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數學說課稿小學

時間:2021-04-30 15:25:04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數學說課稿小學匯總9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小學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數學說課稿小學匯總9篇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1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七冊P1—3的例1、例2以及相關的課后練習題。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個級的所有計數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高一級數(萬級)的讀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數級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較大的數用個級來計數是不能滿足的,從而理解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

  二、說教法

  1、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采用觀察法和發現法,老師要適當地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從觀察中發現數的讀法原則,之所以采用這兩種教法,是針對學生以前在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懂得了個級數讀法而設置的,用原有的經驗和方法來解決本課的問題,應該是可行的。

  2、本課在提問方式上,應多用啟發式提問,首先讓學生質疑,然后讓學生經過自身的經驗尋找解決的方法。

  三、說學法

  根據我的學生情況,我認為本課的學法,應該是以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為主,學生通過觀察以及總結來解決問題,在這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不需要做太多的講解,只適時作適當的引導。為什么采用此種方法,主要是因為學生已經有了個級數讀法的經驗,移植到本課,用來解決本課問題是很自然的,大多數的學生是可以獨立完成的。

  四、說教學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內容步步逼進的特點,我認為本課教學應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設置問題,巧妙導入

  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先列舉一些比較的大的數,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較大的數,然后讓學生用口頭來描述,學生覺得用原來學的計數單位(個級)很難正確描述這些數據,從而引出新的課題,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導入新課內容。并板書:億以內數的讀法。

  (三)通過觀察,找出規律

  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用計數器演示,個級的各個數位,然后讓學生觀察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學生很快從中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知道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和千萬位,這時為了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可以通學習例1和例2的內容。

  學習例1,教師出示例題內容:470000、3080000、40500000.為了讓學生直觀地看出以上數所占的數位,可以用計數來幫助,把相應數位相互對齊。學生經過觀察可能發現其中的道理,以470000為例,4對應十萬位、7對應萬位、后面全部是0,學生很快讀出這個數,讀作47萬。用相似的方法來學習其它內容,學生會總結出這些數的讀法。

  (四)加深理解,巧設習題

  適量完課后的習題,以加深理解,鞏固新知。

  五、說板書

  例1

  470000讀作:四二七萬

  3080000讀作:三百零八萬

  40500000讀作:四千零五十萬

  例2

  24600讀作:二萬四千六百

  6407000讀作:六百四十萬七千

  10030040讀作:一千零三萬零四十

  板書簡潔,突出重點,列舉了億以內數的各種情況下的讀法,對學生對億以內數的讀法有很大的幫助。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2

  1. 課題

  填寫課題名稱(小學數學問題解決類課題)

  2.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學生學到了什么)認識、了解、掌握;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會/體會/初步了解了……技能;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習興趣;體會與生活密切相關;交流合作的意識;獨立思考的能力等等。

  3. 教學重點

  本章的知識點(宏觀的、具體的)

  4. 教學難點、易錯點

  5. 教學方法(一般從中選擇3個就可以了)

  (1) 討論法

  (2) 情景教學法

  (3) 問答法

  (4) 實驗法

  (5) 講授法

  6. 教學過程

  ⑴創設情景(植樹問題為例)

  通過植樹方式,直接引入最簡單植樹數量問題,進行講解。

  (2) 新課教學

  ①通過學生討論,講述第一種兩端都植樹的問題;

  ②通過上述的結論,來考慮一端植樹的問題;

  ③通過例題,講解環繞型植樹的問題,進行三種植樹問題的總結。

  (3) 鞏固練習

  ①練習一

  ②練習二

  (4) 課題總結

  采取師生互動的方式,來回顧我們今天學習的植樹問題,并提問學生回答每種植樹問題的計算方法,并 強調植樹問題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

  (5) 作業

  通過視頻展示/繪制卡片的方式給學生布置今天的作業內容。

  7. 板書

  (有標題、圖形、例題、專業術語)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教學內容及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并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的計算方法。

  2.正確計算“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

  3.經歷學具操作與討論的過程,獲得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的思維方法,并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4.體驗與同伴交流獲得成功的喜悅,初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是在“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算理和解答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基于對教材的理解,考慮到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做以下安排:

  1.遷移類推,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

  數學知識是密切聯系的,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在“談話引入發現問題”時,充分發揮示意圖的作用,以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為講授新課做好準備。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每個學生盡可能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在課堂上突出直觀教學和實際操作,設置學生操作、討論、試說、試算等活動,引導學生自己揭示算理,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有利于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并從中體會與同伴合作獲得成功的愉悅。

  3.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像力是創造的靈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將多媒體引進課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他們的想像力。例如,第4道練習題,教師只給出已知條件,讓學生探求結果的可能性。一題多問,讓學生從各種設想出發進行探究,不拘于一種形式,不限于一種途徑,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發現問題。

  1.創設情境。

  師:小朋友們,這個學期我們開展了作業評比得紅花的活動,大家一定都得到了許多紅花吧!有3個小朋友也得到了很多紅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

  電腦顯示紅花榜:

  (學生們都很有興趣,注意觀察紅花榜。)

  【設計“作業評比”情境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并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引導觀察,發現問題。

  師:看了這幅圖,你想到了什么?學生觀察,自由發言:

  小雪多,小磊少。

  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華有9朵……

  師:你根據這幅圖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

  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

  小雪比小磊多幾朵?

  小雪比小華多幾朵?

  小磊比小雪少幾朵?

  ……

  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自主探索,嘗試解決。

  師:同學們真聰明,提了這么多的問題,那么你會解答嗎?你想說哪個就說哪個。

  (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歡與難易情況來選擇答題。教師隨著學生的回答,板書算式并訂正。)

  生A:12+8=20(朵)

  生B:12-8=4(朵)

  師:為什么用減法?

  生:因為求小雪比小磊多幾朵。

  生C:12-9=3(朵)

  生D:12-8=4(朵)

  師:同學們,根據D的口答,你想對他提出些什么問題?

  (學生思考后可能提出:

  你為什么用減法?

  我同意他的方法。

  生D可能回答:因為求小磊比小雪少幾朵,所以用減法……)

  【通過問題提出與解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成功的喜悅。】

  2.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師:咦,老師從這些題里發現兩個問題。

  教師指著板書B和D,問:為什么“小雪比小磊多幾朵”與“小磊比小雪少幾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小磊比小雪少幾朵”用“12-8=4(朵)”來解答,是對還是錯呢?你們愿意幫助老師來解答這兩個問題嗎?可以四人小組來討論一下,還可以借助學具,通過擺紅花來想一想。

  教師巡視,給個別組適當提示。

  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結合學具邊擺邊商量,推選一名代表在班內發言:

  生A:“12-8=4(朵)”這個答案是對的。

  生B:因為“小雪比小磊多幾朵”與“小磊比小雪少幾朵”意思一樣,所以算法也一樣,都用“12-8=4(朵)”。

  ……

  師:同學們真聰明,下面還有一些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有沒有信心?

  三、鞏固反饋。

  1.教科書第73頁“做一做”。

  電腦示圖:

  師:有兩個小朋友,小紅和小明,他們很喜歡看書,平時買了很多本連環畫,我想我們同學也很喜歡看連環畫,誰愿意來讀一讀小紅說的話?小明的話誰來讀?你們會解答小明提出的問題嗎?

  學生讀題后,獨立思考,集體訂正。

  【基本練習加以鞏固新知。】

  2.教科書第74頁,練習十二第1題。

  師:有兩個小朋友在比賽跳跳繩,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各跳了多少下?電腦示圖:

  師:電腦博士給我們出了兩道題。

  (1)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

  (2)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多少下?

  師:你會解答嗎?做在練習本上。

  學生讀題后,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對比練習,加深“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與“另一個數比這個數少幾”的關系。】

  3.選擇題(教科書第74頁第3題)。

  電腦示圖:

  師:你能根據算式選擇正確的問題嗎?(加大難度)

  算式:44-40=4(盆)

  (學生獨立思考后,選擇答案,并集體訂正。)

  問題:一共有多少盆?

  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

  菊花比月季多多少盆?

  還剩多少盆?

  4.教科書第75頁第5題。

  電腦顯示:

  李平家養的家禽

  師: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自由發言:

  鴨比鵝多幾只?

  鵝比鴨少幾只?

  雞比鴨多幾只?

  鵝比雞少幾只?

  ……

  學生根據問題列算式:

  30-20=10(只)

  30-20=10(只)

  45-30=15(只)

  45-20=25(只)

  ……

  【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探索精神。】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4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是把數學與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購物素材,引導學生從現實情景中發現并提出問題,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操作,交流中充分感知、體驗位數相同小數加、減法,主動建構新的計算方法,體會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獨立探求數學知識的能力。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境,探索并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能用小數加減法解決相關的一些實際問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教學重點: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例題以購物問題呈現,貨幣寫成以“元”為單位時,百分位上表示的是分,十分位上表示的是角,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獲得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

  (三)、教學難點:理解列豎式時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由于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和一位小數的加減法(不退位)的計算的基礎,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知識經驗,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在這一系列學習活動中,教師不給學生任何提示,促使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去解決問題,嘗試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同時,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活動將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總結出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進一步理解列豎式時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四)、新知識點: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五)、德育滲透點: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六)、授課內容在全冊教材和某單元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等內容:

  第二單元編排了“小數加減法”這一教學內容學生在這冊教材第一單元剛學習完小數,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和性質,而且對一位小數的加減法(不退位)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安排學習的,教材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學習位數相同的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和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第二層次學習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加減法。本課是學習第一層次的第一課時,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進一步學習、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即只有計數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相加減),和算法(把相同數位對齊,也就是把小數點對齊)是學習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加減法的關鍵,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備的數學知識、技能與方法。

  二、說教學設計

  (一)導入環節

  課件出示情境圖,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教育學生多看書,看好書,同時說明有很多數學問題,值得研究。

  (二)新課環節

  這一環節首先引導探索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根據圖片信息,提出數學問題,能不能用已學過的知識嘗試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嘗試計算、體驗認知的過程。又通過匯報交流,初步總結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1)呈現信息,提出問題。

  課件出示課外書的價格。

  《童話故事》:6.62元 《科學家的故事》:2.75元

  師問學生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讓學生提問。

  教師篩選(出示)問題,師:我們來解決“買這兩本書一共多少元?”

  【設計意圖】教師創設課外書價格的情境,貼切近學生的生活,學生自主提問,根據學生編出的問題,教師及時捕捉問題,引出小數的加減法。這樣靈活地使用教材、同時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數加法:

  學生比較容易就列出算式,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計算的方法

  (2)自主探索,發現方法。

  ①自主嘗試。師:要解決這個問題,想想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再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答。做好后,可以在小組內(或與同桌)交流。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這是個預設性的的問題,學生能通過以往的學習,來尋找不同的解答方法,如:估算,口算,筆算……引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②匯報交流。

  A、估算這兩本書總價是多少元?對有估算意識的學生及時表揚還要抓住機會是加強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B、6元6角2分+2元7角5分=9元3角7分

  C、用豎式計算6.62+2.75=9.37(元)

  多數學生會選擇用豎式計算,一名學生匯報,師板書。

  通過學生口述計算方法,抓住時機追問,(問:寫豎式時怎樣對位?為什么要這樣對位?為什么把小數點對齊便可以直接相加了呢?)從而解決課的重難點,理解列豎式時小數點對齊的道理,小數點對齊了,就是把相同的數位對齊了,相同數位上的數可以相加。

  口述完畢一起觀察整個豎式過程:再完整敘述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抓住三點:①小數點對齊②最低位加起③滿十向前進一

  ●小數減法:解決問題 “《童話故事》比《科學家的故事》貴多少元?”,列式后直接用豎式計算?學生獨立做。師巡視、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讓學生仿照加法算理進行敘述,并加以比較總結。

  【設計意圖】由于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和小數加法計算的知識作鋪墊,就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嘗試,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在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3)引導總結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

  引導概括出: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也就是要把小數點對齊。

  (4)看書36頁 讀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

  (三)拓展練習:

  1.用豎式計算 4.37+2.93 7.54+6.84

  【設計意圖】練習的目的是鞏固算法,同時暴露新的認知沖突,計算結果末尾有“0”,正確處理“0”的問題。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解決辦法,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小數的性質,正確認識和掌握計算結果末尾有“0”的時候要化簡,即劃掉末尾的“0”的問題。

  2.解決實際問題

  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解決身邊的問題,體會新知識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在解決問題中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正確計算小數加減法,掌握新的本領。

  (四)、課堂小結:

  分為兩部分,先看書36頁,整理所學知識;再由學生談收獲、談體會。歸納總結是否達到知識情感的預定目標。

  (五)、作業設計:37頁2題

  (六)、板書設計:略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來自劉伏莊小學,我叫徐士鋒。從教十多年來,一直擔任小學數學的教學任務。今天非常榮幸的在這里,向各位領導、同行匯報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深感欣慰。我說課的題目是《平移與平行》。

  一、說教學理念

  1、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2、今天的學習,不僅是為了解決今天的問題,同時也是為了學生學習上的后續發展。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

  2、教材分析: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的想象能力。本單元正是向學生介紹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這一空間知識,同時為學生將來學習幾何學奠定一定的基礎。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主要解決平行和平移的概念問題及“做”平行線的問題。基于這點認識,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知識目標: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認識平行線。

  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做出一組平行線,能借助工具做一組任意平行線;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象力和創造性。

  情感目標:

  ①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培養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興趣。

  ②能根據現實生活中平行所散發出來的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教學重點為:

  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認識平行線。

  難點是:

  能借助工具做一組任意平行線;“同一平面”的理解和延伸。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學理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情境、實踐探索與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課的教學策略。運用學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創設情境回歸生活,使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學習生活化;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合作探索,使學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形成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的初步認識;在拓展的過程中,使學生形成對數學特質的初步抽象化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一新課程理念和小學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分成三大版塊:

  ㈠創設情境,理解平行;

  ㈡利用平行,發現創造;

  ㈢拓展探究,總結提高

  ㈠中我將其分成三步:

  1、創設情境,初步發現;

  2、教具演示,拓展概念;

  3、分類比較,升華理解。

  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將兩根小棒隨意扔在桌面上,同時提出要求:觀察這兩根小棒會形成哪些不同的樣子?根據學生實際場景的描述和比劃有選擇性的畫在黑板上,初步發現同一平面內兩直線的位置關系。同時根據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根在桌面上,一根掉在地上”這一現象強調“同一平面”,并利用教具拓展平面概念:請生觀察長方體上的紅線和綠線(兩條看似不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長),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發現這兩條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揭示今天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四年級的孩子正處在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在建立了大量表象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做這一空間想象,既是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又為學生在知識學習上的后續發展做了鋪墊。接著學生觀察畫在黑板上的6組線,讓他們在小組內進行比較和分類,說說自己的理由,通過合作初步探究平行和平移的本質。在反饋階段讓學生閉眼想象平行線是由一根慢慢沿同一方向平移得來的,逐步引導出平移與平行,并課件展示圖上看同一平面內的兩線情況,揭示平行和平移的概念,總結并完成板書: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

  ㈡實際是一個知識的運用和再創造,我將其分成4步:

  1、出示圖片,發現平行和相交的線;

  2、小組交流:在生活中見到的平行或相交的線;

  3、說出已學過的哪些圖形里有平行線?并指出各有幾組?

  4、動手操作,做一組平行線

  在這個大環節中,主要是讓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感官:眼看(看圖片)、嘴說、腦想(聯想平時見到的平行線等)、手動(運用手中的材料做平行線),進一步理解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關系;同時盡量創造一個使學生積極參與的氛圍:小組內的說,集體的做,給了每個孩子交流參與的機會,既滿足了他們交流交往的感情需要,又是一個練習語言表達的時機;在這一過程中,還考慮到了層次安排:由有表象的運用層次,到脫離表象進行想象(回憶平時生活中見到的平行線和已學過的圖形中是否有平行線)的層次,再到創造的層次(運用工具材料做一組平行線實際是一個知識的再創造)。

  ㈢中我出了這樣一道習題:

  在這一題中既拓展了平面的概念,空間中的平面;又隱含著三條直線兩兩平行這一初中幾何學中的理念,為學生的后續發展奠定一個良好基礎。

  以上即是本人說課內容,不當之處,敬請不吝賜教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6

  各位評委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第7冊134頁—136頁《面積和面積單位》,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為以后學習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教材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的含義,在認識面積的意義后,接著學習面積的單位,使平面圖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標準,這樣就減少了認識上、理解上的難度。基于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大綱的要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們實際的大小。

  2、能力目標:初步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圖形的面積。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面積概念及常用的面積單位形成的過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 激趣導入新課。

  讓學生說說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體,和你家的房子比較一下誰大一些?并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教師板書:“面積”。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二)探索面積的概念

  這一環節分兩步來完成 第一步認識面積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著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后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引導學生抽象出面積的概念。第二步,比較面積的大小,引出面積的單位首先讓學生知道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教師先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學生用觀察法比較,會有三種答案,用疊起來的方法比較(試一試),還是不能確定大小,教師根據學生的兩次信息反饋,鼓勵同學們大膽創新,有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再演示,在兩個圖形上分別畫上同樣大的小方格,通過數小方格的數量,學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在學生已經知道用數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前提下,運用游戲的方法來比較同樣一個圖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從而產生了矛盾,達到了學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確地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接著教師巧妙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什么單位?告訴學生今天先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積單位還有別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個面積單位。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一直處在積極探索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三)認識面積單位

  這個環節分三步來完成:第一步讓學生自學課本并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示。第二步是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的教學以“教”為主;具體環節如下:找,從自己備的學具中找出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著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腦子里。比, 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大約是1平方厘米。畫, 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 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為主;“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為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了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第三步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 。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為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并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四)鞏固練習

  主要設有填空題判斷題和操作題。目的讓學生明白

  (1)正確運用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滲透長度和面積的區別,為下節課做好鋪墊。并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課堂小結后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思考題,讓學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我們的操場,這個方法可行嗎?為后續學習埋下伏筆。總之,本課采用的教學方法從實際生活引入,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的信息反饋,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發展。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7

  教材分析

  《用字母表示數》是北師大版《認識方程》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是小學生學習代數初步知識的啟蒙課,在這之前學生已經認識簡單數量關系,字母表示計算公式、運算律,本課也是后續學習簡易方程以及中學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經歷運用字母表示具體數量的活動中,理解和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數量和數量關系,能用字母表示圖形的計算公式;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一些書寫規定。

  2、能力目標:經歷由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數的探究過程,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和優越性,培養符號感,發展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標: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學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數量和數量關系并理解其意義。

  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采用了情景教學法和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

  說學生學法

  首先教師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學生從喜歡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讓學生自己在特定的環境下不知不覺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們身邊,再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進一步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數,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數量關系,也可以表示數量。再通過各種聯系將其轉化為解決問題的策略,發掘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挖掘問題能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流程

  本課我主要分四個環節來展開教學:創設情境,啟迪思維;提供平臺,引導探究;學以致用,拓展深化;課堂小結,質疑評價。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啟迪思維

  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先說說生活中用到的字母,讓學生感知字母可以簡潔方便地表示一些特定的名稱和標志,再課件出示撲克牌A,問字母A表示什么呀?(表示一個特定的數),除了表示特定的數還能表示什么?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用字母表示數。

  本環節設計,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自然引入字母表示數,從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對新知油然而生親切感和認同感。

  第二個環節——提供平臺,引導探究

  具體分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探究用字母表示任意一個數

  首先,讓學生說說“數青蛙”兒歌后半句:1只青蛙4條腿,2只青蛙8條腿,3只青蛙12條腿……教師提出疑問:“這樣繼續說下去,說得完嗎?”(生答:“因為青蛙有很多很多,永遠都說不完。”)

  接著問:“怎么用一個式子表示任意只青蛙有條腿?”(學生答有:“?×4、a×4、x×4、a×b、”等等。)

  最后轉入小結:“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數?”(生1:“n可以表示1、2、3、4、5……”生2:“n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數。”)

  這一層次,旨在通過貼近生活實際的“數青蛙”兒歌,從“永遠都讀不完”的體驗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數是一種需要,認識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和作用。學生感覺比較親切,也降低了學生對字母表示數的難度與知識間的銜接。

  第二個層次——探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及數量間的關系

  其中包含兩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是計算年齡——列出含有字母的加、減法式子

  首先,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自主發現媽媽的年齡比笑笑大26歲,如果用字母a表示笑笑的年齡,寫出媽媽相應的年齡,同時引導學生理解一個人的年齡是有限的,n不能無限大,從而明確:用字母表示數,有時可以表示任意的數,而有時所表示的數卻有一定的范圍,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接著讓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如果用n表示媽媽的年齡,怎樣表示笑笑的年齡,同時引導觀察發現:笑笑年齡在變,媽媽年齡也在變,但年齡關系始終不變。由此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數,又可以表示出數量間的關系。

  本知識點教學,以熟悉的年齡問題切入,貼近生活實際,探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及數量間的關系,滲透函數思想;同時,懂得用字母表示數時取值要符合生活實際。

  另一個知識點是引導學生自學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簡便寫法。

  先讓學生說說如果青蛙的只數用a表示,青蛙的眼睛怎么表示?嘴呢?,再讓學生自學課本,最后全班交流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簡便寫法。

  第三個環節——學以致用,拓展深化

  1、探究用字母表示有關圖形的計算公式

  首先,師問:“正方形、長方形的周長怎樣計算?”“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生回答后,接著課件出示有關正方形周長、面積公式的字母表示要求。然后,引導學生根據這些要求分別用字母表示出這兩個公式。通過合作、對比,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一些公式字母表示方法,加深學生對公式的認識,從而加強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聯系。

  2、再續游戲:你能用一句話結束這首兒歌嗎?

  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2只青蛙2張嘴,4只眼睛8條腿;3只青蛙3張嘴,6只眼睛12條腿;……____只青蛙____張嘴,____只眼睛_____條腿。繼續從兒歌入手,加深知識的應用,讓學生再次在活動中體驗成功。

  第四個環節——課堂小結,質疑評價

  首先學生談本課學習收獲。然后,教師進行恰當評價。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8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認識負數》,也許你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課題,也許你會產生這樣的疑問:負數原先都是在初中才出現的,難道,現在的小學生就要學習負數了嗎?的確,新課程第一次將"負數"引入了小學數學的課堂。下面,我將從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新的課程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將負數的認識安排在第二學段"數與代數"的知識體系中,具體目標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根據這一目標,蘇教版新課標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出現了這嶄新的一課《認識負數》。

  從《課標》中可以發現,本課的學習,意在讓學生感受負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并沒有復雜的概念與計算,知識層次比較淺。我認為,如何充分地展現負數的魅力,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是教師在設計本課時值得關注的問題。

  二、說教學目標

   通過認真的推敲與把握,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正確讀寫溫度,會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親歷與合作中,體會負數的意義。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數的認識的興趣,感受負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對整個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激勵、評價的功能。通過對三維目標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課教學的核心,讓學生學有所成;力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學有所悟。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學生"學情"的調查與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導向,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用正數、負數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

  教學難點: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

  四、說教學策略和方法

   本課的設計與實施,是一段艱難的過程,同時,更是一段充滿著創造與激情的過程。我把本課的教學大致分成了四個部分。

  一、親歷生活,交流發現

   祖國幅員遼闊,春秋季南北溫差變化,如此難得的學習資源怎能不好好地利用呢?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請你對全國各地的氣溫進行一次調查。

  上課開始的5分鐘,是學生對他們的調查進行交流的時間。在這個開放與靈動的5分鐘里,既有"小小天氣播報員"精彩地播報,更有孩子們圍繞著調查數據展開的精彩對答,請看錄像(錄像)。

  正是基于這種對生活的親身感受,學生自然地走進了負數。在對直觀數據進行觀察與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建立起對"負數"的感性認識。實踐表明,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的"舞臺",學生就能為教師呈現出一個開放的課堂、動態的課堂。

  二、悉心觀察,自主求知

  認讀溫度計和比較零下溫度的'高低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為此,我有針對性地選擇了教材中的兩道題進行教學。

  1、讀一讀,寫一寫。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化靜為動"的優勢,學生清楚地看到了溫度計上酒精柱的變化過程,也很自然地說出了看的方法。再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酒精柱所處的高低位置,引發了學生對溫度進行比較的思考,也為接下來的兩個零下溫度的比較奠定了必要的知識基礎。

  2、說一說:-5℃和-20℃哪個溫度低。

  學生對這道題的解題視角真可謂豐富多彩,他們不僅能從酒精柱的高低位置上進行闡述,也細心地發現因為溫度的高低所帶來的小女孩在衣著與所處環境上的明顯變化。

  這道題的解決過程,既溝通了新舊知識經驗的聯系,也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最后學生能夠比較準確地概括出:兩個零下溫度的比較,負號后面的數越大,溫度反而越低。

  三、閱讀理解,明晰概念。

   新課程下的數學課堂同樣需要扎實的學習,基本概念的準確理解是課程開展的"根基".這是我設計這一部分的初衷。

  "0℃是零上溫度還是零下溫度?"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明白了"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再通過自讀課本,學生明晰了正數和負數的意義、讀法、寫法等概念。有了對這些基礎知識的扎實理解,我終于可以帶著孩子們回歸生活,用更加理性的思考去感受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了。

  四、回歸生活,拓展應用。

   "生活中除了氣溫,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正數和負數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似乎打開了"話匣子",熱烈地交流起來,他們的視角擴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說:"家庭的收入可以用正數表示,支出用負數表示";還有的說"比賽時得分可以用正數、失分用負數".……

  接下來,我出示了4組反映生活中不同側面的圖片。每組圖片的下面都藏著一道題,這與課本92頁的"試一試"是相對應的。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后,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題進行交流。

  反饋第一題時,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形象演示(珠峰海拔圖),學生準確地理解了題意。

  通過自由交流和解決問題這兩個環節,學生清晰地感受到了負數在生活應用中的廣泛性與實用性;經歷了用負數來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過程。開闊了眼界,他們對"負數"有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

  本課的最后的一個"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就"小學生上網好嗎"這個問題發表觀點,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態度呈現出了不同的趨勢。借助正、負數他們就能表示出自己的態度。請看錄像。

  通過這個"實踐活動"既展示了正、負數在表示調查結果中的作用,也進一步拓展了負數的應用范圍,讓學生體會到用數來表達和交流的作用。

  五、說媒體的應用

  本課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主要表現在:1、現象模擬動態化。2、知識呈現直觀化。3、資源提供豐富化。

  本課的板書設計簡潔明快,體現了本課內容的生活性以及正、負數在生活應用中的相反性。

  六、說預設實施的效果

   本課的立意始終圍繞著生活展開教學活動,讓數學的知識緊密地貼近生活的原型,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習之初,學生通過對"溫度"的數據收集,建立了對負數的感性認識;學習過程中,通過與伙伴的交流、現象的觀察、課本的閱讀,學生逐步地完善了對負數的理解,形成了比較準確的理性認識;最后,學生帶著這些理性的思維去發掘生活,對負數產生了更深層次的聯想。整個學習的過程,恰到好處地體現了從生活出發,透過現象看本質、最后回歸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學習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9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方程”一章基礎上,安排的三個專題實踐活動之一,意在讓學生經歷一個直觀操作、探索發現的過程,體驗發現規律的方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滲透一些簡單的函數思想,學會一些數學思考的方式、方法。

  一、貫徹課標,突出學習過程——說教材

  1、教材簡要分析

  教材通過讓學生用小棒擺三角形的活動,探索所擺圖形與所需根數之間的關系。以此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尋找數與圖形的關系,引導學生發現:每多擺一根三角形,小棒相應增加2根。在聯系活動過程和分析數據變化之后,說說自己是怎樣去詞分析比較數據和發現規律的。

  本課主要特點是: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注重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對于具體所涉及到的規律什么,在此不做要求。

  2、說教學目標

  一是引導學生經歷直觀操作、探索發現的過程,體驗發現所擺圖形的規律的方法;二是發展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三是滲透數與圖形存在某種聯系的數學思想,培養遇事多思考多探索的良好學習習慣;四是提高應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的能力,培養用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的思想意識。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上所述,我確定以經歷、操作、體驗等活動過程為教學重點,以體驗發現所擺圖形的規律的方法為教學難點。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主線,組織實施教學活動。通過活動來解決問題,獲得情感體驗和形成能力。

  二、立足活動——說教法、學法和教學用具的準備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而,教法的采用必須做到: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在活動中求發展。

  針對教材、教學目標和教學原則,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能力水平,本課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和學法:活動法、分析比較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和討論法。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貫徹主體性原則,注重引導學生去獲得成功的體驗。

  為了順利實施教學活動,課前需要準備:PPT演示課件、投影、打印表格每小組一張、小棒每生20根等教學用具。

  三、緊扣課時目標和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必須與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并為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而服務,它應恰到好處地體現教學中的“自主、合作、探索”的過程模式。本節課主要安排四個教學模塊。

  一是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是組織活動,探索規律。

  三是利用規律,解決問題。

  四是課題總結,升華思想。 搜集整理

  從情境導入開始,如同大多數數學課一樣,本課也將按照一般的軌跡發展開來:從一開始就抓住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研究興趣,初步接觸到一些數學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并以此生發開來。限于篇幅,本文對于一些常規的教學步驟和程序,在此不再贅述。

  接下來,我將重點敘述第二個教學模塊——“組織活動,探索規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幾個步驟和活動設計。

  活動1 同桌合作學習,用小棒擺出課件要求的圖形,并在活動中填寫好表格。

  活動2 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從活動和表格中,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樣發現這個規律的?”

  活動3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剛才提出的問題。

  活動4 集體匯報交流,反饋小組合作學習及討論的情況。預設學生會可能會表達以下幾種想法和結論:

  生A:每多擺一個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

  生B:擺一個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擺2個需要5根小棒,也就是2×2+1=5.

  生C:擺一個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擺2個需要5根即它比上一次多了2根,也就是3+2=5;擺3個三角形需要7根小棒,又比上一次多了2根,也就是3+2+2=7;我覺得所需小棒的根數剛好就是三角形的個數的2倍多1根。

  生D:我覺得所需小棒的根數與三角形的個數有關,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公式:三角形的個數×2+1=小棒的根數。

  生E:我們還可以用字母表述數的方法來寫這個公式,三角形的個數用a表示,小棒的根數用c來表示,就可以寫出這個簡單的公式:2a +1=c.

  ……

  活動5 利用規律,拓展思維,解決問題兩個思考練習題:1、擺20個三角形至少需要多少根小棒?2、有16根小棒最多可以擺出幾個三角形?

  四、數形結合——說板書

  良好的板書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之效。因此,為了突出新版教材中最鮮明的特色——“數形結合”,故將表格作為主板書,置于醒目位置。表格主要體現三個方面的內容。主要是:第一項三角形個數;第二項擺成的圖形;第三項,小棒的根數。具體如下:

  三角形個數

【關于數學說課稿小學匯總9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約分》說課稿12-24

小學數學說課稿3篇01-19

關于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匯總6篇10-05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下找次品參賽說課稿11-02

小學數學說課稿《最小公倍數》12-17

關于小學生數學日記模板匯總7篇02-27

人教版小學第一冊數學說課稿 比較參賽說課稿11-02

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說課稿 分數的基本性質說課稿11-04

關于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匯總9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