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范文錦集8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好!
我是面試初中數學的1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接下來我將從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闡述我說課的內容。
一、說教材
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充分研讀教材,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八章第二課時的內容。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是平行線和三角形知識的應用和深化,是學習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必備知識,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據。
基于以上對教材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識水平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多元化,根據學會、會學、樂學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平行四邊形中心對稱的特征;掌握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觀察、操作、推理、歸納的探索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促進同學間的情感交流,體驗學習的樂趣,在自我評價中學會自我肯定,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以及性質的應用。難點是綜合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
二、說學情
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八年級學生幾何學習正處在試驗幾何向論證幾何的過渡階段,對于嚴密的推理論證,無論從知識結構,還是知識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因此我采用“創設情境—大膽猜想—實驗探究—反思評價”的課堂活動模式,努力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三、說教法
有教無類,因此,在教法上,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同伴交流學習相結合的方法,適當地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具體、形象化,采用啟發誘導層層深入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觀察、討論、分析、總結等活動中,體驗知識的生成、發展和應用。
四、說學法
在學法上,我準備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可以在合作中感受集體的智慧,在探索中體會數學的魅力,在碰撞中產生知識的火花。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1、巧設情景,初步感知
上課伊始,采用復習導入的形式,提問學生平行四邊形的邊、角這兩個基本要素的性質是什么?學生根據上節課的知識,可以回顧起來,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平行且相等,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順勢提出在平行四邊形中,還有一組對角線,通過多媒體展示ABCD中,連接AC、BD,并設它們相交于點O,請同學大膽猜想OA與OC,OB與OD有什么關系?預設學生猜想在ABCD中,OA=OC,OB=OD,根據學生的猜想,引導學生證明,引出本節課主題。設計意圖:通過提問的方式復習前一節所學的平行四邊形關于邊和角的性質,這樣的方式復習更能體現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
2、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活動一:探究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
引導學生利用提前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教具,兩個全等的平行四邊形重疊在一起且在對角線的交點處釘上圖釘,請學生把其中的一個平行四邊形旋轉180度,引導學生觀察發生的現象。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會發現旋轉前后兩條對角線重合了,因此平行四邊形是中心對稱圖形,兩條對角線的交點是對稱中心,同時可以發現OA=OC,OB=OD,進一步驗證了猜想,引導學生在證明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基礎之上借助三角形全等用規范的數學語言證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討論結束后,請學生匯報,預設學生根據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得到了BD=AC、∠CAD=∠ACB,∠ADB=∠DBC,再根據角角邊得到了三角形全等,進一步證明了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并請學生板書出詳細的證明過程。最后我將總結出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
活動二:平行四邊形對角線性質的運用
學生證明了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之后,出示大屏幕中的例題在ABCD中,AB=10,AD=8,AC⊥BC,求BC,CD,AC,OA的長,以及ABCD的面積。提示學生根據已知條件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學生會根據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得到CD=AB=10,BC=AD=8,根據AC⊥BC,可以構造出直角三角形。引導學生寫出證明過程,預設學生的板書內容是∵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CD=AB=10,BC=AD=8,∵AC⊥BC,∴△ABC是直角三角形,根據勾股定理得出AC=6,又OA=OC,∴OA=3,SABCD=6×8=48。從而解決了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例題的分析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前后的牽連,這個問題涉及了剛學習的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性質,對于計算或證明,讓學生學會如何分析,學會如何嚴格的書寫,突破用幾何語言書寫表達的難點.。
3、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新授課結束,適當的練習可起到鞏固所學知識,滲透數學思想的作用。在這個環節,我會讓學生利用今天所學知識,去解決練一練的題目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通過合理設錯,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掌握。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快樂從而把知識升華為能力。
4、總結提煉,拓展延伸
這節課結束時,我會問學生:“今天有哪些收獲?學到了哪些東西?”并引導學生及時總結在知識、能力、方法、思想等方面的收獲。
5、作業設計
我將設計以下作業:下課后,完成課后習題,學有余力的同學完成拓展題。
六、說板書設計
下面說一下我板書設計,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的教學設計,尤其是數學課的板書更應該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縮影。大家來看,我的板書簡潔明了,形象直觀,使學生對所學內容一目了然。
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 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課內容是在前幾冊直觀認識角、線段以及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礎上,老師和學生一起認識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并理解掌握周長的計算。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測量,小組一起討論學習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方法。要求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幾何初步知識的興趣和合作學習能力,為后面學習周長公式的變式運用及拓展和四五年級的長、正方形的面積等的學習作鋪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內容。
學情分析:
本課內容對象是三年級學生。從心理特征和族狀況來說,他們已經有一定的知識 儲備,對未來世界充滿著更多的猜想和探索欲望。他們的年齡特點主要還是以直觀教學為主,通過動手實踐測量,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豐富學生的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課的設計就以這一基本理念為指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為主線,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借助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手段,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使學生在學習交流中主動探究,獲取知識,獲得成功體驗。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觀察、測量、討論的活動,使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的過程,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意義,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能運用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知圖形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3.發展學生的初步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和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根據這一理念,本課教學力求放手讓學生全程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運用故事情境教學法、引探式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練習教學法等方法為學生找尋良好的教學平臺。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測量、交流、總結等教學活動,并以小組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自由探索、發散思維,從而解決問題掌握知識。本節課在實現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同時更側重于過程性電影票的落實。
說課稿 篇3
我上的這節課是中班的綜合活動《月亮姑娘做衣裳》。這節課目標:
1、通過對故事的理解,讓孩子感知月亮的變化過程。
2、激發孩子的創作欲望。這節課的設計意圖是,我平時在上美術課的時候,發現我們班的孩子特別喜歡在天空上畫月亮與星星。但孩子畫的一般都是彎彎的樣子,然而,很多孩子都沒考慮到除了彎彎的月亮還有圓圓的。同時,我也想利用孩子喜歡月亮的這個因素,對幼兒進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培養以及思考方式的訓練。
在今天的活動中,我首先是通過談話引出主題,因為幼兒本來就對月亮感趣。所以活動中孩子一定能積極參與。然后,我請孩子欣賞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利用課件中美麗的動畫,讓孩子感受到文學作品的美以及課件中動畫的美。從而提高孩子的審美情趣與豐富的想象力。通過故事讓孩子感知月亮的變化。
接下來,我讓孩子想辦法幫助月亮解決溫暖問題,這樣做可以讓幼兒感受到助人為樂的樂趣,養成關心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質。然后讓幼兒用筆把自己的想法通過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在引導繪畫和幼兒自由繪畫的過程中。孩子的創作性思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今天的活動我注意到生成性和整和性,我把孩子的興趣放在首位。利用孩子對月亮的興趣生成的本次活動。同時活動并不好似單一的發展孩子們某一項能力。而是把幼兒的審美情趣、幼兒的愛心、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有機整合達到優化。但由于我經驗的不足。在今天活動中并不一定體現以及思想及其他缺點請老師多多的指導。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神奇的石頭》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藝術課本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大自然的贈禮”中課題一的教學內容,本課主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用審美的眼光重新審視、欣賞身邊常見的小石頭,感受他們的質樸、自然之美和形態之美。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改的教學理念,由淺至深地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大膽表現,發展學生的想象創造能力。在教學時則圍繞著石頭的自然美,對于石頭的想象、石頭的傳說和對石頭的創作等進行展開。因此,本課的教學主要是在石頭上的添畫創作。根據本課內容,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聯系生活實際,認識、賞心悅析身邊平凡的石頭,了解石頭的相關知識。
能力目標:通過學習利用石頭的不同形狀、質地、顏色等特征進行美術創作,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藝術活動,感受石頭的神奇、質樸、自然之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學重點:通過了解不同的石頭,體會石頭的神奇、自然之美。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根據石頭的形狀、質地、顏色等特征進行再創造,使平凡的石頭變為藝術品。
教學用具:一些小石頭,水粉顏料等。
二、說學情
本課內容主要針對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四年級學生進行教學。
我們學校是一所鄉鎮小學,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藍天白云、山川河流、紅花綠葉等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為農村的孩子發現美、欣賞美,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小路、河流、大山中的石頭隨處可見。而小孩子們天性喜歡玩耍,漂亮奇怪的石頭形象亦是他們的玩具。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
神奇的石頭畫是培養學生對于自然的想象能力、發現能力,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作品。所以,上好這堂課的關鍵是先要啟發學生想象。在課堂中,教師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學生看各種千奇百怪的石頭照片,照片中的石頭具有明顯的特性,學生進行想象沒有多大的困難。初嘗想象樂趣的學生這時一定會對著自己的石頭進行聯想,進行討論,進行探究,課的進行也就順理成章了。
美術的學習是個性化的學習,最忌諱學生作業只有一種模式,一種風格。解決好想象的問題后,就要解決好如何繪畫的問題。在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從美術的角度去思考創作,從構圖、涂色技巧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思考。
2、學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本課中要做到使學生通過聯系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學習觀察、體驗、探究、發展的一個過程。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始終保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我,則是一個引導者。使學生的創造力在不知不覺中被挖掘、被激發。
作為現代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教學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課的開始以歌曲《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為導入,歌聲委婉悠長極富感染力,點題和導入一箭雙雕,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想象空間。“石頭是神奇的,到底多神奇?”我這樣問。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播放出神奇的石頭圖片使得這個懸念瞬息即破。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板書課題)
播放歌曲《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問:從歌曲中你聽到了什么?生:精美的石頭會唱歌。我的預設是:學生能注意到這句話,因為對石頭本來就充滿著好奇,本來就是自己喜愛的物品,會唱歌的石頭則能深深地吸引著他們,讓他們由好奇進而想象。接下來的教學就變得順理成章,熒屏出示五張圖片,用以說明神奇的石頭會唱歌。
世界上最大的石頭:座落在澳大利亞的艾爾斯石,純天然的,高出地面348米,長3000米,因為它的大而聞名于世。
利智復活島石像:特大的石頭,奇怪的人物,是神秘的石頭。
古埃及金字塔:石頭建筑,規模宏大、數量之多被世人驚嘆為奇跡。
海南三亞鹿回頭:我省本土雕塑家林毓豪的雕塑作品。具有海南特色,黎族風情傳說色彩的雕刻。
海南南天一柱:座落在我國三亞著名的天涯海角,一塊最南端的名石。
石頭,自然界中最為普通的東西,在人們的創造和想象中,卻散發出神奇的色彩。今天我們就來體驗神奇的石頭。
2、探究學習,了解石頭。
熒屏出示幾張圖片,讓學生比較、觀察、合作、探究,說說喜歡那一塊?
通過這個環節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一石一木都有美,一山一水都有情。”“美源于發現,更源于創造。”
(1)了解石頭,初選石頭(板書)
圖片欣賞的優點是選材容易,可以選取很多典型的例子,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但是藝術實踐必須建立在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上,親身體驗是藝術實踐的重要環節。了解石頭就是從玩石頭和鑒賞石頭開始的。
師:老師帶了很多石頭,仔細觀察,哪些石頭你認為比較好看?
學生選石頭。
選擇自己喜歡的石頭,從帶有玩耍性質的辨別中開始接觸石頭,并加以自己的理由,這也是進行藝術創造的前提。
(2)觀察石頭,展開想象。(板書)
老師講一個旅游趣事。今年,老師到廣西參觀一個溶洞,導游指著一塊塊大石頭,說這是一只老虎,那是一位放牛娃……老師對這些石頭贊嘆不已。同學們也來說說,自己手里面的這些石頭都像些什么?
生:葡萄、蘑菇……
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教師從旁引導。
師:我們還能用什么辦法讓石頭更加形象?
生:畫、雕刻……
師:今天我們就用畫的方法,來改變我們的石頭,使它們更加形象化。
看到石頭,我們展開了想象,這是創作的源泉。
(3)教師引導,學生創作
引導學生以手里的石頭為基礎,展開想象,然后創作。
3、訓練技能、拓展延伸
1)欣賞、討論、探究(板書)
教師提供一組圖片,拓展學生的創作思路。讓學生進行欣賞、討論、探究。
2)作業
利用手上的石頭想象創作一副神奇的石頭畫。
3)評價——個性展現
(1)教師將學生作品用數碼相機拍攝下來,輸入電腦。
(2)展示。學生介紹自己作品的創意。
(3)教師小結。
(4)延伸——知識拓展
關于石頭的話題有許多,它的瑰偉、它的堅定、它無言的奉獻,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可體悟,生活是美好的,泰山之高,非一石之積,高山需要千千萬萬的一枚枚石頭,才能巍巍壯麗。同學們,假如你是一顆小石頭,你想做怎樣的石頭呢?課后寫寫自己想說的話,在下節課交流。下節課我們將學習“課題二《藏在石頭里的畫》”
五、說板書設計
神奇的石頭畫
選石頭
外形 色彩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粗心的小畫家》是一首活潑、詼諧的兒童歌曲,曲調十分流暢。歌曲結構為五個樂句組成的一段體,2/4拍。歌曲以富有童趣的語言表現了小畫家丁丁粗心大意,畫動物缺腿少尾的故事。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對教材的理解,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以下三點:
1、學生能學會《粗心的小畫家》,并用明亮的聲音、生動有趣地進行演唱。
2、學生能積極主動地進行歌曲的自主創編。
3、通過學唱歌曲,培養學生善于觀察事物的能力,教育學生做事情要認真、細心。
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演唱《粗心的小畫家》教學難點是:掌握歌曲中的附點節奏。引導學生自己編創歌詞,并用新編的歌詞進行演唱。
二、說學情及教法
二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活潑好動、好奇愛玩、模仿能力極強。因此 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激趣誘導、趣味游戲、引導感受、啟發創造等多種方法,采用寓教于樂的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
在我的課堂實現玩中學,樂中學。
三、說學法
音樂新課標認為:音樂教育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音樂美的過程,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都應以學生為主體。因此我在學法指導上,引導學生以反復聽賞、參與體驗、自主創編等學習方式,注重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
為了能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我使用了多媒體課件、電子琴等為教具來輔助教學。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對教材和學情的把握,我將教學過程設計為四個環節:
(一)故事引入,激趣樂學。
(二)互動游戲,一問一答
(三)感受音樂,學唱歌曲。
(四)善于觀察,自主創編
下面具體介紹我為本課設計的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激趣樂學。
一堂好課必須有一個良好地導入作為前奏,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的一開始,我將歌詞巧妙地串聯在一起編成丁丁的自我介紹。并告知學生有問題要提問,讓學生仔細去聽。此時利用多媒體播放畫外音,丁丁的自我介紹:同學們好!我是希望小學二年級的孩子,我叫丁丁。我是一個小畫家,有一大把彩色鉛筆。告訴你一個小秘密,我可是什么都會畫呢!這一環節的設
計能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讓他們盡快進入課堂。
(二)互動游戲,一問一答
這里我采用了有趣的有節奏的一問一答的形式來和學生進行互動游戲:師:誰說他是小畫家?生:丁丁說他是小畫家。師:什么東西一大把?生:彩色粉筆一大把。師:他對別人怎么說?生:他對別人把口夸。師;哪些東西他會畫?生:什么東西都會畫。接著出示丁丁的四幅畫,讓學生自主地觀察和發現問題,我依舊會以“一問一答”有節奏的讀歌詞的形式來提問學生,這次不同是要加上動作來讀。(目的.是為了解決附點節奏的難點)師:畫只螃蟹幾條腿?生:畫只螃蟹四條腿。師:畫只鴨子什么嘴?生:畫只鴨子尖尖嘴。師:畫只小兔什么耳朵?生:畫只小兔圓耳朵。師:畫匹大馬沒什么?生:畫匹大馬沒尾巴。使他們產生濃厚興趣,不知不覺就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解決了本課的難點。
(三)感受音樂,學唱歌曲。
新課標提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教學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是使學生會聽,引導學生養成聆聽的習慣,逐步擁有音樂的耳朵。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多聽、多感受,在反復地聆聽中學會這首歌。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2個步驟:
1、反復聽賞,整體感知
我依舊會以鼓勵性的語言來繼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學們真能干,此時我讓學生帶著不同的要求多次的聽賞這首歌曲。如:聽出這
首歌的旋律變化等。每一次的聆聽都給學生以明確的任務,而不是讓學生茫然地去聽。這樣反復地聽賞后,學生不僅能熟記歌曲旋律,也為之后歌曲的演唱處理打下基礎。
2、學唱歌曲,感受情感。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表現歌曲,我會用提示性的語言來引導學生用和諧、自然、統一的聲音演唱歌曲。在學生演唱欠佳的地方稍作點撥并進行范唱和單獨學習,從而很容易地攻克本課的重點,難點。之后通過男女對唱、分組演唱、單獨演唱的方式讓學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和鞏固歌曲。
(四)善于觀察,自主創編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老師在教學中只是協助學習活動的助手,要讓學生在創作的活動中學習”。學生學會歌曲后,我依據新課標所提倡的學科綜合的原則,將音樂、美術兩門姊妹藝術相結合,讓學生自主觀察并幫助丁丁改正畫中的錯誤,畫出正確的畫法,讓學生在音樂課上不只能是小小音樂家,還是細心的小畫家,并由此讓學生創編出新歌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演唱,將整個教學推向高潮,在課的最后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告誡他們做事情一定要認真、細心,千萬不能粗心大意,最終達到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分析
《姥姥的剪紙》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主要描述了作者“我”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說她普通,她實在又不普通 ,一手高超的剪紙技藝,讓所有的人都贊不絕口。姥姥手里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著“我”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說她不普通,她實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擇菜、淘米、喂豬,與所有的姥姥一樣,樸實平凡,日夜操勞,與外孫相濡以沫,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全文總共13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部分。其中“剪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的載體。沿著這條主線,就可以披文入情,走進姥姥與作者的內心情感世界,整篇課文語言優美,情感飽滿,通過動情地讀就可以感受到姥姥對“我“的深情及“我“對姥姥的思念 。
2、說教育目標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課教材的訓練重難點,特制訂以下教學目標:
⑴感受姥姥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和對我濃濃的親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間流露的對姥姥的深情思念。
⑵聯系上下文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 這句話的含義。
所定上述目標做到了對以下三個方面的有效滲透:
① 在知識能力方面,讓學生能自讀自悟 ,從字里行間 感受到姥姥的心靈手巧 ,勤勞善良,及對我的濃濃親情和我對姥姥的深情思念。同時,讓學生學會聯系上下文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理解句子 。
②在過程方法方面,讓學生學會默讀,訓練默讀速度 ,初步掌握邊讀邊想變批注自己感悟的學習方法 ,培養學生在交流討論中能夠自己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并會補充完善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讓學生學會捕捉愛、學會感恩。
3、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定為目標
1 讓學生能從文字中讀出姥姥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及對我濃濃的親情,能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感悟到作者流露的對姥姥的思念。從而讓學生能學會用文字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
教學難點
定為目標
2 ,讓學生學會聯系上下文或者結合自己的生活理解一些重點句子 。
二、說教法、學法:
結合新課程理念 ,現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學習中以讀為本的出發點及本文語言優美、情感飽滿的特點,這節課我采用導讀法、談話法, 在課前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預習,在課上引導學生讀、悟、交流、理解,從而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情感。
在學法方面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學會通過畫、讀、悟、批、談,從而正確全面地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做到與文本與作者進行對話的一系列方法的滲透。
三、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及制定的目標要求,在教學中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 復習導入
(二)明確任務
(三)交流研討、讀中感悟
(四)升華情感、讀中感悟
(五)總結全文、思想教育
(一) 復習導入環節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遵循先讓學生整體感知的原則,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都知道了什么?”這樣,讓學生在回顧的過程中,就對文章有了一個整體把握,同時把此文的主要線索,連接祖孫倆的情感載體“剪紙”自然引出,為下文做好鋪墊。
(二) 明確任務
在明確任務時,我沒有直接出示,而是由讓學生看漂亮的真實的剪紙作為切 入口,自然引到姥姥的剪紙,及其剪紙的 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會說話、會傳情的一些特點,激起學生急于了解的興趣 ,接著出示學習任務。
(三) 交流研討,讀中感悟
高年級學生,基本上已經能夠預習,又因為課標要求語文要以讀為本,因而,在前一天的晚上,我就布置了預習任務,讓學生讀課文,達到熟讀,并在某些你能讀出、悟出一些內容句段旁做上批注。因為“剪紙”是貫穿全文的主線索,文中有關剪紙的句段幾乎囊括了全文,所以,預習任務與我課堂上的學習任務就不謀而和 。
因而課上,我出示任務后,先讓學生結合預習情況作以快速、簡單地整理,接著在小組進行交流、補充、完善。這樣的設計,一方面讓每個學生學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尤其是學困生;一方面讓學生學會取長補短,會整理完善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傾聽能力。
在全體交流時,我遵循讀句子——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這樣的步驟進行,以讀貫穿始終,仍然重視對學生朗讀的指導。
在難點方面,進行巧妙地引導,從而降低難度,讓學生做到淺入深出,層層剝皮的方法,從而徹底理解 。如在教學“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 ”這句話時,就先讓學生說“熟能生巧”和“總剪”的意思,然后在文中找具體闡述總剪得句段。通過讀,達到悟,達到理解。之后,又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再談,談后再讀,再往深里悟,姥姥這句話還告訴我們什么? 學生自然就能說出,做事,要勤練,要持之以恒,要有毅力,有耐心等。
在這一環節中,還注意訓練讓學生品字析詞,如“拴”“纏”“擺弄”等做到由字、詞悟句意。
在學生讀句子,談理解中,還穿插些拓展型的小練習,讓語文課堂充滿趣味性,同時滲透仿寫練習,及學生概括能力的練習。如在鄉親們嘖嘖贊嘆姥姥的剪紙動物類時,讓學生夸夸植物等其他剪紙類。既進行仿寫練習,也活躍課堂氣氛 。在理解第13小節時,我又設計了給那幅剪紙取名字的小環節,讓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取名,加深對這幾句話的理解,同時培養概括能力。
(四)升華情感,讀寫結合
每堂課上的“小練筆”實際上就是為習作做好鋪墊,打好基礎。因而,需要我們吃準目標 ,把握尺度,適度提升,循序漸進,否則目標提得太高,就會使學生望而卻步。因而,在這里我先總結了姥姥對作者的關愛、體貼之情及奶孫倆之間的融融親情,又穿插了作者后來寫得對姥姥臨終前回憶的片斷,讓學生為他們祖孫倆之間濃濃的情意而打動,從而想到有關的人和事,讓寫出來,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文思涌動。
(五)總結全文,思想教育。
結合現在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只會享受、索取而不會愛他人,不會感恩的這一特性,在這里進行引導教育,讓他們學會捕捉周圍人對他們的關愛、呵護,從而懂得回報,感恩,從而結束全文。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方面,我力求簡單明了,把姥姥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的美德與對作者的關心、呵護、疼愛,板書成“心”形。正因為這些才讓作者難以忘懷,深情思念。“難以忘懷,深情思念”八個字板書到“心”形下方。
整個板書的寓意是:姥姥的剪紙,體現了姥姥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蘊含著對作者的關心、呵護、疼愛,讓作者難以忘懷,深情思念著姥姥,體現他們之間濃濃的親情。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學分析
本文以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語言描寫了兩只山雀有趣的對話。它告訴我們,只要仔細觀察、用心感受,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事情。
二、說設計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重點詞句的理解,讀中體會山雀的可愛,受到關愛他人的教育。
3、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說重點難點
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讀中體會山雀的可愛。
五、說教具準備
山雀的圖片、各種動物叫聲的錄音。
六、教學設計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說說你喜歡的小動物。
2、今天,老師要讓同學們認識一種可愛的小動物——山雀。(投影山雀的圖片。)
3、板書課題,讀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會讀的字詞自己想辦法解決。思考: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讀中感悟,點撥釋疑
1、從外形體會可愛。
(1)觀察山雀圖片,說說山雀是什么樣子的。
(2)從文中找出描寫山雀外形的句子,讀一讀,談一談體會。
3)試著簡單畫一畫這可愛的山雀,并涂上色彩。(引導學生要注意:身子是瓦灰色的,兩頰是白色的,上面有幾個黑斑。)
(4)指導朗讀。
2、從動作、對話體會有趣。
(1)出示插圖,創設情境。師:這兩只可愛的山雀在樹干上找蟲子的時候,一只被“我”用手掌堵在窟窿里了,另一只在幾步遠的樹枝上。如果你是被拘禁的山雀或者是自由的山雀,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呢?
(2)激發學生的興趣后,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描寫兩只山雀的句子,多讀幾遍。
(3)引導學生在讀中質疑,并以小組形式合作探究。如:山雀為什么躺在那兒紋絲不動?它在想些什么?為什么前面寫另一只山雀“勸告”它的朋友,后面又“警告”呢?通過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山雀的有趣。
(4)分角色朗讀山雀的對話。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山雀緊張、著急而又無奈的心情,從而體會山雀關心同伴的感情,感受山雀的可愛。
(5)發散思維:山雀這種關心同伴的精神真令人感動。由此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想給大家說些什么?(學生暢談,老師小結。)
(6)組織討論:“我”是根據什么猜想到這兩只山雀的對話內容的?聯系上下文說一說。
(7)播放各種動物的叫聲,配上畫面,啟發學生想象。
師:動物的動作和叫聲蘊含著豐富的語言。這些動物仿佛在說些什么呢?
3、引導探究,激發興趣
思考:作者筆下的山雀為什么那么可愛、有趣?
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我站在那兒等了很久……”“我等了很長時間……”等詞句,體會作者善于觀察、善于猜想的習慣,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
四、總結升華,拓展訓練
1、讀了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啟發?(善于觀察,善于猜想,愛護小動物,關愛他人等。)
2、選擇你喜歡的一種小動物,觀察它們的動作和叫聲,猜一猜它們在想什么,會說些什么,把你的猜想寫下來,并讀給小伙伴聽。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既是20以內數的加法和10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的進一步發展,也是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基礎。探索計算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科書通過“圖書館”這一生活情境,提出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問題,并且先借助直觀模型,呈現了三種解決問題的思路,然后是豎式的算法。對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他們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理解起來會有一定難度,這就需要在課堂中通過動手操作、實物演示加強理解,但豎式的計算方法始終是計算的重要方法,因此本課中優化算法的同時要強化豎式計算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在具體情境中,通過操作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數學思考: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理解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豎式計算算理。
問題解決: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感受數的運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鼓勵交流、學會傾聽,從而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探索出多種計算方法并掌握筆算加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對多樣化算法進行優化,理解“滿十進一”的算理,正確完成計算。
四:說設計理念:
新《課標》對運算能力提出的要求是:培養運算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基于此,本課教學中我努力運用實物建構算理、運用算理溝通算法,突出豎式算法這種簡潔的運算途徑,同時凸顯計算課教學中以練習為本的特色,力爭通過多樣的練習達到提升學生運算能力的作用。
五、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其分為六個環節:
1、完成習題,復習鋪墊;
2、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3、建構算理,探究算法;
4、算法優化,小結提升;
5、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6、全課小結,課外延伸。
下面我就以教學過程當中這六個環節為主線,來講解本節課的具體實踐,首先是第一個環節完成習題,復習鋪墊。在這一環節,我準備出示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的豎式計算兩類習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回顧“湊十法”的計算方法和豎式計算的格式,為后面的新知學習做足鋪墊。
第二個環節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在這一環節中,我主要是借助教材主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從圖中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這個過程學生可能會提出很多不同的問題,我將從中選擇出適合本課解決的進位加法問題出示,指名列示。
第三個環節是建構算理、探究算法,在這個環節中,第一步:我讓同學們獨立思考算法,試算28+4=(),第二步:組織學生組內交流算法,對每種算法進行評價。第三步再全班同學交流算法。學生可能用直觀模型操作:比如擺小棒、擺方塊、撥計數器,也可能口算,也可能列豎式等。不管匯報的是哪種算法,一定要讓他們說出算理。如果說到列豎式這種算法,結合學生的口答及時板書,并強調“滿十進一”的計算法則。這個環節的設計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讓他們進行自主的探索性學習,大膽地讓學生自己動腦、自己發現、自己描述,并通過小組討論、匯報等形式相互補充,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這一環節后完成“練一練”第1題,幫助學生鞏固“圈一圈”的方法,強化“滿十進一”的認識。
第四個環節是算法優化、小結提升,在學生交流各種算法后,再讓學生比較一下:“這些方法中有沒有相同的地方?”這里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將擺小棒、撥計數器和豎式計算聯系起來,加強對算理的理解。接著再提出問題:“你喜歡哪種計算方法,為什么?”引導學生發現豎式算法的簡潔方便。這樣做是為了關注學生的情感,既尊重了學生自主的選擇,又增強學生的優化計算方法的意識,同時還強化了豎式計算的算法。這一環節后完成“練一練”第2題,及時鞏固豎式算法。
第五個環節是運用新知、解決問題。首先出示的是教材68頁在圖書館這一主情境圖下的第二個問題。鼓勵學生運用剛學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指名板書,集體訂正,再次鞏固豎式算法中“相同數位對齊、滿十進一”的要點。然后請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第三題。這里是在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通過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最后一個環節是全課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想法?你自己這節課表現得怎么樣?學了本節課后,請你試著用本節課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學生的自評,既關注學到了什么,又關注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的學習,以及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另外還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問題,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問題的意識。
【精選說課稿范文錦集8篇】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錦集五篇06-21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錦集9篇06-18
精選蘭亭集序說課稿四篇05-24
【精選】蘭亭集序說課稿三篇04-16
精選蘭亭集序說課稿三篇03-30
范濂同志逝世09-01
精選七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錦集十篇10-12
《范進中舉》導學案12-06
讀《范愛農》有感02-18
改寫范進中舉作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