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五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美極了”與“糟透了”》這篇課文題目新穎別致,“美極了”與“糟透了”對比鮮明,能夠極大地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引發更多的猜想。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父親和母親對他的第一首詩截然不同的評價,這兩種評價對他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作者從這兩種評價中感悟到了父母對他的愛。“美極了”是概括媽媽的評價語言,“糟透了”是概括爸爸的評價語言,這兩句話是課文的主題所在,點明了文章的中心。
學情分析:
由于學生已經有五年的學習經歷,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本課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接近,很容易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淺顯易懂,后一部分概括優美,個別語句含義較深,具有啟發性,給學生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感悟空間。因此本課的教學可以從“悟”字出發,著眼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讀自悟。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并通過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描寫的句子,體會作者怎樣逐漸理解了父母的兩種不同評價中包含的愛。感受愛的不同表達和聯系。重點是認識兩種不同評價方式之間的內在聯系,體會作者是怎樣逐漸理解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蘊含的父母之愛。
教學流程:
一、質疑激趣,談話導入
因為文章內容接近學生實際,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方式:同學們,老師想知道當你在學習過程中取得一點進步和成功的時候,你的父母是怎樣評價你的,聽了他們的評價之后你的內心有那些想法?這一導入方式的提出很自然地將學生引入文本情境之中,引發了學生對課題的思考。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疑問和猜想,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將課文讀通順,讀流利。并且能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脈絡。
三、精讀課文,品讀情感
1、引導品讀“童年的故事”。自讀這部分內容,思考:當巴德寫了第一首詩后,母親是怎樣評價他的,他的表現怎樣;父親是怎樣評價他的,巴德又有什么反應,父母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找出有關的段落語句,在文中做標記。通過學生自讀自悟,感受兩種不同評價對巴德的內心產生的不同心理感受,引導學生抓住描寫巴德心里、動作、神態的語句,反復朗讀,仔細體味,深切感受巴德的內心情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好文中不同人物的對話,重點指導描寫巴德聽了媽媽和爸爸截然相反的評價后表現出的不同反應的句子,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巴德此時內心會是什么感受,讓學生融入課文,與人物同喜同悲,產生情感的共鳴。
另外,在交流中引導學生明白:父親“糟透了”的評價說明父親對孩子要求比較嚴格,他考慮的是詩歌本身的質量和對孩子嚴格要求。另一方面是父親針對母親“美極了“的評價,認為兒子得到的鼓勵已經足夠了,他有責任讓兒子的頭腦保持清醒。也就是說,母親的評價是為了鼓勵巴德,父親的評價是為了警示和提醒巴德。
2、自主品讀“后來的部分。”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回想起小時候父母兩種不同的評價,巴德的內心又有怎樣的感悟呢,巴德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嗎?這一部分的教學旨在讓學生進一步讀懂課文,鍛煉思維,培養語感。貴在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從自己的閱讀實踐中,從自己的生活實踐中談出個性化的理解,在各抒己見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理解。
關于閱讀教學,標準中進一步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讀為本,把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讀,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所傳遞的道理,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同時,通過有聲有色的情感朗讀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本對話,使課堂教學回歸語文本色。
四、通讀全文,總結收獲
讓學生再一次朗讀全文,融進文本,與文本和為一體。進一步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揭示的內涵,深切感受父母愛的不同表達方式。作為兒女應該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通過學習本文之后受到啟發和教育。
小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圖形的拼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的第四小節的內容。這個內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沒有的,該內容是在學習了三角形的分類、內角和的基礎上出現的,我認為教材出現這樣一個內容有兩個原因:首先在于為以后的平面圖形,特別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倒做鋪墊的,第二是為了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體會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學習用聯系變化的觀點看待事物,并未圖形的面積打基礎。
基于以上的認識,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技能目標:
(1)通過讓學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四邊形,用三角形拼組圖案。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三角形的特征,體會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
(2)通過拼擺、設計等活動,不僅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想像能力,而且還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發展空間想象力和審美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玩樂學習中使學生感覺到數學活動的有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4、教學重難點: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邊形,拼出各種圖案。
5、教具、學具準備:實物投影儀,師生都準備用色卡紙剪出的各種三角形、圖畫紙。
二、說教法和學法:
《圖形的拼組》是一節可視性、操作性很強的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來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征、平面圖形之間的轉換。針對教材,我在設計時力求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課堂當中。整堂課都以活動為主,讓學生親身體驗,實際操作,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充分參與中真正認識圖形的特征,體會各種圖形之間的關系,獲得對數學的體驗。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三、說教學過程:(共分四大環節)
(一)、激趣導入
課件出示一幅拼組圖形(配上輕音樂),教師敘述圖意。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看一看這幅圖有什么特別?(全由三角形拼組成的)
你們想設計出一幅更好看的圖形嗎?這節課咱們就研究圖形的拼組,充分發揮你們自己的聰明才智,拼出各種漂亮的圖形。
【設計意圖】
充分利用學生愛美這一心理特點,通過美麗的'圖案、優美的音樂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學生帶入到圖形拼組的學習情境,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神奇。
(二)、教學實施(實踐拼圖)
1、自主拼擺
先出示例6,小組同學合作,用三角形拼四邊形。
(1)我們首先來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邊形好嗎?
①用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圖形?嘗試拼一拼。
②想一想:用同樣的兩個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邊形?(同桌合作,學生動手操作)
③學生匯報。
【設計意圖】
學習過程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三角形與四邊形的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2)請幾位同學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來拼四邊形。
要求:不僅要會拼,還要給大家講清楚,你用了幾個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種四邊形?怎么拼的?(指名幾位學生到前邊操作,并講解)
【設計意圖】
讓學生到前面操作并講解,既給學生一個鍛煉的機會,又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三角形與四邊形的關系。
(3)觀察發現并歸納總結
①請大家仔細觀察這些四邊形,回憶你們剛才拼四邊形的過程,你有什么發現?(學生說)
②請發現規律的同學到前邊來拼給大家看。
③請全班同學動手拼一拼,驗證一下該同學說的是否正確。
④通過拼擺,學生歸納總結:任何兩個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四邊形。
【設計意圖】
讓學生通過自主拼擺,獨立歸納總結出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4)完成93頁第7題,填書,讀一遍。
2、實踐創新(完成例7教學)
(1)我們會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用兩個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個任意的四邊形。用兩個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不同的三角形,把它們拼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么圖形呢?同學們想不想繼續探索呢?(想)
(2)我們來搞一個活動名字叫做"我是圖案設計大師"(出示題目)。以小組為單位互相合作,充分發揮你們想象力,用你們準備的各種三角形來拼出美麗的圖案,請同學們欣賞。比一比,看哪一組設計的圖案最美,最好。最后我們要來一個評比。
出示要求:
①、在拼圖前,需要用什么樣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開始了。
②、如果哪一組同學對教材第91頁的圖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考它來設計你們的的圖案。
【設計意圖】
充分放手讓學生設計,拼擺各種美麗的圖案,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想像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3)相互交流、相互欣賞
①猜一猜,拼出的是一個什么圖形?
②說一說,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圖形?
③各組派一個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組的作品。
(4)師生共同評價
你最喜歡哪個小組的作品?說說理由。
【設計意圖】
通過展示學生作品,讓每個學生都獲得許多圖案信息,獲得美麗的感受,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三)、拓展練習(合作設計)
同學們都喜歡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麗的,所以我們要保護它,愛護花草樹木,做熱愛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們手中的圖形貼在黑板上,集體繪制一幅大自然的圖畫。
1、集體欣賞。
2、看圖說話:看著這幅圖,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說一段話。
【設計意圖】
讓學生按自己的意愿,把設計好的作品進行重組,與課前導入形成首尾呼應,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達到學科整合的目的。
(四)、全課總結
不知不覺又快到下課時間了,從大家的表情上老師看出了你們多么不想下課呀,回想這節課,我們從用兩個三角形拼四邊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麗的圖案,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肯定有很多收獲。大家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種美麗的圖案。比如:騰飛的龍、沙漠里的駱駝、溫馨的家等等。同學們的作品就很好地說明了我們這節課的收獲。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下課以后,還可以繼續去研究探討它,三角形究竟還可以拼出些什么圖形。
【設計意圖】
通過總結,鼓勵學生課后可以繼續去研究探討三角形究竟還可以拼些什么圖形,將學生的知識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而體現了"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的新的教學理念。
(五)、作業:
完成91頁做一做:用七巧板設計一幅你喜歡的圖案。
設計意圖:創造學生玩數學的機會,在學生創造圖形美的同時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六)、說說這節課的收獲
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說說你學習這節課的感受。
組織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的回顧和反思,讓學生體驗收獲,認識自己,建立信心,培養學生的反思意思,方法策略意識。
小學說課稿 篇3
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黃山奇松》全文共三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引出黃山奇松。由黃山作為“天下第一奇山”,說到它的“四絕”,然后從“四絕”中引出人們“情有獨鐘”的奇松,使人留下這樣的印象,作為“天下第一奇山”的黃山,正是因為奇松的點綴才使它獨領風騷。第二自然段寫獨具特色的三大名松。先交代三大名松的生長地,在玉屏樓前的懸崖上,然后再一一描寫“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不同的姿態,以及它們得名的由來。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眾多松樹。一連用了許多“或”字,以顯示松樹姿態各異,美不勝收,點明山因樹而“更加神奇”,以呼應前文。
本課的訓練重點及難點是在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松樹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不斷滲透、內化、鞏固。
教學對象及其學習需要分析:
心理學認為,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他們在一節課中持續注意的時限只有20分鐘。興趣是兒童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布魯納曾指出:最好的動機是學生對研究的東西有著內在的興趣,就會產生愉悅的情緒,從而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視野不夠開闊,對黃山奇松的姿態缺乏感性認識。多媒體教學聲像并茂、視聽結合,能以直觀的圖像,艷麗的色彩,逼真的音響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想象,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各學科能夠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第一課時教學后,學生已經學會了生字,而且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理解了部分詞語的意思。但基于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語言的表達上仍欠缺,因此,本節課重視引導學生邊觀察、邊讀書、邊思考,一切都在自讀、自悟、自冶中完成。
教學媒體選擇與應用設計: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創造是人類的天性,人人都具有創造的潛能。在語文教學中,多媒體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含量,營造了創造的氛圍,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將兒童引向創新學習之路。
一、運用媒體 以畫想象 催化感知
利用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拓展視野,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學習對象上,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促其思考。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用課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圖象,讓學生仔細觀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態,說說各自的特點。直觀的畫面喚起了學生記憶中已有的表象,學生用流暢的語句說出了名松的特點。多媒體的展示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媒體演示 激情體驗 激勵想象
針對課文的重點,我用多媒體著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表達能力。在教學“陪客松”時,創設情境,驅譴學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學生進入課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學生的思維呈現出多元態勢,還能培養學生不受制約、縱橫思考的習慣。錄像中迷人的黃山風光,優美動聽的旋律,點燃了學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學生暢所欲言的愿望。學生仿佛成了黃山上的“陪客松”,聲情并茂地為人們介紹著迷人的黃山風光。同學們在侃侃而談中真切地體會到了陪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壯麗。
三、利用媒體 以實引虛 放飛想象
課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勾勒了黃山松的千姿百態。這一處正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課件展示了幾種姿態不一的黃山松。學生在和諧、充滿美感的教學氛圍中欣賞著一幅幅的奇松圖,會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態的松樹形象,極大豐富了課文內容。我隨即用語言激勵學生放飛想象,補充在省略號處。此時學生揚起了想象的風帆,開啟了思維的閘門,情緒高昂。課堂教學達到了“任情感激蕩,任思維涌動,任想象飛翔”的高潮。
評析與思考:
現代信息技術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機遇。它使傳統教學變多元化、立體化,并使教學內容圖、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體現,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各種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調動其參與意識,并讓其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培養其動手動腦的主動性、創造性。
分析這堂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實驗課:教師的工作富有創新性;學生的學習體現研究性、實踐性;信息技術與設備體現了工具性。創設了一個多層面、多維度的師生、生生溝通情境和關系,大大改變了學生學習的行為,使之更具主動性、互動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張揚,關注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體現了基于“整合”的理念:素質教育的思想和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能力培養、主體性發揮與發展的教學目標觀;教師是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學生是現實學習的承擔者與發動者的教學活動觀;以及信息技術是學習工具與資源的技術觀。
整合的課堂,學生需注重讀書、注重發現、注重質疑、注重探究、注重辯論、注重想象、注重合作、注重感悟,需最大限度地接觸和充分使用信息技術,才有希望達到信息技術促進學習改善的目的。只要我們能按照新的課程標準施教,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樹立新的教學觀、新的教師觀、新的學生觀、新的質量觀、新的評價觀,就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小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秋天的收獲》選自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金色的秋天”。本單元總體目標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初步了解季節變化的特點,人和自然的關系,知道愛惜勞動成果。進一步了解出行安全,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樂于幫助別人,尊敬老人。發展表現美的興趣和能力。培養學生觀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秋天的收獲》是本單元的第二個主題,主要以“收獲的季節”、“小小豐收會”兩個環節來具體介紹秋天的收獲以及人們豐收的喜悅心情。其中“收獲的季節”旨在引發孩子們去觀察自己生活的地方,秋天收獲些什么,欣賞豐收的景象,并實際參與一些秋收活動,體驗收獲的喜悅,感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培養學生珍惜勞動成果、尊敬勞動者的情感。“小小豐收會”主要是引導大家搜集當地秋天收獲的東西,舉辦豐收會,從而觀察了解當地秋天的主要土特產。在搜集展品的過程中,學生又會加深對自己家鄉主要物產的認識。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特點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通過各種感觀,觀察認識幾種秋天成熟的果實。(2)能力目標:增強勞動意識和技能,發展表現美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創新的能力。(3)情感目標:觀察并參與秋天的收獲,體驗豐收的喜悅,愿意與別人分享快樂。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尊敬付出勞動的人。
三.說重點、難點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是一門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由此不難看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幾種秋天成熟的果實,感受秋天的豐收,體驗豐收的喜悅,從而熱愛秋天,熱愛、尊敬付出勞動帶來豐收的人們,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并內化為品德,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
四.說教學準備
要想很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因此,在課前我布置學生結合看電視或隨家長去郊游、采摘等,了解秋天的收獲;搜集一些愛惜糧食的詩歌或諺語;準備一些秋季的果實和做水果拼盤的工具。我則準備了有關秋天收獲的場面,農民勞作的場面等視頻資料的CAI課件。
五.說教法
制定了教學目標,做了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后,關鍵問題就是要選擇合適的教法和學法來達成教學目標,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二年級兒童好動愛玩的特殊性,我預設的基本教法是:活動式、啟發式、合作探究等等。我選擇這些基本教法的理由是從課程性質和兒童特性而決定的。《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是一門綜合性活動型課程,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三個基本特征。本課程的性質強調活動,所以我設計的基本教法是注重活動、強調活動,讓兒童充分參與各種活動。而且深入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因此在各種活動中,讓兒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通過兒童的觀察、搜集資料、討論合作、親身經歷體驗、動手操作從中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他們知道本課是生活的再現,繼而熱愛生活。這些生活知識的獲得與思想品德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是他們在各種活動中感悟出來的,不是由教師硬性的傳授給他們的。新課程條件下,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是主體,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的學服務。根據這些理念,所以我預設了上述基本教法。
六.說學法
關于學法,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在很多情況下,教法與學法是緊緊地交織在一起的。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從這三個方面體現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觀察力等等,并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必要的具體指導。
七.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說教學過程,根據本課內容,我以組織學生活動的形式設計了以下流程:兒歌引入,分享收獲→動口動手,展示收獲→了解種植過程,珍惜收獲。由分享收獲而醞釀情緒,由展示收獲而抒發感情,由珍惜收獲而內化品德。現在就具體地來說一說每一項活動的設計。
活動一:兒歌引入,分享收獲。
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兒童參與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所以上課伊始,我先用一首贊美秋天的兒歌導入:
秋天到,秋天到,農民伯伯秋收忙。收來蘋果紅,收來香蕉香,收來稻子黃,收來串串葡萄亮。秋天像個魔術師,變出果糧香又香。
這首兒歌節奏鮮明,朗朗上口,充滿童趣,用它導入可以活躍氣氛,調動學生情趣,為“分享收獲”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這時我自然而然的延續兒歌提問:“秋天這位魔術師讓你看到了什么?你做了些什么?”由此引入“分享收獲”的活動。一問激起千層浪,有了課前觀察的鋪墊,此時的課堂就會成為同學們自我發表的天地,同學們將自己觀察、收看或調查、訪問、親身實踐的情況和感受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多樣,比如:模仿農民開著收割機奔馳在豐收的田野里,編排節目,模仿果樹和采摘者,表演采摘時的喜悅,用照片介紹自己參加采摘或去郊游的感受,這時我再適時播放多媒體課件,在熱情洋溢的音樂聲中,課件將同學們帶入了真實的生活世界,面對此情此景,同學們情緒高漲。
活動二:動口動手,展示收獲
看著課件上的豐收景象,同學們自然地想到了抽屜里自己準備的收獲物,于是“小小豐收會”正式拉開了帷幕。整個豐收會我把它分為幾個小活動:首先是“說一說”,請每個學生在小組內介紹自己帶來的收獲物的名稱、特點等,檢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于現代農業技術的發達,反季節蔬菜、水果很多,為了更好的落實認知目標“認識幾種秋天成熟的果實”,我特意安排了第二個小活動“辨一辨”,通過課件辨析哪些是秋天收獲的果實,把它請進豐收會,這種方式形象直觀、明白易懂。為了讓學生初步學習用分類的方法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我安排的第三個小活動是“分一分”。請學生看畫面,豐收展就要開始了,收獲物太多了,不能全堆在一起,咱們給它們分分類吧。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按自己的標準來把收獲物放到不同的地方。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各不相同,自然分類的標準也不盡相同:按顏色、大小、形狀、軟硬、光滑粗糙分類,總之無論他們如何分,我會充分尊重他們的意愿,并選取其中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分法(比如按糧食類、水果類、干果類、蔬菜類),用卡片標出擺放地點,讓學生先判斷自己所帶收獲物的“家”應該在哪,然后擺放在相應位置。第四個活動是“轉一轉”。讓學生們分組參觀豐收展,在展會上轉一轉,感知各種收獲物的形狀、顏色、氣味等,再次感受豐收的喜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種強烈的需求,總想自己是發現者、探索者,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待體會創造的快樂。”因此我在豐收展后又安排了一個做水果拼盤的活動。小組合作,洗凈手和水果后,削皮切塊或去殼,每組做一個水果拼盤,比一比誰的拼盤有創意,水果色彩搭配得當,這一舉有三得,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和動手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與其“直白”式的說教,收效甚微,不如讓學生親自去實踐,在他們品嘗著各自得意的作品時,熱愛秋天之情也將伴隨著香甜的水果味從口里沁入到心中。
活動三:了解種植過程,珍惜收獲
生活在城市中的兒童,一般很難理解農民伯伯勞動的艱辛和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那么如何徹底摒棄灌輸式教學和形式主義教學的條框,追求德育無痕。在生活的大背景下對品德教學實施無痕教育呢?教師必須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溝通,一種平等的探討,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學習活動中抓住契機,運用情境感受,強化實踐體驗,在不露痕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德行。
由于時間關系,有些小組的水果拼盤肯定沒有吃完,以此為教育契機,問問同學們沒有吃完怎么辦,將關注點引導到“豐收果實是怎么得來的”這個問題上,并同時出示教材中兒歌的前半部分,引發學生思考,進入活動三。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利用課件展示農民種植收獲物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這時再補充出示兒歌的后半部分,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為了及時鞏固學生剛剛生發的情感,接著組織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愛惜糧食的詩歌和諺語,比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為艱” 、《鋤禾》等。最后讓整節課在《鋤禾》的朗讀聲中結束。相信此時的朗讀已不再是單純的朗讀,而是學生道德情感的抒發——熱愛勞動、尊敬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這樣既落實了德育教學內容,又突破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八、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圍繞“收獲”點明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既要學會分享,又要懂得珍惜。
總之,這節課以活動為主,這些活動來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導于生活,以學生為本,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之中,去感受,去體驗,去創造,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培養情感,內化品德。
小學說課稿 篇5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水平二四年級的武術。
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學情和教學過程三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武術運動是我國的民族傳統運動項目,有著強身健體,強國健民的作用,也是小學體育的教學內容之一。
本次課以武術基本動作組合為主要教學內容,采用游戲、自編的武術操以及武術的基本動作,結合示范等直觀教學法,讓同學進入躍躍欲試的狀態,再通過分組自主創編等教學手段,培養同學展示自我、自主學習、團結合作、注重創新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同學對中國功夫有極大的好奇心,對武術的學習充滿了強烈的愿望和濃厚的興趣,特別是簡單動作的組合給同學帶來了極大的吸引力。
針對同學的身心特點,我在教學中有針對性的采用了講解示范法、重復練習法、對比練習法、相互評價等教學方法,為同學掌握基本的武術動作提供了保證。
根據以上的教材與學情分析,我確立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為:
1、在水平二同學對武術的認知基礎上,能自由組合三到五個武術動作;
2、通過活潑有趣的教學方法,提高同學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
3、在集體創編活動中能與他人合作完成體育任務。
本節課的重點是弄清動作方向和動作的銜接.
難點是動作準確,做到有力、有神。
三、本次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興趣導入、活躍身心。
首先通過課堂常規的練習,使同學集中注意力,培養正確的身體姿勢。
接下來,充分利用同學喜愛而且熟悉的游戲進入主要學習內容。第一個游戲為:“超級棒棒狼”。游戲的方法是:教師扮演“棒棒狼”,同學做小羊。“小羊”齊叫“老狼老狼幾點了?”老師報一個數字(比如五點了),小羊立即五人一組拉成圈,“離群小羊”要被“狼”吃掉了(過來拍拍老師的手)。通過游戲,不僅鍛煉同學的反應能力,提高團結合作意識,同時進行友伴型分組。在分組的基礎上,兩人一組進行第二個游戲:“石頭、剪刀、布”。在進行游戲時,要求同學將“石頭、剪刀、布”的動作按武術要求做出來。如:“石頭”為“歇步”、“剪刀”為“弓步”、“布”為“馬步”。游戲動作自然過渡到武術的基本步型與手型練習中。
第二部分、掌握技能、合作創新:
首先通過教師的語言與示范讓同學學會武術基本手形,了解三到五個步形動作。并帶領同學做模仿練習,讓同學體會動作的精氣神。
然后在練習中激發同學的練習興趣,引導同學互相學習、合作探究和自主練習的方法。讓同學在練習中適時的配合聲音來提升信心與氣勢。在互練過程中能夠互相發現其錯誤并改正。
最后動作串連,加深印象。教師通過講解示范、帶領練習,將基
本手形與步型結合到一起,形成串聯動作,讓同學體會武術動作的流暢與美觀。
讓同學通過學習、交流、探討、展示等方法,掌握串聯動作。此時,教師適時的配樂展示《中國功夫》,將課堂教學推向一個高潮,大大調動同學的學武積極性。這時,教師指導同學分組進行組合學習的練習,就能滿足同學自我展示、自我創新的心理需求。
具體練習方法如下:
(1)、分成五組自己進行基本動作組合練習。
(2)、小組為單位展示自編動作。
(3)、由教師評價選擇出每組做的最好的一名同學委認為小組長。
(4)、由選出的小組長組織本組同學進行練習。
(5)、各小組展示本小組的武術動作。
(6)選擇出創編動作做的好的一組,師生共同學習、共同展示。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既給同學創設交流、合作、自我展示的時間和機會,又培養了同學的自尊與自信,自練與自評以及組合與創新的能力。
第三部 調整身心、課后延伸:
通過教師點評、同學互評、同學評教師等多元化評價方法對課進行總結;利用教師的展示進一步提高同學對武術的興趣。
我的說課完畢,有不足之處懇請評委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精品】小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五篇】相關文章:
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12-27
《珍珠鳥》說課稿模板【精品】12-17
【精品】學習計劃小學模板集錦5篇02-12
【精品】小學教學總結模板集錦8篇11-17
牧場之國精品說課稿11-08
小學音樂說課稿。11-25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離騷》說課稿模板12-05
夢圓飛天精品說課稿11-05
小學音樂說課稿 《故鄉的小路》說課稿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