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說課稿

時間:2021-05-03 11:03:25 說課稿 我要投稿

【熱門】說課稿范文合集九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認真擬定說課稿,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熱門】說課稿范文合集九篇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李漁的《芙蕖》(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五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

  《芙蕖》是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專題荷中的一篇課文,本文具體地說明芙蕖屬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種種優點,從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兩個方面闡述了它的種植之利甚大。作者并對自己不能辟半畝方塘種植芙蕖而感到遺憾,抒發了他酷愛芙蕖的感情。

  第二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教學目標為:

  (1)理解課文內容,并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的立意特點,對課文主要內容能初步成誦。

  (3)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提高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是理解作品內容及作者的思想。

  教學難點是在分析文章立意中升華教學主體的認識

  二、說學生

  初中學生的注意力難較長時間的集中,對文言文的學習有點無味,甚至反感和恐懼,故要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去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消除反感、恐懼的心理。再加上這之前已經學習過幾篇文言文,對文言文的字、詞、句都有了一定的積累,對文言文的分析已經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師的點拔啟發下,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課文。

  三、教法、針對初二 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及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準備采用傳統的誦讀與現代多媒體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目的是在誦讀的基礎上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說學法

  本文是一篇以說明為主的小品文,通過對芙蕖的分項說明,告訴人們芙蕖的種種可人之處,說明種植之利,并借此表達作者對芙蕖的眷戀。學習這篇文章,首先要做好文言實詞、虛詞等基礎知識的積累,文中不少句子對仗工整、用字精當,建議背誦默寫;其次,要分析、了解文章寫作內容和寫作特點,文章層次清晰,條理分明;以芙蕖的“可人”為線索按照芙蕖的生長時序,由“荷錢出水”起,至“霜中敗葉”止,由芙蕖可供觀賞的外在美,寫到芙蕖可備實用的內在美,使芙蕖“形、神、靈”三者的美渾然一體。在分項說明時,做到重點突出,祥略得當,祥寫“可鼻、”“可口”“可用”。這樣安排是從作者表達主旨的需要出發的,作者推重的是芙蕖的關上審美價值,而觀賞價值又主要體現在“可目”上,因為就“可鼻”而言,芙蕖較之“群笆”并無特別優越之處。再次,還要對文章語言進行品味,本文語言明白曉暢,通俗簡潔,駢散結合,句式多變,善用修辭,生動形象。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

  1、課文導入及題解

  本文是一篇介紹芙蕖的文藝性的說明文。芙蕖,即荷花,又名蓮花、芙蓉。作者從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四個方面說明了芙蕖的觀賞價值和使用價值。

  2、作者介紹

  李漁(1611-約1680),字笠翁,又字謫凡。原籍浙江蘭溪,生于江蘇如皋,晚年居杭州西湖。明末清初戲曲理論家、作家。《閑情偶寄》(后改名《笠翁偶集》)是我國第一部從舞臺藝術的角度來探討戲劇理論的專著。《笠翁偶集》諸篇,屬于明清筆記小品一類的文章。這類文章不拘俗套,不避俚語,文字清新活潑,與一般古文的風格不同。本文節選自《笠翁偶集》“種植部”。它以說明為主,兼用描寫、議論、抒情,體現了李漁創作的獨特風格。

  3、整體感知課文——閱讀課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句。

  4、整體把握課文

  A、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B、弄清本文的主旨和材料,并列出第二段及全文的結構提綱。

  第二段:

  5、全文說明順序

  A、本文圍繞“芙蕖之可人”的主旨選擇了“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個方面的材料依次介紹,其順序能否調換?

  不能。因為這種安排與人們接觸、認識芙蕖時,先觀其花、聞其香,再嘗其果、用其葉的一般順序相一致,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

  B、本文在說明芙蕖“可目”時,采用的是什么順序?

  從“花之未開”到“菡萏成花”,再到“花之既謝”,按時間順序依次介紹。

  6、重點研讀

  A、本文的說明重點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材料?

  說明重點:芙蕖的“可目”。

  原因:課文介紹了芙蕖的觀賞價值、使用價值。但作者推廣的主要是其觀賞價值。觀賞價值又主要體現在“可目”上。而且作者對“可目”更有獨特的體驗,從“花之未開”說到“花之既謝”,寫出一般人不易覺察之處,體現了較高的立意。

  B、作為一篇說明文,本文除了使用說明以外,還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表達方式:兼用描寫、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介紹芙蕖的生態特征采用了描寫,以突出其“可目”;介紹芙蕖的價值功用,采用了議論,以突出其“種植之利”。在說明中又帶著感情,表現了作者對芙蕖的酷愛和推崇。

  好 處:使文章顯得清新活潑,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7、本文語言的主要特色:

  ①、通俗形象,活潑新鮮,富有情趣。

  第一. 作者在詞語運用,由通常的“可人”“可口”等說法,仿造出“可目”“可鼻”。這些詞語,排列整齊,眉目清晰,具有美感。

  第二. 整散結合,雜入口語,自然流利,姿態橫生。整散結合,如課文末段。雜入口語,如“一時一刻”“分內之事”等。

  ②、遣詞造句,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的主觀感受。

  主要表現為擬人手法的運用。如“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用一“為”字,寫荷葉似知人意。又如,一時“菡萏成花”,“此則在花為分內之事,在人為應得之資”,這是寫花與人的感情交流,下文的“可告無罪于主人矣”,更是直接寫荷花的心境,由此表現出人對花的喜愛之深。

  8、課文小結:

  本文是一篇介紹芙蕖知識的說明文。作者從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四個方面說明了芙蕖的觀賞價值和使用價值,寫出了芙蕖的“可人”之處。在介紹的過程中,作者也用抒情的筆調寫出了自己對芙蕖的情有獨鐘,這種感情在字里行間不時流露出來,從而表達了自己的主觀感受和體驗。

  9、作業布置

  ①熟讀課文。

  ②完成《習題冊》中的練習。

  ③預習《芙蕖》。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伶官傳序》。我說課的內容共有五個部分,分別是:說教材學情,說教學的重點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作業設計。

  先說教材學情。《伶官傳序》為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一篇,屬論說類體裁,文章層次分明、說理嚴密透徹,作者通過對后唐莊宗由盛到衰經過的講述,總結了國君治國理政的教訓,這些教訓同時也是為人處事的格言,至今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這對于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期的高中生來說,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所以,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并感悟這些道理,并讓其成為學生價值觀的一部分,是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點。這既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也是幫助學生樹德的過程。

  再說學情。經過必修階段五冊教材的系統學習,絕大部分學生已具備了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學生學習文言文時關注最多的還是字詞句方面的知識,很少去挖掘其中的思想文化內涵,這方面教師須積極加以引導。

  基于以上對教材與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第一,引導學生真正理解“滿招損,謙得益”“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名言警句的深刻內涵;第二,明確這些名言警句的時代意義。

  下面說教學重難點。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分析探究理解文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內涵;教學難點是怎樣真正去踐行這些為人處世的哲理。

  下面我要說的就是教學設計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即教學過程。一節成功的課,導入部分很關鍵,它是帶領學生快速走進文本的一把鑰匙。其實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對文中的名言警句,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等已經倒背如流了,因此,在導入設計上可以就地取材,這不僅不呆板,相反還能激發學生關注課文的興趣,由此順理成章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名言警句背后的故事上,隨后教師順勢板書《伶官傳序》。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明確把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列為語文素養的重要一項內容。有鑒于此,在分析探究環節,我采用了“逆向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如下:作者的感觸因何而發?

  作者的觀點有說服力嗎?為什么?(詳細的事件經過,由盛到衰的巨大落差)總結教訓的目的是什么?這樣,學生就能一步步發現抽象道理背后是血與淚的真實慘痛教訓。在此基礎上,教師趁熱打鐵,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探討生活中如何有效踐行這些人生哲理。

  最后是作業設計

  思考,你認為后唐的滅亡的主要是因為莊宗寵幸伶官嗎?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無一不被這夕陽的美所打動而留下了千古佳句。夕陽也許在李商隱地眼中是頹廢的美,但在這篇文質兼美的《夕陽真美》一文中,卻是充滿活力,有著與眾不同之美。我們帶著低年級孩子走進文本,讓孩子感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感。特別是二、三、四自然段重點描繪了夕陽西下時天地間壯麗富有變化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幅多彩多姿而令人神往的夕陽美景圖。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年段特點和實際水平,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考慮,我設置了以下教學目標:

  ⑴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一個偏旁,通過聯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⑵通過反復朗讀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習默讀。

  ⑶緊扣文中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夕陽的美,培養學生欣賞美的健康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3、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的描寫,在美的意境中將語言文字內化為孩子的語言,指導孩子熟讀成誦。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培養學生欣賞美的健康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說學情

  這篇課文通過語言文字向我們展現了太陽落山時的美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低年級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對語言的品悟能力還很欠缺,如何帶領孩子由直觀的畫面走進抽象的,蘊含想象力的文字,發展語文學習能力呢?基于學生的發展立場,在教學時應運用多媒體等手段,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他們投入到本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學習語言文字,發展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說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使用就是為了促進目標的達成,關鍵是語言能力的發展,從有效教學的角度出發,我采用以識促讀、寓識于讀,合作學習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深化學生的閱讀感受,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四、說教學流程

  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如何上好課才是關鍵。下面我來說說我的教學思路:

  (一)創設情境,欣賞美

  “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溶于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語言文字更是如此。一上課,我便在黑板上板書“夕陽”二字,并提問:看到這兩個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畫面?孩子調動原來的知識結構進行一個文字的表達。根據學生的想象我進行這樣的總結:聽了你們的描述,我不禁要說“夕陽真美”,隨即出示課題。引導學生朗讀課題。這么美得夕陽你想不想去看看呢?此時出示夕陽的圖片,讓孩子初步欣賞夕陽的美景后再讀課題。

  【這樣的設計不僅調動了孩子已有的知識積累,還通過畫面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提高了孩子對文本的探索欲,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文本,觸碰美

  1、第一個層次的讀:自主學習,教活詞語

  導入新課后,孩子們帶著濃厚的興趣自由讀文。我鼓勵孩子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難讀的詞句多讀幾遍。夕陽真美 說課稿 相關內容:2.蠶姑娘教案蘇教版語文第三冊 18 青松《畫家和牧童》教學案例山行 教案啄木鳥和大樹《精彩的馬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19、藍色的樹葉(教案)《晚上的“太陽”》教學實錄查看更多>>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

  在檢查學生讀詞語的過程中,我是這樣設計的,讀生字組成的詞語,采用指名讀,開火讀,小組內合作讀等多種形式,讀的過程中相機正音。在讀詞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本課生字中韻母“an、ang”多次出現,如:傍、芒、藍、燦……指導孩子讀好這些生字,對這類讀音進行鞏固。

  讀完后進行提問:“這些詞語中還有哪些是你不理解的?”【這個環節讓學生通過讀讀議議對部分詞語進行理解,也為下一課培養學生對夕陽各個階段的觀察與感受作好鋪墊】

  對一些重點詞語的理解我采用的是放在課文里隨文理解,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如:“連綿起伏”的山是什么樣的山?我在黑板上板書簡筆畫,并告訴孩子這樣有高有低的山就叫連綿起伏。這樣設計,即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豐富了孩子的想象力,進而更好地體會夕陽的壯麗。再如“壯麗”這個詞什么意思?我便出示圖片,“看,太陽快落山了,它的余暉染紅了天空、云朵,它好像給群山披上了紅色的披風,這山既雄偉,又美麗。這就叫‘壯麗’。”【有些詞語是可以“言傳”的,但也有很多的詞語只能“意會”,在教學這兩個抽象的詞語時,“意會”的方法要比“言傳”的效果更佳。如何意會呢?要從實際出發,因詞而異。這里我借助圖畫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重視觀察、聯想、想象等多種能力的培養。】

  2、第二個層次的讀:品讀美文,整體感知

  掃清了攔路虎,孩子再次讀文,會更多地關注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老師再進行有目的的指導,促進孩子對文本的感知。此時指名分小節朗讀課文,檢查孩子的讀書情況,相機正音。然后出示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孩子進行觀察“你在圖中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根據孩子的回答進行總結:“其實這幅畫的情景就是我們這篇文章所描寫的內容。【新課標中指出:“在閱讀教學時可以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巧妙的讓孩子對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行初步感知。】

  3、第三個層次的讀:聚焦重點,理清文脈

  每個孩子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是不一樣的,在孩子了解課文大意后,再給孩子走進文本的空間,讓他們讀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并和同桌交流喜歡的原因。在反饋交流時,我將重點指導“把身邊的云染成了黃色、紅色、紫色”頓號的讀法,以及怎樣讀好“它輕輕地走向西山的背后,把燦爛的霞光留在遙遠的天邊”這句長句子。另外在孩子讀書的過程中,我也對2、3、4三個自然段進行簡筆畫板書,將夕陽“西斜、下沉、落山”的過程通過圖畫和文字呈現出來,在教學過程中,孩子也自然明白了這三個自然段就是太陽落山的過程,也是文章的重點。為后面精讀課文做好鋪墊。

  (三)精讀文本,感受美

  有了對文本的初步感知,孩子對文章情感已有了一定的積淀。此時師生一同走進課文的2、3、4自然段,進一步品詞析句,感受語言文字所帶給我們的美感。在精讀文本時,我放手讓孩子讀,讀出他們的獨特體驗,再進行全班交流。

  多次與文本對話后,我們便會發現文章的2、3、4自然段中出現了很多描寫顏色的詞語,這便是文字的色彩美,我們可以通過色彩美讓學生感受到夕陽的美。例如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夕陽真美 說課稿 相關內容:2.蠶姑娘教案蘇教版語文第三冊 18 青松《畫家和牧童》教學案例山行 教案啄木鳥和大樹《精彩的馬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19、藍色的樹葉(教案)《晚上的“太陽”》教學實錄查看更多>>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

  1、同學們,太陽把身邊的云朵染成了哪些顏色?

  2、只有這三種顏色嗎?你從哪知道的?(讓學生領悟省略號的作用)

  3、除了黃色、紅色、紫色,還會有那些顏色呢?

  4、還有這么多顏色,你能用一個詞語把這么多顏色都說進去嗎?

  5、(出示圖片)是呀!這么多美麗的顏色,讓我們怎能不說:夕陽真美!你能美美地把這句話讀一讀嗎?

  6、這么美的語言,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出示課件,填空背誦。

  【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讓孩子在想象說話中拓展和積累了詞語,訓練了語言文字的能力,還讓孩子通過畫面在品讀中真切感悟到“夕陽真美”】

  文中除了色彩美,我們也不難發現文本傳遞給我們的是太陽落山時的一種動態美,“西斜、收起、披著、下沉、漲紅、染成、走向、留在”這些動詞讓語言文字變得生動起來。我們還可以通過這些動詞引導學生感悟夕陽的活力。例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1、連綿起伏的西山,披著夕陽的余暉就像穿上了一件漂亮的衣服,此時的你想對西山說點什么嗎?

  2、是的,多么壯麗的夕陽西斜圖呀。(出示圖片)誰來向我介紹一下呀?指名讀。

  3、讓我們一起走進深藍的天空,走進披著余暉的西山吧!齊讀。

  4、聽著你們的讀書聲,我不禁想要感嘆“夕陽真美啊!”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孩子體會“披著”這一動詞讓文章變得更生動,再通過畫面的欣賞和情感的解讀再一次體會夕陽的美。】

  太陽落山的畫面在孩子的腦海里一次次定格,語言文字一次次品讀,這樣一個教學過程也讓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感悟到“夕陽真美”。

  (四)拓展閱讀,遷移美

  在充分朗讀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的閱讀材料,本節課可以向學生拓展一些描寫夕陽的詩句,讓孩子從精辟的詩句中,優美的意境中再一次感受“夕陽真美啊!”

  五、說識字寫字

  識字寫字是低年段教學的重點,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注意漢字的間架結構。“壯、沉、漲、燦、慢、伏”幾個生字都是左右結構的字,寫的時候要注意左窄右寬。“藍、芒、余”都是上下結構,寫時要注意上窄下寬。重點指導“壯”字,這個字里含有一個新學的偏旁叫做“將字旁”,要教學生正確書寫,筆順是點、提、豎,右邊是“士”,不要寫成“土”。

  六、說板書

  夕陽真美

  西斜

  下沉

  落山

  這樣圖文結合的板書既讓孩子理清了文章內容也感受到太陽下山時的美。

  七、說目標的檢測

  1、識字寫字在以識促讀、寓識于讀的方法和寫字的練習中已經能夠達成。

  2、我通過出示填空的方式來檢查孩子的背誦情況。

  如:太陽慢慢地( )。它圓圓的臉( ),把身邊的云( )……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

  這節課是第七冊小學數學教材第五單元中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了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而展開的。

  教材通過實際活動、具體推算,說明1公頃的面積有多大,得出1公頃的具體觀念,再聯系實際進行單位換算的練習 。接著,教材說明計算大面積的土地用平方千米作單位 ,1平方千米土地有多大,然后讓學生推想1平方千米土地有多少公頃,進而引出土地面積單位間的換算關系,得出進率。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間的進率,能進行土地面積單位間的換算,會運用進率解決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通過網上自學,使學生學會自我探究學習,掌握利用網絡學習知識、了解更多信息的方法,學會網上學習的方式。

  (3)、情感目標:

  利用網絡資源的豐富性,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防沙造林的環保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A、 掌握公頃、平方米、平方千米這三者之間的進率關系。

  B、 讓學生通過網絡學習有所收獲。

  (2)、難點:

  使學生建立起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概念,具有空間觀念 。

  讓學生學會利用網絡學習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

  教具學具:

  利用Frontpage20xx制作的“土地面積單位”網頁站點和相關網站鏈接。

  二、說教法學法

  1、引路指導法

  教師不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也不是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點燃的火炬,教師應是火種。因此,在這節課中教師主要起到指點引路的作用,在適當的時候,點撥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進入不同的學習板塊。

  2、自我探究法

  讓學生利用網頁上提供的資料、信息,自我探究學習,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并推導出結論,獲得新知。

  3、交流溝通法

  讓學生把自己從網上學到的知識互相交流,把收獲與體會互相溝通,充分發表不同的見解,展示自己獨特的才華,互相幫助,互相啟迪,互相促進,發揮群體作用,提高交往溝通的能力,共同提高。

  三、說教學過程

  課前讓學生瀏覽學習目標,明確這節課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和要求,使網上學習具有目的性。

  (一)、評改日記,導入新課

  這個環節先創設讓學生做“小小評改員”的情境,激起學生評改數學日記的興趣,與語文學科相聯系,說明日記的病因是“不夠具體”,然后在學生朗讀的同時,教師適時提出問題:“到底什么叫做面積?面積單位有哪三種?……”引導學生修改日記,同時復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這部分內容。

  最后,讓學生回答了日記末尾的三個問題:“平方米是最大的面積單位嗎?有沒有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積單位?測量我們市、我們省甚至我們國家還用平方米嗎?”從而導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更大的面積單位------土地面積單位。”

  (二)、瀏覽自學,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主要引導學生利用網絡瀏覽自學新知,并總結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學生自學“公頃”這部分內容,這張網頁上設計了讓學生根據敘述的內容推出公頃與平方米的進率,填寫在方框里,同時設有“智慧老人”進行幫助。

  然后讓學生互相交流匯報自學成果,并結合一百米賽跑想象1公頃的大小,接著通過聯系身邊的例子,確實理解1公頃的大小,建立1公頃的空間觀念。

  2、“世界之最”這個環節,既是鞏固練習,讓學生運用剛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又讓學生增長了課外知識,了解了兩個世界之最,滲透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3、接著,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一個問題障礙:出示了一個以平方米為單位的很大的數,讓學生迅速地讀出。當學生遇到了困難時,教師引導:原來它表示的是我國領土的面積,即使把它化成公頃仍不好讀寫,怎么辦呢?從而引出更大的土地面積單位“平方千米”。

  在學生瀏覽自學“平方千米”時,教師在網頁上設計了自學推導出“平方千米與公頃的進率”這樣的思考題,要求學生寫出推導過程,這一設計提前滲透了“證明推理”的數學思想,同時讓學生自己推導出的進率,他們會記憶深刻、掌握牢固。

  4、鞏固練習“做一做”采用動態HTML的做法,單擊選擇答案:單擊正確的答案會突出顯示,單擊錯誤的,答案將消失。這樣,使練習題具有趣味性,學生練得開心、玩得高興,既鞏固了新知、訓練了思維,又獲得了成功的快樂。

  (三)、練兵闖關,綜合練習

  “練兵場”里有三項任務,分別通過敵人三個難易不同的崗哨,可由易到難進入,可自由選擇,也可直接向最難的崗哨3挑戰。

  其實,練兵場就是讓學生進行綜合練習的地方,通過讓學生“練兵、闖崗哨”這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使他們樂意接受任務、接受挑戰,積極地投身到完成任務的活動中去。同時,三種難易不同、層層深入題目的設計,也為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練習(即:分層練習)創造了條件,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務,產生成就感。

  (四)、資源豐富,拓展深化

  資源庫里有著豐富的知識信息,供學生瀏覽拓展視野。如:“你知道嗎”介紹了古代的土地面積單位,“大開眼界”介紹了許多外國的土地面積單位。還有許多的相關網站,例如:國家測繪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中國土地網等網站,讓學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所沒有的知識,例如:測繪知識、土地測量、世界地球日、全國土地日、土地資源等,受到“環境保護、防沙造林、善待地球、善待自己”的思想教育,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如果單靠死板的課本,這點是很難做到的。

  (五)、互相溝通,架起心橋

  “溝通橋”這個板塊,我是運用了“討論組”制作的網頁,讓學生通過網絡就“這節課的收獲與體會”公開交流與討論,也可以寫出自己最想說的話和最真的感受,每個同學都可以在網上看到自己與別人的發言,真正實現了人機交互、每個學生之間的交流、師生之間的溝通,讓學生們交流了知識、思想和情感,同時也讓教師了解到了這節課的成功與失敗之處, 有助于今后的教學。

  (六)、實踐園地,布置作業

  這其實是向學生布置作業的環節。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并以測量報告的形式整理上交,這有助于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懂得:學習知識就是為了運用。

  四、總結

  這節課利用網絡輔助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精致的網頁與豐富的資源使學生大開眼界、興奮不已,直到下課仍興猶未盡,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各個環節銜接較為自然,學生收獲很多,知識掌握情況較好。

  但是,由于服務器和下面機器運轉速度慢,部分學生的機器未能正常工作,導致學習效果下降。

  另外,如能在“公頃”這部分內容中添加一個對比“公頃與平方米進率”的FLASH動畫,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效果會更好!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萬以內整數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掌握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使學生理解并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可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基礎。

  二、學情分析

  小學生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飛躍,學生在生活中聽說過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們并不理解其意義。分數的產生是從等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兒童生活里已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以分數來表述。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與態度: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學難點:使學生在頭腦中建構起幾分之一的表象。

  五、教法與學法

  本課教學從教師的教來看,要做到設情引趣,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從學生的學來看,要注重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注重同桌互學、小組研討、集體交流。整個教學過程著眼于一個“探”字,貫穿一個“疑”字,突出一個“動”字。

  六、教學過程

  《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于這點,我從以下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㈠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思維始于疑問,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是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點。因此我結合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一上課我激趣問道:“有4個桃子,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得到幾個呢?你能用掌聲表示嗎?”學生興趣盎然的拍手兩次。我繼續問道:“有2個桃子平均分給2小朋友,每人又得到幾個呢?”學生均能用響亮的掌聲回答。接著,我故作為難狀地說:“有1個桃子,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得到幾個呢?”這時學生不能用完整的掌聲回答,孩子們面面相覷。有的不由自主地說“半個”,我不失時機的說“對,是半個“,半個該怎樣表示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一個新朋友――分數。從而巧妙地引出課題——《分數的初步認識》。

  這一環節為學生創設了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現實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㈡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

  1、認識1/2。

  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把一個桃子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得到一半的基礎上,我提出問題:“生活中的物體都能找到它的一半嗎?”然后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各種紙片,折出它們的一半,并說說是怎么折的。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同學們認真地折著、說著,個個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接著,請學生上臺演示匯報。有的學生說:“我將圓形對折,一份就是這個圓的一半。”有的說:“我將長方形對折,一份就是這個長方形的一半。”還有的說:“我把長方形這樣對折,一份也是它的一半。”對于同學們的種種折法和語言表述,我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這時我揭示課前的疑問:把一個桃子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桃子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接下來指導分數的寫法、讀法,并讓同桌相互交流,寫一寫,讀一讀,引導學生對二分之一的概念進行完整的表述。

  這一環節是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大膽放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落實了新理念。

  2、認識1/4。

  在學生初步理解1/2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能折出一張紙的1/2,還能折出它的幾分之一呢?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的會說:我能折出這張紙的1/3;還有的說我能折出它的1/4,我相機總結:像1/3、1/4這樣的數都是分數。

  接下來,分小組合作學習,拿出準備的正方形紙,折出它的1/4,并涂上顏色,看哪組折法多?我也參與到學生中與他們共同探討、共同交流。然后小組展示成果。

  這一環節的設計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人人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一起分享學習成果。又通過展示作品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體現個性的良好時機,使學生的觀察、思考及語言表達能力得以發展。

  3、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分數知識的基礎上,來比較分數的大小已不再是難事。我出示情境圖:快看,小猴子和小豬在一次分吃西瓜的時候,它們都想吃得最多,小猴子想:“我要吃這個西瓜的1/2,小豬心想:“我肚皮大,吃得多,要吃這個西瓜的1/4才行。”它們倆誰吃得多?為什么?有的學生會毫不猶豫地說:“小猴吃得多,因為小猴平均切2份的那1份要比小豬平均切4份的那一份大。”我滿腔熱情地鼓勵這個孩子:“你真了不起!”接著,我又把問題推向更深層:“這其中到底有什么奧秘呢?看誰能從這些圓中發現規律?”這一挑戰性的問題即刻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問題展開小組討論、再匯報交流,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把同樣大小的物體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分的份數越多,那一份就越小;分的份數越少,那一份就越大。

  這一環節通過圖文并茂的生動故事,使學生在直觀圖形的引導下,感到分數也有大小,點燃了學生的探索火花,使學生在活動中主動的獲取知識。

  ㈢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我設計了五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練習

  1、看圖寫分數

  2、判斷圖形中的陰影部分是不是1/2。

  3、看圖比較每組數的大小。

  我設計這三個練習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會讀、會寫、會比較幾分之一的分數,鞏固本課所學基本知識點。

  4、結合生活實際用分數說一句話。

  設計此練習是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5、折一折:用一根繩子,反復對折,得出分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這是一道趣味性、開放性的練習。新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設計此練習避免了少部分學生“吃不飽”的現象,有效的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㈣質疑反饋,總結評價。

  學習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覺的自己學的怎么樣?有什么地方值得表揚或需要改進呢?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會說,我知道了分數也是一個數;我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分數;還有的會說我這節課學的很開心等等。

  這樣做,對整節課的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將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提高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

  七、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板書突出教學的重、難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節課我的板書設計條理清楚、重點突出、簡潔明了,與課堂教學的小結相呼應。

  本節課我最大的體驗是:學習內容貼近了學生生活,學習材料便于學生操作,學習活動過程始終關注著學生的情感和態度,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活。

說課稿 篇6

  開場白: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質量》。

  首先介紹一下說課程序: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質量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它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又與能量密切相連。學習好質量的概念和天平的使用,為深入學習密度奠定堅實基礎。教材從日常生活中引出質量概念和單位,并聯系生活測量物體的質量,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教材把“質量是物體的屬性”的探究安排在質量的概念后,通過交流與討論來完成探究過程。這樣學生很難理解這一結論的真正含義,而且探究過程也不充分。我把它調整到初步學會使用天平后完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實驗探究,既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又鞏固天平的使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生活中物體的重量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我所教初二、一班的學生已經歷了一年多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初步具備小組合作的習慣,這對教學是有利的。但對物體與物質的概念常常混淆,單位換算的習慣還未養成,實驗探究能力較差,劃片招生后的學生又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所以我們的教學設計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必須在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及知識形成過程的前提下,開展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小組自主合作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學習活動。

  根據學生實際,本節內容安排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完成質量概念和質量單位、會初步使用天平測物體的質量、實驗探究“質量是物體的屬性”;第二課時安排在實驗室分組實驗“用天平測固體和液體的質量”,既可鞏固天平的使用,又可為密度概念的引入做好鋪墊。

  第一課時教學的基本思路:課前通過生活調查和自主學習,初步知道質量概念和單位,課中通過鞏固練習加深對質量的單位換算和估測物體的質量。天平的使用過程讓學生先學后做,邊思考邊操作,從中摸索到天平使用的規律性的東西,并通過多媒體進行放大展示。“質量是物體的屬性”的實驗探究中,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領悟探究方法,感受克服困難后解決問題的喜悅。

  三、教學目標

  據以上分析和課程標準制定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和單位,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

  2、通過閱讀天平使用說明書,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3、在天平的操作中總結規律,熟悉使用方法,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4、經歷實驗探究過程,領悟探究的基本方法,體會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后的喜悅。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質量的概念和單位,天平的使用規則。

  難點:利用天平測量質量,探究“質量是物體的屬性”。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和學法總是有機聯系的,教師的教法起主導作用,學生的學法起主體作用。

  本節課的教法主要有:提問發現法、多媒體演示法、實驗演示法、反饋練習法。

  本節課的學法主要有:自主學習法、觀察比較法、發現探究和合作交流。

  六、教學過程

  (一)觀看視頻,導入新課

  首先我利用媒體演示法播放“神舟九號”成功發射的視頻。

  接著出示“神舟九號”的一些數據,并提出下列問題,神舟飛船的什么是8082 kg?引入課題質量(教師板書)。這樣設計目的是:①把航天科技的最新信息引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增強愛國情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②創設問題情境引出課題。

  (二)聯系實際,鞏固練習

  為了鞏固學生的預習成果,接著針對學生的實情我設計了兩道鞏固練習題。這樣設計的目的是:①是利用反饋練習法反饋學生掌握程度 ②是聯系生活實際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增強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中估計物體質量問題的意識。 (到這里完成知識目標1)

  (三)自主合作,天平使用

  接著引導性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工具測量質量?這樣設問目的是:①從學生熟悉的身邊事物入手,從而激發學生主動的學習熱情,②自然過渡,引出天平。

  接著讓學生有步驟的自主學習托盤天平的結構和使用方法

  第一步:學生自學天平閱讀托盤天平的使用說明書,對照實物熟悉天平的結構;小組內一個同學指托盤天平的結構,另一個同學說出名稱,看誰說的準確,相互鼓勵;在小組內討論天平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每小組選一位代表準備發言。

  這樣設計目的是,滲透自主學習理念,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以生生互動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加深學生對天平結構的認識,初步知道天平使用方法。

  第二步:交流展示 暴露問題。采用舉手搶答的方式抽幾個組的代表發言,對講得好的小組加分鼓勵。選出一個優秀小組的代表上講臺展示天平的使用,其他同學指出操作的不對之處。利用實物展示臺把學生的操作過程放大投放在大屏幕上。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展示提倡多暴露、多展示、多反饋,學生在相互糾錯的過程加深天平的使用。利用多媒體技術放大展示,形象直觀,學生印象深刻。通過交流展示后,學生初步總結出天平使用的方法。

  第三步:小組內編順口溜比賽,記憶天平的使用,看哪個組編得既全面又順口。對勇于在全班進行交流展示的小組進行加分鼓勵。

  設計意圖: 新課程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學生在編順口溜比賽的活動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理解了天平的使用。當學生有接近20分鐘的有意注意時,學生可能有點疲倦,這時恰當地讓學生轉為無意注意,使學生適當的放松,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益。

  第四步:親身體驗,操作實踐。測出一塊橡皮泥的質量,看哪個小組既快又規范地測出質量。評出幾個優秀小組加分鼓勵。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每位學生動手,提高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為探究“質量是物體的屬性”埋下伏筆。 (到此完成知識目標2和3)

  (四)分工合作,實驗探究

  接著提出探究問題:改變物體的形狀、空間位置、物態,物體的質量會改變嗎?按照提出問題—猜想—分工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論證的探究思路進行探究。學生設計“冰化成水后質量是否會改變”的實驗方案可能不周全,這時教師也要予以鼓勵,并加以引導優化實驗方案。

  這樣設計目的是:充分的利用小組合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小組集體的智慧設計實驗方案。 把探究問題分解為3個小問題分工完成,降低了探究的難度,便于學生探究。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過程,領悟實驗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讓學生在探究中體會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后的喜悅。

  (到此完成過程目標4 )

  (五)課堂測評,反饋練習

  接著我設計了下列4個練習。這樣設計目的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知識的目的是應用于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六)課堂小結:

  接著我設計了我反思環節,反思是學生學習結果的自我反饋,不是簡單復述一節課的內容,而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將收獲與大家分享,在交流中變成了全班同學的共同財富。

  (七)作業布置: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了的展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請多多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社會》二年級上冊《我是家中小主人》中的《學會承擔家庭責任》。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人要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幾點正 是責任感。”在家庭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對于孩子今后的成長有重要意義,可以讓孩子在學校中有責任心,可以讓孩子在工作環境中有責任心,可以讓孩子在今后組 建家庭中有責任心。我們班的孩子以獨生子女居多,他們已經習慣了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甚至認為是應該的。我在我班中作過調查:65%的家長包攬了許多本應該孩子去想、去做、去負責的事情,59%的學生不愿主動為父母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更有73%的學生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家庭責任感。這鮮活的教材,為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提供正確的指引。

  二、說教學目標

  課 程標準強調: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 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課程要對兒童的生活進行引 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學必須回到兒童生活,實踐并提升生活這一理念。二年級的學生,讓他們通過一節課就能鮮明地認識到家庭責 任人的含義,從此主動承擔家庭責任,這是較難的。因此,我去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道每個成員在家庭中的不同的角色和各自承擔的責任。

  2、學會理解、體諒和關心父母,能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庭責任。

  三、說教學重難點與教學策略

  由于學生對于父母為他們做事認為是理所當然,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為此我確立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明白,小學生在家庭應該承擔哪些責任。”

  二年級的孩子對于家庭責任感這一含義還是十分模糊的,為了讓學生明白作為價的一份子有義務,有權利去承擔家庭的責任,我確立了:“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家庭責任?為什么要有家庭責任感。”為教學難點,

  基于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為了突破以上的重、難點,本節課的教學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兒童的生活進行教學,并以提高兒童的生活能力為依據。因此,我采用體驗感悟教學策略。

  四、說教學過程

  課 程標準指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義演、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 得到的體驗和道德認知。”惟有通過對生活實踐所謂體驗和感悟來實現構建,才是道德教育更為有效的途徑。本著這樣的教育理念,在實施過程中,我預設了4個教學環節1、故事導入,引發思考。2、聯系生活,體驗情感。3、說心里話,觸動心靈。4、付諸行動,深化體驗。

  一)、故事導入,引發思考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第一環節“故事導入,引發思考”,我以《小約翰的賬單》這個富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故事展開營造氛圍,激起孩子們的興趣。隨著故事的不斷深入,特別是當我講到:小約翰打開紙條,發現這是媽媽給他的賬單,上面寫著:懷胎10月免費,喂奶水免費,出水痘時照顧他免費,教育她免費,買襯衫、鞋子和玩具免費,一日三餐免費,漂亮的房子免費,約翰一共付給媽媽:0美元。孩子們都沉默不語,有的還低下了頭。我相信這個故事讓他們的內心震撼了,也開始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

  二)、聯系生活,體驗情感

  我立刻抓住這一契機,進入到第二個環節——聯系生活,體驗情感。我讓學生把課前調查的“父母一天工作生活調查”進行匯報。讓他們通過匯報交流清楚的了解父母的辛苦。陶行知先 生指出:“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可見,只有與生活緊密聯系才能使學生感受深刻。正由于讓他們調查父母一天的辛 勞這一活動作鋪墊,在“我當家”這個角色體驗中,我讓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去體驗摘蔥、洗鞋子、入棉被、疊衣服等家務勞動。通過嘗試探索,角色游戲等感性 方式,讓學生處在一定的情境中經歷事情,有所體驗,有所感悟,使學生獲得內心認可的道德知識,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孩子們體會到做父母是多么不容易。我讓 他們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孩子是歷歷在目,聲聲是情。然后,在《天亮了》的歌聲中,我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父母的形象,并作了如下深情的旁白:

  孩子們,你們看到了嗎?

  媽媽的眼角又多了幾絲皺紋,馬氏為你的學習擔心而增添的`吧?

  你們看見了嗎?

  爸爸的雙鬢又多了幾絲白發,那是為這個家長期操勞而增添的吧?

  你們看見了嗎?媽媽的手好像又粗糙了一些,那是為讓我們的家更舒適而留下的吧?

  你們看見了嗎?

  爸爸的腰好像又晚了一點,那是為了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好些而累的吧?

  孩子,你們懂得爸爸媽媽的心嗎?你們理解爸爸媽媽的辛勞嗎?

  三)、說心里話,觸動心靈

  在這扣擊心靈的話語中,我感受到學生強烈的情感沖動 ,這就水到渠成的進入第三個環節——說心里話,觸動心靈

  就讓我們敞開心扉,說說自己作為家庭的一份子應該承擔起那些責任吧?從而引出課題——學會承擔家庭責任。在學生說的過程中相機板書,生1:自己的事自己做。生2:把自己的學習搞好,不用父母操心。生3:要為家里分憂。課堂正朝著我預設中發展,但是課堂教學不是預設不變而是不斷生成的,有一個學生站起來低著頭說:“老師,我覺得我媽媽一點也不負責?”我當時愣了一下,輕輕走過去,摸著他的頭說:“孩子能告訴老 師為什么嗎?”學生回答說:“我媽總是罵我,考試考得不好罵得更厲害,可媽媽自己老是出去搓麻將,根本不管我的作業。”學生的回答讓我出乎意料,怎樣處理 這一難題呢?見很多同學舉手,我靈機一動,我說:“讓大家群策群力,為這位同學出主意,好不好?”有的說:“我想你可以和媽媽坐下來談心。”有的說:“你 首先要好好學習,讓馬媽媽相信你一直在努力。”有的說:“要不我們去你家一起勸勸你媽媽。”那位學生滿意地點點頭,同學們幫我化險為夷。

  四)、付諸行動,深化體驗

  學生的道德行為只有回到真實的生活中才能得到強化和鞏固。這節課雖然結束了,但我們承擔家庭責任的義務才正式開始。我與學生商定:我們開展一次“讓我為您分憂活動”好嗎?要求每位學生每天至少為父母或者長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事無巨細,貴在堅持。

  每人發放活動記錄表,以“一星”到“五星”不同等級標準來評價達成的請況,對活動情況進行檢測評價。

  五、課后反思:

  課 后,我再次回想著出乎我意外的“事件”,我這樣處理行得通嗎?如果我當時沒有及時抓住這一“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這又會怎樣呢?這讓我十分后怕。同時 也讓我好好的審視自我的課堂教學。深刻的體驗到教材的呈現于教案的設計都是靜態結果,而課堂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著偶然、隨機的因素,難 以完全按照教材的預設和教師的預設去進行。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是教人華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深處.”教師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而不是自己設計的教案

  這 節課給我最大的啟示是教師應從:“一切來源于孩子的生活,在回歸于孩子的生活”這一理念出發,珍視“童心世界”這一最重要的課程資源,通過學生的生活實際 來生成、調整話題,根據其真實體驗和反饋,來引導他們思考、討論、交流,共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升道德認知,整個課堂在有彈性的預設下“動態生成”、精 彩紛呈。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時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相關知識,并且在第一課時認識了四邊形的特性的基礎上教學的。關于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小學階段分兩段編寫,本單元是第一次出現,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第二次將在第二學段出現,要求學生理解:兩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因此,我把本課時定位為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本課時的內容教材分兩個層次編排,第一層次,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性,通過推拉門和做一個小實驗讓學生感悟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第二層次,認識平行四邊形,通過圍一圍、說一說、畫一畫、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根據教材特點,我制定學習目標如下:

  1、結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動讓學生感悟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

  2、.讓學生通過直觀的操作活動,初步建立平行四邊形的表象。學.會在方格紙上畫平行四邊形。

  3、.進一步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推理、合作、探索的能力。

  4、.通過多種活動,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會在方格紙上畫平行四邊形,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性。

  教學難點: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和特性。

  二、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為了讓每個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學得有個性。我力求在本課中體現以下兩點:

  1、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數學的抽象乃屬于操作性的,它的發生、發展要經過連續不斷的、一系列的階段,而最初的來源又是十分具體的行為,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我注重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認識平行四邊形,發現其特征。創設觀察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獲得新舊知識的鏈接;自己動手圍一圍、畫一畫、剪一剪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知平行四邊形的一些特征;說一說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圖形,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養成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讓學生盡情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滿足,是本課教學的主旨。富有活動性的教學,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2、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索的天地。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改變傳統的“傳授——接受”模式為“探索——發現”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學習中很多知識都盡量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學習,去感悟。“為什么推拉門要做成平行四邊形的網格狀?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的呢?”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自主探索,進而認識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怎樣讓平行四邊形變穩定呢?”讓學生想辦法試一試,通過一個接一個的探索活動,讓孩子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真正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索的天地。

  三、說學習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本學段的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讓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環境。所以我先出示《我們的校園》主題圖:你能從這里找出哪些四邊形?復習四邊形的特征。接著引導學生觀察推拉門上的四邊形:你們認識這樣的四邊形嗎?引入平行四邊形的學習。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

  2、合作探究,發現新知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直觀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后,第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圍繞“為什么推拉門可以伸縮”展開討論,進而借助用硬紙條訂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分小組動手操作和實踐,在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礎上,感悟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并且在讓學生舉例說一說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起來自然、親切、真實有趣。第二環節,我提出問題:什么樣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呢?在釘子板上圍圍看,這樣就能很直觀很清楚的發現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特征,初步建立平行四邊形的表象。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在哪兒見過這樣的圖形?引導學生回憶身邊的例子,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緊接著,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一個平行四邊形。驗證特征,加深理解。最后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動手活動:你會剪一個平行四邊形嗎?通過動手、動腦、互相交流,不但可以進一步建立平行四邊形的表象,而且能幫助理解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聯系,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反饋練習,鞏固新知

  (1)基本練習:畫一畫

  課本39頁第2題:要求在方格紙上畫一個與原圖同樣的平行四邊形,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特征的認識。

  (2)鞏固練習: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

  課本40頁第4題,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3)提高練習:改一改

  課本39頁第3題:要求在判別是否是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把它們分別改成平行四邊形。

  (4)趣味練習:拼一拼

  讓學生用七巧板拼擺喜歡的圖形。這既可以幫助把握已學圖形的特點,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總結評價

  說一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今天這節課是第三模塊第二單元I didn’t play football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 學生對于一般過去時中be動詞的變化已經有所了解。本課圍繞一般現在式和一般過去式在生活中的使用,重點介紹了I usually do sth和I didn’t do sth以及第三人稱在這兩個句型中的應用,還有進一步練習規則動詞過去式加字母ed的讀音。

  二、說教法、學法

  1,隱性語法教學

  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要淡化語法教學,而這節課中一般過去時和一般現在時的語法知識比較多。在學習一種外語時,如果不了解該語言的內部規則,那將影響學生準確地運用該語言進行交流。即使在小學階段,孩子也需要一些語法知識幫助他們牢固地、正確地掌握語言。可是語法中過于枯燥的講解和機械重復的練習形式,容易使所學的語言形式與語言的使用語境、語言的意義脫節,不能很好地達成語法教學幫助提高學生語言的交際能力的最終目的,如何才能避免過于嚴肅機械的操練,既保持孩子學習英語的熱情,又讓孩子掌握課程所要求的“枯燥的”語法知識呢?

  我們應盡可能摒棄直接的、機械的練習,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各種生動活潑真實的情景來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知識,多提供機會讓孩子在有意義的和有趣的情景中練習和運用所學的語言。本課中我首先用時態的歌曲讓孩子們的身心回到課堂,然后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猜短語的游戲復習舊知并練習動詞短語。從學生熟悉的一般現在時的問話入手,過渡到一般過去時。導入今天的新內容,讓學生初步感知一般過去時。然后通過介紹Daming的上個周末這個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一般過去時。整節課貫穿上周每個人做過的事為主線的話題,學生有話可說,充滿興趣,能比較真實的運用所學的語言項目來交流。學生從語境中感知語言規律,從語境中學會技能,從語境中升華語言交際功能。

  本課還設計了各種各樣的活動,以活動促說,以活動促用,引導學生通過在活動中體驗參與來運用所學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例如,通過sing a song, 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使課堂增添了情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淡化了學習難度。Play a game猜短語的游戲,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活動,鞏固了今天所學的語言項目。 A bout you Sundays,調查了解其他人上星期天做過的事情,學生對他人的情況充滿好奇,這個活動緊扣本課主題內容,,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較真實的情景去使用語言,讓他們在玩樂中無意識地訓練了所學的語法,促使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聽力訓練

  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是英語素質教學的目標,而語言技能是交際能力的基礎。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方面。其中聽力的獨特功能對學生掌握、運用英語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聽是學生獲得語言信息及語言感受的最主要途徑,是提高其他技能的基礎,聽得正確,才能讀得準確、說得流利。學生具有良好的聽力理解力,才能更快、更多的獲得更準確的資訊。提高學生的聽力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做到的,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就要注重培養學生認真聽的良好習慣,例如,當一位同學談論完上個星期天做的事情后,立即問其他同學What did …do?來檢查他是否掌握語言,也督促學生上課認真傾聽他人發言。在課的結束,我安排了聽一段課文回答問題,一方面是可以了解學生對今天所學內容的理解掌握情況,另一方面也是為等會兒聽完后看圖用自己語言描述,從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作準備。

  一、基本情況:

  本次有三名老師參與競賽,一共三節課,為期一天,涵蓋了二、三、四個年級的內容。

  二、本次活動的優點

  1、教師的教學觀念在發生變化,教師能夠運用《英語課程標準》中新的教學理念進行授課。教學思想日漸統一,新理念意識不斷提高,能充分調動兒童的習得語言能力。也就是說,教師能從關注教開始轉向關注學,從關注自己開始轉向關注學生,實現了師生之間更加親切的交流和真實有效的互動,練習形式多樣,教法靈活多變,適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如盛山蕓、俞秀賢教師的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親切的語言,自始至終給人營造一種鮮活、祥和、靈動的課堂氛圍。

  2、總體來說,我校的小學英語教師素質較高,教師的語音、語調基本正確;教師的教學目的明確,大多數教師能夠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其中蔡延雄老師流利的英語口語,獨具匠心的環節設置,別有用心的把對話改編為圖與文字的結合再配以生動形象的動作表演使對話增加了趣味性,學生很快就能背出對話。這對學生的英語語言的學習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3.老師能緊密聯系教體局的有關文件精神并實施于教學中。盛老師老師的小組合作學習單詞是小組合作的體現又是引導自學的典范,蔡老師的小組合作、分層教學也進行的有條不紊。

  4.教學環節的設置基本符合規范的詞匯、會話教學模式。尤其是蔡老師的對聽能力的培養拓展延伸環節把課本的知識延伸到生活中,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學以致用。

  5、多數教師能夠創設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唱歌曲、把對話變成吟唱形式、做游戲等對學生進行及時的鼓勵,積極促進學生進行參與。其中俞老師的課堂顏色實驗,盛老師的大大聲、小小聲找單詞,蔡老師的猜詞游戲都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6、教師們在教學中都能注意語境的創設,教師都使用了課件,充分利用了電腦網絡的方便,挑選了精美的圖片,并制作了動畫,非常感人,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件制作非常有利于教材的處理;尤其是盛老師把CD-Rom的動畫作為課件體現了英語語言的實際運用效果。

  7.教師對于詞匯教學有了深層的研究。盛老師教授新單詞時間涉及到了構詞法并落實到了寫的環節,使基礎知識的落實有了保障。

  8.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潛力。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和喜悅,有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反映了兒童本身對于語言學習的興趣、自信、潛力和創造力。

  探討的地方:

  1.教學設計:根據各環節的目標設置不同的游戲,從而也體現其層次性、梯度性。但很多情況上許多老師的設計是同一目的,例如,對舊單詞的鞏固,設置不同游戲,但并沒有對單詞的運用等作延伸拓展,僅僅是在同一層面上的識記。

  2.表面鋪張的形式,內容卻不多。表面形式轟轟烈烈,其實所包含的內容少。這對于平時的教學而言并不適用。反映出教師在理論認識上還是有差距的。根據現代專家課程改革的精神,好的課、好的教學設計在于環節上的精,有層次,有梯度,有深度。

  3.教師對教材的深度把握不夠。扎實備課、研讀教材并不是一句話而已,需要我們教師身體力行。

  4.評價的激勵作用。我認為,評價并不一定要體現在物質上,還有語言上,利用豐富真實的情態,用多樣的語言,一樣可以起到激勵的作用。

  5.關注學生方面。只有認真傾聽學生才能真正構成學生與老師的交流,不僅僅是言語交流,還包括情感交流,也只有這樣的交流才是有效的。

  今后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幾點建議:

  1、教師要盡量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適當運用母語。

  2、只有對學生有課堂輸入,才有可能學生的輸出,永遠不要考慮沒有事先的輸入,學生會有精彩的輸出,除非學生眼睛有相當高的水平,不需要學習教材上的東西。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的原則。

  4、教師要研讀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廣度。

  5、教師在授課時交流要全方位,要面向全體學生。

  6、教學評價方面:在這次教學評優課中,教師們都非常注意教學評價的作用,但是,我們必須注意評價的實際目的和實際效果,不要流于形式,不要為了評價而評價。

  7、教師的課堂設計要體現低起點、高落點、快節奏、大密度、多變化的特點。

【【熱門】說課稿范文合集九篇】相關文章:

學校語文熱門說課稿11-03

小學語文熱門課程說課稿11-03

《冰花》說課稿范文01-15

《離騷》說課稿范文12-09

體育說課稿大全體育說課稿范文11-11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合集六篇07-09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合集九篇06-25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合集10篇05-16

關于數軸說課稿范文02-22

蘇軾水調歌頭說課稿范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