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說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節(jié)“種群數量的變化”本課是在學生了解了種群數量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介入數學知識,用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釋和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建立數學模型對于幫助學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數量特征和數量變化規(guī)律具有重要意義(能力方面)。
高二學生已經具備了相對較強的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從知識方面來說初步具備了與數學模型相關的數學知識儲備,學生的生活體驗也足以理解種群數量變化。所以,這堂課的學習,學生自己將種群數量變化的生物學問題歸結成為數學問題,進而嘗試應用建模成果去解決身邊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我對課標的理解從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了教學目標,解釋種群的數量變動。
知識目標:嘗試建立數學模型,解釋種群的數量變動。
能力目標: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血球計數器對酵母計數;嘗試利用數學模型解釋當地的環(huán)境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關注人類活動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重點:嘗試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并據此解釋種群數量的變化。
難點: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法與學法
教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課模式來完成所定的三維目標,同時采用多媒體教學為輔的手段。充分調動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培養(yǎng)學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問題,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法:自學、合作、探究
(二)教學過程
設疑自探:
首先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前以預習題案為依據進行預習,總結自探提綱,教師歸納、總結自探提綱,并給有貢獻的小組加分并鼓勵,此節(jié)歸納自探提綱4點:
1.說明建構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驟?
2.種群的數量是怎樣變化的?
3.什么是環(huán)境容納量?
4.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疑合探:
在完成設疑自探的基礎上,各小組學生圍繞自探提綱,進行解疑合探,在學科組長的安排下有序盡心,對難點進行探討整理,達成共識并進行展示,展示結束后,按分工逐題進行評價,教師強調補充,歸納,教師利用評分榜計分,尤其對提出不同見解的其他學生要雙倍加分。經過此過程基本完成教材中主干知識(完成“J”、 “S”型曲線及相關知識)
質疑再探:
給予學生反思時間。啟發(fā)學生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我采用了學生直接質疑,全班學生爭相解答,對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直接解答,或引導學生課下帶著興趣探究。
運用拓展:
為了檢驗教學效果,鞏固知識,我結合本節(jié)重點、難點和易混點等知識內容出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遍題,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對及時編題,搶答者加分鼓勵。
四、全課總結:
學科組長對此節(jié)課進行評價,評價出本節(jié)課的展示之星,評價之星,質疑之星及諾貝爾小組。
五、教學反思
“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盡最大努力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更好的完成知識遷移,在教學過程中一定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生物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分析:
教材簡析
《細胞的分化》選自高中人教版生物《分子與細胞》必修模塊中第6章第2節(jié)。細胞分化是多細胞生物體發(fā)育的基礎與核心,是細胞的生命歷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課程標準的要求是“說明細胞的分化”和“列舉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屬于理解水平的要求。
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的、穩(wěn)定的、建立在細胞分裂基礎上的變化。分化的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又具有全能性,動物細胞核全能性的具體應用——克隆技術又是當今生命科學的熱點。本節(jié)內容既是對細胞結構、功能、分裂等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又為學習遺傳、變異打下基礎。同時,本節(jié)知識與當今許多科技新進展熱點問題都有緊密地聯系,因此能聯系實際了解或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就顯得很重要,也會激發(fā)學生了解科學的積極性。
學生情況
本次出課的學生為高一二班學生。學生基礎較差,但對生物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在初中,生物課本已對“細胞分化”和“個體發(fā)育”的知識進行了簡要介紹,學生又剛學完“細胞的增殖”,所以對個體發(fā)育有了一個較系統(tǒng)的認識。關于分化的本質,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基因的表達,所以會比較抽象難懂;植物組織培養(yǎng)、動物克隆技術等知識,學生既無直觀印象,也少有相關的信息儲備。因此,培養(yǎng)學生主動構建概念、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聯系實際的能力是學好本節(jié)的基礎。
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節(jié)課教材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了解細胞的分化與生物體發(fā)育的關系,能說明細胞的分化。能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及其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聯系實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學會有關干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的資料搜集和分析。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內因和外因對生命進程的影響等哲學思想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和人類的健康問題。激發(fā)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fā)學生關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1) 教學重點:
① 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② 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③ 細胞分化和細胞分裂的關系
2) 教學難點:
① 細胞分化的概念。
② 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實例。
細胞分化既是細胞生命歷程中的重要階段,又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細胞全能性的知識涉及植物組織培養(yǎng)和克隆技術等,內容較抽象,學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認識,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概念是本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綜上所述,本節(jié)內容信息量比較大,概念抽象,內容新鮮, 根據本節(jié)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采取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并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如討論法、發(fā)現法、講述法配合以多媒體的輔助教學等,使本節(jié)的教學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啟發(fā)式教學重在教師的啟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以此調動學生內在的認知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另外,電腦多媒體以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感觀的刺激,這一點是粉筆和黑板所不能比擬的,采取這種形式,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理論性強、抽象復雜,課堂上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引導學生探究,逐步引導學生從生物的現象深入到本質,層層深化,逐層提高。同時也注重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表達交流技能等學法的指導。
三、說教學程序:
教學思路的設計及其依據:
根據教材的安排及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計教學思路:導入新課---圖片和視頻觀察(多種細胞和人類胚胎的發(fā)育)----提出問題-----細胞的活動和個體的發(fā)育----得出結論(細胞分化的概念)-----從細胞分化的特點、原因、意義三個方面進一步引申出細胞全能性---細胞全能性的概念---過渡到動植物細胞全能性的區(qū)別、應用-----進一步利用全能性和分裂能力的比較-----引出干細胞的相關概念-------課堂小結------反饋練習和評價-----作業(yè)布置、鞏固練習。
說教學雙邊活動、教學重、難點的處理以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充分利用“引導——探究”的教學模式,注重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和學生的探究、歸納相結合,積極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針對本節(jié)課內容理論性強、抽象的特點,通過電腦多媒體以影像、動畫等形式強化對學生感觀的刺激,用問題串的形式以問題引發(fā)興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設置好問題,層層展開,層層遞進,讓新知識與舊知識融為一體,加深對抽象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最終達到突破本節(jié)課重、難點的目的。另外在對細胞的全能性概念實例這一重、難點進行處理時,采用了舉例—分析—歸納—總結這一教學模式,通過對具體有針對性實例的分析比較,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規(guī)律,也能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
生物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第二章《嚴整的生命結構》第二節(ji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中的實驗。下面我將從說課標、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與學法、說教學設計、說教學反思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課標:
生物課程的理念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為主要目的,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因此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通過對該課的學習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歸納整和能力,這對以后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二、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觀察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嚴整的生命結構》第二節(ji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中的實驗。生物表現出的生命現象源于生物體的基本結構。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會使用顯微鏡的基礎上,通過學生進一步掌握制作和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經過歸納總結,概括出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區(qū)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不同特點,進一步理解和認識細胞。是學生繼續(xù)學習后面單元內容必須具備的重要知識基礎和技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學會制作臨時裝片。
②、認識細胞結構,分析、歸納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不同點。
③、初步學會繪制細胞結構圖。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總結歸納能力、繪圖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愛護實驗儀器。
積極參與實驗,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
1、學會制作臨時裝片。2、分析、歸納動植物細胞的不同點。
難點:
1、成功制作臨時裝片。
三、說學生:
(一)學生已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有能力通過細心觀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歸納總結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
(二)、學生富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正值活潑好動的年齡,所以采用合作探究、動手操作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
(三)、班內學生每小組2人操作一臺顯微鏡,有利于培養(yǎng)合作交流,取長補短,體驗合作的快樂。
四、說教法與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所以采取先提出疑問、實驗觀察、合作探究、動手操作,再比較歸納總結的探究式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運用觀察法、主動探究學習法、嘗試操作法、合作學習法、。歸納總結學習法。使學生掌握制作臨時裝片的方法步驟,學會規(guī)范操作。引導學生認識動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會繪制生物圖,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
五、說教學設計:
(一)、精心準備,事半功倍:
1、課前設計好《實驗報告單》發(fā)給學生)(實驗報告單就好像學生生身邊多了一位小老師,及時提醒學生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2、準備實驗材料(課前學生檢查好材料用具)
3、準備多媒體課件、顯微攝像頭、
4、向學生提出幾點實驗課的要求:細心、愛心、責任、心信心、收獲成功。(這里既向學生提出了要求,有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
(二)圖片欣賞,激發(fā)熱情
多媒體展示各種各樣的顯微鏡下雪花、跳蚤等圖片,帶給學生一個美麗的、奇妙的世界,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躍躍欲試。
進一步復習顯微鏡使用,知識的再現為接下來的觀察做好鋪墊。
(三)、步步引導,合作探究。
1、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學生在觀察了教師課前制作好的臨時裝片,思考怎樣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想法。4人小組交流完成實驗報告單上的實驗步驟排序。分別敘述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這樣是為了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學習,逐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師生共同解決操作過程中應注意操作要點。
①探究交流,各抒己見(開啟學生想象的空間,來思考,這樣就避免了束縛于教材的被動,激活了教材,也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
②教師適時點撥,解決問題
2、制作人體口腔上皮臨時裝片
學生帶著任務觀看視頻,細心觀察,注意實驗操作的規(guī)范性,了解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找出與洋蔥表皮的臨時裝片制作的不同點,引導學生對實驗步驟提出問題并嘗試解答。進而總結步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①細心觀察,提出疑問。
②小組合作探究,形成共識。
(四)、動手操作,細心規(guī)范
1、布置任務:制作臨時裝片---對光——安放裝片---觀察
2、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記錄各組的實驗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指導,注意學生操作的規(guī)范性。(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開始自主動手實施探究。這時,作為教師,我在他們的實驗中只是充當了一個指導者,發(fā)現學生實驗中的不足并及時進行指導,盡量不去干預。目的是: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自主性,提高自主意識。)
(四)、展示交流,更進一步
1、從班內挑選幾個有代表性的裝片,利用顯微攝像頭(數字顯微鏡)將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和口腔上皮細胞在班內展示。同時用激勵的語言掀起學生學習的高潮。
2、查找總結實驗中不足之處,使操作過程中的不足得彌補。
(五)初步繪圖,識別細胞
新課標理念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所以展示完裝片引導學生了解生物繪圖的注意事項,嘗試繪制細胞結構圖,結合課本標注細胞結構名稱。
(六)盤點收獲,知識升華
1、給學生1分鐘考慮,找2—3名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有哪些收獲?
2、課后制作細胞模型,增強學生對細胞的立體認識。組織學生親手制作模型.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非常有利于學生獲得相關的生物知識。
生物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使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但是如何觀察卻不知道,所以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明確如何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植物細胞,并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結構功能,從而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歸納整合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繪圖技能。
(二)、教學目標:
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規(guī)定,以及新的課程理念的要求,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認識并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了解出臨時裝片制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了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情感目標】通過制作臨時裝片,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三)、重點、難點:
1、重點:制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依據:學生初次接觸細胞實驗,不會使用實驗工具進行裝片觀察,而且學生也從未看到過細胞。
2、難點:成功地制作臨時裝片。依據:能否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結構并繪制出植物細胞結構圖的前提。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使用顯微鏡的技能,這時要滿足他們觀察微小細胞的愿望,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探究學習,同時由于學生沒有看到過細胞,因此在觀察臨時裝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制作較好的臨時裝片。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2)、講授新課:如何制作臨時裝片。
(3)、繪制植物細胞結構圖
(4)、練習。
(5)、小結。
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多媒體、實驗探究、設疑質疑法相結合。
2、教學手段:本節(jié)課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為主,并采用復習、展示導入、教師演示與輔導為輔的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與情境導入:
1、顯微鏡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2、顯微鏡的使用分哪幾個步驟?
3、觀察老師準備好的玻片標本,挑起學生觀察微小細胞的欲望。
二、制作臨時裝片
1、多媒體演示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
(1)準備:
擦:必須將載玻片、蓋玻片擦拭干凈,目的是避免雜質出現于視野中。
滴:滴加清水時應適量:過多,水會溢出;過少,制片容易產生氣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蔥鱗莖葉內表皮,不要將葉肉一起帶下來。
展:充分將取下的洋蔥表皮展開,避免重疊。
蓋:蓋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水滴邊緣,然后將另一側緩緩放下。(防止氣泡產生)。
(3)染色:
滴: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時適量:多了,會溢出來污染實驗臺;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紙應有另一側吸引,使稀碘液均勻擴散到蓋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復習鞏固記憶步驟。直到能在腦中回放出各步為止。
2、學生練習制作臨時裝片(學生練習,老師指導,學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自主取材,多做幾組)
3、學生觀察自制的臨時裝片(學生觀察,老師指導)。
三、學生動手制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師生互動:植物細胞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分別具有什么樣的功能?
讓學生明確:
(1)細胞壁:保護和支持作用
(2)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
(3)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部位。
(4)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5)細胞質:內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細胞液。
師生互動:討論:如何給細胞下定義?
明確: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知道,地球上的生物雖然種類繁多,但是基本結構是一樣的。它們一般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的各種結構協(xié)調配合,共同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
四、技能訓練:繪植物細胞結構圖
強調繪圖要領:
1、真實;
2、規(guī)矩:大小、位置、點線結構(明暗要用鉛筆點上細點來表示,較暗處點較密)要規(guī)矩;
3、完整:名稱標注齊全。(標注要盡量在左側,標注要對齊。)
五、課堂小結:
1、學生小結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
2、植物細胞的結構。
六、作業(yè)布置:
練習繪制植物細胞結構圖
生物說課稿 篇5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初三生物第八單元第二章第四節(jié)《人的性別遺傳》,在這里我主要說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難點和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分析
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在學生中總是存在著一種神秘感,自然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安排本節(jié)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對于性別決定和性別遺傳知識的需求。另外,社會上一些人仍存在著重男輕女思想,母親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員冷落和責備的現象并不少見。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要使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地對待生男生女問題,希望教師在教學中滲透這一精神。
本節(jié)教學內容并不難,時間也較充裕,應該適當安排學生活動,讓學生更多地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分析與討論獲得結論。
關于男女染色體的差別,教材編入男、女成對染色體排序圖。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后安排學生仔細觀察,找出男女染色體組成上的差異。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能力目標: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情感目標:能用科學態(tài)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教學難點: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用新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培養(yǎng)學生終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即培養(yǎng)普通公民必備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而不是培養(yǎng)生物科學家的素養(yǎng),以此來指導教學行為。《性別和性別決定》屬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范疇,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是: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前幾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知道了遺傳的物質基礎,本節(jié)課重在從人類性染色體的水平分析人類性別遺傳的規(guī)律,另外基于社會上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傾向,把生男生女的責任推于女性,導致了許多悲劇的產生。這和人們生活關系密切,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必要通過教學了解科學真相,這是我確立重點的依據。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識聯系上屬于斷層,突如其來,而且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確立為難點,教學中通過學生的游戲活動來突破這個難點。
四、說教學過程。
1、關于導課:
以問題導入:“雌雄有別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許多動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奧秘?”這樣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2、新課:
本節(jié)教學從認掛圖、為染色體配對、尋找男女染色體異同開始,引出“性染色體”概念,進而通過生男生女的小組游戲活動,理解人類性別的決定方式及男女性別比例特征。再引導學生分析我國人口普查資料,分析數據,發(fā)現問題,對男女平衡問題產生興趣,探究自然狀態(tài)下,為什么生男生女的概率為1:1。
3、學生活動:
為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合作,勤于動手,樂于探究,親身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設計了活動環(huán)節(jié),老師宣布游戲規(guī)則,兩人一組,制作卡片,隨機抽取,模擬家庭生男生女的游戲,各組統(tǒng)計男女性別比例,向全班匯報、匯總。老師巡回指導,依據學習活動中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原則,設計思考題,啟發(fā)學生思考:A這個活動的原理與生男生女的奧秘有關系嗎?B有人認為生男生女的責任全在女性,你認為這種想法科學嗎?通過學生活動揭示人類性別遺傳的自然規(guī)律。當然從一個班統(tǒng)計結果來看,樣本不夠,不能科學地反映性別比。老師可引用全年級或幾界屆學生的統(tǒng)計總數,更有說服力。甚至推廣到全國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資源: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用小黑板列舉建國以來我國大陸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對比,啟發(fā)學生實事求是的分析歷次人口普查有什么共同特征?嘗試解釋產生這種特征的原因。
5、知識的遷移和升華:
新課標關注個體差異,為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因此設計了以下問題:
A人們的觀念和醫(yī)療技術會不會影響男女性別的比例?
B男女性別比例不平衡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嗎?給學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學習的空間。
生物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jié)。本章以被子植物為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發(fā)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fā)”、“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還要突出植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
本課是這一章的最后一節(jié),學生在前面兩節(jié)課的學習中,通過探究實驗、調查等活動,親身體驗了綠色植物從萌發(fā)到生長的過程,生動有趣。而本節(jié)課文并沒有安排探究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花的解剖觀察,提高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通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提高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yǎng)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難點:分析討論“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而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并不稀奇。若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么關系?”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三、教學方法
科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懷疑、實證和思辨(邏輯推理)。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因此我用兩個視頻資料,輔助講述重點知識: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質疑,并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四、教學程序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么聯系,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于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系。
1。導入
我給學生準備了《中國十大名花》的圖片,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圖片,再聽著美妙的音樂,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課標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tài)度。情景導入,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fā)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2。新授
關于《花的結構》的教學,根據我們本地的實際,用野棉花做實驗材料,讓學生取一朵野棉花,對照課本上的圖Ⅲ—15,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學生通過對野棉花的解剖學習花的基本結構,通過分組實驗和討論,從而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去討論、歸納結果,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落實技能目標(1)。
接下來用一段視頻介紹花的結構,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并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fā)育成果實?(2)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通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fā)育成果實嗎?小結花的結構: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結構。再通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么關系?”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教學《傳粉和受精》時,傳粉和受精比較抽象,先讓學生觀察視頻《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生理過程,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個直觀的了解,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再用多媒體簡要的給學生補充介紹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知識,并指導學生學習植物的傳粉和受精過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體現新課標中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要求。最后請兩名學生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達成第2個知識目標——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并落實第2個技能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探索“桃花從開花到結果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實和種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學習。
關于《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教學,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突破本課難點:“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達成第3個知識目標——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并落實情感目標(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再讓學生閱讀課本104頁,了解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養(yǎng)成愛護花的習慣。
3。課堂反饋,鞏固提高:
(1)花的主要結構是()
A。花瓣B。雄蕊和雌蕊C。胚珠D。子房
(2)在從花到果實的發(fā)育過程中,花的各部分結構產生什么變化?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
花瓣胚
雄蕊果實
花柱果皮
子房種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在果樹開花季節(jié),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常會造成果樹減產。這是什么原因?
(3)有的花并不結果,如黃瓜、南瓜、絲瓜的花多半都不結果。請解釋這種現象。
4。小結
最后通過一個學后探究活動進行小結:“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對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動寫照。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對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樹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圖解的形式表示出來?總結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幼苗→桃樹→桃花→桃”。
為了進一步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嘗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
生物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jié)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fā)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jié)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jié)“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jié)“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jié)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后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活方式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滲透環(huán)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huán)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yǎng)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jié)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fā)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習熱情,并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guī)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jié)“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并不難,運用前一節(jié)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于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fā)現知識,逐漸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 1
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并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啟發(fā)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huán)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驗了前一節(jié)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系;2、創(chuàng)設了情景,激發(fā)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huán)境有沒有影響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
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tài)結構”、“生活方式”與環(huán)境間的聯系展開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chuàng)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fā)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fā)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
啟發(fā)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活方式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
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
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huán)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tài)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huán)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對于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huán)境的同時,也對環(huán)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
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huán)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1、有做事的過程;2、有明確的目標;3、有明確的結果;4、使用語言傳達信息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于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于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huán)境的。
第二步:
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么益處?
b、為什么我國開發(fā)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huán)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huán)境。
第三步:
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huán)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yōu)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yǎng)思維能力。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獲,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huán)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huán)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么重要!
(三)、作業(yè)練習:
(見教材)
1、在一個繁殖季節(jié)里,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
2、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yǎng),它連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區(qū)大量飼養(yǎng)山羊,這對環(huán)境會有什么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yōu)勢,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生物說課稿 篇8
一、說課程標準:
本節(jié)課是課程標準中一級主題:生物的生殖、發(fā)育與遺傳下的二級主題: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中的內容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學》下冊“昆蟲的生殖和發(fā)育”一節(jié)是在學習植物的生殖和發(fā)育基礎上設置的,旨在讓學生在學習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等問題后,認識昆蟲的主要特點(生物習性、形態(tài)結構)、昆蟲與人類生存及整個生物圈的和諧發(fā)展的關系,從而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有益昆蟲,控制、消滅有害昆蟲蟲,并學會自主探究、應用創(chuàng)新,形成生態(tài)觀念、和諧意識。
三. 教學的三維目標
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圍繞學習目標,選出本節(ji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作為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根據學習主題創(chuàng)設適合目標達成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有利于知識的建構。
教學的三維目標 ①以家蠶為例,通過觀察、調查、查閱資料等形式,理解變態(tài)發(fā)育的概念和過程。②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fā)育的過程及特點,認識動物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培養(yǎng)和諧意識和生態(tài)觀念。舉例說出昆蟲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作用,關注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生物科學的情感。
四.教學的重、難點分析、
①重點:昆蟲的生殖發(fā)育過程及特點。
②難點:變態(tài)發(fā)育的概念、過程及分類。
五、說教法:
圍繞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思想。”我大膽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利用觀察法、分析法、討論法、引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主動探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的教學理念。
六.豐富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
(一)故事導入,為新知識學習“拋錨”目的: (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一個研究昆蟲發(fā)育歷程與真實相似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好奇心)
《毛毛蟲的靴子》:故事大概:森林里有一個蜘蛛鞋匠,會用豆殼、樹葉等為動物們做各種好看的靴子,毛毛蟲也想做一雙,蜘蛛考慮到天氣快要變冷了,就給她做棉鞋,可是毛毛蟲的腳太多了, 等那么多的鞋子做好之后,已經是冬天了,蜘蛛找不到毛毛蟲,就把他的靴子掛在樹枝上。第二年春天,在一個繭子里出來一只美麗的蝴蝶,她看見很多漂亮的用樹葉做的靴子掛在樹枝,就把剛生的“蛋”放在里面,過了幾天,孵出了很多毛毛蟲寶寶。
(二)提出問題,突破難重點
達成:①分組自主探究:讓學生分成幾個組進行聯系實際、閱讀課文、對觀察、思考進行分析、討論題。然后各組選一位代表發(fā)表組內的學習認識。教師在過程中引導、評價。
目的: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引導攻破重點、難點。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合作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過程:
(1)提出思考題:
① 靴子做好了,毛毛蟲去哪兒? (蛹)
② 春天,從繭殼里出來的蝴蝶是誰? (成蟲)
③ 蝴蝶的寶寶是誰? (卵)
④ 蝴蝶為什么不認識它定做的靴子?(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
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思考討論練習題
( 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促進知識同化)
教師適時指導學生在看動畫的基礎上,參照課本內容,做觀察與思考中的圖片排序。
讓學生在找出圖片正確順序的基礎上,聯系看到的童話故事,進行比較思維。
學生經過思考、比較后不難發(fā)現童話中毛毛蟲的經歷就是課本的插圖,也就自然歸納出昆蟲生活史
總結四個階段:卵(蝴蝶的孩子)—幼蟲(毛毛蟲)—蛹(渡過不良環(huán)境)—成蟲(蝴蝶)
(2)進一步思考:為什么蝴蝶不認識她自己定制的靴子?
學生通過看書、討論和查閱相關資料理解是“形成結構和生活習性顯著不同”,由此理解昆蟲的“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科學概念:,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
在發(fā)育過程中有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的顯著不同,這樣的發(fā)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
【生物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相關文章:
生物的特征說課稿11-04
生物圈說課稿11-04
單細胞生物說課稿11-02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說課稿11-02
生物與非生物環(huán)境的關系說課稿11-02
生物的變異說課稿11-02
尋找微生物說課稿11-02
生物的遺傳說課稿11-02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說課稿11-02
生物的命名和分類說課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