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1-05-10 11:27:10 說課稿 我要投稿

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十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十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課時安排說明

  《近似數和有效數字》共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認識近似數和精確數;第二課時,掌握精確度和有效數字等相關知識。

  二、學生起點分析

  學生活動經驗基礎:在本章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對生活中的較小數據以及近似數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經歷了一些探索、發現的數學活動,積累了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并且經歷了很多合作學習的過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學習的經驗,具備了一定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任務分析

  在實際問題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近似數;進一步讓學生體會近似數的作用,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選取近似數;結合實際問題情境讓學生充分認識有效數字的概念,能按照要求取近似數,并體會近似數的意義及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學中所采用的問題情境盡可能來源于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生活中與數據有關的素材,使他們體會所學內容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為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掌握精確度及有效數字的概念,并能熟練運用。

  2.提高學生分析數據,處理數據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進一步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發展“用數學”的信心和能力。

  本節的教學重點:掌握精確度及有效數字的概念,并能熟練運用。

  本節的教學難點:如何確定一個數據的有效數字。

  四、教學設計分析

  本節課設計了七個教學環節:回顧復習、學習新知、例題講解、課堂練習、拓展提高、知識小結、布置作業。

  第一個環節:回顧復習

  活動內容:

  1.閱讀報道

  中國是世界面積第3大國;中國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中國共劃分34個省級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人口約12.9533億,占世界人口的21.2;共有5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600萬人。

  2.回答問題

  你能找出這篇報道中的精確數據和近似數據嗎?

  3.知識回顧

  1.認識精確數和近似數,明確近似數產生的原因。

  2.會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數,并能進行合理比較。

  活動目的:改變原有的直接復習知識模式,通過閱讀一篇報道,找出其中的近似數和精確數達到復習上一節內容的目的。其一可以改變枯燥的概念復習,使復習環節變得更加有趣;其二通過閱讀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例如此報道可以讓學生更多的了解我們的祖國。

  活動注意事項:(1)復習過程中雖然不直接的對概念進行復習,但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仍應對上節所學概念加以鞏固(2)復習一方面是對上節課的回顧和總結,同時也應為新課的學習和探究作和鋪墊和作準備工作。

  第二個環節:學習新知

  活動內容:學習新概念

  (1)精確度:

  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個數的近似數時,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說這個近似數精確到哪一位。

  (2)有效數字:

  對于一個近似數,從左邊第一個不是0的數字起,到精確到的數位止,所有的數字都叫做這個數的有效數字(significantdigits).

  活動目的:通過學習精確度和有效數字兩個新的概念,為下面解決實際問題做好準備工作。

  活動注意事項:(1)對于精確度概念的理解,要做到把精確度和四舍五入法有機的統一。讓學生明確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說這個近似數精確到哪一位;(2)對于有效數字的理解一定要讓學生明確從那個數字起,到那個數字止;(3)這兩個概念是這節課的基礎和關鍵,只有讓學生真正理解這兩個概念,才能更好的去解決實際問題。

  第三個環節:例題講解

  活動內容:

  例3按要求取右圖中(見教科書)溶液體積的近似數,并指出每個近似數的有效數字。

  (1)四舍五入到1毫升;(2)四舍五入到10毫升

  解:(1)四舍五入到1毫升,就得到近似數17毫升,這個數有兩個有效數字,分別是1,7;

  (2)四舍五入到10毫升,就得到近似數20毫升,這個數有一個有效數字,是2.

  例4據中國統計信息網公布的xxxx年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我國的人口總數為1295330000人。請按要求分別取這個數的近似數,并指出近似數的有效數字。

  (數據來源:www.stats.gov.cn)

  (1)精確到百萬位;(2)精確到千萬位;(3)精確到億位;(4)精確到十億位。

  活動目的:通過對例3的學習讓學生對精確

  度和有效數字的應用有了初步的認識,并且對這兩個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例4的學習讓學生學會用科學記數法表示近似數。

  活動注意事項:(1)在例3的學習中,第二個問題得到近似數20毫升,部分學生會誤認識有效數字的個數是兩個,這時,教師一定要對該知識分析透徹,從定義的角度讓學生明確如何正確的判斷有效數字。(2)例4中對于較大數據,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地看出近似數的有效數字,例如:例4中,若不用科學記數法表示近似數據,則(2)和(3)的結果均可表示為1300000000,除非用文字加以注釋,否則難以區分,因此,教師最好要求學生對于某些數據要用科學記數法表示。

  第四個環節:課堂練習

  活動內容:

  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0.03精確到百分位,有一個有效數字B.1423精確到個位,有四個有效數字

  c.87.4精確到十分位,有三個有效數字D.5.670×10精確到百分位,有三個有效數字

  2.下列各近似數精確到萬位的是()

  A.35000B.4億5千萬c.3.5×104D.4×104

  3.0.03296精確到萬分位是,有個有效數字,它們是。

  4.近似數0.8050精確到位,有個有效數字,是。

  5.近似數4.8×105精確到位,有個有效數字,是。

  6.近似數5.31萬精確到位,有個有效數字,是。

  7.一箱雪梨的質量為20.95㎏,按下面的要求分別取值:

  (1)精確到10㎏是㎏,有個有效數字,它們是;

  (2)精確到1㎏是㎏,有個有效數字,它們是;

  (3)精確到0.1㎏是㎏,有個有效數字,它們是。

  活動目的:通過課堂練習鞏固落實學生對精確度和有效數字這兩個知識點的應用。

  活動注意事項:(1)前六個練習題是沒有實際背景的基礎練習,要求學生應在短時間內高效完成,第七題是實際應用問題,要讓學生學會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間的互相轉化。(2)例如近似數4.8×105精確到哪一位的這類判斷精確度的題目要強調先還原數據,再判斷精確到哪一位。

  第五個環節:拓展提高

  活動內容: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可以粗略的看成是一個長方體,撒哈拉沙漠的長度大約是5149900m,沙漠的深度大約是3.66m。已知撒哈拉沙漠中沙的體積約為3345km3。

  (1)將沙漠的沙子的體積表示成立方米,并保留兩個有效數字;

  (2)撒哈拉沙漠的寬度是多少?(保留三個有效數字)

  (3)如果一粒沙子體積大約是0.0368mm3,那么,撒哈拉沙漠中有多少粒沙子?(保留三個有效數字)

  解:(1)3345km3=3345×109m3=3.345×103×109m3≈3.3×1012m3

  活動目的: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掌握精確度及有效數字的概念,并能熟練運用。這個環節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要通過數據的計算,再按要求取近似數據。

  活動注意事項:(1)要提醒學生注意單位的換算,數據計算必須在單位統一的情況下才能進行;(2)計算過程提倡學生用計算器進行運算;(3)對于能力達不到的學生在這一環節不做過高要求。

  第六個環節:知識小結

  活動內容:師生互相交流總結本節課上應該掌握的相關知識:1.掌握精確度和有效數字的概念。2.會按照要求利用科學記數法取近似數。教師對課堂上學生掌握不夠牢固的知識進行強調與補充,學生暢談個人的學習感受。

  活動目的:一方面通過小結對今天所學知識進行一個概括和升華,對學生易錯的知識加以強調和補充;另一方面,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活動注意事項:在總結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自己進行總結歸納;教師在這一環節中要仔細聆聽,對于學生的錯誤和漏洞要及時作出糾正和補充。

  第七個環節:布置作業

  活動內容:

  教材習題3.3知識技能1,2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

  我講授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第一課時,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問題。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識應用于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即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與分數的聯系,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延伸。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方便于學生對知識的遷移,也有利于加強知識間橫向和縱向的聯系,為今后學習正比例知識埋下伏筆。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

  (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觀察、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按一定的比來分配一個數量。

  2、根據題中所給的比。掌握各部分占總量的幾分之幾,能熟練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學難點:

  正確分析,靈活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二、說學情

  對于按比例分配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曾經遇到過,

  甚至解決過,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體悟和經驗,但是對于這種分配方法沒有總結和比較過,沒有一個系統的思維方式。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的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系統化,總結并內化成學生的一個鞏固的規范的分配方法。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師努力去營造一個愉快、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形成和諧的課堂氣氛,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探討新知識。

  本課采取小組合作、交流探索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并學會比較、分析、歸納、綜合,獲得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方法,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現實情景和活躍的情趣,貼近學生的思維調動區,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新課標提出:通過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為認識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所以我設計了如下問題:一班30人,二班20人。把這些橘子分給1班和2班。怎樣分合理?

  這個環節讓學生說出分的方法(平均分和按人數來分),進而引出課題——《比的應用》。這樣使學生意識到抽象的數學知識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

  息”,感受到生活經驗數學化與數學經驗生活化。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發展變化與延伸,為分散難點起著積極的遷移作用。

  第二個環節: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課本情境圖。如果把這筐橘子按3:2分,怎么去分?

  教師引導:在這兒分橘子時,3:2表示什么意思?讓學生說說。(一班最少分3個時,二班分2個)。接著往下分,怎么去分呢?同桌互相討論。匯報,師生填表。從表格中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大班分的橘子數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二班分的橘子數也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不管怎么分,每次都按3:2來分的。)

  2、出示課本主題圖。如果把140個橘子按3:2來分,怎么去分?

  因為有了前面分橘子的基礎。學生很快就會完成表格。這就是列表法解數學題。

  3、利用課件幫助理解、掌握分配問題的結構特點。

  接下來引導學生分析題中數量關系:題目要分配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重點思考討論:從3:2這個比中,你能知道什么?接下來鼓勵小組合作嘗試多種方法解答,重點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2、小結:按比分配的應用題有什么結構特點?怎樣解答這樣的應用題?

  這樣設計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靈活地依據提出的方法調換教學順序,并引導學生掌握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安排學生的小組討論方式能使學生一開始就暢所欲言,把幾種不

  同思路比較和聯系起來,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養學生的檢驗能力。

  第三個環節:多層訓練,形成技能。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環節,我設計的練習題力求做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新舊知識融合恰當,形成技能技巧,開拓思維,發展能力,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1、基礎練習

  2、提升練習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設計了《營養搭配》這么一道題用以拓展延伸。這一環節著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并及時的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第四個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你學會了什么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這樣做既檢驗了效果,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概括和口頭表達能力。

數學說課稿 篇3

  本節課講述的是北師大版數學必修5第一章數列§2.1等差數列(第一課時)的內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數列是高中數學的重要模塊,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數與函數思想密不可分。等差數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的有關概念和數列的通項公式的基礎上,對數列知識進一步深入,為今后學習等比數列提供了對比的依據,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等差數列的定義(2)掌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3)了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思想(4)掌握等差數列的簡單性質并能運用

  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2)領會函數與數列關系,將研究函數的思想方法正向遷移來研究數列,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3)通過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發現的求知精神;(2)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于總結的良好思維習慣。

  3、教學重點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①等差數列的概念。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及其應用。

  4、教學難點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的推導方法 (1)不完全歸納法(2)累加法。由于學生首次接觸不完全歸納法,對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歸納法推導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同時,學生對"累加法"的思想方法也很陌生,因此理解累加法的思想方法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難點。

  二、學情分析

  由于學生的數學基礎比較薄弱,歸納與概括的能力不強,必要時教師要進行點撥、誘導;學生剛學習了數列的定義,數列的性質,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求法,還處在對知識的感性階段的認識,因此對"等差"的特點的理解會有一定的困難。

  三、教法分析

  根據高一學生這一時期的思維特點和心理特征,本節課我采用自主學習式、啟發誘導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四、學法分析

  自主學習時,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去分析、探究、歸納、概括,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等差數列的概念,把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的推導思路與方法弄清。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由(一)復習引入(二)新課探究(三)應用舉例(四)反饋練習(五)歸納小結(六)布置作業,六個教學環節構成。

  (一)復習引入:

  1.從函數角度看,數列是定義域為__________的函數,數列的通項公式也就是相應函數的______ .( ,解析式)

  設計意圖:依據"溫故而知新"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讓學生觀察下列六個數列,看看它們有何特點?(多媒體顯示)

  設計意圖:通過對六個數列的觀察研究引出等差數列的概念,初步認識等差數列的特征,為后續的概念學習奠定基礎。為學習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對問題的歸納小結又培養了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能力。

  (二) 新課探究

  1.由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交流、歸納出等差數列的概念:

  一個數列, 如果從第二項起,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數,這個數列就叫等差數列, 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來表示。

  概念剖析:①注意"從第二項起"五個字眼;②注意公差d是由后項減去其相鄰前項所得;③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必須是同一個常數。

  設計意圖:為讓學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等差數列的定義以及等差數列的公差的概念,對等差數列的定義進行三個方面的深入剖析,刺激并強化學生的大腦記憶。

  2.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將等差數列的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歸納出數學表達式:

  設計意圖: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數學建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了解數學的簡潔美。

  3.設問"這六個數列的公差d=?(口答)"(多媒體顯示)

  注:其中第一個數列公差d=0, 第二個數列公差d=1>0,第三個數列公差d=<0等等。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鞏固等差數列的公差的概念以及公差的求法,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公差d可以是正數、負數,也可以是0.

  4.追問:這六個數列的通項公式又如何求呢?(懸念)

  設計意圖:創設問題情景,給學生于懸念,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

  5.引導學生用"不完全歸納法"和"累加法"推導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本節課難點,也是難點)。

  在推導等差數列通項公式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討論,歸納,必要時給予適當的誘導,啟發與點撥。給出等差數列的首項 ,公差d,由學生分組研究、討論,得出 、 、 …的表達式,通過觀察各個表達式的結構特征,猜想 表達式,進而猜想并歸納出 的通項公式。

  具體過程為:若等差數列{ }的首項是 ,公差是d,根據其定義可得: 即: 即: , 即: ……猜想: .進而歸納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設計意圖: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整個過程由學生完成,這樣既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又突破了教學難點。

  溫馨提示:這種求通項公式的方法叫"不完全歸納法",這種導出公式的方法不夠嚴密,為了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在這里向學生介紹另外一種求數列通項公式的方法—"累加法".

  具體過程為: , , ,……, ,將這(n-1)個等式左右兩邊分別相加,就可以得到 即 … (1)當n=1時,(1)式也成立,所以對一切n∈ ,上面的公式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數列{ }的通項公式。

  設計意圖:因為用"不完全歸納法"導出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的方法不夠嚴密,本著嚴謹的科學態度,在這里我通過求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引入"累加法"這一數學思想,逐步達到"注重方法,凸現思想" 的教學要求。再一次突破了教學難點。

  溫馨提示:在累加法的證明過程中,我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利用等差數列的概念啟發學生寫出了n-1個等式。啟發學生如果將n-1個等式相加會得出什么結論?

  6.緊接著叫學生回答前面設計的懸念(多媒體顯示)。

  設計意圖: 讓學生反復熟悉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強化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記憶。

  7.設問:將有窮等差數列的所有項倒序排列,所成數列仍是等差數列嗎?如果是,公差是什么?如果不是,請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為了考查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而設計本問。細心的學生很快就注意到屏幕上面的第(3)個數列與第(6)個數列就是顛倒了順序的兩個數列,它們都是等差數列,并且公差是互為相反數。

  8.討論數列 ,是否是等差數列?(多媒體顯示)

  設計意圖:本題是為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而設計的一道逆向思維題,并且含有字母參數,須分類討論,是一道中檔題,學生很難答全。但是,通過此題的練習,可以讓學生理解"若數列的通項公式是關于 的一次函數,則該數列一定是等差數列".這樣一來,學生就把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與 的一次函數之間的關系完全理清了。(該數列一定是等差數列,公差是 ,首項是 .)

  9.研究 的推廣形式 .

  設計意圖:深化學生對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的理解,強化學生對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的簡單應用,突出推廣公式在解題中的巧用妙用。

  (三)應用舉例

  這一環節通過教師講解例題和學生做練習,增強對通項公式概念的理解以及對通項公式的運用,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例題分三個層次,呈遞進式結構。

  設計意圖:本題是為鞏固等差數列的定義而設計的一道容易題,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差數列的定義,找到自學的成就感和學習的自信心。

  設計意圖:本題是為應用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求等差數列的通項而設計的一道容易題,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熟悉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以此為契機,讓學生再次熟記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并深入理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結構特點(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是關于n的一次函數)。

  變式訓練::多媒體顯示(比一比)

  設計意圖:當場鞏固學生對等差數列通項的運用,強化學生對等差數列通項的記憶。

  設計意圖:第(1)題是為進一步鞏固等差數列的公差與通項公式的概念以及通項公式的簡單應用而設計。 第(2)題主要是為了突出體現通項公式的推廣形式 在解題中的優越性而設計,并且用兩種解法解之,讓學生自己去比較兩種方法的優劣,強化學生對通項公式的推廣形式的應用意識。

  變式訓練:多媒體顯示(動一動)

  設計意圖:本題是對"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的推廣形式"的強化提高訓練,利用"推廣公式"快速巧妙地求出公差 ,再利用另一個"推廣公式"求任意一項。同時還強化了等差數列的概念。

  (四)反饋練習

  1.必修5課本 頁練習1的第1題和第2題(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

  設計意圖:使學生熟悉通項公式,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

  2.必修5課本 頁練習1的第3題。3.回答本小節課本開頭提出的問題:在(1)中,最后一排有多少個座位?在(3)中,第4個圖案中有白色地面磚多少塊?第 個圖案中有白色地面磚多少塊?

  設計意圖:加強學生的數學建模思想的訓練。

  (五)課堂小結:(由學生自己總結這堂課的收獲,最后多媒體顯示)1.等差數列的概念及數學表達式。強調關鍵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數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以及通項公式的推廣形式 , 并會知三求一 3.用"數學建模"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六)布置作業

  1.課本必修5 頁練習2第2題。

  2.課本必修5 頁習題1-2 A組第1,2,3題

  設計意圖:作業設計從易到難,分層次遞進,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也有利于提高同學

  們的求知欲和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

  五、板書設計

  由于多媒體輔助教學,黑板被遮了一半,可用黑板一分為二,一半用來寫定義,通項公式以及它的推廣公式等,在板書中突出本節重點,將定義中"從第二項起"及"同一常數""等差"等幾個字用紅色粉筆標注,另一半留給學生演板,整個板書做布局合理,體現精簡。

  六、教學反思

  由于學生的數學基礎較薄弱,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讓他們思考,交流,歸納,概括,對成績好的學生所收到的成效肯定較大,但對成績太差的學生恐怕收效甚微,為了兼顧全局,教師對本堂課還是要用約10-15分鐘時間進行精講,故作為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應變調控課堂。

  ……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我教學的內容是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二單元分數除法應用題例1、例2。這部分內容是在學過分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分數乘法應用題、用方程解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文字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一樣,本小節教學的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也是由于分數乘法意義的擴展,相應地除法意義的具體含義也有了擴展而產生的新的應用題。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會分析簡單的分數除法應用題數量關系。(2)能列方程正確解答簡單的分數除法應用題。(3)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學重點是:能用方程正確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難點是:確定單位“1”、分析數量關系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思維為主線”的原則

  1、自主探究、尋求方法

  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究、尋求分數除法的解題方法。

  2、設計教法體現主體

  課堂設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領路人,注重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各抒已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3、分層練習、注重發展

  練習有層次,由嘗試練習到綜合練習到發展練習,層層深入。

  三、說教程:

  一、導言:

  以前我們學過了分數應用題,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分數應用題,(板書:分數應用題)。

  二、復習:

  1.說說下面各題中應該把哪個看作單位“1”,數量之間相等關系怎樣?

  ①吃了一筐白菜的2/5。

  ②一本書的價格正好是一支鋼筆價格的2/5。

  ③小明體內的水分占體重的4/5。

  三、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教學例1

  ①小明體內所含的水分是28千克,占體重的4/5,他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仔細觀察看一看有沒有什么發現?

  獨立做,做完組內交流,組長分好工,做好記錄,看看哪個小組方法多,你們小組準備由誰發言,用幾句話表達自己小組的方法。

  小結:老師也認為用方程解比較容易,因為它的解題思路與我們以前學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思路是一致的,也是根據題中的敘述的條件明確把誰看作單位1,然后根據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列出等量關系式,由于單位1是未知的,要設成x,列出方程進行解答。這也是我們本節課所要掌握的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用方程解的方法。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一次函數、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的基礎上,來學習二次函數的概念。二次函數是初中階段研究的最后一個具體的函數,也是最重要的,在歷年來的中考題中占有較大比例。同時,二次函數和以前學過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著密切的聯系。進一步學習二次函數將為它們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徑,并使學生更為深刻的理解"數形結合"的重要思想。而本節課的二次函數的概念是學習二次函數的基礎,是為后來學習二次函數的圖象做鋪墊。所以這節課在整個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和要求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二次函數的概念,掌握根據實際問題列出二次函數關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據實際問題確定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2)過程與方法:復習舊知,通過實際問題的引入,經歷二次函數概念的探索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觀察、操作、交流歸納等數學活動加深對二次函數概念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與信心。

  3.教學重點:對二次函數概念的理解。

  4.教學難點:由實際問題確定函數解析式和確定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二。教法學法設計

  1.從創設情境入手,通過知識再現,孕伏教學過程。

  2.從學生活動出發,通過以舊引新,順勢教學過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過思維深入,領悟教學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叫函數?我們之前學過了那些函數?

  (一次函數,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

  2.它們的形式是怎樣的?

  (y=kx+b,k≠0;y=kx ,k≠0;y=k/x , k≠0)

  3.一次函數(y=kx+b)的自變量是什么?函數是什么?常量是什么?為什么要有k≠0的條件? k值對函數性質有什么影響?

  【設計意圖】復習這些問題是為了幫助學生弄清自變量、函數、常量等概念,加深對函數定義的理解。強調k≠0的條件,以備與二次函數中的a進行比較。

  (二)引入新課

  函數是研究兩個變量在某變化過程中的相互關系,我們已學過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和一次函數。看下面三個例子中兩個變量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電腦演示)

  例1圓的半徑是r(cm)時,面積s (cm?)與半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解:s=πr?(r>0)

  例2設人民幣一年定期儲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銀行將本金和利息自動按一年定期儲蓄轉存。如果存款額是100元,那么請問兩年后的本息和y(元)與x之間的關系是什么(不考慮利息稅)?

  解: y=100(1+x)?

  =100(x?+2x+1)

  = 100x?+200x+100(0

  教師提問:以上兩個例子所列出的函數與一次函數有何相同點與不同點?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事例,讓學生列出關系式,啟發學生觀察,思考,歸納出二次函數與一次函數的聯系: (1)函數解析式均為整式(這表明這種函數與一次函數有共同的特征)。(2)自變量的最高次數是2(這與一次函數不同)。

  (三)講解新課

  以上函數不同于我們所學過的一次函數,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我們就把這種函數稱為二次函數。

  二次函數的定義:形如y=ax2+bx+c (a≠0,a, b, c為常數) 的函數叫做二次函數。

  鞏固對二次函數概念的理解:

  1.強調"形如",即由形來定義函數名稱。二次函數即y 是關于x的二次多項式(關于的x代數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y=ax2+bx+c 中自變量是x ,它的取值范圍是一切實數。但在實際問題中,自變量的取值范圍是使實際問題有意義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為什么二次函數定義中要求a≠0 ?

  (若a=0,ax2+bx+c就不是關于x的二次多項式了)

  4.在例2中,二次函數y=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為零。

  若b=0,則y=ax2+c;

  若c=0,則y=ax2+bx;

  若b=c=0,則y=ax2.

  注明:以上三種形式都是二次函數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數的一般形式。

  【設計意圖】這里強調對二次函數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其特征,為接下來的判斷二次函數做好鋪墊。

  判斷:下列函數中哪些是二次函數?哪些不是二次函數?若是二次函數,指出a、b、c.

  (1)y=3(x-1)?+1

  (2)s=3-2t?

  (3)y=(x+3)?- x?

  (4) s=10πr?

  (5) y=2?+2x

  (6)y=x4+2x2+1(可指出y是關于x2的二次函數)

  【設計意圖】理論學習完二次函數的概念后,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什么樣的函數是二次函數,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操作中。

  (四)鞏固練習

  1.已知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長的和是10cm.

  (1)當它的一條直角邊的長為4.5cm時,求這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

  (2)設這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為Scm2,其中一條直角邊為xcm,求S關于x的.函數關系式。

  【設計意圖】此題由具體數據逐步過渡到用字母表示關系式,讓學生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

  2.已知正方體的棱長為xcm,它的表面積為Scm2,體積為Vcm3.

  (1)分別寫出S與x,V與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子;

  (2)這兩個函數中,那個是x的二次函數?

  【設計意圖】簡單的實際問題,學生會很容易列出函數關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個是二次函數。通過簡單題目的練習,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愉,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3.設圓柱的高為h(cm)是常量,底面半徑為rcm,底面周長為Ccm,圓柱的體積為Vcm3

  (1)分別寫出C關于r;V關于r的函數關系式;

  (2)兩個函數中,都是二次函數嗎?

  【設計意圖】此題要求學生熟記圓柱體積和底面周長公式,在這兒相當于做了一次復習,并與今天所學知識聯系起來。

  4. 籬笆墻長30m,靠墻圍成一個矩形花壇,寫出花壇面積y(m2)與長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并指出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設計意圖】此題較前面幾題稍微復雜些,旨在讓學生能夠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讓學生能夠"跳一跳,夠得到".

 (五)拓展延伸

  1. 已知二次函數y=ax2+bx+c,當 x=0時,y=0;x=1時,y=2;x= -1時,y=1.求a、b、c,并寫出函數解析式。

  【設計意圖】在此稍微滲透簡單的用待定系數法求二次函數解析式的問題,為下節課的教學做個鋪墊。

  2.確定下列函數中k的值

  (1)如果函數y= xk^2-3k+2 +kx+1是二次函數,則k的值一定是______

  (2)如果函數y=(k-3)xk^2-3k+2+kx+1是二次函數,則k的值一定是______

  【設計意圖】此題著重復習二次函數的特征:自變量的最高次數為2次,且二次項系數不為0.

  (六) 小結思考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設計意圖】讓學生來談本節課的收獲,培養學生自我檢查、自我小結的良好習慣,將知識進行整理并系統化。而且由此可了解到學生還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補充。

 (七) 作業布置

  必做題:

  1. 正方形的邊長為4,如果邊長增加x,則面積增加y,求y關于x 的函數關系式。這個函數是二次函數嗎?

  2. 在長20cm,寬15cm的矩形木板的四角上各鋸掉一個邊長為xcm的正方形,寫出余下木板的面積y(cm2)與正方形邊長x(cm)之間的函數關系,并注明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選做題:

  1.已知函數 是二次函數,求m的值。

  2.試在平面直角坐標系畫出二次函數y=x2和y=-x2圖象

  【設計意圖】作業中分為必做題與選做題,實施分層教學,體現新課標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另外補充第4題,旨在激發學生繼續學習二次函數圖象的興趣。

  四。教學設計思考

  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前提

  以現代教育理論為依據

  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

  貫穿一個原則——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突出一個特色——充分鼓勵表揚的特色

  滲透一個意識——應用數學的意識

數學說課稿 篇6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在教學《鉛筆有多長》這一課時,我努力為學生提供學生所熟悉的情境,把測量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做中學。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讓生活實際成為數學知識的源頭,使學習數學真正為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時拓寬應用數學知識的渠道,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鉛筆有多長》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回憶一年級學習過的米和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讓他們說一說米和厘米分別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用手勢表示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長度,并在自己的本子上分別畫出一條1米長和1厘米長的線段,再說一說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然后創設了估計、測量鉛筆長度的情境,引出分米這個長度單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間的關系:我事先準備55根長約10厘米長的樹枝和55根6厘米多一些的小棒依次分給班上的55位同學,讓他們先估計樹枝的長度再進行實際測量,當學生說出測量的結果是10厘米時,我就直接告訴他們,10厘米就是1分米,讓他們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長,再者讓學生用手勢表示一下1分米的長度,用鉛筆畫一畫1分米的長度,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從而使學生逐漸建立“分米”這個概念。最后通過學生已有的知識:1米=100厘米,推出1米=10分米。

  這一課的第二個教學活動是讓學生認識1毫米有多長這個知識點。我也是讓學生先估計再進行測量那根6厘米多一點的小棒,當學生測量出那根小棒有6厘米多一點時,我說:“多一點,你們能不能用一個具體數字來表示呢?”同學們都說不出所以然,我乘機引導學生觀察1厘米中間有幾個小格,當學生說是10小格時,我給學生介紹每個小格就是1毫米,從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

  為了讓學生加深對1分米、1毫米的認識,緊接著,我又讓學生實際測量生活中自己喜歡物體的長、寬、高等,有的同學測量數學書的長、寬、高,自己文具盒的長、寬、高,硬幣的厚度等,他們不僅能準確進行測量,并且能恰當地使用長度單位,進一步加深了對長度單位的感性認識,同時使長度單位應用得更加靈活。

  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于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發現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和空間觀念。

  現實生活是數學的豐富源泉。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應當生活化,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把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從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體會數學的作用和價值,提高其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數學說課稿 篇7

  【課前設想】

  平均數是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統計特征量,是一種常用的統計量。三年級(下冊)《平均數》的教學,主要引導學生通過豐富的事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材例題提供了一個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4名男生和5名女生進行套圈比賽,用條形統計圖表示了每人套中的個數,要比較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多次的教學實踐表明:僅按教材例題的設計,力圖一步到位地讓學生認識到“由于男、女生人數不同,比較男、女生套中的總個數是不合理的,要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進行比較”是非常困難的。學生往往在否定比較男、女生套中的總個數的方法后,想到的是諸如去掉一名女生或增加一名男生后再比較,或者是將套中個數最多的學生進行比較等等。

  那么,怎樣讓學生主動想到可以比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呢?我們設想在例題前加一個情境:男女生兩隊人數相同,每人套中的個數不完全相同,這時要比較哪個隊套得準一些,可以直接比較每隊套中的總數,當然也可比較他們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接著當出現人數不同時又該如何來比,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從而引出必須要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然后再來比較,這樣更公平合理。在解決例題教學時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動腦思考先比出結果,讓學生在不自覺中運用平均數,再通過師生對話逐步揭示、理解平均數。利用多媒體課件巧妙地揭示求平均數的兩種基本方法,并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某種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整堂課的設計以“平均數”的概念引入、理解,求平均數方法的探索及應用為主線,練習也一改過去單純運用公式求平均數的做法,著力讓學生在思辨中加深對平均數的理解,并對書中原有的練習進行深度挖掘,賦予了習題更深層次的含義,同時也增加了課堂的知識含量,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課后反思】

  1.合理運用數學教學情境。

  課前,我和學生一起玩了套圈游戲,學生情緒激動、興趣盎然,為新課的導入做好了鋪墊,同時引出輔助題和例題教學,由于學生有了剛才的親身體驗,他們的注意力特別集中,然后我拋出一個實質性的問題: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各抒己見。然后進行全班交流:有的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有的用總數進行比較,還有的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比較。在解決好人數相同時的比較方法后,我設計了“增加一位女生”這一新的情境,這時候鼓勵他們將心中的矛盾展示出來,讓他們充分地爭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性。當學生感受到要比較誰套得更準一些必須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后,我并沒有急著讓學生討論或者講解“平均每人套中個數”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移一移,或者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

  2. 概念認知的有效建構。

  本節課的知識能力層次為:認識平均數的意義——求平均數——應用平均數。我在設計教學時首先通過條形統計圖呈現數據,并利用條形圖中涂色方塊的移動揭示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了感性支撐,然后,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另一種方法是“先合后分”。整節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多緯度構建主體化的平均數概念。并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能反映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我還特意在這一教學環節里滲透了“多于平均數的數值之和與少于平均數的數值之和相等”這一規律,為后面知識的解決打好了基礎。

  3.數學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我所選取的幾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非常貼近,如:第一題是裝鉛筆的筆筒;第二題是學生籃球隊,第三題是下河游泳。這三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河水中,冬冬下河游泳有沒有危險?在這個討論過程中,還讓學生受到了安全教育。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有效地整合其他的相關學科。

  4.尊重教材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節課的例題教學提供給學生的是一個人數較多的統計圖。為了能讓學生有效理解和運用平均數的意義,我特意在例題教學前加了一道輔助題:人數相等的男、女生進行比較,學生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好這道題目。繼而再增加一位女生和男生比,這時人數不相同,剛才比較的方法都不行,從而引出要比較他們平均套中的個數,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設計的習題中,特別注重習題的二次開發,不僅僅達成書中習題所要求的目標,還賦予了習題的另一層含義。例如:書桌上的筆筒,不單單只是運用今天所學習的兩種求平均數的方法。我設計時追加了一個問題:冬冬在第三個筆筒里又放了一些鉛筆,這樣一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平均數的“敏感性”。最后一道習題的第二個問題設計,主要是要體現學生在完全理解平均數意義的基礎上對平均數的靈活運用,訓練了學生的逆向思維。這種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出的練習既面向全體學生,也充分考慮了班級里的優秀生,讓學生在不同層次上都得到了發展。

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分析

  《吃西瓜》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四課時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分數并理解了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它為學生以后學習復雜的分數計算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并能正確計算。

  2、 能力目標:借助數形結合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情感目標: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創造與探索,感受數學的嚴謹性,并進行母愛教育。 根據數學目標,我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運算,其中探索用1減去一個分數的運算時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學理念,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小組合作、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直觀演示、設疑激趣、實際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體現課堂教學的活動性與主體性。

  三、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得組織者、引導著和合作者,以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史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的基本理念。這一節課,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整個教學活動設置成一個個故事情節,貫穿始終。

  (一) 創設情境,激活思維

  課一開始,我從大熊和小熊吃西瓜的故事引入(課件),通過創設這樣的一個溫馨有趣的情境,一方面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明確了方向。

  (二) 數形結合,學習新知

  第一個知識點:學習同分母分數(分數小于10)的加法運算。 數學史,我主學生嘗試列算式,重點探索82+8 3 =?"怎么算。在探索過程中我分3個階段進行。

  (1) 學生首先拿出圓形紙折一折,涂一涂,然后四個小組互相討論,尋找答案。這個環節是 學生獨立探索階段,教學中,我除了對互相合作的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外,還格外注意傾聽學生們的思考方式,并對得出不同答案的學生給予大力表揚和鼓勵。這樣是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

  (2) 課件演示階段。我認為在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算法時,借助圖形直觀,算理和算法就 不難被學生理解和掌握了,而數形結合本身也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請看我給學生演示的課件。

  (3) 得出結論階段。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解釋 82+83=8 5 的計算過程和結果,并進一步讓學生解釋算理,是一個既有挑戰性,又很有吸引力,且能夠加深學生對同分母分數加法運算理解的活動。 第二個知識點:學習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減法的運算 因為有了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經驗,所以這部分內容我就放手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只是并理解掌握,從而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我分3個階段進行。

  1、 同桌討論,圍繞用什么方法算,怎么算進行交流。

  2、 比一比,折一折。

  3、 課件演示,理解算理。 這一環節中,出現了算式1- 8 5 =?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我通過組織學生合作討論,配合直觀生動的課件進行演示,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是學生在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探索、感悟出1減去一個分數的運算規律,對有困難的學生,我結合情境知道他們理解1= 8 8 ,用化未知的策略解決問題。

  (三) 總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規律。

  我結合板書,引導學生總結算理和算法,并鼓勵學生看書質疑,使學生在吃西瓜的情境中,心情愉悅,盡情地展示他們的聰明才智,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成功與快樂。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1、教材第64頁練一練第一題(課件) 此題我采用多種直觀凡事來表示分數加減法的運算,并鼓勵學生迎接挑戰,認真審題,分析線段圖,是學生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中,獨立進行分數加減法計算。

  2、教材第64頁練一練第二題。 此題是學生已經領悟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規律,初步擺脫對圖形直觀的依賴進行的練習。我將此題設計為破密碼取寶物的游戲,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得興趣。

  3、 搶答。(將題目做成卡片,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

  四、課外延伸。

  結合本課創設的故事情境,讓學生談談自己是怎樣愛媽媽的。

  五、教學特色及效果

  新課標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這節課的教學,我始終讓學生處于一種積極、活潑、愉悅的狀態,讓學生有自己的時間去探索、合作、體驗、創造,完成各種教學活動。注重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發現和形成的過程,是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合作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強烈的求知欲,是整個課堂意濃情酣。

數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1 教材地位和應用:

  《同底數冪的除法(1)》是蘇科版七年級數學第八章第三節的第一節課的內容。在此前,學生通過三我六步,已經掌握了《8.1同底數冪乘法》,《8.2冪的乘方與積的乘方》,這為進一步學習《8.3 同底數冪的除法》做了很好的鋪墊。《同底數冪的除法》是整式的乘法和冪的意義的綜合應用,是整式的四大基本運算之一,這節課是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重要內容,對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說出同底數冪除法的運算性質,并會用符號表示;會正確運用同底數冪除法性質進行運算,并說出每一步運算的依據;經歷探索同底數冪除法運算性質的過程,并進一步感受歸納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標:經歷探索同底數冪除法運算法則的過程,進一步感受歸納的思想方法,發展歸納和有條理地表達和推理的能力;通過推導同底數冪除法法則的過程,培養學生類比、歸納、猜想、推理的數學思想。

  情感目標:經歷探索同底數冪的除法運算法則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積累數學經驗;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驗數學來自實踐中的發展特點。

  1、3 重點、難點:

  同底數冪的除法法則的理解與運用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突破在于同底數冪除法法則的推導與一般意義上的除法運算上的區別,避免出現的錯誤。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應該能夠很好的解決這樣的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針對這節課的重難點,圍繞新課程理念所強調的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在“教”的設計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我采用了教師啟發、總結、點拔和補充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的設計上,則注重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學習內容設計成探究活動過程,使學生在親身嘗試、討論與交流的過程中,讓課堂更開放、學習更輕松、熱情更高漲,并能正確運用同底數冪的除法法則解決問題。

  三、說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設計的總體思路:

  情境引入——探求新知——應用新知——深化目標——課堂訓練。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問題引入:

  師:我們居住在一個美麗的星球,叫做地球,你知道地球的體積大概是多少嗎?

  生:不知道

  師:大概是立方千米。那你知道太陽和地球哪個大嗎?

  生:太陽

  師:那你知道太陽的體積大概是多少呢?

  生:……

  師:大概是立方千米。同學們,你能告訴大家太陽的體積大約是地球的多少倍嗎?列個式子

  生:÷= ……

  師:其實本質就是這個問題吧。

  (列出式子,板書課題《同底數冪的除法(1)》)

  (通過對課本例題進行“再創造”,以測量生活問題為背景,引出數學問題。既尊重課本內容又符合加強數學與現實聯系的要求。在輔以幽默,啟發的語言調動起學生的興趣)

  四、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根據冪的定義:,進行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重點強調冪的定義,強調乘方與冪的聯系。

  歸納同底數冪的除法的除法法則:底數不變,指數相減。(板書法則)

  五、應用新知,體驗成功

  例:

  計算:

  (1) (2) (3) (4)

  六、 思維訓練,拓展提升

  例:

  計算:

  (1) (2) (3)

  (核對預習檢測的題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七、課堂小結,深化目標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同底數冪的除法(1)》,大家談談自己的學習收獲。

  生:(略)

  師:好的,大家把今天學習的知識運用一下,看看大家學習的怎么樣。

  (學生課堂訓練)

  課堂教學反思:

  本節課《同底數冪的除法》的第一節課,課堂所需要掌握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可以通過教師少許的啟發和指點,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獲得。所以,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合作的“三我六步”教育法成為最佳的選擇。在選題上,從最基礎的題練習起來,在學生全數掌握的前提下,逐步提升,給予中高難度的練習,力爭85%以上的學生能夠掌握。在情感調控上面,注重激情,著重在語言上做引導,對課堂進行有力的調控,從而保證學生旺盛的求知欲。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6和7的加減法”是10以內數的分與合中的一部分。這部分內容是通過把幾個物體分成兩部分的活動,來認識、掌握數的組成。掌握這一內容,是理解加減法意義的前提:為掌握10以內加、減法打好基礎;對學生今后學習數學起了重大作用。

  2、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教材重點:學會6與7的組成。

  教材難點:能從6和7的一些組成推想出相應的組成。

  3、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學會6與7的組成。

  (2)使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學習興趣。

  (3)培養養成交流合作,鼓勵擺出多樣化的分法。

  二、說教法

  一年級上學期的學生是剛從幼兒園跨入小學的第一步,他們還不習慣小學生的生活,還保留著幼兒園的生活習慣。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還擺脫不了用實物來演示。根據這些特征,我在本節課中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第一,直觀演示法

  第二,探索操作法

  第三,游戲法

  三、說學法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學會“6和7的組成”,并能從6和7的一些組成推想出相應數的組成;通過實物演示和操作,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數學游戲,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學生自己“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合作、實踐、交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產生探究欲望

  (1)游戲《手指對數》

  通過游戲的方法進行復習“2—5的組成”,讓學生感覺到是在于游戲,而不是在進行枯燥的學習。

  (2)聯系生活引入課題

  為了使學生體驗到數學情境的興趣,我創設新奇有趣、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設問引入。

  2、分析問題,主動探究

  (1)出示主題圖

  根據學生的設問,出示掛圖,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并說出6的組成。

  (2)提問

  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對教師駕駛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優化課堂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課堂提問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3)建立聯系 請同學們輕聲讀一讀6的組成,邊讀邊看邊思考,并把自己的發現與同桌交流。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發現內在聯系,培養學生有意識地觀察問題的能力與合作的習慣。

  3、提供探索機會,讓學生探索

  (1)操作

  數學活動不能單純的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大膽動手、實踐、推想、合作與學生在不斷探索中去體會新知識的那種成就感;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2)加深認識

  俗話說“十指連心”、“心靈手巧”。為了使學生對7的組成產生更深的記憶,我讓學生手指對數讀一讀,通過手、口、腦三者的結合,從而使教學得到良好的效果。

  五、鞏固新知識

  鞏固新知識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而每到這個環節也是學生的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時候。因此,我在這個環節中采用了趣味游戲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如:摘星星、幫小螞蟻找家等活動。

  六、全課小結

  通過游戲的結束畫面,使學生聯想到今天學習的課題,并知道學習的內容。

【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十篇】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說課稿錦集十篇04-19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錦集8篇06-13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

高三數學說課稿模板01-17

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10-14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7篇10-11

關于數學生活日記錦集十篇01-11

水調歌頭教案模板錦集十篇06-17

會議方案模板錦集十篇01-05

聘用合同模板錦集十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