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說課稿模板集合十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了解了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系,并學會用提公因式法之后的新的一種因式分解方法。
(二)地位作用
因式分解是進行代數式恒等變形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式分解是在學習整式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它不僅在多項式的除法、簡便運算中等有直接的應用,也為以后學習分式的約分與通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數的恒等變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因此學好因式分解對于代數知識的后續學習,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二、目標分析 知識技能:
1、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法分解因式綜合應用; 3、能利用平方差公式法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思考:
經歷探究分解因式方法的過程,體會整式乘法與分解因式之間的聯系。 解決問題:
通過對公式的探究,深刻理解公式的應用,并會熟練應用公式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
通過探究平方差公式特點,并根據公式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合作交流意識。
三、重、難點分析
重點: 應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難點: 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及高次指數的轉化、兩種因式分解方法(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靈活應用。
四、教法學法分析
教法設計: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采用引導發現法進行授課;從學生活動出發,以舊引新。講練結合,體現教與學的統一。教學過程中采用試一試、想一想、做一做等欄目的設置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法指導:學生用觀察類比歸納法、合作探究法來學習本節內容。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指揮海龜起步走》是電子工業出版社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第五冊第七7課的內容。從這節課起,學生將學到一種新的技能,程序設計語言——Logo語言。在Logo語言環境中,通過各種命令,可指揮小海龜進行各種表演,如做數學題、畫圖和演奏音樂等。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是學生學習Logo語言的基礎,學好本課內容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
二、說學情
本課是五年級學生學習的內容。五年級學生好學、好問,好奇心強,對新事物表現出的興趣尤其高。這是學生初次接觸到程序設計語言,它的神奇和有趣都吸引著學生。我將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做積極有效的引導,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將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三、說學情
依據新課標年段總目標,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時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熟悉Logo環境,認識Logo語言的窗口。
2、掌握fd,bk,lt,rt,cs,bye命令的用法。
(二)過程與方法
能夠用fd,bk,lt,rt,cs,bye命令指揮小海龜畫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用程序設計解決問題的過程。
2、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程序設計的興趣。
四、說重點難點
在Logo語言環境中,關鍵是通過命令來指揮小海龜工作,沒有命令,小海龜將寸步難行。由于基本命令由英文字母組成,這對學生在記憶上會造成一定困擾。要同時記住命令的名稱,書寫格式及功能,這對學生來說更加不易。所以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為:小海龜的前進、轉向等基本命令的使用。本課的難點定為:提高學生用程序設計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說教法學法教法
1、創設情境法:通過給學生播放一段小烏龜找媽媽的視頻來吸引學生眼球,鼓勵全班同學一起幫助小烏龜找媽媽。結合課件,通過分析小烏龜找媽媽的路程、步驟,初步灌輸學生編程思想,最后引出課題,指揮海龜起步走。
2、講授法
講授法是一種省時高效的教學手段。我通過向學生講授PC Logo窗口的組成及對fd,bk,lt,rt,cs,bye基本命令進行解釋,可以讓學生對今天的內容有個初步直觀的了解。
3、任務驅動法
通過為學生設置學習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4、演示法
根據信息技術課操作性強的特點,教師邊講邊操作,學生邊聽邊動手。這樣學生可以獲得直接經驗,加深學習印象。
學法:接受任務——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六、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課前,我先給學生播放一段小烏龜找媽媽的視頻來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任務驅動,學習新知
提出任務:鼓勵全班同學一起幫助小烏龜找媽媽。結合課件,通過分析小烏龜找媽媽的路程、步驟,初步灌輸學生編程思想。我們要認識小海龜,首先得會跟它交流、勾通。語言是我們相互勾通的重要工具,我們有我們的語言,小海龜也有它自己的語言,你知道是什么語言嗎?引出Logo語言。
在我們桌面上就有LOGO語言,我們一起來學習用LOGO語言與小海龜交朋友——指揮海龜起步走。雙擊運行LOGO語言,瞧,小海龜就藏在這呢。接著介紹菜單欄、常用工具欄、繪圖窗口、初始位置、命令窗口。
提出問題:我們可以直接在命令窗口跟小海龜交流,怎么交流呢?是不是直接輸入漢字小海龜就能看懂我們想要干什么了?剛才我們說了,小海龜可聰明了,它可是會英文的哦。同學們來跟它PK下,看看誰認識的英文多,我們就從表示方向的英文單詞開始,這些英文它都懂,同學們你們認識嗎?從而引出Logo語言的全拼命令。
我們的語言有我們的語法,中文有中文的語法,英文有英文的語法,我們小海龜也有它自己的語法,進行Logo命令格式的學習。教師演示命令小海龜前進50步(fd 50)。
3、實踐操作,加深印象
“做一做”1、2題任選一題,并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評價。
4、游戲激趣,鞏固新知
小組合作游戲:找朋友。用Logo語言命令格式,幫助同學找朋友。
說課稿 篇3
一、說設計意圖
1.教材分析:生活中聲音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到處都充滿著奇妙的聲音。聲音這個內容可以選擇很多的角度來組織教學活動,例如:聲音的由來、奇妙的聲音等等,聲音與我們有著密切的聯系,今天我選擇的活動就是大班科學活動《奇妙的聲音》,是為了給幼兒在原有生活經驗上有個提升,是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夠更加主動探索自然界中的聲音。
2.教育價值:在這個活動中需要幼兒運用觀察、、探索、實驗驗證等多種科學方法來進行學習,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科學探索的樂趣。《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這個活動,可以引導幼兒對生活中奇妙的聲音產生探究的興趣。另外在幼兒操作中可以促進幼兒之間的交流、合作能力,也促進幼兒的表達能力。
3.年齡判斷:大班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他們對各種各樣的聲音已有了認識,而且大班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強烈,對各種各樣的聲音有著好奇心,這種興趣為本次活動的探索奠定了基礎。另外,大班幼兒的觀察力、探索能力逐漸發雜很難,這也為本次活動提供了保障。因此我將本次活動放在大班開展。
二、說教育目標
根據所選內容,也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精神的引領之下,我從情感、態度、認知、能力、技能五大方面制定了一下三維目標:
1.了解聲音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東西會發出不同的聲響。
(知識目標:重點,教師引導幼兒結合自身的原有經驗來談談各種各樣的聲音,也可以引導幼兒思考各種各樣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里我通過實驗的方式讓幼兒進行驗證,聲音是相互碰撞而產生的。了解聲音為探索聲音大餓產生做鋪墊。)
2.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知道聲音是有物體相互碰撞震動而產生的。
(能力目標:探究聲音的產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這是在幼兒原有經驗上的一個提升。雖然幼兒對聲音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于聲音的產生幼兒好奇心,這里我為幼兒準備豐富的材料,讓幼兒在實踐操作中來豐富自身知識,了解聲音的產生。)
3.體驗與同伴合作操作的樂趣。
(大班幼兒已有了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實踐操作中需要幼兒與同伴合作完成,共同來探究聲音大的產生,在實踐中促進幼兒的合作能力,體驗合作的樂趣。)
三、說教學準備
我遵循實效性、簡約性、重復利用的理念,準備了一下材料:
1.幼兒熟悉日常生活中唱聽到的聲音。
(幼兒的原有經驗為活動提供了保障。)
2.動物叫聲、汽車鳴笛聲、電話鈴聲、幼兒笑聲
(各種聲音能夠引起幼兒探究的興趣。)
3.筷子、木梳、瓶蓋、報紙、茶杯、塑料紙、礦泉水瓶等
4.鼓、小珠子
(各種材料能夠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從而讓幼兒在探索中知道聲音的產生。)
四、說教學過程
每個活動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活動設計的很重要的體現和實現的過程。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幼兒的接受能力,我把本次活動的分為四部分來完成。
(一)引發興趣,感知聲音。
1.師: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聲音,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是什么聲音?
(教師簡單的語言是為了引起幼兒傾聽聲音的興趣)
2.教師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各種各樣的聲音,有電話聲、動物叫聲、汽車鳴笛聲、孩子笑聲等等,那這些聲音是怎么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發現聲音里的秘密吧!
(大班孩子已有了一定的傾聽能力,相信教師播放的這些聲音大多數幼兒都能夠傾聽出來,但也會有個別幼兒傾聽能力較弱,因此,當幼兒回答完之后,教師有一個簡單的小結,這也是為了梳理幼兒的已有經驗,也為下一環節做準備。)
(二)操作體驗,探索聲音。
1.幼兒嘗試完材料,初步探索聲音。(這里教師提出了三個問題)
①師:老師這里有筷子、木梳、瓶蓋、報紙、茶杯、塑料紙、礦泉水瓶等,請你們去玩一玩,怎樣讓這些材料發出聲音?
(這里教師簡單為幼兒介紹操作的材料,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②師:你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發出了聲音?(能力強的幼兒能夠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如:我把報紙揉一揉就會有聲音,但能力較弱的幼兒也有可能無法發現其中的秘密,這里教師就應該選擇一到兩種材料進行示范,使其發出聲音。)
(教師的提問可以幫助幼兒講述自己探索后的發現,也可以促進幼兒的表達能力,也豐富了幼兒的詞匯。)
③教師小結:我們讓手里的東西動起來就會發出聲音,但是現在怎么沒聲音了呢?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教師簡單地將幼兒的發現進行小結,并提問,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為接下來的探索做準備。)
2.教師實驗操作,讓幼兒了解聲音的產生。
(這里教師通過用鼓棒敲打小鼓,讓鼓面上的小珠子跳動,并提問:小珠子想要跳舞,要用小鼓做舞臺,還要用鼓棒為他伴奏,這是怎么回事呢?這里通過簡單的實驗讓幼兒感知震動。從而發現“聲音是由震動二產生的”。教師的直觀演示,相信能夠使幼兒清楚的知道聲音的產生)
3.幼兒實驗操作,嘗試讓所有的材料發出聲音,鞏固了解“聲音是有震動二產生的”。
(本環節中,教師開放性的提問喚起了幼兒生活經驗的回憶,幼兒直接的操作,使他們更清楚地知道,我們生活中的這些東西,當我們去動它的時候,它就能發出聲音來;當我們不再去動它的時候,它就沒有聲音了,進一步鞏固了聲音產生的原因。)
(三)回歸生活,聽辨聲音。
1.聽辨聲音,模擬聲音。(教師通過播放樂音、噪音讓幼兒來感受不同聲音給人們帶來的感受)
2.教師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好聽的聲音,也有不好聽的聲音,要是多聽了不好的聲音,有害人的健康,所以我們在游戲活動中要說悄悄話,要懂得保護好自己的嗓子,避免產生噪音,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
(四)活動延伸,模擬聲音。
將幼兒實驗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區角匯總,引導幼兒繼續去探索,讓他們發現聲音的不同,并想象這像誰的聲音。
(將活動材料投放至區域活動中,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為幼兒的探索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使其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到鞏固,且能遷移到其他方面,不斷生成新的問題,獲得新的知識經驗。)
五、說結束部分
1.效果預測:通過這樣的設計,我相信基本能完成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幼兒一定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得到發展。
2.亮點介紹:活動中我充分以幼兒為主體,而且從引發興趣,感知聲音——
操作體驗,探索聲音——回歸生活,聽辨聲音——活動延伸,模擬聲音四大環節來開展活動,其環節清晰、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從使整個活動有效的開展。
說課稿 篇4
《家鄉的美食佳肴》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一課中的內容。本課目的是讓孩子通過全面了解家鄉的飲食特點,從“吃”這一角度入手,全面探究我國的飲食文化,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我把全面了解天津的風味小吃和地方特色菜,作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上古林地區瀕臨渤海,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里的飲食特點,孩子們對海鮮菜非常熟悉。另外,上古林地處城郊結合部班里有很多學生是隨父母來津務工的孩子,他們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在了解祖國其他地區美食的時候,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根據學情的另外一特點——孩子的生活環境和經歷造成對天津的一些風味小吃和地方特色菜并不是很了解,基于上述認識為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激趣導入、引發探究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開始我首先利用相聲這一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學生播放了《報菜名》。片斷里那些誘人的美食,帶著孩子很快地進入一個美食天地。這樣的導入緊緊地吸引住了學生,引起了他們學習新知的濃厚興趣。然后,借助俗語“吃在天津”,引發學生探究家鄉天津美食的愿望,順利切入主題。
二、師生合作、學習新知。
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環節,分為以下四個部分進行。
(一)、交流展示,了解、感受家鄉——天津的飲食文化。
1、在本環節中學生以小組交流匯報教師補充圖片數字等的使學生領略天津地區美食的色香味以外,也努力地通過探究美食的歷史、名稱的來歷、相關的逸聞趣事,使學生感受到“吃”中所蘊藏的文化。2、結合大港區上古林當地的生活實際,通過孩子們觀賞一道道誘人的海鮮菜,觀看當地以經營海鮮形成規模的古林海鮮一條街影音資料,從一個側面了解到天津人愛吃海鮮的特點,為后面探究不同地區的人們,為什么會有不同的飲食習慣奠定基礎。“吃在天津”吃的豐富、吃有特色、吃出文化。
(二)、關注全體、外地學生介紹家鄉的美味佳肴及文化內涵。
在全面了解了天津當地的飲食習慣以后,為了比較全面了解我國的飲食概況,我請班上一些來自其他地區的孩子,通過介紹自己家鄉的美食,讓本地的同學感受到:天津是一個對“吃”非常有研究的城市,同時中國還是一個飲食大國,有著悠久的飲食歷史和文化!激發了了解祖國各地飲食風貌的愿望及愛祖國的情感。
(三)、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在同學大量交流了全國各地的美食后,引發學生的思考:為什么不同地區的人們,會有不同的飲食習慣呢?我借助中國一些特征明顯地區的實例:如,咱們天津地區,愛吃海鮮,和地理位置有關;四川、重慶愛吃辣,和氣候有關。最終使學生明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真正含義!
(四)、全課小結、激發情感。
天津真是一個美食天地,我感到很自豪.咱們中國還是一個飲食大國,不同地區的人們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同樣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更感到自豪!
三、課后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教學中密切聯系實際,是保證有效課堂的前提。在備課的過程中,首先,我考慮到了我們班學生外地生比較多這樣一個學情,設計了讓其他省市的學生說說自己家鄉的特色菜。這樣不僅體現了照顧全體的原則,也豐富了教學的內容。;其次我了解到學生在資料收集過程中的困難,教師也作相應的資料補充使整個教學資料更加充分。 最后,作為渤海灣漁村的上古林的海鮮一條街,它不僅有海鮮菜的美味更是我們上古林人的驕傲,所以在本課中設計了介紹海鮮街的錄像以激發愛家鄉的情感。
2、良好的課堂氛圍、愉悅的學習心境是有效課堂的保證。“美食佳肴”這個話題本身就是一個讓人輕松、愉悅的話題,在教學中我注意了情境的創設和詼諧幽默語言的運用。在教學的一開始以大家喜聞樂見相聲的形式導入新課;在教學過程中我配以“隔著門縫吹喇叭”、“想不想吃”“你來做形象代言人”“饞得流口水”等幽默的語言這些都營造了一種輕松、愉快地學習氛圍。
3、地方課程《天津與世界》——品社課教學的資源庫。
在我查閱天津飲食文化資料的時候,想到了我們的地方課程《天津與世界》。在這里我不費力氣就找到了狗不理包子名稱的來歷、津菜的特點、天津的小吃有99種等等豐富的資料,豐富了教學內容。從這一點上看,我要感謝我們的孟老師為我們的學生編了這么好的教材,也節省了我查閱資料的時間。
4、課前相關材料的搜集和整理為目標較好的達成提供了保障。由于學生在對天津飲食認識上的局限性,課前的調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盡管上古林地區地處渤海灣,這里的學生也經常吃海鮮菜但對于為什么海鮮菜會成為我們天津的特色菜也很難說出。對于“天津三絕”天津的風味小吃等由于是農村的孩子更是知之甚少了。所以在在課前指導孩子們分成若干小組,通過上網查找、訪問廚師、向父母詢問等多種途徑,進行了有目的的資料搜集,鼓勵他們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獲得真實感受,然后以文字、圖片、故事等多種形式在課堂上進行。
5不足之處:我覺得在探究飲食中所蘊藏的文化方面,我雖然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是體現得不夠突出例如飲食特色和什么有關的時候學生們只總結出了和地理位置、氣候等。其實還有歷史典故、風俗習慣、傳說等;還有由于孩子的實際生活情況,他們對于調查得來的資料,運用起來,比較生疏,造成了交流的困難。教學的方式比較單一,大都是學生匯報,老師補充的形式。
希望各位老師,在看完后,能夠提出寶貴的意見,謝謝!
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蔬果變變》,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思路、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為、教學難點、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幾方面來介紹。
一、教材分析
《蔬果變變》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第十一課。學生第一次接觸用蔬果制作動物。雖然學生還沒全面地接觸過用蔬果表現成動物的知識,但在一年級上冊第18課《動物王國》中,對表現動物有了初步的理解。加之本課教材前面的第6課《得獎了》和第七課《孔雀翩翩》都利用了各種材料制作成立體或半立體的獎杯動物以及動手制作的應用學習,為本課蔬果做成動物的學習打下了較好的基礎。《蔬果變變》這一課是通過觀察、想像把蔬果制作成各種動物,使學生在動手制作過程中,體會到蔬果帶給我們的豐富聯想與無窮的樂趣。在于教學過程中還引導學生利用切、割、挖、拼接的方法把蔬果變成動物為重點,啟發學生制作出不同且有創意的各種動物為難點。
二、學情分析
本班是一個工農子弟結合的班級。50名學生80%是農村的孩子,20%的學生是工廠、城市的孩子。他們在生活中對蔬果、動物并不陌生,應接觸過各種形狀特征不同的蔬果,但是學生從沒有動手用蔬果作成動物,學生也沒有較好的動手操作能力,也正是因為這樣,學生對這一些手工課特別感興趣。讓他們用蔬果變成小動物,全班學生思維普遍較活躍,他們都有較好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也敢于想象創作,樂于評價自己的看法。
三、設計思路
我對《蔬果變變》這一課的設計思路,就是從尊重學生的心智發展出發,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真覺感受力為切入點,以訓練學生動手割、切、挖、拼接等方法來制作動物,培養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為目的。通過:看圖談話——觀察感受——討論嘗試——解決問題——再嘗試創新5個環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對于低年級的設計、應用課,我選擇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也就是平常學生所接觸到的蔬果、動物圖片、實物來啟發學生的感受,這樣學生會聚精會神地觀察、討論,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會大膽創新、主動表現,真正將他們引入討論想像、創造的空間。
四、教學目標
1、讓學生感受各類蔬果的外形美、色彩美,引導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引導學生用割、切、挖、拼接等基本制作手法,用各種蔬果制作成形象生動的動物。
3、在制作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合手探究能力。
五、教學重點:用各種蔬果制作出形態各異的動物。
教學難點:學生能用切、割、挖、拼接的方法把蔬果制作成各種動物。怎樣制作出不同并且有創意的動物。
六、教學方法:談話法、引導法、嘗試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
七、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穩定課堂氣氛。
(二)出示圖片、談話導入。
1、出示各種不同色彩、形狀特征的蔬果圖片。
(目的是讓學生對平常的作畫、構畫、色彩有進一步的認識)
2、學生觀察、回憶并說出蔬果的形狀、色彩及味道。
3、蔬果在生活中一般是用來吃的,但是老師今天會用它來做什么呢?
4、教師板書“蔬果變變”。
(三)講授新課
1、觀察圖片,感受動物形狀特征。
①出示動物圖片,讓學生說一說常見的動物有哪些?
②讓學生結合蔬果、動物兩幅圖,進行對比,說出哪些蔬果的形狀(色彩)與哪些動物的身體或某個部位相似呢?
(這一步可以讓學生根據蔬果的形狀、色彩與動物的外形特征聯系在一起)。
2、探索制作方法。
①出示教師事先做好的小動物,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然后說一說是用什么來制作的,是怎樣制作?用什么方法?
(學生在好奇的觀察、觸摸和拆看小動物的過程中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這樣可以讓學生自己感受到是用割、切、挖、拼接的方法把小動物制作出來的。也充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讓每個小組的學生討論說一說他們收集的蔬果像動物的哪一部分?由哪些蔬果可以組成什么動物?
3、嘗試局部制作。
①讓學生嘗試切一切,變成什么?挖一挖,又變成什么?它們又怎樣組成哪些小動物?(提醒學生使用小刀時要注意安全)。
(引導學生觀察、嘗試、挖切動物的某個部位,并且組成動物,可以調動了學生的多個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了學生的探索欲望。)
②抓住典型,讓各組學生介紹自組的動物及制作方法。
(教師用不同的方式表揚:說得好、做得好、想得好……)
4、學生再次動手制作,完成1—2件動物作品,鞏固制作技能。(獨立或合作)
5、教師巡視、輔導。
6、學生作品展評。
①讓學生介紹自己的作品,并讓其他學生說說還像什么動物?
②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講評。
(這樣可以讓學生知道同一種動物可以用各種不同的蔬果制作,同一種蔬果可以制作出各種不同的動物。)
③說一說哪個小組合作的成果最出色?
④誰做的比較有創意?
7、收拾整理桌面。
做完作業的同學,請將剩余的蔬果、牙簽收拾干凈。保持教室地面清潔。
(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同時體現了美育潛移默化的教學思想。)
8、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有不滿意的地方嗎?通過小結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個整體認識。
9、課后拓展。
讓學生回家后,把洗干凈的蔬果再做一個小動物來點綴媽媽的菜,然后請全家人來評一評。
教學反思:
這個教學設計是在嘗試上另外一個班后,經過修改而得來的。在第一個班上這節課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比如以下幾點:1、出示兩幅圖時,引導得不夠細,沒有取到較好的作用;2、引導制作蔬果拼接的方法時,只準備牙簽,這樣也沒有拓展學生的思維;3、學生作品展評時,教師講評的較多,忽略了學生自評;4、讓學生用蔬果制作時,教師沒有提醒學生用小刀的安全;5、整堂課的時間把握不好,造成了拖堂現象。上完這個班后存在的這些不足,我努力的去探索、研究,將之改進,從而使這節課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上第二個班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利用了看圖對比、談話導入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想像力,接著出示蔬果制作的動物,讓學生觀察、觸摸、拆看,使學生直接的感受到制作動物的方法,并嘗試制作探索新的思路。課堂上學生興趣十分濃厚,一些同學說:“嘩,可愛的小豬”、“美麗的小姑娘”、“牛魔王”等,時而大笑,時而竊竊私語,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已經積極的投入到整個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是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觀察、想像、探索、體驗、討論評價等一系列實踐體驗,用各種蔬果制作成不同的動物體驗美術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使他們能清楚地感覺到藝術就在我們的生活里,在我們的身邊。活動時,人人參與,能充分調動了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大膽的舉出上一節課時存在的不足,及時對下一節課做出調整,大膽的去探索、研究,使這一節課的效果收獲甚大。
說課稿 篇6
這是一篇情節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經過自身的勞動實踐,找到了幸福,弄懂了幸福的的真正含義: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選擇這篇課文一方面因為學生喜歡讀童話故事,另一方面則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發學生對幸福的思考,對生活的理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在這節課中主要設有三個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類的勞動中”。
3、能結合生活實際,來談談自己對幸福的理解。
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請學生用一句話說說對幸福的理解,在予以肯定的同時總結學生發言,再補充課題:幸福在哪里?激起學生再思考: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帶著這樣的問題自讀課文,并抓出中心句:幸福就在有益于人類的勞動中,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然后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出體現三個牧童領悟到“幸福就在有益于人類的勞動中”的詞句,一邊勾畫一邊思考為什么找這些句子。這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為四人小組交流討論和全班匯報做好鋪墊。此時教師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十年后三個牧童的話和泉井的變化談體會,在充分的交流后指導學生讀出感情。然后過渡到十年前,通過勾畫重點詞句,體會三個牧童清理泉眼時的心情,再設疑啟發: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們去追尋幸福的?通過理解智慧女兒的話,突破難點,使學生明白三個牧童十年前有幸福的感覺,可并不理解幸福的含義,歷時十年后最終領會到幸福在普通的、正當的勞動中。最后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對幸福的更多的認識,寫寫學習本課后的收獲或感悟,使文本的內容得到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促進其良好的思維和學習習慣的養成。
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報任安書》見于《漢書司馬遷傳》及《文選》卷四十一。這里以《昭明文選》李善注本為底本,參以五臣注本及《漢書》。這是一篇司馬遷寫給任少卿的信,司馬遷以無比憤激的心情,敘述了自己蒙受的恥辱,傾吐了他內心的痛苦和不滿,說明了自己“隱忍茍活”的原因,表達了他“就極刑而無慍色”、堅持完成《史記》創作的決心,同時也表達了他的文學觀和生死觀。它有如下特點:
①“理至”:敘事議論條理清楚,環環緊扣,層層深入。
②“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本篇課文安排在高中階段最后一學期,從編者意圖及教學目標上看,是希望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達到:借助書下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章內容,掌握一些文言詞語的用法及意義,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 學生分析
經過三年的初中語文的學習以及兩年半高中的學習,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與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獨立的閱讀欣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已具備了結合課文注釋進行閱讀,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課的學習的通過學生自主探究與教師教授指導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有總結性的收獲。 教學設想
《報任安書》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名篇,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在預習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注釋,疏通全文,概括文章大意。根據學生已基礎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對全文進行理解,故教學重點放在文章的敘事議論條理的分析和作者的“情切”的體會上,從而理解作者的文學觀和生死觀。教學難點放在司馬遷文學觀和生死觀的理解上。從而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本課要通過自讀和講授課文,達到對內容的理解,通過教師的點撥、引發、講授、師生互動,準確理解課文,理清敘事條理,把握重點,剖析難點,從而使學生的閱讀古文能力得到提高。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通過對教材及學生的分析,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如下幾個方面:
1、知識目標:掌握更多的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
能力;學習本文敘事、說理、抒情相結合的表現方法;理解本文的思路,認識司馬遷的文學觀、生命觀及其意義。
2、能力目標:朗讀本文注意語氣語調,感情激昂,學習寫作的條理清晰。 3、情感目標:學習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巨著的堅強毅力。
二、教學重難點的分析
1.在準確理解文句意思的基礎上,分析文章的敘事議論條理,體會作者的“情切”是學習的重點。
2.司馬遷文學觀和生死觀的理解是難點。 教學步驟
依據教學目標,我把這篇課文分為五個板塊: 第一版塊:背景及相關知識介紹
介紹作者司馬遷——身殘志堅的史官奇才; 史家之絕唱——《史記》; 文章的寫作背景。
此設計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進行情感的渲染,為講解課文做鋪墊;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有拋磚引玉的作用,讓學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板塊:整體把握,感知課文。
1、學生朗讀課文,劃出有疑難處;教師范讀課文,正音。
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做到聲音洪亮,有節奏感,尤其要注意語氣、停頓。
關于這一小環節,由兩個步驟完成:①學生朗讀完成之后,由學生提出應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并朗讀。在此基礎上,教師范讀課文,糾正語音、語氣及停頓。②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工具書等一一落實,自梳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達到基本理解課文的目的。
2、疏難排困,突破難點
師生共同疏通,積累、掌握重點詞句;落實具體文言語段翻譯;疏通難點,排除困難,突破課文中的難點。
這一環節的任務最重:首先要求在講授中教會學生抓句中的翻譯重點(往往是考試時的的得分點);特殊文言句式的把握;虛詞的用法等,達到文言文的翻譯要求“信、達、雅”。其次,梳理課文的敘事條理;再次引導學生理解司馬遷的文學觀和生命觀。可以采取自行總結、小組討論、教師評價總結的方式完成這一環節。師生互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3.再讀課文,復述課文,鞏固難點。
學生再讀課文,對照注釋,復述課文。復述的要求:語言要準確,故事情節要完整,力求生動。此部分分兩個環節:①先在小組內講述。②學生小組講述之后,推薦優秀者在小組內交流。
4.檢查練習,鞏固反饋
此部分主要讓學生做學案中的基礎練習,教師巡視,后評講,重點給予學法指導。檢驗學習的效果,對學生掌握不牢固的部分再加以鞏固。
此版塊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漁。讓學生學有所得,得之有法,讓學生拿到一把開啟文言文之鎖的鑰匙,使之能自由地閱讀文言文,培養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板塊:合作討論,探究質疑。 此版塊共設計如下4個問題:
1.從課題和背景介紹看,這是一封復信,其回復的內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樣具體展開的?
2. 司馬遷在李陵之禍后,受到了哪些肉體和精神上的摧殘?司馬遷受宮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3.司馬遷在遭受奇恥大辱后為什么仍“茍活于世”?
4.怎樣理解敘事、說理、抒情相結合,“理至情切”的表現方法?
對于這幾道題的處理方法是這樣的:先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再讀課文,自由思考,后小組討論,最后大組(班級)交流,形成較統一的認識。
這四題的設計意圖是:鞏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課文有更深層次的的理解,對課文的寫作技巧有正確的把握。對作者的人生觀有更本質的認識,更好的把握課文的重難點,引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將課堂教學升華到人生指導,完成教育的最高目標。
第四板塊:延伸拓展,能力訓練。
由課內到課外,開拓知識視野,補充刪掉的部分,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將補充部分作為拓展訓練的文段閱讀。
第五版塊:布置作業,強化鞏固。
此環節設置一道題目,功課外練習,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消化。題目是:學完這篇課文之后,就你感受最深的一點,寫一篇簡短的心得體會。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荷葉 母親》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以親情為主題。這篇文章通過描繪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動人場景,歌詠母愛,表現荷葉母親美好而偉大的形象。學習這篇課文,要讓學生學會用心靈跟讀者交流,聯系生活體悟母愛的溫馨,使學生獲得心靈的啟迪,在生活中更加珍視親情。時間安排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
語文新課標要求:“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根據這首散文詩的特點,我制定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真情誦讀,學會感動;學習借物喻人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感悟文本的學習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懂得感恩,懂得回報。
(三)教學重難點
(1)體味散文詩的思想感情,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系生活,體悟親情,理解借物寫人的寫法。
二、說教法
(一)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才十二三歲,心理不夠成熟,對親情的理解與認識也深淺不一。只要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和情景的創設,對本文的主題理解不是問題,可能對于結尾的作用和本文借物寫人,托物寄情寫法的理解需要老師進一步引導。
(二)教學方法
1.情景創設法:本文的感情非常真摯動人,課前再播放感人的音樂和圖片的話,能極力渲染母愛,讓學生入情入境,為理解詩的情感打下感情基礎。
2.朗讀法:因為這篇散文詩感情細膩,語言優美,通過有感情的讀才能更好地體會。
3.設問討論法:用問題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思考領悟,更好地與文本對話、交流;通過討論解決重難點,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積極探究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三、說學法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新課標要求,課堂以生命力還學生以活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一定要關注學情學法,課堂上既要讓學生“學”起來,更要讓學生“活”起來。具體學法安排如下:
1.朗讀法:這是一首散文詩,特別適合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通過讀能夠直觀地品味蘊含其中的感情。
2.討論法:學生可以互相幫助,集思廣益解決疑難問題,在合作學習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3.品讀法:能夠專心地品讀文章,品味優美的意境和真摯的情感。
四、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走近“愛”的冰心
1。導入新課:借用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讓學生齊誦一遍。 教師激情導入:是啊,母愛是“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噓寒問暖,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無言牽掛,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兒女們永遠也無法感恩的情感。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是古今中外一個永恒的文學主題。今天,我們來一起走進冰心的《荷葉 母親》,再次感受一下詩人心
底那一份濃濃的母愛情結。
2。走近作者
出示課件。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作者冰心尋找那份母愛,感受那份溫暖。
(二)初讀,尋找愛的感動
思考:作者感動于一幅怎樣的畫面?找出相應段落,有感情朗讀、體會(加小標題)【荷葉――護――紅蓮】。
探究:
1。設想,如果紅蓮沒有了荷葉的蔭蔽,結果會怎樣?(像白蓮一樣)找出描寫白蓮的句子,體會聯系的感情,學習朗讀的技巧(語速緩慢、感情深沉)。
2。相比白蓮,紅蓮是幸運的。假如你是文中的那朵紅蓮,你會對荷葉母親說些什么?
(四)拓展,書寫愛的感動
習作:冰心說:“你是荷葉,我是紅蓮”,有人說:“如果我是一棵草,您便是一片土”。請你也借助一個具體的事物,仿照句式,寫一個句子,加深對“借物喻人”的寫法,表達自己對母愛的歌頌。【母親――愛――我】
, 。
(五)誦讀,領悟愛的感動
1。誦讀感悟:在習作的基礎上,讓學生齊誦自己的作品和課文最后一段(“主旨段”)。
2。探究領悟:“心中的雨點”是什么?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高潮延伸:我們的人生也會遇到許多風雨,那么你會是風雨中的那一朵紅蓮還是那一朵白蓮呢?為什么?(學生交流的基礎上,設計高潮語延伸到課外閱讀)
(六)課外拓展
誦讀冰心《繁星》《春水》中的一首詩,模仿課文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表現對父母的愛。
(七)結束語
母親的記憶是無暇的,她像一本淵博的日記,記錄著我們的點點滴滴。 母親的目光永遠是高尚的,不容置疑,目光中,透露出慈祥。
母親是綠葉,我們是鮮花,母親用自己無窮的力量為我們遮擋住心中的雨點。
五、說作業設計
1。回家的時候,把課文背給媽媽聽,把自己的愛說給媽媽聽。
2。下載歌曲《母親》,并唱給媽媽聽。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
護
荷葉 → 紅蓮
借物喻人
愛
母親 → 我
說課稿 篇9
教學目的
認識"圖、梨"等八個生字;會寫"波、浪"兩個生字。
激發學生對秋天的喜愛之情,并感悟到是勤勞的人們使秋天更美麗。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難點:
將自己的情感通過朗讀體現出來。教學用具:
課文插圖的放大掛圖。
課件(包括生字、詞以及句子練習)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秋天來啦,天空是那樣藍,白云是那樣美,老師特別喜歡秋天,因為秋天景色宜人,五谷豐登、瓜果飄香,是一個美麗的豐收季節。()今天,我們一起到山野去郊游一番,好不好?(出示掛圖。)
2.看圖說說是誰告訴我們秋天來啦?怎么告訴的?
對,它們告訴小朋友們秋天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這么美的景色不就是一幅秋天的圖畫嗎?(板書課題:秋天的圖畫。)
3.指名讀并齊讀課題。
二、學習課文
1.自由讀全文。要求讀準課文中的字音,不認識的字請書中的紅蘋果幫忙。
2.讀完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課文第一句就告訴我們美麗的秋天來啦,想想該怎么讀?
秋姑娘還給我們帶來了好多禮物,不過得先過生字關。
3.熟悉生字(課件展示)。
圖-圖畫梨-梨樹籠-燈籠
浪-波浪(見過大海的波浪嗎?是什么樣子的?)粱-高粱燃-燃燒頰-臉頰(摸摸自己的臉頰)
勤勞-(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是勤勞的?)
4.書中有一句話把這里的好多詞都裝進去了(出示課文第二句)。
(1)指名讀。猜猜秋姑娘帶來了什么本物?
(2)你們有沒有發現什么小秘密?
師:這多有趣呀,燈籠變成了金黃色的梨,臉頰變成了紅紅的蘋果,波浪變成了金色的稻海,火把變成了紅紅的高粱,這么好的句子誰來讀讀?
(3)指名讀、齊讀。
這時候,如果你走到梨樹、蘋果樹、稻海、高粱身旁,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誰使秋天這樣美麗?
看,藍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大雁都說了些什么?從書中找一找,讀一讀。
(4)大雁說得對嗎?為什么?
勤勞的人們,你們真了不起!
(課件出示)勤勞的人們畫出秋天______的圖畫。
師:是你們把秋天變得這樣的美麗、神奇。梨樹、蘋果、稻海、高粱都會感謝這些勤勞的人們,讓我們問問它們吧!(出示課件)誰使你這樣美麗?梨樹說:"是把我變成金黃的燈籠。"蘋果說:"是勤勞的人們讓我____."
稻海說:"____________________."
高粱說:"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學寫"波、浪"兩個生字
四、總結全文
今天大家在山野里玩得高興嗎?由于時間關系,我們馬上就要離開這兒了,不過我們相信明年這里會變得更美麗!
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首先,從本節內容在初中物理及章節的地位來說:《歐姆定律及其應用》是初中物理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級第十七章第二節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以及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后,而且是在“探究電阻上的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系”的基礎上學習的。所以它既符合學生有易到難,有簡到繁的認識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而且為下一步學習電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說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關鍵,是電學的教學重點,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
二、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能根據實驗探究得到的電流、電壓、電阻三者的關系推導出歐姆定律。
2、理解歐姆定律,記住歐姆定律的公式,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3、能運用歐姆定律分析簡單的圖像題。
(二)過程和方法
1、通過分析與論證提高學生分析實驗數據歸納物理規律的能力
2、通過利用歐姆定律的計算,學會解電學計算題的一般方法。
3、通過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了解歐姆定律的形成過程,學習科學家堅忍不拔,探求真理的偉大精神。重視學生對物理規律實際運用能力,強化學以致用的思想。
三、 教學重點、難點、
為了達到以上目標,并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覺得本節課是這一章內容的第二節,起著呈前啟后的作用,為了后面知識的學習,所以我認為: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以及表達式是本節的重點;公式的變形公式R=U/I的理解是本節的難點。
針對于這連個重點和難點,為了更好的教學,了解學生的情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下面我將從學情加以分析
四、學情分析
中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系,仍需具體的形象來支持。而且我所執教的這個班級,從總體來看學生的基礎知識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習慣有待改進,而且態度不認真,沒有上進心,理解能力差,如何夯實基礎,提高學習效率,已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并根據學生的現狀,為了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 教法
物理是一門培養和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為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循序漸進與啟發式的教學原則,我進行了這樣的教法設計:在教師的引導下,創設情景,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置來啟發學生思考,在思考中體會物理概念形成過程中所蘊涵的物理方法,使之獲得內心感受。
六、學法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布實施,課程改革形成由點到面,逐步鋪開的良好態勢。其中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物理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轉變學生物理學習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方式的轉變。所以我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輔以多媒體手段,采用著重于學生探索研究的啟發式物理方法,結合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在課堂結構上,我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 復習導入——引入概念探究新知——形成概念精講例題——深化概念中考鏈接—鞏固新知總結反思——提高認識課堂檢測——及時反饋,六個層次的學法,它們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七、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引入”——引入概念
1、由上一節探究的兩個關系引入歐姆定律:
2、用歐姆的故事培養學生堅忍不拔,探求真理的偉大精神和科學態度,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積極性和勇于為科學獻身的熱情。
(二)探究新知——得出公式
I=U/R U=IR R=U/I
(三)精講例題----學會應用
在這里我精心設計了一道生活中的題目:從而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他們的 學習熱情,同時也達到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
(四)中考鏈接—聯系中考,鞏固新知
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并且把課本的例題熔入即時訓練題中,通過學生的觀察嘗試,討論研究,教師引導來鞏固新知識。
(五)總結反思——提高認識
由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歐姆定律及其有關概念;讓學生通過知識性內容的小結,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通過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結,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六)課堂檢查——及時反饋
學生經過以上幾個個環節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歐姆定律的相關內容及簡單的應用,為學生學習和自己教學提供更好的信息,為此我有針對性的設計題目進行課堂檢查。
【【推薦】說課稿模板集合十篇】相關文章:
【推薦】擔保合同模板集合十篇10-28
【推薦】觀察螞蟻日記模板集合十篇01-24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十篇01-07
【推薦】捐款倡議書模板集合十篇02-03
【推薦】勞動仲裁申請書模板集合十篇01-24
《離騷》說課稿推薦12-05
蘭亭集序說課稿集合十篇05-25
【推薦】擔保合同模板十篇09-21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推薦】畢業生自我鑒定模板集合十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