山形象逼真,生動直觀,新穎鮮活,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從而使教學一開始就牢牢抓住了學生的目光,并延續至整堂課,并順利展開教學。
(二)、創設情境,認識恐龍
創設游恐龍園的情境,讓學生逛恐龍園,在了解課文內容后,對自己感興趣的恐龍反復研讀。在此基礎上,結合圖片,教師講讀課文,從重點講解到半扶半放到自品自讀書本描寫的語句,了解了恐龍的特征以及學習課文對恐龍的描寫方法,適時給予獎勵,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提煉,最終達到品讀的目標。
(三)、猜猜我是誰
這是一個游戲環節設計,讓學生操作一個將恐龍圖片拖移到相對應的文字上的游戲,這個游戲練習的設計,在于讓學生達到對恐龍外形特征進一步了解的目的,因此游戲的完成也促進了文本的鞏固。
(四)、恐龍園招聘解說員
這一環節是對課文重點內容的提升,在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了恐龍的特征以及學習課文對恐龍的描寫方法后,給自己喜愛的恐龍做介紹,將語言積累進一步內化,講出恐龍的特征,達到了知識的遷移。并積極鼓勵學生在介紹時加入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讓自己解說的恐龍更加生動具體,對解說精彩的同學頒發“小小解說證”,充分調動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樂在其中。
(五)、課外延伸
語文教學絕不僅局限于課文知識,同時要求適當拓寬。在可結束時,給學生關于恐龍的網站,讓他們課后自己查閱,記下相關資料,組織交流討論。課外延伸要求學生將這種探究延續到課外,培養學生對恐龍知識的持久興趣,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熱情,以達到持續發展的目的。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恐龍》說課稿之二,恐龍,希望對你有幫助!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水果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它富有營養,又貼近幼兒的生活,可以給幼兒帶來豐富的感官之旅。秋天是水果豐收的季節,且水果的品種豐富。常見的有蘋果、香蕉、葡萄、橘子、梨子、柚子等,它們大小、顏色、形狀各不相同。幼兒雖然知道一些水果,但對水果的用途和營養價值等還不了解。家長有反應幼兒在家不喜歡吃水果,喜歡吃膨化食品。因此,有必要讓幼兒形成對水果的正確認識,對水果有進一步的了解,激發幼兒想吃水果、愛吃水果的欲望。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于生活,又能服務于幼兒的生活。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此活動的來源于生活。我們都知道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有利于幼兒(幼兒食品)的身體健康(健康食品)。而且任何的季節都有著各種不同的水果,取材方便。水果的種類品種繁多,用途之廣,它的形狀、顏色、味道及生長的地方都有所不同。然而,幼兒雖然在生活中隨便都可以看到水果,但對水果的用途、種類、生長的地方、都還不了解,因此,我們有必要讓幼兒對水果的內部構造、生長的地方和它的水里的變化有所了解,加深對水果認識和了解。我們認為選折此教材有一定的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說的,既要符合幼兒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于生活,又能服務于幼兒生活。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貫穿于一個教育活動的始終,對活動起著主導作用。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認知及情感兩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表達交流,又有相互合作的部分,目標為:1)通過了解水果的名稱;2)嘗試運用句型I have___表達自己的所有物。3)鼓勵幼兒參與到游戲中,按照游戲規則進行游戲。
根據目標,我們把重點定位于:感知水果的外形,了解水果的名稱。通過談話—水果分類—嘗水果—水果拼盤—運水果,五個環節有機聯系,相互滲透,引導幼兒主動活動,擴展幼兒的知識經驗和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創新精神。活動的難點是:幼兒要回憶生活經驗,將水果按顏色、形狀、吃法等進行分類和制作水果拼盤,主要通過小組商量和討論,自主操作,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我們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注重綜合性、活動性、趣味性、寓教育于游戲之中。為此,我們作了如下準備:1)經驗準備:活動前參觀過果園。2)物質準備:蘋果、梨子、香蕉、葡萄、柚子、香蕉等水果若干個;塑料盤子,塑料刀子、毛巾一組每人一套。削水果的工具、牙簽、運水果的小筐。錄音機,音樂磁帶、投影儀。布條、小禮品若干。情境創設:水果王國,背景是各種各樣的水果。
二、說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并能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因此,本次活動教師將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讓幼兒通過分組交流探索的結果,分組合作制作水果拼盤,分享共同合作的過程與結果,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1.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知識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
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請幼兒為水果分類,主要是探索水果的外形和特征,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獲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活動是制作水果拼盤,讓幼兒在感知和認識各種水果的基礎上,提升經驗,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制作一個有特色的拼盤。
2
3.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了“水果王國”的世界,以水果皇后的形象出現,引起幼兒的注意。并結合秋收,引發幼兒融入到說水果名稱、分水果、嘗水果、運水果的情境中,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積極思考,動腦,以達到個性與素質的共同發展。
1、游戲法: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活動引導幼兒扮演各種水果娃娃,我扮演水果媽媽(媽媽食品)共同創編水果娃娃的動作,并組織玩《找水果》的游戲,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活動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導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比一比從中獲得感知。第二次是讓幼兒通過切、掰、撥等方法來發現水果里果核的秘密。第三次是讓幼兒把水果放到水池里發現水果沉浮的秘密并進行記錄。
3、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談話講解把實物或教具演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是通過觀看vcd讓幼兒更加直觀的理解各種水果生長的地方。
4、互動法:讓每一個幼兒都動起來,有師幼互動、幼兒之間的互動、幼兒與教材的互動。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除此,我們還適時的采用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審美熏陶法對話使幼兒從中獲得對水果秘密挖掘的認識和體驗。
三、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更升華了情感。
本次活動采用的學法有:
1.多渠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比一比、分一分、嘗一嘗、學一學、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潛移默化的讓幼兒對水果產生濃厚的興趣。
2.體驗法: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我們就采用了游戲體驗法,讓幼兒參與水果王國的水果宴會,并通過回答問題,分水果,嘗水果,做水果拼盤,運水果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幼兒沉浸在游戲的樂趣中,體驗水果王國里的快樂。
3.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二次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分水果,引導幼兒按水果的特征、外形進行分類。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協商、合作、嘗試不同的分法。第四次的活動中,幼兒能動手嘗試制作水果拼盤,有助于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想象力。通過對作品,進行介紹和評價,拓展了知識面,提升了口語表達能力。體現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1、多通道參與法:活動中,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比一比、嘗一嘗、學一學、說一說、等種感官的參與,活動中幼兒能在快樂在游戲探索中獲得了知識。
2、操作法:在活動中讓幼兒通過切、掰、撥、挖等方法來發現水果肚子里面的秘密。
3、觀察法:在活動中讓幼兒各種水果都放到水里,通過觀察發現水果在水里的秘密。
四、說教學程序:
一、激發興趣:(情境:水果皇后的邀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打扮成水果皇后的樣子,把幼兒帶到了神秘、新奇的水果王國,引發幼兒觀察水果的興趣。并通過回答水果皇后的問題:“你知道秋天有哪些水果?他們叫什么?有什么營養?”過度到下一環節。目標1能自然落實。
二、根據水果的特征分類(為水果王國的水果分家)
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我們為每組幼兒提供了充足的水果,供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通過讓幼兒介紹,和集體小結的方式,鞏固對水果外形特征和用途方面的認識。
三、品嘗分辨水果的味道(品嘗水果王國的水果)
感知完水果的分類,幼兒就會對水果的味道產生興趣了,因此及時的提問:你們想嘗嘗這些水果嗎?幼兒通過蒙眼睛品嘗水果,這樣大大增加了幼兒品嘗的興趣,這一環節充分滿足了,幼兒愛吃,喜歡吃的天性。同時滲透,水果營養多,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對人體有幫助,讓幼兒意識到多吃水果的好處。此環節主要落實目標3
四、制作水果拼盤
幼兒已經不滿足品嘗水果了,他們蠢蠢欲動,想自己親手制作一盤可口的水果拼盤。我們在每組提供了各種水果、塑料切刀、叉子、盤子等工具,讓幼兒動手操作,制作一盤有特色的水果拼盤。制作結束后,讓幼兒進行交流分享,將制作好的拼盤放在投影儀上展示,并向大家做介紹。此環節落實目標2
五、運水果
活動結束前,通過游戲運水果,讓幼兒把水果王國的水果運回家,來延長幼兒對此活動的興趣。幼兒在吃了水果,動手制作水果拼盤后,需要運動。一個好的教學過程,是需要動靜交替的,因此,我們在最后一環節,讓幼兒動起來,用小筐將剩下的水果運回家,并以小組比賽的方式進行。請幼兒將剩余的水果帶走,既是為水果皇后幫忙的表現,又達到了運動的效果。相信幼兒對水果會產生持續的興趣,從中生成出更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活動。
【精選說課稿模板錦集6篇】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錦集8篇06-13
精選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10-10
蘭亭集序說課稿錦集5篇06-15
蘭亭集序說課稿錦集9篇05-22
蘭亭集序說課稿錦集五篇05-11
蘭亭集序說課稿錦集九篇04-14
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10-14
蘭亭集序說課稿錦集十篇04-19
精選會議方案模板錦集5篇12-31
【精選】計劃方案模板錦集10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