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模板錦集八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一 主題確定:
在綜合實踐這項活動中一個好的主題直接決定著一項活動的成功與否。所以在設計這次活動時我考慮到四年級學生學習興趣濃,學習熱情高但是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卻比較低的特點,選擇什么樣的主題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適應他們的年齡特點呢?我認為活動的主題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感興趣、貼近生活、能夠親歷體驗、預知結論有價值。
于是我選擇了空氣污染﹑水果王國﹑植物的生長等幾個主題去征求學生們的意見,果然不出我所料學生們對水果的知識最感興趣。因為水果是學生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食物,它以其鮮艷的顏色、可愛的外型、甜美的味道、豐富的營養受到大家的喜愛。雖然水果的種類繁多,但是學生可以針對自己喜歡的幾種進行深入的研究,也很有實踐操作的內容。如果學生通過調查研究對每天都吃的水果進行深入了解,懂得它的營養價值和作用,學生一定會非常開心,更重要的是活動一經開展能夠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這樣的主題才有開發和利用的價值。所以我決定引導孩子們去了解水果王國的A B C.
二 活動目的:
通過活動我希望能達到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水果的營養成份、食用療效及科學合理的食用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活動,培養其互幫互助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關心自身健康,關愛家人健康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三 時間安排:
1確立課題成立小組,制定小組活動方案一課時。
2各小組實踐活動半個月。
3成果展示一課時。
四 活動過程:
(一)確立課題成立小組
本次活動的學習方式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主題并在研究的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從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來看,任何一次研究性學習活動都必須是圍繞某一個問題的提出、探究和解決來開展;從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性”特征來看,作為思維活動的“研究”,其過程必須通過問題的探究來呈現。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也就沒有研究性學習。為了使研究活動有的放矢,所以我將大部分時間用到指導學生提出:有研究的價值、貼近主題、具體明確的問題上。
我首先指導學生根據水果這個主題,了解大家最想知道關于它的哪些知識?于是學生們暢所欲言,經過篩選列出了六項內容供各個小組進行選擇:
1 水果的色香味。
2 水果的營養。
3 水果的生長。
4 水果的市場調查
5 水果的圖片和有關水果的文字
6 水果的創意﹑廣告詞﹑手抄報﹑歌曲。
此后學生們懷著極大的熱情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主動的探究和學習了有關水果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從實踐活動中得到了鍛煉。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
⑴確定研究問題、制定研究計劃、小組成員明確任務、合作完成探究。
⑵學生分散查找資料,收集資料。可以說,這時的研究屬于初淺的嘗試,資料還比較零亂。
⑶在小組中有了分工,分散活動。進行調查采訪并整理自己的計劃、資料、過程記錄,然后整理成冊。
⑷各小組以游戲活動等形式,交流匯報。
這次實踐活動以學生自由結組為單位,他們從課堂走進了更廣闊的空間,利用家中的便利條件上網查詢水果知識,詢問有經驗的長輩,親自到水果市場調查,學生們還專門到賣中草藥的藥店﹑社區診所向醫藥人員詢問調查有關水果的保健功效。孩子們聽廣播看電視在書籍報刊上尋找答案,搜集了大量的水果知識。各個小組做好資料的分類整理工作,整個過程做到有條不紊。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及情感體驗記下來,做了一些圖文并茂的手抄報,還摘抄了一些有關水果的優美的文章。
(三)成果展示,匯報交流
經過半個多月的努力,在廊坊市綜合實踐活動觀摩課上,同學們把自己的活動成果進行了成功的展示。這堂展示課我從學生的興趣著手先運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水果的圖片,讓學生的思維很快的走進水果這個主題.然后結合實際生活引導學生積極踴躍的展開交流討論.課上我只起主導作用,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充分表現自己.孩子們的想象力是豐富多采的.他們都給自己的小組起了有趣的水果名字.分別是“火龍果”“楊梅”“草莓”“水蜜桃”“櫻桃”。其中"火龍果"小組自告奮勇,向大家展示了他們學到的關于水果的色、香、味方面的知識。其他的小組也不甘示弱,分別從水果的營養、保健,水果的生長地域,水果與生活的聯系,水果圖片、手抄報、水果的廣告語等方面以討論、游戲、交流等多種形式生動活潑的展示了水果的知識,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在熱烈的氣氛中,同學們踴躍舉手,暢所欲言,他們不僅把學到的知識收集的資料都展示給大家,而且把自己的情感體驗及遇到的困難也說給大家,讓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課上學生們精彩的發言﹑有趣的表演﹑唱起自己創作的水果歌曲等環節都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最后他們自己動手制作水果拼盤,并給水果拼盤確定了主題,“美麗的西沙群島”“三羊開泰”“奧運20xx”等造型獨特的水果拼盤作品轉眼間在孩子們靈巧的手中誕生,讓人嘖嘖贊嘆,小組代表繪聲繪色的向大家介紹推薦他們的勞動成果,贏得了陣陣掌聲,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有了充分積累,學生們這節課上的成功而愉快。
五 課后反思:
在我們的生活中,五顏六色、琳瑯滿目的水果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有了這些水果,我們的生活就更加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可可是在水果的世界里也蘊藏著許多知識和秘密,今天我所授的小學四年級這節課《水果A B C》,就是學生們對水果王國進行探究的一節綜合實踐課.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探究性學習的特點,自己尋找問題,發現問題,自由結組,自行收集材料,自己進行一定程度的研究,從而獲得許多關于水果的知識。
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他們獲取知識不再局限于書本﹑課堂﹑學校而是到生活中,到社會上,到人們中間去實事求是的調查了解在共同的活動中開闊了師生的眼界。學生們聽說讀寫,口語交際,信息技術,美術,音樂等多方面知識的到了綜合運用,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體合作精神,是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真正體現了多學科的整合。學會了真誠的與人溝通,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增強了小組合作的精神,增進了對社會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總結、實踐、研究問題的學習方法。
這堂課從主題的確立、研究方案的制定、各小組進行深入探究、到研究成果總結匯報,整個實踐過程中,我和我的學生們走過了一段快樂的求知路。在展示課上由于時間有限學生們搜集到的知識只能簡要介紹,無法全面詳盡的說明這是令人倍感遺憾之處。在今后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我還會不斷去學習改進力求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也懇請各位專家和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師,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108頁的數學廣角例1,也就是重疊問題。我先說說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
一、說教材
1. 數學廣角是新課程增設的內容,也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其實它是屬于小學奧數的一個教學內容,但是現在要拿來面對班學生進行教學,無疑在內容上要進行簡化,在教學上要進行細化,不然的話就不能達到教學目標。這節課的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 集合的知識體系集合是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中最基本的思想。從學生一開始學習數學,其實就已經在運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對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但還沒有抽象成集合的思想。而以后學習的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圖形分類,需要一定的標準,這種分類思想就是集合理論的基礎,所以集合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但這些都只是單獨的一個集合圈。本節課教材例1借助學生熟悉的題材,滲透了集合的有關思想,并利用直觀圖的方式求出兩個小組的總人數。教學要使學生理解用直觀圖(集合圈)表示“重疊現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觀圖各部分的意義,特別是重疊部分(交集)的意義,掌握根據直觀圖列式計算總數(兩個集合的并集)的方法。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學習這部分內容,思維力度較強,有一定的挑戰性。
2、 說教學目標
結合本課的教材內容和三年級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重疊問題,并能用數學語言表述。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感知集合圖的產生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建模意識和能力,滲透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情感、態度 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初步養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3、說重點與難點
這節課的重點、難點都是: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重疊問題,并能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
二、 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 三年級學生 來說, 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 向 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模仿性強,是非觀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現性向創造性的想象過渡;意志還很薄弱,自覺性、主動性、持久性都較差。 針對這種情況,我注重學生對重疊問題的理解,聯系實際生活,創設問題情境,我用:
提問誘導法。
直接觀察法
操作發現法
來組織學生開展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獲得,在獲得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 、學法
新課標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引導者,我們要讓學生有目的地主動建構知識。因此我更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為:
動手操作法
觀察發現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讓他們在猜一猜,說一說,貼一貼,畫一畫,算一算等一系列活動來理解重疊的含義,并能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下面我說說我的教學程序
一)【第一個環節】腦筋急轉彎,激趣導入
我先出示一道腦筋急轉彎題:兩位媽媽和兩位女兒一同去看電影,可是她們只買了3張票,便順利地進了電影院,這是為什么?這里誰的身份最特殊?為什么?估計思維比較靈活的幾個學生能夠回答出來。而其他學生在這幾位學生的解釋下也能比較容易地理解身份特殊的媽媽既是媽媽,又是女兒的重疊身份。這樣,通過腦筋急轉彎為后面學生理解重疊打下基礎,也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還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二) 【第二個環節】探究新知。【這個環節分為三個步驟來進行 】
(一)、認知沖突,直觀感悟
1、觀察表格、收集數據
我用課件出示一張參加語文、數學課外小組情況表,讓學生觀察
再問學生從這張表格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我估計學生很快就能說出來報語文的有8人,報數學的有9人,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8人,9人。對學生進行肯定的評價以后,我指著板書又問那你們說報語文小組的和報數學小組的的一共有多少人呢?我估計一部分學生會說17人,8+9=17.而另外一部分學生會說不是17人,這時,我請這些學生說說自己的理由,為什么說不是17人。學生會說有些人是兩個名字的,不能算兩次。我首先對這名學生給予贊賞:你觀察得真仔細!再引導學生進入下一點
2、發現問題
我引導其他學生觀察有幾個學生是兩個名字的以后,問學生兩個名字是什么意思?學生會說說明他既報了語文組,又報了數學組。對回答的學生,我會及時表揚:你這句話說得真好。 既……又……
數學最重要的是思考,沒有思考的課堂是無效的。在這個環節中,我設置不斷深入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讓學生在解答出現分歧時, 激發探究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動探索創造條件。
(二)引出集合圖,加深理解
集合是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對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的三年級學生來說,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是不現實的。這需要老師幫學生搭好思考的舞臺。因此,我本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先畫好了兩個不同顏色的集合圈,分別表示報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讓學生通過以下幾個環節從生活實際中親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們親身體驗集合圖的產生過程。
1、 貼一貼,請一個小組的學生上臺把我事先準備好的寫好姓名的小紙貼到對應的圈里面。
2、議一議,畫一畫,小組之間商量一下遇到兩種都報的同學,應該把名字放到哪里?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畫一畫。
在學生畫的時候,我在課堂巡視,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指導。
3、小組匯報兩樣都報的同學應該在哪兒,得出結論。
通過前面的活動,我想學生這時會移動兩個圈,把它們交叉在一起,把兩樣都報的同學放在交叉處。這時,我讓全體學生一起表揚上臺演示的小組,讓學生體驗生生互評的快樂。
4、我在黑板上指著學生擺好的集合圖問一問:藍圈表示什么?(報語文小組的)黃圈表示什么?(報數學小組的)中間交叉的部分呢?(既報數學小組,又報語文小組的)左邊表示什么? 更明確地應該怎么說?(只報語文小組的。)右邊表示什么? 更明確地應該怎么說?(只報數學小組的。)
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嚴謹性是數學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數學的教學,最重要的不是數學知識的教學,而是數學思維,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所以,從小就給學生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學生數學思維的嚴謹性的培養。因此,通過五個問題,引導學生整理思路,明晰集合圖各部分的含義。同時,也讓學生明白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樣。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圈出只報語文小組的,只報數學小組的,既報語文小組,又報數學小組的。這樣,既美觀又直觀,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充分理解集合圖各部分的含義。
(三)、思維碰撞,掌握算法
1、根據黑板上的板書,讓學生算出總人數。
有了前面的基礎,我估計學生可以很快列出算式8+9-3。這時,我請學生反饋自己的算式,并讓他說一說是怎么想的?重點說一說為什么要減去3。說話其實是整理自己思路的一個過程,我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想的,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明晰為什么要這么算。
2、歸納揭題
我告訴學生,今天我們研究的就是數學廣角中的一個重疊問題,同時板書 數學廣角 重疊問題 。我們可以通過畫一畫這樣的重疊圈,幫助理解。它又有另一個名字,韋恩圖,是100多年前英國名叫韋恩的邏輯家想到,后來人們就用他的名字來命名了。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讓你的名字流傳千古。
三、鞏固練習
新課標要求學生要學習生活中的數學,要學習有用的數學,因此,我設計了四個生活中的情境,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鞏固練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
(1)書本110頁第一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在課件上演示答案。重點讓學生說一說天鵝為什么要放中間?
(2)一群小朋友在操場排隊做操,小明排的位置從前往后數排第4,從后往前數也排4,這對一共有幾個同學?
(3)書本110頁第2題
(4)三年級有20個同學參加興趣小組,其中參加數學小組的有15人,參加語文小組的有13人。既參加數學小組又參加語文小組的有幾人?只參加數學小組的有幾人?只參加語文小組的有幾人?
這四個練習,從易到難,逐步遞進,我相信,學生通過這幾個題的聯系,可以很好地將本節課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
四、歸納總結
我提問學生今天我們遇到的數學問題都有什么共同特征?都通過了什么方法幫助我們解決的?引導學生回顧整節課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概括。
這就是我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
五、說說板書設計
我整節課的板書就是這樣(用手指黑板)。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把本節課比較抽象的內容有簡潔的文字和圖解表述出來,讓學生能夠更直觀的了解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3
《周長的認識》說課稿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青島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圖形的周長》的第一課時《周長的認識》。
一、說教材
認識周長是本單元最基礎的知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在學生掌握了周長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我們本課講的周長不僅僅局限于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圖形的周長,既有規則圖形的周長,也有不規則圖形的周長。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長概念。
二、說學生
周長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的認知基礎:一是在二年級學會了測量長度,二是在二年級下學期已對長、正方形進行了認識,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過數一數、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實踐操作活動,發現了長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條邊,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這些有利于學生認識周長的知識基礎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是我們教學中應當利用和開發的。呈現給學生的所有圖形,學生直觀看到的是一個平面圖形。而要讓學生說到周長就會去想到“圍圖形一周的長度”則是一個較難的認知過程,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則是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挑戰。
三、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通過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
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結合教材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周長的含義,建立周長的概念。
2、能力目標:結合具體實物,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能初步測量計算三角形、四邊形等圖形的周長。
3、情感目標:通過演示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從而使學生達到自主學習、參與學習、合作學習的目的。
4、創新目標:在學生充分參與學習過程的基礎上,培養和發展學生多向思維,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測量與計算圖形的周長。
四、說教學重難點
我把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放在周長概念的建立和周長測量上,特別是周長概念的建立。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教師創設有趣的故事情景,學生操作實踐,觀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聯系生活應用周長等措施,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為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消極的學習變為主動積極的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法,反饋教學法,融合成“合作參與——探究交流”式的課
堂教學模式,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動手操作、組織交流、點撥釋疑、鞏固運用等程序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中、在“做數學”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重構認知。
六、說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不同形狀的圖形、不同形狀的物體、直尺、卷尺、軟尺、線等。
七、說教學過程
為達到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趣揭題(預計用時3分鐘)
(二)、借助實例,認識周長(預計用時14分鐘)
(三)、引導探究,測量周長 (預計用時16分鐘)
(四)、鞏固練習,應用拓展(預計用時10分鐘)
(五)、課堂總結,回歸生活(預計用時2分鐘)
(一)、創設情境,激趣揭題
講故事導入:(課件出示圖片)從前有一位老爺爺在自己家門前開墾了三塊地,種了一些農作物,并且長的非常旺盛。有一天,一些牲畜來搞破壞了,可把老爺爺急壞了。同學們,你們能幫老爺爺想想辦法嗎?(學生動腦筋想并發表見解:最后,制定出最佳方案----在每塊地的周圍安上護欄)。
師:怎樣才能知道每塊地需要安多長的護欄呢?
師:如果我們知道每塊地一周的長就可以了。讓學生初步認識周長,感知周長的意義。根據圖示教師激勵學生給這一周的長度取個名
字,然后自然揭示課題-----周長。
【設計思路:運用學生喜歡的故事引入,容易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觀察的習慣,并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
(二)、借助實例,認識周長
1、描一描
首先讓學生從學具筐中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組織學生在白紙上用水彩筆把這個圖形描下來。教師鼓勵學生上臺展示作品,并重點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描的。(師引導:沿著圖形的邊線描了一周,要首尾相接)板書:一周
【設計思路:通過描周長的活動,讓學生在做數學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加深學生對周長的理解與認識。】
2、指一指
多媒體出示游泳池的圖片。讓學生指一指游泳池池口的一周的邊線在哪里呢?(指名學生上臺指)
師小結:游泳池池口一周邊線的長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長。(多媒體進行動畫演示)
師:樹葉一周邊線的長,你找到了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說一說什么是樹葉的周長?(學生說)
3、找一找、摸一摸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已經認識了周長,下面我們來找一找周長,
好嗎?比如我們的黑板,這一周邊線的長就是黑板面的周長(師指黑板演示)。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像老師一樣也找出一些自己身邊一些物體的周長(學生活動,舉例說明)
【設計思路: 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操作活動中建構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同時從生活事例入手,指一指黑板、課本等的周長的操作活動,拓寬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談話:同學們找的可真多。物體面的周長我們會找了,平面圖形的周長你能找到嗎?那咱來試一試。(課件出示圖形,讓學生一起指;在這里出示一個“不封閉的圖形”讓學生來指,教師引導分析,讓學生明白:不是封閉圖形,它是沒有周長的。)板書:封閉
4、說一說
師提出:結合以上的實例,你能說一說出什么是圖形的周長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師板書:封閉圖形一周的總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三)、引導探究,測量周長
師指著圖形提問:我們怎樣得到這些圖形的周長呢?它們的周長有多長呢?(生:測量)
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這個任務。合作之前,老師先提出要求(課件出示)
小組派代表上臺選圖形及工具。
小組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執教的《電磁鐵》一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的內容。電磁鐵是利用電流的磁效應使鐵芯磁化而產生磁力的裝置。電磁鐵是電生磁的最直接應用,電磁鐵又廣泛應用在各種用電器中。電磁鐵結構簡單、制作容易、呈現的現象有趣,可以開展適合學生水平的多種研究。本課屬于實驗探究課。教學內容有兩大部分組成:1、制作鐵釘電池鐵,2、研究鐵釘電磁鐵的南北極。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制作電磁鐵的過程來尋找它的相關特性,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培養。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也為后續學習《電磁鐵的磁力》內容打下了基礎。
二、設計思路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我對本課內容做了如下設計:1、從移動大頭針的游戲導入,讓學生認識什么是電磁鐵。2、在制作電磁鐵時,采用圖片與教師演示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電磁鐵的做法,并且讓每個組制作兩個線圈纏繞方向相反的電磁鐵,為第三個活動做鋪墊。3、讓學生用自己制作的電磁鐵去吸大頭針,通過仔細觀察實驗現象來感知電磁鐵接通電流,產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性質。4、從磁鐵有南北極引入到電磁鐵有沒有南北極呢?讓學生先猜測,再討論用什么方法來驗證,然后統一一個比較簡便的方法,用小磁針來檢測,并讓學生明確:只有一端吸引還不能判斷南北極,要同時滿足相吸和相斥兩個條件才可以。5、讓學生看統計的結果,從中發現各個組的南北極不一致,再問:是什么原因影響的呢?引入到電磁鐵的南北極與什么因素有關這個探究活動中來。在活動中提醒學生實驗只能改變一個條件,然后讓各組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因素來進行探究。
三、重、難點的處理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發現電磁鐵的基本性質,發現電磁鐵具有南北極并且可以改變的特點。教學難點探究電磁鐵的南北極改變與哪些因素有關。在處理重難點的問題上,我采用教師引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法,讓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通過猜測,驗證,并在活動中仔細觀察現象,分析得出結果。比如在探究電磁鐵的南北極與什么因素有關這個活動中,我先讓學生觀察各組的統計結果,發現各組的南北極不一致,再提問:為什么它們的南北極會不一致呢?引發學生的思考,然后讓學生猜測原因,并提出驗證的方法。最后,在學生明確實驗方法的基礎上,選擇一個因素來進行驗證,得出結論。
四、材料的選擇
本課是實驗探究課,準備的材料也比較多,教師準備的材料有:電磁鐵、大頭針、磁鐵、導線、電池。為每組學生準備的材料有紅色和灰色的導線各一根,鐵釘2枚,大頭針一盒,裝有電池的電池盒一個,小磁針一個,記錄單2張
不足:1、鐵釘的退磁效果不好,斷電后可能還有磁性,在確定電磁鐵的南北極時可能會影響結果。
2、導線較硬,學生纏繞時會有困難。
說課稿 篇5
曾經讀到這樣一首小詩:
不愿看到滿目的山野荒蕪
如果有一天沒有了綠色叢林的屏障
沙漠將變為人類最后的棲居
不愿聽到蟲鳥的痛苦悲鳴
如果有一天沒有了生命純凈的天籟
留下的只有我們孤獨的影子……
聽這首小詩,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深深感受到環境遭到破壞后人類凄慘的生存狀況。這樣的狀況,是我們所不愿面對的。由此,當今世界,保護環境保護家園的意識正在逐步深入人心。今天我要給大家講述的《鳥兒的偵察報告》,就是這樣一篇和環保有關的課文。
一、教材簡析
該課文選自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十單元“家園的呼喚”。單元編排旨在讓學生獲得關于地球資源、生態環境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公德意識。這是繼《只有一個地球》后安排的第二篇主題課文。文章語言樸實、淺顯,結構巧妙,以童話故事的形式,用鳥兒朋友給作者發回的四份偵察報告貫穿全文,控訴鳥類遭到人類迫害的種種情形,形象地說明了人類的一些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帶來了令人心痛的惡果,希望人類對自己的行為有所醒悟。
二、學情介紹
我校是一所城鎮學校,經歷了六年的課程改革,教改成果比較顯著。我班學生在學習方式、質疑能力、朗讀能力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大部分同學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有自己的見解,敢于各抒己見,表達能力較強,并有一定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對上一篇課文《只有一個地球》的學習,學生對單元主題“家園的呼喚”已經有一定的理解和認識。
三、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把握,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能從不同的內容中概括出相同的主題思想,培養學生閱讀和概括能力。
2.能通過各種方式朗讀,體會作者保護環境,愛護鳥類的情感。
3.能感悟到是人類的行為破壞了鳥兒生存的環境, 提高環保意識,養成自覺愛護環境的習慣。
重點:通過各種方式朗讀,體會作者保護環境,愛護鳥類的情感。
難點:能感悟到是人類的行為破壞了鳥兒生存的環境, 提高環保意識,養成自覺愛護環境的習慣。
四、教學法設計
教與學是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中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學方法是否恰當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教有千法,貴在得法。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根據大綱要求,結合課文特點,我設定了以下教學法:
1、情境創設法:通過創設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釋放自己的情感。
2、對話教學法:做到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與文本進行對話,喚起學生與課文內容產生共鳴。
3、朗讀感悟法:貫穿“以讀為本”的主線,以讀促思,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教給學生方法,進行適時評價,激發學生向更高的朗讀目標努力。
4、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懸念激趣
特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
新課伊始,我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鳥兒在藍天碧海自由飛翔,在叢林山間快樂歌舞的畫面,配上動聽的音樂和老師的解說,讓學生感受鳥兒生活的快樂。(播放課件)接著,話鋒一轉:可是,現在鳥兒們生存的環境卻非常惡劣,讓人無比擔憂。通過設置反差,扣動學生的心弦,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接著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郭以實的文章《鳥兒的偵察報告》。板書課題:鳥兒的偵察報告
(二)、初讀課文,理清層次
崔巒老師說:“閱讀教學要有層次地進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讀通讀準課文,理清層次……”所以,在揭示課題之后,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匯報文中哪些字詞要提醒同學們注意。讓學生站在老師的角度,指出哪些字詞應該注意,這樣做,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掌握了生字。接著以課件的形式呈現重難點字詞,全班齊讀,加深印象。(出示課件)然后,從整體入手,讓學生默讀課文并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緊接著追問:作者收到了哪些鳥兒生存狀況的報告?我適時梳理學生的答問并板書:請鳥偵察、收到報告、我的希望。通過以上的交流和板書,學生對文章的層次能夠一目了然了。
(三)、品讀感悟、探究主題
鳥兒發回的偵察報告是課文的重點,反映了一個共同的主題:人類的一些行為污染了大自然,使得鳥兒受到死亡的威脅。我向學生提出:四人小組合作,選擇共同感興趣的偵察報告開展讀書活動,可以齊讀,分角色讀,表演讀。
在學生充分開展讀書活動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匯報:誰帶我們去了解野雞媽媽生存狀況的偵察報告?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讀書成果,教師相機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并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進行評價。然后追問:野雞媽媽的生存狀況怎么樣?
按照這樣的方式,請學生匯報讀其他報告。通過讀書活動,在學生對鳥兒的生存狀況已經了解的基礎上,展開討論:這四份報告反映了什么主題?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小結:這四份報告向我們揭示了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導致鳥兒受到死亡威脅的主題。
接著,指導學生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看到鳥兒朋友受到傷害,作者有什么感受?用筆勾畫出作者感受的句子。學生交流,教師(出示課件)引讀:“看到野雞媽媽孵不出小野雞,作者感嘆——”(唉,看了這份報告,我真替生活在森林里的那些鳥兒擔心。)“看到燕子媽媽失去老伴在哭泣,作者驚訝----“(啊!打農藥是為了除害蟲,卻連我們的益鳥朋友也受到傷害啦!)“看到海鷗不能飛翔了,作者——”采用教師引讀的方式體會作者的情感,激起學生與作者情感共鳴。
作者痛惜鳥兒的語句充滿了感召力。我指導學生再次有感情朗讀,并追問:失去這么多鳥兒朋友,作者此時的心情怎樣?(出示課件)指導學生把文中的“我愛看”、“我愛聽”、“我更感謝”都換成“沒有”再讀一讀。此時再推波助瀾,讓學生談談此時此刻想說什么?與文本展開對話,激起學生情感的浪花。
最后是作者表白自己的希望,再次采用引讀的方式讀課文:“看到鳥兒朋友受到傷害,作者希望——”(有更多的鳥兒在潔凈的天空里歡樂地飛翔歌唱)。然后,抓住“潔凈的天空”一詞,讓學生描繪“潔凈的天空”是什么樣的?根據學生的描述,教師在黑板上描畫出“潔凈的天空”,為鳥兒勾勒美好家園。再讓學生小組交流:我們怎么給鳥兒“潔凈的天空”?能給鳥兒什么幫助?把文本的意圖,落實到行動上。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華
受到死亡威脅的又何止課文里介紹的幾種鳥兒呢?我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和鳥兒有著相似遭遇的一些動物資料。我也向學生展示(出示課件),并簡單介紹了它們的處境。再讓學生仿照偵察報告的方式說一說,再次喚起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同時,也為下一課時寫偵察報告做好鋪墊。
結語:現在人類已經意識到了環保的重要,就拿保護鳥類的事來說:開展植樹造林,為鳥兒搭建小木屋,開辟鳥語林以及北京奧運會體育場館——鳥巢的創意,都表明了人類愛鳥護鳥的行動已經展開。我們相信,鳥兒會回到自己美麗的家園。我們會聽到它們動聽婉轉的歌聲,看到它們展翅飛翔的雄姿。(播放課件)在音樂和鳥兒的鳴叫聲中,學生感受到鳥兒又回歸到了美麗的大自然。
說課稿 篇6
第一部分:說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內容
童話故事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是富有濃郁幻想的虛構故事。它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繪的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樣說話,富有生命力,并編制生動的情節來反映生活。童話的語言通俗易懂,情節簡單,符合幼兒的心理狀態和認識水平,富有教育意義,易于幼兒接受。《微笑》是一篇充滿濃郁兒童情趣的童話故事,它采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小蝸牛用微笑的方式給大家帶來快樂,從而自己也快樂起來的經過描寫的形象逼真。讓幼兒充分感受到小蝸牛的助人之心和與朋友的友愛之情,體會到為朋友做事的快樂。根據我班幼兒語言發展的實際水平、年齡特點、興趣需要,我將本活動的目標確定為:
1.懂得微笑能給人帶來快樂,知道關心他人。
2.掌握多種使大家快樂的方法。
3.培養愛心,擁有快樂的心境。
確定本次活動的依據有以下幾點:1根據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特點。4至5歲的幼兒理解能力還很膚淺,注意力往往受興趣的影響和支配,有意注意初步得到發展,所以需要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恰當、巧妙地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還要注重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2幼兒期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但長期以來,我們在教育方面往往只注意對孩子生活上的照顧與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關心與熱愛自己的親人和周圍的人們,如何培養孩子與同伴有好相處、共同完成任務,如何使其具有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獨立地處理問題的實際生活能力。現在絕大多數幼兒都是獨生子女,缺乏一定的愛心,不懂得去關心別人,不知該如何去關心別人.向幼兒進行這樣的情感教育和思品教育也顯得尤為重要。3是根據幼兒園課程目標及《綱要》、《規程》,幼兒課程目標的宗旨在于提高幼兒素質,提出引導幼兒接觸各種藝術作品,關注人類道德行為美。本故事通過使幼兒懂得“微笑”的真正含義,來感染幼兒,美化幼兒的行為。《新綱要》在社會領域中提出:“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以及要“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由此制定了情感、能力、認知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二、、說重點、難點:
重點:懂得微笑能給人帶來快樂,知道關心他人;
難點:掌握多種使大家快樂的方法,培養愛心;
制定重難點的依據是:我班幼兒在情感及認知方面的特點,即中班幼兒理解水平有限,對理解隱含在故事中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讓幼兒充分感受小蝸牛的助人之心和與朋友的友愛之情,體驗為朋友做事的快樂尤為重要。
三、說教學準備
知識準備:小兔等小動物的形象;
教具準備:微笑字卡和卡片,愛心記錄卡片,音樂磁帶等;(邱景,馮姍姍)
第二部分:說教法、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遵循“三個原則”,做到“兩個注意”,體現“一個整合”的指導思想來設計教法,學法。
“三個原則”:一是“教師主導、幼兒主體,以問題的引導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二是“教師在前、幼兒在后”的教學原則,既當幼兒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過程時,教師要觀察了解幼兒的學習行為是怎樣產生的,并在尊重幼兒認識過程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施加影響。三是“同時進行原則”,即在教學活動中,要同時顧及興趣,態度和行為的培養,既有明確的重點,又相互滲透。
“兩個注意”:一是設置符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情境。既要把各教學環節與教學要求設置成問題情境展示給幼兒,這樣容易使幼兒被問題情境吸引而主動投入學習。二是注意根據幼兒的認知規律和情感發展規律,把教學目標的要求分解成若干細小的層次,分散到各個具體的活動中,形成一個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使教學重點得以鞏固,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一個整合”:《新綱要》中明確的指出: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通過自主的學習,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展。教學過程體現整合性,對多元智能的發展提供保證。
一、說教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應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
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實際情況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采用了直觀演示法、討論法、講述法和提問法。
1直觀演示法: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具進行表演示范,引導幼兒理解作品內容。活動中主要運用各種微笑卡片及故事圖片,將整個故事形象直觀的展現在幼兒面前,通過欣賞故事引導幼兒了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內容。
2講述法: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述,能激發幼兒的情感共識,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幫助幼兒樹立簡單的是非觀念達到教育目的。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根據需要,我注意控制語速、音量的快慢、大小和抑揚頓挫的變化,采用不同的音色來講述不同事物的對話,從而較好的表達作品的感情。如:小蝸牛給大家微笑,我就用表揚鼓勵的口吻說:“小蝸牛,你真了不起!”激發幼兒為別人服務的愿望,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事物的形象特點,并能較好的集中幼兒的注意力,為提高教學效果和突破重、難點做準備。
3討論法:是指讓幼兒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答案的方法。在活動中,我將討論法結合在欣賞完故事后讓幼兒共同探索多種帶來快樂的方法。如:請小朋友而共同討論:除了微笑,還有什么方法也能為大家帶來快樂?
4提問法: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事物,要求幼兒再現已掌握的知識,啟發幼兒積極思維的手段。提問在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運用了解釋性提問(如:小蝸牛為什么會給大家送信?)、假設性提問(如:如果你是小蝸牛,你們會怎么做呢?)等等。在提問問題時,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比較容易的問題可讓水平比較差的幼兒回答,需要幼兒描述的問題就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像總結、歸納性的問題請能力最強的幼兒來回答,使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二、說學法指導
本次活動,主要采用欣賞法、發現法、講述法。
1、欣賞法:引導幼兒學會理解作品內涵,鑒別作品的美及分析評價文學作品,使幼兒獲得美的享受,喚起美的情感,陶冶美的情操。在活動過程中,通過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述,引導幼兒來體驗幫助別人的那種心情,感受作品的語言美,從而突破難點。
2、發現法:教師提供適于幼兒進行發現活動的教材,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過程,發現知識。在活動中,請幼兒回憶、討論故事中人物的對話,通過提問和幼兒討論,引導幼兒自己得出結論,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講述法:主要教會幼兒能準確地回答問題,恰當地說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動中,我采用多種形式的提問,為幼兒提供講述的空間,啟發幼兒用宏亮的聲音、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并且注意為每名幼兒創設講述的機會。
三、說活動流程
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了:初步感受微笑—體驗微笑能帶來的快樂—用微笑傳遞快樂—探索多種帶來快樂的方法—做快樂的愛心娃娃五個環節來實現教學。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編輯指導思想
本課是“造型·表現”領域的一個內容。這一課是本套教材中線條系列的一部分,目的是通過靜物寫生,進一步學習線描寫生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和線造型能力。
(二)教材版面分析
教材中編入了德國畫家門采爾的《兩個中國香爐》的素描作品。這幅作品精細地描寫了香爐的外形和圖案,表達了畫家對中國藝術品濃厚的興趣。其呈現在本課中可以成為學生很好的范作,既可以借此學習畫家的構圖方法,也可以從畫家的作品中學習如何用線進行精細的描寫。教學中教師可結合這幅作品,引導學生從畫面的整體結構到各部位精細的刻畫進行分析,感悟線的表現力。
教材中還編入了幾幅學生作業,既有一些學生喜歡的玩具,又有一些學生熟悉的生活用品、裝飾品等。這些靜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線條十分豐富。其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對這些物象的觀察與分析,發現物象中線的美感,學習如何用線進行精細的描寫。教材中選擇的這些不同題材的靜物寫生作品,同時為教師提供了較大的靜物寫生的選擇余地,有利于不同地域、不同條件的學校進行選擇。
(三)學生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較以前有所提高,對于線描的繪畫方法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的繪畫能力有一定的提高,這樣學生會有更大的興趣去進行細節的描寫。本課的關鍵是啟發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平時不注意的細節,讓學生掌握觀察的方法與逐步細致描繪的方法。
(四)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通過學習發現靜物線的美感,進一步學習寫生及用線進行精細描寫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線造型能力及畫面的組織能力。
2.隱性內容與目標
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探究中相互交流,培養合作與探究意識。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以及正確的觀察習慣。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掌握抓住物象的特征用線進行精細描寫的方法。
難點:如何用線精細地表現物象的特征。
(六)學習材料
書包、圖畫紙、彩筆等。
精細的描寫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發現平時不注意的細節,能用線條精細的表現物象。
2、通過欣賞與表現,感受我國傳統的繪畫技法,體會線描畫的精美、細致,激發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組織線條精細的表現物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組織線條的方法,觀察與表現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工具的擺放,檢查作業完成情況.
二、感受色彩
1. 出示門采爾的素描《兩個中國香爐》
簡單解釋素描的含義,區分結構素描與光影素描。
解釋素描、速寫、線描畫的關系。
2. 對比:
出示圖片:《葵花》及修改圖。
那一幅更精美?為什么?
回憶:在用線條作畫時,應該注意什么?
3. 通過欣賞這些精細地描寫,你注意到那些細節?
這些細節用什么樣的線條來表現?
為什么用這樣的線條呢?你能給它換另一種形式的線條嗎?
4. 你認為,用什么樣的線條,如何組織,才能更精細的表現物象?
教師示范兩種線條的組織形式,請學生再畫出幾種。
能否對物體的細節使用想象中的線條?
三、運用色彩 創新
教師指導作畫。學生完成寫生。
四、展評與小結:
重點評價線條的組織與細節的表現。
五、教學反思:
通過對比抓住線描描寫的特點,并通過觀察演示老師的演示,突破了用筆用線進行描寫的特點,到欣賞學生的作品,層層遞進、突破了重點解決了難點,落實了線描的繪畫方法。整節課輕松愉快,學生在自由愉快的氛圍中學會學習、樂于學習、快樂學習、自主學習、把一節原本很復雜的技能課變的輕松愉快。使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把知識與技能靈活掌握。
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浮力》。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先來說,【教材分析】
1.地位與作用:
《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沉和浮》第五課的內容,屬于“物質世界”領域→“運動與力”范疇→“常見的力”部分。
浮力是力在水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曾在上學期“運動和力”單元學習過重力、拉力等,認識了力是有方向的、有大小的,并且對重力和拉力進行了測量。
學生本單元在前4課的學習中,了解了物體的材料、重量、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
本課通過研究物體沉浮的秘密,知道了上浮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時結論的得出又為后續學習下沉的物體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影響及其原因,改變液體的濃度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以及初中進一步學習浮力的計算奠定基礎。可見本課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本課內容對學生今后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2.教材分析:
本課一節典型的實驗探究課,通過“感受浮力”,使學生認識到當一個物體放入水中時,它就受到了水對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通過“研究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引導學生用實驗探究浮在水面的物體、上浮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測量方法。又通過“測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從浮力和重力的關系,分析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解釋物體沉浮的原因。經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有關,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接下來說,【學情分析】
對本課要開展的探究活動來說,學生具有一定的能力。在五年級上冊“運動和力”單元學習的基礎上,對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他們往往認為,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重力等于0。不知道該如何測量浮力的大小。學生已有的經驗不能解釋為什么物體在水里會上浮。
但是五年級的學生經過兩年多的科學學習,他們對于探究過程有初步的了解,喜歡用探究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因而我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和基礎進一步指導他們完成進行探究活動,在活動中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訓練以及探究方法的培養,讓他們從事物表面興趣發展為對科學探究持久的興趣,讓他們體驗到探究中思考與發現的樂趣。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理解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找到浮力與重力的關系,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浮力是可以測量的,向上的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2.學會用科學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解決科學問題。
依據教學內容,我制定了本課的重點:
【教學重點】
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根據教學內容并結合學情分析,我將本課的難點確定為:
【教學難點】
學會用彈簧測力計科學測量物體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通過測量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與排開水量的關系,得出: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為了更好地完成探究活動,需要進行如下準備:
【材料準備】
教學具:一個水槽、一個彈簧測力計、三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一個塑料量杯、一個小滑輪、一個吸盤式粘鉤、漁線、記錄單、水。
需要說明的是,教材中測量泡沫塑料塊“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時排開的水量、浮力,我發現學生難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體積,因此課前在泡沫塑料塊上做好標記,改為“測量同一個泡沫塑料塊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種狀況時排開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實驗的目的性和準確性。
【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感受浮力。(認識什么叫浮力,感受浮力,總結浮力的概念)
1、感受浮力
(1)上課伊始,我提出問題:“學習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誰能說一說什么樣的東西容易浮?什么樣的東西沉?”(輕、體積大)
讓學生復習以前的沉浮知識,以此來引出新問題。
(2)然后我出示一塊泡沫塑料塊,問學生“根據以往經驗,這個泡沫塑料塊,會沉還是會浮?”(預測)
“它會浮,為什么?”(很輕)
同學說它輕,我接著問“輕,有沒有重量?”
“它在空氣中如果下落會受到什么力?”(重力)
“放到水中,除了受到重力,還受到什么力?”(浮力)〖引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
(3)引導學生親手感受。“用手壓一壓,感受一下這個力。說說手有什么感覺?”〖力看不到,必須感受。你能看到浮力嗎?有什么辦法感受到它的存在?〗
這樣設計是為了……〖設計意圖:讓學生親自感受浮力,并且描述體驗的感覺。使學生認識到物體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浮力。通過親自動手,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
2、通過幾個問題,總結浮力的概念
(1)當學生感受了浮力之后,請學生說說“這個力的方向是?這個力與平常的力有什么不同?”(垂直向上)
(2)把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板書課題:浮力】
(3)接著讓學生把感受的浮力在圖中標出來。“此時的泡沫塑料塊一共受到幾個力的作用?能不能把它們畫下來嗎?”〖讓學生的隱性思維顯現出來,充分暴露他們的思維。〗
師生共同對學生的畫圖進行評價。(表示力的箭頭從物體的重心出發,重心是物體對角線的交叉點)
(4)分析浮力與重力的關系。
提出問題“浮力與重力有什么不同?”(方向相反)
“浮力與重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上時,重力并沒有消失,而是與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時,浮力=重力。”【板書】
接著聯系生活,“生活中有這樣的現象?在體育活動中?”
〖設計意圖:對于浮力與重力的關系,我通過親自感受浮力、用圖示的方法畫出浮力與重力的關系,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由于學生沒有學習過力的三要素,因此對于靜止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浮力與重力大小相等有一定的認知困難,我通過打比方,把泡沫塑料塊的這種狀態比喻成拔河中的僵持狀態,雙方的力量均等。引導學生用具體形象的認識,理解浮力、重力的關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進入第二個環節,研究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1、提出問題
學生在五年級上學期學習過測量力的方法,結合今天的教學內容,我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看到浮力是一種向上的力,有辦法測量嗎?”隨著問題的提出,把學生自然而然的帶入第二個環節。
2、討論測量方法
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提出了多種方法。
(1)引導學生從科學性和可行性兩個方面,對他們提出的多種方法進行評價、篩選。
(2)如果學生沒有找到科學、可行的方法,我出示幾種實驗材料讓學生設計出測量向上的浮力的方法。〖彈簧測力計只能測量向下的力,泡沫塑料塊浮在水中,需要把向下的力進行轉換,最好能借助一個儀器朝上拉——小滑輪。〗
課本中介紹的實驗裝置由于橡皮泥遇水后吸附力不夠強,實驗失敗率較高。在多次實踐后,我對教具進行了改進。準備一只透明的塑料量杯,在底部吸附粘鉤,在上面裝上小滑輪。利用一根線穿過小滑輪,一端系住泡沫塑料塊,一端掛在彈簧測力計的鉤上,就可以測量拉力了。
(3)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組裝一遍實驗材料,講清實驗過程中如何測量泡沫塑料塊的拉力。
提問“應用了什么道理?”(改變力的方向)
〖設計意圖:怎樣測量上浮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這是本課的難點。學生對測量向下的力有一定的基礎,但測量向上的力在理解上有困難。這樣挑戰性的操作,需要學生動一定的腦筋,也需要教師的扶持與引導。因此我采取在提出問題以后,啟發學生在科學性上找出解決問題方法,出示材料(可行性)解決實驗設計這個教學難點。〗
接下面來說第三個環節,測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測量同一個泡沫塑料塊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種狀況時的排開水量、浮力大小
(1)“觀察泡沫塑料塊有什么特點,和記錄單上的項目有什么聯系?”
〖設計意圖:教材中測量泡沫塑料塊“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時排開的水量、浮力,我發現學生難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體積,因此課前在泡沫塑料塊上做好標記,改為“測量同一個泡沫塑料塊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種狀況時排開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實驗的目的性和準確性。〗
(2)修改記錄表格
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記錄表
泡沫塑料塊自重: 牛頓 塑料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
三分之一浸入水中
三分之二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浸入后水面刻度
排開的水量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排開的水越多, 越大。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清楚地分析、對比數據,我對教材中的表格進行了改進,使學生能通過數據得出:排開的水量和浮力大小的關系。〗
(3)提問“在測量力的同時,當我們把泡沫塑料塊浸入水中,還能觀察到什么現象?”(水面上升)
接著問“水面上升與浮力有什么關系?”
師生討論需要提前測量:①泡沫塑料塊未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②未放入泡沫塑料塊時,塑料量杯里的水量刻度。(觀察刻度時,視線應與水面持平)
〖明確實驗目的:①測量力的大小(拉力)。②看水面上升了多少(放入泡沫塑料塊后,塑料量杯里的水量刻度)〗
(4)教師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注意事項進行討論,并且請學生演示規范的測量方法。
a.水平記錄水位線。
b.線不要與物體蹭。
c.測力計鉤和環不能相蹭。
〖設計意圖:明確實驗的注意事項,便于學生能科學有效地完成實驗,提高動手做實驗的水平。〗
(5)學生根據討論好的方法分別測量三種狀況,并且把測量結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
教師巡回指導,并幫助出現困難的小組。
(6)收集數據,比較排開的水量,解釋浮力大小產生的原因。
“從上面數據中,你們知道了什么?還發現了什么?”通過分析拉力、浮力和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板書: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7)分析數據,討論浮力的計算方法。
接著,組織學生討論:“彈簧測力計上的拉力,是不是等于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
還有?(重力)
〖設計意圖:通過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浮力、重力和拉力三者之間的關系。〗
活動二:測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測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塊全部浸入水中時的排開水量、浮力大小
通過前面的活動,學生已經發現同一個泡沫塑料塊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那么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全部把它們浸入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相同嗎?有了先前活動的鋪墊,這個問題的推測與實驗解釋是沒有難度的。所以,我先出示三個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讓學生推測它們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哪個大、哪個小?學生通過推測引起興趣,再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得到數據經過分析得出結論:大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排開的水量也最大;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小,排開的水量也最小;說明不同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與排開的水量有關。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受到水的浮力記錄表
塑料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
小泡沫塑料塊
中泡沫塑料塊
大泡沫塑料塊
自重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浸入后水面刻度
排開的水量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排開的水越多, 越大。
〖設計意圖:這個活動與前面的活動是一種有機的整體,體現了思維遞進。測量的方法與前面相同,學生根據前面活動所獲得的結果,可以推斷大小不同的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一樣。因此可以讓學生參照前一個活動的測量方法,獨立自主完成測量。〗
2、比較排開的水量,解釋浮力大小產生的原因
(1)學生將測量記錄的數據填入表格,對浮力大小與排開的水量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規律。總結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與浸入水中的體積大小與浮力的關系。
(2)引導學生把前后兩個測量活動中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排開的水量)有怎樣的關系?
A、泡沫塑料塊排開水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觀察數據、分析數據,從數據中得出有用的結論,完善學生的科學概念。〗
最后是第四個環節,聯系生活,拓展應用
提出問題:“一個人游泳時,仰泳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大,還是他潛水時受到的浮力大?”
“30萬噸的油輪與小貨船相比,哪個載重多?哪個浮力大?”
〖設計意圖:學生思考相互討論,深入理解將本課學習內容與生活實踐相聯系,讓學生體會: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精選說課稿模板錦集八篇】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錦集8篇06-13
精選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10-10
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10-14
蘭亭集序說課稿錦集5篇06-15
蘭亭集序說課稿錦集9篇05-22
蘭亭集序說課稿錦集五篇05-11
蘭亭集序說課稿錦集九篇04-14
【精選】計劃方案模板錦集10篇01-19
精選會議方案模板錦集5篇12-31
【精選】聘用合同模板錦集9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