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物理說課稿

時間:2022-12-25 19:35:02 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精選物理說課稿模板11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物理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物理說課稿模板11篇

  物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在整個中學物理知識體系中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圖示和重力,彈力,摩擦力這三種基本性質力,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研究多個力的合成問題,它是前幾節內容的深化。

  同時,本節課在整個中學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的基礎和工具;“平行四邊形定則” 則始終貫穿在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為以后學習速度,加速度,位移,動量,電場,磁場等矢量運算奠定了基礎;而本節課所涉及的等效代換思想貫穿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因此,本節課不過關,后續課的學習,就無從下手,本節課是后續課程的知識準備階段。

  (二)課程標準分析

  教材安排這節課的目的一是從等效代換思想出發,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體會實驗探索物理規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邊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夾角的關系;五是將力的合成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三)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上本節內容最大的亮點在探究實驗部分,同樣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兩個力F1、F2將一端固定的橡皮條的另一端拉到O點,接著用另外一個力F再次將橡皮條的一端拉到O點,然后給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來以前的就教材是這樣說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對角線表示出來;而我們現在的新教材是這樣講的:我們要探究的是:合力F與分力F1、F2有什么關系?

  通過新舊教材的對比可以發現,舊教材注重知識結論的給出。而新教材則更加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分析學情

  學生在學習本節知識前他們已經具備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有關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幾何知識、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為本節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然而高一學生習慣于代數運算,即使對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數計算得出,又因為有些學生幾何知識遷移能力較差,對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這一圖形計算往往不習慣,通過探究實驗,則能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學生對此卻不甚熟悉,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和對多個實例的分析說明,加深學生對等效替代的認識。同時在學習方式習慣上,大多數學生還是習慣“吃現成”,同過本節課,要近一步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鑒于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制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點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進行力的相互替代、

  過程與方法目標:

  1、了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過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并進行初步的探究。

  3、學生在自主找規律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發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2、通過力的等效替代,使學生領略跨學科知識結合的奇妙,同時領會科學探究中嚴謹、務實的精神和態度。

  重點:

  (1)學習科學探究方法,體驗科學探究過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 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系及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應用。

  難點:

  (1)探究實驗的設計,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時間安排與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

  (2)合力的大小與分力間夾角的關系、

  四、說教學設計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節課需要給學生大量的探究時間,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使探究過程自然而又合理,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圓滿達成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做如下設計:

  1、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始,科學始于好奇,發現始于觀察。我國偉大的地質學 家李四光先生說過:“觀察是得到一切知識的一個首要步驟。”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從觀察中獲得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2、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與假設是對已知事實材料和科學知識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對問題中事物的因果性、規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釋。在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簡單結論的基礎上,教師要適當的給以引導,讓學生提出符合實際的,合理的猜想。

  3、指導學生合理設計實驗

  實驗設計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與要求,運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對實驗過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驟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調整,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實驗能力的綜合體現。對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切不可為了設計把一切都拋給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要有強有略,要對設計過程進行有計劃的指導。

  4、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評估

  由于學生探究的內容是人類早已發現的,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宜設計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過程,在極低端得情況下,往往成為目標和路線都明擺著形式化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合力與分力的幾何關系,只是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改變獲取知識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義的通過探究從未知到達已知。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六、結束語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初步體驗探究的科學方法,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有一點了解和體會。不求目標的全面達成,希望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在以后的學習中有科學探究的嘗試。謝謝大家!

  物理說課稿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

  能力目標: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速度的引入;

  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圖表、v-t圖、及思考與討論;

  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加速度是力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運動學與動力學的橋梁,也是高中一年級物理課中比較難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還抽象。對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過程及物理意義的理解,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對“速度的大小與加速度的大小沒有直接的關系,速度變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這是本節的難點。

  三、幾點想法

  1.關于概念的建立過程

  在建立加速度概念過程時,基于加速度太抽象,讓學生首先感受。讓他們感受的第一層是運動物體有速度,第二層是運動物體速度有變化,第三層是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化有快有慢。從而自然地引入描述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化快慢的必要性。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從何而來?提供現有數據給學生,還是學生自己做實驗獲得?我兼顧了兩者。本節課的關鍵是對加速度的理解,開始不宜通過實驗來自己獲取數據,否則會喧賓奪主。在提供數據時考慮到學生對數據的可信度,提供了身邊的學生感覺到的百米起跑和電動車起步,去消了學生的對數據的質疑。而在最后又通過紙帶讓學生自己來獲取和處理數據,以期他們對加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2.問題的設置

  思考與討論1:主要是引導學生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關于表格我沒有自己填入,是想引導學生養成對多數據的對比和處理列表和做圖的習慣。在練習3中讓學生自己列表和填表,進一步滲透這種思想。

  練習1:

  主要是加深學生對加速度的理解,以區別加速度與速度和速度變化量的意義。這是本節課的難點。

  思考與討論2:

  引導學生體會圖象在反映加速度的優點,加深對v-t圖象的理解,如何從圖象中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教材和高考對這一點有很好的體現。

  練習2:

  由思考與討論2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使學生對加速度有感性的認識,同時對加速度的矢量性做一個強調。第一問的設置暗示學生不要把物理學成數學。物理中圖象的信息量要遠大于數學中圖象的信息量。

  練習3在以上表述過。

  3.暫時淡化三個問題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在直線運動中與速度方向的關系,由什么來決定待引出牛頓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平均加速度與瞬時速度的關系。第三,曲線運動中速度的變化的快慢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一些粗淺的看法,不妥之處懇請專家、老師們批評指正。

  物理說課稿 篇3

  開場白:

  各位領導、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八上物理引言《奇妙的物理現象》,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說說,本節課題的設計思路。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 階段的物理課程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啟蒙課,引言則是啟蒙課的開篇。向孩子們打開物理世界的大門,展示五彩繽紛、充滿神奇的物理世界。通過引言學習讓學生們初 步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物理學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學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孩子們對物理世界有一種新奇感、求知欲,產生學習物理的濃厚 興趣。引言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物理教育的培養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引言可見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僅要從知識與技能方面培養學生,而且還將注重 從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培養學生,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良好的思維習慣,有根據的懷疑精神,一定的創新意識等

  2、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物理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

  知識目標(1)通過觀察、實驗活動,初步感受物理現象的奇妙,激發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力目標(2)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初步體驗觀察的方法,能根據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提出簡單的科學問題。

  情感目標(3)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實驗探究,從而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使學生們對物理世界有種新奇感、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物理學的濃厚興趣。

  難點是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實驗。

  二、說教法

  物理課是 八年級學生接觸的一門新課程。這門課對于部分八年級學生來說簡直有點“談虎色變”,因為聽哥哥姐姐或高年級同學說物理最難學,所以對物理課已經產生逆反心 理和畏難情緒。要改變同學們對物理課的偏見,必須用“興趣”心理去戰勝他們的“逆反”心理。心理學理論指出對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難忘的。而引言 課是八上物理的第一節課,所以我精心設計,力求把它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們一接觸物理,就對它產生極大的興趣和美好的印象。本節課我采用演示實驗及學生分 組實驗相結合的方法,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教師邊演示、邊導 控,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三、說學法

  根據新課 標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在教學中,我著重指導學生如何觀看演示實驗和自己動手做實驗,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 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因為這是初中物理的第一節課,對于這些物理現象,無需讓學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實驗探究 的過程,并產生追根究底的欲望,獲得科學研究方法的初步體驗,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四、說教學程序

  1、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幾幅圖片(如蔚藍色的天空、從樹上掉下的蘋果、浮在水面上的鋼鐵輪船等)和一段二胡曲。從幼年起我們就對自然界中的現象懷有好奇心和神秘感,一個個現象覺得就是一個個謎,總想把它們打開,為了揭開其中的奧秘,讓我們一起來探索。

  2、 進行新課

  (1)觀察有趣的物理現象

  本活動包 括兩個簡單的演示實驗。完成這兩個實驗本身并不難,教師也無需花費力氣去講解實驗的原理,但在整個活動中要讓學生參與到對問題探究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實 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

  究,啟發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對于提出有獨到見解問題的學生要給于鼓勵。例如,放 在玻璃罩里的長、短兩只蠟燭,誰先熄滅的演示實驗,實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究竟是那只蠟燭先滅,引導學生討論,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實驗,實驗時控制條件可得 出不同的實驗結果。實驗完成后,在啟發學生思考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提問。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會提出各種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 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可以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 呢?”接著做水煮金魚的演示實驗。實驗前讓學生猜一猜,實驗后,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興趣。

  (2)動手做一做

  這是學生 第一次獨力觀察物理現象,我采用同座位的兩個同學為一小組的方式進行。活動(1)透過盛水的玻璃杯看書本上的字,你發現了什么?請同學們做個小小科學家, 實驗前先猜測結果,再做實驗驗證你的猜測是否正確。比賽哪一組做得又快又好、發現的物理現象最多。實驗時,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觀察和思考時間。引導學生仔細 觀察物理現象并說出自己的各種發現。如從杯子側面觀察發現書本上的字是變大了;發現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近,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大;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遠, 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小,其間還有一個字體左右反向的過程;從杯口向下觀察的情況等。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再請同學們將自己沒有發現的物理現象做實驗 驗證。教師不要刻意追求學生得出完整的觀察結果,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最后請同學們參與探究活動(2)隔著玻璃板、課本、搪瓷盤、塑料板等物 品,磁鐵對鐵釘的吸引會變化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發現了許多物理現象,也產生了許多疑問,要想知道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等你們學習了物理以后,就能 將這些謎一個個打開。

  3、 課外作業

  (1)調查一下,你周圍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和問題?

  (2)做以下的小實驗:

  [1] 將一個生雞蛋放進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漸向水里加食鹽并使其溶解,注意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并對這個現象提出問題。

  [2]小心地把水、食用油(每種一小杯)沿著杯壁依次緩緩倒入深玻璃杯內,然后再放入一粒葡萄或一小段蠟燭。將你觀察到的現象畫下來并提出問題。

  物理說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了解太陽光譜和看不見的光。

  初步認識紅外線及其作用。

  初步認識紫外線及其作用。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了解紅外線、紫外線的作用。

  通過收集、交流關于紅外線、紫外線的資料,獲得處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及人類生活的影響。

  初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有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1、紅外線的作用

  2、紫外線的作用

  【教學難點】

  1、紅外線的作用及應用

  2、紫外線的作用及應用

  【教學方法】

  閱讀法、查找資料法、問答法。

  有關紅外線、紫外線的掛圖、光碟。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引入新課

  [師]白色光是單色光還是復色光?

  [生]白光是復色光。

  [師]白光通過三棱鏡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條粉帶,自上而下分別是什么顏色的光?

  [生]白光通過三棱鏡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條彩帶,自上而下是紅、橙、黃、綠、藍、靛、紫。

  [師]棱鏡可以把太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幾種不同顏色的光、把它們按這個順序排列起來,就是光譜(spectrum)。此外,在紅光之外是紅外線,紫光之外是紫外線,這兩種都是人眼看不見的光,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看不見的光——紅外線、紫外線。

  二、新課教學

  1、紅外線

  讓學生閱讀課文,然后回答以下問題:

  [師]紅外線有哪些特性?

  [生]紅外線的主要特性是它的熱效應,一切物體都在不停地發射紅外線。

  [師]紅外線有哪些應用?

  [生]物體在溫度升高時,它輻射的紅外線會大大增強、人體生病時,局部皮膚的溫度異常,如果在照相機里裝上對紅外線敏感的膠片、給皮膚拍照并與健康人的照片對比,有助于對疾病做出判斷。

  [生]夜間人的體溫比野外草木、巖石的溫度高,人輻射的紅外線比它們強,人們根據這個原理制成了紅外線夜視儀。

  [生]紅外線還可用來進行遙控、如電視機遙控器的前端有一個發光二極管、按下不同的鍵時,可以發出不同的紅外線,來實現電視機的遙控。

  [生]利用紅外線遙感技術可以在飛機或衛星上勘測地熱、尋找水源、估計農作物的長勢和收成等。

  [生]利用紅外線的熱作用,可以加熱物體、烘干油漆和谷物、進行醫療等、如市場上烤制雞鴨等肉類食品的“遠紅外烤箱”。

  教師對同學的回答給予充分的肯定后,為使學生獲得真實、充實的學習信息、教師也可以補充以下材料:

  紅外線位于紅光外,它的頻率范圍在1012Hz~5×1014Hz、一切物體都在不停地輻射紅外線、物體的溫度越高,輻射出的紅外線越多、物體在輻射紅外線的同時,也在吸收紅外線。

  紅外線的主要特性是熱作用強,各種物體吸收了紅外線后溫度升高。因此人們利用紅外線來加熱物品。工業上用紅外線烘干汽車表面的噴漆,家庭用紅外線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室暖燈用紅外線來取暖、醫療上利用紅外線來理療。

  由于紅外線穿透云霧的能力比較較強,利用靈敏的紅外線探測器吸收物體發出的紅外線,再利用電子儀器對吸收的信號進行處理,可以顯示出物體的形狀和特征,這就是紅外遙感、利用紅外遙感技術可以對地球勘測,尋找水源,監視森林水災,估測大面積農作物的長勢和收成,預測風暴和寒潮,在軍事上也有重要的應用。

  [補充后教師板書]

  一、紅外線

  1、特性

  ①紅外線的熱作用很強

  ②紅外線穿透云霧的能力很強

  2、應用

  ①利用紅外線加熱物體

  ②紅外線遙感

  ③紅外線遙控

  2、紫外線

  讓同學閱讀課文,然后回答問題:

  [師]在光譜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種看不見的光,叫紫外線(ultravioletray)、那么紫外線有何特性呢?

  [生]紫外線的化學作用強

  [生]紫外線具有熒光效應

  [生]紫外線能殺菌

  [師]紫外線有哪些應用呢?

  [生]紫外線能促使人體合成維生素D,這種維生素有助于人體對鈣的吸收,所以兒童常曬太陽能預防缺鈣引起的佝僂病、但是過高的紫外線會使皮膚粗糙、甚至誘發皮膚癌。

  [生]紫外線有熒光作用,有些物質受到紫外線照射時能夠發出可見光、日光燈管的管壁上涂的就是一種熒光物質、大額鈔票上也有用熒光物質印刷的文字,用紫外線照射則會發出可見光,這是一種防偽措施。

  [生]紫外線能殺死多種細菌,所以醫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線消毒。

  [生]紫外線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

  學生回答后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后講解。

  1、紫外線的頻率范圍是7.5×1014Hz~5×1016Hz,在光譜上位于可見光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見。

  2、不要誤認為紫外線是紫色的或藍色的,紫外線是看不見的“不可見光”、紫外線看起來是淡藍色的,那是因為除了紫外線外,它們還發出少量藍光和紫光。

  3、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線,來自太陽光。地球周圍的大氣層阻擋了大量的紫外線進入地球表面,才使地球上的生物獲得生存的條件。為了保護人類生存家園,我們應有環保的意識,承擔起環保的責任和義務。

  [教師講解完后板書]

  二、紫外線

  1、特性

  ①紫外線的化學作用很強。

  ②紫外線的生理作用很強。

  ③紫外線具有熒光作用。

  2、應用

  ①醫用消毒。

  ②防偽措施。

  ③生理作用。

  三、知識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主要學習了以下幾個問題:

  1、紅外線的特性及應用

  2、紫外線的特性及應用

  四、布置作業

  1、復習本節課文

  2、課本P53①②③

  3、復習本章內容

  【板書設計】

  1、紅外線

  特性

  ①紅外線的熱效應強

  ②紅外線的穿透云霧的能力很強

  應用

  ①利用紅外線加熱物體

  ②利用紅外線實現遙感、遙控

  2、紫外線

  特性

  ①紫外線的化學作用

  ②紫外線的生理作用

  ③紫外線的熒光效應

  應用

  ①紫外線可使照相底片感光

  ②紫外線的生理作用

  ③醫用消毒、防偽

  物理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了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把物理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通過身邊的例子把物理知識講得通俗易懂,使學生對物理產生一種親切感,因而激發出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還通過學生的科學探究實驗來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及動手的實驗能力,使學生從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較完整的物理思維。

  2.教學難點重點

  ①難點:

  ②重點:

  3.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②過程與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直觀:

  4.教具與學具電教器材:教師演示用:學生每組器材:

  二.說學情八年級上冊

  八年級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八年級下冊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于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為復雜的因果關系,在學習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后也期望繼續研究并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后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九年級上冊初四學生是初中的畢業年級,心智較為成熟,通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

  但是初四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初三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初四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于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了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九年級下冊經過之前三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四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掌握了一定學習物理的方法。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歸納、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的過程之后,學生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我面對的是農村初中生,相對來說知識面窄,知識信息不豐富,要多給他們提供一些高科技、較前沿的東西,激發其求知欲。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通過實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騰現象及規律”。通過媒體展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效果。

  2.學法指導

  以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著力開發學生的三個空間

  1.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展。

  2.學生的思維空間。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思維碰撞,培養思維能力。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通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教法

  教法突出以學為本,因學論教。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教學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需要引出測量的實質創設教學情境,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盡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為材料探究長度測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

  運用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五.說教學過程(程序)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學習,探究新知------鞏固提高,實際應用------感悟收獲,課堂小結------布置作業,鞏固升華。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節:鞏固提高,實際應用。

  第四環節: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五.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為了使學生對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通過這樣的板書,簡明扼要地把本節課的內容展示出來,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體系的認識,并強化了重點知識。

  六.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xx ”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物理說課稿 篇6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前一章“力的基礎知識”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編排的。由于分解法是處理力的運算的手段和方法。它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并且它對矢量運算普遍遵從的規律“平行四邊形定則”作了更加深入的應用。所以說本節內容顯得尤其重要。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力的分解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有無數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據具體情況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根據幾何關系求解分力。

  2、過程與方法:

  (1)在過程中觀察合力與分力關系,會分析物體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過具體實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況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標:

  培養分析觀察能力,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的研究態度。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對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特別是為以后學習動力學知識更為重要。因此我確定本節的重點內容為:力的分解方法。教學難點:

  目前學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確分解一個已知力?因此我把本節課的難點內容確定為:如何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

  二、說教法與學法

  在教法上采用實驗演示、師生討論的教學方法。學法上讓學生觀察實驗、實驗探究、分組交流等,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和發現成功的喜悅。

  三、說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上一節知識的學習,已掌握了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過力的圖示法認識了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為本節課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四、說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分析,為使本堂課圍繞重點、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創設情景(視頻播放)

  為什么人從繩子的中間用力拉時能夠容易把車拉動呢?借以引入新課。設計意圖:我從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課,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同時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新課教學

  先復習力的合成,以便于學生學習新課。提出問題:力的分解應如何進行?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⑶如何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呢?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來分解又如何呢?

  這樣設計是使學生明確已知一個力,如果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作出無數多個分力。

  如果給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確定嗎?

  ⑷探究Ⅰ(演示實驗)

  觀察在斜面上的小車,其重力產生的效果。

  步驟一:傾角不變情況下,在小車上一大鉤碼,待穩定后引導學生觀察。

  步驟二:在小車重力不變情況下,改變傾斜角,引導學生觀察。設計意圖:用軟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車重力壓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顯;用彈簧是讓學生更容易觀察小車重力產生沿著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課堂訓練:已知一個力,根據這個力的作用效果來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接著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⑸探究Ⅱ(分組實驗)

  設問:如圖,大人斜向上拉車的力產生哪些效果?

  [器材](每兩個學生一套)臺秤、木塊(一側面帶羊眼)、夾有滑輪的支架各一個,鉤碼細線若干。[步驟]

  ①把木塊放在臺秤上,如圖,在實驗記錄表中第一行記錄臺秤的讀數。

  ②用細繩一端與木塊上的羊眼相連,另一端與鉤碼相連,并把繩子掛在支架上的滑輪上。保持滑輪的高度不變,增加繩上的鉤碼,在表中記錄臺秤相應的讀數。

  ③保持鉤碼不變,改變滑輪的高度h,在表格中記錄臺秤相應的讀數。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親自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學生明確斜向上的拉力產生兩個作用效果,一個是豎直向上拉物體的作用效果,另一個作用效果是使物體向前滑動。

  課堂訓練:已知一個力,根據這個力的作用效果來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接著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結論: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后,根據幾何知識就能計算分力的大小。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利用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⑹利用力的分解知識解釋下列現象①呼應新課引入(視頻播放)

  設問:為什么人從繩子中間拉車時更容易把車拉動呢?為什么將繩子逐漸拉開時,繩子會斷呢?②動畫演示。

  設計意圖: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讓學生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進生活。同時使用動畫演示,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

  (整個授課過程大約30分鐘)

  五、小結(大約三分鐘)

  六、板書設計:

  ①根據力的實際效果進行力的分解。

  ②根據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③分力可以比合力大

  物理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要說的密度一節屬于第二部分,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內容,它們形成了經典力學的初步知識。眾所周知,經典力學包括了質量、時間、空間三大基石。初二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基本具備了絕對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因而第七章第一節開始就進行絕對質量觀的教學,第三節的密度是對質量認識的進一步延伸,是對物質世界認識的進一步探索。

  再從本節的編排看,課本首先從第二節的實驗入手,提出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如何鑒別不同的物質?接著用實驗分析、歸納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識的簡單應用。這種方法,體現了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現代教學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綜合素質。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單位,會進行單位間的換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學習一點研究問題和定義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發現探索問題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現,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根據大綱及學生實際,密度的概念、公式、單位是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由于初二學生邏輯思維正處于發展初期,如何處理實驗中的數據進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節的難點。

  四、教學方法

  本節有關密度的知識都是從實驗中分析歸納出來的,因而本節課著重采用實驗探究法。

  學法:學生要想正確的從實驗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們必須掌握數學法、分析法、比較法和歸納法

  教具準備:每兩人一天平,砝碼,體積不等的兩個木塊和兩個鐵塊,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思維,突破教學難點,我還制作了一個課件。

  五、教學過程

  1、激趣引學

  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是新大綱規定的物理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課前我設計了一個來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實驗,如何鑒別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讓他們總結辨認的依據,當他們意識到可以利用顏色、味道等特性鑒別物質時,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我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著手,拿出上節課測量過的體積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顏色的銅、鐵、鋁讓學生辨認,使學生直觀的認識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這也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這種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綱要求:實驗不僅是物理教學的手段,它還是提高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和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改成了每兩人一組的分組實驗。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實驗中,當學生測出了質量與體積之后,我改變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學生計算m/V的編排方法,鼓勵學生自己處理實驗數據我提出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根據測出的質量和體積,仍然能得出什么結論?面對這樣的問題,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根據認識心理學,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會想到直接利用這些數據去尋求某種規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質量與體積成正比這樣的結論,還有部分學生,他們可能想到要對這些實驗數據進行運算。當學生討論得出利用m和V可以計算它們的比值時,我用課件出示鼓勵性的評語,并播放一段音樂,以松緩剛才緊張的思維。然后引導學生應用數學法分析m/V的含義,利用比較法、歸納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訴學生: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是初中階段的一種重要方法。

  在這一過程中,我還要引導學生欣賞天平平衡時的對稱美,領會物理學方法的和諧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簡潔美。促使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進而促進學生德育、智育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對物理學的熱愛。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屬于本節的重點,它要求學生能弄清公式的來源,并能記住公式。要記住公式,除了了解各個字母代表的物理量,還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義,并用密度公式進行計算。在這一部分,我利用知識的遷移理論,設計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問題:

  ①怎樣計算單位體積某物質的質量?計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②如何用字母表示這個公式?怎樣計算密度的單位?

  ③一木塊,體積為 10cm3,質量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

  ④根據密度的公式,我們能說密度與質量成正比,與體積成反比嗎?

  利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索,教師適度點撥,然后讓學生自己總結。通過這樣的辦法,加深學生對密度公式的理解、記憶和應用,培養學生規范的解題格式和嚴謹的邏輯思維。這里通過對公式物理意義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現,形成基本的、樸素的、唯物物理學思想。在學生緊張的勞動之后,課件出示“王冠”圖,告訴學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識鑒別王冠的故事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不怕困難,積極探索,服務人類的科學思想。

  六、小結

  一堂成功的物理課,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物理學知識,還要學生學到一定的物理學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學思想。小結中,我準備先讓同桌的學生相互回憶本節學過的主要內容,讓這些知識同化到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識體系。老師再從物理學方法和物理學思想兩個方面著手,總結學生在這堂課中的表現,肯定他們的成績,指明他們努力的方向。體現成功教學的激勵機制。

  練習

  ①向自行車輪胎內打氣,輪胎內空氣的密度如何改變?

  ②ABC三種物質的質量M和V的關系如圖所示,誰的密度大?

  板書設計

  為了簡明扼要的再現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想象和思維,我采用圖表法板書。

  物理說課稿 篇8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宇宙航行》,關于這節課我主要介紹以下幾方面內容:教材簡介,課程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小結,其中教學過程又包括下面五個部分:復習舊課,新課引入,新課教學,鞏固復習,布置作業,下面我將對各個部分進行詳細的解說。

  一、教材簡介

  《宇宙航行》是人民教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2模塊第7章第5節的內容。

  二、課程分析

  本節課是以學生已掌握的曲線運動一章中的平拋運動,圓周運動,和向心力等知識以及萬有引力定律為基礎。重點講述了人造衛星的發射原理,人造衛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動力學原因和人造衛星的速度問題。人造衛星是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應用的一個實例,為學生以后深入學習研究天體物理問題奠定了基礎,而且本節課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氣象衛星與天氣預報,衛星定位系統與自動導航汽車等,更值得大家矚目的是:我國在xxxx年,2005年相繼成功發射了“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宇宙飛船,圓了國人盼望已久的飛天之夢,為以后進一步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和科研價值。

  三、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對教材分析之后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世界航天發展史和中國航天發展史;

  2)理解人造衛星的發射原理,并能夠準確闡述其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動力學原因;

  3)會計算人造衛星的環繞速度,并能推導第一宇宙速度;

  4)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義。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航天員與記者”模擬活動的參與,提高學生的合理表達能力;

  2)學生在人造衛星發射原理的探究過程中培養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看“世界航天發展史和中國航天發展史”視頻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熱愛科學的激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在解決第一宇宙速度,以及相關課后習題時均以人造衛星的環繞速度為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是人造衛星環繞速度的求解。那么,本節課的難點又在哪里呢?對于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高科技產品,學生在學習時往往存在一定的心里障礙,而且高一學生思維不夠敏捷,很難做到大跨度的思維跳躍,因此對人造衛星發射原理的理解便成了學生學習中的攔路虎,成為本節課的難點問題。針對該難點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理論探究的方法,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經過一系列有序合理的教學活動,師生共同努力,最終踢飛絆腳石,解決難點問題,為后續學習做好準備。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構建知識平臺

  此過程可采用學生板書的形式,檢查他們對圓周運動、萬有引力定律等知識的掌握情況,鞏固復習為新課學習做好準備。

  (二)新課引入

  1、新課引入,創設情境

  新課引入,創設情境旨在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此過程充分發揮了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優勢,運用計算機的視頻播放功能向學生展示“世界航天發展史和中國航天發展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謂一舉多得。

  2、情境模擬,課題構建

  教師創設情境,請學生進行“宇航員與小記者”的情境模擬活動,請一位同學扮演宇航員,請其他同學模仿小記者,每一位小記者都有機會向宇航員提出一個自己最想知道的關于宇宙航天的問題。老師將問題在黑板上一一列出,然后找出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其他問題請同學課后上網查資料自己解決,并制作宇宙航行小資料卡,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合作。

  然后運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比較,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對學生所提問題的答疑過程,進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模擬活動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融入課堂教學活動。

  (三)新課教學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學生對所學知識意義構建的目的。第一小節教學設計便遵循了該理論。

  1、人造衛星的發射原理

  首先:教師運用課件動畫展示平拋運動,引導學生觀察現象,總結結論,師生小結,得出正確結論,并在課件上出示。

  然后:教師鼓勵學生對得到的結論進行發散思維,學生可能很難由一個平面跳躍到地球這個大曲面,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并適時設疑:若將從地球這個大曲面上拋出一物體當速度逐漸增大時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呢?讓學生思考猜測,分組討論,教師巡回指導,并派代表發表見解。教師評價總結,課件展示牛頓設想,并用動畫動態演示人造衛星發射原理。

  與此同時:請學生考慮,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由哪些力提供?學生討論,教師給予解釋引導,最后課件出示答案,請同學寫出相關公式,課件出示正確公式,同桌之間互相糾正。

  第一小節學習完后第二、三小節便很簡單了。

  2、環繞速度

  課件出示探究內容和已知條件:

  已知地球和人造衛星質量分別為m和m,衛星到地心的距離為r,求衛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環繞速度v。

  給學生適當的時間解決該問題,大多數同學在第一小節知識基礎上已經能夠解決該問題,但為使全體同學都達標教師還應對本題進行講解。分四步:讀題、分析、解題、小結。讀題是為了讓學生弄清題意;分析可采用互動式請學生回答解題依據,相關公式;解題借助課件顯示解題過程,計算速度公式,加深學生理解;小結教師對題目做總結,強調解題方法,步驟。

  3、宇宙速度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不但要做到知識傳承,還應達到培養學生能力和發展智力等目的。宇宙速度的學習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1)第一宇宙速度求解:

  根據第一宇宙速度含義和已學知識學生自己求解數值,教師的任務是說明其意義:最小的發射速度,最大的環繞速度,并加以解釋。

  (2)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歸納出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義,且明確它們的數值。

  (3)最后教師運用課件動態展示人造衛星處于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下的運行情況及運行軌道,變抽象概念為實際模型,加深學生的理解。

  到此新課教學便結束了,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復習學過的知識。

  (四)復習鞏固

  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做到靈活運用,融會貫通。

  (五)布置作業

  課外探究作業不僅可以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而且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有利而無害。

  教師課堂結束語,對學生進行情感激勵,有始有終,完美的結束課堂教學活動。

  六、小結

  以上是本節的教學設計,有以下特點:

  本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廣泛利用各種聲音,視頻,動畫等網絡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情感,而且還運用情景模擬活動,使學生順其自然的進入角色,融入學習活動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探索研究,體驗與科學家牛頓原始研究人造衛星發射原理相似的“再發現”過程,引起情感共鳴,積極主動學習。學生在協作,會話交流過程中逐個解決需要學習的問題,最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結束課程。

  物理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內容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習液體壓強、浮力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基礎,它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雖然修訂后的大綱將其要求由掌握調至理解,但這并沒有削弱這一知識點的重要性。此外,密度是初中生首次學習表示物質特征的物理概念,研究這一概念的過程和方法,對今后學習其他物理量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和啟迪作用。因此,本節的關鍵是要在讓學生明確密度這個物理量表征的是物質的什么特性,以及為什么要用單位體積的質量來表征物質的這種特性。

  二、教學重難點和教學目標的確立

  根據以上分析知道必須在體積相同的條件下才能用質量來區別不同物質以及密度概念的獲得是教學的難點,而密度概念的建立和物理意義的理解、創新意識的培養則是本節的重點。

  知識目標:理解密度的定義、公式、單位、物理意義,會用密度表。

  能力目標:培養初步的科學探究問題的能力。

  思想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學生特征分析

  學生在數學中雖然學過比例知識,但是用到物理中來,理解同種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的含義仍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我們一般校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差,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因此本節課我采用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方法,讓學生融入到課堂中,充分體會學習物理的樂趣。并且學生在學密度前已具有速度概念和在生活中已具備應用物質的質地、顏色等特征來區別不同物質的知識和技能基礎。這些又是當前學習中較有利的因素。

  四、教學方法分析

  人教版教材《密度》一節是這樣安排的:先用天平稱出兩個體積不同的長方形鐵塊的質量,接著測出它們的體積,然后求出它們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進而分析得出同一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后面改用松木塊重復驗證,也得到同樣結論。

  我對本節教材的處理如下:首先從物質的氣味和顏色特征來區別不同物質的原有經驗出發,分析是否還有其它特征來區別不同物質,同時設置生活情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1)僅用質量(或體積)可以區分不同物質嗎?

  (2)怎樣用質量和體積一起來區分不同物質呢?然后通過猜想假設、制訂計劃、實驗驗證等科學探究的方式獲得密度概念。

  采用這種模式的依據:

  (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為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他們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知識和技能效果更好。

  (2)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3)在學習的全過程滲透"S—T—S"教育,使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物理知識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

  五、學法分析

  觀察實驗的方法是探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比值定義法在物理學中有重要意義。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對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學習方法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領會與掌握。

  六、教學程序分析

  一、引入課題:講述阿基米德幫助國王鑒定皇冠是否純金的物理故事,引入本節課題。

  二、進行新課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教師拿出一杯水、一杯酒精、一塊銅、一塊鋁,讓學生鑒別并獲得成功體驗后,引導學生小結:利用物質的特性可以鑒別物質。

  (2)播放新聞故事片斷:騙子利用假金元寶進行詐騙。引出本節課題即顏色和氣味類似的物體如何進行鑒別呢?

  2、嘗試猜想與假設

  猜想一:可以用質量或體積來鑒別。

  試一試:請學生鑒別兩包用相同的紙包住的物質,問:哪一塊是銅塊、哪一塊是鋁塊?

  想一想:質量大的一定是銅塊嗎?

  結果:質量大的未必是銅塊,可見單憑質量來鑒別物質是不行的。

  再想一想:該怎樣利用體積和質量來鑒別物質呢?同種物質質量和體積之間是否有一定關系呢?

  3、制定探究計劃

  組織學生討論得出:應取不同的物質作研究對象,并選天平和量筒等工具測它們的質量和體積,然后在比較單位體積的質量看一看是否會有什么發現?

  (這個過程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環節,一定要放慢節奏讓學生有充分的討論時間,如果部分學生有困難教師可利用速度知識進行類比)

  4、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由于初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有限,教師可事先設計表格進行引導。另外,為縮短教學時間、保證教學質量可引導學生分組同步實驗,分工協作。

  5、交流與合作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出:相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可見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這一點一定要引導學生自行總結出來,教師不要急于告訴學生結論,要尊重學生的首創精神。)

  對于密度的概念、公式、物理意義、單位等可引導學生自學課本總結出來。

  對于密度表的教學一定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仔細體會。

  討論:

  ①、怎樣鑒別出"假金元寶"?

  ②、橡皮泥切去一半后,體積、質量怎樣變?它的密度如何變呢?

  6、作業:請將建筑用青磚的密度測出來,并對照密度表看是否吻合,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作一次調查訪問,弄清它的燒制方法。

  物理說課稿 篇10

  說教材:

  《牛頓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與運動”第3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與運動的關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內容教學的好壞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

  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2、牛頓第三定律。

  3、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

  本節講述研究物體間相互作用的牛頓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結合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頓第三定律,能用該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3、能區分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

  過程與方法:

  學習研究物理現象,總結規律的方法。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并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本節的重點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牛頓第三定律。教學的難點是: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區別。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教師指導學生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實驗現象,總結出牛頓第三定律。教師通過實例來引導學生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并利用實物或作圖法進行分析,進一步的區別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實驗探究法、歸納總結并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學習了牛頓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礎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來引導學生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實驗探究,分析、總結實驗結論。總結出牛頓第三定律。并通過實例講解,使學生理解牛頓第三定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教師舉生活中的實例,學生覺得很簡單,這時教師把例子轉化為物理模型,進行受力分析。定性的說明力是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時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

  教師復習:力的概念,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并舉例說明。那么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那么桌面會對手有力的作用嗎?引導學生作圖分析,教師引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問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著怎樣的關系?提供實驗儀器:兩個彈簧測力計。學生進行分組設計實驗,討論、歸納總結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在學生對牛頓第三定律的形成過程有了體驗后,教師給出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用一些概念辨析的題目來幫助學生理解牛頓第三定律。從中,學生有疑難點是: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區別。這是教師通過舉例,作圖分析,詳細講解來區別,并列表對比分析。

  相同點及不同點

  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線作用在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上一定是同性質的力同時產生、消滅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一對平衡力同一物體力的性質不一定相同不一定同時產生、消滅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后布置作業。

  結束語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物理說課稿 篇11

  教材分析:

  本章前兩節是電學基本概念,也是整個電學的基礎,第一節介紹電源和電流,第二節電動勢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電源,同時也為第七節歐姆定律做鋪墊。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電源是將其他形式的能轉化成為電能的裝置。

  2.了解電路中(電源外部和內部)自由電荷定向移動過程中,靜電力和非靜電力做功與能量轉化的關系。

  3.了解電源電動勢的基本含義,知道它的定義式。

  4.理解電源內電阻。

  過程與方法

  1.體驗探究性學習的學習過程——提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2.學會自主學習,經歷收集信息,歸納整合有效信息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悅,感受物理與生產生活的聯系,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電動勢的概念

  本節主要介紹電動勢,因此必然是重點。而非靜電力比較抽象,電動勢更加抽象,而且電動勢的單位和電壓的單位一樣,定義式也類似,它們之間有區別又有聯系,學生不容易理解,是本節的難點。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簡單電路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識基礎,同時,由于知識層次的局限,電源一直是初中避而不談但是又非常重要的元件,這是學生第一次較深入的了解電源內部,電源對學生而言還具有一定的神秘性,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中可以利用這種興趣,通過恰當的教學策略,使新知識有效的整合進學生已有的知識中。

  教法:

  演示法:本節課利用多媒體將電路中電荷運動情況直觀的展示給學生,有利于學生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轉變。

  啟發式教學法:在學生一定的認知基礎上提出啟發性,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講授法:對于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的電動勢的概念運用講授法,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

  學法:

  自主學習法:通過課前布置預習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收集、整理與電池相關的知識探究法: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提出設想,并通過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歸納法:根據已經了解到的電源的相關知識,歸納出電動勢的定義

  教學設計:

  1,新課導入

  演示水果電池,引入本節課課題。

  設計意圖:

  學生已有部分電路知識,對電源一直了解不多,卻也有興趣,利用水果電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欲。

  2.非靜電力

  分析電源內外的電場分布,結合電源內部電荷運動的方向,及受到的電場力,提出你可能存在的疑惑。

  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導他們發現電源中存在的問題,在電源內部正電荷怎么從電源負極運動到正極?并得到合理的推想即電源內部存在非靜電力,非靜電力做功將正電荷從負極搬到正極使電荷的電勢能增加。

  教師:演示原電池

  學生:得出結論,這種電池中的非靜電力就是化學作用

  教師:思考電源中的能量哪里來的

  學生很容易的說化學能轉化而來的,在這里不容易建立做功和能量轉化的關系,可以通過重力做功類比引導學生得出非靜電力做功使化學能轉化為電勢能的結論。

  加深認識:多媒體演示電源及電源的類似模型,以便學生更好的理解非靜電力的效果。

  根據以上的鋪墊,讓學生歸納出電源的作用即電源就是通過非靜電力做功將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為電勢能的裝置。設計意圖:

  讓學生提出問題,提出非靜電力的存在,讓他們體驗探索、發現的快感。

  讓學生體驗探究性學習的學習過程——提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增強感性認識,逐步形成理性思維。

  3.電動勢

  教師:展示不同的電池,不同的電源非靜電力不一樣,非靜電力做功的本領也不相同,引入描述電源中非靜電力做功本領強弱的物理量即電動勢。在電源內部將一定量的正電荷從負極移到電源正極非靜電力做功越多,非靜電力做功的本領越強,電動勢在數值上等于非靜電力將單位電量的正點電荷從負極移到正極所做的功:

  W非靜電力Eq

  單位:與電壓單位相同——v伏特。

  對比電源外部電荷在電場力的作用下運動

  W靜電力U= q

  比較兩個表達式的異同。

  電源中非靜電力做功的本領越強,電動勢就越大,能夠提供給外電路的電壓就越大。

  學生:結合以上信息,歸納電動勢的定義、物理意義。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聯系已有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4.電源內阻

  電源內部(內電路)也是由導體組成,所以也有電阻,這個電阻叫做電源的內電阻。

  5.生活中的電池

  閱讀科學漫步思考一下問題

  電動勢與哪些因素有關?

  電池的容量怎么計算?

  舊的1號電池和新的1號電池的電動勢是否相同?內阻是否相同?

  常見的電池有哪些?

  觀察你身邊的電池,看看上面有哪些信息,并加以解釋。

  課堂鞏固練習。

  例1下面是對電源電動勢概念的認識,你認為正確的是( )

  A.同一電源接入不同的電路,電動勢就會發生變化

  B.1號干電池比7號干電池大,但電動勢相同

  C.電源電動勢表征了電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的本領,電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越多,電動勢就越大

  D.電動勢、電壓和電勢差雖名稱不同,但物理意義相同,所以單位也相同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同時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6.交流合作

  根據同學們課前做得調查,請同學就某一個方面來簡單談一談你調查的結果。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7.小結本節課內容,作業布置課本45頁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第二節電動勢

  1.非靜電力

  2.電動勢E

  3.內阻r

  =W非靜電力q

【物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物理說課稿11-26

物理說課稿08-21

物理說課稿12-17

物理說課稿范文10-24

物理《電阻》說課稿11-12

初中物理說課稿01-23

初中物理說課稿11-22

物理《功率》說課稿08-16

物理《壓強》說課稿07-13

浮力物理說課稿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