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說課稿七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化學說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化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反應速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第2章第1節的教學內容。在高中化學必修2中已經初步學習過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從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兩個方面來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認識化學反應,使學生在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工生產問題時,體會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本節內容將進一步理解鞏固化學反應速率的含義,學習化學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以及化學反應速率的測量方法。是對必修二中化學反應速率的延伸和總結,同時進一步介紹了化學反應速率的本質。本節內容也為后面學習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化學平衡、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打下了基礎,對后續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教學內容
本節教材介紹化學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在回顧完物理現象速率的示方法后,進而引出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通過化學實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化學反應速率定量表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的理解。教材內容由表及里,由淺深入,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識規律。
【過渡】接下來說一說我所面對的學生。
二、說學情
(1)學生起點能力分析:學生在高中化學必修二中已經初步學習了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知道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掌握本節知識難度不大。
(2)學生“生活現象”的分析:本節內容重在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的學習,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經接觸過很多關于化學反應速率的生活現象,有一定的生活基礎。
(3)學生“認知方式”分析:學生理解能力基本沒有問題,已具備一定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不能主動參與到知識獲得的過程中,因此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過渡】結合對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編排意圖及高一學生的特點,本課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含義
2、掌握化學反應速率的表達式及其簡單計算
3、通過實驗探究,掌握化學反應速率的測量方法,知道化學反應速率是通過實驗測量的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實驗、觀察等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描述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速率的測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
3、掌握化學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重視實驗的規范操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2、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思維品質,體驗化學實驗的喜悅,培養對化學研究的興趣。
3、通過學習化學反應速率,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生的化
學價值觀。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化學反應速率的含義
2、化學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難點:1、化學反應速率的計算
2、化學反應速率的測量
【過渡】根基新課標倡導的學生觀及教師觀,為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及教師教學的主導地位我將本節課的教育教學方法做了如下設計:
五、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體現“教學并重”的教學理念,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同時根據課本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知規律,聯系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化學,讓學生思考、討論、歸納并逐步將學生的認識引向深入。本節課結合教材特點,指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開展知識活動,運用實驗,層層導入,讓學生掌握化學反應速率的本質。
運用講授、引導、探究、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形式的教學方法。首先,展示幾幅運動的圖片,以物理現象速率的表示方法,引出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通過化學實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化學反應速率定量表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熱情。
六、說學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聯系生活中的現象,結合高中化學必修二所學有關化學反應速率的相關知識,理解并掌握化學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過實驗展示,觀察實驗現象,進一步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思路。
化學說課稿 篇2
知識目標:
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初步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理解化合反應的概念,初步學會判斷化合反應的方法;了解氧化反應的概念及其反應的判斷和氧氣的用途。
能力目標:
通過對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及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通過判斷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及對氧氣化學性質的歸納,逐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氧氣的制法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初步掌握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和反應原理;
了解工業上從空氣中提取氧氣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應的定義及其與化合反應的區別。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對比和遷移知識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及實驗、分析、總結、理解運用的學習方法。
教學建議
氧氣的性質和用途
本節教材分為氧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用途三部分。
這三部分應以氧氣的性質為中心,因為物質的用途主要決定于該物質的性質。
氧氣物理性質教學建議
關于物理性質的教學,教給學生一個認識物理性質的順序,以便在以后學習其它物質的物理性質時,即觀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對照的作用。使記憶更牢。
物質的物理性質,其觀察和描述的順序與人的感覺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關,最突出的是顏色,其次是形狀,再是嗅覺、味覺,這樣自然的形成一個描述物理性質的習慣順序。
關于溶解性,由于學生尚不了解溶解過程的實質,對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學反應的物質的溶解,只能先認為是物質的物理性質。有關氧氣微溶于水的事實,可列舉實際生活中的事例幫助理解。如許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或者讓學生想想辦法,做個家庭實驗,如:用封閉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養魚的效果對比。
氧氣等氣體的沸點和熔點都很低,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難想象到的低溫,教師應爭取使學生看到液態空氣、液氧、液氮做為改進教學的設想。或者至少也應爭取看到錄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廠都有生產,液氮在一般大醫院用于冷凍療法。)
在氣體密度教學上,注意①怎樣測定氣體密度?它與固體和液體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氣體為什么是混合均勻而不分層?
氧氣化學性質
關于化學性質,必須通過觀察實驗來完成。
為排除氮氣的干擾,做在純氧和在空氣中的對比實驗,以此說明物質在空氣中燃燒主要是和氧氣反應。
在觀察實驗時,引導學生想到,在沒有點燃前,這些物質不和氧氣發生反應;點燃后,再觀察能否持續燃燒,及燃燒現象;繼而觀察在純氧中的燃燒現象,最后是對生成物的檢驗。
在演示中最好把反應的文字表達式與實際反應有機結合起來,為學習化學反應方程式打點基礎。也可把有關的元素符號、化學式注在下面,超前記憶,分散教學難點。
為便于總結分析,將對比實驗表格化。從不同角度得出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的概念。
在總結氧化反應的定義時,應注意:
①是物質與氧發生的化學反應,并沒有說是氧氣。這里告訴學生,以后還會學到不是直接與氧氣起化學反應的氧化反應。
②演示實驗反應劇烈,應向學生指出,定義中并沒有包含,可列舉鐵銹生成的例子。這樣使學生學會準確的掌握概念內涵。培養提高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于氧氣的用途
有關物質用途的教學應該在突出其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本節教材把氧氣的用途安排在氧氣性質之后,也正是體現用途取決于性質的邏輯規律。理論聯系實際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原則,化學教學要盡量做到學以致用,尤其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初中階段,更應倍加重視基礎學習與生產、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
本
例如,為什么氧炔焰既能用于焊接又能用于切割金屬?焊接與切割兩者有什么本質不同?(教學時應該盡可能地讓學生看到實物或實際操作表演,可能的話,在課外活動時讓學生親自操作一下更好。)
氧這一章有豐富的聯系實際的內容,教師應鼓勵學生把學習到的化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考慮并提出問題。只有肯于和善于提出問題,才能開闊思路。教師可以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作適當的講解或推薦課外閱讀參考資料,或課外組織“氧”的專題報告會??
總之,這種既不超越大綱,又不超越學生接受能力的結合生產、生活實際的內容,是義務教育所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實驗演示建議
1.做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最好選用長條片狀的木炭。可以先用鑷子或坩堝夾住木炭,加熱到發紅,再放到燃燒匙里。紅熱的木炭應該由上而下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如果一開始就伸到瓶底,木炭燃燒所生成的二氧化碳會把瓶中部和上部的氧氣排出,木炭就不能順利燃燒。鑒定二氧化碳用的澄清石灰水,要用新制的和濃度較大的。因為放置久了的石灰水,會因其中的氫氧化鈣已跟空氣里的二氧化碳起反應而失效。濃度小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開始時顯渾濁,不久便又會因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鈣而變得澄清。
2.硫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所用的燃燒匙內務必墊一層石棉絨(或石棉布),因為高溫時疏可以跟銅、鐵等金屬直接化合生成硫化物,如果不設法使硫跟金屬匙隔離,燃燒匙用不了幾次就會被腐蝕壞了。另外,硫的用量不宜過多,如果氧氣的體積是250毫升,則硫黃的用量以不超過0.5克為宜。從瓶里取出的燃燒匙,如果仍有燃著的硫,可以把匙隨手浸入事先準備好的水中使之熄滅,以免二氧化硫彌散。燃燒匙內剩余的硫黃能很容易地隨所鋪墊的石棉
一起摳掉,若摳不掉也可把它放在通風處,讓硫黃燃燒完。
3.鐵絲在氧中燃燒的實驗,最好選用擰在一起的一束細鐵絲。從鐵窗紗上拆下的鐵絲(用砂紙打去漆和銹)比較好用。如用一根細鐵絲,最好把它繞成螺旋狀。無論是一束還是螺旋都是為了提高鐵絲局部的溫度,以利于鐵絲在氧中“持續”燃燒。為了使學生能夠清楚地“看”到燃燒時伴隨的放熱現象,不要等待鐵絲燃盡,就可以把鐵絲從氧氣瓶中取出,向學生展示鐵絲端處倒掛著的紅熱的熔融小鐵珠,這能十分形象地說明鐵在氧氣中燃燒會放出光和熱。
點燃鐵絲的最簡便方法,是用一段火柴桿引燃。在將鐵絲伸入氧氣瓶中之前,光點燃系在鐵絲端上的火柴桿,待火柴即將燃盡時再將鐵絲伸入氧氣瓶中,以免木桿太長而消耗過多的氧氣。
為了防止鐵燃燒時較大塊的熔渣濺落瓶底,致使集氣瓶炸裂,除集氣瓶中預留些水或鋪些細沙外,還應注意切勿使燃著的鐵絲靠近或接觸瓶壁。(本實驗是講述氧炔焰進行氣割的最好根據。)
4.蠟燭在氧氣中燃燒與已做過的幾種金屬和非金屬單質在氧中燃燒的區別,在于它不屬于化合反應類型。為此,必須突出它反應后有兩種生成物。
演示實驗的總結分析
為了便于對系列演示實驗的總結分析,除去并列它們的反應文字表達式之外。還可以將以上實驗的可比部分表格化,這種表格化了的描述,將會對學生增長抽象概括能力提供方便。
物質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現象的比較
反應物
發生反應的條件
反應現象
生成物
在空氣中
在氧氣中
木炭跟氧氣
點燃
持續紅熱,無煙、無焰。
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生成一種無色氣體。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白色渾濁)
碳黃跟氧氣
點燃
持續燃燒放熱,有隱約可見的淡藍色火焰,無煙。
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放出熱量,生成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二氧化硫
紅磷跟氧氣
點燃
黃白色火焰,伴隨放熱和大量白煙。
發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熱量,生成大量白煙,白煙易溶于水。
五氧化二磷
鐵跟氧氣
點燃
灼成紅熱,離火后變冷。
用木條引燃后,能持續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將鐵絲熔成小球,生成黑色固體。 四氧化三鐵
蠟燭(主要是石蠟跟氧氣)
點燃
黃白色光亮火焰,火焰分層,放出熱量,稍有黑煙。
火焰十分明亮,分層,放出熱量,瓶壁有霧珠,還有無色氣體生成,能使石灰水變白色渾濁。 水和二氧化碳
對比表列碳、硫、磷、鐵跟氧氣起反應的情況,可以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點,例如:
(1)未點燃的物質放在純氧氣中,一般并不發生燃燒現象;
(2)物質在燃燒時有的有火焰、有的無火焰、有的冒煙、有的不冒煙,煙和焰色卻各有不同;
(3)在空氣中原來不能燃燒(或不能持續燃燒)的物質,在純氧氣中卻能燃燒起來,且燃燒得十分劇烈;
(4)前四個實驗都是某物質跟氧氣相互起化學反應,產生了一種新物質。
以上的綜合、歸納不僅能為以后學習燃燒與滅火儲備感性材料,而且便于從不同角度得出化合反應、氧化反應二個基本概念。
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三個演示實驗,借以說明氯酸鉀分解產生氧氣,而二氧化錳加熱不能產生氧
化學說課稿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
2.觀察和描述木炭、硫、鐵絲等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
3.了解氧氣與人類關系密切;
過程與方法:
1.觀察與描述物質與氧氣反應的現象,學會從中歸納出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氧氣在自然界中的循環及重要意義,增強環保意識
2.養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嚴謹的工作作風
二、教學重點:氧氣的性質與用途
三、教學難點:掌握各種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
四、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氧氣的性質
1.物理性質:
(1)色、味、態:通常情況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降溫后,氧氣可以變為淡藍色的液體,甚至淡藍色雪花狀固體。
(2)密度:標準狀況下,密度為1.429g/L,略大于空氣;
(3)溶解性:氧氣不易溶于水
問題:有什么事實可以證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氣?
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氣生存的。
2.化學性質:
實驗探究: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1)木炭在氧氣中燃燒(黑色固體)
實驗現象: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熱,生成一種無色無味氣體,該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文字表達式:
碳(c)+氧氣(o2)點燃——→二氧化碳(co2)
在空氣中的燃燒情況:木炭紅熱,無煙、無焰,生成無色無味的氣體
(2)鐵絲在氧氣中燃燒(銀白色固體)——介紹鋁箔在氧氣中可以燃燒
實驗現象:劇烈燃燒,火星四射,鐵絲熔成小球,生成一種黑色固體。
文字表達式:
鐵(fe)+氧氣(o2)點燃——→四氧化三鐵(fe3o4)
注意事項:集氣瓶底部鋪少量的細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體物質濺落瓶底,致使集氣瓶炸裂。
在空氣中加熱情況:持續加熱發紅,離火后變冷。
(3)紅磷在氧氣中的燃燒(暗紅色固體)
實驗現象: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生成大量的白煙
文字表達式:
磷(P)+氧氣(o2)點燃——→五氧化二磷(P2o5)
空氣中燃燒情況:黃白色火焰,放熱,有大量白煙
(4)鎂帶在氧氣中燃燒(銀白色固體)
實驗現象: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放熱,生成白色粉末狀固體。
文字表達式:鎂(mg)+氧氣(o2)點燃——→氧化鎂(mgo)
3、氧化反應和緩慢氧化
(1)氧化反應物質與氧發生的反應
(2)緩慢氧化某些物質在一些條件下,與氧氣發生緩慢的氧化反應,成為緩慢氧化。如:動植物新陳代謝,金屬的銹蝕,食物的腐爛等等
4、化合反應
二、氧氣的用途
1.供給呼吸:醫療上急救病人,登山、潛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燒:煉鋼、氣焊與氣接、液氧炸彈、火箭助燃劑
介紹:
(1)一般情況下,我們呼吸使用空氣就可以了。正常的人呼吸用純氧氣對人體有害,吸入純氧氣會損害肺的上皮層。吸入100%的氧氣,只需幾天就會發生肺氧氣中毒。一般醫院中的氧氣只是大于40%;
(2)用氦氣代替氮氣與氧氣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氣”。人造空氣用于代替空氣供深海潛水員呼吸。因為用空氣供潛水員呼吸時,在壓強較大的深海里,會有較多的氮氣溶解在潛水員的血液里,當潛水員從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氣將成為氣泡釋放出來,大量氣泡會阻塞微血管,引起病變。
反思:本課題是全書的重點,學生理解容易但不能靈活運用,我認為應在課后通過反復練習進行鞏固!
【練習】
1、判斷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①燈泡發光②石蠟熔化③石蠟燃燒④光合作用⑤動植物的呼吸
2、歸納氧氣的物理性質:
①氧氣在常溫下為_______色,_______態,固態、液態為_________色。
②氧氣的密度比空氣_____。
③氧氣__________溶于水(填“易”或“不易”)。
3、下列四個反應中,屬于化合反應的是(),屬于氧化反應的是()。
A、水→氫氣+氧氣B、氫氣+氧氣→水
c、酒精+氧氣→水+二氧化碳D、木炭+氧氣→二氧化碳
化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屬于高一課本第五章第二節。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學化學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論基礎,是對以往知識的規律性總結和學習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導,因此,本章是本書乃至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同時,還是歷年高考的熱點,在高考中重現率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中,元素周期律屬于知識教學要求的c層次,即懂得“為什么”。該層次要求學生能夠領會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義,能夠解釋和說明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本節教材有以下兩個特點
(1)對與初中知識有交叉的內容,如核外電子排布、半徑大小的比較雖說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實際教學多數已達高中時的要求。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須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歸納,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采取綜合列表、討論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討論并運用初中學過的知識,從中總結出規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導出以理論為指導,以事實為依據。元素周期律知識的得出,不僅有理論推導,還通過比較同周期元素的性質對理論推導進行了驗證。而且,理論推導也從陳述式改為由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的方式進行。至此為止學生已經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還學習了堿金屬、鹵素兩個元素族的知識,初步學習了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
為了增強啟發性,教材不是直接給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過課堂討論和邊講邊實驗,引導學生對大量數據和事實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周期律。這樣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
2、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3、認識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能力目標:
1、通過對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應用,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及邏輯推理能力。
2、通過對實驗的研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使學生了解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量變、質變的觀點。
2、通過對元素周期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化學學科的思維方式即透過現象看本質,宏觀與微觀相互轉化等觀點。
本節教學重點:
1、元素主要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律
2、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3、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變化規律(1、2兩點為本節課重點)
本節教學難點:
1、元素主要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律
2、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二、教法分析
本課依教材特點,采用螺旋式發展,循序漸進,探究式、問題討論式教學。具體解決重、難點的方法如下:
1、“由舊引新,以舊帶新”的方法:學生新知識的獲得,必須由淺入深,由遠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如果學生對新知識課缺乏必要的知識基礎,就難以理解新知識。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培養目標,我將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采用探究式教學,引出新概念,從而使學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含義和本質。
2、課堂上要有計劃地留出充分的時間給學生進行練習:在此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運用規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一堂理論轉化為生動,形象的一堂以分析、討論、總結為主的新課。既強化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學習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的原子(離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呈現周期性變化的原因。
元素性質的內涵
原子半徑
微觀性質化合價
元素的性質電子得失能力
金屬性
宏觀性質
非金屬性
3、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為切入點,以具體的數據為判斷依據,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質疑,并設法探索解決自己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4、重難點突破
元素主要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實質既是本節課教學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元素的性質的內涵,使學生明白,結構決定性質,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變化是導致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的原因,也是我們將要學習的元素周期律的本質。
同時,從結構決定性質這一點上,對元素周期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化學學科的思維方式即透過現象看本質,宏觀與微觀相互轉化等觀點、從而完成本堂課的另外一個情感目標、
原子結構的決定元素性質的歸納出元素周期律
周期性變化反映周期性變化反映
內內內
容容容
原子的最外層原子半徑元素性質隨
電子數從1個主要化合價原子序數的
增加到飽和原子得失電子能力遞增而呈現
(2個或8個)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周期性變化
的穩定結構
三、學法方面
(1)在本節教學中我著重突出了教法對學法的引導。在教學雙邊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用舊知識為指路燈來探尋新知識,層層深入掌握新知識。使學生基礎知識應該扎扎實實鞏固。在學習過程培養了分析,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
(2)本節第二課時,我盡可能用實驗來引出問題,解決問題。目的在于使學生明確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使他們注重自己對實驗的觀察,分析,設計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3)通過授課過程中一系列發散性的設問,使學生明確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好理論重在要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將知識真正靈活地融入腦海之中。
四、教學程序
從時鐘轉一圈,地球的自轉、公轉引出周期,從而引出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周期呢?
<一>、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
1研究核外電子排布變化的規律性
從感性上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學習元素周期律之前,已經學習了鹵素、堿金屬2個主族元素族。具備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在理解元素周期律時,以這些知識為材料,將已學元素化合物知識和新學的基本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能更好地理解理論,又能進一步認識元素化合物。例如,元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原子結構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現周期性的變化。如何變化?請看VIIA族元素鹵素從f到At,原子結構如下:
隨著原子序數從9到85,原子核外電子層數從2層到5層,呈遞增趨勢(原子的半徑逐漸增大),最外層電子數都為7個。
作為金屬族的代表物堿金屬族也有相同的規律。原子結構如下:
從3號Li到55號cs,隨著原子序數從3到55遞增,原子核外電子層數遞增,從2層到6層。原子的半徑也逐漸增加,最外層電子數都相同,是1個電子。
由此可見,用豐富的實際知識去理解一個新學的理論規律,便于掌握這一理論,從而也鞏固了已學的實際知識。
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關數據,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表5—6,引導學生得出規律
表1
原子序數電子層數最外層電子數達到穩定結構時的最外層電子數
1~21122
3~102188
11~183188
結論: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呈現周期性變化。
2研究原子半徑變化的規律性
啟發學生根據電學知識,推測當電子層數相同時,原子核內正電荷越多,靜電引力越大,因而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原子半徑減小。
再讓學生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
關數據,驗證規律是否與推測的相一致。
表2
原子序數原子半徑的變化
3~10逐漸減小
11~17逐漸減小
結論: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原子半徑呈現周期性變化。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價變化的規律性
表3
原子序數化合價的變化
1~2+10
3~10+1+5
—4—10
11~18+1+7
—4—10
結論: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化合價呈現周期
性變化。
小結: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原子的電子層排布,原子半徑和化合價均呈現周期性變化
通過對以上幾點的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落實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二>通過以上討論,可以給出元素周期律的的內容,分析性質的周期性變化的本質是由于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變化
補充: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史,使學生了解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量變、質變的觀點,從而進一步完成我們的情感目標、
<三>元素的金屬性的強弱,非金屬性的強弱判斷依據
最高價氧化物的酸、堿性強弱和氣態氫化物穩定性的判斷
<四>補充粒子半徑大小的比較規律
課堂練習:1、比較微粒間半徑的大小
(1)Na、mg、Al、si、P、s、cl
(2)Na與Na+;cl與cl—
(3)o2—f—NeNa+mg2+
引導學生總結出比較微粒半徑的方法:
一看電子層數、二看核電荷數、三看電子數。
特別強調:電子層結構相同的離子,其離子半徑隨著核電荷數的增大而減小、
2最高正化合價與最低負化合價相關問題
課堂練習: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反應的離于方程式為:Ro3n—+6I—+6H+=R—+3I2+3H2o
⑴Ro3n—中R元素的化合價是、⑵R元素的原于最外層的電子數是、
答案:⑴+5;⑵7、
解析:該題第二問易誤填為5個。學生沒有真正理解最外層電子數=最高正化合價
以及|最低負化合價|+最高正化合價=8、
課堂練習:某元素的氣態氫化物化學式為H2R,此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學式是( )
AH3Ro3BH2Ro4cHRo3DH3Ro4
3有關半徑的判斷
課堂練習:已知短周期元素的離子:aA2+、bB+、cc2—、dD—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則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原子半徑:A>B>D>cB、原子序數:d>c>b>a
c、離子半徑:c>D>B>AD、單質的還原性:A>B>D>c答案:c
解析:對于原子半徑與離子半徑的區別
4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堿性與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問題。
其中,1、2、3、4點均為學生易出錯的問題,因此,在講解這些問題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應情況,若學生對知識點掌握不是很理想,可以臨時增加一些習題。
化學說課稿 篇5
㈠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學習過初中的《常見的酸——硫酸》基礎之上的,對其物理性質和硫酸的吸水性和脫水性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是在學習過電離理論及氧化還原知識的基礎之上來進一步認識濃硫酸的性質。硫酸中的硫元素處于最高價,在濃硫酸中硫酸主要以分子的形式存在,這就決定了它有別于稀硫酸的性質即它的特性,在特性中的強氧化性又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重要性質,硫酸是強氧化性酸的代表,所以這部分內容,既是重要的基礎知識,又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的編排中體現的五條知識脈絡
⒈知識線:
知識發展線索:酸的通性——稀硫酸的性質——濃硫酸的特殊性——氧化還原反應。
內容深廣度(要點):認識酸的通性--知道稀硫酸的通性--掌握濃硫酸的特性-----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⒉學生認識發展線:
學生的認識發展脈絡:首先從初中化學的有關內容入手,先復習稀硫酸的性質,然后通過活動質疑,為物質的性質的預測提供思路。
⒊問題線:
通過“思考與交流”,應用初中化學知識了解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再通過設計閱讀導向性問題提綱引出濃硫酸的化學性質,最后用科學實驗解決問題。
⒋活動線:
學生閱讀課本獲取信息,學生動手實驗,小組討論,教師演示實驗。
⒌情景線:
生活素材--課本素材--科學素材---生活素材。
五條線索間的關系: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學中,知識線和學生認識發展線確定了教學的目標,問題線、活動線和情景素材線展現了實現目標的途徑。
㈡學情分析:
⒈已知:學生在初中已掌握了硫酸所具有的酸的通性,因而我在本節課中僅以知識回顧的方式提出,使硫酸知識完整化
⒉想知:濃硫酸脫水性和吸水性的有關知識
⒊未知:學生在初中幾乎沒有涉及濃硫酸的強氧化性,因而我認為這是本節課需要用探究的方法重點突破的內容
⒋實驗探知:采取學生做實驗,親身體驗,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強化脫水性和吸水性的概念及區別
㈢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和教學實際,將教學目標細化為以下幾個方面:①、通過復習回憶鞏固稀、濃硫酸的共性:酸性;②、探究識記濃硫酸的物理性質;③、通過探究理解掌握濃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脫水性、強氧化性);④、閱讀自學,通過對硫酸性質的認識明確其用途。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無機物性質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閱讀、查閱、討論和概括有關硫酸的知識,培養學生獲取知識以及信息加工能力;掌握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硫酸的重要用途,認識硫酸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②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和合作意識;
③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體驗實驗對認識和研究物質性質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創新的良好品質。
④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
㈣教法與學法:
⒈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自主學習
⒉學習方法: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幫助學生掌握以下學習的方法
①閱讀:指導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書本,找出重點,歸納整理。
②觀察: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全面科學地觀察事物,獲取有效信息。
③聯想:將硫酸知識與大量的工農業生產和生活實際應用建立聯系,實現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有機結合,并完成知識的遷移應用。
④推理:指導學生正確運用氧化還原,電離理論等觀點對實驗現象進行推理分析,由表及里,揭示反應本質。
⑤對比:通過稀硫酸和濃硫酸在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中表現氧化性粒子的不同,分析酸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酸的根本區別;辨析濃硫酸的吸水性和脫水性。
⑥分類:濃硫酸屬于強氧化性酸,掌握分類方法為下節課學習濃消酸打好基礎。
㈤教學流程:
一、溫故引新,以例激情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意
【課件投影】:請觀看硫酸的幾幅圖片。
xxxx北京某某大學生用濃硫酸傷害動物園中大黑熊事件
20xx年深圳某女士被濃硫酸毀容。這幾幅圖片中都和硫酸有關,這些事件為什么和硫酸有關
電視上某臺出現的錯誤廣告
【設計意圖】: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欲,表現出較高的學習熱情。通過這些事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展開課題教學。
【簡要實錄】:學生觀看圖片,教師引導,引出課題,并同時帶著疑問來學習,學生學習興趣倍增。
(二)復習舊課,奠定基礎
【思考與交流】初中我們學過習硫酸的化學性質,請同學們思考酸的通性以及稀酸為什麼具有這些性質呢?
【設計意圖】:通過對已經學過的稀硫酸的性質的復習回顧,使學生增強求知欲,學生很想知道濃酸的化學性質,激發了探索知識的欲望,為學習濃硫酸的性質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學生活動】:教室先很安靜,學生認真思考,不一會兒學生自己迅速與前后左右周圍同學開始討論,馬上就有學生要起來發表自己的觀點,其他學生有的著急補充,學生自己整理出了稀硫酸的五個方面的性質,即酸的通性。這一活動也使我感覺到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的比較牢固。
二、探究實驗,自主學習
設計自主學習導向性信息,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
問題1、為什么實驗室制備氫氣時常用濃硫酸來干燥?
問題2、濃硫酸滴在紙上或棉布、木條等有機物上有何現象?
問題3、實驗室里用金屬與酸反應制取氫氣時,往往用稀硫酸或鹽酸,而不用濃硫酸或硝酸,這是為什么?
問題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讓我們攀越硫的價態的最高山峰去領略它的特別的風光。H2s----s-----so2-------H2so4請根據硫的價態,聯系氧化還原的相關知識推測濃硫酸的化學性質。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生的主動性,把教學內容設計為若干個問題,從而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著眼于“引”。啟發學生“探”,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
【學生活動】:學生對于硫酸的知識有一定的基礎,此時求知欲剛被激發起來,所以當我要求看書時,學生很認真的看書,教室一點聲音也沒有,從表情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很想自己在書中找到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動眼,動腦,開始思索,探求,有一種解決問題的欲望。怎樣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啟發大膽放手實驗。
【實驗內容】:分組實驗探究一濃硫酸的吸水性
【實驗器材】:燒杯、培養皿、濃硫酸、稀硫酸、熱水
【實驗步驟】:
1、取兩只干燥的空燒杯,罩在熱水上,充滿水蒸氣
2、把充滿水蒸氣的燒杯分別倒扣在裝有濃硫酸、稀硫酸的培養皿上觀察現象
【實驗內容】:分組實驗探究二濃硫酸與膽礬
【實驗器材】:培養皿、玻璃棒、藥匙、膽礬、濃硫酸
【實驗步驟】:
1、在培養皿中加入一些膽礬。
2、加入少許濃硫酸,觀察固體和溶液的顏色變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真實驗,感悟:化學從實驗中來,化學離不開實驗。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
【學生活動】:學生兩人一組動手做實驗,觀察實驗,動手整理實驗結論。教師走下講臺到學生中間巡回指導,糾正個別同學的錯誤操作。完成學習任務。
【課件投影】:
問題:
1、生成的灰白色物質是什么?
2、回憶初中我們學習過膽礬的加熱實驗現象?
【設計意圖】:激疑。回憶對比舊知識,明確內在聯系,培養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后面濃硫酸強氧化性的學習埋下伏筆,留下懸念。
【簡要實錄1】:學生認真思考,踴躍參與。學生歸納出通常可用濃硫酸干燥的氣體有:H2、o2,N2、co、co2、cH4、so2、Hcl、c12等。這樣,無序的知識變得有序起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好多同學要求說說自己的觀點。
張國寶同學:因為膽礬失去了結晶水,說明濃硫酸能夠吸收結晶水,濃硫酸具有吸水性。
陳輝同學:膽礬失去了結晶水,說明濃硫酸能夠吸收結晶水,認為應有脫水性。
【簡要實錄2】:學生分成了兩部分,大部分支持張國寶的觀點,小部分支持陳輝的觀點,學生開始強烈的需要知道哪個結論正確。教師相機引導,誰對誰錯,科學才有說服力,繼續實驗,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急于動手操作。【實驗內容】:分組實驗探究三“黑面包”實驗
【實驗器材】:濃硫酸、水、蔗糖、燒杯、玻璃棒、試劑瓶、膠頭滴管
【實驗步驟】:在200mL燒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幾滴水,攪拌均勻。然后再加入15mL質量分數為98%的濃硫酸,迅速攪拌,觀察實驗現象
【設計意圖】:親身實驗,以體驗為基礎,培養觀察能力與描述現象的能力。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完成結論,享受求知后的樂趣。
實驗要求:組內合作,注意實驗規則,記錄實驗現象。
【學生活動】: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探究,歸納小結“黑面包”實驗發生的條件。學生分組實驗,分別用稀硫酸、不加水的濃硫酸、加水后再加濃硫酸來進行“黑面包”對比探究實驗,明確“黑面包”實驗發生的條件。
【實驗現象】:
1、蔗糖逐漸變黑,體積膨脹,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綿狀的物質;
2、有大量氣體冒出;
3、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生成
【學生活動】:
1、吸水性:是指吸收水分或奪取結晶水合物中的結晶水,形成一系列穩定的硫酸水合物,但是被干燥的物質本質未變。
2、脫水性:是指將有機物中的氫、氧元素的原子按水的組成(2:1)脫去,生成水分子使蔗糖碳化。
【學生疑問】:在“黑面包”實驗中,為什么體積會膨脹,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綿狀炭,如同一個“黑面包”,刺激性氣味氣體是什么?這又體現濃硫酸的什么性質呢?
【實驗內容】:教師演示實驗探究四銅與濃硫酸的反應
【實驗器材】:酒精燈、試管、試管夾、鐵架臺、品紅溶液、銅絲、單孔塞
【實驗步驟】:
1、按教科書上的圖組裝儀器
2、加熱大試管底部
3、觀察現象
【設計意圖】:激活舊知識。激發好奇心。培養觀察能力、敘述能力。
【教師提問】:
1、銅片與濃硫酸能否反應?
2、根據反應現象你認為反應后的生成物是什么?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指出氧化劑、還原劑。反應中的濃硫酸表現出什么性質?
【學生活動】:學生先獨立思考三分鐘,然后同組之間相互交流,展開充分討論。由于同學之間的觀點不一致,組內成員之間、甚至組與組之間都展開了激烈爭論。最后,在老師的鼓勵之下,同學們踴躍發言,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學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徹,思維活躍。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后學生歸納整理出以下內容。
1、加熱能反應。
2、能使品紅溶液褪色,具加熱溶液又呈紅色說明生成了二氧化硫;溶液稀釋后呈藍色說明有銅離子生成。
3、高敏同學上黑板寫出化學方程式:cu+2H2so4(濃)cuso4+so2↑+2H2o,銅是還原劑,濃硫酸是氧化劑,濃硫酸既表現出氧化性又體現出了酸性。
教師引導學生對比討論出:稀硫酸的弱氧化性表現在它電離的H+,而濃硫酸的強氧化性表現在硫酸分子中+6價的硫上。
【學生活動】:化學方程式:cu+2H2so4(濃)cuso4+so2↑+2H2o,銅是還原劑,濃硫酸是氧化劑,濃硫酸既表現出氧化性又體現出了酸性。
【設計意圖】: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的相互討論,是一種多項信息交流,思維相互撞擊的重要模式。特別是在學生之間,語言特點接近,相互討論有利于開闊思路、促進理解增強協作精神。討論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要及時做出反饋,調控好討論的方向。
【教師引導】:回憶“黑面包”的實驗現象,激發學生繼續探索。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前后呼應,加深對濃硫酸的強氧化性的認識。學會辯證的認識問題。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現象和化合價升降理論推理、思考并回答: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將碳氧化成二氧化碳,而本身被還原成二氧化硫,同時有水生成。
【學生活動】:濃硫酸能氧化某些非金屬單質(c、s)
c+2H2so4(濃)co2↑+2so2↑+2H2o
【教師小結】:總結硫酸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掌握硫酸的脫水性,吸水性,重點理解濃硫酸的強氧化性。
三、遷移應用,鞏固提升
【投影展示】:給出探究引新時提出的幾個問題,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完成學習效果評價。
【設計意圖】: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活動】:學生解決問題,教師在學生中間指導。
【投影展示】:課堂練習,課下研究性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作業思考提升,鞏固所學知識。
化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化學反應的快慢和限度》這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高中化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通過對初中化學的學習,了解了化學反應的本質是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而在前一專題中又學習了化學鍵的相關知識:一般來說,化學鍵的鍵能越大,鍵就越牢固,物質的化學活性就越小。在此基礎上,就比較容易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首先取決于反應物分子的內部結構即內因,外界條件如溫度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可逆反應的概念,此時,通過實驗幫助學生認識化學反應的可逆性,了解化學反應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應的平衡狀態。
因此,教材編排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即從易到難,層層推進,保持了學習的連貫性。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說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高中二年級的學生,經過了初三和高一年級化學課程學習,已經儲備了一定的相關知識,諸如溫度、壓強、催化劑、表面積及濃度等因素對化學速率的影響,積累了一定的化學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實驗技能,基本養成了思考、討論、探究的習慣。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是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而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問題解決,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體會化學學習的樂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基本的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認識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條件,并能用于說明有關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條件,形成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
過渡:下面我再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了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難點】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過渡: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說服力。教學時,應及時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利用這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活躍學生思維,學會或增強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時,使學生認識濃度、溫度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引導學生尋找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掌握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提高識記的效果。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進行,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本節雖然屬于化學基本理論教學,但并不枯燥。在進行化學反應速率的教學時,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預測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再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驗證假設,得出結論;最后再回到生產、生活,利用所學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用幻燈片展示兩個圖片引出生活中的化學反應有快有慢,并啟發學生舉例,最后拋出問題。
這樣設計密切結合學生已有的化學反應知識,從“問題”直接引入新課題,使將要學習的內容一目了然。
化學說課稿 篇7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說課對于廣大考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考生不清楚圍繞哪些內容進行展開說課。今天,中公教師特意為大家準備了一篇關于《愛護水資源》的說課范例,希望能夠為各位考生的考前備考提供一些啟發和幫助。
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愛護水資源》,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說教材
《愛護水資源》教材主要介紹了人類擁有的水資源概況和愛護水資源兩部分內容。人類擁有的水資源概況,一方面從儲量上說明水的豐富,另一方面從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說明水的短缺。這種從事物兩個方面認識事物的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水資源形成全面、正確的認識,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愛護水資源部分,主要是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增強學生的愛水、節水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從科學角度認識水的積極性。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說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初三的學生對于生活中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尤其對于像水這種生活中學生可以接觸到的事物,更能增強學生的興趣。在課前老師布置了預習任務,通過搜集信息使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在學習后能夠加強學生對愛水和節水的責任意識。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自然界水的存在和分布,知道世界和我國的水資源情況,掌握水體污染的來源、危害以及防治水體污染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調查研究和收集資料,學會用辯證的方法看待水資源的豐富和有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懂得合理利用水資源的重要性,初步形成節約用水保護環境的意識。
過渡:下面我再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水資源概況,水資源保護。
【難點】
水資源的保護。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落實課程目標中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和全面的發展,這節課我將采用信息搜索法、講授法、多媒體展示和討論法等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搜集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課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準備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和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用投影儀播放節水標志,教師提出疑問,引出水資源的寶貴,提高學生對水資源的重視,引出今天學習的重要內容—愛護水資源。
環節二:新課教學
1.人類的水資源既豐富又短缺
(1)教師調查了解預習作業中搜集有關世界和我國儲水量的信息,說明水資源豐富。
對于以敘述性材料為主的學習內容,我設計了學生信息搜索的預習環節,一方面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對課堂上學生討論探究打下基礎。對于具體數據和圖片的搜集更能直接的增強愛水、節水意識。
(2)淡水資源極度缺乏
淡水資源的缺乏與人類水資源豐富形成對比,從事物兩個方面認識事物的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水資源形成全面、正確的認識,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更加鮮明的證實水資源的寶貴。
(3)我國屬于嚴重缺水的國家
教師通過了解學生搜集的信息和展示我國水資源總量圖片和人均水量數據,說明我國是嚴重缺水的國家,學生對于缺水幾乎沒有切身體驗,但缺水的問題卻一直存在。浪費水的現象普遍存在,運用學生們所說的浪費現象,進行下一板塊愛護水資源的學習。
2.愛護水資源
(1)節約用水
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節約用水可以從哪些方面做起,在增強意識的基礎上,使之與生活實際結合,分享節水的具體實際行動,我們教學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影響學生,改變浪費水資源的行為。同時
運用20xx年7月紫金礦業發生銅酸水泄露事件,表明愛護水資源不單單要節約用水,還要防止水體污染。
(2)防止水體污染
我會組織學生對搜集的資料和教材中關于水污染的話題,討論總結如何防治水污染,增強學生對污水處理時的科學理念。之后我會歸納總結工業、農業、人類生活三方面對水資源造成的污染及防治,使學生初步了解從哪些方面防止水體污染,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環節三:鞏固提高
我會提問學生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是哪幾天?激起學生對身邊節水活動的注意,增強節水意識。在此基礎上為同學們普及中國水周等節水措施。
環節四:小結作業
向每個學生發放一張生活用水調查表,了解各個家庭用水量及其是否做到節約使用。課后學生交流匯報,討論有效建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
【化學說課稿七篇】相關文章:
化學反應的表示說課稿11-16
化學式說課稿5篇11-12
中學化學說課稿大全12-24
化學《元素》說課稿(精選5篇)11-30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學-說課稿12-20
氧氣的化學性質說課稿12-10
初中初三化學說課稿01-10
《制取氧氣》-人教版-初中化學-說課稿12-17
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說課稿11-12
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變化說課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