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說課稿模板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科學說課稿模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1
設計意圖:
很多家長在與我們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常常提到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就餐時,喜歡用勺,不喜歡用筷子,或不會用筷子,而科學證明,長期使用筷子會對幼兒小手肌肉的發育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促進大腦相應功能區的完善和發展,家長很希望老師能說服孩子多用筷子,因為孩子們最聽老師的話。為此,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設計這個科學實踐活動,目的在于通過這個活動,讓幼兒了解筷子的用途,在游戲活動中獲得樂趣,從而喜歡并正確使用這一工具。
活動目的:
1、了解筷子的產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國人獨特的'發明創造。
2、嘗試使用筷子進行各種實踐和游戲活動。
3、培養幼兒小手肌肉的靈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協調性。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副筷子,一個不銹鋼小碟子。事先按6個一組分好后放入大托盤中并用餐巾布遮蓋起來。
2、每6名幼兒分為一個小組,每組一個不銹鋼水果盤,放入煮熟的五香胡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
3、錄音機一臺,活潑歡快的兒童樂曲磁帶一盒。
活動重、難點:
幼兒正確操作筷子,并用筷子開展各種活動。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師:我給大家講個謎語,大家猜猜是什么。姐妹雙雙一樣長,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熱熱都經過,酸甜苦辣一起嘗,猜一樣日常生活用品。 幼:筷子。
師:是的,今天老師就給小朋友們帶來了筷子,(出示筷子)它可是我們中國古代人的發明,那時的人們用竹子削成這樣的兩根細竹棍,一頭細,一頭粗,開始人們稱它為“箸”,后來又叫筷子,別小看這一雙細細的筷子,無論面條,米飯,青菜,肉食,甚至小豆粒,吃任何東西都難不倒它,它既可以這樣夾菜,也可以當叉子,又方便又衛生,后來中國人就習慣了用筷子吃東西,并且一代一代傳下來。現在,它可是我們吃東西的時候離不了的好伙伴。你們說,筷子是不是很神奇呢?你們想不想來試一試?
2、學習活動。
① 請每一組的小組長為幼兒分發筷子與小碟子,幼兒將各自的筷子按老師的要求拿在手上。
② 師:先將筷子象老師這樣拿在手上,細的一頭向下,粗的一頭向上,且兩只筷子的兩端要對齊,然后用大拇指,食指夾住,將中指放在兩根筷子之間,這樣,我們的筷子就能夠自由的開合,夾取東西了。現在。讓我們互相看看,誰的小手最靈巧。(幼兒間相互交流,檢查,老師則巡回指導,并幫助那些還不能正確持筷的幼兒掌握要領。) ③ 師:現在,讓我們舉起我們手中的筷子來做個筷子操吧!
放音樂,幼兒跟隨老師練習筷子使用的各種模仿,如:并攏筷子撥飯,張開筷子夾菜,橫著筷子挑面條,豎著筷子叉饅頭,攪動筷子攪拌等等,反復多次練習。
3、實踐活動。
① 請小組長分發果盤。
② 師:小朋友們非常能干,這么快已經學會使用筷子了,現在老師有好吃的東西請大家吃,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吃的時候,大家要用手里的筷子夾著吃,而不是手或別的東西,那樣不衛生。大家先將喜歡吃的豆子夾到自己的碟子里,再用筷子夾著吃,吃多少就夾多少,不要浪費,如果還想吃,再去盤子里夾,大家都記住了嗎?就讓我們開始吧!
③ 放音樂,幼兒邊吃邊交流,老師一邊巡回指導,幫助那些掌握得還不夠好的幼兒,一邊和孩子們交談,品嘗食品。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2
一、教材分析:
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于觀察和發現,并使他們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教師應成為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時刻關注幼兒的行為,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抓住教育的契機,為幼兒的探究活動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創造寬松的探究環境。
中班幼兒會對水本身感興趣,但他們的興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學活動《水不見了》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通過實驗、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動要求幼兒了解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東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東西在吸飽水后(飽和后)也就不能吸水了。一般來說,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
1、通過動手操作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東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東西在吸飽水后(飽和后)也就不能吸水了。
2、嘗試用獲得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樂于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二、 教學準備
在制定活動目標時,我們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的要求,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記錄科學的能力,注重面向全體幼兒,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為此,我們準備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
1、每位幼兒一個杯子,記錄表一張。
2、每桌上有一盆水、餐巾紙、海棉、石頭、泡沫材料若干,兩個空籮筐讓幼兒分類用。
3、大記錄表一張。
三、教法學法
這一活動的對象是中班的幼兒,他們的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根據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并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同時還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穿插運用了講述法、啟發聯想法、參與法、討論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的辦法。
四、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們主要分為以下個部分:
以變魔術的形式引入——實驗、觀察、交流區分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發現能吸水的東西的飽和現象——用學到的東西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第一部分: 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首先創設了一個變魔術的情景,通過一個神奇的寶瓶,不僅吸引住了幼兒的注意力,更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兒探究和學習的原動力和內驅力,它不僅能提高幼兒認知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能使認知活動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幼兒在強烈探究欲望的趨使下,主動地去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
第二部分:幼兒實驗,區分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
幼兒通過實驗操作發現有些東西能吸水,有些東西不能吸水,幼兒自主參與,探索新知識 這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比較能力。
第三部分:發現能吸水的東西的飽和現象
在此我故意向幼兒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老師剛才在你們做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你們說毛巾(海綿)能吸水嗎?(能)可是為什么我發現這個杯子里的水沒有被毛巾(海綿)吸掉呢?
這這個部分我們運用了討論法、講述法來讓幼兒了解飽和現象。
擴散經驗,這樣讓幼兒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幼兒主動去觀察了解自然物的目標。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3
一、 說教材
1、教材來源:在一次常規的身高體重測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次的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為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一方面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孩子了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孩子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會報的心理狀態。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認為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目標為:
(1)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幼兒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于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讓幼兒嘗試制作個人成長冊,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
(5)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進親子之情。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于: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制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墻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領樹的樹干,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發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
(3)知識準備:幼兒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二、 說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采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通過環境的刺激,讓幼兒尋找、辨認同伴小時候的照片,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2、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發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讓幼兒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一個過程中,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操作法:本次活動用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讓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與現在)獲得了最直接的經驗,并在交流操作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第二次分組操作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通過制作、想象繪畫、排序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成長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的快樂。
三、 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煉了能力,更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采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發生了興趣。
2、交流討論法:當幼兒對自己成長有一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不僅讓幼兒分享快樂,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本領,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每個幼兒都獲得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并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4、嘗試法:陶行知說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活動中讓幼兒制作、排序、布置“本領樹”,幼兒的思維更加靈活,各種能力得到鍛煉,拓展了知識面。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著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
我采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交流體驗——展示自己——操作表現——分享快樂
1、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以活動室環境的變化引發幼兒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2、自由探索(欣賞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誰?一起議論為什么猜不著?從而發現小朋友的變化。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在這一過程幼兒的經驗是淺顯的,我就通過集中讓幼兒互相議論的方法: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么變化?引導幼兒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進行比較,目標一得到了體現。
3、觀看錄像,積累經驗:幼兒對自己是從哪里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通過觀看錄像把幼兒帶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時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了對父母的感情,目標五得到了體現。
4、交流體驗(回憶童年趣事):讓幼兒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目標三得到體現。
5、展示自己:幼兒分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領,同時又讓幼兒有互相學習、感受別人長處的機會,并在適當的時候請個別孩子在集體面前進行展示,樹立自信心,目標二也得到了體現。
6、操作表現: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長、了解成長的過程,我讓幼兒分組操作,一組制作“成長變化圖”——我小時候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是這個樣子——我將來會變成這個樣子——請幼兒畫一張自己將來的畫像。一組排序:請幼兒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人是怎樣變化的?一組幼兒在每片樹葉上畫一件自己會做的事情,然后貼在樹上。讓幼兒自主選擇,有領域的整合,目標四得到了體現。
7、分享快樂:這是活動的延伸,《綱要》指出“為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幼兒在這一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悅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綱要》中提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和經驗”的精神。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紙,有彩色的臘光紙、有薄薄的毛邊紙、有光滑的紙、有粗糙的紙……它們有著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著相同的特點:易燃、易撕、易濕、易皺等。正因為紙的品種多樣、用處廣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兒最喜歡的物品之一。平常與幼兒的交流與觀察中收集到有關幼兒許多關于紙的疑問與話題,如:“為什么在臘光紙上不好畫畫呢?”“為什么皺紋紙放在水里會退色?”“為什么宣紙放在顏料水會變顏色?”“你們瞧,紙會飛起來!”……這是幼兒的興趣點。因此這一課題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既符合幼兒當前需要——探究紙的秘密,又有利于長遠發展,激發其創造的意識,且其教育資源豐富,有孩子們愛看的圖書、有爸爸媽媽愛看的報紙、有色彩鮮艷的包裝紙……孩子們喜歡用紙折飛機、做紙球、折扇子、寫字、畫畫等,對紙充滿了好奇與探究。
根據《指南》科學領域水平目標中提出:“嘗試運用基本的科學方法探究問題,能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以及本班幼兒探索欲望強,喜歡動手操作,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進行溝通和交流,會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來看,我將《紙》定位為一個系列活動,本次活動《神奇的紙》是系列活動之一,著重讓幼兒在玩中體驗、感知、發現各種紙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識于輕松、愉快的游戲活動中,這與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孩子的學習要來源于游戲,來源于生活。”的情況相吻合的。
根據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能力、發展水平與潛在能力的差異,制定本次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活動,發現紙的不同特性。
2、會用簡單的方法記錄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樂意與同伴交流。
3、培養幼兒探究精神與分享經驗的愿望。
活動中引導幼兒能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探究紙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活動準備
1、環境創設: 師生共同布置時裝表演的舞臺
2、經驗準備:
(1)教育的整合應該把一日生活看著是一個教育整體,因此,活動前讓幼兒了解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并知道各種各樣紙的名稱、種類。開展了體育活動《扔紙球》《揪尾巴》,美術活動《染紙》《撕紙》等。
(2)幼兒有記錄、操作活動的.經驗。
3、物質準備:
(1)時裝表演的VCD
(2)師生共同收集各種紙、漿糊、釘書機、剪刀、水彩顏料及記錄用的筆、紙等。
三、說教法學法:
1、課件激趣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活動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我以看課件“時裝表演”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觀察: “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么做的?”再讓幼兒猜想“身上的服裝是怎么做的?”通過形象生動、色彩鮮艷的紙服裝,讓幼兒了解紙時裝的材料及制作方法,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及進行時裝表演的欲望。
2、記錄比較法
《綱要》中指出:“通過探索操作,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在頭腦中有許多刺激、動覺的經驗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處于半意識狀態東西,通過思考和適當的方式表達(如繪畫、記錄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采用了記錄比較法,它可讓幼兒把在探索中的發現及時地記錄下來,并通過比較,發現它們之間的秘密。活動中,我向幼兒拋出這樣的問題“請你們用這些紙邊做邊比較,它們有什么不同?”然后把發現記錄在紙上。同時,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我引導能力強的幼兒能用2種以上的方法進行比較,而且依次記錄;幫助能力弱的幼兒用1—2種方法比較紙的特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記錄發現,在相互的分享中,師幼共同歸納出紙共同的特點與不同的特性,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難點。
3、多感官觀察發現法:
《指南》的科學領域中提出“學習運用各種感官觀察、探索周圍的事物和現象”且大班幼兒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在觀察中幼兒能主動參與,積極性高,能有效的發揮主體作用;因此我們在整個活動中注意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來觀察、探索、實踐,如:用眼看看“模特身上的服裝是用什么做的?”用手摸一摸,感知紙材料存在著光滑、厚薄之間的不同,動手折一折、撕一撕發現各種紙之間的差異等。這樣幼兒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因自己的成功發現而增強自信心,也激發了幼兒參與下一個活動環節的積極性,從而為突破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打下鋪墊。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5
一 說教材
《電動玩具》是屬于中班的科學活動,選自《多元整合幼兒園活動課程》,科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能運用各種感觀,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以及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動要求幼兒了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培養其探索的興趣,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一般來說,一個四歲的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
1、 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去了解電池的作用并學會正確使用電池。
2、 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讓幼兒學會主動利用語言向人表達。
3、 培養幼兒積極探索事物的奧妙及時發現問題并尋求答案。
前面兩頂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后面一項是本活動的難點。
二 說教法學法
這一活動的對象是中班的幼兒,他們的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以情景式教學方法為主,努力給幼兒創造一個可以供探究的'環境,如我要把場地布置成一個電動工廠,可以讓幼兒在這一環境中自由去安裝玩具,同時我還采用了參與法,討論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
為了更好地達到以幼兒為主體這一目標,我在這一活動中還通過讓幼兒看一看,說一說,拆一拆等多種形式,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的辦法。
三 活動設計
本次活動我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一環節里我采用了談話進入:以嘟嘟玩具城的總經理給老師打來電話,說他們的玩具城明天就要開張,可是玩具城里的玩具有的卻還沒安裝好,所以他們想要請我們班的小朋友去幫忙,問小朋友是否愿意去幫忙,以這種形式進入可以讓幼兒感覺親切,也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
第二部分: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的所在,也是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部分。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這部分的設計,這里我也分了兩小點:
1、 引導探索
在這一部分,我請配班老師扮演經理,由經理請我班的幼兒進玩具生產工廠參觀,但在參觀前經理要先向幼兒提出要求:在參觀的過程中,小朋友們可以自由摸一摸,拆一拆,做一做這些玩具,但要找出這些玩具都有一個什么共同的特點,并在參觀完后,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和老師。這樣的的組織可以讓幼兒帶著目的去參觀,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
2、 再次探索
在幼兒初步了解電池作用的基礎上,讓幼兒學會正確使用電池,這里就請幼兒開始去幫助安裝還沒完成的電動玩具,可以激發幼兒積極參與的興趣,通過再一次的操作去發現問題:為什么有的孩子電池安裝進去了玩具仍無法動起來?這時老師可以在旁邊給他們提出建議,讓他們去看看玩具會動的小朋友,他們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由他們觀察出來的結果引入到觀察電池的外部特征,如請玩具不動的幼兒想一想:你用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你安裝電池跟別人有什么不一樣?再請玩具會動的幼兒示范安裝電池。
通過這些提問,讓幼兒注意觀察、別人,發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培養他們的觀察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意見,這樣就可體現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里,我把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幼兒負責安裝電池,另一組幼兒負責檢查,這一過程可以讓幼兒與幼兒之間有一個溝通討論的機會。
(四)擴散經驗
在幼兒了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利用學到的知識幫助總經理解決了問題的基礎上過渡到讓幼兒想一想電池還能使什么東西動起來?這一環節我打算:因為孩子幫經理解決了問題,所以經理要送他們每人一對電池,讓他們嘗試拿著電池去讓我們身邊的某些物體動起來。這樣我可以讓孩子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幼兒主動去觀察周圍事物的目標。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并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為科學活動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樂于參與科學實驗活動,能積極動手動腦主動探索。
(2)感知物體的沉浮現象,并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初步了解改變沉浮的方式。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和探索改變沉浮現象。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每組一份實驗材料:盛滿水的臉盆,小石頭、橡皮泥、小木塊、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擦手毛巾。(擺好后用蓋布蓋上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2)記錄材料:每組一份彩色記錄卡、鉛筆。
(3)教師示范材料:魚缸、小石頭、橡皮泥、小木塊、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教學課件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演示法:
(1)大魚缸有助于幼兒清楚的觀察到教師演示的物體沉浮現象,PPT上也有相應的圖片展示。
(2)對于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并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了解記錄卡的記錄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采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現象。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為后面的討論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導入活動(展示PPT的實驗物品圖片,讓幼兒說出有哪些東西。出示魚缸,事先用蓋布蓋住,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剛開始,教師為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演示活動:先示范兩種物體的沉浮,木塊和石頭。
3、認識活動(你知道這是什么標志嗎?)在這里,教師通過講解、示范讓幼兒認識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表示“上浮”、“下沉”的箭頭號標志,為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4、操作活動(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先要講解操作規則,教師更多的是采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5、記錄活動(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東西會上浮,請你用沉與浮的標記記錄下來,并出示記錄表。)每組讓一個幼兒記錄。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目了然,還為后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6、交流總結活動(展示每組的記錄表)7、探索活動:(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想一想怎么改變沉浮,例如如何讓橡皮泥浮上來或讓水瓶沉下去)在此環節中幼兒主動動腦想象,大家一起探索改變沉浮的方法,老師按小朋友的方法進行實驗示范。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7
說設計意圖: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空氣是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世間萬物的勃勃生機都是因為有空氣的的存在,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問題。使幼兒變被動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說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征及作用。
2、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說活動重點:
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學啟蒙的關鍵,它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學習的熱情。因此,我把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做為重點,精心的呵護和培植。 說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通過老師的示范操作實驗,從中找到空氣,我班幼兒年受其原有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影響,對事物及其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說教具和學具:皮球、透明玻璃杯、粉筆、透明盛水容器、蠟燭、打火機、碎紙屑、卡紙
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將運用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等,使幼兒感受空氣的存在
2、學法:幼兒在與老師互動中通過猜謎,實驗操作、觀察獲得認知能力的。
說活動過程:
(一)教師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猜謎語,引出課題: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一位好朋友,我們一起來猜猜它是誰?
謎語:
看不見、摸不著,不香不臭沒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一時一刻離不了。(空氣)
出示皮球,讓幼兒說出皮球為什么會鼓起來?誰住在皮球里?(空氣)
(二)提出問題,幼兒猜想。
1、尋找空氣:
小朋友們,我們現在一起來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氣?出示皮球,讓幼兒說出誰住在皮球里?(空氣)
2、幼兒討論后回答,教師點評。
(三)實驗操作,探索活動。
1、身體里的空氣
請幼兒伸出一只手,嘴對著手用力吹氣,感知身體里空氣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閉上嘴巴,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2、粉筆里的空氣。
以小組的形式,幼兒分別把粉筆頭放入盛水容器中,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并將自己看到的現象說出來。
(四)做實驗,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和你們玩個變魔術的游戲(師示范)。
(五)倒不出來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紙。給玻璃杯倒滿水,蓋上卡紙,然后把杯子倒過來。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來嗎?成功的和失敗的一名代表來演示。通過對比,幼兒知道只有使杯內無氣泡(杯內無空氣),才
能將杯子倒過來。幼兒再次進行試驗,直到獲得成功。
2、是誰在幫忙。為什么杯子里沒有空氣,水才不會倒出來?究竟是誰在幫忙?誰那么有力量?引導幼兒交流:杯子里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不讓水從杯子里流出來。
3、將蠟燭點燃請一幼兒用玻璃杯罩住,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幼兒作答,把碎紙屑放在桌子上,幼兒分組:用手在周圍煽動,觀察紙屑的變化。讓幼兒感受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只是我們看不見它。 反思:本活動讓幼兒對實驗中發生的現象產生興趣,在實驗中讓幼兒反復玩,使幼兒在操作;探索的基礎上獲得經驗,玻璃杯中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把水壓入杯中卡紙就被吸住,水不會倒出來。同時我在這課添加了用杯子去蓋點燃的蠟燭,一下蠟燭就滅了。空氣可以支持燃燒。這樣吸引幼兒的注意,目的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幼兒建立一個探索、嘗試與交流的平臺。,幼兒容易理解。在活動中我運用了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幼兒通過猜謎語——尋找空氣——試驗操作的教學環節,讓抽象的自然想象變得具體化了,課堂氣氛很活躍,突出了活動的重難點,通過科學探索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利用簡單的科學實驗使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也是這次活動的亮點,讓幼兒理解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 空氣無處不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氣。也培養了幼兒的認知能力。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8
一、教材分析:
隨著身會的發展,科技產品越來越貼金人們的生活,給人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綱要》中強調選材既要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面包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的,而如何使硬面包從新變得松軟可口,對于孩子來說還是個疑問,這又不得不聯系到現代生活中的科技產品——面包機。面包機對于我班幼兒來說還是十分新奇的,熟悉與新奇的碰撞可以激發幼兒操作與探索的欲望,因此,從幼兒熟悉的科技 成果入手,讓孩子們接觸和了解這些生動具體,形象可見的“科學技術”,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有益于激發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
大班幼兒平時求知欲強,好奇多問,對周圍一切都非常關注,他們喜歡自由活動,渴望參加承認活動,盼望自己快點長大。本班幼兒對科技產品較感興趣,在家里都看見過父母操作,但自己未必嘗試過。因此,自己操作電器,對于大班幼兒來說相對有一定的難度,本次活動就將正確使用面包機作為難點。
二、活動目標及依據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作用,因此,我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從情感、認知、能力方面指定了以下目標:
1、感受現代科技產品面包機的優點,激發幼兒對科技產品的興趣。
2、了解面包機的基本功用,學習使用面包機。
3、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動腦思考的積極性。
以上目標都在各活動環節中一一體現并完成,并落實到幼兒的身上,注重喲而的操作性、體驗性和全面性。
重點:學習使用面包機,激發對科技產品的興趣。
難點:正確使用面包機。
重難點突破的方法是通過讓幼兒自己嘗試,在實際操作中來解決的。
三、活動準備
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喲而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我為幼兒兩次操作準備了兩組材料:
第一組:干面包、開水、牛奶、電飯鍋
第二組:面包機、干面包
四、活動過程
A、以故事形式引出課題。(3—5分鐘)
“小熊家來了很多客人,可是家里的糧食已經吃完了,只剩下一些干面包,這可怎么辦呢?正在小熊不知道怎么辦的時候,小猴子走了過來說,我們來做個實驗,使這些面包重新變得好吃起來。建議都被小動物們認同了,小熊就拿來了開水、牛奶等,開始行動了,小朋友愿不愿意幫助小熊?”
我班幼兒愛聽故事,以故事形式設置懸念,一方面引起幼兒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另一方面又給幼兒充分的想象與探索空間。
B、幼兒動手做面包
(1)幼兒分撐組分別進行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并帶著問題“你的面包
變成什么樣了?”進行探索操作,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為下一個環節引出面包機作出鋪墊與對比。
(2)對幼兒進行操作評價
讓幼兒說你用了什么方法?
1、在電飯鍋里的面包粘粘的,不好吃。
2、放進牛奶和水里的面包都濕濕的,不好吃!
小結:利用這些工具,面包有的太濕,有的太粘,讓幼兒說說還有沒有另外的好辦法,激發幼兒愛動腦筋思考的`能力,推動環節發展,引出面包機。
C、出示面包機
1、觀察面包機的構造。
2、教師示范插上電源插頭,邊講解邊示范。
這里是實現重點的第一步,因此我用了講解演示法,讓幼兒更快地了解其功用,學習使用方法,為自己操作帶來了進一步的推進。
3、個別幼兒操作,并嘗嘗味道,與剛才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引出面包機的好處。
D、幼兒操作面包機
這里是擔待內的所在,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及老師的知道,共同來完成。
E、
(1)共同享用,總結
作為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總結也相當重要,這里主要是讓幼兒再次感受現代科技產品的便利,并對其產生興趣。
(2)延伸活動
請幼兒說說還有哪些好朋友產品,是誰發明的你想發明什么?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9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奇妙的靜電”這一活動,正是為了滿足幼兒的探究興趣和操作愿望而產生的。讓孩子們認識靜電現象,知道摩擦起電的原理,激發幼兒好奇心和科學探索的欲望。
2、幼兒現狀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脫衣服時聽到過噼噼啪啪的聲音;梳頭發時頭發被梳子吸起來了,創設本次活動,旨在讓幼兒更進一步了解這些靜電現象,知道物體摩擦后會產生靜電。
3、目標定位:
一、樂意探索,體驗摩擦起電的樂趣。
二、能夠運用各種材料大膽探究,細致觀察并記錄實驗結果。
三、知道物體摩擦后會產生靜電。
4、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活動重點:知道物體摩擦后會產生靜電
活動難點:能夠運用各種材料大膽探究,細致觀察并記錄實驗結果。
5、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幼兒已經能夠在生活中初步感知摩擦起電現象。
(2)物質材料準備
鉛筆、塑料尺、彩筆、梳子、木筷子、吸管、綢布、碎紙屑、記錄卡等實驗材料。
(3) 環境準備:幼兒圍坐成6小組,每組6人。
二、說教法與學法
活動教法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 演示法 、提問法等教法。
幼兒學法主要采用觀察法、實驗法、記錄法、交流表達等學法。
三、說活動過程
教學活動設計為以下5大步驟,依次是魔術導入,激發興趣;嘗試實驗,感知靜電;設想材料,記錄結果;實驗驗證,交流表達;活動結束,教師小結。
(一)、以變“魔術”導入活動,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老師今天要給小朋友們變個魔術,要把小紙屑沾到尺子上面,請大家想一想,怎樣才能讓小紙屑粘到尺子上?(用雙面膠、膠水、透明膠布、水等方法)更深層次提問:如果不用雙面膠、膠水,也不用膠布,誰能想一個更好的辦法,讓尺子把紙屑吸起來?(尺子不要挨住小紙屑,但能把小紙屑吸起來)通過這個魔術導入,充分激發了幼兒的積極性。
(二)、幼兒嘗試——“小紙屑被吸起來了”
教師出示綢布、尺子和紙屑,讓幼兒自己先想再嘗試,之后 教師引導幼兒嘗試。 提問:為什么尺子在綢布上摩擦后會把小紙屑吸起來呢?(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小結。接下來教師示范,讓幼兒感知靜電的時間在尺子上停留的時間很短,所以紙屑很快掉下來了。進一步提出問題:尺子在綢布上摩擦后能產生靜電吸起小紙屑,那它還可以在什么地方摩擦后,也能產生靜電吸起小紙屑呢?(衣服上、頭發上、褲子上、襪子上、皮膚上等。)幼兒嘗試用尺子在衣服、褲子、頭發、皮膚上摩擦看會怎么樣?這一環節教師提問步步升入,引導幼兒先動腦再動手。
(三)、 猜一猜——“還有什么東西通過摩擦后能產生靜電,也可以吸起小紙屑?”
幼兒對可能“摩擦起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師可以再提出新問題:“除了尺子在綢布上、衣服上、褲子上、頭發上等,摩擦后產生靜電,還有什么東西通過摩擦后也可以產生靜電,吸起小紙屑呢?(幼兒猜想:如鉛筆、筷子、吸管、彩筆、梳子等。)這一環節體現了教師面對問題提出假設。
(四)、試一試——“看看我的想法對不對”
也許有一些小朋友和別人的預測結果不一樣,那么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來驗證預測的答案呢?(做實驗)。于是老師出示不同的材料,積極支持幼兒驗證,讓幼兒自己把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交流表達。動手實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的目的是證實和推翻實驗前所提出的假設,讓孩子親自操作、動手實驗的探究過程中得出結論。記錄實驗信息,幼兒記錄實驗結果用“√”和“×”來表示,出現不同的.實驗結果,還可合作進行再次試驗,直到得出初步一致的結論。表達交流,幼兒把實驗結果進行討論交流,如:彩筆在頭發上,皮膚上、桌子上摩擦能產生靜電等,孩子們積極主動、有很高的探究熱情和交流愿望,這一環節進一步把探究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同時也使幼兒學會了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經驗和分享合作。
(五)、活動結束
教師總結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摩擦起電現象。讓小朋友們以后要注意觀察,看看什么東西摩擦后也會產生靜電,把它記錄下來,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四、說活動特色:
1、內容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所用的材料也是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如:鉛筆、梳子、尺子、彩筆、吸管等,只不過孩子們從未觀察、探索過這些材料摩擦后發生怎么樣的變化,用孩子們并不陌生的內容和熟悉的材料,引發孩子們仔細觀察、主動操作和主動思考,符合“做中學”的思想。
2、活動過程中體現了“做中學”的四大環節:
①面對問題提出假設 ②動手實驗 ③記錄實驗信息 ④ 表達交流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10
一、情況分析:
幼兒生活在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當中,一切東西都會吸引幼兒的心靈,從而煥發起無窮的好奇心,在《綱要》中,科學教育的內容從幼兒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風是幼兒在日常觸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現象,本活動通過利用生活中的物體探索風的形成,讓幼兒在活動中更為直接地體驗風的存在,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引發孩子們對風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
二、說教材
(一)、幼兒園《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要從孩子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科學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和愛好;重視探究能力的培養;教給幼兒主動探索的技能;發揮科學的教育作用。科學活動《風》就很好地落實了這一教育任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 引導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感知風的存在,快慢、強弱。
2、能力目標 : 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3、情感目標 : 讓幼兒想象風的奧妙,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培養幼兒從小熱愛科學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這是一次科學活動,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學常識教育。但教學仍以科學教育為主。因此,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放在嘗試感知風的存在上。感知活動通過小朋友與風對話,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嘗試的形式是利用材料來尋找看不見的朋友。因此,幼兒動手操作探索風的形成是這次教學活動的難點。
(四)活動準備:為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戲之中,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1、 空間準備:操作桌子10張呈直角擺放在側面和后面,便于操作評價。
2、 物質準備:電風扇、扇子、吹風機、氣筒、紙板、吸管、氣球、吹氣玩具、吹風玩具、 書、雨傘、風車、有關龍卷風的碟片等。
3、經驗準備:已經知道空氣的存在;活動前在戶外感受風。
三、說教法新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演示教學法、操作教學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產生風的趣味性、多樣性,讓幼兒在看一看、用一用、試一試中獲得感知風的存在。第二次操作是試一試、比一比感受。
四、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認識、鍛煉能力,更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采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引導幼兒看一看、比一比、學一學、說一說、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對活動內容產生興趣。
2、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為了讓幼兒對風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戲體驗法,在尋找風朋友的過程中引導幼兒體驗、感受風存在的,激發幼兒的探究熱情,繼而去應發幼兒對風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
期間,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的方法,表達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五、說活動過程
我采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尋找風朋友激發興趣--自由探索感知風的存在--幼兒動手操作嘗試,探索風形成--與幼兒交流探索結果--運用生活經驗及觀看錄象帶,感知風對人的好處與壞處,交流有關風的經驗。
(一)激發興趣(利用找看不見的朋友,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我根據教材實際,創設興趣情景,來調動幼兒的學習熱情。活動開始,利用問孩子:"你們喜歡交朋友嗎?"然后讓幼兒閉上眼睛"有個看不到的朋友想和我們班的下朋友做游戲"引發幼兒的興趣,從形式上、內容上都深深吸引著孩子。
(二)自由探索(幼兒動手操作嘗試探索風的形成)創新意識是創新素質培養的前提,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在第二環節中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活動,我引導鼓勵幼兒利用各種物品扇動感覺風,激發幼兒的探究熱情,教師在一旁給予支持、鼓勵及指導,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
(三)、交流結果(對幼兒獲取風的經驗進行整理)在前一過程中,孩子獲得經驗是零碎的,那怎樣進行加工整理呢?在探索活動結束后,幼兒最想的就是把自己所發現的尋找風的方法告訴給其他幼兒和老師,如: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發現各種東西制造出來的風吹到身上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把自己在探索中所得到的經驗與老師幾同伴討論交流。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們就通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評的方式,對幼兒獲取風的經驗進行整理。
(四)豐富經驗(利用生活經驗和看錄像感知風對人的好處與壞處)引導幼兒回憶自然界的風,運用生活的經驗感知風對人的好處和壞處(好處:可以吹干衣服、風力發電、熱的時候會覺得涼快等等;壞處:龍卷風會把人吹飛、房子會吹,給人類帶來危害等等),為了使幼兒的興奮點上升,我給幼兒看了有關龍卷風的錄像,其動感使孩子感知龍卷風的力量,替代了圖片死扳不動的傳統方法。在輕松的氛圍中體驗了學習過程的快樂。教師適時賞識又給每個孩子體驗到創造的樂趣。此環節較好地將藝術融入了科學,達到比較完美的統一。
(五)幼兒自己探索到的有關風的經驗知識)在活動過程中,對幼兒進行了情感、語言、能力、動作、發展等多方面的隨機評價和階段評價,總結豐富幼兒有關風的經驗知識。并采用幼兒自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達到師幼、幼幼互動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為幼兒發展服務。
(六)活動延伸關鍵是引導幼兒持續不斷地對風產生興趣。我把本次活動的物品投放到活動區,這樣更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根據這次活動以及幼兒的興趣、經驗和需要,進行生成活動。在活動的組織中我始終堅持以幼兒為主體,以積極的體態語引導幼兒參與活動,用生動的語言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活動中,幼兒思維活躍,始終能圍繞活動內容積極思考,從而將本次活動推向了最高潮。最后,讓幼兒輕快地走出活動室,到戶外尋找風、感受風,結束本次活動。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1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常識活動中,了解水是透明的,會流動的,有的東西在水中會被溶解。
2、培養中班幼兒熱愛科學,樂于嘗試的精神。
活動準備
1、兩個金魚缸(一缸水內有蘋果,一缸米內有桔子)。每組一份白糖、鹽、沙、黃豆、石子、果珍。
2、人手一條毛巾,人手半杯水。
活動過程
一、教師導入課題
1、請幼兒猜一猜:水里、米里有什么東西?
2、師:小朋友看看老師前面有兩個金魚缸,一個缸里裝著水,一個缸里裝著米。你們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東西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導幼兒講出水是透明的,能看見;米不透明,看不見)
二、讓幼兒動手操作
1、請小朋友用米籮及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師: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米籮和有洞的塑料袋,請你們用它們來盛水,看看能不能把水盛起來?為什么?(請幼兒講出結果,使幼兒明白水是會流動的)
2.請幼兒把桌上的白糖、鹽等物品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從桌上選幾樣東西放在杯子里,然后告訴大家你放了哪些東西?(請部分幼兒回答)
3.請幼兒用小棍攪拌,看看結果怎樣。
師:請小朋友用小棍在杯子里攪一攪,看看會怎樣?
4.請幼兒講述實驗結果。
師:現在老師請幾個小朋友到前面來告訴大家你的杯子里還能看到幾樣東西,還有幾樣東西到哪里去了?(引導幼兒講出幾樣東西被水溶解了。)
5.擴散性思維: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東西會被水溶解。
6.請幼兒把杯中的水全倒入前面的金魚缸里。
師:請小朋友想一想,過幾天,水里的東西會怎樣?水又會怎樣?(引導幼兒講出豆子會腐爛,會發芽,水會變黑變臭)
三、教師總結
師:剛才我們小朋友把自己杯里的水全倒進了金魚缸里,水立刻變渾了,過幾天,水還會變臭,我們就說水被污染了。以后我們小朋友出去玩的時候就記住了,千萬不要把東西扔進河里,不要污染我們的小河,我們要學會保護環境,好嗎?
中班常識活動“有趣的水”充分體現了嘗試教學的`精髓“先練后講”,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活動開始請幼兒猜謎,充分地調動了幼兒的情緒,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由此引導幼兒認識到水是透明的這一特征。
嘗試1:
提供給幼兒米籮,有洞的塑料袋,幼兒通過嘗試,發現水會流出來,米籮和有洞的塑料袋盛不起水來,由此得出結論:水是會流動的。
嘗試2:
提供給幼兒半杯水、小棍及各種物品,幼兒通過放物品攪拌、觀察,發現石子、沙還在,而糖、鹽不見了。引起幼兒探索、嘗試的興趣,理解什么叫溶解,并讓幼兒利用生活經驗來進行講述還有哪些東西能被水溶解。
活動結束:
讓幼兒將杯中的水倒入魚缸,結果水變渾,幼兒理解到水是如何被污染的,激發了幼兒保護環境的情感。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12
一、說教材: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欲望。保護牙齒是大班普通的科學內容,活動內容較為枯燥,于是我在教學形式上下了工夫。一是從幼兒熟悉的事例入手,利用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讓幼兒親身體驗齲齒的形成原因以及了解預防齲齒的有關知識,從而到達教育幼兒堅持早晚刷牙,養成早晚刷牙的良好衛生習慣的目標。二是利用實驗材料、圖片、課件等多種操作材料來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因此,針對幼兒的這一活動特點,我設計了『我們的牙齒』這一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大班幼兒對事物的外表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們也知道,幼兒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事物的需要更強烈。對幼兒而言,動作就是思維。因此,結合大班幼兒科學教育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觀察了解牙齒的結構、數量和特點,愿意做齲齒檢查和治療。
2.了解保護牙齒的常識,關注自己牙齒的健康,知道保護牙齒的重要性。
3.通過活動體驗,切身體會到正確的刷牙方法有利于健康成長,體驗健康潔白的牙齒給人帶來的快樂與美德:能克服牙齒檢查與治療帶來的恐懼心理,表現愿意接受牙齒檢查或治療的意思。
三、說重難點:
根據大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目標了解保護牙齒的常識,關注自己牙齒的健康,知道保護牙齒的重要性作為了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四、說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做了知識方面的準備和物質方面的準備。
知識方面的準備:
知道本班幼兒保護牙齒的情況。創設保護牙齒宣傳角。
物質方面的準備:
1.準備教育掛圖『有用的牙齒』、
2.牙齒模型教具、蘋果
五、說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觀察法、提問法、表演法等教學方法。利用觀察法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于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從幼兒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語言本身特點來看,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貫徹直觀性原則非常重要。以看圖片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采用提問法是因為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我運用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具體形象的圖片用語言描述出來,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提問法是語言活動中都能用到的方法,通過提問觀察并答復,讓孩子更方便的理解故事的內容。表演法讓幼兒在通過學習對話的同時演繹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話,更容易的使幼兒理解不同形象的心理活動,方便孩子理解故事的開展情節以及故事的內容。
六、說學法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松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表演法等。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通過觀察圖片直接獲得印象。表演法是幼兒在學習中理解故事形象的心理變化,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時機。
七、說教學過程:
結合幼兒園教育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游戲激趣,導入課題。
首先我用激情的語言引起孩子的興趣,小朋友請注意,老師給大家猜個謎語,手掌珍貴似明珠,行動笨拙傻乎乎,樣子像狗愛玩耍,下水上樹有功夫。這是什么動物呢?〔小熊〕一開始活動,我就讓幼兒做他們非常熟悉且十分喜愛的游戲猜謎語,把小熊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運用兒童語言編成謎語,喚起小熊在幼兒大腦中的印象,為進一步學習做鋪墊,因為幼兒對小熊比較熟悉,很快就能猜出來,因此大大地增強了自信心,感受到是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從而較好地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并且較自然地引出課題。
2、欣賞故事,了解故事內容
讓幼兒帶著問題聽故事: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名字叫『小熊拔牙』。小熊為什么要拔牙呢?教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這時幼兒邊聽故事邊看課件,來了解故事內容。聽完后老師提問:故事的'名稱、故事中有誰?小熊為什么會牙疼呢?最后都有誰來幫助小熊拔牙齒呢?又發生了什么?有誰知道我們自己的牙齒是什么樣子的?
3、直觀形象導人內容
展示牙齒的掛圖或模型教具,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觀察了解牙齒的形狀、排列順序,交流牙齒的分類名稱,并點數同伴切牙、尖牙和磨牙的數量。
〔人的一生總共有兩副牙列,第一副牙列稱為乳牙列,是由20顆乳牙排列而成。從出生6個月左右開始萌出第一顆乳牙,到2歲半左右20顆乳牙萌出完畢。自6—7歲至12—13歲,乳牙逐漸拖落而被恒牙所替代。恒牙是繼乳牙脫落后的第二副牙列,假設因疾患或意外損傷而致脫落后再無牙替代。近代人第三磨牙有所退化趨勢,故一般人恒牙數在28—32個之間。
4、通過體驗和觀察來認識牙齒
請幼兒品嘗蘋果片并引導幼兒答復。
〔1〕你是用了哪些牙齒把蘋果咬下來的?我們叫它什么牙呢?〔門牙〕門牙長在哪里?
〔2〕我們用了哪些牙齒把蘋果嚼碎的?我們叫它什么牙?〔磨牙〕磨牙長在哪里?〔請幼兒模仿吃雞腿〕
〔3〕我們怎樣吃雞腿?哪些牙齒把雞腿撕下來的?我們叫它什么牙?〔尖牙也叫犬牙〕尖牙長在哪里?
5、在游戲『猜猜我是誰』中,加深對牙齒的初步認識。
小朋友,猜猜我是誰,我住在嘴巴的中間,長得方方的〔門牙〕:我長得尖尖的,住在門牙的兩邊〔尖牙〕:我長得比較大,住在嘴巴的最后面〔磨牙〕。
6、討論與交流;
1.引導幼兒觀看有關介紹牙齒的作用及如何保護牙齒的課件。
教師提問:
〔1〕牙齒有什么用處?
〔2〕牙齒的敵人是誰?
2.牙齒的用處可真大,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白白的牙齒呢?〔讓幼兒思考討論保護牙齒的方法,并模仿其動作。
7、出示牙齒模型教具和牙刷,邊念『刷牙歌』,邊引導幼兒學習和穩固正確的刷牙方法。
活動延伸:
1、結合進餐活動,讓幼兒體驗怎樣用牙吃肉、芹菜等難嚼的食物,不泡飯,養成正確使用牙齒進食的習慣,提醒幼兒飯后用清水漱口。
2、請家長參觀保護牙齒宣傳角,閱讀保護牙齒的相關資料。催促幼兒每天早晚刷牙,指導幼兒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
以上是我對這個教學活動的理解、分析與做法,如有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給與批評指正,謝謝!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13
一、說教材
幼兒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于觀察和發現。
糖果是幼兒熟悉、喜愛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裝、形態各異的外形、鮮艷美麗的色彩、奇特豐富的口味,都對幼兒有著巨大的誘惑力,對年齡幼小的孩子來說更始如此。因此,選擇這個幼兒既熟悉又感興趣的內容,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主動探索,獲得直接的經驗,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產生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欲望,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據此,制定如下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 ,初步了解糖的作用。
2、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并樂意與同伴交流分享。
重難點: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
準備:
1、活動室布置成糖果王國,各種糖果散放于活動區、玩具柜等處,在適合的地方懸掛一些糖果。
2、糖果國王頭飾一個。
二、說教法。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直接受到其原有經驗的影響。幼兒對糖果有著豐富的感性經驗和濃厚的興趣,這為幼兒的探究和學習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也為幼兒在活動中發揮主體性提供了保證。活動組織采用擬人化的手法,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活動過程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主動地、較系統地感知糖果的特征。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始終積極主動,感知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均得到了鍛煉。
三、說教學程序。
杜威說過,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兒童的本能沖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根據這個特點,我將活動設計成三個環節。
(一)在糖果王國里找朋友。
1、進入糖果王國。
教師戴著糖果國王的頭飾,用擬人化的身份引出主題。導入語:小朋友,你們好!我是糖果王國的國王,糖果王國里有許多糖寶寶,你們想不想和他們做朋友呀?
2、找糖果朋友。
進入糖果王國后,請幼兒隨意尋找多種糖果做朋友。導入語:孩子們,糖果王國到了,你們看,好多糖寶寶在歡迎你們,快去找個糖寶寶做朋友吧。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糖果,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
幼兒是勇于實踐的探索者,在一日生活中經常表現出積極主動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的強烈愿望。該環節通過讓幼兒自由地對糖果進行探索,給予充分的自由,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
1、幼兒自由的感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與同伴交流。
導入語:你們都找到了糖寶寶朋友,請你們看一看,再和旁邊的小伙伴說一說自己的糖寶寶朋友是怎么樣的?
① 提出探索的要求,幫助幼兒有目的地認識事物。
② 通過探索過程中同伴間的交流討論,幫助幼兒發展合作能力,增加相互交流與協作的機會,同時相互學習同伴的'長處和價值,獲得有益的經驗。
③ 在幼兒自由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鼓勵幼兒輪流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發現,引導幼兒有更多的思考和概括。
2、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發現。
① 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裝——教師再次以擬人的手段引導幼兒觀察糖果的包裝。導入語:你的糖寶寶穿了件什么樣的衣服?
② 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質地——導入語:請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訴老師或其他小朋友糖寶寶是怎么樣的?
③ 剝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顏色——導入語:現在請你把糖寶寶的衣服脫掉,看看糖寶寶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的?
④ 聞糖果,感知糖果的氣味——導入語:老師聞到了好多糖寶寶的味道,請
你們仔細地聞一聞你的糖寶寶是什么味的?
⑤ 嘗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導入語:請你嘗一嘗,你的糖寶寶味道怎么樣?
根據糖果的特征,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由內而外、由淺深入地對糖果作了全面細致的觀察與認識,通過看、摸、剝、聞、嘗等多種感官循序漸進地感知糖果的特征。
3、小結。
通過和幼兒一起回憶,總結糖果的特征,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糖果,增強對糖果的興趣。
(三)簡單了解糖的作用。
1、提出問題:糖有什么用?多吃糖好不好?
針對問題,引導幼兒大膽討論、思考糖的作用,及糖對身體的利與弊,初步了解糖的作用。
2、小結糖的作用,滲透吃過糖后保護牙齒的方法。
四、活動延伸
1、組織幼兒進行畫糖果、捏糖果的活動。
2、開展“糖果超市”的角色游戲。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14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中班科學課《小樹葉找媽媽》。
1.教材分析:
新《綱要》中科學領域提出了:
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
《小樹葉找媽媽》這一活動是在平時到戶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對樹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所以結合本季節開展的主題:金色的秋天,我設計了一系列關于樹葉的活動,本次活動就是其中之一。
“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是瑞吉歐教育理念之一,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細致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以及他們的日常生活為基礎,貼近幼兒自身的經驗進行自然而然的引發,層層深入開展活動。我們鼓勵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從不同角度出發,通過各種手段來發現問題。在擺擺說說的活動中,他們的想象力發展了,會用自己的話語描述對家的認識。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動目標為:
1.引導幼兒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發展幼兒的`比較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的興趣。
2.教師對幼兒進行保護樹木教育,知道樹木對人類的重要性。
3.激發對周圍事物的關心,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讓幼兒獲得幫助他人的情感體驗。
難點: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觀察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征,然后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對應的方法幫小樹葉找媽媽,最后通過送小樹葉回家,鞏固對樹葉特征及名稱的認識。
三、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制作電腦多媒體課件;
2.磁帶一盒;
3.物質準備:葉標本三種;楊樹、柳樹、楓樹的掛圖;彩紙若干張。
四、說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樹葉時享受探索的快樂、在幫樹葉找媽媽時,享受助人為樂得樂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以幼兒喜歡的幫助小樹葉找媽媽為線索,貫穿整個活動。
2.問題設置法:
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
如:激發興趣的提問:這些樹葉是從那里來得?
激發情感的提問:小樹葉離開了媽媽會怎樣呢?
我們可以幫它做些什么?使幼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進取。
3.操作法: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用小樹葉拼貼出美麗的圖畫。
五、說教學程序
(一)激發興趣(拾落葉)
播放音樂,請幼兒想象自己是一片從樹上飄落的葉子,配合音樂模擬葉子飄蕩。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幼兒小樹葉隨音樂做動作,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樹葉。
(二)幼兒觀察樹葉(發現樹葉的特征)
請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并說一說它像什么。(幼兒自己尋找、想象)
〔在這一環節中是啟發幼兒合理想象。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象,我們能看到他們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樹葉可以引發他們不同的想象。例如:“這片樹葉(楊樹葉)像什么?”“扇子”“它還像什么?”教師可以再次啟發幼兒的想象,讓他們深入思考,出現各種奇思妙想。〕
(三)自由探索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請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歡的樹葉和自己做好朋友。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么?
是什么顏色的?
摸上去是什么感覺?
我們可以幫小樹葉做些什么?
它的媽媽是誰?
(四)體會成功的喜悅(課間操)
幫助小樹葉找到媽媽,并于它們一同跳舞。
(五)知識拓展(知道樹的種類、作用)
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幼兒了解其他樹的種類。
組織幼兒互相交流并討論樹木有什么作用,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
樹木能給我們帶來這么多的好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做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六、延伸活動(制作葉子畫)
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的創造制作,對孩子們來說,這種充滿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樣具有想象、創造性的成分,
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操作可以使幼兒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嘗試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創造向前推進一步,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15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滿著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說,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從能來到戶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現象。現在正值春天,是孩子們探索風的好季節。我們江南春天的天氣,就如娃娃的臉說變就變。白天的氣溫很高,到了晚上卻會突然刮起大風來,氣溫也驟降。在幼兒園,會聽到大班孩子們在議論:我看見迎春花的花瓣被風吹到了地上;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今天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從孩子的話中,發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就讓大班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奧秘”的活動。
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培養幼兒對現象能進行客觀描述,以事實為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于客觀事實,而不是教師的頭腦之中。
說目標:
考慮幼兒對風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制訂了以下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發現風的大小、探究和判斷風的方向,并嘗試制造風。
2、初步了解風的利與弊,引導幼兒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3、在活動中能和同伴能協調配合,會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1)幼兒每日記錄天氣預報,并著重關注風的內容;
(2)根據風力的不同,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和體驗用圖畫的形式進行記錄。
(3)請家長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關于“風”的'資料和知識。
2、物質材料的準備:
(1)每組一塊分類板
(2)吹風機、扇子、墊板、打氣筒、紙板、書、氣球、風車、雞毛、棉花、小紙船等
(3)“笑”與“生氣”的臉譜圖各一張。
3、環境資源的準備:
選擇有微風的天氣。
設計思路:
教師在幼兒探索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關于風,幼兒無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來證明風的存在,通過實驗來證明風的大小、判斷風的方向,甚至可以嘗試著用常見的工具制造風,使孩子真正接觸自然,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在這個活動中,遵循幼兒自主探索的原則,設置開放性的問題,通過幼兒自主地收集信息(書、網絡、實驗或詢問家長),讓幼兒在動眼看、動嘴說、、動耳聽、動手做、動腦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擴展有關“風”的經驗,并自己想辦法來解決一些問題,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習得方法。
活動過程:
一、自然導入,激發興趣
師:過幾天我們就要去出游了,我知道大家都和關心天氣情況。那么,誰來向大家來介紹一下這兩天的天氣情況呢?
師:“偏北風2—3級”,我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你怎么知道有風?
我的提問可能會使孩子回憶以往的經驗會說“國旗、樹葉……”這時孩子的討論中對風的感受肯定還不充分,適時地帶孩子到戶外去感受風的存在,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風來的時候自然界有著各種奇妙的變化:花瓣迎風飛舞,池中的水會泛起波紋,彩旗會迎風招展。
二、感受發現風力
師:你們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
幼兒歸類、集體檢查。
在對微風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激發了孩子關注風力變化的積極性。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后的探索活動,在中級風、大風到來時,讓他們自發地到戶外去感受,然后將自己的體驗與發現用圖畫、表格的形式記錄并分類。
師:風有風級,不同的風級表示風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斷風向
師:天氣預報說今天是北風,這是什么意思?
“用什么方法判斷?”用這樣的話題引發孩子的小組討論,然后到戶外活動,引導孩子用他們的方法證明風來的方向。如:觀察旗桿上的國旗飄動;讓孩子將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場中間,讓它們隨風滾動……讓孩子通過活動,真正明白“風真的從北邊來”。
了解風是有方向的這一特征后,鼓勵孩子想辦法把“風向”記錄下來。就方法讓孩子展開討論:可以標漢字,也可以標箭頭,記錄不求精確,只要初步學習使用科學的記錄方式。
四、嘗試制造風的方法
師:(拿出風車)這些風車在活動室能玩嗎?
孩子們肯定會疑惑地說“怎么玩,沒有風!”我就一句話燃燒孩子制造風的熱情:“沒有風不可以制造點兒風啊?”怎樣制造風呢?帶著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尋找材料,如吹風機、電風扇、扇子、氣球打氣筒……孩子們可以用紙板、扇子扇,把氣球吹鼓后撒氣……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嘗試制造風。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看到風的形成過程,但是我想這些生動有趣的探索活動對他們今后的成長將具有深遠意義。
活動延伸: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制造了風,那你們喜歡風嗎?為什么?
課后通過孩子自己不斷地收集信息與資料,讓孩子逐步發現風能幫人類做許多事情,利用風可以發電、傳播種子等等,但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我想,了解風的利與弊有助于孩子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幼兒園科學活動說課稿08-30
幼兒園科學靜電說課稿02-26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02-04
幼兒園科學活動說課稿05-15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05-27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0-09
幼兒園中班的科學說課稿03-08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集合)08-27
幼兒園中班的科學說課稿09-23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優秀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