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化學說課稿

時間:2021-05-18 10:52:33 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化學說課稿范文集合九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化學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化學說課稿范文集合九篇

化學說課稿 篇1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實驗修訂本.必修).化學》第一冊第四章第一節氯氣,共兩課時。

  第一課時:氯氣的性質和用途

  第二課時:.氯氣的實驗室制法, 氯離子的檢驗。

  下面從五個方面談一談關于氯氣的整節課的一些想法:

  第一部分:教學目標分析:

  (1).使學生掌握氯氣的化學性質及在實驗室中制取氯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學生掌握氯離子的檢驗方法。

  (3).使學生了解氯氣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4).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演示實驗現象,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

  氯是比較典型的非金屬元素,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農業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對氯氣性質、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僅是下一節進一步學習、研究鹵素性質相似性及其變化規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質變化規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階段對氯氣的性質、用途等介紹、應用較多,對學生全面認識化學元素、形成正確觀點、掌握正確學習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在內容安排上,第一課時:氯氣的性質和用途盡可能結合起來講,使理論與實際的聯系更為緊密。第二課時:氯氣的實驗室制法,氯離子的檢驗可以把以前所學的知識在此更好地應用,并得到鞏固。最好采用邊講邊實驗,有利于學生實驗能力發展。

  第三部分:學法分析

  本節內容多、實驗多采用邊講邊實驗,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基礎差別大,不易過多拓寬氯氣化學性質的知識。應從實驗多這一特點出發,強化觀察現象、分析問題、設計實驗方面的發展。

  第四部分:教學過程()處理:

  1.本章應預見學生判斷溶液顏色有困難:可以準備幾瓶Cl2、Br2、I2的水溶液、酒精溶液、四氯化碳溶液,貼上標簽、注明顏色讓學生觀察。

  引入:從今天開始,我們來學習一族在原子結構和元素性質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屬元素,鹵素。鹵素包括F、Cl、Br、I、At五種元素。

  2.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氯氣的性質和用途

  展示:氯氣、空氣、氯水、水四瓶溶液,讓學生描述氯氣的物理性質。

  板書:氯氣的物理性質

  通過實物氯氣歸納出氯氣的顏色、狀態、硬度、密度、熔點、沸點、導電、導熱性等物理性質。演示氯氣在空氣中點燃觀察其產物;再演示氯氣和水的反應,讓學生總結,最后我歸納其反應現象:小結:氯氣的毒性與氯氣活潑的化學性質有關。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1體積水大約能溶2體積氯氣),易液化。

  強調:氯氣是有毒的。聞氯氣的正確方法:用手輕輕地在瓶口扇動,使極少量的氯氣飄進鼻孔。引入:新聞材料,配置多媒體講述:伊普雷戰役

  問:什么是伊普雷戰役?

  為什么防毒面具的外形酷似豬嘴防毒面具為啥像“豬嘴”?

  多媒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在比利時的伊普雷戰役中使用了用氯氣制造的毒氣彈(180噸液態氯氣)。一陣黃綠色的云霧飄過后,英法聯軍人人感到胸悶氣短,40分鐘后約有1.5萬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造成英法聯軍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戰場周圍的大量野生動物也因為中毒相繼死去。但是,群獸中唯獨野豬安然無恙。于是,專家迅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研究,發現當野豬嗅到強烈刺激的氣味后,就習慣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顆粒疏松的泥土,對毒氣起到了過濾和吸附的作用。野豬巧妙地利用大自然賜予的防毒工具,在這場化學戰中幸免于難。于是,科學家們不久后就仿照豬嘴的外形設計,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面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過渡:氯氣是有毒的,那么毒性機理是什么呢?只有明白了這個問題,才能找到防毒的方法與途徑,化害為利,造福人類。下面我們就來研究氯氣的毒性機理。

  引言:按照結構決定性質的原則氯氣的毒性一定與它的結構有關,我們首先考察氯原子的結構

  【演示實驗】氯氣的漂白性

  【復習提問】氯氣有哪些化學性質?

  新制氯水中含有哪些微粒?Cl2水中的HCIO是強氧化性的弱酸。

  小結:板書:氯氣的化學性質:Cl2 +Cu—— Cl2 +H2 —— Cl2水——Cl2 與堿的反應。

  第二課時:氯氣的實驗室制法, 氯離子的檢驗

  實驗室中制取氯氣應加強基本操作的訓練,要求要嚴要細,安排學生組裝實驗室中氯氣裝置(無藥品),嚴到又快又整潔,細到先拿什么后拿什么,先擰什么螺絲釘后擰什么螺絲釘都清楚。結合實驗室制取氯氣用實驗室中制取氫氣引導學生提問,問為什么?如為什么收集氫氣可用排空氣法和排水取氣法?為什么制取氫氣不需尾氣處理?為什么制取氫氣需加少許硫酸銅最后所得溶液為黑色?完成實驗室制取氯氣后應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問題:實驗室制飄白色的粉溫度稍高有副反應發生,甲、乙、丙三人設計如下實驗裝置:

  (1)請指出三個裝置的各自的缺點或錯誤(如沒有可不填)甲————————乙——————————丙————————————.

  (2)下圖中甲由A、B兩部分組成,乙由C、D、E三部分組成,丙由F、G組成,從上述甲、乙、丙三套裝置中選出合理的部分(按氣流從左到右的方向)組裝一套較完善的實驗裝置(填所選部分的編號) 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中若用12mol L-1的濃鹽酸100mL與足量的MnO2反應,最終生成Ca(ClO)2的物質的量總是小于0.15mol,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定各步反應無反應物損耗且無副反應發生).

  多媒體回答:(1)甲:①發生裝置錯誤,②U型管右端沒有接尾氣處理裝置。乙:①沒有降溫裝置,②D應換成U型管,改裝消石灰。丙:①沒有降溫裝置,②沒有尾氣處理裝置。 (2)C(F)、B、E (3)MnO2只能氧化濃HCl,隨著反應的進行,[Cl-]減小,還原性減弱,反應不能繼續進行.

  結合氯離子的檢驗的教學,區別檢驗與鑒別的概念,比較氯氣、氯離子、新氯水、久置氯水主要含有水分子、氫離子、氯離子等概念,用實驗室中制取CO2 、H2復習離子方程等概念。

  第五部分:信息返饋:

  與學生多交流是取得信息返饋成功的關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制造師生間的民主氛圍,通過討論、提問、批改作業、考試既能掌握學習狀況。

化學說課稿 篇2

  知識與技能

  這包含了“認識性學習目標”和“技能性學習目標”。

  “認識性學習目標”:

  1.知道鋁的發現史、了解鋁在現代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理解鋁的兩性和鋁的還原性。

  3.形成金屬鈍化的基本概念,并將氧化膜的相關知識應用于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

  “技能性學習目標”:

  1.進行3個探究活動的實驗操作,提高實驗技能。

  2.能遷移和靈活運用過往知識、進行科學的猜想、完成活動與探究方案的設計。

  3.通過鋁和氧化鐵的個別反應,掌握鋁的還原性,并能遷移推廣到一類金屬的冶煉方法。

  過程與方法:

  1.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按照由“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的步驟,來認識世界。

  2.“活動與探究”的方法。

  3.學生的分組實驗為主、教師的演示實驗為輔。

  4.通過“包含在生活常識中的疑惑→科學猜想→再次的實驗探究→得出結論→解惑”的認識途徑,來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5.通過類比、遷移過往知識的方法,來學習新的知識。

  具體教學過程:

  45分鐘的教學設計,是從鋁的趣話、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各種鋁制品的尋找開始的。觀看一段時長2分鐘的、以新聞播報形式出現的有關“鋁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的連續的幻燈片,引發學生的興趣,激起他們想要進一步了解、探索的渴望。當他們陶醉在音樂聲中,并為鋁在現代生活的“衣、食、住、行、交通運輸、電子信息產業、軍事、航天科技甚至于娛樂運動方面的廣泛的應用而咋舌驚嘆的時候,他們自然也就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性質決定用途!那么,鋁的這些用途,體現了鋁的哪些特性呢?有了疑問,就有了學習的興趣。觀看完畢后歸納鋁的物理性質和用途,自然而然的,鋁的化學性質的學習也就拉開了帷幕------

  “觀察與思考”、“交流與討論”、“活動與探究”、“拓展視野”、“資料卡”、“生活小貼士”、“知識小結”和“練一練”這樣的8個小版塊,所圍繞的主題都是“鋁的化學性質”。而串聯這8個小版塊的主線,就是關于“鋁的化學性質”的3個“活動與探究”。

  課前一天,我就先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課外活動任務(觀察鐵門鐵窗和鋁合金門窗的銹蝕情況),課上,首先請2組同學分別派代表上來展示他們的活動記錄,而后順勢提出疑問:

  “觀察與思考1”:

  根據鋁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的位置,鋁應為較活潑金屬,活動性強于鐵,那為什么鐵生銹腐蝕了而鋁卻沒有被腐蝕呢?鋁難道不能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這樣的觀察與思考,給了學生一個視角,引導他們去觀察。

  “交流與討論1:

  “交流與討論”版塊,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思想活躍起來,交流看法,討論爭論,達成共識。

  鐵在空氣中被氧化表面生成fe2o3而生銹腐蝕,且生銹后內部的鐵被腐蝕的程度和速度都會越來越嚴重。而Al比鐵活潑,所以,Al在空氣中同樣也能被氧氣氧化,使表面生成Al2o3,但是,Al為何沒有繼續被氧化而一直腐蝕下去,越來越嚴重呢?只有一個原因可以解釋:“鋁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后,表面生成的物質反而是一層屏障,是一層保護膜,起到了保護作用,阻止了內部的鋁進一步被氧氣氧化,所以,表面生成的物質一定是一層致密的氧化膜Al2o3"。如何用實驗證實鋁的表面有一層致密的氧化膜呢?先由學生思考,而后再進行交流討論。交流討論過程中,教師應提醒學生從鋁和氧化鋁的不同的顏色、光澤、熔點、化學性質等角度去思考。最簡便易行的方法是:用砂紙打磨鋁條表面,看打磨前后鋁條表面的顏色是否會有變化;當然,還可以是活動與探究1中的另一種實驗方法:(這種方法,視角比較巧妙獨特。既是實驗現象明顯,又便于操作,更主要的是,還可以吸引學生來思考問題,并從動手操作中來獲得知識,了解到Al2o3的熔點高可做耐火材料這一性質。)

  “活動與探究1”:

  “活動與探究”版塊,是學生們自己的動手實驗,在親手操作中,了解實驗的規范、提高實驗的技能、觀察得細致入微、發現蛛絲馬跡的不同、記錄下實驗現象、分析不同現象的原因、進行科學的猜想、得出實驗結論,獲得化學知識只是其一,更重要是提高了能力。“從做中學”,是對這種學習方式的最好詮釋。

  a.用坩堝鉗夾住一塊擦去氧化膜的鋁片,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觀察現象.再將鋁粉撒到火焰上,觀察現象.

  b.取2條鋁片,一條未用砂紙打磨過,一條用砂紙打磨過,分別浸入cuso4稀溶液中,觀察現象.

  “觀察與思考2”:

  放在酒精燈火焰上時,為何會出現如此截然不同的現象呢?打磨擦去了氧化膜的鋁片以及未曾打磨擦去了氧化膜的鋁片,由于它們表層的物質分別是Al和Al2o3,二者性質是不同的,Al的熔點較低(660℃),而Al2o3的熔點很高(20xx℃),由于這個差異,二者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時,現象就是截然不同的。順帶反問學生一個問題:若要觀察到鋁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白光的現象,又該如何操作呢?

  “拓展視野1”:

  前一課時,學生已經學習了Al2o3的兩性,氧化鋁是兩性氧化物,在酸或堿性溶液中,氧化膜會遭到破壞.那么,這層致密的氧化膜,在鹽溶液中又如何呢?啟發學生來思考,Al2o3作為一種氧化物,似乎其本身是不會和鹽溶液發生反應的。但是,需要聯想的是,若是表層的Al2o3被破壞,那么,失去了保護的屏障的內部的Al是能和某些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的。那么,這些鹽溶液到底是否會對表層的Al2o3起到破壞作用呢?請用實驗事實來說話!再提請學生注意一個生活常識:咸菜不宜久存于鋁制容器中.

  “拓展視野1”,我覺得,是本節課中比較精彩的一個版塊。說其精彩,不是因為它的聲、光、色、影,這些它都不具備,表象的華麗吸引,它一點沒有。說其精彩,是因為2個原因。首先,它是一個從生活常識中提煉出來的問題(咸菜不宜久存于鋁制容器中.這是為什么呢?)。通過“包含在生活常識中的疑惑→科學猜想→再次的實驗探究→得出結論→解惑”的認識途徑,來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既符合認知的基本規律,又符合學生心理乃至興趣的需要。其次,這是一個很能提升學生能力的問題。在目前的高考中,這類帶有拓展視野成分在內的、體現發散思維的實驗探究,就是一種重要的題型。

  “活動與探究2”:

  取

  2條未用砂紙打磨過的鋁片,一片浸入cucl2稀溶液中,而另一片浸入cuso4稀溶液中,觀察現象的差異.

  實驗后進行原因猜想:當有cl_存在時,鋁表面的氧化膜易被破壞,就促進了Al與cu2+的反應。而當有so42-存在時,溶液中的so42-抑制了Al與cu2+的反應。接下來,自然引出:

  “生活小貼士”:

  不能用鋼絲球擦洗鋁制容器.

  鋁制餐具不宜蒸煮或長期存放酸性或堿性的食物.

  咸菜不宜久存于鋁制容器中.

  這是一個“溫情”的版塊。讓學生了解點生活常識,能夠學以致用,這是學習的最大目的吧。有的學生之所以不愛學習,就是覺得那些東西學了也沒用。提醒學生,回家后,別忘了把這些“小貼士”作為一個“溫馨提示”告訴自己的父母,相信父母會比你拿回高分還高興。

  “交流與討論2:

  鋁表面的致密的氧化膜,只能在空氣中形成嗎?在其它介質中,是否也能形成呢?

  “資料卡1”:

  向學生介紹“金屬鈍化的機理”。金屬或合金受一些因素影響,化學穩定性明顯增強的現象,稱為鈍化。1.由某些鈍化劑(如濃HNo3、濃H2so4等)所引起的金屬鈍化現象,稱為化學鈍化。2.用電化學方法也可使金屬鈍化。

  我想,教學中,不是所有的新知識,都必須由教師的口來傳授的,學生自己的閱讀,也是一個好方式,眼、耳、口、鼻、大腦、手、腳,若都能行動起來,各司其職協調好,或是輪流擔當主角,才是最佳拍擋呢。

  “活動與探究3”:

  取4根用砂紙打磨過的鋁條,分別放入4支潔凈的試管中,再向試管中分別加入6mol/L鹽酸、6mol/LNaoH溶液、濃HNo3、濃H2so4各3mL,觀察現象.

  這個活動與探究的設計,是學習鋁的兩性的一個既常規又有效的方法。在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是最有說服力的,而且,對比的實驗方法,也更能說明問題:鋁只有在濃HNo3、濃H2so4中才會發生鈍化,在稀酸溶液中就會持續反應直至結束。

  “知識小結1”:

  由學生來填寫4個反應的現象、結論和離子方程式,進行知識的小結梳理。

  一節課,雖然只有45分鐘,不過,容量大,活動多,頭緒也多,所以,必要的知識小結,是少不得的,而且,這樣的小結,要及時進行。在進行過鋁與酸、堿的4個實驗后,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和反應方程式的填寫應該立刻進行。而在進行過鋁的鈍化的探究后,及時歸納出鋁的兩性也很重要。

  “交流與討論3”:

  在工業生產中,如何儲存和運輸濃HNo3、濃H2so4呢?

  進行了之前的“活動與探究3”之后,有了金屬鈍化的知識,對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快就能解答了。

  “知識小結2”:

  a.鋁是一種既可以與酸反應又可以與堿反應的金屬.

  2Al+6H+=2A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b.常溫下,鋁遇濃HNo3、濃H2so4時會發生鈍化.

  重點分析鋁與NaoH溶液的反應。該反應實質的分析,可以從鋁與水的反應開始,盡管鋁與水的反應很微弱,幾乎觀察不出明顯的現象,但是,因為鋁與水反應生成的Al(oH)3是兩性氫氧化物,能夠與NaoH反應,就造成了Al(oH)3濃度的降低,從而促進了鋁與水的反應的進一步發生。在這里,所灌輸的,就是一個初級的平衡的理念,這也符合學習的循序漸進的規律。

  “拓展視野2”:

  已知,鋁的金屬活動性比鎂弱,

  a.燒杯中盛有稀硫酸,將砂紙打磨過的鎂條和鋁片浸入其中,用導線連接起來,再接上一個電流計,形成閉合回路,那么,將會觀察到什么現象呢?

  b.依此,若在NaoH濃溶液中,又如何呢?

  這是針對學有余力的`、能力較強的、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而設計的。這個問題,也是為后續的<必修2>的電化學的學習打下一個伏筆,不至于在將來顯得那么突兀,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更透徹的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電子的轉移。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視野,鎂和鋁相比,因為鎂比鋁活潑,所以,在稀硫酸溶液中,必定是鎂的表面產生氣泡更多,當教師添加一個條件,用導線將鎂和鋁連接起來時,開始,他們仍然會認為是鎂的表面氣泡多,此時,正是啟發學生思考的好時機,鎂和酸反應時是失去電子的,失去的電子也一定是由溶液中的H+得到的,不過,H+得電子的場所在何處呢?學生一經思考,也同樣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的。另外,在將來的電化學的學習中,總有學生會認定一個死理:在原電池中,金屬活動性強的做負極活動性弱的做正極,鎂和鋁相比,因為鎂比鋁活潑,所以,總是鎂做負極。其實,在NaoH溶液中,情況恰相反呢!但是,必須承認,這樣的問題,無疑是有難度的,希望學生在現在或是將來的一次學習中,就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會有反復,現在就讓學生先接觸一點,有點這方面的意識,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資料卡2和3”:

  這2個資料卡,是特別能引起學生興趣的,一看到這,學生們都忍不住要七嘴八舌,爭相發表自己的看法一吐為快呢!因為,“開往春天的地鐵------蘇州輕軌一號Vs房地產”,和學生們家庭的生活、家庭的閑錢的投資方向,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呢,他們怎么能不各抒已見呢!而且,我以為,雖然這樣的資料卡的出現,似乎會讓學生們的思維有2分鐘游離于化學知識之外,但是,學生是不可能永遠生活于象牙塔之中的,了解一點投資知識,多一點經濟意識,沒什么不好。更何況,我們的這個資料卡,并不是完全與化學無關,我們從輕軌的規劃,完全可以聯系到軌道的建設,聯系到軌道建設的材料,聯系到其中的化學反應------鋁熱反應。讓學生來閱讀教材,理解鋁熱反應。在這里,因為鋁熱反應很劇烈,有火星四射發光發熱的現象,所以,為安全起見,該實驗,是由教師來進行演示的。

  “交流與討論4”:

  鋁桶能否用于配制波爾多液?為什么?新買的鋁壺在第一次使用燒水時,為何表面會變黑?

  這2個問題,都是與生產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既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又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

  這一節課,學生既用眼觀察、用耳聽聲、用手操作和書寫,用口交流思想,更用腦不停思考,很緊張,頭緒也多,給他們2分鐘,總結交流一下。

  “練一練”:

  “練一練”版塊,是對學習情況的及時反饋。及時的反饋、及時的調整,是認知規律所認可的。這幾個問題,都是換個角度再來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內容,沒有什么難度,仍然是屬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一個梳理。

  “課后練習”:

  1、寫一篇關于“鋁與人體健康”的科普小論文,要求闡述:鋁鹽可能對人腦造成的危害;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該怎樣預防鋁元素的大量“侵入”?

  2、進行一個社會調查:“廢鋁的回收途徑?再生利用價值如何?”

  問題1和2,都是對課堂學習內容的一個拓展。問題1,與我們每一個人的健康都是息息相關的,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了解這方面的常識,以便更好的安排我們自己的生活。而問題2,則更是一個全社會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培養環保和節約意識。

  [結束語]

  本節課我們主要運用&ldq

  uo;活動與探究法”,首先去探究了“鋁表面是否有一層致密的氧化膜”、“這層氧化膜在鹽溶液中是否也是萬能的?”這樣的問題,并聯系實際請大家交流討論了“家庭生活中,廚房所用鋁制餐具該如何保存和清

  潔?”、“工業上運輸濃硫酸和濃硝酸用鋁槽車的原因所在”等問題,緊接著在上一節課學習了兩性氧化物氧化鋁、兩性氫氧化物氫氧化鋁的知識以后,本節課,我們運用“聯想方法、類比方法、遷移方法”來假想“鋁是否既有一定的金屬性又有一定的非金屬性”的問題,又通過當堂的活動與探究,來確認了這一假想,最后,結合我們蘇州這個城市的輕軌建設,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了“鋁熱反應”的原理和運用,并將此原理推廣開來運用到許多金屬的冶煉上。

  學習化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是為了服務于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這一觀點,我想,是始終貫穿于我們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之中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這是一種體驗性的學習目標。

  1.通過若干個探究活動(課前1個、課中3個),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團對精神。

  2.了解鋁的發現趣話、鋁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贊賞化學科學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貢獻。

  3.通過“生活小貼士”的溫馨提醒,培養學生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的意識,而且,能夠對一些日常生活的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

  4.通過“包含在生活常識中的疑惑→科學猜想→再次的實驗探究→得出結論→解惑”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養成務實求真、積極實踐的科學態度,崇尚科學,反對虛假。

  5.“蘇州輕軌一號Vs房地產”的討論,既可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又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了解,知道一點金融知識,有一點金錢意識。

  6.通過“鋁與人體健康”、“廢鋁的回收途徑”等課外問題,認識到“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培養環保和節約意識。

化學說課稿 篇3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學階段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知識中,《氧化還原反應》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于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中學化學中要學習許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凡涉及元素價態變化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們理解這些反應的實質。把氧化還原反應理論安排在《鹵素》這章里講述,是由于這章介紹的氧化還原反應較多,客觀上有從本質上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需要,并能加深對鹵素和其他元素化合物性質的理解。

  氧化還原反應像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等內容一樣,歷來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還原是一對典型的矛盾,它們既有斗爭性,又有統一性,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應發生必然有還原反應發生,它們絕對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統一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學中的對立統一現象到處可見。通過認真引導,就可以使學生逐步理解對立統一規律在自然現象里的體現。反過來,這又會幫助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學習化學知識,對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

  2教學目的要求與編排特點

  本節要求學生用化合價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加深對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的理解并學會用化合價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并能用箭頭正確表示電子的轉移。本節教材從復習初中學過的狹義氧化還原反應入手,也即從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入手,繼而從化合價升降角度(或觀點)分析,最后上升到用電子轉移(電子得失或電子對轉移)的觀點來揭示氧化、還原的實質,從而形成廣義的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這種由狹義至廣義、由簡單到復雜、由特殊到一般、由宏觀到微觀的安排具有較強的邏輯性,符合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

  3教材的重、難點分析

  本節教材所要探索的主題是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與本質。重點及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用相關知識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觀點認識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氧化還原反應等概念,從而歸納出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與本質;至于難點還有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發生氧化反應的物質是還原劑、發生還原反應的物質是氧化劑,以及如何用雙線橋法和單線橋法表示電子轉移情況及其該兩種方法的區別之處。

化學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將以上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三章第二節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第3課時《離子》一課來談一談交互式電子白板與教學實踐的有機整合。

  《化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未來公民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能力。下面我將結合《離子》一課來對怎樣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教學輔助作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離子是初中化學課程中要求達到了解水平的基礎知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為學生從微觀的角度探究宏觀物質變化的奧秘打開一扇窗口;使學生對物質的微觀構成有一個大體輪廓。

  2.學生分析 :對已進入初三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課堂上他們厭倦教師的單獨說教灌輸,希望教師能創設便于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

  3.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1.知道原子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難點)2.了解離子的形成,初步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重點)3.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涵義及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1.通過想象、猜想→探索證明→歸納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2.觀察l~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歸納小結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關系。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過程,了解離子的形成,初步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培養學生對微觀世界學習的興趣。2.喚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與向往。

  二、教法與學法:

  我根據重點和難點和學生的特點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采用了體驗探究、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等學習方法,基于交互電子白板的強大功能我采用了拉幕、探照燈、遮蓋、拖拽、刪除、批注、鏈接、倒計時、色子、即時回放的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來實現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的形成,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教學程序:

  計算機多媒體進入課堂是現代教學的標志,而傳統的媒體經常出現程序性較強,人性化欠佳的問題,它往往使教學按照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方案進行,弱化課堂教學的生成性;關注了媒體的展示,而了弱化教師、 學生、 媒體的多元交互;關注教學軟件的達成度,而弱化教師操作的簡便度;關注課堂容量的增加,而弱化了學生的可接受性;關注PPT的板書作用 ,而弱化傳統黑板的地位……我利用電子白板的強大教學功能與九年級化學《離子》一課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如何在教學程序解決上述問題,形成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提高科學素養,如何突破重難點加以具體的闡述。

  ( 一)知識回顧、情境引入(12分鐘)

  知識回顧:1.教師富有感情地朗讀學生作品──科普小論文《漫游原子世界》利用白板中的拉幕功能,使學生逐一回答問題,鞏固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創設情景:原子核外電子是如何運動的呢?它們能否掙脫原子核的吸引呢?引導探究核外電子的排布1學生猜想:核外電子是如何運動的?

  2.學生交流:向你的同學說一說你想象中核外電子如何運動?用我設計了遮蓋、拖拽的功能,把要思考的問題:電子在核外的空間里做高速的運動。它們會相互碰撞打架嗎?電子在核外的排布會有什么特點? 和答案分開給學生充分的考慮時間(演示課件)3.教師啟發:科學家在探索原子核外電子運動時,也經歷了假設、猜想的階段,然后通過科學的手段、借助先進的儀器進行實驗測定、檢驗而得到真理的。那么電子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層?有的排在第二層?各電子層上電子數目有什么規律?此處設計了探照燈的功能,突顯了原子結構示意圖,使學生感到它的神秘,激發學生對微觀世界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與向往,以趣置疑集中注意力輕松突破這一難點,這是傳統媒體無法這樣操作簡單的實現的。

  4.鞏固練習 畫出氦氖氬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從模板中拖拽出模型讓學生有依可據的來書寫,并讓學生小組討論它們的意義。并為接下來,分析元素原子的化學性質由結構決定作好鋪墊,也鞏固了這一難點。

  (二)引導觀察、啟發探究(16分鐘)

  1展示掛圖: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學生觀察、互相討論、歸納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與元素性質的關系(用白板中的不同顏色的筆進行標注,分析討論針對性強)教師設問:稀有氣體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8(He為2),達到穩定結構,故化學性質比較穩定。金屬元素原子和非金屬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未排滿,要趨向穩定,怎么樣才能達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誘導學生下一步的探究)1、提供信息:①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②鈉和氯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創設問題)大家猜想如何讓鈉原子和氯原子答到穩定狀態?學生猜想與假設。(學生討論)要趨向穩定結構的鈉原子和氯原子該如何變化來達到穩定呢?設計一個方案。(生動的情境、求知欲的驅使,學生積極設計多種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中三個電子轉移到鈉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最外層電子數平均,分別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層七個電子轉移到鈉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達到穩定結構。③鈉原子的最外層一個電子轉移到氯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達到穩定結構。這樣,較好地暴露了學生的原有思維,有利于教師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引導,對于方案①,教師要讓學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與化學中的穩定的區別;對于方案②、③,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分析發生這兩種情況的難易程度)2、學生表演:兩個學生通過觀察原子結構示意圖,分別扮演鈉原子和氯原子用一個籃球扮演鈉原子核外的最外層電子,其他同學當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潑,把枯燥、繁難的學習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熱情高漲地參與,課堂活躍起來)利用漫畫鏈接視頻氯化鈉的形成。設計理念:充分利用漫畫效果,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分析氯原子和鈉原子得失電子的趨勢,使學生在有趣、輕松的氛圍中接受難懂的知識,激發其學習興趣,3.拓展視野師生討論:(一邊分析,一邊白板演示)在氯化鎂的形成過程中,我又設計了拖拽功能使學生更形象和直觀的理解離子化合物的形成。突破離子的形成,初步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這一難點。也為以后的化學價的學習作好了鋪墊。

  4.引導提問:離子是怎樣形成的?什么叫離子?如何區別陽離子和陰離子?離子符號的書寫應與原子有什么不同?(強化重點)利用電子交互式白板的遮蓋和拖拽功能將上節課的原子符號和這節課的離子符號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課件制作簡單、操作也簡單,針對性強,溫故而知新、對比性強,很容易突破原子、離子的符號書寫、含義的準確性這一難點。

  (三)學用結合、展示個性 (10分鐘)

  整個的鞏固練習我利用男女生分組競賽的方式,我采用了倒記時和發牌積分的方式促進了分組競爭的激烈性,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熱情。在練習中由易到難,潛入深出,利用交互電子白板的強大的功能,書寫、擦除、拖拽等學生可以輕松自如的在白板上操作。例如:我設計了"找朋友"這個活動環節,讓學生通過電子白板的自由拖動功能,將名稱拖往相應的符號上,讓學生與白板親密接觸拉近了學生與白板的距離,這個操作令學生直接感受、體驗學習的樂趣,遠比教師在畫面上反復演示、講解的效果好。另外,交互式電子白基本實現了教師、 學生、 媒體的多元交互,而且教師操作的簡便,學生的可接受性強。

  (四)聯想反思、形成體系(3 分鐘)

  融匯貫通的環節,我將物質、分子、原子、離子之間的關系進行整合,理清思路,使學生把本節的知識和前面的知識完整的連接在一起。也體現了媒體與傳統黑板教學的有機整合。

  (五)小結交流、布置作業(4分鐘)

  暢談收獲:在離子的教學課堂中,我采用了在教學的最后的環節(你收獲了什么)進行回放,操作簡單隨機性強,學生談到哪一點就可以回放哪一點并留有標注,使學生對這堂課的目標一目了然,做到心里有數,更可以讓教師不斷反思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這樣的教學設計充分發揮交互白板的交互功能,體現課程的生成性。

  布置作業:(1)搜集交流:日常生活中由分子和離子構成的物質各三種;(2)發散思維:以"我是一個小小的離子"為題目寫一篇科幻小文章。

  (設計理念:體現分層要求,有利于各種層次的學生獲得最佳發展,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四、教學評價

  本節課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基本原則,以"情境教學、問題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實現自主探究、自主合作、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強大功能下,實現了教師、 學生、 媒體的多元交互的人性化教學過程。師生的雙邊情感交流,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微觀思想方法的建立,學習心理、品質的優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五、課后反思

  這堂課運用交互式白板的特殊效果和應用技巧,設計出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形成了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但教師在堂課對學生的各種各樣的生成還應把握的更準確,處理的更加巧妙。而對于電子白板的功能開發與應用上應更加深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教學更好的服務!

  我相信隨著技術日臻成熟,熟悉白板的特性后。教師不再被鼠標所牽制,可以面向學生站在白板前了,使教師從遠離集體又回到學生集體當中。借助白板的計算機界面,還可以實現多種眾多教育資源的直接調用。隨著交互白板使用經驗的不斷增加,教師逐漸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注釋庫、資源庫,能夠將已有資源和自主設計的白板資源整合進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這是交互白板充分整合已有資源的優勢體現。我相信:交互式電子白板像一塊磁石會將學生牢牢地吸引,使有效教學最大化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希望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化學說課稿 篇5

  【學習目標】

  1.了解什么是化學,認識到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能進一步認識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

  2.對學習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3.知道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它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的關系非常密切。

  4.了解化學學科的學習特點,從而為學好化學做充分準備。

  5.知道探究性學習是學好化學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6.綠色化學必將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教學策略】

  1.魔術表演。

  (1)魔棒點燈。

  在酒精燈的燈芯里預先放有少量高錳酸鉀,將玻璃棒預先插在盛有濃硫酸的試管里(試管里的濃硫酸不要被學生看出來)。表演時將玻璃棒點在燈芯里的高錳酸鉀上,即可產生火焰。

  (2)水變"牛奶","牛奶"變水。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氣體,石灰水變渾,繼續吹氣,渾濁變清。

  (3)白紙顯字。

  預先在白紙上用酚酞溶液寫好"奇妙化學,源于生活"八個字,晾干呈無色,將稀氨水貯于小型噴霧器內,表演時,將氨水噴在白紙上即可顯現出8個紅字。

  面對學生好奇、興奮的眼神,教師很自豪地告訴學生,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2、小組交流"你對化學學科的認識".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推薦組內最好的1個同學到全班交流。(針對不能很好合作的小組,讓他們加強合作重要性的體驗)3、全班交流(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掌握以下要點。

  (1)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

  (2)學習化學的要求:

  ①認真預習,重視實驗。

  ②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學會與同學合作與交流。

  ③善于思考,敢于提問,積極探究。

  ④獨立完成作業(包括書面、手工、調查、研究等作業)。

  5. 化學的作用

  學習化學,可以認識物質性質及變化規律,弄清生活和生產中的一些化學現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學變化,使其向對人類有利的方向發展。例如,懂得了燃燒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燒充分,節約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滅火等。

  學習化學,可以使人們更好地認識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質,如可以從石油中提煉汽油、煤油、柴油等,從空氣中提純氧氣等。

  學習化學,可以幫助人們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現象、合理利用資源,防止污染和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增產,促進人體健康等。

  學習化學,也有利于人們學習和研究其他學科或領域。

  怎樣學好化學

  學好初中化學,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統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學基礎知識,掌握好基本的實驗技能。一部分同學在初學化學時感到有極大的興趣,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會感到"容易懂、記不住、難理解,不會解答問題",從而失去學習化學的興趣,其實學習化學同其他學科的學習一樣,只要了解學科的特點,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要想學好化學,希望同學們注意以下幾點:

  1.樹立信心。要充分認識化學學科的重要性,化學是中學生必須學好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不能有輕視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難的情緒,應該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學好化學。

  2.加強記憶。要學好化學,記憶是關鍵,初中化學作為起點學科,要認識、了解的新東西太多,如元素符號、元素的化合價、物質的化學式、基本的定義定律等。不能僅滿足聽懂,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記憶,同時通過勤復習、勤記憶更進一步加深理解。

  3.認真實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要學好化學,必須認真做好實驗,仔細觀察,并記錄和分析實驗現象,還要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化學現象,思考生活中的化學問題。

  4.良好的思維習慣。化學學習中,思維習慣很重要,對遇到的現象、問題要善于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么,并學會對知識的概括和總結,逐漸培養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學習化學的"竅門".在化學解題過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發散性地進行思考,逐步使問題明朗化。

  5.學好其他學科。學好化學,除要注意化學的學科特點外,更要注意多學科間的滲透與聯系。學好數學、物理、生物等是學好化學的有力保證,當今是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要想在化學這門學科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除進行化學實驗外,更要利用先進的測試手段,同時通過了解世界上關于環境、生命科學、材料、能源等各方面的知識,開闊視野,從而進一步明確化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總之,只要同學們能抓住化學學科的特點,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多看書、勤記憶,認真做好實驗,一定會取得優異的成績。

  *要學好化學必須做到以下"六個字".

  動腦──思考、反思。

  動口──提問、交流、解答。

  動手──實驗操作、探究、驗證。

  板書設計

  第一單元 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 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1.什么是化學?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

  2.化學與人類的關系──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3.化學學習方法。 "六個字"

  動腦──思考、反思。

  動口──提問、交流、解答。

  動手──實驗操作、探究、驗證。

化學說課稿 篇6

  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創意”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依據課標說理念

  本課題主要采用問題探究來設計教學,始終貫穿“設置主題──分析思考──實驗探究──總結交流”的教學流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據學情說教材

  《空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一。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學生在過去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中,對空氣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顯得比較零碎,不夠深入。學生已經了解空氣占據空間,空氣有質量、能流動,空氣里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本課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教材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通過學習“走進化學世界”,對學習化學有了基本的了解,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單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先從宏觀上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用途、空氣的發現史等,為課題二和課題三從宏觀上研究氧氣的性質和制取奠定基礎,同時也為第三單元從微觀上學習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鋪墊,所以,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既是對于以前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又是對以后的知識則起著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梁。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2、結構特點

  這一節內容包括三個小標題:“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內容的安排上既沒有與小學科學課中的知識重復,又以此為基礎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個小標題,在結構上有著遞進的關系。

  根據教材及課程標準,我將本節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空氣的組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3、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⑴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并了解空氣的組成;

  ⑵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并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設計、學會觀察實驗現象并加以描述,對相關實驗現象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⑴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并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⑵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并從實驗信息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⑶在探究過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⑵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⑶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⑷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

  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儀器、藥品: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裝置、水槽、塑料瓶、紅磷、水、火柴,蠟燭、木條、注射器、石灰水。

  三、創設情景說策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終生發展奠定基礎。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我主要采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培養學生勇于創新、敢于進取的科學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注重體現教與學合理的運行機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動說流程

  引入課題→探究1:證明空氣的存在→探究2:探討空氣成分(包括:空氣中有哪些物質;科學家探索空氣成分的歷史與評價等)→探究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猜謎語:“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你的身邊常圍繞……”。該謎語的謎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氣的存在

  頭腦風暴:你對空氣知道多少?請同學們盡可能多地提出有關空氣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①為什么空氣看不見而又摸不著?

  ②怎么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么物質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么這些物質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⑥為什么風景區的空氣

  比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工業城市的空氣質量比較差?

  ⑦為什么有的物質在空氣中燃燒?……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空氣的成分。主要解決你們提出的下列問題:怎么證明空氣確實存在?空由什么物質組成?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么這些物質是什么?又分別有多少?

  【實驗探究1】想一想,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還有哪些辦法能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來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列舉的實例和實驗可能有:1、把一個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水槽,向下壓,塑料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說明塑料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擠,會看到有許多氣泡從瓶口冒出,松開手后,塑料瓶中出現水柱,說明空氣確實存在。

  3、把一個壓扁的塑料袋抖開,再將袋口系住,用雙手擠壓塑料袋,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塑料袋內充滿了空氣。

  4、用扇子朝臉扇,感覺有風,就是因為空氣在流動。

  實驗驗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獲取結論:空氣是客觀存在的。

化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初中化學簡單介紹了解甲烷、乙醇、乙酸等有機化合物,在高一也剛剛重點學習了飽和烴代表物甲烷和不飽和烴烯烴的代表物乙烯的結構和性質。可以說苯是高中化學必修階段有機化合物的學習由鏈烴向環烴的的轉折,本課時主要包括苯的發現,結構及物理化學性質等知識,屬于有機化學的范圍,是在學習烷烴和烯烴的基礎上,這是有機物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今后深入學習有機化學奠定了基礎。 2.教學目標 ⑴知識技能

  ①了解苯的物理性質和用途,理解苯的分子結構; ②掌握苯的主要化學性質。 ⑵過程與方法

  ①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對比歸納方法;

  ②指導學生初步認識有機化合物“結構--性質--用途”的關系。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勤于思考的科學態度; ②通過學習使對學生認識化石燃料綜合利用的意義;

  ③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育。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苯的主要化學性質以及分子結構的特點。

  難點:理解苯環上碳碳之間的化學鍵是一種介于單鍵和雙鍵之間的獨特的化學

  鍵。

  二、說教學方法

  本節課所采取演示法和講授法,屬于物質性質課學習對象是高中學生,他們 已經具備基本的有機化學的知識,思維已由經驗、直觀向理論、辯證邏輯轉化, 所以采用演示法和講授法,有利于啟迪學生對化學事實的分析與思考,培養他們 對化學客觀事實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的邏輯思維能力。

  通過藥品和模型展示,使學生對苯的性質、結構有直觀印象。在已有知識的 基礎之上讓學生初步推斷苯的可能結構,這樣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對新知識進行 了探索。在初步推斷出苯的可能結構之后,學生通過實驗進一步驗證,結構是否 正確,這樣既提高了動手能力,又獲得了新知識。在探索出苯的分子結構之后, 再由學生總結歸納出苯分子的結構特點,從而使學生對苯分子結構真正理解,并 為苯的化學性質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三、說教學程序

  四、說板書設計

  第三章 第二節 苯

  一、苯的分子結構

  二、苯的物理性質

  1.無色、有特殊性氣味的液體 2.不溶于水 3.密度比水小 4.有毒

  三、苯的化學性質 1.取代反應

  2.加成反應

  3.氧化反應

  因為苯中含碳量高,故燃燒不充分,出現黑煙。 反應方程式。

  2C6H6+15O2→12CO2+6H2O

  布置作業:課本第72頁 1—7小題

化學說課稿 篇8

  設計思想:

  新課課倡導“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見有機物,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聽到的,學生感覺親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知道乙醇的主要性質,認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介紹其主要性質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一性質一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從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從實驗開始,組織教學內容,盡力滲透結構分析的觀點,使學生在初中知識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學無止境。

  二、學情分析

  初中化學知道了乙醇的組成、物理性質、燃燒反應和一些用途,但是學生對物質性質的認識主要停留在宏觀表象階段,只是在烯烴的學習中開始從微觀結構認識物質。因此在乙醇的教學設計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結構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與乙醇分子、氫氧化鈉和乙醇鈉的對比,滲透結構決定性質這一科學分析方法。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乙醇化學性質的教學采用學生小組實驗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目標(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1)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能夠列舉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質;

  (2)通過實驗探究,能完成乙醇與氧氣、與鈉反應的實驗操作,并能正確書寫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3)通過師生共同歸納,初步學習羥基、官能團等概念,并能解釋羥基對乙醇性質的影響;

  (4)通過閱讀、交流加深對酒駕、乙醇汽油等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問題的認識,體會到化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學重點: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和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

  3.教學難點: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

  四、教學過程:

  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句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

  教學第一環節──學生討論、交流所知道的乙醇

  學生討淪、交流所知道的乙醇,歸納出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及乙醇的物理性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會提出與已有經驗相聯系而義具有新的自己可望進一步了解的東兩,如飲酒與人體健康、司機酒后駕駛等問題)

  教學第二環節──實驗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以學生最為關注的社會熱點──酒駕切入本節課的教學。創沒情景:世界衛生組織的事故調查顯示,50—60%的交通事故均與司機灑后駕駛有關。提出問題:人在過渡飲酒后,會出現種種不適癥狀,乙醇在人體內發生了怎樣的化學變化?(教師向學生展示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圖)

  提出問題:

  乙醇生成乙醛的變化在人體外也存在著。銅銀焊接時表面會生成發黑的氧化膜,工匠說只要把銅銀在火上燒熱,馬上蘸一下酒精,就會光亮如初,這是什么原理?

  實驗探究:

  學生分小組模擬這一實驗過程。

  實驗改進:

  將盛有無水乙醇的試管浸入到500C左右的熱水中,以保持反應所需要的溫度(參考蘇教版教材),銅絲使用細電線中的細銅絲,經砂紙打磨后繞成螺旋狀,改進之后的實驗增大了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只需l一2次就可以成功的聞到乙醛的刺激性氣味。(學生觀察銅絲表面的顏色變化,對比實驗前后試管中液體氣味的變化,書寫方程式,思考銅絲的作用)

  歸納總結:

  教師與學生一起完成方程式,認識羥基結構,得出銅絲在反應中起催化劑的作用。

  教學第三環節──閱讀、交流,認識乙醇與強化劑的反應及應用

  乙醇在催化劑作用下生成乙醛,它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乙醛能夠麻痹大腦的中樞神經,繼而出現心悸、惡心、嘔吐、四肢不協調等癥狀。交警是如何檢驗司機酒后駕車的呢?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資料卡片。學生了解乙醇與強氧化劑反應,直接被氧化為乙酸,同時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

  教學第四環節──觀看錄像,探討乙醇汽油的利與弊

  教師播放一段錄像,目的讓學生關注乙醇的能源價值。學生了解到乙醇汽油的推廣使用減少了有害氣體的排放,節約了石油資源,解決了能源危機。教師提醒學生乙醇汽油的生產消耗了大量的玉米,從而出現汽車與人爭糧食的社會現象,引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和警醒,培養學生參與禮會建設的意識。

  教學第五環節──探究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

  創設情景:百度搜索──乙醇鈉,乙醇鈉是制造二十余種西藥的原料。提出問題:由乙醇如何制得乙醇鈉?(類比水與鈉的反應)實驗探究:學生分小組完成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實驗改進: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將一塊綠豆粒大小的金屬鈉放人其中,再將注射器活塞裝上,之后輕拉注射器活塞,使乙醇進入注射器中,可以觀察到鈉與乙醇發生反應,有大量氣泡產生,將注射器內的不純氣體排出,迅速倒轉注射器,反應產生的氣體可以將乙醇排出,待鈉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輕推注射器活塞,點燃反應產生的氣體,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燒杯。改進之后的實驗減少了反應物的用量,氫氣無需驗純,操作簡單,適合學生完成。

  歸納總結:

  學生模擬鈉與水反應的原理書寫方程式:

  概括整合──乙醇的結構和化學性質

  學生觀察發現乙醇的兩條化學性質均與羥基結構有關,講解官能團的概念并強調對有機物性質的重要影響,滲透結構決定性質的科學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結構一性質一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

化學說課稿 篇9

  說教學過程

  (一)教材處理

  充分利用“思考與交流”欄目,讓從得失氧的角度得出原有的氧化還原反應初步概念,再讓學生分析3個有得氧、失氧的氧化還原反應中各種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后有無變化,明確氧化還原反應與元素化合價變化的關系,再用電子轉移的觀點來理解氧化還原反應。通過“思考與交流”促進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二) 教學環節

  本節課是按照概念的學習過程,即概念的建立、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應用這三個環節來完成教學。

  1.概念的建立過程

  首先,在課堂引入時,教師首先展示一些色彩比較突出的圖片,如:精美的食品包裝袋中的脫氧劑、維生素C的作用、汽車的尾氣處理系統等,使學生在視覺上引起興趣,再充分利用教材中“思考與交流”欄目的作用,讓學生先從得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比較熟悉的反應,如CuO與C的反應,從而發現存在元素化合價變化的情況。這樣有利于激發了學習興趣,并很順利的將概念化的知識引入課堂,使學生在已有概念知識的基礎上慢慢過渡到概念的核心上來,學生較容易接受,同時也促進概念的逐步建立。

  其次,概念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在討論的基礎上對初中所學的概念知識深化和拓寬,重新構建學生已有的概念知識體系。因此,教學過程中,通過一連串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發現概念的實質。如:從得失氧的角度分析完CuO與C的反應后,產生一系列問題:

  [問題1] 在H2O與C、CuO與H2的反應中,也存在得失氧的情況,有沒有化合價的變化呢?

  [問題2]哪些元素的化合價發生了改變?如何變化?

  [問題3]含有變價元素的物質發生了什么反應?

  [問題4]Fe與CuSO4的反應中元素的化合價如何變化?分別發生什么反應?

  [問題5]Cl2與Na、Cl2與H2的反應中元素的化合價是否變化?

  通過[問題1—3],促使學生抓住有元素化合價變化的相似點,切入到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從而使元素化合價的變化由 “被動接受”變為“初步生成”,通過[問題4、5]三個反應的比較明確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再佐以設置的相應【練習1】鞏固概念的建立,再因勢利導的提出[問題6]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化合價為什么會有變化?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的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促進了較深層次概念的建立。

  2.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過程

  首先,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更深層次的概念,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如:從化合價的角度分析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之后,利用教學多媒體模擬鈉原子與氯原子在反應過程中的電子轉移情況,把難以想象的微觀世界宏觀化,通過直觀的視覺來幫助學生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從而使教學難點內容順利突破的同時,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其次,在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轉以后,用言簡意賅的概括語言,概括中形成“升失氧,降得還”,從而真正從本質上理解和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3.概念的應用過程

  教學環節最后,設置不同層次的練習題,幫助學生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和實質,同時得出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

  五、說學生收獲

  通過本節課,學生收獲的是分類思想、以價態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理解氧化還原反應、會用價態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基本的氧化還原方程式;同時,由表及里的思維、分析、討論、歸納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升。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及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六、說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規律,以化合價為線索,分解知識難點,循序漸進,自主建構概念。通過營造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氧化還原反應,然后以氯化鈉的形成為例引導學生探究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為協助學生理順化合價升變化與電子得失之間的相互關系,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合理的使用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整合,加強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注重學法指導。

  【不足之處】

  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學預想不一定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可能存在的問題歸納起來有如下:

  其一、教學環節的銜接不能循序漸進。

  預設學生能從“問題—生成—問題”中逐漸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從而抓住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的問題和預期的生成銜接不順暢,如:元素化合價為什么會變化?電子轉移的數目與化合價變化數目有什么聯系?這些問題的提出都會使學生陷入疑惑的困境,從而會影響教學效果。

  其二、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效參與度不高。

  氧化還原反應的基礎概念知識本身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學生思考與交流的想象空間受到一定的限制,導致概念的形成受阻。

  其三、學生資源沒有充分利用。

  例如,在分析Fe + CuSO4= FeSO4+Cu反應時,學生仍然用物質得氧失氧角度判斷,認為Fe得氧生成FeSO4 和CuSO4失氧生成Cu影響了概念的理解。

  其四、對立統一的辯證觀點沒有很好的滲透。

  氧化還原反應理論,是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題材,教學中應該通過認真引導,但由于只重視概念的形成,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教育。

  七、板書設計

  第二章 第3節 氧化還原反應(第一課時)

  一、氧化還原反應

  1.基本概念

  氧化反應

  得到氧

  化合價升高

  失去電子

  (或電子對偏離)

  被氧化

  還原反應

  失去氧

  化合價降低

  得到電子

  (或電子對偏向)

  被還原

  同時發生

  理解片面

  反應特征

  反應本質

  物質變化

  小結:升、失、氧,降、得、還

  2.氧化還原反應與四大基本反應類型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