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說課稿模板(精選13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實用的說課稿模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小橋流水人家》是人教版教材第九冊的一篇略讀課文。看到題目,不由想到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句子“小橋流水人家”。課文的作者開篇如詩的幾句話,勾勒出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寫意畫──小溪潺潺繞村莊、楊柳依依垂水面、水鳥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調美麗而纏綿;接著話題一轉,寫了小橋流水人家的人們恬淡、閑適的生活情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無“鬧市”之亂耳,無“疲憊”之勞形,有如世外桃園;結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綿綿不絕的懷戀和思念。
本文的顯著特點: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一個“愛”字通貫全文:“我愛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幾間矮小的平方,我出生的那間臥室,光線很暗,地面潮濕,但我非常愛它。”這種愛不須任何理由,沒有任何功利的色彩,只因為它是“我”的老家,“我”就愛它,低矮的平房,陰暗的光線,潮濕的地面,都改變不了“我”的愛。這種愛,是歲月侵蝕不了的,是記憶遺忘不了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二、說目標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理解生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鄉之情的。
4、欣賞課文中優美的語言,積累優美詞句。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
三、說教法
1、用馬致遠的詞導入新課,檢查預習情況。
2、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作者對故鄉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懷?
體會文章表達思鄉感情的方法。
重點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受作者家鄉的美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達方法。在文中有作者深情的往事回憶,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讀書時要指導學生注意體會。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把優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讀成誦,摘錄下來,以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四、說教學流程
(一)導入揭題
1、出示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全班齊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3、導入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以曲中的句子為題“小橋流水人家”。
(二)檢查預習
1、回憶預習的六步驟。
2、自讀課文。
3、檢查詞語。婀娜 干涸 點綴 流通 舒服 印象 螃蟹 粼粼 波紋 唱和著 清澈見底 依依多情 日出而作
日入日息 守望相助
4、分節讀課文,文章表達我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細讀課文,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完成下面要求
1、作者對故鄉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懷?
默讀課文,邊讀邊畫。難忘的景,如課文的第一段。難忘的事,如捉魚蝦蟹、丟花、采花等。
同桌互相交流。
練習朗讀。
2、體會文章表達思鄉感情的方法。
(1)出示句子,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
A、清晨,可以看到太陽從后山上的樹叢里鉆出來。夏天,涼爽的清風從南窗里吹進來,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東窗可以望到那條小溪和小橋,還有那幾株依依多情的楊柳。(在作者眼里,家鄉的日出是美的,清風是美的,小溪小橋是美的,楊柳也是美的,家鄉的一切都是美的,作者借景物的描寫,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和思念之情。)
B、我和一群六七歲的小朋友,最喜歡扒開石頭,尋找小魚、小蝦、小螃蟹。我們并不是捉來吃,而是養在玻璃瓶里玩兒。(兒時的趣事,仍記憶猶新,對家鄉太有感情了。作者回憶往事,來表達思念之情。)
C、我愛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幾間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間臥室,光線很暗,地面潮濕,但我非常愛它。(作者出生的平房雖然矮小潮濕,但它是作者的老家,是作者的出生地。作者愛老家,不須任何理由,愛它沒商量。這里直接表達作者對家鄉的愛和思念之情。)
(2)自讀課文,寫一寫作者表達感情的。
(3)全班交流。
(四)拓展:欣賞學生習作,進一步體會通過具體的人、事、景、物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孫悠揚寫的:
有一次晚飯后,我陪爺爺出去散步。一列從泰安開往辛店的火車呼嘯而過,爺爺停住了腳步,遠遠地凝視著火車,久久不愿離去,眼里差點兒流出淚來。爺爺想老家了。
湯心怡寫的:
四歲那年的國慶節,我跟著爸爸去爺爺家。爺爺家的石榴熟了,紅中帶黃。石榴仿佛是一個胖娃娃,咧開嘴在傻笑,還有的笑破了肚子,露出了籽兒。我剝開石榴,一顆顆水靈靈的籽露了出來,它們整齊地依偎在一起,仿佛是一團晶瑩的紅色汁水,令人饞涎欲滴。我迫不及待地摘下了一顆品嘗了起來,甜津津、酸溜溜的,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好吃極了。
于皓然寫的:
玉米成熟了,綠綠的葉子里露出了金黃色的“小牙齒”。玉米的頭型最帥,長著一撮棕色的毛,真是人見人愛。
把成熟的玉米收到家里,扒了外皮,曬在院子里,那時,我最高興了,因為姥爺讓我們光著腳丫在玉米上玩。為了防止玉米到處亂滾,姥爺在外邊圍了一道玉米墻,盡管墻只有五六個玉米高,但還是能防止玉米到處亂滾的。我在玉米墻里又是打滾,又是跳,還躺在上面裝睡,開心極了!
(五)積累優美的詞句,讀老師寫的文章《棗樹情》。
兒時的記憶里,老家只有三間北屋,二百多平米的院子里,栽的最多的是榆樹,其次是梧桐樹、香椿樹、臭春椿。棗樹只有一棵,長在院子的西南角上。
聽母親說,這棵棗樹是我已過世多年的三叔七歲那年栽的,當時,院子里沒有房子,是個空院子。
這棵棗樹在三四十年的風風雨雨中,默默地見證了一戶人家從無到有的全過程。樹的主干只有碗口粗,一米多高,主干上分了三個杈,三根主枝直立向上,又分了數不清的小枝。茂盛的樹冠遮住了小半個天井。
我的小妹妹比我小八歲。她小時候喜歡看書,喜歡聽故事,喜歡唱歌,但不喜歡跳房、踢毽子之類的活動。棗樹成了她的專用“健身器”,天天掛在樹杈上打提溜兒,練蹬腿功。她雙臂緊緊抱住一根樹杈,全身掛在樹干上,腿彎曲著蹬上蹬下,仿佛潛水員從深海里向海面上游。
每年春末夏初,棗樹開始長葉開花,小米粒大的綠花苞,藏在葉子中間,和葉子一樣的顏色。棗花開的時候,不能說是香飄十里,但整個院子浸在濃郁的花香里。大約兩周,棗花開始謝了,黃黃的小花鋪在地上,好似下了一場場的棗花雨。
麥收過后,樹上就能看見豆粒般大小的綠棗了。有一年,我踩著麥浪垛偷摘小綠棗吃,把麥垛踩得漏了雨,挨了母親的打。日子一天天過去,棗兒在我們姐妹幾個的偷吃中,從豆粒大,長到花生米大……陰歷七月,棗兒的個頭基本長足了,有圓圓的核桃那么大了。它綠中透著黃,油亮亮地掛在濃密的綠葉間。這時,母親會說,棗兒開瓤了,好吃了。可是,低矮的樹枝上,已所剩無幾了。
過了七月十五,棗兒紅鼻了。每天早晨,我們都爭著第一個到院子里揀拾夜里被風吹落在地的棗吃。七月底,棗真熟了,母親會選一個周末的下午,讓我們用長長的蚊帳竿子打棗。“狠狠打,把能打下來的葉子和枝子都打下來,讓它歇歇乏。”母親說著,我們姐妹幾個便手舉竿子,各人一片,就像對待階級敵人一樣,一下一下狠狠地抽打起來,伴著噼哩叭啦的響聲,棗、葉子、短枝紛落一地。揀拾出棗來,放在事先備好的筐里,不等我們擦擦汗吃上一個,母親便吩咐著東家半瓢,西家一勺地送,半個村子的老老少少,都能吃到我家圓圓的甜棗。
我們姐妹幾個長大了,家里的經濟條件好起來。西墻邊蓋了三間西屋,低舊的三間北屋也修拆成五間高大的廈屋,東墻邊蓋了兩間東屋,緊挨東屋的南頭建上了高高的大門樓,南墻邊搭起了一溜兒棚子,天井變成了平坦干凈的水泥地,老家的院子成了一個象模象樣的四合院。可是,院子里唯一的那棵棗樹,早已蕩然無存。
近幾年,一種個大、甜脆的冬棗上市了。這可是農業高科技的新產品。年年秋天,我都給母親買冬棗。母親吃著甜津津、脆生生的冬棗,總會深情地說:“咱家那棵棗樹上的棗,也這么甜,也這么好吃。樹,刨了可惜了!”
院中的棗樹,成了母親晚年的最深記憶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及學生分析
1、教材分析
《數的奇偶性》這一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數的認識及四則運算、奇數和偶數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主要安排了兩個活動:活動一:通過主題情境,讓學生發現小船“奇數次在北岸,偶數次在南岸”的規律,對學生進行畫圖、列表等解決問題策略的指導。活動二:探究加法中奇偶的變化規律。通過兩個活動訓練學生學會運用數的奇偶規律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從而培養學生養成科學的研究態度和學習方法,拉近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體會到學有生命的數學,學有價值的數學的樂趣。
2、學生分析
五年級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進行小組合作和交流時,大多數學生能較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主張和見解。絕大部分學生愿意通過自主思考,小組內和全班范圍內交流的學習方式來提升自己對問題的認識。但在學習中,教師必要的引導與幫助也是他們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
二、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且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因此,根據對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經驗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嘗試用“列表”“畫示意圖”等解決問題的策略發現規律,運用數的奇偶性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這個目標我將在第二個環節落實。
2、經歷探索加法中數的奇偶性變化的過程,在活動中發現加法中數的奇
偶性變化規律,在活動中體驗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這個目標將落實到第三個環節。
三、教材處理
教學重點:嘗試用“列表”“畫示意圖”等解決問題的策略發現規律,運用數的奇偶性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難點:在活動中自主探索和發現奇偶性變化規律的策略。
教具學具的準備:
1、故事引入(小船擺渡)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
2、創設操作情景,(翻硬幣、翻紙杯、抽獎等)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能力,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價值。
四、教學流程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基于這個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以數學活動為線索安排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自主的參與探究和交流,具體設計如下: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教材中“劃船”這個教學情境對于班級的學生來說,離他們的現實生活比較遠。因此,我通過《兔子與狐貍》這個童話故事,將教材中小船擺渡的情境有機地融入到故事中:小兔子是怎樣回答的,是否會被狐貍吃掉,深深的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了他們主動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劃船中的奇偶性
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猜猜看小免子回答的是南岸還是北岸,再動手來驗證自己的猜測,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使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到可以應用數的奇偶性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加以升華——在學生匯報時重點引導學生運用“列表”、“畫示意圖”等方法去發現規律。在這部分的練習中,出示書上的試一試讓學生填一填,再自已動手驗證,從而使學生發現翻動奇數次與開始狀態相反,偶數次與開始狀態相同的變化規律。學生在完成試一試后教材安排讓學生利用硬幣提一個類似的問題,我將這個練習改成了讓學生利用身邊的物品提出類似的問題,擴大了學生思考的空間,使學生在有趣的互動活動中反饋所學知識,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探索加法中數的奇偶性
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一個有獎游戲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長方形與圓中分別任意選兩個數相加,得數是幾就可以得到禮品單中對應的獎品,一下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學生想得獎,可是在游戲中又怎么也中不了獎,這樣的抽獎游戲一下子激起了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為什么中不了獎,這個問題就會很自然的在學生頭腦中產生,此時及時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研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觀察、研究討論驗證,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發展能力同時體會猜想、驗證、歸納的學習方法,學生則在不斷猜測驗證中實現了真正有效的學習,發現了為什么抽不到獎的原因。總結出加法中奇數加偶數等于奇數的變化規律。要使每個參加抽獎的人都得到獎怎樣修改規則呢?學生在改變游戲規則的過程中,繼續探索了加法中奇偶的變化規律。最后讓學生判斷一組算式得數的奇偶性使學生感受到了“規律”的應用價值。
四、總結
說說這節課的收獲?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同時再次體會學習的方法。(在這里簡單談一下這樣設計作用,一句話或者兩句話都可以。)
說課稿 篇3
教材簡析:
《各種各樣的能量》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引領學生進入能量世界的探究,因為能量是抽象的,學生很難以從形象化的角度來進行直接觀察,所以需要讓學生從具體的現象中去發現研究能量和認識能量。在進行本課教學前,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經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已經儲備了一些與能量像關聯的知識體系和生活經驗,因此本課的定位就從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開始,例如風車,電風扇等,逐漸從物體運動開始,讓學生建立物體的運動與工作需要有“能量”的作用,進而用能量去解釋生活中的一些例子,進一步理解能量的概念。在探究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之間的關系,我們主要采用“實驗法”進行教學,通過讓學生實驗操作,記錄,以及對實驗數據的分析比較,提高探究能力。我們教師著重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探究式學習方法,以討論、觀察、小組實驗等活動,開展學生學習。
教學目標
1、知道能量的描述性定義------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的本領
2、知道能量的特點和不同的表現形式,在生活中的作用。
3、會探究能量的大小和物體運動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能量可以使物體運動或”工作”
2、探究能量的大小和物體運動的關系
學生學習目標:
1、知道什么是能量;
2、知道能量有什么特點和不同的形式;
3、探究能量大小和物體運動的關系;
4、知道生活中能量起什么作用;
教學準備
為了更順利的進行教學活動,課前我們做了如下幾項工作:
1、制作教學課件,視頻資料。
2、制作“火箭發射”的材料(如:吸管、卷紙筒芯、膠帶、剪刀、塑料管、長尺等)
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揭示“能量的概念”
(本環節我們從教材上以圖片引入的做法,有意識地創設情景,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同時也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引導學生觀看教材插圖:風車,水車,熱氣球升空,足球場上人踢球,汽車行駛。提問:它們靠什么“工作或運動”?了解學生的前認識。
出示:能夠使物體“工作”或運動的本領叫做能量。
接著了解能量的特點
雖然你看不見它,卻能感覺到它。
任何東西只要有移動、發熱、冷卻、生長、變化、發光、發聲的現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引導學生探究:現在,我們中還有哪些能量嗎?它們是怎樣表現出來的?例如老師的擴音器,電腦,電燈等等,它們都在工作,都有能量在作用。學以致用,完善學生對能量的認識,化抽象為形象。
這樣,從辨析生活中各種能量的存在,到尋找身邊的能量,學生的觀察和思維有了一定的次序性,學生對“能量”概念的理解和感受更加豐富。
第二環節,探究我們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能量都有哪些作用。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利用圖片、視頻資料向學生們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存在。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討論:如果沒有能量那會怎么樣?
生活中能量的存在形式有很多種,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每個人都有經歷,所以學生們在擴展認識的過程中豐富學生的感知。
第三環節,動手做實驗,探究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難點。
學生實驗用的材料是生活中常用的,如皮筋,衛生紙的卷芯,吸管等。
運用教師提前制作的實驗裝置“火箭”,分組實驗。首先提出問題:橡皮筋拉伸的長度與“箭”射出的距離之間有什么關系?
然后根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測量出三種情況下的“箭”射出的距離遠近,即第一次拉伸1厘米,第二次拉伸2厘米,第三次拉伸3厘米,并要求學生做好記錄。最后通過分析比較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小結:橡皮筋拉伸越長,箭射出的距離越高;橡皮筋拉伸越短,箭射出的距離越低。
雖然這一結果僅憑學生的生活經驗就完全熟知,但缺少定量分析的過程,教學目的不是偏重結果,教學生以科學的態度看問題,以科學的手段解決問題。
磨課歷程
這節課我們一共經歷了幾次精心的打磨。許多老師都對這節課的修改給出了非常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12號第一次泰山廟小學磨課中,我們發現教學任務的設計上有問題,當老師提出問題“生活中哪里有能量存在,它們起什么作用時”,學生們只能找到電能、水能、太陽能等比較直觀的例子,對食物轉化為化學能這一知識點也比較模糊,在試講了幾次后,我們教師及時給予糾正,并且加入視頻資料,例如音叉振動引起水波,在擴展認識的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感知,體會能量所起到的作用。
之后20號羊毫街和22號泰山廟磨課中,我們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大幅度修改,但課堂上實驗環節的問題仍然很多,例如:學生拿到實驗器材之后,只知道要發射火箭,不知道怎樣科學地操作,有的學生不知道該怎樣使用發射器,還有拉動皮筋時太隨意導致測量困難等等,最后實驗占用時間長,很多小組還完不成任務。針對這些問題各位老師積極互動,對課堂的細節進行打磨,冀老師也精心修改,例如,提前在火箭上標好刻度,在操作之前說明一格代表一厘米,強調發射器一定要放在桌子上,和長尺的零刻度持平,并且老師邊強調邊進行演示,然后學生再實驗操作。確定了最后一稿的教學設計。也就是今天呈現給大家的這節課。
從今天的課堂效果來看,這節課的亮點教師提供的圖片、視頻等資源直觀形象,再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能量,學生對“能量”概念的理解和感受更加豐富,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課堂上不足之處是實驗環節時間長,課堂時間緊張,檢測導結還不夠到位等。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說課內容,還有一些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本課內容選自)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第62-63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前后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方位感不強,不一定能準確的加以判斷。而“上下”“前后”“左右”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要達到熟練、準確地辨別“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通過大量的活動來完成。
為了讓學生直觀地認識物體的前后相對位置關系,教材借助“森林運動會”這一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用“前、后”描述物體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為日后學習方向與位置做好鋪墊。
3、說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結合學生年齡的特征,本節課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能確定物體前后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二)過程與方法.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后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的良好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并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4、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能正確描述物體的“前、后”位置,而教學難點定為讓學生體會“前、后”的相對性。
5、教具準備(方面),(我選用)多媒體課件、小紅花、動物圖片等、課前還為學生準備了卡丁車圖片作為學具。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一年級的小學生更喜歡用形象來思維的。在本節課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運用多媒體,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貫穿于整節課,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森林運動會”這一情景,仿佛身臨其境,便于學生充分地感知物體間的前后位置關系。
同時,《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我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采取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觀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體驗前后的含義,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探索的樂趣。
三、說教學設想
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充分挖掘現場資源來啟發學生學習,采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一個自主的空間中觀察、操作,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將通過說、找、擺、做、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前后”位置關系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本課的設計理念,我構建了探索性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景,談話導入。
首先,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提問:“我們的好朋友小淘氣總是忘記自己排隊的位置,聰明的你能幫他想想辦法嗎?”。孩子們很愿意幫助別人,這樣的開課,一下子把孩子的思維引入了課堂,他們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原來,利用前后可以幫助我們記住自己的位置,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前后”自然引人新課。
(二)結合情境,探究新知。
(森林運動會馬上就要開始了),我用電腦出示動物賽跑圖,問:同學們,你們看到哪些小動物?老師最喜歡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圖片貼在黑板上)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小兔子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小動物?學生在觀察中很容易發現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烏龜。同時也可能有學生會發現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后面是小烏龜和小蝸牛。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給予表揚說“你真棒”、“觀察得真仔細”等等,并用小紅花作為獎勵。
通過這一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同時,動態的信息資源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從情境中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學生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介紹給其它的同學,這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的自主權。
然后,我再用課件出示刺激的卡丁車大賽,比賽開始了,這時,我引導學生觀察卡丁車的前后順序,突然信號中斷,看不到比賽情況了,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這時利用笑笑發來的短信
2號車第一,1號車最后,
3號車排在5號車的后面。
請各小組同學根據短信的內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車圖片在小組內說一說,擺一擺。小組交流匯報,然后請一組同學到前面利用圖片邊說邊擺。這里我會給說的好的學生給予評價。學生匯報后使現場轉播信號恢復正常,再來看看比賽現場的情況(點擊課件出示卡丁車賽主體圖)現在賽場的情況發生了變化,誰觀察到了?我適時引導學生賽車是這樣,不開快就會被別人追上,學習上也是這樣,不努力就會被落在后面。
最后,再請學生觀察比賽場面,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質疑。
卡丁車大賽的情境新穎時尚,同學們團結合作,認識字的同學讀信息,其他同學擺圖片,在小組內觀察與交流中,解決了這樣一個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初步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結合實際,啟發思維
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讓中間一橫排同學起立,說說前后分別是誰,向后轉再說一說前后分別是誰,讓學生發現問題,明確方向發生了變化,前后順序就變了。然后我繼續問學生:前在哪兒?后在哪兒?方向轉一轉,前后怎么辦?學生可能會說(小臉)對著就是前。(后背)對著就是后。(出示前后二字黏貼黑板)方向轉一轉,前后就(改變)。最后根據問題和學生的回答編出下面這首兒歌:
小朋友們告訴我,前、前在哪兒?
老師老師告訴你,(小臉)對著就是前。
小朋友們告訴我,后、后在哪兒?
老師老師告訴你,(后背)對著就是后。
123、321方向轉一轉,前后怎么樣?動腦想一想。
123、321方向轉一轉,前后就會(改變),就會(改變)
這樣的設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前后的意義,體驗到前后的相對性,同時更深一層理解到以什么為標準,確定前后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學生是否掌握“前后”概念意義,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空間概念,使學生再次獲得愉快、成功的數學情感體驗。
(四)鞏固練習,提升能力。
在這一環節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同學們乘車去動物園的情境圖。在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到動物園還有幾站?孩子們不僅要知道自己所在的地點在站牌上處于什么位置,還要知道怎樣找到車前進的方向,并且能數出距目的地還有幾站。
接著,利用課件出示龜兔賽跑的故事,讓學生觀察,上山時,誰在前,誰在后,結果呢?使龜兔賽跑的故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在趣味橫生的同時又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前后”意義,增加生活常識。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由于一年級學生識字少,對直觀的事物感興趣。因此,我采用了這種圖文結合的板書,使教學內容更加美觀實用,學生更加容易理解。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第二節第二課時,主要內容是菱形的判定,讓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它是在探究平行四邊形和矩形的判定方法之后,又一個特殊四邊形判定方法的探索,它不僅是三角形、四邊形知識的延伸,更為探索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指明了方向。本節課通過學生觀察猜想,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后歸納證明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演繹能力,為以后圓等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說學情
我從初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數學理念數學思考數學意識的培養,所以在新知識的接受方面學生還有一些優勢,本節課根據這些特點適當的進行了難度的設計和環節上的考慮。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對判定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從心理特征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自己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愉快地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新課標理念, 我從四個方面制定了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經歷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究過程,掌握菱形的三種判定方法.
(二)過程方法:經歷利用菱形的定義探究菱形其他判定方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觀察、推理意識,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根據菱形的判定定理進行簡單的證明,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演繹能力.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有效的解決問題,嘗試評價不同判定方法之間的差異.通過對菱形判定過程的反思,獲得靈活判定四邊形是菱形的經驗.
(三)情感態度:在探究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從成功中體會研究數學問題的樂趣,讓學生學會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通過運用菱形的判定和性質,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高學生科學思維素養,進而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數學的能力和習慣。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基于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圍繞著菱形的判定方法而展開的,菱形的判定方法在本節課中處于核心地位,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究。由于學生還沒有具備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究及靈活運用。
根據教學目標,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探索菱形的有關對角線的判定定理時,用教具演示,四邊形的兩條對角線在保持互相平分的前提下進行轉動,當它們的位置關系是垂直時,平行四邊形變為菱形,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印象深刻;在探索菱形的另一個判定定理時,讓學生根據它的特殊點去猜想邊之間滿足的關系,從而得出定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五、說教法
教法:從教師教的角度,要注重啟發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本節課我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學法:從學生學的角度,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體現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過程,體會到探究——發現——歸納——驗證的學習方式和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的良好習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六、說教學過程
活動1、提出問題,激發興趣
首先,復習菱形的定義和性質, 學生對菱形再認識,尤其對菱形的特殊性質的認識。通過教師恰當設疑并進一步講授,明確菱形的第一種判定方法,直接引入了活動主題。同時,引出課題——菱形還其它的判定方法嗎?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活動2、嘗試發現,探索新知
讓學生真實經歷菱形判定方法的形成過程,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用一長一短兩根細木條的中點處固定一個小釘子,做成一個可轉動的十字架,四周圍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個四邊形。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四邊形的特征,通過觀察,發現這個四邊形總是平行四邊形,并口頭完成證明。學生繼續轉動木條,探究木條具備怎樣的條件就可變為菱形,學生經過實驗操作,開展獨立思考或合作學習。學生代表上臺對猜想(即當木條互相垂直時,四邊形為菱形)加以論證。體現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過程,體會到探究——發現——歸納——驗證的學習方式和數形結合的思想。 通過由淺到深,由簡到繁的思考過程,加強訓練,拓寬學生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歸納菱形的判定定理: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操作,鞏固了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推理能力,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學生的猜想意識,感受直觀操作猜想的便捷性,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通過對猜想的論證,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邏輯推理的必要性,很好地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活動3、自主分析,深入探究
例3、如圖,□ABCD的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且DBAB=5,AO=4,BO=3,求證:□ABCD是菱形。
學生分析題意,通過交流,明確解體思路。教師組織學生交流,
并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判斷方法,指導學生完成論證,并規范證明。 C設計意圖:從簡單問題出發,讓學生在證明過程中掌握菱形的第二種判別方法的應用,達到“學數學,用數學”的目的,進一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推理論證能力。
活動4、探究與歸納菱形的第三個判定方法
先畫兩條等長的線段AB、AD,然后分別以B、D為圓心,AB為半徑畫弧,得到兩弧的交點C,連接BC、CD,就得到了一個四邊形,提問:觀察畫圖的過程,你能說明得到的四邊形為什么是菱形嗎?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學生觀察思考后,展開討論,共同尋求這個四邊形是菱形的原因。教師深入到學生當中,指導學生探究。學生代表發言,指出該四邊形四條邊相等,即有兩組對邊相等,它首先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又有一組鄰邊相等,根據菱形定義即可判定該四邊形是菱形。得出從一般的四邊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四邊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教師指導學生規范完成幾何論證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從直觀操作的角度去發現問題,使探究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培養學生形象思維。通過說明理由,利用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和菱形的定義,判定該四邊形是菱形,進一步培養學生抽象思維,本活動進一步體現了實驗幾何和論證幾何的有機結合。
活動5、菱形第三個判定方法的應用
如圖,順次連接矩形ABCD各邊的中點,得到四邊形EFGH,求證:四邊形EFGH是菱形。
學生獨立思考,教師點撥證明的思路。學生板演,教師點評。
設計意圖:通過添加教師教學用書上的一道范例題,學生在做題之后,進一步掌握四邊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的這一判定方法。
既鞏固了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和矩形的性質,又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活動6、反饋練習,夯實基礎
幾道簡單的判斷題和填空題,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學生課堂練習,然后上臺演示自己的答案,并與同伴交流,給學生一個獨立的思考和練習時間,加深學生對菱形判定方法的理解與運用,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對練習中出現的情況可采取互評、互議的形式,達到及時查漏補缺的效果。
活動7:小結評價,暢談收獲
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初步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鼓勵學生從三個方面總結。知識點、易錯點以及數學思考。
活動8:布置作業 學以致用
留分層作業,適當加點難度。通過基礎作業鞏固所學知識,通過選作作業為學有余力的學生創設發展空間。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并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層層遞進,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課堂效益達到最佳狀態。
七、說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主要體現板書的示范性、規律性、科學性、藝術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重點內容,在大屏幕輔助的同時,體現學習的快樂并體現本節課的精華。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重點關注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更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思維狀態、課堂生成的情況,及時準確的把握學生的思維,把教師的作用準確地加入到學生的學習狀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數學學習方法。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學會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從成功中體會研究數學問題的樂趣,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樂趣,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課后作業:教科書第100頁練習題第2、3題。
說課稿 篇6
一、說課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級《體育與健康》籃球課中的原地跳起單手肩上投籃。
二、教學指導思想
本課以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水平、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基礎,新課標要求體育課應更加生動活潑、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性、讓學生在歡樂中精神得到陶冶,身體得到鍛煉,技能得到發展。籃球運動具有強烈的對抗性、趣味性、集體性、競爭性,能滿足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而且這項運動不受年齡、性別、人數和技術的限制,深受廣大中學生喜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本課師生共同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松、開放的教學環境,改變過去單純技術性教學向趣味性教學的轉變。
三、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籃球運動中的原地跳起單手肩上投籃。單手肩上投籃是籃球運動中主要的基本技術,是全隊進攻的重要手段,起著組織全隊相互配合的重要橋梁作用。單手肩上投籃動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投籃技術和以后學生籃球水平的提高,但對于初中女生來說學習和掌握這一技術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單手肩上投籃技術主要針對九年級男生教學,但動作要做到準確、熟練,同時要迅速轉換銜接其它技術動作,就比較困難。因此,本課著重要解決學生投籃動作,為以后的教學競賽和學生終身體育打下良好基礎。
四、學情分析與教法運用: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九年級男生,共四十人。本課的教學主要采用教師啟發指導,學生反復練習的教學策略,發展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運用靈活多變手段,做到身心結合,努力達到教學目標。因為體育的運動技能有差異,加上學生有較強的創造能力和自學能力,本課采用了講解、示范、啟發、模仿、創新等教學方法。循序漸進,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努力達到教學目標。
五、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進一步建立單手肩手投籃的動作概念。初步學會原地跳起單手肩上投籃動作。
2、技能目標:鞏固提高投籃的技術動作和對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提高命中率。發展靈敏、速度、力量等身體素質。
3、情感目標:在協作中學生積極參與、自主鍛煉。培養學生心理素質,增強個人的自信心,充分展現自我的能力。
六、本課的重、難點:
重點:扣腕、手指撥球
難點:當身體接近最高點時,右臂抬肘向上伸直,最后出手時手指手腕的連貫協調用力
七、教學過程:
(一)課堂常規
(二)激發興趣階段;
熱身熟悉球性,教師先進行各種方法練習和講解,然后學生自由模仿創新練習。目的是通過各種練習,培養學生的球感和對球的興趣,改善手對球的控制和掌握能力,進一步熱身,同時活躍課堂氣氛,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準備。
(三)技能學習展示自我階段;
1、示范講解持球手型與投籃的預備姿勢
2、教師示范動作方法:如以右手投籃時,兩手持球于胸前,兩腳前后(或左右)自然站立,兩膝微屈,重心落在兩腳上,然后迅速用力蹬地向上跳起。同時,兩手持球至肩上,右手持(托)球,左手扶球的側方,當身體接近最高點時,右臂抬肘向上伸直,最后用手腕、手指的力量將球投出。
3、口訣“單手持球在頭上,屈肘內收體后仰,蹬腿伸臂捅鼻尖,扣腕撥指球后旋。”
(四)、模仿及嘗試性練習
1、兩人一組,徒手練習投籃出手時手腕動作及手指動作
2、兩人一組持球做抄手——舉球——在籃板上投
3、原地模仿投籃動作
4、評價練習,動作的糾錯及指導
5、原地跳起單手肩上投籃(注意跳起后身體的平衡)
6、以組為單位進行投籃比賽(在發球線前后投籃距離自己定),
(五)恢復身心整理階段
1、音樂伴奏下放松
讓學生聽音樂意念,模仿吹氣球的動作。
2、對本課進行小結,布置收回器材。
八、場地器材:
場地:籃球場2個;器材:籃球22只,球筐4只,錄音機一臺。
九、預計教學效果:
運動密度約為38%,預計心率:135
學生對籃球本身興趣也比較大,性格爭強好勝,教師只要語言激勵好,學生練習積極性強.參與程度高,就能達到預計效果。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在《春》這首詩中,詩人關注的并不是外在的春天蓬勃滋長的自有事物,詩人更多地是傾心和專注于自己的直覺和知性,當然這種直覺是和知性的思辨緊密結合的,也即思維智性的直覺。語言清新,意象奇特,特別這一切的融合無間。適合學生用他們特有的激情和青春細細體味。
二、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現代詩歌“生命的律動”的內涵。
2、體會詩歌中所包含的人格魅力。
3、結合課文,領悟中國詩歌的奇特的思維方式。
4、體會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二)教學重點:領悟詩歌奇特的思維方式,理解詩人所選意像的內涵。
(三)教學難點:體會詩歌豐富的內蘊于情感。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重在創造一種是指身臨其境的氛圍,同時結合視頻短片和音樂的播放,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有更深層次的體會。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言
在一年四季中,有兩個季節是最富有詩意的,那便是春與秋,因此它們也成為了詩人的寵兒。關于秋的詩句我們學過不少,有毛澤東的:萬類霜天競自由(《沁園春、長沙》)更有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不同的詩人帶給我們的秋天是不同的。那么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一首關于春的詩,一起走進穆旦的《春》。
(二)關于作者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錚,另有筆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寧,生于天津。1935年發表的雜感《夢》,是他以穆旦為筆名發表的第一篇作品。1935年穆旦考入清華大學地質系,半年后改讀外文系。1940年,留校(西南聯大)任教,他的第一部詩集《探險隊》于1945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1947年,他在沈陽自印了《穆旦詩集》,次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詩集《旗》1948年,穆旦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1951年獲碩士學位。1953年初,穆旦與夫人周與良一起回國,在天津南開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從那時起,他開始大量翻譯詩歌,至1958年,他共翻譯出版了雪萊,普希金,濟慈,拜倫等人的詩集十余種。1958年,他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被錯判為“歷史”,直到逝世前夕,穆但仍不懈的翻譯創作,翻譯了《唐璜》《丘特切夫詩選》《歐根、奧涅金》等。
(三)關于《春》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二行,但包含的詩意和詩情卻是十分飽滿的。穆旦友人,翻譯家王佐良曾評價這首詩:“出現了新的思辯,新的形象,總的效果則是感性化,肉體化……從而使《春》截然不同于千百首一般的傷春詠懷之作。它強烈得多,真實得多,同時形式上又是那樣完整”(《談穆旦的詩》)
與傳統的吟詠春天的詩作多好寫景不同,此詩最大的特點是在春天的景物描寫中融入了人的眼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尤其是人的感覺。經過感覺的過濾紙后呈現的景致,便顯得結實有力。
袁可嘉如此概括此詩的特點:敏銳的知覺和玄學的思維,色彩和光影的交錯,語言的清新,意象的奇特,特別是這一切的融合無間。(注:讀詩時應注意此時的詞語運用方面的特點)
(四)整體感知,問題探究
1、這首詩的兩個詩節之間有什么關系?
總的來說,第二節與第一切形成明顯的并列于相互對應的關系,但是第二節在主體上更深化了一步,由大自然春天的絢爛轉向了生命的春天的迷惑和痛苦,這種痛苦還是一種現代的自我意識的體現。
2、詞語的厚度和力度
這主要體現在對春天的顏色和形體的描繪上,例如,寫“綠色”,詩人用火焰狀綠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搖曳寫出了綠色具有動感的形態,倘若換成其他的詞語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讓學生嘗試)更不消說后面有渴求,擁抱兩個動詞的加強;又如寫花朵的生機蓬勃,用了反抗和伸,也是兩個表示形體的動詞,它們足以顯示出無窮的生命力。至于“泥土做成的鳥的歌”,更巧妙的表現了“歌”所負載的雙重力量(輕盈和沉重)這就是王佐良所說的肉體化。
3、“看這滿園的欲望多么美麗”寫法探究
這里運用比喻,將窗外自已綻放的春色比作“滿園的欲望”,也作為全詩的過渡,由具體到抽象,由大自然的春天過渡到生命的春天。
比較賞析:《浣溪沙》秦觀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寶簾閑掛小銀鉤。
賞析:將春色比作“滿園的欲望”與“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有異曲同工之妙,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體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說用容易捉摸的事物去譬難以捉摸的事物,但是詞人在這里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是夢似飛花,愁似絲雨,而說飛花似夢,絲雨如愁,特別具有一種詩意美和畫境美。
(五)主題探究
思考:如何理解這首詩所表現的青春主題?
明確:這首詩表現的青春主題是復雜的,其一,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富于朝氣;其二,充滿了無盡的渴望和追求;其三,對“禁錮感”顯示出強烈的反叛意識或叛逆意識;其四,在“被點燃”后“無所歸依”,陷入迷惘。這首詩的巧妙之處在于,能夠把上述復雜的特點糅合在一起,生動地展現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五、說板書
春
穆旦
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色彩和光影的交錯。
他渴求著擁抱你,花朵。語言的清新。
反抗著土地,花朵伸出來,意象的奇特。
當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
如果你是醒了,推開窗子,
看這滿園的欲望多么美麗。
藍天下,為永遠的謎蠱惑著的。
是我們二十歲的緊閉的肉體,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鳥的歌,
你們被點燃,卷曲又卷曲,卻無處歸依。
呵,光,影,聲,色,都已經赤裸,
痛苦著,等待伸入新的組合。
第一節:滿園春色的美麗。
第二節:詩人在20歲時(生命的春天)所深味的青春沖動帶來的歡欣和痛苦。
說課稿 篇8
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背影》,它是現行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與、學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學過程設計等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教材分析】
1、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背影》,現行語文八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以訴說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讓我們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讀這些課文,從中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
生活中人們大都歌頌母愛,即使歌頌父愛,也一般是正面寫父親的高大形象,但這篇課文卻寫父親的背影,寫父親不美的外表、動作和不漂亮的語言;文間的語言樸素,但感卻感人肺腑。究竟其力量從何而來呢?讓我們去學習課文,從課文中找出
【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結合實際,我將素質教育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
(1)、加強對語言字詞的積累運用;
(2)、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特點。
能力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
(2)、通過關鍵語句表達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標:
(1)、體察深厚動人的父子深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2)、聯系自身,感受父子間的濃濃親情,引導學生感受愛、學會愛,學會感恩
【學情分析】
多數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而且他們的認知感悟能力也不夠成熟,對于生活,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還仍是“生在福中難知福”。盡管全文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愁”。但從文章的深層文化意義來看,它又潛藏著的民族文化內涵,體現了中國人一向強調的父慈子孝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訓練閱讀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運用整體閱讀法教學理論,以體會文章精要為突破口,重點抓住“四次背影、四次流淚”在文章中的出現、作用以及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抓住文中父親的四句話,體會文中所飽含的深刻情感。感受父子間的濃濃親情,并引導學生感受愛、學會愛,學會感恩
【教法分析】
“整體閱讀,以語言訓練、情感感悟為主”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這一點,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通過誦讀的方式從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并對重要的字詞進行梳理;再對文章的大致內容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之上,進行重點文段的閱讀訓練,著重訓練詞語的運用和關鍵語句的理解。最后對文章所蘊涵的感情進行領會與分析。為了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是新課標對八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之
2、研討、探究法、新課標提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能力遷移法: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
【學法指導】
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顯得異常的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因此,本課十分注重以下四點
1、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
2、學習使用圈點批注的方法,體會關鍵語段、語句。
3、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聽讀、朗讀訓練,語匯積累,整體閱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課時:重點文段的閱讀,關鍵語句的品位,段落與結構、中心的關系,加強情感德育教育的滲透。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語:
多媒體播放歌曲《父親》,為學生創設一個親情的氛圍,再伴隨著教師的吟詠,讓學生沐浴著親情,懷著一份感動,走近朱自清,走進《背影》
二、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包括正音練習,把握全文線索,以及初步感知文中抒發的思想感情。
1、聽錄音朗讀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正音練習看大屏幕,教師對這些詞領讀兩遍
3、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找出文中一共寫到幾次背影,你最認為哪一次最感人,用心品讀一下。
〈1〉惦記背影(思念父親)
<2>刻畫背影(望父買橘)
<3>惜別背影(父子分手)<4>再現背影(別后懷念)
明確:刻畫背影(望父買橘)通過語言、動作、衣著描寫體現了父親不顧自己的身體,艱難的為我買橘子愛子之心溢于言表。
4、作者寫我與父親的背影放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寫?其用意是什么?
見面背景祖母死了
父親失業
明確:作用:營造一種淡淡的悲涼環境人,與父親對兒子滿腔的熱情對照,顯示父愛的崇高
通過這一環節的閱讀教學,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了解課文大意。同時,啟發學生從課文中發現作者行文構思的關鍵,以此為線索展開對課文的深入探究。
4、作為一個已經二十歲的“我”看到父親的背影時情不自禁地流了幾次淚?試著分析一下這淚光中有怎么樣的感情?
a、觸景傷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b、感動之淚:望親買橘,父子離別
c、惜別之淚:(父子分手)d、再現背影,思念、牽掛這淚
三、研讀課文、揣摩品味
圍繞“四次背影”、“四句話”、“四次流淚”等幾個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品味感悟。
《課程標準》階段目標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因此,把握語言特點,品味體會語言的涵義是閱讀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為達到此目標,我設計以下問題
1、課文在刻畫父親時用了很多語言描寫,找出父親在在文中說的五句話,體會其中的含義
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
抓往文中的幾句重點話語來體察那種深厚而動人的父子深情,使他們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本環節也是這一堂課的重點。
2、文中還幾次寫到自己的心理描寫,請找出并分析
(1)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2)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3)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明確:這些語言都流露了我不理解當時對父親的自責、內疚。以及后來對父親的無限牽掛、思念
四、拓展延伸、感受深情
新課標要求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1)本文是什么東西打動了你,激起了你的情感波瀾?
明確:父子深情,父慈子孝
(2)新課程重視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最終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通過學習名人精神,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情感熏陶。
2、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動過,也許是一次送別,也許是一次談話,也許是一份特殊的禮物,也許是······請你敘述一次讓你最為感動的事與同學分享
3、假如明天就是父親節,請你用詩意的語言發一條短信表達對父親的受。
1、永遠我都會記得,在我肩上的雙手,風起的時候,有多么溫熱;永遠我都會記得,伴我成長的背影,用你的歲月換成我無憂的快樂!祝福爸爸節日快樂!
2、多少座山的崔嵬也不能勾勒出您的偉岸;多少個超凡的歲月也不能刻畫出您面容的風霜,爸爸,謝謝您為我做的一切。父親節快樂!
3、歲月的流逝能使皮膚逐日布滿道道皺紋,我心目中的您,是永遠年輕的父親。
五、教師總結
生活中“父愛”是一永遠了說不完的話題,父子之情之所以感人至深,因為我們懂得去愛別人,懂得去感受別人給我們的愛,在這用愛紡織的親情世界里,讓我們去品味這份真情,把愛延續下去了。
六、作業布置:
1、優化練習
2、請同學們回到家里,用他們自己獨特的方式,向他們的父母、親人表示兒女對父母的理解,對父母給予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如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為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
七、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b、p、m、f》是漢語拼音第3課。本課包括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4個聲母,配有一幅郊外游玩的情景圖。情境圖主要用以引出本課要學習的聲母b、p、m、f,教材以活潑生動的卡通畫形式將b、p、m、f四個聲母呈現給學生,旨在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形象直觀的畫面幫助學生記住四個字母。第二部分是聲母b p m f與單韻母的拼讀練習。第三部分是“爸爸、媽媽”兩個詞語,其中“爸、媽”是本課要認的生字。第四部分是本課要求會認的生字“爸媽”,要求書寫的字母b p m f的筆順及在四線三格中的位置。
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正確認讀聲母b、p、m、f,讀準音,認清形,并能正確書寫。
2、正確拼讀b p m f與單韻母組成的音節。初步掌握兩拼音節的拼讀方法。
3、借助拼音,正確認讀“爸爸、媽媽”2個詞語,認識“爸、媽”2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聲母“b p m f”與單韻母組成音節的正確拼讀。初步掌握兩拼音節的拼讀方法。
二、說學情
學生剛入學,又因為學習方式的變化有些許不適。漢語拼音的學習內容本來有點枯燥,加上孩子年紀小,活潑好動,個性十足,所以,應盡可能的通過各種有趣的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樂中學,同時,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說教法、學法
1、創設情境:兒童認識事物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拼音字母是抽象的表音符號,缺乏具體的內容,學起來枯燥無味,兒童往往會產生厭倦情緒。因此,拼音教學必須遵循兒童認識事物的規律,教師要善于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采用多種活潑生動的形式,使枯燥的內容形象化,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一特點,創設“爸爸帶小孩爬山,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本課的四個聲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和濃厚興趣,讓學生在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下學習。
2、聯系生活發音:兒童學習漢語拼音,是一個從言語實踐中來,又回到言語實踐中去的過程,是一個將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學習對象建立起新的聯系的過程。對于剛入學的兒童來說,漢語拼音字母標識的語音,其實是在兒童口語中經常出現的。因此,教學中,利用情境圖,組詞進行發音練習,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漢語拼音并不難,很有趣。
3、合作學習: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學聲母b、p、m、f的發音時,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自編口訣記憶字母,并發揮自己的潛能,快樂地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單韻母引入
(二)、學習聲母b p m f
1、學習發音
2、學習書寫
3、編兒歌識記
(三)、學習聲母b和單韻母a的拼讀
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歡慶》是一首描寫歡慶祖國媽媽生日情景的小詩。詩句短小精悍,語言優美生動,感情真摯,課文中從田野到楓林,從藍天到大海,從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處都洋溢著歡慶、喜慶。那金黃的果實,火紅的楓葉,潔白的鴿子和奔騰的海濤,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歡樂、詳和的畫面。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的設定
依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單元目標及新課標的要求,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年齡特征,本課教學我覺得應達到以下目標:
1、在知識與技能上要求學生能夠認識7個生字、會寫2個字。
2、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讀出喜慶、歡樂的氣氛,背誦課文。
3、從字里行間感受到歡樂、喜慶的氣氛,產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因為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段閱讀教學的重中之中,因而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同時,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感悟到歡樂、喜慶的氛圍,把感受到的通過感情朗讀表達出來,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而二年級的孩子對“國慶”所知略少,因而感受到節日的隆重及人們的歡快心情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所在。
本課教學設計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完成認字及理解課文、感情朗讀的任務,在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認識7個生字,會寫“歡”、“慶”兩個字,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孩子對課文進行感情朗讀。第二課時完成寫字及背誦的教學目標。復習鞏固上一課所學的內容,繼續學習其他的七個我會寫的生字,并且在感情朗讀的基礎上背過詩句,進一步體會對祖國媽媽的熱愛。
三、課件的準備
課前我對教材進行了仔細的研讀,在確定目標及重、難點后,我說說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我所做的課前準備,由于學生對“國慶”認識不夠,對“國慶”的重大意義不甚了解,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收集關于國慶節知識的資料。
四、教法與學法
興趣是兒童最好的老師,我采用情境感染法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讀是很好的實踐活動。因此我把讀書的權利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中認識生字,交流學法,讀懂這首詩,達到入境入情。
五、說說我的演課過程
今天我主要把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演示一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老師問我們剛剛共同歡度了祖國媽媽的第64個生日,叫什么節?學生回答。接著找學生回答自己在課下搜集到的有關國慶節的知識,老師再做出總結:這是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宣告,從此,十月一日就成了我國的建國日,每年的國慶節,全國各地都要舉行一些隆重的慶祝活動,我們來欣賞一組歡慶國慶節的圖片。
回憶這莊嚴的時刻,真是令人激動,讓人興奮,接下來讓我們帶著同樣的心情來學習一首歡慶國慶的小詩。
(板書:歡慶。和孩子一起學習寫“歡”“慶”2字。)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受說說什么是歡慶,讀出喜悅的心情。
2、然后讓學生帶著要求初讀課文,把讀不準的生字詞多讀幾遍。
3、學生當小老師領讀生詞,激發學生的表現欲。適時提醒“樂”是多音字。
4、當剩下生字寶寶的時候,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識字方法,再把自己的好辦法介紹給大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養了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多種方法的靈活運用,提高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和效率。
三、指導朗讀,讀中感悟
要讓學生自己去進行閱讀實踐,去感受、思考,加深理解和體驗,從中汲取營養。
1、讓學生再次讀課文,讀好了,就讀給同桌聽。同桌認為他讀得好,就豎起頂呱呱表揚他。
2、教師范讀后,再讓學生有感情朗讀,邊讀邊想讀懂了什么,匯報交流。
3、學生在小組內讀自己喜歡的句子,討論怎樣才能讀得更好。教師適時指導學生懂得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情,才能讀出真情實感。
四、鞏固練習
同桌或小組合作,討論習題:
1、出示生詞和拼音讓學生連一連,讀一讀。
2、按照課文的內容填空。
3、課文中出現了一些表示顏色的詞語,讓學生說一說你還知道那些?
五、拓展延伸,進行總結
這首小詩學完了,這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歡慶了“十一”祖國媽媽的生日,表達了我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那么為了表達我們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課下搜集一首歌頌祖國的歌曲,讀一讀歌詞,唱一唱歌。再用楓葉或彩色紙做一張慶國慶的書簽,或者是畫一張畫。
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成長》是語文S版第七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共分十四個自然段,記敘了意大利小男孩約翰雖然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卻生活節儉,還堅持用自己的勞動——為居民點送報紙,來掙零花錢的故事,告訴我們,從小培養孩子生活的能力,更有利于他們成長。
課文的一至六自然段寫小約翰給我的最初印象,很可愛,很節儉。每次到“我”的面包房總是重復的兩句話、重復的行為引起了“我”的好奇。由此我推測約翰的父母可能不太喜歡他,也可能是他家的經濟條件不太好,為下文埋下伏筆。
七至十四自然段寫一個雪天,一個在媽媽陪伴下送報紙的小男孩引起我的注意,最終“我”明白了,約翰家不是沒有錢,他的媽媽也不是不愛他,而是為了培養他的生活能力,這樣更有利于他的成長。
設計理念:
1、由“我”前后對約翰家情況的不同猜測,引導課文分層,然后分層引導學生理解“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猜測。
2、抓住課文重點內容,引導學生懂得從小鍛煉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長的道理。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從小鍛煉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長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讀。抓住課文的重點部分,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二、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課文的重點部分閱讀,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從小鍛煉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長的道理。
說教法、學法
運用對比法、問題發現法。抓住“我”前后對約翰家情況的不同猜測,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產生疑問,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用情感體驗法,讓學生理解“我”為什么會有那樣的猜測。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讀、思、悟,最終懂得從小培養生活的能力,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長的道理。
運用合作學習的方法,使學生相互交流,相互促進。
說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理解“成長”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第十一課《成長》,齊讀課題。
2。誰能用“我們怎樣成長”說一句話
小結:是啊,同學們在家長的關心、呵護下快樂幸福地成長著。其實,我們的成長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身體的成長,個子越長越高,一方面是心理的成長,懂得的事、會做的事越來越多。
4。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一個名叫約翰的小男孩的成長故事。他是怎樣成長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了解吧。
這樣的導入不僅直接,而且緊密聯系課文內容,使學生對“成長”的含義有了初步的認識。
二、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概括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因為故事內容有些曲折、復雜,學生不容易概括,因此,我用一道填空題加以引導。出示課件
填空
一個名叫約翰的意大利小男孩,每次來“我”工作的面包房時,只花買。雖然他很想,可卻從不多花錢買。后來“我”發現他每月給人,獲得
。最后“我”終于明白,而是為了,這樣。
3、再讀填空,加深對課文內容的印象
三、直接提出課文第6和第14自然段,引發學生質疑
1、不知道同學們注意了沒有,課文里有這樣兩段話:(出示課件)
聽了他的話,我琢磨,也許他的父母不太喜歡他,也許他的家庭經濟情況不太好。
這時候,我才恍然大悟:約翰家不是沒有錢,他的父母也不是不愛他,而是為了從小培養他的生活能力,因為這樣更利于他的成長。
2。引導學生對比讀這兩段話,引發學生質疑
①琢磨什么意思?“也許”表明這是“我”的猜測,我的猜測是什么?生讀“也許他的父母不太喜歡他,也許他的家庭經濟情況不太好。”
②恍然大悟什么意思?我忽然想明白了什么?生讀“約翰家不是沒有錢,他的父母也不是不愛他。而是為了從小培養他的生活能力,因為這樣更利于他的成長。”
③師引“我”開始這樣猜測(生讀也許他的父母不太喜歡他),后來又這樣認為(生讀他的父母也不是不愛他)。“我”開始猜測(生讀“也許他的家庭經濟情況不太好”)后來又認為(生讀約翰家不是沒錢)。對比我前后不同的猜測,你們有疑問嗎?
生:“我”前后的想法為什么不一樣?
引導學生通過對這兩段話的對比,使學生產生并提出問題,體現了教師在課堂中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新課標理念。
四、圍繞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自己讀文找答案
1、師:“我”開始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猜測,我們得聯系這一段的上文去理解。這一段上文是從哪兒到哪兒,(生1—5自然段)。
2、學生自讀1—5自然段,找出使“我”產生這樣猜測的原因。
①約翰每次來面包房,總是親昵地拖長聲音,沖著我說:“您好——”等我回答后,他便從口袋里掏出兩元錢,要買意大利香腸。
②他的大眼睛忽閃忽閃地盯著香腸,用手取了一根,自言自語的說“不夠買兩根的”,這句話他幾乎天天重復著,好像他的身上只允許裝兩元錢。
理解:“不夠”、“幾乎天天重復著”、“只允許裝兩元錢”
在這里教師是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
師:正是由于這樣,才使我產生了這樣的猜測(生讀也許他的父母不太喜歡他,也許他的家庭經濟情況不太好。)
3、師:“我”看到約翰很想買兩根香腸,可是他每次只帶兩元錢不夠買,于是有一次,我給約翰拿了兩根香腸,約翰要了嗎?(生:沒有)一起讀這段話。
“有一次,我拿了兩根香腸給他:“你拿去吃好了。”他那雙大眼睛閃了又閃,用手推讓說:“不要。兩塊錢買一根,還可以喝一聽可樂。”
從這段話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
約翰很懂事,不隨便要別人的東西
約翰的兩元錢花的很有計劃。
4、小結:約翰每次只花兩元錢買一根香腸和一聽可樂。雖然他很想買兩根,可他從不多花錢去買。因此“我”猜測(生也許他的父母不太喜歡他,也許他的家庭經濟情況不太好。)可后來我為什么又認為約翰家不是沒有錢,他的父母也不是不愛他呢?我們也得聯系這一段的上文來理解。這一段的上文是(生:7—13自然段)
同學們小組合作學習這一部分
學習7—13自然段,思考,后來我為什么又會這樣以為呢?
合作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之間能夠相互交流,相互促進。
5、全班交流自學情況
①約翰家有車,所以他家不是沒有錢。
②他的媽媽在大雪天里陪他一起送報,所以他的父母不是不愛他。
③師:約翰每月送報能掙多少零花錢?我們一起讀12自然段。
漫不經心是什么意思?
他每月掙(生:八十元),圣誕節更多,能掙(生:一百多元),掙不少呀,他對此卻毫不在意,不放心上。說明他并沒有一次把錢看得(生:很重)。可前面寫道他每次到面包房只花兩元錢。這又一次證明了他(生:節儉、花錢有計劃)。
節儉不亂花錢,花錢有計劃,這其實就是一種生活的能力。
教師的引導層層深入,使學生初步認識到什么是生活的能力。
小結:根據剛才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分析,我們現在知道了“我”后來為什么會認為“約翰家不是沒有錢,他的父母也不是不愛他,而是為了從小培養他的生活能力,因為這樣更利于他得成長。”的原因了。
四、理解“而是為了從小培養他的生活能力,這樣有利于他成長。”
1、在這篇課文中約翰已經表現出一定的生活能力。你認識到了嗎?再次默讀課文,思考一下。
2、學生交流
①花錢有計劃,不亂花。
②積極勞動,懂得通過勞動獲得報酬。
②對工作負責任,大雪天也要送報。
小結:小約翰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在他父母的培養下,他還會掌握更多的生存能力,這樣長大以后,他就能獨立的生活,不依靠別人。
五、拓展,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同學們,你們和約翰是同齡人,學習了約翰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寫一寫吧。
拓展部分使學生心里初步樹立從小要培養生活能力的意識,實現了新課標三個維度之一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
說板書設計
成長
節儉、花錢有計劃
從小培養生活得能力懂得靠勞動來獲得報酬更利于成長
工作有責任心
板書設計突出了課文的中心,簡潔,一目了然。
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亡羊補牢》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寓言故事的第一課。這個寓言故事內容淺顯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選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
二、說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結合本組課文的訓練意圖和我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注意多音字“圈”的讀音。
2、通過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亡羊補牢”,以及這個成語的意思。
3、理解《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的內容,體會寓言所蘊含的道理,懂得做錯了事要及時糾正。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本課的內容、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難點為: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四、說教法和學法
1、選擇教法,明確思路。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標的重要的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體現新課標的三維目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本課,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學法和點撥法。
2、學法指導,形成能力。
通過學生自讀自悟,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生情。使學生形成能力。
在以上理念的指導下,我力求通過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達成三維目標。于是,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設計
1、為了孩子們在談話的過程中學到知識,拉近距離,我采用了談話激趣法揭示課題。
2、然后初讀解題。
3、精讀課文,理解內容。孩子都具有表現欲,在課堂上分角色朗讀,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因此我設計了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在這環節中,學生既是表演者,又是觀眾。既能鍛煉了膽量,又能訓練觀察力。
4、明理,通過學生以物生情,學到的知識得到升華,突破重難點。
5、拓展補充,激發學生學習寓言的興趣。
六、說教學效果。
這篇文章故事性強,道理淺顯,通俗易懂。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故事情節,讓同學們在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感悟道理。同時,我還注意生字詞的識記。教學效果良好。
說課稿 篇13
一、教材分析
《繁星》一課是文學大家巴金所作,具有語言生動傳情、用聯想和想象來寫景狀物之特點,是引導學生初步接觸文學的短小精悍的佳作。文章圍繞看繁星,依次寫了“從前”、“三年前”、“如今”三個片段,狀寫了“我”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書寫了“我”由此產生熱愛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美好享受。
整篇文章意境高遠,如詩如畫,極富感染力,有豐富的情感因素可以挖掘,為情景教學提供了契機。它段落結構大體相同,脈絡清晰,文筆清新,語言流暢,寫作方法獨特,很值得學習和借鑒,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
二、學情分析
通過四年多時間的學習,學生已基本具備了識字能力,教師只需對極少數易錯字稍作強調即可;在詞語的理解上,學生已學習了不少方法,可在課前通過相關的預習自學自主識字,在課堂中可分別就字詞的音形的難點和部分詞義可通過預習反饋加以檢測,當然一些重點詞語還需結合課文加以理解。
在閱讀方面,學生已掌握一些閱讀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課文的能力。課前,教師可適當布置預習作業,促使學生借助原有知識儲備,有針對性開展預習工作。通過理清課文的脈絡來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本單元的一個訓練重點,通過填寫表格理清文章結構,再根據表格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樣的一個方法指導較為有效。
在理解重點句上,學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各種語言訓練,針對該年段學生思維深度、言語概述能力不強的特點,強化練習。最終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僅僅是從內容到內容,而落到思維的訓練,語言的內化,情感的認同。
三、說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2.體會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1.了解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體會作者的情感。
2.學習用聯想和想象的手法寫景狀物,抒發情感,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3.細心觀察大自然,學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達自己觀察后的感受。
五、說教學過程
研究教材制定教學目標后,我對教學進行了如上設計,體現以下三點:
(一)補充媒體資料,有效激發情感。
語文課中“文”的理解往往與“情”交織在一起,所謂“披文入情”,抑或“披情入文”皆言于此。媒體、作者和背景資料的補充,能幫助學生較好理解文本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上課伊始,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美麗的星空,把學生帶進 了一個新奇夢幻的世界。接著,借助媒體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補了學生的知識空白,使學生對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為學習提供情感上的鋪墊,進而為深入理解文本的奠定基礎。
(二)面向全體,以學生為主體。
把學習主動權應交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自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讀書能力和閱讀能力。因此,一進入課的內容,就讓學生自讀課文獨立完成表格。這一環節,教師創設了一個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的理念。
(三)積累運用,進行仿寫,教給學生寫作方法。
結合課文在本文的教學中我還設計了多樣的讀寫練習:
1.拓展情景說話練習:本文中作者望著繁星,浮想聯翩,我們也展開合理想象說一段話。如“好像它們就是我的朋友,它們常常和我談話”――星會對作者說些什么?
2.加強學生的讀寫實踐,教給學生寫作方法:如果夏天的夜晚面對滿天的繁星,你會產生哪些聯想和想象?模仿課文中的寫法,描述一段你曾經在夜晚眺望星空的情景,寫出感受。在交流評議后,教師總結出蘊藏在其中的獨到的寫作方法,以此借鑒、運用。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精選13篇)】相關文章:
《美麗的彩虹》說課稿模板12-27
秋思的說課稿【精選】03-25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優秀說課稿模板03-16
《離騷》說課稿模板12-05
《有趣的影子》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買東西的學問》的說課稿模板12-27
《奇妙的克隆》說課稿精選12-17
花瓣飄香的說課稿【精選】03-25
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