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5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1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
《向量》出現在高中數學第一冊(下)第五章第1節。本節內容是傳統意義上《平面解析幾何》的基礎部分,因此,在《數學》這門學科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
2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
(1) 從“向量可以用有向線段來表示”所反映出的“數”與“形”之間的轉化,就可以看到《數學》本身的“量化”與“物化”。
(2)從建構手段角度分析,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到“數形結合”思想。
二、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能利用它們解決相關的問題。
2 能力訓練目標:逐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類比能力,會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路和觀點,著重培養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3 創新素質目標: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挖掘數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和整合能力;《向量》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知識重組”意識和“數形結合”能力。
4 個性品質目標: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善于發現,獨立意識以及不斷超越自我的創新品質。
三、 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向量概念的引入。
難點:“數”與“形”完美結合。
關鍵:本節課通過“數形結合”,著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認知和變通能力。
四、 教材處理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建構就是認知結構的組建,其過程一般是先把知識點按照邏輯線索和內在聯系,串成知識線,再由若干條知識線形成知識面,最后由知識面按照其內容、性質、作用、因果等關系組成綜合的知識體。本課時為何提出“數形結合”呢,應該說,這一處理方法正是基于此理論的體現。其次,本節課處理過程力求達到解決如下問題: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發展?又如何從實際問題抽象成為數學問題,并賦予抽象的數學符號和表達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觀事物之間簡單的和諧關系。
五、 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是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十分復雜的動態性總體,是教師和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下,進行集體認識的過程。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又互為客體。啟動學生自主性學習,啟發引導學生實踐數學思維的過程,自得知識,自覓規律,自悟原理,主動發展思維和能力。
六、 學習方法
1、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著重掌握元認知過程。
2、使學生把獨立思考與多向交流相結合。
七、 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設置問題,創設情景。
1、提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會遇到大小不等的量,還經常會接觸到一些帶有方向的量,這些量應該如何表示呢?
2、(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教師引導)通過“力的圖示”的回憶,分析大小、方向、作用點三者之間的關系,著重考慮力的作用點對運動的相對性與絕對性的影響。
設計意圖:
1、把教材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驚訝、困惑、感到棘手,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論證的過程。
2、我們知道,學習總是與一定知識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二)提供實際背景材料,形成假說。
1、小船以0.5m/s的速度航行,已知一條河長20xxm,寬150m,問小船需經過多長時間,到達對岸?
2、到達對岸?這句話的實質意義是什么?(學生討論,期望回答:指代不明。)
3、由此實際問題如何抽象為數學問題呢?(學生交流討論,期望回答:要確定某些量,有時除了知道其大小外,還需要了解其方向。)
設計意圖:
1、教師站在稍稍超前于學生智力發展的邊界上(即思維的最鄰近發展)通過問題引領,來促成學生“數形結合”思想的形成。
2.通過學生交流討論,把實際問題抽象成為數學問題,并賦予抽象的數學符號和表達方式。
(三)引導探索,尋找解決方案。
1、如何補充上面的題目呢?從已學過知識可知,必須增加“方位”要求。
2.方位的實質是什么呢?即位移的本質是什么?期望回答:大小與方向的統一。
3、零向量、單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線向量等系列化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明確要領。)
設計意圖: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積累了已有探索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相互評價,共同完成了“數形結合”思想上的建構。
2、這一問題設計,試圖讓學生不“唯書”,敢于和善于質疑批判和超越書本和教師,這是創新素質的突出表現,讓學生不滿足于現狀,執著地追求。
3、盡可能地揭示出認知思想方法的全貌,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經過引導,學生歸納出“數形結合”的思想——“數”與“形”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形”的外表里,蘊含著“數”的本質。
設計意圖:促進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引導學生確實掌握“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五)變式延伸,進行重構。
教師引導:在此我們已經知道,欲解決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可以借助于圖形來解決,這就是向量的理論基礎。
下面繼續研究,與向量有關的一些概念,引導學生利用模型演示進行觀察。
概念1:長度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
概念2:長度等于一個單位長度的向量,叫做單位向量。
概念3: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或共線)向量。(規定:零向量與任一向量平行。)
概念4:長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設計意圖:
1.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積累了已有探索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相互評價,共同完成了有向線段與向量兩者關系的建構。
2.這些概念的比較可以讓學生加強對“向量”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數形結合”。
3.讓學生對教學思想方法,及其應情境達到較為純熟的認識,并將這種認識思維地貯存在大腦中,隨時提取和應用。
(六)總結回授調整。
1.知識性內容:
例 設O是正六邊形A B C D E F的中心,分別寫出圖中與向量O A、O B、O C相等的向量。
2.對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創新素質培養的小結:
a.要善于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從而提煉出相應的數學問題。發現作為一種意識,可以解釋為“探察問題的意識”;發現作為一種能力,可以解釋為“找到新東西”的能力,這是培養創造力的基本途徑。
b.問題的解決,采用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體現了數
學思想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c.問題的變式探究的過程,是一個創新思維活動過程中一種多維整合過程。重組知識的過程,是一種多維整合的過程,是一個高層次的知識綜合過程,是對教材知識在更高水平上的概括和總結,有利于形成一個自我再生力強的開放的動態的知識系統,從而使得思維具有整體功能和創新能力。
2.設計意圖:
1、知識性內容的總結,可以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轉化為學生的素質。
2、運用數學方法創新素質的小結,能讓學生更系統,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這是每堂課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七)布置作業。
反饋“數形結合”的探究過程,整理知識體系,并完成習題5.1的內容。
數學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比的化簡》。我準備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分析、學法分析、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說課。
教材分析:
《比的化簡》是義務教育教科書(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六章第2節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化簡比的方法。教材聯系學生的生活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比的意義的理解,進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數的關系,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學會化簡比的方法。
學情分析:
在這之前,學生早已學過"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最近又認識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以及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大部分學生能較為熟練地求比值。比較而言,實際上化簡比與求比值的方法有相通之處,那么借助知識的遷移能幫助學生順利理解掌握新知識。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及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理解比的基本性質,掌握化簡比的方法,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方法目標: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在自主探究中學會化簡比的方法,區分化簡比和求比值的不同,促進知識遷移,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價值觀目標:體驗知識的相通性以及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如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比的基本性質,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教學難點:
區分化簡比和求比值。
教法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采用談話法、討論法、設疑誘導等教法展開教學。
學法分析:
真正高效的課堂應該是動態的,為了讓學生動起來,做課堂的主人,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發現比可以化簡,觀察、發現的學習方式找到比的基本性質,小組合作交流得出化簡比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復習舊知
教師出示復習題,學生自主完成
①比較分數的大。4/6 ○ 12/18 ○ 60/90 ②比較商的大。0.5÷0.7 ○ 5÷7 ○ 50÷70 ③求比值:12:32 2.1:7 10:5 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解決以上問題?(①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成最簡分數②運用商不變性質③運用比和除法之間的關系)
2、設疑導入
教師拿出準備好的兩種按不同比例(A:30g奶粉、180g水
B:45g奶粉、270g水)調配的牛奶
、僬垖W生品嘗牛奶,比較味道差異。(一樣)
②味道是否一樣,能不能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呢?(求奶粉和水的比的比值)
③學生嘗試求兩種牛奶的調配比值。
30:180 = 30÷180 = 1/6 45:270 = 45/770 = 1/6 比的比值都是1/6,也就是說,三個杯子中的蜂蜜與水的比其實都是1:6,所以兩杯牛奶是一個味。(式子后板書:1:6)
30:180 = 30÷180 = 1/6 = 1:6 45:270 = 45/770 = 1/6 = 1:6 看來30:180 = 1:6 ,45:270 = 1:6,這是怎么回事?今天就來一起研究這個問題。
二、探索新知
1、觀察相等的比
30:180 = 1:6 ,12:32 = 3:8 觀察、比較相等的比,你發現了什么?
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以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比值的大小不變。
你還能寫出一組相等的比嗎?(學生嘗試)
2、化簡比
、傩睦锘貞泟偛30:180是如何變成1:6,12:32是如何變成3:8的。
②試用自己的'方法化簡下列比:(學生分組完成)
24:42 (分數基本性質)
0.7:0.8(比的基本性質)
2/5 :1/4 (分數、除法、比之間關系)
③學生談化簡方法,教師補充說明。
、苡^察化簡結果,發現什么?
a.比的前項、后項只有公因數1(是互質數)。
得到:比的前項、后項只有公因數1(是互質數),這樣的整數比就是最簡整數比。
b.結果有兩種形式:比的形式和分數表現形式。
注:分數形式要加以說明不能是帶分數。
⑤求比值和化簡比的區別(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結果,教師作出評價)
化簡比和求比值的方法可以相同,但結果不同,化簡比的結果是一個比(即使寫成分數形式也讀作比),求比值的結果是一個數,可以是整數、分數和小數。
三、訓練鞏固及延伸
1.化簡下面各比。讓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書并說說化簡過程。
12:36 0.24:0.6 3/4:1/2 1:2/3 2.判斷正誤,有錯就改
、俦鹊那绊椇秃箜椃謩e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②比可以用分數的形式表現,讀作幾分之幾.()
、郏福海不勺詈唵蔚恼麛当仁牵矗ǎ
④運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比轉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的過程,就是比的化簡。()
3.擴展練習
、俅笮A的半徑分別是3厘米和2厘米,試求它們的直徑之比,周長之比和面積之比分別是多少?(直徑比3:2 周長比3:2 面積比9:4 )
②楊樹的棵數是柳樹棵數的20%,求楊樹的棵數和柳樹棵數的比是多少?(20%:1=1:5)
四、小結
學生談本節課收獲,教師補充說明。
五、作業布置
學習與評價第六章第3課時。
數學說課稿 篇3
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口算乘法,課本第45、46頁。
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積在100以內)和幾百幾十數乘以一位數(積在100以內)和幾百幾十數乘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2)結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的交通工具的運動速度,理解用復合名數表示速度的含義。
一、通過小組學習,教材
主動探索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觀察、思考合作的習慣。
3、教學重點:學習整數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4、教學難點:學習整數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5、教學關鍵: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點,選擇學生能理解又優化的一種算法。
6、編寫意圖:
1)、從本單元主題圖中選擇出自行車和特別快車的運動速度為素材學習口算,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發探究欲望,同時通過不同交通工具的運動速度,理解用復合名數表示數學術語。“速度”的含義,為后面理解關系式“速度times;時間=路程”作為鋪墊。
2)、以物體的運動為背景,選擇兩個來自生活實際又具有特殊數值的兩道算式16times;3、160times;3作為引導學生學習口算的范例,使學生通過對比,自主得出一位數和兩位數(或者幾百幾十的數)相乘的簡便算法。
3)、鼓勵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與同伴交流。
二、教法學法
1、創造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探求知識的火花,有了興趣,學生就能自覺主動學習,就不會感覺到學習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新課前,我結合主題圖和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同學們,秋天是一個郊游的好季節,你們喜歡秋游嗎?出去郊游,我們選擇什么交通工具呢?”教師的問話吸引了學生,學生情緒相當高漲,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學習活動中去。
3、 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新課程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本課時,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后,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教師適當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思考空間,放手讓學生獨立探討,小組討論,自己領悟出口算方法,然后組織學生記報,教師再進行針對性的總結歸納,整個數學教學過程通過學生自主探索以及教師有針對性的引導,使學生從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認識,讓學生在活潑,友愛和諧充滿情趣的智力活動中自覺構建新知識。
三、教學過程簡述
首先創設情境——簡單介紹6種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學生初步理解“速度”的含義——讓學生說一說自己了解的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教師提供信息:人騎自行車1小時約走16千米,讓學生根據這個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教師適當地引出例(1)后——首先建立計算模式。其次,要求學生用自己地知識經驗獨立口算。再次,與同桌交流算法——回答計算結果,匯報不同算法——引導學生對比不同算法的特點,確定最優化的算法,最后小姐口算方法。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等差數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思想;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在領會函數與數列關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數的方法遷移來研究數列,培養學生的知識、方法遷移能力;通過階梯性練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發現的求知精神;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于總結的良好思維習慣。
2、教學重點和難點:
。1)等差數列的概念。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應用。用不完全歸納法推導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二、教法分析。
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由:(一)復習引入;(二)新課探究;(三)應用例解;(四)反饋練習;(五)歸納小結;(六)布置作業,六個教學環節構成。
。ㄒ唬⿵土曇耄
1、全國統一鞋號中成年女鞋的各種尺碼(表示鞋底長,單位是cm)分別是21,22,23,24,25。
2、某劇場前10排的座位數分別是:38,40,42,44,46,48,50,52,54,56。
3、某長跑運動員7天里每天的訓練量(單位:m)是:7500,8000,8500,9000,9500,10000,10500。
共同特點: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前一項的差都等于同一個常數。
。ǘ 新課探究。
1、給出等差數列的概念:
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數,這個數列就叫等差數列, 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來表示。強調:
。1)“從第二項起”滿足條件;
。2)公差d一定是由后項減前項所得;
。3)公差可以是正數、負數,也可以是0。
2、推導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若等差數列{an }的首項是 ,公差是d, 則據其定義可得:— =d 即: = +d;– =d 即: = +d = +2d;– =d 即: = +d = +3d……進而歸納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n—1)d
此時指出: 這種求通項公式的辦法叫不完全歸納法,這種導出公式的方法不夠嚴密,為了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在這里向學生介紹另外一種求數列通項公式的辦法——————迭加法:– =d;– =d;– =d……– =d。
將這(n—1)個等式左右兩邊分別相加,就可以得到 – = (n—1) d即 = +(n—1) d
當n=1時,上面等式兩邊均為 ,即等式也是成立的,這表明當n∈ 時上面公式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數列{an }的通項公式。
接著舉例說明:若一個等差數列{ }的首項是1,公差是2,得出這個數列的通項公式是: =1+(n—1)×2 , 即 =2n—1 以此來鞏固等差數列通項公式運用
。ㄈ⿷门e例。
這一環節是使學生通過例題和練習,增強對通項公式含義的理解以及對通項公式的運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例1和例2向學生表明:要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看等差數列通項公式中的 、d、n、 這4個量之間的關系。當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時,可根據該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 :
。1)求等差數列8,5,2,…的第20項;
(2)—401是不是等差數列—5,—9,—13,…的項?如果是,是第幾項?
第二問實際上是求正整數解的問題,而關鍵是求出數列的通項公式。
例2:
在等差數列{an}中,已知 =10, =31,求首項 與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礎上將例2當作練習作為對通項公式的鞏固。
例3:
梯子的最高一級寬33cm,最低一級寬110cm,中間還有10級,各級的寬度成等差數列。計算中間各級的寬度。
(四)反饋練習。
1、小節后的練習中的第1題和第2題(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目的:使學生熟悉通項公式,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
2、若數列{ } 是等差數列,若 = k ,(k為常數)試證明:數列{ }是等差數列。
此題是對學生進行數列問題提高訓練,學習如何用定義證明數列問題同時強化了等差數列的概念。
。ㄎ澹w納小結 。(由學生總結這節課的收獲)
1、等差數列的概念及數學表達式。
強調關鍵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數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 +(n—1) d會知三求一
(六) 布置作業。
1、必做題:課本P114 習題3。2第2,6 題。
2、選做題:已知等差數列{ }的首項 = —24,從第10項開始為正數,求公差d的取值范圍。(目的:通過分層作業,提高同學們的求知欲和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
四、板書設計。
在板書中突出本節重點,將強調的地方如定義中,“從第二項起”及“同一常數”等幾個字用紅色粉筆標注,同時給學生留有作題的地方,整個板書充分體現了精講多練的教學方法。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辨認方向》是新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方向與位置》第二課的教學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設計的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為學生提供了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為后續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讓學生能辨認現實生活中的方向,用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因此,在教學時,一定要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創設現實的活動情境,增加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在活動中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在學生學會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
2、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夠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3、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夠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在現實生活中準確辨認方向。
三、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指導學生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通過師生、生生的互動、探究、合作、游戲等方式,去發現、再創造新知識,同時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課堂伊始,我出示了一張幻燈圖片,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來回答圖上提出的問題,使學生進入思考的學習狀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實踐探究
課件出示教材主題圖,先復習四個方向,然后追問在生活中你們還聽說那些新方向?進而引出新知,教師板書課題。
出示課件,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并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教師讓學生觀察圖書館,動物園,少年宮、電影院分別在學校的什么方向,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給新認識的方向起名字,學生親身經歷了認識生活中客觀事物的過程,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知識,注重了學習過程及學習方法的探究。
(三)學以致用
首先制作方向板,給出一個方向,讓學生很快地辯認出其他七個方向,并把它寫在方向板上,(學生獨立完成,錯誤糾正)然后說出方向板的用途。
(四)玩中強化
1.利用方向板在教室里辨認八個方向,要求學生的方向板與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
2.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在觀察和判斷方向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確定以什么為中心。通過游戲,同學之間相互學習,增加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體驗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系。
(五)拓展應用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練一練,看地圖,打谷場兩個情境練習。分別用課件出示,尤其是看地圖,學生對于地圖來講比較陌生,我有效地整合了信息技術使學生明確,要找我們的家鄉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實際是以北京為中心,我們可以在那里畫一個方向標,問題就一目了然了。
然后,我帶領學生參加小型實踐活動,到操場上看一看,找好中心,說一說校園內八個方向分別有什么?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六)體驗收獲
這一環節,讓學生談收獲,讓學生自我評價,這樣既注重了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又關注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
【關于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5篇】相關文章:
高三數學說課稿模板01-17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八篇10-11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9篇10-10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關于數學周記模板匯編10篇02-05
關于數學周記模板匯編8篇02-03
小學數學《約分》說課稿12-24
高中高一數學說課稿模板12-28
關于數學生活日記模板匯編十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