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說課稿

時間:2021-04-23 15:41:25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錦集7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錦集7篇

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三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用一位數除》的教學內容。在這一單元中《兩位數被一位數除》是單元教學中的難點。本節課是整數除法的相關知識,學這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口算表內除法的基礎,所以學生的認知結構已具備同化新知的基礎。我認為學生學習本課內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學了這一內容后,為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學習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扎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通過學習除法的分步計算的算理,從而探索用豎式計算的合理程序。體現了義務教育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定基礎這一理念,是學生在以后學習和工作中解決復雜問題的基礎。

  學情分析: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計算任然是他們必須掌握的一項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但相對于幾何課的有趣生動,計算課相對比較枯燥,學生學習起來也比較抽象,不容易掌握。班中的同學往往喜歡在課上做練習題,而不愿意理解計算的算理。然而沒有算理的支撐,計算往往會出現很多錯誤。因此對于《兩位數被一位數除》這節課,我將它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先通過情景設計與具體活動操作探索兩位數被一位數的分步計算,從而為第二課時豎式計算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

  1. 通過現實的情境及具體操作活動,探索兩位數被一位數除的分步計算方法。

  2. 理解除法的算理,能正確計算兩位數被一位數除的計算問題。

  3.在探究算理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兩位數被一位數除的除法算理,并能夠寫出分步算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首先通過整十數除以一位數、表內除法和有余數的除法練習,進行復習引入,為本節課作鋪墊。

  40÷4=36÷4=50÷5=26÷5=60÷6=16÷6=16÷3=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整個新授環節我分為三個層次,從而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兩位數被一位數除的算理。

  1、情境引入,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探究76÷4的計算方法。

  媒體出示情景:小胖有76支鉛筆,平均分給4個小伙伴,每人分到幾支鉛筆?請學生以小棒代替鉛筆分一分。這個設計可以讓學生體會先分捆,再分根,兩次分的商相加就是最后的商的方法。教師以填空的形式將分鉛筆的方法和計算的式子記錄下來,給學生提供一個支架,為之后計算商有余數的兩位數被一位數除的除法題作鋪墊。

  每人先分得()捆,就是()支。

  □÷4=□ 余下()支,每人再分得()支。

  □÷4=□ 合起來每人共得()支。

  76÷4=□ 學生在分一分的過程中,初步理解算理,提高學生自主思考,有條理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想象分鉛筆的過程,得出76÷5和76÷6的計算方法和結果。

  借助上一個環節的實踐活動。在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不借助教具,同時在被除數不變的情況下,想象兩位數被一位數除有余數的除法計算過程。并寫下分鉛筆的整個過程以及相應的算式

  每人先分得(1)捆,就是(10)支。

  50÷5=10 余下(26)支,每人分得(5)支,剩(1)支。

  26÷5=5……1 合起來每人共分得(15 )支,剩(1)支。

  76÷5=15……1 每人先分得(1)捆,就是(10)支。

  60÷6=10 余下(16)支,每人分得(2)支,剩(4)支。

  16÷6=2……4 合起來每人共分得(12 )支,剩(4)支。

  76÷6=12……4 媒體呈現分步計算的過程,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三個算式中被除數和三個算式中商的關系。以此得出總結:兩次分的被除數相加就是要分的總數,兩次分的商相加就是最后的商。總結出計算方法后,教師出示71÷4一題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直接寫除分步算式,并復述分小棒的方法,再次強調先分捆,再分根的重要數學思想。

  3、小組討論76÷3的計算方法。

  不同于之前的除法算式,76÷3需要學生嘗試拿出更大的整十數去分。可能有部分同學會先拿出3捆分,再拿出3捆分,這樣的思考過程應當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思考:能否直接拿出6捆分給3人,每人分得2捆?這樣整捆的只要分一次就可以。

  整個新授環節層層深入,學生在情境中動手操作,積極思考,從而理解兩位數被一位數除的分步計算的算理,完成教學重難點的任務。

  三、練習鞏固

  在練習環節,我出了這樣四組有層次的習題來幫助學生鞏固新知。

  72÷6=□78÷3=□60÷6=□12÷6=□67÷5=□……□95÷4=□……□□÷5=□□÷□=□□÷5=□……□□÷□=□……□□÷3=□60÷3=□

  第一組是兩位數被一位數能夠整除的除法,我提供了計算的過程與方法,學生只需填入計算結果;

  第二組是兩位數被一位數除有余數的除法,在過程中,缺少了一個被除數,需要學生自己思考;

  第三組則缺少了兩個被除數,此時學生需要運用算理,思考先拿出幾十來除;

  第四組就需要學生自己寫出計算過程。

  四組練習,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學生借助一定的支架進行練習,既能鞏固新知,又能提高自身的學習積極性。

  整堂課在注重算理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情景設計的動手操作,活動討論,掌握兩位數被一位數除的分步計算方法。新授環節和練習的設計以分層的形式逐步進行,有效地提升了教學效果,為《兩位數被一位數除》的第二課時豎式的教學打下了扎實的知識基礎。

說課稿 篇2

  教材簡析:

  《方程的意義》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簡易方程》中的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根據天平寫出式子,并通過類比分析歸納出方程的概念,并根據概念學會正確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以及利用方程概念解決問題。方程這部分知識,在初等代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是學生從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到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渡,因此,在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方程的意義》之前,在低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號、數字謎等不同形式的思維訓練,對于方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知識滲透,在本單元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這些都為理解方程意義起著鋪墊作用。

  教學目標:

  1、了解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的聯系與區別。

  2、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分類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學習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方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完成數量關系到等量關系的過渡,構建方程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認識天平: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玩兒過蹺蹺板嗎?(同時出示圖片)

  對于這個游戲的玩兒法與經驗,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

  其實在生活中,還有一樣物品與蹺蹺板長得很像,它可不是用來游戲的,而是用來測量的,它就是天平。

  【蹺蹺板與天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在中間有一個支點,都靠力臂兩端的重量來達到平衡。但是對于學生而言,天平比較陌生,而蹺蹺板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以此導入,形象生動,學生容易找到舊經驗與新事物的聯系,形成表象】

  二、利用天平,寫出式子

  在上一節數學活動課中,我們認識了天平,利用天平稱量了物品的質量。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利用天平來測量一杯水的重量。

  【在這部分教學中,教師通過演示再現天平測量物體的過程,水的重量是未知的,用字母X來表示,這部分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了由形象的天平左右兩邊的平衡關系過渡到用抽象到數學符號表示的思維過程,為突破教學難點進行鋪墊。】

  三、合作探究,認識方程

  1、測量物品,寫出式子

  下面請同學們再次利用天平測量桌面上物品的質量,或者利用天平比較物品的輕重,并且根據天平的平衡關系寫出式子。最后將你們小組寫出的式子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課要讓學生積累數學基本的活動經驗。數學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要在小學數學課中顯得尤為重要。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經歷了實驗---不實驗——再實驗的設計過程。第一次教學中,我采用了讓學生動手操作,但在實驗中,學生由于對天平的好奇以及操作的不熟練,使大部分時間浪費在了感知新事物上,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第二稿中,我放棄了實驗,讓學生直觀看教師的大屏幕演示,然后寫出式子,學生再根據圖片,寫出式子,結果整節課學生就在不停地對著抽象的符號寫和算,對知識沒有形成表象,練習效果不佳。后來,在網絡備課和教研員的指導下,我在課前加入了數學活動課,讓學生熟悉天平的操作過程,在課堂中,將重點放到利用天平寫出式子這一環節,學生目的明確,操作熟練,高效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2、交流匯報,歸納概念:

  教師選取了每個小組有特點的式子將其呈現在黑板上,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分類,同時教師進行板演: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數 3x=180 50+2b>180

  100+y=50×3 80<2a

  不含未知數 50×2=100 100+20<100+30

  根據板書,教師講解:像 3x=180、100+y=50×3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領悟數學基本思想"是新課標中數學中最核心的要求。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在本節課中,我更注重了對知識的類比歸納,()讓學生感知方程與等式的關系,與不等式的區別,最后歸納總結出方程的特征。】

  3、概念演繹,建立模型:

  剛才同學們根據天平所寫的式子中還有方程嗎?

  老師在測量中的這幾個式子中哪個是方程?

  你能根據方程的意義也寫出幾個與眾不同的方程嗎?

  【通過這三個內容的練習,既完成了對概念的基本理解與應用,同時又將前面教學中只有乘法和加法的方程式子進行補充,學生寫出了將含有減法與除法的方程,使方程的基本模型更清晰準確。】

  四、練習應用,鞏固新知

  在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題目:

  1、 判斷式子是不是方程

  2、 根據線段圖寫方程

  3、 根據數量關系寫方程

  4、 判斷是否是方程

  5、 方程與等式的關系

  【通過由淺入深的練習,學生從基本的判斷到實際的應用,從具體的圖片寫方程到文字的數量關系寫方程,最后通過一道判斷題,將等式與方程的關系用集合圖來表示,使學生對方程的概念的理解更準確,應用更靈活。】

  五、拓展延伸,感受文化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資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學家笛卡兒第一個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才形成了現在的方程。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數學知識的形成都凝聚著人類智慧與汗水。因此通過這部分知識的講解,學生對方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鉆研熱情。】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主要內容是人教版新教材探究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這個實驗是七年級上冊第116頁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中的重要內容,現在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及教學步驟五個方面來說說本節課的教學。

  一、教材分析:

  “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是七年級《生物學》中繼“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水循環”之后和“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個學習內容,在教材編寫及知識結構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通過對這一節內容的學習為以后學習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通過探究實驗闡明綠色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綠色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

  2.實驗驗證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3.闡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4.嘗試設計實驗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索知識的發生過程,認識綠葉在光下制造的有機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發生的場所和產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從中歸納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實驗探索,明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物的情感。

  三、重點和難點:

  1.探索綠葉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

  2.對實驗的目的,過程和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四、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實驗法;探究法;

  五、教學步驟

  第一部分:導入新課

  活動:請同學列舉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這些食物與綠色植物的關系。學生發現,人們的食物都直接或間接來自于綠色植物。置疑:“植物體由一棵小苗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中自身營養物質的積累從何而來?”“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如何檢驗呢?”“綠葉制造有機物需要什么條件嗎?怎樣證明?”以此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聯想小學自然課的內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體內有機物來源于植物體的光合作用

  第二部分:

  1、講解探究實驗的目的,方法和步驟——探究課題,引導學生說出探究實驗的變量,怎樣設置對照實驗。然后,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最后,對照課本上的方法步驟,分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

  2、播放實驗視頻:(主要是6個步驟)要重點觀看和講解。

  3、分析試驗結果:1、同樣是天竺葵,葉片見光部分變藍了,說明了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一種使碘液變藍的有機物——淀粉2、遮光部分未變藍,說明綠葉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是——光。

  第三部分歸納總結

  1、從實驗題目中體會光合作用的三個重要因素——綠葉、光、有機物

  2、總結光合作用的概念。

  第四部分布置相關練習和作業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倍數和因數一課是蘇教版數學第八冊中的內容。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分階段認識了百以內、千以內、萬以內、億以內以及一些整億的數,較為系統地掌握了十進制記數法,同時也基本完成了整數四則運算基礎上進行的教學,主要是要使學生初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意義,學會在1-100的自然數中找10以內某個數的所有倍數和100以內某個數的所有因數的方法。這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公倍數和公因數,以及分數的約分、通分和四則運算的基礎,對以后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和難點。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結合整數乘、除法運算初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含義,探索求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并能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找一個數倍數和因數的方法,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數學思考的水平。

  3、情感與態度目標: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4、重點:理解因數和倍數的含義,知道它們呢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

  5、難點:探索并掌握求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

  三、教學設計

  (一)認識倍數和因數

  認識倍數和因數時,利用學生對乘法運算以及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關系的已有認識,引導學生在操作中得到乘積相同的不同乘法算式,并進一步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倍數和因數是指兩個數之間的關系,不能單獨說某數倍數或因數,這一點學生往往搞不清,為了使學生明白倍數和因數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我舉了生活中的兄弟關系,母女關系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也讓學生明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學習數學的真正目的。

  (二)探索求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

  從例1中得出:12是3的倍數,又把學生舉的一個3的倍數的例子有目的地寫在黑板上結合起來看,引導學生說出3的倍數還有哪些。學生在舉例子時說出來的數是無序的,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有條理地找出3的倍數,促使學生去關注思想方法,并在學生討論交流中感受有序的思想方法。

  在學生掌握方法的基礎上,采用比賽的形式要求學生有序地寫出2、5的倍數,然后在整體觀察2、3、5倍數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討論,一個數倍數的特點。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概念的能力。

  (三)探索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從例中看出4、3、6、2、12、1都是12的因數,那我們可以怎樣找一個數的因數呢?先讓學生獨自找36的因數,再指名幾個學生說說是怎么找的,通過幾位學生找的方法的比較得出較合理的方法。接著又找了15、16的因數,歸納出一個數因數的特點。

  (四)全課小結

  (五)鞏固練習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知識,我又補充了兩個練習:

  1、判斷題目的是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2、出示幾張數字卡片。從中選擇只有倍數和因數關系,比誰選擇得多。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處理

  1、教材簡析

  本課旨在讓學生知道尊重父母是基礎,孝敬父母是根本,知恩圖報才是真,做一個懂事孝順的孩子。

  2、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情感,對于“家”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體會家庭中親情的溫暖,知道撫養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義務。

  (二)能力目標:收集父母為家庭作貢獻的具體事例,感受家庭親情。在活動中鍛煉學生與家長溝通的能力,以及學生運用知識和分析判斷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教學活動中,使學生認識到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感謝父母的關愛和撫養,尊重父母的勞動和情感,并承擔起對家庭的責任。這里滲透權利與義務的意識。

  3、教學構思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大人講我小時候”,第二部分“無悔的奉獻”,第三部分“感受家庭溫暖”。這三個部分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第一部分是情感體驗基石,第二部分是情感構建鏈接,第三部分是情感權利和責任的融合;這種“塊塊”互鏈構建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父母的愛心與親情,感受家庭的溫馨。

  教學難點:使學生真正認識自己是家庭的一員,應擔負起自己的責任,與家人一起營造溫馨的家。

  二、教法、學法

  教法:我嘗試著運用“四步四活動”的教學步驟來完成本課教學任務。一、回憶愛——夯實情感基石;二、感受愛——交流情感所得;

  三、走進愛——感受溫馨家園;四、分享愛——促進情感共鳴。學生的活動為:同桌互助、小組交流、小品表演、制作卡片四步。使整個課堂營造出一種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情感體驗到逐步升華的氛圍。 學法:《課程標準》強調:“實踐性”,即“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我引導學生運用以下學法:自學品味、同伴互助、情景再現、合作探究,將“三維目標”落在實處。

  四、設計意圖

  我根據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堅持“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的原則,讓學生的“知識構建直線發展,能力培養循序漸進,學習過程愉快踐行,學習方法合作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因素螺旋式上升”。讀、品、思、議、演、悟結合,培養了學生辨別是非,認識真假,與人合作的能力。

  五、教學流程

  播放音樂《讓愛住我家》導入新課。這首歌來自20xx年春節聯

  歡晚會。學生邊聆聽音樂,邊欣賞全家福。音樂因其美妙深得學生喜愛,圖片因其溫馨喚起美好回憶。

  (一)、“回憶愛”——分享童趣的溫馨

  1、學生講童趣

  面對全家福,同學們自然而然地回憶起童年美好的生活,產生了講述自己童年趣事的愿望。我因勢利導,先采用了同桌互助法,邊欣賞全家福,邊互講呵護情。然后我選取了“幸福一家人”、“陶醉大自然”、“勇敢小天使”、“上進好少年”四幅照片在全班展示并講述。在大家的講述中,父母的呵護,成長的快樂,家庭的溫馨,無間的親情伴隨全家福一一定格。

  2、總結:在溫馨甜蜜的氣息中小結,深化對家的認識。

  (二)、“感受愛”——暢談父母的貢獻

  八年級學生正處在青春期,他們普遍認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而且是必須的,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如何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家庭成員之一,擔負起責任,是本課的難點。在難點的化解上,我采取了“收集資料感知、體味父母明理、案例分析深化”的三步曲來突破難點。

  1、一步曲:收集資料感知——填寫表格

  上課前,我布置學生在家觀察并詳細記錄父母每天做的事,傾聽父母做事的感受。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學會主動走近他人和關心他人。在學生填寫完表格后,教師引導學生去甄別“哪些事應當自己做,而不能由父母所包辦?”議論中,大家明確了在家中的權利和義務,

  應與父母一起營造溫馨的家。這個活動,認知來源于生活,反饋于課堂,最后再指導生活,從膚淺的感性,到深刻的理性,認知螺旋上升了。

  2、二步曲:體味父母明理——“夸夸自己的父母”

  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我組織了“誰不說我的父母好”的小組演講。有了第一步的細心觀察做鋪墊,大家的演講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勤勞善良、省吃儉用、寬厚仁慈是父母共同的名片。同學們會明白,父母給予我們的太多,我們回報的太少,我們要向烏鴉學反哺之義,向小羊學跪乳之恩。

  3、三步曲:案例分析深化——

  讓學生參與到小芳的故事的討論中:“小芳有家嗎?小芳的爸媽愛她嗎?”通過分析,不僅鞏固了前一課的內容“家有親人,有親情”,得出“愛”也是一種責任的結論;而且懂得了:借助法律是保障自己權力的有效途徑。

  (三)、“走進愛”——讓愛永住我家

  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家庭溫暖,重在讓他們感悟和體驗。這部分,我主要采用情景再現來教學。學生先自由組合劇組,再篩選優秀節目展示。

  1、表演情景劇:《快樂的周末》

  2、感受家庭溫暖。

  家庭情景再現,學生產生了共鳴:“家庭不單是身體的住所地,也是心靈的寄托處”,從而理解家庭功能。

  3、朗誦詩歌,揚起愛的風帆。

  在欣賞了有趣的表演,體會家庭溫暖之后,全班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感謝》。

  4.課堂小結:多媒體展示小結內容

  (四)、“分享愛”——制作溫馨卡片

  1、制作家庭溫馨卡

  這一活動,我借用了背景音樂《相親相愛一家人》,讓學生在充滿親情的音樂中動手制作:一個個風鈴,一張張信箋,一只只千紙鶴,一束束鮮花,在學生手中完成。

  2、送溫馨卡給父母,以拉近兩代人之間的距離,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鋪墊。據課后的調查:溫馨卡有托人贈送的,有鴻雁傳書的,更有借助電子郵件的,不一而足。

  3、拓展“家”的外延:因為有了血緣,我們和父母組合成溫馨的小家。其實,我們還有更大的家,那就是學校、社區、國家乃至地球,我們必須以超出血緣關系的博愛之心,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人人獻出一份愛,才能共同創建一個和諧、美好的大家庭。

  各位老師: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人教社義務教材小學語文第八冊中的一篇講讀課文,它以精練生動的筆墨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山川景物的熱愛。通過認真鉆研教材,我在教學第一部分路上見聞時,設計了一個聽的訓練,巧妙運用媒體,激發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課件出示葉圣陶老先生介紹游覽的時間、地點及沿途的山、樹、水等迷人景色設計了范讀、賽讀、配樂讀等多個臺階,扎扎實實地進行了讀的訓練。第二部分,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展開想像,感悟祖國山河秀麗,引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基于對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據新課標和本文特點,特制定如下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游覽順序記敘了作者游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自然段。

  根據教學要求、教學重點、難點分別是:

  重點:體會金華雙龍洞景象的奇異。

  難點:孔隙的描寫。游記類課文的學法。

  二、說教學方法

  運用導讀和創設情景結合法,并注重游記類文章的學法指導﹙讀、劃、議、悟、讀五步走﹚

  三、說教學過程:

  〈一〉課件引路,引導學生悟文生智

  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點、難點,相應的語文教學也就存在著中心環節。事實上,教學活動中重點環節的'處理好壞通常是評價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恰當運用電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見影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使教學對象茅塞頓開。在介紹洞口的特點時,適時出示課件,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說:“山很高,樹很茂密。”師隨即進行詞語訓練,換詞還可以怎么形容?馬上有同學說:“山石嶙峋,樹木枝繁葉茂。”老師隨即出示課件詞語“突兀森郁。”學生通過觀察畫面,感悟了詞義,這種教學方法較之以老師以詞解詞,生硬灌輸無疑要高明得多。在介紹外洞特點時,當學生讀到:“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時,外洞究竟有多大呢?這時課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然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進行語感訓練,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滲透作者整體感知又具體化描寫的寫法。外洞這么大,內洞是什么樣的?我們怎么由外洞進入內洞的,此時出示課件:小船之小,用繩子拉船,表情朗讀進洞時的感覺,讀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二〉創設情境,啟迪學生展開想像

  在抓重點段進行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想像思維的訓練。當教師問學生對內洞的什么景物最感興趣?學生說出石鐘乳、石筍時,老師隨即出示課件——石鐘乳、石筍,孩子們好奇心強,興趣濃厚,聚精會神地觀看之后,老師問:“這些石鐘乳、石筍好看嗎?”學生說:“好看。”老師問:“那書上怎么寫的呢?”生齊讀:“那些石鐘乳、石筍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老師隨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觀賞了。”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這些石鐘乳、石筍像什么?”老師發圖片,結合課件啟發學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踴躍發言:“有的像微笑的彌勒佛……”“有的像金碧輝煌的宮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帶給人間……”全班同學紛紛舉手,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內洞的石鐘乳,石筍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學生想像成各種神仙、動物、器用、宮室后,枯燥的語言文字在學生面前幻化成生動活潑的畫面,使人感到身臨其境,趣味無窮。

  〈三〉音像激情,啟發學生口語交際

  學生興致勃勃地學完課文之后,老師說:“雙龍洞如此迷人,下面誰愿意當導游,帶領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臺前,老師引導:“這位導游小姐,現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稱呼他們?”該生隨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們好!歡迎你們來浙江金華的雙龍洞來參觀……”音像出示,導游解說,游客提問,引導學生口語交際,在內化語言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讀書悟文能力,可謂一石二鳥。

  〈四〉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寫作方法

  在同學們跟隨導游飽覽了雙龍洞迷人的景色后,導游相機說道:“其實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還多,對雙龍風景區你們知道的也可以給大家講講呀?”同學們小手如林,躍躍欲試,因為課前老師發給他們的資料,已積累在胸,此時生生互動,人人情緒激昂,老師隨即總結:其實像金華風景區這樣的景點還有很多,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川秀麗,以后有機會去游覽,希望你們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記,學習葉圣陶爺爺的寫作方法,也寫下膾炙人口的名篇。

  四、說板書設計

  我采用了板畫的形式,形象直觀,學生從圖上就感知了內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讓人一目了然,真正為理解課文起到了輔助作用。

  附: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概述:

  耐久跑是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必修教材,是廣大青少年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行之有效的手段,對培養青少年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和勇往直前、奮發向上的精神有積極的作用。初中各階段跑的各項教材,應側重于發展人體有氧耐力。實踐證明,耐久跑是各項跑的基礎。體育科學研究表明,初中階段是發展耐力素質的最佳時期。因此,應加強耐久跑的教學和練習,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快速跑的教學,逐步提高學生的快速奔跑的能力。

  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知道合理分配體力的方法,70%的學生途中跑時做到輕松自然,節省體力和加深呼吸克服“極點”現象,并使學生從戰勝困難中得到樂趣。

  本次課的教學重點是如何正確分配體力,教學難點是如何克服“極點”。

  希望通過本次課的教學,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正確的跑的姿勢,輕松自然的跑完全程。

  二、學情分析:

  我們都有知道,學生喜愛上體育課是不爭的事實,但大多數學生害怕耐久跑也是不爭的事實,耐力差,怕苦、怕累、缺乏毅力,再加上我校沒有田徑場,在進行耐久跑練習時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過程:

  在本次課的開始部分,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準備活動,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學習耐久跑之前,有一個愉快的心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游戲的活動的強度不大,以免影響以后的學習。

  基本部分由兩個教材組成,一個耐久跑,放在前半部分,另一個是柔韌性練習,前一個教材強度大,后一個強度小,符合合理安排運動量的原則。由于本次課是《耐久跑》的第一次課,為了使學生能克服畏難情緒,減少練習的枯燥感,我采用了越野跑的形式,由于我校的場地較小,但根據學校的地形特點,精心設計的跑的線路。其中有直線跑,有上坡跑,有繞障礙跑,避免單一地繞場跑圈。為了使大多數同學能順利完成全程跑的任務,我對班級學生進行了分組,能力較強的同學在一組,能力較差的同學在一組,且兩組同學的要求也不一樣,對較胖的同學,我采取用一位成績較好的同學跟跑,進行不斷的鼓勵,適當的時侯,拉他跑一段,讓他體會全程的感覺,符合區別對待的原則。

  為了使同學們難知道合理分配體力的方法,我在不同的跑段,設置了不同的標語,如:“勻速跑”、“放慢節奏”、“堅持住”“沖刺”等,每位學生在看見不同的標語時,自覺調控節奏,合理的分配體力。

  為了使同學們能克服“極點”現象,在“極點”到來的時候,我先用語言對他們進行鼓勵,其次,讓他們放慢跑的節奏,加快呼吸,其他未進行練習的同學,在一旁吶喊助威,使他們順利渡過“極點”難關。

  在基本部分的后半部分,采用的是柔韌素質的練習,通過柔韌素質的練習,進行身體各部分肌肉的拉伸,實際上也是對耐久跑后的一種放松性練習,這種教材搭配屬于放松性搭配,起到調整運動量的功效。

  課的結束部分,主要是調整學生的身心,使心率趨于平緩,采取的游戲形式的教學方法,這個游戲就是“反口令”練習,課堂氣氛輕松活躍,身心也得到了調整。

  三、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方法:

  示范法、完整法、分解法、講解法、評比 法、榜樣法、啟發法、預防糾正法、重復法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錦集7篇】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錦集8篇06-13

實用的擔保合同模板錦集五篇11-02

實用的擔保合同模板錦集八篇11-01

實用的擔保合同模板錦集六篇10-30

實用的雇傭合同模板錦集9篇06-02

【實用】聘用合同模板錦集9篇09-09

【實用】聘用合同模板錦集五篇07-27

【實用】擔保合同模板錦集7篇10-21

【實用】贈與合同模板錦集五篇07-05

【實用】個人的述職報告模板錦集八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