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地理說課稿范文匯總七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理說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理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地球的宇宙環境》,它選自湘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節,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是第2課時“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我說課主要有以下幾個內容。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習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多層次的天體系統基礎上,從地球在宇宙天體系統中的地位和行星特點這兩個角度去認識地球的普通性,而地球的特殊性表現在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質,生命物質存在的條件是三個“金鎖鏈條件”。
二 學情分析
城市的學生通過電視、電影等科幻影片了解到一些有關宇宙的零碎知識,甚至對一些科幻情節(像外星人阿凡達)信以為真,他們對有關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形式和條件等知識充滿了幻想、好奇、渴望,本節課我將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利用資料證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閱讀“太陽系模式圖”,歸納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共同特點來佐證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從溫度、水、大氣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尋找外星人的依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樹立宇宙是物質的科學宇宙觀。破除迷信,反對邪教。
2.通過科幻影片中外星人的探討活動,一方面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體驗自主、合作、創新探究過程和團隊意識。另一方面,培育珍惜、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只有一個地球”的意識,增強關注人類未來生存空間的責任感。
3.通過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確立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觀點。
(教師過渡: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教材和授課對象的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4.教學重點: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及原因。
5. 教學難點: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師過渡:那么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接下來我說說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四 說教法和學法
1. 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本節課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五個學習活動揭示地球上生命物質存在的“金鎖鏈條件”以及日地距離、地球體積質量大小、公轉自轉的周期的長短對“金鎖鏈條件”形成的影響。
(2)、情境教學法:展示太陽系運動示意圖,讓學生從地球的形狀、運動特征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 說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圖表探究:學生通過閱讀“太陽系的行星基本數據”和“太陽系示意圖”分析 “金鎖鏈條件”的形成。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合作探究:課前收集有關行星的基本數據、環境特征以及地球的相關資料,上課時分小組討論,進一步加深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及原因。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教師過渡:下面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過程)
五 教學過程
我直接切入主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活動一:多媒體展示太陽系八大行星自轉公轉的運動示意圖(上堂課已經閱讀過),讓學生進一步思考行星的形狀、運動特征,能否發光發熱,分析歸納地球與其他行星的共同特征,從而得出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這樣,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一、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活動二:展示美國科幻片《阿凡達》當中有關的圖片,設疑:真的有生命出現在地球之外的潘多拉星球嗎?
生命物質存在需要哪些基本的條件呢?展示南北兩極白雪皚皚的景觀圖片、高大雪山的圖片、熱帶沙漠地區干旱的景觀圖片、中緯度濕潤的沿海平原景觀,前面三張圖片與中緯度濕潤的沿海平原景觀相比較,同學們覺得造成景觀迥異的自然條件是什么?通過觀察、讀圖分析比較,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得出三個“金鎖鏈條件”的結論。
活動三:展示地球宇宙環境中太陽的穩定性、安全性的材料以及地球與其他行星運行軌道特點,讓學生共同討論:
1、假如太陽光照變得不穩定或者太陽突然消失,地球上將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并對你的答案做出解釋。
2、太陽系行星的公轉運動有什么特點?對地球上生命形成有什么影響?
通過學生的合作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語言組織能力,歸納得出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外部條件是穩定的太陽輻射和地球安全的運行軌道。
活動四:閱讀太陽系行星基本數據表,小組通過數據對比討論分析:
1、地球的體積和質量(與水星、金星相比)對“金鎖鏈條件”的形成有什么影響?
2、 如果日地距離太遠或太近(與水星金星、天王星海王星相比),情況會怎么樣?
3、地球上有適宜的溫度,除日地距離外還有什么原因(提示: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周期、大氣層等角度分析)?
4、如果地球人要“移民”到其它行星,你認為哪顆行星最合適?說明理由。(我先收集有關太陽系中最有可能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或衛星)
通過合作學習、問題探究和資料的收集分析,強化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揭示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條件的形成原因。
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系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布、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后面第五單元氣象災害臺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②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③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能力目標:
①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
②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說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
①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②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征。
2、教學難點:
①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
②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為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為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系。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系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征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臺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確定為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濕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么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它們分別被什么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于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說教學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采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信息,變抽象為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和事物的空間分布,運動狀態,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三、說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本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艷,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系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并鞏固理性知識。
2、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3、、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借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地理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您們好!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八)年級第 章第 節: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和地圖、區域地理或氣溫和降水)的相關知識,這為學習本節內容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促于學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為學好(區域地理)高中地理知識,培養具有地理素養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礎。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和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知識:掌握地球與地圖的知識,能初步說明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了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的相關知識。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技能:掌握閱讀和使用地球儀和地圖的基本技能;掌握利用文字、圖像獲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觀測、實驗、調查的技能。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感知地理事物,積累地理表象;初步學會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見解或成果,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運用適當的方式方法,交流表達學習的體會、想法和成果。
(2)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好奇心,提高興趣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全球意識,樹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本課的重點: .
本課的難點: 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 (注意活動)
為了突破重難點,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
我們知道地理是一門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學生"知其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認知和體驗,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從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動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1)激勵競爭教學法(2)問題探究法(3)合作討論法(4)趣味教學法
三、說學法
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生學法的引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到"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我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讀圖分析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展示法 歸納總結法
四、下面我重點說的是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內容安排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激情導入2.講授新課3.課堂小結4.板書設計5.布置作業
各位評委,本節課,我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采用了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本節課我做到了教師有意沉下去,學生激情浮上來,張揚了學生的個性特長,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輕松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地理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八年級地理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中的第三節.這一節的內容包括:我國水資源的地區分布懸殊,時間分配不均和節約每一滴水三個方面.與傳統教材結構不同,本教材在講述中國的水資源時,側重于資源本身,而將與之想隨的水能資源作為調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手段加以介紹,因此重點更為突出,更注重于知識的實際應用.
《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運用實例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建設的大型工程.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水資源的概念
2,我國水資源在空間和時間分布上的特點
3,我國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措施
能力目標:
通過閱讀各類地圖充分培養學生讀圖和析圖的地理學習能力,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結合家鄉重慶的水資源實際狀況,進行鄉土教育,融合新課程中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身邊的地理的理念;
2,讓學生了解我國水資源嚴重污染和浪費的現象,滲透節約資源,保護資源的教育, 讓學生明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科學用水,合理用水,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才是解決我國水資源危機的根本途徑.
教學重點:
1,水資源地區分布懸殊(這要從幾個方面進行說明:水資源與降水量有相關性,但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學習過程中可借用"降水量分布圖"進行推導,掌握;水資源供需狀況是水資源問題的體質,用讀"中國水資源供需現狀"圖進行認識;重點將黃,淮,海流域用水十分緊張,水土資源配合嚴重不協調的原因分析清楚.)
2,興建跨流域調水工程,(可閱讀"中國跨流域調水工程圖"從以下列幾個方面說明:我國已建成的跨流域調水工程有哪幾座,規劃好的南水北調工程將從哪條河調到哪些地區并簡要分析其利筆弊).
教學難點:
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主要包括年內的季節分配不均和年際變化大,學生可以通過觀察"長江和黃河段的徑流量逐月變化圖"來認識,但是年際的變化周期長,學生難以理解,學生在學習時可利用"北京的徑流量變化柱狀圖"來引導學生認識).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為促進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發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1,發揮地理課的特色,充分利用"中國地形圖""中國降水量分布圖""中國水資源供需狀況圖""長江和黃河段的徑流量逐月變化圖""我國南水北調工程示意圖""中國主要水電站分布圖",(都以多媒體方式程現)引導學生讀圖分析的出結論;
2,運用以前學過的降水的知識來解釋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和時間分布特征,讓學生學會將知識前后聯系解決新問題的方法;
3,運用實例,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
4,聯系生活并運用有關資料討論水資源對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影響.
四,說教學過程
【引入】播放哪吒和夸父追日的動畫片片段.
【教師旁白】連夸父這樣的神仙都對水有如此的渴求,更何況人類,可見人的生命是離不開水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中國的水資源.
從廣義上說水資源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水體,但我們今天要學的水資源是狹義的水資源,那就是陸地上的淡水,主要包括了冰川,河川徑流,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四個部分,
【提問】在這其中,人類最常利用的是哪幾種 水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介紹:中國的水資源總量約280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然后問大家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中國缺水嗎 "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的觀點.
(邊說邊歸納出"總量多,人均少""地區分布不均""時間分配不均"的特點并板書)
下面我們就具體地來看一看這些特點:
【讀圖思考】通過讀中國水資源供需分布圖總結出我國水資源在地區分布上哪里多哪里少 (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讀圖鞏固練習】同學們一起看幾個具體的地區的水資源狀況,加深對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情況的了解(邊讀圖邊填表)
對應的地區
缺水帶
少水帶
過渡帶
多水帶
豐水帶
【轉折提問】為什么我國水資源在空間分布上會出現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現狀呢
引出水資源的多少與降水有很大關系,并一起來復習一下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
【提問】(展示年降水分布圖)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告訴大家我國水資源為什么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轉折】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我國水資源在不同的地區分布是不均勻的,那么在同一個地區的不同季節我國水資源又有什么特點呢.
由于多年平均徑流量是衡量一個地區水資源多少的`主要指標,因此我就用河流的徑流量圖來展示我國水資源的時間分配狀況.
【讀圖】讓學生讀"長江武漢段徑流量變化圖"和"黃河花園口段徑流量變化圖"
1,比較一下這兩幅圖有什么相同之處 (得出多雨和少雨季節相同——夏秋多,冬春少)
2,為什么會有這種特點呢 教師提示讓同學們回憶出(我國降水在時間分配上就具有夏秋多,冬春少的特點)
【轉折】在同一地區的不同季節水資源是不同的,那在同一個地區的不同年份水資源分布又有什么特點呢 【讀圖】"北京地區的多年平均徑流量,最多年徑流量,最少年徑流量柱狀圖"
讓同學們讀圖告訴老師北京在不同的年份水資源的多少有什么特點 (學生得出有時多,有時少的結論,從而得出水資源還具有年際變化大的特點,豐水年和枯水年可能交替出現,也可能連續出現,大家知道今年重慶是豐水年還是枯水年 )
【轉折】通過這樣的學習同學們已經找出了我國水資源的特點,(提問)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配的這些狀況會嚴重影響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大家能通過你在生活中的體驗想一想都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嗎
(進行展示:教師在學生的回答中進行歸納:如旱澇災害,用水緊張,生活不便,經濟損失等等)
【拓展提問】請問同學們知道我國用水最緊張的地區在哪里嗎
讀"我國人均水資源分布狀況圖"并提出問題:這里并不是我國降水量最少的地區,那為什么會用水緊張呢
老師提供一段有關"缺水的華北" "干渴的都市"的資料和"水污染,浪費水"的圖片及資料.
老師引導:同學們根據提供給大家的材料,進行分析處理,歸納出華北地區缺水的原因有哪些 (出示可能原因)
教師總結:可見水資源的緊缺程度不僅僅取決于降水,它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降水等自然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為因素.
【師轉折性講解】(展示)正由于我國水資源的這些特點導致,我國目前土地嚴重干涸,很多地方人民生活飲水十分困難,黃河源頭已經出現了干枯,黃河的水位已經下降到了歷史最低,目前黃河平均每年斷流18天,在1997年斷流了226天之多,由于缺水每年給我國工業造成損失20xx億元,農業損失1500億元,據預測我國人口在未來幾年十幾年將達到16億之多,屆時人均水資源只有1750立方米,圖中的畫面將會在現實生活中出現,我國將出現嚴重的水危機,下面就請同學們想一想,面對這一危機,你都有哪些辦法來一一對應地解決這些問題.
【活動】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分別就解決"地區分布不均""時間分配不均""污染浪費嚴重"的辦法進行討論,組長記錄,最后分組發言.
討論完后老師提示:我也想了一些辦法,可是我不小心把它的順序搞亂了,請大家幫忙整理一下,(引入連線題)
【轉折】這些措施中很多都是興修水利工程,我國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水利工程的效益是綜合的,其中之一就是發電,我國有許多大型的水電站,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讀圖】"中國主要水電站分布圖"
【填表】
所在河流
所屬省區
龍羊峽水電站
劉家峽水電站
小浪底水電站
葛洲壩水電站
二灘水電站
【轉折】除此外我國還在跨流域調水方面作了許多工作
【讀圖】"中國跨流域調水工程圖"
教師簡介"引灤入津""引灤入唐""引黃濟青"等工程學生看教材上的有關"南水北調工程"的閱讀材料
完成"南水北調工程"的填空題(略)
【教師總結并提問】跨流域調水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水從多的地方往少的地方調,咱們重慶是多水區,我們可以大方地支援缺水地區,但是我想問大家一個看似可笑的問題"重慶會缺水嗎 "從而引導出對身邊的地理學習.
【活動】將學生分成三個小組,讓每個小組充分討論(如果認為會——為什么;如果認為不會——為什么),組長把意見收集起來交流發言.
【之后電腦顯示圖片】事實上,重慶現在正在遭遇坐擁兩江卻喊渴的尷尬,影響重慶缺水的主要原因是"污染性缺水"和"浪費性缺水",由于缺乏保護水資源的意識,現在重慶主城區有很多工廠將工業廢水直接排入兩江,有很多市民和餐廳餐館將生活垃圾和動植物油排入兩江,更有甚者,兩江上的大量船舶更是活生生地將兩江當作了"馬桶",據環保部門監測,現在兩江水質中的重金屬,有機污染物,懸浮物全部超標,這些污染物不僅導致生物死亡,還嚴重影響了人類健康,這樣的兩江水大家敢直接喝嗎 面對這樣的兩江水你還能說咱們重慶不缺水嗎
【總結】可見連重慶這樣的城市都出現了水危機,那中國的缺水問題絕非危言聳聽,面對人為"污染性缺水"和"浪費性缺水"僅用興修水利工程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那我們該怎么辦呢 (學生思考得出結論并展示:我們只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科學用水,合理用水,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
【教師小結】如果不珍惜水資源,人類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將是自己的眼淚,如果不珍惜水資源,最終枯萎的只能是人類自己(展示).
最后,讓全班同學一起向全體重慶市民發出倡議,讓大家行動起來,節約每一滴水,保護我們的水資源,讓我們用自己最真誠的心和最激越的情感,伴著長江之歌的激昂旋律,發出我們的倡議【電腦顯示】倡議書(略)
五,教學板書
我的教學板書遵循了:概括性,規范性,及時性,和藝術性等特點;在整個板書造型上采用了"偏正型"中的"張翼型";在板書內容構成形式上采用了"強調式板書";在內容設計上運用了"內容再現法";力求達到美觀,大方,實用技術的效果.
地理說課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次說課的內容“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節的教學內容,本課題在必修1、2、3的教學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關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大氣、水、地貌,并在此基礎上,講述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對地理環境作綜合分析,從整體來認識地理環境,所以本節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階段總結。同時,本節又是學習必修2,3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只有了解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才能在生產、生活中因地制宜地處理好人地關系。可以說:本節教材是高中地理關于人地關系教學的轉接點。
2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內涵及體現。
教學難點:地理環境要素間的相互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基本內涵;能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學會利用地理過程圖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關系。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掌握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形成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創設情境及組織學生討論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能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現象,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念,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念,培養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三、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采用案例法、問題引導式教學法、歸納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如果將課題突兀地交給學生去“探究”,學生會無從著手,但如果將問題分解為一個個梯級深入的小問題,則探究自會水到渠成。充分調動學生的舊有知識儲備,在激活學生舊有知識的基礎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按照從個別到一般、從現象到規律的歸納法,幫助學生獲得新知。
2、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體會到,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必須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他們“會學習”。在學法的指導方面,我加強了對學生的看圖、讀圖以及獲取有效的地理信息的訓練,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每一個主要知識點的教學,我都遵循:地理現象———地理規律——地理理論的教學步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既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四、教學過程分析
1 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
復習知識:水循環的意義、大氣環流的意義、地殼物質循環的意義。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選取較淺的知識點喚起學生的記憶,使學生對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整體性的教學做好鋪墊。
2 講授新課
第一個教學目標: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概念內涵。
(1) 利用93頁的活動進行小組討論,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以及要素間的物質交換分析。使學生初步了解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
(2) 閱讀92頁“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文章,并通過填空提問的練習方式,讓學生明白地球上生物的出現,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3) 通過92頁案例1的分析,利用學生在生物課學到的有關生物循環的知識,通過讀圖分析使學生明白生物循環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4) 歸納小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二個教學目標: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體現。
(1)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
閱讀課本94頁的文章,完成下面的探究問題。通過閱讀文章培養學生有效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問題:A請描述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么,并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請分析羚羊的減少原因。
B羚羊的數量在無人干擾的情況下基本恒定的現象,說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什么功能?
(2)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利用課本95頁的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統一變化過程
探究問題:A用圖表的形式,總結歸納案例中表達的演化過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組成物質等均發生了什么變化?
B 這些變化是怎么發生的?
C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樣說明統一演化規律的?
(3)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通過書本96頁案例3,閱讀圖文“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并利用一副地理事物聯系圖,將森林變化而出現的環境的整體相應發生變化表現出來,培養學生利用圖表準確分析地理事物如何相互聯系的思維能力。
(3) 歸納總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交換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歸納總結的目的是點明本節課的知識體系,并強調學生注意掌握本節的重難點知識。
4 知識遷移,拓展能力。
(1)利用西北內陸環境整體性表現比較突出的案例,利用地理事物聯系圖,使學生重新復習鞏固新課內容—整體性的概念,并更加明確“牽一發而動全身”整體性表現的內涵。
(2)閱讀資料“以色列的沙漠奇跡”,回答下列問題:
A、以色列人通過什么途徑改變了自然地理環境?
B、這個案例說明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
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是呼應了前面教材分析中提到的本節教材是高中地理關于人地關系教學的轉接點,因為只有了解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才能在生產、生活中因地制宜地處理好人地關系。所以我設計了這兩道題目。為即將開始學習必修2做好伏筆。
5 布置作業
1.陸地環境整體性表現在(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不一定導致其他要素的變化
C.氣候會影響植被,但不會影響土壤
D.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與植被破壞無關
2.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中,人們必須考慮其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互為環境的資源系統,這主要依據自然資源的( )
A.分布的地域差異性 B.整體性
C.不可替代性 D.數量的有限性
3.下列關于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植樹綠化可以調節局部小氣候
B.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與植被遭嚴重破壞有關
C.我國西北地區干旱的氣候導致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D.陸地環境各要素是獨立發展的
4.“牽一發而動全身”生動地闡述了自然環境中的哪種規律?
A.整體性 B.地域差異
C.地帶性 D.非地帶性
5、1944年美國科學家在圣馬太島放養了29只馴鹿,由于無天敵,環境好,10年后達到1000只,20年后達到6000只,又過了三年只剩下42只,這一變化體現了地理環境的什么功能:
A、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環境的生產功能
C、自然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 D、“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能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B.地質作用不會對氣候產生影響
C.氣候要素直接影響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會影響氣候D.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
地理說課稿 篇6
1、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一節內容《日本》,
是在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之后學習的第一個亞洲國家,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國家地理,從教材編排的位置和順序來看本節內容十分重要;之后將要學習印度、俄羅斯等中國的鄰國,那么這節課如何學習?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有怎樣的效果?看起來就非常重要了!這節課的學習方法將會為后邊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和示范作用!
(2)、說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 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② 了解日本的自然環境特征
③ 掌握地震火山發生的原因和了解防震方面的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 學生通過自制日本輪廓圖熟練掌握相關知識
② 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讀圖分析、合作探究得出問題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 教給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
② 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③ 培養學生的防震意識,使他們懂得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二、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以上教材和三維目標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
① 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
② 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教學難點:
① 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
② 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三、說學情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從學生自身的特點來看:七年級學生剛剛升入初中,對初中生活比較好奇,往往出現想要表現自己卻又害怕表現自己的現象,一般來說,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比較表面,比較膚淺,對問題的也不能夠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從學生知識的儲備來看:通過上一學期地理課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而且我們剛剛學習了《亞洲》,為本節課我國鄰國《日本》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所以只要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相互合作較好掌握本節內容。
四、說教法和說學法
針對具體的學情,依據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了具體的教學方法:讀圖導學法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小組之間帶著問題去認真讀圖——讀出圖中都有哪些信息。比如看圖例,什么顏色的海拔是多少?看經緯度,這個國家的范圍是多少?
學會析圖——找出規律,分析特點。比如海拔中不同的顏色變化有什么的規律?這樣的規律將會有什么樣的特點?從地圖中獲取需要本節課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提煉本節課都需要的信息。如何將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如何將這些信息進行總結?等等。小組之間通過合作探究,可以對某些問題進行分解,然后共同合作完成,也可以一塊共同完成。比如分析英國和日本同為島國,這兩個國家所跨經緯度范圍有何不同,對地理環境有何影響?那么就可以把這個問題進行分解:每組中兩個同學研究日本的經緯度?兩個同學分析英國的經緯度?
然后共同探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樣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得出的結果學生記憶非常深刻,不僅增強他們之間的團隊的合作意識,而且培養學生的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其實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特別強,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學生想要突顯出自己組是最棒的,沒有討論完就急急忙忙舉手回答,回答結果不是很完整或者答案可能有偏差,這時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鼓勵性的評價,最終使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出完整的答案。比較教學法也是地理經常用到的教學方法,通過自己熟知的某一地區的知識來分析與此有相關其他地區的相關知識,進行比較學習,比如分析中國是不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就可以借鑒學習日本多地震的原因的方法來分析。總之,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目的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宰課堂,把課堂交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讓學生學習“有法可依”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體現效率!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課是由四名學生自導自演小品“日本國旗——太陽旗的由來”導入新課,新穎的導課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下進入課堂。
2、小活動:“擊鼓傳話”活動
“擊鼓傳話”,此時傳的“話”為關于學生自己知道的或課前查到的關于日本方面的小知識,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說了很多日本方面的知識,展示了自己淵博的課外知識。從對本節課的作用來看,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所要研究的對象,對本節課的內容將不會陌生,為新課講解做好鋪墊;從遠期的作用來看,根據初中生特有的好強心的特點,他們一般會特別羨慕別人淵博的課外知識,為學生課外知識的大量閱讀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講授新課
⑴日本的位置,展示《世界地圖》,通過設疑,所處環境范圍由大到小層層深入,進一步確定:
① 日本位于世界的哪個大洲?
② 日本在亞洲的什么方位?周圍有哪些大洋?
③ 日本與哪些國家隔海相望?
遞進式的問題,使學生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同時指出另一地區,讓學生分析其所處的位置,教給學生確定一個地方或國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⑵日本的領土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學生課前繪好《日本輪廓圖》,上課時小組合作討論,并能熟練填寫日本的四大島和主要城市的分布,學生合作探究日本主要城市分布方位的原因,為下個知識點的學習做好鋪墊。
⑶日本的自然特點
主要通過日本的《地形圖》和《氣候圖》,小組之間通過讀圖分析、合作討論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氣候特點 。以此為基礎,對上個問題日本城市分布方位的原因進行解釋,聯系其他國家城市的分布特點進行比較學習,教給學生分析城市分布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在這一塊將兩大島日本和英國地圖進行比較,分析跨經緯度的大小,引導學生探究經緯度的范圍大小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⑷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出示《六大板塊示意圖》《世界火山地震帶圖》和《富士山圖》,
學生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并明確旅游勝地富士山是活火山。把中國和日本進行比較,分析中國是不是個多地震國家?并探究其原因。并提出一般在什么地方可能會發生地震?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聯系“5.12”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模擬地震中,如何自救?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4、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這節課你都學到了哪些內容?
教師總結,再次強調本節課重、難點
六、說反思
本節課從教材所處位置來看,是學生所接觸的第一個國家地理,地位重要;從內容來看,為后面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示范作用。所以對于本節課應如何教?教師怎樣教?學生如何學?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在本節課中,我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重視給學生創造機會,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重視知識的拓展、延伸,使學生學習“有法可依”真正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掌握知識,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樣也存在的問題,在對兩大島國英國和日本進行比較教學時,發現學生對經緯度有嚴重遺忘現象,學生合作討論時間過長,由此可見我課前準備工作還不夠充分,應該在課前進行調查,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這個結論,學生已經了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為什么存在這么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
本章從人地關系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陸地和海洋》以及《天氣和氣候》兩章的內容,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后面章節《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以及《人類的居住地》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為今后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人口增長、分布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并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2、教學難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學情。
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基本地理知識已有了一定積累,但是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人文方面的知識,有可能激發學習興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門。人口問題是現在社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話題,各國、社會各界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盡量多采用直觀方法。
三、說教法。
1、讀圖分析法:
教學中采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對于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2、分組討論法: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啟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于一身。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如下:
1、圖導圖練法。
引導學生識圖、析圖、說圖、填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鞏固地理知識,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2、收集資料法。
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志、因特網等搜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學習。
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通過以上方法的運用,使學生能夠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五、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部分。
用(視頻)《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內容為:戰爭使人們忘記了自己的文明,忘記了自己的傳統,在征服與被征服、吃人與被吃的不斷循環中,這些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島人完全退化,終于又自食惡果地退回到極度原始的狀態中。通過視頻導入的方式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看完視頻后,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問題如下:這只是世界的一個角落的故事,那么,整個世界的人口狀況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1)播放嬰兒的啼哭聲,引導學生說一說這聲音意味著什么?通過直觀展示聲音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長
(2)請兩名同學以播音員的語氣播報以下兩則新聞。
資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本報薩格勒布7月11日電7月11日上午8時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瓦醫院的產房里傳出了今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誕生在地球上。
資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波黑時間12日凌晨零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誕生,成為地球上的第六十億位居民。
引導學生思考: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億用了多少年?同時以動畫形式呈現世界人口增長曲線,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
通過讀圖,引導學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長特點是先慢后快。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速度的快慢應如何表示?從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65練習題,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是不一樣的,從而加深學生對人口增長的了解,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精華】地理說課稿范文匯總七篇】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關于初二地理說課稿范文合集大全02-17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說課稿范文01-06
地理上冊發展與合作說課稿11-12
【精華】贈與合同范文匯總七篇05-05
【精華】擔保合同范文匯總七篇10-27
赤壁賦說課稿范文七篇04-21
【精華】同學邀請函范文匯總七篇02-19
初中七年級地理說課稿01-23
【精華】勞動仲裁申請書范文匯總七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