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通用13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通用1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
一、內容分析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推進,幼兒從小接觸英語這樣的觀念已經被許多家長,幼兒園或教育機構所重視。幼兒園英語教育是一種啟蒙,重點在于培養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因此,在選擇內容時,我會考慮幼兒發展水平,找尋一些貼近孩子們生活,有實用性的內容。《廚房交響曲》活動中所涉及的英語詞匯和句子表達的東西都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接觸到和使用到的碗、筷子、調羹、盤子。這些在孩子們經驗范圍之內,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同時孩子們生活中也會有很多機會練習。關鍵在于如何運用活潑有趣的方式吸引孩子們的注意,把簡單枯燥的認識內容變得生動多彩。
二、幼兒情況
大班的幼兒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用語和課堂用語,因此進行全英文教學活動。
三、活動目標
1、通過輕松、自然、愉快的英語游戲設計,讓幼兒積極參與英語活動,大膽用英語進行表達,并感受英語活動帶給他們的快樂與自信。
2、復習兩首英語歌曲:《松餅先生》《快樂拍手歌》
3、學習新詞匯:碗、盤子、筷子、調羹。
學習新句子:我是一個廚師。
四、活動準備
碗、盤子、筷子、調羹若干廚師帽和廚師圍兜每人一套
神秘箱音樂磁帶
五、教學方法
1、游戲法孩子生來是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游戲化教學有著其他活動不能代替的功能和價值。英語與游戲的結合,能充分激起幼兒學英語的興趣,密切師幼關系,尤其能提供給幼兒輕松自然愉快運用英語的機會。
2、直接法全英文教學形式,直接培養幼兒簡單英語思維以及表達習慣。
3、重復法不斷重復單詞與句型,刺激幼兒印象,強化鞏固記憶。
4、賞識教育法鼓勵與表揚幼兒的每一次進步,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并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六、活動過程
1、問候
2、句子:我是一個廚師
把小朋友打扮成廚師,引起幼兒興趣。學習句子:我是一個廚師。熱身歌曲:《松餅先生》
3、游戲——神秘箱。引出活動新內容——碗、盤子、筷子、調羹。(教師示范奏樂)
4、游戲——找、找、找。播放音樂,幼兒在教室里尋找碗、盤子、筷子、調羹。
5、幼兒分組向大家介紹自己找到的東西,并分組奏樂。
6、集體奏樂。
7、小結、結束。
七、活動延伸
幼兒回家可以教爸爸媽媽,并和家長一起找到更多相關的圖片,制作《我的廚房交響曲小書》。
八、目標預測
通過運用的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尤其是一系列準備充分、形式活潑、參與性較強的游戲,相信幼兒的熱情能被完全激發,并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完成活動目標。
說課稿 篇2
基本理念:
提倡個性化學習,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闡述教學過程時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主動地、有個性的學習。”
一、個性化學習是一種自主性學習
我所教學的《想別人沒想到的》一課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了畫師收了三個徒弟,他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多,三個徒弟畫了不同的畫,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師傅的稱贊。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文字淺顯,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便于閱讀和理解。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圍繞著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這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學生將精讀課文中所學習的分段、理解課文等語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課的閱讀實踐中,逐步培養了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
二、個性化學習要重視學生體驗
讓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語文,必須加強體驗性學習。然而,由于學生個體認知水平的不同,體驗和感悟也就不一樣,學生的理解就顯示出多樣化的特點。學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感悟?如何深化對教材的理解與認識?在本節教學中我采用了生生對話、生本對話的形式。
首先,利用讓學生直觀感受小徒弟的畫。然后采用對話形式理解師傅為什么會稱贊小徒弟。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1、看了小徒弟的畫,你有問題問他嗎?誰愿當小徒弟,你們有什么要問他的嗎?
2、你想夸夸小徒弟嗎?
3、誰能用畫師的話來夸夸小徒弟。
通過對話,學生感受并學習了小徒弟“想別人沒想到”的思維方法。
三、個性化學習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見解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思考,根據自己的語言積累、生活積累和情感積累去體驗,大膽發表自己富有個性的見解,讓學生的學習閃現創造的火花。因此在本節教學中,我重視對學生的評價,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當學生分段出現分歧時,我引導學生學會找依據理清結構。在結尾的拓展部分,我設計了這一教學環節:
過了不久畫師又想考考三個徒弟了,于是他出了這樣一道題──深山藏古寺。
1、出示一個徒弟的畫,請學生評價這個徒弟畫的畫怎么樣?
2、再請學生發表見解,你怎么畫這幅畫?
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各抒己見,積極思考答案。他們的答案恰恰就是課文中小徒弟“想別人沒想到”的思維方法。
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正反比例的應用》,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幾個方面進行我今天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正反比例的應用》本課選自青島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四信息窗,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以及正反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今后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的重要基礎。通過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研究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判斷問題中數量之間的比例關系。
2.會用比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感受數學的價值。
重點:會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
難點:正確判斷數量間的比例關系并列出比例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很多數量關系和比的知識,基礎掌握還可以,而且具備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但是語言表達不夠規范。
三、教法
采取"引導-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
激勵評價法:"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我在學生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發現有獨特見解的,都給予激勵的評價,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四、學法
新課程不但倡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而且著力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在這節課中,學生的學習方法主要有:
合作交流法:在獲得新知的過程中,學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開展小組合作,在小組中分工明確,提高了學習效率,使學生的智力得到最佳的開發,樹立的主人翁的意識。
反思法:方法注重反思,學生才能學得牢。在課將結束,學生對自己的獲得的知識和學習方法進行反思,總結經驗,取長補短。
四、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
(2)總價一定,每件物品的價格和所買的數量。
(3)小朋友的年齡與身高。
(4)正方體每一個面的面積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5)被減數一定,減數和差。
談話引入:我們今天運用正反比例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意圖:簡單的復習為本節課學習做了鋪墊,提高了教學效率。
2.出示學習目標,能用解比例的方法正確解答比較簡單的應用題。
意圖:帶著目標去學習,讓學生把握學習方向,而且可以讓學生做好自我檢測,課后有目的的復習鞏固。
3.出示信息窗的情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意圖: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能力以及提出問題能力。
4.讓學生先獨立解答,然后小組交流解題方法,找同學到前面板演解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做好引導,問題中出現的數量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指導用解比例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意圖:通過這個過程可以強化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5.在經過思考掌握方法之后,直接引導學生用解比例的方法解決第二個紅點問題,找代表匯報解題方法與過程。
意圖:培養分析、判斷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6.總結方法。讓學生自己總結用比例相關知識解決應用題的方法。
意圖: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7.達標檢測。
意圖:學生從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如果不及時鞏固、復習,與實踐沒有結合起來,就會稍縱即逝,因此設計合理的有效地練習是必須的。
8.課堂小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有什么易錯點?
意圖:這個環節給了學生充分參與課堂的機會,可以培養學習總結概括能力,也會讓學生自我評價學習效果。也利于學生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說課稿 篇4
【說課內容】
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大禹治水》。
【說教材】
《大禹治水》是一個古代傳說,講述的是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老百姓造福,歷盡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
把這樣一個歷史故事放在二年級教材中進行教學,我想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吃苦耐勞、堅持不懈、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
通過分析教材并結合新課標要求,我制定了本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禹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位為民造福的英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鼓勵學生運用結合語境、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詞語。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獻身精神。
教學重點:了解大禹是怎樣不辭辛苦,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制服洪水為民造福的。
現在的孩子缺乏“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意識,加上故事背景時代久遠,因而對大禹不顧個人幸福,一心為百姓謀幸福的高尚情懷,多數學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體會大禹的獻身精神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突破難點,通過朗讀、想像、聯系學生實際進行角色體驗的方法加深理解和體會。
【說教法】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研究,我發現本課有幾處想象的訓練點。因此,本課的教學我采用“讀中感悟”的方式,運用創設情景法、問題引導法、閱讀討論法引導學生讀書、想象和交流。利用想象來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讀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
【說學情、說學法】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通過一年來的學習和訓練,他們已經積累了一些學習方法和閱讀技能。他們喜歡朗讀,想象豐富、有強烈的表現欲和求知欲。本節課學生通過“讀、思、議、悟”自主參與、積極學習,構建了有活力的課堂。
【說教學流程】
一、習舊引新遷情入境
我從談洪水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引入課題,解題。通過兩個同音字“治”與”制“的比較,學生既區分了字義,同時又用“治理、制服”這兩個詞統領起全篇,激發學生探知興趣。
整體感知后觀看洪水泛濫的視頻,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災情的嚴重、百姓無家可歸的處境以及大禹此時此刻的心情,為下文的學習渲染了心理氛圍。
二、創設情境,讀中設境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我緊扣關鍵詞“千辛萬苦”來貫穿本節課的教學。我進行了如下設計:
1.巧抓想象點,學生“情感蔓延”
情動才涌。我設計了兩處想象訓練:想象大禹在走遍千山萬水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禹在帶領老百姓挖河、劈山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哪些困難?學生提煉生活、豐富想象。通過想象體會到大禹的辛苦及面對困難無畏的精神,。
2.巧抓互動點,教師“穿針引線”
運用朗讀的牽引。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篇文章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很多地方能意會而不會言傳。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反復地朗讀體驗,以讀促思,才能獲得更深刻的理解。通過對“禹下決心治理洪水”“千辛萬苦、千山萬水”等重點詞語、句子讀的訓練,引領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看到大禹治理洪水的決心、用心、恒心、責任心,從而感受到大禹治理洪水的頑強意志。大禹的形象在學生心中逐漸飽滿起來。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課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沒有進行過多的描述,這是一個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點。我抓住這一“空白”,鼓勵學生大膽體驗和想像感人的語言、精彩的場面、美好的情感。這段內容的教學,先通過填空練習,讓學生體會一連串數量詞的運用的精妙。再讓學生聯系自己,設身處地站在禹的兒子的角度想一想:缺失父愛的童年,他的童年少了多少歡樂?接著設定典型場景進一步渲染:大禹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什么樣子。有一天,他終于忍不住了,跑去問母親。他會怎樣問母親?母親怎樣回答?用問答再一次撥動學生心弦,學生領悟到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家,也沒有哪個父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大禹為了讓千萬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舍小家顧大家。引出成語“三過家門而不入”。此時再讓學生談談,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大禹?至此,大禹的勇敢無畏、智慧、無私的英雄形象在學生心中扎了根,人物變得立體。學生在境中悟情,讀中思索,體會了大禹的偉大精神,達到入境、動情、達理。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漫長的13年,大禹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制服了洪水。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樣的呢?引入第四段的教學。這段的教學,先引導學生看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輕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樂業情景的圖片,理解“安定”。教師追問:是誰給老百姓帶來的這樣的日子?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和課文開頭的一幕人們無家可歸的生活狀態對比,進一步認識到大禹的功勞。最后升華情感:教師再一次質疑:人們為什么稱他為“大”禹?從“大”字體會人們對英雄的尊重和愛戴。人文性與思想性進一步整合,讓學生用“心理視線”去讀書,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熏陶。
五、全課總結,課外拓展
全課結束,我對大禹的精神進行小結,指出大禹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推薦閱讀《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故事
有興趣的同學搜集歷史上有哪些為治理洪作出過巨大貢獻的人?
練習的設計,將學習由課內引向課外,增加積累,拓展視野。
【說板書設計】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意志堅,
踏遍萬水和千山。
三過家門而不入,
英雄美名代代傳。
這節課的板書是將文中的一些重點詞語連結成詩的形式呈現的,是對大禹人物精神的概括提煉,重點突出,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20以內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這一部分學習的好壞將對今后計算的正確率和運算速度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20以內的進位加法也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
二、說目標。
1、要學生理解“湊十法”,初步掌握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口算。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初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3、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各種方法;通過比較,使學生體驗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
4、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用數學的意識。
重點是讓學生會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加法。
難點是讓學生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三、說學清。
學生已經學過10以內數加減法和20以內個數的認識,那張我20以內的進位加法應該不會很難,終點是引導學生算法優化,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四、說教法。
情景演示與同桌交流向結合。
五、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
首先廚師運動會場景,問:從圖中看到了什么?請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
學生提到飲料圖,老師引導:盒子里有幾盒飲料?盒子外有幾盒飲料?那一共有多少盒飲料?
這個問題怎么解決?請同學們先仔細想一想,舉手匯報。
(二)探究新知
這時,學生可能有三種答案:
1、數一數的辦法。1、2、3、4……13。
2、接著數的辦法。……10、11、12。13。
3、先放進一盒湊成10,10加3得13。
那怎么列算式?
9+4=13
現在我們沒有飲料,可以先用小棒來代替它,用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飲料。右邊擺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邊的4盒飲料。9盒加上幾盒就是10盒。那拿走盒子外邊的1盒還剩幾盒。(3盒)10和和剩下的3盒合起來是多少盒?
那9+4=13
4可以分成1和3,9和1合成10,10加3就是13
現在把咱們計算9+4=13的方法再說一次,和你的同桌說說,互相糾正。
六、說練習設計
做一做1、2、3題,是學生掌握算法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有層次。使學生能夠熟練的口算9加幾的算式。
七、說板書設計
9加幾
9+4=13
4可以分成1和3,9和1合成10,10加3就是13
說課稿 篇6
一、活動意圖
《漂漂亮亮迎新年》是重慶市幼兒活動發展課程教材編寫組編著的《幼兒活動發展課程方案》數學領域第五個主題“分一分,排一排”中的一個典型學習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關于數學領域的目標有這樣一點: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排序作為幼兒量概念里面的重要內容,有助于幼兒抽象數概念的形成。在活動區中,他們經常會把貝殼按各種各樣的順序擺放,有的幼兒能夠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擺放,但絕大多數在擺放中都會存在一些問題,總有一些地方的擺放失去了規律,而在這其中更多的問題又體現在一開始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擺放,但越到后面,擺放就亂。在日常的教學中,我時常尋找這樣的教育時機對幼兒進行排序方面的引導,比如在前期分類活動中,我會將請幼兒將操作材料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列,并將這些材料投入到活動區中,滿足幼兒分類和排序的各種需求。在這樣的關注指導下,幼兒的排序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為了提升幼兒按規律排序的能力,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漂漂亮亮迎新年》,有效抓取新年這一時間特征,有機地將數學序列知識融入幼兒的游戲活動中。通過裝扮幼兒園迎接新年這一主題,發展幼兒對序列的認知和理解。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活動目標
小班幼兒通過嘗試錯誤完成排序對應活動,而中班幼兒開始嘗試真正的排序活動,他們開始對比較多的物體進行排列。4歲的幼兒最早進行長短排序是,他們往往只注意到小棍的一頭的順序,而不顧小棍另一頭是否對齊,忽視長度進行排序。而在按一定規律進行重復排序的活動中,幼兒常常能夠在開始環節進行按規律排序,但當序列更長的時候,他們常常不能遵守一開始的規律。
基于以上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參考《綱要》中所提出的數學領域活動目標,本活動目標如下:
活動目標:
(1)喜歡排序活動,體驗數學操作游戲的快樂。
(2)能夠發現物品的排列序列規律ABB、AAB和ABA,并接著往后排和補缺、改錯。
(3)嘗試自創序列規律,并講出小動物和自己所做的彩旗里面所隱含的規律。(會不會有難度)
三、活動重難點
重點:發現序列規律并接著往后排、補缺、改錯。
難點:嘗試自創序列規律。
制定重難點的依據是:我班幼兒在認知方面的特點,即中班幼兒理解水平有限,對發現和理解隱含在彩旗中的規律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讓幼兒充分觀察、操作體驗制作彩旗,在操作中去不斷改進自己的思維。在幼兒具有了大量的操作感知經驗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大膽嘗試自創序列,激發幼兒的創造性。
四、活動準備
1.經驗:幼兒有按照ABAB,AABB模式接著往后循環排的經驗。
2.教具:彩色旗幟6根。(每根都按照自身的規律做完兩組,留下第三組為空白。彩色旗幟頂端有各種小動物,旗幟藏在一個長長的紙袋子里(保證教具出示的神秘性,吸引幼兒的注意))
3.學具:每名幼兒三角形小旗16面(小旗有兩種顏色),紙條一根,膠水一瓶。
五.說教法
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實際情況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采用了直觀演示法、情境法和提問法。
1.直觀演示法: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具進行示范,引導幼兒理解三個序列規律。活動將抽象的序列規律用顏色來表征,排除了物體大小、形狀等特征的干擾,用大小一樣,顏色不同的三角形小旗來表示。幼兒能夠直接從感官去區分,比較容易實現。
2.情景法: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幼兒在情景中學習。活動首先借助于新年這樣的一個主題,結合班級的環境布置來引入。在展開環節以動物王國迎新年布置環境來吸引幼兒的興趣,我會請小朋友尋找動物王國里都有哪些動物。在自主操作環節,又以園長媽媽請小朋友們做有秘密的旗幟來布置幼兒園為情景,激發幼兒的動手熱情。
3.提問法:提問注意了針對性。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比較容易的問題可讓水平比較差的幼兒回答,較難的問題就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使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比如,在讓幼兒講出鳥兒所做的彩旗里面的規律時,我會請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來回答,因為這個規律是上一次活動的學習內容。而在發現小兔制作的彩旗里面的規律時,因為其難度較高,所以我會請能力較強的幼兒來回答。
六.說學法指導
中班幼兒處于模仿學習的階段,因此在本活動采用了觀察法、發現法和操作法。
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通過觀看彩旗獲得印象,并從顏色區分中尋找其中所蘊含的規律。
在幼兒仔細觀察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幼兒去發現彩旗里所蘊含的秘密,使幼兒能夠較為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活動中來。不僅調動感官系統,也調動起大腦進行思考。小鳥兒的旗幟中的規律是兩個紅的,兩個藍的。小羊的旗幟中的規律是兩個紅的,一個藍的。小熊的旗幟中的規律是一個紅的,兩個藍的。而小兔的旗幟中的規律是一個紅的,一個藍的,一個紅的。
操作法是幼兒在活動中通過操作操作材料而獲得發展的一種方法。中班幼兒的思維仍然處于直覺行動思維階段,他們的思維不能完全脫離于具體事物或動作,需要有事物和動作的輔助來幫助他們進行思考。數學活動特別需要幼兒開動腦筋思考,所以操作法在數學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活動中幼兒通過觀察、思考發現規律,并借助擺小旗這一操作活動來檢測自己的思考,也在操作的過程中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思考。幼兒在活動中先按照各個小動物的已經完成的旗幟進行擺放,然后再幫助小動物把沒有擺完的接著往下拜,這樣一來,幼兒在重現小動物已經擺好的旗幟的操作中積累了經驗,然后再憑借這樣的經驗接著往下擺。
七.活動設計
(一)參觀動物王國。導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以參觀動物王國引入話題,讓幼兒說說動物王國里都有哪些動物。創設一個情景,吸引幼兒進入情景并在情景中進入游戲活動。
(二)觀察和操作:漂亮的彩旗。引導幼兒發現旗幟中的秘密,并按照一定的規律接著往下做。
小動物們最近都忙碌地布置裝飾他們的動物王國,他們做了很多漂亮的旗幟,而且每個旗幟里面都有一個秘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都有哪些動物,他們做了什么樣的旗幟,他們的旗幟里面又有什么秘密。
1.教師出示小鳥兒制作的漂亮旗幟,引導幼兒發現旗幟中隱藏的規律:AABB。這個排列規律實質是兩種不同的物品交叉排列,只是每種物品的數量不是1,而是2,而且這個規律也是上一次活動中的內容,因此幼兒比較容易發現并說出其中的規律。
教師提問:
(1)你發現小鳥兒的旗幟是怎么排的?誰來說一說?(幼兒通過觀察去發現其中所蘊含的規律。)
(2)小鳥兒的旗幟還沒有做完,請你幫他把后面沒有做完的給擺出來。(發現規律后,讓幼兒通過幫助小鳥兒完成旗幟的制作這一動手操作來檢驗自己的觀察發現是否正確。幼兒是否學會變得可見,而教師也可通過觀察幼兒的操作及時了解幼兒是否已經發現了AABB的規律。)
2.教師出示小羊制作的旗幟,引導幼兒發現旗幟中隱藏的規律:AAB。這個排列規律和下面一個排列規律(ABB)較之上一個有一定的難度,雖然序列內的物體數目只有三個,可三個里面只有兩種物體,兩種物體的數量還不一樣多,但序列與序列之間的界限比較清晰,幼兒通過一定的努力也能夠達到目標。
教師提問及操作要求:
(1)你發現小羊帶來的旗幟怎么排的?誰來說一說?
(2)小羊的旗幟還沒有做完,小羊請小朋友們幫它把旗幟做完。
3.教師出示小熊制作的旗幟,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旗幟中所隱藏的規律:ABB。
教師提問及操作要求:
(1)誰來說一說小熊的旗幟是怎么排的?
(2)小熊想要考考小朋友們,看看你們會不會做這樣漂亮而且有秘密的旗幟,所以他留下了一部分沒有完成。看看哪個能干的小朋友能夠把小熊的旗幟接著做完。
4.教師出示小兔制作的旗幟,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旗幟中所隱藏的規律:ABA。(這個序列是本次活動中最難的一個序列,因為兩個序列之間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需要幼兒仔細觀察和操作來發現它。所以將這個序列放在最后,在幼兒有了前面的序列經驗基礎上,幼兒能夠通過經驗遷移來發現這個規律。)
教師提問及操作要求:
(1)誰來說一說小兔的旗幟是怎么排的?
(2)小兔聽說XX班的小朋友最喜歡與別人合作玩游戲了,所以它和要你們一起來做完這根彩旗,你們愿意把后面的接著做完嗎?
(三)游戲:小小偵探。引導幼兒尋找其中的錯誤地方和補上漏掉的地方。
1.教師出示小貓做的旗幟,引導幼兒根據旗幟中所蘊含的規律發現漏掉是什么顏色的小旗。
教師指導語:小狗也做了一個旗幟,他準備把它掛起來,可突然發現小旗掉了一面。小狗不知道掉了什么顏色的旗幟,請小朋友們幫幫他看一看,他掉了什么顏色的小旗?
2.教師出示小貓做的旗幟,引導幼兒根據旗幟中所蘊含的規律發現錯誤的地方。
教師指導語:小貓做旗幟的時候不專心,三心二意的,結果把旗幟給做錯了,小朋友們,你們發現小貓的旗幟哪里做錯了嗎?
(四)裝扮我們的幼兒園。引導幼兒自己嘗試按一定的規律做一面彩旗。
教師指導語:園長媽媽也想請小朋友們為幼兒園做一些漂亮的彩旗,她希望你做的彩旗里面有一個秘密,如果你的秘密跟剛才小動物們做的彩旗里面的秘密不一樣,那就最好了。
幼兒選取操作材料,自己嘗試做旗幟,教師觀察指導,提醒幼兒自己的旗幟里面一定要有秘密。活動后將幼兒做的旗幟布置在主題墻中展示分享。
在本次活動中,我堅持了“幼兒的學習是在情景中,游戲中實現的”和“做中學”這樣的理念。因此在活動一開始我就創設了一個參觀動物王國的情景,吸引幼兒來參與,并以不同的理由來讓幼兒幫助小動物接著往下排。數學活動的抽象性、邏輯性較強,但中班幼兒的思維仍帶有行動思維的特點,因此數學活動特別需要幼兒通過在大量的操作感知中來完成,所以在接著往后排的環節中,我特意讓幼兒先把小動物已經擺放好了的旗幟通過自己的擺放重現出來,在重現的過程中,促使幼兒去感知,發現其中的規律。并通過接著往下擺的活動來驗證自己的發現。以上是我對活動的設計和思考,期望能完成教學目標,達到預期的效果。
說課稿 篇7
一、關于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點到直線的距離”是在學生學習直線方程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兩直線位置關系的一節內容,我們知道兩條直線相交后,進一步的量化關系是角度,而兩條直線平行后,進一步的量化關系是距離,而平行線間的距離是通過點到直線距離來解決的。此外在研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曲線上的點到直線的距離以及解析幾何中有關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等問題時,都要涉及點到直線的距離。所以“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是平面解析幾何的一個重要知識點。由于這一節是直線內容的結尾部分,學生已經具備直線的有關知識(如交點、垂直、向量、三角形等),因此,一方面公式的推導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公式的推導也是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學知識點的一個很好的課題。通過公式推導的獲得,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2、教學目標分析
我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有以下三條:
(1)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的要求
(2)新教材的特點
(3)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
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能力、德育等方面的內容。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是平面解析幾何重要的基礎知識,也是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一個知識點。按照大綱“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教學要求,結合新教材向量的引入,又根據所帶班級學生基礎和素質教好的情況,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讓學生理解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思想,掌握點到直線距離公式及其應用,會用點到直線距離求兩平行線間的距離;
(2)通過推導公式方法的發現,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等數學能力;在推導過程中,滲透數形結合、轉化(或化歸)等數學思想以及特殊與一般的方法;
(3)通過本節學習,引導學生用聯系與轉化的觀點看問題,體驗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成功感。
3、教學重點: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教學難點:發現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方法。
二、關于教學方法和教學用具的說明
1、教學方法的選擇
(1)指導思想:在“以生為本”理念的指導下,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2)教學方法:問題解決法、討論法等。
本節課的任務主要是公式推導思路的獲得和公式的推導及應用。我選擇的是問題解決法、討論法等。通過一系列問題,創造思維情境,通過師生互動,讓學生體驗、探究、發現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以及思考問題的方法,促進思維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分工合作,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2、教學用具的選用
在選用教學用具時,我考慮到,在本節課的公式推導和例題求解中思路較多,所以采用了計算機多媒體和實物投影儀作為輔助教具。它可以將數學問題形象、直觀顯示,便于學生思考,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不同解題方案,提高課堂效率。
三、關于教學過程的設計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一題多解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應注意溝通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通過類比、聯想、知識的遷移和應用等方式,使學生體會知識間的有機聯系,感受數學的整體性。課標又指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為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把本節課分為以下:“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索推導公式——變式訓練學會應用——學生小結教師點評——課外練習鞏固提高”五個環節來完成。下面對每個環節進行具體說明。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這一環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由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揭示本課任務。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數學建模能力。
2、具體教學安排:
多媒體顯示實例,電信局線路問題,實際怎樣解決?能否轉化為解析幾何問題?學生很快想到建立坐標系。如何建立坐標系?建系不同,點和直線方程不同,用點的坐標和直線方程如何解決距離問題,由此引出本課課題“點到直線的距離”。
(二)[自主探索推導公式]
1、這一環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發現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方法,并推導出公式。在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圍繞兩條線索:明線為知識的學習,暗線為特殊與一般的邏輯方法以及轉化、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的滲透。
2、具體教學安排:
2.1學生初探解決特例
首先提出問題:怎樣用解析幾何方法求解點到直線距離?由于字母的運算有難度,引導學生從直線的特殊情況入手,這樣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學生應該能想到,如果直線是坐標軸或平行坐標軸的時候問題比較容易解決,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學生自己完成推導過程,選兩名學生進行板演。
2.2師生互動獲取思路
特殊情況已經解決,引導學生考慮一般直線的情況。通過學生思考,教師收集得到思路一:過作于點,根據點斜式寫出直線方程,由與聯立方程組解得點坐標,然后利用兩點距離公式求得。我及時評價這種方法思路自然,是一種解決辦法。為了拓展學生思維,我們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還有什么辦法能解決?
為此我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1)求線段長度可以構造圖形嗎?
(2)什么圖形?如何構造?(學生經過討論,得到構造三角形,把線段放在直角三角形中。)但是如何構造又是一個難點。
(3)第三個頂點在什么位置?
(4)特殊情況與一般情況有聯系嗎?
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會提出第三個頂點的不同位置:可能在直線與x軸的交點M或與y軸交點N;或根據特殊情況的證法提示,過P點作x、y軸的平行線與直線的交點R、S。或同時做x、y軸平行線。這樣就收集到思路二、三、四。三種思路已經有了,它們的共性是什么?學生能觀察出都在三角形中。我繼續引導:能不能不構造三角形?而是其它數學相關量?我們剛學習了向量知識,能否用向量知識解決問題呢?(由于在前面學習的向量知識中,向量的模可以表示兩點之間的距離,而證明兩直線垂直時也已經用到向量知識,法向量又是本節課后閱讀材料,本班學生基礎和素質較好,在學習直線方向向量時已經布置閱讀)。
提出問題:線段的長度就是對應向量的模,那么如何求得向量的模呢?根據實際情況提示一方面的方向完全由直線的方向而定(與法向量共線),另一方面的長度又與點P有關,它的長度又如何控制下來?所以有思路五,由師生一起分析,取法向量=,而=,以下只要求得,就可以得到距離。2.3分工合作自主完成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究竟哪種好呢?如果讓每位學生都去用不同解法探求,在課堂上時間顯然是不允許的,但教學中又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如何解決這種矛盾呢?現代教育要求學生要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因此我叫學生對五種思路進行分組練習。在學生求解過程中,我巡視,觀看學生解題,了解情況,根據課堂時間的實際情況,選取做好的學生的解題過程用實物投影儀顯示。這樣不僅能讓全體學生看到不同思路的具體解法,還能得出最佳解題方案,接著我展示最佳解題方案的規范步驟。目的讓學生有良好的規范的書面表達習慣,起到教師典范的作用。
2.4公式小結概括提升公式推導出,學生有了成功的喜悅。我也給予了肯定。但是由于公式的結果是一般情況得出的,而對于,點在直線上是否成立,它們與,點在直線外有什么關系?這并沒有驗證。而我們要求學生考慮問題要全面,為此我提出提問:
①上式是由條件下得出,對成立嗎?
②點P在直線上成立嗎?
③公式結構特點是什么?用公式時直線方程是什么形式?通過學生的討論,使學生了解公式適用的范圍:任意點、任意直線。同時體現整體認識和分類討論思想。
依據新課程的理念,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我做了和教材不同的處理方法
(1)先特殊后一般的證法,
(2)多角度構造三角形,
(3)知識聯系,向量解決。目的是讓學生在考慮問題時有特殊到一般的意識,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使問題的解決循序漸進。向量是新教材內容,是一種很好的數學工具,和解析幾何結合應用是現在新教材知識的交匯點。而多角度考慮問題,發散學生思維。
(三)[變式訓練學會應用]
1、這一環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通過練習,熟悉公式結構,記憶并簡單應用公式。通過例題的不同解法,進一步讓學生體會轉化(或化歸)的數學思想。
2、具體教學安排:
由學生完成下列練習:
(1)解決課堂提出的實際問題。(學生口答)
(2)求點P0(—1,2)到下列直線的距離:
①3x=2②5y=3③2x+y=10④y=—4x+1
設計說明:練習1的設計解決了上課開始提出的實際問題。練習2的設計故意選特殊直線和非直線方程一般式,主要強調在公式應用時,直線方程是一般式,應用公式的準確性。
例題(3)求平行線2x—7y+8=0和2x—7y—6=0的距離。
我選取的是課本例題,課本只有一種具體點的解法。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知識從深度和廣度上進行挖掘。通過幾何畫板的演示,讓學生直觀看到思考問題的方法。除了選擇直線上的點,還可以選取原點,求它到兩條直線的距離,然后作和。或者選取直線外的點P,求它到兩條直線的距離,然后作差。由特殊點到任意點,由特殊直線到任意直線,從而延伸出兩平行線間的距離。目的是在整個過程中,讓學生注意體會解題方法中的靈活性以及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四)[學生小結教師點評]
1、這一環節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達到的目的是:
通過師生共同小結,鞏固所學知識,提煉用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中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2、具體教學安排:
本節課小結主要由學生完成知識總結,通過學習知識所體驗到的數學思想方法,由學生總結和相互補充,教師適當點評,加以經驗總結。
(五)[課外練習鞏固提高]
①課本習題7.3的第13題—16題;
②總結寫出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多種方法。
設計說明:作業1是課本習題,檢查學生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作業2是根據課堂分析,讓學生總結公式推導的方法。除了課堂上想到的方法還可以繼續思考,比如在用兩點距離公式整體代換等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思維的廣闊性。
四、關于教學評價的設計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過程性評價,因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對于學生的語言與行為的表現,及時給予肯定性的表揚和鼓勵;學生思維暴露出問題時及時評價,矯正思維方向,調整教學思路;為了獲得后反饋信息,布置作業,通過觀察學生完成作業情況,了解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數學方法方面的收獲和不足,指導我今后教學。整個教學評價是在師生互動中完成的。
說課稿 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識解答含有正、反比例關系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2.使學生熟練地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從而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
3.發展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幫助其構建相應的知識結構。
過程與方法:
經歷用比例知識解答問題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應用數學的能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腦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能夠正確分析題中的比例關系,列出方程
二、說學情
用比例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對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了一定的建構基礎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義的背景下進行探索學習的。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學習的能力。相信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定能突破重、難點知識,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教法學法:
1、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利用學生已有的解決有關基本應用題的方法和比例關系的知識,提出問題,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活動,探究解決有關基本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看、想、交流等數學活動,自覺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3、從“一題多解”“變式練習”的探究過程中,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確保數學活動的有效性。
四、說教學流程:
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里強調的是數學活動,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也是以數學活動貫穿始終的。整節課的數學活動都是以數學思考與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進行,為學生創設一個有效的數學活動氛圍。
(一)聯系生活,習舊引新: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去體會數學再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遵循這一理念,我以復習導入,說先讓學生說說什么是正比例,什么是反比例,接著判斷各題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然后結合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生活用水、包裝圖書等信息,”讓學生判斷題中的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并列出等式,為下面的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類似歸一、歸總的實際問題生活中素材很多。學生再生活中也有用水收費和包裝圖書的經驗,用學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為下面的探究呈現素材。
(二)合作探索,領悟解題方法:
1、感知用比例解決問題的關鍵。
(1)我先組織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主解決問題,讓學生對題中的數量關系有了初步的認識。
(2)接著讓學生用學過的比例知識分析解答,我出示思考題,小組交流,并試著解決,讓一部分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通過集體交流訂正,讓大家領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什么都可以代替,唯有思維不可代替”,在這當中教師要逐漸打開學生獨立思考的閘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實踐,自己解答,在此基礎上教師在給以指點和總結。所以在學生完成例題后,緊接著進行變式練習,進而總結解題方法,為學生獨立解決例6做準備。
2、再比較中體會知識的實質。教師引導學生對上面兩道題進行比較,組織學生觀察、討論、找出思考過程和計算方法上的異同點。再學生充分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有價值的發現和體會。
(三)鞏固應用,提升認識
1、練習的設計,緊扣例題,讓學生再熟悉的比例關系中,進一步掌握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
2、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與生活,所以我設計的課后作業是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測量計算學校旗桿的高度。
(四)課堂小結
意在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深化認識,加深理解。
說課稿 篇9
《埃》是國標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說明文。課文著重介紹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狀及其建筑歷史,寫出了外觀樸實、結構精巧的特點以及其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方法,贊美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本文條理清楚,語言平實,描寫細致,第二~三自然段詳細描寫了金字塔的特點和古埃及勞動人民的不朽智慧。這兩段文字語言精確,說明方法多樣,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探究課文是怎樣寫的,以及這樣寫的好處,反復朗讀品味。
基于對教學對象的分析,我認為,埃及金字塔的修建歷史和原因,學生了解不多,對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形成一定的障礙。因此,在引導學生感受金字塔的宏偉、精巧時,要注意適度地引導學生感受古埃及勞動人民工作的艱辛。
鑒于以上的認識和分析,本課設置如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4個(重點指導廓的音和形),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正確理解課文,懂得作者是怎樣寫工程的宏偉與精巧的,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4、通過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其中,目標3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目標4是教學重點。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分兩教時組織教學。
第一課時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練習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指導朗讀的同時結合生字詞語理解的檢查和指點,在學生初步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條理和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本課時主要采用抓住文本的重點和難點,充分體現教師的導和學生的讀悟的方式組織教學。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段落第三自然段進行讀悟品,理解金字塔的宏偉、精巧的特點,并聯系生活實際,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恰當的方法說明這些特點的,進而感悟這樣宏偉而精巧的工程,集中體現了古埃及勞動人民不朽的智慧。
一、復習導入。
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工程宏偉、結構精巧
二、精讀感悟。
1、首先讓學生總覽全文,尋找概括金字塔特點,涵蓋全文內容的一句話(第四自然段起句),然后從這里切入金字塔的特點。
2、體會金字塔的特點。
(1)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146米、40層、1千米、230萬塊、2.5噸等數字,抓住第二自然段中刀片都插不進去等詞句,引導學生探究作者都用了哪些方法來說明金字塔的特點,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2)結合對上述文字的說明方法的體會,感悟古埃及勞動人民建造金字塔的付出的血汗和其不朽的智慧。
(3)抓住對古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方法的理解,感受古埃及勞動人民的勤勞和聰明,進一步感受金字塔和古埃及人民智慧的不朽光輝。
3、以讀帶講,感悟末節。
最后一段,設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其回應上文,點明中心的作用。
三、課堂練筆。
結合對第三自然段說明方法的體會和小結,引導學生遷移寫法,學習描述生活中的一處景物(并組織交流)。
四、拓展延伸。
布置學生課后搜集一些關于埃及金字塔和其它一些被成為世界奇跡的古代文明,感受世界各國人民的不朽智慧。
板書設計:
14
埃及的金字塔
宏偉
精巧
埃及的勞動人民
勤勞
聰明
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兩小兒辯日》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4課《文言文二則》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古時候兩個孩子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持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兩小兒勇于探索,大膽質疑的品質,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二、說教案
《兩小兒辯日》一課是培養學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課例,因此我教授本課時訓練重點確定為:
1.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疑難字詞,能根椐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兩小兒為認識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預習:
1.熟讀課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關于孔子的資料(生平、言論)。
3.思考課后練習題。
三、說教法
本堂課因為是孩子們初學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學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樂讀趣學,自主感悟。通過借助課后注釋理解文章,教師適當點撥,講解。重視古文的讀,要求學生讀出古文的韻味,讀懂文章的意思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四、說學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主要以教師的導,學生的學習為教學主線,去營造一種教師和學生互動的學習氛圍,以接受變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讓學生在學習中解惑,積累。從而解決出學生學習古文的困難,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學法,快樂輕松地學習古文。
五、說過程
(一)引導釋題,導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采用復習舊知引入新課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說“辯”字導入課題,解釋“辯”字的字義,從而以“辯”字貫穿全文,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講的就是兩小兒辯論太陽,此時教師則引導學生再一次讀課題,然后層層深入、質疑,兩小兒辯論太陽的什么呢?讓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學文的目的,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課文。
(二)指導學法
由于學生學古文,較難理解,在此我讓學生充分交流初學古文的感受,從而總結出古文不好讀,不好懂,明確了學習古文的方向和目標,緊接著老師配樂范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學生通過傾聽總結讀法。學生自由練讀,并由此解決了古文不好讀這一難點,就是讓我們多讀,反復讀,緊接著教師趁熱打鐵牽出古文不好懂的這一難點,學生各抒己見,自己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老師再一次強調出學習古文的目的就是讀懂意思,讀出韻味。
(三)依照學法逐步解文
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進一步質疑:這篇文章到底給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學生概述的過程中,交流孔子這一人物,為后面學習文章,揭示人文內涵,做好鋪墊,并且在學生概述故事內容的同時,又緊接著質疑:孔子在什么情況下遇見兩小兒的?無形中對文章第一節內容就在老師質疑,學生解疑的過程中完成了學習。并在此強調“斗”的含義,過渡到第二節的學習,明確兩小兒辯論的觀點,通過分析“也”字,重點指導學生的朗讀,由此以“辯”為主線,教師引導學生先獨立學習,后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三四節的學習,通過抓重點字詞、分析句式、課件演示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兩小兒辯斗時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的,以理解促讀,讀出味道,讀懂意思,老師在這則起到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重點把握住了文本的內容,體現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讀課文,讀后明理
最后,我重點抓住孔子“不能決”,讓學生體會人文內涵,讓學生交流孔子的言論并結合搜集孔子的資料,明白體會孔子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學無止境的道理,學習兩小兒勇于探索,善于觀察,勤學好問的精神,并將兩小兒提出的問題設計成以教師提供資料,學生課后解決的方法,留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
(五)總結拓展,延伸課外
學古文不能只學不積累,積累什么?積累的就是我們的學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讓學生感受古文與現代文不同的基礎上,老師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對學生今后學習古文打下基礎,這樣從開始學生討論學法,到教師最后總結學法,無時不體現出,我們學的主動不僅在學內容,還在學方法。也正體現老師的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理念,最后布置學生回去講故事,排課本劇的形式,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鞏固,整堂課最終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讀,以讀明理的辦法,一步步扎扎實實學好古文。
六、說板書
從字數上看板書有些繁瑣,但我認為板書總是為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服務的,為了讓學生能直觀的理解,我從題眼“辯”字為主線到兩小兒辯論的觀點,理由最后結果,讓學生觀其則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內容。
我的這堂課中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據課堂反饋定論),但是,我最終能較好地體現了我此次課堂教學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學生要學的有收獲,而我教的要扎實,也希望各位老師能為我提出寶貴的意見。
說課稿 篇1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勸學》。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說教材
《勸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學習問題上的觀點。(教材地位)《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如果學生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含義,對他們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提高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幫助。
二、說學情
雖然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匯,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了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如下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說教學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一起來。
說教學難點: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系。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達到本節課預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我的設計思路。
五、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啟發式研究性教學法: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采用啟發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
歸納法:教師引導學生將文中字詞及特殊句式進行歸納。
2、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朗讀法。
下面我在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六、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貫徹新課程理念,注意以三為主: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強調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堂,成為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搖籃。
(一)導入課文(由寫勸學的詩句導入)
學生回憶之前學習的關于勸學的詩句,回答后,教師解題,由此引入課文。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好的導入,能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濃厚的興趣,使之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
(二)荀子簡介。這個部分交給學生來完成,讓學生事先查找關于荀子及其思想的知識。教師作以補充,這一環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
(三)誦讀指導。播放錄音、讓學生自讀、齊讀課文,以解決生字詞的讀音。
(四)整體疏通課文。這個環節讓學生前后桌互相合作,借助注釋與工具書,疏通文義。將大家都難以理解得字詞標注出來,教師重點點撥。這一環節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知識的能力。之后,歸納課文的文言基礎知識(師生交流討論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
(五)分析課文。
1、通過對課文的疏通,學生能夠得出本文的論點為“學不可以已”,那么我提問:作者是如何對論點進行論證的呢?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作以適當的引導。我設計以上問題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誦讀課文,從而培養他們的理解、歸納能力。然后學生明確:
第二段中,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等來說明學習的意義可以改變自己、提高自己。
第三段中,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等從而得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來說明學習的作用可以彌補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中,用“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等來說明學習的方法貴在積累;用“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與“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來說明學習的態度貴在堅持與專一。
2、以上都是運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現象來說明學習的道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什么論證方法呢?
學生根據之前所學知識不難得出為比喻論證的方法。(讓學生分清楚比喻論證與舉例論證的區別)
3、課堂練習
說到比喻論證,我們一般在議論文中使用,那么現在我設計一課堂練習:請同學們寫出3個含有比喻論證的句子。寫完后,讓學生進行互相評論,教師點評。
設計這一問題的意圖,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從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六)總結全文:《勸學》以“勸”字統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說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對論點進行論證,讓學生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的寫作當中。
(七)布置作業:就課堂練習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文中含有比喻論證的句子。設計作業的意圖: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七、說板書設計
勸學
《荀子》
學習的意義學不可已矣(中心論點)
學習的作用比喻論證
學習的態度
設計依據: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的原則,讓學生能夠一目了然的知道本文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評委老師!
說課稿 篇12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醇》是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5第三章《烴的含氧衍生物》第一節《醇酚》第一課時的內容。根據新課標和新教材學習有機物,學生主要學習的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一些重要有機物的組成、結構、主要性質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等知識。乙醇是是聯系烴和烴的衍生物性質的橋梁,在有機物的相互轉化中處于核心地位,在學生已對乙醇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中注意從結構的角度深化學生對乙醇的認識,使學生掌握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在高中化學選修5中有機中對官能團的學習有所體現的系統性。要善于歸納總結。因此,我認為在本節的教學中我們需要去追求知識的系統性,要有知識遷移。
2.學情分析
從知識結構看,學生已經學習了烴的知識,對有機化學常見的基本反應類型的有了一定的認識,對生活中較為熟悉的乙醇的一些性質和用途也已經有所了解,所以對于進一步學習它的組成和性質,有著較強的求知欲。
目前我所帶的班級分三個層次;通學班,平行班,重點班。通過高一化學將近一年的學習,同學們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合作完成一些基本任務,但部分學生學習能力檔次不一,在分組討論時注意將各種不同層次及不同特點學生組合搭配,互相幫扶,鼓勵各小組學生主動與老師、同組同學以及組與組之問多交流,形成濃郁的學習研究氛圍,完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從學生的認知心理來看,進入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思想從“被動接受型”慢慢向“自主學習型”轉變。他們學習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邏輯性和創造性明顯增加,學習動機比較穩定。
3.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以及新課標對本節的建議和教材的要求確立本節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掌握醇的結構、主要性質及用途。掌握醇羥基的性質。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有關得到乙醇的方法,學會分析和推理、探究結果,并學會對有機物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養成團結合作的品質。
通過學習醇的用途,感受化學與生活、社會的密切關系,養成關注化學相關社會熱點問題的習慣。
4.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乙醇氧化,取代與消去
(2)教學難點乙醇的化學性質及與結構之間的關系
二、教法
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如下教學方法:
1.探究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知識。
2.講授法:隨著教學方法的改革,新教法不斷出現的同時,講授法也在不斷地完善。而且不論是哪一種教學方法,都離不開教師的講解、點評、總結。
3.多媒體輔助教學:采用多媒體模擬微觀演示,多角度立體展示物質的微觀結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法
采用探究合作互補的模式,使學生帶著問題主動探求答案,提高學生分析能力。同時,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通過聯想和類比、填表等方式引導學生綜合利用已學習過的烴類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自己得出相關結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感受自主學習的樂趣。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醇的定義醇的分類
3.醇的物理性質
【學生閱讀總結】醇的物理性質(教師主要講解醇中氫鍵的作用)
探討得到乙醇的方法有哪些!
4.乙醇的化學性質
A.乙醇和Na反應(知識回顧高一的內容)
B.乙醇的氧化反應(回顧高一的催化氧化)
乙醇與強氧化劑重鉻酸鉀、高錳酸鉀溶液的反應,重點講解氧化反應的機理
C.乙醇的消去反應
D.乙醇的取代反應
5.乙醇的用途
小結:和學生共同歸納本節的知識,重點歸納乙醇的化學性質,用電腦模擬演示,使學生加深理解并鞏固所學的知識。
6.課堂練習:針對本節課的知識,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按照循序漸進、由淺人深的原則設置一些有梯度的習題,使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進一步強化,如:
五、課堂教學評價
過程性評價:課堂參與積極性評價、操作實驗能力的評價、化學用語規范表達的評價
終結性評價:習題檢測評價(課堂練習及作業分層次)、課后研究論文放入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方式多元化:學生自評、組內同學互評、教師點評。
說課稿 篇13
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目標、重難點、教法、學法等方面說一下我的講課思路。
一、說教材
《散步》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文章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濃濃親情動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淺顯,情感溫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娓娓道來,情真意切,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親人的關愛,對家庭的責任,對親情的贊美,是一篇從平凡小事中寫親情的典范作品,題材極其平凡,意蘊卻十分豐富。學習本文,要引導學生用心發現親情、感受親情并珍愛親情。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準備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的主要內容。
二、說學情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本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對生活的觀察不夠細致,缺乏生活體驗,又由于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誤導,許多學生尊老愛幼的觀念比較淡薄,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倫理觀,因此正確的引導尤為重要,我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三、說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品味課文清新質樸的語言。
3、理解最后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知文中蘊含的家人之間深沉的愛,培養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四、說重難點
根據《語文課和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要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為:朗讀品味積累語言。本課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揣摩、積累語言,以增強語感,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本課的難點是: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深刻含義。七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和知識儲備的限制,對含義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把這個定為難點。
五、說教法
運用情景導入、朗讀品析、研討點撥、多媒體課件輔助等多種教法相結合。首先以情景、導入法營造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濃濃的親情氛圍,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將朗讀貫穿于整個課堂中,讓學生在朗讀品味中去感受親情美。本文主要寫“我”這個成年人的感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因此,必要的點撥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這幾種教法與多媒體課件的結合,讓學生更好的領悟課文。
六、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所以先讓學生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找出含義深刻的字詞句或細節動人的句子品析,最后抓關鍵語句再讀課文,深入思考,領會課文深長的意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尊老愛幼的情感,在學習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七、說教學設計
(一)情景導入
看公益短片《媽媽洗腳》學生談感受。
設計意圖: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短片中溫馨的畫面和質樸的語言,讓學生快速的進入情境中,也為學生感知課文內容作了準備。
(二)出示學習目標
設計這一板塊是因為學習目標對教與學起統帥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有明確的方向性。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旨在讓學生對文本整體感知)
2、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事情?結果如何?
設計意圖:
此環節要求學生齊讀課文后自主學習,培養從文章獲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個問題中要引導學生思考:在面對分歧時,“我”為什么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兒子,從而得出結論:在兩頭不能兼顧時,照顧長輩,因此得知“我”的處事原則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讀課文
找出文中含義深刻的字詞句或能打動你的句子品析。
學法指導:
示例:“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為母親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
【說課稿(通用13篇)】相關文章:
《爭吵》優秀說課稿(通用5篇)12-25
《翠鳥》優秀說課稿(通用6篇)12-25
《安塞腰鼓》說課稿(通用16篇)01-11
老舍《貓》說課稿(通用5篇)04-22
《觀滄海》說課稿(通用5篇)03-08
《觀滄海》說課稿(通用3篇)12-08
蘇軾水調歌頭說課稿(通用6篇)03-12
《雨巷》說課稿(通用5篇)03-12
《刷子李》優秀說課稿(通用6篇)12-25
《珍珠鳥》說課稿(通用15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