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化學說課稿

時間:2021-06-14 16:16:17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化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八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化學說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化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八篇

化學說課稿 篇1

  本節課是在上一節介紹金屬物理性質的基礎上,側重介紹金屬的化學性質,重點介紹金屬與氧氣的反應,以及金屬的活動性順序。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 .. 金屬的化學性質(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第八單元金屬和金屬材料》的《課題二金屬的化學性質》我將從以下幾點來分析這節課

  一、 教材分析:

  1、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上一節介紹金屬物理性質的基礎上,側重介紹金屬的化學性質,重點介紹金屬與氧氣的反應,以及金屬的活動性順序。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教材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驗事實出發,采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親自感受金屬與氧氣以及鹽酸等反應的不同,加深學生對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用途關系的了解,認識到金屬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教材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如置換反應、金屬活動性的順序認識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過實驗,層層引導,深入討論,并歸納得出結論。在活動與探究的過程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同時使他們獲得新知識。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通過實驗探究認識金屬活動性的順序

  2)難點: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二、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化學課程標準和本班學生的實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探究金屬鎂.鋁、鋅.鐵.銅的化學性質,認識金屬化學活動性順序,記住常見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并能用它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2.過程與方法:進一步學習實驗探究,培養觀察.歸納能力.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金屬的活動性的探究,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他們更加樂于探究物質的奧秘.

  三、教材處理與學法指導:

  教材處理:首我提出一個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新買的鋁壺用了一陣子表面會變黑?”引入新課。對于金屬與氧氣反應的教學,我采取了再次做鎂條、鋁箔、鐵絲、銅絲等與氧氣反應的實驗,以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進行認真的對比和分析,從中得出金屬與氧氣反應的一些規律性知識。讓學生們懂得大多數金屬都能與氧氣反應,但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義上反映金屬的活潑程度:如鎂、鋁比較活潑,鐵、銅次之,金最不活潑。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究上,采用實驗—討論的教學模式,通過對實驗事實的分析,層層誘導,由學生自己歸納得出置換反應的特點,并通過對某些金屬的活動性的比較,進而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通過練習,使學生能應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處理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最后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設計“辨別戒指的真假”實驗方案并實施,回應本節課開始時提出的問題。

  學法指導:

  1.我個人認為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討上,不僅僅是為了獲得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2.置換反應的概念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歸納得出的,即通過對鎂、鋅、鐵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的分析,從反應物和生成物類別的角度歸納得出的。這樣的方法比較直觀,學生容易接受。置換反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主要是通過練習來感受的。我為此補充一些本地種植有關的聯系實際的習題,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金屬活動性順序是通過實驗,并在置換反應概念和其他一些實驗事實的基礎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進行:(1)從金屬與鹽酸或硫酸反應是否有氫氣生成,可以把金屬分為兩類,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強,不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弱。(2)從一種金屬能否把另一種金屬從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換出來,可以比較出這兩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能置換出來的,則這種金屬比另一種金屬活潑。(3)經過了很多類似實驗的探究過程,人們歸納和總結出了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4.為了讓學生感受金屬活動性順序在工農業生產的重要應用,我根據經常使用硫酸銅溶液的實際,設計了“用鋁桶裝硫酸銅溶液這一案例”。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身旁。

  四、 課堂教學設計:

  本節課我設計了六個環節來完成我的教學:

  分別為一、復習-激趣、

  二、創境-設疑、

  三、操作-體驗、

  四、討論-深化、

  五、小結-反思、

  六、實踐-應用。

  具體過程如下:

  (一)復習-激趣

  首先,我用幻燈片展示一組漫畫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課。圖片中的各個金屬在爭奪金屬王國的皇冠,一方面復習上節課有關金屬材料的知識,另一方面做探究實驗的主要用品,從這一環節可以提出“以什么樣的標準來確定誰是金屬王國的國王呢?”通過后面的一系列實驗探究得出他們的金屬活動性強弱。

  (二)創境-設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穿金戴銀”成為一種時尚。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幾件金銀手飾,他們最擔心買到假的金銀手飾。為此,本節課我采用“辨別戒指的真假?”這一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事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體現“化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這一理念,讓學生帶著探究的疑問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三)、操作-體驗

  雖然學生已做過鎂條、鐵絲、銅絲等與氧氣反應的實驗,但這些實驗,是分散在不同的章節中的,由于觀察的側重點不同,學生對與氧氣反應的條件可能注意不夠。因此本節課我安排學生再次做鎂條、鋁箔、鐵絲、銅絲等與氧氣反應的實驗,把它作為本課的第一個分組探究實驗。

  探究實驗一、鎂條、鐵絲、銅絲分別與氧氣反應。

  這樣做可以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從反應條件、實驗現象等進行認真的對比和分析,為什么鎂條在空氣中就能點燃,燃燒時發出耀眼的白光;鋁箔要加熱后,放入氧氣瓶中才出現強光;鐵絲光加熱放入氧氣瓶中無法燃燒,還必須要綁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濺的現象;銅絲加熱后,只是變黑,綁上火柴也無法燒。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得出這四種金屬的活潑性是Mg> Fe>Cu。 同時,也讓學生再次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據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程度或者反應現象的劇烈程度判斷金屬的活潑性,然后出示兩道思考題讓學生討論。

  接下來,引導學生按照上面的步驟和方法繼續完成以下的三個探究實驗。在這些探究實驗中,結論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師要提醒學生控制相似的實驗條件,選用金屬片大小要相近,溶液濃度要統一,反應時間也應該一致。

  探究實驗二、 A:鎂、鋅、鐵、銅與稀鹽酸的反應

  探究實驗三 B:鎂、鋅、鐵、銅與稀硫酸的反應

  (四) 討論-深化

  在這一環節中,要組織好小組間的討論。引導學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種金屬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的實驗現象及結論,練習書寫正確的化學方程式。

  總結出五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Mg> Zn>Fe>Cu。

  1、大多數金屬能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

  2、可根據金屬是否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或反應的劇烈程度判斷金屬的活動性強弱

  接下來讓學生觀察上述四個化學反應的特點,得出上述反應的共同點:

  1、反應物和產物都只有兩種

  2、反應物是單質和化合物,產物也是單質和化合物;

  引出置換反應的概念與特點和表達式

  3.接著讓學生繼續完成探究實驗四、

  在上冊書的第五單元《化學方程式》的課題一《質量守恒定律》的活動與探究的實驗中,我們曾經做過“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實驗”,在這里我們知道鐵釘是金屬,而硫酸銅溶液屬于金屬化合物溶液,那么他們的實驗現象是鐵釘的表面附著一層紅色的物質,經過驗證紅色的物質是銅,這能說明鐵比銅活潑,它可以把銅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來,這也是比較金屬活動性的依據之一。那請各小組同學用下列實驗用品分別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來探究幾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我及時指導各小組的實驗方案,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主要實驗有:1、鋁絲浸入CuSO4溶液中; 2、鐵釘浸入Al2(SO4)3溶液; 3、鐵釘浸入CuSO4溶液中, 4、銅絲浸入硝酸銀溶液中,5、銅絲浸入硫酸鋁溶液中。

  要求學生分析為什么鋁絲浸入硫酸銅溶液中有紅色物質析出,但銅絲浸入硫酸鋁溶液卻沒有什么現象?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有紅色物質析出,浸入硫酸鋁溶液中就沒有紅色的東西出現了。分析以上反應的共同點,形成小組意見。

  結論:部分金屬能與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

  可根據金屬能不能把另一種金屬從金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換出來,判斷金屬活動性的強弱。

  (五) 小結-反思

  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在操作-體驗和討論-深化的基礎上,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對以上四組探究實驗進行小結。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和歸納。板書如下:

  1、 置換反應

  特點: 單質+化合物 → 單質+化合物

  字母表示法:A + BC → B + AC

  2、 金屬的化學性質;

  (1)大多數金屬能與O2反應;

  (2)大多數金屬能與稀HCl或稀H2SO4反應;

  (3)部分金屬能與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

  3、 判斷常見金屬活動性強弱的方法;

  (1)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程度。

  (2)金屬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

  (3)金屬與能否與金屬化合物的溶液反應;

  4、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有必要在這一環節對學生進行相關習題的訓練,除了教科書和相配套的練習冊上的習題外,我又補充了兩個案例。

  A案例、“酸菜鮮魚湯”是藤橋“召君飯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湯的鋁鍋很不耐用,鋁鍋沒用多久,鍋底就漏洞了。請你分析一下這是為什么?

  B案例、同學們家里大多種有芒果樹,每年芒果樹修枝后,都要噴灑濃度為0.2%的硫酸銅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鐵桶配好農藥后,第二天才噴藥,結果發現害蟲沒殺死,鐵桶壁上有紅色的東西沾在上面。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農藥殺不死害蟲?鐵桶壁上的紅色物質是什么?

  這兩個案例就發生在身邊,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真真確確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學”。

  反思: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實驗的基礎上組織好討論,這是有關金屬活動性順序探究活動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證。

  (六)、實踐-應用

  本環節主要是指導學生設計實驗鑒別金戒指、銀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回應解答課前學生的疑問。為避免學生設計實驗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場上的騙子一般用銅、鋅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屬鋁假冒銀戒指,主要是兩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時,教師要及時傾聽各小組的方案,及時糾正一些錯誤的設計,要特別注意當地一些民間的錯誤傳說,例如,當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墻上劃線,根據線的深淺來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雞蛋白包裹戒指,看雞蛋白是否變黑來判定戒指的真假。這些方案都應該讓同學們自己嘗試一下。

化學說課稿 篇2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創意”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依據課標說理念:

  本課題主要采用問題探究來設計教學,始終貫穿“設置主題──分析思考──實驗探究──總結交流”的教學流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據學情說教材

  《空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學生在過去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中,對空氣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顯得比較零碎,不夠深入。學生已經了解空氣占據空間,空氣有質量、能流動,空氣里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本課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教材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通過學習“走進化學世界”,對學習化學有了基本的了解,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單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先從宏觀上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用途、空氣的發現史等,為課題2和課題3從宏觀上研究氧氣的性質和制取奠定基礎,同時也為第三單元從微觀上學習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鋪墊,所以,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既是對于以前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又是對以后的知識則起著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梁。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2、結構特點

  這一節內容包括三個小標題:“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內容的安排上既沒有與小學科學課中的知識重復,又以此為基礎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個小標題,在結構上有著遞進的關系。

  根據教材及課程標準,我將本節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空氣的組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3、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并了解空氣的組成;

  2.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并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設計、學會觀察實驗現象并加以描述,對相關實驗現象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并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2.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并從實驗信息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3.在探究過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3.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4.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

  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儀器、藥品: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裝置、紅磷。……

  三、創設情景說策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終生發展奠定基礎。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我主要采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培養學生勇于創新、敢于進取的科學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注重體現教與學合理的運行機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動說流程

  引入課題→探究1:證明空氣的存在→探究2:探討空氣成分(包括:空氣中有哪些物質;科學家探索空氣成分的歷史與評價等)→探究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

  [新課導入] 猜謎語:“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你的身邊常圍繞……”。該謎語的謎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氣的存在

  你對空氣知道多少?請同學們盡可能多地提出有關空氣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①為什么空氣看不見而又摸不著?

  ②怎么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么物質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么這些物質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⑥為什么風景區的空氣比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工業城市的空氣質量比較差?

  ⑦為什么有的物質在空氣中燃燒?……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空氣的成分。主要解決你們提出的下列問題:

  ②怎么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么物質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么這些物質是什么?又分別有多少?

  實驗探究1:想一想,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還有哪些辦法能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來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列舉的實例和實驗可能有:

  1:把一個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水槽,向下壓,塑料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說明塑料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擠,會看到有許多氣泡從瓶口冒出,松開手后,塑料瓶中出現水柱,說明空氣確實存在。

  3:把一個壓扁的塑料袋抖開,再將袋口系住,用雙手擠壓塑料袋,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塑料袋內充滿了空氣。

  4:用扇子朝臉扇,感覺有風,就是因為空氣在流動。

  實驗驗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獲取結論:空氣是客觀存在的。

  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再描述提出的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比較各種方案的優缺點,

  學生進行實驗,對實驗的現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結論。

  意圖及目的:以有關空氣的故事或有關空氣的趣味實驗導入,迅速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產生對化學的親近感。 設疑,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對實驗設計的評價能力

  二、【實驗探究2】空氣的組成

  主題設置: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那么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它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如果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則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

  提出假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假設。

  收集證據,設計實驗:

  根據已有知識,聯系生活經驗,收集到的證據可能有:

  ①動物進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氣,并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氣;

  ③將木條先放在一瓶氧氣中燃燒,再將一根燃著的木條放到一瓶空氣中;

  ④夏天,從冰箱里拿出冰礦泉水,片刻后,礦泉水瓶外壁就會有水珠凝結;

  ⑤酥脆的餅干在空氣中長時間放置會受潮變軟

  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氣中的石灰水…

  做出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其他雜質(如塵埃)等多種物質。

  思維延伸:空氣中還有其他成分嗎?

  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對空氣成分的研究過程。

  1、通過對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過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錫通過這一實驗得出了什么結論?

  3、拉瓦錫得出的結論有無不足?

  開拓視野:稀有氣體的發現史。

  獲得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多種成分。

  根據已有知識,聯系生活經驗,收集證據,進行歸納并得出結論

  學生自主學習拉瓦錫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

  1.了解拉瓦錫研究空氣的實驗所表現的科學態度

  2.了解拉瓦錫得出的“空氣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的結論,體會其實驗原理

  3.了解空氣中還有各種稀有氣體等其他成分,認識拉瓦錫的結論中的不足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歸納總結能力,搜集證據的能力, 學會將化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使學生初步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告誡學生不迷信權威,樹立“學無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學史進行嚴肅認真,敢于創新的優良品質的教育。

  三【實驗探究3】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主題設置:大家對空氣的認識主要來自生活常識,空氣中還有其他的成分嗎?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含量又分別是多少呢?能否測定出廣口瓶中氧氣的體積?

  設計方案:利用拉瓦錫的實驗方法再進行實驗;

  思維遷移:仿照此實驗,提供如下圖的實驗裝置及紅磷,我們能否利用它來測定氧氣體積呢?

  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現象并思考.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如上圖)向集氣瓶內裝入少量水,并作上記號。并將集氣瓶內水以上的部分分為五等分,做好記號。

  3.向燃燒匙中加入稍過量的紅磷,關閉彈簧夾后,點燃紅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緊。

  4.提示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現象。

  5.冷卻后,打開彈簧夾,再由學生觀察現象。

  6.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相當于原集氣瓶內空氣中哪種氣體的體積? 水進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繼續上升,不能繼續上升又說明了什么?

  7.用燃者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觀察現象,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討論。

  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進行實驗,并解釋實驗原理

  水為何進入集氣瓶內,可先提一個問題:滴管怎么吸取液體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體?

  學生討論如何吸取

  【學生思考】水為何會進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取決于誰的體積?

  學生分組討論,并報告討論結果。

  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的現象:紅磷燃燒時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熱量,并有大量白煙,最終燃燒停止。

  學生觀察: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進入廣口瓶中,約占紅磷燃燒前瓶中空氣體積的1/5。

  學生分組討論后,各組派代表回答。

  意圖及目的:通過實驗增強感性認識,解決學生的疑難,培養觀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養分析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增進學生間友誼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問題進行交流。

  形成結論:

  a.由于過量的紅磷燃燒時耗盡了人造集氣瓶內空氣中的氧氣,使瓶內氣體減少,壓強降低,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就會進入瓶中。而且集氣瓶內氧氣被消耗多少,進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從燒杯中進入集氣瓶的水的體積就相當于原瓶內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b.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c.集氣瓶內余下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燃著的木條熄滅,證明它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反思:做這個實驗時如果進入的水達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紅磷的量為什么要過量?

  思維點撥:完成這個實驗的關鍵是:紅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證能夠將瓶內氧氣耗盡;整個裝置氣密性要好,不能漏氣;要注意待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時再打開止水夾。

  拓展與運用:按上述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你認為還有何不足?紅磷可否用蠟燭、木炭、硫等其他物質代替?

  學生體會實驗原理并從中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學生再次進行討論并得出結論①裝置氣密性不好;②紅磷不足,沒有把氧氣耗盡;③沒有等到冷卻就打開止水夾。

  學生討論后得出:上述體積是估算的,存在較大誤差。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交流中取長補短。 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評價能力。

  拓展反饋 : 作業設計

  1、思考題: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對反應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實驗:自己設計一個可行的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并動手做一做。

  意圖及目的:作業的設計緊扣大綱,突出重、難點,并通過系統 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擴大知識 面,進一步促使他們將知識轉為能力。 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板書設計: 課題一 空氣

  一、空氣的存在

  二、空氣的組成

  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量

化學說課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我們學習了 這為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后面我們還要學 。可見本節課在整個教材體系中也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本節課也是由理論轉變為實際的橋梁,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2) 過程與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 教學重點、難點與解決方法

  (1) 教學重點:

  (2) 教學難點:

  重點、難點解決方法:

  現在是一個網絡發過的社會,所以本節課我會利用現代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和教師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微觀思維的發展。

  二、 教法與學法

  1. 說教法

  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說過:“科學知識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通過教師演示實驗或組織學

  生親手實驗操作,能把書本知識由抽象變成具體,變無形于有形,使學生易獲取多方面知識,鞏固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探究學習”。根據新教材編寫特點,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這一節課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培養目標,我采用美國著名現代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問題”-------實驗探究教學法配合互動教學法 。主要是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等活動過程,師生雙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處于協作關系(新型的師生關系)。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體驗學習化學的快樂,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學生情況分析

  對已進入初三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課堂他們厭倦教師的說教灌輸的教學方式,希望教師能創設便于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所以本節課我設計了很多活動:比如,“我會填”“我會答”“討論與交流”等。這樣,不但能讓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而且還能為學生在探索中學會學習。

  2.說學法

  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還說過:“一個差的教師只會奉獻,而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發現真理。”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現代的教學,應以發現為重點,確實幫助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教會學生如:(1)實驗探究法。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分組準備實驗,分組討論,使學生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將分成十個階段進行,同時將全班分成六個小組。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演示燒手帕的化學小魔術。提出問題:為什么手帕燒不壞呢? (這樣設計是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條:“讓每一個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化學。”這樣做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感受到在生活中化學是無處不在的。)

  第二階段:教師演示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

  我會在大屏幕上將實驗所要用到的儀器、藥品及實驗步驟給出,由各小組進行討論,最后發表自己的見解。來預測可能產生哪些現象?然后由老師演示實驗,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結束

  后由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燃燒的條件是:(1)有可燃物(2)與氧氣接觸(3)溫度達到著火點以上。

  第三階段:提出問題:如果我想讓水中的白磷也燃燒,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由小組再次進行討論,拿出實驗方案。然后選定最佳方案由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實驗結束后由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出燃燒是三個條件要同時具備的。

  (這樣設計依據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第二條:“給每一個學生提供一個平等的學習機會,同時可以使不能程度的學生有所提高。”這樣設計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化的的積極性,以及培養他們動手和動腦的能力。)

  第四階段:我設計了一個小環節-------叫做我會答:在這個環節中我將會出幾道和實際生活相關的習題:

  比如:正在燃燒的爐子(1)如果不再繼續加柴禾,爐火還能繼續燃燒嗎?

  (2)如果把爐門關的嚴嚴的,一點氣不通,爐火還能繼續燃燒嗎?

  (3) 如果把燃著的柴禾拿走,爐火還能繼續燃燒嗎?

  這些問題都是由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回答。看看哪組的答案好。

  (這樣設計可以與生活相關系起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處于興奮狀態,還可以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

  第五階段:我們知道了燃燒的條件了,都可以生火。從古至今,火給人類帶來了很多的好處,讓各個小組討論,然后說說火對于人類都有哪些好處?

  (這樣設計可以進行學科滲透。與歷史等學科相連。)

  第六階段:播放錄像片:20xx年吉林省遼源市中心醫院的火災。讓同學們體會到,火可以為人類造福,同時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看完后讓學生們說說如果你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么辦?

  (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了解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知道事物是兩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還可以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珍惜生命,愛護國家財產。)

  第七階段:創設情境:大火我們可以撥打119。要是遇到一些小火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在這個階段要進行學生的分組實驗。給出一個大燒杯,燒杯中放有一根燃著的的蠟燭,提出問題:如果我想讓燒杯中的蠟燭熄滅,你想怎么辦?由小組進行討論,拿出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后由各小組代表發言。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滅火的原理。

  (這樣設計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同時還可以鍛煉他們的設計實驗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總結的能力。)

  第八階段:結合生活實際的小環節-----我會答。

  給出幾個生活中的例子:

  1.如果炒菜的油鍋著火了怎么辦?

  2.如果實驗桌上酒精灑了,著火了怎么辦?

  3.如果液化石油氣著火了怎么辦?

  4.如果電器著火了怎么辦?

  (這樣設計是想讓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感覺到化學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很有用,以激發他們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九階段:通過錄像片介紹一些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識以及一些滅火器具的使用方法。

  第十階段:反思小結。這個階段會提出問題:這節課你都學到了哪些知識。由各小組分別討論回答。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串線總結。

  3. 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主要分為 部分。分別是

  4.布置作業:

  本節課的作業為:書后 頁 題。以及我從參考書中選取的習題。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次訓練,還練習了一部分的實際生活相關的題,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學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撥尖和減負的目的。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采用教師引導,學生為主,師生協作,以實驗為基礎,以思維為重點的合作探究教學形式,著重了兩個體現、四個突出。

  1. 兩個體現:

  (1) 體現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

  (2) 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2. 四個突出:

  (1) 以實驗為基礎,引導科學發現

  (2) 以思維為核心,開展問題探究

  (3) 以學生為主體,促進知識內化

  (4) 以小組為單位,構建研究氯圍

  那么以上就是我關于 說課的內容。謝謝大家!

化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這部分內容我主要從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幾方面進行說課。

  1、課標的要求,能應用化學平衡理論描述溶解平衡,知道轉化的本質。

  2、地位和作用: 在學生學習了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鹽類水解平衡后,再介紹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水溶液中離子平衡相關理論,更好地理解在溶液中發生離子反應的原理。沉淀溶解平衡的過程分析,體現了化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在教學功能上這一節起著延伸、拓展和鞏固前面所學知識的作用。

  3、教學內容: 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作為一種平衡體系,遵從平衡移動原理。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度盡管很小,但不會等于零,如Ag2S,難溶≠不溶。以辯證思維為特征,以溶解與沉淀這兩個互逆的過程為研究對象,論證物質溶解的決對性和物質溶解限度大小的相對性,并且在論證物質的“溶”與“不溶”之間更使水溶液中各種微觀粒子的相互作用以動態的形式展示出來,最終得出結論: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沉淀的轉化實質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動的過程。

  4、學情分析: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鹽類水解平衡,對平衡及平衡移動的基本知識,探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我采用了理論分析和實驗探究并重,以思考與交流為主線,注重學習過程,強調學生主動參與。

  5、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掌握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應用;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2)了解溶度積的意義;

  【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推理出新的知識。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自然科學中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

  二 、說重點難點

  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為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難點為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的建立。

  三、說教法學法

  教法:通過問題轉化→思維方式轉化→知識遷移→歸納總結等一系列學習活動過程,采用講授法、問題探究法、讀書指導法、討論教學法。師生雙方相互配合,共同解決問題,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以理論分析和實驗探究并重,以思考與交流為主線,注重學習過程,強調學生主動參與。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化。

  學法:主要采用“問題情景-實驗探究-質疑討論-分析推理-整合運用”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新課引入 ,通過補充實驗,回顧溶解平衡的相關知識,為后面將“有難溶物生成的離子反應”轉化為“難溶電解質溶解的問題”來研究作鋪墊。

  1、實驗1:展示室溫下NaCl的飽和溶液;并大屏幕顯示(1)如何證明是飽和溶液?(2)有何特點?(3)預使該溶液中NaCl析出的方法?;學生討論回答。

  2、實驗2:取4mlNaCl的飽和溶液,滴加1-2滴濃HCl可觀察到大量白色沉淀。設置疑問,引發思考:沉淀是什么?沉淀產生說明什么?

  3、小結:實驗和討論共同證明溶解在溶液中的Na+和Cl-依然存在相互作用,仍然有機會重新結合,甚至形成NaCl“沉淀”析出。(1)這與溶液中有難溶電解質生成的離子反應有極大的相似性。(2)證明NaCl溶解過程是可逆的,在NaCl的飽和溶液中確實存在溶解平衡。

  4、引入課題:可溶性電解質的溶解存在溶解平衡,那么難溶電解質在水中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呢?學生回答:盡管難溶電解質難溶于水,但在水中也會建立動態平衡。

  設計意圖:通過對舊知的復習探究將學生的思維步步引向,深入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6分鐘)

  第二環節:思維模式轉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作用在于讓學生應用已學知識積極思考,有利于其對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突破難點。

  1、多媒體播放:[思考與交流1]和資料。采用思考、討論交流的方式提出探究性問題

  1)問題一:對“溶”與“不溶”的理解?

  2 問題二:Ag+和Cl-生成沉淀的離子反應是否能真正進行到底?

  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1)溶解度可以很小很小,但仍有度。“溶”與“不溶”是相對的,沒有絕對不溶的物質。(2)生成沉淀的離子反應不能真正進行到底。說生成沉淀的離子反應能夠完全也是相對的。(3)生成沉淀的離子反應能夠發生,在于生成物的溶解度小。盡管AgCl溶解度很小,但并不是絕對不溶。溶液中三種有關反應的粒子共存。

  Ag+(aq) + Cl- (aq) = AgCl(s)

  這樣可以將生成沉淀的反應轉化成固體AgCl溶解的問題,從固體溶解平衡的角度,AgCl在溶液中存在兩個過程,一方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少量Ag+和Cl-脫離AgCl表面溶于水中,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和Cl-受AgCl表面正負離子吸引回到AgCl表面析出。

  AgCl(s) = Ag+(aq) + Cl- (aq)

  沉淀、溶解之間的動態平衡的存在決定了Ag+和Cl-的反應不能完全進行到底。

  設計意圖:問題轉化,當需要深入了解事物的變化原因時,常需要擺脫習慣的定勢思維模式,學會變換觀察問題的角度來重新認識和思考。通過合作探究,讓學生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10分鐘)

  第三環節:歸納總結,暢談收獲。用平衡理論研究難溶電解質溶解平衡。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形成重點知識網絡。

  學生分組總結難溶電解質溶解平衡的相關知識:

  1、 定義:在一定條件下,難溶電解質溶解成離子的速率等于離子重新結合成沉淀的速率,溶液中各離子的濃度保持不變的狀態。

  通過學生討論:回顧比較與電離平衡的聯系與區別,分清幾種平衡的研究對象和平衡過程,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表達式:

  AgCl(s) = Ag+(aq) + Cl- (aq)

  學生練習BaSO4 , Mg(OH)2等溶解平衡表達式。

  3、特征:“逆”,“等”,“動”,“定”,“變”。

  4、影響因素:

  (1)內因:電解質本身的性質

  (2)外因:遵循平衡移動原理

  a、濃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動

  b、溫度:升溫,多數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動

  5、溶解平衡常數——溶度積(Ksp)學生閱讀【科學視野】,復習化學平衡常數的定義、表達式、意義。

  (1)表達式: Ksp =C(Ag+)、C(Cl-)

  (2)Ksp 的意義:Ksp的大小只與難溶電解質的性質和溫度有關。離子濃度改變可使平衡移動,但Ksp不變。相同溫度時,Ksp越大,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度越大。

  (3)Ksp的應用

  課堂總結: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作為一種平衡體系,遵從平衡移動原理。

  設計意圖:學生自己得出來的要比教師講出來的好的多,完成了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的相關知識,這是一個不小的收獲。達到了探究的效果,并有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過程。(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20分鐘)

  第四環節: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通過課后 1、2、5、題的練習,加深對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理論的認識,同時理論聯系實際,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6分鐘)

  第五環節:科堂小結;布置作業;課外研討,遷移創新。

  查找資料:沉淀反應在生產,科研,環保等領域的應用。這一環節主要是課堂知識的延伸和發展(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3分鐘)

  五 、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所以板書主要寫出了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的相關理論知識。(見附表)

  六、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為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要抓住平衡的思想來授課。之前學過化學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有了這樣的基礎,應該說對沉淀的溶解平衡,學生感到容易理解,但還是應該對于沉淀的溶解平衡的特點講解清楚。教學資源利用合理。

  七、說教學評價

  這部分內容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較多,通過學習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理解,判斷,分析,推理,計算的能力。符合新課程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化的思想。也符合化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理念。

  八、板書設計

  第四節 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

  一、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

  1、定義:在一定條件下,難溶電解質溶解成離子的速率等于離子重新結合成沉淀的速率,溶液中各離子的濃度保持不變的狀態。

  2、表達式:

  AgCl(s) = Ag+(aq) + Cl- (aq)

  3、特征:“逆”,“等”,“動”,“定”,“變”。

  4、影響因素:

  (1)內因:電解質本身的性質

  (2)外因:遵循平衡移動原理

  a、濃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動

  b、溫度:升溫,多數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動

  5、難溶電解質溶解平衡常數——溶度積(Ksp)

  (1)表達式: Ksp = C(Ag+)、C(Cl-)

  (2)Ksp 的意義:Ksp的大小只與難溶電解質的性質和溫度有關。離子濃度改變可使平衡移動,但Ksp不變。相同溫度時,Ksp越大,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度越大。

  (3)Ksp的應用

化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溶液的形成》,選自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 第九單元第一節。這是一節課前說課。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學程序三個方面來進行說課。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介紹溶液的基礎知識,是以后學習溶解度以及溶質質量分數的基礎。在以后的學習過程當中,有很多化學反應都是在溶液當中發生的,所以要求學生系統的掌握溶液的基本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A.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溶液、溶質和溶劑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征與組成;

  2) 了解乳濁液的概念,知道乳化現象;

  3) 了解溶液在生產生活方面的應用;

  2、 過程和方法

  1) 通過觀察溶液形成的現象及其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探究問題的思維方式;

  2) 通過一些實驗探究,進一步學習對比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從多角度、多側面來認識同一問題;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 引導學生產生勤于思考、善于發問的好習慣;

  B. 教學重點

  1、 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質、溶劑三者之間的關系

  2、 溶液的特征與組成

  C. 教學難點

  1、 乳濁液的概念,乳化現象的解釋

  2、 溶液與溶質之間的辯證關系

  二、 教法分析

  溶液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類物質,它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很大的聯系,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物質入手,通過對這些物質進行分析歸納,使學生對溶液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知識。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溶液的概念,更加直觀。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認識到化學學科的社會意義,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

  三、 教學程序

  首先從學生們最熟悉的物質入手,引出新課溶液的形成,通過蔗糖溶于水的實驗介紹溶液的概念,講解溶液的特征和組成。通過實驗介紹溶質與溶劑之間的辯證關系。再由實驗引出乳濁液、乳化現象,最后介紹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板書設計

  9.1 溶液的形成

  一、 溶液的定義

  特征:均一、穩定

  組成:溶質、溶劑

  二、 乳濁液的定義

  乳化現象

  溶液的應用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說課內容。懇請老師、同學批評指正。謝謝!

化學說課稿 篇6

  隨著交通、通訊的現代化及世界人口的急劇膨脹,地球也仿佛變小了,地球對我們來說真是太寶貴了,在科學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還沒有在太陽系附近找到類似地球那樣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但是,如今我們的地球生態已經嚴重惡化,人們向自然界索取得近乎殘酷了,因此大自然也向人類報復了,近年來地球的平均溫度升高就是十分危險的信號,由于采伐森林過度,水土難以保持,洪水、風沙就接踵而來……21世紀的主人位,讓我們從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做起吧!今天我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綠色的歌謠》一課與大家共同探討現代教學思想以及教學策略。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綠色的歌謠》是一首動人的歌謠,其主題思想集中在第二段歌詞之中:“不能讓綠色越來越少,綠色是我們的需要,綠色是生命的旗號,綠色是春天的微笑”。

  歌曲由兩個樂段構成,第一樂段中是最富有特點的節奏是“times;times;times;○”,這一節奏型一共出現了六次,富有少年兒童們活潑跳躍的動感。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①以歡快、活潑的情緒,飽滿富有彈性的歌聲表現少年兒童們活潑跳躍的動感。

  ②以圖片對比,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③以各種手制打擊樂器使學生會用于音樂課上。

  3、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教學重點

  a、能準確而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b、能用各種打擊樂器表現2/4拍的強弱規律;

  c、使學生學會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②教學難點

  a、能相互配合,并完整表達歌曲的情緒;

  b、能自由創編。

  二、設計思路

  整個教學過程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更多關注學生行為狀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相交流,激發學生投入和參與。教師提供多種參與情景、條件使學生都有參與體驗的機會,通過實踐,深切體會綠色是生命的象征,達到教學目標。

  三、說教法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根據課改要求在學生的生活范圍和認識領域而設計了這一教學思路:

  第一、興趣性原則

  在課堂中我采用了各種打擊樂器和手制樂器來渲染氣氛和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實踐性原則

  我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各項音樂活動,增強學生表現的自信心,獲得音樂審美體驗。還設計了肢體動作進一步協調思維敏捷開擴,并得到發展,還讓學生自己創編動作進行歌舞表演,充分讓學生體驗學習之快樂。

  第三、感受探索

  在課堂中以生活中常見或聽到蛙聲、鳥聲、風聲、流水聲等等,使學生去感受和探索。

  第四、環境保護

  在教學時,根據一些可靠的資料發散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的環境意識。

  四、說學法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兩幅相對的圖片,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平時觀察到的聲音和手制樂器的打擊感受音樂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舞蹈創編、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學生自己“說一說”、“拍一拍”、“念一念”、“聽一聽”、“唱一唱”、“學一學”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合作實踐、交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五、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產生探究欲望

  1、出示圖片放歡快的樂曲

  通過圖片和樂曲,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界的美麗景色及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2、聯想生活引入課題

  為使學生體驗到音樂情境的興趣,我設問引入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

  (二)分析問題,主動探究

  1、出示主題圖

  根據學生的設問,出示掛圖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并說出曲子的調式、拍號、速度和情緒。

  2、提問

  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對教師駕駛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優化課堂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課堂提問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3、建立聯系

  請同學們念一念、聽一聽、唱一唱、學一學,把自己的發現與同桌交流,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發現內在聯系,培養學生有意識地觀察問題的能力與合作的習慣。

  (三)提供探索機會,讓學生探索

  音樂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大膽創編,實踐推想,合作與學生在不斷探索中去體會新知識的那種成就感;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創作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2、環保教育

  長期以來,人們對地球索取多,保護少,我們憑借綠化、種樹的力量改善環境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鞏固新知識

  鞏固新知識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而每到這個環節也是學生的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時候,因此我們在這個環節中采用了唱游法來激發學習的熱情。

  五、全課小節

  同學們,你們是21世紀的主人,肩負重任,讓我們從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在歌聲中結束這一課)。

  六、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努力讓學生自己去感受音樂,充分發揮學生裝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綠化、環保的重要性。音樂最具不確定性,解釋的自由度多、最大的,所以音樂可以讓每一位學習用自己的獨特的方式想象、理解,來宣泄自己的情感。在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這樣的自由,以激發學生創新的潛能,給他們探究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大膽想象,自由創編。

化學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好:

  很高興能在這里就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六單元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課時二氧化碳的教學和大家一起交流我的教學思路和方法。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與學法指導、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程序、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展示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CO2是化合物中氧化物的典型代表,與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關系密切,此前學生已學了氧氣及碳單質的知識,CO2的學習使學生對物質的認識由單質深入到化合物,對今后繼續學習其他化合物知識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課以學生身邊最熟悉的CO2作為學習素材,通過豐富、生動的感性知識,使學生既能學習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方法,初步認識物質性質與用途的關系,又能從中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

  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以及初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確定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質,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CO2性質的探究,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初步學會歸納、概括、對比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和討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增強安全意識。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探究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并對探究的結果進行總結歸納,落實知識,學會應用。

  教學難點: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原理及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二、學情分析與學法指導

  學情分析:

  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強烈的探索,感受到了化學實驗所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但他們的心理發展不夠成熟,認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較弱,對問題的認識往往比較膚淺和片面,因此學生之間需要合作,互動交流,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同時也需要教師的適時點撥和引導。

  學法指導:主要體現了三個字“疑”、“探”、“用”。

  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自學,提出問題或疑惑。

  探:通過學生自探,同桌合探,小組互探及師生共探等多邊互動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用: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相關的問題,做到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的選擇,既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也要注重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啟發法,實驗探究法,歸納總結法等方法進行教學,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自主探索、親身體驗、主動建構知識,師生、生生間協作互動、平等對話。

  教學手段:將現代信息技術(視頻、ppt課件)及傳統教學媒體(實驗、黑板等)與教學資源有機整合,以達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四、教學程序:

  1.設計理念: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增進對科學探究的體驗,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 設計創意:

  (1)打破教材編排順序,按情景、問題、探究的順序學習,以學生活動為邏輯主線,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2)簡單改進教材中的實驗,確保實驗成功,現象明顯。

  根據上述教學理念,我設計從以下五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個環節:創景激趣,明確目標。即導入新課(2分鐘)

  首先用圖片引入課題,提出問題:為什么“我”有哪些用途?通過情景導入和設置問題懸念,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后,再及時提出學習目標,從而使學生思維積極迅速地進入到學習狀態中,此環節用時雖短,但卻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第二個環節:互動探究,合作釋疑。即新課教學(28分鐘)

  對二氧化碳性質和用途的認識是本節課的核心,采用三種方式進行。

  1.自學課本,初步感知。讓學生課前先自學課本第117-120頁,并完成導學案上自主學習部分的練習,讓學生初步了解CO2,課堂上再讓學生觀察正放在桌子上的一瓶CO2,然后自己歸納總結出CO2的物理性質,這樣做的目的旨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對知識的歸納能力。

  2.實驗探究,深化認識。對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燒及是否與水反應的學習,是讓學生先猜想,再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探究來驗證其猜想。

  探究一:首先演示實驗和補充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它是否能支持燃燒。然后對教材實驗裝置進行簡單的改進后教師再演示,因為這一實驗若按教材操作,成功率不高,甚至出現相反的現象,因此我用一個玻璃杯,然后把二氧化碳從背蠟燭的一面緩緩倒入,實驗這樣改進后,現象更加明顯,實驗成功率高,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能像水一樣傾倒,并再次證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探究二:CO2與水的反應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設計用控制變量的探究性實驗來突破。我把教材中實驗設計為師生合作分組實驗,首先由教師演示稀醋酸、鹽酸、硫酸使紫色石蕊紙花變紅實驗,認識紫色石蕊溶液遇酸變紅規律的后,讓學生往前面CO2溶解性實驗后的礦泉水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觀察到溶液變成紅色,引導學生思考:溶液為什么會變色,是什么使它變色?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大膽猜想,學生可能會有許多不同的猜想,這時再引導學生分析做出以下三種合理假設:假設一:水使石蕊變色;假設二:CO2使石蕊變色;假設三:CO2與水反應后的生成物使石蕊變色。然后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的方法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小組間匯報交流、評價改進實驗方案后依據方案分組進行探究,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后讓學生代表上臺展示匯報實驗過程及結果。最后教師取出探究假設三這組實驗瓶中的紙花,用酒精燈烘干,向學生展示前后實驗中用到的五朵小花,對比觀察它們顏色的變化,師生共同收集證據,證明是假設三成立,得出是CO2與水反應后生成的碳酸使石蕊變色的結論,從而達到突破教學難點的目的。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和討論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上述設計正是體現了這一基本理念。

  探究三:將雪碧碳酸飲料振蕩后打開瓶蓋,觀察到冒出很多氣泡后,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發現石灰水變渾濁。提出問題:為什么碳酸飲料會產生CO2?CO2如何檢驗?從而明確CO2與石灰水反應的原理,得出CO2檢驗方法,從生活走進化學。通過學生熟悉的碳酸飲料來探究物質的性質,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3.介紹完二氧化碳的用途后,我又展開對二氧化碳的另一面的學習。用學到的知識去分析,再利用課件模擬燈火實驗,聯系生活實際,對學生適時地進行安全教育。在教學中我用兩段視頻讓學生從化學的角度認識自然界中碳的循環,以及國際上對溫室效應的處理措施,和個人應該如何做,讓學生的生活與社會聯系起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4.聯系性質,了解用途。CO2的性質學習完畢后,引導學生用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學科學習方法,同時聯系生活實際,由學生自己說說二氧化碳的用途,說不完整的,再由多媒體展示,以增大知識容量,縮短教學時間。這樣既能使學生懂得學習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際意義,又以新的形式鞏固了新課內容,加強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體會到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從化學走進生活。

  第三個環節:當堂練習,評價反饋。(8分鐘)

  我設計了基礎題,鞏固題,提升題三個層次的習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當堂完成不同層次的練習,從而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然后師生共同對練習進行評價反饋,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查缺補漏。

  第四個環節:總結反芻,發展能力(5分鐘)

  課堂練習反饋后,我先讓學生個人或小組討論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教師再進行補充完善,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這樣既能鞏固強化所學知識,又便于學生課后記憶,也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第五個環節:課后實踐,拓展思維(2分鐘)

  讓學生課后通過圖書、互聯網等各種渠道查找資料,撰寫一篇關于CO2氣體的功與過的小論文,制作“保護環境”的宣傳小卡片,呼吁大家保護地球、保護環境。通過開放性、實踐性的課外活動,既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又促進學生將文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五、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課我采用了知識網絡式板書,這樣的板書設計重點、關鍵突出,簡單明了,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也便于課后進行復習和記憶。

  二氧化碳(CO2)

  一、物理性質:

  二、化學性質:

  1、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滅火

  2、不能供給呼吸

  3、CO2 + H2O = H2CO3(不穩定) 制碳酸飲料

  4、CO2 + Ca(OH)2 = CaCO3↓ + H2O 檢驗CO2

  六、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體現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放在首位,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但是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課堂生成資源,靈活調整教學思路,留給學生充分思考、探究、交流討論的時間和空間,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

  最后,我用陶行知所說的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說課,教師應當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他們,解放他們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他們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他們的嘴,使他們能說。所以,我力求使和化學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想象探究的藍天,成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晴空。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化學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本節課的設計思路)

  碳酸氫鈉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較廣,但是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卻知道的較少,應用起來會比較困難。教材中有關碳酸氫鈉的學習是在《第十一單元課題一生活中常見的鹽》中。本課題中對碳酸氫鈉的講述不是很多,書中只介紹了“碳酸氫鈉是焙制糕點所用的發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醫療上,它是治療胃酸過多癥的一種藥劑。”以及碳酸氫鈉能與稀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學生只知道這些內容很難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問題。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更好的體現化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價值。我認為有必要使學生拓展一下思路,而且可以使比較零散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條理性,還不會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因此,我設計了本節課。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酸和堿的知識,而且學生已經接觸了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的實驗,并且具備了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以及實驗操作能力。這些將成為學生上好本節課的關鍵。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碳酸氫鈉的組成及其性質。

  2、運用所學碳酸氫鈉的性質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及分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

  2、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輕松愉快地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息息相關

  的化學世界,形成持續學習化學的興趣。

  2、體會到化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學習價值。

  3、通過學習增強學生對長輩的尊敬之情,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的探究。

  教學難點:碳酸氫鈉的性質與用途的關系。(應用)

  四、教學用具

  鐵架臺(帶鐵夾)、試管、試管夾、藥匙、酒精燈、玻璃棒、玻璃片、膠頭滴管、碳酸氫鈉、pH試紙、標準比色卡、澄清石灰水、稀鹽酸、蒸餾水、碳酸氫鈉溶液、酚酞試液、紫色石蕊試液。

  五、教法

  情境創設、問題引導、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

  六、學法

  實驗探究、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

  七、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創設情境

  引出問題

  實驗探究

  解決問題

  交流討論

  歸納升華

  學以致用

  回歸生活

  (二)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師】放錄像:孩子在***幫助下自制汽水,然后端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喝,最后自己喝。并且很高興的說:“還挺好喝的嗎!我會制汽水了,我能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做點事情了。我好高興。”

  【師】提問:看了剛才的錄像,同學們想說些什么嗎?

  【生】(會有很多想說的)我也會制汽水;這個小男孩很棒;小男孩很懂禮貌;制汽水都需要什么;怎么那么多的氣泡啊等等。

  【師】進行簡短的評價:同學們說的都很好,見解都很獨到。下面我們先來看一看,自制汽水都用到了哪些原料?(多媒體大屏幕展示“自制汽水”的圖片。)

  【生】觀察并說出圖片中自制汽水所用的原料。

  【師】提問:“你知道小蘇打是什么嗎?它的化學名稱叫碳酸氫鈉,這種物質可是我們的廚房里很常見的你知道嗎?見過嗎?媽媽用它來做什么呢?”

  【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

  【師】它的用途廣泛著呢!請看(大屏幕展示碳酸氫鈉用途的一些圖片)”

  【生】觀看圖片

  【師】播放完、學生看完時提問:“同學們能根據這些圖片說一說你知道了碳酸氫鈉的哪些用途嗎?

  【生】制汽水、做食品、藥物等。

  【師】用途與物質的什么關系最密切?

  【生】與物質的性質關系最密切。

  【師】這些用途中應用了碳酸氫鈉的什么性質呢?首先讓我們來探究一下碳酸氫鈉的一些簡單的性質。

  2、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⑴探究活動一:碳酸氫鈉與酸反應

  【師】(大屏幕展示自制汽水和發酵粉的用料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個用途中的用料有什么相似之處。這可是我們回答有位學生提出的“為什么制汽水時產生那么多的氣泡”的關鍵喲。

  【生】仔細觀察后會很快回答出:都有碳酸氫鈉,制汽水原料中有檸檬酸、發酵粉中有酒石酸。

  【師】同學們觀察的非常仔細,請同學們猜想一下,可能是哪些物質之間發生了反應?會有什么明顯現象呢?

  【生】猜想:小蘇打與檸檬酸反應;碳酸氫鈉與酒石酸反應?現象是有氣泡產生。

  【師】請同學們接著猜想生成的氣體可能是什么氣體?怎么檢驗呢?

  【生】猜想:氣體可能是二氧化碳氣體,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檢驗。

  【師】同學們的猜想非常合理,那我想可以這樣總結一下:碳酸氫鈉能與酸反應產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下面讓我們用實驗來證明我們的猜想吧!

  【生】同學們根據實驗桌上的用品設計實驗。

  首先觀察制汽水材料和發酵粉的成分(多媒體圖片展示)中除了共同的物質碳酸氫鈉外,還有沒有同類物質。

  學生觀察后會很容易發現制汽水中用到了檸檬酸,發酵粉中有酒石酸。學生不難發現可能是碳酸氫鈉與酸反應的緣故。然后請學生根據實驗桌上的用品自己設計實驗,看一看碳酸氫鈉能不能與酸反應?有什么現象?

  學生做完實驗,會看到有氣泡冒出,教師及時提問:“生成的是什么氣體呢?請同學們猜想一下并且進行驗證。”完成下表:

  實驗名稱實驗現象化學方程式結論

  碳酸氫鈉

  和鹽酸

  碳酸氫鈉

  和醋酸

  這時要求學生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NaHco3+2Hcl=2Nacl+H2o+co2↑

  然后讓學生解釋為什么用碳酸氫鈉可以制汽水;用發酵粉蒸出的饅頭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孔。

  學生討論后會很容易得出答案的。

  解釋:是因為碳酸氫鈉能與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的緣故。

  接著提問:“你能解釋一下為什么治療胃酸過多的藥物中含有碳酸氫鈉可以達到療效嗎?”

  我想學生會很容易解釋了。

  ⑵探究活動二:烙餅時只加入碳酸氫鈉會使烙出的餅松軟多孔、烤蛋糕時只加入碳酸氫鈉也會多孔的原因探究。

  學生在探究這個問題時可能摸不到門路,教師可以提示,想一想在上面提到的用途中有什么相同點,在學生回答的時候,教師尤其要注意提醒學生“加熱”這個共同的條件。

  探討完后,學生設計實驗。教師在學生設計完實驗后要學生進行討論。這時,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猜想一下碳酸氫鈉受熱后的產物,并在實驗設計時加入驗證反應后產物的探究實驗設計。尤其是要探究出“多孔”的原因。

  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會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探討,(對產物的猜想、如何驗證等等)這對學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這個探究活動是書中沒有出現的,學生會很感興趣,而且會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他們的思維能力以及實驗設計能力都會得到很好的鍛煉。

  確定好方案后,學生進行實驗,教師指導,有問題及時指出。完成下表:

  所選試劑(方案)實驗現象實驗結論

  學生實驗后,試著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且對烙餅、烤蛋糕加入碳酸氫鈉松軟多孔的原因進行解釋。

  ⑶活動探究三:碳酸氫鈉溶液酸堿性的探究

  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很想知道碳酸氫鈉溶液的酸堿性,你能幫助我嗎?

  學生根據實驗桌上的藥品設計實驗并實際操作,得出結論。完成下表:

  所選試劑實驗現象實驗結論

  過渡:通過前面的探究,我們了解了碳酸氫鈉的很多知識,下面請同學們對剛才所學到的知識進行交流討論,并完成表格。

  3、交流討論、歸納升華

  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方案現象及結論

  顏色溶液酸堿性

  氣味與酸反應

  狀態加熱碳酸氫鈉

  并檢驗反應后

  的產物

  溶解性(在水中)

  4、學以致用、回歸生活

  通過學習,同學們肯定有了不少的收獲,對我們生活中的碳酸氫鈉是不是“刮目相看”了呢?

  再次播放開始的錄像,邊播放邊說:母愛是船,載著我們從懵懂走向成熟,父愛是海,給了我們一個幸福的港灣。希望同學們利用所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為父母奉獻你們的一份孝心。

【關于化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八篇】相關文章:

化學反應的表示說課稿11-16

化學式說課稿5篇11-12

中學化學說課稿大全12-24

化學《元素》說課稿(精選5篇)11-30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學-說課稿12-20

氧氣的化學性質說課稿12-10

初中初三化學說課稿01-10

《制取氧氣》-人教版-初中化學-說課稿12-17

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說課稿11-12

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變化說課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