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說課稿合集八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內容簡析
《送行》幽默風趣,通過對繁文縟節的厭倦,表達了對真情的渴望。不只單純地為幽默而風趣。含蓄地通過對勒羅受雇扮演“送行者”情節,表達了人與人之間需要真情實感的觀點。
創意說明
本文故事情節曲折起伏,引人入勝。難點在于文章主題的理解上。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著重從勒羅的語言和神態上加以仔細的體會分析,并引導學生把兩種不同的送行南面加以比較,從而去把握文章的主題。最好能從我國古代送別詩的體會中進行對照,以加深對作者的情感領悟。
活動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文中出現的“不諳世故、凄愴、邂逅”等生字詞。
2、討論理解文中勒羅受雇送別的感情問題,體會散文所蘊含的對生活的深刻思考的問題。
3、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訓練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過程與方法
采用活動法,引領學生通過文中兩種“送行”場面的比較探究,領悟作者的思想,體會文章的意趣。并能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問題,試著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善于從世間百態中發現美好有趣事物的心態。
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材
《凡卡》是小學語文人教版教材第12冊中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本文表達上的特點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作者的敘述”、“凡卡寫的信的內容”和“凡卡的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起來,互相輝映;一是采用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為: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凡卡悲慘的生活遭遇,體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初步領悟文章所采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本文內容很豐富,其中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內容是凡卡寫的信,而信中最能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慘和內心痛苦的是第八、十、十五自然段,因此,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第八、十、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慘和內心的痛苦。
本文的教學難點確定為:初步領悟文章所采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問題情景教學法,直奔重點,, 引導感悟。
學法:質疑、探究、感悟、朗讀四結合學習法。
三、說教學程序
(一)談話導入,初設疑問
由“圣誕節”這一西方節日談起,此節日相當于我們的春節那樣隆重。當我們沉浸在新年的快樂之中時,在19世紀的俄國有一個九歲的小男孩凡卡,在最快樂的圣誕節夜里,孤零零的正邊哭邊給他爺爺寫信,大家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1、快速讀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由于課始有了目標,學習就有了方向,讀書就有了熱情)
2、了解課文內容,分清作者敘述的內容、信的內容、回憶的內容。
(二)重點段落,精心研讀
由于課文篇幅較長, 內容和形式比較復雜,必須突出重點段落,才能觸類旁通。信的內容中,重點感悟是“凡卡學徒生活苦”(第8自然段)。回憶的內容中,精讀“凡卡與爺爺砍圣誕樹”(第1 3自然段),深入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第21自然段)。
1、指導感悟第八自然段,采取自讀和交流討論的方式。指導過程如下:
師:凡卡在信中向爺爺訴說學徒生活的事中,哪件事留給你的印象最深刻?
師:那好,大家再認真閱讀這些內容,看看通過哪些詞句讓你感受最深? (學生自讀本段)
生:我對凡卡挨打這件事情感受最深。通過“揪”、“拖”、“揍”這些詞,我仿佛看見了凡卡挨打時滿地翻滾的樣子。
生:我對老板娘拿魚嘴“戳臉”,伙計們“捉弄”他,老板隨手“撈起”個家伙就打這些詞語可以看出他們拿凡卡不當人,我們仿佛能聽見凡卡挨打時痛苦絕望的慘叫聲。
師:說得好,體會得很深。還有想說的嗎?
生:我對凡卡挨餓這件事情感受很深。從“一點面包、稀粥”等詞我能體會到凡卡幾乎天天挨餓,我仿佛能看見他瘦得皮包骨的樣子。 生:我對凡卡挨凍、睡不好這些內容同樣感受很深。“他們叫我睡在過道里,他們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別想睡覺,只好搖那個搖籃”。還有一處“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從這些內容中,我仿佛能看見凡卡縮在墻角里瑟瑟發抖的樣子。
師:大家體會得多深啊!從凡卡受到的這些苦中,我們進一步感受到什么?
生:他的命運很悲慘!
接著讓學生以同樣的方法學習第10、第15自然段,鼓勵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大膽提問,通過討論探究解決問題,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凡卡的不幸。最后,讓學生把信的全部內容有感情地讀一讀,進一步體會了凡卡的悲慘生活。
凡卡回憶的“快樂”生活,是和爺爺去砍圣誕樹的情景。這一段放手學生去讀,讀出凡卡的快樂和爺爺的有趣。讀后教師質疑:課文寫了凡卡學徒生活苦,為什么又回憶凡卡鄉下生活的“快樂”,這是不是矛盾?引導學生討論,領悟作者這樣寫更反襯出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
(三)拓展想象,深化主題
課文最后寫了凡卡寄信和做夢,暗示凡卡希望回到爺爺身邊只能是一個甜蜜的夢而已。 《凡卡》的末尾段寫道:“過了一個鐘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夢里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搭拉著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鰍在炕邊走來走去,搖著尾巴??”本片段以省略號結尾,作者沒有告訴讀者小主任命運的最終結局,對此,我為學生創設一個拓展想象的空間進行創新思維訓練,去共同完成這個懸念, 同時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師:小凡卡滿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的美好愿望能實現嗎?
請同學們動腦筋思考后,跟自己的學習伙伴交流或討論一下。
四、 板書設計:
15凡卡
乞求爺爺帶他回去
挨餓 挨打 睡不好 被欺負
{沙皇統治,命運悲慘}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本單元編選了五篇描寫人類的生存伙伴——動物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了解和認識,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而且還試圖從動物世界里折射出人類的生活軌跡。本文描寫的是一群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讓每個讀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因此,從內容來看這篇課文非常具有情感性,又體現本單元的一個“關注動物世界”的學習重點,有如下特點與作用:
(1)課文體現了較強的時代的氣息,緊密聯系社會實踐。文章關注動物世界,也就是關注自然,關注人類本身,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物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課文適應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創新精神。
2、學情分析。
一課時完成文本教學任務,并結合本課開展一課時的“保護野生動物”實踐活動。
本文故事性強,情節扣人心弦,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蘊含的哲理較深廣,初一學生思考的深度不夠,所以感悟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同時,學生已有兩年微機操作的經驗,已具備上網搜索與制作電腦小報的能力;并且社會課上及課后已做過比較規范的調查報告,只要稍加提點就能讓學生自組分工開展第二課時的活動。
3、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目標綜合化、系統化、細目化、行為化原則,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知識與能力:
1、理清并感受文中生動、感人的情節;
2、通過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犧牲、舍己為人的“斑羚精神”。
3、聯系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復述斑羚飛渡的主要情節,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有感情的朗讀文本片段,感受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3、通過“保護野生動物”活動設計,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第二課時)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感受動物自我犧牲、舍己為人的可貴精神,激發學生的動物保護意識。
4、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依據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既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又形成良好的個性的教學目標,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通過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犧牲、舍己為人的“斑羚精神”。
教學難點:
聯系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二、教法
關于教法,我想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據此,我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教學的容量;幫助學生走近文本;并采用激發興趣法來激活學生的思想,開拓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
為了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第二課時把班上學生按照能力強弱搭配分成幾個四人學習小組,這樣便于同學間的交流和團結互助,共同提高。
為了加強文本與社會實際的聯系,擴大知識面,讓學生嘗試運用文字的方式去感染更多的人,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第二節課領學生到微機房去上課,運用微機課學習的上網技術進行“保護野生動物”實踐活動資料的搜集和整理,語文教師要推薦內容對口的網站或網頁,為優化學生的設計多提意見。
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興趣,組織展開討論和交流,并進行適當點撥,主要貫穿以下教法。
1、情境設置法:
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先給學生觀看一段flash(斑羚飛渡這個故事的前因),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2、朗讀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應讓學生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句自由朗讀,分析之前個別朗讀,分析相關的語句后全班齊讀,重點語段請個別學生范讀,一節課書聲瑯瑯,才能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學法
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 新課標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本科課具體學法主要有:
(1)學生用圈點批注法做預習筆記,要用活頁紙做感悟筆記,便于整理歸類。
(2)學生反復朗讀感人語段,品讀與傾聽。
(3)學生上網搜索有關野生動物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發展規律并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根據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設計科學、合理、藝術的教學環節,就是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邏輯性、綜合性,還要突出體現學生的主體活動,所以確定以下教學步驟:
課前布置預習:
(1)朗讀課文2—3遍。
(2)自學文中的生詞、重點詞語。
(3)找出你認為文中優美生動或令人感動的語句,加以賞析做在預習活頁上。
(4)搜集斑羚的有關資料。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與教學目標的定位:
《小橋流水人家》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二組專題“月是故鄉明”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本組課文表達的都是思鄉之情。這篇課文的作者開篇如詩的幾句話,勾勒出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寫意畫──小溪潺潺繞村莊、楊柳依依垂水面、水鳥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調美麗而纏綿;接著話題一轉,寫了小橋流水人家的人們恬淡、閑適的生活情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無“鬧市”之亂耳,無“疲憊”之勞形,有如世外桃園;結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綿綿不絕的懷戀和思念。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使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想象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同時對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有所領悟;二是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作者語言的清新、流暢,積累語言。
基于以上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認識本課中的6個生字,積累文中優美的詞句。
能力目標:(1)通過自讀自悟,想象文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鄉之情的。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目標:欣賞課文中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像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懷戀和思念之情。
教學難點:領悟作者表達思鄉感情的幾種表現方式。
二、教學設計理念:
“以生為本”、“以讀為本”,把閱讀教學活動視為寬松愉悅的 “讀書交流會”,提供充裕的課堂主動學習的條件。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注重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學生、老師、文本、作者、生活等多維度的對話互動中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效整合。
三、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談話切入 想像揭題 激發興趣
1、唐代詩人李白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家鄉----始終是一個令人魂牽夢繞的'地方。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篇有關思念家鄉的課文。出示課題《小橋流水人家》。
2、看了這個題目,在你的腦海里會出現一幅怎樣的畫面呢?(生自由暢說)
3、欣賞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畫面,讀一讀充滿詩情畫意的題目。
4、激趣:作者的家鄉真的有如題目所說的這么富有詩情畫意嗎?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走進“小橋流水人家”吧!
【設計意圖】: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出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并在此基礎上美讀題目,使學生在讀課文前就先進入詩一般的美麗情境中,為學習課文作孕伏。然后設下懸念,充分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讓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二)、梳理步驟 初讀課文 感知大意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平時學習這類課文有哪些步驟?(指名說)
師生一起梳理出閱讀步驟:
(1)讀準讀順;(2)讀思結合
(3)圈畫批注;(4)交流討論。
【設計意圖】:因為葉圣陶先生指出:略讀指導需要提綱挈領,學生自學前,梳理出富有彈性的學習步驟,減少自主學習的隨意性與盲目性,提高學習效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體會課文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交流體會后歸納:文章內容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從整體上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思想情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讀悟交融 順學而導 領悟寫法
1、小組學習,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樣表達思鄉之情的?
(1)、 默讀課文,看看從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到?(要求邊讀邊在句段旁作批注。)
(2)、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探究學習的成果,之后派出小組內中心發言人匯報探究學習中的發現和體會。
(3)、 根據學生發言,抓住重點句段,相機點撥,指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表達思鄉之情的方法。
【設計意圖】:緊扣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參照“連接語”中的提示,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能力、經驗,與文本對話,進行個性化解讀。通過默讀課文,展開想象,理解文字,體會情感,從而感受語言的清新、流暢。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2、歸納表達感情的方法:
A、讓學生再讀讀下面三組句子。
第一組
﹡我愛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幾間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間臥室,光線很暗,地面潮濕,但我非常愛它。
﹡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像,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第二組
﹡我和一群六七歲的小朋友,最喜歡扒開石頭,尋找小魚、小蝦、小螃蟹。我們并不是捉來吃,而是養在玻璃瓶里玩兒。
﹡我喜歡過橋,更高興把采來的野花丟在橋下,讓流水把它們送到遠方。
﹡我曾經隨著采茶女上山摘過茶葉,我喜歡茶樹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黃色的野菌。
第三組
﹡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終年潺潺地環繞引導村莊。溪的兩邊,種著幾棵垂柳,那長長的柔軟的柳枝,隨風飄動著。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兩三枝特別長的,垂在水面上,畫著粼粼的波紋。當水鳥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時,流水也唱和著,發出悅耳的聲音。
﹡有時,它只有細細的流泉,從石頭縫里穿過。
﹡清晨,可以看到太陽從后山上的樹叢里鉆出來。夏天,涼爽的清風從南窗里吹進來,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東窗可以望到那條小溪和小橋,還有那幾株依依多情的楊柳。
B、引導學生了解:
第一組句子是作者直接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愛。
第二組句子是通過回憶一件件童年趣事反映出自己思念家鄉的感情。
第三組句子是通過描寫家鄉的美麗景色表達了自己熱愛家鄉的感情。
C、小結作者表達感情的方式:
課文中,作者既有直接抒情表達思鄉之情的句子,也有通過描寫景色和回憶往事間接抒情表達思鄉的句子。看,感情原來可以這樣表達。直接抒發感情的句子,我們讀一讀就能明白,間接抒發感情的句子,我們只有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得到。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4、質疑:課文最后寫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現在你們知道“那段日子”是指什么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是指哪些美好的印象了嗎?
讓學生感悟交流后明白 “那段日子”指童年在家鄉生活的那段時間。“那些美好的印象”是指家鄉的美麗景色和童年玩耍的情景。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課文、領悟寫法,既讓學生知道課文寫什么、表達了什么,也讓學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寫的、怎么表達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這將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閱讀寫作中進行遷移運用,從而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四)、布置作業,拓展升華
1、積累語言:
(1)讀讀記記"婀娜、舞姿、粼粼、波紋、干涸、點綴、潮濕"等詞語。
(2)摘錄文中自己喜歡的優美句段,并盡量做到熟讀成誦。
2、請同學們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可以搜集有關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的圖片資料,也可以為家鄉作畫、作文,或者學唱“家鄉曲”、學跳“家鄉舞”、學燒“家鄉菜”等,來表達你對家鄉的熱愛。(為本單元主題活動“濃濃的鄉情”作準備。)
【設計意圖】:設置“作業超市”,使每位學生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所長,展露自己的才華,在輕松愜意的活動中提高語文綜合素養,激發熱愛家鄉之情。
四、板書設計:
8、小橋流水人家
景美: 小橋、流水、柳樹、野花、
事歡: ①捉魚、蝦、螃蟹
熱愛、思念家鄉 ②扔野花讓它順水漂
③摘茶葉、賞野花
生活安定 :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守望相助
【設計意圖】:這一板書,既能幫助學生抓住重點理解課文,指導背誦,又恰如其分地落實了教學的重點,直觀形象,條理清楚,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說課稿 篇5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四年級上冊《古詩詞三首》中的《鄉村四月》。
一、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文章選入課本,主要意圖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感受講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并由此產生熱愛與向往之情。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同時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
根據精讀課文的要求以及學生學習古詩的特點,我確定本課的知識技能目標為:
1、會認“蠶”字,會寫“蠶”“桑”兩個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誦、熟練地背誦詩歌,并能準確無誤地默寫。
3、能領會詩的意思,并能說出一、二句詩的大意。
4、積累其他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
德育目標為通過本詩的教學,讓學生熱愛富有情趣的鄉村。
美育目標為通過對本詩的閱讀,使學生從中感受到鄉村田園風光
的美麗。
二、說教法
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接觸了不少的古詩,能基本正確地進行朗讀,結合注釋內容粗知大意,具備了初步的認知水平,怎樣讓學生更深入的對古詩詞的語言的美和所表現的內容的美去品味和體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教師要引領學生達到的。對本首詩的內容來說,鄉村生活對我們農村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心理切入點。
本首詩描寫的是江南水鄉初夏的獨特景色,與我們生活的環境有相同的特點,這是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出來的。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讀、猜、想、悟,便是我的教學方法的一條主線。
三、說學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開始接觸古詩時要求學生回憶以往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后告訴同學這節課我們仍舊按照這個方法學習古詩。讀通順,讀正確,然后調動孩子游戲的天性,動起小手,踏起小腳為詩配上節奏,把詩讀成瑯瑯上口的童謠,接著,通過對詩人潛字用詞的體會來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后又進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孩子們在詩中讀出畫兒來,通過調動孩子們的想象去領悟詩歌內容,寫詩中的畫面,從而體會詩人情感。
四、教學流程
激情導入;懂詩題;作者簡介;整體感知;知詩情、悟詩意;感悟升華;拓展閱讀。以上就是本節棵的教學流程,讓同學們在循序漸進中學會這首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學會這首古詩。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中第六單元“成長中的新問題”《學會拒絕》一課。本單元中我們將引導學生如何處理成長中遇到的新問題,為即將開始的初中生活做好心理準備。人在成長中會遇到很多邀請,有善意的,有惡意的,有真誠的,有敷衍的,有愿意的,有為難的。面對邀請,確實需要冷靜思考。所以我們要一起學習研究《學會拒絕》這課。
二、說學生
社會生活紛繁復雜,誘惑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身體和心理都不成熟,他們的分辨識別能力較弱,對周圍的新鮮事物充滿了無比好奇,由于缺乏生活經驗,看待事物的角度、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都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到身邊不良誘惑的影響,有些自認為有主見的學生還會抱著僥幸心理去嘗試,許多學生都處在被誘惑的邊緣。他們都懷抱理想,都不愿成為壞學生,面對身邊的誘惑他們不知如何應對,教師的正面引導和適時教育尤為重要。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本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學生在與人交往過程中,由于怕失去好友一味地遷就朋友,
因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懂得學會拒絕他人的不合理要求是
人際交往的一種重要技巧。
(二)能力目標:
1、學習、體驗對朋友說“不”的重要性以及拒絕的方法藝術。
2、運用拒絕的方法藝術,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鼓起學生敢于拒絕的勇氣和信心。
2、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激發學生掌握拒絕的方法藝術。
四、教學重難點:
(1)情境設計:(情境來源于學生的生活)
(2)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參與中不知不覺地學到技巧,學生的投人程度將影響到教學效果)
我之所以這樣定重難點是因為:《新課標》提出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應承擔著學生健康心理教育和良好行為形成的重要任務。那么,讓學生學到技巧、學會拒絕,就應作為重點內容去教。
說課稿 篇7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課文《哨子》,作者富蘭克林是美國 資產階級革命 時期的民主主義者,科學家。他在研究大氣電方面有貢獻,發明了避雷針。他年輕時注意培養美德,要求自己每天晚上自省日間的某些過失,這種嚴格要求自己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二、指導預習。
①提示預習要點:
A、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B、本文是怎樣列舉“哨子”現象,從中歸納引出論點的?
C、體會文章語言表達生動活潑的特點。
②學生各自閱讀課文并完成 作業:
A、利用工具書,識記生疏的詞語
B、本文的標題有何特點?請你為本文重擬一個標題,要體現中心論點的主要內容。
C、課文第一段用的五次 “哨子”,同后面用的九次“哨子”的含義有什么不同?[來源:]
③關于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第1-2段):敘述自己的一個生活實例:為“哨子”付出過高的價錢,帶來悔恨;從“哨子 ”事件中吸取教訓,常常受益。
第二部分(第3-10段):列舉自己觀察到的社會上的各種類型的“哨子”現象,從中歸納引出論點。
第一層:(3段):總提自己觀察到的社會上的各種“哨子”現象,引出下文。[來源:ZXXK]
第二層(4-9段):用六種事例并加以評述,說明“哨子”使 這些人付出了太高的代價。
第 三層(第10段):歸納論點:許多人“所遭受的人類很大一部分的悲苦……太高的代價”。
三、研讀課文。
①先齊讀課文,再分組討論全文的結構層次(組內推選代表講解,其他同學補充)。
②文章的論點是什么?
明確:許多人“所遭受的人類很大一部分的悲苦都是由于他們對事物的價值作出錯誤的估價而造成的”。
③文中怎樣列舉“哨子”現象,從中歸納出論點 的?
明確:本文作者親身經歷(包括觀察)的生活實例中提出論點,給人以啟示。先敘述作者幼年時一個生活實例并歸結出經驗教 訓,由此對一個“哨子”的價值作出了錯誤的估價,因而付出了“比它原價高四倍的價錢”, 因此而“懊惱”、“悔恨”。
接著,課文以“哨子”比喻對其價值作出 錯誤估價的事物。一一列舉評述:
A、哨子——恩寵榮祿(權勢); B、哨子——所謂名望;
C、哨子——財產; D、哨子——尋歡作樂;
E、哨子——遠遠超出生活水平的享受;
F、哨子——依從父母之命或貪求榮華付出了太高的代價。
④找議論文的論點:一篇議論文,一般說來論點言簡意賅,一目了然 ,讀者比較容易捕捉。論點的出現也有一定的規律,有時標題就是論點,如:《中國共產黨八十年的奮斗業績 和基本經驗》,有時論點在論述的過程中,如《想和做》;有時在文章的結尾。“哨子”一文,依次運用了六個事例,從六個不同的角度論證了論點。
[作業練習]
1、本文生字詞聽寫積累。
2、加紅線的字注音并釋義,再解釋詞語。
熱衷( ): 懊惱( ):
恩寵榮 祿 : 人面獸心:
3、用“當”或者“假如”為引起詞,試寫幾段段間排比句,不低于四組。
說課稿 篇8
今天我要說的課是語教版第二冊第18課《離開媽媽的小黃鸝》。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說板書五方面來說課。
一、說教材:
小學語教版第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二課是《離開媽媽的小黃鸝》。課文通過一只小黃鸝在媽媽的幫助下,自己獨自去捉蟲,并把捉到的蟲子送給白頭翁,到森林醫院請來啄木鳥大夫為白楊樹爺爺治病,跟小百靈鳥學唱歌,使學生從中懂得關心周圍的事情,關心別人,生活會更加豐富多彩。課文內容淺顯易懂,生動活潑,富有情趣,學生喜聞樂見。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學習生字,讀通課文。教學難點是要啟發學生從故事中體會它包含的道理,在發展語言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認識水平。
二、說教法:
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我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大動力,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才能改變為主動,變厭學為樂學。在教學方法上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來創設情境,以激起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引導學生快樂地讀通課文,展開合理的想象,啟發學生大膽地表達。
三、說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己分析、自己創造想象的能力。可采用學習小組討論的方式,建立信息交流網,打破課堂教學信息單向交流的封閉狀態,打通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通道。這樣就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了碰撞,學生帶著這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在學習中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從而讓參與學習的群體獲取了新的信息,進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四、說教學程序:
教師要積極地創設情境,在新課一開始,出示小黃鸝的圖片,告訴學生這可愛的小黃鸝是我們的新朋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聽聽小黃鸝的故事吧。用小黃鸝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興趣盎然地走進課文,在愉悅的情緒中自由的初讀課文。一年級學生的朗讀往往需要老師的指導,因此應借助老師的范讀幫助學生掃除在初讀課文時遇到的困難,同時也能加深對課文進一步的了解。讓學生帶著“剛離開媽媽的小黃鸝做了些什么?”這個問題再讀課文。通過學生匯報,教師隨文相機出示會讀會認的字詞,引導學生認讀生字,掃除讀文的障礙。
抓住離開媽媽的小黃鸝趕了些什么這條主線,既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又在語言環境中學習了生字新詞。
這篇課文語言樸實,既有描述又有對話,是一篇朗讀代號材料。引導學生用自讀、對讀、輪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讀,在反復朗讀中感受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
為了更好地啟發學生展開想象,教師要積極創設條件。本篇課文在內容上留有廣闊的想象空間,如媽媽高興地笑了,會說什么呢?小黃鸝第三天飛出去捉蟲子又會做些什么呢?如果媽媽不在身邊,你又會做什么呢?(可以說,可以寫,還可以畫)
同學們知道小黃鸝那樣懂得關心別人,關心周圍的事情,所以他的朋友會越來越多,他的生活會越來越豐富多彩。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我們不應該每天只顧自己,而不去關心周圍的人,應注意觀察周圍,主動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至此學生與作者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文道結合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說板書:
板書,是結構的簡縮。通過板書,能使學生直觀地抓住線索,理清思路,體會中心。因此,我的板書也是通過抓住課文的關鍵詞句,引導啟發學生體會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有關說課稿合集八篇】相關文章:
有關《觀滄海》說課稿04-08
散步說課稿(合集15篇)11-10
英語說課稿合集15篇12-21
《水調歌頭》說課稿(合集7篇)11-04
木蘭詩說課稿(合集9篇)11-06
有關赤壁賦說課稿4篇03-25
有關《滕王閣序》說課稿范文12-19
短歌行說課稿(合集6篇)11-07
有關蘭亭集序說課稿三篇05-25
有關蘭亭集序說課稿4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