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科學說課稿

時間:2021-04-27 19:48:13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小學科學說課稿合集九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于小學科學說課稿合集九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這一課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溶解》單元第2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的內容后,所要學習的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主要安排了兩項活動:一、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學生通過對高錳酸鉀在水中溶解現象的觀察,再進行相互討論交流,從而使學生對物質的溶解過程形成清晰的印象;二、對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現象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發現不同物質在水中狀態的異同,從而建立“溶解”的概念。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的表達交流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同時也為下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學情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定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的學生,通過前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獲得了對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基本認識;而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也使學生積累了一些對溶解現象的感性認識。但從認知心理學來看,四年級的學生雖然好奇心很強,積極性也很高,但表達交流和自主探究能力較差,因此需要教師在這方面加強引導。

  根據科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上述教材、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將物質從溶液分 離出來。

  2。過程與方法: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并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通過進一步觀察、比較食鹽、沙、面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不同狀態,發現溶解與不溶解的主要區別和特征。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識到細致的觀察、比較的重要性。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結構心里特征,在上述目標中,我以描述高錳酸鉀、食鹽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為本課教學重點,以比較食鹽、沙、面粉和高錳酸鉀在水里的變化的異同為教學難點。

  三、 教法與學法

  為體現新課標“以學生為本”、“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在本節課,我將用開放的教法來引導學法的開放。在教法上,我將采用創設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實驗觀察和比較過程中形成對溶解的直觀認識,并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在學法上,主要是自主探究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真正體會到科學家的研究歷程;其次是交流討論法,通過學生對原有認知及現有結論的交流,使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發現認知沖突,從而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究。

  四、教學準備

  為每小組準備:一杯水、一支攪拌棒、少量高錳酸鉀、藥匙、記錄單

  教師自己準備:小黑板、一杯食鹽水、一杯水和面粉的混合物、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過濾裝置

  五、教學程序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科學教學應力求從兒童身邊的事物,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提出有關科學問題。所以,我對本節課作了如下設計:

  (一)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知識,提出問題:食鹽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讓學生進行猜測,充分暴露學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問:為了能清晰地觀察到物質的溶解過程,應該選用怎樣的物質?從而引出新的課題,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從學生已有認知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充分暴露學生的前概念,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 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

  首先,向學生簡單介紹高錳酸鉀,并提醒學生取用化學藥品應使用藥匙。再讓學生簡單地觀察一下高錳酸鉀,在觀察后對高錳酸鉀顆粒進行描述,從而初步認識這一物質。其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高錳酸鉀溶解實驗,觀察的同時做好記錄。

  (創設真實的科學探究氛圍,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像一個科學家一樣去探究問題,激發其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學生根據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討論交流,從而對物質的溶解過程形成較清晰的認識。

  (在討論與交流中培養學生傾聽別人意見、評價和接納不同觀點等開放的科學態度,促使學生學會尊重事實、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賞不同意見,并從他人意見中得到啟發和幫助)

  (三) 比較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讓學生回憶上節課的研究活動,與本節課研究的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進行比較。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完成比較記錄表的過程中,發現不同物質在水中狀態的異同,從而建立起溶解概念。

  (四) 延伸拓展

  討論活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質能夠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質不能夠溶解在水中?

  (將科學課堂與生活相聯系,促進學生對溶解現象的理解)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冀州市第一實驗小學的科學教師王春銘。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四年級科學上冊第19課《地震》,它與《地表探秘》、《火山》、《巖石》共同組成了《地表劇烈變化》這一單元,在學生了解了《地表探秘》內容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來自地球內部的信息。

  我的電子教案的結構安排如下:(出示課件)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認識,教材分為三部分(課件出示),其中重點是指導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活動和避震演習,了解地震知識及危害。難點是弄清楚地震形成的原因,通過有層次的學習,對地震有真實的感受,并真正的學會一些避震常識。

  因為我國剛剛經歷四川汶川大地震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學生對地震這一現象可以說還是刻骨銘心。因此,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新課標課程標準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課件出示教學目標分析),在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我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是“質疑猜想—觀察實驗—結論應用”,以激趣導學為主線,在本課的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網上現有的資源把抽象的、學生倍感陌生的現象,直觀的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并利用資源適時的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創設合理的模擬情境游戲讓學生樂學、愛學。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動手實驗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實驗結合自己的推理想象能力,自主探索地震的形成。因此選用了如下教法和學法(課件出示),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為完成教學目標,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我的教學安排如下:(課件:教學過程)

  一、質疑猜想,感知地震

  上課一開始,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美麗的地球”、“美麗的汶川”和“5。12大地震”圖片資料并配上聲音,使教學媒體真正成為激勵學生情感的工具,我從聽覺、視覺入手,調動學生的眼、耳、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陌生的地震現象再現于他們眼前,通過形象、生動的圖像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地震時會有什么現象,會帶來什么災難?在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課件出示)第一個問題是可以讓老師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第二個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從地震這種現象中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也充分體現出科學這門學科問題多樣性和以學生發展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學生的疑問是多樣的,對于這些疑問師生共同梳理篩選出適合本課研究的內容(課件出示5個問題),通過師生交流,把探索地震帶來的災害作為研

  究的重點。

  二、實驗探討,推想地震

  在這個環節中我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實驗和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通過實驗和實踐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身邊隨時可以找到的物品,如托盤、書本、鉛筆盒、積木、橡皮泥等和我為他們準備的薄、厚不同的木片,讓他們根據這些材料去設計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法,選擇實驗材料,記錄實驗現象和結論,遇到困難可以向其他同學或老師討教,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寬松的實驗氛圍。有的小組仿照課本搭建模型,有的小組折斷薄木片,有的小組折斷厚木片。有了這些感性的體驗,我進一步組織學生四人小組分層討論,(課件出示討論題)這是一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討論題,讓學生由表面現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去思考,放手讓學生去討論、去交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思維的訓練中。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很順利地實行了地震形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認識到了地震所造成的危害。(課件出示)培養了學生敢想、敢說、敢做的科學品質,使他們真正成為信息加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三、科學演示,認識地震(播放多媒體片)

  我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圖、文、音、動、色的功能,為學生準備了“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危害”的課件,學生在欣賞自己的想像中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更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和地震形成的原因。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利用計算機直觀演示的功能把抽象的知識形象、生動地展現給學生,在學生對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觀看有關地震的紀錄片,再次直觀感受地震的情景和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加深學生對地震危害的認識。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地震:人們通常把那些會讓人感到大地上下顛簸、猛烈搖動等地動現象叫地震。成功的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

  四、運用知識,拓展延伸

  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把教材知識與生活、生產及科學技術的運用聯系起來,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進行實踐活動。在這個環節中主要通過學生自己查閱和相互交流來完成。我為學生準備了資料庫,方便學生查閱,有地震預報、地震前的征兆、避震知識等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上去點擊相關的標題,查閱相關的內容,這樣就打破了傳統的統一提出問題,統一解決問題的課堂模式,利用計算機多媒體交互性強的特點來實現了教與學的多元化。

  在學生了解了避震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室內避震演習,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隨即利用計算機多媒體交互性強的特點進行避震小游戲的練習(課件出示),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設計了以下的思考練習(課件出示),練習的設計是對學生自學能力、探究能力的綜合培養,體現了鈴聲止而思維不止,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為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把地震的危害作為板書的主線(課件出示)。總之,我的教學設計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既遵循了學生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知規律,又符合學生想獲取知識,努力去探究,享受成功的喜悅的心理活動規律。我相信通過這樣的教學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主動的探索,能動的發展。以上是我對本次教學一些粗淺的理解,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抨指正。謝謝。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風》是九年義務教育冀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空氣中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初步感知空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構建風是由空氣的流動形成的這一科學概念,然后模擬制作風車模型實驗理解人類利用風力的原理,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初步歸納概括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直接感受風的力量、動手創作風車模型,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他們能根據材料,獨立進行探究活動獲取新知的能力。

  在這一課內容中還有關于風力歌的介紹,培養學生觀察風力及時記錄的內容。考慮到一節課容量較大,放在第二課時完成。本節課的說課主要說第一課時的內容,感受風的力量,做風車模型,理解人類對風的作用。

  二、說學生

  三年級學生雖然才接觸科學學科,進行實驗探究剛剛起步,但對于風這一現象并不陌生,只是沒有從科學的角度認識理解風的形成。這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學生在學習了《認識空氣》之后,已經知道空氣會流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懂得風形成的原理,認識人類對風的作用。三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模擬制作實驗環節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

  三、說教學目標

  遵循新課標,科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依據這一理念,確立了本節課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能按示意圖組裝出可正常運轉的風車模型,通過實驗說明流動的空氣有力量。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分工與合作的重要性,激發探究知識的欲望。

  3、科學知識目標

  能舉例說明風是由于空氣的流動形成的。

  4、stse目標

  能舉出實例說明風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風有力量,了解風力的作用

  教學難點:制作風車模型,理解風力利用原理。

  五、說教法,學法

  聯系小學生對實驗動手特別感興趣的實際情況,本課我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為“實驗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親自動手,從而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同時在采用“實驗法”的基礎上,還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聯系生活等教學方法。

  1、教法

  為了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特點,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問題。然后,對問題進行猜想,探究,實驗的形勢分析,最后,歸納總結獲得結論并通過動手實踐應用聯系生活。

  2、學法

  科學來源于生活,科學就在我們身邊。而小學科學課就應該是一個充滿個性色彩的全新教育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并通過猜想,實驗,結論,應用一系列學習活動,實現由“學會”到“會學”。

  六、說教具準備

  本節課中需要提前準備的實驗材料有:紙,扇子,吹風機,氣球,風車模型制作材料(白卡紙、圓木棍、紙盒、線繩、電風扇每兩組一個)

  七、說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出課題

  1、師:云兒見它讓路,小樹見它招手,禾苗見它彎腰,花兒見它點頭。(猜一自然現象)教師評價鼓勵。

  師:風就像一位神奇的姑娘,時常伴隨在我們身邊,誰能能說出她的摸樣?讀詩:《誰見過風》。我們對風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風”

  【設計意圖】:通過猜謎,讀詩,既激發學生思考,又讓學生體會到無處不在的風充滿了奧秘,問題的提出,使學生迫不及待的想對風進行探究 ,在學生興趣正濃時,我們的教學就開始了。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風是空氣的流動”

  師:我們怎樣才能“制造”出風、感受到風呢?看誰想出的辦法多。

  1、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代表發言,相同的答案不必重復,只闡述不同的做法,對每組的回答教師都要給予評價及時鼓勵表揚,激發學生們的自信心。

  2、分組實驗,用盡可能多的方法感受風。

  3、匯報交流:你是怎樣感受風的?(學生的方法很多,給予鼓勵,引導學生歸納兩種方式:一是皮膚直接感受到的空氣流動。二是被風吹動的頭發,紙片等物體是被流動的空氣帶動的。從而得出結論:“空氣流動形成風。并進一步感知風是有力量的)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初步進行科學探究,獲取知識,根據材料,讓他們自行設計實驗來驗證推測,鼓勵他們,讓學生體驗創造風的快樂,激發他們探究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用自己的所見和親身感受來體會到空氣的流動形成風,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聯系生活,體會人對風的利用

  教師介紹: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利用風的力量來做事情。指導學生到謎底的同學教師給與表揚2師了解風車的應用。

  1、出示風車提水圖。指導學生觀察,了解風車的基本結構和利用風力提水的原理。

  2、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利用風車能做很多事情,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3、了解風力的其他作用。(風力的利用:出示帆船、帆板的圖片)

  【設計意圖】:本環節中,在讓學生動腦筋想、動眼睛看的過程中,認識風力的利用原理。使學生把自然現象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系,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增添樂趣。)

  (四)、實驗操作,制作風車

  師:風不僅可以是大自然變得美麗,還愛幫助人們,為人們服務。風車就是借助風的力量推動下轉動的,從而可以提起重的東西。現在就拿起你的材料,發揮你的聰明才智根據書中的提示一起制作吧,注意要小組分工合作。

  1、學生觀察制作圖,動手制作風車模型。

  2、分組展示制作成果,同時提出問題:“怎樣能讓風車轉得快呢?物體是怎樣被提起來的.?學生敘述想法,初步調試。

  3、利用電風扇比一比哪組風車模型提起的物體重,給做的最好的組獎勵。

  【設計意圖】:正所謂只有放手才能放心。本環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讀圖、自由奔放的發揮。引導學生結合書中給出的示范圖,在小組內充分發揮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尋找問題答案。

  (五)、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了風,知道了風是由于空氣的流動形成的,自己也動手制造了風車模型,并了解了風對我們生活中的用途,老師為你們的表現喝彩,感到驕傲。風還有很多有趣的知識,希望同學們課后查閱資料繼續探討研究。

  【設計意圖】: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愿望,促使學生積極進行課外資料搜集,延伸科學學習的時空,從課內走向課外,走向更廣闊的科學學習大課堂。

  八、說板書設計:

  空氣的流動→風→風有力量→風力作用(發電、帆船)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4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是一門應用學科,它積極倡導讓學生親生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并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聽聽聲音》這一課。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傾聽,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里,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去體會聲源與聲音的關系。通過分辨聲音的變化的活動,為未來建立有關聲音的一些科學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礎。

  結合教學內容及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在引導學生用心去傾聽、分辨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讓他們以關注的態度在充分感知聲音的活動中,學會對各種不同的聲音加以簡單的區分和鑒別,對聲音的大小、高低、遠近、方向加以適當地了解。通過對聲音的研究,發展學生對聲音進行探索的興趣。

  在具體的教學設計方面,我作了如下的構思和嘗試:

  1、創設情境 引導實踐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創設情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本課的引入,我就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我把全班分為A 、B兩組,分別向左 、右轉,背向而坐。請A組一學生講:“猜猜我是誰”,B組的同學在不回頭看的情況下,猜出是誰講的。然后B組一同學講,A組猜。在教師的引導下,隨著這個簡單、巧妙的活動展開,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充分的調動了起來,同時也在活動中溝通了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情感,為40分鐘的課堂教學創設了和諧的氣氛。

  2、充分準備活動材料。

  這節課,我設計了三個活動:傾聽和感受聲音、聽聽固體、液體、氣體發出的聲音、分辨聲音的變化。其中第二個活動就要求學生們能自主探究不同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為了使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充分得以實施。我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有結構的材料,發生罐、水槽、刻度杯、筷子、鈴鐺、玻璃瓶、紙、舞板。由于活動材料準備得十分充分,從而為學生們的探究活動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樣性符合了不同學生的要求,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開發了學生的思維。如在探究液體發聲的過程中,學生即想到了用刻度杯倒水有想到了用筷子劃水。

  3、自由活動,自主體驗。

  新《課標》提倡,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也就是說科學課應該注重學生的經歷、體驗和發現,在科學課上應該體現自主、合作和探究。本課我在引導學生用各種物體發聲的實驗過程中,并沒過分規范學生,而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法、順序進行實驗,并做記錄,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我將自己作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一起去探索、去發現,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比如知識結構)強加給學生。在這樣親歷探究的體驗性學習活動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是民主的、和諧的。

  4、拓展時空 課外延伸

  《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作為科學課程的學習主體的小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科學世界時,會產生無比激情和盎然興趣,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不能把上下課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科學的探究僅僅憑課堂40分鐘是不夠的,針對這種情況,本課結束時,我給學生布置了制作“水揚琴“的實踐性家庭作業,讓在學生能在課外繼續去探索聲音的奧秘。

  以上是我執教《聽聽聲音》一課后的一些想法和粗淺的反思,也許我對本課地理解還不夠深刻到位,剛才的教學種也肯定暴露出很多的問題,懇請在座的個位專家和同行多多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但是本堂課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教學中應該加強的方面)

  1、本堂課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由于本課的活動較多,探究的活動不夠深入,發現得不夠多,所以在一組學生匯報了自己的小組的發現之后,其他小組的補充比較少。

  2、探究過程中材料的提供怎樣才能達到最優化,這都是今后教學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3、學生的發言面不是很廣泛,主要原因是教師的引導不夠到位,平時訓練不夠細。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5

  一、學情調查與分析

  首先在三年級一個班進行調查,這些內容是學生沒有學過的,通過5道結構

  性很強的題目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思維水平。其次同樣的5道題目在四年級進行調查,這些內容學生以前學過,了解知識運用和發展的難點。最后從一個班抽取思維水平和知識儲備層次不同的學生進行訪談,通過訪談,了解學生在固體沉浮規律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思維軌跡,有利于在教學中照顧差異。

  通過調查確定了探究固體沉浮規律是本單元的教學難點,我認為有必要在初步感知固體沉浮現象的基礎上搭一個彈性跳板---指導學生體驗改變固體的沉浮,有了這個體驗之后,就能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二、教材分析及處理

  《固體和液體》單元是根據課程內容標準中“物質世界”里的“物體與物質”的相應條文編寫而成。

  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我把本單元教材做了處理,共分兩大體系。體系1中包括《認識固體》、《把固體放到水里》、《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體系2中包括《認識液體》、《把液體倒進水里》。在體系1中,我將《把固體放到水里》和《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進行融合,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識事物的規律,分離出3個具有結構層析的內容:

  1.把固體放入水中,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現象,體驗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2.引入重量和體積因素,探究改變固體沉浮的秘密。

  3.嘗試同液體分離。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屬于第一部分,把固體放入水中,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現象,體驗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三、活動目標及指向描述

  知識技能:把固體放入水中,感知沉浮現象。

  過程與方法:探究改變固體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嚴謹實驗,體會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點: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教學難點:通過探究,嘗試用多種方法改變物體的沉浮。

  四、材料結構性分析

  1.結構層次性

  第一層次:探究材料是生活中常見的,經常拿來研究物體沉浮的材料,有小木塊、雞蛋、石頭、鐵釘、螺帽、玻璃球。

  第二層次:探究材料也是生活中的材料,但是我們一般不拿它們來研究物體的沉浮實驗,有玻璃注射器、土豆、粉筆、蘋果、保險絲、蠟燭、玻璃瓶、辣椒、橘子。學生對這類材料缺乏經驗,因此第二類材料的使用會給學生留下深度的思維空間。

  2.結構功能性

  注射器的功能不光是用來研究固體在水中的沉浮,也是打開學生思維的金鑰匙。有的小組發現注射器是沉在水底,有的小組發現注射器是浮在水面上,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知道同一個物體在水中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五、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1.將第一組材料放入水中,通過學生的回答知道固體在水中有沉浮現象。

  2.引進第二組材料,進一步幫助學生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小組預測

  ●實驗驗證

  ●交流匯報

  生成問題:注射器會怎樣呢?為什么有的小組的注射器是沉在水底,而有的小組的注射器是浮在水面上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抓住矛盾,生成問題,將學生思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同時自然地完成教學的過渡。

  (二)、探究改變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注射器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看來同一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在我們剛做實驗的時候還有一些材料,它們的沉浮可以改變嗎?請小組討論看看有沒有辦法改變它們的沉浮。

  1.小組討論怎樣改變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2.提出假設,交流方案。

  3.小組探究,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改變固體的沉浮。

  4.匯報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實驗,知道沉浮是可改變的,為下一節《探究固體沉浮的秘密》做好了思維和知識上的準備。

  (三)、探究引伸,引發新思考。

  1.我們實現了將物體由沉到浮,由浮到沉。

  2.設疑,我這有一個辣椒,它很神奇,它可以不斷的實現沉浮變化。教師演示。

  3.引發新思考:你能連續不斷的改變同一個物體的沉浮嗎?

  4.課外探究

  教育應該有大課堂意識,科學課更應該有大課堂意識,沉浮自如的辣椒將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為孩子們課后探究留下獨白的空間。

  六、關于活動評價

  注重通過課堂評價組織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本節課我的評價方式有:

  關于評價主體:三元互動。同伴、自己、老師。從他們中間我得到幾顆星?

  關于評價內容:廣角三維。我知道秘密了嗎?解決困難時我的意見起作用嗎?你有成就感嗎?

  課堂評價方式:倡導人文。

  這節課,我最滿意的地方是。我們組值得嘉獎的是。

  七、反思一得

  科學探究課要有活躍的氣氛,更要有深層次的思考,動思維和靜思維交相輝映,學生思維的活躍才是課堂活躍的第一特征。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能量的轉換》是《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課(放映幻燈1),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放映幻燈2)通過第一課《各種各樣的能量》的學習,學生對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課進一步引領學生探究各種形式的能量之間是如何轉換的,為第三課《能源》第四課《節約能源和開發新能源》建構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也為他們今后學習物理學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認識基礎。四課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

  本課將指導學生認識能量最基本的特點----能量的轉換。教學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什么是能量的轉換。

  第二部分:認識能量轉換的過程。

  第三部分: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動——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放映幻燈3)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讓學生建立能量轉換的概念,知道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2.科學探究: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想、推測,并能通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2)、指導學生探索,能針對具體情境說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樂于合作,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并能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自己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二、說教學策略、方法以及教學準備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能量的轉換。為此特做如下教學準備:錄音機、火柴、縫衣針、花生、涼水、不銹鋼湯勺、軟木塞、大扣子、長1米左右的線繩。

  三、說教學過程

  對于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5個環節組織教學。

  環節一、創設情境, 激發探究興趣,認識能量轉換的概念。

  六年級學生對能量轉換基本沒有科學的清晰的認識,教學時通過身邊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弄清能量的轉換是怎么回事,(放映幻燈4)再通過開燈、放錄音、搓手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能量可以轉換并經常轉換,能量的轉換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為本課重難點突破做好鋪墊。

  環節二、親手實驗,感知能量轉換的過程。

  這部分是本課的重點,我分為兩個層次循序漸進突破。(放映幻燈5)首先采用美國杜威先生“做中學”的教學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根據書上的提示四人一組完成小實驗。先在湯勺里倒入適當涼水并測好水溫。然后固定花生米,點燃花生米加熱水,對比加熱前后水溫的變化,最后組織學生描述能量的轉換過程:劃著一根火柴,人體中的化學能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燃燒一粒花生米,加熱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學能就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這個小實驗簡單易操作,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真正的科學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學習者處于一個有著多種多樣的聯系與刺激的環境中時,才能更好地建構自己有價值的知識并迅速地發展其思維能力。

  第二層次是本課教學的難點:通過模式圖引導學生描述能量轉換的過程。科學課強調使學生學會科學的看問題和想問題,定量分析能使他們的頭腦更精確化更科學化,只有能用一定數據來描述事物時,才算達到對事物性質的真正了解。因此我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師生共同討論梳理圖上的一組復雜而連貫的能量轉換過程。這是書上的一幅彩圖,教師引導學生準確描述,“太陽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輻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來自太陽的光能,并轉換成化學能儲存在植物體內,人吸收植物的化學能轉換成機械能,發電機把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電熱水壺把電能轉換為熱能和聲能。”這樣就淺入深出、深入淺出將一個抽象的科學知識體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科學的概念和思維。用活教材,教會學生科學的探究過程,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相當與讓學生有了一根“點石成金的手指頭”,這是學生終身受益,可持續發展的本錢。

  環節三、做小玩具,探究飛旋扣子的秘密,體會能量轉換的過程。

  動手做小玩具,我認為是本課教學內容安排的一個亮點,它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再一次被激發到高潮。(放映幻燈6)課文詳細地介紹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并且給出了成品樣式和操作情景,學生能順利完成操作,在學生玩過之后探究討論這個小玩具里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很容易就能理解動能與重力勢能之間的能量轉換。再讓學生玩玩自己熟悉的溜溜球,充分理解動能與重力勢能的轉變。這個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充分感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而且初步感知了抽象的科學體系——機械能守恒定律。

  環節四、動手畫一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這個活動是在學生理解能量轉換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前面學習的鞏固和檢驗,是從探究到實踐的過程。因此我采用自主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自由發揮做畫,這個環節不但能使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而且潛移默化培養了孩子的科學素養。

  環節五、總結鞏固,延伸運用,學會持續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課堂結束時以“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的收攏式提問結合板書對課堂學習內容做一個掃描式總結,然后觀看一段DVD影象資料引發學生深層思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個教學設計的目的是既加深學生對能量轉換的認識,開拓視野,又引發學生新的思考,最后讓學生課后繼續探究問題:“在能量轉換的過程中,一種能量的增加或減少,轉換的另一種能量是否會發生變化?促使學生學科學,愛科學,能自主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并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四、說板書設計

  第二課能量的轉換

  轉換

  一種形式的能量——→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電燈

  電能——→光能和熱能

  劃火柴

  (燃燒花生米)

  化學能——→光能和熱能

  飛旋的紐扣

  動能-——→重力勢能

  ……——→……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科學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食物》中的第二課《食物中的營養》。

  我說課分為以下六大步驟:

  一、教學分析

  二、學情分析

  三、教學目標

  四、教學方法

  五、教學流程

  六、板書設計

  一、教學分析:

  《食物中的營養》是在前一課調查、統計了一天中吃過的食物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進行探究,是讓學生懂得營養全面合理的重要性的基礎。因此,是承上啟下的一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課。通過聘請營養師導師培訓營養師這一活動,要讓學生認識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其成分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及其作用。完善一天的食物記錄,辨別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屬于“實驗能力”的系列。

  這節課分為四部分教學:1、創設情境,引趣揭題2、初步感知,激發探究3、自主探究,實踐新知 4、綜合反饋,鞏固新知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對上一節課的學習中,對一天的食物已經有了豐富的認識,大多數學生都知道我們是通過食物獲取營養的,這是我們能順利進入并完成本課的知識基礎。

  2、四年級的學生通過一年半科學課的學習,已能較為熟練的運用調查、觀察、實驗、記錄等方法進行科學探究,這是學習本課的能力基礎。

  3、在生活中,學生們對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的認識還相當有限,部分學生甚至一無所知,這是學習本課的障礙,同時也說明了學習本課的必要性。

  三、教學目標

  科學目標:了解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性,學會用簡單的實驗方法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能力目標:

  1、能夠根據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的不同對一天中的食物進行分類。

  2、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初步學會用實驗的方法辨別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目標:

  通過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的了解,讓學生意識到養成不挑食的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建立嚴謹細致的研究態度,養成樂于傾聽他人的發言,善于與同伴交流的習慣。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具有愛心,學會幫助別人,樂于幫助人,為困難的人群奉獻愛心。

  【教學重點】知道食物中含有那些營養成分。

  【教學難點】用實驗的方法辨別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四、教學方法:

  (一)說教法

  1、實驗探究法:讓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多層次的進行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與對話,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與“交互”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2、開放式教學法:在教學中運用收集資料,創設情境,提供材料等教學手段,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做到主動地、自主地和創造性的學習。

  3、多媒體演示法:讓學生獲得豐富的表象,為學生提供形象思維的材料培養學生實驗能力,以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二)說學法:

  本節課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及學習目標,指導學生掌握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合作學習交流探究的方法:本節課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便于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參與合作的精神。

  2、發現法:通過查找資料、分組討論,加深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的認識,進一步提高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處理信息和分析探究結果的能力。

  3、質疑討論法:如食物中含有這么多的營養,那么我們沒天只吃一種食物行嗎?讓學生在試驗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交流,營造平等、和諧、互相組中的氛圍,使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趣揭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教學創設最佳的學習氛圍,開課時我就選擇震懾人心的青海省玉樹縣發生的地震為起引,帶領一起為他們祈禱:愿逝者平安,祈困者脫險,盼生者堅強。觀看玉樹地震“讓世界充滿愛”視頻,吸引學生的眼球提出那些被困幾天在廢墟中幸存的人們最需要的是什么?食物。從而揭示課題。

  (二)、初步感知,激發探究

  1、逛超市 識營養成分(食物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

  結合以人為本的理念,以紅十字會委派老師充當中國急救營養師導師為引線,創設培養營養師去災區奉獻愛心活動,使學生身負使命感和責任感。組織學生逛超市選取食物,結合課本中的內容,充分熟悉六大營養成分。并運用多媒體手段完善食物中哪些食物中含有這些營養成分。

  2、查資料 解營養作用(食物中營養對身體的作用)

  貫穿考核營養師活動,讓學生自己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資料、圖書等途徑獲得的資料自主學習,利用演示文稿介紹食物中營養成分的主要作用。直觀、形象地展示人體營養,為學生的形象思維提供依據,將豐富的食物與豐富的營養之間的關系,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視覺之中。學生對問題的解決很感興趣,成為更加主動,自主的學習者。

  3、填表格,豐一天食譜(在一天的食物中,我們能獲得哪些營養?)

  使學生通過對“一天中的食物”的重新分類后發現: 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但沒有一種食物含有所有的營養成分,因此不能只吃一種食物。學生經歷記錄、分析、整理、歸納、總結的過程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力,幫助學生建立嚴謹的科學態度,為下一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自主探究,實踐新知

  做實驗,辨營養成分(辨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尋找脂肪 2、尋找淀粉 3、尋找蛋白質

  新課程強調從學生興趣,生活經驗和認識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為了提高和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因此創設動感探究式教學模式:討論猜想—實驗研究—互動交流—總結歸納四步驟,努力營造一個以學生為活動的主體,和諧平等互助交流的學習方式,充分感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四)、綜合反饋,鞏固新知

  本環節提出做為營養師應該怎樣給災區人民搭配營養,使他們的身體很快恢復。他們吃食物時應注意什么?從而明白合理搭配營養,不偏食不挑食的飲食習慣。

  學生通過以上學習順利通過營養師的考核,為災區人民提出營養飲食注意,并為他們設計營養食品單,使學生增添榮耀感,增強學生奉獻愛心的情懷,升華情感目標的同時鞏固并拓展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六、板書設計

  食物中的營養

  蛋白質 人體的主要成分

  脂 肪

  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

  糖 類

  維生素

  調節身體機能

  礦物質

  水 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認識螺絲并了解其功能。

  2、能說出正確使用工具固定螺絲的方法,要求動作規范、安全。

  科學探究

  1、能通過觀察螺絲的外形特點,有計劃地選擇合適的工具來固定螺絲。

  2、能在選用工具時大膽猜想,并在使用其固定螺絲的過程中對猜想進行驗證。

  3、能在探究過程中和同學進行討論、交流。

  科學態度

  1、能對擰螺絲的活動產生深厚的興趣。

  2、能對選擇的工具是否合適進行判斷,在使用過程中用事實驗證猜想。

  3、能按要求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孔的帶條,十字螺絲、一字螺絲、內六角螺絲、內三角螺絲,六角螺絲,十字型螺絲刀等。

  教師與學生共同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同學們看一下,這些物品都使用了同一個零件,你們能找到它嗎學生回答,對是螺絲,螺絲的用途可真大,你會擰螺絲嗎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擰螺絲。

  (二)探究與發現

  活動1:選擇工具

  1、螺絲的種類很多,我們要學會選擇工具。

  利用大屏幕,讓學生練習。

  2、完成《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活動2、固定螺絲

  看視頻。然后讓學生看老師擰,再讓學生一個一個操作,老師一定要手把手的,注意安全。

  讓其他學生觀察評價。完成活動手冊。

  (三)應用與拓展

  讓學生觀察桌子與板凳的螺絲有松動的現象沒有,有的話擰緊。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天氣預報》是大象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

  天氣是與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現象,其對我們的影響日益增加并越來越受到重視,兒童從小就對氣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對于他們來說有很多知識需要探索。

  本節課的主要資料包括有:明白天氣變化的自然現象;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搜集天氣預報的有關知識;學會制作科技小報等知識。

  讓學生利用科技小報進行表達與交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成果;宣傳科技知識;鞏固學到的知識同時鍛煉學生收集資料,設計制作等本事。

  2、學習目標

  (1)明白天氣預報的流程。

  (2)了解預報天氣的常用簡單方法,能堅持開展長期的天氣預報活動。

  (3)能制作氣象小報。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天氣預報的常識。

  難點:制作科普小報。

  二、說學情

  農村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對天氣現象并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對下雨前的自然現象有很多的了解,課文中這一資料完全能夠讓學生自我討論交流就能夠完成的,但對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不是很了解,教師在這個資料上就要利用有關的圖片視頻資料幫忙學生去了解。制作科技小報其目的是讓學生去收集資料,農村學生受條件的限制,可能在收集資料上有局限性,這就要求學生的小報資料不限,形式多樣。

  三、說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結合學生的情景我采取的方法是;“交流----探究-----討論------交流”的方法,經過讓學生經過對天氣變化前的自然現象進行交流了解一些天氣變化前的自然現象,然后經過教師的講解和查閱資料看圖片、視頻去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同時還要了解一些天氣預報新的資料——氣象指數,教師要指導學生怎樣進行長期的氣象觀測,培養學生長期觀察的習慣。在制作科技小報的時候能夠要求同學們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景,充分利用當地的一些氣象諺語和農民長期總結的一些氣象知識來制作。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分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閱讀與交流:首先讓學生閱讀“下雨了”連環畫了解動物與天氣變化的關系,然后讓學生交流討論你們還明白那些與天氣變化有關系的自然現象(這個資料對農村孩子并不困難,能夠讓學生歸納在一齊互相交流,讓大家了解更多)

  第二部分探究討論:教師首先準備了有關天氣預報制作流程的圖片和視頻(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師能夠借助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更深的了解現代科技與天氣預報的關系,了解有很多很多的科技工作者為天氣預報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長期天氣觀察,測量,搜集氣象諺語,收聽天氣預報的習慣的培養(收聽天氣預報方法有:查詢電話12121或96121;看電視、報紙、和互聯網)。此外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我還利用幻燈片讓學生了解天氣預報增添的一項新的資料——氣象指數預報。這樣學生不僅僅了解了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同時也了解了更多的新知識,這樣更加激發他們去長期觀察天氣。

  第三部分:制作科技小報{討論交流},經過交流探討同學們已經了解了很多有關天氣預報的知識,這時能夠讓同學們把你們明白的有關天氣預報知識分資料寫出來,在全班上交流相互取長補短,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知識性的東西就能夠開始辦科技小報了,這時候教師能夠出示教師自我辦的一份小報作示范,同學們能夠仿照我的格式或方法,當然要要求學生不能千篇一律要形式多樣,資料豐富,板式新穎漂亮。學生可能一時不能完成就布置在下一節課進行展出。

  五、說練習設計

  這一課的練習分為長期練習和當堂練習。

  長期練習是:堅持長期的氣象觀測并做好觀測記錄,每月進行整理分析數據一次。

  當堂練習是:修改科技小報(在修改過程中能培養學生收集知識本事和動手的本事,當堂不能完成能夠課外完成。

  六、說教學效果

  本課的設計方案我以往在我校兩屆五年級班進行了教學,效果很好,異常是學生辦的科技小報很有特色,有電子版的,有手寫版的,都是圖文并茂資料豐富,有必須的科學性。學生在辦科技小報的同時收集和積累很多的科技小常識。學生對天氣的觀察記錄的興趣也培養起來了,大多數同學能堅持觀察天氣并記錄分析和整理,同學們自我成立了一個氣象小組,不定期的在班上發布氣象信息,編制氣象小報,效果十分好。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讓學生自我去交流----探究-----討論------交流,從而得到新的知識,這種方法比教師去講解要好得多,這樣不僅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獲得知識的方法,這才是教師要學生真正掌握的技能。

  七、探究作業(以小組為單位合作,需要在一周內完成)

  1、用氣象符號記錄一周的天氣情景。

  2、搜集有關天氣的諺語。

  3、搜集動物、植物預報天氣的資料。

【關于小學科學說課稿合集九篇】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01-21

青島版科學《金屬》說課稿11-30

幼兒園科學活動說課稿12-24

科學技術哲學說課稿12-17

幼兒中班科學說課稿01-11

科學《螞蟻》說課稿(精選5篇)11-30

科學技術的力量說課稿11-03

科學記數法說課稿3篇11-10

科學記數法說課稿4篇11-15

科學記數法說課稿4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