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模板合集十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地形概況》選自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三冊《中國的地形》,適用于初中二年級。本節教學設計總的指導思想是:“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全面發展學生,注重素質教育,重視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和能力的培養。”本節說課共分以下四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地位及前后聯系
中國地理教材分為“中國地理總論”、“中國區域地理”和“中國在世界中”三個部分。《中國的地形》屬于“中國地理總論”部分,是在學習《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之后對中國地理知識的進一步深化,又是學習中國地理其它章節的重要基礎。《地形概況》是《中國的地形》一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是學習《中國的地形》的基礎,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對氣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響,所以學習本節教材意義十分重大。
(二)教學內容
本節教學共需一課時。內容包括;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教材這樣設計,符合初中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三)教學目標
依據對學生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相統一的教育原則,根據大綱知識、能力及思想 教育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確立本節教材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了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基本特點。 (2)了解我國地勢呈三級階梯的分布和特點;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對分層設色中國地形圖、地形剖面圖和等高線的判讀、分析,培養學生閱讀和運用各類地形圖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我國地形條件有利和不利兩方面的講授,加強國情教育,激發學生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 目標的確定為本節教學指明了方向。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根據教學大綱對學生認知水平的要求,結合知識目標、教材內容,確定 “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它是本節課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學習、理解本節內容的基礎和關鍵,理解和掌握了它,其它問題就比較容易理解。 2、難點: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確定:三級地勢階梯分布的空間觀念的形成是 教學難點。由于初中學生思維處于直觀形象思維向理論抽象思維過渡階段,空間想象能力相對較差,對三級地勢階梯的空間分布不易理解,因而確定為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
常言道“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教學我準確運用了講授法、指導讀圖法、比較、歸納等教法。其優點是,運用講授法能在短時間里系統連貫地傳授知識;運用指導讀圖法引導學生看、讀地圖,觀察地理事物,使學生初步學會讀圖、識圖,提高了學生的讀圖能力;運用繪圖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心中有圖,這也是地理教學的目標之一。 教學手段的運用應盡量直觀,變抽象為具體。本節教學我準備運用掛圖、投影儀體現知識的直觀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同時,運用投影儀還有助于教學容量的增加。
三、學法指導
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讓學生從學會變為會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本節教學主要滲透讀圖法培養學生觀察地理事物的能力;析圖法,培養學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模仿講授法,訓練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這樣設計,使“讀”、“講”、“練”有機結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教學程序 本節教學屬于講授知識、培養技能的綜合課。在教學中我將運用講授、讀圖、繪圖,分析、比較、歸納等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分析教材、掌握知識。
(一)導入新課采用開門見山、切入主題 運用此方法可直接提出學習的課題。這樣設計,清晰、簡明,使學生一目了然,既明確了學習的目的,又為下一步引入新課指明了思考的方向,避免了盲目性。
(二)以圖導學,讀練講析 運用此方法可認識掌握我國的地勢特點——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布。 1、針對教學內容我精心設計了課堂思考練習題,學生對照練習邊讀地形圖邊完成 練習題,在練習中發現問題、掌握知識。在學生讀圖練習的基礎上,我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得出“地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這樣設計,目的在于聯系學生已有的在地圖上辨認地面高低起伏的知識,運用直觀的方法加強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讀圖,通過實踐得出結論。 2、引導學生讀“我國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明確三級地勢階梯的宏觀分布。我指 圖講解三級地勢階梯分布概況,要求學生填寫“三級地勢階梯概況表”,掌握三級地勢階梯的分界線、海拔和地形類型。在講解的同時,我板書三級地勢階梯分布簡圖,直觀展示我國地勢階梯的空間分布。要求學生畫地勢階梯分布簡圖,講解地勢階梯的分布、分界線、海拔和地形類型,認識我國三級地勢階梯的空間分布。這樣設計,使學生對三級地勢階梯分布的認識由抽象到具體,由特殊到一般,突出了重點,分散了難點,做到了各個擊破,為學生認識上設置了一些臺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化難為易。
(三)由上而下,因勢利導 運用此方法可分析得出我國地形的又一特點——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這也是本節的重點內容,這一結論可以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歸納得出。進而聯系實際分析評價多種多樣的地形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這樣設計,便于學生認識我國的地理、國情,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四)總結新課 指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歸納、小結,將比較零散的知識歸納、概括成系統的知識,給學生留下一個完整、明晰的印象。這樣可使學生簡化儲存知識,提高思維和概括能力。
(五)鞏固練習 練習題針對能力不同的學生設計,檢查掌握新知識的情況,鞏固教學重、難點。這樣設計,是為了全面發展學生,因材施教。
(六)作業布置 目的是通過一定數量的復習和練習,進一步強化課堂上所學的新知識、新技能,培 養學生獨立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板書設計 本節教學板書屬綱要式和板圖的結合。共分兩大塊,課題居中,左為內容綱要,右 為板圖。這樣設計,簡明扼要,條理清晰,突出重難點,簡單,精練,美觀,給學生以美的視覺感受。
(八)教學后記 教學設計只是我的主觀愿望。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本身、學生及其它因素的影 響,可能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為了及時反饋信息,調整程序,因此,我設計了“教學后記”,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改進和提高。
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美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六冊第四課《會動的線條》,是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首先我想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線條是點移動所形成的軌跡,由于點移動方向和速度的不同,產生不同形狀和特點的線條,給人不同的審美感受。繪畫離不開線條。線條隨著兒童涂鴉的開始,伴隨兒童的成長,逐漸成為孩子們表達內心世界的主要手段。了解、掌握、運用線造型,能幫助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創造性,開發學生的潛力和智力。本課教學能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條這一基本造型要素,理解感受線條的節奏感,激發他們大膽運用各種各樣的線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創作出個性化的美術作品。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學齡的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①通過觀察、體驗、感受、了解哪類線條能表現出動感,感悟線的表現能力,培養學生線造型能力和創造能力。
②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探究中,相互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提高審美能力。
③通過欣賞活動,培養學生對線造型活動的興趣和熱愛美術的情感。
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教學重點是: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了解哪些線條能表現出動感,學習運用線條表現動感。
教學難點是:線的動感的表現及疏密的組織。
下面我側重談談對本節課重、難點的處理:
二、說教法
本課通過教師對教材的再處理,在畫線條、找線條、用線條和賞線條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發現和探究的實踐中,師生在此過程中共同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和展示美。從導入到拓展,從欣賞生活中的照片、現代美術家的名作、國外藝術家的名作,再到分析作品,各個教學環節以“會動的線條”為主線,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開展教學。具體教學程序由情景導入——感受新知——探究方法——創作表現——評價展示——課后拓展六個環節組成。
三、說學法
線條是繪畫藝術領域中的重要語言與工具。理解它們的節奏與情感是比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識技能和創造思維,要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運用不同的線條來表達各種不同的情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我利用實例和課件的演示,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感性地認識身邊的線條以及繪畫中的線條,感受線的動感。在課堂中我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們參與有趣的美術游戲,增加了直觀性,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的教學程序如下:
四、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先在黑板上畫一條波浪線,讓學生上臺畫不同的線。復習鞏固了前面的知識,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課題——《會動的線條》
(二)感受新知
出示圖片:水滴、煙霧、天極、煙花、體操,讓學生找出會動的線條在哪。精彩的圖片一下就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從貼近學生生活入手,圖片的直觀欣賞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了會動的線條的存在。直觀性教學能顯示事物的內容結構、發展過程,有利于學生充分觀察和思考事物的變化。
(三)探究方法
1、(畫線條)在課堂教學中我隨意擺動手中的絲帶,讓學生說一說、并畫一畫擺動絲帶時發現的線條軌跡,是一條怎樣的線條,感受動感的線,緊接著,出示用直線描繪的太陽和船,讓學生試著使船和太陽都動起來。這個環節中,我運用“啟發——引導法”,以實例為線索,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和教具,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交替采用欣賞、啟發、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調動了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做到面向全體。
2、(找線條)在課件中出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國畫家陳少樸的魚圖片、荷蘭畫家梵高的星月夜等)。我針對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運用多媒體教具,展示教學相關資料及課件,師生在共同賞析教材和課件展示的各類作品后,共同討論,找一找、說一說作品中哪些線條給人動感,猜一猜畫者在繪畫這幅作品時的心情,分析“會動”的線條是怎樣“動”起來的?了解哪類線條能表現出動感等。此時,我抓住契機,及時對學生的討論做小結:藝術家們常用曲線或是流動的筆觸顯示作品的動感。學生在這一環節中積極投入,在愉快、興奮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融入到美術的藝術魅力中。這種“研究性學習”方法的使用,能讓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在探索中嘗試,在探索中創新,使學生主動學習,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四)創作表現
為了讓學生能夠領會作業要求,進入創作狀態,我布置了兩個層次學生的作業1、可以表現有風的池塘邊的景色,正在燃燒的稻草,跳舞的人群,放煙花的天空,舞龍,飄動的云,魚兒在水中嬉戲,游泳,劃船……
2、可以選擇一幅畫進行修改,讓畫面的景物動起來。這樣做的意圖是注重了全體,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創作,都會創作。
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我以“流動”組員的身份與他們交流,及時對學生在創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指導,如構圖中存在的過空現象、主角與背景的繪畫順序、線條的疏密對比關系等,使學生能在輕松、“安全”的氛圍中進行創作。有了以上的創作情境,學生對會動的線條的理解在他們的作品中以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獨特的個性表現了出來。
(五)評價展示
評價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可以提高美術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有效地提高學習質量。
在這個環節中,我嘗試以學生自評為主的評價方式。學生把最滿意的作品展示在幻燈機上。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對他人作品的評價過程。在此基礎上,再由學生相互評價和教師點評,使學生不僅能正確肯定自己和他人,并且能在相互的評價中發現不足,進而有效改進。
(六)課后拓展
我提出本課拓展要求,希望學生在今后的創作中大膽使用各種各樣的線條,表現內心豐富的世界。最后留個問題給學生:除了曲線會動,還有哪些線會動?找找生活中存不存在?讓學生從生活當中學會觀察,學會創作。
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2、了解詩歌大意,感受母親對兒子的慈愛以及兒子對母親的真摯感情。 教材分析與處理:
1、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情感。
2、教學創新點:低聲吟誦《游子吟》,想像一位慈母在孩子外出前,借著油燈的微光為孩子縫制衣服的情景,并把它寫下來。
教學理念:品味情感 升華體驗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課前播放歌曲《母親》引出課題
師:知道這首歌表達的是什么內容嗎?是啊,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古往今來,人們用不同的方式贊美母親,在作家肖復興的眼中,母愛是那一顆顆玲瓏剔透的荔枝,在史鐵生的筆下,母愛是那一句簡短而深沉的叮嚀:“要好好兒活!”那么,在唐代詩人孟郊的心中,母愛又是什么呢?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孟郊的《游子吟》。(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
3、 同學們知道“游子”是什么意思呢?在本文是指誰?“吟”又是指什么?
(游子:出門遠游的人 吟: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我們還學過相關題材的詩,如《暮江吟》、《石灰吟》等)
二、初讀詩歌,了解作者及創作背景
1、初讀全詩:這首詩廣為流傳,耳熟能詳,我相信同學們一定都會讀,請一個同學來讀讀,好嗎?(抽生讀)
2、課件出示詩歌,聽課文范讀錄音。齊讀
3、交流感受:讀了這首詩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那你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這首詩嗎?
學生匯報課前收集的資料,然后師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師介紹: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謀到江蘇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做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接母親來溧陽,安享晚年。此時,孟郊眼前浮現出母親關愛自己的一幕又一幕,于是寫下了這首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歌。
三、細讀品味,體會意境
1、那么,在這首詩中,孟郊選取了一個怎樣的生活場景呢?請同學們認真讀詩,結合注釋,理解詩句,并觀察插圖,發揮想象,把這一場景描繪出來。
(課件出示畫面,放輕音樂,學生在音樂聲中讀、看、寫。)
2、學生交流自己所體會到的意境,并說說從哪句詩體會到的。朗讀與想象相結合。 預設:抓住“密密縫”,體會濃濃愛。
(1)作者進京趕考前的晚上,母親在昏暗的油燈下給兒子縫織衣服。你的感悟能力很強,請問你是從哪里得到這種感受的?插圖是文字的再現,書上的插圖再現了哪句詩?(“臨行密密縫”)母親為什么要“密密縫”?(使衣服結實耐穿,怕兒子遲遲不歸。)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意恐遲遲歸”)你很會讀書,能聯系上下文來理解。的確,在古代,有這樣一個習俗,兒子出遠門前,母親都要為兒縫織衣服,縫得越密,兒子就回來得越早,縫得越稀,兒子就回來得越遲。所以母親“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母親擔心的僅僅是兒子“遲遲歸”嗎?她還會“恐”什
么?由此可想,母親在“游子衣”里,除了縫進了密密的針線,還縫進了什么?請把母親的擔憂、祝福、牽掛和所有的愛,都縫進游子衣里,一起讀讀前四行詩。
(2)可以說,一件游子衣,一片慈母心。你說,這樣的深恩能夠報答嗎?所以,作者發出感慨(誦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3、重點理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1)、“暉”字有什么特點?這一句是什么意思?作者僅僅是寫小草與陽光的關系嗎?(作者表面上是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實際上是說“誰言游子心,報得慈母恩”!)
(2)、作者把母愛比作春暉,把游子比作寸草,那么同學們認為還可以怎樣比喻?
四、延伸意境,升華情感
1、的確,母愛就像春天的陽光無私地奉獻給了小草,“臨行密密縫”僅是母愛的縮影。你知道兒子遠行后,母親又是怎樣忍受思念的煎熬?現在我們走進孟郊另一首《游子詩》。
2、學習《游子詩》。屏示并齊讀:
游子詩
孟郊
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同學們,你們知道萱草是什么嗎?在古代,不少游子遠行前都會在母親的房前種植萱草,希望母親在春暖花開時節看到萱草盛開,就像看到了游子,以慰藉母親的思念之情。從這首詩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畫面?(母親焦慮不安、望眼欲穿、滿眼淚花地盼望兒歸。)你是從哪句詩體會到的?請帶著你體會到的意境,再讀《游子詩》。你們說,母親對兒子這種強烈的思念之情能夠報答嗎?所以,作者發出感慨(誦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3、、同學們,當“臨行密密縫”和“慈母依堂門”這兩副畫面交匯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在母親的心里;無論我們走得有多遠,都走不出母親的視線。因為,臨行前,引讀“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遠行后,引讀“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所以,作者發出感慨(誦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4、同學們,當我們再次吟誦同一作者寫的兩首表達同一主題的詩時,你的心里涌動了什么情感?并把你體會到的情感朗讀出來。(對母親的贊美、熱愛、思念之情等;或母愛的無私與偉大等;或想報答母親的強烈愿望等。鼓勵學生自由、個性的表達與誦讀。)
5、是的,母愛是無私的,偉大的,溫暖的,細膩的。無論在什么時候,無論用什么方式,都無法報答母親的恩情。所以,作者不斷地問自己:(齊誦):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又大聲的問所有的人:(齊誦):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此時,讓我們輕聲的問問自己:(齊誦):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五、激活表達,提煉感受
1、剛才,你們都輕聲地問了自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你們能報答自己的母親嗎?此時,你想對自己的媽媽說些什么嗎?用你資料袋中的詩句、名言或是你自己的一兩句話來表達吧!(學生交流)
2、孩子們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對母親的深情。但僅僅用一兩句話遠遠不能表達對母親的深情,此時, 讓我們把心中對母親無盡的愛融化在這首詩里,送給自己心愛的媽媽吧。
六、總結延伸,豐富內涵
1、感受名句的影響:孩子們,在孟郊的詩行里,沒有深切的呼喚,沒有高聲的贊美,然而一分濃濃的真情卻從這簡單的30個字里自然流露,輕輕觸摸著我們的心靈。直到現在,這首詩里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還廣為流傳,并且還化為了一個成語:寸草春暉。
2、 交流名句的運用:今天,人們常常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心聲。請同學們想想在哪些情況下也可用上這句話?(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
3、引誦“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啊,人們在表達自己報答母親,報答母校,回報社會,報效祖國的感情時,都會用上這一千古佳句。
也許在下一個母親節,你會情不自禁地吟出這一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也許在你明年畢業,離開母校的時候,你也會情不自禁地吟出這一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也許在你為國爭光的時候,你還會情不自禁地吟出這一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4、在偉大的母愛面前,一切語言都是蒼白的。記得有位名人曾說過:“人的嘴唇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讓我們將內心的感激與贊美之情都化作這甜美的字眼,這最深情的呼喚(生:母親!媽媽!)
讓我們向在座的母親們,向全天下的母親們一起深情地呼喚(生:母親!媽媽!)
5、在《游子吟》音樂聲結課:最后,讓我們在低回、婉轉的音樂聲中,把所有的感動融進這首詩里,再次吟誦《游子吟》。
七:作業
1、回家把這首詩獻給媽媽。
2、收集贊頌母親的詩歌,在班級開展一次以“偉大的母愛”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會。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利用頻率估計概率》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的第三節。本節內容分兩課時完成,本次課設計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它是學習了前兩節概率和用列舉法求概率的基礎上,即學習了理論概率后,進一步從試驗的角度來估計概率,讓學生再次體會頻率與概率間的關系,體現了新課標第三學段“統計與概率”中對兩個重要概念“頻率、概率”的要求。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試驗頻率和理論概率的關系。
概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應用十分廣泛。縱觀近幾年的中考題,概率已是考查的熱點,同時,對此內容的學習,也是為高中深入研究概率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基礎。
二、目標分析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同時結合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1)理解當事件的試驗結果不是有限個,或各種可能結果發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時,要用頻率來估計概率,進一步發展概率觀念。
2)進一步理解概率與頻率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培養學生根據頻率的集中趨勢估計概率的能力。
2.過程方法:
1)選擇生活中的實例進行教學,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加強對概率的認識,突出用頻率的集中趨勢估計概率的思想,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2)通過對問題的分析,理解用頻率來估計概率的方法,滲透轉化和估算的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利用生活實例,介紹數學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
2)結合試驗的隨機性和規律性,讓學生理解試驗頻率和理論概率的關系。
4.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通過對事件發生的頻率來分析來估計事件發生的概率.
2.運用頻率估計概率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 運用頻率估計概率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流程
(一)整體設計
活動1:復習鞏固 引入新知
活動2:創設情境,探究主題
活動3:講解例題,深化主題
活動4:小結歸納, 課堂練習
(二)環節設計
活動1:復習鞏固,引入新知
1.概率的定義:
在大量重復試驗中,如果事件A發生的頻率穩定在某個常數p附近,那么這個常數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
【設計意圖】舊知和新課的學習,都是圍繞概率概念探討的,不管前提條件怎樣變化,它始終離不開概念的本質。
2.學生回顧拋擲硬幣,投骰子試驗
如:擲一次骰子,向上的一面數字是6的概率是____.
各種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相等;試驗的結果是有限個的,
【設計意圖】對于古典型概率,它可以理論計算P(A)=m/n,它也可以通過大量重復試驗用頻率來估算,而后者費時費力,在這種情況下肯定選擇前者完成,讓學生明白古典型概率的求法通常選用理論計算,同時為提出下面問題埋下伏筆。
3.提問:某射擊運動員射擊一次,命中靶心的概率是____.
命中靶心與未命中靶心發生可能性不相等;我們沒法進行理論計算----這樣類似事件的概率怎樣確定?引出課題---用頻率估計概率
【設計意圖】第一環節的設計,不但復習了前面知識,而且對概率問題進行了梳理,讓學生做到了心中有數。概率的獲取有理論計算和試驗估算兩種,從而很自然地確立了本節課的主題---試驗估算,即用頻率估計概率。
活動2:創設情境,探究主題
問題1:估計移植成活率(表格在課本158頁表25-5)
某林業部門要考查某種幼樹在一定條件的移植成活率,應采用什么具體做法?
【設計意圖】出示本題,主要是同學生一起探求如何用頻率估計概率,要求學生學會求這類事件的概率。
這里是本節的重點,側重從以下幾方面講解:
(1)回歸概念。結合概率的定義:在大量重復試驗中,在大量重復試驗中,如果事件A發生的頻率穩定在某個常數p附近,那么這個常數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結合本題,成活的頻率在某個固定的數值(0.9)左右擺動,并且擺動的幅度越來越小,則估計幼樹移植成活的概率為0.9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此題求概率的由來
(2)學生要明白:參考對象越大,頻率越來越穩定于某個常數,實驗時要避免走兩個極端即既不能為了追求精確的概率而把實驗的次數無限的增多,也不能為了圖簡單而使實驗次數很少.
(3)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出疑問:能否把表中的14000對應的成活的頻率看作成活的概率?可以,在要求精度不是很高的情況下,不妨用表中的最后一行數據中的頻率近似地代替概率.但老師要講清楚:一般情況下,用頻率估計出來的概率通常要比數據表中的頻率保留的位數要少
(4)頻率與概率的區別: 通過例題,使學生更具體地理解概率,鞏固概率和頻率的關系即頻率不一定等于概率,比如頻率有0.80、0.915等,概率為0.9,突破難點。同時也讓學生看到進行大量重復試驗是確定概率的一種方法。
【設計意圖】希望學生不但能通過頻率估計概率,同時能將所求得的概率運用于身邊的實例。
介紹數學史實:
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在隨機試驗中,由于眾多微小的偶然因素的影響,每次測得的結果雖不盡相同,但大量重復試驗所得結果卻能反應客觀規律.這稱為大數法則,亦稱大數定律.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史實 ,加深用頻率估計概率的原理
活動3:講解例題,深化主題
問題2:某水果公司以2元/千克的成本新進了10 000千克柑橘,如果公司希望這些柑橘能夠獲得利潤5 000元,那么在出售柑橘(已去掉損壞的柑橘)時,每千克大約定價為多少元比較合適? (表格在課本158頁表25-6)
學生填空1.這批柑橘損壞的概率是______,則完好柑橘的概率是_______,
2.如果某水果公司以2元/千克的成本進了10000千克柑橘,則這批柑橘中完好柑橘的質量是________,完好柑橘的實際成本為______元/千克
3.設每千克定價為x元,則可以得到的方程是
4.若公司希望這些柑橘能夠獲利5000元,那么售價應定為_______元/千克比較合適.
【設計意圖】問題2是在問題1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它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實際問題,涉及的量較多,也是對本節課知識的升華,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很大好處。為了降低學生的難度,我對所求問題進行了分解,以填空的形式一環扣一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活動4:小結歸納,課堂練習
小結歸納:
一般地,當試驗的可能結果有很多且各種可能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相等時, 可以用P(A)=m/n的方式得出概率.當試驗的所有可能結果不是有限個,或各種可能結果發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時,常常是通過統計頻率來估計概率,即在同樣條件下,大量重復試驗所得到的隨機事件發生的頻率的穩定值來估計這個事件發生的概率.
弄清了一種關系 ------ 頻率與概率的關系
了解了一種方法 ------- 用多次試驗頻率去估計概率
注意一個細節 ------- 頻率的精確度與概率的精確度
體會了一種思想 ------- 用頻率去估計概率;用樣本去估計總體
【設計意圖】及時小結有利于知識的構建
練習設計:
1. 課本161練習
【設計意圖】再現頻率估計概率的運用,
2.在有一個10萬人的小鎮,隨機調查了20xx人,其中有250人看中央電視臺的早間新聞.在該鎮隨便問一個人,他看早間新聞的概率大約是多少?該鎮看中央電視臺早間新聞的大約是多少人?
【設計意圖】統計與概率在生活中是密切相聯的, 讓學生去體會用頻率去估計概率;用樣本去估計總體的思想.
作業設計 :
1.課本162頁第2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再次體會用頻率估計概率的過程
2. 課本163頁第5題
【設計意圖】考察學生對用頻率估計概率的內涵的理解
說課稿 篇5
《神奇的玻璃家族》是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七組的一篇略讀課。本課把科教知識內容以孩子們喜歡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因此,針對略讀課課型特點及本課體裁特點,我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師的精講細說,重導輕教,強調細說自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把握文章大意,在讀重點對話片段中,訓練學生概括事物特點的能力,我的教學設計,讓“讀”貫穿于教學始終。
一、導入
我利用謎語激趣導入,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開始也是成功的一半。
二、學習任務
三個學習任務的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我把學習任務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針,力求使學生學習課文達到省時、簡捷、高效的效果。
三、學、議
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經過大腦思考后,當然有自己的心里話要與同學交流,彼此交換自己的意見,達到真正的統一,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動腦、動口、動手”。
四、展示
我利用獎勵機制,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讓課堂氣氛真正活躍起來,學生勇于站起來展示,展現真正的自我,每個孩子都真正體會到“我的課堂,我做主”。
五、拓展延伸,總結
補充資料,實現資源共享,同時也作為一個引子,激發學生自己動腦設計新型玻璃的愿望,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愛科學”的教育。
說課稿 篇6
一、關于教材
1、教材的設計意圖
隨著同學年齡的增加,他們對環境更加熟悉了。在對環境進一步觀察中,他們會發現一些更有深度和價值的問題,對環境問題也有了更多的認識。
“生物與環境(二)”這一單元就是要引領同學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同學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在這一探究過程中,偏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系,初步涉和動植物和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系,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系進行重點研究。
2、《課程規范》規定:
《課程規范》十分強調生物間、生物與非生物間的聯系,強調知識的應用。
科學課程要讓同學接觸生動活潑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樹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樹木、蟲魚鳥獸,感受生命的豐富多彩、引人入勝。他們會發現每一片樹葉都不同,每一朵花兒都絢麗,從而激發熱愛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生命世界”的內容規范的確定是要讓同學盡可能多地去認識不同種類、不同環境中的生物,進而對多種多樣的生物有比較全面的認識。“生命與環境”局部具體內容則十分強調聯系和應用。
“生命世界”這局部內容的學習不應拘泥于生物學上的專用名詞和概念,要讓同學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動中一些有意義的問題,有助于他們對生命實質的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
3、在教材中的位置
生命世界——生物與環境——生態系統——做一個生態瓶——生態平衡——維護生態平衡
4、在單元中的位置
整個單元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為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系平衡破壞后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和其棲息地。
整個單元的教學由10個主題活動組成。首先從觀察熟悉的“薔薇花叢”開始,研究“花叢”中動植物間的關系,認識生態系統;研究它們之間的食物聯系,認識食物鏈和食物網。然后從設計和建造生態瓶開始,觀察生態瓶內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研究改變生態瓶的控制條件,推測和觀察條件改變后的生態狀況,初步感受生態平衡的意義。最后將研究推廣到真實的大自然中,推測草原上某種動植物增減或某種環境改變后生態平衡狀態的變化,進而認識引發沙塵暴的原因;在了解學習國家《野生動物維護法》的基礎上,通過上網、訪問、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認識了解野生生物和其棲息地;進一步關注自然界的珍稀動植物,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查研究,做一個某種珍稀動植物生存現狀和維護措施的調查研究報告,并提出自身的看法和見解。
因此,我們可以用以下脈絡來掌握“做一個生態瓶”在本單元的地位:
薔薇花叢觀察生態瓶改變生態瓶
他們是什么關系做一個生態瓶
食物鏈和食物網顯微鏡下的生命
維護生態平衡
維護野生動植物和其棲息地
保護珍稀動物和植物
4、教材結構
觀察認識池塘生態系統——設計做一個生態瓶的方案——制作一個生態瓶
二、同學情況分析
1、知識準備
五年級的同學,通過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接觸了解了常見的植物、常見的動物、常見的其他生物、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的一些生物基本的但比較零散的知識;也經歷體驗過觀察探究植物、動物的過程與方法。通過本單元前3課的學習,初步了解了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通過日常生活也聽說過生態建設、生態維護、生態系統等比較復雜的生物學名詞。一局部同學甚至還能對上述名詞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們在設計生態瓶制造方案時,同學是能夠考慮到一些動植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
2、同學的觀察興趣
應該說大局部同學對于觀察花草和小動物還是有較濃厚的興趣的。制作、并長期不時地觀察生態瓶里的動物和植物,對于大局部同學是具有相當的吸引力的。(自己在1998年上半年,曾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對一個11歲的女孩作了不間斷的觀察,有趣的是,她興趣堅持時間最長的是在自家陽臺上種一棵豇豆,從下種,到收獲,到植株枯萎的里,連續培植、觀察95天。假如植株不枯萎,這個紀錄會更高。)
3、認知需求
在研究薔薇群落、農田群落后,同學自然愿意將目光轉向其他類型的生物群落。
經歷了前面幾個學期的觀察探究,特別是本單元前面3課的學習體驗,他們感受了薔薇群落、農田群落里各種生物之間以和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是一個生態系統。還感受到在這些相互關系中最顯性、最直接的食物關系。他們發生觀察探究其他類型的生物群落(生態系統)的欲望,這是我們引導同學經歷“做一個生態瓶”主要心理基礎。同時,也順利地引發同學進行“觀察生態瓶”等以后課程的學習。
三、教學目標
(一)《教師用書》設定的教學目標和想法
1、通過觀察池塘里生物環境資料,認識自然環境下的生態系統,以此為藍本設計生態瓶的建造方案。(在本單元《它們是什么關系》中,同學已經認識了自然環境下的生態系統,本主題第一局部主要是分析、理解池塘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
2、能根據設計方案和實際條件制作生態瓶,并堅持對生態瓶進行管理和觀察。(實際條件是我們進行方案設計的依據之一,因此必需在方案中體現出來,我認為制作時主要是根據方案進行)
3、能相互聽取意見,一起協作制作生態瓶,并分工進行管理和觀察。(這是小組合作的一般要求)
(二)重新設定的教學目標和理由
1、科學探究:能積極地參與討論、做一個生態瓶的活動,一起協作制作一個生態瓶。(積極的參與討論,特別是做,是每位同學對“生命世界”前期學習的回顧和綜合運用)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分析池塘里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以此為基礎提出設計一個生態瓶的建造方案。能在課后個人制作一個生態瓶并堅持觀察,關注生態瓶的變化。(這是后續學習的起點和同學持續發展的必要保證。)
3、科學知識:理解池塘里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了解制作一個生態瓶的過程。(只有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才干設計出科學的方案;了解制作過程,保證了課后自身制作的勝利)
四、重點、難點
1、重點:生態瓶建造方案的設計。
2、難點:在設計方案時考慮,盡量讓動植物活在自然環境中一樣,主要是指動植物的數量比例。
五、學習方法的指導
本活動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同學主要用觀察、設計、制作的方法來學習。其中開始與結尾兩局部主要用觀察的方法,第二局部主要用設計的方法、第三局部用制作的方法。
大致是以下的學習流程:觀察——設計——制作——觀察
1、觀察:開始局部全班觀察池塘群落的圖片(影視資料),全班或小組討論池塘群落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池塘群落的一般模型;結尾局部觀察自身制作的生態瓶,進行記錄。
2、設計:以小組為單位,以池塘群落為模型,為水生動植物模擬一個人工池塘群落。以池塘群落中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依據,小組人員之間開展討論,最終確定設計方案。其中記錄員的作用相當重要。
3、制作:根據自身小組的設計方案,按順序制作一個生態瓶。
六、教學預設
(一)池塘里的生態系統
意圖:理解池塘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建立池塘生態系統的模型,為小組的方案設計和制作提供必要知識準備、情感激發。
1.出示生態池塘圖片(或影視),師:同學們已經觀察了薔薇花叢、水田里的生物,老師在郊外找到了一個池塘,我們來看看這個池塘,你有什么發現?
同學可能會回答:池塘里有水草、魚、小蝦、螺螄、鴨子、河蚌、荷花、荷葉、青蛙。他們會說出池塘里的一些生物,教師逐步引導同學說出池塘里的非生物。
·這些生物中哪些是水生植物?(水草、荷)
·它們的生存需要哪些條件?(泥沙、水、陽光)
·這些水生植物為動物提供了哪些協助?(食物、氧氣、住所、躲避動物的攻擊等)
·池塘里的非生物對生物又有哪些協助?
2.原來自然環境下的生態池塘存在這么多生物和非生物,那我們自身能建造一個這樣的小池塘嗎?
(二)設計建造生態瓶
意圖:對池塘生態系統知識以和前期學習的知識的綜合運用,直接為下一環節的制作提供依據。在討論“為生物的生活考慮哪些問題”這一環節時,突破難點“在設計方案時考慮,盡量讓動植物活在自然環境中一樣,主要是指動植物的數量比例。”
1.小組討論設計建生態瓶的方案。
我們的生態瓶
設計方案
準備用什么資料
哪些生物來生活?
生物
非生物
為生物的生活考慮哪些問題?
生態瓶模型圖
2.組際交流設計方案。
(三)做一個生態瓶
意圖:進一步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檢驗方案設計的合理性,為課后的自身制作積累經驗,為后續觀察活動提供真實的資料。
1.準備相應的制作資料,如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也可以是大可樂瓶剪去上半局部。
根據小組討論決定的方案制作生態瓶,貼上標簽。同學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給生態瓶取一個有創意的名字。
生態瓶標簽樣本
生態瓶名稱
瓶內生物
制作者
管理者
2.小組商量生態瓶的放置與管理,觀察與記錄。
(四)課后自身制作一個生態瓶并持續地觀察記錄。
意圖:對人工池塘生態系統的觀察記錄落實到每一個同學身上,保證觀察的時空條件。
板書:
做一個生態瓶
容器:魚缸或大塑料瓶
生物:植物——水草、萍……
小魚、蝦、螺螄、蝌蚪……
非生物:淤泥、河水、陽光……
生物生活需要:食物、氧氣、二氧化碳、養料、棲息地、
說課稿 篇7
《我必須去》是(四冊下)第10單元的第二篇主體課文,本單元以“講信用”為主題,編寫了兩篇主體課文和《朋友》、《巖石上的小蝌蚪》等文章,引導學生理解“講信用”的重要性,而本課是以“李丹在特定的時間里,一個是盼望好多天的馬戲,一個是為敬老院的爺爺奶奶演出,的選擇上遇到了是否守信用的考驗”的故事來使孩子們懂得人與人之間信用高于一切。要做一個講信用的人。結合本課特點和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具:生字卡片、投影儀和幻燈片。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14個生字和會寫10個生字。
2、讓學生懂得在人與人之間,信用高于一切個人利益。
3、能有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過程中進行識字、寫字活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及設計理念:
1、從檢查預習入手,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課前,我先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為以后的自主學習奠定基礎。
2、學生自讀課文并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識生字、這樣不僅對學生以前所學識字方法是一個積累的檢查,也增強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3、同桌互讀課文、互教生字。語文學習離不開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活動。因此要多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嘗試性的學習機會和互相學習的機會,組織同學運用合作和方式、互教互學,以達到以優帶差的目的。
4、優生范讀課文,學生聽讀識字。這一環節中教師通過指名優生范讀課文,其余學生聽讀課文的方式去幫學生糾正他們讀錯的字音,這樣既糾正了字音,也使生字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字音與字形相聯系的過程。
5、脫離語境識字,即教師出示生字卡,檢查學生識字情況。由于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原因,他們的記憶力非常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把一篇新學的課文背誦得非常熟練、流利,而需要認識的這些生字藏在課文中,學生有時根本就沒有注意,那么在熟讀的情況下,再去檢查生字,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6、變換語境識字,生字鞏固練習。即把生字換成新的語境,讓學生再次感知這些字在語言環境中的正確讀音。
7、自主探究寫字。
8、以分角色的形式讀通課文。椐本課特點,設計分角色讀文的練習,學生可選自己喜歡的角色練讀,由小組長分工,三人合作讀文,要求達到正確、流利的水平。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一、從單元主題入手導課: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有關于講信用的故事。板書課題《我必須去》(生齊讀課題)。
二、自主讀文,認識生字。
1、 檢查預習。全文共有幾段?(生:11段。)
2、 自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不認識的生字。(生活動。)
3、 同桌互讀課文、互教生字。(同桌兩人合作學習。)
4、 優生范讀課文,學生聽讀識字。(指若干名學生讀文。)
5、 脫離語境識字。(生認讀卡片上的生字。)
6、 變換語境識字。(生認讀師出示的新句子。)
7、 寫字。(生自學生字,師重點指導“期、慈、祥”三的字的書寫。)
三、小組內分角色,合作朗讀課文。(練讀好自己的角色,匯報朗讀,互相評價。)
第一課時 教學實錄與點評
一、 從單元主題入手導課
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有關于講信用的故事。板書課題《我必須去》
生:齊讀課題。
二、自主讀文,認識生字。
師:通過預習你知道全文共有幾段?
生:我知道全文共有11段。
師:請你再讀課文自己還不認識生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自己還不認識生字。
生:自由讀文,解決。
師:同桌互讀,看看字音是不是讀準了,語句是不是讀通順了。
生:同桌互讀課文、互教生字。
師:我要找一個同學讀課文,請其他同學聽他的讀音是否正確。(指名一生讀課文):
生:(讀完課文后問)我讀的怎么樣?
生:我認為你讀的很好,聲音很洪亮。
師:誰還愿意展示自己甜美的讀書聲?
生:讀文。
生:互相評價。
師:魏老師真佩服大家的閱讀能力,這么快就把課文讀準了,現在老師再給你們提高一個要求:單拿出一些字,你們能認識嗎?
生:能!
師:做個游戲好不好?
生:好!
師:咱們做一個“老鷹捉小雞”的游戲。那你的食指當老鷹,書上認字表中的字,就是你要捉的小雞。我說一個字音,你呢,就用小手迅速的逮住小雞。然后,你還要看一眼和我讓你逮的那只是不是一樣的,如果是一樣,你就告訴我逮到了好不好?
生:好。
師:我們要逮星期日的“期”
生:齊說“逮到了”。
師:如果你逮錯了沒關系,可以放了。再來一遍好不好?
生:依次逮:李、丹、裙、辮、扎、約、敬、畢、促、猶、豫、慈、祥。
師:這些小雞很淘氣,它們藏在新家,你們還能認識它們嗎?(出示:我和小雞捉迷藏——1、星期一升旗時,我們都要向國旗敬禮。
2、升旗儀式完畢后,大家看到了校長慈祥的笑容。
3、丹丹和李華約好下午去看奶奶。
4、你看,洋娃娃不僅穿著花裙子,還扎著小辮子,多漂亮啊!
5、聽著媽媽急促的說:“多便宜的衣服,快掏錢買下吧!”爸爸卻猶豫了。)
生:自由讀句子。
師:你喜歡哪句就讀哪句。(指名讀)
生:讀句子。
師:真不錯,這些老鷹真能干,看來小雞怎么藏也沒有用,大家都認準它們了。那么下面咱們把目光放在下面的寫字表上,我給幾分鐘時間,你們自學一下生字,如果這個字你能迅速的記住它,或者你以前就會寫這個字,那你就打個勾,不用在上面花太多時間,如果你覺得哪個字很難記,或者筆畫有問題,你在底下畫個三角,一會兒,咱們再討論好不好?
生:好。(自學生字)
師:我看有些同學畫了三角,就請你和小組同學共同討論,這些字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或者筆順到底應該怎樣寫,一起來研究研究,你們可以編故事、畫畫,什么方法都可以,迅速的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生:(小組合作學習,師巡視)
師:好了,孩子們,我發現“慈祥”這兩個字畫三角比較多,那么,咱們一起來學這兩個字,先看老師寫
師:慈祥的“慈”上面是“”下面是“心”字底。(范寫)
生:小手指立馬上來(書空跟讀)“‘慈’,慈祥的‘慈’。”
師:再看“祥”——左右結構,左邊是個“”、右方是“羊。”
生:(書空跟讀)“‘祥’慈祥的‘祥’。”
師:還有一個字在書寫上應注意兩個筆畫的變化,它就是“期”,期的左邊的最后一筆是“點”,右邊的“月”的“撇”要向左下舒展一些。(范寫)
生:書空。
師:打開生字本,每個字寫一遍,看看筆順對不對。寫完的同學對著語文書看看,哪個字寫得不夠漂亮,每個字再多寫一遍,但是一定要翻看語文書上的字。
師:有些同學很會觀察,寫完了給你的同桌看看,讓他給你評一評。
生:(互評)
師:好了,同學們,把本合上吧,如果你覺得還不滿意,下課以后,再仔細的觀察書上的寫法,然后再照著認真的練,肯定能寫好。
三、小組內分角色,合作朗讀課文。
師:咱們現在再讀課文,你們想怎么讀?
生:我們想分角色讀。
師:大家喜歡分角色讀課文是嗎?
生:是。
師:那好,這樣吧,在分角色讀之前,你們自己快速把課文閱讀一遍,選自己喜歡的角色,把它讀好,行嗎?
生:行!(自讀課文)
師:想好了嗎?就近組合三人一組,迅速的分工,分角色朗讀課文。
生: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
師:那組同學先讀?
生:(爭先恐后舉手)
師:指定一組學生展示。
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師:聽聽大伙有什么意見?
生:互相評價。
師:這節課就要結束了,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我不懂“慈祥”是什么意思?
師:下節課我們一起再學習好嗎?
第一課時教學后記
1、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多種識字方法,多種鞏固形式,如:自由讀、同桌讀、分角色讀……來達到識字目的。設計了“老鷹捉小雞”的識字游戲,寓教于樂,激發了學生的識字熱情,提高了學習興趣。
2、在寫字教學方面,不追求一步到位,寫對和寫好分層指導,學生力所能及的教師避之,學生力所難及的教師助之,學生力所不及的教師為之。
3、本節課教學設計扎實,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由淺入深,螺旋上升。課堂上讓學生多實踐,把時間交給學生。《課標》的基本理念:“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獨立識字能力,這是很大的進步。獨立識字的能力是一種實踐能力,是在實踐中培養的。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懂得在人與人之間,信用高于一切個人利益。
2、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讀寫結合有機交融,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明白李丹為什么沒有去看馬戲而是去了敬老院。
教學難點:
讓學生理解為什么不能失信于人。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及設計理念:
1、回顧課文。
教師:通過上節學習,你知道了什么?學生:談各自的收獲。
這個環節是承接上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各自談談上節課初讀課文的收獲,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使學生初步學會復述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讀、思、說結合的能力。
2、點擊重點詞語,精讀細品感悟體會。
通過學生自己對文中重點詞語的點擊,正好引出文中重點句段,由學生自己質疑——解惑——感悟——品讀,抓住李丹的心理變化:盼望——猶豫——下定決心三個過程來感情讀文,抓住爸爸的語氣變化:急促——贊賞的不同說話語氣進行朗讀體會,加以精品細讀。
3、制造矛盾,激活發散思維,升化認識。
文后的問題是:你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嗎?你是怎樣做的?這樣的問題,會使孩子們的思維受到課文的影響,大多會說自己和丹丹一樣……于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李丹是個什么樣的孩子?可老師覺得這樣的選擇對李丹來說多少有點遺憾,聰明的你能為她想一個既能看馬戲又能為爺爺奶奶表演的辦法嗎?”制造矛盾,激活發散思維后,則需在引導上加點“鈣”:“針對大家想的辦法,誰有不同意見?”生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悟出:哪些辦法(推遲表演的、請假等)失信了,哪些辦法(用錄相機拍馬戲、請爺爺奶奶看馬戲表演等)守信,哪種辦法是最合適的?最后回歸到“我必須去”——“不能對老人、同學失信”的主題是已在孩子心中播種下了講信用的種子。
4、聽《巖石上的小蝌蚪》,進行課上隨寫。把學生此刻想說的,想出的另一個結尾寫在《采蜜集》里。
5、課后拓展延伸。把這節課的感受,以《讓我……的課》為題寫一篇日記。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回顧課文。
教師:通過上節學習,你知道了什么?(生:談各自的收獲。)二、點擊重點詞語,精讀細品感悟體會。
(生自己對文中重點詞語的點擊,自己質疑——解惑——感悟——品讀,抓住李丹的心理變化:盼望——猶豫——下定決心三個過程來感情讀文,抓住爸爸的語氣變化:急促——贊賞的不同語氣進行朗讀體會,加以精品細讀。)
三、制造矛盾,激活發散思維,升化認識。
(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悟出:哪些辦法(推遲表演的、請假等)失信了,哪些辦法(用錄相機拍馬戲、請爺爺奶奶看馬戲表演等)守信,哪種辦法是最合適的?)
四、聽《巖石上的小蝌蚪》,進行課上隨寫。(生把此刻想說的,或想出的另一個結尾寫在《采蜜集》里。)
五、課后拓展延伸。把這節課的感受,以《使我……的課》為題寫一篇日記。
第二課時 教學實錄與點評
一、回顧課文。
師:通過上節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星期日李丹打扮好要去敬老院表演節目。
生:我知道爸爸叫李丹去看馬戲,可是李丹沒有去。
生:我知道李丹是個守信用的孩子。
生:我知道了李丹是個說話算數,不對老人和同學失信的好孩子。
師:不簡單,知道這么多,看來上節課的收獲真不少。文中的生字都認準了嗎?
生:(信心十足)認準了!
師:我得考考大家。(出示詞語卡片)
生:一條龍認讀詞語。
二、 點擊重點詞語,精讀細品感悟體會。
師:看來大家都能讀準詞語,這些詞語中可還有自己不太理解的?
生:我不明白“慈祥”是什么意思?
師:誰來幫他解釋?
生:我知道慈祥指的是老人的樣子。
師:明白了嗎?我們看書中的插圖,這些爺爺奶奶和藹可親的樣子就是“慈祥”。
生:明白了。謝謝你!
師:還有不明白的詞語嗎?
生:我不明白“猶豫”是什么意思?
生:我認為“猶豫”就是推延時間,下不了決定。
生:“猶豫”的意思就是又想去看馬戲,又想為爺爺奶奶表演節目,不知道該怎么辦?
師:“猶豫”就是面對選擇,拿不定主意。下面看書中是怎么說的。(出示:是啊,李丹多想親眼看看山羊拉車、小狗算算術、老虎鉆火圈哪!可是——李丹猶豫了。)齊讀第一句話。
生:是啊,李丹多想親眼看看山羊拉車、小狗算算術、老虎鉆火圈哪!
師:聽著挺想去的。誰愿意再讀讀這句話?
生:有感情地讀。
師:他想去。
生:再讀這句話。
師:你們想看馬戲嗎?此刻你的心情就是丹丹的心情,把你的看馬戲的渴望讀出來吧!
生:齊讀這句話。
師:多讓人心動的馬戲呀,可是,李丹猶豫了,因為——(出示:“爸爸,我和同學約好,今天要去敬老院的。”)大家想想丹丹說這句話時的心情,是不是在猶豫?
生:是。
師:看來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真是個學習的好方法。誰愿意試讀一下這一句?
生:帶著猶豫的表情讀句子。
師:再考慮一下,到底去哪兒?李丹是怎么想的呢?(出示:李丹想起敬老院那些慈祥的爺爺奶奶,想起他們每次看比表演時的笑臉,想起同學們在集合地點正等著自己,她對爸爸說:“是啊,我必須去!”)
生:自由讀這段話。
師:大家讀了這段話,你讀懂了什么?
生:我讀懂了丹丹說話的語氣是非常肯定的。
師:就是下了決心,很堅決對嗎?帶著自己的感受再讀讀這段話。
生:……想起……想起……想起……(堅定地說)“我必須去”
師:不再猶豫了。誰還有不明白的詞語?
生:老師,我不知道“集合”的意思?
生:我知道,咱們平時上操,上體育還有升國旗時都要集合。
師:看來有些詞語聯系生活也能明白,對嗎?
生:我不明白“急促”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心里著急,說話聲音大。
生:急促就是說話特別快。
師:(出示:“喂,丹丹嗎?”是爸爸,電話那頭,爸爸的聲音很急促,“丹丹,你快點出門,坐3路汽車到中山路下,我在車站等你。”)把你們的體會讀出爸爸的急促吧!
生:急促地讀文。
師:這個爸爸太急了,再急也得把話說清楚呀。再讀讀,讀給同桌聽,你的小伙伴如果讀的好就夸夸他,如果不夠理想,你就幫幫他。
生:互讀課文,互相評價。
師:愿意和我合作讀對話嗎?我讀誰呢?
生:老師讀爸爸,我們讀丹丹吧。
師:遵命!服從分配。
(配電話鈴的聲音)師生合作讀文(其樂融融)
三、制造矛盾,激活發散思維,升化認識。
師:你認為李丹是個什么樣的孩子?
生:她是個守信用的孩子。
師:可老師覺得這樣的選擇對李丹來說多少有點遺憾,聰明的你能為她想一個既能看馬戲又能為爺爺奶奶表演的辦法嗎?先別急著回答,想好后再琢磨一下語言,想想怎么說就能讓大家聽明白你的好辦法。”
生:小手林立,小眼發光。
師:我提議大家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同伴聽,看看誰的主意好?
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辦法。
師:咱們一起談談,看看誰的主意好,注意聽同學的發言,你有不同意見也可以反駁。
生:我認為李丹可以推遲表演,跟爺爺奶奶請假。
生:我不同意他的辦法,我認為這樣做爺爺奶奶會傷心的。
生:我想可以把爺爺奶奶也請到馬戲團和李丹一起看節目。
師:那李丹得跟爸爸商量一下,多買些看馬戲的票。(笑)
生:還可以找個人替李丹去表演,她自己去看馬戲。
生:不行,這樣李丹就是欺騙了爺爺奶奶。
生:我有個好辦法,就是讓爸爸用錄相機把馬戲拍下來,等表演完回家看,這樣又能看上馬戲,又不失信。
師:好主意,我得替李丹謝謝你。
生:辦法多多……
師:相機板書(推遲表演的、請假等——失信,用錄相機拍馬戲、請爺爺奶奶看馬戲表演等——守信)哪種辦法是最合適的?面對選擇,要想不影響和傷害信任、愛護你的人,我們必須放棄自己的利益,做個講信用的人。讓我們齊讀爸爸的話吧。
生:感情投入地讀:爸爸說:好吧。丹丹,你做的對,以后還有看馬戲的機會,可你不能對老人、對同學失信。
四、聽《巖石上的小蝌蚪》,進行課上隨寫。
師:讀得太棒了。老師要送一個故事獎勵大家,聽完故事要把體會說出來。(師聲情并茂講《巖石上的小蝌蚪》,學生專心聽故事)
師:聽完故事后,你可以把此刻的感受、想說的話寫下來,也可以為這個故事改編一個結尾,把你的心聲寫在《采蜜集》。
生:帶著體會,感悟,揮筆書寫。
師:誰愿意把自己寫的寶貝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我很氣憤,這個小哥哥太不守信用了。
生:我為小蝌蚪難過,它們太傻了。對不講信用的哥哥沒有必要講信用。
生:我給故事改編了結尾是:山坡上又來了一個小姐姐,看見小蝌蚪渴成這樣,馬上去找水和瓶子來救它們的命。
生:我也給故事改編了結尾是:忽然,天上飄過一朵云下起雨來,小蝌蚪得救了。
……
師:大家寫的太精彩了,我為你們的善良所打動,也被大家的聰明才智折服。剛才,老師發現大家的《采蜜集》里的內容很豐富,積累了許多的好詞好句。下課以后,也可以把這篇課文里好詞摘錄下來,并選你喜歡的詞語寫一句話。我還有個小小建議:希望大家能讓自己的《采蜜集》不僅“豐富”而且“多彩”。就是給作品配以適當的插圖,涂上美麗的顏色。你的《采蜜集》一定會是個動人的語文樂園。
五、課后拓展延伸。
師:孩子們,我們的課即將結束了,在這節課上,大家給老師帶來許多感動和收獲,你有什么收獲嗎?
生:我懂得了做人最重要的是講信用。
生:我要向丹丹學習,不能對別人失信。
師:你覺的這節課讓你有什么樣感受?
生:讓我難忘的一節課
生:讓我心痛的一節課。
師:哦?是我的原因嗎?
生:不是,我在為小蝌蚪心痛!(孩子連忙解釋)
師:這下我就安心了。我想給大家留一個課后作業,以《讓你……的一節課》為題寫一篇日記。
第二課時 教學后記
1、整節課的教學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合作、探究的時空,學生學會了學習,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創新精神也得到了培養。我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以自己的激情去調動學生的感情,用美的語言去啟迪、影響、感染學生,做到了在教學語言上花氣力,在體會感情上下功夫,在課堂氣氛上用心計。學生在我的啟發引導下,通過“點擊詞語”讀讀議議,對課文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升華理解。既理解了語言文字的深刻含義,又受到了文章感情的陶冶,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2、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給予恰倒好處的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
我認為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所以我用心地聽著每一個學生的發言并給出恰如其分地評價,不是空洞地表揚“好”、“很好”、“你真棒”,而是發自內心的肯定、鼓勵和鞭策。以傾聽架起了師生之間真誠的心橋,營造出一種愉悅的課堂氣氛。
我認為缺乏氣氛情趣的語文課不算好課,沒有青春活力的語文課不算好課。語文教師能夠讓學生在一種輕松自然和諧的氛圍中親近語文,喜歡語文,熱愛語文,就需時時刻刻傾聽學生的心聲,在師生平等的對話中學習語文,學好語文,掌握語文,這便是語文教學的極致。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它重新見面。作者從一棵樹木引出了對山河淪亡的感嘆,又很含蓄地贊美了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該作品以小見大,富含作者深沉、蘊藉的情致,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適合中學生朗讀、賞析,自然也頗受教材編委的青睞,因此人教(實驗)04年5月版將其選編在高一年必修Ⅱ,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爾登湖》一起,組成第一單元。這幾篇課文藝術構思精巧獨特、語言優美雋永。而《囚綠記》又以其新奇精巧的結構、深沉婉轉的抒情、純樸清麗的語言寫出了景物的靈性而別于其它三篇。《囚綠記》一文在初中時學生已經學過,但在高中階段仍安排進入必修教材,是考慮到學生在閱讀散文的要求由“欣賞”到“鑒賞”層次的提升,通過指導學生對其鑒賞,充分發揮文本的示范作用,實現課標的教學目標,作用是不可忽視。
【教學目標】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課堂教學需要改革和創新,所以本人嘗試讓學生通過抓住標題和文中的重點語句,引導學生通過批注來研讀。而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側重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指導,讓學生能夠成為學習的主人。
⑴知識與技能目標:指導學生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學會運用圈點批注的讀文方法。
⑵過程與方法目標:指導學生圈點批注,學會從文章標題和重點語句入手鑒賞寫景狀物的散文。
⑶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從品讀文章語言當中得到審美的享受,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根據教學目標,本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圈點批注這一傳統而又有效的讀書方法,了解作者從“囚綠”到“釋綠”乃至“愛綠”、“護綠”情感的培育和激發。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即學生圈點時往往抓不住要點,或者批注認識膚淺,不能深入思考與聯想,表達不能做到準確完整,以致對“囚綠”深層含義,即象征意義的理解和品味深度不夠。因此,如何提高圈點批注的質量,把圈點批注落到實處,就成了本課的難點。
二、教學方法
依據新課程教學理念,教師示范引導學生圈點批注,鼓勵學生課堂互動交流,教師小結引導。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圈點批注的方法沒有進行系統的學習,還沒有養成圈點批注的習慣,圈點時往往捕捉不到重點詞句,批注時也缺少個性表現,語言表述也難以做到準確、完整。
四、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兩文標題與文章的關系。品析本文標題。通過文章標題,學生思考,教師小結標題所包含的相關信息,即:文章屬于記敘性的散文;“囚綠”意思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主要內容——作者敘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將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告訴學生由題入文的讀書方法。介紹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綜合分析讓學生對本文有的情況能有所了解。
磁帶范讀
圈點批注
老師對學生提出讀書要求:“綠”是全文描寫的客觀對象,“囚綠” 是本文重點描寫的情節,要求學生帶著《研討與練習》第1題“作者為什么喜歡綠?‘囚綠’之后為什么又放綠?放綠之后為什么還懷綠?”問題閱讀文章。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思考、小組討論交流,把握作者囚綠的原因,并對相關文本語言做批注。
班級交流圈點與批注情況,教師引導小結,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重點問題學會圈點批注,復述文章脈絡:尋綠——賞綠——囚綠——釋綠——懷綠,以囚綠為核心,明確緊扣一個“綠”字。
品讀、鑒賞“尋綠”“賞綠”
品味、欣賞細致精彩的景物描寫:欣賞圈點的作者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綠枝條進行了繪形繪色的描寫,感受文本語言的純樸清麗。
討論“尋綠”“賞綠”里作者表達了什么情感。明確:熱愛。集體朗讀
鑒賞“囚綠”:討論既然熱愛,為什么要囚綠(朗讀、分析第8段);討論第9段的“閑筆”;囚綠的效果如何?
討論“釋綠”及原因
思考面對綠,作者有怎樣的體驗和理性思考(聯系時代背景)理清感情線索,體會隱含的文意:通過作者的寫景狀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作者描寫綠枝條所寄托的深層意味,引導學生沿著作者的驚喜——熱愛——占有——敬佩——懷念思想感情的線索挖掘出課文的社會意義、政治意義。
點明“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言志”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象征是贊美也是作者自己的心靈寫照
課堂小結閱讀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體內容,理清寫作思路,把握關鍵信息,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內涵。
我們從本文的學習中最大的收獲在于,不僅鞏固了散文閱讀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寫作方法,更體會到了作者那種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們民族的偉大。
五、布置作業:完成課后習題2、3
六、板書
說課稿 篇9
我說的課題是整式的加減,源于義務教育課程浙教板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整式的加減第2課時。下面我將從“教什么”、“怎樣教”和“為什么這樣教”來闡述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源于義務教育課程浙教板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整式的加減第2課時,是在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單項式、多項式以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上,對同類項進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個課題。 “合并同類項”這一知識點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為它是本章重點“整式加減”的基礎,其法則以及去括號與添括號的法則應用是整式加減的重點。同類項這一節的教學內容有同類項的概念、合并同類項法則及其運用,其法則的應用是整式加減的基礎,另一方面,這節課與前面所學的知識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合并同類項的法則是建立在數的運算的基礎之上;在合并同類項過程中,要不斷運用數的運算。可以說合并同類項是有理數加減運算的延伸與拓廣。因此學好本節知識是學好后續知識的主要紐帶,同時在合并同類項過程中不斷運用數的運算,又合并同類項是建立在數的運算律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到認識事物是一個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2. 學生情況分析: (正確說明學生已有認知結構與新內容之間的關系,明確學生可能遇到的難點)
七年級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還很有限,他們在身體發育、知識經驗、心理品質方面,依然保留著天真活潑、對新生事物很感興趣、求知欲望強、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象直觀思維已比較成熟,但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因此,我們要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激活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充滿好奇地學,留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活動、相互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觀察中不斷發現數學問題、在實踐中領悟數學思想、在評價中逐步形成數學價值觀。
本課要注意發揮本節內容承前起后的作用,在小學和七年級,已經學習了用字母代替數,列代數式表示現實世界中簡單的數量關系,根據數量關系列方程和解方程,有了這些基本知識,學生已經對整式的加減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在學習本課重點——同類項的概念、合并同類項的法則及應用時特別要處理好本課教學難點——正確判斷同類項;準確合并同類項。
二、教學目標:
(正確闡述通過教學,學生在“雙基”、數學能力、理性精神等方面所能得到的發展,并說明其依據)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多項式中同類項的概念,會識別同類項。
(2)使學生掌握合并同類項法則。
(3)利用合并同類項法則來化簡整式。
2.能力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的觀察、思考、類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分類思想,使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學會學習。
(2)、通過具體情境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挖掘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會利用合并同類項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通過知識梳理,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整式的加減運算中體會數學的簡潔美。
(2)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數學的信心。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點,確定以下重、難點:
重點:同類項的概念、合并同類項的法則及應用。
難點:正確判斷同類項;準確合并同類項。
四、教學方法、手段
1. 教學設想
突出以學生的“數學活動”為主線,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2. 教學方法
利用引導發現法、討論法,引導學生從具體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營造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氛圍,提出問題,共同在實驗、演示、操作、觀察、練習等活動中運用多媒體來提高教學效率,驗證結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探索能力、創新意識。
3. 教學手段
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發現、歸納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以利于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新課標提倡教學中要重視現代教育技術、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主動去獲得新的知識,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因而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樂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五、設計理念
1. 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掌握其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
2.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交流、反思等數學活動,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學會探索,學會學習。
3. 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六、教學程序
為達到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性,本節課教學程序設計如下:
展開探究活 動
交流探究成 果
繼續深層探 究
啟發探究欲 望
教學 程序 ------- ------- -------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提煉升華
主動入境
學生 活動 ------ ------- -------
導入提示
導評反饋
拓展延伸
導入情境
教師 ------- ------- ------- 活動
說課稿 篇10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與實施途徑
1.知識傳授目標:
了解碳的單質(金剛石、石墨)的物理性質,并聯系性質了解它們的主要用途;了解無定形碳(木炭、焦炭、活性碳、炭黑等)和C60。
2.能力培養目標:通過單質的性質學習有關實驗(如讓學生親手割一下玻璃,學會如何割玻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3.思想教育目標:通過對金剛石、石墨和常見炭的學習,對學生 進行共性、個性關系的認識人和學習方法的培養與教育。
4.目標的實施途徑:教師指導學生演示,學生動手操作,共同歸納。
二、重點、難點的確定與突破:
1.對教材所處地位的理解:本節課位于《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第一節,教材內容貼近生活實際。學生在第一章里了解了氧氣與碳的反應,對碳物質認識比較模糊,木條、木炭燃燒都當作碳燃燒。通過本節的學習,真正對碳單質有本質上的了解,也為下一節進一少學習單質碳的化學性質作準備。
2.重點、難點的確定:重點是金剛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難點是金剛石和石墨物性差異很大的原因。
3.處理重點、難點的手段與途徑:在教師演示和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對金剛石、石墨的性質和用途進行觀察、分析,比較。
三、學法指導:
1.對學生情況的了解:學生對鉛筆芯、玻璃刀、鉆石、防毒面具、黑火藥等特別感興,不但對書上的知識感興趣,還有躍躍欲試的想法,能讓學生親手割一下玻璃,學會如何割玻璃,做家庭小實驗如石墨的導電性、用鉛筆芯粉開久末開的鎖、做個簡易的凈水器等對于好動手的學生來說比較容易,主要難處是如何讓學生從原子的排列不同來理解它們性質上的差異。
2.對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的預見及采取的措施:為了讓學生感受碳單質的物理性質,在預習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削一支鉛筆,觀察鉛筆芯(含石墨)
的顏色、狀態,觸摸鉛筆芯的粉末,體會一下感覺。利用電池中的碳棒作導電性實驗一,找幾塊木炭認真觀察,留意木炭中的空隙。還可到玻璃店,觀看師傅用金剛鉆割玻璃的情景,以增加對碳單質的感性認識。對于碳單質和無定形碳的用途的理解,要結合具體物質抓住關鍵的性質,如金剛石主要是硬度及特有的光澤,木炭是吸附性,石墨是導電性。考慮到有的學生不好動,課堂上教師應準備好玻璃刀、石墨、木炭、活性碳等,讓學生演示它們的物理性質(當心學生的手不要讓玻璃劃破!)。為了讓學生理解它們性質上的差異,通過掛圖,比較金剛石與石墨的原子排列情況,從而明確兩者性質上的差異。
3.課堂練習的設計:以實踐為為,讓學生通過學生演示來實現對重點和難點的突破。
四、教學程序設計:
教學
環節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引入新課
回憶第一章氧氣能碳反應生成二氧化碳,那么碳是什么樣的物質呢?
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展示金剛石、鉆石掛圖、玻璃刀、石墨、木炭、活性炭樣品。
通過觀察,對碳的幾種單質的物理性質有初步的了解。
設
問
設問:它們都有哪些物理性質呢?
激發學生看書的欲望。
閱讀課文
板書:§ lang=EN-US>5-1碳的幾種單質
表格:碳單質物理性質與用途的比較
學生為了正確回答問題會去認真地看書。
小
結
填表:金剛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從書本上了解到金剛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指導學生演示
學生演示:割玻璃。
通過演示,驗證金剛石的物理性質,培養學生割玻璃的技巧。
突出重點
教學
環節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小結:
填表:石墨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從書本上了解到金剛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指導學生演示
學生演示:石墨的導電性
明確為什么電池中為什么用碳棒作電極,含什么成分?突出重點。
設問
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
為什么兩者性質上那么大的差異呢?
突出難點。學生從書本上可以看到結論,為了更形象地理解,教師掛起預先準備好的金剛石和石墨的原子結構排列示意圖。
小結
填表:無定形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從書本上了解到無定形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指導學生演示
演示實驗 lang=EN-US>5-2
演示實驗 lang=EN-US>5-3
證實活性炭的吸附性。
設問
為什么木灰(或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呢?
一方面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另一方面對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性進行理論分析。
小結
碳單質除了金剛石和石墨外,還有 lang=EN-US>C60。
說明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對物質的了解也會更加細致,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為以后參加科學研究工作作準備。
布置作業
碳的幾種單質物理性質不一樣,它們的化學性質是否也不樣呢?
書面作業 lang=EN-US>P82
甩下包袱
鞏固本節所學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