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說課稿匯編八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曲胡笳救孤城》是新教材第十冊中的一篇課文。記敘了一個歷史故事,贊頌了劉琨面對入侵強敵時的勇敢與智慧。
課文開篇先交待了時代背景,西晉末年,北部邊疆很不安寧。在這種情況下,劉琨駐守晉陽城,勇氣可嘉,也為下文智退敵兵做了鋪墊。
課文接著寫匈奴騎兵將晉陽城圍了個“水泄不通”,晉陽成了一座“孤城”。此戰,敵我力量過于懸殊,晉陽守兵不過兩千,而匈奴騎兵則有5萬之眾。在劉琨沉著指揮下,守城將士“利用有利地勢英勇抗擊,一次次打退敵人的進攻”。盡管如此,由于“援兵未到”,加上“城里兵力減弱,糧食在減少”,“孤城”晉陽仍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劉琨不能不“急得團團轉”。
然后,課文用5個自然段的篇幅,詳細描寫了一天晚上,劉琨登樓巡察,面對冷月、荒漠……他發生一聲聲長嘯,驚動了匈奴兵營。劉琨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讓人取來了匈奴人最喜愛的樂器——胡笳,對著匈奴兵營深情吹奏。劉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騎兵的思鄉情。匈奴將領眼看將士們無心戀戰,就連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傳為千古佳話。”課文就此戛然而止,顯得簡潔傳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結果,又點了題。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較強的識字能力,教師只需針對容易讀錯、寫錯的字做強調;在詞語理解上,學生已經掌握不少方法,課前已經能通過預習自主學習詞語。在課堂中,教師更應做到在詞語的運用和表達方面下功夫,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詞語的理解上。
學生通過四年多的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概括、表達、感悟的能力。作為老師除了繼續提供一些學習方法之外,還更應注意每個教學環節設計上的層次性。不僅使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吃得下,也要保證學習能力較強學生能吃得好。
因為這是一篇歷史課文,因此在設計教學環節的同時,要考慮學生的基本能力、興趣。做到讓學生不僅能進入文本,更能從文本中感悟到主人公的品質。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能在讀文中理解“水泄不通、悅耳動聽、哀傷凄婉、凄厲、四面楚歌、千古佳話”等詞語的意思。
這些詞語的理解并不只是單純的理解,可以說這些詞語貫穿整篇課文的教學。從引出課題對“聞雞起舞”一詞的理解;到整體感知各種方式對“水泄不通、悅耳動聽、哀傷凄婉、千古佳話”的理解;然后運用這些詞語進行概括全文主要內容;在研讀課文時,還將“凄厲、凄婉”進行比較;通過觀看錄像知道“四面楚歌”的意思。真正發揮詞語的作用,而不是只為理解而理解。
目標二: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把課題補充具體的方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在處理這篇課文的朗讀方面有整體感知的讀;有理解后的感悟讀;有融入自己感受的情感讀;有老師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引讀……多層次的朗讀訓練旨在讓學生披文入情、以情悟文。因為課題一看馬上就能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因此只要把課題說說具體就是文章的
主要內容。
目標三:能在研讀課文中感悟孤城凄涼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這是整篇文章的難點。因為故事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在處理這兩方面時,都設計了對關鍵詞句的品讀。如“孤城”的“孤”到底是什么意思?“冷月”的“冷”這個字讓你感受到了什么?“凄厲、凄婉”的比較等。另外這些詞句的品讀都穿插一定的能力訓練:概括能力:說說孤城的原因;想象表達能力:說說劉琨當時的想法;說說匈奴士兵聽到悅耳動聽、哀傷凄婉胡笳曲時想到了什么?使得整個文本的把握更顯深度。
目標四:知道四面楚歌的故事,感受名將劉琨的勇敢和智慧。
四面楚歌的故事通過觀看錄像,出示句子:項羽的部下聽到楚歌,想起了家鄉和親人,軍心動搖,戰斗失敗。并能根據這個道理總結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原因。在對主人公劉琨的感受和認識方面主要是通過資料的介紹,文本中描寫劉琨句子的反復誦讀,以及出示詩人陸游對劉琨的評價:劉琨死后無奇士,獨聽荒雞淚滿衣。使學生真正感受劉琨的勇敢和智慧。
四、教學設計
研究教材制定教學目標后,我對教學進行了如上設計(詳見關于教案設計部分),著力體現以下三點:
(一)多樣化教學,拓寬文本的廣度
這篇課文與西晉歷史有關,離學生的生活較遠。我們經常說語文教學要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此在處理這篇課文關于一些歷史資料方面的教學時,通過以下幾個手段:
胡笳這一樂器的認識和對西晉背景的介紹,通過看圖、閱讀史料的方式來認識;一段生動形象的錄象使學生對“四面楚歌”這個成語有較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文中適時插入的古詩品讀,既讓學生對文本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又契合了整篇課文的基調,喚起學生的舊知和對古詩文的熱愛;最后,《空城計》的推薦延伸了學生課外學習的渠道。一篇課文的容量也由此擴充。
(二)多角度訓練,增加文本的厚度
課堂短短的35分鐘始終提醒我們的是:這堂課你重點訓練什么?怎么訓練?在處理本教材時,我重點訓練學生概括、想像說話、以及推敲語言文字的能力。對全文的概括,對孤城原因的概括;對劉琨無計可施時劉琨想法的補白,對匈奴人思念親人與家鄉的內容補白;對“冷月”、“荒漠”等詞的推敲,“凄婉”“凄厲”兩詞的比較……
此外,這樣的訓練不是單一的,而是與朗讀緊密結合。有整體感知的讀;有理解后的感悟讀;有融入自己感受的情感讀;有老師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引讀……多層次的朗讀訓練旨在讓學生披文入情、以情悟文。
(三)為課文補白,挖掘文本的深度
仔細研究文本,會發現課文在某些地方運用了略寫的手法。如劉琨在城樓凝視遠方,只寫了景,而沒有寫劉琨當時的想法,這一聲聲長嘯也不知從何而來。因此在學生結合上文,知道晉陽城成為一座孤城的原因后,再讓學生結合當時的環境,指導他們想像,長嘯由來的原因就十分清楚了。
另外,匈奴人聽了胡笳曲后就退兵了,課文只用了“思鄉之情”四個字解釋原因,對學生來說太過簡單。因此,我還原給學生匈奴人在草原上的生活,與戰爭時的生活做對比,通過想像說話訓練,真正理解匈奴人退兵的原因,感受胡笳曲的魅力,從中切實感受劉琨的智慧。
說課稿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掌握有理數加法法則,并能運用法則進行計算;
2、在有理數加法法則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在教師創設的熟悉情境與學生探索法則的過程中,通過觀察結果的符號及絕對值與兩個加數的符號及其絕對值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分類、歸納、概括的能力。
2、在探索過程中感受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到通過師生合作交流,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獲得數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境,理解數學的意義與數學實際應用。
二、教學重點
會用有理數加法法則進行運算。
三、教學難點
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
四、教學方法
探究法、引導發現法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導學案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小明沿著一條直線,先走兩米,又走了三米,能否確定小明現在位于原來位置的哪個方向,與原來位置相距多少米?請把你們認為可能的所有答案說出來。
(二)探究新知
1、大家開始畫數軸,以原點為起點,規定向右的方向為正方向,向左的方向為負方向。
(1)若兩次都是向右走,很明顯,一共向右走了5米。
記作:(+2)+(+3)= +5
(2)若兩次都是向左走,很明顯,一共向左走了5米。
記作:(-2)+(-3)= -5
(3)若第一次向右走2米,第二次向左走3米,在數軸上,我們可以看到,小明位于原來位置的左方1米處。
記作:(+2)+(-3)= -1
(4)若第一次向左走2米,第二次向右走3米,在數軸上,我們可以看到,小明位于原來位置的右方1米處。
記作:(-2)+ (+3)= +1
2、從剛才畫數軸的過程中,我們知道了加法實際上是相繼活動的合并。我們可以借助數軸來得知兩個有理數相加的結果。請模仿剛才演示的過程,向右表示加數中的正數,向左表示加數中的負數,在數軸上表示兩個數相加的過程,得到結果。
1、(-4)+ (-1) 2、 (+5)+(-3) 3、 (-4)+(+7) 4、 (-6)+3
3、通過實踐,我們發現,能借助數軸很方便地得知有理數加法結果。但對于如1700 +(-1800),1.2 +(-5.34)這樣的數字在數軸上就不容易表示出來了,怎樣才能迅速準確地計算出來呢?
師生討論、歸納出有理數的加法法則:
①同號兩數相加,取相同的符號,并把絕對值相加;
②絕對值不等的異號兩數相加,取絕對值較大的加數的符號,并把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
除此之外,有理數相加,還有其他情況
(1)第一次向左走3米,第二次向右走3米,則小明仍位于出發點。
記作:(-3)+(+3)= 0
(2)第一次向右走3米,第二次向左走3米,則小明仍位于出發點。
記作:(+3)+(-3)= 0
(3)第一次向左(向右)走了3米,第二次在原地不動,則小明位于原來位置的左方(或右方)3米。
記作:(-3)+0 = +3 或(+3)+0 = 0
歸納為:
③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相加得0;
④一個數同0相加,仍得這個數。
(三)運用新知
1、例題講解:(利用多媒體展示)
例1: 計算下列各題:
(1)180 +(-10); (2)(-10)+(-1);
(3)5 +(-5); (4)0+(-2)。
教師引導學生先觀察符號特征,再教師示范寫出過程,并強調題的類型每一步的理由。
解:(1)180+(-10)(異號型 )
=+(180-10)(取絕對值較大的數的符號,
=170 并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
(2)(-10)+(-1) (同號型)
=-(10+1) (取相同的符號,并把絕對值相加)
=-1
對于(3)、(4) 小題,讓學生解答。
在講完例題后,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剛才做題時的基本思路。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提煉為三句話:①確定類型、②確定符號、③確定絕對值。
2、練習
(1)(口答)確定下列各題中的符號,并說明理由:
①(+3)+(+6); ② (-6) +(-7)
③ (+12)+(-7) ④ (+5)+(-10)
(2)計算下列各式:
①(-25)+(-7); ②(-13)+5;
③(-23)+ 0; ④ 45 +(-45)。
(3)土星表面的夜間平均溫度為-150度,白天比夜間高27度,那么白天的平均溫度是多少?
(4)某升降機第一次上升6米,第二次下降7米,第三次又上升5米,此時升降機在初始位置的_____方(填"上"或"下")相距____米。
(四)課時小結:
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2、對于這節課你有什么困惑?
(五)布置作業
課本練習1題、2題。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這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比較少見的一篇闡明道理的議論文。文章首先開門見山提出作者的觀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然后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學生: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課文共四個自然段,根據擺出觀點,舉例證明,點題作結的大體結構我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扣題立論,作者以問句開篇,引出中心論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接著強調指出,古今中外的每一個成功者都是依憑勤奮獲得成功的。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舉例證明。作者例舉了一古一今的兩個典型事例來證明開頭所擺出的觀點。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總結全文。這一部分緊承上文,強調今天仍然不能忘記"勤奮"二字,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有所貢獻。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整體素質,也為了實現"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這一目標理念,我對教材進行了創造性的組合,使學生做憑借了教材,又不拘泥與教材。所以本節課的主要模式為自主探究型閱讀教學模式。
由于本課是《說勤奮》的第二課時,學生已經對課文有了較多的了解。因此,本課的教學開展緊緊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這一論點,構建學習板塊,系統組織教學。通過教師組織學生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結合司馬光的具體事例,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咀嚼,理解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主要采用學習的遷移,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同樣討論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2、學法:現在人們對教育的要求已經轉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學會。為此我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小組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我教學生用"讀""思""議""悟"的方法學習本課,仔細品味重點段、句、詞,體會文中的情感。這種方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鍛煉了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的認識,針對新課標對中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的道理。
3)教育學生從小要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四、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說理性很強,通過具體事例來論證所提出的論點,因此,我把文章2、3兩個自然段的學習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并把理解"手中的鮮花""汗水和心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詞句的意思作為教學的難點。教育學生從古今中外的名人身上體會他們的勤奮,從而讓他們明白只有勤奮長大了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五、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大致這樣設計了教學過程:
1、明確中心,學習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
(2)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討論:"鮮花"在這里指什么?(他們所取得的成就) "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艱辛的勞動)
(3)比較: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第二句話更加具體,通過"古今中外""每一個""都是"說明了無數的事例證明了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
2、研讀事例,學習第二段
從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馬光的勤奮的?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躲"、"一遍又一遍"、"滾瓜爛熟"、"警枕"體會司馬光一生勤奮,最終取得了成功,編成了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3、學法遷移,學習第三段
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的詞句畫出來:(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呢?(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3)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4、拓展練習
引導運用本文的寫作方法(擺觀點——舉例子——總結),勸勸兩位學生:(1)我天生聰明,所以不需要勤奮也一定能成功;(2)我基礎比較差,恐怕再怎么努力也趕不上聰明的同學,也就不想努力了。
六、板書設計:
16、說勤奮
勤奮 理想橋梁 觀點
司馬光 編成《資治通鑒》
童第周 完成蛙卵剝離手術 舉例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梅花魂》是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文章。該單元雖然體裁不同,但各自表達了古今中外不同人物相同的思鄉、戀鄉、愛國之情。本課是歸國華僑陳慧英所作,通過回憶自己和外祖父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經歷,一個個小故事,表達了對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懷念,歌頌了華僑外祖父心系祖國、眷戀祖國的深厚情感。課文在寫作上有以下特點:首尾呼應,結構嚴謹;語言凝練,中心突出;借梅花來表情,蘊意深刻,在教學中應注意把握,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圍繞本文特點及新課程標準中三維目標的要求,確立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認識并掌握生字,讀寫、積累新詞
2、了解課文“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特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通讀全文。
3、理清課文脈絡,概括主要事件。
4、理解梅花品格及梅花魂的含義,體會華僑老人愛梅愛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體會梅花的品格及梅花魂的深刻含義。
2、理解華僑老人愛梅花,并在愛梅花中寄托的深刻愛國感情。
四、說教學過程。
新大綱指出:語文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不僅要抓住導入這一環節,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以富有啟發性的語言,調動學生讀的興致。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在讀中品評語言,感悟語言。如此才能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使學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升華。其次,確立以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作為突破口,抓住文章的重要內容,找準想象點,引發學生通過聯想把閱讀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經驗連接起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豐富閱讀的內容。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定為:知點練習;重點掌握;難點突破。教學時間設定為2課時。
課前,布置學生進行預習,獨立學習新課內容,熟讀課文,利用字典、聯系上下文解決字詞障礙。
第一課時
主要由三個教學環節完成。
第一環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興趣。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寒梅傲雪的圖片,在《紅梅贊》的歌聲中(配歌詞)教師語言導入:梅花自古以來都是文人墨客筆下贊頌的對象,想: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卜算子 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
這樣優美的詩句可謂字字含情,句句鏗鏘。引入課文。
第二環節:檢查預習情況,正字正音并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生字: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
新詞:
訓斥:訓誡和斥責。
玷污:弄臟。
鄭重:嚴肅認真。
眷戀:對自己喜愛的地方深深地留戀。
頗負盛名:頗,相當地。負,享有。盛名,很大的名望。頗負盛名,有很大的名望。
五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因此,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圍繞“課文講了幾件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脈絡,鍛煉歸納概括能力。一篇文章,初讀之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弄懂講了什么人,什么事,為什么要寫這些事?都明白了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理解課文的主題,表達的思想感情等更深層次的內容。本課根據:現實-回憶-現實,分成三個部分。在第二部分中又具體寫了五件事。如何啟發學生準確地把這五件事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也顯得很重要。(每一件事的轉換都會有一些提示語、過渡語,可提示學生學會尋找,歸納。)
第三環節
細讀課文,在充分的閱讀中加深感知。在這一環節中可以采用齊讀法、分讀法等。可讓學生找出令自己印象最深的段落來讀一讀,并說說為什么。在語文教學中,讀,是一種學好語文的不可缺少、不可忽視的手段。讓學生多讀,多說,既可培養其語感,又可提高朗讀能力,寫作能力。
第二課時
這一課時,主要是用來突破重難點,提高能力。
結合課文內容和學生實際,(這是一個生本班,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問題,踴躍回答)本課采取問答法、討論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一、 回憶主要事件
教師語言導入:梅花自古以來都是文人墨客筆下贊頌的對象,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文中外祖父對梅花更是情有獨鐘,請同學們略讀課文,圍繞梅花作者回憶了哪幾件往事呢?(展示:珍愛墨梅圖,贈墨梅圖、贈梅花絹)其中哪幾件事情是融合在一個事情背景下闡述的?
(設計意圖:這是篇回憶錄,選取了外祖父幾件關于梅花的往事,回顧課文,有助于把握課文重點,為進入文本打下鋪墊。)
二、品梅花之秉性,悟愛國之深情
第一步:了解我第一次受訓,學習第三自然段
在我的印象中,外祖父一向和藹可親,可是有一次他大發脾氣,使我又害怕又奇怪,我為什么害怕,為什么而奇怪?學生讀課文談體會,生交流中談到害怕的原因是我玩耍時不小心弄臟了墨梅圖,外祖父拉下臉訓斥媽媽。老師追問:從哪里看出外祖父愛惜這幅墨梅圖?生抓住:惟獨、分外、碰不得、訓罷……抹凈。這些詞句體會。當交流到奇怪的原因是一枝畫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第二步:品味爺孫倆難忘的一課,學習4-13自然段
有一天,媽媽告訴我回國的消息,當我詢問外祖父是否回去時,外祖父竟嗚嗚地哭了,離別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把我叫到書房里,給我上了人生中難忘的一課,(出示插圖)他對我說了些什么呢?外祖父說得話有幾層含義,結合課文,談談你對梅花秉性的理解。生交流分層情況:三層、四層都可以,只要說得有依據。
梅花的秉性集中在2-4句:這里指導扣關鍵詞:4個愈和3個最。由梅花而聯想到中華民族許多有氣節的人物,老師追問:你聯想到哪些英雄人物?他們和梅花有什么聯系?接著讓學生在對這兩點理解的基礎上再聯系到外祖父5,他不僅僅是說給我聽,而是表白自己的心跡,他就是這樣一個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國人。
(設計意圖:談梅花這一段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先從內容入手,理清條理,再抓梅花與民族魂之間的關系,梅花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最后再回到外祖父的品質上來。這樣始終圍繞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和情感主線。)
第三步:體會外祖父深情地流淚:學習2-15自然段,抓愛國主線
外祖父贊譽梅花頂天立地、堅貞不屈的秉性,可是有件事卻時刻牽掛著他的情素,每當想起就不禁潸然淚下,讀全文,找找外祖父幾次落淚,分別在什么情況下流淚?幾次落淚給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生交流共有三處,第一次叫我讀唐詩宋詞時,讀到思鄉的詩句時情不自禁流淚。此刻外祖父想到了些什么?由此體會外祖父時刻牽掛祖國,心系祖國。并指導朗讀讀出外祖父的傷感、憂郁之情。第二次,當我告訴外祖父回國的消息時,嗚嗚大聲哭了起來。從開始看見外祖父哭,我傻傻地笑,而現在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讓學生補充省略號的內容。聯想此時的我會想些什么?第三處在送別時贈送我手帕時淚眼朦朧,這里對外祖父的外貌作了特寫,讓學生讀描寫外貌的句子,談談自己的體會。生會想到外祖父老了,已無法達成回國的愿望了,但他的心會隨我一同回去,回到他魂牽夢繞的祖國。
(設計意圖:旅居海外的外祖父愛花之情,更是亙古不變的愛國情。我緊緊扣住了外祖父的三次落淚讓學生感悟到海外游子的愛國心。作者在描寫這幾次落淚時也伴隨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學生感悟時也有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另外每次展開的學習活動也不同。第一處是讀中悟,第二處是想象悟,第三處是談體會。活動實現了由積累到表達感悟的過程。)
三、推敲課題,學習寫法
1、設疑:文章為什么以《梅花魂》為題,換成其他題目可以嗎?為什么?
教師小結:外祖父愛梅花,更把這種愛梅花之情寄托在愛國之情中,所以它是文眼所在。
2、讀讀開頭和結尾,想想他們有什么聯系?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教師小結:開頭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著回憶了外祖父的件具體事情,結尾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愛國之情,首尾呼應,結構嚴謹。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結束語:梅花有魂,人有情,外祖父就是那千千萬萬僑居在海外的游子的縮影。那份對祖國真摯的情感將不斷鼓舞著我們。
四、作業布置:
1、假如你是課文中的小女孩鶯子,在外祖父訓斥媽媽、抹凈梅圖時,你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寫下你的感受或行動。
2、選擇課文中讓你感動的語句。
五、板書設計
梅花魂
(民族魂)
黯然 分外 失聲
淚下 愛惜 痛哭
愛國心
臨別含淚
送圖遞絹
說課稿 篇5
《泉水》是一篇短小精悍、平凡卻溫馨感人的美文。故事講述的是清泉從石縫沖出來,流向山腰的水池、山間的平地、山坡的果園、靜靜的山谷帶給伙伴溫暖甘甜的泉水,給朋友帶來快樂和幫助。文章無華麗的詞藻,但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卻告訴人們在他人需要幫助、溫暖時我們應伸出熱情的雙手,獻上火熱的心,讓這個世界充滿愛。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認識泉水一文中的生字、詞。
(2)培養學生看圖說話,串詞成句的能力。
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3)體會泉水一路奉獻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泉水一路奉獻的精神。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學會串詞成句的能力。
【教學準備】
為了使本節課的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達到最佳的整合,教學設計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主導,在PPT演示中集文字、圖片、FLASH動畫、音樂于一體,給學生自主探究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加上教師適時點撥把欣賞精美的圖片與說話、寫話練習結合起來,有效加強了語言文字的訓練。本課教學,靈活整合運用網絡及多媒體提供的豐富資源的交互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創新發展的火花。
【教學流程】
一、圖片導入,揭示課題
1、演示PPT圖片,引導學生說出本課要學習的課題“泉水”。
2、簡要介紹泉水方面的知識及泉水的作用。
二、看圖說話,串詞成句
1、認識圖片上的幾個詞語:一股、石縫、哦。
2、看圖說話,寫出關鍵詞:丁冬、泉水、石縫......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把這幾個詞串成一句通順的話。然后再比較作者是如何寫的。在比較中發現,如何才能把觀察到的內容寫得更精彩。
3、知道泉水是從哪里來的。(從石縫里沖出來)
三、承上啟下,講解下面幾幅圖片
1、出示圖片,根據前面學到的串詞成句的能力,觀察老師展示出來的四張圖片,張圖片寫出一段話。其格式為“***在干什么泉水說:“*吧,*吧,我的水很*,很*,*得可以怎樣。”經過這樣的訓練,進一步鞏固學生寫作的能力。把作文教學融入課堂教學之中。為以后的作文教學打下基礎。
2、體會泉水的無私奉獻精神。
3、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重點體會泉水說的話。指導學生讀好下面的詞句“來吧,來吧,很清很清;很多,很多;很甜,很甜.....”.等。
3、讀懂全文。明白泉水從哪里,中途又流經了哪些地方,最后又將到哪里去。讓學生理清文章脈落,便于背誦。
四、放FLASH動畫,學生跟讀課文,升華情感。
【板書設計】
看圖說話
關鍵詞:泉水 石縫 丁冬
串詞成句
一股泉水從石縫里沖出來,發出丁冬丁冬的響聲。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鄧稼先》是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課文大多是記載、評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跡的傳記類文章。本文選自1993年8月21日《日報》,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將鄧稼先的生平、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描寫、評價,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和對民族的偉大貢獻,高度頌揚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獻身國防科學的崇高情懷。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系”,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 抓住重點句段,理解文章豐富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標: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感情和贊頌鄧稼先獻身國防事業的崇高精神。 根據課文語言結構多變的特點,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研究文章的句式變化及其作用,難點放在學習文章布局謀篇的特點上。
二、說教法
依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讀,讀出感情來才能體會強烈的愛國情感和獻身科學的情懷。
2、 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三、說學法
1、五步閱讀法。①朗讀課文,整體感知。②思讀課文,理清思路。③悟讀課文,深層探究。④美讀課文,品味賞析。⑤頌讀課文,體會深情。將“整體到具體再回到整體”的思路體現在這個教學方法中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程序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由鄧稼先與楊振寧的照片導入本課。
2、資料匯總,了解作者及背景:學生將搜集的資料展示,教師可作適當的補充,用課件的形式展示出來。
3、閱讀課文,走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弄清文章各部分的側重,交流感受。
⑵思讀課文,理清思路
討論:六部分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
⑶悟讀課文,深層探究
質疑問難,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⑷美讀課文,品味賞析
品味語言,引導學生發現文章的美點
⑸頌讀課文,體會深情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4、延伸拓展,深情告白
⑴任選一個角度對這位科學家說點什么。
⑵學過此文,你對人生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5、布置作業,結束新課
(1)、積累字詞、抄寫動人的句子。
(2)、自擬題目,寫一段文字整理自己的感想。選擇你最喜歡的一位科學家,為他(她)寫一篇小傳。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本課是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的主題是“身邊的變化”,主要是讓學生從生活的改善、用品的改進等日常生活中細小的變化,知道動手動腦的重要性,明白勞動創造幸福的道理。本課通過“故事園”、“交流會”、“小舞臺”等板塊,讓學生知道他們現在舒適便捷的生活離不開自己的家人以及各行各業的叔叔、阿姨的辛勤勞動;懂得樣樣變化離不開雙手,幸福要靠勞動來創造的`道理。
“故事園”以丁丁在生活中發現的一連串問題:熱氣騰騰的早餐會自己出現在餐桌上嗎?報紙和牛奶是怎么來的?滿地紙屑和樹葉的馬路會自己變干凈嗎? 通過討論讓學生初步了解到原來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是來之不易的;甚至一些平時不太注意的細小變化也是人們辛勤勞動的結果。“交流會”是運用教材上的三幅圖作提示,引導學生發現身邊一些平時不太注意、容易忽略的細小變化,讓學生領悟到原來這樣細小的變化都要用辛勤的勞動換來。“小舞臺”把所學的內容用兒歌的形式加以總結,是對本課教學目標形象化的概括,懂得“樣樣變化離不開雙手,幸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道理。
二、說學情。
如今的孩子生活是幸福的,便利的生活,家人的關心對他們來說,似乎已成為了“理所當然”,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發現美好生活來之不易、關注起自己身邊的細小變化,懂得“樣樣變化離不開雙手,幸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道理,并通過自己動手,體驗勞動帶來的快樂。
三、說目標。
根據課程要求及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道自己便利舒適的生活離不開人們勤勞的雙手。
2、懂得“樣樣變化都離不開雙手,幸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道理。
3、能夠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樂于為他人服務。
4、初步感受勞動的快樂。
四、說教法。
1、問題探究法:
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本課原本就是圍繞丁丁的一系列問題展開的:熱氣騰騰的早餐會自己出現在餐桌上嗎?牛奶和報紙是怎么來的?馬路怎么變干凈了?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明白自己便利舒適的生活離不開人們勤勞的雙手,樣樣變化都離不開雙手。
2、故事感悟法:
一年級學生都愛聽故事,利用故事中的情節,對學生進行教育,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本課中,解答了丁丁的問題,交流了身邊的變化后,讓學生聽《兄弟種瓜》的故事,再交流你想跟哥哥說什么,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變化要靠雙手,幸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3、實踐體驗法:
通過自己動手做一做的親身實踐,使學生回歸社會,增強教育的時代感和現實性,使學生深切體會勞動的光榮與快樂!
五、說學法。
1、觀察調查法: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我讓學生調查牛奶、報紙是怎么來的,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東西原來也是來之不易的,從而讓學生知道幸福生活要靠勞動創造。
2、實踐學習法:
選擇一些合適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的事情,讓他們親自動動手,感受勞動的快樂。對于學生的勞動成果可當場點評,以激勵學生的勞動熱情。
六、說實施。
本堂課的教學活動分七個環節組織:
1、談話,引出課題。
低年級的學生比較熱情好客,喜歡熱鬧,我有意創設一個情景,告訴學生今天有一個小朋友要參加我們的課,你們歡迎嗎?他有什么事呢?設置懸念,這樣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又很自然地引出了課題。
2、聽故事,討論問題。
對于課本中的“故事園”,我發現第一幅圖:到牛奶箱中拿牛奶不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因為現在訂牛奶的家庭幾乎沒有,一般都是到超市購買,因此我對教材內容稍作變動。同時我又對教參中把這四幅圖的內容都概括為身邊的一些細小的可喜的變化深感疑惑。我認為早餐、報紙、牛奶的出現并不是變化,因此在教學中我把這三個問題作為一個板塊先解決。通過觀看學生家長做早餐的錄像,交流課前了解到的牛奶與報紙的來歷,讓學生明白:原來自己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東西是來之不易,都是家人和各行各業的叔叔阿姨辛勤勞動的結果。然后討論馬路問題,引出生活中一些細小的變化也是人們用雙手來創造的。為“交流會”作鋪墊。
3、找變化,聽故事,明道理。
通過馬路問題的討論,學生已知道生活中一些細小的變化離不開人們的辛勤勞動,我適時地安排了“交流會”。首先讓學生看書上的例圖,說說發生了什么變化,是怎么發生的?這對他們有提示作用。然后,學生就能舉出生活中的更多例子。在這部分的交流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引導學生觀察一些平時不太注意,容易忽略的細小變化,讓學生領悟:即使那么細小的變化都要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然后聽《兄弟種瓜》的故事,通過你想對哥哥說什么這一問題的設計,教育作用就輕輕松松地實現了。這種寓教于樂的教育形式在四十分鐘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十分有效地達到了教育的效果。此時,兒歌的板書在教學中已自然完成,學生通過兒歌的朗誦,將本課的主題進一步內化。
4、動手做,體驗快樂。
明理后,我出示一組小朋友為自己、為他人服務的照片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愿意用雙手做些什么?當他們蠢蠢欲動時,讓學生動手做一做:修補圖書、剝豌豆,在《勞動最光榮》的歌聲中,課堂氣氛活躍,同時使本課主題得到了深化。在學生積極參與后,說說體驗,感受勞動的光榮與快樂。
說課稿 篇8
大家好。
40%的淘汰率。我想,這個數字對于每一個參加這次說課比賽的老師來說,都是一個讓人緊張,甚至憋不過氣來的空前壓力。尤其是對于我這個來自鄉鎮小學的老師,哪里有城區老師們經常上展示課的豐富經驗呢?
說實話,我很緊張。但是,我還是來了。因為,我是跟著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的腳步來的。《孔子拜師》(板書:孔子拜師)孔子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不遠千里,從曲阜風塵仆仆、風餐露宿幾個月,也要到洛陽向老子求學。我這點路算什么呢?我很榮幸,今天能認識各位評委老師,希望能夠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你們的熱心指點。謝謝你們。
《孔子拜師》是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中有兩個人物,兩條線索。一條是以孔子不遠千里、風塵仆仆拜老子為師為主線,另一條以老子(板書:老子)誨人不倦為暗線,兩條線索相輔相成,互為滲透,成就兩位大家一段學無止境、惺惺相惜的佳話。
我的主要策略是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品讀課文,積累語言,通過聯想體會孔子行程的艱難,意志堅強和老子的高尚品德。
第一個環節是了解老子和孔子。對于八九歲的三年級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對于孔子、老子略有所聞,但知之甚少。因此開課時,師生交流對孔子和老子的了解,增進學生的認識,激發學習課文的興趣。
第二個環節是初讀課文,感知內容,認讀生字詞。學生自由讀課文,初步了解故事內容。為了幫助學生認讀生字詞,我出示了“風塵仆仆”“風雨兼程”“風餐露宿” 等重難點詞語,讓學生讀準字音,認讀生字,了解詞語的基本意思。我鼓勵學生讀詞語也要讀出對詞語的理解來。比如:“風餐露宿”一詞,聯系上下文和生活來感受孔子一路上的艱辛。把這些詞語放進課文再讀,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特別是最后一段話“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引領學生抓住關鍵信息,勇于質疑,帶著問題研讀文本,并由此自然過渡到第三個環節。
我設計的第三個環節是圍繞中心,品讀感悟。怎樣體會孔子一路上的艱辛?我引領學生讀相關句子,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重點詞語。如抓住“終于” (板書:終于)一詞,提醒學生聯系上下文的描寫來體會。引導學生通過恰當的語氣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達到以讀促悟,以悟促讀。
我把了解孔子拜師的過程,體會孔子謙虛好學(板書: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板書:誨人不倦)的高尚品行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因此,光是帶領學生把文本讀通順,從字面上了解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一方面反復品味人物的語言、動作,另一方面深入人物的內心,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
基于這一點,我設計了第四環節——小練筆:
洛陽城外,老子遠遠地看見孔子來了,他想
就要到洛陽城了,孔子心里想
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展開自己的想象,補充兩人的心理活動。人物的內心恰恰是文本所沒有呈現的,給學生練筆提供了一個契機。通過想象、寫作、交流,同學們不僅做到讀寫結合,實現了真性情寫作,把孔子的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老子的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感受到了,而且潛移默化地將中華傳統美德進行了內化,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搭建了平臺。
我的第五個環節是升華情感,拓展延伸。我從兩個方面來做。一是誦讀、理解課后列舉的幾句傳誦最廣的孔子名言:
1、溫故而知新。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二是向學生推薦、誦讀兩句老子的名言: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
通過這樣的拓展,學生對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的認識,讓學生親近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最后在誦讀這些閃爍著先哲圣賢們智慧的名言中結束本課時的學習。謝謝大家。
【實用的說課稿匯編八篇】相關文章:
《釣魚的啟示》說課稿匯編15篇12-18
《釣魚的啟示》說課稿匯編15篇12-18
實用的赤壁賦說課稿四篇06-21
實用的赤壁賦說課稿3篇05-21
散步說課稿匯編15篇11-10
魯迅《燈下漫筆》說課稿匯編12-22
英語說課稿匯編15篇11-14
實用的蘭亭集序說課稿4篇06-19
實用的蘭亭集序說課稿3篇03-24
木蘭詩說課稿(匯編9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