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說課稿范文匯總6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輪椅上的霍金》是蘇教版國標本第11冊第9課,課文通過描寫身患絕癥的霍金不向命運低頭,不斷求索,在科學領域獲得巨大成功的事跡,贊頌了霍金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展示了一位非凡的科學家形象。啟迪學生要向霍金學習,在困難、挫折面前不屈服,不低頭,敢于向命運挑戰。
課文主要從兩大方面展示了霍金的魅力。一是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在完全癱瘓,長期禁錮在輪椅上,甚至失去了說話的功能后,仍頑強地活下來。并且不斷求索,獲得巨大成功。其二是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霍金面對女記者的提問:“……你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了太多了嗎?”霍金的回答振顫人心,霍金對現狀沒有任何抱怨,他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他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說教法: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課7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能用文后練習2中的詞語造句。
3、 理解句子“霍金的魅力不僅在于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的含義。
4、 通過閱讀,能領悟霍金的人格魅力。學習霍金不向命運屈服,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
重點、難點:
1、 理解重點句,體會霍金身上的非凡魅力所在。
2、 能結合主人公與自己,將霍金的魅力學為己用,用名人的精神激勵自己在學習生活中克服困難,不斷求索。
教學過程:
一、 展示人物形象,揭題。
請同學們先跟老師來認識兩個人。
(出示):他撰寫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在全世界擁有無數的讀者,人稱“宇宙之王”。
齊讀該句。通過這句話,請你說說這個他是個怎樣的人。
師:讀了這句話,同學們都說這是一位偉大的、了不起的、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出示2):他在輪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會動,演講和答問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實現。
齊讀句子。議一議,你讀懂了哪些信息,這個他又給你初步留下什么影響呢?
師:這是一個失去了行動和語言能力,令人同情的人。偉大的科學家是令人欽佩的,這位嚴重殘疾者是令人同情的。你們知道嗎,其實,這兩個他是同一個人,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主人公——輪椅上的霍金。(板書課題)
齊讀第一、第二自然段,對人物有整體認識。
二、 初讀課文。
1、同學們一定對這樣一個人物充滿了好奇,讀了第一二兩個自然段后,你最想了解關于霍金的哪些問題?(生自由回答,教師簡單整理)
2、好,就請同學們帶著問題,到文中去尋找答案。
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多讀幾遍。
邊讀邊找一找剛才問題的答案。
3、檢查預習情況,請同學自由挑選最想讀的或認為自己讀得最好的一個或幾個自然段,邊讀邊正音。說說你為什么喜歡讀這幾自然段。
三、精讀課文
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告訴我們,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學家。(理解詞語“非凡”)
默讀課文,說一說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個“非凡”的科學家。
(學生默讀課文,根據要求在書上做記號,寫批注)。
交流。A首先,你能找到課文中哪一個自然段向我們概括了霍金的“非凡”之處嗎?
出示:第6自然段 “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于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動了大眾。”
讀該句,析句。
B 第六自然段高度概括了“非凡”之處,那么,課文還通過具體生動的描寫,使我們對霍金的了解更加深刻。師生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生讀第三自然段。交流讀后體會,理解“完全癱瘓”“長期禁錮”,兩個“徹底”,兩個“必須”,了解作者對霍金的身體狀況描寫得這樣翔實,是為了突出霍金克服巨大困難所付出的艱辛,更深刻地體會他的勇敢頑強。
(2)第四自然段
出示句子:雖然,他的身體一點也沒有離開過輪椅,但是,他的思維卻飛得很遠,他在大腦中想象著,論證著,計算著。
齊讀。
再出示文中原句:“………………”進行比較。理解文中用排比句的好處。知道原句寫得很具體,對霍金的思維和成就有具體的認識。知道霍金在癱瘓,不能言語的情況下積極廣泛的思維,獲得巨大成就,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3)第五、六、七自然段
霍金成功了,但他并沒有沉醉于鮮花和掌聲,他寧愿一個人靜靜地思考宇宙的命運。
默讀5、6、7自然段,找到體現魅力的地方。師生交流,通過“通常”“一定”“每天”等詞句,體會霍金踏實的科學作風。
(4)9——12自然段
世人是如何看待霍金的呢?出示第9自然段,請學生讀。找到反映女記者態度的兩個詞語:“深深景仰”,“不無悲憫”。體會女記者話的意思。女記者認為霍金失去了什么?
當女記者提了這個問題后,為什么報告廳內鴉雀無聲,一片靜默呢?
霍金是如何反映的。讀“一段文字:…………”你如何來理解霍金回答的這一段話。學生交流。
小結: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了解了霍金這位非凡的科學家身上的人格魅力,我們被他那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所深深折服。學到這里,我們再看題目,你能體會作者為什么要以“輪椅上的霍金”為題嗎?(生自由回答)
三、 拓展延伸,總結深化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一位身殘志堅的偉大科學家霍金,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感動著每一位同學。其實,在我們身邊還有許多像霍金一樣的人,也許他們赫赫有名,也許他們默默無聞,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對命運的不屈服,他們勇于面對自己身體的殘疾,但他們的精神靈魂沒有殘缺,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努力追求著自己的理想。你還知道哪些人也是這樣的嗎?
(可以說,張海迪,桑蘭,或者身邊的普通殘疾人)
讓我們從這些人身上汲取他們那種勇敢頑強的精神,我相信,學習、生活上的困難都無法阻擋我們。
作業:1、抄寫霍金的一段話: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
我的大腦還能思維,
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
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2、了解身邊像霍金這樣的人物,搜集具體事跡。
板書設計:
9、輪椅上的霍金
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非凡的科學家
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簡析
《玩出了名堂》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15課。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利用看守大門工作的清閑磨鏡片,做成放大鏡,在玩放大鏡時,突發奇想,把兩片放大鏡片放一起有了驚人的發現,隨后做成一架簡單的顯微鏡,進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課文語言表達準確而又生動活潑。全文貫穿一個"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課文字里行間滲透著創新思維的要素,即:興趣、耐心、觀察、思考。這篇課文緊扣觀察的專題,目的是啟發學生在平時的玩耍、游戲中,如能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可能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識字基礎,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并能夠運用識字方法自主識字。在學文前,學生可以借助拼音或查字典把課文讀通順。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課文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很近。教學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在玩的同時,要留心觀察事物,才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同時,在第一單元的《金色的草地》中,文章也表現了玩耍中的發現這一內容,在課文學完后,引導學生寫過觀察日記,所以也降低了對于這篇文章的理解難度。但是學生對放大鏡、顯微鏡、微生物的有關知識不夠了解,大多學生可能沒見到過,有必要在課前布置學生利用多種途徑如讀課外書、上網、觀看音像資料,掌握豐富的有關顯微鏡、微生物的有關資料,拓展資料袋里的內容。在學習方法與能力上,三年級的學生不大會通過細致的閱讀文本,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事件主要內容更是困難。由于年齡小、缺少社會經驗等原因,對于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蘊含的道理等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會有較大困難。學生閱讀經驗、方法積累的還不多,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嘗試運用一些簡潔而有效的方法,如:聯系上下文、品詞品句、邊讀邊想象等。
基于以上考慮,我們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2、有感情朗讀課文,感悟文中蘊含的道理。
3、引導學生在品詞、品句、品讀中感悟作者表達的妙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樣從玩中發明了顯微鏡和發現了微生物的,并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引導學生在品詞、品句、品讀,做到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樣從玩中發明了顯微鏡和發現了微生物的,并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教學本課時,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學法:抓重點詞句品悟。品詞:課標指出:三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在第三段中我抓住"薄"和"厚"詞,有效的促進學生感悟到列文虎克偉大的細心和耐心。品句:提示學生可以借助"因為……所以……"和"如果……就……"的句式說一說。這個環節設計,既增強了學生的讀書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幫助學生體會到了作者表達的妙處,一舉多得。品讀:學生感悟讀。我兩次讓學生想象列文虎克當時心里會怎么想?這樣揣摩人物當時的心理狀態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進入課文情境,貼近人物心靈,加深閱讀體驗,豐富讀書感悟,讀得更有感情。本段文字表達深入淺出,十分生動活潑。在適當的時機播放錄像資料,出示圖片,激起學生朗讀興趣。、
以疑導讀,讀中悟理。學生緊緊圍繞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質疑中學會梳疑。在"怎么玩?玩出了什么名堂?"等問題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在教法上,基于對教材的理解,本課我遵循"以學定教、以人為本、以讀帶講"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詞析句、朗讀感悟、整體把握等方法,如在上課之初,以"玩"切入,讓學生說說自已平時喜歡的游戲,讓孩子自然而然、滿心歡喜地進入課文。充分的朗讀是理解課文的扎實有效途徑,在體會"玩法"中,我引導學生抓住"磨鏡片"、"玩放大鏡"等段落,真正做到在讀中感悟,時時把"玩"與"名堂"緊密聯系在一起。整節課用心營造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準確導向,使學生目標、任務十分明確地投入學習;敢于放手,給足學習時間,開放學習空間;恰當幫扶,比如:用問題引路,用方法助學,用朗讀示范,用話語點撥,用生成促學,用評價激勵。
教學過程
研究了教材、確定了教法、學法,為了體現我的設計理念,我預設了以下環節
一 、談話揭題,質疑導入
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喜歡的游戲和在玩中體會,即從玩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另外,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也激發了濃厚的閱讀興趣。為一會兒的讀文打好基礎。
二 、由疑而入,整體感知
出示導讀提示,讓學生帶著提的問題初讀讀課文。在初讀環節上,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接觸文本,在與文本充分接觸中自主識字,走進文本,做到"不讀熟,不開講". 放手讓學生自讀,允許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方式。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了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新詞,真正做到自主學習。讓學生把問題提出來,又把問題還給他們,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并且,充分的交流閱讀收獲是一個實效性很強的學習方式。
三、走進課文,體會"玩法".
1、解析"怎么玩".
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劃找列文虎克怎么玩的句子。接下來,就要引導學生細讀感悟了。在學習第三自然段中,我抓住了磨玻璃那段話,引導學生從中品味:厚、薄二字。這一厚一薄,看似簡單,實際上暗含著他多少心血呀。通過對詞語的品味,對相關內容的想象,學生會想象到制作情景,會認識到玩中要耐心,有持久性,才會成功。
2、感悟"新玩法".
在玩放大鏡到玩顯微鏡中
在朗讀交流中,引導學生抓住"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讓他們想怎么會這樣,看到這樣的蚊子腿,列文虎克會有怎樣的反應?讓學生感受到玩中得到的快樂。通過不同的玩法又有了新的發現,讓學生體會要會思考,才有新玩法,才會有新發現,接著又抓住句中的"想"和"試"兩個字,幫助學生揣摩人物當時的心理狀態,可以有效的讓學生進入課文情境,貼近人物心靈,加深閱讀體驗,豐富讀書感悟。
3感嘆"玩出的名堂".
后面寫他的發現的句子表達深入淺出,十分生動活潑。我讓學生們讀懂列文虎克觀察了哪些事物后,猜想他還會觀察什么?填空列文虎克用顯微鏡觀察( ),看見了( )。讓學生與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感受列文虎克玩出的大名堂。接著引導學生理解"小人國"和"居民"分別指的是什么,并用課件直觀感受微生物這個神奇的世界。這個環節既增強了學生的讀書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幫助學生體會到了作者表達的妙處,一舉多得。
四 品味過程,"玩"出道理。
文章學到這里,玩出了花樣的學習也就告一段落了。我們能夠從中體會出什么道理呢?學生靜下心來,回顧列文虎克玩出花樣的過程,會有所感悟。我提示學生可以借助以下句式說一說:因為------,所以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學生發言過程中,師幫助歸攏、提升,總結出列文虎克玩出大名堂背后的秘密。即:持久的興趣;無比的耐心;細致的觀察;用心的思考。隨著課堂學習的逐步深入,學生一步步走進了列文虎克的內心世界,一次次加深了對列文虎克玩法的認識,最終,水到渠成,明白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從中經歷了真切地閱讀體驗,收獲了寶貴的閱讀方法。
五 聯系生活,深化主題。
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開拓學生的思路。課文雖然講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實質是講觀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們是科學創造和發明的出發點和原動力。于是我引導學生交流交流自己在玩耍中的發現或收獲,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六 當堂檢測,及時反饋。
我安排了與課文內容緊密聯系的練習題,讓學生對于本節課的學習進行檢測,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板書設計
板書,是文章結構的簡縮,通過板書,能使學生直觀地抓住線索,理清思路,體會中心。因此,我板書力求體現這些,以達到事半功倍地效果,板書如下:
15 玩出了名堂
鏡 片 放大鏡
玩 放大鏡 顯微鏡
顯微鏡 微生物
細心觀察
善于思考
持久耐心
說課稿 篇3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動手做”已普遍走進科學課堂。但我在關注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是否關注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否關注了學生思維尊嚴的存在? 我們是從整體上分析,你們說的是個別現象,一定是實驗中操作不規范造成的。
操作不規范在什么地方,怎樣做才是規范的?這里不僅缺失了教師的引導,還讓學生的思維碰到了一顆軟釘子。棉花、毛皮一類的物體不會生熱的結論就似乎很自然地得了出來。還有個別學生好像還有什么話要說,卻被緊隨其后的下一環節探究擋了回去。
探究活動從表面上看似乎熱鬧、有序,學生也能積極動手做,可是,當我們冷靜地審視這一過程的時候,不禁產生了這樣的疑惑:除了活動,課堂上還缺失了什么?我想,應該是學生思維的尊嚴。
學生得出的數據中,有的組溫度沒有變化,有的組溫度升高,還有的組溫度降低了。教師一句“操作不規范造成的.”是那樣蒼白無力,遮蓋了數據背后學生質疑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思維的發展。仔細分析數據,我們發現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溫度計不精準;學生在包棉花時手接觸到了溫度計的液泡;部分學生沒有準確讀出溫度計的溫度,否則開始時的室溫不會差距那么大。如果教師能給予有效引導,進一步打開學生的思維,學生就不僅能夠找出實驗失敗的原因,逐一解決,而且也許還有意想不到的發現。這個活動是學生在積極思考、認真分析基礎上的有效探究,這節課即使只完成了這一個探究活動,也是一堂成功的科學課,因為尊重學生思維的尊嚴,讓學生學會質疑和思考,是科學教育的本質之一。
思維無立足之地的課堂,何來質疑的生成,何來思維碰撞的火花,更談何思維之火星火燎原?久而久之,為了得到教師的認可和表揚,學生會養成揣摩教師想要我們得出什么結論的習慣,不愿意或不會獨立思考,從而放棄自己思維的尊嚴。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必須認真面對。
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屬于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20以內進位加法”和“100以內不進位加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又是今后學習萬以內的進位加法和四則混合運算的重要基礎。 例題以三個小朋友交流收集的畫片為題材,先教學和是整十數的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的口算,通過用小棒操作過程中將10根單根的小棒捆成一捆的演示,突出了口算中進位的算理,并引導學生有序地交流算法。在這基礎上,再教學和是非整十數的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的口算,啟發學生在算法多樣化的交流中進行有序的表達。“想想做做”第1題通過圈小棒來計算,再次鼓勵用不同算法。第2題先計算,再比較,發現規律,引導算法優化。第3題是解決實際問題,既練了口算,又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習慣和能力。
二、說學習對象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和兩位數加整十數的計算方法。計算能力較強。本節課學生將利用這些知識自主探究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出現多種算法, 作為教師要積極鼓勵。
三、說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探索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的計算方法,弄清“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的算理,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 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獨立探索新知識的能力,體驗探索的過程。
3.情感目標:創設真實情景,初步感知數的計算和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因為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難點:理解進位加法的算理。由于“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一”這一知識非常抽象,難以理解,因此理解“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一”的算法成為了本課的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情境教學法:一年級的孩子在數學學習中,更喜歡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形象具體的直觀操作,豐富多彩的游戲來吸引他們的注意,激起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因此在課伊始,我設計了3個小朋友數畫片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動手操作法:在教學中,當部分學生提出24+6、 24+9等進位加法的時候,讓學生利用學具小棒操作,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再通過反饋發表不同的見解。從而有效的突破了教學難點。
歸納總結法:新課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新課前提出的學習目標進行總結,這種總結既有知識的總結,又有學習方法的總結。這樣由新課開始想學什么到結束時回憶總結學會什么,這種做法,對整課的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在學完新知后,我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算理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學的明白,學的快樂。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節課我采用情境教學、動手操作、歸納總結等方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了他們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
六、說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時教學過程我主要分四大環節:
第一環節,復習鋪墊,導入新課:先出示一組口算題,請學生回答,并說說如24+5的計算過程,這時引出課題:前面我們已經學了兩位數加一位數的不進位加法,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的計算。
通過復習,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記憶,為促進知識的遷移,學習新知作鋪墊。
第二環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這里將分三個層次來組織學生探索新知。
1.觀察情境圖,提出問題:
教材創設了三個孩子玩畫片的情境,他們分別有24張、6張、9張畫片。讓學生根據這些信息提出加法問題,并列出算式。把這些算式根據已有的認知基礎進行了分類板書,9+6,24+6,24+9,24+6+9。計算9+6時請生談談自己的算法。24+6+9可以留待學生掌握了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后再解決。
這里通過多媒體創造出生動的生活情境中提取例題,符合學生的年齡、認知特征,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容易為學生所感知,所接受。從學生列舉出的4個等式中篩選出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為學生認識新知提供了背景。
2.教學24+6:
提問:24+6等于多少呢?有困難可以請小棒來幫忙,如果不需要小棒也可以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學生先獨立操作、思考,再交流。交流時先請擺小棒的學生上臺邊操作邊講解:先算4+6=10,即將4根和6根小棒捆成一捆,再算10+20=30,即1捆和2捆合起來一共3捆。再請直接口算的學生交流計算過程,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最后進行比較提升:比較擺小棒和直接口算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處?
這里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探索算法,再討論交流,進行算法整合,確認算法,并通過動手操作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3.教學24+9:
提問:你能算出24+9的和嗎?請學生分小組討論、匯報,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算式及思考過程。這里有不同的算法,既可以先算24+6=30,再算30+3=33;也可以先算4+9=13,再算20+13=33;還可能有先算9+1=10,再算10+23=33。教師將這幾種算法都予以肯定,并進行小結,優化算法。 這里讓學生經歷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進一步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的計算方法。
4.對比總結:
觀察24+6和24+9這兩題與復習中的“24+5”一題作比較計算時有什么不同?得出:今天學的兩位數加一位數,個位上的數相加滿十,需要向十位上進一,這種加法是進位加法,并揭示完整課題。接著請學生解決24+6+9這一題,還可請學生編出一道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題目考考大家。
這一環節孩子們通過擺小棒自主探究解決了遇到的新問題,建構了數學知識的意義,接著又讓他們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共享學習成功的喜悅,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使枯燥的計算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形象直觀了。
第三環節,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先圈一圈 ,再計算(書上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圈了以后說一說為什么要這樣圈?然后根據圈的過程算出每題的得數。
這里要讓孩子明白兩位數與一位數相加的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再通過計算練習來進一步鞏固計算方法。并讓學生把由不同圈法表現出不同的計算思路向全組交流,在交流中體會不同算法的不同特點。
2.出示三組題(想想做做第2題):
每組都以一道20以內的進位加法帶出3道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先讓學生觀察每一組題,說說有什么發現,再獨立完成其中第一組題,交流怎樣才能算得快。然后讓學生計算其它兩組題,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這里把每組4題進行比較,通過對比,溝通20以內的進位加法與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游戲:
(1)小青蛙找媽媽(4人小組合作完成)。
給學生每人發一張小青蛙算式卡片,請他們小組合作根據卡片上的算式算出得數,然后請學生把得數相同的貼到黑板上相應的青蛙媽媽下面。
(2)出卡片游戲(同桌2人小組合作完成)。
先由第一人隨機出2張數卡,表示個位或十位上的數,如43;再由第二人隨機出1張數卡,如8;然后兩人搶答出得數并做記錄,43+8=51。答的又多有對的就可以搶到一顆智慧星。
這里設計生動有趣的游戲練習,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反應能力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這樣的游戲活動符合一年級小朋友的愛玩、注意力易分散的心理特征,讓他們在動中學,玩中學,使他們對新知的認識升華一步,進而形成技能。
4.創設購物情境,拓展應用:
多媒體顯示玩具商店一些玩具及價格:玩具熊9元,玩具娃娃16元,小汽車25元,皮球4元,積木38元。三個孩子分別購買了不同的物品,請學生幫助他們計算各自應付的價錢,并交流匯報;接著提出一個開放的問題:小朋友,你還想買什么,應付多少元。先小組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指名匯報。這樣安排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進一步鞏固了本課所學知識。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計算的題目和以前計算的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題目有什么不同?(個位相加滿十了)這樣的加法叫什么?(進位加法)
師:進位加法的得數有什么特點?(原來十位上的數增加了1)為什么?(個位相加滿十了,送給十位1個十,所以十位上的數就多了1個)讓學生自己說說。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沒有把計算方法簡單教給學生,而是力求在生動的情景中讓每個孩子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加以建構,親身探索了算法的過程,理解了“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的算法,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孩子們在這節課中將通過操作實踐,討論交流等學習方法,輕松愉快的學習新知。
七、說教學評價
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學生的回答,練習的情況來評估本節課的目標是否達成,課后可以讓學生練習一些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題目來判斷目標達成的程度。
說課稿 篇5
我說課的題目是《論讀書》,它是八年級(上)第四單元拓展閱讀中的一篇隨筆。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單元選的課文都是關于“讀書妙悟”的,而《論讀書》是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的傳世佳作,是一篇精美的思辨文,對讀書的目的、方法、作用作了精辟的論述,提出了理論與時踐相結合的讀書方法。語言洗練,善于修辭,條理清楚,節奏分明,讀之朗朗上口。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提煉概括、梳理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體驗,感受讀書的樂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的設定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還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據此,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設定如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目標:
1、培養學生提煉概括、梳理知識的能力。
2、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本文的讀書觀。
3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習慣。
重點:
1體會文中出現的名言警句。
2體會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作用。
難點: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三、 教學方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品味這篇思辨文的精美,培養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充分調動他們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為此,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批注式閱讀法、朗讀法、討論探究法、卡片法等。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應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掌握生字詞。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培根大師對話。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工具: 卡片 小黑板
七、教學過程
1、談話式導入,其目的是調動學生閱讀的激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用時大約2分鐘。
2、掌握培根的有關文學常識,讓同學們自主交流搜集的資料,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用時約3分鐘。
3、整體感知,先是讓學身在閱讀中借助工具書,積累字詞,體會誦讀中的語氣、情感,再是分小組討論、分析、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分析思考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的能力。用時約15分鐘。
4、品味欣賞,讓學生邊讀邊體會經典格言,感受哲學家敏銳、精辟、深刻的見解,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用時約10分鐘。
5、拓展閱讀,通過讓學生試著寫一段讀書的感悟或體會,來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理性思維來駕馭語言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用時約8分鐘。
6、結束語,其目的是為了再次激勵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讀書習慣,用時約2分鐘。
附板書設計
目的 比喻論證
論讀書 方法 對比論證
作用 歸納論證
說明:這樣的板書簡單、明了,直觀。
說課稿 篇6
分析教材和學情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現行教材第二單元第十課。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事件十周年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的解放戰斗到底的錚錚誓言。綜觀全文,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含淚的敘述中涌動著作者對家的渴望和無盡的憂傷;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憤。細細品讀,重重波瀾,萬千感慨,那應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之時,奔走呼告,是對祖國發自肺腑的赤膽忠誠,是飽含熱淚捧出的一顆熾熱的心。這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由于年齡所限根本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這些經歷和體驗,所以有一定的難度 。但是他們有著樸素的感情,豐富敏感的心靈,教師在教之前,務必 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可以讓學生了解九一八之后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以東北富有個性的景物吸引學生,喚起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用日本侵華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刻骨銘心的傷痛來警示和激發學生。
分析教學目標
本文的重點是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我們的學生距作者所處的年代較遠,加之學生的經歷有限,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生的情感調動是學習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讀,細心的品讀是關鍵。基于以上分析,我有這樣的教學設想:
明確學習目標:
1.通過朗讀理解體味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2. 培養學生品味欣賞優美的激情的語言的能力
3.通過散文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
4.了解呼告這種形式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品味欣賞優美的激情的語言的能力。
2.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
教法和學法指導
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幾個世紀以來,那些當年被逼得走投無路的破產的中國農民,漂流到海外去謀生的當兒,身上就常常揣著一撮家鄉的泥土。當時離鄉別井的人們,都習慣在遠行之前,從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邊。他們把這撮泥土叫做“鄉井土”。直到現在,海外華僑的床頭箱里,還有人藏著這樣的鄉井土!
今天,我們也要學習的一段被迫離開自己深愛的土地后的誓言,(介紹作者創作的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縣人。著有長篇小說《曹雪芹》和《科爾沁旗草原》,成為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作家之一。
(聽錄音朗讀后果注音):
熾痛( ) 泛濫( ) 嗥鳴( ) 怪誕( ) 亙古( )讕語( ) 蕻( )
漢字:gǎo頭(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斑 lán( )田 lǒng( )
解詞:熾痛 泛濫 讕語 怪誕 亙古 默契 污穢
二、整體感知:
1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參考例子如下:
(1) 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泛濫”一詞是貶義褒用,這里是無法操縱與控制的意思,表達了作者無法控制的思鄉之情。
(2) 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切的愛,渴望回到故鄉去的迫切心情。
(3)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這聲音便是從那里來的。
表達了作者與故鄉密不可分的親密之情,須臾不可分割。
(4)這時我起來……乃是我的家鄉。
表達了作者對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與決心。
(5)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表達了作者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及甘愿為故鄉解放而奉獻一切的決心。
(6)在故鄉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沒有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因為埋藏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昔日的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誰埋藏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藏他們!讓埋藏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這正是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還有很多,學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3、面對土地,作者發出了哪些誓言?(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
我必須回去,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三、研讀課文分小組討論
1.作者在這段話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
白樺林 紅高粱 馬群 黑土地等
2.作者用了大量的詞語形容東北地區的種種事物,你覺得哪些詞語用得好,能夠引起你豐富的聯想?(可以拓展地理方面的知識)你還了解哪些東北地區的風情?
教師小結(1)本段在列舉東北景物時選擇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產時用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詞。(3)本段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感情表達更充沛,使景物描繪更形象、生動。(4)文章從聽覺、視覺、嗅覺等多角度來描繪東北景物、物產,給人以耐人尋味的感覺。
3.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與“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凡是反常之處總是格外引人注目并且令人感到困惑的。對于這些特殊的用法,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求解:一、明確該詞的本意;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最后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的含義。“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細細品味這一詞語會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于“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為什么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呢?須知,埋葬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昔日的快樂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誰埋葬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葬他們!讓埋葬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這是不是使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呢?
4.怎樣理解“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噴涌著血液一樣”等語句?
這幾句確實較為費解,因為它包含了好幾個層面的意思。
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的深層,都涌動著沸騰的巖漿,這些巖漿就是文中所說的“紅熟的漿液”。這一表層含義必須理解。那么,作者為什么會有這一種聯想呢?因為他的內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似乎正要噴涌而出!這時,充滿激情的作者就進入了寫意的層面:他用詩一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栗著、憤怒著并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
5.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6 . 請找出文中呼告的句子并加一體會
四、小結
再品全文,說說文章的感情,作者主要運用了那些技巧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
五、拓展遷移。
1談談學過本文后你有何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同學們談得都很好,希望同學們在學過這篇文章后真正經受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沿著前輩們奮斗過的足跡發奮圖強,用生命來熱愛我們的家鄉,用生命來捍衛我們的祖國。
2 作者端木蕻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之情,家鄉永遠是一個人靈寄宿之地,那么請借鑒本文的手法寫一段話表達你對家鄉的熱愛。
【【必備】說課稿范文匯總6篇】相關文章:
《冰花》說課稿范文01-15
《離騷》說課稿范文12-09
體育說課稿大全體育說課稿范文11-11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匯總六篇05-29
【必備】聘用合同范文匯總九篇09-13
【必備】聘用合同范文匯總五篇09-06
【必備】聘用合同范文匯總7篇09-01
【必備】擔保合同范文匯總5篇10-29
【必備】擔保合同范文匯總六篇10-11
【必備】擔保合同范文匯總10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