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師說課稿(精選2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師說課稿 篇1
你們好,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論語十則》,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5篇課文。它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
第二單元仍然繼續著第一單元所談論的“人生”這個話題,所選課文側重于寫對人生的理解和選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中,《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你們所效法。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則》,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展正處于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2.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a.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識,能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及一些虛詞的用法
c.能熟練背誦、默寫全文,必說出句意。
(2)能力目標:
a.掌握“分類式筆記”的整理方法,培養學生對語言材料進行整理歸納的能力及習慣
b.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3)德育目標:
a.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讓學生對照反省自己
b.汲取課文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教學的重點、難點
理解、掌握重點詞語的讀音、解釋;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整理歸納的學習方法;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
二、教學方法
1.分類整理歸納法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的課堂實踐活動。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2.情景教學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載道”。據此,語文教學研究者總結出一條語文教學原則,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則,即充分利用語文課文中生動、豐富的德育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點撥學生。初中學生已逐漸產生了豐富的精神需求,他們渴望知識,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價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學生的切身體會喚醒學生;用民族自尊、愛國主義的信仰激發學生。
3.誦讀法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初中生剛接觸文言文不久,通過反復地讀、大聲地讀、氣韻暢達地讀,讀出古味,熟讀成誦,培養學生古文的語感。注音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
4.采用電教平臺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采用電教平臺等電教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三、學法指導
1.這是同進入七年級后第二次學習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弄清實詞的含義,理解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2.運用誦讀法學習課文,做到熟讀成誦。
3.課文所選各則都蘊含深刻的道理,應聯系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歷來加深理解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二至三節課的時間:
第一課時,我用論語中的道理接合學生們的生活實際進行導入,激起學生興趣,接下來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老師進行補充。由于學案上已有各個句子的解釋,所以,教學上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本說案只詳細說明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這節課我是按“復習課文句意——歸納整理重點知識點——聯系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總結延伸”四個步驟進行教學
1.復習課文句意,鞏固學生上節課討論、探究的成果
先請同學大聲地朗讀課文,接著通過展示各個句子,請同學們發言,
逐一回答,接著再出示各句的解釋。由于上節課,重點已讓同學掌握這塊內容,所以可以以學生為主,教師只稍加點撥即可,從而達到鞏固、復習、加深印象的效果。
2.歸納整理重點知識點
此環節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之一,不僅讓學生理解鞏固課文的主要知識點,
而且在此基礎上,能讓學生了解掌握“歸納整理知識點”的學習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復習習慣。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異義”、“成語歸納”(附)
教學方法:先展示,請同學舉手發言,回答各個部分的問題,老師適當加以解釋。然后,在學生掌握課內知識點的基礎上,教師延伸說明這種學習方法——“歸納整理法”的好處:
a.有利于理清課文知識點,便于積累、復習
b.有利于訓練自己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
3.聯系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情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論語》所蘊含的人生道理
此環節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針對我班學生這幾個月時間所出現的學習及人際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問題,有意識地通過本節課所蘊含的道理,旁敲側擊的對同學進行指導教育,通過他們自己的思考討論,理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更為深刻地理解課文含義,加深記憶,并能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老師舉例,設置情景,請同學們討論,面對這種情況,應該用我們所學的課文中的哪一則來教育他們。
例一:有位同學每天回家都急著把作業寫完,但老師發現他的作業質量不高,好像都沒有經過思考,不會的就空著交上來;還有一位,覺得自己都會了,可以自己思考問題了,上課都不注意聽,你們覺得這樣做對不對?我們該怎么教育他們呢?為什么?
討論之后,回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并解釋意思。
例二:有位同學當有人在課堂上回答錯問題或被老師點名批評時,就興災樂禍,取笑別人,也沒有思考自己有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
討論之后,回答“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并解釋
例三:還有位同學不喜歡別人開他的玩笑,自己卻喜歡捉弄同學,甚至對同學動手動腳的,面對這種情況,你們覺得他應該怎么要求自己呢?
討論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釋。
4.總結延伸
我們學習完《論語十則》這門課,接觸到了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對課文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把今天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做到學以致用。你們“任重而道遠”啊!
5.布置作業
教師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白楊》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組第3課,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者借白楊,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通過本篇文章的學習,學生要能夠學會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并且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了解。
二、說學情
上好一節課,除了對教材有一定了解之外,我們還應該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清晰的認識。
本課教學對象是五年級下學期的學生,他們在之前學習過《落花生》此類借物喻人的文章,初步具有了閱讀理解能力,但是對于本課來講,由于學生生活的時代距文章背景時代較遠,學生可能對當時祖國邊疆的環境、邊疆建設者為什么要到邊疆去工作、建設這對于祖國建設的貢獻等不理解,這也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要補充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學內容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清晰、插嘴、分辯、撫摸、介紹、新疆、陷入、渾黃一體”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閱讀和小組討論,抓住重點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白楊的特點和邊疆建設者的無私奉獻精神。
四、說教學重難點
于對教學目標的制定,以及對教材的分析和學情的了解,我確定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了解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品質。
教學難點是感悟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以及對邊疆建設者的無私奉獻精神的歌頌。
五、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在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結合的教學原則指導下,我講采用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我將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習,讓學生能自己從閱讀中提出問題和見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表達自己見解的欲望,采用引導學生運用朗讀,質疑問難、合作探究等方法來讀懂課文,體會西部建設者的博大胸襟。
在教學中主要通過結合時代背景、抓重點詞語、讀寫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并適當的結合課文內容設計課件等方法幫助學生從視覺上感知理解。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必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另外新課改的教學觀強調培養學生的能力,把學生是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所以要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六、說教學過程
對于一節課來說,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只是一個前提,教好一節課的關鍵在于課堂的教學過程設計。它直接關系到課堂的有序展開。接下來,我主要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在這一部分,我主要從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和小結作業等四個方面來展開。具體設計如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一節新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采用的設置情境的導入方式。我將展示關于邊境建設者和白楊樹的圖片,設置邊境工作者辛苦,環境惡劣的情境以及白楊樹挺拔偉岸的形象,激起學生同情邊境工作者的心態和產生對白楊樹堅強品質的敬慕之情,然后讓學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西部資料,同學們之間互相交流,最后教師總結引入新課學習。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大家知道我們剛才所觀看的圖片中的地方在哪里嗎?圖片中的植物又是什么呢?大家有沒有人去過或者是在電視上看到過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課文學習的主題——《白楊》
這樣的導入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也能提高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的能力。
第二環節:新課講授
接下來是我的新課講授環節。在這一環節,我主要設計了以下步驟:
首先,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這一環節,我設計的是教師范讀,再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教師范讀時,學生要標出生字在課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現重要詞句;在學生自讀課文時,我會讓學生借助字典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鍛煉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然后讓學生通過文章的描寫,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樣子的,在學生自由發言中總結荒涼、寸草不生、貧瘠……為接下來的研讀賞析,體驗情感做好鋪墊。
之所以安排,是因為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經典美文,充分的朗讀是讓學生體驗這篇文章的辦法,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對于生字新詞,學生也具備的足夠的能力通過借助工具書來認識理解。
其次,深入研讀,突破重難點。葉圣陶說: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鑒于此,在本環節中,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解決問題。第一步,讓學生找出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段落,再讀一遍,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找出描寫白楊樹的詞句,概括了白楊的什么特點。生可以自由回答。第二步,引導學生體會白楊哪兒需要……就在哪兒生長等介紹白楊樹的話語。注意體會重點詞語的感情。本環節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說說從字面上體會到白楊的生長環境十分的惡劣,感受到白楊十分的堅強就可以了。
第三步,讓全體學生品讀重點詞句,適時加以引導和闡述,讓學生圖文結合地品味和理解本節課重點詞句。我將采取對比讀的方式,給出具體段落,讓學生默讀16和14節,思考爸爸要表達什么呢?他和白楊之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引導學生體會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這時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研究,然后讓每組派一個代表進行匯報。最后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得出服從國家需要、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的品質。
再次,有感情朗讀課文、談談學生對文章的感受。新課標指出:學生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需。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背誦,積累好詞好句,然后讓學生談談對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的理解。
第三環節:鞏固提升
攻克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會帶領學生對本節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并進行相應的拓展。我是這樣設計這一環節的:
利用多媒體出示《白楊禮贊》片段,讓學生討論本篇課文中白楊的形象和反映的品質。在學生討論后,將《白楊禮贊》中關于白楊形象和品質的描述與本課所反映的白楊的形象與品質進行比較,從而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第四環節,小結作業
接下來是我的小結作業環節,在這一環節,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小結,我采用的是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進行的,再次體現了課堂教學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先引導不同學生回答,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都有哪些新的收獲,然后再對學生的回答狀況進行總結,得出本文對白楊的贊美之情和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第二個部分是作業布置,為了體現新課改的要求,我的作業布置力求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將以運用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寫一段文字。因為一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活動的完結,而應該以此為一個新的起點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所以讓學生用寫的方式鞏固知識,完成本階段語言文字運用的目標要求。
教師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消化吸收》,第一課時,食物的消化。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解讀
本節選自魯科版初中生物教材,第四單元,第二章,第二節,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上一節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的基礎上學習食物的消化,為下一節課營養物質的吸收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經驗對人體各個系統有一定的了解,但具體的知識比較缺乏。而這些知識又比較抽象,因此我在教學中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動腦、動手,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根據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各組成部分的功能,
概述淀粉,蛋白質,脂肪在消化道內的消化過程。
能力目標:嘗試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初步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功能,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過程。
教學難點是:嘗試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五、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將通過教師的啟發誘導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相結合,從而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
六、教學過程
下面,重點說說我的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將做出如下安排:3分鐘導入,25分鐘講授新課,10分鐘歸納小結,5分鐘鞏固練習,最后布置作業。
實驗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設計實驗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又是難點。對此難點的突破,我采取的策略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點撥引領,學生小組討論,完成整個實驗過程。
具體做法是
(一)導入新課
我和學生共同回顧探究實驗的基本步驟,接下來讓學生細嚼無糖饅頭,體會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思考:食物進入口腔后,經過咀嚼,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很多學生都能發現饅頭經過咀嚼之后會變甜。
我趁機提出問題:饅頭變甜與有哪些因素有關?饅頭進入胃里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從而引出今天的課題-消化與吸收。
這一導入的過程學生溫習了探究實驗的基本步驟為接下來的實驗探究做好了鋪墊,且通過學生參與的活動體會饅頭在口腔的變化使他們迫切想知道饅頭變甜的原因,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順利導入了新課。
(二)新課教學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針對導入時提出的探究問題饅頭變甜與哪些因素有關,根據實際生活經驗和活動中的體會,學生不難做出假設:
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唾液的分泌有關。
接下來我會請學生分小組合作討論確定實驗變量,然后讓學生對照課本找不足,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最后全班進行交流,將設計方案不斷完善,確定最佳設計方案如下:將裝置放在37攝氏度水浴中保溫10分鐘,加入碘液檢驗是否變藍。
根據設計的實驗方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
得到如下結果:對照1組不變藍,實驗2組變藍,3組部分變藍。
根據實驗現象共同得出結論,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唾液的分泌有關。
這樣設計可使學生意識到,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科學原理、科學方法,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通過小組合作實驗,進一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實施計劃,得出結論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
2.人體消化系統的學習
試驗結束后我提出導入的第二個問題,饅頭進入人體內發生了變化,其他營養物質是不是也發生了變化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觀看“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錄像。觀察人體消化系統結構模型,并自主閱讀課本30頁的相關內容,接著以小組為單位,在自己身體上找出消化系統各器官的大體位置,并說出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我此時要巡視指導,解答部分學生提出的問題。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讀書和學習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精神。
接下來是學生的交流展示,我認為這是設計本節課較為精彩的時刻,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我將給與學生很高的及時性評價,大大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我會引導學生共同概括總結出消化系統組成,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腺能夠分泌消化液,并著重指出肝臟分泌的膽汁中不含消化酶,通過概括總結查漏補缺,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淀粉,蛋白質,脂肪在消化道內的消化過程,適時引出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三)總結提升
新課學習結束,我會采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說出本堂課的收獲,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構建,形成知識體系。
(四)鞏固練習
為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我會引導學生解讀三大類營養物質消化曲線。
(五)課外延伸
課后我會讓學生通過網絡等途徑查閱更多與食物消化有關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和各途徑獲取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教師說課稿 篇4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換位思考,與人為善》,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首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是人教版教材中學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第九課第二節的內容。本節課是以新課標中“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為依據。讓學生學會關心和尊重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能夠與人為善。把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實質是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明確換位思考的實質是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也為下節課的學習做鋪墊。
二、說學情
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接下來談一談我的學生,從年齡特征來看,年級的學生好奇、好動、好表現,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創設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觀點,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態度和平等待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與人為善的良好品質。
2.能力目標: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知識目標:學生領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學會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賞他人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和教學目標的確定,我設置了如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難點:學生在生活、學習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強調以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課本的內容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討論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良好的教學方法可以在教學中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以下學法:自主探究法、分析歸納法、分組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師生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新的教學理念提倡“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的要求,本節課我準備從以下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之初,給同學們分享一個故事:在一次電視臺的綜藝節目中,主持人向嘉賓提問:“賓館、酒店的電梯里常會有一面大鏡子,這鏡子是干什么用的呢?”那些嘉賓紛紛回答:“用來檢查一下自己的儀表。”“用來擴大視覺空間,增加透氣感。”……在一再啟發而仍不能說出正確答案時,主持人終于說出了非常簡單的道理:“肢殘人搖著輪椅進電梯時,不必費神轉身,就可以從鏡子里看見樓層顯示燈。”
接著學生思考:你們想到了這一點嗎?
通過故事導入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可以更好的引出課題《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板書)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
環節二,合作探究——新課教學。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將準備4個活動。
活動1【表演小品,情感體驗】
我會讓學生表演小品:《綽號——奇恥大辱》校園一角傳來陣陣嬉笑聲:“哎,你看見灰太狼了嗎?”“誰是灰太狼”“就是咱班那個范小偉,你瞧他長的那樣”“哦,太像了,太像了,你簡直是太有才了!”哈哈哈哈。
其他學生邊看邊思考:假如你是范小偉,你當時的感受如何?你想對給你起外號同學說些什么?
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引導總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能強加于人。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自己不喜歡的事,別人也不會喜歡,
(板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
通過表演小品這個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一種熱烈、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活動2【情景探究,運用知識】
我會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個情景: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住校后,小喬得到同學的許多“關照”,卻對別人漠不關心。久而久之,同學漸漸疏遠了她。
學生思考:假如你是小喬,想想為什么同學都不理我了呢?怎么做才能得到別人的關照?
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內容,自主學習,得出結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實質是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如果我們時時處處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體驗他人的情感世界,我們就能融洽、友善地與人相處。
(板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實質
我通過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活動3【小組討論,集體探究】
我會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這些問題:放學路上,小蓉拾到一個裝滿現金和不少證件的錢包。小蓉把錢帶回家,準備明天交給老師,媽媽知道后對小蓉說:“現在失主一定很著急,我們到路口等等看,說不定失主會找過來。”小蓉和媽媽的做法對嗎?為什么?
圍繞以上問題,我會將全班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分為若干組,限時10分鐘,組織學生結合教材進行討論。討論的過程中,我會在學生中間進行巡視、指導。討論之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完善,經過師生共同努力后得出結論:換位思考、與人為善,就是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制。
(板書)換位思考的實質
通過這種討論的方法,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點。
活動4【案例分析,運用新知】
通過多媒體展示一個案例:在一次心理咨詢中碰到一位女學生,她因為宿舍中人際關系緊張而苦惱。在宿舍里同學們互不來往氣氛沉悶,她希望改變這種狀況,但又不知從何做起。我告訴她:從現在開始,試著夸獎他人,真心贊賞他人的長處,如:“你的眼睛真亮!”“這件裙子對你再適合不過了!”等等。不久以后,她來告訴我,宿舍的氣氛完全變了樣,大家相互幫助。
學生閱讀案例并思考:這位女學生宿舍氣氛變樣的原因是什么?
讓學生自由發表觀點,教師引導總結:當我們以欣賞的眼光看人時,就會獲得尊重、信任、感激、理解和友善。我們對周圍的事物應多持欣賞的態度,多一分欣賞,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愛心。
(板書)學會理解欣賞他人
材料閱讀是初中思想品德課最基本的教學法之一,在閱讀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環節三自評互評——鞏固提高
講解過理論知識后,預留10-20分鐘,演講鞏固,演講的主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演講完之后,學生互相點評,最后,教師給予鼓勵性的評價。
通過這種演講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加深學生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實質的認識。
環節四回憶拓展——小結作業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課如同一幕電視劇,引人入勝的開場白固然不可缺少,扣人心弦的教學過程當然很關鍵,讓人浮想聯翩的結尾也十分重要。因此我采用隨機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來總結,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回顧所學知識,還可以了解同學們的學習情況。
接著,我會布置一個拓展性的作業:全班同學合作出一期《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板報。
這樣的作業符合思想品德課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同時也將課上所學到的理論更好的運用到實踐中去。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開拓學生的思維,在教學的過程中發揮著“此處無聲勝有聲”的作用。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這就是我的板書。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考官辛苦了!
教師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換位思考,與人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九課的第二框題,在教材第105頁至108頁,計劃一課時。本框內容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兩目組成,主要內容是自己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采取什么方式對待他人,要設身處地地替對方想一想,要善于站在別人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體驗他人的情感世界,與人融洽相處,對他人多一分欣賞,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愛心。所依據的課程標準是“我與他人關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關心和尊重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能夠與人為善。”這框題內容的學習,對學生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重要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領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
2、能力目標:在生活中、學習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對他人多一分欣賞,多一分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態度,學會換位思考。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換位思考的實質。
2、教學難點:領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四、說教法
為了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采用“情感體驗式教學法”、“活動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等方法進行教學。這樣做符合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八年級學生好奇、好動、好表現,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聯系實際安排教學,有利于形成積極融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說學法
為了順利達到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我設計的學法指導是:
1、讓學生結合課本105頁虛框內容和生活中給別人取綽號的現象導入新課,讓學生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和這樣做的危害,讓學生直接進入情感體驗。
2、讓學生分組準備一個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小故事,在班上交流,并談感受,在活動中去掌握知識,領會做人道理,提高語言表達、分析、理解等能力。
3、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課本108頁的虛框內容,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欣賞他人,與人為善。
六、說教學過程
1、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直接利用課本105頁的虛框內容和學生中給別人取外號的現象導入新課,讓學生直接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集中注意力,形成一堂課的良好開端。
2、講故事,談感受,學習新課。
老師或學生講別人把自己不喜歡的事強加給自己的小故事及當時的感受,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及這句話的實質,引起思想上的共鳴。交流幾個準備好的關于“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小故事,并討論主人公的感受,從中掌握課本知識“換位思考的含義、實質”領會做人道理。
3、自己動手,完成課本所設活動。
先讓學生朗讀課本108頁的《相關連接》并討論長者的話給大家什么啟示?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
察、感受,完成課本活動內容,懂得如何去理解、欣賞他人,與人為善。
4、新課鞏固,展示所學知識。
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板書提示,自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談談這節課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難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總之,對本節課的設計,我努力體現新課程理念中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我的說課結束了,如有不對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教師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本課新授內容是側向推鉛球,它是建立在正面推鉛球的基礎上的,為今后側向滑步推鉛球打好基礎。
2、本課復習內容是30—50米快速跑,它是屬于本學期的考核項目。
3、教學重點是:推鉛球的最后用力和快速跑的蹬伸。
4、教學難點是:推鉛球的蹬地送髖與最后用力的銜接和快速跑的蹬地技術。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正處在兒童向少年過渡的青春發育期,是生長發育的第二突增期,處于波浪式生長發育速度的峰期。生理上各系統的發育不完善,心理上不夠穩定。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喜動、好勝、好表現自己,但易疲勞且自控能力差,難以承受大強度的運動負荷和維持長時間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往的教學情況,有一半左右的學生不喜歡鉛球這個項目,再加上由于受場地、器材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鉛球項目技能基礎不夠好,所以在教鉛球時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教材的重點、難點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今天上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一)、認知目標:了解原地側向推鉛球和快速跑的技術原理,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
(二)、技能目標:初步掌握側向推鉛球的動作技術,進一步掌握快速跑的技術,發展協調、力量、速度等素質,提高技能水平。
(三)、情感目標:激發學生鍛煉身體的興趣,培養知難而進、刻苦學習的意志品質和作風,發揚團結協作、互助友愛的集體主義的精神。
四、教學過程:
我將分四個部分來完成:
(一)、開始部分(2—3分鐘):
除了常規部分以外,我在開始部分主要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的練習(如口令相反的轉動、叫號練習等)為主。
(二)、準備活動(4—6分):
我將指導學生做充分的熱身和有針對性的關節活動以及向側向推鉛球過渡的入門輔助練習,并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三)、基本部分(31—35分):
1、側向推鉛球的教法與學法:
我準備以講解、示范并和學生共同探討的方式進行;學生學習主要是由聽、看、思維、體會、練習幾個步驟組成,教師在學生練習時巡回糾正指導。
要求是:學生練習時必須聽哨聲推鉛球、撿鉛球。
2、快速跑的教法與學法:
由于是復習教材,我準備以學生練習、教學比賽的形式進行。
(四)、結束部分(4—5分):
1、放松(主要是有針對性的肌肉放松練習):
2、小結(主要是表揚本課中學生普遍做的較好的地方和較好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同時一般不點名的指出不足之處)。
3、收器材。
總之,整堂課教學中必須始終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始終以遵循循序漸進和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基本原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采用講解、示范、練習、及時糾錯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創造力。以順利的達成教學目標。
五、預計教學效果:
根據以往的教學情況和我今天的組織、教法以及要求學生的學法,是能達到教學目標的。預計本課的心率最高可達到180次/分左右,平均心率可達130次/分左右。
六、課前準備:
為了確保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預計效果的達成,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課前準備:
1、認真分析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并備好課。
2、始終繃緊安全教育這根弦,把安全教育落到實處。
3、充分考慮上課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并對解決這些問題做好準備。
4、周密安排場地和器材。
教師說課稿 篇7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高一必修4第一章第二節《角的概念的推廣》。我現就教材研究,教學方法,學情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教材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說明,懇請在座的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研究
1、教材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角的概念的推廣,主要是運用運動觀點來定義角,即用角的始邊和終邊及旋轉方向來定義任意角。從而來完善初中角的定義。
2、地位和作用:本節內容是高中數學三角函數這一大章的第一節,是在學了集合和函數之后的又一重要章節,是對初中銳角三角函數的一個延伸和推廣,主要是推廣到任意角三角函數,也是對集合與函數的知識的又一滲透。所以本節課《角的概念的推廣》就起到了一個鋪墊和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今后學習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3、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掌握用“旋轉”定義角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正角”“負角”“象限角”“終邊相同的角”的含義。
(2)掌握所有與α角終邊相同角的集合(包括α角)的表示方法。
(3)體會運動變化觀點,深刻理解推廣后的角的概念。
能力培養點:
(1)借助實物演示、繪制圖形等手段,讓學生充分體會數與形結合對探究數學問題的作用。
(2)在老師引導、及時評價下,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下,學生積極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
德育滲透點:
(1)通過本節的學習,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2)體會數形結合思想,學會運用運動變化的觀點認識事物。
(3)通過課堂上的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逐漸形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的學習精神,敢于堅持正確觀點,勇于修正錯誤的品質。
4、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正角負角零角的定義,掌握終邊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教學難點:終邊相同的角的概念、其符號表示、集合表示
二、說教學方法
本節教學方法采用教師引導下的討論法,通過實例教具展示,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發現就概念、方法的不足之處,進而探索新的方法,形成新的概念,突出數形結合思想與方法在概念形成與形式化、數量化過程中的作用,是一節體現數學的邏輯性、思想性較強的新課。
三、說學情學法
(1)分類法:了解數學知識是有規律可循的,要弄清角的分類及分類的方法。
(2)觀察分析:讓學生要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新。
(3)練習鞏固: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及其差距。
四、說教學程序
1、創設問題,激發興趣:
通過帶有文學色彩的填空題激發興趣,由回憶初中學過的角的概念與生活現實中角的現象對比引入新課。采用問答、復習等方法。
2、積極參與,探求新知:
(1)在引入的延導下,提出“旋轉”形成角的基本理念。借助實物“雨傘骨架”的形象演示加深學生對旋轉的體會,解決角的概念形成是的三個基本量:“頂點”,“始邊”,“終邊”的介紹。完成對角分類中正、負、零角的旋轉展示。
(2)由學生動手畫的過程體驗,形成對角的概念的深刻理解,并體會在畫圖過程中角的終邊不能快速確定的難點,進而引出下一新的知識點:象限角。并借助實物教具的演示和學生一起歸納出象限角的要求與含義,教學時應突出“頂點”,“始邊”,“終邊”的位置特點。同時舉出終邊落在軸線時的特殊情況,介紹軸線角。
(3)學生在練習本上,老師在黑板中央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同時畫出30,90,330的角。完成后指明它們都是第一象限角。通過觀察,探索提問,歸納總結得出終邊相同角的共同特點,寫出所有與?終邊相同的角連同?在內可以構成一個集合
3、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結合課本例題要求,對例2和例3的位置做了調整,目的是在例題1例2中完成對本節課重點知識的集中演練,將例3可看做知識體系的完善和再研究。在例題的講解中突出和本節課知識的聯系,做好對學生思維的調動和引導。
4、鞏固提高,歸納總結:
在隨堂聯系的處理上,原則性:參考課本例題和課本練習題的特點。形式:抽獎模型。過程展現:放手讓學生自行解決,然后教師加以點撥評價。目的:鞏固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學生對數學課堂的情感體會,形成簡單的對試題的形成和解決的思考。
5、課后統一及個性作業:
課后統一作業以課堂所學基本知識為主,重點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和規范書寫能力,考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個性作業其宗旨是對課堂知識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同時應注意題目對培養學生數學情感所起的積極作用。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原則: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在有數學圖形的課程中應將圖形畫在黑板中央位置,以突出數形結合的重要思想。
六、說教學設計:本節課力求體現的教學特色有三個:
1、以畫圖為主要線索,以實物教具為重要載體,將角的概念的推廣,象限角,終邊相同的角逐個引出,使學生的認知從形象化的體會逐步發展到理論化的研究。
2、以學生為課堂主體,重視學生的自主參與能力,重視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激勵學生積極思維,大膽思考,動手實踐。
3、課堂上所有教具的來源均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而形象化和創造性的使用以達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相得益彰的效果。
教師說課稿 篇8
我是來應聘幼兒園教師的XX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說課的題目是《小鳥》,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活動方法、說活動準備、說活動過程、說活動延伸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小鳥》是幼兒園大班音樂課的內容,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本課生動活潑,節奏明快。歌曲描繪了小鳥在美麗的大自然自由翱翔的歡樂景象。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自然的魅力。根據新綱要標準:以音樂游戲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從培養幼兒的審美素養和創新精神入手,并在教學中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通過本課學習,引導幼兒感受音樂情緒,讓幼兒輕松、熱情、愉快的演唱歌曲。
三維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學會記憶該歌詞的方法,嘗試用圖標法去加注歌詞;能夠理解歌曲中的歡樂氣氛。
2、能力目標:通過圖片聯想記憶歌詞,拓展想象能力,學會直觀記憶歌詞;通過表演歌曲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感染力
3、情感目標:以積極的態度參與集體鍛煉活動,小組活動中學會互幫互助;體會到大自然的美麗
活動重難點如下:
1、活動重點:學會記憶該歌詞的方法,嘗試用圖標法去加注歌詞。
2、活動難點:結合自己的理解給歌詞加動作進行表演。
二、說學情
教師在活動中要時刻考慮幼兒的需求和身心發展特點,在開展活動之前全面了解幼兒的特點非常必要。大班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但是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也開始萌芽。這一階段的幼兒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好學好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強。同時,也能夠通過同伴間的合作完成更艱難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享受成功的滿足。本節課采用了游戲化教學的形式,使幼兒通過真實而有意義的活動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獲得完整的經驗,促進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說活動方法
為了突出活動的多樣性、趣味性,切實在活動中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我綜合運用了直觀教具法、節奏演奏法、游戲法,讓幼兒觀察、思考、表演,積極調動多種感官,來理解歌詞中大自然的美、感受旋律的魅力,并能在教師的示范指導下進行歌曲表演,知道如何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更多樂趣。
四、說活動準備
教育是一種環境,是人類有組織、有計劃地傳遞社會經驗、發展技能的方式。教師必須為幼兒創設豐富寬松的探索環境,為幼兒的活動配置充足的物質條件。
1、課文相關的圖片,如小鳥,藍天,樹林等;
2、課文歌曲的錄音材料;
3、伴奏歌曲的鋼琴。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充分尊重幼兒作為學習主體的經驗和體驗,尊重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引導他們在與環境的積極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因此我設計了如下活動過程。
五、說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表演歌曲導入:《小鴨子》
“門前大橋下,游過一群鴨,快來快來數一數,二四六七八。”以小動物的歌曲導入,加以模仿聲音“啾啾啾啾”,引導幼兒說出本課的主題《小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以上的導入,能創設良好的情境,集中幼兒注意力,啟迪幼兒思維,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2、基本部分
(1)觀看圖片,體驗歌詞
為幼兒呈現小鳥的生活環境,引導幼兒思考、討論。展示優美的圖片,同時呈現出歌詞。這樣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利于他們更快地對歌詞有直觀的印象。
(2)初讀歌詞,節奏演示
為了之后的歌曲教唱活動順利進行,將歌詞部分進行帶讀是非常有必要的。帶領幼兒打著節拍,將歌詞有節奏的讀出來。這樣能讓幼兒在掌握節奏的同時也進一步地掃除了歌詞的障礙。
(3)播放歌曲,初步跟唱
播放音頻,讓幼兒感受歌曲中的情緒,體會旋律的優美。對歌曲的旋律有大致地把握,要求幼兒在聽歌曲的時候將出現的一些地點,諸如:藍天、樹林、湖邊、草地、田野、山崗,以自己理解的方式標畫在書本上,這樣對幼兒進一步把握歌曲,增加熟練度,提高直觀性是非常有益的。
(4)加配動作,表演歌曲
在熟悉了歌曲的歌詞和旋律之后,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在小組內表演歌曲。為歌曲加上動作的方式可以讓幼兒更深刻地體會歌曲的情感、更能體會到大自然的美麗,同時也為幼兒表現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3、結束部分
結束環節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個好的結束是下一個活動的開始”。精心設計一個適宜而有效的結束方式很有必要。
我會采用游戲的方式,帶領幼兒一起唱創編的兒歌:“藍天里,有陽光。校園里,有花香。我們,我們,快樂地成長。”以輕松自然的方式結束本節課。
六、說活動延伸
好的教育活動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動,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特別是對幼兒能力、習慣的培養,活動延伸不可缺少。因此,我采用家園共育的方法進行活動延伸,讓幼兒仔細觀察身邊的小動物,嘗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創編,并唱給自己的爸爸媽媽聽,從而將這種對美的欣賞拓展延伸到課外。
這是我本次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教師說課稿 篇9
我是來應聘幼兒園教師的XX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說課的題目是《可愛蜻蜓》,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活動方法、說活動準備、說活動過程、說活動延伸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可愛蜻蜓》是大班幼兒美術領域的內容。新《綱要》提出藝術活動是一種情感和創造性活動,幼兒在藝術活動過程應有愉悅感和個性化的表現。可愛的蜻蜓是幼兒既感興趣,又能充分動手動腦的美術創作活動,我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寬松的環境,尊重個體差異,為不同水平的幼兒考慮。通過畫可愛的蜻蜓讓幼兒去體驗、感受色彩的美麗以及活動帶來的愉悅、滿足感、成就感。
(二)活動目標
知識目標:能夠畫出可愛的小蜻蜓并進行著色。
技能目標:通過給小蜻蜓著色,培養豐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標:體驗創作的樂趣,培養美感。
(三)活動重難點
為了更好的實現以上三維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體驗創作的樂趣,培養美感。本節課的難點為通過給小蜻蜓著色,培養豐富的想象力。
二、說學情
為了更好的把握本節課的內容,我還對學情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大班幼兒活潑好動、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強,喜歡與同伴交往,同時,他們的思維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在本活動中,我非常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生活經驗,運用了大量的直觀材料,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引導他們在以游戲為主的活動中獲得社會經驗。
三、說活動方法
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是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為了讓幼兒在自主探索活動中獲得知識,獲取經驗。因此,在本活動中我將采用游戲法、觀察法、視聽講結合法以及表演法進行本活動的教學。通過多種感官的調動,幫助幼兒理解本活動的意義,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并從中獲得生活經驗。
四、說活動準備
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珍視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是幼兒教育要遵循的規律和特點。因此,在活動中教師要做好充足的準備,為幼兒創設一個形象直觀的學習環境。根據這一特點,在活動中我將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背景音樂以及圖書引導幼兒看圖說話,培養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好和求知欲。
五、說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上課之初我將以律動的形式整理紀律:“一二三,我坐端。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小手小手放哪里?小手小手,放這里(腿上)。”通過師幼互動做動作的方式即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整理了紀律。
接著以自創的兒歌進行導入:“我是一個小蜻蜓,飛行本領強;我要在那藍天下,自由的飛翔。我是一個小蜻蜓,飛行本領強;我要飛到教室里,和小朋友一起玩。”在演唱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輔之圖畫和音樂,以此來導入本活動。充分利用兒童的無意注意,將他們吸引到活動中來。
(二)基本部分
首先,要求幼兒描述圖片中小蜻蜓的特征,幼兒邊描述教師邊板畫。大班幼兒的思維主要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示蜻蜓圖片符合幼兒的思維特點,能夠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其次,讓幼兒自己動手畫一畫,在幼兒進行美術創作之前,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引導,例如:給小蜻蜓著色、畫背景、多畫幾個小伙伴等。在幼兒進行繪畫時,我會走到他們身邊,進行個別指導,以此來體現教師在活動中的指導作用。
最后是作品展示環節。在這一環節我將先引導幼兒對他人的作品進行點評,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鑒賞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然后我再給予稱贊和鼓勵性的評價。
六、說活動延伸
好的教育活動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動,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特別是能力、習慣的培養,活動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動的最后我將會延伸到區域角,讓幼兒到區域角表演導入中的兒歌,幫助幼兒把本次活動中學到的知識繼續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教師說課稿 篇10
作為一個年輕教師,今天能得到一次名師指路的機會,非常榮幸。真誠的感謝所有的老師們。
在國培學習了這么久,聆聽了很多專家教授們的高屋建瓴,收獲滿滿。在今天的說課設計中我也嘗試著學以致用,下面我將通過對學習前后的教學設計比較,來進行說課,也算是我這段時間學習的匯報。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有余數的除法》第一課時。
下面我將按三個步驟來進行說課,分別是說教材,說學法和說教學流程。
一、說教材:
有余數除法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是在學習平均分剛好分完的基礎上而引申到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又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本節課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有余數除法的表達形式很抽象,二年級學生的尚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概括能力還不強。因此,本節課以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體驗中感知,逐步抽象概括出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建立有余數除法的數學模型。
新課標對數學課堂的提出的“四基”目標,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基于這樣的認識我確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為: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動手實踐體會平均分后有剩余情況,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知道有余數除法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動經歷有余數除數知識形成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通過平均分的活動抽象出有余數除法,理解有余數除法表示的意義。
教學難點:滲透余數與除數之間的關系。
二、說學法:
在楊良春老師的課,他提到課堂是以學生為本,所以我們要從凸顯學生主體的視角出發,建立了每節課的學法。
所以本節課我采用的是讓學生操作感知,有余數除數的產生的必要性。然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建立有余數的除法模型。最后在有層次的練習中,鞏固應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然后通過小組交流得到能力的提升。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當然老師主導的作用也必不可少。
三、說教學流程(見)
本節課我將按照以下四個環節來進行導學。
一、活動導入,初步感知。
如果按照一堂常態課的設計,我會先給出問題:6個面包每3個一袋,可以裝幾袋?然后類比推進到7個面包每3個一袋,可以怎么裝?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想通過這樣的對比活動來感知有余數產生的必要性,實現表內除法到有余數除法的過渡。
在學習了閻教授的新課程的解讀一課,她提出課改改革的本質之一就是課堂的開放性。于是我做了這樣大膽的嘗試,我把活動的素材換成同時出現3種不同的食物,分別按種類每3個一袋,可以裝幾袋?
對比之前的設計,豐富的素材讓學生更能體會有余數除法產生的必然性,也增加了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學習也變得更多樣化了。
作為本節課第一個合作活動,我會給出明確的合作要求。
活動一:將三種食物(6個面包,7個蘋果,8個糖)按種類每3個裝一袋,你會怎么裝?
(1)動手操作:獨立分一分,用簡潔的方式表示。
(2)說過程:同桌互相說一說平均分的結果。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分一分的過程中,自己經歷平均分后正好分完和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讓余數的概念在動手操作中初步感知,并且能通過同桌互相說,互相糾正補充,能規范有余數除法的表達。
趙雄輝教授說到,讓學生自主學習后的“展示”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們可以在展示中抓住某些課堂生成的資源來突破重難點。
比如,在匯報展示中,學生會有不同的方法來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比如“圈一圈,擺一擺”的方法。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老師始終記得自己的主導地位。老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追問來挖掘問題的本質,決定課堂的走向。因此我會追問:
1、為什么剩下的1,2個為什么不繼續裝?以此來突破余數的含義。
2、將上面平均分的情況進行分類,你會怎么分?為什么?目的是區別有余數除法和表內除法的情況。
3、生活中你能找到像蘋果,糖果這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嗎?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廣泛性。
在這個過程中,完全是通過學生的合作,匯報,質疑,補充。老師的追問就達到了初步感知的作用,開放的數學課堂會產生未曾預約的精彩。
因為合作要求中提到用簡潔的方式表示,當然也有學生補充了用除法算式的方法。此時學生會發現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況是可以用已學知識來解決的,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就會與已學知識產生矛盾,所以有余數除法產生的必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我趁機趕緊追問:
4、你會用算式表示蘋果,糖果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嗎?
學生并不能馬上確定用哪種算式來表達,因此我將安排第二個合作活動來解決這個問題。我會提示學生其余兩種我們選蘋果的分法情況來寫一寫算式。
二、主題探索,建立模型。
活動二:
小組合作:把7個蘋果,每3個裝一袋,可以裝2袋,還剩1個。用算式表示。
1、先獨立思考,用你喜歡的算式表示。
2、結合圖,在組內互相說一說算式中每個數字所對應的含義。
3、組長分工,準備匯報。
我們知道感知表象只是進行數學學習的第一步,我們要給學生建立起數學模型,設置這樣的小組合作活動是讓學生從具體情境中,通過從已知知識的類比遷移,通過小組合作,抽象出有余數除法的模型。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用自己喜歡的算式表示,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不受思維定勢的影響。然后讓學生結合圖,說出每個算式中數字的含義則是學生通過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真正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接下來小組展示環節,我們就可以看到數學模型從模糊到清晰的的建立過程,提高數學的符號意識。
匯報反饋:
方式1:7-3-3=1(個)
方式2:7÷3=2(個)多1個
方式3:7÷3=2(個)1(個)
從學生的匯報情況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學生在本堂課中的發展,有的學生進行了表內除法的順向遷移,有些學生還是停留在加減運算,甚至還有學生手足無措的無法完整的表示,掌握了這樣的學情,我們接下來的問題串才更有針對性。
追問1:你喜歡哪個算式為什么?
比如:有學生會所喜歡第一種,就會有學生反駁:如果是100個面包平均分給3個人,那這樣寫太麻煩,除法算式更簡潔。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簡潔美,有余數除法的模型也逐步清晰了。
在學生爭論第二種和第三種哪種更好的時候,我會給出數學家是這樣表示的
7÷3=2(個).......1(個),強化學生數學的符號意識。
此時有余數的除法就清楚的呈現在眼前了。
7÷3=2(個)……1(個)
提問2:你知道這個算式各部分名稱是什么?為余數起名。揭示主題:顧名思義,這種算式叫做有余數的除法。
在操作感知和已知知識的基礎上,給學生大膽表達的機會,時刻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學生會取出很多名字,“剩數”“多數”,肯定他們的想法,數學家們給出余數這個名字。
追問3:余數表示的含義是什么?你能完整的說說這個算式的含義嗎?
讓學生在此理解這個有余數除法算式的含義。
提問4:糖果的分法你能用有余數除法的算式表示嗎?最快最迅速的應用。
提問5:有余數除法與表內除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對比觀察,揭示本質。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操作,觀察,對比活動,有余數除法的模型就牢固的建立起來了。
接著我們就進入了第三個環節。
三、鞏固實踐,深入理解。
基礎練習(見)是模仿性練習,利用類比的思想,及時鞏固有余數除法的模型,素材的選擇也從生活素材推廣到數學圖形,豐富有余數除法的類型,比如有余數為1,2,3等等,體現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
提高練習:(見)原來設計的是舉出生活中有余數除法的例子。設計意圖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有余數除法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但是后來我結合這節課的重難點反思,這節課主要在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原來的設計要求太好,從時間上考量,有余數除法的計算要花費時間,所以我決定給出既有的有余數的模型,而且與原來的有余數除法兩個單位不同,這次選擇的是兩個單位相同的這種模型,再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去發揮,學生舉例的形式也不至于太單一,只要想哪些情境能用這個解決即可,當然老師要引導學生的舉例的多樣性,比如平均分和包含兩種形式都要概括,等等,最后來概括哪些情況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表示。
(生活問題,周期問題等等)
四、拓展提升,綜合應用。
在這堂課的末尾我設計了一道綜合拓展題,力求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學生通過擺小棒,進行觀察,比較,交流得出結論,也是為下節課余數與除數的關系埋下伏筆,體現了數學知識連貫性和系統性。
用一堆小棒擺五邊形,如果有剩余,可能會剩幾根小棒?為什么?
(1)分析題意,提取信息。學生動手試一試,進行猜測。
(2)追問:5根可能嗎?
(3)追問:6根呢?7根呢?
(4)再追問:那你認為最多可能剩幾根?
(5)得出結論:所以有哪些可能呢?1,2,3,4根。
(6)提升:那么如果是這堆小棒擺了4個5邊形,有剩余,這堆小棒可能有多少根呢?
本節課從裝東西(初步感知),到觀察特點分析(感知清晰),到抽象概念(形成算式),再應用概念,遵循了學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規律,同時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體驗到數學的科學性,數學的模型思想,數學的價值性等等。
通過不同時期我對這節課的設計,我深刻意識到在一個月學習,我成長了不少。感謝國培,感謝老師們。這就是我這節課的所有內容,謝謝大家的聆聽。
教師說課稿 篇11
尊敬的各位老師,上午好!我是xx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xx》(板書課題)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充分了解教材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本節內容選自教科版小學科學xx年級xx冊第xx單元第xx課的內容。主要讓學生了解xx,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xx,這節課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拓展延伸,同時為今后xx的學習提供感性知識和理性基礎。
二、學情分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我的教學則始于對學生的認知。x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能夠通過自主和合作學習設計簡單的探究實驗,但思維還缺乏嚴謹性,在設計實驗時,對實驗的細節把握還是存在困難,需要老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并為他們繼續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科學概念: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設計探究實驗,獲得xx科學知識,發展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養成觀察生活,樂于思考問題的科學態度和習慣。
四、重點難點
根據我制定的教學目標,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xx難點確定為xx。
五、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根據這一教學理念,本課采用情境教學法,質疑誘導法,直觀演示法來調動學生的主體行為,讓他們在自主探究中獲得新知,掌握技能。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將本節課學法確定為:探究學習法與合作學習法,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六、我將著重介紹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的核心環節,我將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展示xx,提出問題xx,學生自然而然會xx。繼而引出今天這節課的課題。
創設此情境,是為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把知識點融入到創設的情境中,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有針對性地引出探究任務。
2、師生互動,新課傳授
我將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三主原則”倡導在做中學。
第一部分怎么講,(準備如何突出重點)
第二部分怎么講!(準備如何突破難點)
猜想是培養學生興趣的有效手段,有了合理的猜想,學生自然而然會想到實驗驗證,該如何設計這個實驗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主要采用小組討論法,讓學生在小組中自由討論,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交流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學生討論時,我會走下去參與學生討論,了解討論的進度,同時進行簡單的指導。討論結束之后,請小組代表分享實驗設計方案,其他同學加以補充,使方案更加完善。同時,其他小組也會發現自己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存在哪些不足。實驗開始之前,我會進一步引導學生說出實驗的注意事項,例如安全問題,旨在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
最后小組實驗,全班匯報。發現xx。
3、課堂小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要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已的機會,鼓勵學生自已來歸納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從而使我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了解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我再進行補充。
4、拓展延伸
找找生活中xx,旨在將課上學習的`內容延伸到課外,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升華,并且培養學生進一步研究xx的樂趣。
七、板書設計
一份好的板書設計是教學內容的濃縮。我的板書設計力圖簡潔明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旨在讓學生直觀了解本節課所學內容。(板書一定要寫,寫教學過程的板書)
以上是我對《xx》這節課的說課,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教師說課稿 篇12
非常感謝領導給了我這次鍛煉的機會,因為是同課異構,所以內容已經規定好了,但是教案怎么寫?故事情節怎么處理?怎樣進行取舍教材?怎樣進行挖掘教材進行小練筆?一連串的問題,在我腦海里徘徊。幸好我們教研組的老師和領導全程地參與我的磨課過程,一起幫我出謀劃策,給我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尤其是我們的陳校長從教案的設計,文本的解讀以及細節的處理等方面真可謂是手把手地指導。最后,感謝在座的各位,前來聆聽我這堂不成熟的課,希望你們能提出寶貴的意見。下面我來說說今天我執教的這堂課。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這篇精讀課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著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著神奇的變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里跳出的七顆鉆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個短短的童話故事,寄寓著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跡,愛心能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課文首先寫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災,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當時的重要性;然后寫小姑娘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隨著一次次讓水,水罐也一次次地發生著神奇的變化,最后地球上終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課的重點,同時應引導學生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
二、說教學目標
1.聯系上下文理解"喜出望外"、"一瞬間"等詞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重點詞句體會水罐的變化過程,并從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
3.展開想象的翅膀寫話,體會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
重點難點:從水罐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的神奇力量,懂得關心別人,并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
三、說設計理念、教學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自由寬松,但又有方向指引的氛圍中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提升理性認識,在提升后促進感情朗讀,我想這是對本篇情感味較濃課文增進體驗的合理途徑。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選用"讀中感悟"式的教學方式,采用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和感受。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一)、關注文本的整體性。
1、復習導入,體現整體性。上課一開始我就直奔主題,用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直接導入,通過朗讀再次感受旱災的嚴重性。這樣的導入很直接,讓學生一下子就能進入到課文內容中來,節省時間為后面課文主體部分的教學準備。然后,讓學生回顧整篇課文,把握水罐的一次次的變化,感受它的的神奇。即:木(空水罐——裝滿水)——銀水罐——金水罐——跳出鉆石
2、教學設計,把握整體性。本文情感性特別豐富,學生很容易體會到愛的主題,所以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淡化情感教學,結合"關注言語表達、追求本色回歸"這一主題進行設計,找準一個點,理出一條線,整堂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是借水罐的一次次變化為線索來進行。先讓學生默讀課文2——4自然段,找出描寫水罐神奇變化的句子,抓住相關詞語如"竟"感受水罐的神奇所在。最后讓學生從整體上提煉出水罐之所以發生這么神奇變化的原因是愛心的力量。
3、寫話練習,關注整體性。在了解水罐一次次發生神奇變化的同時,感受愛心的神奇力量。正是因為愛,才創造了奇跡,從水罐中跳出了七顆鉆石,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滋潤著大地,有了這一股巨大的水流,大地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結合那次大旱災讓學生想象水給大地帶來一片生機的情景,然后動筆寫一寫,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抓聯系,理解詞語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可見,正確地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對于詞語的理解,絕不能只記定義,而是要聯系上下文去體會意思,聯系文章所表達的中心去理解內涵。比如:對"竟"字的理解,讓學生聯系上下文,感受小姑娘對于得到這一罐水的意外來理解。教學時第一次變化時,揪準了"喜出望外"一詞,通過想象小姑娘為生病的母親去找水的那份辛苦與偉大,體會小姑娘當時的心情,并讓學生說說自己在什么情況下也會喜出望外,在具體的語境中加以運用,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再比如對"一瞬間"的理解,通過讓學生換一換的方法加以理解,同時也是讓學生進行語文積累的一個點。總之,讓學生抓住相關詞語,在品讀、發現、感悟,走入詞的意境中加深對詞的理解和掌握,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本真。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強調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同時,也結合我所做的課題《三年級閱讀教學中穿插小練筆的研究》,在教學設計中,我比較關注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比如:在體會小姑娘為母親找水的艱辛時,讓學生想象小姑娘找水的辛苦歷程,感受小姑娘的博大愛心,在想象中更好的理解有關詞語,以及體會文本的內涵。針對本文人文性強的特點,在設計小練筆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從語文的角度、語言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在重溫旱災的嚴重之后,想象這一灌水給人、動物、植物、河流乃至大地將會帶來怎樣的變化。我們覺得這樣的設計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能達到語言文字的的訓練點,體現語文的本色和學生生活的實質。總之,充分利用教材,啟發學生想象,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語文藝術的天空中翱翔,從中得到美的體驗。
(四)、為了體現本學年語文教學的"有效作業設計"這一主題,我們分別從"前置性作業設計,隨堂性作業設計以及后置性作業設計"這三個層面上來進行有效作業設計。前置性作業主要是在預習方面,讓學生通過預習認識生字詞,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隨堂性作業,主要是將課堂作業本上的相關內容穿插到了教學環節中,并設計了小練筆的作業設計:后置性作業主要是讓學生在感悟愛心神奇的基礎上,找找身邊的愛心故事。
整堂課下來,我覺得在某些環節的處理過程中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有很多地方還考慮得不夠成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真誠地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謝謝!
教師說課稿 篇13
說教材
我選的內容是第四單元《神州大地——遼闊的草原》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態的音樂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居住在我國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民,他們的歌聲像遼闊的草原和天空一樣嘹亮明凈,舞蹈藝術更是豐富多彩,表達了蒙古人民對草原、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弘揚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情結是我們音樂教育者的責任和使命。
根據教學設計,結合課標“感受、鑒賞、創造、探索”精神,本節課安排了以下內容:
①學唱蒙古民歌《牧歌》。
②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馬頭琴獨奏《萬馬奔騰》、《贊歌》。
教學目標
1、通過唱歌和欣賞教學,使學生了解蒙古音樂的風格特征和基本常識;了解音樂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2、培養學生熱愛美好生活和熱愛民族藝術的情感;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藝術的想像力、鑒賞力和探索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通過學唱歌曲《牧歌》和欣賞教學使學生了解蒙古音樂的風格和特征,培養學生對民族藝術豐富的想像力和鑒賞力。
教學準備
鋼琴、音響資料、課件。
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目標,我主要采用了視覺圖像法、設置疑問法、啟發引導法、評價激勵法。
首先,民族藝術是從勞動人民的生活勞動中來,反映人們的思想情緒,要了解一個民族的音樂語言,首先要了解本民族的風土人情,所以,我選了一部分有關蒙古人民生活場景和精美畫面在導課時播放,既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又豐富了學生的人文歷史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
其次,根據學生好奇愛動,愛展示自我的特點,我采用了設置疑問,啟發引導和評價激勵的方法,以“老師為主導、學習為主體”,讓學生動靜交替、熱情活潑的氛圍中增長知識,得到美的熏陶。
說學法
聆聽法、小組活動法。
首先,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聽是我們感知音樂、理解音樂的基礎。培養學生用心聆聽音樂是培養學生表現和創造音樂的重要手段。
其次,利用小組活動法,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中探索新知識,不僅培養學生的團體協作精神,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優良的課堂氣氛。
說教學過程
一、導課
首先播放短片
播完后上題目:選擇與本片內容相符的項
A、蒙古族生活在我國北方蒙古草原上
B、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
C、有敬水、敬火的習俗
D、回族
E、成吉思汗
設置意圖:通過觀看聲像具備的短片,可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并通過討論,師生交流引發學生聯想,豐富學生有關草原人文歷史方面的知識。
在這環節中,老師要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了解地理環境與人們的生活習俗及音樂文化之間的關系。如寬廣的草原是蒙古人民生活的搖籃,人們熱愛草原就像熱愛自己的生命一樣。寬廣的草原賦予人民寬闊的胸襟和豪爽熱情的性格。蒙古人民的歌聲像遼闊草原和天空一樣嘹亮明凈,舞蹈更是豐富多彩,有表現生活場景的“盅碗舞”、“擠奶舞”等。下面欣賞合唱《牧歌》。
二、新課
(一)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
欣賞前,把學生分組,讓他們用蒙古風景或歷史人物為自己命名,如:“草原英雄隊”、“千里鐵騎隊”、“成吉思汗隊”、“呼倫貝爾”。
提出問題:歌曲用什么聲音,塑造了什么音樂形象?
[播放樂曲]
聽后討論問題,在這個環節,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老師適當引導激發學生想象。僻如:歌曲純粹用人的聲音,用不同的音色組合,不同的力度變化,展示出草原美麗遼闊的景象。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讓學生一起朗誦書上《牧歌》的歌詞,共同回味合唱帶來的美好回憶和聯想。并讓學生了解無伴奏合唱的知識。
(二)學唱歌曲《牧歌》
首先,老師有感情地范唱一遍。
提出問題,歌曲旋律有什么特點?
寬廣、悠長、深情,表現大草原的遼闊美麗及人們無限的熱愛之情。
2、學唱歌曲
1)跟老師學唱譜子,并找出樂譜中旋律相近的小節,這樣有助于學生對旋律與節奏更準確地把握。
2)跟琴唱歌詞
要求學生輕聲唱,唱出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3)學完后,采用小組比賽的形式跟伴奏唱,鼓勵學生創造不同的演唱形式,如“男女生合唱”、“女生唱男生哼鳴附和”等,這樣既練習了歌曲,培養了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在此環節,補充蒙古歌分長調和短調知識。
三、欣賞馬頭琴獨奏《萬馬奔騰》
介紹馬頭琴是蒙古族比較有特色的樂器,因琴頭上雕刻馬頭而著稱,演奏時像二胡,但音色像大提琴。
[播放樂曲]
找學生簡單談一談樂曲表現的內容:萬馬奔騰的壯觀場面。此環節只作欣賞了解。
四、創作與探索
播放背寫音樂草原歌曲《贊歌》
在這個環節,鼓勵學生大膽運用各種藝術形式來表現蒙古草原的美麗遼闊與生活習俗。比如唱歌、舞踏、美術、朗誦、模仿表演摔跤、賽馬等,老師要行當地指導。
用小組比賽的形式表演,以調動學生積極性,此環節占課時比較長,約十五分鐘左右。
五、結束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蒙古草原豐富的自然資源是蒙古人民賴以生存的基礎,人們熱愛草原,像熱愛自己的生命一樣,蒙古草原豐富多彩的音樂藝術表達了蒙古人們對美好生活無限的熱愛之情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請學生收集有關蒙古草原的信息。
教師說課稿 篇14
我說課的題目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中的第八單元《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中第十五節《貝多芬》。
我說課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
一、說教材
這個單元主要探究貝多芬的音樂作品,一共有兩首,分別是《第23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和《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
根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音樂知識和感知能力,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了解奏鳴曲、奏鳴曲式及交響曲的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能夠會唱《歡樂頌》的音樂主題;并能看懂4拍子的指揮圖示。
(3)情感目標:感受、體驗作品的音樂情緒,加強學生對歐洲古典主義音樂及貝多芬精神的認識。
二、說教學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學習《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引導學生正確把握貝多芬的作品風格及內涵,了解作品的曲式結構,啟發學生把學習、生活同樂曲所表達的深刻內涵緊密結合起來。
三、說教法
堅持以聆聽為主的教學原則,在音樂鑒賞活動中不但要聽辨音樂的變化,感受音樂的藝術魅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情感的辨別力、表現力和理解力,了解音樂表現的方法手段,培養對音樂形象的感知和體驗。
四、說學法
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意識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1.在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時,啟發學生在對音樂形像與音樂情感的體驗中充分展開想象,建立一定的音樂思維空間。
2.在音樂知識內容的學習方面,采用師生間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避免枯燥的知識灌輸和單一的講解。
3.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包括課前準備),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相關信息,做到會提出問題、能分析問題、善解決問題,增強與他人間的協作能力,享受學習的快樂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1.課題引入:
與學生一起聆聽《第23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通過聽辨音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并引出課題《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
2.講授新課:
①講新課之前,先請幾位同學把我們上節課要求大家針對以下問題收集的相關資料給大家展示一下。
a、貝多芬的生平簡介;
b、貝多芬創作的作品分類;
c、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創作背景及音樂主題;
d、試舉例,說說貝多芬創作的作品主要有哪些?(各組代表介紹)。
②完整聆聽《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回答該作品體現了貝多芬怎樣的偉大思想?③分段鑒賞,聽辨后列出各段的演唱形式、人聲音色的變化,在表達情感,增強藝術感染力中所起的作用。
④學唱《歡樂頌》主題,體驗合唱情緒與表達的感情。說說它對你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方面有什么啟迪?
⑤課堂實踐:引導學生在學唱的同時,感受4拍子的節奏特點,能看懂4拍子的指揮圖示,并嘗試指揮合唱《歡樂頌》主題。
3.拓展與研究
對比聆聽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作品《未完成交響曲》、《小步舞曲》、《命運交響曲》片段,說說有何異同點?
4.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并對"樂圣"貝多芬的生平和坎坷遭遇有了較全面的了解,相信大家也都有不同的收獲。大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一些挫折與困難,如何正確的面對這些挫折、困難?或許你已經從貝多芬以及他的作品當中,得到了一些啟示,希望同學們都能夠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勇敢地去面對困難與挑戰。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
教師說課稿 篇15
一、說教學思想:
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理念,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不同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啟發學生自創、自學、自練、合作練習,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合作意識與社會適應能力,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與生活態度。
二、說教材特點
本課除了要加強學生運球的鞏固復習之外,還要重點解決學生初步掌握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學習的問題,為以后的教學競賽與學生終身體育打下良好基礎。
三、說學情
我所任教的是高一年級,班級人數較多且多數學生來自農村,在學習時對籃球教學接觸不多,因此對籃球的知識與技術認識也很少,但他們又對球類學習有很強的新鮮感。在前1節課的籃球學習中他們表現對籃球學習的好奇,但對基本技術的學習感到很枯燥,開始學習時注意力都集中在籃球上,有的學生在爭搶籃球,有的學生抱著球各處跑,有的學生急急忙忙去投籃……另外由于學校的設施器械少,不能做到人手一個籃球,教學也只能在一個籃球場上展開。這些問題給我的提示是:在籃球教學的前幾單元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重視課堂的組織性。
四、說目標
認知目標:學習與了解胸前雙手傳接球的動作方法及進一步建立運球的動作概念。
技能目標:讓學生學好傳接球技術動作,鞏固與提高運球技術。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密切配合,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五、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雙手胸前傳接球—準確的手型及接球的緩沖與傳球的翻腕動作。
難點:雙手胸前傳接球—上下肢協調用力與手對球的控制能力。
六、說教法與學法
常規部分與熱身部分:教師主要采用示范法。學生主要采用觀察法、模仿練習法。
學習與活動部分:教師主要采用講解示范法、分解練習法、游戲與比賽法、預防與糾正錯誤法、積極性評價法。學生主要采用觀察法、模仿練習法、自我評價法、團體評價法。
放松與結束部分:教師主要采用講解示范法、積極性評價法,學生主要采用觀察法、模仿練習法。
七、場地:
1、籃球場一片;
2、籃球40只。
八、說預計教學效果:
預計平均心率為:130--135次/分。
最高心率為145次/分,出現在四十分鐘。
運動密度約為40%,運動負荷為中等。
九、說教學實踐部分
本課結構安排分四個部分:常規部分、熱身部分、教學游戲、學習、組織練習部分、放松與結束部分
常規部分
體育委員整隊;報告上課人數;師生問好;考勤;宣布本課內容、任務,提出要求及處理見習生。這部分約3分鐘。
熱身部分
這部分每一位學生手拿一球,繞2片籃球場地做運球、拋接球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習與活動部分做好準備,并能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這部分共用5分鐘。
教學游戲
名稱:運球搶球(男女分組)游戲方法:一人持球運球,要保護住球另一人在吧犯規的前提下進行搶奪球,在籃球場內。這部分約8分鐘。
學習介紹籃球傳接球的方法
本部分是課的核心,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與提高這兩項技術,教師根據由易到難,由分解到組合的教學原則。教師先做1-2次的完整示范,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動作概念,然后教師分解講解動作要領,學生跟隨著做。教師講評學生做的動作。這部分約4分鐘
組織練習
兩人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8分鐘)
三人傳球練習。(8分鐘)
砸籃板練習。(6分鐘)
教師在學生練習時要巡回指導,發現錯誤時糾正,個別錯誤個別糾正,普遍錯誤集體糾正
放松與結束部分
引導學生進行放松活動,之后做課堂小結,指出優點與不足之處,達到鼓勵學生與繼續提高的目的。最后師生再見,歸還器材。這部分約3分鐘。
本次課我之所以選擇這樣教材內容、教法及設計程序,主要的思考在于在前面的幾節課教學中的體會。有不少學生對籃球的興趣濃厚,但是他們往往不愿在球性及基本功上下功夫,最好一到球場馬上比賽或投籃練習。忽視籃球基本功的學習,學生就學得不扎實,技術提高慢、不規范。
另外也想嘗試在教學營造一個相對更自由寬松的環境;希望能通過讓學生看展板、自主練習及分組競賽游戲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相關運動技能。
教師說課稿 篇16
一、教材分析
小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新詩歌xxx搖籃xxx,這首詩具有奇妙別致的想象,將大海、天空、花園、媽媽的手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搖籃,描寫出了小寶寶們分別在不同的搖籃里睡著了的那種寧靜、溫馨的意境。要想讓幼兒理解和體會到詩歌中的內容,感受詩歌的美,就必須對詩歌中所提到的各種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知道它們之間的依存關系。這是理解這首詩歌的知識基礎也是本次活動的知識點。
教師在課前可以利用散步活動、談話活動引導幼兒觀察認識詩歌中所提到的這些事物,如天空和花園,讓幼兒親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為詩歌教學的開展奠定了情感基礎。
依據素質教育中xxx提高審美觀,提高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xxx的要求,及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任務,制定了四個教學目標。
1、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情感。
2、引導幼兒能大膽表達,發展口語表達能力,培養欣賞為學作品的興趣和想象力。
3、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詩歌寧靜、溫馨的意境,初步嘗試感情的朗誦詩歌。
4、初步學習使用動詞:飄、翻、吹,進行仿編詩歌的嘗試。
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詩歌的內容初步學習朗誦。這是依據了語言的教育意義指出:語言是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進幼兒認識能力的發展,提高審美觀。這首詩歌含有豐富的知識性,用詩一般的語言描述了很多美好的情景,是幼兒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好教材。幼兒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內容感受到詩歌的美,才能在感情上產生共鳴進行朗誦。
難點:正確使用動詞,根據詩歌的結構及語言情緒進行詩歌創編。語言教育能激發起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培養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語言的感情色彩對幼兒有很大的感染力。作為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理解語言、表達語言的基礎,幼兒往往不滿足于對一首詩歌的朗誦,他們有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創編的渴望。可是這種渴望要變成實踐行動,幼兒靠自己是難以實現的,必須有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因此這是本次教學活動的難點所在。
二、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內容和分析我主要運用了游戲法、視聽結合法和分段跟誦法三種教學方法。
第一種游戲法,同中小學不同的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形式就是游戲,幼兒在游戲中發展在游戲中學習。
綱要明確提出了xxx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的環境,支持、促進、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xxx還提出了讓幼兒xxx想說、敢說xxx。那么游戲法恰恰能完成綱要的要求,激發幼兒想說、敢說的愿望。我設計了三個不同的游戲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配合游戲運用制作了教具掛圖和小圖片。首先,在課題導入部分運用了音樂小游戲xxx模仿動作xxx。隨著音樂引導幼兒模仿白云飄等動作,用動作理解詩歌中的動詞。在理解詩歌的內容和它那別致的想象時,設計了游戲xxx送寶寶回家xxx。通過這個游戲讓幼兒理解詩歌中描述的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系。最后,在活動結束時運用了音樂表演游戲xxx快樂寶寶xxx。
第二種是視聽講結合法,主要根據了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而采用的。
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觀察。在自由、寬松且安靜的環境中,為幼兒提供了探索性強的的小圖片和形象可愛、顏色鮮艷的大掛圖。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幼兒的視覺感官,引導幼兒進行細致的觀察。聽就是教師的語言啟發、引導、暗示和示范。我在教學中主要運用了究因性和啟發性提問,比如:xxx誰會是寶寶的搖籃?xxxxxx你想想還會有那些寶寶?誰又會是他們的搖籃?xxx。在教學中為了讓幼兒充分體驗詩歌的美,在示范朗誦時,配上了優美的xxx夢幻曲xxx聲情并茂的朗誦,充分刺激了幼兒的聽覺感官。講就是指幼兒的講述。幼兒通過在游戲中自由結伴講、分組講,充分表達自己的愿望。在反復的表達講述中理解詩歌的內容,從而能有感情的進行朗誦。而且這樣能滿足每個幼兒的愿望,充分注重了個別差異。視聽講結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中。
第三種方法是分段跟誦法,在幼兒自由探索獲取知識的同時利用大圖片進行了分段跟誦的方法
因為形象的的圖片很容易在幼兒的頭腦中引起對詩歌內容的表象,通過直觀形象的感知獲得知識,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由于這首詩歌描寫了4個不同的場景,完整教學不利于幼兒的記憶,分句又會破壞了詩歌的完整性。所以,選用分段跟誦法,每一段設計幾種不同形式的提問,使幼兒熟悉理解記憶詩歌中的語句。
以上三種教學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補充,配合使用色彩鮮艷的圖片,適合幼兒操作的小圖片和優美的音樂,充分發揮了這兩種教學方法的作用。
三、學法指導
教學中我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學法指導,一方面就是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大膽表述。幼兒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傾聽這一途徑。教幼兒注意傾聽,才能正確的感知語音、語匯和語法規則。根據綱要中讓幼兒xxx想說、敢說xxx的要求,我就從想和敢這兩個方面進行具體指導和幫助:首先,我在示范朗誦前著意設計提問xxx仔細聽一聽,詩歌中說了些什么?xxx讓幼兒帶著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認真傾聽。在示范朗誦中借助于想象的圖片和優美的音樂,進行聲情并茂地朗誦,刺激幼兒的各種感官,為幼兒提供學習朗誦的榜樣,激發幼兒想說的愿望。其次,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游戲,給幼兒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通過語言的激勵調動幼兒仿編詩歌的積極性,讓幼兒敢說。
第二方面的學法指導是在啟發幼兒通過探索嘗試,進行詩歌仿編的方法。新綱要指出:兒童語言學習是開放而平等的學習。教師和幼兒是構造愉快學習和交流過程的共同體,因此,我為幼兒創設了支持性的語言教育環境,支持幼兒在活動中擴展語言經驗。我在引導幼兒進行仿編詩歌的時,提供了各種小寶寶的圖片。由這些圖片引起幼兒的思考,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讓幼兒在探索中自主的學習,突破教學的難點。
總之,在學法指導中本著xxx以人為本xxx的教育觀念,遵循了xxx幼兒是通過自由觀察,積極探索進行學習的。xxx這一認知發展規律。為其今后獨立思考、獨立學習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奠定了基礎。
四、教學過程
教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聽音樂xxx模仿動作xxx
導入課題,隨著優美的音樂教師說:xxx白云飄來了。xxx幼兒用動作表現出來白云飄,并用語言說:xxx白云白云飄啊飄,飄到藍天上。xxx教師再將白云的圖片貼到天空的背景圖上。通過動作模仿來初步理解動詞xxx飄、吹、翻xxx,為詩歌的學習做基礎。第二部分展開分為五個環節,第一環節語言游戲xxx送寶寶回家xxx。教師先出示小寶寶的圖片,引導幼兒討論:xxx小寶寶的家在哪里?xxxxxx小寶寶想睡覺了,誰來哄他呢?怎樣哄?xxx通過集體想辦法,把小寶寶送到媽媽的懷抱里,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詩歌的第四段xxx媽媽得手是搖籃,搖著小寶寶,歌兒輕輕唱,小寶寶睡著了。xxx即而啟發幼兒想xxx這些寶寶的家在哪里?xxxxxx誰是它們的搖籃?誰又在哄寶寶睡覺?xxx給幼兒充分的游戲空間,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一一回答,邊操作邊表達。比如幼兒會說:xxx星寶寶的家在天上,白云是星寶寶的搖籃,月亮在哄星寶寶睡覺。xxx可能幼兒的想法和詩歌中的內容不同,可是教師也要充分的肯定幼兒的想象。因為這個游戲的目的就是讓幼兒理解詩歌中描寫的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系,擴展幼兒的思維。
第二環節完整欣賞,
讓幼兒帶著問題去聽xxx這些小寶寶找到自己的家可高興了,家可真好啊,你看他們都舒服的睡著了,仔細聽一聽詩歌里說了些什么?xxx(教師進行配樂詩朗誦)聽完后啟發性提問:xxx你覺得小寶寶舒服嗎?為什么?xxxxxx誰是小寶寶的搖籃?xxxxxx誰在哄寶寶睡覺啊?xxx通過一系列的啟發性提問讓幼兒深入了解詩歌中的白云輕輕飄等動詞的運用,感受詩歌中的美。
第三環節分段跟誦。
首先,幼兒自選圖片扮演各種寶寶學習有感情的朗誦,教師進行個別指導,調動起幼兒的感情共鳴,進行有感而發的朗誦。然后教師在組織全體幼兒進行有感情的分段跟誦。自然地過渡到第四環節完整的有感情的配樂朗誦,完成教學的重點。第五環節仿編詩歌。出示各種寶寶的圖片讓幼兒自選一種與同伴討論創編詩歌。
利用這些圖片能引起幼兒的思考,教師引導幼兒:xxx這些寶寶的搖籃是什么?xxxxxx誰會哄小寶寶睡覺?怎樣哄?xxx比如這只鳥寶寶,幼兒通過探索思考有可能編出這樣的詩句xxx大樹是搖籃,搖著鳥寶寶,樹葉沙沙沙,鳥寶寶睡著了。xxx通過這樣的仿編和操作活動,讓幼兒利用剛學到的知識參與仿編,教師適時地指導和幫助,順利自然的完成教學的難點。
第三部分結束,音樂游戲xxx快樂寶寶xxx。教師進行情感啟發:xxx每個寶寶都有一個家,都有疼愛自己的媽媽。媽媽愛我們,我們也愛媽媽。我們的生活多么美好,寶寶們多么快樂啊!讓我們一起快樂地跳起來吧!xxx在歡快的音樂中讓幼兒充分表達那種仿編詩歌后的成功的喜悅之情和對美好生活追求、愛媽媽的情感。
另外,為了進一步鞏固幼兒獲得的各種情感體驗、知識能力和學習方法我又設計了延伸活動,請幼兒欣賞幾首搖籃曲和其他有關于搖籃的詩歌,或組織美術繪畫等延伸活動,體現了各科教學的整合性。在教學活動中我掌握好宏觀調控,調整控制好教學節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時間。在提問時,注意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兒回答。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設計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還要根據幼兒的實際反應和接受能力及時調整,這就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和靈活的教育機制,努力體現xxx以幼兒發展為本xxx的教育理念。以上是我對這個教學活動的理解、分析與做法,如有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給與批評指正,謝謝。
教師說課稿 篇17
一、說教材
《梅嶺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它的格律是和諧的,意境是清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詩形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范例。因此,學生通過這組詩的學習,既能學到詩歌方面的知識,又能夠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這么多年來,《梅嶺三章》一直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見這一課在詩歌教學這一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說學情
初一的學生,他們對詩歌的學習還停留在一個識記的階段,那么怎樣通過分析教材讓學生從識記水平逐步上升到賞析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這應是一個思考的話題。
三、說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
2.體會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的作用。
3.體會作者的豪壯革命情懷;學習陳毅同志面臨險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基于初一學生的學情,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
2.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多種修辭手法。
五、說教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賞析能力的培養,因材施教。本課安排一個課時,強調課前預習,課上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方法教學,以學生朗讀、感悟為主,教師檢查、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
六、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當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斗爭。1935年春,陳毅同志率部隊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游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三年游擊戰爭,是他們在革命斗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1936年冬天,陳毅同志在梅山被敵人包圍。陳毅同志帶著傷病伏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脫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袋里。今天,我們學習的《梅嶺三章》便是陳毅同志當時寫的“絕命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這組詩的寫作背景。
(二)作者介紹
1.首先用多媒體打出陳毅同志的畫像,簡單介紹他的生平。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初步了解陳毅這位“元帥詩人”。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這組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
2.接著學習字詞、小序,根據小序提出問題:小序交代了那些內容,有什么作用。
(三)朗讀感知詩歌
1.聽三首詩的范讀錄音。(錄音朗讀,學生朗讀、齊讀,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亦可模仿錄音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朗讀聆聽,體會清重音與語調,體悟詩中情感,聽完后讓學生自己朗讀。
2.學生朗讀全詩,回答下面二個問題。
①這三首詩各著重寫什么?分別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詩之間是什么關系?“斷頭”一句在全詩中起到什么作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后再明確答案。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對這三首詩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同時通過這幾個題目的練習,便于第一個教學難點突破。
(四)精讀細研
1.為了攻破第二個難點,品味詩的語言的生動性,我設計了下面這幾個問題:
①揣摩下列語句中加線字的表達作用,如果換用括號中的字好不好?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斷頭今日意如何?(犧牲、殺頭)
此去泉臺招舊部(集、收、率)
旌旗十萬斬閻羅(打、殺、伐)
捷報飛來當紙錢(傳、飄、交)
設計意圖:通過“犧牲”“招”、“斬”“飛”與括號內的字的比較,學生就會認識到一些字、詞的恰當運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通過幾組詞的對比、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
這三首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題目使學生認識到詩中修辭手法的使用,給詩賦予了生命力,使詩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了。
為了使學生能把握詩的節奏和韻律,我以第一首詩為例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詩的韻律,從而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五)拓展思維--誦讀下面兩首詩
李清照《烏江》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陸游《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并能深刻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更多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會學”。
(六)課堂總結
設計意圖:這三首詩圍繞“斷頭”構思,扣住“意如何”鋪開,思想感情逐步升華,把過去、現在、將來融為一體。三首詩有共同的詩題,既能各自獨立成章,又相互關聯,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集中表達了詩人的革命樂觀主義態度、獻身精神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做課堂總結可以讓學生對詩歌有個完整的賞析。
七、作業布置
運用上述方法學習第三章討論回答以下問題:
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精神?
2.詩中哪些關鍵詞語體現這種精神?
3.詩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教師說課稿 篇18
一、說教材
《帶上她的眼睛》是人教版新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當代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這是一篇新課文,也是劉慈欣的作品首次入選初中語文教材。沒有《教師教學用書》可供參考,也沒有任何現成的教案可資借鑒,本文之所以吸引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擅長埋伏筆,眾多的伏筆讓本文的結尾出人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二、說學情
我們班的學生都是零零后,大多對科幻小說比較感興趣,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但作為語文教師,我也清醒地認識到,學生熱衷的是自由閱讀,但學生的自由閱讀與課堂閱讀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自由閱讀隨心所欲,很多同學就是獵奇——翻閱情節,了解大概罷了,這是一種消遣式的淺閱讀;而課堂閱讀教學則要深入挖掘,是有著明確的學習目標的文本解讀。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文中的生字詞,感知文本內容,學會復述故事。過程與方法目標體會本文伏筆手法運用的精妙。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人性偉大。
四、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找出文中的伏筆和照應之處,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的偉大。教學難點: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質,進而體會人性之偉大。
五、說教學過程
1、導入
課本劇——《帶上她的眼睛》
2、文體介紹——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是一種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學體裁,是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為其三要素。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3、作者介紹-——劉慈欣
劉慈欣是著名的科幻作家,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主要作品有《地球往事三部曲》《球狀閃電》《超新星紀元》。2015年8月23日,《三體》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有“科幻界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雨果獎。劉慈欣的代表作《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4、生字詞積累
讀準字音
可憐兮兮xī龐大páng輻射fú閃爍shu?
人跡罕至hǎn吝嗇lìnsa抽泣qì罐頭guàn點綴zhuì一縷lǚ挑剔tī心有靈犀xī迄今為止qì鎳nia
積累字詞
人跡罕至(r?njìhǎnzhì):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涼的地方很
少有人來過。
浮躁(fúzào):急躁,不沉穩。
氣勢磅薄(qìshìpángb?):形容宏偉壯觀,雄壯有氣勢的樣子(多形容景物)。時隱時現(shíyǐnshíxiàn):一會兒隱沒,一會兒出現。
籠罩(lǒngzhào):廣泛覆蓋的樣子。
全息(quánxī):物體整個空間情況的全部信息。
天涯海角(tiānyáhǎijiǎo):形容極遠的地方,或相隔極遠。
5、整體感知
1.作者記敘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落日六號”地航飛船失事了,領航員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無法看見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讓我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2.請同學們根據小說情節的發展,概括文意:
第一段(小標題前的部分):開端:我帶上她的眼睛去休假。
第二段(草原):發展:草原旅行我與她感受迥異。
第三段(落日六號):高潮:她因落日六號出事被困地心。
第四段(透明地球):結局:我能感受她的歌聲與話語。
6、合作探究——伏筆?
伏筆,指文章或文藝作品中,在前段里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后有照應。伏筆通常比較隱蔽,巧妙的伏筆,在看到“照應”之前,貌似“閑筆”。
巧妙地運用伏筆與照應,可以收到雖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這樣的伏筆還有不少,它們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7、精讀體會——分析人物,感悟精神
1.文中這么多的伏筆和照應,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表現出小姑娘的處境。小姑娘的處境怎么樣?
小姑娘身陷絕境。
2、她的心態如何?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平靜。從第44段里找到的。
3.身陷絕境卻如此平靜,請問小姑娘強大的精神力量從何而來?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齊聲朗讀第45、45兩個自然段,看看小姑娘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
①強烈的敬業精神;②為科學獻身的精神;③對生養了自己的這顆星球的無限的熱愛。
4、這篇文章表達了怎樣的中心思想?
明確:通過寫她深陷地心只能通過傳感眼鏡感性地了解地球的故事,歌頌了樂觀、敬業為了科學而不怕獻身的精神,也表達了最平凡的事物才更需要我們去珍惜的哲理。
8、拓展延伸請展開你的想象,續寫一段文字。
六、說反思
導入環節我是讓同學們自己表演課本劇,直觀且趣味性強,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后面正式開始進入課程時,問題出現了——布置給同學們的預習任務,同學們處理的很不好,連生字詞都沒有掌握。作者簡介和生字詞積累本不是重點內容,但為了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卻花費了較多的時間來處理,這樣一來,后面的重點內容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深入。雖然最后是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重難點突出的很不夠。后來我仔細了解分析了一下,找到了癥結所在。同學們小學時候過于依賴資料書的情況到中學來越發的嚴重了,而中學不同小學,資料書的內容多且雜,同學們就不知所措了。同時,資料書上刻板的答案也讓同學們的思維難以發散,他們怕出現錯誤而不敢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這些都導致課堂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最然以前也有提到這些應該注意的地方,但一直沒有注意循序漸進的引導。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定會不斷改進不斷完善,希望同學們能真正學到屬于自己的東西,希望我的課堂能真正的做到有效。
教師說課稿 篇19
一、說課程標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學生實際,讓學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學生關注現實,熱愛學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所以學學生習作必須回歸學生活。本次主題單元習作的話題“禮物”,貼近學學生的學生活,是學學生感興趣和熟悉的事,使學學生易于捕捉到寫作材料,能激起學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學生的表達欲望,使他們能講真話,抒真情。
二、說教材
《禮物》是北老師大版五年級下學期的第三單元習作,本主題單元幾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禮物的內涵:機場服務員把一束鮮花獻給暗淡無光的失敗者,鼓勵她重新站起來;父親在學生活極為困難,但女兒又非常需要的情況下給女兒買了一輛自行車做禮物;《奇怪的圣誕包裹》中身在異國他鄉的華僑老人選擇一袋故鄉的泥土作為圣誕禮物;口語交際中的民間故事《千里送鵝毛》揭示了禮輕情意重的道理。每篇課文都是用獨特的禮物表達了獨特的心意。而鼓勵學學生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也是課標對寫作的要求,因而我在這堂習作課上,也試圖拓寬學學生的思維,引導學學生選擇獨特、有個性的習作材料。
三、說教學目標
1、引導學學生以“禮物”為話題猜、聽、說、結合起來愉快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2、學習運用動作、語言、神態描寫突出人物心理活動。
四、說訓練重難點
抓住禮物的特別之處,寫好人物的心理活動,表達真情實感。
五、說教法。
為了創設一個良好的讀寫氛圍,更好的激發學學生的寫作激,圓滿的完成這次的教學任務,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猜物激趣法。通過贈送禮物、猜禮物活動給學學生以親切感,進一步縮短老師學生之間的距離,加強老師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來激發學學生的創造激情。
2、匯報交流點撥法。學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適當點撥、引導學學生抓住神態、動作、語言、心理活動一系列細節描寫表達真情實感。
3、當堂評定法。對當堂積極發言者當眾給予表揚,尤其發言者有創意的地方給以熱情的鼓勵,增強他們的成功欲。
六、說教學過程
(一)、互贈禮物、激發興趣
1、同學們,從我進教室到現在,你們的一言一行讓老老師感受到咱們某某班同學習慣養成很好,能不能背一下課堂習慣兒歌展示一下咱們班的精神風貌。
2、學生背誦習慣兒歌
3、老老師鼓掌叫好。同學們你們不僅兒歌背得好,習慣養成做得早,好習慣會讓你們受益終學生,真棒!
4、同學們,你們收到老老師送給你們的禮物了嗎?是什么?(板書:禮物)(學生猜-----贊揚的話甜甜的微笑豎起的大拇指、鼓勵的掌聲)
(二)、猜“禮物”、抓細節
1、理解“禮物”的內涵
(1)同學們,你覺得“禮物”代表什么?結合單元課文指導(指四、五名學學生說說)鼓勵、祝福、友情、親情、思念......
(2)過渡:對,禮物能傳遞人間的親情、友情,它能使人與人之間的心貼得更近,人與人之間的情意更加深厚。
2、猜一猜
每一份禮物都表達著一份心意,同學們,老老師為你們各組準備了一份禮物,準備馬上送給你們!猜猜看是什么!
看看哪位同學神機妙算,能夠猜出我送給你的會是什么樣的禮物呢?(指導學學生觀察同學的表情、動作和自己的心理活動)
(板書:猜)
學學生紛紛猜測(每個小組的禮物各不相同)
這么多同學都沒有猜出來,我想問問大家,現在心里是什么感受?
(三)、看一看
老師:眼見為實,請各小組長把禮物領回去。心動了吧?但還不能動。老老師想知道你們此刻的心情?
學生:激動、興奮、迫不及待
老師:小心拆包裝,可以吃、可以看、可以摸、可以用,小組討論一下,老老師為什么要送這樣的禮物給你們。
禮物一:抹布。禮物二:一首歌(大家最喜歡聽的并同唱)。禮物三:一本書。禮物四:福娃(儲蓄罐)。禮物五:糖果。
各組紛紛交流老老師所送禮物的意義。
老師:看到別組的禮物,你們有什么想法?
老師:老老師送給大家的每一份禮物都代表我的一番心意。如果大家能把拆禮物前后的想法和拆后的心理活動完整地說一遍,就是送給老老師最好的禮物。
學生入情入境躍躍欲試
(老師強調在這交流過程中,要抓住某個同學的表情或動作呢?整個班級的情況又是怎樣的變化?)
1、提出寫作要求:
(1)、抓住禮物的特別之處,人物的神態、動作、表情,寫好人物的心理活動,表達真情實感。
(2)、題目自擬,看誰的題目更貼題,更漂亮。
2、學學生起草,教老師巡視,個別指導。
教師說課稿 篇20
一、說教材
本課是湘版三年級風來了。本課屬于造型·表現課,教師以春夏秋冬四季風不同的特點進行啟發,引導學生通過簡單的創意和繪畫,來表現風吹來時的情景和感受。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想象、創造等形象思維能力。”本課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對于風的感性體驗學生比較豐富,風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自然現象,對于它的表現只有從其它相關聯的事物上去體現,可以讓學生通過看看、想想、講講、畫畫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現能力、記憶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引導學生主動發展,素質全面提高。
二、說學情
學生經過一年級美術的學習,繪畫能力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有個別同學因為有一段時間去參加珠心算訓練而沒有參加美術課程的學習,構圖表現能力較弱。需要加強指導。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春、夏、秋、冬風的不同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簡單的創意和繪畫,來表現風吹來時事物的變化及特征,感受不同的風帶來的快樂、興奮、緊張、害怕的心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喚起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觀察回憶春夏秋冬四季刮風時周圍事物和人物的變化。
【難點】
運用線條大膽的表現出風來時的情景和感受。
五、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已基本掌握了美術工具和材料,對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會用線條和色塊來表現他們所知道的東西。現在的孩子以獨生子女居多,他們接受信息的途徑很廣,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聯想奇特,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現畫面;好奇心重,愛表現自己,但動手能力較差,只能用簡單的工具和繪畫材料來稚拙地表現自己的想法。而《風來了》這節課就是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想法,符合學生發展的特點。針對這一特點,我采用“教為主導,學為主題”的教學思想,通過直觀演示法,誘導探究法,操作發現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主動體驗,并發現彩墨畫中的奧妙從而獲得知識。
學法:有效的繪畫學習方法,不是一味的去模仿和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發揮想像的,動手操作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為:動手嘗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美術的樂趣。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自制長紙條門簾下垂,師用扇子扇動,請同學們注意看,發生了什么?
生:門簾動了。
師:為什么老師做的門簾動了呢?
生:因為有風了。風來了。
師:對。因為風來了。(邊說邊板書課題:風來了,并隨即用簡筆畫法風把“風”字裝飾)
環節二:講授新知識
(一)風的形成和作用
師問:風是怎么形成的呢?生答:空氣流動產生風。冷熱空氣流動的快,風就大,空氣流動的慢,風就小。風的大小對人們又什么作用呢?
生(討論后)答:大風能讓風車轉動,抽水快;大風能讓帆船行走的快;可以放風箏,把衣服吹干。
師:我忍不住要夸獎同學們了。你們想到風的作用真多。“聽,它來了,它又走了,它沒給自己留下什么,卻給大地換了新裝。”
(二)教師細說春夏秋冬的風
注意用語調把四季風的特點和給人的感受表達出來。并即興板演柳樹在不同風中的形態。
春風來了。“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我們都背過這些詩歌,春風像剪刀,把嫩綠的葉子剪出。春風給我們什么感覺呢?
生:暖暖的,舒服的。像媽媽的手撫摸著我。
學生的想象力很豐富,為什么不表演一下春風中的感覺呢?我們像花一樣,在春風中綻開了,微笑一下。那么用線條畫春風的時候,一定要自然而流暢,這樣才能表現出春風中舒暢的感覺。
師要隨機直觀演示流暢線條風的畫法。
春風中,我們的衣服是什么樣的?畫面色彩是什么色的?注意觀察。
欣賞(課件):同齡人筆下的春天的風。剪貼加繪畫《春姑娘》、兒童版畫《放風箏》、黑、白鉛筆畫《放風箏》。
悶熱的夏天,樹葉都打了卷兒,狗熱的直吐舌頭,這時候忽然來了一陣風,啊,你是什么感覺?
高興、興奮。怎么表現出來?舉手歡呼、把衣服畫成夏天的短衣服短褲。
當瓜果飄香的季節----秋天來臨時,一陣風吹來,空氣里飄來瓜果的香氣。但,一天天過去,風的脾氣變大了。我們欣賞《陣風》這幅畫是誰的作品?他是哪個國家的畫家?作品名稱是什么?陣風是什么意思呢?感受到了風了嗎?怎么看出來的?
師總結:大風來的時候,有些物體的形態就會發生變化。師即興簡筆畫----無風時的柳樹。
當大風來的時候,它會有什么變化呢?師即興簡筆畫-----風中的柳樹。風越大樹的變化會更大,比如說樹干彎了、樹斷了。
出示課件圖片:接著我們再來看看人在大風中的樣子。(多引導動作和表情的不同)。觀察
從哪里看出畫面有風的?風是從哪個方向吹過來的呢?并引導學生欣賞人物的動態及事物隨
風飄動的形態。
師:欣賞了這些圖片,我們知道人在風中不僅有動作的不同,而且有外形的變化,同時還有
表情的變化,有舒心的,有興奮的,有緊張的,有艱難的。
有一首風的兒歌,又科學又好聽,對我們的繪畫有很大幫助。我們一起來欣賞。
課件展示風級兒歌:零級煙柱直沖天,一級青煙隨風偏,二級輕風吹臉面,三級葉動紅旗展,四級枝搖飛紙片,五級帶葉小樹搖,六級舉傘步行艱,七級迎風走不便,八級風吹樹枝斷,九級屋頂飛瓦片,十級拔樹又倒屋,十一、十二級陸上很少見。
環節三:鞏固練習、創作實踐學生制作,教師輔導
討論:如何結合自己的想象與感受,畫一幅非常有趣的關于風來了的作品?
師:根據自己的記憶和想像,以自己為主體,表現自己在不同風中的感受。用單色的表現方式畫,注意要添畫合適情景,畫出風來了的感覺。
學生作畫,教師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導。
整理工具,材料,養成良好習慣。
環節四:作品展示與評價,教師小結
教師鼓勵性講評:優秀的繪畫作品像一朵朵花開在春風里,供我們欣賞;如一張張
精美的帆,瞧!我們的帆船出發了!如一臺風車,風車轉動了,帶給我們童年的歡樂。
同學們,這,就是老師和你們共同完成的風來了的圖畫。
七、板書設計
風來了
風的形成和作用
合適情景,畫出風來了的感覺。
【教師說課稿】相關文章:
教師的說課稿02-11
教師的說課稿07-21
精品教師的說課稿06-10
教師英語說課稿09-10
英語教師的說課稿09-10
《釣魚》教師的說課稿06-12
教師說課稿06-12
教師音樂說課稿09-09
《釣魚》教師的說課稿12-08
教師說課稿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