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1-07-12 10:29:50 說課稿 我要投稿

【精華】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說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高青縣實驗中學 邢春林

  各位專家評委,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八年級下19.2.2《菱形》。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介紹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菱形》緊接《平行四邊形》一節之后。縱觀整個初中平面幾何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矩形的性質與判定,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后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菱形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2) 熟記菱形的有關性質和識別條件,并能靈活運用。

  (二) 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菱形的性質和識別條件的過程,在觀察、操作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增進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體會說理的基本方法。

  (三)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數學活動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體會菱形的圖形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重難點:

  教材從學生年齡特征、文化知識的實際水平出發,先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思考,然后與同伴交流、探索、總結歸納,升華得出菱形的性質及判定,這樣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讓學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樂趣。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菱形的性質與判定;教學難點是性質與判定方法的靈活運用。

  二、 教法與學法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后繼課要學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質。這節課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讓觀察、猜測、驗證,獲得知識,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采用了 “創設情境——觀察探索——總結歸納——知識運用” 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思維情境,,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合作、交流的氣氛下進行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始至終處于一種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同時借助多媒體進行演示,以增加課堂容量和教學的直觀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質與判定,解決教學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圖片激趣、導入新課

  創設教學情景:由生活中的圖片引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發現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后設計幾個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形成共識。由此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動畫演示,得出定義

  教師運用多媒體演示由平行四邊形到菱形的動態展示,得出菱形的定義。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動畫,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利于學生理解掌握菱形的定義,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動手操作,探究性質

  用一張長方形紙進行兩次對折,再用剪刀剪下有折痕一個角,把剪下的角再展開,觀察展開后圖形的形狀,和兩次折疊形成的折痕.

  問題1:通過剛才的折紙,觀察剪下的一個角展開后,它有怎樣的對稱性?它是什么圖形?

  問題2:通過折疊過程你能從哪些方面探究出菱形的哪些性質?

  學生動手折疊,教師在多媒體上演示折疊過程.學生觀察思考后,在班上交流:1.剪下的角展開后是一個菱形,它是軸對稱圖形,它有兩條對稱軸。

  2.探究菱形的性質與前面所學平行四邊形、矩形的性質相同,應從邊、角、對角線三個方面分別探究。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折紙的順序畫出圖形.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再利用幾何畫板軟件驗證結論,并用文字語言闡述得到的不同于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

  教師同時強調結論僅有操作實驗是不夠的,必須給出嚴格的證明才能作為性質進行應用,要求學生結合圖形寫出已知,求證,分析后引導學生利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給出證明過程.證明后,教師強調經過證明正確的命題可作為定理.

  [設計意圖]經歷實踐→猜想→證明→歸納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主要采取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過觀察思考與分析,同學間互相交流,分小組進行總結歸納。教師在巡視中進行個別指導。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學生力求尋找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組織組與組的評比,這樣也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然后每組由一名學生代表發言,讓學生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菱形的性質。這樣設計確保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學,從接受知識到探索知識,從個人學習到合作交流。這樣的活動教學將會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活力,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注入一種新課程理念。

  (四)典型問題,應用性質

  為了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懂學會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我安排了坡度適中,題型多樣的系列題組。其中1—4題是直接應用性質的簡單問題,包括邊、角、對角線的性質,讓學生初步體驗菱形性質的應用方法。第5--6題是為導出菱形的另一個面積公式而設計的,教師出示問題后,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引導學生:要求菱形面積,在不好求高的情況下,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不好求解,可以考慮把菱形轉化成四個小直角三角形分別求解的方法,繼而引出菱形的另一個面積公式:菱形的面積=底×高=對角線乘積的一半

  設計意圖:讓學生首先直接運用菱形的定義與性質講清判斷的理由,起到及時鞏固的作用,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然后層層深入,逐漸要求學生不但可以順利完成簡單的基礎練習,而且能有條理的寫出例題的解題過程。教師及時查漏補缺,規范解題格式。此題完成后,學生已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五)歸納小結,充實結構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困惑?

  2、通過本節課你了解了哪些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師讓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獲與體會.學生歸納、梳理交流本節課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與情感體驗.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歸納,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鍛煉學生歸納概括與表達能力.

  布置作業:

  必做題P102第5題

  選做題P103第11題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誰先走》是北師大版第六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主要研究的是概率問題,概率是研究不確定現象(隨機現象)的科學。隨即現象是指這樣一種現象:在相同的條件下重復同樣的試驗,其結果不確定,以至于在試驗之前無法預料哪一種結果會出現;但大量重復試驗,其結果會出現一定的規律。概率學習的一個首要目標是使學生不斷體會隨機現象的特點。本節課就是讓學生在游戲公平這一主題下,通過活動體會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教材主要設計了兩個游戲活動,一是“擲骰子、擲硬幣”游戲,創設了學生平時在生活中遇到的下棋時用什么方法來確定誰先走的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二是“轉盤游戲”,教材提供了笑笑和淘氣設計的兩個轉盤,分別畫了藍、黃兩種顏色的區域。讓學生確定規則,使游戲公平。而且讓學生自己再利用轉盤設計一個對雙方都公平的游戲規則。

  教學目標:

  1.通過游戲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并會分析、判斷規則的公平性。

  2.能設計公平的游戲規則。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并會分析、判斷規則的公平性。

  教學難點:

  能夠設計公平的游戲規則。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中,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摸球”、“轉圓盤”、“擲骰子”等游戲在生活中極為常見,當我們引導孩子們用數學的眼光來研究這些游戲的公平性時,他們當然會表現出極其濃厚的學習興趣。本節課通過精心的組織、策劃,在課堂上使得孩子們每一次游戲活動都富有深刻的數學內涵,在玩中學,在學中悟,一改傳統數學課堂死板而呆滯的現象,為學生所喜聞樂見。

  三、誰學法

  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切身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游戲規則的公平性。

  四、教學流程

  1、創設游戲情境,感受游戲公平的重要性

  由摸球游戲引出,讓學生初步感知游戲公平的重要性,讓學生感到自然、熟悉,探究興趣濃厚。

  2、創設探究情境,體驗等可能性。

  讓學生在摸球的實驗活動中體驗、理解、感悟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戲的公平性,并通過對實驗結果的觀察分析、對實驗過程的反思,使學生不僅體會和感受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而且感受到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3、鞏固應用,設計公平的游戲規則。

  通過創設幫助小明和小華設計公平的比賽規則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在小組討論中進行鞏固、應用、拓展性練習,體驗游戲的公平性并再次讓學生充分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讓學生深刻感悟到:要使游戲公平,游戲中的事件發生必須是在等可能性的前提下。

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等差數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思想;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在領會函數與數列關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數的方法遷移來研究數列,培養學生的知識、方法遷移能力;通過階梯性練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發現的求知精神;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于總結的良好思維習慣。

  2、教學重點和難點:

  (1)等差數列的概念。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應用。用不完全歸納法推導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二、教法分析。

  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由:(一)復習引入;(二)新課探究;(三)應用例解;(四)反饋練習;(五)歸納小結;(六)布置作業,六個教學環節構成。

  (一)復習引入:

  1、全國統一鞋號中成年女鞋的各種尺碼(表示鞋底長,單位是cm)分別是21,22,23,24,25。

  2、某劇場前10排的座位數分別是:38,40,42,44,46,48,50,52,54,56。

  3、某長跑運動員7天里每天的訓練量(單位:m)是:7500,8000,8500,9000,9500,10000,10500。

  共同特點: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前一項的差都等于同一個常數。

  (二) 新課探究。

  1、給出等差數列的概念:

  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數,這個數列就叫等差數列, 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來表示。強調:

  (1)“從第二項起”滿足條件;

  (2)公差d一定是由后項減前項所得;

  (3)公差可以是正數、負數,也可以是0。

  2、推導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若等差數列{an }的首項是 ,公差是d, 則據其定義可得:— =d 即: = +d;– =d 即: = +d = +2d;– =d 即: = +d = +3d……進而歸納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n—1)d

  此時指出: 這種求通項公式的辦法叫不完全歸納法,這種導出公式的方法不夠嚴密,為了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在這里向學生介紹另外一種求數列通項公式的辦法——————迭加法:– =d;– =d;– =d……– =d。

  將這(n—1)個等式左右兩邊分別相加,就可以得到 – = (n—1) d即 = +(n—1) d

  當n=1時,上面等式兩邊均為 ,即等式也是成立的,這表明當n∈ 時上面公式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數列{an }的通項公式。

  接著舉例說明:若一個等差數列{ }的首項是1,公差是2,得出這個數列的通項公式是: =1+(n—1)×2 , 即 =2n—1 以此來鞏固等差數列通項公式運用

  (三)應用舉例。

  這一環節是使學生通過例題和練習,增強對通項公式含義的理解以及對通項公式的運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例1和例2向學生表明:要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看等差數列通項公式中的 、d、n、 這4個量之間的關系。當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時,可根據該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 :

  (1)求等差數列8,5,2,…的第20項;

  (2)—401是不是等差數列—5,—9,—13,…的項?如果是,是第幾項?

  第二問實際上是求正整數解的問題,而關鍵是求出數列的通項公式。

  例2:

  在等差數列{an}中,已知 =10, =31,求首項 與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礎上將例2當作練習作為對通項公式的鞏固。

  例3:

  梯子的最高一級寬33cm,最低一級寬110cm,中間還有10級,各級的寬度成等差數列。計算中間各級的寬度。

  (四)反饋練習。

  1、小節后的練習中的第1題和第2題(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目的:使學生熟悉通項公式,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

  2、若數列{ } 是等差數列,若 = k ,(k為常數)試證明:數列{ }是等差數列。

  此題是對學生進行數列問題提高訓練,學習如何用定義證明數列問題同時強化了等差數列的概念。

  (五)歸納小結 。(由學生總結這節課的收獲)

  1、等差數列的概念及數學表達式。

  強調關鍵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數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 +(n—1) d會知三求一

  (六) 布置作業。

  1、必做題:課本P114 習題3。2第2,6 題。

  2、選做題:已知等差數列{ }的首項 = —24,從第10項開始為正數,求公差d的取值范圍。(目的:通過分層作業,提高同學們的求知欲和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

  四、板書設計。

  在板書中突出本節重點,將強調的地方如定義中,“從第二項起”及“同一常數”等幾個字用紅色粉筆標注,同時給學生留有作題的地方,整個板書充分體現了精講多練的教學方法。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對教材的認識:

  1、在教材中的地位。組合與排列知識不僅是學習概率統計知識的基礎,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教材注重體現這一要求,在二年級上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知識,學生通過觀察、猜測以及實驗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如用兩個數字卡片組成兩位數的排列數,三個小朋友兩兩握手的組合數等。在三年級上冊繼續學習排列與組合這一內容,就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突出教學的重點。與二年級上冊教材相比,三上教材的內容更加系統和全面,分別介紹了組合和排列。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如學具操作、畫簡圖、文字形式羅列、連線等)把排列組合的結果羅列出來(即有哪些組合或排列),使學生學會用更簡潔、更抽象的方式來表達排列組合的方法。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以上過程,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復、不遺漏地把所有結果都呈現出來,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并發展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3、要把握好教學要求。本節課,教材只要求學生能根據實際問題采用羅列、連線等方式,找出簡單事物的組合數。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示組合數,并能感受到有順序思考,可用圖示的方式把所有的組合情況羅列出來(即有哪些組合),不要求抽象地計算一共有多少種組合數。因此,在教學中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

  二、準備過程中的思考:

  1、根據教材的要求,第一次試教,整節課從新課到練習都研究有關兩兩組合的知識,由于學生在二年級上冊已經接觸了組合知識,一節課下來,只是解決了“由三選二到四選二”的拓展,知識的思考性不強,對學生學習的起點把握過低。

  2、有了前面的問題,打算在把組合與排列知識,作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同一節課中研究,把它們的的區別作為教學重點,通過嘗試,事實證明,學生對于兩個知識點不易接受,這樣的要求對于三年級的學生太不切合實際。

  3、以來前兩次的思考與嘗試,本節課的目標仍應定位在“探索簡單事物兩兩組合的規律,理解并掌握有關兩兩組合的知識,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而把排列知識作為拓展與延伸。”

  二、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擬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踐活動等活動,理解并掌握有關兩兩組合的知識。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和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經歷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概括發展的過程。

  4.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是:

  經歷探索簡單事物兩兩組合規律的過程,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教學難點是:

  能用不同的方法準確地表示出組合數。

  三、課堂設計的想法:

  1、讓學生經歷由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過度的過程。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認識到,純粹的排列與組合知識,是高度抽象與概括的知識。對于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較難理解排列與組合的實質,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從具體形象逐步過度到抽象概括,讓學生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是學生學習材料的提供由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研究四個小朋友握手次數給學生提供的是形象的畫面;研究乒乓球運動員進行循環比賽的場數要求學生用號碼來代表運動員;研究火車票的種數為學生提供的是火車站的站名。

  第二是表現在學習方式上。研究四個小朋友握手次數是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共同合作,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找出簡單事物的組合數;研究乒乓球運動員進行

  環比賽的場數則要求學生在前面的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自己解決問題;在研究火車票的種數時先讓學生獨立嘗試,然后在集體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比較,體會組合數和排列數的不同。

  第三是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從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由淺入深。研究四個小朋友握手次數時,讓學生比較不同的方法,是為了優化方法,體現有順序地思考。在研究乒乓球運動員進行循環比賽的場數時,要求學生在會連線的基礎上發現規律,進行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化繁為簡。而在在研究火車票的種數時對學生的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通過比較,體會組合數和排列數的不同。

  2、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不管是運用小組共同合作學習、獨立探究學習,還是讓學生通過猜測、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都在向學生滲透一種數學思想——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由于組合與排列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必須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使形式的思維有價值。因此,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不僅是學習排列與組合知識、概率統計知識的基礎,更是學習數學的一般方法,特別是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所必須的方法。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二單元“混合運算”起始課《小熊購物》。課標對低年級數學的要求是:使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其應用意識。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 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能夠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并且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教材創設了“小熊購物”的情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探究出混合運算的方法和規律,解決有乘法又有加法或者減法的解題方法,通過教學的不同活動,使學生從活動中鞏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針對本節課的課程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先算乘法,后算加減法”的運算順序規定的合理性,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的密切聯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正確計算有關的兩步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小熊購物”的問題情境,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探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者減法的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

  二、說學情

  經過以前的學習,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能熟練地進行加、減、乘、除的運算,同時,對于簡單的一步應用題的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都有了一定的訓練,這些都是學生學習本課知識的前提和基礎。但是由于學生的知識背景及個體差異的不同,學生可能會從不同角度出發來理解混合運算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可讓學生多交流方法,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三、說教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使學生通過去購物這一情境來理解并掌握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并通過合作交流、同伴互助等手段,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以學生的主體,老師為指導的作用,成功地達成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復習

  出示10道口算題,其中包括2道連加、連減口算,并讓學生說出是怎樣計算的。一是屬于課前的常規訓練,二是通過2道連加、連減題目的計算,為本節課“乘加”“乘減”問題的運算順序做好鋪墊。

  (二)導入

  小熊家附近新開了一家超市,今天我們就和小熊一起去購物,看看會有什么收獲。

  (通過一個情景的導入,吸引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三)新授

  (A)提出問題

  1、現在我們來到了超市里,介紹超市中都出售哪些物品?

  (讓學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說出來,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性的評價,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根據自己發現的數學信息,能夠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這部分可以由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可能提出加法、減法、乘法不同的問題,也有可能提出一步、兩步甚至更多步的問題,只要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合理的,是結合本課的數學信息提出的問題,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本課知識的興趣。同時,在這一環節中,當學生提出和本課的知識點有關的問題,也就是乘加或乘減問題是,老師就應當即把相應的問題記錄在黑板上,為后來的教學內容做好鋪墊)

  (B)解決問題

  乘加問題

  1、結合實際情境,理解乘加問題算理

  根據老師板書的問題,指名找學生完整讀題。然后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同時找學生到黑板前進行板書。

  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算法說說自己是怎么想。

  (雖然以前學生接觸過連加、連減或者加減混合的兩步運算,但本節課作為兩步運算應用題的起始課,要解決 “乘加”“乘減”兩步運算應用問題卻是學生第一次遇到的。所以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老師要求學生將自己的解題思路說清楚,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能會列出分步算式和綜合算式,針對學生所列的兩種不同算式進行比較,發現兩種列式雖然不同,但是解題思路是一樣的,并且向學生介紹了什么是綜合算式,幫助學生認識到以后在解答這類應用題的時候也可以通過列綜合算式的方法來解答)

  2、介紹脫式的書寫。

  強調“=”位置的書寫,同時注意訓練學生完整的進行講題。同時提示學生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不能忘記加上單位名稱和答。

  (在這里要讓學生明確,在計算綜合算式時,要運用脫式計算的方法,同時老師要教給學生完整講題的方法,并讓學生自己進行練習)

  3、鞏固內化練習

  結合開課時學生提出的和本課知識點有關的問題,進行鞏固內化練習。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選出一道有乘法,又有加法的應用題,讓學生自己在下面獨立完成。

  (這一部分主要是針對上面所講解的內容進行的內化練習,同時引出加法在前時的書寫,這部分如果前面的講解扎實,學生在理解的時候會很簡單)

  4、觀察算式,總結乘加問題的運算順序。

  讓學生觀察黑板前的算式,讓學生說說發現了什么,從而總結出:在一個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5、小練習,說出下列各題的運算順序。

  (同樣是為了鞏固學生對于乘加問題運算順序的掌握)

  乘減問題

  1、結合問題,理解乘減問題算理

  出示有乘法,又有減法的應用題,讓學生讀題后,在練習本上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解答。并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同時注意脫式的書寫。

  (這一部分實際上是前面的乘加問題的遷移,通過前面的鋪墊,孩子在解決乘減問題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都相對熟練了很多,也簡單了很多。)

  2、總結乘減問題的運算順序

  總結乘加、乘減問題的運算順序

  觀察黑板前的乘加、乘減問題,自己總結乘加、乘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C)新授小結

  學生在總結新授內容時,能夠總結出兩點來:一是乘加、乘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二是脫式書寫;第三點以后遇到同樣類型的應用題也可以用列綜合算式的方法來解決,學生不一定能夠總結出來,可以由老師加以補充。

  (小結的時候,讓學生回憶新授部分的學習內容,自己嘗試著進行總結,從而培養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整理、歸納能力,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練習

  設計了這樣幾道練習題,

  第一題,計算題。

  這道題的設計:一是為了鞏固學生對于乘加、乘減混合運算運算順序的掌握情況,二是為了鞏固脫式計算的書寫,檢查學生計算的準確性。

  第二題,改錯題。

  設計了3道題,其中2道錯誤,1道正確。2道錯題分別是運算順序出錯和脫式的書寫出錯,目的同樣是為了鞏固學生對于運算順序的掌握和脫式書寫的掌握。

  第三題,計算題。

  在前面改錯的基礎上,自己注意容易出錯的地方,提醒學生進行規范的書寫和準確的計算。

  第四題,應用題。

  一方面是為了鞏固學生運算順序和脫式書寫的掌握情況,同時也為了培養學生運用本課的知識點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第二冊第三單元“表內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是一節新授課。

  (二)教材簡析:

  在座的數學老師都很清楚,“表內乘法”是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而“乘法的初步認識”又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弱,建立“乘法”概念較為困難。所以教材結合具體活動情境,從讓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開始,并結合具體的事例,溝通同數相加和乘法的關系。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探究等學習活動,使他們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生牢固扎實地建立“乘法”的概念,為以后學習多位數乘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重點和難點:

  我們都知道,新概念的建立對于每個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對于六、七歲的孩子來說,就更為困難。因此,我針對他們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把“使學生知道乘法的意義”作為教學重點,把“使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作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我們教育學生的目的無非是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點被大家所共識。因此,我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通過學生在各種情境中的學習,進一步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義,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說教法、學法

  因為乘法的意義是最重要的數學基礎知識,而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就要特別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參與學習。基于這一點,本節課我準備主要采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并運用大量的觀察、操作、交流等形式輔助教學。同時,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各種情境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學習數學。

  根據學生與教材的特點,本節課我準備指導學生用“發現探究”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在探究發現中,學生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參與學習過程,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學有成功、學的愉快,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說教具、學具準備

  根據教學的`需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我準備的教具、學具有:多媒體課件一套,每個學生50根小棒。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說整體設計。

  在長期的教學中,大家都能體會到: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善于記憶具體事物。所以,我將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啟發誘導學生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因此,本節課的設計有四個層次。

  第一層:創設情境,激發情意(約7分鐘)

  第二層:引導探究,概念形成(約15分鐘)

  第三層:鞏固練習,促進同化(約8分鐘)

  第四層:遷移運用,深化新知(約10分鐘)

  (二)說局部設計

  1、創設情境,激發情意。

  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如果課一開始就能夠為學生設計一個有趣的、有用的、可探索的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因此,我一上課,準備為學生創設這樣一個情境。

  師:小朋友,在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里,你們的爸爸媽媽都帶你們出去玩了嗎?都到什么地方玩了呀?

  這簡單的兩句話,就會把小孩子的表現欲望充分地激發出來,肯定個個都想把自己的“不平常”經歷炫耀給其他同學。正在他們的興奮中我會趁勢話鋒一轉,說: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公園,你們肯定沒去過,想去嗎?現在老師就帶你們這些聰明的孩子去逛一逛。(課件演示教科書P44的情境圖,P45的情境圖也被濃縮成一個極微小又不易看清的圖像,置于情境圖中的一棵大樹下)。

  聽完這句話,看到這幅圖,孩子們可能都會“哇”的一聲瞪大雙眼,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正當他們驚嘆這美麗的畫面時,我將提出問題:

  “在公園里,你們都發現了什么?”

  “小火車上的人是怎么坐的呢?”

  引導他們說小火車上每節車廂坐著3個人,摩天飛輪的每個吊廂里坐著4個人等等,使他們初步體會“相同加數”,為引入乘法做準備。

  由于P45的情境圖被濃縮的非常小,可能不容易被觀察事物只會直觀地看表面的小學生發現,所以我就會繼續引導他們觀察:“仔細看看,你還發現了什么?”

  這時可能就會有學生提出“還有些人好像在遠處下棋”,或者可能會說“看不清楚他們在干什么?”

  抓住這一時機,我說:“他們究竟在干什么呢?咱們一起過去看看”。(課件把P45的情境圖放大演示)

  當學生看清是在拼擺圖形之后,我將激勵學生:你們帶小棒了嗎?想不想試一試?請用小棒擺出一種你最喜歡的圖形,并照著這一種學擺幾個,給你們兩分鐘的時間,看誰擺得又好、又多。(在學生擺的同時,我會巡視一圈)

  我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在“看中學、說中學、做中學”,不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通過他們自己親眼看一看、親口說一說、親手做一做,獲得了真切、可信的感性認識,同時,又滿足了小孩子強烈的表現欲、求知欲,學習興趣也就油然而生。自然地進入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2、引導探究,概念形成。

  在這一環節,我準備先讓學生在小組里(同桌兩人為一組)互相說說自己都擺了幾個什么樣的圖形?每個圖形用了幾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然后在全班交流時,我將找有代表性的幾個同學說一說,根據他們的回答我將板書幾個有同數連加的和沒有同數連加的等式,以便于下邊的比較學習。由于二年級小學生的生活經驗非常少,空間觀念還很弱,他們頭腦中再現的一般都是他所見過的或學過的一些簡單的圖形,可能會擺一些三角形、正方形或者簡單的房子、樹、魚、船等等。所以就可能出現以下算式。例如:像這樣的

  3+3+3+3=12(三角形)

  7+9+4=20(一座房子、一條魚、一棵樹)

  7+7+7=21(小船)

  5+5+5=15(三座小房子)

  現在新課標倡導要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學習。因此,我說:“老師剛才巡視了一圈,看到你們的作品都很優秀,看著你們這些優秀的作品,我也想露一手,所以我也擺了一種圖形,請看大屏幕”(課件展示)。

  為了從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我準備先讓他們看這些圖形像什么,然后說出每個圖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并說出加法算式。

  4+4+4+4+4+4=24

  接著,我將為學生出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如果老師擺了50個這樣的圖形,要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看誰能很快地把算式寫出來。

  這時學生肯定會個個眼疾手快、大顯身手,半分鐘后我提問:

  “寫完了嗎?沒有一個人寫完呀!為什么?”

  學生可能會議論紛紛,抓住這一契機,我再說:

  “老師有一種方法可以在5秒鐘之內就可以把這50個4連加用算式表示出來,信不信?”

  由于學生通過剛才的親目驗證,他們肯定大多數都認為不可能,所以會不相信,這時,我會趁勢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之后引出“乘號”教學,我將這樣提問學生:

  “乘法既然是一種新的計算方法,它肯定就有一種新的運算符號,大家猜一猜,它可能叫什么?”

  我這樣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所以大多數學生可能都會猜到叫“乘號”。然后我邊說邊寫乘號,并讓他們觀察乘號的樣子像什么?

  因為低年級兒童的想像都是以具體形象的事物為基礎,所以他們的想像富于模仿性、再現性,也因此他們可能會說出:像風車、、像雪花、像錯號、像拼音X等等,我都將給予肯定。在學生認識乘號的基礎上,我再開始教學乘法算式的改寫。

  我準備以6個4連加這道算式為例,先讓他們觀察這個算式顯著的特點,由此認識相同加數4(板書相同加數)然后讓他們看一看、數一數有幾個4。(板書個數)

  在此基礎上,我會說:“像這樣6個4連加,我們就把相同加數4寫在乘號的一邊(板書4×),把4的個數6寫在乘號的另一邊(4×6=24)”。在完成乘法算式之后,讓學生對照加法算式說說4和6分別表示的是什么?然后再告訴學生6個4連加還可以用6×4=24來表示。最后教學乘法算式的讀法。

  由于乘法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所以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學生喜歡的拼圖活動之中,并通過實物圖,同數相加的算式與乘法算式對照,讓學生完成對乘法的初步認識。這樣,使概念教學成為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既有利于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又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都能體會到,小時候學東西學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針對小孩子的認知特點,及時地進行反饋練習就是一種幫助學生掌握新知的好方法。因此,我準備讓他們進行以下練習,課件演示:

  2+2+2+2+2+2=()×()或()×()

  4+4+4=()×()或()×()

  6+6+6+6=()×()或()×()

  在完成練習后,我將提出問題:

  “通過剛才的改寫,誰能說說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呢?它必須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通過教師的適量啟發與學生的親身體驗,使他們進一步體會并理解了“乘法”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我讓他們用手勢來判斷輔板書上的算式,哪此算式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并說出為什么,然后讓他們挑一道自己喜歡的算式,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

  這樣,乘法概念輕輕松松地就被建立在學生的腦海中,又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其實就這么簡單”,重難點也迎刃而解。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同時學生的個性也得到張揚。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在生活中、游戲中,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新技能的掌握和發揮會使學生產生愉悅的情感,而重復使用新技能會使兒童有可能構筑或重新構筑情感圖式。這就像我們小時候剛學會騎自行車,我們會洋洋得意地一趟一趟地來回騎一樣。對于他們來說,展示新學到的技能就是一種樂趣,因此,我設計了第三個教學環節。

  3、鞏固練習,促進同化。(課件展示)(先用小黑板)

  (1)看圖填空:

  ()個()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個()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1、2+2+2()×()

  2、3+3+3+3()×()

  3、4+4+4+4+4()×()

  4、5+5+5+5()×()

  5、6+6+6+6+6()×()

  我這樣安排,主要是給他們及時提供了“用武之地”,并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成功的歡樂又可以轉化為一種巨大的力量,成為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

  在座的老師都知道,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使知識真正為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這是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因此,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體會知識價值,還可以從深層上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基于此,我設計了第四個環節。

  4、遷移運用,深化新知

  我準備讓學生重新觀察風景秀麗的公園這幅情境圖,之后,我先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80的內容: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學生對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已經比較熟悉了,本冊教學分數加、減法和分數乘、除法時,已出現過一些兩步的混合運算式題。本課時是在此基礎上,教學計算三、四步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式題。因此教材在講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時,沒有再詳細說明運算順序,而是直接說明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相同。然后結合例1,讓學生說說運算順序,并讓學生自己計算出結果。掌握好這部分的內容將對今后學習分數與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及其應用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新課標的要求,針對這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四步驟能正確計算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細心檢查等良好學習習慣。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計算聯系向學生滲透運算的邏輯性,相互影響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創造性地進行學習。

  三、說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正確計算,其中含帶分數的乘、除法是教學的難點所在。

  四、說教法、學法

  圍繞以上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以探究研討法為主,形成一種多向交流的課堂氛圍。以講、扶放的形式進行教學,其中又將算理的講解與學生自主練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采用這種教學方法,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傳授知識、又培養能力。

  學生通過計算練習,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互評活動,完善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尋求解題的多種有效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我分四大程序進行教學

  一、復習準備、導入新課

  1、 出示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題,讓學生回憶說說運算順序。強調積、商可以同時脫式計算。

  2、 計算 ,計算后引導學生觀察,寫成一個綜合算式 。與準備題比較有何不同,從而揭示課題并板書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明確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所學過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相同。以舊知喚新知,促進知識遷移。有助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深化理解,形成一定的技能。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對例1的教學,我大膽采用讓學生自主探究、嘗試解題。六年級的教學內容大多缺乏趣味性,想讓學生激情洋溢地投入到學習中,需要學生自身感興趣。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足以見興趣的重要性。六年級的學生喜歡挑戰,喜歡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后獲得成功的喜悅,可以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探究解決例題便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學生做完后反饋交流,指名一學生口答運算過程(教師板書)。引導學生通過看、想、算、查四個步驟進行練習。一看,看清題中的數和運算符號;二想,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樣計算更合理簡潔;三算,書寫格式正確,認真計算;四查,一步一回頭,算一步查一步。值得一提的是在試一試練習中除要求學生按以上四步驟解題外還鼓勵學生互相檢查。整個過程中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在計算過程中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交流,學生積極性很高。我們知道數學知識豐富多彩,有時又錯綜復雜。對于小學生來說在計算中做到細心檢查是至關重要的。按這四個步驟解題就可以大大降低學生的出錯率。學生互相檢查這一活動環節的設計是為了給學生之間的數學交流提高較大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都有機會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同時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練習反饋、鞏固升華

  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熟練地正確計算,所以我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了以下不同層次的練習。肥城教育網社區 y1P

  1、 基本練習 通過做書本中一些同例題相仿的試題,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思考過程,從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學會正確解題。通過互評互說,發展其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 提高性練習 例如四步計算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題、應用題等,加大難度,從不同程度練習提高。

  四、總結質疑、課外延伸

  引導學生對本堂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總結質疑,體驗學習的成功感,增強自信心,激勵學生學好數學。(布置課后作業)

  在我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力圖貫穿著教育的兩到思想,即主體性與活動性,教師提供充分的時間、空間和條件讓學生思考、解題、交流互評。學生即有外顯的交流活動,又有內隱的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我不僅重視知識與技能,更關注學生的情感,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激勵性的評價,學生的思維活了!情感豐富了!合作意識也增強了!

【【精華】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相關文章:

數學生活日記模板錦集七篇01-01

【精華】雇傭合同模板錦集七篇06-15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錦集七篇01-04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錦集8篇06-13

【精華】勞動仲裁申請書模板錦集七篇02-07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

高三數學說課稿模板01-17

【精華】擔保合同錦集七篇10-17

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10-14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7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