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化學說課稿范文錦集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化學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化學說課稿 篇1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創意”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依據課標說理念:
本課題主要采用問題探究來設計教學,始終貫穿“設置主題──分析思考──實驗探究──總結交流”的教學流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據學情說教材
《空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學生在過去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中,對空氣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顯得比較零碎,不夠深入。學生已經了解空氣占據空間,空氣有質量、能流動,空氣里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本課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教材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通過學習“走進化學世界”,對學習化學有了基本的了解,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單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先從宏觀上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用途、空氣的發現史等,為課題2和課題3從宏觀上研究氧氣的性質和制取奠定基礎,同時也為第三單元從微觀上學習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鋪墊,所以,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既是對于以前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又是對以后的知識則起著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梁。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2、結構特點
這一節內容包括三個小標題:“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內容的安排上既沒有與小學科學課中的知識重復,又以此為基礎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個小標題,在結構上有著遞進的關系。
根據教材及課程標準,我將本節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空氣的組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3、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并了解空氣的組成;
2.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并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設計、學會觀察實驗現象并加以描述,對相關實驗現象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并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2.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并從實驗信息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3.在探究過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3.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4.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
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儀器、藥品: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裝置、紅磷。……
三、創設情景說策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終生發展奠定基礎。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我主要采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培養學生勇于創新、敢于進取的科學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注重體現教與學合理的運行機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動說流程
引入課題→探究1:證明空氣的存在→探究2:探討空氣成分(包括:空氣中有哪些物質;科學家探索空氣成分的歷史與評價等)→探究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
[新課導入] 猜謎語:“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你的身邊常圍繞……”。該謎語的謎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氣的存在
你對空氣知道多少?請同學們盡可能多地提出有關空氣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①為什么空氣看不見而又摸不著?
②怎么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么物質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么這些物質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⑥為什么風景區的空氣比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工業城市的空氣質量比較差?
⑦為什么有的物質在空氣中燃燒?……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空氣的成分。主要解決你們提出的下列問題:
②怎么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么物質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么這些物質是什么?又分別有多少?
實驗探究1:想一想,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還有哪些辦法能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來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列舉的實例和實驗可能有:
1:把一個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水槽,向下壓,塑料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說明塑料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擠,會看到有許多氣泡從瓶口冒出,松開手后,塑料瓶中出現水柱,說明空氣確實存在。
3:把一個壓扁的塑料袋抖開,再將袋口系住,用雙手擠壓塑料袋,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塑料袋內充滿了空氣。
4:用扇子朝臉扇,感覺有風,就是因為空氣在流動。
實驗驗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獲取結論:空氣是客觀存在的。
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再描述提出的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比較各種方案的優缺點,
學生進行實驗,對實驗的現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結論。
意圖及目的:以有關空氣的故事或有關空氣的趣味實驗導入,迅速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產生對化學的親近感。 設疑,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對實驗設計的評價能力
二、【實驗探究2】空氣的組成
主題設置: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那么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它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如果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則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
提出假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假設。
收集證據,設計實驗:
根據已有知識,聯系生活經驗,收集到的證據可能有:
①動物進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氣,并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氣;
③將木條先放在一瓶氧氣中燃燒,再將一根燃著的木條放到一瓶空氣中;
④夏天,從冰箱里拿出冰礦泉水,片刻后,礦泉水瓶外壁就會有水珠凝結;
⑤酥脆的餅干在空氣中長時間放置會受潮變軟
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氣中的石灰水…
做出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其他雜質(如塵埃)等多種物質。
思維延伸:空氣中還有其他成分嗎?
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對空氣成分的研究過程。
1、通過對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過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錫通過這一實驗得出了什么結論?
3、拉瓦錫得出的結論有無不足?
開拓視野:稀有氣體的發現史。
獲得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多種成分。
根據已有知識,聯系生活經驗,收集證據,進行歸納并得出結論
學生自主學習拉瓦錫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
1.了解拉瓦錫研究空氣的實驗所表現的科學態度
2.了解拉瓦錫得出的“空氣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的結論,體會其實驗原理
3.了解空氣中還有各種稀有氣體等其他成分,認識拉瓦錫的結論中的不足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歸納總結能力,搜集證據的能力, 學會將化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使學生初步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告誡學生不迷信權威,樹立“學無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學史進行嚴肅認真,敢于創新的優良品質的教育。
三【實驗探究3】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主題設置:大家對空氣的認識主要來自生活常識,空氣中還有其他的成分嗎?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含量又分別是多少呢?能否測定出廣口瓶中氧氣的體積?
設計方案:利用拉瓦錫的實驗方法再進行實驗;
思維遷移:仿照此實驗,提供如下圖的實驗裝置及紅磷,我們能否利用它來測定氧氣體積呢?
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現象并思考.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如上圖)向集氣瓶內裝入少量水,并作上記號。并將集氣瓶內水以上的部分分為五等分,做好記號。
3.向燃燒匙中加入稍過量的紅磷,關閉彈簧夾后,點燃紅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緊。
4.提示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現象。
5.冷卻后,打開彈簧夾,再由學生觀察現象。
6.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相當于原集氣瓶內空氣中哪種氣體的體積? 水進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繼續上升,不能繼續上升又說明了什么?
7.用燃者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觀察現象,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討論。
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進行實驗,并解釋實驗原理
水為何進入集氣瓶內,可先提一個問題:滴管怎么吸取液體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體?
學生討論如何吸取
【學生思考】水為何會進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取決于誰的體積?
學生分組討論,并報告討論結果。
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的現象:紅磷燃燒時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熱量,并有大量白煙,最終燃燒停止。
學生觀察: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進入廣口瓶中,約占紅磷燃燒前瓶中空氣體積的1/5。
學生分組討論后,各組派代表回答。
意圖及目的:通過實驗增強感性認識,解決學生的疑難,培養觀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養分析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增進學生間友誼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問題進行交流。
形成結論:
a.由于過量的紅磷燃燒時耗盡了人造集氣瓶內空氣中的氧氣,使瓶內氣體減少,壓強降低,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就會進入瓶中。而且集氣瓶內氧氣被消耗多少,進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從燒杯中進入集氣瓶的水的體積就相當于原瓶內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b.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c.集氣瓶內余下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燃著的木條熄滅,證明它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反思:做這個實驗時如果進入的水達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紅磷的量為什么要過量?
思維點撥:完成這個實驗的關鍵是:紅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證能夠將瓶內氧氣耗盡;整個裝置氣密性要好,不能漏氣;要注意待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時再打開止水夾。
拓展與運用:按上述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你認為還有何不足?紅磷可否用蠟燭、木炭、硫等其他物質代替?
學生體會實驗原理并從中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學生再次進行討論并得出結論①裝置氣密性不好;②紅磷不足,沒有把氧氣耗盡;③沒有等到冷卻就打開止水夾。
學生討論后得出:上述體積是估算的,存在較大誤差。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交流中取長補短。 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評價能力。
拓展反饋 : 作業設計
1、思考題: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對反應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實驗:自己設計一個可行的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并動手做一做。
意圖及目的:作業的設計緊扣大綱,突出重、難點,并通過系統 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擴大知識 面,進一步促使他們將知識轉為能力。 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板書設計: 課題一 空氣
一、空氣的存在
二、空氣的組成
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量
化學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評委、各位同行: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選修四 化學反應原理》第四章第三節電解池的第一課時,我主要從六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闡述
一、教材內容
本節課是化學選修四第四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電解原理。教材通過“電解氯化銅”的實驗展示電解原理的實質,并認識電解池的功能。“電解氯化銅”的實驗是理解電解原理的突破口,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心。通過該實驗將推導出電解池的工作原理,電解的一般規律,電極產物的判斷方法和電極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其中電解的一般規律,電極產物的判斷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教材內容的重要性
電解原理是中學化學重要基本理論之一,既涉及到電化學的理論知識,又與氧化還原反應等密切相關,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原電池,通過對電解池的學習之后,學生將形成一個將氧化還原反應、能量轉換、電解質溶液、原電池和電解原理和有關計算等知識聯系起來的知識網絡,對培養和提高學生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的認知規律有很大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結合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解原理,會判斷電極產物
2、能書寫電極反應式及總反應式,培養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利用惰性電極電解氯化銅的微觀模擬,探究電解原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陰陽離子的放電順序,判斷電極產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電解知識的學習,發現其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并提高他們辯證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積極實踐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點
理解電解原理和以電解CuCl2溶液為例得出惰性電極作陽極時的電解的一般規律。
五、教學難點
理解電解原理,非惰性電極作陽極對電解產物的判斷
六、 教法
通過多媒體的應用,直觀形象的展示電解的過程,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并適當進行問題探究、分組討論,歸納總結,體現“以問題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精神
七、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比較、討論、概括、練習等學習手段,分析討論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的過程,培養其探索精神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與合作精神
八、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復習回顧——新課引入——探究活動——學習電解理論——演示模擬實驗——完善電解原理——課堂小結——學習反饋(固化能力,形成學科思想和學科能力)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注意突出重點,力求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復習回顧(2分鐘)
通過習題 復習回顧原電池相關知識進行熱身,并與本節課建立銜接
2、創設情景,引入新課(1分鐘)
通過名人典故引入新課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學習電解原理(20分鐘)
[設疑]我們已經知道,金屬和電解質溶液都能導電,金屬的導電過程是物理變化,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是否與金屬的導電過程相同呢?
探究活動1:(P79實驗4-2)
活動匯報:
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碳棒上有能使淀粉I溶液變藍的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Cl2
與電源負極相連的碳棒上有紅色物質析出——Cu
[設疑]CuCl2溶液在電流的作用下為什么會分解生成Cu和Cl2呢?
然后通過多媒體演示通電前后溶液里離子移動情況
【小結】(1)、電解:電解質在溶于水或熔融狀態下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通電時
自由離子作定向移動而在陰陽兩極引起氧化還原反應。
(2)、電解池:將電能轉變為化學能的裝置
(3)、電解池的形成條件:直流電源、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熔融電解質)、構成閉合回路
(4)、電極名稱:陽極——與電源正極相連 陰極——與電源負極相連
(5)、電子移動的方向:
電源負極 →電解池陰極 →電解液中的陽離子(被還原)
電解池中陰離子(被氧化)→電解池陽極 →電源正極
(6)、電解本質: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就是電解質溶液的電解過程
4、離子的放電順序
[設疑]陰極為什不產生氫氣呢?陽極為什么不是氧氣呢?
通過分析講解得出結論
【小結】溶液中離子放電順序:
陰極:+﹤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陽極:1、陽極若是活潑電極,金屬電極本身先于任何離子放電
2、陽極為惰性電極: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離子> F-
5、通過例題講解總結出電極反應式的書寫方法
(1).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離子(包括水的電 離)、并分成陽離子組和陰離子組。
(2).根據放電規律,陽離子在陰極發生還原反應,而陰離子在陽極發生氧化反應,完成電極反應式。(注意得失電子守恒)
(3).由陰陽兩電極反應式,合并得總反應式。(弱電解質的須保持分子形式)
小結: 分電極、析溶液、判流向、斷粒子、書極式、寫方程
6、隨堂練習(7分鐘)
1、判斷
(1)電解、電離均需要通電才能實現( )
(2)電解池中電解質溶液導電過程即電解過程( )
(3)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陽極均發生氧化反應( )
2、以石墨作電極,電解下列溶液,寫出電極反應及電解總反應式。
(1)AgNO3溶液 (2)Na2SO4溶液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 電解池
一、電解原理
1、電解原理
CuCl2 =Cu2++2Cl-
陰極:Cu2++2e-=Cu (還原反應)
陽極:2Cl- - 2e-=Cl2↑(氧化反應)
總反應:CuCl2==Cu+Cl2↑
2、電解池的形成條件:直流電源、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熔融電解質)、構成閉合回路
3、電極 : 陽極:與外電源正極相連,發生氧化反應(即失去電子)
陰極:與外電源負極相連,發生還原反應(即得到電子)
4、電解池中的電子的移動方向: 電源負極 →電解池陰極 →電解液中的陽離子(被還原)
電解池中陰離子(被氧化)→電解池陽極 →電源正極
二、離子放電順序
陰極:+﹤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陽極:1、陽極若是活潑電極,金屬電極本身先于任何離子放電
2、陽極為惰性電極: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離子> F-
三、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分電極、析溶液、判流向、斷粒子、書極式、寫方程
本節課我根據高二年級普通班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化學說課稿 篇3
【教科書分析】
本課題位于人教版選修4第二章第四節,主要涉及用焓變與熵變作為化學反應進行方向的判據,在科學視野欄目中給出了吉布斯自由能的判定式,其知識屬于化學反應原理范疇。由于焓變和熵變對高中生來說屬于難度較大的內容,因此教科書在知識的深度上進行了適度把握,并在編排順序上做了相應考慮,將本節課題放在本章的最后一節。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將新的知識吸納到原有認知框架中,教科書設計的實例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然而教科書在本節中沒有設計編寫相應的實驗,學生難以利用直觀鮮明的實驗現象促進相應概念的理解。
【學情分析】
從本學科縱向維度上看,學生學習本課題時,已經掌握了化學反應的焓變等有關內容,同時也具備了對化學反應從能量、速率、限度等維度研究的思想。本課題聯系以上知識,提出了研究化學反應的另一個維度——方向(自發與非自發)問題,并利用焓變判據和熵變判據綜合對化學反應的自發做出判斷。由于熵及“熵增原理”內容較抽象、陌生度較高,因此在教學中通過引入實際生活中體現“熵增原理”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現象,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認知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時對熵變和熵增做出一般性地常規探討,并且創造了學生充分發揮思維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空間。
在科學方法的學習上,作為高二理科生,對常見的科學方法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也有一定的體驗。為了延伸學生對科學本質的了解以及科學方法的學習,本課題的科學探究中引入“證明法”與“證偽法”,在交替使用二者的同時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中的“證明”與“證偽”方法及其對結果作出相應合理正確的解釋。
另一方面,當代社會中的環境保護問題與低碳生活也時刻影響著學生,他們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環境保護與節約資源的意識。本課題通過體驗活動發展學生相關認知與情感,強化了從基本化學原理角度看待社會問題的意識,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有利于化學反應的自發進行,但△H<0不是判斷反應自發的唯一標志。
2、知道△s>0有利于化學反應的自發進行,但不是判斷反應自發的唯一標志。
3、知道化學反應的是否自發同時取決于△H和△s兩個因素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體驗“化學實驗”與“角色扮演”的活動過程,在活動中觀察、描述、分析、推理和判斷現象與結論。
2、了解科學探究方法中的重要手段——“證偽”和“證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逐步形成從科學原理的角度認識身邊事物和變化的世界觀。
2、基于“熵增原理”的類比,體驗環境保護與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學習內容分析】
學習內容是本課題教學實施中的主體部分,結合已經確立的教學目標,以人教版化學選修4教科書為藍本,本著“源于教科書但不拘泥于教科書,用教科書教”的原則,選擇主要學習內容。基于學生對化學反應的方向問題(即化學反應是否自發)認識的缺乏,教學設計中引入一些物理變化的過程來幫助學生聯想和構建關于自發過程的典型特征,結合焓變與熵變從實驗探究中分析影響化學反應是否自發的影響因素。在探究焓變和熵變因素的影響過程中引入“證明”與“證偽”的科學探究方法,豐富科學探究的手段。最后,結合“熵增原理”與“體驗活動”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并結合當下環境保護與低碳生活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實現在化學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主要教學內容
(教學重難點)
教法分析
學法分析
焓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教學重點)
1、演示法:視頻建立感性認知
2、討論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設
3、探究法:實驗證明或證偽
4、討論法:得出探究結論
利用推理和歸納的分析方法,結合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了解焓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熵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教學難點)
1、演示法:活動建立感性認知
2、講授法:介紹熵變概念
3、討論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設
4、探究法:實驗證明或證偽
5、討論法:得出探究結論
利用歸納和演繹的邏輯分析方法,利用常見的化學反應和物理變化,學習熵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熵變與環境保護
(教學重點)
1、活動體驗法:角色扮演
2、討論法:環境保護與低碳生活或的必要性
從體驗活動中感受熵增原理的簡單應用,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生活觀。
【教學流程】
1情境體驗、引入課題
由生活常識引入自發與非自發過程(視頻播放:破鏡重圓、覆水難收)
2認識概念、明確任務
自發過程的定義,學習任務:研究化學變化中的自發過程的特征
3體驗活動、引發思考(焓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進行的影響)
水從高處自發流向低處的過程中什么物理量發生了變化?
4探究一:焓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4、1引出探究、建立假設
探究一:能量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假設一:化學變化的自發過程應表現為放出能量,即:△H<0
4、2方法引導、證明證偽
問題:如何驗證這個假設是否成立?
方法引導一:證明:科學研究中,要證明一個假設成立,就是證明凡符合假設的所有情況都能得出結論。(一般為窮舉法)
證明:例舉大量支持假設的實例(4—5個)
結論:假設一可以成立嗎?(設計之初是希望學生做出肯定的回答,進而通過產生沖突引出“證偽法”,但實際教學中學生能力很強,通過獨立思辯做出了否定回答,認為舉出反例即可推翻假設,即直接可將“證偽法”引出。)
方法引導二:更能體現科學本質特征的方法:“證偽”
證偽:要證明一個假設不成立,只需舉出一個反例即可。
證偽探究:利用所給試劑Ba(oH)2(s)、NH4cl(s)設計一個實驗證偽假設一。
4、3匯報結果、得出結論
匯報結果
探究結論
“證偽”實驗說明:化學反應的自發過程并不是必須表現為放出能量,即△H<0不是判斷反應自發的唯一標志。
“證明”實驗說明:雖然很多實例支持了假設,但不能為假設的成立提供的確鑿證據。同時,證明的過程其實是在實踐中積累了經驗,即△H<0有利于化學反應的自發進行。
5體驗活動、引發思考(熵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進行的影響)
火柴棒的散落
6概念支架、例舉經驗
介紹熵及熵增原理,舉出常見的“熵增原理”的實例
7探究二:熵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7、1引出探究、建立假設
探究二:混亂程度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假設二:化學變化的自發過程應表現為混亂度增加,即:△s>0
7、2頭腦風暴、自主探究
任選證明實驗或證偽實驗
試劑:cacl2(aq)、H2so4(aq)、Na2co3(aq)
書寫化學反應式并說出證明或證偽的理由。
7、3匯報結果、得出結論
探究結論
“證明”實驗說明:△s>0有利于化學反應的自發進行
“證偽”實驗說明:△s>0不是判斷反應自發的唯一標志
8演示實驗、整合結論
熱冰實驗
整合結論:
化學反應的自發過程同時受△s和△H的影響。
△s>0與△H<0都是有利于化學反應的自發進行。
二者因素影響趨勢相同時:
△s>0、△H<0,反應自發;
△s<0、△h>0,反應非自反;
二者因素影響趨勢不同時:
反應是否自發取決于△s和△H哪種影響更大
9體驗活動、拓展思考
熵與環境保護
體驗活動:混亂的制造者與整理者
拓展思考: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所耗費……
1、從“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人類社會的發展道路的選擇。
2、從“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收集比起來,何者難度更大,思考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
【板書設計】
化學世界中的自發過程
一、焓變對自發過程的影響
二、熵變對自發過程的影響
結論:
△s>0、△H<0,反應自發;
△s<0、△h>0,反應非自反;
【教學反思】
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本節課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的預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初步形成了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基本認識,能夠了解熵變及焓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同時,通過一系列的課堂體驗活動,學生深刻感受到熵增原理對實際生產生活的指導意義,進而建立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同時,通過“證明”和“證偽”的科學探究讓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豐富內涵,進一步認識科學本質特征。但在具體教學環節中如何掌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如何在課標的基礎上合理地選擇與組織內容,應根據不同的學情與教學環境做出相應的處理。
化學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必修2)》第二章《化學反應與能量》第一節《化學能與熱能》的第一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程序幾個方面談談關于本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屬于化學反應原理范疇。在初中已從燃料的角度初步學習了“化學與能源”的一些知識,在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中,還將從科學概念的層面和定量的角度系統深入地再學習。根據課程標準,在此只籠統地將化學反應中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原因歸結為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高低。如此安排,既有學習的階段性,又有必修、選修的層次性,在具體內容上前后還有交叉和重疊,學生概念的形成和發展呈現一種螺旋式上升的形態。
關于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側重討論化學能向熱能的轉化,主要考慮其應用的廣泛性和學習的階段性。選材上盡量將化學原理與實驗、實例相結合,對化學概念或術語采用直接使用或敘述含義而不下定義的方式出現,以降低學習的難度,同時注意與學生經驗、社會發展、高新技術、化學史實相聯系。
能源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本節通過對化學能與熱能相互轉化的探討,使學生感悟到化學反應在人類利用能源的歷史過程中充當的關鍵角色,初步樹立起科學的能源觀,形成將化學能與熱能相互轉化的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能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同時通過【思考與交流】使學生對化學反應的特征有進一步的.認識,增進學生對化學科學的興趣,幫助學生體會化學學習的價值。
2、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知道熱能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表現形式;通過實例和實驗,形成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能根據事實判斷吸熱反應、放熱反應;知道一個化學反應是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決定于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高低。
⑵過程與方法:在化學實驗的基礎上,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嘗試與人合作,增強團隊精神;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并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的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培養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
⑷本節教學重難點
重點:化學能與熱能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
難點: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概念的形成及科學能量變化觀的建立。
二、教學方法及模式
本節課的教學可分為三個課堂教學單元:理論思考教學,實驗探究教學,實際應用教學。
這三個教學單元互相聯系,同時又各自平行獨立,其中任何一個單元都可以作為教學切入點進行課堂整體教學。本節我采用以實驗探究教學作為切入點的教學思路。
這一教學思路強調的是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即應用實驗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發現并提出新的問題,設計并進行實驗用以收集、整理事實和數據,再得出結論,抽象出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在第二課時中上升到理論高度去進一步理解概念,最后應用到實際中去。整個教學過程即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實驗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化學反應原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本節知識特點和高一學生實際,本節擬采用三種教學方法。
⑴演示講授法 演示主題→典型現象→科學結論→遷移應用
⑵實驗探索法 實驗→現象→分析現象→引出新知識
⑶設疑遞進法
設疑→解難→再設疑(知識加深)→再解難(突破難點,總結規律)
為了突出本節的教學重點化學能與熱能之間的內在聯系,我利用多媒體演示將零散的見聞集中化,采用演示講授法和設疑遞進法相結合的方式加深學生的理解。對于另一教學重點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我采用實驗探索法培養學生觀察、探究、歸納和演繹的實驗能力。
三、學法指導
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本節采用分組實驗探究、問題探討、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等方法。在指導學生觀察時,強調四個問題:第一,目的性;第二,全面性;第三,觀察與思維相結合,邊觀察邊思考,善于發現問題;第四,要有客觀而詳實的記錄。
四、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首先教師演示“滴水生火”的實驗——Na2O2與H2O的反應。
問題:水能生火的原因是什么?此反應除了得到NaOH和O2,還有什么生成?
這一環節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在觀察實驗現象時注意目的明確,淡化對反應產物的觀察,注重對能量變化的觀察。
2、展示素材,師生互動
展示燃燒、爆炸及電池的圖片和視頻。
問題: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通常都有哪些表現?
明確熱量的變化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這一環節初步鍛煉學生運用觀察、比較、歸納等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3、動手實驗,觀察現象
問題:化學能與熱能如何相互轉化?
實驗2-1、2-2、2-3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課內教學資源,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學價值,我在這里將以上實驗安排為學生分組實驗。
4、深入思考,突破難點
經過分組實驗,學生有了完整豐富的感性認識后,引導學生進行高質量的理性分析。通過學生匯報、小組內交流、填寫實驗報告等多種多樣的形式,給學生創造機會學習對現象的描述和分析、對實驗事實和數據的處理、依據事實和數據進行抽象等科學方法。
例如:通過三組強酸和強堿之間的反應對比實驗,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熱”概念。
對實驗進行原理性抽象──為什么強酸與強堿發生反應時都會放出熱量?
本質分析──三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分別為:
由此可見,三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雖然不同,反應物也不同,但是它們的反應本質相同,都是 的反應,屬于 ,其離子方程式都是: 。所以,可提出推測______________。由于三個反應中H+和OH-離子的物質的量都相等,則生成水的物質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熱量也相等(在上述三個實驗中,溫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形成概念: 稱為中和熱。
使學生明確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常見的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都有哪些。
問題:⒈許多吸熱反應需要加熱,那么需要加熱的反應一定是吸熱反應嗎?
⒉許多放熱反應是在常溫下進行的,那么常溫下進行的反應都是放熱反應嗎?
⒊放熱反應一定都是在常溫下進行的嗎?
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加深對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認識。
問題:為什么化學反應會放熱或吸熱呢?
突破難點,明確規律,使學生明確化學反應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中吸收或放出熱量決定于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高低。
5、創造思維,創新實驗
為了能使實驗教學進入高層次的創造性實驗和創造性思維階段,我還提出了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問題和任務,供學生在課外深入學習,為選修模塊和大學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
6、課堂小結和練習
⑴知識方面
⑵學法方面:回顧本課由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探究過程。
【課堂反饋練習】1、2、3、4
7、布置作業
讓學生課后練習化學鍵知識,思考化學反應中“化學鍵的破與立”與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關系,為下一課時的理論思考教學做好鋪墊。
新課程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這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所要積極探索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圖嘗試指導學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的學生們,將于下一課時再帶著化學課堂的收獲走向生活實踐,實現了學習與生活的有機銜接,課堂教學也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當然本節課還存在著許多的缺點和不足,請各位給予批評指正。
化學說課稿 篇5
物質的推斷題是近幾年部分省市中考必考的題型之一。它是通過物質的轉化關系,從已知的實驗現象和特殊性質進行分析推理,從而確定物質的種類、組成或化學式的題目。這種題目具有考查的知識覆蓋面廣、信息量大、條件隱蔽、題型多變、綜合性強、關系復雜、文圖較多等特點,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是一種很好的考查。雖然試題的難度不是很大,我們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說教材內容及學情分析:
物質的推斷題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識。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面出題:
1、描述型:完全用文字或不完整的化學方程式描述,給出物質或元素的范圍、特征性質或現象。要求推斷元素或物質的種類、名稱,也可以推斷混合物中一定有什么、一定沒有什么、可能有什么等。
2、框圖型:這類題型是以框架結構形式給出相關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給出或不給出考慮物質的范圍,要求考生推斷出各種未知物質,再根據題意作進一步的解答。這種題目具有反應復雜、信息處理量大、難度較大的特點,往往需要反復推敲才能解答。
3、表格型:這類題型是以圖表結構形式給出相關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給出物質之間的關系,要求同學推出未知物質,再根據題意進行解答。這類題目相對來說比較簡單。
4、連線型:這種題目往往用圓表示物質,用兩圓相離、相切、相交或包含的位置關系表示兩物質之間反應、轉化或物質類別的并列、相交或從屬關系;學生經過九年級化學的初步學習,對化學知識與技能有了一個初步的、模糊的認識,但是缺少系統性的、整體性的知識脈絡,綜合應用的能力較弱,對稍復雜的化學問題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往往容易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產生畏懼心理,對化學的進一步學習產生極大的阻力,為此,我們的復習就是要突破學生這種心理,讓他們擁有打開化學世界的鑰匙。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采集每一道推斷題的突破口(知識點),得出相應物質的名稱和化學式,分析反應關系,根據物質的性質形成相關的知識網絡,并在此基礎上解答相關的問題,同時通過書寫化學方程式來鞏固物質間的反應關系。
2、過程和方法:初步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化學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提高審題、分析、判斷等解題能力,運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推斷題的專題復習,保持和增強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保持其學習化學的興趣。發展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說重點難點: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能綜合運用所學過的知識解答化學推斷題。
難點:找出推斷題中的突破口。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1、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匯聚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教學法,模式為:質疑—分析—思考—推測—檢驗——確定,讓學生通過分析、思考、探究、論證得出科學結論。
3、互動式教學法,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師生之間不停地進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學法:
1、 研究性學習:學生通過推測、分析、思考來探究推斷題的解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2、 自主學習:通過復習,指導學生以所掌握的化學知識經驗和對推斷題的閱讀分析,并猜想推測,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綜合應用基本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
1 、解題技巧:解題的關鍵在于尋找突破口(又稱“題眼”),然后順藤摸瓜進而完成全部未知的推斷。這些突破口往往是:物質的特殊的性質、用途、結構;沉淀、氣體、溶液的特殊顏色;特殊的反應條件、反應類型、反應現象和轉化關系等。根據突破口進行順推、逆推或順推逆推相結合的方法,對有關的信息進行邏輯推理、分析比較、綜合整理、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以下是推斷題常用的突破口:
(一) 以物質特征為突破口Cu
(1)固體顏色:C CuO MnO2 Fe3O4 Fe粉 ;Cu,Fe2O3 紅磷(紅色) ;S(黃色),鎂條 鐵絲 鋁片(銀白)。
(2)溶液顏色:CuCl2 CuSO4(藍色); FeCl2 FeSO4 (淺綠色);FeCl3 Fe2(SO4)3 (黃色);KMnO4 (紫紅色) 。
(3)火焰顏色,S在O2中燃燒(藍紫色) S H2在空氣中燃燒(淺藍色);CO CH4在空氣中燃燒(藍色)
(4)沉淀顏色:CaCO3 、BaCO3、 BaSO4、AgCl、Mg(OH)2
(白色),Cu(OH)2 (藍色) Fe(OH)3 (紅褐色)。
(5)氣體顏色:多為無色氣體,H2 O2 N2 CO CO2 CH4 SO2 。
(6)物質氣味: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有HCl NH3 SO2 等。液體有鹽酸,酒精,氨水等;固體有NH4HCO3
(二)、以物質特征反應條件為突破口
點燃(有O2參加的反應);通電(電解H2O);催化劑(H2O2或KClO3分解O2);高溫(CaCO3分解,C還原CuO、Fe2O3或CO還原Fe2O3);加熱(KMnO4、KClO3等的分解)。
(三)、以物質的特征現象為突破口
(1)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無味氣體是CO2
(2)能使黑色CuO變紅(或紅色Fe2O3變黑)的氣體是CO或是H2,固體是C。
(3)能使燃燒著的木條正常燃燒的氣體是空氣,燃燒更旺的是O2,熄滅的氣體是CO2或N2;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是氣體是O2.
(4)能使白色的無水CuSO4粉末變藍氣體是水蒸氣。
(5)在O2中燃燒火星四射的物質是Fe。
(6)在空氣中燃燒生成H2O和CO2的物質是有機物,例如CH4 C2H5OH
(7)能溶于稀HCl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不溶性堿和CaCO3 BaCO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是AgCl和BaSO4。
(四)、 以元素或物質之最為突破口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是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Al。
(2)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Ca.
(3)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4)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
(5)質子數最少的元素是H。
(6)相對分子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氣體是H2。
(7)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8)自然界密度最大的物質是金剛石。
(9)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N2。
(10)最簡單的有機物是CH4。
(11)最常用的溶劑是H2O。
(12)人體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H2O。
2、 典型例題
例1 、有一包粉末可能含有氯化鈉、碳酸鈉、硫酸鈉、硫酸銅、硝酸鋇中的一種或幾種,某學生為了確定其組成,做如下實驗,取這種粉末加足量的水,振蕩后呈渾濁,再加稀鹽酸,沉淀不溶解,過濾后得無色溶液,取濾液并加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對原固體的判斷正確的是( )
A 、可能有硫酸銅和碳酸鈉
B 、一定有氯化鈉可能有硝酸鋇、硫酸鈉,一定不含碳酸鈉、硫酸銅
C 、一定含氯化鈉、硝酸鋇、硫酸鈉,一定不含碳酸鈉,可能含硫酸銅
D 、可能含氯化鈉,一定含硝酸鋇、硫酸鈉,一定不含碳酸鈉、硫酸銅
例2.某化工廠排放的污水中,常溶有某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通過目測,初步認為可能含有Fe3+、Ba2+、Na+、OH-、Cl-、CO32-、SO42-;為了進一步確認,進行實驗檢測:
(1)取污水仔細觀察,呈無色、透明、均一狀態。
(2)向取樣的污水中,滴入稀硫酸,有大量白色沉淀產生,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
(3)用pH試紙測定污水的pH值,試紙顯深藍色。由此可知,該污水中,肯定含有離子是 。肯定沒有的離子是 ,可能含有的離子是 。
敘述解題步驟和思路,交給學生方法
【關于化學說課稿范文錦集5篇】相關文章:
中學化學說課稿大全12-24
化學《元素》說課稿(精選5篇)11-30
化學反應的表示說課稿11-16
化學式說課稿5篇11-12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錦集五篇06-21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錦集9篇06-18
初中初三化學說課稿01-10
《制取氧氣》-人教版-初中化學-說課稿12-17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學-說課稿12-20
氧氣的化學性質說課稿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