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說課稿模板集錦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七年級科學下冊第四章的第2節內容,是繼學生學習第一節“地球的自轉”之后,進一步認識地球上的時間確定相關知識。同時對加深地球自轉,以及晝夜交替的知識的鞏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材在編排上通過聯系生活實際,通過模型、實驗等加深學生知識的理解,這是一節落實素質教育,滲透科學方法,發展學生能力的好教材,充分體現科學的STS思路,強調知識與能力的統一和協調。本節課宜分為兩課時授課,下面我就說第一課時的教學思想。
2、教學目標的確定:
知識目標:1、使學生了解地方時、世界的時區、時區差的相關知識。
2、初步懂得計算時區的基本道理。
3、了解北京時間和北京的時間的區別。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計算時區差、時間的能力。
注意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學習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創新探究能力,
并培養學生觀察、科學實驗方法和歸納等科學方法。
素質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探索精神。
確定上述目標是基于以下考慮:
(1)教學思想:圍繞著以學生為中心,以知識探究和能力培養為主線,將了解型知識、設計型知識、程序型知識、專業型知識及發展型知識融會于教學中,力求使學生得到最佳的發展。
(2)科學教學課程標準和課程體系的要求,初一學生的實際情況、年齡特征及思維發展的特點和心理特征。
(3)信息社會的發展及形成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素質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需要。
2、重點與難點的確定:
本節課的重點是:時區的劃分和時差的計算
另外初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具有好奇心強,興趣不穩定,觀察不全面等特點,因此要在短時間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建構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原理是本節課的難點。此外學生對事物的理解往往只憑興趣,直觀思維較強而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都決定了時區的劃分和時差的計算是本節的難點。
4、重點與難點的突破:
(1)發揮實驗、多媒體技術在現代教學中的作用,通過實驗演示,加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進行全面觀察,利用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軟件、創設“情境”教學環境。
(2)能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并給予充足的素材和必要的啟示幫助,使之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3)選擇使用諸如討論法、暗示法、探究實驗法、歸納法等教學方法,并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
5、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地球儀、時區圖、自制“區時杯”、時鐘
二、教學方法設計:
考慮教學目標控制原則、教學內容符合原則、教學對象適應原則和多媒體教學原則,創設激勵、寬容、和諧的教學氛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首創性、思維多向性和求知欲,體現創新教學理念。
本節課的基本教學方法是以學生分組探究實驗、計算機輔助教學、討論歸納為主的探究型教學模式。
整體思路是:渲染氣氛→實驗探究→形成概念(地方時)→時區劃分規則
→時差計算 →學以致用→課內活動(區時杯的制作)→小結
三、學習方法指導:
本節課教給學生探究實驗、歸納、分析等方法,同時教學生學習的基本方法:實驗推理分析使學生在實驗現象中找到事物的本質。
本節課既要教給學生觀察、整理、歸納、分析、記憶等學習方法。
同時形成其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以及嚴謹扎實、探索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再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不斷滲透具體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科學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具體設計如下:
1、設疑引思(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本節課以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日常生活中的碰到的現象:觀看在歐洲舉行的足球比賽為什么經常在后半夜?激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入課題。
2、探索釋疑、達成目標
這是教學的關鍵。如何維護學生已被燃起的探求欲望,把其思維著力點引導到教學目標界定的探索方向上,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實現有效內化,要求教師巧引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歸納、討論等學習活動逐一達成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以地球儀代表地球,用橡皮泥粘在同緯度不同經度的四點,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
學生得出不同經度的地方的地方時是不同。
(2)學生討論各地都采用自己的地方時或全世界統一使用某個地方時會引起的問題。
(3)、教師講授:國際上規定,每隔15°劃分一個時區,全球可分為24個時區。以本初子午線為基準,從西經7.5°至東經7.5°,劃為中時區也叫零時區。中時區以東,依次劃分為東一區至東十二區,在中時區以西,依次劃分為西一區至西十二區,東十二區、西十二區各跨經度7.5°,合為一個時區。稱為東西十二區。
(4)教師指導學生認識時區。學生討論“北京時間和北京的時間”的區別。
(5)學生讀圖討論,并歸納出時區的規律。
(6)學生探究制作“區時杯”,并讀圖。
(7)學生分組來參與時鐘的調整,分組進行調鐘比賽,并歸納出校正賓館里的鐘的步驟。
(8)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鞏固知識。
如:①想一想:什么時間給遠在紐約的爸爸把電話最合適。
②20xx年7月9日,世界杯冠亞軍決賽,我們什么時間起床看最好。學生給教師解決問題。
3、歸納總結,促進內化
歸納總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它可將探索中獲取的各種信息加工、整理、貯存并與大腦中原有的各種知識“同化”和“順應”。
本節課的特點是概念多、知識分散、比較抽象等特點,知識學習結束后,通過歸納總結來使知識到一個體系中。
4、布置作業:
作業本:區時和區時部分作業
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學理念
新高中藝術課的“內容標準”,其中對認識音樂節奏在生活中如何表現的作用。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對音樂節奏的體驗與感受,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寬廣的領域中發展自己的創造性潛能。本節課主要體現了以下教育理念:
(1)以音樂審美為重點,通過感知作品、體驗作品這兩個環節,升華到學生自己創作作品。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節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
(2)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
(3)注重個性發展。這節課除了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外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為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興趣都有不同,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表現手段表達自己的音樂情感。
(4)鼓勵創新精神,通過學生自己的創作過程,達到一個目的,發展學生創造潛質,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二、 說教材
1、 本課的地位與作用:
音樂鑒賞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具備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于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針對高中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并對所有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生的密切關系,進而為終身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音樂作品入手,引導學生進行多視角的探討,加深對音樂情感的理解。
(2)通過探討音樂要素中的節奏在表現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分辨和體驗不同生活場景的情感,發展學生的想像力。
(3)初步獲得理解音樂、分析和評價音樂情感的能力,并在創作和交流中不斷提高審美能力。
3、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音樂作品入手,通過分析、討論加深學生對音樂情感的理解,提高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在教學中要突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的新理念。能夠運用自己具有的綜合知識將多種節奏元素融入到節奏的創編中,豐富其創作。
三、說教法:
教師確定的教法,必須是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能力來決定的,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課堂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的方法運用了“引——激——拓”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堅持新課標、新理念,注重學生獲得音樂的經驗,培養學生創作能力為原則。高中藝術課應該注重多元性,本課的設計就本著與多學科聯系,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引導為主線、創造為目的。發展學生個性體現能力為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我以欣賞經典音樂作品作為切入點,進行課堂活動。運用學生分組討論、師生共同討論、學生自己的體驗,體驗后的自我創作與表現這一系列的教學手段來體現教學目標——表現生活的能力提高對音樂的審美能力。這樣做充分發揮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特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法,讓學生參與創作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這是感知本節課的一個重要途徑。這樣做不僅能幫助學生加強了解本課的內容,同時也觸動了學生創作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檢驗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成果。
四、說學法:
在音樂學習中,讓學生參與活動是最主要的。正確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課中我設計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圍繞著讓學生參與活動為主線,運用“引——激——拓”的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學習。首先引,這樣做的好處是用恰當的手段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在學習前是很重要的。激發學生們學習的興趣,我采用了討論法,讓學生們自己發表自己的觀點,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有利條件進行實踐法,自我創造、表演。拓展知識面,在現代教育教學中,結合學科的多元性學習是新課標的教育新理念。在教學中,以討論、表演、評價形式在課堂中教學,不僅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想象力,提高音樂的審美能力,培養了學生人格魅力。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針對教學目標,為這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作了精心的設計,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使技能訓練滲透于藝術感覺中,貫穿于音樂實踐中,教學過程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導課
(1)創設情景。(教師播放優美的音樂)這樣做能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2)導入:設計有節奏的音響,讓學生先動手感受音樂節奏。
第二部分:授新課
(1)播放一段精彩的打擊樂片段。
(2)學生思考問題:片段中用什么物品作為打擊樂來進行演奏
B這些日常生活用品所發出的聲音有何特點或層次之分。
C他們演出的場地在那里?你覺得這樣做的用意是什么?
D觀察教室里,有什么東西可以成為你手中的打擊樂器。
(3)作者簡介、作品簡介。這一環節設計是給學生一些音樂常識性的知識,作為一種知識積累。
(4)音樂體驗:讓學生感受節奏情緒。這樣做的目的是對討論的一種認識。
(5)引申環節:結合上面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提煉片段中的典型節奏,并且共同體驗。設計這個環節,就是體現探究性學習這個新理念,讓學生在理解、感受音樂情緒的基礎上,進行拓展性的教學,讓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6)創作與表現:通過對前面知識的認識,學生們把研究性學習中得到的感悟進行創作,展示他們的才能,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設計這個環節是根據新課標的發展學生研究性學習設計的。
(7)教學評價:分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設計這個環節是加深學生的對所學的知識的評價,鍛煉學生的自我評價力。讓學生通過對比進行評價和互評加深交流學習。同時起到本課小結的作用。
說課稿 篇3
學生分析:
由于傳媒信息常側重于西方藝術和現代藝術的宣傳,學生對傳統文化不太容易感興趣,加之對于石窟藝術、佛教知識知之甚少,所以要理解和感悟到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以極其賦予的審美感情和審美理想,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要準備大量的相關信息,并用各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有所收獲。
設計理念:
1、強化本節課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將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培養其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
2、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串聯知識內容,發展學生認知、分析、理解、總結的綜合學習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飛天藝術,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收集資料,討論、分析,欣賞作品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
3、 道德情感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熱愛祖國優秀美術傳統。
教學重點:
了解飛天的藝術特點,掌握飛天的基本的創作技法,并試著用線條臨摹或創作一幅飛天作品,表現出飛天的動勢。
教學難點:
用線條臨摹或創作一幅飛天作品,表現出飛天的動勢。
課前準備:課件、水彩筆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欣賞導入。
1. 欣賞《敦煌》片斷。
2. 提欣賞要求:師提問:飛天美嗎?美在那?
3、學生邊看教師邊介紹飛天:
飛天是從古印度傳來的佛教藝術形象。飛天在我國石窟藝術中,他們是優雅、美好的化身,千百年來一直為大家喜聞樂見。 敦煌飛天,經歷了千余年的歲月,展示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許多優美的形象,歡樂的境界,永恒的藝術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著人們,不斷地給人們以啟迪和美的享受。
4.學生談飛天的美。
5.教師總結:是呀,我們中國的飛天是不帶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憑借人物的動態,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的。飛天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古代藝術家到底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表現人物飛翔的樣子的。
二、欣賞和思考(小組交流):
1、課本中的飛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2、畫中人物飛翔的姿態是如何表現的?
3、飄帶與人物動勢有什么關系?
4.學生匯報研究結果,邊匯報邊欣賞課件,分析飄帶與人物動態的關系。
5.師總結:飛天的飛動的表現就是靠幾條臨風飛舞的彩帶,靈動輕盈的身軀,才顯得飛翔與空中的人形是這樣自然生動。同學們假如你是飛天,你會怎樣飛?
6.學生擺人形紙模,提醒學生注意動態。
四.做畫步驟:
1、畫飛天的大形。
2.添畫飄帶衣裙。
3.添畫背景。
4.上色。
四、學生做業,教師巡視指導。
用線條臨摹或創作一幅飛天作品,表現出飛天的動勢。
五、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欣賞學生作品,感受飛天的美感以及線條的感染力,鼓勵學生繼續練習,畫出更好的作品。
六、拓展;
1.課件欣賞:奧運會開幕式的飛天、08年春節晚會節目飛天、油畫家曾浩的油畫作品。
2.師提問:設計靈感來自哪里?生:飛天。
3.今天老師從你們的作品中也看到了你們的創意,看到了各種現代派的飛天,老師想說你們的創意讓我自豪。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學方法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在其認識過程中占主導地位,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英語,學習一般靠直覺和體驗,不善于把握語言規律,以直觀的形象思維為主,對語言記憶以機械記憶占大多數,這就要求教師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吸引學生,寓教于樂。1.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要盡量多的采用實物情景進行直觀的教學,這樣做既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能吸引他們的有意注意。2. 按課堂教學實際的需要,用錄音幫助學生糾正發音,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二、說教學過程
1、新課的導入:師生之間相互問候之后將學生分為男女生兩組,讓男孩子和女孩子比一比,看看誰學得最認真,最守紀律,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猜一猜的游戲,調動學生大腦中所有相關記憶,使學生回憶起所有知道的有關文具的單詞。
2、新課的講解。從學生熟悉的問句入手,引入新課。每學一個顏色單詞時,都用 TPR動作表示出來,讓學生也跟著動一動,說一說,還讓學生觀察教室和周圍的物體,來尋找該顏色,這樣一來,學生就把周圍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拉進了課堂,變成了生活化的英語,讓學生學起來感到親切有趣,享受到學習的興趣。教學中以看、聽、說為主,要求學生敢于開口說話,培養英語學習的興趣及聽說能力。
3、鞏固階段。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先以“猜”的游戲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學習、以此保持他們學習單詞的興趣。再利用蠟筆做教具,結合Let’s chant,給學生提供一個有趣、輕松、活潑的氛圍去操練單詞。
4、歸納總結 根據板書的提示,師生共同回憶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再次出示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確是否達到學習的目標。
三、說教學效果
小學英語課是活動課,每一個教學步驟都是一個活動,整節課就是由各種不同的活動組成的“活動包”。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圍繞實踐活動,結合孩子們好動、好玩、有強烈好勝心和好奇心的心理特點,注意了教學活動的多樣性、趣味性和競爭性,使活動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融入教學實踐活動之中。這節課學生在說說、做做、聽聽、讀讀、玩玩中體驗學習樂趣。以游戲來熱身,既投學生所好,又起到了復習詞匯的作用。
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分析
1、教材說明: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15課,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濃濃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通篇立意含蓄悠遠。
2、學習者特征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多首古詩,他們大部分能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具有一些學習古詩的情感基礎和知識基礎,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掌握本課的生字詞,并能夠達到背誦,默寫的水平。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查資料的方法自學,培養運用資料解決問題,處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了解豐富多彩的祖國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學的情感。
5、教學準備
1)、教師:制作好課件;反復朗讀并背誦詩詞,深層次地體會情感,透徹地理解詩意。
2)、學生:字典;搜集描寫春天的詩句、明月的詩句;搜集王安石的詩句;搜集作者的資料等等。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二、說教學方法
基于對教材這樣的理解,針對六年級學生的學情,我主要采取雙主教學法組織課堂教學。下面,我把教法學法融合在一起談談本課時采取的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
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通過導語創設情境,簡筆畫圖片再現情境,主題音樂、情景再現、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于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感悟、誦讀、表達與創新。
2、讀悟教學法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必須在朗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陶冶情操。所以我著重指導學生讀文、能有感情地背誦,也就是出于這個原因。
3、想象法:在教師的啟發鼓勵,配合媒體課件音視頻襯托渲染,開啟學生想象的閘門,揣摩人物內心的情感,抒發學生內心的情懷并發表獨到的見解,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所以在教學中借助圖片、音視頻等媒體幫助學生展開想象。
三、說學習方法;
1、學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1、通過有感情朗讀、背誦、欣賞情景音樂,討論交流體會等活動,能夠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提高學生情商素質修養。
2、抓好小組團隊合作學習,完善運行機制,促進學生的主體性體現,逐步實現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的協調運用,最終養成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我依據“讀——理解——感悟—鞏固延伸”這樣的格局設計了以下四大教學板塊:
(一)、展示搜集的資料,導入新課揭題、解題,簡介時代背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定格古詩教學的情感基調。
(二)、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讀得字正腔圓,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為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 сhóng;“還”讀zhong;第二步通過指點學生掌握讀詩規律(古詩中,一聲和二聲的音讀得長些,三聲和四聲的音讀得短些),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初步讀出古詩的韻味;
(三)第三步指導學生結合注釋讀懂詩意。
最后一步具體操作如下: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對句詩的理解。在交流的過程中,針對六年級孩子對詩中出現的三個地名比較模糊,我準備在幻燈片上展現長江簡圖,讓學生來看看三個地名,同時借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在你看來,詩人離家近還是遠?學生也許有兩種答案,即覺得詩人離家很遠,或是詩人離家很近,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讓學生分別說出近和遠的原因,趁機引導學生抓住“一水”、“只隔”來領悟詩人實際離家的距離和他心中離家的距離,初步感悟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并引導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朗讀古詩的前兩行,從而理解了詩句的意思。
(四)、走進詩境,體悟詩意
這一部分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我準備采用想象、感悟、讀詩、寫話、資料補充等手段引領學生感悟古詩韻味及詩人對家鄉的留戀和不舍之情,具體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綠” 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出示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引導學生理解“綠”的含義,并讓學生依據詩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樣的畫面?并用語言描述出來;接著突出“又”字蘊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滿目的新綠,想到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而自己離開了家鄉,什么時候能再回來呢?引讀:此時此刻,詩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時照我還。遠望著美麗的故鄉,遙想著難舍的親友,詩人怎能不問——明月何時照我還。此時,學生通過誦讀最后一行詩,對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有了進一步的感悟。
2、指導誦讀“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之隔數重山。”
本環節的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走進詩人的生活中去,想象詩人在家鄉度過了哪些難忘的時光?并寫話,在此基礎上師根據學生匯報組織引言:此時,詩人泊船在瓜洲,和家人團聚,盡享受家庭的幸福和溫馨還能實現嗎?
眼前只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之隔數重山”;
和老朋友在一起飲酒品詩還能實現嗎?
眼前只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之隔數重山”;
帶著家人一起去踏青、郊游還能嗎?
眼前只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之隔數重山”;
……
經過這樣反復的吟誦,使學生深刻體悟作者的思鄉之情。
3、出示資料 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在學生已深刻感悟詩人思鄉、戀鄉的基礎上,出示詩人的相關資料,旨在引導學生明白詩人在什么情況下寫下了這首詩,對學生更深層次的感悟古詩、升華古詩情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并適時引讀“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句。這句詩是全詩的精華,是詩人情感的高度濃縮。在此基礎上點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詩人無邊的鄉愁,無盡的思念。
4、誦讀古詩,升華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讀古詩的基礎上,再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這不但是回歸到古詩的本體上來,更是學生情感的再次回歸和升華。
5、背誦古詩。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有關表達思鄉的詩句讓學生誦讀。
2、思念家鄉、親人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同學們可以通過寫信、打電話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通過上述四個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置語言感悟、品讀的實踐點,引領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并將本課古詩輻射到其余相關詩句,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間
五、教學評價:
本節課我主要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定性和定量評價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及結果,環節的教學中對有思維或者言語閃光的學生及時給予言語、掌聲等鼓勵,沒有達到要求的提示、鼓勵他們再動腦思考;環節學習任務告一段落后,有簡單的說話、做思考題、背誦等進行總結評價,對于發言、背誦、做習題等完成得比較好的,要給予積分登記,便于每個單元教學反思和單元檢測成績統計提供補充和參考的資料。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及學生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是第五章《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二節,本節內容主要涉及的是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有益的方面,即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制作發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細菌和真菌來保存食品等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極為密切,它使學生知道了我們平時吃的很多東西以及它們的保存方法,都是由于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在本章第一節已經學習了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但接觸的都是它們對人類有害的一面,因此,學生不僅對本節課內容感到新穎、好奇,而且對制作發酵食品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本節雖然知識結構并不復雜,但從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為它為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
本課時主要學習兩方面的內容:其一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制作,包括演示發酵實驗、制作甜酒、制作泡菜、制作酸奶。其二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
(二)學生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為初二年級學生,初二年級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方面尚有點欠缺,課外知識也不夠豐富。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有一定的求知欲念,有一定的探究問題的興趣,能夠和老師配合,可以通過師生互助,不斷的在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通過對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重要作用,對于人和動植物也是既有危害又有益處。但是,對于正確認識細菌和真菌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價值,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同學們了解的還不是很多,還存在一定認知缺陷,本節重點從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方面進行學習。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加深對這方面的了解,旨在體現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表明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人與生物圈”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增強感性認識以及理性認識。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擬訂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并嘗試發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方法。
(3)舉例說出細菌和真菌與人類防治疾病的關系及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做發酵實驗和嘗試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2)通過觀察、探究、收集資料等活動,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3)通過學習和應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1)通過多項實踐活動,體驗知識與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
(2)關注基因技術在醫藥生產上的應用。
其中舉例并嘗試發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以及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方法是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利用發酵技術制作食品的原理是這節課的學習難點。初二學生還沒有接觸化學課程,缺乏對于微觀物質的感性認識,所以對于抽象的原理是難以理解的。
二、教學策略
我設計本課的指導思想是這樣的:《人類對真菌和細菌的利用》科普性比較強,容易使課堂教學變成知識點的堆砌,從而顯得枯燥乏味。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參與、積極互動”的原則,倡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常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全面而正確的認識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辨證關系。
設計意圖:本節課從“老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理念出發,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了有助于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讓學生體驗知識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的教學方式。我認為生物教學,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主動融入探究情境,解放學生的大腦,釋放學生的四肢五官,在課堂與生活之間架起一道彩虹,要讓他們“走出”課堂,“跳出”文本內容,愉悅地進入自我學習中, 從而自覺地探究,提升認知水平。既可以使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互結合,又實現了學生對現實生活的不斷超越。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我采用的教學策略是:遵循從理性到感性的認知規律,創設媒體情境、問題情境和活動情境,在情境學習中討論研究,達成共識,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參與到活動中來,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在活動中理解知識,在活動中應用技能,在活動中解決問題,在活動中提升認知。
本節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課內”和“課外”兩個組成部分。課內介紹人類在食品制作與保存、疾病防治與藥品生產以及環保等方面對細菌和真菌利用。本節從日常生活中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的關系講起,首先分析了日常生活中它們與食品制作的關系,然后又分析了細菌和真菌與食品保存的密切關系。這兩個方面都是與人類的“吃”有關的,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通過這兩個方面的學習,同學們會認識到,細菌和真菌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然后,教材又由淺入深講述了細菌和真菌與疾病防治的關系和細菌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從最基本的“吃”上升到增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高度,使學生逐步形成一種觀念:細菌和真菌與我們生活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密切的關系,課外安排學生實踐活動“制作發酵食品”,收集資料(抗生素今昔和藥品說明書),調查本地人們在處理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中對細菌的利用情況。從而產生對細菌和真菌的研究欲念,求知欲念。
三、教學程序:
基于這樣的教學策略,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情引趣,讓學生“心”動
2、自主探究,互動交流,深入了解,讓學生“行”動
3、資料剖析,擴展引申,理解內涵,讓學生“會”動
4、真實寫照,情感旅程,人生實踐,讓學生“愛”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情引趣,讓學生“心”動
在第一環節中,我是這樣展開的:“在我國的漫長歷史中,酒文化源源流長。許多膾炙人口的美麗詩句都與酒有關的。如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借問酒家何處有,路人遙指杏花村”,現在眾所周知的國宴用酒“茅臺”更是享譽五湖四海。同學們課前在家長的幫助下都嘗試制作了甜酒,現在就請大家分享彼此的美酒吧!”學生相互品嘗,氣氛活躍,接著交流制作甜酒心得,引出課題。
古希臘學者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通過創設情境,從學生已有的實踐經歷和經驗出發,使學生有話可說,能說,想說,激發求知的欲念和興趣,促使學生的思維一開始就處于活躍狀態。
(二)自主探究,互動交流,深入了解,讓學生“行”動
對于這個環節,我采用“問題——討論——認知”的教學模式。
首先,提出問題:“美酒的制作主要依靠發酵原理,許多食品的制作都離不開細菌和真菌。發酵是怎樣產生的呢?”接著演示發酵實驗,然后設問“你能解釋這一過程嗎?”學生通過討論,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發酵原理的應用過程,舉例說出發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應用。
接下來,繼續設問:“超市內的食品種類繁多,不同的食品保存方法也各有區別,你知道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這樣做的原理是什么?”學生討論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達成共識:保存食品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利用殺菌以及抑菌原理基礎上的。
(三)資料剖析,擴展引申,理解內涵,讓學生“會”動
首先引入:“真菌和細菌既會給人類帶來許多疾病,有些真菌也能造福人類。抗生素是人類的偉大發明,可以用來治療相應的疾病。但是,人們是否就可以隨意使用呢?”學生思考并交流課前收集的藥品說明書,從而明確合理用藥的必要性,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學會正確看待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布置課前資料收集,能提高學生收集和辯析知識的能力,使學生逐步“會學習”。學生結合已知的生物知識,指導應該如何正確的生活,可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生物知識”。
(四)真實寫照,情感旅程,人生實踐,讓學生“愛”動
最后一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就目前所了解的“人類對真菌和細菌的利用原理”和課前調查,談談環境保護方面的利用情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談談對本地建設和發展有何設想和建議。進而呼吁人們應該保護環境,確立“人與生物圈”應和諧相處意識。
在最后設計這樣一個環節,是考慮到:學生是一個個生動的個體,有著鮮亮的個性和智慧,獨特性是個性本質的特征,把學生作為完整的獨立的個體來對待,就要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鍛煉獨立思考和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由設想觸發情感認知,引導學生自身在生活和未來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意識提升。
我設計這節課,力圖體現這樣幾個特點:
1、由境促情,境中生情。媒體情景,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問題情境,具有探究性,激發學生探究欲念。
2、學生應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課外實踐活動,能使學生感悟真菌和細菌的獨特之處,激發探索生物奧妙的興趣。
3、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課堂展示交流,能使學生體驗到生物知識和資源無處不在,要做“有心人”,學會關注和善于分析發生在身邊的事物,培養正確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總之這節課,我力求做到:通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注:教學說明
1、教學準備:
提前在教室內安排發酵現象實驗;準備部分食品包裝(食品保存部分用來觀察);部分抗生素包裝;污水處理視頻。
2、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學習時間安排一課時
說課稿 篇7
各位專家領導:
你們好!
今天我為大家講的課題是《蘇珊安東尼》。
我的說課流程:教材分析——教學過程——教法學法——評價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蘇珊安東尼》為八年級語文教科書第二冊第一單元第四課,是一篇記敘性散文。它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新精神都起著極大的作用;是主題探究性學習婦女解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本文的思路和結構。
(2)理解人物形象及刻畫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社會現象的意識和與人交往的能力。
(2)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及社會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蘇珊為爭取女權而斗爭的精神,培養學生面對自己應有的權利,要進行勇敢的、堅持不懈的斗爭。
(2)培養學生樹立文明進步的婦女觀、健康平等的現代性別意識。
3、重點難點:
重點:理清文章思路
難點:理解在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方法
二、教學過程:
(一)男人的一片天:我說我有理
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孔子的這句話說明了什么,你認為他說得有理嗎?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共同活動,在組成教學的各動因中,教學氣氛的營造很重要。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情緒與個體的認識有密切聯系。高漲的情緒有助于個體認知能力的增強,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喚起學生的高昂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我設計這一個環節作為導入,目的之一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學生各說各的理,把氣氛調動起來;目的之二是讓學生認識到古代婦女地位之卑微低下,到了與小人相提并論的地步,那時是“男人的一片天”;目的之三是讓學生明白婦女解放是社會的進步,婦女不再拘束在一室之內,走向社會,自食其力,男人負擔減輕三分之一,只需養老人和小孩,三分之二的負擔又有人分擔一半,何樂而不為呢?可以說是皆大歡喜;目的之四引出那些女權運動先驅者們,從而引出課題《蘇珊安東尼》。
(二)女人的一線天
1、人物簡介:
蘇珊。安東尼出生在馬薩諸塞州。曾經教過小學。她強烈意識到婦女需要個人和經濟上的獨立。她致力于婦女權利的斗爭,與伙伴伊麗莎白終身都為女權運動做貢獻。推動美國女權運動的進程。被稱為“美國女權運動第一人”
通過人物簡介讓學生對主人公蘇珊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2、感知探究:
(1)、出示目標,速讀課文(帶著目的去讀書,目標教學)
(2)、網絡互動:①五人小組為單位圍繞目標設計兩到三個問題,并發布在網絡論壇上;
②選擇網絡論壇上感興趣的題目,小組討論解決;
③把小組意見發布在網絡論壇上。
如今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語文學習也理應如此。讓學生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下學習,讓學生好學、樂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天才GOGOGO——今日表演之星
請同學上臺表演投票斗爭和法庭斗爭,誰表演得最好,誰就是今日表演之星。
在投票斗爭和法庭斗爭中,最后的勝利都是蘇珊安東尼,兩次斗爭中,蘇珊取勝的方式有何異同?從中你覺得蘇珊是一個怎樣的人?
投票斗爭和法庭斗爭是全文的重點所在,也是全文的難點。設計的目的就是要學生在抓住重點的基礎上,突破難點。
4、課內課外——生活劇場:
張三同學上課不停講小話,李四同學勸他保持安靜,張三說:“我講我的話,關你啥事?”李四該怎么辦?
語文來源于生活,又要為生活服務,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一道題把課內課外巧妙的聯系起來,讓學生象蘇珊一樣,面對自己就有的權利,進行勇敢的斗爭。
(三)女人的半邊天——暢所欲言:
女人的天空真的有半邊嗎?請大家談談你身邊或是網上收集到的資料,談談“女人的半邊天之我見”。
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社會現象的意識,培養學生樹立文明進步的婦女觀、健康平等的現代性別意識。
三、教法分析
教法分析:啟發式(要打開學生智慧的大門,教師要循循善誘,善于啟發)。
情境設置法(創設情境,讓學生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討論法(“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讓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精品】說課稿模板集錦7篇】相關文章:
《珍珠鳥》說課稿模板【精品】12-17
牧場之國精品說課稿11-08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離騷》說課稿模板12-05
【精品】關于說課稿11篇02-23
夢圓飛天精品說課稿11-05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集錦9篇06-09
【精品】水教案模板集錦九篇01-24
【精品】贈與合同模板集錦6篇05-21
【精品】贈與合同模板集錦5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