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化學說課稿

時間:2021-07-12 18:43:02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實用的化學說課稿范文集合九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化學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化學說課稿范文集合九篇

化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分支,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化學課的重要內容之一,要求學生簡要而系統的掌握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烴是一切有機物的主體,而甲烷作為烷烴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分子,學生對他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后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因此本節內容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物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 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及大綱要求,參照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理解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A使學生了解甲烷的結構式和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

  B掌握甲烷的化學性質,如取代反應,氧化反應等。并從感性的實驗現象加深對理性概念的理解。

  ▲能力目標 通過對物質立體構形的理解使學生逐漸培養形象思維的能力

  ▲思想目標 對學生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教育。

  3. 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重點:甲烷的取代反應是烷烴的特征反應,使學生弄清取代反應的確切含義。甲烷的化學性質牢牢掌握,其他可觸類旁通。

  難點:甲烷的分子結構。通常這一時期的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還很差。甲烷的取代反應與無機化學中的置換反應相區別。

  二、教學方法

  以實驗和日常生活實際為基礎,導出有機物的基本性質。從甲烷與氯氣的取代化學方程式,實驗現象分析產物,比較說明置換與取代的本質。并且比較淺顯的闡述其反應歷程即鏈的引發、鏈的增長、鏈的終止。通過對甲烷分子模型的認識,初步讓學生有個立體化學的概念。

  三、教學程序

  ▲ 引入新課,創設情境

  使學生的思維很快進入課堂狀態。導入語可以說:有機化學同學們在初中時就有所接觸,再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有機物,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煤氣、石油等。向同學提出問題,請同學初步的討論有機物的一些性質,

  ▲ 講授新知識

  拿出甲烷的分子模型,并說明他是烷烴的最簡單分子是日常生活中的沼氣。請同學指出甲烷的空間模型是什么形狀的,指出各個球各代表什么,有多少個鍵,而后進一步用實驗現象導出甲烷的取代反應,分析其與置換的差別。

  ▲ 練習反饋

  練習是鞏固新知識,培養分析問題能力,同時可以發現學生理解方面的問題,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及時彌補。

  ▲ 小結

  小結是目的的是畫龍點睛,回歸主題,提煉主干,使學生對內容一目了然。

化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鹵素是典型的非金屬元素,依據考綱要求和近幾年高考試題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點。又由于鹵素知識與現代生產、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科學技術等方面有著廣泛聯系,所以鹵素與實際相聯系的知識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題熱點之一。

  本節內容復習是建立在學生已學完中學化學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后,發現學生對本節內容知識和理論不能較好綜合應用。依據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認知規律特征“接受快—遺忘快—再接受—再遺忘慢”,所以我們繼結束新課后,對以往知識點進行統攝整理和歸納總結,使之網絡化。同時這節內容既是對化學反應及物質的量等知識復習的延伸,又為后面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復習作準備,更能對其它非金屬元素知識系統復習起到指導作用。

  2、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⑴鹵族元素單質的化學性質

  ⑵某些鹵素化合物的性質

  難點: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課時安排:一課時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鹵族元素的性質,理解其相似性和遞變性,掌握鹵素單質間反應及其氧化性強弱和相應X—的還原性強弱比較問題。

  能力目標:通過學生實驗,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通過練習,培養他們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問題解決,培養他們思維的嚴密性。

  情感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習的興趣,復習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勤于動手、勤于思考、開拓創新和勇于實踐的精神。

  二、教學方法

  1、總體構思:以學生為主要活動中心,通過他們動手、動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會診”,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鹵族元素的復習。

  2、主要教學方法

  ①提問法——————————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②實驗法——————————增強學生復習的興趣,感覺復習課并不是枯燥無味,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③多媒體教學法—可增大本節復習課容量,也有利于學生積極性的提高。

  三、學法指導

  ⑴學情分析:針對平時學生易錯點、遺漏點、混淆點展開復習。結合“尖子少,中間多,尾巴大”情況,復習時做到“兩兼顧”。

  ⑵學法指導:高三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知識水平,具有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復習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師引導下,有計劃地完成復習任務。

  四、教學思路的設計

  ⑴教學步驟:引入任務—落實任務—檢驗任務完成情況

  ⑵知識網絡:

  五、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體現和重難點的突破)

  ⑴㈠鹵族元素的原子結構特征

  問題①“氯原子的結構有哪些特征?”——————直接導入

  ⑵㈡鹵素單質的性質

  1、問題②“鹵素單質有哪些物理性質?”指導學生看書,復習相關內容。

  設計實驗1,模擬“分液實驗”,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完成物理性質的復習及單質的特性復習。

  2、學生回答,教師自然引出問題③“回憶cl2的性質,鹵素單質有哪些化學性質?請大家寫出自己所知道的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投影學生書寫情況,結合學生易錯點、遺漏點、混淆點,投影知識網絡,圍繞圈內物質,師生共同補充歸納,展開本節課鹵素單質的化學性質”的復習。

  3、例1的講評:使學生認識到知識間的聯系性

  ⑶㈢某些鹵化物的性質

  圍繞知識網絡圈外的物質,師生展開復習。

  1、HX穩定性的比較、HX酸性強弱的比較

  (請學生運用物質結構有關知識解釋HX氣體穩定性的問題)

  2、X—的還原性

  3、X—的檢驗及AgX的溶解規律和見光分解的規律

  (要求學生根據用品只用一支試管一次完成X—檢驗,教師進行評價)

  這一階段學生經歷了“輕松—————緊張—————再輕松—————再緊張—————再輕松”這樣一個情緒變化,有一種成就感。

  ⑷歸納⑵⑶復習鹵族元素的性質(體現結構與性質的辯證關系)。

  ⑸結合物質的性質,談談鹵化物的用途。(鹵素知識與現代生產、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科學技術等方面有著廣泛聯系)

  ⑹評講例2,完成思考題。(突破難點)

  ①作為選擇題,如何快速完成?

  例2評講—————

  ②從考查內容去判斷,要運用哪些知識?

  思考題————————注意:所學知識如何靈活運用?(設計的順序由易到難)

  思考題①題:考慮X2的腐蝕性。

  ②題:結合學生易遺漏點,要注意酸性條件。如果要求書寫離子方程式,結合學生易錯點,酸性強弱要考慮。

  ③題: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還原性、還原性強弱的比較等問題,還涉及物質的量的計算問題。

  ⑺總結本節課所復習的內容,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一)鹵族元素原子結構特征

  相同點 不同點

  (二)鹵族元素單質的性質

  ⑴物理性質(色、態、溶)

  ⑵化學性質

  (三)鹵族元素性質

  相似性 遞變性

  (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質(HX、X—等)

  (五)常見鹵化物的用途。

  七實驗安排、例題和思考題選取

  實驗⑴指紋實驗:用品(I2、白紙、試管、酒精燈、試管夾、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兩學生)

  ⑵X—檢驗實驗:用品(膠頭滴管、試管、1mol/LNacl溶液、1mol/LKI溶液、1mol/LAgNo3溶液、稀HNo3)

  操作者(學生)教師引導下注意量的問題

  實驗設計:向稀HNo3酸化的(1—2ml)Nacl溶液依次加入幾滴AgNo3溶液、3—4mlKI溶液,現象如何?

  例題⑴歸納總結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質或發生哪些反應?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將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燒得到固體物質的組成可能是( )

  ①NaclNa2so4②NaclNa2so4NaBr

  ③NaclNa2so4I2④NaclNaINa2so4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思考題⑴為什么盛裝I2、Br2的試劑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

  ⑵如何利用KI

  淀粉試紙和廚房化學,檢驗食鹽中KIo3?

  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時開始有Br2生成?

化學說課稿 篇3

  首先感謝區教研室給我提供展示的平臺,同時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專家、評委、老師給我的課提出寶貴的意見。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如何識別酸和堿。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設置、教學方法選擇、教學過程設計及教學反思等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酸和堿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兩種物質,酸和堿的生產及使用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作用。本節課主要目的是把酸和堿的知識與前面學習的這些有關章節的知識緊密聯系起來,擴大學生的視野,并鞏固前面學習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懂得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為學生直接參加工農業生產,更好的使用酸和堿做好知識和思想準備。

  因此,用酸堿指示劑識別酸、堿的方法及從微觀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認識溶液呈酸性或堿性的原因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學情分析

  對于有酸味的物質(白醋、檸檬汁、西紅柿等)和有滑膩感的物質(熟石灰、肥皂、洗衣粉等)學生并不陌生,但這些物質為什么有的有酸味,而有的有滑膩感?怎樣用化學方法識別它們?這些問題雖然學生以前沒有認真思考過,但卻最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學起點應定位于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設計有利于他們自主學習和創造的化學學習情境,讓他們去觀察、去透過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并探索出規律來,在“做科學”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三、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課主要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用酸堿指示劑、石蕊試紙來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2.過程和方法:通過親歷實驗探究過程,初步學會從H+和OH-的角度去認識溶液呈酸堿性的原因,進一步建立宏觀與微觀相聯系的思維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感,以輕松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的化學知識,初步建立將科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理念。

  四、教學方法選擇

  為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準備采用包括實驗探究法、談話法、討論法等在內的過程式教學方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下面談談授課過程的設計,授課過程分為四個環節:

  (一)課前背景資料的準備:

  學生準備

  1.提前一周讓學生去準備有酸味的物質和有滑膩感的物質。

  2.搜集牽牛花和酸雨的有關知識。

  教師準備

  牽牛花和酸雨的有關媒體材料,酸堿指示劑的制作方法。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先展示一瓶白醋,接著再展示一塊肥皂,讓學生說出它們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學生答:白醋有酸味,肥皂有滑膩感。然后讓學生說出有酸味的物質和有滑膩感的物質還有那些,如何識別它們?學生各述己見,有的說嘗味道,有的說用手觸摸一下。還有的說碳酸能使石蕊變紅,現在也應該加入石蕊。教師用媒體展示牽牛花的視頻資料,讓學生思考牽牛花變色的原因。接著提出問題:“酸味”是酸的特征,“澀味和滑膩感”是堿的特征,但科學家從不用品嘗或觸摸的方法來確定一種物質是否為酸或堿,他們是怎樣識別酸或堿的呢?

  從實物到資料,從生活到化學,學生感覺比較親切,同時給學生一種震撼,激發起學生強烈地尋找解決問題辦法的渴求,以求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效果。

  (三)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通過探究,主要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如何識別酸和堿?

  讓學生將準備好的有酸味的物質和有滑膩感的物質拿出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觀察、比較、分析、總結,歸納得出識別酸和堿的方法。再通過小組間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進一步了解酸和堿的不同。這樣通過觀察實驗直觀了解,再到查閱資料豐富見聞,學生便總結出的識別酸和堿的方法:即用用酸堿指示劑、酸堿試紙來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教師再接著設問:為什么不同的酸溶液都能使石蕊試液變紅,不同的堿溶液都能使石蕊試液變藍?物質的酸性和堿性的本質區別是什么?

  2、酸和堿的本質區別在哪里?

  識別酸和堿的成功探究為酸和堿的本質區別的探究增大了內驅力,學生們興致勃勃。教師可提供鹽酸、醋酸、熟石灰、氫氧化鈉、食鹽的化學式,在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們說說看酸和堿的本質區別在哪里。學生進行交流分析,談談自己的看法,教師也參與進去,形成了生生交流與師生交流的局面,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認識,達成共識:酸溶液中都有H+,堿溶液里都有OH- ,由于它們的存在,使酸和堿分別具有各自的通性。

  然后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牽牛花可變換不同的顏色,能否用它來制作酸堿指示劑,請說出制作方法,有沒有其他植物也可用來制作酸堿指示劑?在展示酸堿指示劑的制作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是否實用、經濟等角度上自我評價和反思,形式上可采用辯論的方式。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評價和反思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從實際出發思考問題的品質,為將來參與實際工作奠定了基礎。至此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得到了突破。

  (四)總結評價與反思

  讓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進行自我總結回顧,不但要弄明白我學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而且教師隨時讓學生把自己感受至深的東西記下來,作為其珍藏一生的積淀。

  然后教師設計一個挑戰自我的題目:酸雨是三大環境問題之一。酸雨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大氣化學和物理現象,主要是大氣被污染,工業廢氣等有害物質SO2、NO2 ,進入大氣形成。由于我國的能源結構是以煤炭為主,所以為SO2排放大國,也是酸雨的受害國。酸雨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使大片的森林死亡,農作物枯萎,破壞水生態環境使水中沒有任何生物活動,還能加速建筑物、文物的腐蝕和風化過程等。棗莊作為“煤城”,煤炭被廣泛應用,調查一下各用煤單位有沒有采取一些減少大氣污染的措施,同時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并思考如何知道棗莊是否也遭受酸雨的危害。

  六、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教學的設計,我深刻體會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這一藝術創作的理念,并把它運用到了化學課堂設計中,引導學生從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經驗,獲得真知,然后將得到的東西再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去,展現了科學研究與發現的真實過程,實現了“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這一要求。

  本節課由于實驗探究、討論整理的環節偏多,所以課堂節奏的調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靈活地處理和把握,以便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化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初中學習金屬的置換反應以及金屬的活動順序、鎂等金屬與氧氣的反應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鈉、鋁等活潑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對比,掌握越活潑的金屬越易與氧氣反應的規律。

  二、教學對象分析

  1.在初三階段學習了一年的化學知識,對金屬的活動順序、金屬與氧氣的反應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過金屬是否能發生置換反應來判斷金屬的活動順序。

  2、能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實驗、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在"通過實驗探究獲得關于物質知識"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本中的圖片、書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鞏固和加深初中有關金屬化學性質的知識和規律

  2、通過觀察了解金屬鈉的物理性質及其保存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能力,掌握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

  3、通過實驗了解活潑金屬鈉、鋁與氧氣的反應,歸納出活潑金屬易與氧氣發生反應的知識,了解金屬氧化膜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培養學生習慣用化學的視角去觀察身邊的物質和發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況下,通過對比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條件難易、劇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屬活動順序的思維方法

  5、通過實驗進一步熟悉和規范藥品的取用、酒精燈的使用等基本實驗技能

  四、教學策略

  1.舉例身邊的金屬材料和回顧初三化學知識,引入新課,通過對比鎂、鋁、鐵分別與氧氣反應引出"鈉與氧氣怎樣反應"的問題。

  2.以實驗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實驗去探索鈉的物理性質、鈉在空氣中存放所出現的問題以及實驗鈉與空氣中的氧氣的反應,并分析其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產物;通過鋁在空氣中加熱的現象分析得出金屬氧化膜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

  3.通過四幅金屬與氧氣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圖片,結合金屬活動順序表,歸納出金屬活動性和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劇烈程度有關

  通過圖表歸納出鈉、鋁、鐵、銅與氧氣反應的有關知識,使知識系統化。

  五、教學過程

  在實驗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屬制成的,在家里呢?

  水龍頭、鐵凳、鐵窗筐,鐵架臺……

  大多數金屬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態形式存在,說明大多數金屬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今天我們再來進一步學習有關金屬的化學性質。

  第一節 金屬的化學性質

  根據書本圖片,回顧初中階段學習過的反應,書寫有關化學方程式

  這些反應都表現了金屬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金屬與鹽反應 金屬與酸反應 金屬與氧氣反應

  一、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鎂、鋁、鐵分別與氧氣反應的圖片。

  是否金屬與氧氣的反應都需要加熱呢?

  今天我們來認識金屬鈉與氧氣的反應又是怎樣的

  1、鈉與氧氣的反應

  分組 ①觀察存放在試劑瓶中的金屬鈉

  ②把金屬鈉從試劑瓶中取出觀察其物理性質、表面的氧化膜。

  金屬鈉的物理性質與存放方法。

  常溫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固體

  金屬鈉放在空氣中易被氧化,那么對金屬鈉進行加熱又將如何?

  鈉的燃燒。

  描述實驗現象

  生成物是氧化鈉嗎?

  不是,生成物呈淺黃色,而氧化鈉是白色固體

  鈉在空氣中燃燒,生成鈉的`另一種氧化物---過氧化鈉(淡黃色固體)

  2Na + O2 Δ Na2O2

  淡黃色固體

  過氧化鈉的特殊用途-----潛水艇供氧劑。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2Na2O2 + 2CO2 == 4Na2CO3 + O2

  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與空氣中的氧氣在不同的反應條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要求學生寫出鈉在不同條件下與氧氣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分析氧化劑、還原劑)

  初中我們學習過鋁在氧氣中的燃燒,若鋁在空氣中加熱,又有什么現象呢?

  2、鋁與氧氣的反應 4Al+3O2 點燃 2Al2O3

  純氧中:

  空氣中:

  用坩堝鉗鉗住一塊鋁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至熔化,輕輕晃動

  逐漸熔化,失去光澤,但不滴落

  鋁的熔點為665℃,氧化鋁的熔點為20xx℃,鋁表面的致密氧化膜包在鋁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態鋁不會落下。

  如果我們去掉氧化膜再加熱,有什么現象呢?

  用坩堝鉗鉗住一塊用砂紙打磨過的鋁片在酒精燈上加熱至熔化,輕輕晃動

  熔化的鋁仍不滴落

  磨去氧化膜的鋁片在空氣中很快又形成一層新的氧化膜

  鋁的化學性質很活潑,容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穩定存在于空氣中

  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圖片、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能否看出金屬的活動性和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條件、劇烈程度有什么關系?

  可以看出:金屬的活動性越強,與氧氣反應就越易進行(如鈉露置空氣中就氧化);金屬活動性越弱,與氧氣發生反應時反應條件較高(如鐵在空氣中不能被點燃),俗語說"真金不怕火煉"就說明金在加熱條件下不與氧氣反應。

  六、板書設計

  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

  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

  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金屬鈉與氧氣的反應

  鈉的保存及其物理性質

  常溫下 4Na + O2 ==== 2Na2O 加熱 2Na + O2 Δ Na2O2

  白色固體 淡黃色固體

  小結: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與空氣在不同的反應條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鋁與氧氣的反應

  4Al+3O2 點燃 2Al2O3

  純氧中:

  空氣中:

  鋁的化學性質活潑,容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穩定存在于空氣中

  鈉、鋁、鐵、銅與氧氣的反應

化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及其作用

  說課內容:人教版必修①《引言》第一課時。

  課程標準指出:“高中化學課程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影響,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引言(也稱前言、序言或概述),學術論著的開頭部分,一般說明全書的主旨和內容等。引言課即第一節課,不要求學生掌握多少知識,旨在為學生打開學習化學知識的大門,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一節成功的引言課將對學生的終身學習產生積極而持久的影響,引言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叩開高中化學殿堂的大門,奏響學生化學知識的樂章,精心設計了以“大話西游“為主題的入學第一節課。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認識實驗是研究化學的重要手段;

  ②了解化學研究的目的與學習化學的方法;

  ③認識co2、H2o既可以滅火也可以生火。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觀看影像視頻、閱讀相關資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②通過教師講解、課堂討論使學生領悟學習化學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使學生擺脫愚昧和無知,抵制迷信和偽科學,提高科學素養;

  ②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

  難點:領悟化學學習的意義。

  二、學法分析

  學生經過初三一年化學課的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和認識化學問題的能力,也初步了解了化學學科基本的學習方法。但是由于學習時間短,普遍缺乏對化學知識的理性與系統認識,學習方法往往也不成熟,但都具有好奇、好問等較為原始的學習興趣。引言教學就是要有目的、有計劃的將學生這些原始的動力轉化為持久、穩定的學習動機。并且教學以學生暑假生活為接口,玩中學,學中玩,自然過渡,開展學習,學生容易接受。

  三、教法分析

  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搜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內容,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親身體驗使學生產生認同和共鳴。學生對《西游記》電視劇的喜歡,源于對刺激感知系統的動作畫面與離奇的故事情節有較大興趣,表現出對孫悟空英雄式人物的崇拜。如何讓學生這種直覺興趣轉化為間接興趣,暫時興趣向持久興趣發展,此時就要有意識加以引導:將神話與現實自然結合,使科學知識走下高高的殿堂,讓英雄人物回到人們中間。

  看電視-讀原著-做實驗,大話西游,用學生熟知又模糊的材料逐漸產生并形成一條清晰的認知線索,把學生一步一步引入化學學科的大門。同時,自然科學人文化,體現了“大教育”的新觀念與新思想,無論學生將來向何方向發展都將終身受益。

  四、教學程序

  1、切身交流,拉近師生之間距離。

  新生入學第一節課師生第一次見面,相互問候后一句“大家暑假都做了些什么?”像認識了很久的朋友一樣,不經意間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2、看電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播放《西游記》電視片段:孫悟空騰云駕霧、上天入水、七十二變,精彩的畫面充分刺激學生的感知系統,在興奮與激動之中拉開序幕。

  3、讀原著,培養學生探究欲望。

  讓學生朗誦原著片段(“《西游記》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部分內容),為后面評西游打好基礎。板書大話西游,吊起學生胃口。在驚訝與不解中順利過渡。

  4、三評西游,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一評西游,談古論今,神話變現實,化學顯實力。

  要點簡介:《西游記》是一部古代神話小說,按現代觀點來看,就是一部科幻小說。它源于對當時的一些自然現象的不解,從而衍生出對生命與生活的一種向往:長生不老,上天入水,呼風喚雨……如今這些向往很多都變成了現實:延年益壽、航天潛水、人工降雨……這些粗看起來是以物理為主體或以生物醫藥為主導的科學,但其核心作用是取決于新型材料與化學物質,而這些新型材料與化學物質都是在化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化學實驗進行合成或研制。

  二評西游,談爐論器,仙丹成毒藥,化學明道理。

  要點簡介:最早化學在中國,化學起源于煉丹,煉丹從客觀促進了藥物化學的發展。用現在觀點來看太上老君的八卦爐就是一個化學反應儀器,煉丹過程就是一個化學反應過程。但煉丹違背了科學道理。通過高溫最后得到的物質一定重金屬或是其氧化物,所謂的“丹”非但不能醫治百病,長生不老,反而大多數都是有毒物質。即使是佛祖高僧坐化焚酌所得到的“舍利子”實際上也就是僧者體內的結石。當然,我們不能用現在的觀點來嘲笑古人,正是他們的犧牲與嘗試才為我們積下了寶貴的經驗。

  由此,順勢提出三個問題,層層遞進,啟發思考,揭示出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化學實驗史:

  你知道嗎?催動人類迅速進化的因素是什么?是從生食到熟食,是火!

  你知道嗎?推動電器工業迅猛發展,通訊技術普及,使人們的生活發生根本性改變的元素是什么?是半導體,是硅!

  你知道嗎?返回航天飛船的外體,既耐高溫又有高強度還近乎絕熱的材料是什么嗎?是一種新型合成物質,是陶瓷!

  三評西游,談悟空論英雄,太空何起居?化學揭神秘。

  要點簡介:由孫悟空到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從影視偶像到現實英雄,航天英雄本身就是對學生最好的激勵。英雄起居探秘。通過二氧化碳和水滅火、生火現場實驗,使學生思維上有銜接,同時認知上有沖突。

  附:課堂實錄(片斷):

  [老師]進一步引問:你們還知道嗎?我國現代的孫悟空——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等在天上的生活起居怎樣?太空艙內的氧氣怎樣補充?產生的二氧化碳怎樣處理?

  [學生]異口同聲:帶氧氣瓶,……

  [老師]引導思考:壓縮的氧氣需要很笨重的鋼瓶存放,無疑會增加飛船的重量,能否有其它的方法呢?

  [學生]交頭接耳,欲言不語。

  [老師]轉移話題:我們先看一個實驗!

  (先簡要介紹講臺上放置的水與二氧化碳,隨即在放有砂子的兩個燒杯中分別點燃一團棉花)提出問題:怎樣將火滅熄?

  [學生]胸有成竹:加水!加二氧化碳!

  [老師]分別在兩個燒杯中倒入水與二氧化碳,火熄滅。

  [學生]興奮、滿足。

  [老師](舉出一個試劑瓶)介紹:我這里有一種黃色物質,請大家看:

  [老師]演示:取出少量黃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蒸發皿中,用滴管滴水。

  [學生]當看到棉花起火燃燒時,不解,起哄。

  [老師]再演示:又取出少量黃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裝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學生]開始屏住呼吸,當看到棉花又起火燃燒時,驚訝,喊叫。

  [老師](稍停頓)提問:這兩個現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熱烈:反應,放熱,有氧氣生成,達到棉花的著火點,……

  [老師]鼓勵并引深:同學們都說得很

  對。那么,是什么反應生成o2的呢?

  [學生]齊答:有水,二氧化碳!

  [老師]肯定并深入:對!這就解決了我們宇航員的呼吸問題。這種黃色粉末叫過氧化鈉。

  多媒體展示并講解原理:

  在初中,同學們已經知道:營養終端的能量物質是葡萄糖。反應產生了氧氣又吸收了二氧化碳,既解決了呼吸問題又消除了污染。這樣,使學生體驗了化學的神密色彩,又使學生的化學知識得以擴充。引導觀察氧氣的消耗與來源,揭開太空起居的神秘面紗、欣賞平衡的美妙。

  5、回歸教材,介紹化學學習方法。

  回歸教材,強化高中化學學科特點;介紹高中化學課程結構;介紹我校化學學習六字學習法——記憶、理解、聯系。記憶是基礎,理解是關鍵,聯系是目的。聯系就是要養成一個隨時將身邊所發生的一些現象與自己所學的知識結合起來思考的習慣。學以致用,用以促學,詮釋了科學學習與科學發展的真諦,符合新課程理念。

  6、布置作業,釋放學生蓬勃激情。

  故事得以延伸,思維得以發展,興趣得以提升,作業釋放激情。

  指導學生自學引言,結合本節課所學寫一則體會:如神奇的化學,我眼中的化學等,題目自擬、字數不限。

  以上六個環節以評西游、論英雄為核心,通過三評西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整堂課表面在與學生大話西游、崇拜英雄,實則無時不在滲透化學學習的意義,一明一暗,張揚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達到了觸動與震撼學生心靈的效果。

  五、板書設計

  板書動態生成,附其中一個班最終呈現結果:

  六、教學反思

  1、教師的引領作用得到充分展示。

  新課程理念的貫徹與體現主要靠老師,而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實施主要還是應該在課堂。帶領學生步入科學的殿堂,這是老師的責任。是帶領學生參觀,還是引領學生發現,與其說是教學技術,更應該是教學理念的問題。走進教室先調查了解學生,從假期學生所喜歡的活動繼續并過渡,抓住學生感興趣的也是最向往的航天航空,從神話引入,轉到現實,使學生認識到化學還如此重要!銜接流暢自然,達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產生了“于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靈活處理教材,體現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型教材觀。

  2、學生的情緒心理產生極大震動。

  新課標的理念是以人為本,課程呈現方式是以社會生活背景為線索、以實驗探究為中心,在這一節課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雖然整節課是以老師的講述與演示為主,但學生也有充分的參與,特別是思維的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反應從開始“這是什么課?”到“激動,似大悟”到最后“興奮,尖叫”,從課堂學生的情緒與變化來看,所有的學生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心靈的觸動、意識的重視、行為的動作。

  3、我們的思考:

  作為引言課,我們不能單純評價內容是否超綱,學生是否都能完全接受,或者量化學生已經掌握了多少具體知識點來衡量課堂效果,而使學生能產生心靈的碰撞,能形成學習的原動力,誘導或促使學生去自覺學習、主動學習,這才是新課標最核心的理念。當然學生學習的熱情需要繼續維護,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繼續摸索加以鞏固。

化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展。對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系,在學生了解了水污染產生的嚴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義之后,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了解水的化學式;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系,并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②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b、培養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標: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污染的錄像,增強環保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說教學實施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以問題導入新課,簡潔明了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系實際的問題,然后進入新課。

  2、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后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于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后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于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后,接著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污染

  三、介紹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博采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并體現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屏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于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么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污染”的錄像,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征:(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2)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化學說課稿 篇7

  設計思想:

  新課課倡導“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見有機物,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聽到的,學生感覺親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知道乙醇的主要性質,認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介紹其主要性質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一性質一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從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從實驗開始,組織教學內容,盡力滲透結構分析的觀點,使學生在初中知識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學無止境。

  二、學情分析

  初中化學知道了乙醇的組成、物理性質、燃燒反應和一些用途,但是學生對物質性質的認識主要停留在宏觀表象階段,只是在烯烴的學習中開始從微觀結構認識物質。因此在乙醇的教學設計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結構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與乙醇分子、氫氧化鈉和乙醇鈉的對比,滲透結構決定性質這一科學分析方法。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乙醇化學性質的教學采用學生小組實驗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目標(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1)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能夠列舉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質;

  (2)通過實驗探究,能完成乙醇與氧氣、與鈉反應的實驗操作,并能正確書寫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3)通過師生共同歸納,初步學習羥基、官能團等概念,并能解釋羥基對乙醇性質的影響;

  (4)通過閱讀、交流加深對酒駕、乙醇汽油等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問題的認識,體會到化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學重點: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和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

  3.教學難點: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

  四、教學過程:

  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句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

  教學第一環節──學生討論、交流所知道的乙醇

  學生討淪、交流所知道的乙醇,歸納出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及乙醇的物理性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會提出與已有經驗相聯系而義具有新的自己可望進一步了解的東兩,如飲酒與人體健康、司機酒后駕駛等問題)

  教學第二環節──實驗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以學生最為關注的社會熱點──酒駕切入本節課的教學。創沒情景:世界衛生組織的事故調查顯示,50—60%的交通事故均與司機灑后駕駛有關。提出問題:人在過渡飲酒后,會出現種種不適癥狀,乙醇在人體內發生了怎樣的化學變化?(教師向學生展示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圖)

  提出問題:

  乙醇生成乙醛的變化在人體外也存在著。銅銀焊接時表面會生成發黑的氧化膜,工匠說只要把銅銀在火上燒熱,馬上蘸一下酒精,就會光亮如初,這是什么原理?

  實驗探究:

  學生分小組模擬這一實驗過程。

  實驗改進:

  將盛有無水乙醇的試管浸入到500C左右的熱水中,以保持反應所需要的溫度(參考蘇教版教材),銅絲使用細電線中的細銅絲,經砂紙打磨后繞成螺旋狀,改進之后的實驗增大了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只需l一2次就可以成功的聞到乙醛的刺激性氣味。(學生觀察銅絲表面的顏色變化,對比實驗前后試管中液體氣味的變化,書寫方程式,思考銅絲的作用)

  歸納總結:

  教師與學生一起完成方程式,認識羥基結構,得出銅絲在反應中起催化劑的作用。

  教學第三環節──閱讀、交流,認識乙醇與強化劑的反應及應用

  乙醇在催化劑作用下生成乙醛,它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乙醛能夠麻痹大腦的中樞神經,繼而出現心悸、惡心、嘔吐、四肢不協調等癥狀。交警是如何檢驗司機酒后駕車的呢?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資料卡片。學生了解乙醇與強氧化劑反應,直接被氧化為乙酸,同時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

  教學第四環節──觀看錄像,探討乙醇汽油的利與弊

  教師播放一段錄像,目的讓學生關注乙醇的能源價值。學生了解到乙醇汽油的推廣使用減少了有害氣體的排放,節約了石油資源,解決了能源危機。教師提醒學生乙醇汽油的生產消耗了大量的玉米,從而出現汽車與人爭糧食的社會現象,引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和警醒,培養學生參與禮會建設的意識。

  教學第五環節──探究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

  創設情景:百度搜索──乙醇鈉,乙醇鈉是制造二十余種西藥的原料。提出問題:由乙醇如何制得乙醇鈉?(類比水與鈉的反應)實驗探究:學生分小組完成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實驗改進: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將一塊綠豆粒大小的金屬鈉放人其中,再將注射器活塞裝上,之后輕拉注射器活塞,使乙醇進入注射器中,可以觀察到鈉與乙醇發生反應,有大量氣泡產生,將注射器內的不純氣體排出,迅速倒轉注射器,反應產生的氣體可以將乙醇排出,待鈉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輕推注射器活塞,點燃反應產生的氣體,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燒杯。改進之后的實驗減少了反應物的用量,氫氣無需驗純,操作簡單,適合學生完成。

  歸納總結:

  學生模擬鈉與水反應的原理書寫方程式:

  概括整合──乙醇的結構和化學性質

  學生觀察發現乙醇的兩條化學性質均與羥基結構有關,講解官能團的概念并強調對有機物性質的重要影響,滲透結構決定性質的科學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結構一性質一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

化學說課稿 篇8

各位領導、評委、各位同行: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選修四 化學反應原理》第四章第三節電解池的第一課時,我主要從六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闡述

  一、教材內容

  本節課是化學選修四第四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電解原理。教材通過“電解氯化銅”的實驗展示電解原理的實質,并認識電解池的功能。“電解氯化銅”的實驗是理解電解原理的突破口,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心。通過該實驗將推導出電解池的工作原理,電解的一般規律,電極產物的判斷方法和電極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其中電解的一般規律,電極產物的判斷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教材內容的重要性

  電解原理是中學化學重要基本理論之一,既涉及到電化學的理論知識,又與氧化還原反應等密切相關,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原電池,通過對電解池的學習之后,學生將形成一個將氧化還原反應、能量轉換、電解質溶液、原電池和電解原理和有關計算等知識聯系起來的知識網絡,對培養和提高學生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的認知規律有很大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結合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解原理,會判斷電極產物

  2、能書寫電極反應式及總反應式,培養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利用惰性電極電解氯化銅的微觀模擬,探究電解原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陰陽離子的放電順序,判斷電極產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電解知識的學習,發現其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并提高他們辯證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積極實踐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點

  理解電解原理和以電解CuCl2溶液為例得出惰性電極作陽極時的電解的一般規律。

  五、教學難點

  理解電解原理,非惰性電極作陽極對電解產物的判斷

  六、 教法

  通過多媒體的應用,直觀形象的展示電解的過程,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并適當進行問題探究、分組討論,歸納總結,體現“以問題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精神

  七、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比較、討論、概括、練習等學習手段,分析討論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的過程,培養其探索精神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與合作精神

  八、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復習回顧——新課引入——探究活動——學習電解理論——演示模擬實驗——完善電解原理——課堂小結——學習反饋(固化能力,形成學科思想和學科能力)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注意突出重點,力求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復習回顧(2分鐘)

  通過習題 復習回顧原電池相關知識進行熱身,并與本節課建立銜接

  2、創設情景,引入新課(1分鐘)

  通過名人典故引入新課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學習電解原理(20分鐘)

  [設疑]我們已經知道,金屬和電解質溶液都能導電,金屬的導電過程是物理變化,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是否與金屬的導電過程相同呢?

  探究活動1:(P79實驗4-2)

  活動匯報:

  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碳棒上有能使淀粉I溶液變藍的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Cl2

  與電源負極相連的碳棒上有紅色物質析出——Cu

  [設疑]CuCl2溶液在電流的作用下為什么會分解生成Cu和Cl2呢?

  然后通過多媒體演示通電前后溶液里離子移動情況

  【小結】(1)、電解:電解質在溶于水或熔融狀態下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通電時

  自由離子作定向移動而在陰陽兩極引起氧化還原反應。

  (2)、電解池:將電能轉變為化學能的裝置

  (3)、電解池的形成條件:直流電源、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熔融電解質)、構成閉合回路

  (4)、電極名稱:陽極——與電源正極相連 陰極——與電源負極相連

  (5)、電子移動的方向:

  電源負極 →電解池陰極 →電解液中的陽離子(被還原)

  電解池中陰離子(被氧化)→電解池陽極 →電源正極

  (6)、電解本質: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就是電解質溶液的電解過程

  4、離子的放電順序

  [設疑]陰極為什不產生氫氣呢?陽極為什么不是氧氣呢?

  通過分析講解得出結論

  【小結】溶液中離子放電順序:

  陰極:+﹤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陽極:1、陽極若是活潑電極,金屬電極本身先于任何離子放電

  2、陽極為惰性電極: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離子> F-

  5、通過例題講解總結出電極反應式的書寫方法

  (1).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離子(包括水的電 離)、并分成陽離子組和陰離子組。

  (2).根據放電規律,陽離子在陰極發生還原反應,而陰離子在陽極發生氧化反應,完成電極反應式。(注意得失電子守恒)

  (3).由陰陽兩電極反應式,合并得總反應式。(弱電解質的須保持分子形式)

  小結: 分電極、析溶液、判流向、斷粒子、書極式、寫方程

  6、隨堂練習(7分鐘)

  1、判斷

  (1)電解、電離均需要通電才能實現( )

  (2)電解池中電解質溶液導電過程即電解過程( )

  (3)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陽極均發生氧化反應( )

  2、以石墨作電極,電解下列溶液,寫出電極反應及電解總反應式。

  (1)AgNO3溶液 (2)Na2SO4溶液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 電解池

  一、電解原理

  1、電解原理

  CuCl2 =Cu2++2Cl-

  陰極:Cu2++2e-=Cu (還原反應)

  陽極:2Cl- - 2e-=Cl2↑(氧化反應)

  總反應:CuCl2==Cu+Cl2↑

  2、電解池的形成條件:直流電源、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熔融電解質)、構成閉合回路

  3、電極 : 陽極:與外電源正極相連,發生氧化反應(即失去電子)

  陰極:與外電源負極相連,發生還原反應(即得到電子)

  4、電解池中的電子的移動方向: 電源負極 →電解池陰極 →電解液中的陽離子(被還原)

  電解池中陰離子(被氧化)→電解池陽極 →電源正極

  二、離子放電順序

  陰極:+﹤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陽極:1、陽極若是活潑電極,金屬電極本身先于任何離子放電

  2、陽極為惰性電極: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離子> F-

  三、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分電極、析溶液、判流向、斷粒子、書極式、寫方程

  本節課我根據高二年級普通班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化學說課稿 篇9

  本節課是在上一節介紹金屬物理性質的基礎上,側重介紹金屬的化學性質,重點介紹金屬與氧氣的反應,以及金屬的活動性順序。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 .. 金屬的化學性質(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第八單元金屬和金屬材料》的《課題二金屬的化學性質》我將從以下幾點來分析這節課

  一、 教材分析:

  1、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上一節介紹金屬物理性質的基礎上,側重介紹金屬的化學性質,重點介紹金屬與氧氣的反應,以及金屬的活動性順序。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教材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驗事實出發,采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親自感受金屬與氧氣以及鹽酸等反應的不同,加深學生對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用途關系的了解,認識到金屬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教材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如置換反應、金屬活動性的順序認識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過實驗,層層引導,深入討論,并歸納得出結論。在活動與探究的過程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同時使他們獲得新知識。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通過實驗探究認識金屬活動性的順序

  2)難點: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二、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化學課程標準和本班學生的實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探究金屬鎂.鋁、鋅.鐵.銅的化學性質,認識金屬化學活動性順序,記住常見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并能用它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2.過程與方法:進一步學習實驗探究,培養觀察.歸納能力.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金屬的活動性的探究,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他們更加樂于探究物質的奧秘.

  三、教材處理與學法指導:

  教材處理:首我提出一個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新買的鋁壺用了一陣子表面會變黑?”引入新課。對于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教學,我采取了再次做鎂條、鋁箔、鐵絲、銅絲等與氧氣反應的實驗,以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進行認真的對比和分析,從中得出金屬與氧氣反應的一些規律性知識。讓學生們懂得大多數金屬都能與氧氣反應,但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義上反映金屬的活潑程度:如鎂、鋁比較活潑,鐵、銅次之,金最不活潑。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究上,采用實驗—討論的教學模式,通過對實驗事實的分析,層層誘導,由學生自己歸納得出置換反應的特點,并通過對某些金屬的活動性的比較,進而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通過練習,使學生能應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處理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最后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設計“辨別戒指的真假”實驗方案并實施,回應本節課開始時提出的問題。

  學法指導:

  1.我個人認為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討上,不僅僅是為了獲得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2.置換反應的概念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歸納得出的,即通過對鎂、鋅、鐵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的分析,從反應物和生成物類別的角度歸納得出的。這樣的方法比較直觀,學生容易接受。置換反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主要是通過練習來感受的。我為此補充一些本地種植有關的聯系實際的習題,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金屬活動性順序是通過實驗,并在置換反應概念和其他一些實驗事實的基礎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進行:(1)從金屬與鹽酸或硫酸反應是否有氫氣生成,可以把金屬分為兩類,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強,不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弱。(2)從一種金屬能否把另一種金屬從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換出來,可以比較出這兩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能置換出來的,則這種金屬比另一種金屬活潑。(3)經過了很多類似實驗的探究過程,人們歸納和總結出了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4.為了讓學生感受金屬活動性順序在工農業生產的重要應用,我根據經常使用硫酸銅溶液的實際,設計了“用鋁桶裝硫酸銅溶液這一案例”。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身旁。

  四、 課堂教學設計:

  本節課我設計了六個環節來完成我的教學:

  分別為一、復習-激趣、

  二、創境-設疑、

  三、操作-體驗、

  四、討論-深化、

  五、小結-反思、

  六、實踐-應用。

  具體過程如下:

  (一)復習-激趣

  首先,我用幻燈片展示一組漫畫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課。圖片中的各個金屬在爭奪金屬王國的皇冠,一方面復習上節課有關金屬材料的知識,另一方面做探究實驗的主要用品,從這一環節可以提出“以什么樣的標準來確定誰是金屬王國的國王呢?”通過后面的一系列實驗探究得出他們的金屬活動性強弱。

  (二)創境-設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穿金戴銀”成為一種時尚。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幾件金銀手飾,他們最擔心買到假的金銀手飾。為此,本節課我采用“辨別戒指的真假?”這一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事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體現“化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這一理念,讓學生帶著探究的疑問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三)、操作-體驗

  雖然學生已做過鎂條、鐵絲、銅絲等與氧氣反應的實驗,但這些實驗,是分散在不同的章節中的,由于觀察的側重點不同,學生對與氧氣反應的條件可能注意不夠。因此本節課我安排學生再次做鎂條、鋁箔、鐵絲、銅絲等與氧氣反應的實驗,把它作為本課的第一個分組探究實驗。

  探究實驗一、鎂條、鐵絲、銅絲分別與氧氣反應。

  這樣做可以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從反應條件、實驗現象等進行認真的對比和分析,為什么鎂條在空氣中就能點燃,燃燒時發出耀眼的白光;鋁箔要加熱后,放入氧氣瓶中才出現強光;鐵絲光加熱放入氧氣瓶中無法燃燒,還必須要綁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濺的現象;銅絲加熱后,只是變黑,綁上火柴也無法燒。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得出這四種金屬的活潑性是Mg> Fe>Cu。 同時,也讓學生再次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據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程度或者反應現象的劇烈程度判斷金屬的活潑性,然后出示兩道思考題讓學生討論。

  接下來,引導學生按照上面的步驟和方法繼續完成以下的三個探究實驗。在這些探究實驗中,結論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師要提醒學生控制相似的實驗條件,選用金屬片大小要相近,溶液濃度要統一,反應時間也應該一致。

  探究實驗二、 A:鎂、鋅、鐵、銅與稀鹽酸的反應

  探究實驗三 B:鎂、鋅、鐵、銅與稀硫酸的反應

  (四) 討論-深化

  在這一環節中,要組織好小組間的討論。引導學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種金屬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的實驗現象及結論,練習書寫正確的化學方程式。

  總結出五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Mg> Zn>Fe>Cu。

  1、大多數金屬能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

  2、可根據金屬是否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或反應的劇烈程度判斷金屬的活動性強弱

  接下來讓學生觀察上述四個化學反應的特點,得出上述反應的共同點:

  1、反應物和產物都只有兩種

  2、反應物是單質和化合物,產物也是單質和化合物;

  引出置換反應的概念與特點和表達式

  3.接著讓學生繼續完成探究實驗四、

  在上冊書的第五單元《化學方程式》的課題一《質量守恒定律》的活動與探究的實驗中,我們曾經做過“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實驗”,在這里我們知道鐵釘是金屬,而硫酸銅溶液屬于金屬化合物溶液,那么他們的實驗現象是鐵釘的表面附著一層紅色的物質,經過驗證紅色的物質是銅,這能說明鐵比銅活潑,它可以把銅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來,這也是比較金屬活動性的依據之一。那請各小組同學用下列實驗用品分別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來探究幾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我及時指導各小組的實驗方案,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主要實驗有:1、鋁絲浸入CuSO4溶液中; 2、鐵釘浸入Al2(SO4)3溶液; 3、鐵釘浸入CuSO4溶液中, 4、銅絲浸入硝酸銀溶液中,5、銅絲浸入硫酸鋁溶液中。

  要求學生分析為什么鋁絲浸入硫酸銅溶液中有紅色物質析出,但銅絲浸入硫酸鋁溶液卻沒有什么現象?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有紅色物質析出,浸入硫酸鋁溶液中就沒有紅色的東西出現了。分析以上反應的共同點,形成小組意見。

  結論:部分金屬能與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

  可根據金屬能不能把另一種金屬從金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換出來,判斷金屬活動性的強弱。

  (五) 小結-反思

  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在操作-體驗和討論-深化的基礎上,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對以上四組探究實驗進行小結。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和歸納。板書如下:

  1、 置換反應

  特點: 單質+化合物 → 單質+化合物

  字母表示法:A + BC → B + AC

  2、 金屬的化學性質;

  (1)大多數金屬能與O2反應;

  (2)大多數金屬能與稀HCl或稀H2SO4反應;

  (3)部分金屬能與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

  3、 判斷常見金屬活動性強弱的方法;

  (1)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程度。

  (2)金屬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

  (3)金屬與能否與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

  4、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有必要在這一環節對學生進行相關習題的訓練,除了教科書和相配套的練習冊上的習題外,我又補充了兩個案例。

  A案例、“酸菜鮮魚湯”是藤橋“召君飯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湯的鋁鍋很不耐用,鋁鍋沒用多久,鍋底就漏洞了。請你分析一下這是為什么?

  B案例、同學們家里大多種有芒果樹,每年芒果樹修枝后,都要噴灑濃度為0.2%的硫酸銅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鐵桶配好農藥后,第二天才噴藥,結果發現害蟲沒殺死,鐵桶壁上有紅色的東西沾在上面。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農藥殺不死害蟲?鐵桶壁上的紅色物質是什么?

  這兩個案例就發生在身邊,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真真確確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學”。

  反思: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實驗的基礎上組織好討論,這是有關金屬活動性順序探究活動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證。

  (六)、實踐-應用

  本環節主要是指導學生設計實驗鑒別金戒指、銀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回應解答課前學生的疑問。為避免學生設計實驗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場上的騙子一般用銅、鋅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屬鋁假冒銀戒指,主要是兩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時,教師要及時傾聽各小組的方案,及時糾正一些錯誤的設計,要特別注意當地一些民間的錯誤傳說,例如,當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墻上劃線,根據線的深淺來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雞蛋白包裹戒指,看雞蛋白是否變黑來判定戒指的真假。這些方案都應該讓同學們自己嘗試一下。

【實用的化學說課稿范文集合九篇】相關文章:

化學反應的表示說課稿11-16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學-說課稿12-20

氧氣的化學性質說課稿12-10

化學式說課稿5篇11-12

中學化學說課稿大全12-24

化學《元素》說課稿(精選5篇)11-30

蘇教版化學必修一氯氣的性質說課稿11-04

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變化說課稿11-04

金屬的化學性質說課稿11篇11-16

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四說課稿 化學反應熱的計算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