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時間:2024-12-17 09:55:00 夏杰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品德與社會》說課稿范文11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品德與社會》說課稿范文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品德與社會》說課稿范文11篇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課標版《品德與社會》六下 “當災害降臨的時候”這一話題。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信息整合說明:

  通過課前調查,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地震的相關知識了解甚少,僅憑教材中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媒體的相關報道又不系統,無法滿足學生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所以我結合課文的重難點和相關資料,制作專題性站,(展示課件主頁)包括:地震大事記、災害無情人有情兩個模塊,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信息資源平臺。

  二、目標確立:

  1、知識目標:結合專題網站,了解地震的相關知識及其給人類帶來的危害,認識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

  2、情感目標: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英勇抗災的可貴品質,提升社會責任感。

  3、能力目標:學習在自然災害中自救互救的方法;培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習慣。

  根據目標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了解地震中的自救方法;體會人們團結互助、英勇抗災的可貴品質,提升社會責任感。

  教學難點為利用調查和提供專題網站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地震這一自然災害及其給人類帶來的危害。

  三、教法、學法:

  結合新課程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點,本課教學將以活動為中心,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優勢。力求突出創新:一方面整合、拓展課程資源,改變傳統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提供學生個性化學習條件;另一方面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專題網頁的學習,達到獲取知識,激發情感,培養能力的目的。

  四、教學流程及整合點的設置: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由以下四個環節建構而成:(出示五個環節框架圖、讀出四個環節:一、聯系實際,導入話題二、整合資源,自主學習三、師生互動,共享資源四、體驗交流,升華情感)下面就其中重點環節及整合點的設置進行說明:

  在談話導入,引出話題環節后進入了本節課的重點環節:整合資源,自主學習。為了突出重點,突破學生對地震知識了解少,影響情感升華及責任意識提高的教學難點,我設計了本節課的第一個信息技術整合點:提供地震大事記模塊,包括“中國十大地震”“最強地震”“地震帶來的傷害”“地震自救”等十余張網頁(網頁展示)供學生查閱與學習。網站成為教材的擴充內容,直觀、便捷、生動地將大量相關資源提供給學生,(放查閱及匯報錄像)請大家看:這是學生通過上網查閱更深入、全面了解了地震。當然在課堂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這節課設想的教學環境是計算機教室,學生進行充分的人機交互,但由于條件限制所以只能以小組為單位查閱,查閱不充分。但由于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強,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未受影響。(播放下一段)請看這是在之后的師生交流,共享資源環節中,學生將通過學習、整合的各種資源進行匯報、交流。(停止后)本節課他們對地震這一自然災害及它給人類帶來的不可估量的損失及無情的傷害已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掌握了地震中自救的方法。這個整合點的設計幫助我成功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通過前三個環節,學生的情感已深深融入到地震災區人民的傷痛中,所以我設計了播放視頻,升華情感這一環節。災害無情人有情,從學生的現有生活入手,引出學生對災害無情人有情的共鳴。此處我設計本課第二個信息整合點:播放了相關資料:

  1、學校全體師生為災區人民捐款獻愛心的視頻資料,(播放視頻)

  2、專題網站的相關資源(網頁中災害無情人有情版塊)如社會哀悼日全國默哀、各界獻愛心、英勇救災。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懂得珍惜擁有,奉獻愛心。此時此刻孩子們的情感不由自主地迸發而出,在愛心卡上寫下他們最濃的關懷。

  課上,通過師生、生生、生機的交互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不僅實現了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而且充分表達出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在一張張情真意切的愛心中所書寫的珍惜擁有,奉獻愛心。當災害降臨的時候,我們更加堅強!的情感就是最好的詮釋。

  反思整節課,我力圖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進行合理整合,營造出和諧的多媒體網絡環境,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深入課程,深入生活真正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達到教育目的。

  以上是我對本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的說課內容。有不足之處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2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大家好!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真善美的種子,才能收獲健康人格的果實”。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進行小學生德育工作的主導渠道,對于小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我研說的教材是未來出版社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我的研說流程是

  一、說課標1、課程總目標2、內容標準

  二、說教材3、教材編寫特點4、教材編寫體例5、教材內容結構6 、立體式整合教材

  三、說建議7、教學建議8、評價建議9、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一、說課標

  (一)、課程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旨在促進學生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內容標準

  《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標準體現在六個方面,分別是我在成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區),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本冊教材主要圍繞我在成長和我是中國人兩方面。

  1、我在成長了解吸煙、酗酒、迷戀游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遠離毒品。對自己生命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六單元《珍愛自己的生命》。

  2、我是中國人

  (1)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圣不可侵犯。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一單元《好大一個家》。

  (2)了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二單元《壯麗的山河》。

  (3)了解我國不同地區的差異,探究這些差異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三單元《祖國各地的環境與生活》。

  (4)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進民族團結。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四單元《各族人民一家親》。

  (5)了解曾經發生在我國的重大自然災害,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學習在自然災害面前自護與互助的方法,形成相應的能力。內容體現在本冊教材第五單元《自然災害與救助》。

  二、說教材

  (三)、編寫特點

  1、真實反映社會,注重德育的實效。注重反映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每一個學習主題,都盡可能選擇既典型又真實的生活實例,并通過大量的真實照片和情景對話,還原學生的社會生活,讓學生在現實或仿真的生活情景中體驗、辨析和感悟。

  2、遵循綜合構建原則,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對學生成長的不同生活領域與社會環境中的多種因素進行了有機整合,而且還將多種課程資源、多種學科知識、多種智能參與、多種學習途徑、多種策略與方法進行了有機整合。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第一人稱的主體參與方式,輔以“大嘴青蛙”的伙伴形象,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四)、編寫體例

  每一個學習活動主題基本上采用了主題詞、正文、圖文、小資料。

  (1)主題詞:展示出本部分內容主要探討的話題。

  (2)正文:對主題詞的展開說明,簡明扼要點出本部分內容的主旨。

  (3)圖說(圖文):圍繞話題,出現幾幅圖文,引導學生多側面、多角度地分析問題、開展活動。

  (4)小資料(資料卡):對正文部分的拓展,以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掌握一些開展自主學習所需要的知識、信息等。

  (五)、內容結構

  本冊教材內容包括了6個單元主題;每個單元有若干個學習主題,本冊共有19個學習主題;每個學習主題又有若干個小的學習、活動主題,本冊共有41個小的學習、活動主題。這樣遵循了課程標準所強調的“點面結合”的設計思路,從最熟悉的內容導入,然后一步步加深使得整個教學內容層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六)知識與技能的立體式整合

  (1)單元內容上的橫向體現

  本冊教材中第1單元好大一個家第2單元壯麗的山河第3單元祖國各地的環境與生活,都是圍繞知識(了解我國的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能力(學會閱讀地圖,利用地圖)展開的。

  (2)本冊教材與相鄰年級的縱向整合

  螺旋上升指同一主題在不同年級可以重復出現,但主題思想是不斷發展深入的。如在第一單元《好大一個家》中祖國的行政區劃與四年級下冊第一課《我的家鄉在哪里》是一個主題的延伸,在四年級已經了解我們家鄉及周邊的省級行政區,本學期上升到了解全國的省級行政區。如:第二單元《壯麗的山河》與四年級下冊的第二課《我的家鄉風光好》;第三單元《祖國各地的環境與生活》、第四單元《各族人民一家親》與四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都是同一主題的延伸,但是增加了能力與知識的比重。

  三、說建議

  (七)、說教學建議

  1、充實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

  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結合,與學生生活和社會聯系。如:我教學《祖國名山知多少》時,讓學生搜集、背誦描寫名山的詩詞,唱有關名山的歌曲。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如:教學《我們的“母親河”》時我帶學生去調查港口河的概況、帶來的好處、存在的問題、如何保護治理等。

  2、盡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如:教學《香港和澳門》時讓學生畫畫香港和澳門的區旗、區徽。

  3、充分運用圖像資源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增強教學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本冊教材有大量的圖文、情景和照片。讓學生在閱讀圖文中認識社會,感知生活。

  (八)、說評價建議

  (一)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習態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態度。學習能力與方法:學習中觀察、探究、思考、表達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與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學習結果:完成學習任務的質量和進步程度。

  (二)如何評價

  (1)課堂評價要講究技術與藝術

  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除了顯性的語言評價之外,還有更多的隱性的非語言評價,它可以是教師的一種手勢,一種眼神,一種默許,一種認可,一種贊同,一個微笑……這樣的評價,充分地體現了教師尊重學生,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溝通與交往的過程,成為學生自我成長,發展的過程。

  (2)評價應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

  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真正使評價多元化,以此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比如當學生積極舉手但起來后又答不出問題時,教師可以說:“如果你還沒準備好,就再想想,不過我們都為你的勇氣鼓掌!”

  (3)評價應關注學習效果的展示。

  在品德與社會課上,效果展示是過程評價的體現。在鼓勵的同時,應該促進學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進學習行為。

  (九)、說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開發教材中的資源

  如教學第五課《我們的“母親河”》學生了解了黃河面臨的問題時,讓學生思考:你有什么好方法來治理保護黃河?

  (2)開發利用多媒體資源

  我教學第六課《祖國名山知多少》時,讓學生觀看祖國風光影像片,使教育內容更立體化。

  (3)開發利用社會、家庭方面的資源

  如教學本冊教材第17課《拒絕不良習慣》,可以讓學生調查自己家人中或周圍人中有哪些不良的習慣,這些不良的習慣給他們造成了哪些危害?

  (4)利用學生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

  生成性資源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對話交流,隨機產生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情況,教師要及時捕捉,準確辨別,有效調控,使這些生產性資源變成教育資源。

  如果說我們教師是躬耕于百花園中的園丁,那么,品德與社會課堂恰似一縷花香,沁人心脾,幽遠悠長!

  以上是我對本冊教材的解讀,有不足之處請專家、評委們指正,謝謝!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是星子縣第一小學的教師——孫x,這次在老師們的幫助下,我初次嘗試了三年級上學期第四單元第一個主題《我是誰》一課的教學。根據新課程要求,我設計了本課的教案。整個教案,我是按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的: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

  《我是誰》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的角色與責任》中的第一課。它讓學生去體驗在不同場合下的角色變化,觀察、思考不同的角色應有不同的社會表現和應承擔的不同責任,為后面了解自己應對家庭、集體、社會承擔不同的責任做好了鋪墊。

  學生情況分析:當前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太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承擔的不同角色,更不清楚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應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本課側重于幫助學生增強角色意識,初步了解角色的責任。

  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在不同環境中體驗不同角色。

  2、情感目標:通過觀察對比,認識不同角色對人不同的要求和所應承擔的不同責任,從而愿意在現實生活中的當好自己的角色。

  3、能力目標:讓學生初步了解調查報告的撰寫格式,通過課下社會調查,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體驗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同角色;通過觀察對比,認識不同角色對人的不同要求和所承擔的不同責任。

  二、說教法

  我采用主要采用問題導入,創設情景,互動教學,角色表演等教學形式,使整堂課動靜結合,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三、說學法

  學生的通過觀察照片、圖片,師生對話,小組討論,角色表演等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增強角色意識,了解角色責任。

  四、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教師自己的照片及各種不同場景的`照片錄象;制作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課前觀察不同場景;調查報告表格。

  在組織本課教學活動時,我設計了五個活動過程,分別為:談話導入,引入課題;結合自己,說“我是誰”;觀察周圍,他們是誰;創設情景,扮演角色;課后延伸,課外調查。

  活動一談話導入引入課題

  在這一活動中,以老師不同角色轉換為例,向學生提問:當我站在講臺上,我是誰;當我回家為女兒梳頭時,我又是誰。一連串的提問很好地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通過對老師在不同環境中角色變化的觀察,初步感受不同角色的含義。這一環節中,輔以老師在不同場合的照片,以引導通過有目的的觀察而明白——一個人在生活中會扮演不同的角色。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都角色定位有個粗淺的認識,也為下面“說自己”的教學活動做好了鋪墊。

  活動二結合自己說“我是誰”

  這一環節,首先拋出問題“想想自己在生活中還是誰”,當他們說到校園生活中的幾個場景時,我出示相應的圖片(李潔和蔡悅同學在品德與生活課上為同學們表演口風琴二重奏,瞧他們真棒;在慶“六一”文藝演出中,查笑奕在為同學們做精彩的演出;在運動會上,陣陣吶喊聲中,同學們個個都使出了渾身力氣;在學校的粉筆畫比賽中,同學們就像小畫家一般)。當學生說到書中的幾個場景時,我再出示書中相應的圖片,與課本結合,直觀的讓學生通過觀察畫面,使他們初步認識到角色在不同場合下的變化。思路還可以擴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電影院、公園里、旅游景點、書店、圖書館、運動場等,(鄒雨晨小朋友乘公共汽車上學,過馬路走斑馬線,在商店買文具)使學生認識到:我們小學生在學校是學生;在商場購物時是顧客;在公共汽車上是乘客;回到家里是孩子。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說和小組交流,體驗、探究到了角色的變化,教學內容和形式貼近兒童生活。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能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得出自己不同環境中角色的變化,初步的感受到角色的責任。

  活動三觀察周圍他們是誰

  我首先出示生活中靚靚小朋友媽媽工作和生活的片段,(靚靚小朋友的媽媽是一名律師事務所的工作人員,上班時她對待工作兢兢業業,下班一回到家,就忙里忙外,這不,正忙著給靚靚準備可口的午餐呢)幫助學生直觀的感受她的不同角色。再請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父母有哪些角色。接著為學生出示書中兩位小朋友爸爸媽媽的圖片。通過體驗他人和父母角色的變化,再得出他們角色多樣性,更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了讓學生明確角色與場景的變化是緊密相連的,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不同的場所,對角色有哪些不同的要求,如何才能當好自己的角色。

  這一環節的設計,遵了“回歸兒童經驗和生活”的原則,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活動四創設情景扮演角色

  我為學生準備兩種場景的照片,并為每個小組設計兩種角色身份,再選出代表,根據角色特征進行表演,讓其他組的同學猜猜這位同學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誰先說出來誰獲勝。請獲勝小組介紹自己是如何判斷人物身份的,從而讓學生初步感受到,角色總是同相應的場景和責任相聯系的。這種直觀的教學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很好的激發了學生強烈參與課堂活動的愿望與興趣,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表演中體驗不同的角色,領會不同角色的不同責任。水到渠成地得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在社會中擔任好自己的角色”這個結論。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讓他們在開放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進一步認識到自己和身邊的人在不同環境中有不同的角色。

  活動五課后延伸課外調查

  再一次將學生引入社會,到商店里看一看,顧客和售貨員是怎么做的,街上看一看,行人、乘客、司機、售票員是怎么做的,他們當好自己的角色嗎?使學生真切的認識到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可以為社會做貢獻,從而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最后指導學生了解調查報告的撰寫格式,布置學生課后調查,填寫調查報告。

  以上是我本課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安排,希望得到各位領導和同仁的幫助,給我指出缺點和不足,能使我在今后的教學中逐漸成熟起來。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4

  《我們的班級》一課是《品德與社會》(上教版)一年級第一學期學習準備期中的第二課。

  從本課的課題上理解,《我們的班級》重在強化“集體”的概念,因而我們的教學設計所涉及到的“知、情、行”三維目標也應圍繞“集體”展開。一年級的孩子在上這一課時才成為小學生沒幾天,他們對新的生活環境一定還有很多的好奇和陌生,也許有些孩子已經交到了新的朋友還想認識更多的朋友,也許有些孩子想交朋友卻還沒有機會或者勇氣,作為學習準備期的這一課正好可以從此入手,依次從“認識集體環境”——使剛成為小學生的孩子們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班級的名稱、人數和環境;“認識集體成員”——通過師生、生生間的相互介紹,認識自己的班主任和同班同學;“喜愛參與集體生活”——知道教室的設施,初步形成能為班級出一份力的概念。這三點逐步將“集體”的概念形成于孩子們的心目中,既而達成教學目標——熟悉班級的師生與物品,喜愛自己的班級。

  達成這樣的教學效果還需要采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形式,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童趣,孩子們懷著積極參與的心態參加到教學活動中去,大家都動起來,在課堂中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樂趣。

  接下來,我就從以下三個教學活動來介紹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認識集體環境

  課的開始,教師可以帶一個玩偶進入教室創設情景,并向孩子們介紹——這位是我們班接待的第一位客人,請大家帶著客人參觀一下我們的教室吧!孩子們一定會被這樣的活動設計吸引住,隨著孩子們以班級主人的身份一一解開:“你們是幾年級幾班?”“帶我參觀一下你們的教室吧!”“剛才有好多小朋友給我介紹,你們班人真多,到底有多少人呀?”諸如此類的疑問,教學目標中所提及的班級名稱、環境和人數也得到了落實,有兩點需要強調:

  首先在介紹班級環境的時候,一定有許多孩子有能力并且也想介紹,而有些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有限不敢介紹,為了鼓勵所有的孩子,可以請孩子們離開座位,給孩子們時間先繞著教室自己介紹一翻,然后再請有意愿的孩子介紹,之后,告訴孩子們老師會把教室的圖片傳輸到家校網上,鼓勵孩子們回家將自己的教室環境介紹給長輩們聽,這樣每個孩子都得到了鍛煉的機會,同時心中也滋生出了身為班級主人的驕傲。

  其二,有關班級的人數,孩子們可能只算了在班級內孩子的數量,作為教師必須還要強調在這個數字上加“一”,這個“一”就是班主任,班主任也是班級成員之一,孩子們對此不一定能理解,教師可以通過玩偶之口在總結這個教學環節時幫助孩子們理解,簡單地告知孩子們——我們的班級就像一個大家庭,有很多的兄弟姐妹,班主任老師就是像爸爸媽媽一樣關心愛護著大家成長的大人。用這樣的語言幫助孩子們理解了這個難題,同時也為下一個教學環節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認識集體成員

  班主任作為班級成員之一究竟能參與班集體的哪些活動呢?這樣就很自然地進入了“認識集體成員”的教學環節了。先引導孩子們回憶班主任家訪時的情景,馬上就會在孩子們的腦海中產生熟悉的畫面,他們都有能力說上幾句,在溫馨的氣氛中,打開書本看圖說說圖片中的'情景,甚至可以在課堂中現場模擬開展一些簡單的集體活動,比如“現場排隊”,已經在椅子上坐了一段時間孩子們是很愿意動動手腳的,乘這個機會活動活動從而又重溫了集體活動的快樂,當然在這個活動中,無論孩子們的隊伍排的好與壞,教師都應該給予鼓勵,主要要讓孩子們感受到集體的活動是需要每一個人努力的。聊完了書上的內容,還可以請孩子們回憶回憶自己與班主任之間發生的事情,譬如: 打掃衛生、布置教室等等,在這樣的交流中,孩子們與班主任的感情又進了一步。此時,開場白中的玩偶作為過渡角色再次出場,引導學生介紹班級中的其他成員,也就是他們自己,通過三個闖關游戲,再次激發起他們參與的興趣,闖關游戲第一關:比眼力——看照片猜猜他(她)是誰?第二關:比聽力——蒙住眼睛,聽聲音,說說同學的名字。第三關:比一比誰的朋友最多?在里的“比一比”與第一課《我上學了》的認識新朋友是有聯系的,我們這里比的朋友指的是在第一課知道新朋友名字的基礎上,相處后已經有過交往的朋友,換句話說,也就是這一關也就是對第一課“找朋友”教學活動的反饋。最后在《找朋友》的音樂中請孩子們邊唱邊跳與朋友玩在一起,結束這個教學環節。

  三、喜愛參與集體生活

  在奔奔跳跳中能讓孩子們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愉快,如果自己能為集體出上一分力,這樣的成就感是會給孩子巨大愉悅的。雖然新的集體才成立不久,雖然孩子們年齡很小,但他們一樣有能力能為集體作貢獻。因此,第三部分“喜愛參與集體生活”的教學環節我們就從孩子們已經參與的班集體活動入手。說到孩子們已經參與的班集體活動,我想班級的第一次環境布置就是很好的契機,事先收集一些孩子們的作品、照片來布置教室環境,課上將有學生作品和沒有學生作品的環境進行對比,孩子們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自己完全有能力為集體出力,借著這股力,引導孩子們觀察教室,看看自己還能為集體做些什么?為第二課時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圍繞著“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的教學目標,以“聘任會”的形式依次從定下“小崗位”名稱、要求以及人員進行,在整個聘任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于整堂課都是模擬“聘任會”的形式,因此在教室的布置上要與“聘任”有聯系,譬如可以課前在黑板上寫上“小崗位聘任會”幾個字,予以氣氛的渲染。

  其二,“小崗位”的制定不要求面面俱到,以學生的想法為主,教師可以適當補充,盡量體現孩子們的主人翁意識,這樣他們才能在今后的“崗位”中發揮最積極的作用。

  其三,應聘“小崗位監督員”時,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孩子們全員參與,特別是要鼓勵那些平時比較內向,但卻非常想為班集體做事的孩子。如果應聘同一崗位的人太多,可以以輪流的形式,階段性地評比,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我們的班級”是個集體,集體的建設需要大家的努力,人人都參與到集體中來,就達到本課的預期教學效果了。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5

  漫話郵政(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調查、寄信等學習過程,了解郵政的有關常識,懂得文明郵政。

  2、知道從古到今人類傳遞信息方式的變遷,初步體會郵政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通信是人類情感聯系的紐帶。

  3、通過去郵局參觀、對郵遞員進行調查,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1、從古到今,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通過寫信、郵寄信件,體會郵政和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明白它是人們情感的交流的紐帶之一。

  教學難點:

  知道私拆他人信件是違法行為,必須文明郵政。

  教師準備:

  1、組織學生課前采訪郵遞員,咨詢有關郵寄信件的常識。

  2、拍攝郵政局分揀、投遞等業務的錄像

  學生準備:

  1、走訪郵局,采訪郵遞員,了解郵政的功能。

  2、搜集、了解古往今來人們不同的傳遞信息方式。

  教學過程設計:

  一、郵政的變遷

  1、出示圖片,請學生猜這是表達什么意思。

  2、請一生朗讀意思:

  波斯人聽著!你們能像鳥一樣高飛,像老鼠一樣在地下話動,像青蛙一樣跳進池塘嗎?如果不能,你們就休想和我們打仗,當你們踏上我們國土時,我們就用箭射死你們!

  3、小結過渡:

  古時候,在語言產生以前,人類是這樣通過特定含義的物品來表達意思,那么你知道除了用物品傳遞,當時沒有文字的時候,還能用什么來傳遞信息啊?

  出示圖片。(動作、)后來有了文字,就用文字記錄下來,變成書信的形式開始傳遞信息了。不管是文字產生之前,還是文字產生之后,我們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可謂多種多樣,課前我們收集了相關的資料,現在請四人小組交流一下。

  (一)古代信息的傳遞

  誰愿意和全班交流有哪些信息傳遞的方式,指生說。

  1:烽火傳遞,隨機出示圖片,關于烽火傳遞信息歷史上還有一個故事呢我們一起去聽一吧!(播放錄音)

  師:我們的先人用烽火傳遞的是什么信息啊?(軍事)是啊,課不能隨便用的。還有什么信息傳遞的方式。

  2:信鴿

  師,原來信鴿有辨別方向的能力

  除了個字,古人還利用過哪些動物來傳遞信息?古人們就是利用這些聰明的動物,為人類傳書送信。

  3:驛站(騎馬)

  師:什么叫驛站?指生介紹。

  師介紹:南宋把岳飛召回(道金牌加急),出示僅存的一個驛站。

  小結:聰明的古代人想出了依靠馬匹等畜力,來傳遞信息;通過設立驛站又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

  4:孔明燈

  5:雞毛信等

  6:漂流瓶(哥倫布)

  指生介紹:(讀資料)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就用了“漂流瓶傳信”的方法,古代人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讓漂流瓶也能幫我們傳信。(300天)

  7:風箏就是運用了風的力量來傳遞信息。它最早用于傳遞軍情或軍事偵察。

  小結:像這樣的通信方式還有很多很多(板書:……)

  古代勞動人們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或者利用動物和聲音來傳遞信息。

  小結過渡:剛才我們交流了很多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你們認為這樣傳遞信息的方式好嗎?為什么?

  出示(四幅圖組合)

  引導你覺得這些傳遞信息的方式有什么缺點?(不準確、速度慢、不安全、不方便)不夠快捷,而且中途可能因出現某些差錯,而不能將信息及時傳到。

  小結揭題: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有一些信息傳遞的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方式因為有自己的局限性,慢慢地被淘汰了,我們現在的信息傳遞方式可一樣了,揭題:后來語言、文字的產生了,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得到了發展。這節課就讓我們聊一聊郵政

  (二)現在有哪些信息傳遞的方式

  指生說。(電報、發郵件、航空、)那么我們來看看近百年的傳遞信息的變化。同學們,看了這些你有什么想說的,引導快捷、先進、方便了,看EMS,你了解嗎?

  小結: 科技的力量讓信息傳遞的速度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信息傳遞的速度快了,路程遠了,范圍也更廣了。

  二、走近郵政

  1、出示:中國郵政標志。

  (1)請生說在哪里見過這個標志。指生說為什么用綠色的。(出示專用顏色)

  我國信使們穿的是綠色的衣服;街上奔馳的郵政車也是綠色的;就連信使用的自行車也是綠色的。綠色象征和平、青春和繁榮,因此決定,人民郵政一律采用綠色為專用色。我們不僅看見郵政車是綠色的,還有路邊的郵筒、郵遞員的衣服和郵包都是綠顏色的。小朋友,綠色象征和平、青春、茂盛和繁榮,因此我國采用綠色作為郵政的專用標志。

  (2)為什么用這個圖案呢?(漢字“中”結合郵政網絡的形象體現了服務千家萬戶的宗旨和快捷、準確、安全,無處不達的服務理念。)

  2、同學們,我們了解了中國郵政的標志,了解了其中的含義,中國郵政在全國,我們和我們的'家人都用中國郵政做過什么事情呢?你做過什么事情呢?(記包裹、寄信)

  板書:速遞、信函、金融、報刊發行、電子商務……

  小結:服務真是包羅萬象,現在老師給大家看一段視頻,要求:通過錄像具體了解這些服務,想一想,還有哪些服務剛才我們沒有提到。哪一件事讓你覺得中國郵政很方便呢?

  聽了剛才的介紹,你覺得郵政又有了怎樣的新發展呢?全球化目前,我國郵政的es業務已與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業務關系;國內已有近2000個大、中、小城市辦理es業務。

  小結:郵政給我們送來了大洋彼岸的朋友的思念與真摯祝福,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溝通的橋梁。相信你也一定收到過這樣的信吧!

  三、信封的書寫:

  (一)信的旅行:

  (1)朋友寄給我們的信,是怎樣寄到我們手里的呢?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自由交流。

  A、信貼足郵資投入郵筒——

  B、信件送到郵局——

  C、根據郵編、地址分揀信件——

  D、信件運送到各地郵局——

  E、投遞信件——

  F、我收到信,誰有補充?

  (2)了解郵件分揀

  (出示圖片)第3幅圖中的阿姨在干什么?

  信到達郵局之后,郵件分揀員要將他們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將信件進行分類,送到同一個地方去的信,就放在一起,捆扎好。(出示圖片)別急,現在有了信件自動分揀機。這臺機器有什么用嗎?(這臺機器可以自動識別郵政編碼,并且將不同區域的信件分開,18000件/小時)

  小結:我們杭州郵政局就有這樣的郵件分揀機。同學們在寫信的時候,一定要正確書寫郵政編碼,要是寫錯了,郵件分揀機可要把你的信送到別處去嘍!

  (3)播放一封信的旅行

  (二)寫信。

  今天,我們先給自己寄一封信。要寄信,學會正確的書寫信封最為重要

  (1)觀察學習。看黑板上的大信封,結合書本上信封的正確書寫格式,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歸納,該怎樣書寫信封。你知道收信人的郵編嗎?貼有票目前有兩種0.8元、1.2元學生交流,教師示范

  (2)給同學的建議:

  我們班的雄鷹假日小隊還去了郵局采訪了郵遞員叔叔。我們請他們給大家介紹一下郵遞員叔叔的建議好嗎?

  A、最好用黑墨水寫,郵件分揀機容易識別

  B、收信人地址要寫全寫清楚,方便郵遞員投遞

  C、寄信人的地址也要寫出清楚,如果寄不到,要退回來的。

  D、郵編要寫正確,不知道的可以再網上查一下。

  (3)體驗練習。拿出自帶的信封,練習書寫正確格式。

  (4)校對修改。同學互相校對格式,如有錯誤進行修改。

  教師總結:正確規范書寫信封,既是是為了讓信件準確無誤地送到收信人手中,也對收信人的尊重,是文明郵寄的表現。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6

  教材分析:

  《集體力量大》是浙教版第三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它以“人多力量大”和“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兩個看似矛盾的故事引發兒童的道德思考,以諺語搜集、誦讀和游戲活動進一步幫助兒童認識到團結合作才能發揮集體的力量,初步培養兒童的集體觀念。

  教學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明白集體的力量大,知道在集體中要團結一致,相互合作,才能辦好事情。

  2、學會交流與合作,能夠將團結協作精神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

  3、通過游戲活動,促進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并使學生感受到合作,團結帶來的歡樂。

  4、培養學生參與集體,熱愛集體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懂得只有團結一致,才能辦好事情。

  難點:學會團結,學會與人合作。

  教學過程預設:

  板塊一:感受人多力量大

  1、觀看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視頻片段

  2008年8月8日晚8時,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北京國家體育場隆重舉行,中國人民百年不懈追求的夢想,在這一刻變為絢爛奪目、撼人心魄的現實……今天奧運五福娃將帶我們再次走進那激動人心的時刻。(開幕式視頻剪輯片斷:)

  2、交流感受

  3、老師總結:

  正是這么多人的付出,才有開幕式的恢弘的壯觀。(板書:人多 力量大)

  板塊二:感悟人多還得心齊

  可是,有時候,人多,力量卻未必大。相信嗎?讓福娃帶我們到森林里去看看,那里正舉行動物奧運會呢!你看,這幾個奧運志愿者正準備把水果籃運到奧運村去呢!

  1、《運水果》課件出示

  2、問題探討:這四個小動物加在一起,力量為什么一點都不大呢?

  3、應該怎樣做才能把水果拖到奧運村去呢?你能給他們想辦法嗎?鼓勵說出多種不同的方法。

  板塊三:搜集諺語,領會含義

  人多,還得心齊才行!難怪古人曾經說過: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像這樣的諺語,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課件出示諺語)

  板塊四:游戲競賽,學會合作

  在集體里,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團結,都需要合作,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合作拼一拼福娃。

  1、提要求。

  每個小組都要遵守活動規則,違反者取消比賽資格。六人小組根據提供的材料剪下圖形,涂上顏色 ,拼成福娃的樣子,粘在卡紙上,收拾好袋子,最好最快的小組獲勝。

  2、實地采訪:

  請獲勝小組,談談獲勝的原因。再請不能成功的小組談談感想。

  板塊五:榮譽展示,情感升華

  1、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靠團結合作才能取得成績的例子。你們能說說嗎?

  2、學校班級榮譽回顧

  3、小結:

  團結合作不僅在競技場中需要,在工作中需要,在大災大難中需要,它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個角落……

  教學設計說明:

  本課教學我們以奧運為線索,奧運吉祥物五福娃貫穿課堂,圍繞著團結合作的主體,共設計了四大環節:談話引入,感知集體;走進奧運,感受集體;合作活動,體驗快樂;展示榮譽,升華情感。本課教學緊緊圍繞“課堂的即時性評價的構建”,以活動或游戲貫穿各環節,通過學生自身的體驗,感悟團結、合作帶來的快樂,感悟集體力量大。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豐富的情感體驗情境,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同時將教學活動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力求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

  《集體力量大》現場點評實錄

  (因是實錄,可能與課堂即時點評有語誤,望老師見諒)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怎么說呢?毛老師的課堂發生了太多的意外,同時也給了毛老師展示自我教學機智的機會。下面就毛老師的課談三點感受。

  第一個感覺很用心,用心在大膽整合資源,圍繞目標精心教學。教材僅是教學的一種種憑借,更多的教學資源需要我們去開發,去整合,然后呈現給學生,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而品德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教材中只有簡單的圖片和文字的簡單呈現,因此資源的整合運用在品德教學中顯得尤其重要,課堂上毛老師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膽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神七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毛老師的課堂中理性地引入了這些資源。巧妙地加以整合。上課一開始盛大的奧運開幕式,再次喚起學生的記憶。在給學生強烈的視覺,聽覺震撼的同時也讓學生初步感受了集體力量大。課的結尾一張張圖片配上恰如其分的音樂,讓學生受到的不僅僅是情感的觸動,靈魂的洗禮。

  第二個感受,這節課上得很智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在看似平常的教學設計中透露著智慧的光茫。毛老師精巧的教學設計,充滿激情的演繹,讓凝固的文本演化成靈動的課堂。我們驚喜地看到,孩子們在一次次活動中受到了生命的啟迪。

  如課前談話中——用什么方式歡迎福娃,這是很簡單的,可不簡單的在后面——請將你的右手放在身后,現在伸出你的左手,不能讓你的右手借助任何東西鼓掌。這一個要求給學生強烈的震撼——孤掌難鳴,同時也引發了學生的思考“最簡單的鼓掌也需要合作”。從孤掌難鳴到一人鼓掌到一組鼓掌到全班鼓掌,層層遞進,獨具匠心、寓教于樂。

  說到智慧不得不說,毛老師的課堂板書。渾然天成,巧奪天工。所有的內容都來自于師生的互動生成。“目標一致、動作協調、聽從指揮……”雖然稚嫩,但句句是學生的真實感悟,這樣的做法也是在踐行我們把課上到學生心里的理念。

  最后讓學生將拼成的福娃貼在黑板上構成一個奧運五環,更是一個畫龍點睛之筆。如果說一開始的福娃進課堂帶給學生的僅僅是淺層次的快樂之感的話,那么到此象征“團結、向上、協作、進取”的奧運五環的這種品質已經深深地植于學生的心中。

  說到智慧更表現在毛老師的`教不機智。課堂中發生了太多的意外,也生成了太多的教學資源。如“運水果”先前說課者曾經介紹這兒教師對教材進行了處理。但由于課件在運行中出現了問題,教師馬上以即時配音的形式來彌補不足,表現了教師的機智。但我想還可以采取其它的形式,這是教材中的內容,可以讓學生翻開書,閱讀課文,教師當時可說“志愿者們也太熱情了,把水果都拉過頭了。這樣吧,讓咱們到課文中去看看吧!

  又如在拼福娃中,同樣有三次意外。一是組長哭了,教師并沒有簡單處理,而時耐心地給予了關心,并讓其它小組發表意見,怎么辦呢?也這一意外變得不意外。是那樣的自然。當一個孩子不會寫“合理分工”四個字時,我在下面也捏了一把汗,怎么會?四年級的孩子?毛老師同樣巧妙化解,“來,我們一起合作寫這四個字,看老師寫”。多么自然。當一個小組因不小心拼錯福娃時,老師同樣即時生成課堂教學資源,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怎樣。讓學生明白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還要加上細心認真。

  最后我覺得這節課上得很有實效。用學生的生活來教育學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學生道德成長的源泉,也是品德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課堂上,毛老師選擇了學生非常熟悉的集體活動場景(學校榮譽和班級榮譽),引導學生回憶體驗,感受集體的生活。學生有了生活的具體感受,把品德教育從單純的認知引向了豐富的情感世界。從說教走向體驗。使教學更加真實、自然、有效。

  是教學總有遺憾,白玉也有微暇。如果毛老師能夠注意到以下幾點,這節課將更加完美。

  當學生進入課的時候,由于小組的組合方式發生了變化,學生一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這個時候,毛老師師并沒有注意到,馬上融入課堂,還是一個參賽者的身份。其實在事情發生中,一些學生已經在互相合作遞椅子。這不就是一個很好的教學資源嗎?如果當時,老師能夠注意到這些,并加以利用,課的導入會更加真實自然。

  還有就是板書也發生了點意外,有個錯別字,當然這可能是筆誤。并不妨礙課堂的本質。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點粗淺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外,還望見諒,最后希望我們的的品德教學像呼吸一樣自然!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7

  一、設計理念:

  《分享的快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共歡樂”,《分享的快樂》是本單元的第三課。本課為第一課時。在設計中,根據目前學生的思想狀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有關要求,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主要采用“活動式”教學模式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民主、愉快的氛圍中自由分享、體驗。由共同分享帶來的快樂和滿足而引發他們內心的情感,從而愿意與他人分享,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教學目標:

  1、體驗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和滿足感。

  2、學會與他人交流,分享快樂,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體察他人的情感。

  3、明白分享也是獻出關愛,培養與他人分享快樂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分享是一種快樂和滿足,從而愿意與他人分享。

  四、教學策略:

  針對學生年齡偏低、認知水平尚淺并偏重于形象思維,而且好活動的特點,我避免了理論說教,而是為學生創設活動情景,并讓學生結合身邊及其他人在學校、社會中的具體事例進行引導,使學生在實際事例的體驗中學會分享、體驗快樂。

  五、教學準備:

  每個孩子都有一些自己傾注著特殊感情的玩具和用品,讓孩子們拿出自己心愛的東西與大家分享。

  1、組織學生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集中起來。如:集郵冊、玩具、圖書等。并帶一兩種心愛的物品到課堂來。

  2、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且具體、生動的畫面更興趣,為此,我為學生自制鮮明生動的圖片。

  六、教學活動過程:

  活動一:我們的“分享日”。

  教師首先讓學生將自己喜愛的一兩件物品帶到課堂上來,由物品的主人扮講解員,向同學介紹自己的物品。同時,教師將自己的最愛的照相機帶來,作為課程資源,為學生拍照,合影留念。同大家一起分享拍照的樂趣。這樣,一開始,老師就可同學生融為一體,營造出一種“歡樂”的氛圍。同時,也可激發起學生想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喜愛的物品的愿望。學生的大腦立即進入興奮狀態。接著,我立即迎合學生這種心理,留給學生充分活動的空間,讓學生與其它同學一起充分分享自己喜愛的物品。而在分享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語言的變化和情感的體驗。為此,我為了捕捉到最真實的情感,分享過程我立即請學生交流、談話:當別人欣賞你帶來的東西時,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賞了別人的東西,有什么收獲?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因為有了自己切身的體驗,可使之自然地理解“五角星”里的'話語。即:你有一個快樂,拿出來,與別人分享,就變成了兩個快樂。這樣,不但提高學生交往及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分享”的快樂,給予也是一種分享和快樂,而且是一種增值的快樂。

  活動二:我們共享用

  此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回歸生活。因為,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因此,我首先利用彩色圖片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回到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圖片上所示情況時,我們該怎樣做呢?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同學之間的相互關心與幫助,懂得當別人需要的時候,把自己的東西分給他人,或借他人用一用,也是一種分享。它帶給我們的是同學之間的友情和歡樂。另外,我讓學生自選生活中“互相幫助”的場景,討論后,分配角色,并分組表演。表演中,教師也參與其中,并讓學生對表演的同學進行采訪。這樣,通過表演,可讓學生充分體驗“幫助”與“被幫助”后的不同感受。教師為學生創設自由選擇的空間,學生自創、自編、自演,使其在充滿興趣的想象創作中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既可體現學生的“主角”意識,又使人人在表演中得到滿足,在創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進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及合作、交流、創編和表演能力。同時,教師的參與,為學生真正創設一種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表演不受任何拘束,淋漓盡致地發揮,從而進行充分的情感體驗。而小組交流活動可體現問題的開放性,可使學生之間的不同思想認識相互碰撞,使矛盾的焦點集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深化。讓學生進行道德評價,其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道德知識為標尺,進行衡量,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進一步明確:分享也是獻出關愛,有了愛,世界將會更美好,社會更和諧,生活也就更幸福。

  活動三:拓展延伸:

  首先,讓學生談學習本節課的感受。這樣,既可反饋教學目標,又可鞏固教學重難點,同時,也可讓學生真切地再次體驗我們“一同分享”這節課的感受。而社會調查“小記者要行動”激起學生合作分享的欲望,為下節課”合作分享”的學習奠定基礎,并將課內訓練延伸到課外,可使學生在實踐中反復的、不斷地、多方位的體驗,感悟。

  總之,我這節課設計的總的思路是: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在生活體驗,到生活中實踐。即:使學生真正地“叢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8

  說教材

  《漫話郵政》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個主題活動。本單元活動主題是“走向信息時代”,本課主要是讓孩子們在了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安全有效地利用、獲取和傳遞信息,從而實現課程標準要求的“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一些常用的通訊方式,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相關法律法規”,“體會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遵守網絡道德規范,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等目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和適應信息時代的社會生活。

  說教學目標

  四年級學生對信息技術已經有了思考,但在一些問題的認識上還存在著偏差,網絡信息時代,快遞業務也越來越豐富,對此早前的一些郵政業務孩子們還不是很了解。根據本課的要求和四年級小孩的.特點,結合新課標中知識、能力、情感三維目標,我制定了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道從古至今人類傳遞住處方式變遷,感受現代信息社會中郵政給人們帶來的快捷便利。

  2、知道私拆他人信件是違法行為。

  3、了解集郵常識,懂得文明集郵。

  4、學會郵寄信件,體會郵政和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

  說重點難點

  針對教學目標,我認為本課額教學重點是

  1、了解從古至今,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郵政事業的發展使人們生活日趨便捷。

  2、通過寫信、郵寄信件,體會郵政和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明白它是人們情感交流的紐帶之一。本課的教學難點是了解集郵常識,知道私拆他們信件、私揭郵票是違法行為,必須文明集郵。

  說教法學法

  基于以上目標,我將在課堂上采用直觀演示法、討論法、講述法和角色表演法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學生將在欣賞廣告、搜集資料、說話和書寫等過程中,關注社會生活中的通信方式。

  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簡單闡述我的教學設計。我這一課分為四個教學活動。

  第一個活動環節是課題導入。

  第二個活動環節是漫談古代信息傳遞方式。

  第三個活動環節是話說現代郵政。

  第四個活動環節是體驗EMS。

  現在,我將詳細地說一說我的,每一個教學過程。

  活動一:課題導入

  1、播放:EMS廣告(郵政特快專遞業務EMS)

  2、問:什么是EMS?中國郵政局為什么要聘請劉翔擔任全球特快專遞的形象大使?

  出示課題“漫話郵政”。

  活動二:漫談古代信息傳遞方式

  1、猜一猜:古代波斯人曾接到北方斯西德人的一封“信”,里面有一只鳥、一只老鼠、一只青蛙和五支箭。信是什么意思?(波斯人聽著!你們能像鳥一樣高飛,像老鼠一樣在地下話動,像青蛙一樣跳進池塘嗎?如果不能,日你們就休想和我們打仗,當你們踏上我們國土時,我們就用箭射死你們!)

  2、交流課前收集的相關的資料,了解古時候人們有哪些傳遞信息的方法。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古代的信息傳遞怎么樣?(慢,不方便)。

  3、小結: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現代文明的產物——郵政取而代之。

  活動三:話說現代郵政

  1、師:如今,郵政為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你們知道郵政局提供哪些服務?可以跟把你的同桌說說。(國內郵遞、郵政儲蓄、集郵業務)

  2、(出示表格),教師統計:全班同學家庭享受郵政服務情況。

  根據我們剛才的統計,你們發現了什么?

  3、從數據統計中,我們發現:進入網絡時代,郵政的業務也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快遞郵寄物品。

  活動四:體驗EMS

  1、比較EMS快遞和其他物品傳送方式

  長興到杭州路程約120公里,乘車費用(74)元;快件到達()天,郵費()元。

  2、小結:EMS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3、學生填寫EMS單子

  要求:左邊填寫寄信人的信息,右邊填寫收信人的信息。了解不同地區的郵政編碼。

  4、小結

  說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主要堅持簡潔、鮮明、條理、重點突出的原則,將板書設計為:

  漫畫郵政

  方便快捷

  次板書簡潔地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更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理解脈絡。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9

尊敬的評委老師、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們江山市參賽團向您展示的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集體力量大》。

  品德教學不應該是生硬的說教,而應該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引導孩子在情境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活動中收獲,在參與中提高,達到一個“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們把這次說課的題目定為《引生活進課堂,盈體驗潤課堂》。

  我說課的內容分為四個板塊,分別是:教材特點剖析,學生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定位,教學流程設計。

  第一板塊:教材特點

  課前,我們認真地分析了整個小學階段的教材體系。有關集體的話題,在每個年段有不同的要求,呈螺旋上升的體系編排。

  請看課件,從表格中我們發現,一二三年級主要是讓孩子們初步體會集體與合作,四年級則對團結合作提出更具體明確的要求。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們對教材進行了創造性的處理:

  1、加一加

  我們首先做的是"加一加":08奧運的激情,還在心頭蕩漾,此刻,適時引進奧運元素,相信

  一定能激起你我情感的共鳴。用氣勢恢宏的開幕式渲染氛圍,以活潑可愛的五福娃貫穿課堂。另外,我們還把學校班級的榮譽獎匾在課堂上再現,在激發學生自豪感的同時,領著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2、減一減

  只做加法,勢必人為地加大課堂容量,加重學生負擔,我們努力秉承編者的本義,避免

  缺陷,大刀闊斧地做了減法:教材中螞蟻搬蛋糕,呈現的道理太直接明了;自選活動中,瓶內提彈珠在三年級語文教材中已有安排,我們就對此進行了刪減。

  第二板塊:學生分析

  四年級的孩子,交往的重心逐漸由家庭轉移到學校,他們逐步有了集體榮譽感,但看問題還是比較幼稚,對“集體力量大”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人多力量大”的最初層面,而“有效合作”等更高層面的認知,仍然需要有效的教學作引導。

  第三板塊: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懂得合作的重要性,明白在一個集體中,只有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才能辦好事情;

  能力目標:學會交流與合作;

  情感目標:感受合作和團結帶來的歡樂,培養學生參與集體,熱愛集體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集體力量大這是個顯而易見的大道理,但如何讓孩子有切身的體會并領悟其深層含義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們把引導孩子聯系實際,懂得只有團結一致,才能辦好事情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孩子們知道團結與合作的重要性后,不一定知道怎樣與人分工合作。因為合作還需要方法與技巧。因此,我們把引導孩子學會商量、分工與合作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第四板塊:教學流程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本課教學我們以奧運為主線,奧運吉祥物五福娃貫穿整個課堂,圍繞著團結合作的主題,預設了以下四大環節:談話引入,感知集體;走進奧運,感受力量;合作活動,體驗快樂;榮譽展示,升華情感。

  第一環節:談話引入,感知集體

  我們從孩子喜愛并熟知的福娃入手,順應孩子的個性,設計用什么方式來歡迎福娃的環節,創設學習情境,讓孩子們初步感受集體的力量。

  第二環節:走進奧運,感受力量;

  本著課程源于生活的理念,我們引進奧運會開幕式上的畫面,那精彩的畫面似乎又讓人回到了2008年8月8日8時那個莊嚴的時刻,更讓人感嘆集體所創造出的奇跡。接著,孩子們談感受,說體會,感受到人多力量大的震撼!

  第三環節:合作活動,體驗快樂

  新課程、新教材的魅力在于它能夠走進童心世界,回歸生活,回歸童趣。教學中,我們設計了一些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目的是:讓孩子們通過親自嘗試,體會團結一致、分工合作的意義,并感受成功帶來的快樂。

  活動一:運水果,體驗人多力量不一定大。

  通過這個活動,讓孩子們知道只有目標一致、齊心協力,相互配合,才能夠獲得成功。

  活動二:拼福娃,體驗分工,合作。

  這一活動,是讓孩子們更深刻地了解合作這一蘊含豐富內涵的詞。使孩子們感受到了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是游戲獲得成功的關鍵。

  在兩個活動的中間,我們還穿插了一些諺語,進一步讓孩子們領會到集體力量大的含義。

  第四環節:榮譽展示,升華情感。

  在有趣的活動過后,老師把話題引入到學生的身邊事例中,孩子們暢談通過團結合作獲取成功的例子。接下來,我們出示班級、學校的榮譽獎匾,從而把教育情感升華到更高的層次。

  臨近課的尾聲,課件滾動出示2008年震撼人心的畫面,教師深情的解說,配以舒緩的音樂。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新課程的學習。

  說板書:

  本節課的板書動態生成,圖文結合,美觀且意蘊深長,給人留下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很值得期待。

  結束語:

  “引生活進課堂,盈體驗潤課堂”。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課程真正成為溝通生活與學習的橋梁。

  謝謝大家!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10

  一、教材分析

  當我們打開教科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會看到這樣一個主題——《清晨,誰在為我們忙碌》。這一主題它體現了《課程標準》中"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尊重并感謝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等內容標準。主題又分為走在上學路上,看不見的手,小棉襖找媽媽三部分。

  "走在上學路上"為師生提供了一個關于勞動者的話題,圖文并茂,充滿生活的氣息。以清晨為時間的切入點,向我們呈現了一定時間勞動者忙碌的身影。教材的畫面是以城市的生活為素材而呈現的,然而,我的學生是在農村小鎮長大的,課文中提到的交警、公共汽車司機、清潔工人等,確實是非常可愛的勞動者,可這些離他們的生活太遠了。新課程標準倡導:"通過學習者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學習,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學習道德。",因此,我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設計了《勞動節快樂》這一活動內容。

  二、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初步了解身邊的勞動者及其與人們生活的聯系

  2、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各行各業勞動者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的方便,尊重并感謝他們。

  三、教學手段

  本課注重發揮多媒體形象直觀的功能,向學生呈現一幅幅來源于他們生活的畫面,激發學生對勞動者的尊重之情,課內課外結合,通過組織街頭采訪,讓學生深入生活,深入社會,升華情感。

  四、教法學法

  "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這是新課程標準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在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用談話法、提問法敲開學生的心門,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觀察、認識、探索、體驗和發現生活,感悟道德。

  學生是整堂課的主人,他們在整堂課中自主地學習,合作地學習,探究地學習。

  五、過程分析

  一)設計理念

  幫助學生參與社會——本活動將通過調查采訪身邊的勞動者,引導他們關注社會,培養他們參與社會的能力,在活動中達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生活化——借助信息技術的"平臺",呈現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氣氛輕松自然。

  二)教學流程圖

  教法情境導入——調查了解——呈現問題——引導釋疑——總結升華

  學法感受——匯報——交流——反思感受——合作探究

  目的調動情感——激活經驗——促進體驗——深入體驗——內化情感

  三)教學流程

  1、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看(出示鮮花),漂亮嗎?今天清晨,我特地到花店買了幾朵花,因為五月一日就要到了,大家知道五月一日是什么節日嗎?我想把這些鮮花送給那些勞動著的人,送給誰呢?學完這節課,大家就幫老師拿個主意,好嗎?

  幫老師拿主意,學生馬上會興致盎然,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期待。送鮮花給勞動者的創意,營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圍,同時,也為后面活動的開展作了鋪墊。

  2、交流體驗

  多媒體呈現交流內容:1)今天早上你吃了什么?

  2)今天早上你是怎么來到學校的?

  3)一路上,你都看見了哪些在忙碌的人們呢?(各組匯報交流結果)

  這些內容是學生每天上學是會經歷的,學生能很快順利地完成,老師從中初步了解學生的情況,并自然地引出本活動的主角——身邊的勞動者。

  3、借助多媒體,深入體驗

  怎樣引導學生從熟視無睹的現象和事物中,發現問題,提升心靈的體驗呢?調查之后,我做了如下引導:

  1)師:同學們,當你們吃著香噴噴的早餐,坐著車準時的來到學校安心地學習時,當我們的周圍一天天發生著可喜的變化時,你可曾想過,是誰在為我們服務,你可曾觀察過這些勞動者呢?現在,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這些每天為我們服務的勞動者吧!

  2)觀看課件(播放課件)

  師:讓我們和娜娜同學一起走近身邊的這些可愛的勞動者吧!

  這是一段錄象,以學生娜娜在上學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等鮮活內容為線索。同時,通過娜娜引導學生思考、體驗。

  情境1忙碌的母親

  天蒙蒙亮時,娜娜的媽媽已經起床引火,黑暗中火光照亮了媽媽的臉,接著媽媽給娜娜做早餐、梳頭,臨走時,理理她的衣服,摸摸她的頭,然后,娜娜在媽媽的叮嚀中上學去。

  這一個個真實的鏡頭,定會喚起學生的許多美好的記憶,他們會深深地感受到媽媽為了讓我們安心學習,一大早就開始忙碌,有這樣的好媽媽,我真幸福啊!

  情境2喂雞的老奶奶

  經過鄰居家,她看到了喂雞的老奶奶。

  老奶奶,一大早就開始忙碌,盼著雞多下蛋,好留著給孫子們吃。

  從老奶奶的身上,學生最能感受到勞動者的質樸與勤勞,也會看到自己奶奶的影子,想起:我吃的雞蛋都是奶奶給的呢!

  情境3田間勞動者

  接著,她看到了田間一身水一身泥的農民。

  通過娜娜和犁田人的對話及鏡頭里勞動者裹滿泥巴的褲腿,還有打秧、插田、施肥等一個個生動的勞動場面,來告訴學生,糧食要經過這么多人的辛勤勞動才能得來,真是來之不易呀!

  情境4開拖拉機的叔叔

  娜娜來到公路上,見到了一位開著拖拉機在路上顛簸的叔叔。

  娜娜引導學生思考:這么早,去運什么呢?幫人運磚頭建房子還是到供銷社運農藥化肥呢?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便會發現,這些平凡的開著拖拉機的叔叔,還真為我們做了不少事情呢!

  情境5中巴車司機等

  娜娜還看到了還有起早貪黑的中巴車司機。

  學生從中知道,是這些平凡的叔叔,為農村小鎮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情境6學校里的老師

  這是學生們再熟悉不過的一些場面了,有了老師的辛勤勞動,才有了我們的健康成長。

  這些源于學生的生活,又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翻版,學生會感覺親切自然,這些經過錘煉的有教育意義的內容讓學生去感受,會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反思、體驗

  接著,多媒體顯示問題:

  ①清晨,誰在為我們忙碌?

  ②設想:如果沒有這些勞動者,會怎樣?(以一個具體的職業說說)

  用課件呈現生活經歷,聚焦現實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對已有生活進行道德反思,由感知生活經歷上升到形成生活經驗,從而實現個人的發展。由此,我設計了以上問題,并借助多媒體的優勢,為第二個問題設計了沒有清潔工,垃圾堆積成山的畫面(放映課件),形象地告訴學生,清潔工人的勞動多么重要呀,使學生的體驗更深。

  5、總結升華

  ①說一說

  你還知道哪些在默默為我們服務的辛勤的勞動者呢?

  ②看一看

  為了我們生活的安寧幸福,有許多的人在為我們忙碌著……(多媒體顯示各行各業勞動者勞動的鏡頭,如:醫生、警察、清潔工、建筑工、修理工等,在輕柔的音樂聲中,讓學生感受到這些勞動者的給我們生活提供的便利。)

  5)走向生活,結束新課

  ①師:現在大家認為這些花該送給誰呢?為什么?(學生談體會和感想,放背景和音樂)

  ②那現在就讓我們走向街頭,去尋找采訪這些勞動者,好嗎?送上鮮花的同時,別忘了送上一句"勞動節快樂"(課件顯示"勞動節快樂"字樣,老師發采訪表格)

  采訪對象

  采訪時間、地點

  采訪感受

  道德學習的本質是一種體驗學習,在激起學生對勞動者的感激與尊重后,讓學生談感受,談體會,這時,學生的情感再一次掀起波瀾,在調查采訪中,相信學生會獲得更多更真實的體驗,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6、課后延伸

  課后,與學校廣播站聯系,開辦一期"五一"特別節目,把本次活動再次推向課外!

  采訪調查后,以廣播的形式把他們的成果向學校,同學展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和認同感,教育就真正深入人心了!

  六、評價分析

  這是一堂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活動課,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來有效地為教學服務。內容和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了學生的需要,形式生動活潑,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型。課堂在看似平淡的兒童日常生活中,挖掘有教育意義的素材,這些生活事件的選取,在我校學生的生活中有一定的典范性,整堂課緊緊圍繞他們的生活,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真實的生活,并把課堂開放到社會,以活動的形式,使學生深深地體驗到,為了我們生活的安寧、幸福,有許許多多的人在為我們忙碌著……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 11

  我說課的課題是《長江的訴說》,這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可愛的祖國》中《沿著江河走下來》主題下的第二個內容。

  《長江的訴說》作為二單元《可愛的祖國》里的一課,是為了讓孩子通過學習感受到長江哺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從而產生對母親河——長江的感激和熱愛之情,并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長江的訴說》我打算分三個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了解長江概況以及了解長江上游流域的文化。第二課時:感受長江中、下游流域的繁榮、美麗、富饒。第三課時:懂得保護長江。而我今天說課的內容則是第一課時。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為了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我制定了以下的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長江的概況,知道長江的源頭、流經的省市自治區,及長江上中下游的劃分。

  2、了解長江流域的文化,從而產生對長江的熱愛。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識圖、分析的能力。

  2、提高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感受到長江哺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從而產生對母親河——長江的感激和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了解長江流域的文化,尤其是三星堆在長江流域的重要地位。

  2、難點:了解長江的概況,知道長江的源頭、流經的省市自治區,及長江上中下游的劃分。

  說教法、學法:

  課標中提到: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而“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學生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因此,針對五年級學生的所有能力都有了一定提高,對新鮮、好奇的事物愿意自己主動探究的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想主要采用教師講授法、資料調查法、自主探究法和討論法,并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活動,并制作(包括圖像、音樂等),地圖、投影儀等進行直觀教學。采取學生自主思考與小組合作討論及全班交流的形式來培養學生在交流、合作以及處理信息和口頭表達方面的能力。

  說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較之中段,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和知識,觀察事物的能力也提高了。通過《我們生息的國土》這一主題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地理知識,一些學習方法:如看地圖、制作圖表、繪制簡易的地形地勢圖,尤其是搜集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學習了黃河以后,學生對長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做課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教學過程中安排一些有趣拼圖的比賽、快速記憶比賽等。而課前,也讓學生利用假期去參觀了三星堆,這樣也為這節課的學習做了鋪墊。

  說教學過程:

  一、激發學生興趣,視頻導入。

  播放一段關于長江的視頻,讓學生從整體感受長江的美麗,告訴他們,千百年來,長江像母親一樣養育著我們,接著揭示本節課的課題《長江的訴說》。(這一環節采用多媒體的方式導入,其目的是為了更直觀地展現長江的概貌,讓學生先從整體感受長江的美麗,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二、了解長江的概況。

  《課標》里提到:“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可以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因此,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三個活動:

  1、尋找長江的源頭

  以一段錄音開頭:長江的述說。(也就是教科書62頁內容),然后叫學生在小組里準備的地圖上找出長江的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并讀出它的海拔高度。(通過《黃河東流水》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了識圖,并能在地圖上找到自己需要查找的地理位置。)

  2、長江流經哪幾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1)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先在地圖上查找長江流經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并用藍色的筆在地圖上標明;再把流經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按照長江從西至東的流向進行排列,寫在白紙上。(這一活動側重于學生主體參與,通過合作性探究、交流研討等實踐性活動,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2)學生反饋:請每組派同學用實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學習結果,并且邊看圖邊說出流經幾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這一活動既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查,也是鍛煉學生大膽、大方地展現自己,學會向他人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3)教師對學生的反饋情況簡單小結,并用多媒體出示歌謠,幫助學生識圖并記憶:第一大河是長江,發源青海西南部。流過川、藏、滇,穿過渝、鄂、湘、贛、晥、蘇、滬要記住。全長六千三,注入東海水力富。(通過《我們生息的國土》這一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各省的名稱及簡稱。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歌謠來幫助學生識圖,并記住長江所流經的省份名稱,解決了本課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難點,在課堂上還可以采取“速記比賽”、拼圖比賽以及課后采取繪圖比賽等活動來鞏固學習。)

  3、了解長江上中下游的分段

  教師講授:長江全長6300千米,從河源至宜昌市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為中游段,湖口以下為下游段。

  ①上游段。上游河段橫跨兩個地形階梯。長4529千米,占長江長度72.0%。流域面積100.6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55.6%。

  ②中游段。長江出三峽從宜昌以下,進入第三級階梯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寬,水流緩慢,河道彎曲。長927千米,占長江長度14.7%。流域面積67.9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37.6%。

  ③下游段。水深江寬,從湖口到入海口,長844千米,占長江長度13.3%。流域面積12.3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6.8%。

  (在《三級階梯上的國土》中,學生已經知道中國地勢分為三級階梯,而黃河、長江的流向都是從西至東流,這也是與中國的地勢地貌有著密切關系的,為了鞏固前面知識的學習,同時為下節課的學習做鋪墊,因此,這個環節里,教師不會單一的講授,而是會采用多媒體,用《長江之歌》作為背景音樂,并將上中下游的文字資料與教科書60—65頁插圖相結合,讓學生從整體感受長江源遠流長,地勢上跨越了三級階梯,再展示幾張長江所到之處都是美麗、繁榮、富饒的圖片。當學生欣賞完后,馬上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這樣可以提升情感:長江多么美麗啊!從而感嘆道:長江真不愧是中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三、感受長江流域的文化——蜀文化

  1、教師講授:長江流域不僅物產富饒,而且水系發達,龐大的水系、豐富的物種,為遠古先民們生息、發展和從事文化活動創造了條件。

  2、接著出示舊石器文化、都江堰、金沙遺址、三星堆文化及四川風景名勝區的圖片和資料。其中,重點學習三星堆遺址,因為三星堆的發掘不僅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向到5000年前,更是長江上游古代文明的最具輝煌性的杰出代表。具體活動如下:

  (1)請去過三星堆的孩子將自己參觀三星堆遺址的感受、拍攝的圖片給大家講一講。(由學生的親身體驗為教學活動之一,更具有說服力。)

  (2)老師借用圖片及資料,補充三星堆文化及它在長江流域的地位。(學生的介紹畢竟不全面,老師的小結就是起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

  (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教授課內的知識,更應該拓寬學生視野,點撥學生理解更深層次的內涵。我們對長江的熱愛絕不僅僅是自然風光的由衷欣賞和贊美,更是對千百年來,長江對中華大地文化的滋潤,對中華民族的母親般的養育。因此,這一環節,我主要以圖片的展示、教師的講授為主,讓學生通過直觀的看圖片、看文字了解、感受到長江對中華大地文化的滋潤。)

  四、感謝長江,熱愛長江

  1、出示關于長江的一份資源表,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現,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長江給我們作出的巨大貢獻,從而產生感謝長江。

  淡水資源——近1萬億立方米,居全國七大江河之冠。

  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68億千瓦;可開發量1.97億千瓦,年發電量約1萬億度,占全國的53.4%

  水運資源——總通航程7萬公里,占全國70%以上

  農業資源——有耕地3.5億畝,占全國的25%

  森林與野生動植物資源——流域內已建立了約100處多保護目標的自然保護區

  淡水魚資源——長江流域湖泊眾多,河川如網,魚類的品種、產量均居全國首位,長江水系淡水魚已知274種

  礦產資源——在全國已探明的130種礦產中,長江流域有110余種,占全國的80%

  旅游資源——重慶、南京、南昌、長沙等歷史文化名城,以及風景名勝峨眉山、九寨溝、三峽、張家界等都是全國著名的游覽勝地。

  2、展示:長江流經的省市如今的繁榮、發展、美麗、富饒的圖片。問學生,看到這一切,你想對長江說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升華情感,同時為下節課的學習做一個鋪墊)

  五、歌唱《長江之歌》,總結全文。

  千百年來,長江像母親一樣哺育著我們,沒有它,就沒有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讓我們一起歌唱《長江之歌》來表達此時此刻我們內心的感激之情,熱愛之情吧!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08-09

品德與社會說課稿09-05

品德與社會《漫畫郵政》說課稿07-27

品德與社會《漫畫郵政》說課稿07-31

品德與社會下冊說課稿09-26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說課稿10-29

小學品德與社會《尊重與理解》說課稿10-23

小學品德與社會《我是誰》說課稿10-29

《品德與社會》初二政治說課稿08-02

小學品德與社會《偉大的先人-孔子》說課稿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