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說課稿模板八篇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學語文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學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荊軻刺秦王》是戰國策的名篇。在“新課標”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被選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單元。通過荊軻刺秦王的過程,抒發了對荊軻的贊美。認識荊軻那種舍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強權的精神和正義行為。學好這篇文章,可以感受荊軻這一悲劇英雄的人格魅力,還可以利用古今視界差異,激發學生讀出新意,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性,并在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 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1.知識與技能:
①、進一步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培養文言斷句和翻譯的能力。
②、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
依據:課標指出“閱讀淺近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中舉一反三。”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設疑、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培養學生的能力。
依據:目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刻骨銘心在自己的腦海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思想內容,學習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依據:“理解和評價古代文學作品的方法論的要求:歷史眼光與現代觀念的統一。”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從對話、動作、神態的角度入手,認識荊軻那種舍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強權的精神和正義行為
依據:課標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難點: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
依據: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很可能在這個問題的看法上失之偏頗,無法認識到刺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四).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利用影視資源,通過多媒體進行文稿演示。尤其是“易水送別”和“刺秦”兩個精彩片段。展示歷代文人對荊軻刺秦或褒或貶的詩詞。
語文新課程認為學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老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是最主要的語文課程資源,要能利用教科書,進行再創造,把教科書變成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內容,賦予教科書內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師應創設一種情景,點撥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由于主人公所置深的特定時代背景,學生已經習慣接受傳統贊賞荊軻的觀點,甚至形成思維定勢,因此作為老師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形成個性化的認識。
(二)心理調節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難題,學生往往視為畏途。老師應該少作一些脫離語文語境的、所謂梳理規律的、機械操練性的客觀化、標準化練習,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點到即可,重在提高學生古文能力。學習最好的動機是來自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三)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
“新課標”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設計了:
(1)朗讀法只有反復讀才能讓學生領會的情感。
(2)探究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不學。本節課,我以語文學習普遍規律“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么寫”為指導而設計教學,以教給學生現代詩歌賞讀方法為目的而推進教學,以“情”為突破口,以“讀”貫穿始終,期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說教法
朗讀法、提問法、討論法。
依據:對于教師的作用,“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點撥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因此,這堂課我將借助多媒體的手段,運用朗讀法,啟發探究法,啟發學生思考、探究,期望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中學語文說課稿 篇2
尊敬的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7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我今天的說課。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教材。
第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本單元所學習的幾篇課文都是以人和自然的關系為主題。《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篇課文是一篇報告文學,主要通過寫羅布泊過去的物種繁盛、現在的荒漠無垠,從而警示人們要意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雖然這篇課文是一篇自讀課文,但是它在整個單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學生學習說明性的文章具有示范性。學習本篇課文,能夠提高學生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能夠使學生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為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根據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將確立以下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預習和自主閱讀,掌握并積累文中"干涸、吞噬"等重要的詞語,同時,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中相關重要語句的含義。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夠結合資料和課文注釋,自主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主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能夠樹立起保護環境的意識,并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以上教學目標的設計,我堅持依據新課改的相關理念,堅持做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說教學目標)
說完了教學目標,下面我來說一說教學的重難點。教學重點我確定為讓學生樹立起保護環境的意識,并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教學難點我設置為理解文中相關重要語句的含義。教學重難點的設置是依據教材自身的特點來進行的。我們知道,這是一篇報告文學,想讓人們樹立起保護環境的憂患意識。因此,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許多生動形象的表現手法,這些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當中的一些句子變得不容易理解。除此之外,我還依據學生的學情來設置教學重難點。我們知道八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經過了一年半的初中學習,但是他們的行為習慣還不夠徹底,生活中尚且存在一些破壞環境的行為。因此,我將以上兩點確定為本篇課文的重難點。(說教學重難點)
說完了教材,我將說一說教法。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過程是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不斷引導學生實現自我構建,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與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首先就是提問法,教師針對本文的內容預設一些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我還將采用點撥創新教學法,點要害,撥疑團,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另外,我還將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多媒體的使用能夠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將學生的注意力從課下轉移到課堂上來,這是符合心理學的注意規律的。初二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閱讀課文的能力,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感知教材,主要運用了以下學法:首先是預習法。在上課之前,教師布置學生預習課文的背景知識,預習生字詞,預習熟讀課文,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是符合新課改的理念的。同時,我還將讓學生采用討論法來學習。我們知道,教師不是權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針對疑難問題,教師不能滿堂灌,應當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討論,實施發現學習,在學生的思維中激蕩起頭腦風暴,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讓教法和學法充分運用,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過程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進行。第一步,導入新課。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師曾經說過:"好的導語就像一記重錘敲打在學生的心上,激起學生心靈的火花。"因此,我將導語設計如下:"同學們,大家在大屏幕上所看到的圖片其實是同一個地方,這里過去時物種繁盛,水草豐茂的,而今天卻是一望無垠的荒漠,這個地方就是羅布泊。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來探究其中的原因。"這樣的一個導語設計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從課下轉移到課堂上來,用直觀的圖片來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之后的第二步,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新課程標準一再強調,語文教學應重視朗讀,培養語感,從整體上理解把握文章大意。因此教學時,教師應當注重朗讀和整體感知。具體可以這樣做:先讓學生自由地放聲散讀,劃出自己喜愛的語句;再請學生談讀后的整體感受;然后請學生進行表演朗讀,師生共同評價;最后全班齊聲朗讀。(整體感知)
新課程理念指出,閱讀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體驗。因此,在朗讀感知的基礎上,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重點研討。在這一部分內容中,我沒有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讓學生進行質疑,教師相機點撥和引導。同時,為了落實課堂教學,防止重點內容滑過,我還預設了以下問題作為課堂生成的問題的一種輔助。因此,我預設了這樣的幾個問題①"‘四盲’像個巨大的吸水鬼,將塔里木河抽干了……"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個問題相對比較簡單,因此我會請一些平時語文學習不是特別優秀的學生來回答,這樣,可以讓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從而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真正做到關注全體學生。②"大地在這里已脫盡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膚筋骨……"一句話中"肋骨"和"肌膚筋骨"分別指什么?這個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讓學生合作討論,同時,教師也不應當閑著,而是走進學生中間,相機輔導,實現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重點研討)
落實了重點以后,接下來我將說一說難點探究。在這一部分內容中,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造成羅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別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一些破壞環境的行為?我們自己應該怎樣做。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探究,我們知道,羅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是"四盲的破壞",而根本原因是環保意識的缺失。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辯論賽式的討論,歸納總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破壞環境的行為并作出評價。這樣便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同時,這樣也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難點探究)
最后,教師對整堂課進行課堂小結。為了鍛煉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對這堂課所學習的內容進行總結,教師再進行點評、補充和反饋,鼓勵學生良好的表現,希望學生繼續保持。因為我們知道,根據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原理,及時反饋和適時表揚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信,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之后,布置作業就非常必要了。作為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我將讓學生針對現在的一些破壞環境的行為提出解決的策略,寫成500字的小短文,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這也是符合教育學的鞏固性原則的。(布置作業)
俗話說,好的板書就是一份微型的教學設計,本著簡明扼要、清晰直觀的原則,我對板書作了如此設計。
好,以上便是我的全部說課,歡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中學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中第一單元的第四課。這是本學期的第一篇略讀課文,它既使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三峽秋天的美景,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為今后的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6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三峽之秋的特點,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能力目標:
(1)提高有感情朗讀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3)培養寫作能力。
德育目標:使學生感受三峽秋天的美景,體會作者熱愛三峽的真摯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方法目標: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具體形象描寫景物特點的方法。
情感目標:創設寬松、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課文內容,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
教學難點:了解一天中隨著時間的變化,景物的特點是各不相同的。
4、教材的處理:
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且文辭優美,因此,我采用開放式教學法。在課堂上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邊讀邊思考。通過合作解決問題、討論、研究、交流,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合作能力。使學生在讀中體會三峽秋天景色的無窮魅力,在讀中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
1、教學方法的選擇與理論依據:
這節課我采用開放式教學法,在課堂上以讀代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由朗讀中體會課文文辭的優美,鼓勵學生在自主交流中說出不同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受,并在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的想象。形成寬松、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2、教學設計:
(1)導入:本節課采用情景導入法進行導入,先用多媒體播放三峽景色的圖片,
創設一種優美的、引人入勝的情境,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新課:教學本課我分四部分進行:
首先,引導學生按閱讀提示自讀課文,并采用“自主、合作、研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注重師生、生生互評,在評價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其次,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體會作者的真摯情感,并提高朗讀能力。
然后,讓學生當小導游,介紹三峽秋天美景。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進行知識的拓展,仿照作者的寫作方法仿寫一段文字,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想象能力。
3總結:抒發情感。
簡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6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三峽之秋的特點,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2、能力目標:
(1)提高有感情朗讀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3)培養寫作能力。
3、德育目標:使學生感受三峽秋天的美景,體會作者熱愛三峽的真摯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方法目標: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具體形象描寫景物特點的方法。
5、情感目標:創設寬松、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點:了解課文內容,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
教學難點:了解一天中隨著時間的變化,景物的特點是各不相同的
(三)教學方法:開放式合作交流法
(四)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
1炎熱的夏季已經過去,涼爽的秋天已經來臨,哈爾濱的秋天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哈爾濱的秋天是美麗的,三峽的秋天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看一看。
2板書課題,播放三峽美景(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3欣賞了三峽的秋景,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合作探究:
1、出示閱讀提示,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
2、交流問題,師生、生生互評。
四、練讀,深入體會三峽秋天的美。
1、這么美的三峽,這么美的語句應該怎樣去讀呢?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課文。
2、學生練讀
3、指名讀,師生互評,生生互評。
4、指導朗讀,進一步體會三峽景色的美。(提高有感情朗讀能力)
五、你是小導游:
假如你是一個導游,你怎樣向你帶的游客們介紹三峽秋天的美景呢?
小導游介紹。(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六、知識拓展:
作者將這么美的三峽景色寫了下來,讓我們讀了如臨其境,你想不想把自己最喜歡的家鄉的一處美景寫下來,介紹給其他的小朋友呢?(提高寫作能力)
學生寫作,介紹。
七、總結:抒發情感。(將文章升華)
中學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文選自粵教版必修1第一單元,這是一篇自述文,作者王海桐當時的年齡、生活背景與高一學生相仿,文章內容不深,貼近學生實際;文章寫法簡潔,易于學生模仿。(基于此,我設置了這樣的教法:)
二、說教法、學法
我的教法為:“以讀促寫”,讓學生通過深入閱讀分析文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讓學生自主品味語言,養成“尋章摘句”的習慣;讓學生跨越時空與作者對話,產生心靈的共鳴。為寫作積累語言,積淀思想。
三、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分析文章結構,靈活運用于寫作。(這也是教學難點)
2.品味語言,學會“尋章摘句”的方法。(這也是教學重點)
3.碰撞思想,把握情感。(這也是教學重點)
四、說教學過程。
(一)設置
面對高一新生,第一階段的課前三分鐘主題是“自我介紹”,每天安排一位同學上臺為大家作自我介紹,通過學生作自我介紹,引入作者王海桐在文中的自我介紹。
(二)教學環節
1.介紹作者,激發興趣(PPT展示)
王海桐,1983 年 9 月 26 日生, 20xx 四川省理科高考狀元,以 713 分考取了北京大學金融系。高中時期最愛看的書是《金鎖記》《灌籃高手》《蔡志忠漫畫》等。平時的愛好:讀小說。最欣賞的一句話: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寄語高中生:好好學,好好考。
2.檢查預習,落實基礎 (PPT展示)
橫(héng)行 嗚咽(yè) 渾(hún)渾噩(è)噩 逡巡qūnxún 干癟bi 丑陋(lòu) 拙劣(zhuōliè)挫cuò敗 攥(zuàn)住 系(j)氣球 懵(méng)懂 李煜(yù) 虞(yú)美人
3.分析結構,把握人物
(1)這篇文章在結構上有何寫作特點?
明確:采用“導語+小標題”的形式,至于靈活將這種形運用于寫作,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我將它安排在作文課落實。
(2)分析“我”是什么樣的人?(培養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
明確:
現實中的我:
①我是一個被奶奶歧視的女孩。在我出生的時候,我的奶奶拂袖而去;
②我的父親因為我是女孩而在床上躺了兩個星期;
③我沒機會在奶奶面前證明自己,一直很遺憾;
④我不美麗,也不靈巧。
心目中的我:
我應該是個八尺男兒,即使不能金戈鐵馬,醉臥沙場,也應該玉樹臨風,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真實的我:
①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女孩;
②是一個相信潛能,相信不同的態度能決定做事成功與否的人;
③是一個從小就受到父母嚴格教育的人;
④是一個盡情享受青春美麗的人,一個笑對生活,接受生活磨練和打擊的人;
⑤是一個有著美麗而又羞澀夢想的女孩,是一個經歷了高考的洗禮,考上了理想的學校。但是,對未來的不可知,感到迷惘的人。
4.尋章摘句,品味語言
談一談:文中有許多精美的語句,讀完之后,也許你有“尋章摘句”的沖動,你會摘抄哪些精美的語句,談談摘抄的理由。(學生暢所欲言)
舉例:
(1)語句:記憶的淺海里逡巡,想找出一些閃亮的貝殼讓“高中生以及家長能從中得到什么更有價值的東西”,卻帶回滿身的沙礫。
分析:這個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把“記憶”比作“淺海”,把世人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比作“閃亮的貝殼”,把自己對人生的“困惑和思考”比作“沙礫”,浪漫又生動,也可以看出作者有些謙虛,更有些任性和驕傲。
(2)語句:我應該是個八尺男兒,即使不能金戈鐵馬,醉臥沙場,也應該玉樹臨風,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
分析:這句話里運用典故很成功。“金戈鐵馬”、“醉臥沙場”、“玉樹臨風”、“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幾乎一句話一個典故,體現了作者文化積累的程度。(讓學生背誦《念奴嬌 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語句:自信,對于在沙漠中跋涉的我只不過是海市蜃樓,在我心底最柔軟的角落小聲而固執地嗚咽著。
分析: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表達作者不確定但又很希望實現夢想的矛盾心情。
讀一讀:
讓學生齊讀同學們一起摘錄的語句。
寫一寫:
仿照文中語句:“你選擇了魚肉的美味,也就選擇了魚刺的糾纏,天下沒有只賺不賠的買賣。”另寫一個句式特點相似的語句。
參考:你選擇了玫瑰花的芳香,也就選擇了玫瑰刺的創傷,天下沒有兩全其美的盛況。
5.碰撞思想,把握情感
話題:大家與作者當時的年齡與生活背景相仿,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或許能引起你的共鳴,請找出一兩處談談你的感受。
當然,老師備課的時候也要防止學生無話可說的情況,老師可做適當的引導,比如說: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話題1:“我的童年并不是陽光燦爛的……”,作者回憶了童年時,父母對其的教育方式,如果這種教育方式用在你身上,你會接受嗎?這樣的教育方式好嗎?請結合自身的經歷談談你的感受。
分析: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談談他的童年教育,或者他期待的教育;讓學生分析作者自己對這種教育方式的看法;老師還可以拓展當下熱議的幾種教育模式,比如:虎媽式、貓爸式、鷹爸式等,讓學生各抒己見。
話題2:《我比想象的靈巧》中“一句無意的話讓一個孩子傻傻地記了那么多年,自卑了那么多年。有些話對你早已云淡風輕,對我卻刻骨銘心。”
分析:(可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有時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影響一個人的一輩子,所謂的“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大概說的就是如此吧。歌星周華健《朋友》一曲中說:“一句話,一輩子”說的也是這個意思。作者從自身的經歷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常常在別人的暗示與判定下肯定自我的價值。”“我相信某些話對人生的影響力。”從作者的經歷,我們應該要學會理性地對待別人的“暗示與判定”,不能一味地活在他人的“暗示與判定”之中,要相信自己的潛能,相信態度決定一切;同時不要對他人枉加“判定”。
五、作業設計
(一)作者的北大夢為什么既美麗又羞澀呢?
(二)在青春的校園里,你也可能與作者當年一樣,正孕育著美麗的夢想,請以“我的夢想”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學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個單元選的是文化藝術方面的文章,通過閱讀可以從中看到作家對藝術的體驗和感悟,及由此生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
《竹影》的作者是藝術大師豐子愷先生。文章描寫了作者幼年時與小伙伴們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游戲及作者對中國畫的認識,充滿了童真、童趣。孩子們的游戲在成年人的眼里也許不屑一顧,但在豐子愷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尋常的意義。也許藝術和美就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吧。《竹影》為我們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戲,也會讓我們獲得人生的真諦。
2.教材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因此,我確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為: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趣活動中,認識到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根據教材的知識構建特點和七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好問的特點,我確立的知識與能力目標是: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確立的過程和方法目標為:在老師恰當提升引導下,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前兩點側重能力目標,后一點側重學習方法。全文通過生動地描寫,著重表現了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為教學重點。
二、說教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七年級的學生天真活潑,好問,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求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因此,我決定在教學中本著啟發式原則,激發學生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朗讀教學法:"教學千法讀為本",本文語言生動形象,活潑風趣,很適合朗讀。因此采用朗讀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課文內容,為全文的品評鑒賞奠定基礎。
美點追蹤法: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閱讀的主體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品評文章的美點,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品評鑒賞能力、思維能力同步提高。
引導感悟法:學習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感受,說說對本文的感悟,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三、說學法
自主探究學習理論認為:"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可見,學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為此我為學生設計以下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法: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自由品評,突出重點,注重學生學習中的獨特體驗。
朗讀欣賞法:"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引導學生在朗讀、析讀、講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散文的重要方法----朗讀法。
圈點勾畫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凡為教者必期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讓同學們搜集整理豐子愷先生的資料,課堂上讓幾個同學介紹豐子愷的情況,明確豐子愷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他在繪畫及散文方面的創作成就非常出色。聽學生介紹完情況以后,老師提問:豐子愷先生為什么會取得這么高的成就呢?其實,這和他的童年是分不開的,豐子愷先生早在童年時期就對藝術有了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悟,那么他是如何體驗的呢?這次經歷又讓他懂得了什么呢?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走進課文《竹影》。
(設計思路: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第一: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的情況,課堂上不再浪費時間;第二,能緊扣文章的主旨即童真時的體驗和經歷可以影響今后的人生,從而為下一步問題的設計做好鋪墊。)
(二)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讓同學們自由朗讀,用一句最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設計思路: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最真切地感知,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掌握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同時,概括課文是為了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三)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么,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的表現了童真童趣呢?請找出來,有感情的朗讀,并試著說明理由。
(設計思路:《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語言生動形象,很多語句都用到了修辭手法。)
例如一:門口一只黑影出現,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
這里用了生動地比喻,這個比喻把孩子華明活潑機靈、蹦蹦跳跳的樣子形象地寫了出來,充滿了童趣。
再例如: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的減弱。(比喻)
那紅光一跳一跳的沉下去,非常微細,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擬人)
像這樣的句子,學生們會在課文中找到很多。作為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對學生的朗讀要多鼓勵、多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既有利于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品析語言的能力。
(四)品味賞析,重點突破
教師設計問題: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寫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掛著的立軸----吳昌碩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這幅墨竹畫在作者家里一直掛著,他已經很熟悉了,那么為什么他此時會覺得更有意義呢?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點撥。(課程標準中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通過自主合作學習,同學們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答案,一是因為這些小伙伴們通過玩畫竹影的游戲,對竹子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二是因為通過父親的講解和啟發,能夠更加理性的去欣賞畫,欣賞美了,他們對中國畫有了更深的了解。總而言之是欣賞美的能力提高了,從而也就覺得更有意味。
能得出這個答案從而也就回答了一開始導入的那個問題,即作者的成功和他童真時的這次經歷有著怎樣的關系。這樣設計前后呼應,使思路更加嚴密。
(五)拓展遷移,感悟生活
教師設計問題:豐子愷先生從他的童趣中品味到墨竹的美和中國畫的美,提高了自己欣賞美的能力。其實,我們的語文學習也是在享受一種美,這是語言文字的美,是文學藝術的美,那么我們如何提高自己欣賞這種美的能力呢?(同學們暢所欲言)
設計思路:美術和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由文中的圖畫美到生活中的語言美、文字美,這是一種升華,也是對學生一種非常有益的啟示。讓學生自由發言,既能開拓他們的思路,也能對他們學習語文有所幫助。
中學語文說課稿 篇6
一、 說教材
《逍遙游》是第四冊,第六單元的文章。第六單元由兩篇古代散文和兩篇古代小說組成,單元要求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并領略文言文在敘事和抒情中的藝術魅力。《逍遙游》是表現莊子思想的重要篇章,莊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就集中體現在這一篇中,它突出的藝術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風格。根據本文的特色,現將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1、教學目標
結合課文注釋即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和形象化說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氣勢磅礴、汪洋恣肆的特點。
能一分為二的適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為了強調“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后給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2、教學重點
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賞析本文形象化說理的特點。
3、教學難點
理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思想。
二、說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對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較容易的問題采用問答法,簡明扼要。
3、討論法。對有難度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教學課時: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將本課題安排為:導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塊,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發,導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莊子臨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莊子的思想,引入課文
2、多媒體展示莊子的簡介、主要哲學思想及寫作的主要特色。《逍遙游》全文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中世間萬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則是通過一系列的語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通過無為來達到。而本文選自第一部分。解題“逍遙。”
(二)誦讀品析,感知文本
1、在聽讀問記中疏通文意,積累文學常識。
2、重讀文章,整體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無可待的觀點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 在這部分中,細讀每段,這部分主要采取問答的方式進行。
1、課文舉例說明世界萬物都有所待的時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贊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諷合法否定的?
2、第一段中,莊子說萬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為什么還要討論“小大之辨”,為了把這個問題說明白,作者舉了哪些例子?
強調小大之辨,一方面強調人在認識上的大小區別,說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莊子認識世間事物時,并不能完全地“無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別的。文字間充滿了對鯤鵬的熱愛和對蜩與學鳩的鄙夷。
3、課文第三段寫了那三種不同層次的人,作者怎樣得出最后的結論?
4、《史記》說莊子“汪洋恣肆以適己”,在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種特點?
首先是全文的構思。鯤鵬的雄偉與細微者的對比
其次,是作者描繪的鯤鵬形象
B文中出現了幾個“笑”,各笑什么?為什么笑?莊子對這種笑是贊成還是反對?
全文可以說,由三個“笑”組成,“蜩與學鳩笑之”“斥`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三個之,是笑的對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從反面論證,最后才用幾句話提出正面主張。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莊子的“無所待”思想?
莊子對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對的,但這種“絕對自由”的超現實性,恰恰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現實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有待和無待以為著人生的兩個層面,物質形體活動都是有待的,而無形的精神活動可以是無待的。人生世間,難免神為形累,心為物役,應該通過“無用”、“無己”的道德修養,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縛,達到無待的自由。
課文總結: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里,客觀顯示中的萬物都是對立和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于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中學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燭之武退秦師》是先秦歷史散文《左傳》中的名篇。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臨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晉矛盾,任憑三寸不爛之舌,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離散秦晉盟約,勸退秦師,智走晉師,保衛鄭國。 文章內容生動有趣,情節波瀾起伏,人物忠義智勇,辭令精妙絕倫,是一篇歷史散文佳作。
該課的地位和作用:
《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學習先秦歷史散文,學習本單元,要在重視誦讀和背誦上;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并能用現代觀念加以審視。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指導學生學好這篇文章,打好基礎,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階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左傳》有關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2、能力目標: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標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根據教學目標設定,本文確立三個教學重點。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3、分析燭之武的形象。
教學難點:
燭之武的勸說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針對文言文基礎知識必學,本文特點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學方法可以根據不同的班級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學習基礎,結合我的教學特點,我將用一下方法進行教學:
A、自學、誦讀、討論、總結。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學習。
B、范讀、學生誦讀、整體感知、啟發討論、師生互動。師生互動生成教學。
選擇教法的依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規定“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整合,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語感的培養,以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在教學時重點采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深究課文。同時通過多媒體和講解討論來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進行有效教學。
三、說學法
學情分析
剛踏入高中的學生,古文學習的興趣還有所缺乏,學習的方法還比較單一。針對這一現狀,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要進行學法指導。
學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參照注解大體理解,大聲誦讀增加語感,動腦分析形成能力。
B、圈點、勾畫、批注,疑點、重點、難點、能力點,養成讀書好習慣。
C、正確的誦讀,激情討論,理性分析。
四、教學輔助手段:
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
3課時。
六、說教學程序
1、布置預習
借助工具書,參看提示、注釋,通讀全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設置以上預習的依據是:
①大綱要求“要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②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體到具體。學習課文也是如此,先對課文整體感知,然后再精讀細研。
2、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開端,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濃厚的興趣。 孫子兵法是我國幾千年來的智慧的結晶: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三國演義我們最佩服誰:諸葛亮。為什么?生答:
當大敵壓境,當國家將亡,我們將怎么辦?幾千年前的燭之武為我們提供了借鑒,請看《燭之武退秦師》。
3、教學新課:四個方面
A、基礎知識
整理文章中重點詞、詞組、句式
實詞:貳 軍 師 子 是 鄙 遠 陪 賜 朝夕 版 唯
一詞多義:若 說 辭 鄙 微 之
詞組: 以為 “所”字詞組
句式:判斷句 賓語前置句
B、課文內容理解
啟發誘導,討論探究
1)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退秦師”的?(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爭的原因:三點。
2)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表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i.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iii.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iv.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v.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4) 秦伯退師后,晉文公表現如何?(提問討論)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這段對事件結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了晉文公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后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C、燭之武形象分析,現代觀念認知。
燭之武綜合人才。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良好人際關系,佚之狐。政治觀察家,熟知各國歷史及現實。哲學家,抓主要矛盾。心理學家,說服對秦君的策略。辯士,語言表達能力極強。愛國志士,對鄭國態度。普通人,發牢騷。
忠義、智慧、勇敢。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4.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課后練習二、三
七、說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鄭 危在旦夕(形勢) 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忠義)
燭之武 夜縋而出(勇敢) 秦軍乃還
智說秦君(智慧)
鄭 轉危為安(結果) 晉亦去之
補充說明:教師教學預案只是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教學的一種預設,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確保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靈活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次序等。
中學語文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陶淵名的《桃花淵記》,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第一、 分析教材。
1. 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是蘇教版語文初二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可以是文言知識的再積累、再鞏固。為今后的文言學習都大有裨益;況且,本文線索分明,語言樸素優美,意蘊深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的課文。
2. 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共同發展的三維教學理念,結合文言文的體裁特征,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為:
(1) 理解重要實虛詞的含義
(2) 理清本文的線索。
(3) 體會世外桃源虛實相生,寄托的社會理想。
3. 教學重點。
本文的教學目標就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4. 教學難點。
本文的難點就是目標的(3)
第二、 分析教法。
(1) 這節課主要采用問題導引法、啟發式、講解法。對于文言文,學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詞語需要老師直接點撥;有些可以結合以前所學知識及整體感受啟發喚起學生的認知;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設疑激趣問題導引,使學生在問題中閱讀,目標明確,提高效率。
(2) 采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這種方式的運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產生好的視聽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擴大教學容量。
第三、 分析學法。
這節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討論法。文言的時代距離要求學生讀準音,讀透意,體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韻美,熟讀成誦。課堂討論可以節約時間,擴大容量,是達到學生自主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第四、 教學過程。
(1) 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補充相關知識。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課外查閱資料的習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展示預習成果,互相補充,使之對作者、背景有較充分的認識,有利于對課文中心的理解。教師可以簡要補充,并對學生進行肯定表揚,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檢查學生讀準音,讀順句,對句讀加以點撥,為學生課堂正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利用多媒體,配音、配畫引導學生讀準音,讀出韻味,增加課堂吸引力。
(2)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字、詞、句的含義。為減低難度,可以分段進行。學生課堂討論,合作探究詞句的含義。這是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充分利用小組集體的智慧,相互學習,集中疑點當堂提出,其余小組可以代答,教師只在有代表性的問題上啟發或解答,始終使學生充當課堂的主人。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大膽、細心的作風,獨立發表見解的膽識。教師對于課堂活動積極的學生要加以肯定,培養他們的信心。
(3) 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基礎知識,檢查學生掌握情況,作到及時反饋。題目應該眉目清楚,按實詞、虛詞、特殊用法、句子,分門別類,利于學生掌握。
(4) 教師采用問題引導法,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線索、層次;理解本文虛實相生、作者寄托的社會理想。問題設置要由表及里,環環相扣,力爭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學生討論,主要利用多媒體出示這幾個問題:
桃花源是誰發現的?他在那里見到什么?后來他回來成功了嗎?由此,可以知道本文的線索的什么?
你喜歡桃花源嗎?請用畫筆描繪出這幅美麗的風光,并用詞語概括它的特點。可以推選擅長美術的同學在多媒體上展示,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作者筆下桃花源是這么美麗,那當時的實際社會環境如何呢?結尾“不復得路”給你什么啟發?這其中寄托了作者什么樣的理想?
(5) 教師再次用多媒體展示配樂、配圖朗誦,學生自由聽讀,跟讀,在重新認識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品味文言文的語言美、思想美。
(6) 作業布置:教育學要求作業要少而精 ,有啟發性。因此本課作業定為——
練習三的字詞含義
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幅桃源的圖畫
第五、 板書:力爭新、實、精
桃花源記
線索:
桃花源:
寄托的理想:
【中學語文說課稿模板八篇】相關文章:
中學語文見習總結01-28
中學語文見習總結01-15
中學語文習題練習06-28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離騷》說課稿模板12-05
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12-27
《過秦論》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中學語文競選演講稿01-28
中學語文教師實習報告03-20
《墨梅》參賽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