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模板合集七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我們用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上海教育出版社本教材的音樂教材。根據教材我自立設想了一堂《合唱與合唱指揮》課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合唱與指揮,二者相互結合,相互依靠,同時學習,同時掌握,同時提高。。本課主要根據合唱教學和合唱舞臺表演的規律,結合指揮法,詳盡而實用地介紹了合唱與指揮的基本知識。概念和技術通過講解、示范、學習、練習,并由學生和教師共同體驗成為切身感受,從而成為知識。
本課教學建立在學生廣泛參與合唱實踐的基礎上,有利于學生以音樂演唱者和指揮者的雙重身份來理解、體驗和表現音樂。對發展學生音樂才能,培養合作協調能力,提高音樂表現能力、音樂教學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1.教學內容
主要包括合唱、指揮兩方面的內容。
(1)合唱
講解合唱學基礎理論:合唱藝術概念、合唱聲部、統一、均衡、協調、色調、音準、咬字吐字等;合唱團基礎訓練的手段與方法;練聲曲以及不同組合形式的合唱作品的演唱;音樂教育中合唱訓練的基本知識和方法以及合唱作品分析與教學方案的設計等。
(2)指揮
講解合唱指揮知識:指揮藝術概念;指揮的作用和任務;作品排練的準備工作;合唱團組織與訓練的基本方法等。
講解合唱指揮技術:基本姿勢、基本圖式、起始與收束、速度變化、力度變化、作品處理的相關指揮技術及樂隊指揮的基本常識。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填補了中學音樂的知識結構,增強了中學音樂課程的社會適應性,為學生走上后能滿足在學習中的需要,確立了地位,樹立了信心。
3.教學目標
1)掌握合唱作品演唱的基礎知識與方法。掌握合唱作品二度創作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
2)掌握合唱指揮的基本規則與表現技能。學習合唱團組織、訓練、演出、管理的基本知識和方法。
3)在參與和觀察合唱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從事合唱教學的'方法和經驗。
4)在合唱和指揮的實踐中,不斷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合唱藝術的興趣,通過接觸和欣賞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樹立理解和尊重多元音樂文化的觀念。
5)激發學生對集體性、合作性藝術表現形式的熱情,培養學生正確把握指揮與被指揮群體的合作關系,尊重每一位參與者,認識合唱藝術在培養集體主義精神方面獨特的社會功能。
4.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于合唱的方法,指揮的方法以及合唱指揮的配合協作。難點在于多聲部合唱的演唱與聲部融合,指揮的技術提升,動作的協調優美以及指揮與合唱團的配合協調,結合統一。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 示范法
三、說教學流程
(一)有關與合唱相關的圖片導入
(二)教授新課
(三)、思考
(四)、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第二冊第三單元“表內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是一節新授課。
(二)教材簡析:
“表內乘法”是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而“乘法的初步認識”又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不強,建立“乘法”概念較為困難。所以教材結合具體活動情境,從讓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開始,并結合具體的事例,溝通同數相加和乘法的關系。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探究等學習活動,使他們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生牢固扎實地建立“乘法”的概念,為以后學習多位數乘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重點和難點:
我針對他們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把“使學生知道乘法的意義”作為教學重點,把“使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作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我們教育學生的目的無非是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點被大家所共識。因此,我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通過學生在各種情境中的學習,進一步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義,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說教法、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造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根據學生與教材的特點,我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動探究乘法的意義。在探究發現中,學生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參與學習過程,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學有成功、學的愉快,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說教具、學具準備
根據教學的需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我準備的教具、學具有:多媒體課件一套,每個學生50根小棒。
五、說教學過程
我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啟發誘導學生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因此,本節課的設計有四個層次。
第一層:激趣引新,讓學生親近數學(約7分鐘)
第二層:探究體驗,讓學生經歷乘法(約15分鐘)
第三層:應用拓展,鞏固乘法的意義(約8分鐘)
第四層:課末總結,梳理乘法(約10分鐘)
(一)激趣引新,讓學生親近數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概念的引入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學生學習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識開始的。教師在開課時,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學生喜歡的動物園一角。“你們喜歡小動物么?仔細觀察,圖上有什么?”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交流:我看見有兔子、和雞,兔子有幾只,怎樣計算?雞有多少只呢?……這樣設計,學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組一組數的現象,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到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教師接著說:“看來,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同數相加的例子.不僅生活中是這樣的,比如我們用筷子,一雙筷子有兩根,五雙筷子就是2+2+2+2+2=10,這是提出:如果我們班同學都拿一雙筷子,有多少根?又該如何解決?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起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體驗,讓學生經歷乘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低年級學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步,這個過程應該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去發現事物新的本質屬性和規律,進而獲得新概念。現代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發現不限于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行為,正確的說,發現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體形象。思維始于操作,操作促進思維。學生觀察電腦圖得出()個( )相加……教師板書同數相加的算式。從而讓學生通過直覺思維,將主體感知與動作直接聯系,獲得關于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感性認識,教師接著問:4個2相加可以寫出來,那8個2相加、12個2相加。。。。。呢?寫起來非常麻煩,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思考:怎樣表示更簡便?通過巧設書寫障礙,使學生在寫和讀同數相加的算式的活動中,親身感受相同加數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實很麻煩,調動學生進一步探究怎樣表示更簡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體驗理解乘法意義的過程中,教師應開展直觀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概念。教師組織學生觀察黑板上的一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很快發現同一個加法算式的加數是一樣的,緊接著教師用精煉的數學語言概括:“像這樣的加法,還可以用一種新的運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4個2相加為例,“這道算式中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2?”教師用有幾個相同加數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體會乘法算式的意義,然后列乘法算式。4個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4×2,還可以表示2×4,引導學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義,認識乘號。學生自由乘法的各部分名稱和讀法,進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義。學生把另外幾道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通過觀察算式,發現同數相加的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之間的對應關系。教師反問:“有了加法算式,為什么還要用乘法算式呢?”學生結合直觀圖形和算式的視覺支撐,進行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到:乘法算式是由幾個相同加數相加演變過來的,是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簡便形式,從而初步體會了乘法的意義。這樣的設計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應及時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出來,以加深對概念的印象。教師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像這樣的加法算式,你們還有嗎?請寫成乘法算式。學生根據前面的學習,遷移內化推出其它幾道加法算式對應的乘法算式。學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義,改寫成乘法算式,說改寫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義。接著學生再一次回到動物園提數學問題,列乘法算式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乘法的具體含義。
通過以上三步學習活動,學生經歷了由幾個相同加數相加到乘法運算的過程,學生的思維由直觀動作操作到具體形象思維,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維,并把兩種思維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感知了同數相加與乘法的關系。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律,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義。
(三)應用拓展,鞏固乘法的意義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概念一旦獲得,如果不及時鞏固,就會被遺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時須有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促使學生的知識在發展中飛躍,學生的能力在鞏固中得到發展。本節課在這一環節主要采取直觀反饋、推理判斷等形式,鞏固乘法意義。
1、基礎練習。提供生活情境,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圖和算式的對照,可以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體會。
2、動手操作,配合練習。進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義,形成乘法的初步認識。
(四)課末總結,梳理乘法
課末小結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師小結時問: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像什么樣的問題用乘法?只要同學們仔細觀察生活,善于思考,虛心學習,會有更多的收獲!讓學生回憶所學知識的內容,并幫助學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數相加與乘法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最后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繼續探究乘法的欲望。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影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小朋友在平常都喜歡互相嬉戲搶著踩著別人的影子,或者高興地帶著自己的影子跑,對影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要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大班幼兒好奇心強,對事物有著強烈的探究欲望。而且他們已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對影子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此外,他們有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能把自己的發現與同伴、教師交流。因此,我設計了涉及科學、藝術領域的綜合活動《有趣的影子》,讓幼兒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去“自我探究、自我發現、自我提高,”教師則是幼兒活動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并及時給予適當地指導,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的作用。我覺得在制定目標時要遵循“緊湊、精練、突出教育性”的.原則,依據教材內容與幼兒情況的剖析,吸取人本主義的理念,從滿足幼兒“認知、情感、能力”的角度出發,結合《綱要》精神以及科學、藝術領域的總目標,我制定了以下幾點目標:
1、對影子的形成產生探究的欲望,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
2、對探究影子活動產生興趣,并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3、與同伴合作制作簡單的皮影并表演,提高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
重點: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
難點:與同伴合作制作皮影戲的道具。
三、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活動目標服務的,幼兒通過對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獲得發展,新《綱要》指出“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為此,我提供了以下準備:
1、經驗準備:與爸爸媽媽一起去尋找影子、觀察影子,并一起尋找影子形成的的秘密。
2、材料準備:制作皮影的各種材料。
3、教具準備:有關皮影表演及制作的錄象。
四、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采用了“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原則,引導幼兒由淺至深、由表及里地感知事物、探究事物。主要流程有“激發興趣,導入活動——討論影子的形成——制做簡單皮影——玩皮影游戲,制造影子”。現在我來具體分析一下:
(一)激發興趣,導入活動
讓幼兒觀看皮影戲,激起幼兒學習的興趣,教師在幼兒欣賞后提問:1、你知道這是什么表演?2、這種表演是怎么產生的?(時間約三分鐘)在這個環節讓幼兒通過皮影戲來發現影子,既能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又能調動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為下面的探究影子形成的活動做了鋪墊。
(二)經驗講述,討論影子形成的原因(這是重點部分)
提問:1、你在什么時候也看到過影子?
2、影子有什么特點?
3、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教師小結:影子形成的原因及特點,并讓幼兒發現皮影也是利用了這一原理產生的。
這個環節教師通過引導幼兒對影子進行討論,幼兒便把自己與父母一起獲得的有關影子的秘密說給大家聽,讓彼此獲得更多對影子的認識。在這里教師為幼兒提供寬松的探究環境,讓幼兒互相地講述自己的發現。同時,也為幼兒提供了在同伴面前或集體面前表現自己的機會,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在活動中也實現了生生互動及師幼互動的原則。(這里約8分鐘)
(三)制作簡單皮影
師:皮影戲也是利用影子形成的原理產生的,那你們知道該如何制作皮影道具嗎?這里在幼兒討論后,教師讓幼兒觀看制作皮影的錄象。這里是整個活動的難點,教師引導幼兒說出制作的方法,然后請幼兒觀看皮影制作的錄象。看完之后再讓幼兒分組合作制作簡單的皮影(活動時間約15分鐘)。
(四)玩皮影游戲,制造影子(設置游戲場景,鼓勵幼兒大膽表演)
1、制作完之后,請幼兒合作進行表演(同時也制造出影子)。此時,幼兒可
根據自己的作品,進行角色的合作表演,在這里幼兒獲得成功體驗得到渲染,活動達到高潮。(時間約7分鐘)
2、教師對于幼兒的活動給予評價。
(五)活動延伸:把幼兒的作品帶到區域內,讓幼兒繼續進行自由的藝術創作。
五、說活動特色:
1、在活動的導入部分,我讓幼兒觀看短暫的皮影表演,激起幼兒學習的注意力及興趣,通過提問自然地引出“影子”這一主題。在這里我注重了“導”的精彩,因為導入時教師的方式及語言對幼兒的探究興趣的強弱起著很大的作用。
2、在活動中運用了多媒體,使幼兒在比較形象、直觀地學習和欣賞,激起了幼兒學習的興趣,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
3、在活動中始終把幼兒放在主導地位,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師在活動中始終只是一個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及時適當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
4、在活動中注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注重活動的過程,使幼兒在與教師、同伴的互動中運用語言、思維、操作、動作來豐富經驗,積極表現。
5、陳鶴琴先生提出“做中學”的理念,這一理念也早就被我們幼教工作者所認同。在活動中我始終堅持讓幼兒在“做中學”,通過操作去發現、去理解。比如:在讓幼兒學習制作皮影道具時,教師請幼兒先來說說制作的方法,再讓幼兒觀看制作的錄象,沒有示范,讓幼兒在自己與同伴的合作操作中去學習,這樣幼兒獲得的經驗會更豐富。
6、整合的理念:在《有趣的影子》中我把科學和藝術兩個領域結合起來,讓幼兒在獲得影子形成的經驗的基礎上,再動手制作皮影制造影子,鼓勵幼兒在活動中大膽地想象、創造。教師對于他們的想法、創造給予肯定,同時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說課稿 篇4
一、立足實際說學情:
首先,生活中,學生雖然有了認讀時間的經驗,但是在讀接近整時時還是容易出錯。
其次,雖然一年級已經學過有關時間的知識,但是在撥表時還是容易出現分針走,時間不走的現象。
最后,是對一時一分缺少感知。
二、兩種版本說教材:
有了這樣的分析,我重新審視了教材:
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過鐘表上的整時半時,以后還將繼續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縱觀整個教材的編排都是:有特殊到一般,簡單到復雜的編寫過程編寫的,這樣的編寫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又符合人們看表讀時間的經驗與習慣。
在看本冊教材,教材是按照這樣幾個層次編寫的。
首先,呈現的情境圖是:讓時針走一大格,仔細觀察分針有什么變化?這樣把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
繼而出現的情境圖是,讓分針轉一大圈,仔細觀察時針有什么變化?是讓學生在逆向性思維中理解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
教材的編寫,不是單純的模仿記憶,而是通過問題引領,啟發學生認真觀察,仔細思考,該學生提供了思考和討論的機會,最后在動態中得出:1時=60分。
再看,北師大版教材,安排了一分鐘能干什么的活動,我認為這個活動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體會時間這個概念,所以本節課我借鑒了這一活動。
分析了學生,分析了教材,我在想時間和長度單位、質量單位一樣都屬于量與計量的范疇,但是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時間單位卻不那么容易表現,它比較抽象。所以本節課我創設了各種活動,來溝通學生與生活的聯系,力求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時間。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讓學生在觀察與思考中了解鐘面。認識時間單位時、分,會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
能力目標:
讓學生體驗1時、1分,初步建立時、分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情感目標:
在認識時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積極的學習情感和態度。
教學重點:認識時間單位時、分,會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
基于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
能正確認出接近整時的時間。
三、情境互動說流程
本節課我確定的流程為:
體會時間與度量之間的關系----體會時、分之間的關系-----認識幾時幾分----練習鞏固。
時間廣泛存在于我們生活當中,但是我們卻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就像我們生活在空氣中卻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一樣,所以時間是個比較抽象的單位,但它卻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設計的情境力求讓學生體會鐘表是度量時間的工具,時分是度量時間的單位,讓同學們體會度量的作用。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
于是我就這樣開始上課了:
首先,呈現的是小青蛙跳格子的情境圖:讓學生看一看:快看!小青蛙跳了幾個格子?學生數了數說:三個格子。
小青蛙又跳了一次,這次你們知道小青蛙跳了幾個格子嗎?
由于有了尺子的經驗,學生會說:老師青蛙跳了12格子。
同學們,你們再認真數一數到底是幾個格子?
學生看了看會說:不是12個格子,明明是14個格子嘛!
青蛙哥哥跳完了,青蛙弟弟也想跳,你們看它跳到是12了嗎?‘
學生會說:沒到12,還差一點點。
努力再來一次吧,這次青蛙弟弟跳到12了嗎?
這次它跳過了12.
通過這幾個練習,讓學生感到生活中有:快到而沒到,還有過了一點點的生活現象。
第二環節:建構模型
1、體會時間與度量之間的關系:
跳完了格子,讓我們仔細觀察這把尺子吧,老師說:
這是一把奇特的尺子,你能用它來測量時間嗎?
學生說:不能.。那么現在呢?
學生可能會發現:老師它像一塊鐘表。那么老師就根據學生學過的經驗把這塊表補充完整,首先補充上的是時針、分針,然后補充上小格子,這樣一塊鐘表就誕生了。
有了鐘表,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時吧。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塊表,時針從幾走到了幾?同學們會說:時針從9走到了10.
老師接著說:那是多長時間呢?
同學們會說:是1小時。
老師接著問:如果時針從1走到2呢?(1小時)從7走到8呢?(也是1小時)
大家認識了1小時,那么1小時到達有多長呢?我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來體會1小時,有這樣一個情景:
一節課和兩個課間就是一小時;秋游開車行駛路程的時間;我校游泳課1小時;看三集動畫片的時間需要一小時 ;
看三集動畫片是一小時,那看一集《喜羊羊》大約多長時間呢?讓學生在這個思考過程中體會生活中還有比時小的時間單位那就是分。
有了分,我們來仔細觀察這塊表,分針從12走到1是幾分鐘啊?
學生會說:老師是5分鐘。
我會接著反問他們;分針從12走到1怎么會是5分鐘呢?引導學生思考分鐘每走一小格就代表一分鐘。
那好了,我們知道了一小格代表一分鐘,那么一分鐘到底有多長呢?這次,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三個活動。幫助學生體會一分鐘:
首先,是讓學生靜靜感受1分鐘,學生感覺,哦,1分鐘還是挺長的嘛!
接著請同學們想一想:一分鐘能做哪些事情?
思考后,我設計了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孩子親身體驗一下一分鐘到底能做什么?
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首先體會到了1分鐘到底有多長?體會了時間的長短;同時讓學生知道1分鐘雖然短,但可以做好多事情,知道了時間的價值;最后,在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上幫助學生理解1分鐘這樣的的時間單位。
2、體會時、分之間的關系
針對學生對時針和分針的位置關系的確定還有些困難,我認為可能是學生對時和分的關系理解還不夠,所以本節課我設計了多種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時針和分針的關系。
首先,出示的這樣一塊表,請同學們觀察分針是怎么變化的?
學生在觀察后可能會說:分針走了五分鐘。
那么時針呢?學生看了看會說:時針沒有動。
老師接著追問:如果分針再走五分鐘呢?這時就有爭議了,有的同學會說:時針沒有動;有的會說:時針一定會動的。那么時針和分針到底怎么動的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塊表,我請同學們仔細看,認真看,看完后,我就引導學生來討論:通過你們剛才的觀察,你們發現了什么?
學生會說:我發現,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有的會說:我發現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還有的會說:1時=60分。
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回答,進一步總結引導學生思考:1時=60分。
同時適時的向學生介紹有關時間的數學史:
時間的進率是古巴比倫人創造的,古巴比倫人在數學的發展歷史中有著偉大的貢獻,為了紀念他們,就規定
1時=60分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就要進行下一步了,就是本課的'重點:認識幾時幾分。
首先呈現的是這樣的情景:出現這樣四塊表讓學生嘗試去認表,在嘗試認表的過程中我想學生可能會出現這樣幾種方法,在確定幾分的時候學生可能會這樣說:
老師我是從頭數的;有的可能會說:老師我是根據半時是30分,多一些或少一些來計算的;還有的更巧妙的就是根據乘法口訣算出來的。
針對學生的做法,教師要注意引導,最終和學生總結如何認識幾時幾分:時針剛過數字幾,就是表示幾時多,分針過了幾個小格就代表幾分鐘。
3、認識幾時幾分
學生掌握了方法后,我們要突破難點了:
出示一塊鐘表后讓學生認識是幾時幾分?學生一定會產生爭議:有的會說是7時55分,有的會說是8時55分,那么到底是幾時幾分呢?我是這樣幫助學生來引導的:請大家看,分針動了,它到12了嗎?同學們會說:沒有。現在呢?到了。現在是幾時?是8時。那請你仔細回憶一下第一塊表的分針到12了嗎?同學們會說沒到》沒到12那是幾時幾分呢?同學們恍然大悟:哦,是7時55分,不是8時55分。
在引導學生看接近整時的時候,不僅要看時針還要看分針。突破了難點后我為學生準備了一首小兒歌:
時針剛過數字幾,就是表示幾時多,要問多了多少分,請你仔細看分針。
通過這樣一個喜聞樂見的形式幫助學生認識了幾時幾分的方法。
最后突破了難點后,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了,給他么一個親身體驗的機會。讓孩子在靜態中認識時間,在動態中體驗時間。
第三環節:解釋應用
練習鞏固
最后一個環節是鞏固練習,首先,設計的是一個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情境,讓他們用電子表的形式寫出表上的時間。在寫的過程中,4時5分的寫法是個難點,教師要強調:當幾分不滿時的時候,一定要用0來占位。
第二個練習,是個巧妙性的練習。由于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 ,分針跑的太快了,所以分針掉了,你能根據時針的位置選擇合適的時間嗎?通過這樣的練習進一步幫助同學們鞏固時針和分針的位置關系。
最后就是一個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的體驗性的問題了,這道題不僅幫助同學們認識了幾時幾分,而且讓同學你們體驗了經過時間,為下一節打下基礎。
回顧整節課,認識幾時幾分屬于量預計量的范疇,本節課我通過大量的活動,解決了學生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時分是度量的單位。度量的觀念不是一節課就可以建立的,今后,我還將繼續這方面的探索。同時,我也感受到學生是我們的另一只手,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服務。也就是“教師的講基于學生的想”。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現場的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我的照片我做主》。本次說課分6個部分:分別是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和學法分析、教學過程設計。
一、 教材分析
首先來看教材分析,本課我選自我校校本教材《圖片的處理》一課教學內容,它是學生已學windows畫圖和金山畫王等工具之后的一個知識延伸,我設計本課用“美圖秀秀”軟件處理圖片,解決生活中常見的照片效果不理想需要處理的實際問題。通過簡單的旋轉、亮度、裁剪等操作,使學生初步理解“處理圖片”的概念。為以后學習的PPT和網頁中插入的圖片需要修改作鋪墊。同時,向學生滲透通過學習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思想。
二、學生分析
根據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要求,我做了以下學情分析,我所教課的主要對象是小學五年級學生,他們顯著的心理特征為: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自主性不強。但好奇心比較強、好動,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能很快地接受新鮮事物。知識儲備方面,他們已經能夠熟練掌握鍵盤、鼠標的運用,對windows的各項基本操作都較熟練,學習過windows畫圖,金山畫王等軟件,對在電腦中畫圖有一定的概念,但對于圖片的編輯、修改,還很少操作。平日中,對數碼相機、手機拍照,也會有相應的接觸,但是通過這些方式獲取到的照片,還沒形成不好的可以進行處理,使之變漂亮的系統概念,通過本節課學習,讓學生能夠初步解決一些簡單照片缺陷。
三、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用美圖秀秀處理照片,學會應用工具軟件處理照片的簡單方法。我設置了如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圖片的簡單修改與處理。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動手操作的探究意識。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樂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照片的處理,有很多軟件可以完成,但是都大同小異,軟件功能雖然有些差別,但是處理的方法還是道理相同,手段相似的`。所以,掌握了處理方法,學生就可以用多種軟件對照片進行處理了。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我設置的是“處理圖片的方法”。
五、教法和學法
接下來是我的教法和學法分析,為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滿足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學習需要,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動手操作學習法、激發興趣導入法、帶著問題學習的任務驅動法。我設計了三個學習任務,循序漸近,逐一解決處理照片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達到學習目標。,
在學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學習,實踐操作”兩者結合的方式。新課程改革中指出,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針對本節課內容和以上的教學方法,我主要指導學生采用自主探究學習法,小組合作探究法等學習方法,從而真正落實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六、教學過程
具體的教學設計如下:首先,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我利用課前提前為每名學生照好的照片,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然后評價一下這些照片。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照片中存在的不足。
在日常生活中,你處理過你自己的照片嗎?通過向學生詢問,哪些地方可以修改?教師出示任務一:同桌之間討論,照片的哪些方面可以進行修改?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角度、明暗、色彩等方面,學生任意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板書學生所說內容,讓學生初步形成處理照片的概念,為進一步處理照片作鋪墊。
有了想要修改的內容,下一步就會想到修改的方法。學生用“美圖秀秀”打開自己的照片,此時,并不讓學生馬上動手,而是讓學生對照之前說過的修改內容,靜靜的觀察,去找自己的照片中存在哪些需要修改的地方。然后教師馬上給出探究任務。
任務二:
1、自主探究,用美圖秀秀修改自己照片的不足之處。
2、根據你自己照片實際存在的問題處理。
3、把你用到的處理方法跟同桌交流一下。
學生根據自己照片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習,遇到問題可以求助于桌面上的“學習小助手”或是請教老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索能力。
說課稿 篇6
小小的紙棒在小朋友手中變得很神奇,也很有魔力,是活動良好的開端。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始終堅持“活動在前,認識在后”、“發現在前、結論在后”、“嘗試在前、引導在后”的原則,幼兒始終在玩中探索、玩中學習、玩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因此,幼兒在活動中玩得很主動、很開心,確實有所發現、有所發展。而且,在活動中,讓每個幼兒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我盡量以鼓勵為主,幼兒盡量以體驗為主,避免了因個體差異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增強了每個幼兒的自信心,并在活動中樂意與同伴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使每個幼兒的心理得到了滿足,為他們帶來了探索的成功和喜悅。
一、設計意圖:
記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告訴我們: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為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寬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紙棒是本園幼兒非常熟悉的,幾乎每個班的健康區里都有,它既安全又環保,是幼兒每天接觸的好伙伴。可是我們常常發現,孩子喜歡玩紙棒,但他們往往玩不出什么花樣來,不是拿來當金箍棒舞,就是當劍劈。針對這些我設計了本次活動,這讓幼兒既會感到親近熟悉,又感到新奇,對老師來講,既符合其現實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
二、目標分析:
我們都知道,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的的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結合所選教材內容,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為:
1、主動而有創造地參加健康活動,體驗身體運動的樂趣。
2、自主探索紙棒的多種玩法。
3、能與同伴相互合作,有一定的競爭意識。
三、重點和難點
一個活動當中最能體現課題目標的部分便是活動的重點部分,如果抓住重點就能使整個活動的進程有的放矢,并且合理安排活動時間及順序。
本次活動的重點定為:嘗試小棒的多種玩法。
難點定為:遵守游戲規則。
四、教法和學法
“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這些是深入我們教師心底的教育理念。本次活動我始終以引導者的身份出現,以自己的語言啟發幼兒的創新意識外,還采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采用的教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1、講解示范法:如在明確講解趕野鴨的動作要領及活動規則時所使用的講解示范法。
2、語言提示和具體幫助法:如在幼兒初次嘗試趕野鴨時,我運用簡單明了、和富有針對性的語言來指導和提示幼兒正確活動,并直接具體的幫助,進行個別指導,做到面向全體。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創造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煉了能力,更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采用的學法有:
1、游戲法:
游戲活動是孩子最重要的學習形式,《綱要》也重申“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游戲是激發引導幼兒參與活動的重要手段,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滿足幼兒身心需要。游戲過程能激發幼兒一直以積極、輕松、愉快、自覺的心情參與活動。因此,整個活動我讓游戲貫穿教學過程始終。
2、自主探索法:
嘗試和探索是幼兒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最佳途徑。這個過程遇到的成功和失敗對幼兒來說,都是寶貴的經驗。提供幼兒自由探索和盡情發揮的自由運動空間,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比組織練習更符合幼兒天性。活動中,我讓孩子自主地嘗試、自主地探索。
3、競賽法:
動作練習到一定程度,幼兒會失去興趣;大班幼兒已有初步的競爭意識,并較注重結果,此時安排競賽性游戲,符合大班幼兒的心理特點,有效地激發興趣和積極性,還能培養幼兒同伴間的合作性和集體榮譽感。
五、教學程序:
(一)開始部分;
活動的.一開始,我讓幼兒手持紙棒以小小運動員的角色在節奏感較強的音樂聲中踏步入場,這一情境很快激起幼兒的興趣,使他們情緒高漲,精神飽滿。緊接著和著音樂做熱身運動,孩子興致極高,很快就達到有效的熱身效果,從生理、心理為即將開始的游戲活動作好準備。
(二)基本部分
這是本次活動的核心部分,活動重點的掌握,難點的突破以及目標的完成都在這部分層層練習中逐步完成。
1、自由探索:
這部分最重要的是進行一物多玩的探索活動。在幼兒進行完熱身運動,情緒還很積極時,我便順時設疑:“紙棒還可以有哪些有趣的玩法?”我為他們提供充足的時間,引導他們想出多種方法玩,互相觀察和學習,創造出有鍛煉價值的玩法。這樣的安排不僅能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合作性,更能學習他人經驗、能力。
2、相互交流
讓幼兒互相交流自己的玩法,圍繞各自玩法進行集體反饋交流感覺。這既讓幼兒有機會表演自己的玩法,又可以看到別的幼兒的玩法。我根據幼兒玩法,針對掃地動作重點示范,目的在于幼兒的頭腦中建立清晰的表象,然后我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帶著表象去實踐、印證。
3、游戲《趕野鴨》
在幼兒自由練習趕野鴨時,我對規則做明確要求。
我設計這個活動目的在于改變練習形式,增大活動的密度和強度,讓幼兒有充分練習的機會,并有利于教師觀察、了解幼兒的現有水平。大班幼兒已開始注重結果,組織比賽符合他們的心理特點,還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合作性和集體榮譽感。掀起活動的高潮。
(三)結束部分
在結束部分,我通過語言引導:“活動了這么久,你們一定累了吧,讓我們放松一下吧”在音樂聲中放松身體,之后退出場地。
六、活動反思:
小小的紙棒在小朋友手中變得很神奇,也很有魔力,是活動良好的開端。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始終堅持“活動在前,認識在后”、“發現在前、結論在后”、“嘗試在前、引導在后”的原則,幼兒始終在玩中探索、玩中學習、玩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因此,幼兒在活動中玩得很主動、很開心,確實有所發現、有所發展。而且,在活動中,讓每個幼兒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我盡量以鼓勵為主,幼兒盡量以體驗為主,避免了因個體差異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增強了每個幼兒的自信心,并在活動中樂意與同伴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使每個幼兒的心理得到了滿足,為他們帶來了探索的成功和喜悅。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四組“作家筆下的動物”專題下的第三篇文章,《貓》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狀物抒情散文,課文細致、生動地描述了貓的古怪和它滿月時的淘氣可愛,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語言優美樸實,淺顯易懂,表字里行間流露出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
二、學習目標:
1、會認7個漢字,會寫13個漢字。
2、流利、通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生動具體地敘述了小貓的淘氣可愛和大貓的古怪性格,激發學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
重點:在閱讀中體會“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出貓的性格特點的。
難點:初步嘗試比較閱讀的方法,體會不同作家寫貓的異同。
四、教法和學法:
經過三年的語文學習,孩子們已經初步學會了朗讀、默讀,有了一定量的語言積累,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以及身心發展的特點采用質疑、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起興趣。
同學們,你們喜歡貓嗎?(喜歡)是啊,貓是那么活潑可愛,充滿靈性,它不僅是畫家筆下的寵物兒,也是作家愛寫的小動物。這不,我們大作家老舍先生還特地為貓寫了一篇文章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板書10貓)。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帶著要求自學課文(拼讀生字,用聯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義,讀通課文,想想課文大意)。
2、交流自學情況:課文寫出了哪兩種貓?多少只大貓,多少只小貓?大貓是怎樣,小貓又是怎樣的?
根據所讀課文讓同學扮演成不同的貓自我介紹一下,教師根據介紹的情況進行點評,表揚鼓勵。
(三)理解結構,概括內容。
抓住“大貓古怪”“小貓淘氣”這條主線,引導學生探究:
①課文的分段。
②段意的概括。
③主要內容的歸納。
(以一條主線所發揮的三大作用,使初讀者訓練機理清晰、環環相扣,提高了讀書效率。)
(四)細讀課文,體會感情。
是啊,古怪也好,淘氣也罷,在老舍爺爺眼里都非常可愛。把你喜歡(文中最能表現作者愛貓之情)的句子大聲地有感情地讀一讀,然后推薦給大家,做得到嗎?注意說出你的感受,讀出你的喜愛之情。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指導朗讀:
(1)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來讓你給它抓癢。
“蹭”是什么意思?說說你從這個字讀出什么味來?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點評:老舍爺爺對貓是多么喜愛啊!其實只要我們對動物充滿愛心,人和動物是可以和睦相處。
(2)比一比,這兩句話在表達上有什么異同?
①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子,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
②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子,在稿紙上踩印一個個腳印。
(第一句把腳印比作小梅花,多美啊,盡管是貓踩臟了稿子,但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朵朵小梅花,愛貓之情躍然紙上。第二句直說”踩幾個腳印”其厭煩之意一目了然。)
(3)讀一讀,這兩種句式語氣有什么不同。
(1)說它老實吧;(1)說它貪玩吧。
(2)它很老實;(2)它很貪玩。
“說它老實吧?”“說它貪玩吧?”我們體會體會,這種語氣給你什么感覺?(就像一個深愛子女的父母,在娓娓講述自己的寶貝)
啟發:其實貓就是貓,白天睡大覺,晚上捉老鼠,沒事東跑西跑,根本談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實呀、乖、貪玩呀、盡職等。但是作者卻寫得如此具體生動,如此惹人喜愛,這更說明了什么?(作者愛貓,覺得貓像玩皮可愛的小孩似的,所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這樣就把作者愛貓的感情表達出來了。)(或作者熱愛生活,觀察仔細等等)
六、拓展延伸,培養能力。
老舍筆下的貓,充滿了靈性,真是惹人喜愛,有個同學想在家里養只貓,可是他媽媽不同意,大家能幫他一起來說服他的媽媽嗎?為了使你的說服更有說服力,建議你用上課文中的語言。
【說課稿】相關文章:
說課稿 美術說課稿03-27
春風說課稿說課稿《春》11-18
實用的說課稿 說課稿的內容03-13
《春》說課稿春說課稿05-09
說課稿說課稿怎么寫05-16
實用說課稿說課稿范文02-06
《6的乘法口訣》說課稿_說課稿10-28
說課稿數學說課稿初中11-28
說課稿模板說課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術說課稿 Vegetable說課稿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