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數學說課稿小學范文匯總九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小學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1
確定位置
各位老師,早上好!我來自泰興市蔣華鎮中心小學。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確定位置》第1課時,蘇教版第十冊第二單元的內容。
教材分析:學生在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習了類似“第幾排第幾個”的方式描述物體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經獲得了用自然數表示位置的經驗。本冊教材的“確定位置”將學生已有的用類似“第幾排第幾個”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經驗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數對來表示位置,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教材安排了2個例題,分3課時進行教學。我說的是第1課時的內容:第15頁的例1,完成相應的“練一練”和“練習三的第1—3題”。
教學例1時要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小軍所在的位置,能清楚地介紹列、行的含義和確定列、行的規則。
根據學生的學情和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維目標:
1、能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2、通過形式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方式,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并增強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并能聯系生活實際,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方向與位置的有關問題。
教學重點: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課前準備:
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4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動一動。
課前我以游戲導入,規則是:老師面對著大家從左起,這是第一列、第二列,依次往右數,請你記好你是第幾列?從前往后數,這是第一排、第二排,依次往后數,請你記好自己是第幾排?
教師說位置并對坐在該位置上的學生提出行動要求,這部分學生按要求做動作,其余學生判斷。
(師:) 請二、三、四排的同學拍拍手!請一、三、五列的同學拍拍肩!請六、七、八排的同學摸摸頭!請二、四、七列的同學向后面的老師揮揮手,大聲問“我快樂”!
[設計意圖: 在生活中經常運用有關確定物體位置的知識,所以課前學生已經積累了相關的感性經驗。這里就是要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復習已有的表示物體位置的有關知識,為本課的學習做鋪墊,同時通過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二個環節,猜一猜
首先,請同學們猜一猜,我說一個位置,只要你認為自己可能符合條件就馬上起立。
條件1:坐在第三列的同學!猜是誰?(無法確定,坐下,接著繼續聽條件。)
條件2:坐在第五排的同學!猜猜是誰?
然后,讓站了兩次這位同學來驗證一下。誰能用一句話來介紹一下他的位置?
緊接著,我導入新課:其實,確定位置也很講究方法的,今天我們就一塊來研究如何確定位置。 (板書:確定位置)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切入,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應從兩個角度確定位置,激發他們獲取新知的欲望。]
第三個環節,找一找
首先,我出示“班級座位圖”的場景圖。 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小青的位置表示出來,估計學生有以下幾種表示法。
板書: 3列2排
第3組第2個 (3,2)
第2排第3個 三2
3—2
… …
然后,師生一起來優化方法:這么多的方法,哪種方法既清楚又簡便?
接著,引導學生對“數對”初步產生感知,讓學生看書上的導學語:其實,小青在“第3組第2個”可以用(3,2)這樣的一組數對(板書;數對)來表示,“數對”是數學上統一用來表示位置的方法。我進行板書:
(板書:)豎排叫列 橫排叫行
緊接著,我設計了一個小小辯論臺:數對(3,2)和(2,3)表示的位置一樣嗎?
[這里我設計的小小辯論臺,是讓學生通過辯論,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鍛煉了學生的口才,更展示了學生的思維的過程,使學生在辯論中展示個性。課堂的情境做到了動靜結合,讓學生加深感知坐標圖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構新知系統,促學生成功學習。]
最后,我以辯論會“主席”的身份根據學生的辯論過程小結:原來(3,2)表示的是第3組的第2個,而(2,3)表示的是第2組的第3個。所以說,一個數對表示的位置是唯一的,它只能表示一個位置。所以,“數對”中的第一個數表示第幾列,第二個數表示第幾行;兩個數之間要用逗號隔開,兩個數的外面要用小括號括起來。
[整個環節的設計呈現了學生多種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方式。引導學生對頭腦中原始的、粗淺的、局部的、零碎的經驗進行調整、提升、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感悟等自主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觀察、思考、討論、操作的教學活動中,自主發現、探究、獲取有關確定位置的知識,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坐標圖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構新知系統。]
第四個環節,練一練
練一練中的第一道是用“數對”表示,第二道是根據給出的“數對”說出表示的是第幾列第幾行,是對數對的基本理解、運用。
第五個環節,做一做
剛才,同學們根據兩個數組成的數對,能很快確定位置。生活中有沒有運用數對解決的問題呢?由此我將學生的思維帶到生活中,請看練習三的題目。
首先,我們看第1題。要求學生:任意報出某個同學的名字,讓小組內其他同學說說這個同學是在第幾列第幾行,并用數對表示。
然后,導入在我們的廚房里經常看到這樣的圖案,出示第2題,想想看用數對怎么表示呢?前后4人小組完成。
最后,讓學生在第2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完成第3題。
[這些練習的設計是想讓學生利用學生熟悉的現實場景,安排了多種形式的練習,并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了解到這些方法不是單一的,有時也是隨著事物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第六個環節,學一學
確定位置的方法不僅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而且在天文地理這些科學研究中也要用到。如神舟五號返回倉就是應用了蘊含著“數對”原理的衛星全球定位系統。再如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笛卡爾在蜘蛛拉絲的啟示下,用一對有順序的數表示平面上的一個點,創建了直角坐標系。希望大家向這些科研人員學習,善于發現,勤于思考,做一個有心人。
[最后一個環節的設計能再次激起學生探究大自然奧妙的興趣,拓展知識視野,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綜觀全課,我給學生營造了寬松的學習氛圍,按照“動一動——猜一猜——找一找——練一練——做一做——學一學”這6個環節進行設計的。這樣的設計不僅把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課堂生活緊密相聯,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豐富了學生的教學體驗,加深了學生的思考,突破了學生思維和經驗的障礙,而且為學生創造探究的機會,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板書:
用數對確定位置
豎排叫列,橫排叫行。
數對中的第一個數表示第幾列,第二個數表示第幾行;
兩個數之間用逗號隔開,兩個數的外面用小括號括起來。
各位老師:我在說課中存在很多問題,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2
開場白: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試小學數學教師的8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倍數與因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進行,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首先,說教材
《倍數與因數》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3章第1課的內容,主要是講述倍數與因數的含義以及相互依存的關系。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熟練掌握乘除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將為今后進一步學習2、3、5倍數的特征以及質數合數的問題奠定了基礎,因此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會判斷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了解倍數與因數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經歷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學習過程,培養合作能力以及創新意識。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在探究倍數與因數關系過程中,感受相互依存的關系,培養學生樂于探索與交流的情感品質。
通過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點我認為是理解并掌握理解和掌握倍數與因數的含義。教學難點是理解倍數和因數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會找7的倍數。
二、說學情
奧蘇伯爾認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因此,在教學之始,關注學生的基本情況很重要。五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已經開始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但推理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我會緊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
三、說教法學法
基于對教學內容、學情的分析和新課改的要求,本課我主要采取以講授法為主,輔助以啟發式教學法,討論交流法,練習法等來展開教學,從而達到培養能力,養成良好習慣的目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十分重要,它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的“橋梁”。本節課我對學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他們合作交流,自主歸納數學規律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本次說課的核心環節,所以我將著重介紹一下教學過程。
環節一、談話導入,激發求知欲
在上課之初,我會播放國慶70周年閱兵的視頻,讓學生們一起再次為祖國媽媽慶生,感受祖國的強大,同時祝福祖國媽媽繁榮昌盛。接著屏幕放大閱兵的兩個方陣,請學生們算一算各有多少人?學生不難給出算式為94=36(人),57=35(人),順勢詢問算式中數字之間的關系,進而引出新課。
通過視頻導入,一方面增加學生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
環節二、誘導啟發,發現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以下2個學習活動
活動一:辨析倍數與因數的關系
首先,通過導入的問題,讓學生們觀察算式94=36,講解這里的36是9和4的倍數,9和4是36的因數。然后讓學生們根據57=35,思考“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學生們會有35是倍數,5和7是因數的錯誤回答。部分學生會質疑這樣的表述到底35是誰的倍數,5和7是誰的因數。進而師生共同探究發現正確表述:35是5和7的倍數,5和7是35的因數。順勢強調不能單獨說誰是倍數,誰是因數,同時指明我們只在自然數(0除外)范圍內研究倍數和因數。在整個過程中肯定學生們的發現,并給與正面的評價。
其次引導學生根據大屏幕中的算式253=75,205=100,再來說一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學生們會準確的回答出75是25和3的倍數,25和3是75的因數。100是20和5的倍數,20和5是100的因數。師生共同總結我們在表述倍數與因數關系時一定要注意,由于因數與倍數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應該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對于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認真思考問題,向學生們投入更多的贊美語言。
活動二:找尋7的倍數
首先,在學生們可以根據給出算式順利表示出倍數與因數關系后,讓學生們思考“屏幕上哪些數是7的倍數”,獨立思考后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小組匯報的結果會有:7=71,14=72,77=711,所以7、14、77是7的倍數,表明這是利用本節課的倍數與因數關系去解決問題。還有14÷7=2,14是7的2倍,17÷7=2......3,17不是7的倍數等答案。指出這是利用除法去解決的,可以整除的都是7的倍數。順勢帶領學生總結其實在倍數與因數的關系中,如果商是整數且沒余數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說被除數是除數和商的倍數,除數和商是被除數的因數。
在這些活動中,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鼓勵,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環節三、實踐練習,鞏固新知
我設計了課后試一試的練習鞏固所學知識,旨在培養學生進一步明確倍數與因數的含義,進而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數與因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環節四、引發反思,全課小節
通過讓學生回顧新知,談收獲,給學生再次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互相提醒,進一步突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師生共同完成課堂評價。
環節五:布置作業,課后提高
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為更好的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作業我將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課后練習;選做題是找找生活中的運用。
二、說板書設設計
黑板上呈現的就是我的板書設計,我的設計以提綱式的板書為主,這樣可以很直觀、很清晰、更明了的整課內容展示出來,一目了然,便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耐心傾聽,現在,我可以擦掉我的板書了嗎?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3
說設計理念:
新課程的理想課堂教學應該蘊含如下理論:生活性、發展性和主體性。應遵循以下原則: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緊,直觀性強,動手要多,使學生興趣要高,自信心要強。可以概括為:用經驗觀察、思考、釋疑,通過活動進行再創造
說教學活動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由精美的包裝盒引入課題,
設計意圖: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蘊含著數學知識,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時精美的手工藝品給學生視覺美的享受,學生感受美的過程中激起了學習興趣。老師的提問燃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新課的導入自然。
二、活動探究,尋求新知:
1、教師先示范用剪刀把圓柱剪成平面圖,結合具體操作給出展開圖的概念: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設計意圖是: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實物體不顯空洞,學生有這些實物的形象概念,學習過程容易深入
2、對三棱錐的展開圖的認識是這樣進行的。投影三種平面圖的形狀,先讓
同學們猜想,然后請一位同學上講臺操作,使全班同學明確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設計意圖:訓練了學生由平面圖到立體圖的空間想象能力。同時使學生意識到一個立體圖形的展開圖不止一種。為研究正方體的展開圖做鋪墊。
三、探究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
分兩個活動進行,一是先展開,將正方體展成平面圖形,并按預先設計的位置粘貼到黑板上。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操作,通過剪和貼逐漸認識到展開圖的多樣性和規律性。同時,學生還可以培養動手能力,感受知識來源于實踐。同時作品成果的展示讓學生有成就感。
二是折疊,讓小組成員把6個正方形紙板用透明膠條粘成投影出的平面圖形,然后折疊,看能否折成正方體。陸續得出十一種不同的平面展開圖。讓學生對正方體的平面圖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這是補全的措施,也可能省略掉。
設計兩種不能折疊成正方體的平面圖形,讓學生意識到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圖都可以折疊成正方體,為下面的口訣作鋪墊。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驗多樣之中有規律,規律之外有特例的數學現象的奇妙之處。學生在粘貼和折疊中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團體精神,通過比賽形式進行,使學生形成合作意識。
四、歸納總結:
師生在共同探討中將展開圖歸類為141型(6種)231型(或132型,3種)33型(1種)222型(1種)。同時給出記憶的口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探究展開圖中相對的面有什么位置特點。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概括出自己感知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表達的能力。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形成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使學生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課堂練習中除了設計正方體的展開圖外,還增加了其他一些立體圖形的平面展開圖,這樣設計使本節課的內容更為豐滿,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為全面。
作業設計呼應前面的引入,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并應用于生活,體會數學應用的價值性。
教學反思
學生通過實物的展開和折疊兩種操作活動,體現了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 使學生感受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應用于生活,并懂得了實踐是檢驗真知的標準。
通過簡單圖形的粘貼和折疊,學生接受了簡單圖形是復雜圖形形成的基礎,也增強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在實施新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創新意識。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
不足之處:學生把展開圖粘貼到黑板上時,由于急于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沒有認真查看黑板上有重復的展開圖,在折疊驗證時意識到,同時學生也發現了重復的展開圖。這點在設計時和用另一個班級試講時沒有預設到的環節。我覺得我的學生很好,由學生發現和當時由老師指出我覺得前者卻起到更明顯的教學效果,學生真正地投入到學習環境中,認真負責。另外課堂小結時有些倉促,沒有點明亮點,一是合作意識,二是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4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認識負數》,也許你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課題,也許你會產生這樣的疑問:負數原先都是在初中才出現的,難道,現在的小學生就要學習負數了嗎?的確,新課程第一次將"負數"引入了小學數學的課堂。下面,我將從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新的課程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將負數的認識安排在第二學段"數與代數"的知識體系中,具體目標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根據這一目標,蘇教版新課標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出現了這嶄新的一課《認識負數》。
從《課標》中可以發現,本課的學習,意在讓學生感受負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并沒有復雜的概念與計算,知識層次比較淺。我認為,如何充分地展現負數的魅力,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是教師在設計本課時值得關注的問題。
二、說教學目標
通過認真的推敲與把握,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正確讀寫溫度,會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親歷與合作中,體會負數的意義。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數的認識的興趣,感受負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對整個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激勵、評價的功能。通過對三維目標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課教學的核心,讓學生學有所成;力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學有所悟。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學生"學情"的調查與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導向,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用正數、負數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
教學難點: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
四、說教學策略和方法
本課的設計與實施,是一段艱難的過程,同時,更是一段充滿著創造與激情的過程。我把本課的教學大致分成了四個部分。
一、親歷生活,交流發現
祖國幅員遼闊,春秋季南北溫差變化,如此難得的學習資源怎能不好好地利用呢?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請你對全國各地的氣溫進行一次調查。
上課開始的5分鐘,是學生對他們的調查進行交流的時間。在這個開放與靈動的5分鐘里,既有"小小天氣播報員"精彩地播報,更有孩子們圍繞著調查數據展開的精彩對答,請看錄像(錄像)。
正是基于這種對生活的親身感受,學生自然地走進了負數。在對直觀數據進行觀察與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建立起對"負數"的感性認識。實踐表明,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的"舞臺",學生就能為教師呈現出一個開放的課堂、動態的課堂。
二、悉心觀察,自主求知
認讀溫度計和比較零下溫度的高低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為此,我有針對性地選擇了教材中的兩道題進行教學。
1、讀一讀,寫一寫。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化靜為動"的優勢,學生清楚地看到了溫度計上酒精柱的變化過程,也很自然地說出了看的方法。再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酒精柱所處的高低位置,引發了學生對溫度進行比較的思考,也為接下來的兩個零下溫度的比較奠定了必要的知識基礎。
2、說一說:-5℃和-20℃哪個溫度低。
學生對這道題的解題視角真可謂豐富多彩,他們不僅能從酒精柱的高低位置上進行闡述,也細心地發現因為溫度的高低所帶來的小女孩在衣著與所處環境上的明顯變化。
這道題的解決過程,既溝通了新舊知識經驗的聯系,也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最后學生能夠比較準確地概括出:兩個零下溫度的比較,負號后面的數越大,溫度反而越低。
三、閱讀理解,明晰概念。
新課程下的數學課堂同樣需要扎實的學習,基本概念的準確理解是課程開展的"根基".這是我設計這一部分的初衷。
"0℃是零上溫度還是零下溫度?"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明白了"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再通過自讀課本,學生明晰了正數和負數的意義、讀法、寫法等概念。有了對這些基礎知識的扎實理解,我終于可以帶著孩子們回歸生活,用更加理性的思考去感受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了。
四、回歸生活,拓展應用。
"生活中除了氣溫,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正數和負數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似乎打開了"話匣子",熱烈地交流起來,他們的視角擴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說:"家庭的收入可以用正數表示,支出用負數表示";還有的說"比賽時得分可以用正數、失分用負數".……
接下來,我出示了4組反映生活中不同側面的圖片。每組圖片的下面都藏著一道題,這與課本92頁的"試一試"是相對應的。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后,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題進行交流。
反饋第一題時,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形象演示(珠峰海拔圖),學生準確地理解了題意。
通過自由交流和解決問題這兩個環節,學生清晰地感受到了負數在生活應用中的廣泛性與實用性;經歷了用負數來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過程。開闊了眼界,他們對"負數"有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
本課的最后的一個"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就"小學生上網好嗎"這個問題發表觀點,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態度呈現出了不同的趨勢。借助正、負數他們就能表示出自己的態度。請看錄像。
通過這個"實踐活動"既展示了正、負數在表示調查結果中的作用,也進一步拓展了負數的應用范圍,讓學生體會到用數來表達和交流的作用。
五、說媒體的應用
本課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主要表現在:1、現象模擬動態化。2、知識呈現直觀化。3、資源提供豐富化。
本課的板書設計簡潔明快,體現了本課內容的生活性以及正、負數在生活應用中的相反性。
六、說預設實施的效果
本課的立意始終圍繞著生活展開教學活動,讓數學的知識緊密地貼近生活的原型,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習之初,學生通過對"溫度"的數據收集,建立了對負數的感性認識;學習過程中,通過與伙伴的交流、現象的觀察、課本的閱讀,學生逐步地完善了對負數的理解,形成了比較準確的理性認識;最后,學生帶著這些理性的思維去發掘生活,對負數產生了更深層次的聯想。整個學習的過程,恰到好處地體現了從生活出發,透過現象看本質、最后回歸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學習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5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梯形面積的計算》。
2、教材簡析: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好這部分內容,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更為今后學習幾何知識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理解推導過程。
(2)能力訓練: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素質培養:滲透旋轉和平移的思想,讓學生在拼剪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美,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4、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5、教學難點:通過圖形的轉化推導面積公式。
6、教學關鍵:借助圖形之間的轉化,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合理使用多媒體,促進學生獨立推導出面積公式。
7、教具準備:電教多媒體、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各種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膠水。
二、說教學策略及教法
這節課主要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導”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導法、直觀演示法和討論法等。在教學策略上,把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化為學生“拼、剪、畫、說“的活動,通過小組活動、操作實踐等手段借助多媒體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給學生一個創新的空間。變“講堂”為“學堂”,從而從根本上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建構一種新型的現代教育模式。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授以科學的思維方法,這節課學生主要采用以下兩種學法進行探究學習:
1、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便于培養學生的參與合作精神。例如,讓學生尋求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看誰想出的辦法多,學生在組內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啟發,共同理清思路。
2、遷移嘗試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模仿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在模仿、遷移、推導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屬于幾何知識中公式推導教學。根據內容特點和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教學程序可分為五大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
聯系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一個能激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計算一個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紙的面積。這時大多數學生會束手無策,就在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時導入課題:同學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梯形面積的計算”。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索目標與方向。
第二環節:搭建腳手架,激活思維
這一環節主要是針對學生求梯形面積時遇到的困難而設計的。這樣一來就為學生解決新問題做了認知上的鋪墊。這一環節共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操作鋪墊;第二步再現舊知。操作鋪勢是先讓學生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任意擺成各種各樣的圖形,然后再要求學生擺成一個學過的圖形:如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圖形的拼擺操作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操作驗證,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積累了豐富的表象,使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礎;第二步再現舊知,先讓學生說一說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是什么?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又是怎樣?再用多媒體演示,揭示圖形的轉化方法,為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提供內在的類比推理。接著問學生:回顧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你受到了什么啟發?這時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感悟到用轉化的方法可以解決新問題,從而對學生的學法做了有力地指導,使學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學習的活動。
第三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構主義學說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體主動建構的過程。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要充分相信學生,并為之提供主動建構的過程,從而使“有意義學習”的實現成為可能。這一環節也分兩步進行:第一步,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各種梯形,鼓勵學生操作,尋找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拼拼剪剪中實現轉換,比一比哪一組同學想出的辦法多。由于剛才提出的問題比較大,答案不唯一,這樣整個課堂就完全放開了,讓學生自己去找。這時學生就開始動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師在這個時候,會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之中,并引導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第二步,交流驗證是學生在小組間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這些方法外,可能還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學生匯報時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推理與計算。學生在交流與展示中相互得到啟發,這樣學生就經歷了一個學習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頂”的效果。
第四環節:點撥歸納、解決問題
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積公式,但不一定講得清道理,有的學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礙,基本處于“悱”、“憤”狀態。這時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簡便的解題方法,接著就重點演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原梯形和所拼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師生共同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來,這時候計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著讓學生看書質疑,理解公式。最后進行課堂小結: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想出什么問題,這樣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五環節:綜合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1、自命題練習:學生自己出題自己解答,并進行自評互評。這樣擺脫了由老師出題,學生依次解答,一貫做法。老師只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這樣設計,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這個出題與解題的過程,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2、鞏固練習:先讓學生以搶答形式練習,直接用公式求面積,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道實踐與計算相結合的綜合性題目。
3、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設計一道思考題,供他們解答。這些練習緊扣教學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學好知識的自信心。
五、板書設計
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點突出。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6
一、教材
1、教學內容:
《6的乘法口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表內乘法(一)》的第十一課時的內容。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重、難點:
表內乘法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它是學生今后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教材內容的呈現是在學生學“2—5的乘法口訣”以后。由于他們已經具有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所以教材的呈現形式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訣,意在讓學生主動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體現了提高學生學習獨立性要求的編寫意圖。
熟練口算表內乘法,是每個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計算能力。因此,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理解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并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教學目標:
①通過觀察、探索,使學生知道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
②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合作交流和語言表達能力。
③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教法
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我采用了:
1、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情景里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游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另外,音樂是陶冶人心靈的神丹妙藥,是調節情緒的有效工具。也為了增加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樂曲中進行操作。并以“掌聲表揚”的方式激勵學生多思考、多發表意見。
三、學法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2、在游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3、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教學具準備
寫有算式的卡片、蘋果;寫有口訣的盒子;主題圖、表格、蘋果樹。
五、教學程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讓全班同學回憶“2—5的乘法口訣”。這不但是為了檢測他們是否掌握并記憶了,還可以為本堂課的教學做一些鋪墊。
(二)設置情境,探討新知。
在這一環節里,我設計了三塊教學活動:
1、編寫口訣。
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地觀察圖畫,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并加以記憶。根據教材的主題圖,我逐一出示小魚(1條小魚由6個全等三角形組成,一共出示6條)。學生觀察圖畫,思考并完成下面的問題:
①、填表。
魚(條)
三角形(個)
②根據表格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
③根據乘法算式歸納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④根據“口訣”還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嗎?
前面已對“2—5的乘法口訣”有了理解和掌握,再通過這一系列的探索,本課的難點就被一步步地突破了。
2、學以致用。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要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如:
①61頁“做一做”,呈現用6根小棒擺成的六邊形直觀圖,以口答“擺2個六邊形用多少根小棒?擺……”鞏固6的乘法口訣;
②63頁第6題,填空題,題目以圖文結合形式給出一只螞蟻6條腿的條件,讓學生分別填出3只、6只螞蟻多少條腿;
③怎樣很快地算出在上課的學生的人數(每6人一組,共6組)
3、為了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和檢查學生的掌握程度,我又設計了下面一系列相干的“游戲”(播放音樂)。讓學生在游戲中有所鞏固,有所收獲。如:
①開火車:讓同組的同學按順、逆時針的方向,接下去說“口訣”;
②投信:把寫有算式的卡片投放到寫有口訣的盒子里;
③摘蘋果:先說出想要摘那個蘋果(6乘幾或幾乘6),再說出其相關的口訣,說對了就把蘋果摘走,否則不能。
(三)結課。
1、結束語(師):
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生答。板:6的乘法口訣]這不僅是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他們概括出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再次喚醒學生對本堂課的記憶,揭示課題。
2、知識伸展。這時,課以接近尾聲,為了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所在。可以這樣提問:“你們還想知道什么?”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再次把學生帶到另一個高潮。
附: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很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一目了然,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
6的乘法口訣
示主題圖
示表格
乘法
算式
乘法口訣
另一道
乘法
算式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7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的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17、18頁例2、例3,小數除以整數。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加減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在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一些小數除法的初步經驗。它是在整數除法意義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同時,它既是整數除法學習的發展,也是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和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學習的基礎。
(二)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難點:學生自己探索獲得“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因為培養學生自己探索的能力,即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一方面是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另一方面是為了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更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教學關鍵:緊緊依托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順應探索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取向,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和討論交流,在不斷地“產生疑問、進行嘗試探索、釋疑、運用”這一循環過程中,自然地發現“商的小數點要和被乘數的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進一步理解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正確、熟練地進行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并能對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目標:使學生經歷嘗試探索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體會小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數學,發現數學的魅力,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積極的學習態度。
三、說教法、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完成上述三維目標呢?新的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基于這一認識的基礎上,設計教案的時候,考慮最多的還是怎么設計教學才能真正的在嘗試中成為課堂的主人,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課像名師上課一樣,行云流水,不知不覺中讓生嘗試探索中學會新知?同時,更想通過嘗試的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的嘗試為核心,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大膽嘗試,勇于創新的縱橫馳騁的天地。所以,我努力的為學生創設開放的問題背景下的探索活動根據教材的特點,學法上,采用以自主探究發現問題、嘗試自學、討論交流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創設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為原型為學生提供較豐富、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嘗試、觀察、討論、探究中獲取知識,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求解簡單小數除以整數時遇到的兩種不同困難的結果,并應用解決實際問題。整個教學按以下四個環節組織進行:①創設情境,激趣導入,②嘗試探究,明理獲知,③ 深化運用,鞏固新知,④回顧小結,質疑問難。主要學習方法:轉化。另外還有遷移、猜測——驗證、歸納。主要教學方法:引領、提升。
四、說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開門見山。(上課一開始就進行基本練習,使學生立即投入緊張的練習中,能安定學生的情趣,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
1.口算。
6.5÷5 7.2÷4 9.6÷8
14×0.5 0.12×3 12.5÷5
2.筆算。
16.8÷12
教師先提問:“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計算時應注意什么?”然后讓學生獨立完成。
(過渡題,從準備題過渡到嘗試題經舊引新,為學習新知鋪路架橋,同時,是學生一開始就明確這堂課學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這一步時間不長,但很重要。只要一、二分鐘,開門見山,立即轉入新課。)
點出課題,板書課題
(二) 嘗試探究,明理獲知
在這個環節中,我一邊出示例題課件,一邊幽默語言導入:上節課我班我們替趙虎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可趙虎又出現了狀況,看!
1、進一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的第一種情況:
解答上面的問題,他每天要跑多少千米?因為有上節課的已有知識,學生很自信的獨立列式,也自信的計算了,
第一次嘗試:
(1)充分放手讓生計算,適時觀察,選對和錯的兩種豎式的同學上黑板板演,同時,做完的學生對照并討論各自的方法的理由,在學生匯報時,有的根據意義計算,有的運用商的變化規律計算,有的用豎式計算……。教師重點關注用豎式計算的方法,發現兩種,爭論的焦點就出現了:商的整數部分該不該商0呢?
(2)引發學生的思考,在交流中,教師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暢談自己的算法與想法,評講討論,嘗試的講算理,在越辯越清晰的狀況下,學生對整數部分是不夠商1時要用0來占位,商的大小才不變,水到渠成的明白了 。
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創造性地參與到計算的探索過程中來,把各種不同的算法與想法展示給全班學生,讓其產生思維的碰撞與沖突,為其留下思維的空間。
(3)鞏固練習。
完成教科書第17頁的“做一做”的第(1)小題,方式:比賽,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三)再次嘗試,循序漸進
1、進一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的第二種情況:
(1)課件出示例3:
討論確定用哪個條件合適?
生獨立列式,并計算,
第二次嘗試:
(2)當學生計算中發現問題了:做不下去了,師問:“為什么?”
討論:接下來怎么除?自己試一試和同桌商量商量
關注新知,透徹理解。你是怎么想的?展示各種算法。通過發問引發學生的討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計算方法,使學生理解算理。教師適時的給予肯定。
(3)試探練習,錯題剖析(這一步是解決中差生學習新知時的思想誤區,可以說:“進行新課“的延續,又為下一步課堂獨立作業掃除障礙。)
(四)深化運用,鞏固新知
再次比賽:17頁做一做(2)
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已經逐步融入了運用,不僅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層次練習中理解小數除法的意義,體會解決小數除法實際問題的喜悅。
(五)回顧小結,質疑問難
回顧本節課你們解決了那幾個問題?有疑問嗎?
總之,本課力求改變以往計算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少,以計算技能的培養為主,以正確計算為最終目標的教學方法,而是始終關注學生的發展,變”先講后練”為”先練后講”,努力創設發現問題、嘗試辯析問題,到最后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活動。創設各種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運用過程中,通過嘗試學習、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和多向探索,去發現和創造小數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從而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思維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養和發展,使數學思想方法得到滲透。
反思:嘗試學習中同學之間的交流起到了互補的作用,你會一點,我會一點,相互競爭又共同進步,我們教師如點火器,把學生的“發動機“啟動,就像潤滑油,保證發動機的正常運行,同時學生也體會到自我成功的喜悅,增加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8
一、說教材分析
《質數和合數》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二單元第三節的內容,在教材第23--24頁。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因數與倍數的關系,2、3、5的倍數的特征等知識,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學生學習分解質因數、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基礎,在本章教學內容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要給學生傳授數學思想,數學意識,數學邏輯分析能力。因此,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使學生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意義,知道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b、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熟記20以內的質數。
2、能力目標:通過100以內的質數表的制作,使學生學會合理選取學習材料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觀察分析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小組間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獨自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時,本著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了如下教學重、難點: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出本課的重點——質數和合數的意義;通過師生交流突破難點——如何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二、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強調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學會數學地思考,初步學會用數學知識、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問題。同時新課程標準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根據本節知識特點、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課標精神,我采取了動手操作,引導探索,發現規律為主,教師講解為輔的教學方法,構建探索型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三、說學法指導
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給學生知識,讓學生學會,教師更應該傳授給學生的.是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學。所以我準備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采取從個別到一般的概括方法,比較對照,區別異同的方法等學會分析、總結歸納問題。
四、說教學程序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應當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上,所以根據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能力,我將教學思路擬訂為“求約數,探底鋪墊——找規律,自主探究——分類歸納,理解意義——解釋應用,驗證結論”。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1、 復習準備:讓學生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因數與倍數的關系,主要復習因數的含義,為下面的新課墊定基礎。
2、 新課導入:由自然數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為奇數和偶數引出今天的新課內容,自然數還可以分為質數和合數(板書課題)。然后讓學生分別求出2、3、5、7和4、6、8、9的因數,仔細觀察它們的因數有什么特征,小組之間交流討論。(主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精神)
3、 過程展開:(1)小組派代表匯報觀察結果,教師根據同學們的觀察歸納引出質數和合數的意義——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叫做質數(或素數);一個數,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學生自己觀察歸納,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這樣更能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2)讓同學們判斷以下幾個數17、22、35、87、96是質數還是合數,總結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方法。明確可以找出每個數所有的約數,再根據質數和合數的意義來判斷;一個數,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個約數,就能判斷這個數是合數還是質數。不必找出所有的約數來,這樣可以提高判斷的效率(在練習中總結方法不僅能加強同學們的應用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獨立分析解決問題、歸納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3)問同學們是不是還忘了1的存在?引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然后讓同學們口頭練習,說說最小的質數是幾,最小的奇數是幾,最小的合數是幾,最小的偶數是幾,旨在讓學生將質數、奇數、合數和偶數的概念區別開來。(4)讓學生根據教材24頁的表格,制作一個質數表,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小組可以先交流討論一下,這個質數表可以怎樣去做,怎樣快速的判斷出這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然后匯報方法,教師適當指點。比如可以先把是2的倍數的數劃去,再把是3,5,7的倍數的數劃去,最后驗算一下剩下的數。
4、 課堂拓展:判斷正誤
a、最小的質數是1,最小的合數是2。 ( )
b、所有的質數都是奇數,所有的合數都是偶數。 ( )
c、在自然數中,除了質數就是合數。 ( )
5、課堂游戲
讓學生依次起來回答自己的學號是質數還是合數。比如我是1,我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我是2,我是質數……
6、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總結質數和合數的意義,怎樣根據它們的意義來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強調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最小的質數是2,最小的合數是4,加深學生的印象。(五年級的學生還處于思維的過渡期,雖然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但還是需要教師對知識點的反復強調來加深記憶)。
7、課后作業:獨立完成教材第25頁的練習1、2、3題,以鞏固今天所學的知識內容。
板書設計:
質數和合數
2 3 5 7
↙↘ ↙↘ ↙↘ ↙↘ → 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
1 2,1 3,1 3,1 7 ↓
質數(素數)
4 6 8 9
↙↘ ↙↘ ↙↘ ↙↘ → 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因數
1 2 4,1 2 3 6 , 1 2 4 8, 1 3 9 ↓
合數
1 → 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獲取新知的能力;注重發展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因數、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在掌握了因數、倍數的知識后,能準確找出每一個數的所有因數,再通過觀察因數的個數,學習質數合數的概念,比較容易接受。運用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層次知識內在的聯系,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感悟學習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而且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自學環境。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在課堂上,凡是學生能自己發現的知識老師應該少暗示或不暗示,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給予學生親自實踐、思考、發現的機會,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探究,去找尋。這樣,學生才能在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中,興趣盎然地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同時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9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第7冊134頁—136頁《面積和面積單位》,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又相對較難,教材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的含義,在認識面積的意義后,接著學習面積的單位,使平面圖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標準,這樣就減少了認識上、理解上的難度。基于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課標的要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通過觀察、觸摸等實際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b、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2、能力目標:a、充分憑借直觀,發展空間觀念。
b、通過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推理和操作能力。
c、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應用意識和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a、使學生在揭示矛盾———分析矛盾的往復不斷過程中,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b、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初步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會選擇合適的單位 ,量一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或平面圖形的面積。
二、說教法學法
(一)強化感知,主動參與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再說“面積”這一概念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學生的思維從一維向二維過度,必須借助直觀、形象的物體來理解。因此,采用學生熟悉的物體(桌面、黑板面等)和課件演示圖形,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在“摸一摸”中初步體會“面是一大片”;在“看一看”課件演示中感受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幾條線段圍成的一大片;在“比一比”中感知“面有大小”。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
(二)矛盾激趣,引導探究
本課注重揭示和呈現矛盾,巧設懸念,以激趣為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在揭示面積的概念之后,學生已初步通過觀察法感知物體、平面圖形的面積都有大小之分,接著引導學生得出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重疊——————數方格,逐步揭示矛盾,并個個擊破,最終引出“面積單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征,也使學生理解了要比較物體表面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面積單位。有利于學生把握概念的產生和發展的來龍去脈,從而使學生參與獲得概念的過程。另外在學生學習了平方厘米的形狀和大小,并能用它來度量較小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后,我有意讓學生用一平方厘米去量課桌表面的面積,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真切體驗到平方厘米這個單位太小,從而產生“有沒有大一點的面積單位”的疑問,然后出現平方分米的面積單位,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不能順利地解決眼前問題”的矛盾中水到娶成地引出平方分米的學習,使學生在這過程中倍享成功的樂趣。整堂課在解決了一個個矛盾之后,我又不斷在學生面前揭示新的矛盾,引著學生不斷地向一個個新知躍進。同時,設疑和引導滲透了教師對學生創新思維的鼓勵與培養,使學生在實踐與思考中不斷地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
(三)突出重點,促進遷移
在常用的面積單位中,認識平方厘米是教學的重點。讓學生通過看媒體演示,量邊長、比一比、記一記、量一量等活動去理解1平方厘米。在認識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時,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遷移和推導的形成來認識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如:"這個正方形邊長是1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遷移和推理能力。
(四)運用媒體,突破難點
多媒體以它省時、高效、直觀、生動等特有的優勢而被課堂教學廣泛運用。在教學周長與面積的區別時,媒體動態演示"圍"的過程,讓學生輕松理解它們的區別;通過媒體演示用同樣大的小方格量兩個不同長方形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劃分方格能比較出面積的大小。本課還精心設計符合兒童情趣的精美圖片和畫面,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新課。從課前交流“拍手”的掌面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二)探索面積的概念 。認識面積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物體表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著課件出示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最后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引導學生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三)認識面積單位。這一環節分兩步驟教學:
第一、面積單位產生的必要性。首先讓學生知道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教師先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學生用觀察法比較,會有三種答案,用疊起來的方法比較(試一試),還是不能確定大小,教師根據學生的兩次信息反饋,鼓勵同學們大膽創新,有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再演示,在兩個圖形上分別畫上同樣大的小方格,通過數小方格的數量,學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在學生已經知道用數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前提下,運用故設矛盾的方法來比較同樣兩個圖形,從而產生了矛盾,達到了學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確地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接著教師巧妙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告訴學生今天先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一直處在積極探索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第二、認識常用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的教學以“教”為主;“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為主;“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為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了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第三步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 。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
(四)鞏固練習 。主要設有判斷題和選擇題,讓學生明白(1)正確運用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2)通過阿凡提的故事滲透長度和面積的區別,為下節課做好鋪墊。并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總之,本課采用的教學方法從實際生活引入,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的信息反饋,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發展。
【有關數學說課稿小學范文匯總九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約分》說課稿12-24
小學數學說課稿3篇01-19
有關數學小學作文02-18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范文12-18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總十篇10-14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有關小學生數學日記模板匯總八篇02-14
有關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總8篇10-12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下找次品參賽說課稿11-02
小學數學說課稿《最小公倍數》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