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6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說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說課稿 篇1
【說課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49頁例1: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說教材】
《三位數乘兩位數》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已經學過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筆算。本節課在此基礎上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基本方法。三年級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三位數乘一位數與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因此,對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會感到困難。但是,由于因數數位的增加,計算的難度也會相應的增加,計算中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情況,因此,這一課的學習對學生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利于學生完整地掌握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并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小數乘法打好基礎。教材提供的情景中,讓學生建立速度的概念,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時間、路程和速度的關系,并應用這種關系去解決問題。
【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以及新課標提出的要求:要讓學生在獲得新知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培養,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情感與態度目標:讓學生獲得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計算問題的體會,體驗成功的愉悅,進一步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3、能力目標:使學生在探索計算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新舊知識的聯系,能主動總結、歸納三位數乘以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培養類比及分析,概括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說教學重點、難點】
由于學生對筆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經驗,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生能很好的掌握,所以本課的重點制定為: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因為在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時,學生在把第二個因數的十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時,就不知道積應該寫在什么位置上。所以本課的難點為:理解豎式中,第二個因數的十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時,積的末尾要與十位對齊的道理。
【說教學方法】
一、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而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學法:創設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情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迫不及待獲取新知的欲望,發現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2、任務教學法:學生通過猜測、思考、驗證、合作、交流等活動學習新知,完成教學任務。
在這過程中我注意使用啟發式原則和因材施教原則,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角色。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知。
“五一”勞動節媽媽、爸爸和小明計劃出游的打算:
有這樣的四條路線①從湖州到南京,爸爸決定自駕游,時間大概是3小時,汽車每小時可以行79千米。
②從湖州到云南大理,如果坐快客的速度是每小時85千米,一共需要32個小時。
③從湖州到北京故宮,如果坐特快列車的速度是162千米,大約需要9小時。
④從湖州到四川臥龍,如果坐火車的速度是145千米,大約需要12小時。
請你提出數學問題,并且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和筆算方法,但這已經是三年級學習的內容,好多學生已經忘記,所以進行復習非常有必要,且很自然地把舊知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并且在具體的情景中,復習和學習新知都比較容易接受,效果也比較好。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讓學生列出算式“145×12”,提問:你會算嗎?
學生可能會出現課本第49頁所列舉的方法,這時,教師適時優化出用豎式來做。
生1:145×10=1450,145×2=290,1450+290=1740。
生2:145≈150,150×10=1500,150×2=300,1500+300=1800,比1800少一些,5×12=60,1800-60=1740。
生3:100×12=1200,40×12=480,5×12=60,1200+480+60=1740。
生4:145×12=1740
145
× 12
------- 問題1:290怎么來的?
290
145 問題2:145就是145了嗎?是怎么來的?
-------
1740
學生獨立嘗試計算,不規定算法,給予他們充裕的思考空間,培養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不僅理解了新知,同時在這個充滿探索和體驗的過程,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讓學生明白筆算和口算的思考過程是一樣的。
2、挑學生不同的豎式板書在黑板上,集體訂正。
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錯誤:
① 第二個因數的十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的積,積的末尾對準了個位。
② 當遇到連續進位的情況時不進位。
③ 受以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影響,忘乘百位上的數。
設計意圖:不管是正確的豎式還是錯誤的豎式,都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思維過程,通過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理解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
4、歸納算法,著重強調: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得的是多少個“十”,乘得的積的末尾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
(三)課堂練習,鞏固知識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作用。考慮到學生在40分鐘學習中難以始終集中注意力,我在練習中特別加進情境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豎式計算
134×12=176×47=425×36= 82×237=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把豎式寫在蘋果上。有的學生在計算82×237這種兩位數在前三位數在后的乘法時,不知該如何計算,這時教師適時引導,可以把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再計算,以便更好的計算,練習的設計從易到難比較容易學習和接受。
2、
要求繞地球59周的時間和5天比大小,這里要把5天化成以分鐘為單位,學生可能已經把天、小時、分鐘之間的進率忘了或者不知道該怎么比,需要教師適時點撥。
這樣的設計的題目可以讓學生明白三位數乘兩位數可以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需要應用。
3、
這道題目可以使得學生充分的利用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并且以前的知識也運用進去,使得計算題更加充實。
4、技巧題:
師:你發現了什么規律?(第一行和第二行)
規律 如:13×11的積的方法是:兩頭拉開,中間相加。
如:121×11=1331,兩頭拉開,中間依次相加。
由此可見筆算還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一些計算的規律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平時的計算中有很多的技巧,讓學生養成細心計算和觀察總結計算技巧的方法。
(四)小結反思,回顧新知
“筆算乘法有哪幾個步驟”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慢慢回憶起今天這堂課的重點和難點,也讓學生可以培養說數學的能力,同時養成學生“學習,總結,學習”的學習習慣,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評價反思能力。
【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可以說是一個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強,條理清楚,突出重點,起到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為此我設計了下列板書:
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
145×12=
1、145×10=1450,145×2=290,1450+290=1740。
2、145≈150,150×10=1500,150×2=300,1500+300=1800,比1800少一些,5×12=60,1800-60=1740。
3、100×12=1200,40×12=480,5×12=60,1200+480+60=1740。
4、145×12=1740 (最方便)
145
× 12
------- 問題1:290怎么來的?
290
145 問題2:145就是145了嗎?是怎么來的?
-------
1740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運用“湊十法”進行一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進位加法,并且在本學期第三單元學會了運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不進位的兩位數加法。在本節課中,要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列豎式的方法計算進位加法,了解“滿十進一”的計算規律,這對于他們以后學習筆算加法非常重要。因此對豎式的寫法,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基于這些理念,本課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正確計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在豎式計算中,知道“滿十進一”的運算規律。
2、探索適合于自己的計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交流,培養學生綜合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學會與他人積極合作學習的良好學習品質。
4、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運用“滿十進一”的規律正確計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表達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的認知分析: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思維活躍、表現欲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已有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知識作基礎,對豎式有簡單的了解,在前面的學習中已有過練習。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對計算有著濃厚的興趣,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認知規律特點,我采用了靈活多樣、新穎有趣的方法手段,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也是我們在“激趣導學”課題研究中大力倡導的。因此本課我采用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運用大量的活動、討論、比賽等形式引導學生學習,注重運用引導法、觀察法、討論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探究算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根據小學一年級兒童的特點以及本課的'特點,把本節課學生的學法定格為:自主探究法、討論學習法等。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開課之初,我利用小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設計了讓學生過二關才能到圖書館去看看的情境,使得學生都想當勇敢的闖關者,激發了學生挑戰知識的欲望,并為學習新知作好了鋪墊,使課堂有了良好的開端。
(2)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在這一部分內容中,首先我利用“圖書館”這一情境圖進行新舊知識鏈接,可以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這一原則。然后,在探討算法中,我設置了三個步驟:第一步是自己獨立思考算法,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感受探索的樂趣,品嘗成功的快樂。第二步是在組內交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給學生充分探索、思考、動手、動口、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第三步讓學生在全班交流,培養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我特別注重了列豎式的計算方法,學生已經學會列豎式計算兩位數不進位加法,有的學生甚至已經有列豎式計算進位加法的知識儲備,所以當學生提出可以列豎式計算時,我就先讓學生試著列豎式計算,自己講解計算方法,然后教師再強調“滿十進一”的計算法則。(3)暢談收獲、總結學法。
在小結中,不僅讓學生談自己的收獲,而且還評價自己這節課的表現,這樣做不僅歸納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提高學生總結歸納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學習充滿了自信心,找準了自身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4)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本節課緊緊圍繞本次研究主題“激趣、導學”,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學習內容,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算法,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也可以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說課稿 篇3
這節課我執教的內容是《認識人民幣》。人民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知識,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了解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深數概念的理解,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智障兒童,缺乏社會經驗,購物的機會也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了解。培智四年級學生學習了1—10數序知識,但還沒有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基于這種情況,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認識人民幣》的教學。本節課主要認識小面值的人民幣,通過小面值人民幣的認識,使學生對人民幣有進一步的了解,在創設的教學情境中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社會實踐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認識人民幣單位:元、角、分,知道元、角之間的進率;
2、會簡單的取幣、換幣。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模擬購物活動,使學生初步體會人民幣的幣值和商品功能,并知道愛護人民幣、懂得勤儉節約。
教學重點和難點是:
1、在活動中認識小面額人民幣,以及元、角之間的換算關系。
2、運用元、角之間的換算關系進行兌換,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分認知、活動、練習、總結四個階段。在認知階段,通過師生之間的談話、交流,讓學生認識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角。掌握1元=10角。本課活動設計了“買票乘車,買門票,購物”三個環節。“買票乘車”環節使學生在模擬的生活情景中認識1元;“買門票”環節使學生理解10角就是1元;“購物”環節讓學生通過模擬購物,體會人民幣的幣值和商品價格,學會簡單的購物。本課的練習設計體現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練習使學生鞏固對知識點的掌握。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教育。在認識人民幣上的國徽圖案,教育學生愛護人民幣;在學習人民幣單位時,要懂得節約不浪費;在實踐活動時,教育學生要友好合作,文明購物。
數學說課稿 篇4
1問好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鞠躬)我是今天的1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程》,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2總括語
為了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突出數學課標的教學理念,在講授過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講精練,又要放手引導學生參與嘗試和討論,展開思維活動。因此,本節課力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被動聽講式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地探索發現式學習。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3教材分析
教材是進行教學評判的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所以,對教材的分析尤為重要。《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選自北師大版九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題步驟,會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整式乘法以及因式分解,為本節課學習解一元二次方程做了鋪墊,也為以后學習二次函數奠定基礎。
4教學目標
為了與學生的認知基礎相適應,更好展現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我確定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題步驟,會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根據方程特征靈活選擇方程的解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逐漸學會在具體情景中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提高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小組合作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可以樹立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養成敢于質疑、勇于創新、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基于以上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題步驟,會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學難點是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5學情分析
為了保證教學有針對性,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更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九年級學生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他們樂于參與課堂,更渴望得到教師的關注,有強烈的好勝心,因此我會有組織、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幫助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6教法學法
數學是一門發展思維的重要學科,為了更好貫徹數學新課標的要求,我采用小組合作討論法,并輔之以問答和講授的教學方法。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習能力方面,我將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學法。這種教學理念緊隨新課改理念也反映了時代精神。
7教學過程
以上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課堂的完美呈現,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導入
精彩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將采用如下方式進行導入:同學們請看大屏幕,王莊村在測量土地時,發現了一塊正方形的土地和一塊矩形的土地,矩形土地的寬和正方形的邊長相等,矩形土地的長為80m,工作人員說:“正方形土地的面積是矩形面積的一半。”誰能幫助工作人員計算一下正方形土地的面積嗎?我看到同學們臉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帶著這個問題進入我們今天的課堂《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這樣通過生活實際問題引入,可以激發學生好奇探索、主動學習的欲望。
新授
接下來進入新授環節,此環節我設計如下活動:
我會先帶領同學們根據題意列式,同學們在之前學習的基礎之上,不難得出a=80a,但是對于解決這個問題略有難度,因此我會組織同學們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鼓勵同學們采用多種方法就解決問題。討論過程中,我會走下講臺,參與同學們的討論。討論結束后,有的小組用公式法得到答案;有的小組用的是等式的性質,但是,考慮不全面,所以錯誤;還有小組是將方程轉化成兩個因式乘積的形式a(a-80)=0,結果正確。在此活動中引導學生共同交流,鍛煉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
根據上述結論,我會拋出問題:該小組的做題思路是什么?他們的思路用到我們以前學的什么知識點?組織小組繼續合作討論并進行比較歸納,經過激烈討論之后找小組代表總結可得:基本思路是:以b代替a-80,若ab=0,則a=0或b=0。當一元二次方程的一邊為0,而另一邊易于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的乘積時,我們可以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求解。因式分解法關鍵是熟練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識,在此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有效突破重點,增強學習興趣。
為了學生能夠進一步掌握因式分解法,我會在多媒體上出示如下方程:5X=4X,并進行演示具體解題步驟,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步驟為:一移-----方程的右邊等于0;二分-----方程的左邊因式分解;三化-----方程化為兩個一元一次方程;四解-----寫出方程兩個解。這與配方法類似,都是將一元二次方程轉化成兩個一元一次方程求解,這個環節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在對因式分解法了解之后,結合前幾種方法我會在黑板上出幾道題目,找學生上黑板練習,以便于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和運用因式分解法。
鞏固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為了鼓勵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更好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我會引導學生回顧課堂導入時的問題并進行解決,這樣設計既檢查了新知學習情況,也與實際聯系起來,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小結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可知,及時復習效果更好,在課堂即將結束時我將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難點加以總結,使知識系統化、概括化。
作業
最后留出本節課的作業:回想一下我們學習了哪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每種方法的適用類型是什么?請以列表的方式進行對比,在這個數學活動中,學生是完全自由的學習個體。
8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部分,好的板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以下是我的板書設計:我將在黑板正上方寫本節課的題目,主板書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系統展示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驟:一移、二分、三化、四解。這樣的板書設計簡單明了、系統直觀,能夠幫助學生對本節課有一個更深刻的掌握。
以上是我全部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鐵樹老師網絡面試輔導,喜馬拉雅app--主播--教師面試大雜燴
圖文搜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展開的,為下面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的教學作鋪墊,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同時,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1、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小學生年少好動,有強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
2、學生知識結構:學生已經完成了整數、小數的認識及其四則運算的學習,積累了較多的數量關系的知識,是在學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學習方程知識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意圖、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知識結構,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系。
能力目標:通過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 、“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分析、探求的學習激情,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及主體作用。
四、重難點分析
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理解方程的含義。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正處在感性認識的階段,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還存在著很大困難,所以將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系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1、學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因此,在學法中,讓學生通過“感知交流→觀察比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過程去發現新知,從而達到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因此,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我采用以小組合作觀察探究為主,多媒體為輔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觀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在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我將按創設情境→觀察探究→知識運用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圖,通過“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的活動,引出“50+50=100”的等式,激活學生已經積累的關于等式的感性經驗。這樣,以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觀察探究——形成概念。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采用以下幾個步驟突出這個重點。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圖,讓學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通過展示圖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觀察比較】接著,我提出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觀察和比較,認識到列出的式子中,兩個式子是等式,還有兩個式子不是等式。而這里的等式與前面的等式不同,它們都含有未知數。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方程的特點,并用自己的語言充分地表達,從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 “像X+15=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為突破這個難點,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礎上,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等式和方程有什么關系”,幫助學生感受等式與方程的聯系與區別,體會方程就是一種特殊的等式。這樣做有助于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3.知識運用。
“試一試”通過列方程表示現實情境中數量間的相等關系,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方程的思想,并為進一步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作一些準備。
“練一練”安排了3道題。第一題采用學生搶答的方式,通過判斷題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導學生體會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邏輯聯系,加深對方程含義的理解。第二題通過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在小組里交流,引導學生將已有的對方程的認識用外顯的形式表達出來,促進學生自主地建構方程的模型,內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題采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據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列方程,既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維特點,又有利于學生對方程含義的理解。
4.引導小結
本課的小結采用學生小結的模式,這是讓學生學會自己梳理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然后我再對學生的小結進行總結。
5.布置作業
為了使所有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我布置了必做題:要求學生每個人寫一篇數學日記,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同時又為學有余力的學生留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我布置了探究題。
數學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
一、 說教材
(教材分析)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
2、
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二、 說教法
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而目標教學分層遞進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體現。目標教學分層遞進是從各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明確各自學習目的,使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獨立自主地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延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本節課我主要采用目標教學分層遞進這以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以全班教學為主,小組學習為輔,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原則分層教學。我力求做到:努力形成一種各層次學生都爭取“遞進”的氛圍,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揭示知識規律使學生能學,展示知識過程,使學生會學,并利用觀察討論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知識概念,并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參與教學全過程。
三、 說學法
學生使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必須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正如荷蘭數學家費賴登塔爾所說:“數學使人的一種活動,如同游泳一樣,要在游泳種學會游泳。我們也必須在數學活動種學習數學,也就使在創造數學中學習數學。”基于上述思想,本節課我設想:
1、 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發現探索能力。
2、 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3、 抽象概括,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四、 教學過程
(一)前置補償,動機內趨
這一環節采用全班教學,復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同時設疑置問,激發學生求知欲,產生內趨力,為分層教學打下基礎。
(二)分層目標,分層施教
分層目標有效的為教學活動定向,引導教學過程的展開,同時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學習,為衡量教學效果提供準確的標尺。分層目標要以學生低中高三各層次的學生學習可能性相適應:A層目標體現于基礎性,B層目標著眼于變通性,C層目標著力于發展性,為分層遞進注入活力。
(分層次教學)
(三)分層練習,及時反饋 --數學網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評測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尺。因而,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與學生的可接受能力在課堂中設計如下有坡度有層次的練習。
1、 基礎鞏固性練習
2、 變通發散性練習]
3、 綜合提高性練習
(四)分層總結,不斷提高
總結是強化重點,明確關鍵,揭示規律的重要環節,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使新知有效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有效的知識網絡。本節課我采用學生自己小結的方法,各層次明確自己學到了什么,肯定每位學生積極探索,發現規律的精神,從而誘發繼續學習的積極性。
五、 最后值得強調
目標教學分層遞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使一種重視人本思想的教學組織形式,因此在全體發展,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教學內容,班級條件學生題點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