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生物說課稿

時間:2021-05-26 08:07:32 說課稿 我要投稿

【精選】生物說課稿4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說課稿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生物說課稿4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物質的運輸路線》是河北少兒出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愛護心臟 確保運輸》的第三節,血液循環的途徑這部分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它既是對前面所學的血液,血管、心臟等知識的深化,又是后面學習呼吸、排泄等章節的前提和關鍵。這部分內容是《生物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識,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經過循環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所產產生的廢物也通過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因此本章內容起到了聯系各部分知識的作用,而第三節又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課程目標中》指出: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及衛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我把以下四個知識點作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1.分析血液循環的途徑;說明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系。

  2.概述血液循環的組成和路線。

  3.描述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環的意義。

  4.說出血液、組織液、淋巴之間的關系及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的關系。

  ●能力目標指出,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表達交流的科

  學探究能力,發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點作為這節課的能力目標:

  1.提高表達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能始終貫穿情感態度教育,確立本課的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知識的樂趣。

  2.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本節課所確立的知識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環的路線和循環的意義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確立為本課的重點。使學生能深刻正確的認識血液循環及其意義。

  好學教育:

  血液循環的知識比較抽象,理解血液循環的整體過程和體循環及肺循環環的關系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二者作為本節的難點,希望能使學生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是獨立進行的,匯合于心臟,組成完整的循環途徑。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的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和確立的重點、難點,分別采用了不同的教法、學法,如多媒體教學法能直觀的把一些抽象問題形象化、生動化,易于理解;討論法有利于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啟發式教學法可以發揮學生的探究的潛能,自主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綜合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

  五、說教學準備:

  1.老師的準備:制作的課件,把血液循環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增強形象生動性。給每位學生復印一張探究活動報告單,供學生上課自己畫出血液循環的途徑。

  2.學生的準備:復習心臟的結構,和心臟相連的血管的名稱及血液流動的方向。為循環途徑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便于理解血液流動的方向。

  六、說教學設計:

  (一)復習:

  (啟動課件,出示心臟的結構圖)

  心臟的四腔中血液流動的方向,及和每個腔連通的血管分別是什么? 通過復習這一內容有利于學生順利的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學習。

  (二)引入:

  通過身邊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三)教學活動設計:

  1. 提出問題(展示血液循環模式圖課件flash動畫):

  假設有個紅細胞,隨著血流在人體內周游,如果以左心室為出發點,那么它旅行的路線是怎樣的?如果讓你對它的旅程進行劃分,你認為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多媒體課件內容,在學生活動報告單中標注血液循環的途徑。

  設計這一活動,可以使同學積極去探究血液循環的途徑,通過已有知識,在小組同學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為進一步突破血液循環途徑這一難點問題打下基礎。通過學生上臺發布結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發布完結論,要給學生一種積極的評價,肯定他們的成果,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

  2.結合學生的結論,進一步鞏固血液循環途徑,結合課件,強化循環途徑的學習。

  好學教育:

  師:為了便于我們研究,我們把血液循環的途徑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在心臟與全身各組織器官之間的循環。動脈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經各級動脈,到毛細血管網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后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

  肺循環是血液在心臟和肺之間的循環。靜脈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動脈,在肺泡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動脈血,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完成了第一個教學重點的——血液循環的路線的學習,同時也突破了這一難點問題。

  3.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這一種重點的學習:

  師:通過剛才大家的研究和討論,我們了解了血液循環的途徑,我們提到了動脈血和靜脈血,學生必然會有疑問,通過自己查閱《小辭典》,就會明白這兩個概念,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進一步強調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在提出有關的問題(教材中“大家談”欄目的內容)

  (1)“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對嗎?

  回答:這種說法不對,從概念上看,動脈血、靜脈血的劃分是從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顏色來區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稱來劃分的。從循環途徑上可以看出,肺靜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肺動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因此說“動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經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通過前邊的學習,在討論這個問題學生會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結論,同時鞏固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實現了第二個教學重點的學習。

  (2)肺循環和體循環途徑分別有什么意義?

  學習了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結合課件,通過老師的啟發和學生的努力就能夠說出這個問題。

  肺循環把體循環帶來的一部分代謝終產物運輸到肺部,進而排出體外,并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回心臟。體循環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輸到全身組織各處,并把全身組織處的靜脈血運回心臟。

  演示課件:體循環和肺循環獨立進行,在心臟處連通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保證了體內物質運輸和交換,使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得以正常的進行。

  在此,實現了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重點,同時也使一個難點得到了突破。

  4.血液、組織液、淋巴三者之間的關系。(課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學生描述三者之間的關系。

  明確三者關系后,進一步通過課件來說明,組織液一部分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經各級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結,最后匯入鎖骨下靜脈,進入血液循環,這個過程叫淋巴循環。淋巴循環不僅可以調節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平衡,還有回收蛋白質和脂肪的作用。

  好學教育:

  使學生了解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的關系。實現了第四個知識目標。

  5.進行小結:

  總結循環系統的作用,同時強調應該加強循環系統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6.思考題的設計:

  首先呼應課題引入時的問題,通過學習,學生很容易回答,然后討論課本中想一想的問題,可以幫助理解循環系統和消化系統的關系,也體現了物質運輸這一內容的重要性。

  7.說練習題的設計:

  通過練習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一題主要體現了血液循環過程中物質交換的過程;第二題復習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系;第三題即是一個輸液的常識問題,輸液是通過靜脈輸入的;第四題是循環路線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七:說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應該有利于學生多主動發展,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定性評價,在活動中充分給與學生肯定的評價,同時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給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生物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繼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完成以后,人體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必須及時排出體外,人體廢物的排出途徑有三條,本節所講的為其中之一,故本章內容與前三章聯系非常密切,互為因果。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對新陳代謝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課標》中對本節課的具體要求是:描述汗液形成和排出的途徑。本節內容包括“皮膚的結構”和“汗液的形成和排出”兩部分。

  (二)教材處理

  本節課中增加了一些圖片,視頻,動畫,準備了模型,從而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在問題設計中聯系了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拓展延伸中還介紹了生活小常識,因此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三)教學目標

  學生對于皮膚很熟悉,但真正準確認識的并不多。他們對抽象的理解還存在困難,而對于形象的理解相對要容易一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圖片、模型、視頻、動畫的演示,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可以糾正、加強他們的認識和理解。新課標指出:人體結構域生理的知識對學生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適應的關系,理解人的各種生命活動,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本著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結合本節課內容,根據學生實際和課標要求從以下三個方面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別皮膚的各部分結構,推測皮膚的功能

  2、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以及它對人體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1、觀察圖片、模型、視頻了解皮膚的結構和功能

  2、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內容和具體目標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皮膚的結構與功能,難點是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由于皮膚在人體分布的位置和結構特點,使它具有各種功能,汗液的行車和排出過程又是通過皮膚排出體外的,因此將皮膚的結構和功能確定為本節課的重點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是學生不能用肉眼觀察到的,是抽象的,微觀的,以至于學生難以想象和理解,故將其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

  教法:

  1、直觀演示法

  2、問題探究式教學法

  3、觀察法

  學法指導

  小組自主預習、合作探究、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實現聲、像、圖、文相統一,真實、形象、生動的展示皮膚的結構及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生動的感性知識,進而上升為理性知識。

  2、皮膚的模型:直觀、形象、重復利用

  四、教學過程

  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約2分鐘)

  師生共同認定目標(約1分鐘)

  合作探究,學習新知(約20分鐘)

  歸納總結,形成體系(約2分鐘)

  達標測評,拓展延伸(約15分鐘)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圖片,炎熱的夏天,小明喝了大量的水,但他的排尿量卻沒有明顯增加。這是怎么回事呢?從而引起學生思考,分析,提出猜測和假設,帶著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師生共同認定學習目標

  出示目標,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三)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解汗液的形成,首先要了解一下我們皮膚的結構,指導學生對教材中皮膚結構的模式圖和相關文字介紹進行自主學習,完成學案上的相關題目。然后展示皮膚結構圖,讓學生辨認各部分結構,檢測學生自學效果,同時也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根據皮膚的結構圖,小組合作交流,討論下列六個問題,。充分討論后,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匯報交流,并嘗試著說明理由,要求學生回答時要有依據,表達思想時注意邏輯性,要條理清晰,運用生物學語言,體現生物學科的特點,本環節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語言組織的能力展示皮膚的結構視頻,對皮膚的結構再認識,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

  2、除了具有表皮和真皮兩部分之外,還具有一些附屬結構,如:皮脂腺,毛發,指甲,汗腺。汗腺分泌汗液,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是怎樣的呢?

  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通過各組學生的相互訂正和補充,學生就能初步構建關于汗液的形成和排出的知識框架。

  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示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讓學生體會其過程,從而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汗腺的結構是如何與功能相適應的。

  本環節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結合事例,在分析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構建知識體系,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3、汗液分泌可以帶走一部分熱量,從而說明皮膚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除此之外,皮膚還具有哪些功能呢,在了解皮膚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推測皮膚的功能,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提供生活中的實例,學生分析討論對其功能進行分類總結,然后播放皮膚的功能視頻,加強學生的認識,從而培養了學生依據實例進行推測的能力,同時也樹立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4、既然皮膚對我們人體這么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教師則根據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進行點評和補充,從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四)歸納總結,形成體系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通過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使形成條理清晰的知識體系,從而培養了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五)當堂測評,拓展延伸

  重在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布置作業:為什么我們在夏天排出的汗液比冬天多呢?

  (七)生活小常識:增加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

生物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4節的內容。本節的課題點明了基因與DNA的關系,既是對本章內容的概括與提升,又為第四章《基因的表達》作鋪墊。這一節內容雖然不多,但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本節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認識到:從化學本質上看,基因是DNA的片段;從功能上看,基因具有遺傳效應。運用數學方法推算堿基排序,理解抽象的內容,認同DNA分子結構的多樣性和特異性。通過介紹DNA指紋技術在刑偵、醫學等領域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感受理論知識的奇妙應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大綱要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①舉例說明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②說明基因和遺傳信息的關系。

  2.能力目標:①運用數學方法說明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

  ②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通過了解DNA指紋技術的應用,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形成熱愛科學探究的良好習慣,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三)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舉例說明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和說明基因和遺傳信息的關系。學生雖對DNA分子有一定認識,但對基因的本質和特點仍不是很了解,而通過具體的實例分析,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基因與DNA的關系,逐步構建基因的概念。因此本節課將上述兩個知識點設為教學重點。

  (四)教學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脫氧核苷酸序列與遺傳信息的多樣性。這個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僅從字面上來理解,難度很大,需結合相應的探究活動來獲得感性認知。因此將這個內容設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1.啟發式教學:導入——創設樂學情境,啟動思維,激發學習興趣;過程——精心設疑,啟發思考,以趣激學。

  2.合作-探究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究問題,交流學習心得。

  3.講練結合式教學:將講解與練習進行有機結合,及時反饋,鞏固新知。

  三、說學法

  1.小組合作學習法

  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有目的、有側重地閱讀教材,自主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歸納法

  引導學生對相關資料進行分析和推理,確立事實、推理和結論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得出結論。

  3.構建數學模型法

  結合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用數學方法解決生物學問題,將數學模型遷移到堿基排列序列多樣性的問題中。

  4.討論法

  創設課堂論壇,使學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在討論中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知識為載體,思維為主線,能力為目標,我設計了如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展示PPT,介紹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華裔首席刑偵鑒定專家——李昌鈺,觀察DNA指紋檢測圖,學生交流問題:DNA指紋圖上的片段代表什么?是否就是基因(很多學生都會回答是基因)?繼續引出核心問題:基因是什么?基因是否等于DNA呢?基因和DNA是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引用杰出華人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其引入新課題的學習。

  (二)資料分析,解決問題

  為解決導入環節提出來的問題,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兩次小組合作探究,對教材P55-56的資料進行分析、推理和歸納,逐步構建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小組合作探究①

  指導學生閱讀新教材P55-P56的資料1和3,從數量關系上分析基因與DNA的關系,并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任務(如下表)。通過對比DNA的堿基對總數和基因的堿基對總數,得知基因并不等于DNA,基因只是DNA的一部分。

  DNA分子數 DNA的總堿基對數

  基因數 基因的總堿基對數

  大腸桿菌

  人類基因組

  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基因是DNA的片段。

  小組合作探究②

  閱讀資料2和4(從基因的作用進行分析),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 為什么海蜇這一熒光的性狀能在小鼠身上表現?(教師點撥:小鼠能夠

  發光,說明海蜇的基因不僅傳給小鼠,而且能表現出來,起到控制小鼠特定性狀

  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應”,那么,這是一種什么效應呢?)

  為何要設置3號小鼠?(教師點撥:我們設計實驗要遵循哪些原則?)

  2. 吃得多就一定能長胖嗎?資料4中的HMGIC基因起什么作用?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派一個小組代表匯報結果——基因具有遺傳效應。

  綜合以上4個資料分析,師生共同給基因下定義: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討論、推理、分析和歸納,在教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得出結論,逐步確立基因與DNA的關系。這種合作型的學習模式,與傳統“自顧自”的學習截然不同,能夠鍛煉學生的協作能力,在協作中學會共享與分享,這是團隊精神的良好表現;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獲取有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境探究,深入問題

  前面的學習解決了基因本質的問題,接下來還要繼續深入探究DNA分子特異性和多樣性的問題。

  先復習DNA分子的結構,DNA由4種脫氧核苷酸組合而成,那么,僅僅4種脫氧核苷酸,它們的排列序列能夠滿足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物種需求嗎?PPT及時展示一系列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生物圖片,引發學生認知上的共鳴。

  為解決這個問題,進行第三次小組合作探究,采用數學建模的方法,在特定的情境下模擬4種脫氧核苷酸的排列。

  小組合作探究③

  小組長發放數量充足的堿基卡片①,各小組根據以下特定情境進行探究:

  情境1:若1個堿基對組成一個基因,4個堿基能形成多少種基因?(41)

  情境2:若2個堿基對組成一個基因,4個堿基能形成多少種基因?(42)

  ……

  情境3:若N個堿基對組成一個基因,4個堿基能形成多少種基因?(4N)

  深入探究:

  假如決定臉型的一個基因有17個堿基對,那可能有多少種排列形式?兩人臉型完全相同的可能有多大?(417)=172億種,1/172億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的排卡片活動,感受堿基對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進而上升到DNA分子具有多樣性的理性認識;同時,通過計算臉型相同的可能性,得知其概率微乎其微,又獲得DNA分子具有特異性的認識。

  在以往的教學案例中,探究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往往是“紙上談兵”,只講講理論知識,或畫簡圖解釋,甚少提供實物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而如果能夠提供諸如卡片之類的器具,讓學生親自動手嘗試排列,縱使沒有正確,也至少可以在錯誤的經驗中收獲更為深刻的認知,這無疑比“紙上談兵”式的教學更加有效。

  (四)聯系生活,拓展知識

  結合教材P58的“科學技術社會”,將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聯系生活實際,簡要介紹DNA指紋技術(如右圖),讓學生嘗試扮演刑偵專家進行破案,以此了解DNA分子的結構特點在刑偵、醫學等領域的重要應用。并提供介紹DNA指紋技術的網站,方便學生課后拓展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DNA指紋技術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從書本學到的理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此激發學生未來更加努力學習,擴大知識面,體現STS教育。

  (五)知識總結,堂上練習

  1.知識總結

  組織學生討論染色體、DNA、基因和脫氧核苷酸之間的關系,并嘗試自己畫一個概念圖,總結染色體、DNA、基因和脫氧核苷酸四者之間的關系。PPT展示供參考的概念圖(如右圖),對于學生的構思,要給予肯定和鼓勵。

  2.堂上練習

  【1】下列有關DNA和基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可以準確地復制

  B.能夠儲存遺傳信息

  C.是4種堿基對的隨機排列

  D.是有遺傳效應的脫氧核苷酸序列

  解析:選D。考查基因與DNA的關系,D不正確的原因是DNA上存在沒有遺傳效應的脫氧核苷酸序列。

  【2】細胞內與遺傳有關的物質,從復雜到簡單的結構層次是( )

  A.DNA→染色體→脫氧核苷酸→基因

  B.染色體→脫氧核苷酸→DNA→基因

  C.DNA→染色體→基因→脫氧核苷酸

  D.染色體→DNA→基因→脫氧核苷酸

  解析:選D。考查與遺傳有關的物質之間的包含關系。

  【3】不同的基因攜帶不同的遺傳信息的原因是( )

  A.不同基因的堿基的種類不同

  B.堿基對的排列順序決定基因的不同

  C.磷酸和核糖排列順序決定了基因的不同

  D.堿基種類的不同決定了基因的不同

  解析:選B。間接考查DNA多樣性的原因。

  3.布置作業:復習第三章內容,完成教材P60“自我檢測”。

  五、說板書設計

  根據教學內容,板書為左中右分布,設計如下:

  標題正中: §3.4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一、資料分析:說明基因與DNA的關系

  ▲探究1:基因是DNA的片段

  ▲探究2:基因有遺傳效應

  小結 基因的定義: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關系,作用)

  二、DNA的片段中的遺傳信息

  ▲探究3:構建模型,探究遺傳信息的多樣性

  小結 DNA分子的特點:多樣性,特異性

  三、DNA指紋技術(廣泛應用于各種領域)

  四、總結歸納:染色體、DNA、基因和脫氧核苷酸之間的關系

  六、說教學反思

  本節的課題“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一句話點明了基因與DNA的關系,這一表述雖然言簡意賅,但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通過啟發學生思考基因等于DNA嗎?然后閱讀材料1、3,從數量上認識到基因是DNA的片段,然后再從材料2、4上理解什么是遺傳效應。用數學方法推算堿基排列的多種組合方式推理出DNA分子中遺傳信息的多樣性和特異性。通過介紹DNA指紋技術引發學生的興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本節以學生為主體展開,通過展示豐富的圖片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交流討論,師生共同分析資料。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并能得出準確、深刻的見解,這是出乎老師們的意料的,聽課的老師們一致認為本課的合作探究真正達到了效果。在介紹DNA指紋技術時,不僅提供圖片和材料,還介紹了相關的網站,學生也十分好奇和興趣,課后紛紛討論,并來向老師摘抄網址。所以,從新課程理念出發,我認為這堂課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在課堂中并沒有照顧到全體同學,有的同學很想發言,但卻沒機會,這也是本課的遺憾之處。

生物說課稿 篇4

  這節課的課題是《細胞的能量通貨——ATP》,課標的內容標準的要求是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我們根據內容標準和我校學生的情況確定了具體的表現標準:

  1.知識目標:寫出ATP的結構簡式,并解釋各種符號的含義,說明ATP分子的結構特點。寫出ATP和ADP的相互轉化的反應式,說明兩者相互轉化的特點。說出ATP合成和水解過程中的能量來源和去向,舉例說出動物和綠色植物體內合成ATP的途徑。區別ATP與糖類、脂肪等能源物質的在供能上的差異。舉例說出ATP在生產活動中的應用。

  2.能力目標: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最終要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說ATP是細胞的能量通貨。

  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創設實驗情境,學生觀察分析實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ATP的功能,為探究為什么ATP是直接能源物質打下基礎。

  第二:通過學生閱讀和寫出ATP的結構簡式,理解ATP作為直接能源物質的結構特征。

  第三:創設問題情境,學生通過討論和看圖總結,理解ATP和葡萄糖等其他能源物質在能量代謝中的關系。

  第四: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明白ATP在生活中有用;通過提問讓學生明白直接能源物質可能不只是ATP可能還有別的物質,教會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所學知識。

  三點創新:

  第一:創設了實驗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ATP的功能,而不是直接灌輸,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探究式學習。

  第二:從功能入手再探究結構,改變了先講結構再講功能的方式,利于探究的展開。

  第三:設置比喻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學習目標,用形象化的方法檢測學生對ATP的功能這一抽象認識的達成,也為學生的思維打開了開放的空間。

  一點困惑:

  對預設的學生活動是否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能否達成學習目標感到把握不準。

【【精選】生物說課稿4篇】相關文章:

生物的特征說課稿11-04

生物圈說課稿11-04

單細胞生物說課稿11-02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說課稿11-02

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說課稿11-02

生物的變異說課稿11-02

尋找微生物說課稿11-02

生物的遺傳說課稿11-02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說課稿11-02

生物的多樣性說課稿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