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范文匯總8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就剛才執教的《心理描寫》進行說課。
在寫人記事的作文中,我們總希望學生筆下刻畫的人物能"形神兼備".但我在長期的作文教學和文字編輯工作中發現小學生大都能正確運用肖像、語言、動作等描寫使人物具有"形",卻較少運用心理描寫讓人物具有"神".是以他們筆下的人物形象往往缺乏立體感,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也要求學生"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在小學六年級的語文教材中,像《凡卡》、《小抄寫員》、《賣火柴的小女孩》、《窮人》等課文都是心理描寫的優秀范例。因此,我結合12冊第五組中幾篇心理描寫比較突出的課文,設計了這堂《心理描寫》的讀寫結合型習作課。
本節課教學目標很明確。
知識目標為:掌握內心獨白、旁觀分析兩種心理描寫方法,初步了解幻覺描寫。
實踐操作目標為:能運用心理描寫方法來口頭說話、書面作文。
情感目標為:能留心觀察生活,品味生活,能站在不同的角度,設身處地的考慮別人的意圖和感受。
其中,以掌握內心獨白、旁觀分析這兩種心理描寫方法為重點。難點是:通過心理描寫來突出人物的特點。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因此,我將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從舊知中去總結,去發現,給空間讓他們運用新知去判斷,去說話、去寫作。為了追求實效,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如下環節:
一、范文引路--在范文中發現、歸納
教學不是空穴來風,作文教學更是如此。現用的教材都是文質兼美的范文,是學生學習寫作的優質資源。所以,我從舊知入手,讓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心理描寫片段,并幫助學生歸納出"內心獨白"、"旁觀分析"、 "幻覺"三種比較常用的心理描寫方法。
稍后的鞏固練習,我將小組競賽貫穿始終。()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的、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小組競賽很好地激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內驅力,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意識,讓他們在循序漸進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辨別鞏固--在拓展中鞏固、提升
練習是最好的鞏固,只有在具體語境中思考、判斷、運用,才能將概念、方法真正內化為能力。因此,我設計了搶答題--判斷心理描寫方法,讓他們接觸到更多的心理描寫的例段,舉三反一,逐步深化對內心獨白、旁觀分析、幻覺的認識。
三、表演遷移--在活動中加深、運用
新課標主張開放式作文,讓學生人人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因此,在遷移環節,我創設了一個人揀到盒子以后打開盒子的情境。重在讓學生在虛擬情景中體驗,讓他們全員參與交流,引導他們運用心理描寫的方法,相互說一說。在小組代表匯報的時候,我適當進行點撥、總結,并發動學生來點評,突破難點,讓他們明白心理描寫主要是達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的目標。
四、動筆操練--在練筆中深化、提高
讀百篇不如寫一篇,可見練筆至關重要。在這個環節里,我利用"按要求完成任務的每人加100分"的激勵手段,讓每位同學都全力以赴,為小組爭光添彩。此時的寫作不再是為完成任務而寫,而是為小組的榮辱成敗而寫,寫作已成為他們內心的需要。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不同的聲音》。本課選自于湖北教育出版社《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十課。
一、 說教材。
這一課的內容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不同的聲音,并初步了解聲音不同的原因。在課堂上,學生通過大量的親身實踐活動,輕松地體會聲音現象。從而認識到:聲音的不同是因為物體發出的聲音高低,強弱,以及發聲物體本身音色不同而造成的。在此基礎之上,引導學生認識噪音的危害,并要求學生了解我們周圍噪聲的污染,提出防治噪音的建議。把知識的獲取與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融為一體,使科學課的學習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結合。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設計了三點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豐富的實驗,搜集實驗事實,使學生知道聲音有強弱、高低的區別;悅耳、嘈雜的不同。
(2)能力目標:在感知聲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比較辯認能力。
(3)德育目標:向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悅耳的聲音使人愉快,嘈雜的聲音危害人體健康。并通過對聲音的研究,培養學生探索聲音的興趣,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具的準備:
為了順利的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本課之前,我根據本課的特點,準備了很多的實驗用具:(課件出示)以此讓學生有了更加感性的真實體驗。
在這些實驗材料的基礎上,我還在網上下載了很多聲音素材,并制作了相關多媒體課件(課件演示)。
三、說教法
我們知道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其中包括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兩部分,強調探究式學習活動是科學課程的一大特色。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力求打破原有教學模式的束縛開放課堂,讓學生“學玩”結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自由度,讓每一個學生的創造個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于是我采用了操作法、交流討論法、游戲法、觀察法、演示法(課件演示)等課堂教學方式,調控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的學習有張有弛,但又始終曲不離譜,符合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這樣的學習對他們來講,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精神享受。
四、教學程序的設計:
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序時,我的原則是:充分開放課堂,讓學生親自參與教學過程,給他們提供一個廣闊的自由活動空間和思維空間,為此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是興趣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興趣又是求知的前提。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導入新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錄像)課前將這些實驗材料放在學生的實驗桌上,讓孩子們走進實驗室就會感到好奇:自然課上為什么擺放著這么多的樂器呢?在學生的好奇中老師的第一句話更讓他們興奮不已,我設計的第一句話是:“同學們,大家喜歡玩嗎?今天,我們就來盡情地玩桌子上的這些東西。”學生的心理馬上就會處于興奮狀態,在他們興高采烈玩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現這些物體敲敲打打后發出的聲音各不相同,我順勢提出疑問:“自然界中為什么會各種各樣的不同的聲音?”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將學生引入到對新知識的探究中。(此環節安排在3分鐘左右。)
(二)探究操作,玩中求知。
教師作為探究活動的設計者,最重要的是要更新觀念,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繼續玩,當然這種玩不是一種盲目的玩,玩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探究的過程,教師要當好探究活動的促進者和指導者。這時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小活動:
活動一:
猜聲音游戲:找一名同學蒙住眼睛,由其他同學分別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對這位同學說一句話,讓這個同學猜是誰發出的聲音?
用準備好的一段混合了各種聲音的音像資料(邊點圖片邊出示鳥鳴、笑聲、讀書聲、汽車聲、泉水叮咚聲、琴聲、歌聲……)讓學生來猜猜大自然中的聲音。這樣一來,學生馬上就能初步感受到各種物體發出的聲音都是不一樣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音色的不同。雖然音色這個概念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但此時就好理解了。
理解之后,為了讓學生有進一步的親身體會,我讓他們自行設計物體的發聲實驗。看誰能利用有限物體發出更多的聲音。通過實驗,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們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了“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我馬上總結:每種物體的聲音有都自己的特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音色。音色不同,聲音就不同。
聲音的不同除了與發聲體的音色有關之外,還與聲音的強弱高低有關。為了讓學生發現聲音的這些特性。我又準備了針對性的活動‘
活動二:
1、放一段相同的音樂,但兩次播放時,音量一大一小。聽完之后向學生提問:你們發現了什么?學生此時馬上會發現音樂都是相同的,但是通過改變音量的大小,所以相同的音樂便有了區別。在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之后,我放手讓他們用身邊的同一種物體發出這樣大小不同的聲音,并請學生上臺演示。(課件)順勢引出結論:音量不同,聲音就不同。
2、為了鞏固和驗證這個結論,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我問學生,我們怎樣通過外力來改變聲音的大小,使發音物體發出大小不同的聲音呢?我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有一個學生沒有通過任何的實驗器材的幫助,直接走到我的身邊,用大小不同的聲音叫我了一聲“老師”;我馬上給予了鼓勵。學生自行總結出:用力的大小決定聲音的大小。
活動三:
聲音的不同,除了音色和音量這兩個因素之外,還與音調的高低也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弄清楚這個知識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我用兩種不同的音調唱了一句歌(??)緊接著我向學生提出了我的問題:剛才從老師的歌聲中你聽到了什么?學生紛紛發言,說我的聲音一高一低,如同兩個人發出的聲音。于是我讓學生自己試著用聲音進行改變音調的測試。并通過敲擊大小不同的木魚,吹排簫,撥粗細、長短、松緊各不相同的橡皮筋,總結出物體在什么情況下會發出高音,什么情況下會發出低音。總結過后,得出結論:音調不同,聲音就不同(出示板書)
就這樣,學生一邊玩一邊體驗一邊討論。“玩”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思索的狀態,并從關心玩的過程發展到注意玩的結果。在“學玩結合”中,學生以多種感官的參與、豐富的體驗形成了初步的概念,在總結時,讓學生把自己的體驗和感受盡情地表達和演示出來,教師再根據學生的體驗情況查漏補缺,幫助建立科學的概念。此環節根據學生的認知程度安排在15分鐘左右。
(三)整理鞏固,玩中求證。
科學必經得起反復的推敲和驗證,概念形成后為了進一步驗證和鞏固概念,我又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自己任選實驗材料或通過拍拍手、跺跺腳等各種方式自告奮勇走上講臺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怎樣可以表現出聲音的強弱,怎樣可以表現出聲調的高低。這樣設計既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大膽展現自我的機會,同時又為學生科學創造力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和實踐機會,使創造教育扎根于課堂。此環節安排在10分鐘左右。
(四)辨別賞析,升華認識。
在學生對聲音的音色、音量、音調有了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向學生進行噪音危害人體健康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為了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延伸到具體的行為上,我還設計了這樣一個小情景:同學們正在聚精會神的聽老師講課,在這陡然安靜的瞬間,一個同學的鉛筆盒及書本嘩啦一聲摔到了地上。(當然這是我提前設計并布置好的)在這強烈的反差下,學生必然深有感觸。于是捉住時機馬上提問:你愿意聽這種不和諧的聲音嗎?你生活的周圍還有哪些聲音是噪音?我們怎樣才能杜絕噪聲?
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就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了自己的行為,如:有的同學說在父母親午休的時候,不能打擾他們;有的同學說在電影院等公共場所,不能大聲的喧嘩,以免影響他人;等等。這樣設計非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會有更直接的體會,我無需過多的說教,就能夠達到良好的現實教育目的。這一環節安排在10分鐘左右。
在課程的最后,播放一曲“歌聲與微笑”,讓學生隨著樂曲齊聲歌唱,在這美好的樂曲聲中,在這美好的心情中結束全課
小學的《科學》科目,是一門涵蓋了物理知識,化學知識,地理知識等眾多知識的學科。做為一名科學教師,我還將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不斷的探尋和求索。我想,我的教學設計肯定還有很多不足之外,請大家多多指教。在此,我也感謝各位給了我們這樣一個交流的平臺。謝謝!
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文件操作》,我準備從教學背景、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來闡述。
一、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文件操作》是江蘇省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第21課的內容。本課文是建立在掌握查找文件基礎上的,對“畫圖”過程中保存的文件進行整理,刪除多余、無用的文件,對好的作品進行備份,整理磁盤等操作,同時在操作中學會多選、復制、移動和刪除文件,是一節實踐性很強的課。這些文件操作技能是學生使用電腦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因此,本課在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教學對象分析。
在學習此課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文件夾、文件的類型,會對文件進行一些簡單操作如單選文件、查找文件等,在畫圖中也熟練地掌握了菜單命令的使用,這些都為學習這節課奠定了基礎。有個別學生對電腦的操作比較熟練,在課上總能較快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將這些學生分散到各個小組,為小組互助提供了可能。
3、教學環境分析。
學生機中預先復制本課所需的文件和文件夾,教師機發布“文件操作自助學習軟件”,軟件中提供了一些文件操作的動態演示畫面,不是每個學生都需要,僅給部分學生提供參考和幫助。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本人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知識目標:學會選定、復制、移動、刪除文件的方法;理解復制文件和移動文件的區別;初步認識回收站。
2、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遷移、類推的能力;培養學生通過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況,對多樣化的操作進行選擇,使不同個性的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處理習慣和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道德品質。
4、教學重點:文件操作技能的掌握。
5、教學難點:理解并掌握“移動文件”、“復制文件”的操作技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記憶方法。
因為課堂教學是動態開放的過程,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在師與生、生與生、師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新的教學資源,我將考思將其作為本堂課即定目標的拓展。如某些學生會使用拉框的方式選定多個文件等書本沒有介紹的方法,我將其定位為本課的生成性目標之一。
三、設計思路。
1、主動任務驅動法的應用。
任務驅動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是最為廣大師生所理解、接受和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但任務驅動教學法也存在著各種缺陷和不足,在本堂課中,我一改以往教師提出任務的做法,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同伴與老師的協助下,共同提出任務,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以及知識的脈絡,既培養了學生了創新能力又提升了信息素養。
2、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搭建學生知識的腳手架。
文件操作是學生使用電腦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但初次接觸,在掌握上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件操作的步驟,形成一套有效的記憶方法、突破教學難點是本節課著重應該解決的問題。因此,本課擬結合生活中與文件操作相類似的現象,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文件操作的步驟,溝通信息技術與生活的聯系,優化課堂教學
3、教學方法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采用教師演示、自主探究、知識遷移、小組互助等多種學習方法和手段,力求使學生憑借自己的主動學習、生成學習,親身經歷學習的全過程,在學習方法上能夠有所領悟,觸類旁通。
下面就結合教學過程具體談談我是如何理解和開展課堂教學的。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產生共鳴。
課始,我設計了一個小朋友奔奔求助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中,奔奔向同學們講述著他所遇到的麻煩,在E盤上,他建了一個屬于他自己的文件夾,他想把他畫的所有的畫都存在這個文件夾中,但由于他的粗心,將文件全都存在了“我的文檔”里,現在想把這些文件轉移到他的文件夾中,同時想把文件清理一下。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情境,很多電腦初學者保存文件的時候,都會發生這樣情況,因為系統默認的保存路徑就是“我的文檔”。奔奔的問題,就是大多數學生所遇到并想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這樣的情境,有利于學生產生共鳴,為授新課創造最佳的課堂氣氛和環境,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處于精神振奮狀態,為學生順利接受新知識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一個非常卡通化的人物,一個有趣的名字都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任務驅動,明確目標。
根據奔奔的想法,師生共同明確任務。(課件出示)
(三)探索新知,完成任務。
1、解決問題一。
師生共同分析第一個任務,我結合生活中移動物體的現象,可以比較夸張地做出抓取物體的姿勢,使學生明白在移動物體之前必須要抓住物體,從而理解移動文件之前也要先選定文件,非常自然地引出選定文件。
(1)選定文件。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會單選文件,但老師提出要同時選定5個文件,學生在嘗試選擇的過程中,發現鼠標一次只能選定一個文件,這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產生了沖突,求知的欲望被極大的提升了起來,
選定多個文件雖不是教學重點,但也是這堂課順利進行的基礎,因此用CTRL配合鼠標操作采用教師演示法,學習效率比較高,且掌握扎實,而用shift選定多個文件則讓學生根據書本的提示自行掌握即可,最后兩種方法加以比較,指出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
(2)移動文件。
移動文件的操作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生搬硬套操作步驟,學生往往因為不理解而使過程僵化。所以,這里的關鍵是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從宏觀上理清脈絡,把握方法。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江教授在華東師范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說:大千世界,凡生動之法,只當神往心摹,融會貫通,方可通透明白。為此,我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出發,制作了兩個文件夾,形狀、顏色與電腦中的文件夾一模一樣,放在黑板的不同位置,并在其中一個文件夾中放入一幅圖畫,然后指名學生上臺把圖畫從一個文件夾移動到另一個文件夾,學生通過對生活現象的直觀回顧,把這種經驗自然地遷移到電腦操作中來,便對移動文件的操作過程有了深刻的感悟,在此基礎上,把由生活現象總結出的步驟轉化為電腦操作步驟,演示菜單命令法,并適時貼出板書,此時學習移動文件的方法,學生進行操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新課程標準強調方法的多樣化,于是,在這一環節中,我還鼓勵學生去探索其他方法——從其他地方去尋找“剪切”和“粘貼”命令,將“我的文檔”中的 “abc”文本文件移動到奔奔的文件夾中。通過對多種方法的探究,一方面開拓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不同程度地發展。
這一環節中的兩次操作,我都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幫助,讓學生在互動中對知識的學習過程有一個選擇、整合的過程,尤其是讓學習較差的學生目睹他人的思考方法和學習策略,培養信息技術的意識和品質
2、解決問題二——復制文件。
這里,我首先通過提出下列問題:你在生活中,聽說過或看到過復制的現象嗎?所以要完成這個任務,是不是也像剛才那樣將文件剪切下來再粘貼過去呢?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交流讓學生明白復制文件的含義,并結合教師非常形象的口頭描述,讓學生很容易看出復制文件與移動文件的區別。
接下來進一步提問:既然不是將文件剪切下來再粘貼過去,那應該怎么辦?從移動文件的方法中你能探索出哪些復制文件的方法呢?遷移的思想再一次得以運用,因為復制文件的操作步驟與移動文件基本一樣,所以不需演示,學生便能自己完成。
3、解決問題三——刪除文件。
有了移動和復制文件為基礎,刪除文件這一任務便可以設計得更為開放。因此,我讓學生以自己完成為主,可以借助書本84—85頁的內容,也可以利用老師提供的小錦囊,當然,如果有困難,可以向老師或其他同學請教。
學生的學習中有自己的思維特點,我創設的這樣一個開放過程,是尊重學生多樣的獨立思考方式,并給予每一個學生獨立運用知識思考和創造的機會,同時又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為他們的提供多種“腳手架”——書本、錦囊、同學或老師。以此讓學生得到相應的發展。
在這里,我還帶領學生認識了回收站,了解其作用,了解清空回收站、還原文件等操作,從而讓課堂內容更為完整與豐滿。
(四)全課總結 拓展延伸。
我是通過這樣幾個問題讓學生對本堂課的知識進行回顧與自我檢驗的:今天這節課,我們在幫奔奔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到了哪些文件操作的本領呢?你對你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前段時間同學們也在電腦里存放了很多文件,你也會像奔奔一樣去整理它們嗎?這里其實包含了三個層次:層次一,對知識的梳理;層次二,對自己學習狀況的反思;層次三,對靈活運用能力的綜合檢驗。層層遞進,與教學目標交相輝映,關注學生信息技術的綜合素養,讓學生構建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成長體系。
說課稿 篇4
《爸爸的花兒落了》本課出自新課程標準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這個單元是關于成長的主題,單元目標是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有的講述自己從孩童游戲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有的則是以童話的形式,告訴人們在成長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努力追求。《爸爸的花兒落了》是從小說《城南舊事》中節選的,小說展示的基本上是自己在父親及周圍大人的教育和影響下不斷長大的生活故事。課文重點寫的是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的情感,寫得深沉、含而不露。
小說的主人公雖然是小英子。但節選部分主要是寫主人公的爸爸對她嚴中有愛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時她的人生體驗,顯然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顯的很重要。本文的難點在于文章沒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瀕死,寫得很含蓄,但文中處處有伏筆。
一、目標分析:
1、新課標目標的確立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來考慮。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 知識與能力 識記、理解本課的生字詞,理解標題的含義,了解作者插敘的寫法,提高朗讀的質量,掌握朗讀的技巧。
※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分出哪些寫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又是怎么引出的,從而弄清全文脈絡,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 情感價值觀 體會本文父親對“我”嚴格要求的意圖,并從“我”的成長中得到啟示。
2、學情分析:新課標指出“能復述敘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并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結合本課情節波瀾起伏、情感動人的特點。新課標指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本課中貫穿自主互助的教學方法;新課標還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調動學生情感,所以必須加強朗讀教學。
3、教法學法:我在這課的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用誦讀法、討論法來把握文本,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1). 用講故事的方法,說說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故事。
2)、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從漫談“父愛”引入,然后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哪些寫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
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掌握生字詞,課堂中通過朗讀進一步鞏固。對于小說通過尋找線索從而梳理作品的結構非常有效,本文用“愛花,是爸爸的秉性”作為線索竄聯全文。通過本文學習,使學生把握分析小說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初步遷移到課外。
二、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前播放《父親》“世上只有媽媽好”,是啊,人生在世,我們夸耀最多的母愛,最不能忘懷的是母親,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親唱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同樣值得我們夸贊。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學生默讀課文,圈劃字詞,明確故事情節,感知文章內容。期間播放《送別》的曲子。
設計說明:這個環節注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使學生對文本有個完整的印象,為下文的學習打基礎。
(三)互助學習,合作探究:
討論題目:
a文中爸爸是怎樣一個人?
b作者回憶了哪些事情?
c“花兒”在文中起說明作用?
讓學生或三人或兩人一組,討論交流以上題目,然后全班交流。
學生可能回答爸爸喜愛花的較多,也可能是個嚴厲的人,也可能答是很有愛心的人。在引導學生交流完第一個題目后,過渡到第二個題目:文中的父親你們羨慕嗎?有這樣的父親是幸福的,其實我們都有一位非常愛我們的父親,我們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發現,那作者是如何發現并表達的呢?
學生能找出哪是現實的,哪是回憶的。回答出回憶的事情有:
去醫院探病 六年前遲到挨打 爸爸愛花 創練匯款 滿院落花
然后結合學生寫作,指導寫作技巧。
關于花兒在文中的作用這點,讓學生找出文中寫花兒的地方,討論明確花兒的線索作用,進一步結合題目理解。
設計說明:新課程提倡合作探究,這個環節充分體現這一點。
(四)朗讀體味:
指導同學們重點讀爸爸逼我上學以及畢業典禮我急忙回家兩部分,再次播放《送別》曲子,
通過朗讀體會文中的感情。
設計說明:本環節主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感情中活動,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思考,調動學生情感。
(五)體驗反思
進一步提問:你有沒有類似賴在床上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六)拓展延伸
世上只有媽媽好。但今天的文中讓我們重新認識了父親,感受了那深沉的愛,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設計說明:布置這篇小作文的目的是,為了語文教學中把讀落實到寫上,為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效果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對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會有不同的觀點,所以在知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的時候,要從具體事情的敘述中,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中去感知,不能管中窺豹。對題目的理解學生也會有疑惑,因此,老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插敘和伏筆的巧妙運用,理解其獨特的表達效果,體會父親嚴中有愛的深情,并從作者的成長中得到其實,讓他們能更深刻的認識生活、體味生活、理解親情。
說課稿 篇5
說課課題為《哪一款手機資費套餐更合適》。本節課為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一節綜合實踐課,我將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來設計本節課的教學。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過程、說反思五個方面談談對本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一節綜合實踐課,七年級下學期學生學習了變量之間的關系,本學期又學習了一次函數的圖像,表達式的確定及應用,學生已初步具有概括函數關系的能力的基礎上的一次延伸與拓展。經過七年級的綜合實踐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較豐富的課題研究經驗,因此,在學生現有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我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整合,使拓展內容更貼近生活,但是,在復雜的生活情境中建立一次函數模型并用它解決實際問題對學生仍是一個挑戰。
《哪一款手機資費套餐更合適》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其研究的結果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學生做一些調查采訪,收集話費套餐形式和內容;同伴之間合作交流討論分析各種影響話費的因素,并確定主要因素,進而抽象出數學模型,解決問題。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既是對學生有關一次函數知識的一次考察,也是對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次鍛煉,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本節課的學習為今后學習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實際問題奠定了基礎,也體現了新課標對綜合與實踐部分的考察要求。
1.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新課標對綜合實踐部分考察的要求我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2.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調查收集數據,分析出各種影響因素,確定主要的影響因素。
(2)會將實際問題(手機資費套餐)抽象為一次函數的問題。
3.過程與方法目標:
(1)經歷從實際問題(手機資費套餐)中抽象出一次函數模型,體會數學建模的過程。經歷主動尋找一次函數的生活背景等活動,感受一次函數的廣泛應用,增強應用意識,豐富數學活動經驗,提高建模意識和建模能力。
(2)感受一次函數中k,b的意義,深化對一次函數的認識。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問題解決能力,在師生,生生交流活動中學會與人合作,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
5.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從手機資費套餐問題中抽象出一次函數模型,建立一次函數,感受一次函數中k,b的意義。
教學難點:從手機資費套餐問題中抽象出一次函數模型,建立一次函數。
突破本節課重難點的.關鍵是課前學生調查父母的話費情況,并咨詢移動公司營業員相關套餐資費,讓學生從實際情境出發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影響話費主要因素,以此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說教學方法
我所帶的班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好奇心強,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本節課的內容和課標對綜合實踐的要求,我先采用調查問卷形式讓學生調查自己父母親的話費詳單,分析影響父母親話費的主要因素。其次還采取調查采訪方式讓學生就近選擇營業廳實地采訪。在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課堂上將學生分成8個小組,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方式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抽象數學問題,建立函數模型,從而突破難點。
三、說學法
根據我所帶班級學生的特點,學生喜歡動手實踐,渴望與他人交流,合作探究。所以本節課采用以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教師引導為主導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我為本節課設計了七個環節,分別是“課前準備,導入新課,分析探究,鞏固提升,拓展延伸,總結收獲,布置作業”。
1.課前準備:
(1)了解手機資費的相關術語及手機資費套餐的種類。
(2)收集數據:以你爸爸或媽媽的手機為樣本,調查連續三個月來手機通話時間的情況。(下面為樣本表格)
設計目的:通過學生課前調查采訪,了解有關話費套餐種類讓學生現處于真實情境中,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
2.導入新課
你們的父母都用手機嗎?那你們的父母申請的是哪項業務?是移動、聯通還是電信?是動感地帶還是神州行?
設計目的:通過問題引入套餐類型,讓學生了解移動公司提供的各類套餐,并分析影響話費的主要因素是什幺。
3.分析探究
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下列任務:
(1)圍繞所要研究的函數關系,確定具體三種套餐下相應的函數表達式;
(2)解釋所得的函數表達式中“k” 、“b”的實際意義;
根據你家的實際情況,選擇哪種套餐較合算?
設計目的:先確定主要因素,并判斷主要因素與話費之間的數量關系。引導學生突破難點抽象出一次函數模型。
如果手機的使用以通話為主,故忽略掉流量使用情況進行研究;
設通話時間為x分鐘,通話費用為y元,則: A套餐:
設計目的:小組合作列出函數關系式,講實際問題轉化成一次函數關系式,通過分析關系式突破難點。
設計目的:由于學生沒有學過分段函數圖像的畫法。教師利用數學軟件在同一坐標系中畫出三個函數的圖像,引導學生由圖像得出結論,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這樣學生很容易掌握如何根據通話時間選擇套餐,以此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小鳥和牽牛花》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選學課文,文本內容比較簡單,主要講述了小鳥和它的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學生一讀就能懂。在開學的時候,我已經引導學生進行了自學,大部分孩子對故事內容已經非常熟悉,所以當我得知自己要上這篇課文時,心中是擔心而害怕的。但后來針對文本的特點和學生認知的實際情況,我經過仔細斟酌,還是確定了以下幾條教學目標。
二、說目標
1、通過重組教材,挖掘和創造課文空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通過說、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說話寫話能力。
3、通過朗讀感悟和想象體驗,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三、說教學設計及教學感悟。
1、著眼課文空白處,培養學生想象力。
這是本堂課我最感到自豪的一點,因為能夠獨立的處理教材是一個教師水平的體現,任教四年來,雖然在一直在不停地學習,但直至近來才真正理會“教材不過是模本”,“教材要為我所用”的含義,嘗試著對教材通過不同形式的挖掘和處理,以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在教學之前,我對文本進行了反復地研讀,發現文本本身有七個自然段,將近靠五百多個字,對學生來說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點,如果不進行取舍顯然在一節課的時間里,我肯定無法進行任何有效地語言訓練。考慮到與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如進行大膽地取舍,選擇幾個重點段進行扎扎實實地語言訓練。所以,我在設計的時候,選用了符合我教學目標的第一、二、五、六,四個自然段著重展開教學。同時為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我還在反復地比較中,確定了幾處比較有效的課文空白點,促進學生的想象,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如: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學中,我抓住文本空白,引導學生想象小鳥會與好朋友做哪些有趣的游戲,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小鳥沒有生病之前,與伙伴們幸福愉快的生活,為下文能更好地體驗小鳥的孤獨和伙伴之間深切的友誼做好了鋪墊。在第二段的教學中,我又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展開想象,暢談自己生病時的感受和想法,由此遷移到小鳥的感受,為指導朗讀奠定了情感基礎。而最成功的一處想象,是我挖去了文本的兩個自然段,特意創設的。首先我從文本引發:“小鳥那么痛苦,如果你是它其中的一位好朋友,會想出哪些好辦法來安慰它?”讓學生將自己作為故事的一個人物展開想象,在學生盡情暢談的基礎上,來學習文本中的“牽牛花”一節,在體會牽牛花的堅持不懈和甘為朋友付出一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的朗讀,讓孩子將想象和仿寫相結合,這是本堂課最出彩的亮點。
2、抓住重點段、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牽牛花”一段是本文的重點段,體會牽牛花的精神是本課很重要的一個教學目標。可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牽牛花精神的體會總是不夠到位,于是,我就利用自己的范讀,讓學生在我的讀中去感受,這一招果真很效果,學生思維馬上就跟上來了,可是我覺得這還不夠,于是讓學生說說“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了牽牛花的這種堅持不懈”,通過引導學生找重點詞句、學著牽牛花做動作、讓學生想象“牽牛花就象你現在一樣頭也酸了,背也痛了,她當時會想些什么呢?”的方法,讓孩子多維的感知牽牛花的精神,這樣他們的朗讀才會有真情實感,他們模仿寫作的東西才會更有血有肉。
四、說遺憾
一堂課下來,總會留下各種遺憾,我的課也不利外:
1、課時安排比較緊張,許多孩子的習作沒寫完就下課了,放到后一節課,從連貫的情感上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破壞吧!
2、在引導學生做動作的過程來看,雖然意圖是讓孩子感受牽牛花的艱辛,但操作過程中,孩子們爆發出來的笑聲,成了本堂課最不和諧的音符。
說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圖、學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從而受到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教育,陶冶愛美情趣。
2、學習通過比較,概括事物特點的方法,并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觀察、想象、理解、表達能力。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點。
2、指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方法:
1、本課的教學思路是:先整體后部分再整體,也就是先“整體感知,直奔中心”,接著“部分深究,逐層滲透”,最后“再現整體,深化中心”。
2、教給學生“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的方法以及抓關鍵詞學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結合的方法。第二節的教學由教師“扶”,第三節“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要充分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喜歡旅游,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領略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國廣西的一座美麗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覽勝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游客前往參觀旅游。為什么呢?因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稱。
二、引導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錄像片,配以課文朗讀,欣賞圖片,圖文進行整體感知,然后讓學生談感受。
三、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
找出來讀一讀,導入學習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們和作者一起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
四、觀賞漓江的水(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錄像中的漓江水
問:漓江的水與別處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波濤洶涌的大海,以幫助學生理解“波瀾壯闊”;展示風光旖旎的西湖,以幫助學生理解“水平如鏡”。)
2.歸納漓江水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漓江水的三個特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的。
(特點之一“靜”。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靜”。)
(特點之二“清”。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點之三“綠”。課文用“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綠”和“純”。翡翠:綠色的硬玉,有光澤。無瑕:沒有斑點,非常純凈。)
3.體會最后一句。
4.練習朗讀,讀出漓江水的靜、清、綠,讀出對漓江水的喜愛之。情。
注意指導讀好“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
五、觀賞桂林的山(學習第三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錄像中桂林的山
問: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幫助學生理解“峰巒雄偉”“紅葉似火”。)
2.歸納桂林山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體現桂林山特點的三個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這些特點的。
(特點之一“奇”。課文從兩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從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教師還可補充介紹,有的像背著娃娃的婦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羅漢……使學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目不暇接。)
(特點之二“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郁郁蔥蔥,色彩明麗。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
(特點之三“險”。課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峰兀立:即高峰聳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
3.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重點指導讀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
六、我們觀賞了漓江的水,觀賞了桂林的山,總的有什么感覺?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學習第四自然段)
1.看圖,啟發學生把山、水聯系起來讀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2)理解“畫卷”“連綿不斷的畫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3.練習朗讀第四自然段讀出蕩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七、作業
1.朗讀課文 2.識記生字
八、板書設計:
xx
說課稿 篇8
我說課的內容是板報設計。我準備從教材分析、學法指導、教學方法和教學程序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內容、地位、作用
本節課是設計制作課。主要是對板報設計內容作一個全面的總結,使學生對板報設計的基礎知識作全面的了解。板報設計也是一門設計藝術,與我們以前學的平面設計相比,實用性更強。它要求以簡潔明了的圖形、文字,強烈的視覺刺激效果,給每位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課以大量的黑板報版面設計范例為主線、輔以生動的講解,使學生從板報應用與審美雙重功能中,感受美術的社會價值,從而進一步提高進行審美創造的愿望。
2、 教學目標
根據我校班級板報設計現狀,本著使學生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為:
(1)了解板報的構成要素以及設計的功能
(2)感受板報設計的藝術美
(3)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創造思維能力
3、 教學重點和難點
因為板報的強烈實用性,確定本課的重點是板報的構成要素。它對學生初步觀察分析黑板報有重要意義,由于學生繪畫水平不同和觀察生活的感受不同,如何有機地運用板報的構成要素,設計一幅好的板報,必須注意版面的布局,所以把難度定為如何指導學生根據版面布局的要求進行創意設計。
通過以上課型分析,才能使全體學生達到教學目標,我準備用下列學法指導。
二、學法指導
板報是實用性很強的設計藝術,需要全面的知識技能和創造思維,要想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設計出板報是一件很難的事,因此本課利用大量實例,使學生沿著以分析范圖為主的思路前提下,啟發學生發展創造思維。在課堂中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穿插打出學生都熟悉的我校各班級板報照片,增加了直觀性。
三、教學方法
依據本課的性質及學生,我主要采取“啟發——引導法”,以實例為線索,充分動用教具,不斷采用欣賞、啟發、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實例的引導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每個學生都能參加到動腦的積極思維中,真正做到面向全體,運用投影、掛圖的現場演示,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并提問不同的學生,這樣多法并用,即培養了他們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
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都全方位的滲透到教學程序中去。
四、 教學程序
本節課教學由導入、新授、巡回指導、小結四個環節組成。
1、導入
上課以后,我先向學生詢問這次黑板報是哪些同學出的,讓他們自己說出本班黑板報設計的優缺點,然后出示印有各種板報圖例的范作,引起學生興趣,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觀點去分析、歸類,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我再具體分析一種板報,得出板報的功用:宣傳表達某一主題活動的一種設計形式。從而引出新課《板報設計》。
2、講授新課
(1)讓學生掌握板報的基本構成要素
結合上課班級黑板報圖例講授板報的構成要素:圖案和文字。
請同學分析圖案的大小、作用;文字的大小、作用。得出圖案分兩種:刊頭圖案、小插圖,及兩種圖案的作用。
1)插圖:包括刊頭畫、小插圖。刊頭畫必須與刊頭相吻合,為各插圖的主畫面,起烘托主題的作用。刊頭畫在整個版面的圖案中是最大的一個,必須放在突出、醒目的部位。小插圖只是起到點綴、裝飾、豐富版面的作用。
再請學生分析文字的大小、作用。
2)文字:得出文字分三種:刊名文字、標題文字、正文文字。
刊名:刊名的文字在整個板報版面中字體一般最大,刊名和刊頭圖案組成刊頭,是整個板報設計的主題、靈魂。
標題:字體一般比刊名小,
正文:比標題字體小。在版面設計時,為了節省時間,一般用橫線或豎線代替。
提示學生內容莊嚴的應用黑體、或方正字體,內容活潑的應用小楷體、變字體。
3)花邊:其實,也是圖案的一種。與插圖不同的是它不僅有修飾作用,還有起分割版面的作用。花邊運用應根據版面需要來定,以簡潔為好,顏色不宜過跳。
(2)版面的布局與要求
板報設計是設計的一個種類,提醒學生要想設計一幅好的黑板報,必須要版面設計美觀、大方,可以舉例讓學生討論,然后教師總結好的板報設計要做到:
1) 版面分割不要太多,一般為3~6塊
2)版面與版面間的分割不要太單一或太過于對稱,
3)版面要有適當地穿插、大小等變化
4)注意整個版面的均衡(舉正反例)
5)插圖與花邊要穿插合體、美觀
6)內容文字要切合主題
2、作業要求
(1)展示制作黑板報過程。以教師親手制作的黑板報為范例向學生講授介紹制作過程:
A:確定制作板報的大小
B:畫出大體輪廓及每塊分割比例
C:進行細部的加工,修飾花邊或填充插圖。
D:填充文字及插圖、花邊顏色
(2)學生作業
讓學生從下發的圖案中有機選擇各類插圖、花邊等,然后按照黑板報設計的構成要素及布局要求創作設計一幅學習園地為主題的黑板報。(教師巡回指導)
3、課堂小結
總結課堂所學的內容,并對學生作業做簡單評述。
本課的時間安排:導入3分鐘,講授20分鐘,小結2分鐘,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說課稿范文匯總8篇】相關文章:
《冰花》說課稿范文01-15
體育說課稿大全體育說課稿范文11-11
關于數軸說課稿范文02-22
初二政治說課稿范文01-17
初二物理說課稿范文01-17
關于學會感恩說課稿范文11-19
大班美術活動說課稿范文02-14
大班語言領域說課稿范文02-07
人教版《搭石》說課稿范文12-22
勾股定理說課稿范文7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