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說課稿

時間:2021-05-21 16:29:32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實用】說課稿范文匯總九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說課稿范文匯總九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云南的歌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課文,大多是寫各地節日風俗的,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把我們從都市的喧囂中帶進了自然淳樸的鄉風里。

  《云南的歌會》出自現代作家沈從文之手,文章不僅語言生動、脈絡清晰,而且內容豐富,作者用質樸的語言,深情的贊美之詞,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三個場面在內容與手法上都各有特色,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多姿多彩,富有地域風情特色的民俗畫卷。

  本篇作為單元首篇,它對單元目標的完成有奠基作用,因此學習本篇課文,不僅能使學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俗,而且還能以作者細膩的審美之心,引領學生關注民俗,熱愛民俗文化。

  二、說教學目標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要扎扎實實的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品析詞語、句子,從而感受語言文字所創設的美妙意境,基于這些,本課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從而體會歌會的特色。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欣賞品味精彩的語言片段,感受云南歌會的美。

  (因為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并重的教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通過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在以上兩點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

  3、體會作者對民俗文化的贊美,領略民俗風情,并激發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熱情。

  三、說教學重難點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但對文章內容把握的準確度和對文章主題理解的深度還有待提高,因此我將教學重點設計為)

  重點:

  通過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感受歌會的特色。

  (本單元的單元說明就是要引導學生關注民俗文化,但據我了解現在的中學生對民俗文化了解的很少,而且我們北方的學生對云南的民俗可能會更感到陌生,因此我將難點定為)

  難點:

  理解我國民俗文化的深層內涵,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生命意蘊。

  四、說教法、學法

  (我認為好的教學方法不但要有趣更要有效,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有所收獲,基于本文的特點,我首先將借助多媒體等手段創設情境,并充分發揮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作用,同時通過點撥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關鍵時刻進行恰到好處的點撥,使學生展開想象,拓展思路。同時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理解課文內涵)

  教法:多媒體輔助法、情境教學法、朗讀法、點撥法。

  學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討論法。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篇課文雖然脈絡清晰,但是內容繁多瑣細,對三個場景的解讀上很難處理,因此我決定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并以美為切入點,把對美的賞讀與挖掘貫穿到教學過程中,因此我把教學過程設計為)

  1、關注民俗話題——走進美

  導語:首先我將播放一段視頻,這是在我們河南土生土長的曲藝盛會——馬街書會。看完了我們河南的馬街書會,接下來讓我們跟隨作者走進美麗的云南,看看那里有怎樣美麗的風俗?(這樣的導入首先從我們熟悉的民俗入手,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一種情切感,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

  2、初識文章特色——發現美

  (由于本文的篇幅比較長,在課堂上讓學生反復的朗讀體會并不符合實際,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找特色:

  首先,讓學生速讀課文,歸納總結本篇文章都有哪些特色?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歸納總結能力可能還有些欠缺,因此在此環節我會加以適當的點撥,進而總結出)

  比如:

  課文結構清晰、表現內容豐富、語言自然生動、片段描寫精彩等特色。

  在歸納出這些特色后,緊接著我會讓學生們在課文中找出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些特色?

  比如,課文結構清晰,可以分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以及山寨對歌三個畫面;在片段描寫上又有景物描寫片斷、動物描寫片斷、情景描寫片斷、場面描寫片斷、人物描寫片斷等等。

  (在這個環節中,不但讓學生對文章有個整體的把握,而且學生每次查找的過程都是對文本深層次解讀和思考問題的過程。)

  為了讓學生生科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更好的體會云南歌會的美,我將從以下兩大步驟來講清本課的教學重點。

  第一步:

  3、展示歌會畫面——感受美

  在這個環節我將通過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通過比較閱讀,分析比較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以及它們在特點和描寫內容、描寫重點上都有聲么不同?并通過表格的形式將其展現出來。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加以教師的點撥進而總結出以下內容:

  歌會畫面描寫重點描寫內容歌會特色

  山野對歌人物外貌、動作、才智對抗賽歌

  比拼才智

  緊張激烈

  山路漫歌環境花、鳥、人即興歌唱

  快樂自由

  無拘無束

  山寨傳歌風俗參與的人、場面、形式民歌傳唱

  熱鬧非凡

  其樂融融

  (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并且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展現,化繁為簡,直觀清晰,讓學生很容易從整體上進行把握)

  第二步:

  緊接著我會讓學生對“山路漫歌”這一自然段進行重點品析,因為本段對景物、動物的描寫都很精彩,而且十四五歲的趕馬女孩子與學生們的年齡相仿,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4、體會民俗風情——品味美

  ①聽歌聲

  本段生動地描寫了唱歌的場面,試著在文中找出都是誰在唱歌?

  云雀在唱歌:一邊飛一邊不停的唱歌

  戴勝鳥在唱歌:“郭公郭公”叫個不停

  趕馬女孩子在唱歌: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讓學生通過品味體會作者把自然界的歌聲與人的歌聲相應和,給人一種自然樸實,和諧歡快的美感。)

  ②賞語言(本段語言非常優美,我會找出具有代表性的)

  “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從而讓學生體會把報春花的顏色和天空的藍色交織在一起,不僅有種醇樸自然的本色,而且使人產生一種聯想,給人一種意象美,讓人身臨其境。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動詞運用的生動精彩,不僅表現出云雀的輕捷,更形象生動地寫出云雀扶搖盤旋而上的姿態,活靈活。

  (這樣的設計不僅能讓學生品味到語言的優美,而且賞析這些優美的語言還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為學生營造想象和聯想的空間)

  ③品美點

  再此為了激發學生們的表達欲望,我會先進行點撥:

  把這段文字多美呀!美在有動有靜。動態的有云雀,靜態的有報春花.......經過點撥學生們可能會發現更多的美點,比如:美在有點有面,美在有聲有色,美在有人有物等等。

  好的老師要懂得有放有收,進而我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在本段中作者把大量筆墨都用在了景物描寫上,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意圖?

  (設置這個問題也不一定要求學生分析的面面俱到,只要有所感受,體會到民俗的形成與環境人物的密切關系,以及作者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就行了)

  5、反思民俗生活——升華美

  思考:學習完這篇課文試著比較一下,云南的歌會和馬街書會的異同。

  拓展延伸:我們的馬街書會雖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但如今卻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學習完這篇課文,在對待民俗文化方面我們都有哪些思考呢?

  (我認為我們提倡讓學生關注民俗文化并不能只是膚淺的停留在表面,應該讓學生有所領悟,設置這樣的拓展延伸,既是對本課難點的突破,又能讓學生真正有所思考。)

  作業設計

  1、收集我們家鄉的民風民俗,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以“家鄉風情”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2、課外閱讀《記憶中云南的跑馬節》。

  六、說板書設計

  山野對歌人物美

  山路漫歌風俗美

  山寨傳歌場面美

  劉慧麗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通讀完人教版課程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選編的4篇課文后,那一幕幕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真摯感人的故事,讓我們的心靈受到一次次的震撼。《老人與海鷗》作為本單元的第一課,在統領單元的教學中就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本課時要引導學生潛心讀書,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把讀與思、讀與寫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后續3篇課文做好學法鋪墊。

  本課講述了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一位普通的老人(吳慶恒)在翠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地去照顧他的“兒女”。老人去世后,海鷗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閱罷,讓我們不得不慨嘆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原來是那樣美好,如此動人。

  二、說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經過五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些理解課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閱讀的方法。我班學生多數思維較活躍,課堂上敢于發表個人的見解。孩子天生就喜歡小動物,每個人與動物之間都可能發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難忘的事,所以學習這篇課文,

  很容易和學生產生共鳴,教師只需精心設計好問題,引領學生自主的探究,發表個性化的見解。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要關心個體差異和共同的學習需求,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意識。

  三、說教法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后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以此我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預定為:

  1.學習8個生字,正確讀寫并理解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對海鷗的關愛之情。

  3.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動物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本課教學重點是練習以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老人對海鷗的關愛之情。

  四、說學法

  閱讀期待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是閱讀教學得以有效展開的基礎。文本是死的東西,它只有經過學生閱讀之后所理解內容的回味和再思考,才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也只有這樣的閱讀,才能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潛心閱讀,深人思考閱讀內容,得出自己的結論。本設計以人為本,以讀為本,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在閱讀體驗中感悟文本,使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學生感受人與動物的親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書可分為兩個課時,我主要說說第一個課時的教學過程。我的課堂分為四個板塊:歌曲引題,走進老人與海鷗的故事——初讀感知,找到“井眼”——重點研讀2---13段,感受老人對海鷗的關愛——總結升華。

  1、歌曲引題,走進老人與海鷗的故事

  德國教育家弟斯多惠曾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一種渴求知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甚至達到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上課之前,我先讓學生欣賞一首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看著歌曲中的女孩,為了救一只受傷的丹頂鶴,滑進了沼澤地。瞬間,孩子們被這個不平凡的女孩所感動。女孩為丹頂鶴付出了一切,甚至于生命。這樣使學生在感情上得到了升華,情為之所動。隨后在轉入對文中這位不平凡的老人的學習時,相信孩子們也一樣被文中的老人所感動,為文中老人與海鷗之間感人肺腑的真情故事所感動。

  2、初讀感知,找到“井眼”

  通過讀兩塊詞語,讓學生明白課文主要描繪了兩幅畫面:老人喂海鷗和海鷗送老人,通過這一步,學生就理解了作者的排版布局。

  3、重點研讀2---13段。

  本篇課文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蘊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學中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在生生交流的思維碰撞中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及海鷗回報以老人的愛,在引導交流體會的同時,相機指導學生讀好有關的句子和段落。說感悟和朗讀有機結合,讀體現悟,悟促進讀。

  真正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心和心地交流,是生命和生命地對話。此環節的教學設計,采用了先整體感知再深入感悟,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不僅僅是停留在字、詞、句、段、篇地教學上,停留在聽、說、讀、寫能力培養的層次上,而是充分引導學生的個體生命在現實或特定環境中的感悟、體驗和交流,讓學生在回環往復的朗讀中去意會、感悟、體驗、產生同感,讓學生盡可能的進入老人與海鷗那浩瀚無邊的情感世界,去領略、品味老人和海鷗的情思,和作者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達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這一板塊分三步走:

  第一步: 一品“褪色”,感受老人的節儉。找出描寫老人外形的句子。讓學生抓住三個“褪色”來感悟老人生活的節儉。并補充材料:老人叫吳慶恒,是昆明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無兒無女,當時的退休工資是308塊。以當時的生活水平而言,308塊并不少,相當于現在的1500元左右,足夠老人買一身體面的衣服,買一個像樣的包。讓學生自然體溫老人為什么要過著這樣檢樸的生活?

  第二步:二品“褪色”,感受老人的可敬。

  讓同學們快速瀏覽2—13自然段,找出老人關愛海鷗的句子。為了讓學生感悟老人對海鷗的關愛之情,我讓孩子們找出老人喂海鷗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在這一部分我是分四部分都的:第一步讓學生抓住老人一呼喚,海鷗就應聲而來感悟老人與海鷗之間非常熟悉;然后抓住老人為海鷗取名字感悟老人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子女。第二步抓住很小心、餅干丁、退開一步、圍欄上感受老人的細心,對海鷗的愛。第三步抓住節奏一詞理解兩者之間的默契。第四步抓住老人對海鷗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老人對海鷗的關愛。通過一遍遍地朗讀、想象,加上多媒體課件中老人與海鷗的畫面,一次次充斥著學生的思維,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第三步:三品“褪色”,感受老人的永恒

  從教學的過程來看,閱讀教學中對詞句的理解要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然而我們的學生往往缺乏某些實際生活的體驗,因此,巧妙借助現代化教育技術來創設氛圍,不僅可以使學生如臨其境,增加感性認識,而且可以加速他們對文中相關詞語的理解、感悟,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教學這部分時,我通過收集資料,穿插了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鷗的畫面,并輔以一段悲傷的音樂。使學生在感情上得到了升華,情為之所動。隨后,我立刻在電腦中展現海鷗送老人時那震撼人心的一幕,讓學生在音樂“離開你的那一天”的伴奏中集體朗讀。并提問:此時,你就是白色旋渦中的一只小海鷗,你會鳴叫些什么?此時,學生們通過剛才的學習和朗讀,仿佛真得成了那一只只小海鷗,表達著對老人的依戀。

  4、總結升華。本板書設計彰顯了行文思路,凸現了文章主旨,畫龍點睛地濃縮了文章的內容。

  六.說板書設計:(省略)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凡卡》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節選自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全文記敘了九歲的凡卡在圣誕節前夜給爺爺寫信,訴說自己在鞋店的悲慘遭遇,并苦苦哀求爺爺帶他脫離苦海,回鄉下的事。揭露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反應了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冷漠,和社會制度的黑暗。文章描寫細膩,結尾以暖境襯哀情,催人淚下。

  本文在表達上很有特點:

  1.文章以凡卡寫信為主線(準備——寫信——寄信——夢境),穿插回憶了他跟爺爺在鄉下的快樂生活。采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和悲劇色彩。

  文中以引用寫信的內容為主,基調是“苦”;插敘回憶的內容,基調是“樂"。寫信和回憶相互映襯,使凡卡的形象更加立體豐富起來,我們從文中不僅僅能讀到中9歲凡卡的悲苦生活,還能讀到他的童心孝心和懂事。他雖然遭受著非人的待遇,但是他還記得要圣誕節的禮物,喜歡小動物,還知道囑咐爺爺代他問候別人……他始終都對未來的生活充滿著希望,但是他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上帝和爺爺的身上。上帝虛無縹緲,爺爺連自身都難保。由此可見,小凡卡注定死路一條。而結尾處的暗示也正好應證了這一點,滿懷的希望和現實的絕望形成鮮明的對比,讀后不由讓人深深悲嘆。這種構思緩和了文章的悲劇節奏,增強了文章的悲劇色彩。

  2.文章細節描寫生動形象。文章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凡卡為寫信作準備的描寫,受老板、老板娘折磨的描寫等等,都寫得非常生動感人。

  二、說目標

  本單元是圍繞“外國名篇名著”主題組編教材,其目的是拓寬學生閱讀的視野,引導閱讀適合他們閱讀水平的外國名篇名著,激發閱讀興趣;通過閱讀,了解不同國家多元的文化,關心作品中人物命運;進一步培養學生把握主要內容(尤其是概括能力),體會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極強的學科,我們在確定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兼顧語文的本體性和非本體性目標,而且本體性目標必須占主要。

  本文寫作年代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很遙遠,要讓學生從課文中讀到社會制度的黑暗,非常難,而且也沒有必要。因此,我把本文的情感目標和人文目標定位在感悟人和人之間的冷血自私摧毀了美好,鼓勵學生給予愛,創造和諧。我認為這更切合學生實際,也更具有實際意義。鑒于以上種種,特制訂以下教學目標。

  1.會寫15個生字,掌握本課的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凡卡悲慘的生活遭遇,并對他寄予深深的同情,明白人和人之間無情冷血所帶來的罪惡。學會關愛他人,創造和諧社會。

  3.通過重點句段的學習,初步領悟文章所采用的對比、反襯的表達方法。

  本文篇幅較長,內容和形式都比較復雜,要想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必須突出重點和難點。本文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內容是凡卡寫的信,而信中最能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慘和內心痛苦的是第8、10、15自然段,因此,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應確定為:通過對第八、十、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慘和內心的痛苦。

  本文的表達方法比較獨特,學生初次接觸,領悟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本文的教學難點確定為:初步領悟文章所采用的對比、反襯的表達方法。

  三、說結構

  本文篇幅較長,文章內容旁逸斜出,學生閱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按照讀通——讀細——拓展的結構,分兩個課時來展開教學。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激趣,讓學生充分感悟,內化語言,指向語用,落實語文課程的本體性目標。鼓勵學生課外收集契訶夫的相關資料,鼓勵學生課后閱讀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變色龍》《套中人》等,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四、說教法

  刪繁就簡,讓語文課堂簡約高效,在本節課中,我沒有過多的媒體介入,主要采用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思考。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展示凡卡的圖片,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繼續學習的興趣。展示契訶夫以及他的小說封面,擴大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欲望。在感悟結尾暗示的表達技巧的時候,我設置了懸念:這封信凡卡的爺爺能不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地在文本中尋找答案。另外,創設生活情景,鼓勵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寫學文的感受。

  2.對比閱讀法。感悟作者對比反襯這種表達方法的妙處的時候,我讓男女生對讀,在對比朗讀之中,表達的妙處也顯而易見,老師只要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梳理總結就可以了。

  五、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新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因而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課前布置學生充分預習,查找資料,處理信息。課中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之下,思考發現,獲得感悟和方法,形成學習能力。

  2.討論交流法。課堂的主人是學生,讓學生交流閱讀感悟,最后討論凡卡的信到底能不能送達。學生在討論中得到答案,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和樂趣。

  六、說過程

  本文分兩個課時展開教學。第一課時主要是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學習生字,讀通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分清哪些是寫信的內容,哪些是回憶的內容。細讀回憶部分的文字,從中感悟凡卡鄉村生活的快樂,為第二課時感悟悲慘的學徒生活做鋪墊。

  第二課時細讀寫信內容,抓住重點段落感悟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激發學生對凡卡深深的同情。通過對比閱讀,感悟作者在寫信的過程中插敘鄉村生活,這種表達的妙處。推薦閱讀篇目,激發閱讀興趣。

  第一課時

  (一)圖片展示,初識凡卡。

  展示課本插圖,認識本文的主人公,簡單說說對凡卡的第一印象。

  (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檢查預習,感受多元文化。

  分別出示課文中的人名、錢幣單位、重量單位,學生認讀,結合注釋理解。拓展學習,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鉛筆單位和重量單位。

  學生在認讀之中感受不同國家的多元文化,為讀通課文鋪墊。

  2.學習生詞,感知詞性。

  出示一組詞語:犘平 揉皺 蘸墨水

  撇嘴 搓煙葉 打攪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較強的獨立識字的能力,教師不用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其中易錯的生字進行教學,指導學生把字寫漂亮。因此,我重點學習“犘平”的讀音,指導書寫“蘸”“撇”。讓學生觀察,找找這些詞語的共同特點,形成詞性概念,為進一步學習服務。

  3.瀏覽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課文篇幅很長,必須讓學生快速閱讀抓住主旨,實現長文短教。因此先讓學生快速默讀,思考課文主要寫凡卡做什么 。(一邊寫信,一邊回憶)然后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哪些內容是寫信,哪些內容是寫回憶。有了這些做鋪墊,學生很夠很快地把課文讀成四個部分:寫信前——寫信中——寄信——夢境。在此基礎之上,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就會迎刃而解。

  (三)文本細讀,感悟凡卡之“樂”。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凡卡回憶了哪幾件事情,從字里行間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凡卡,并在旁邊用一兩個詞寫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全班交流。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邊讀相關文字,邊說自己的讀文感受,感受到凡卡在鄉下跟爺爺一起守夜,一起去砍圣誕樹的快樂。

  重點教學凡卡和爺爺砍圣誕樹的內容,引導學生想像砍圣誕樹的時候,爺爺怎樣和小凡卡逗樂,想象小凡卡看到野兔或其他小動物的時候的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落實語言訓練。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爺爺對凡卡的疼愛,和生活的快樂。

  在此基礎上拓展契訶夫原文選段,學生會從中感受到凡卡的快樂,甚至會發現凡卡之所以會寫信原來可能是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小姐的功勞。

  ……忙得最起勁的是凡卡喜愛的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小姐。當初凡卡的母親彼拉蓋雅還活著,在老爺家里做女仆的時候,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就常給凡卡糖果吃,閑著沒事做便教他念書,寫字,從一數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爾舞。

  最后梳理得出凡卡在鄉下的快樂來自于爺爺的疼愛,來自于朋友的關愛,甚至于來自于泥鰍的可愛乖巧,哪里有愛那里就是春天,哪里就有快樂的笑聲!有效落實教學目標。

  (四)激發興趣,鼓勵閱讀原文。

  前面補充閱讀的部分,給了學生不小的震撼,原來凡卡在鄉下還有一個朋友,這種發現激發了閱讀的興趣和欲望,這種開放的結尾,把課堂向課后延伸,擴大了課堂容量。

  第二課時

  (一)開門見山,細悟凡卡之“悲”

  課文篇幅比較長,內容和形式都比較復雜,要提高教學效率,必須突出重點,實現長文短教,因此我要求學生快速讀信,找出課文中直接寫凡卡學徒生活的一句話:我的生活沒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凡卡悲慘的命運,學生可由此想開去找到本節課學習的重點第八自然段,使教學既有點,又有面,從而點面結合。

  第8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段落,細節描寫細致到位,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藍本。在細讀的時候,學生自主閱讀發現作者從挨打、挨餓、睡不好三個方面來描寫凡卡的悲慘生活,然后細讀挨打的內容,抓住“揪”“拖”“揍”“撈起”“戳”“打發”等動詞,體會凡卡的悲慘遭遇,激發學生內心的同情和憤慨,并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接著老師創設情境,讓學生仿寫,凡卡還可能受到那些折磨,注意動詞的使用。這種課堂小練筆既能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能讓學生習得語言。

  在感悟的過程中讓學生設身處地體驗凡卡的內心世界,他在鞋匠店里,從老板到伙計都打他,他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從而理解他內心深處的孤苦,也理解他一次次哀求爺爺帶自己離開的迫切心情。多么可憐的孩子!在此基礎上引讀凡卡向爺爺發出的一次又一次的哀求的文本內容。因為前面情感的積淀,學生的朗讀就會水到渠成,情感豐滿,不需要生硬的朗讀技巧。

  (二)對比閱讀,感悟表達技巧

  1.男女生對讀,悟對比描寫之巧。

  男生讀第八自然段的部分內容,女生讀第13自然段。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生思考如果去掉回憶部分的內容,文章的表達效果會怎樣。由于在第一環節中,學生已經深深感悟到凡卡在城里生活孤苦無依,受盡折磨。那么凡卡在寫信時回憶曾經的美好時光是表達的必然,符合人物當前的心境。在對比朗讀中這種苦樂的感受會更深,更明顯,從而明白對比反襯的表達之妙處。

  2.師生合作梳理全文,悟結尾之妙。

  小說最后寫了凡卡寄信和做夢,暗示凡卡希望回到爺爺身邊只能是一個甜蜜的夢而已。我要求學生自由讀20、21兩個自然段,提出問題與同學討論。并重點討論問題:凡卡寫的這封信,他爺爺能收到嗎?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引導學生聯系“地址不詳”,認識到他爺爺不能收到信。然后我讓學生進一步討論:就算凡卡的爺爺能收到信,他能把凡卡帶回去嗎?在此基礎上,有感情朗讀最后一自然段,讓學生領悟:對于凡卡來說,回到爺爺身邊只能是一個甜蜜的夢而已。讀后讓人心疼,心碎,更加突出了凡卡的可悲,明白凡卡的生活只有死路一條。有了前面充分的鋪墊,此時學生心中應該有許多話要說,鼓勵動筆給凡卡寫幾句話,或者寫一寫學習本文后的內心感受。

  (三)走近契訶夫,拓展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拓展閱讀不能泛泛地說,要推薦具體的篇目,簡介內容,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因此在本課的結尾處,隆重介紹本文的作者契訶夫,向學生推薦他的短篇小說《變色龍》《套中人》,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這位短篇小說大師。

  七、說效果

  本說課稿,我緊扣新課程標準,努力營造開放民主的課堂氛圍,創設情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讀寫結合,落實語文課程的本體性目標。應該有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都能有所得。

  1.異域文化微風拂面。如圣誕節的相關風俗,了解外國貨幣和重量單位。

  2.語言訓練扎實有效。在第二課時中安排了兩次小練筆,一次是仿寫,學習作者動詞的使用方法,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另一次是學生寫感受,這種小練筆,內容以文本為出發點,又超越了文本,跟自己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體現了語文的生活性。

  3.表達技巧感悟得法。感悟作者對比反襯和結尾暗示的表達技巧是本課的難點,通過對比閱讀,自主討論等方法化解了難點,明白了這種表達的妙處,基礎較好的同學在以后的習作中都能夠很好地運用。

  4.情感熏陶真摯到位。感悟凡卡生活的悲慘,激發學生的同情之心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聚焦重點句段,實現長文短教,文本細讀,獲得情感體驗,然后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情感,讀悟互促,落實情感目標。

  【點評】

  《凡卡》是一篇傳統的精讀課文,文章篇幅很長,文本之中可教的東西很多,處理不好容易導致課堂拖沓。張老師的這篇說課稿,緊扣新課程標準,抓住重點段落,有點有面,很好地達成了課時目標,學生也一定會學有所得。

  一、教材處理得當,目標定位準確。

  一堂好課首先要解決的不是怎么教的問題,而是教什么的問題。張老師對教材進行了細致深入的分析解讀,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并且見解頗有獨創性。在此基礎之上擬定教學目標,凸顯了語文課程的本體性特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老師將本課的人文情感目標定位在“了解凡卡悲慘的生活遭遇,并對他寄予深深的同情,明白人和人之間無情冷血所帶來的罪惡。學會關愛他人,創造和諧社會。”這一教學目標比“感悟社會制度的罪惡”要簡單,而且對學生更具有現實意義。

  二、聚焦語用訓練,重視能力培養。

  語文課程的本體性目標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本說課稿的設計理念很明顯地指向語用教學。張老師創設情境,設計課堂小練筆。讓學生在細讀文本后,鼓勵學生展開聯想仿寫,鼓勵學生寫出閱讀的獨特感受,尊重學生的個性表達。這種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訓練了語言。通過對比、討論等方法感悟作者的表達技巧,在提升學生閱讀欣賞水平的同時,學生獲得了一些習作的表達技巧,并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習作。

  三、緊扣單元主題,注重拓展閱讀。

  本單元的主題是“外國名篇名著”,旨在對學生進行多元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本說課設計,張老師處處致力于此,學生在學習課文中了解俄國的民風民情。另外,張老師在兩節課的結尾處開放的設計,都著力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良好習慣,引導他們在外國文學的殿堂中盡情玩賞。

  總之,本說課稿依標扣本,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各種語文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鼓勵學生廣泛地閱讀,重視對學生進行美好情感的熏陶。本說課稿把語文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課堂向生活敞開一扇大門,把課堂向課后延伸,增大課堂的容量。

說課稿 篇4

  《生活中的比》一課與人教版中的《比的意義》實屬同一內容,但從課題反映出:《生活中的比》的生活味濃一些,《比的意義》數學味更為偏重,這是我對教材的第一印象。

  在設計前,我首先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學生已學過的相關知識基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相關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比的認識》的起始課。教材安排了“圖片的放大縮小”“速度”“水果價格”三個生活情境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并在次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學生深深體會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性。在備課時我反復斟酌兩個問題:引入比的必要性在“圖片的放大縮小”學生能感受得到,但在“速度”“水果價格”兩個情境里,學生會認為直接“比速度”“比單價”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體現出來,學生可能感覺沒必要用到比。

  其次對學生也進行了前測:針對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學習基礎以及學習方式方法我都有較全面的了解,他們喜歡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喜歡探究式、合作式的學習方式;六年級的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的閱讀、理解和自學能力。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有意識去設計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有趣的學習情境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

  一、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了學習興趣

  一節課教學導入可以說是最能吸引學生的地方。尤其是數學課,必須要創設比較吸引人的教學情境,牢牢地去抓住學生的眼球。所以,新課開始我選擇第29屆奧運會讓你最難忘的是誰?為什么難忘?然后引入志愿者微笑服務的照片,及淘氣也當一名小志愿的照片,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探索長與寬的關系,為進一步認識“比”、學習“比”做好鋪設。接著通過兩個生活中的情境解決問題“比速度”——馬拉松選手和起自行車誰快以及“比單價”——哪個攤位的蘋果最便宜?通過學生的思索、探究,知道求速度就是求路程與時間相除,也就是路程與時間的比;求單價就是求總價與數量相除,也就是總價與數量的比;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初步感知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性。

  這時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比的意義”——“兩個數相除又叫做這兩個數的比”,

  通過讓學生小組交流比與除法、分數有什么關系?得出比的后項不能為0。這時的教學就稍縣枯燥了,有的學生就容易開始分心了。我馬上通過讓學生做“石頭、剪刀、布”的游戲,理解4:0的含義,表示的是兩數的相差關系,與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比不同,是表示兩數的相除關系,進一步深入感知學習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及比的意義。

  二、熟悉的生活情境,讓活動有效展開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推斷等探究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應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究與交流的活動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學生展開充分、自由的討論是學生合作學習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形式。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學生熟悉的“圖片”、“速度”、“水果價格”情境,然后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長方形的長與寬之間的關系,并在組織學生討論時,教師先為學習小組提供了圖形、問題、表格,教師指定學生擔任組長負責記錄,歸納本組學生的意見,在他們的合作中,及時地引導他們研究,引導他們在交流中學會傾聽,學會評價,學會鑒賞,最后全班交流。

  在學生初步感受比產生的必要性時,及時歸納出比的意義,之后讓同桌同學互相說“比”。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三、有效的生活情境,深化學生的學習

  本節課的練習我完全摒棄了書上的練習題,重新思考設計了既能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比較系統的梳理和反饋,又能起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我們都知道,語文課常常對學生能起到比較好的教育目的,通過課文,能使學生受到做人做事的思想教育。而數學就使人覺得是在學比較枯燥的計算,或是選擇只有ABC。

  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幾道練習題就是讓學生在學會“比”的知識的同時,讓他們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教育,讓他們在數字的變化中感受到我們祖國每天在騰飛、在受世人矚目,我們的生活在前進、在飛躍。

  在最后,我讓學生欣賞“黃金比”的各種圖片,不光是為了讓人賞心悅目,增添趣味性。更是為了讓學生深切的體會到數學課不光是學數學、它可以是一節發人深省的語文課、也可以是一節享受藝術美的美術課、音樂課,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數學課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

  四、不足與困惑:

  1.教學中設計的幾個活動如何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待于進一步探究。

  2.教學中如何激發后進生學習的積極性值得深思。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課是冀教版五年級上冊音樂第六單元欣賞課的第二篇。《鱒魚》這首作品是1817年夏天舒伯特20歲時寫的一首頗受人們喜歡的活潑的抒情歌曲。

  二、說學情

  作為五年級的學生應該更多的了解國外著名作曲家的生平介紹,以及對音樂的貢獻

  三、說教學目標

  (1)基本知識:了解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生平簡歷及在藝術歌曲創作上的成就和貢獻。

  (2)基本技能:感受歌曲中因調式的轉換而造成的情緒與氣氛的變化,以及初步認識伴奏在塑造音樂形象上所起的作用。(說明:高年級的學生應該不僅僅只限于聽歌曲,而且應該更多的從整體上理解音樂作品,比如說伴奏)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欣賞音樂時要有良好的習慣,學會欣賞和分析音樂作品,更多的了解外國音樂家的作品以及貢獻。(最后一條是作為常識了解)

  (4)德育目標:理解歌曲所表現的意義,并能明確本課所揭示的寓意:善良與單純往往被狡詐與邪惡所害。

  四、說教學重點的難點:

  1) 教學重點:讓學生感受包括調式在內的各種音樂表現手段的作用。(說明)

  2) 教學難點 :在解決重點的基礎上深化調式變化對音樂情緒的影響及重大作用。(由于

  教學難點 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有些困難,所以教學難點 由教師講解,學生了解掌握)

  五、說教學過程 :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分導入新課、教授新課兩個方面來講。

  (1)導入新課)

  ①出示幾張關于鱒魚的圖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在音樂課中學習歌曲中的小動物——鱒魚。板書本課課題《鱒魚》以及作曲家舒伯特的名字。

  ②教師開始提問學生自己查閱有關這首作品以及作曲家的資料,隨后出示舒伯特的肖像畫以及介紹。(目的: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作品內容)

  (2)講授新課:

  ①由老師介紹總結一下舒伯特更多的優秀作品。(屏幕上出現三首視聽作品)

  ②首先來聽一遍歌曲,聽完后請同學有感情的朗讀一下三段歌詞。(先從歌詞來了解作品內容。屏幕上出現歌詞)

  ③聽第二遍時,要在聽的過程中思考一下3個問題:

  ※ 這首樂曲分為幾個樂段?

  ※ 歌詞描寫是什么樣的故事?

  ※ 歌曲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是通過怎樣的方法來表現的?

  (本環節要求學生自己分析樂曲,來培養學生視聽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最后由老師總結以上問題。)

  ④最后一遍歌曲。

  ※ 要求學生聽樂曲時,在樂段發生變化的時候舉手示意老師。(這時本課的重點,因此

  在老師的幫助提示下完成這個練習)

  ※ 根據伴奏音型的不同變化,說出情緒情感的變化。(這是本課的難點,這由老師總結) ※ 歌曲的最后兩句于第一、二段的兩句相同,但表達的內心心情有什么不同嗎?(歌詞:

  我滿懷激動的心情看鱒魚上了當)

  6) 學生表演故事內容

  分別請兩組學生上來,根據故事的情節來編排表演《鱒魚》。(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一共有三個角色:漁夫、我、小鱒魚。表演完畢后由學生自己討論這首歌曲的寓意,最后由教師總結)

  四、鞏固練習

  由教師提問這節課所學習的有關于舒伯特以及這首作品的常識問題。(目的: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

  五、課堂小結

  ① 教師介紹歌曲的創作背景(要求學生了解即可)

  ② 這首歌曲所揭示的寓意

  ③ 讓學生了解歌曲表現的不同,可以通過伴奏和音樂來表現。

  六、布置作業

  雖然本課是作為欣賞課來學習,但希望學生回家后能自己學習演唱這首歌曲,記住作曲家

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天安門廣場》,我主要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說明性的課文,課文共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用概括的語言總領全篇,介紹了天安門廣場的位置和特點。第二、三自然段按方位順序分別介紹了天安門、金水河、金水橋、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的具體位置和壯觀景象,第四自然段介紹了天安門廣場特殊的政治地位,第五、六自然段著重描述了兩個典型場面——清晨時的天安門廣場和節日時的天安門廣場。特別是第六自然段通過對節日天安門廣場的景色和人們活動的描寫,表現了節日天安門廣場的五彩繽紛、燈火輝煌、熱鬧沸騰,讀來如臨其境,令人心馳神往。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制定以下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8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天安門廣場的壯觀輝煌;知道天安門是新中國的象征,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說教學重難點。

  通過閱讀能夠了解天安門廣場的壯觀輝煌和他所具有的特殊意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認識天安門是新中國的象征以及理解“五星紅旗與旭日一同升起”這句話是本課的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事半功倍,使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順利地達成教學目標,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結合本課語言特點與四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的學習特點,我將運用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朗讀法。

  新課標指出“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學生的一項基本技能,也是平時課堂中需要練習提高的一個訓練點。結合本課的語言特色,我想采取以讀代講,以講促讀,讀中悟情的方式,讓學生讀出熱愛天安門,熱愛祖國的情感。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因此針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我提供給學生充分的鍛煉機會,安排學生個人自由閱讀,比賽讀,齊讀等方式,以達到課堂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全體的互補。使學生深入對文本的認識,激發內在的情感。

  2、想象法。

  新課標提倡“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根據內容,我將引導學生抓住開國大典時的情景,節日時廣場的熱鬧氣氛展開聯想,讓學生感受到天安門廣場對于新中國的意義和它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的神圣地位。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我準備以談話的形式導入課文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達到能正確、流利閱讀課文的`目的。在讀準、讀順的基礎上,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大意,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對課文有個初步的了解,為第二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

  接下來我著重講講第二課時的設計:

  一、精讀細品,讀中感悟。

  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主要以提問的形式讓學生找找概括寫出天安門廣場位置和特點的句子,然后抓住“中心、寬廣、壯觀”等詞語,體會其特點,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這樣可以讓學生有目的的讀,也讓學生對天安門有個總體的印象。】

  在教學二、三自然段時,我主要采用讀、圈、畫、議、練、讀的方式讓學生理清廣場建筑物地方位關系。

  首先讓學生自己默讀課文的二、三自然段,邊讀邊圈注一些方位詞,然后畫出天安門廣場周邊的示意圖,構建天安門廣場的示意圖,畫好后可以四人一組進行討論,看看誰畫的最符合課文中的介紹,議論結束后完成課后的練習4,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讀課文,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景觀來進行介紹,這也是對朗讀的一種即時訓練。那么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我可能會同時出示一些相關的圖片,讓學生對天安門廣場的建筑形象產生清晰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當學生介紹天安門時,更加可以抓住重點詞語“紅墻黃瓦、雕梁畫棟、雄偉壯麗”讓學生感受到天安門裝飾的華麗,并及時指導朗讀,其他建筑也可用類似的方法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抒發內心的熱愛、贊嘆之情。結束朗讀訓練后我還會穿插有關按照方位循序的寫作方法。【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習慣,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同樣,這樣的設計業有助于幫助學生認識按照方位順序的寫作方法。】

  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有個難點需要突破,那就是讓學生認識天安門是新中國的象征,重點幫助學生理解象征的意思。然后針對難點提問,為什么說天安門是新中國的象征?接著讓學生自讀這一自然段,引導他們發現開國大典在這里舉行,新中國在這里誕生,這也使天安門有了特殊的政治地位,再帶領學生回到文本,通過具體的詞句來體會,通過反復誦讀來感受抒發民族自豪感,那么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話也可以帶學生進行朗讀體會,以讀促講,抓住“無比向往”讓學生感受天安門廣場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的政治地位。最后再結合自己的體會指導學生朗讀。【這一環節的設計是一讀為主,讀中促悟,通過朗讀來逐步突破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天安門的特殊地位。】

  教學五、六自然段時,這里又有一個難點,就是理解“五星紅旗與旭日一同升起。當然我不會一上來就和學生來理解這句話,我會先放手讓學生自己讀,然后提出要求: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畫面,接著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通過閱讀看到的畫面,這里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互相補充。抓住時機出示有關升旗儀式畫面或視頻,讓學生受到感染,進而讓學生再來說說看著這樣畫面,聽者雄壯的國歌,你的內心怎么樣?想說些什么?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回歸到文本中,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讀,指導學生讀好第五自然段。在學生情感有所感染的基礎上再回過來解決第五自然段地難點,這一難點的突破,可以讓學生結合平時學校里的升旗儀式,感受那一刻的莊嚴和神圣,再對比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這里也可以出示相關的視頻或圖片,引導學生找到不同之處,再來理解紅旗與旭日一同升起的含義,這里可以提問:五星紅旗代表什么?你對太陽又有什么特殊的理解?太陽又象征什么?為什么五星紅旗要與太陽一同升起?一系列的小問題引導學生將五星紅旗與太陽聯系起來,我覺得這里學生能比較有道理的說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不要用機械的答案去匡死。難點解決了,再帶領學生走入文本,去感受天安門廣場在節日時熱鬧的場面,這一小節我會采用導讀的方法,讓學生先齊讀這一小節,再出示節日時天安門廣場的熱鬧場面的視頻或圖片,觀賞后馬上提問:節日時,天安門廣場又是怎樣一種景象?你覺得這樣的場面怎么樣?引導學生感受廣場在節日時五彩繽紛的景象和入夜后熱鬧的場面。緊接著讓學生通過朗讀,讀出這種場面的熱鬧、喜氣和祥和。當然,教學的過程中也要讓學生發現這段文字中的一個比喻句和對偶句,通過這兩個修辭手法的運用,讓學生對節日時的廣場產生向往和喜愛之情,在學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體驗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文字,這里可以采用賽讀的方法,讓學生先評,我再給予指導性的意見,在這種朗讀氣氛中再讓學生齊讀,應該會讀得更好。【這一環節,我預設了很多,主要是希望學生能全面而透徹的理解課文,認識天安門廣場,由此愛上北京天安門,激發學生的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進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想象畫面,聯系生活來突破本課的另一個難點,同時也是訓練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好方法。

  六、板書設計。

  天安門廣場

  最寬廣、最壯觀

  天安門

  新中國的象征

  以上只是我對課堂的預設,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會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課堂達到最優化。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百分數中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百分數的的意義和寫法,掌握了百分數和小數的互化的基礎上學習的,也為今后繼續學習有關百分數的計算和應用做準備。教材編排了41頁的例題。請看:例題是把這樣利率結合百分數的計算的。

  教材這樣編寫的好處是知識要點明確,思路清晰,易于教師和學生把握,但這樣純數學計算的呈現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如沒有提供知識產生的背景,還有如何開展有效的數學活動進行學習等等,這些在教材中都沒有體現。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數學教學應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建立在學生主觀愿望及知識經驗上。提供充分活動和交流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及方法經驗,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利率與人們的生活、理財等實際應用息息相關。

  學情分析:

  根據教材特點,我也對學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還可以,同學之間的相互質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學生在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較薄弱,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

  目標設置: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觀察、計算,主動探索的活動,認識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計算及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結合儲蓄等活動,學習合理理財,逐步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重點難點:

  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說教法

  “施之教,貴在得法”。教學方法運用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新課標指出,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本節課我主要采取了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同時,我試圖引導學生通過以下的學習方法掌握新知:1、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2、抽象概括法,讓學生通過抽象,概括出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3、互助學習法,在互助合作中體驗成功的愉悅。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一、激發興趣,喚起參與;二、創設情境,探求新知;三、充分練習,鞏固新知。

  教學過程:

  一、用口算來回顧百分數的知識。

  二、激發興趣,喚起參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重要的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在上課伊始就要抓住學生的心。而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興趣是最活躍、最現實的心理成分,是一種趨向性的心理特征。因此,喚起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所以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抓住如何理財(合理利用自己的零用錢)為切入口展開。近來全世界的范圍內發生了金融危機,使得很多人的財富減值。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財富不減值,或者是少減值,甚至升值,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能否有自己的方法使自己的財富保值?我相信,我的這段話一定能抓住學生的各種感官,充分調動起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的傳授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學習就失去了味道。同時,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我把本節課的教材設置做了適當改動。

  三、創設情境,探求新知。

  出示例題(教科書P41頁)咱們就以笑笑的300元為例,如果你有300元錢,打算怎樣存款,你是怎么想的?

  在這里我之所以沒有直接出示問題,就是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新課標也指出讓學生“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于是,本環節我放手讓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就是想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素養。

  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通常能提出三類問題

  第一類:存一年有多少利息?

  第二類:存三年有多少利息?

  第三類:存五年有多少利息?

  第四類:存活期一年有多少利息?

  如果學生提問不全,則老師可參與提問。第一、第四類問題可讓學生直接列式,這樣既復習了舊知,也為下面難點的攻克做好了鋪墊。然后告訴學生今天我們重點解決第三類問題,同時引出課題:較復雜的百分數應用題。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這樣給了學生很大的探索空間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解決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巡視,遇到有困難的學生要及時予以幫助,同時也鼓勵學生做完后可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同桌分享,如果不會也可向別人請教。這樣培養了學生互助合作的意識,在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四、充分練習,鞏固新知

  “數學源自生活而應用于生活”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下面,我繼續沿著抗震救災這一主線設置情境,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在練習的設計上,我兼顧了習題的層次性和開放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練習,以求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形成技能。

  1、小華把得到的200元壓歲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一年。她準備到期后將錢全部取出捐給“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計算,到期后小華可以捐給“希望工程”多少元錢?

  2、李老師把20xx元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稅率為20%。到期后,李老師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師交了多少利息稅?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錢存入銀行(三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題的情境設計為希望工程捐款,在問題的設計上需要學生仔細思考,真正理解問題的含義后才能做對,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二題目的是要檢驗學生對本課例題的理解程度。第三題為開放性題目,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總之,作為數學教師,本節課我力求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探究中提高,在合作中發展,體現數學活動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同時作為教育者的我更加注重在數學課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盡可能的使數學課堂凸現人文精神,使每一個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華!

說課稿 篇8

  一、指導思想。

  依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我以一切立足于學生的學,一切有利于學生的學,一切為了學生的學,一切促進學生的學為目的。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張揚學生的個性,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下獲取知識,在活動中感受數學之美。

  二、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在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和寫法上與整數都有很大差異,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

  三、學情分析。

  在學習分數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有了用整數表示物體個數多少的經驗基礎;理解了平均分的含義,具有了平均分的操作能力。在實際生活中,有的學生也許聽過幾分之一,但他們不理解分數的含義。因此,教學中我注意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

  四、教學目標。

  1、創設問題情境,聯系生活實際,初步讓學生認識分數,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2、通過開展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充分感知分數的初步意義。

  3、在問題情境中,滲透分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

  五、教學重點。

  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表示出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

  六、教法學法。

  1、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結合新課標教學理念,我采用了多媒體課件,并為學生準備了學具,讓學生通過獨立探索、實際操作、合作交流,從而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知識建構過程。

  2、學法。

  為了能讓學生輕松有效學習,我通過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來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七、教具、學具。

  1、教具準備:課件、雙面膠。

  2、學具準備: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紙片若干張;水彩筆。

  八、教學過程。

  (一)課前熱身。

  1、(出示幻燈片1):海寶做的一張關于上海世博會的手抄報。

  2、(出示幻燈片2)先看看關于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介紹。

  3、問:2個小朋友吃月餅,怎樣分才公平?

  (設計意圖:通過課前熱身,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為新課做鋪墊。)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動手操作、交流匯報。

  請同學們用圓代替月餅平均分一分,并匯報結果,指名演示怎樣得到一個圓的一半。月餅總數421,分的人數222,每人分的月餅數。

  (設計意圖:以一半作為學生認識幾分之一的切入點,并在對折的過程中復習感知平均分的含義,為下面學習二分之一做鋪墊。)

  (2)聯系實際,尋找切入點:讓學生找日常生活中像這樣分一半的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充分感知平均分可以是一個圖形,也可以是一個實物。)

  (3)引發認知沖突,揭示課題。

  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知道像這樣的一半在數學上應該用怎樣的數來表示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個新朋友——分數 (板書:分數的初步認識)

  2、實踐操作,感知理解。

  (1)認識12。

  ①揭示12的含義。

  由分圓的過程得出:像剛才這樣我們把一個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圓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 (板書這句話,并提醒學生 12 的寫法)

  (設計意圖:由分圓的過程到概念的揭示,體現了由具體到抽象的形成過程。)

  ②理解12的含義。

  A、找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和自己對12 含義的理解。

  B、判斷。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辨認涂色部分是否可以用12表示。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判斷、質疑,進一步感受“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使學生對 12 表面上的理解上升到本質含義的層面上,有效突破本節課的重點。)

  ③鞏固12 的含義。

  要求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先折一折,再找出它的 12 涂上顏色。通過匯報交流,作品展示。教師歸納總結:形狀不同、折法不同都沒關系,只要是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這個物體的 12 。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 12 ,豐富 12 的表象,也為后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認識幾分之一。

  通過師生談話: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有選擇的板書。

  ①出示要求:從學具中任意挑選一個喜歡的圖形,先折一折,再用斜線涂一涂,表示出這個圖形的幾分之一。

  展示時要求學生說清楚: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了幾份,其中一份是它的幾分之一。

  ②知識延伸

  師:如果我們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它的幾分之一?如果平均分成了20份、50份、100份呢?

  最后教師總結:像12 、14 、16 、18 ——這樣的數,都是分數。

  (設計意圖:再次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創造的機會,充分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和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對12 的理解逐步泛化為對幾分之一的理解,實現知識的拓展和延伸。)

  3、鞏固理解、拓展延伸。

  本節課我設計了3個練習,都出自于海寶制作的手抄報中。

  (1)基礎練習:填寫幾分之一的分數

  (2)看圖,你能聯想到幾分之一呢?(包括:英國館,建筑物,巴拿馬國旗)

  (3)觀察整張手抄報,估一估,各版塊各占了整個版面的幾分之一。

  (4)找生活中的分數。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與課前用手抄報引入課題相呼應,使練習具有多樣性、趣味性、層次性,并突出生活與數學的聯系;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二)小結。

  談談本節課有什么收獲?學生可以從知識、能力或情感態度方面回答。

  (設計意圖:這是對本節課知識的回憶和鞏固,也是對學生今后學習方法和習慣的提示。)

  九、板書設計:

  為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我做了以下板書設計

  分數的初步認識

  把一個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圓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 12 。

  12 ——— ———

  作品

  14

  作品

  16

  作品

  18 ——————

  總之,我的宗旨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多動手,勤動腦,學會自己去發現、去探索、去獲取,我想這樣,才能把“學生主體地位”落實到實處,讓更多的小荷展露尖尖角。

說課稿 篇9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四年級學生提出的閱讀要求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從以下三個緯度確定了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依據教學目標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下面我就從入詩境、讀詩文、解詩意、悟詩情、續詩韻、拓詩篇這六個環節來談談對這課時的教學安排。

  一、 入詩境

  新課開始,教師可配上古曲《陽關三疊》,飽含深情地吟頌《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

  渲染氣氛,營造出詩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二、 讀詩文

  詩歌短小精練,可以讓學生自由多讀上幾遍。

  三、 解詩意

  本首詩的意思并不難懂,教師不用對詩歌的意思做過多的解釋,可以讓學生對照著文后的幾個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濕潤的意思,更盡就是再飲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交流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繼而全班交流。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 教師應努力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合作的機會。

  四、 悟詩情

  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詩人們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為什么能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傳唱,成為送別詩中的極品呢?肯定是有它獨樹一幟之處。那么詩人王維究竟是怎樣表達他對元二這份依依惜別之情的呢?在悟詩情這個環節我們將解決該問題,這無疑是教學中的難點,我想從如下三個方面引導學生突破這個難點。

  1、 從好友的角度感受離別之情

  先請學生讀一讀古詩,詩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維是好朋友的依據?學生自讀古詩后進行交流。可以從以下依據得到證實:

  (1)、元二,這個名字叫起來非常親昵,可以推斷他們是好朋友。

  (2)、從“故人”可以看出他們是好朋友,知己。

  (3)、“更”說明他們已經喝了許多杯酒,可見他們的感情很深。

  (4)、“盡”說明兩人喝酒都一飲而盡,只有好朋友之間才這樣。

  此時,教師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回答:這是一杯離別的酒,因為喝完這最后一杯,王維和元二從此分別。這是一杯傷感的酒,好友分隔兩地,豈能不令人傷懷?這是一杯無奈的酒,誰愿意與好朋友分離呢?無奈這是朝廷下達的命令,難以違抗。這是一杯祝福的酒,詩人王維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這還是一杯……的酒,讓學生帶著他們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復地朗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句。這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勸君更盡一杯酒”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于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

  2、 從渭城的景色感受離別之情

  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過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更為強烈。教師可以請學生再讀讀整首詩,元二和王維看到哪能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1)、雨,似乎老天也為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2)、柳,如果沒有學生提起,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體會到因這些景物產生的愁緒后教師又可以采取層進式的引讀,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小雨還在下著,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

  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選取這些景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進一步借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3、 從地域上的距離和差異感受離別之情

  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當時陽關離渭城路途遙遠,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那么安西離渭城到底有多遠呢?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明確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課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圖,這距離大概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元二遠去千里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南海北,詩人怎能不留戀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來的離別感傷。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黃沙滿天!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呢?滿目荒涼!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呢?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由此,教師第三次采用層進式的引讀,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樣的設計,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個悟詩情的教學設計中,我采用“以讀代講,層層推進”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層進式的以情“引讀”,學生心潮逐浪高的“復讀”,可謂一唱三嘆,引領學生進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完全感受了這首詩歌的獨特魅力。

  五、 續詩韻

  這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包含了詩人多少的臨別贈言啊!其實王維想對元二說的話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這個分離在即的時刻卻什么都說不出來了。在此,我設計了一個練筆環節,請學生把王維想對元二說卻沒有說出來的話寫下來,然后進行交流。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資源,填充“空白”的過程本身就是讓學生馳騁想象,激越創造性思維的實際操作行為。我想,有了上一個悟詩情環節的鋪墊,這個練筆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學生不僅在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與詩人發生共鳴。

  六、拓詩篇

  “送別詩”這一題材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是比較常見的,教師可以推薦幾首比較有名的詩歌讓學生進行課外自學。如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實用】說課稿范文匯總九篇】相關文章:

《冰花》說課稿范文01-15

《離騷》說課稿范文12-09

實用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總八篇10-12

體育說課稿大全體育說課稿范文11-11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匯總六篇05-29

關于數軸說課稿范文02-22

蘇軾水調歌頭說課稿范文03-16

《沁園春長沙》說課稿范文12-17

《沁園春·長沙》說課稿范文12-06

《沁園春.雪》說課稿范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