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說課稿

時間:2021-04-18 20:29:35 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說課稿模板匯總十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模板匯總十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并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并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助能力。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各種操作材料:大水盆、紙、木塊、金屬、石子、海綿、塑料、乒乓球、樹葉、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2)、記錄材料:標有上下標記的記錄卡、記號筆。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

  不錯的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采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 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于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并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了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秘密。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為幼兒的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猜測活動(指導語: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剛開始,教師為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操作活動(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采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3、認識活動(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么標志嗎?)

  在這里,教師通過講解、示范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標志,為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4、記錄活動(指導語: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東西會上浮,請你用沉與浮的標記記錄下來,并出示記錄表。)

  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目了然,還為后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5、分類活動(指導語:請你把沉與浮的物體分類放在兩個籃子里。)

  分類活動,讓幼兒對物體的沉浮現象有所鞏固。

  6、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說說記錄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么。)

  在這里,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7、延伸活動:(請幼兒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東西會浮上水面,并說說它們沉、浮的原因。)

  在這里,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并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說課稿 篇2

  課題背景說明:

  紫色石蕊和無色酚酞是中學化學中學到的酸堿指示劑,它們是一種弱的有機酸。在溶液里,隨著溶液酸堿性的變化,指示劑的分子結構發生變化而顯示出不同的顏色。

  石蕊試液遇酸變成紅色,酚酞試液遇酸不變色。石蕊試液遇堿溶液變藍色,酚酞試液遇堿溶液變紅色。像石蕊和酚酞這類能跟酸或堿的溶液起作用而顯示不同顏色的物質,叫做酸堿指示劑,通常也簡稱指示劑。

  在自然界里,有許多植物都有不同的顏色。這些植物色素可以用做紫色石蕊和無色酚酞的代用品嗎?

  課題的目的和意義:

  1尋找可以用做紫色石蕊和無色酚酞的代用品的物質---自制指示劑。

  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課題的前期準備:

  了解什么是酸堿指示劑;常見的指示劑有哪些;某些溶液的酸堿性。

  課題實施方案:

  本活動綜合了資料查閱、分析總結和實驗探究的不同研究方式。在活動過程中,首先需要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獲取蔬果中色素的簡單方法,然后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進行酸堿指示劑的萃取,并檢驗酸堿指示劑在生活中常見溶液以及實驗室中常見酸堿試劑中的變色情況,通過比較篩選出較好的酸堿指示劑。

  首先要確定研究的課題——帶顏色的植物都可以用做紫色石蕊和無色酚酞的代用品嗎?

  其次要討論并制定工作的步驟和程序。限定時間并組內分工:選取哪些有色物質、查找資料、需要什么儀器、藥品。

  再次就是進行實驗。將所需器材和藥品列出清單,提前請實驗室教師作準備。為了更具有科學性,應該有對照比較實驗。

  根據實驗小組寫出實驗報告,說明哪些帶顏色的植物可以用做紫色石蕊和無色酚酞的代用品。最后將成品裝入試劑瓶,貼上標簽,寫清名稱、日期。

  總結與評價:

  研究出成品展示給全班同學,傾聽同學和老師的評價。采納有價值的建議,進行實驗的補充、完善。 實驗室設置學生作品專柜,展示成品和實驗報告。

說課稿 篇3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的第二課《食物中的營養》。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方法,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這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教材分析

  1、課程分析

  本課是《食物》單元的第二課,是承上啟下的一課。本課的活動將學生由“我們吃什么”的問題引入到“食物帶給了我們什么營養”上來,最終將豐富的食物與豐富的營養之間的關系,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后面的均衡膳食概念的構建做好準備。

  2、活動分析

  本課有三個活動:

  活動一:食物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活動二:在一天的食物中,我們能獲得哪些營養。

  活動三:辨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我們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課的教學,為了更好地體現活動音的梯度也結構,讓學生經歷典型的探究過程;也為了讓教學更條例孩子們的認知規律,我把教學環節進行了調整。把研究在一天的食物中我們能獲得哪些營養,安排在辨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之后,這樣活動的過渡更加合理,也更容易把課堂延伸到課外,為下節課的均衡膳食做好鋪墊。

  3、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未知欲強,通過一年半的科學課學習,已經能比較熟練地運用觀察、實驗、記錄等方法進行科學探究,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關于食物有關較多的體驗,經過上一節課的學生,對一天的食物有了豐富的認識,大多數學生都知道我們是通過食物獲取營養的,這些都是學習本課的基礎。但孩子們對于食物所含營養成分的認識是相當有限的,甚至是一無所知的,這是學習本課的障礙,又恰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

  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依據《課標》和教材及我校的學情,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知道食物含有蛋白質、淀粉、脂肪、糖分、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等營養成分。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經歷自主探究食物的營養過程,著力訓練學生做好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了解合理安排飲食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并能樂于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及其作用。

  用實驗的方法辨別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教學方法

  1、開放式教學法:

  在教學中運用收集資料、創設情境、提供材料、觀看視頻、分組討論、實驗探究等多種教學手段,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的、主動的、創造性的學習。

  2、引導發現法:

  通過老師的“引”,引導啟發學生自覺獨立思考,讓他們自己嘗試采用“發現法”來學習。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師生談話:同學們請看,圖片上都是我們平常吃過的食物,經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一天中我們要吃許多的食物,那我們為什么要吃大量的食物呢?我們能從種類豐富的食物中獲得什么營養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食物中的營養》。

  提示課題并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回味美食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到食物的豐富。借助問題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初始想法,還可以引發學生對食物營養的思考,從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進入本課的研究主題。

  二、活動一:食物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1、引導學生匯報課前預習情況。

  談話:老師布置大家課前查閱有關食物中所含營養成分的資料,誰愿意來匯報一下,你通過查閱資料,知道了食物能為我們提供哪些營養呢?(匯報時大多數學生可能提到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少數學生可能提到糖類和水)

  設計意圖:

  對于食物中含有的各種營養成分,學生的原有經驗知道一些,但不完整,還可能是錯誤的,布置學生課前查找資料,可以讓學生對研究內容有所了解,更容易激發孩子研究的興趣,也可以降低課堂探究的難度。課堂上的匯報不僅是對預習情況的檢查,還是對知識的簡單梳理,了解學生對食物中所含營養成分的認識。

  2、通過閱讀資料,小組合作研究,認識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作用。

  講述: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已經知道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通常分為: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水。

  研究內容:

  A、富含這些營養成分的食物有哪些?

  B、這些營養成分對人體有哪些作用?

  設計意圖: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但在教學實施中,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是全過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進行,本次探究活動是無法通過實驗驗證來完成的,所以采用閱讀探究的方式來完成。側重點就放在了搜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訓練上,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利用教師準備的通俗易懂的資料和書上的資料,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很快地解決問題,突出重點,初步認識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作用。

  3、匯報活動。

  在學生進行匯報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引導,將匯報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重點匯報出蛋白質的特點。(蛋白質是人體的重要組成成分)

  第二個層次,在找出脂肪和糖類對人體作用的共同點后找出不同點。(都能為人體提供能量,但提供的有低能量和高能量的不同。)

  第三個層次,在找出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水對人體作用的不同點后,再找出相同點。(調節人體機能,是我們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營養。)

  設計意圖:

  有層次、有梯度的匯報,讓學生對材料有一個深入思考,加工重組的過程,體現了學生不斷形成概念的過程,也使學生對食物所含營養成分對人體的作用認識更加深刻,有利于突破難點。

  學生匯報的同時,教師相機板書。

  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還可以插播視頻資料。

  設計意圖:

  各種營養成分的作用理解起來很抽象,僅通過文字資料理解比較生澀的內容,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是很難的。通過觀看視頻資料,化抽象為具體,把“死”的知識活過來,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視覺中;視頻中類比的使用還能讓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這樣就能突破難點,讓學生理解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對人體生長發育和保持健康的作用。

  4、小結。

  我們知道了食物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蛋白質是我們生長發育所必需的,脂肪和糖類能為我們提供能量,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調節身體的機能,水可以保障生命系統得以正常運行,這些營養成分對人體都是必不可少的。

  設計意圖:

  通過小結對食物的營養成分及其作用進行梳理,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突出教學重點。

  三、活動二:辨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談話:同學們,了解了這么多的營養成分,想不想在食物中找一找它們呢?

  檢驗脂肪和淀粉

  第一步,請同學們根據書中46頁的內容制定小組的實驗方案,再根據方案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要做好記錄。

  第二步,匯報交流。

  設計意圖:

  實驗是科學的生命線,倡導實驗和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經歷探索過程,是當前小學科學課改的理念。實驗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動手之后也動腦,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同時我還注意了三個實驗的層次與結構,體現了一個從扶到放的過程,使學生通過實驗掌握了辨別食物中營養萬分的方法,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3、討論:如何才能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維生素和礦物質呢?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明確看食物標簽和相關資料也是辨別食物中營養成分的方法。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看課外書時間》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71—72頁的內容。在學習本課時知識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分數與小數,也會比較分數的大小與小數的大小,會計算同分母、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而本課的內容則是在這一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分數與小數的相互轉化是本課時重點。學好這部分內容為今后學習分數與小數的四則混合運算打下基礎。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教材將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滲透在其中,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體現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價值。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地將簡單的分數與小數進行互化。

  過程與方法: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式掌握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說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確定如下重、難點:

  重點: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難點:掌握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在教法上主要采用“四環節循環教學法”。

  學法:放手讓學生自學,依據每個自學指導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牢固掌握各部分知識。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課外書嗎?每天看課外書的時間大約是多少?林林每天看課外書的時間大約是0.4小時,明明每天大約看 小時的課外書,林林和明明誰看課外書的時間多呢?這節課我們就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看課外書時間

  我以談話的方式引入課題,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引起了他們主動參與、主動思考的欲望,使學生順利的進入了課堂。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掌握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

  2、能正確熟練地進行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三、出示自學指導

  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后,我出示自學指導一:

  認真看課本71頁上面表格中的內容,估一估林林和明明誰看課外書的時間多一些。

  (2分鐘后比一比誰回答得最棒!)

  2分鐘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估算結果。我出示自學指導二,怎樣才能精確地知道誰用的時間多呢?請同學們看自學指導二:

  認真看課本71頁中間方框中的四種比較方法,選擇你喜歡的一種方法在練習本上做一做,并把你喜歡這種方法的理由在小組內說一說。

  (5分鐘后比一比誰說的最好!)

  在指導二中,我先讓學生看書,培養了學生動腦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做一做,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讓孩子在小組內說一說,達到了相互學習的效果。5分鐘后,讓學生匯報自己喜歡的方法。我緊接著出示自學指導三,從剛才你們的匯報中老師發現,喜歡把分數化成小數或者把小數化成分數再比較的孩子多一些,那么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是什么呢?請同學們看自學指導三:

  認真看71頁方框中下面的兩種比較方法,想一想怎樣把小數化成分數,分數化成小數,在小組內說說你的方法。

  (4分鐘后比比誰說得好,檢測題做得棒!)

  我這樣設計指導三的目的是把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加到活動中來,再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總結出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又起到了“兵教兵”的作用。

  學生反饋時,如果學生在小數化成分數時沒有說出化成最簡分數,要強調必須化成最簡分數。

  自學檢測:

  剛才同學們的回答都很好,敢不敢接受檢測題的挑戰?

  1、把下列小數化成分數

  0.3 0.75 0.27 0.125

  2、把下列分數化成小數

  1/5 2/3 1/8 1/25

  四、鞏固練習

  通過剛才的檢測,老師發現你們已經掌握了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敢不敢再次接受老師的挑戰?

  1、比較下面各組數的大小

  1/3和0.33 7/4和1.75 9/10和0.09 3/8和0.375

  2、把下面6個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起來

  0.7 9/10 0.25 43/100 7/25 17/20

  五、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讓學生談收獲,有利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再一次進行鞏固,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歸納和總結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看課外書時間

  1/4=1÷4=0.25

  0.4=4/10=8/20 1/4=5/20

  因為8/20>5/20 所以0.4>1/4

  我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簡單明了,能體現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廣玉蘭》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描寫了廣玉蘭的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表達了作者對廣玉蘭花的喜愛之情。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新課標的的教學要求,結合五年級學生的的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考慮,確定了以下知識、能力、情感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13個生字,會寫其中的9個,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和部分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廣玉蘭的幽香與純潔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能力目標: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廣玉蘭花的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寫其它植物開花時的形態。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廣玉蘭的熱愛,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根據以上目標,將全課分為三課時,第二課時的重難點確定為: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廣玉蘭花瓣的色澤、質感、花開時的各種行態以及葉片的特點,體會廣玉蘭花的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

  二.媒體設計

  我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服務教學為宗旨,在課件設計上我沒有過多的花哨,只是出示一些廣玉蘭圖片,幫助學生更好地直觀認識廣玉蘭,導入課文。再利用教學軟件突出重點段(第二、三小節),再配上相應形態的廣玉蘭花圖片,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幫助突破課文的重難點。

  三.教學設計過程

  我預定三課時完成完成我的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我設想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致內容,后檢查學生學習生字和課文的預習和朗讀情況,后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學習第一自然段了解廣玉蘭的幽香是吸引我觀察的原因。

  第二課時:我通過創設情境導入——引導深讀、理解課文——如果我是廣玉蘭等環節來學習理解課文、鞏固課文。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參與的熱情,精心創設如果我是廣玉蘭的情景。我先設問,如果你是廣玉蘭你愿做會散發出陣陣幽香的關廣玉蘭花呢,還是愿意做綠油油并富有光澤的綠葉呢?說說你的理由。然后以第一人稱來介紹自己(如果是花的話,則要進一步問他們愿做那種形態的花)。最后布置一個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的作業。

  第三課時:復習詞語并練習背誦第三自然段,最后讓學生根據第三自然段練習寫一個片段。

  接下來我重點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第一步:創設情景導入出示廣玉蘭的圖片,設問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讓我們認識了解了一種從廣州一帶傳過來的植物——廣玉蘭,你能回想一下,

  香幽

  說說對它的.了解嗎?(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花)作者正是聞到了廣玉蘭

  

  那淡淡的幽香才認識了它,也讓他以后每次散步都要去觀賞一下。那么除了廣玉蘭的花香吸引作者,還有什么讓他對廣玉蘭情有獨鐘呢?這節課讓我們進一步去了解課文、學習課文好嗎?

  第二步:引導深讀、理解課文。疑問是思維最好的導火索。通過問學生: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描寫廣玉蘭,讓學生進行同桌交流。(根據學生回答板書:顏色、質感、形態、葉片)于是我再問學生你覺得廣玉蘭什么地方最吸引你?說說喜歡的原因。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深讀課文特別是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多讀幾遍、品讀課文、理解課文,感悟廣玉蘭的純潔、旺盛的生命力著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在組織學生交流各種形態的廣玉蘭花和終年不敗的葉子時,通過自由讀、個別讀引讀等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廣玉蘭的純潔及旺盛的生命力,也讓學生明白這也是廣玉蘭吸引了作者的原因,后指導學生讀好這些句子。

  第三步:拓展練習:如果我是廣玉蘭。新課標要求:教師要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在第三步中設計了這一環節,讓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進行說話訓練。在學習完文章的重點段落后,對學生說:廣玉蘭就像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大家族,如果你是廣玉蘭,你愿意做會散發出陣陣幽香的關廣玉蘭花呢,還是愿意做綠油油并富有光澤的綠葉呢?讓學生根據興趣回答。于是我再激發他們的興趣,問道:那你能來介紹一下自己嗎?介紹時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以第一人稱介紹自己是廣玉蘭家族中的那一成員。

  2.接著進行合理的想象重點介紹自己,也可介紹一下你的其它兄弟姐妹伙伴,要盡量用上書上的課文中的詞語。

  3.可以說說自己的美好祝愿。

  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練習說話,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既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也可讓他們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全班交流時,教師除了給予點評、幫助外,只要學生敢于想象或只用了書上的原句,教師都要以肯定、表揚為主,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張揚個性的廣闊空間。

  最后,教師趁熱打鐵,在學生情緒高昂時有感情的齊讀課文,再體會作者對廣玉蘭的喜愛之情。讀完后讓學生想想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后總結作者是一個觀察仔細、熱愛生活的人,也希望學生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人。

  四.板書設計:

  氣味(香幽)

  顏色

  廣玉蘭

  花(潔凈、高雅)

  質感

  形態

  葉片(終年不敗)

  五.教學總結:

  《廣玉蘭》一課的教學設計是根據新課標的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使語文教學與媒體運用相結合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資源,創設情景;運用教材,感知課文;整合課程資源,深入研究學習;拓展練習,處理、內化信息等促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致力于學生語文素質、語文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與地位

  川教版七年級上冊共5個學習主題,講述遠古至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本課所在的第三學習主題“統一國家的建立” 講述秦朝和漢朝的歷史。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統一國家的建立時期,從此,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故本學習主題在教材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張騫通西域》作為本學習主題5課中的第4課,上承“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下啟“絲綢之路的開辟”,展現了統一國家初步發展的歷史畫卷:從政治上講,擴大了漢朝的疆域和統一,也有利于地區的開發;從民族關系上看,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也為后邊教材的北方民族內遷及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現埋下伏筆;在對外關系方面,通過西域,東西方經濟、文化等進行了廣泛地交流,古老中國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區域,我們吸收著外來文明的精華,同時向世界展示了華夏文明的燦爛輝煌。偉大史學家司馬遷把他的兩次出使稱為“鑿空”。從這個意義上說,“張騫通西域”在本學習主題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西域位于祖國西北,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和資源,加深了歷史和和地理學科的聯系。

  (二)學情分析

  1、初一學生思維活躍、有強烈的自我發展意識和展示自我的需要,對感性的事物比較容易理解,也初步具備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學習品質,從而為學生樂于仔細“研究”本課知識、分組搜集與本課人物、事件有關的歷史資料(文字、劇照、圖片等)、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愿赴大月氏的詔書、結合書上《張騫出使西域壁畫》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編排表演歷史短劇、爭做“小導游”等活動奠定了基礎,為開展活動性的課堂學習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本課以學生的參與、動手、動腦為主。

  2、學生個體具有差異性,但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所以在本課的活動中及課后作業設計上都注意了層次性和學生自主性。

  (三)設計理念

  1、教師不應拘泥于課本,應該從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出發,通過改革課堂教學的手段和方式,把最生動的歷史知識呈現給每一個學生;

  2、歷史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學生應在感知歷史中感悟歷史;

  3、歷史原于生活,歷史教學應把學生引入到現實生活 基于上述理念,我將以活動課形式呈現本課教學內容。

  (四)教學目標及其重難點:

  1、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依據教學設計理念和“課標”要求,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確定三維目標:

  (1)識記和理解:記住西域的地理范圍,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護設置的意義

  (2)能力和方法:通過引導學生運用課內外的歷史資料,想象歷史情景,評價歷史人物,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地圖能力、歷史想象能力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能力;初步掌握史地結合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認識并感悟張騫敢于冒險、勇于開拓、鍥而不舍、忠于國家的優秀品質,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認識新疆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尊重各地區、各民族習俗,自覺維護國家統一

  2、教學重難點及確定依據

  (1)重點:西域的地理范圍(狹義);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根據新課標的“知識與能力”目標要求和“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意義,確定二者為教學重點;

  (2)難點:西域的地理范圍;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

  初一學生剛開始學習地理,識讀地圖能力較差,且“西域”是古地名,讓學生記住其地理范圍有一定的難度;再讓他們理解抽象的隱含知識更不容易,所以確定其為難點。

  二、教法選擇及依據

  1、問題探究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情景教學法,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習動機; 3、根據“論從史出”的學科特點選擇了史料分析法;

  4、依據歷史教學的直觀性原則、初中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三、學法選擇及依據

  根據新課標的目標要求、教學內容與初一學生特點選擇了:

  1、表演法 2、識圖法、講述法 3、辯論 4、問題探究法等 在教學中,教法學法相輔相成,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結合,生生、師生交流互動,達到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歷史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這堂名為“重走張騫通西域路”的活動課的總體設計思路是: 收集歷史資料 — 感受歷史場景 — 探究歷史人物 — 關注現實生活 — 鞏固小結 —課后作業

  (一)收集歷史資料——課前師生積極準備

  1、確定主題、根據興趣學生分成4組;各組同學根據需要收集與本課有關的網絡文字圖片影像資料,在此基礎上,各組同學分別準備: 第1組同學通過對教材文字、圖片內容的預習和理解,課外相關資料的收集處理及經歷想象后,分工擬寫漢武帝招募出使西域人才的詔書、設計張騫臨行前與漢武帝告別的對話、編排歷史短劇; 第2組同學把張騫首次出使西域路線分為4段:長安——玉門關、玉門關——大月氏、大月氏——陽關、陽關——長安,學生扮演的“導游”1、2、3、4分別準備解說詞、進行練習;“導游”5對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況做了簡潔敘述的準備; 第3組同學分成正反雙方,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張騫出使的背景、目的、經歷、結果、影響等方面選擇材料進行辯論準備; 第4組同學收集圖片、文字材料,準備“歷史的思考”這一環節的活動。

  2、教師鼓勵并教給學生收集資料的方法:上網、書刊、影視等,指導各組學生的活動,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等;

  (二)感受歷史場景、探究歷史人物、關注現實生活——課堂活動成果展示 1、圖片導入:教師扮演主持人,媒體展示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壁畫,告訴學生此壁畫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史上一重大歷史事件,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著巨大影響。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導入“重走張騫通西域路”主題活動

  2、活動展示:

  (1)第1組同學表演歷史短劇《第323窟壁畫》 劇情簡介:

  大殿上(教室前半部分),“漢武帝”正在批閱奏折,“信使”飛報:匈奴南侵,又將威脅長安!“漢武帝”氣惱、焦慮,思考對策;一“大臣”獻策:聽說漢王朝西邊的西域地區有個大月氏,與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可派使者出使,以聯合抗擊匈奴。旁白介紹“神秘”的西域和大月氏的有關情況后,“漢武帝”采納建議,決心抗擊匈奴。

  “漢武帝”擔心:西域與西漢相距遙遠,路途艱險,朝臣與百姓都心存畏懼,誰愿意去呢?“大臣2”獻計道:“陛下可下昭招募。”于是,“漢武帝”頒布昭書,招募出使人才;“張騫”主動請纓,向“武帝”推薦自己;“武帝”決定派張騫出使。

  長安城外,“漢武帝”和隨從送別張騫一行?? 目的及依據:“皇帝的決心”、“神秘的西域”、“下詔招募”、“張騫應征”、“長安送別”5個歷史片段呈現出張騫首次出使西域的背景、目的及西域的地理范圍與人民的生活狀況,初步感受到張騫迎困難而上、報效祖國的優秀品質。模擬“歷史情景”,突破了傳統歷史教學模式的時空限制,有利于學生感悟歷史及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良好習慣和運用課本資料的能力及語言表達和表現等能力,營造了積極的學習氛圍。

  (主持人設問“張騫一行百多人的征程,是否一切順利”過渡到)

  (2)第2組同學扮演導游介紹《漫漫西行路》 “導游”1介紹張騫從長安到玉門關的所見所聞,并點明玉門關名稱的由來;“導游”2播放電視劇《漢武大帝》片段,表現“張騫”一行被匈奴所扣,十多年間,張騫矢志不渝,終于抓住機會,擺脫匈奴控制,到達大月氏,拜見大月氏首領,表明來意等情節。“導游”3介紹張騫等人在大月氏由于自身情況不能聯合出兵后,沿南線返回陽關的路途上的經歷,并聯系唐朝詩人王維的相關詩句;“導游4”簡介張騫等人從陽關返回長安、受到漢武帝接見的情景;“導游5”簡介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況。

  目的及依據:描述起張騫等人的兩次出使沿途上的風土人情、資源、自然條件、遭遇等,由此,同學們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背景、任務、始返時間、主要經歷、活動結果等了解得比較清楚,落實了教學重點。這體現了教學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有利于學生把課本和課外收集到的資料的處理運用能力的培養,也有利于培養表達能力、合作意識。

  (主持人出示“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情況比較表”、學生填寫、主持人強調后過渡到)

  (3)第3組同學圍繞“再說張騫”主題展開辯論 出示辯題“嚴格來說,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都未能完成任務。你認為他是成功還是失敗?”第三組同學,根據準備、出示材料,進行針鋒相對辯論。

  目的及依據:在辯論中學生從經濟、政治、精神影響方面理解了“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及“西域都護設置的條件、職責和意義”,通過學生對歷史人物的了解,又促進其對歷史事跡的了解,突破了重點與難點,培養學生客觀公正的分析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升華情感

  (主持人再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中關注由歷史的認識轉化為對現實的思考,從而過渡到)

  (4)第4組同學圖文對照引發同學們“歷史的思考” 展示圖片、文字資料,讓學生了解到西域物產對內地及我們今天生活的影響,引出兩個思考:“1家鄉特色水果的發展” 、“2西北地區的環境保護”。組織同學討論,獻計獻策。

  目的及依據:這有利于學生憑借生活經驗去主動探索、又有利于學生感受到現實是歷史的延續和發展,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注意了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與關注現實及環保意識的培養。

  3、教師歸納總結、引導學生評價

  目的是全面是了解學生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關注過程與結果、促進學生可持續性發展。

  4、課后活動:(任選一題)

  (1)重走張騫出使西域路\繪制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

  (要求:圖的尺幅大小、圖例、路線、必標地--長安、蔥嶺、大月氏人生活地)

  (2)小作文(二選一): 我眼中的張騫

  淺議張騫通西域對我們今天生活的影響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設計意圖)

  班上有一位孩子帶來了一張碟片,上面都是一些皮影戲,孩子們對此很感興趣。于是,我緊緊抓住了幼兒感興趣的這一事情設計了本次活動,以玩手影為導入,在循序漸進地深入,從而讓幼兒全面系統地掌握了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即:光線照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而且《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這是我選擇了“影子”這一現象作為科學教育的內容的又一依據。在活動中,我利用實驗比較、探索發現影子的形成原因,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

  二、目標確定

  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征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本次活動中,通過尋找探索發現影子的奧秘,激發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征的興趣,科學教育活動是引導幼兒親自探索和發展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綱要》指出:科學教育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針對本班幼兒科學教育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影子的特征,知道影子的存在。

  2、探索發現影子的形成原因。即:光線照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并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的位置的關系。

  3、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及求知欲望,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合作、判斷的能力。

  三、重點、難點

  1、難點: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系

  2、重點: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

  四、教學準備:

  根據教學目標和《綱要》中指出的,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與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我做了以下準備:

  1、選擇陽光燦爛的日子進行教學活動

  2、把多功能廳布置成一個光影實驗室、投影儀

  五、教法與學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根據教學目標,我用集體教學的形式,在教學過程我主要運用了: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時間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從小就養成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體驗成功的喜悅,并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

  六、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了四個環節:1、玩手影游戲引起幼兒的興趣。2、引導幼兒尋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征。3、探索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系。4、延伸活動。

  (一)玩手影游戲激發幼兒的興趣

  首先我設計了玩手影游戲,如:孔雀、小鳥、狐貍、小狗等手影。

  (讓幼兒也自由操作玩玩感受樂趣,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愿望激發出來)這時我可以這樣的指導語:為什么會產生影子呢?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幼兒自由玩自由發言,體現幼兒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原則,引出本次課題)

  (二)尋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征

  帶領孩子到室外去,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嗎?幼兒尋找影子。看一看影子是怎么來的呢?通過實驗觀察讓幼兒了解:太陽光照在自己的身體上,身體擋住了太陽光就產生了影子。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陽光燦爛的自然環境,引導幼兒進行探究,提高了幼兒自主探究的能力,為后面的探索積累了經驗,也為后面的活動提供了依據。)

  (三)探索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系

  為什么會有影子的呢?教師帶領幼兒回教室做另一個實驗:發現沒有光,影子就不存在了,有了光才會有影子。

  這時我就可以用這樣的指導語:看一看,光和影子在一起嗎?影子在光的哪一面?引導幼兒帶著另外兩個問題回到草場上,你發現你的影子的光源是什么?你的影子是在太陽的另一邊嗎?(幼兒自由交流講述)得到:影子總在光的另一邊。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我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探索發現影子與光源的位置關系,啟發幼兒開動腦筋知道影子總在光的另一邊,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在此環節中,我更多的是采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方法。)

  (四)活動的延伸

  1、在玩踩影子的游戲中,孩子們能充分體驗到其中的樂趣,真的是其樂無窮。讓幼兒帶著有趣的問題在意猶未盡歡快的氣氛中結束活動。

  (這一環節調動了幼兒身體的各個部分,充分滿足了幼兒好動的天性)

  2、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現象,除了太陽光能產生影子以外,還有什么也會產生影子?

  (在這里,其實活動還沒結束,我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進一步探索影子的有趣現象。)(殷菊華)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物體怎樣移動

  幼兒在平時玩玩具的時候,總喜歡把玩具推來推去,拉來拉去。為了激發幼兒探索、實驗的興趣,培養幼兒喜歡嘗試、樂于動手,通過觀察、操作發現一些科學知識和現象的學習意識和從事簡單的技術學習的能力,同時針對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平時游戲中產生的問題以及娛樂交流中的話題,我設計了一節嘗試性、造作性和探索性都較強的科學活動——物體怎樣移動。

  “物體的移動”除了教幼兒獲取有關的物體移動需要的具體經驗外,還要對幼兒進行相關的科學知識教學,并從科學探索出發,生成有關技術的目標和內容,將幼兒的科學與技術學習有機地、自然地結合起來。

  在教幼兒“物體怎樣移動”的之前,我預設了一下“物體怎樣移動”的學前目標:首先,引導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自己嘗試讓物體動起來,使幼兒感受物體運動和力的關系,獲取有關物體移動需要力的具體經驗。其次,讓幼兒嘗試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時候,物體移動的一樣嗎?再次,讓幼兒想辦法在不用身體碰物體的情況下,還有什么辦法讓物體動起來?最后,要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并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在學習 “物體怎樣移動”的時候,教師為幼兒共同準備了各種物體。如:積木、汽車、紙、圓珠筆、各類玩具以及繩子、輪子、木板等等。

  為了讓幼兒更好的投入到活動中去,在進入教室之前,我領著幼兒在室外活動了一下。

  隨后我放開音樂,幼兒聽著音樂《碰碰車》來到了教室,看到地上放著各類玩具,頓時來了興趣。

  我趁機說:“小朋友們,地上放了這么多的玩具,我好想玩一玩,你們想玩嗎?”說完,我就獨自拿著玩具玩起來,小朋友也跟著玩起來。在我的啟發和引導下,孩子們開始了活動中的第一次嘗試,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給了幼兒自由探索的空間和材料,讓幼兒通過嘗試,發現物體自己是不動的,只有去推它碰它物體才會移動。

  我來到孩子們中間,問身邊的幾個幼兒:“文文,佳佳,你們在玩什么?你怎么玩的?文文說:“我在玩積木,我可以搭高樓”。佳佳說:“我在和皮球玩,我碰它就滾。”“我在玩汽車,我一推它就跑。”----------孩子們有各種回答,我沒有阻止孩子,但當一名幼兒回答到本次活動的主題(我碰它就動,我推它就動)時,我及時抓住,引出話題:“小朋友說的真棒,放在地上的東西,自己是不動的,那你能用什么辦法讓它動起來呢?”

  幼兒再次嘗試,這次嘗試,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幼兒比較投入,這時我仔細觀察幼兒的操作,一方面發現幼兒操作中的創造性思維,給予肯定;另一方面,也幫助了一些思維和操作有困難的幼兒,給予引導,使幼兒都能有所發現。

  過了一會兒,孩子們都爭先恐后的來到我身邊向我演示,等幼兒圍坐在我身邊時,我問:“誰能主動說說你是怎樣讓物體動起來的?”“我是用手推的,一推我的積木就動起來了。”“我是用手拉的,一拉我的汽車就跑起來了。”“我是用嘴巴吹的,一吹紙就飄起來了。”“我是用腳踢,一踢皮球就動了。”

  孩子們邊說邊演示給其他小朋友看。

  在這次嘗試中,幼兒很專注,很投入。

  教師說:“小朋友說的真棒啊!剛才小朋友用各種各樣的辦法讓物體移動,可以用手推、拉,可以有嘴巴吹,還可以用腳踢-------小朋友可真聰明。”(教師小結)

  接著我又提出一個新的問題。

  “小朋友只要用力推,物體就會移動,那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時候,物體移動得一樣嗎?”

  幼兒再次嘗試。這是一個新的,而且動腦筋的問題,孩子們被吸引了,我剛說完,孩子們就去自己嘗試了。我來回走動了,觀察了一下。大約過了七、八分鐘,孩子在我周圍坐好。

  “剛才,小朋友都在認真的做實驗,那請小朋友說一說,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時候,物體動的一樣嗎?你是怎樣做的?”

  幼兒爭著演示自己的實驗,邊說邊做,這時,我要求幼兒用比較完整的語言講述操作過程,如個別幼兒介紹不夠流利的,我將耐心地給他們第二次機會,鼓勵他們把話說完整,把操作做的更好。

  “我玩的是小汽車,我發現,我用很大力推,汽車就跑的很快、很遠,用力小輕輕的推,汽車就跑的很慢、很近。”“我玩的是紙,我用嘴巴用力使勁的吹,紙就飄的很遠,我用嘴巴輕輕的吹,紙就飄的很近。”“我玩的是皮球,我用腳使勁的踢,皮球就跑的很快很遠,我輕輕的踢,皮球就跑的很近。”

  在這一環節中,幼兒都能發現用力大和用力小物體動的不一樣,可見幼兒的思維注意力都非常的集中。

  教師說:“小朋友的實驗都很成功,而且說的棒極了,用力大的時候,物體移動的就快、就遠,用力小的時候,物體就移動的慢、近。(教師小結)

  面對幼兒的感性經驗,緊接著我又提出一個問題。

  “小朋友用身體去碰這個物體,物體就會移動,那你能不能想個辦法,不用身體去碰這個物體,能讓這個物體移動起來?”

  幼兒再次嘗試,由于有了先前的嘗試經驗以及探索的基礎,他們有的單獨實驗,有的合作實驗,邊嘗試,邊操作。教師的問題給幼兒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幼兒的興趣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這一環節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到了遷移,教師的肯定和鼓勵,使每個幼兒獲得了成功感,把這次的探索活動推向了高潮。

  一段時間后,幼兒圍坐在我的身旁,迫不及待的想演示自己的實驗。沒等我問,孩子們的小手就舉的高高的了。

  “我想讓小汽車動,我沒有用手,我把繩子寄在積木上,一拉繩子積木就動了。”“我把木板的一頭放在高處,一頭放在低處,把汽車放在高處,一動木板汽車就自己跑下來了。”“我把紙往空中一扔,然后不斷的吹,紙就動起來了。”孩子們越說越興奮,總結出:讓物體移動,用的力不一樣,物體移動的也不一樣,用力大,東西就動的又快又遠;用力小,物體就動的又慢又近。

  看到孩子們積極的表現,于是我把延伸活動放到了室外。

  “孩子們,關于物體移動的秘密可多了,剛才小朋友還沒有發現更好的方法,現在我們到院子里試一試,看看還有沒有新的方法,然后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人們是怎樣讓重、輕的東西從下面移到上面,或者從里面移到外面。你自己也可以試一試。”

  通過這個活動延伸,讓幼兒進一步體驗力和運動的關系。

  記的我曾經看到這么一段話:在嘗試教學時,不要忘記要先嘗試后教,嘗試教學中一定要讓幼兒有嘗試的機會,一定要讓幼兒帶著問題、目的去嘗試,不要想幼兒是否能嘗試成功,要重在過程,嘗試以后要讓孩子有交流的機會,讓幼兒與幼兒之間相互學習。所以在整節活動中,我把發展幼兒的探索精神、創造性思維方法放到了首位,讓每個幼兒都有嘗試、交流、發現、發言的機會,充分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性。嘗試教學的課程的模式,在活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這節課結束后,我并沒有把這一活動結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物體移動的問題,都能和孩子一起共同的討論。

  如今,嘗試教學在我園已廣泛展開,孩子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是嘗試的重要內容,嘗試是創造的前提,嘗試是成功的階梯,讓孩子們在嘗試中學習。遇到問題,讓孩子嘗試解決,孩子們可以這樣試也可以那樣試,為孩子留下了自我探索和創新的空間。嘗試教學給老師們帶來了挑戰,也給孩子們帶來了探索和創造的空間,使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孩子們在嘗試教學的氛圍中,已經張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了廣闊的藍天。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風

  一、情況分析:

  幼兒生活在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當中,一切東西都會吸引幼兒的心靈,從而煥發起無窮的好奇心,在《綱要》中,科學教育的內容從幼兒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風是幼兒在日常觸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現象,本活動通過利用生活中的物體探索風的形成,讓幼兒在活動中更為直接地體驗風的存在,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引發孩子們對風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

  二、說教材

  (一)幼兒園《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要從孩子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科學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和愛好;重視探究能力的培養;教給幼兒主動探索的技能;發揮科學的教育作用。科學活動《風》就很好地落實了這一教育任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引導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感知風的存在,快慢、強弱。

  2、能力目標:

  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3、情感目標:

  讓幼兒想象風的奧妙,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培養幼兒從小熱愛科學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這是一次科學活動,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學常識教育。但教學仍以科學教育為主。因此,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放在嘗試感知風的存在上。

  感知活動通過小朋友與風對話,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嘗試的形式是利用材料來尋找看不見的朋友。因此,幼兒動手操作探索風的形成是這次教學活動的難點。

  (四)、活動準備:

  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戲之中。為此,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1、 空間準備:操作桌子10張呈直角擺放在側面和后面,便于操作評價。

  2、 物質準備:電風扇、扇子、吹風機、氣筒、紙板、吸管、氣球、吹氣玩具、吹風玩具、 書、雨傘、風車、有關龍卷風的碟片等。

  3、經驗準備:已經知道空氣的存在;活動前在戶外感受風。

  三、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為主體的生動活動提供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態度體驗,使孩子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

  2、問題教學法:在活動引導中,提出恰當的開放性問題,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形成了好的師幼互動。

  3、操作教學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產生風的趣味性、多樣性,讓幼兒在看一看、用一用、試一試中獲得感知風的存在。第二次操作是試一試、比一比感受。

  4、演示教學法:是指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陳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中的演示法是通過看龍卷風的碟,讓幼兒對風有全新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此外,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還穿插運用探索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示范教學法、啟發聯想教學法、實際操作教學法等教學方法。使整個教學過程動靜結合,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于樂。

  為了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活動前,教師讓幼兒在戶外感受了風。以增加幼兒對風認識。

  四、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認識、鍛煉能力,更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采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引導幼兒看一看、比一比、學一學、說一說、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對活動內容產生興趣。

  2、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為了讓幼兒對風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戲體驗法,在尋找風朋友的過程中引導幼兒體驗、感受風存在的,激發幼兒的探究熱情,繼而去應發幼兒對風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

  期間,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的方法,表達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五、說活動過程

  我采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尋找風朋友激發興趣——自由探索感知風的存在——幼兒動手操作嘗試,探索風形成——與幼兒交流探索結果——運用生活經驗及觀看錄象帶,感知風對人的好處與壞處,交流有關風的經驗——評價總結

  六、說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利用找看不見的朋友,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興趣是人們積極、主動地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動幼兒探求知識的動力,它會使幼兒產生學習需要,是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因此,我根據教材實際,創設興趣情景,來調動幼兒的學習熱情。活動開始,利用問孩子:“你們喜歡交朋友嗎?”然后讓幼兒閉上眼睛“有個看不到的朋友想和我們班的下朋友做游戲”引發幼兒的興趣,從形式上、內容上都深深吸引著孩子。

  (二)自由探索(幼兒動手操作嘗試探索風的形成)

  創新意識是創新素質培養的前提,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在第二環節中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活動,我引導鼓勵幼兒利用各種物品扇動感覺風,激發幼兒的探究熱情,教師在一旁給予支持、鼓勵及指導,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

  (三)交流結果(對幼兒獲取風的經驗進行整理)

  在前一過程中,孩子獲得經驗是零碎的,那怎樣進行加工整理呢?在探索活動結束后,幼兒最想的就是把自己所發現的尋找風的方法告訴給其他幼兒和老師,如: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發現各種東西制造出來的風吹到身上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把自己在探索中所得到的經驗與老師幾同伴討論交流。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們就通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評的方式,對幼兒獲取風的經驗進行整理。

  (四)豐富經驗(利用生活經驗和看錄像感知風對人的好處與壞處)

  引導幼兒回憶自然界的風,運用生活的經驗感知風對人的好處和壞處(好處:可以吹干衣服、風力發電、熱的時候會覺得涼快等等;壞處:龍卷風會把人吹飛、房子會吹,給人類帶來危害等等),為了使幼兒的興奮點上升,我給幼兒看了有關龍卷風的錄像,其動感使孩子感知龍卷風的力量,替代了圖片死扳不動的傳統方法。在輕松的氛圍中體驗了學習過程的快樂。教師適時賞識又給每個孩子體驗到創造的樂趣。此環節較好地將藝術融入了科學,達到比較完美的統一。

  (五)評價總結(總結幼兒自己探索到的有關風的經驗知識)

  在活動過程中,對幼兒進行了情感、語言、能力、動作、發展等多方面的隨機評價和階段評價,總結豐富幼兒有關風的經驗知識。并采用幼兒自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達到師幼、幼幼互動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為幼兒發展服務。

  (六)活動延伸

  活動結束,我們不能馬上告一段落,關鍵是引導幼兒持續不斷地對風產生興趣。我把本次活動的物品投放到活動區,這樣更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根據這次活動以及幼兒的興趣、經驗和需要,進行生成活動。在活動的組織中我始終堅持以幼兒為主體,以積極的體態語引導幼兒參與活動,用生動的語言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活動中,幼兒思維活躍,始終能圍繞活動內容積極思考,從而將本次活動推向了最高潮。最后,讓幼兒輕快地走出活動室,到戶外尋找風、感受風,結束本次活動。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人造彩虹

  一、說教材

  自然界是充滿著神奇有趣、美麗奇特的科學現象,就拿“彩虹”這一自然現象來說吧,它常常出現在夏天雷雨后,云層中的水珠大量聚集時,經過陽光的折射,就會在天空中出現美麗的彩虹。但往往孩子們還未仔細欣賞時,它轉瞬即逝,猶如曇花一現,讓人難以捉摸。這一奇特的自然現象深深吸引著孩子們,大班幼兒活潑好動他們對事物充滿了一定的探究欲望,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設計了這個活動,在活動中給孩子提供寬松、和諧的氛圍,并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表現自己,整個活動以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串聯生成。

  二、活動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思考及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從認知、情感、能力三方面來制定這次活動的目標。

  1、在觀察、探索中了解彩虹現象的由來。

  2、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3、愿意與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

  4、根據目標:我的活動重點是在觀察、探索中了解彩虹現象的由來。活動難點是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三、活動準備

  為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中、游戲中,我做了以下的準備:

  1、選擇一個明媚的日子。

  2、課件一份,鏡子人手一份,盆中裝滿水,圓珠筆,色拉油,白紙,三棱鏡,放大鏡,泡泡。

  四、活動過程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引起幼兒的興趣——遷移經驗,了解彩虹的由來——學習動手制造“彩虹”——交流實驗結果——延伸活動。

  我是讓孩子們在操作探索中親身體驗,了解彩虹現象的由來,克服重點和難點。具體過程如下:

  (一)引起幼兒的興趣。

  我通過以下三個小環節來實施:

  1、幼兒自由玩鏡子。幼兒在玩中和同伴說說從水中的鏡子中找到了什么?

  2、引導幼兒在水中把鏡子對著太陽照射。

  3、說說自己的發現。數一數有幾種顏色?它們是怎么排列的?

  我開始的直接提問是讓孩子們拿著鏡子在水中自由玩耍,討論自己的發現,幼兒討論的問題肯定不充分,之后我用語言提示他們“在水中把鏡子對著太陽照一照”,這樣有目的的引導,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彩虹”這一奇妙的自然現象:鏡子中能反射出七彩的顏色。

  (二)了解彩虹的由來。

  這一環節我出示雨中、雨后的課件制作,讓幼兒觀看課件彩虹是怎么產生的,最后得出結論:彩虹是夏天雷雨過后出現的自然現象,是天空中飄著許多的小水滴經過陽光照射后形成的,彩虹是紅、橙、黃、綠、青、藍、紫這樣排列的。屏幕上雨后的課件鮮艷的顏色刺激著小朋友的感官,使他們的手、腦、眼、嘴并用,每個孩子都能全身心的融入學習中。

  (三)學習動手制造“彩虹”。

  前一環節的介紹,幼兒對“彩虹”的由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這么漂亮的彩虹一會就沒有了,怎么辦呢?”我直接把問題拋給幼兒,讓他們想辦法解決,孩子們肯定會說:“我們可以自己做一條‘彩虹’呀?那怎么制造‘彩虹’呢?”帶著這個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尋找材料,如:泡泡、放大鏡、三棱鏡、圓珠筆、白紙……幼兒自由地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教師用問題設置的方法邊觀察幼兒操作,邊及時地提出問題進行引導,幼兒在嘗試操作過程中交流、合作。本環節是運用了嘗試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動的難點之處。

  (四)交流實驗結果。

  幼兒互相欣賞制造的“人造彩虹”與同伴交流著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制造“彩虹”的,并用語言總結、演示自己的實驗過程。在看看、說說、做做中進一步了解到彩虹這一現象的由來,真正做到了《大綱》中提出的“引導幼兒對身邊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索欲望。”讓幼兒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增進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這一環節主要采用的操作法。

  (五)延伸活動。

  活動結束后可以繼續讓幼兒在科學探索區中,尋找多種制造彩虹的方法,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并體驗著成功的樂趣。

  本次活動的內容源于生活,滿足了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動結束后,幼兒繼續探索,將學到的技能進行運用,已達到教育的最綜目的。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奇特的花草

  一、說教材

  在孩子們的眼里,大自然的花花草草是那樣的漂亮神奇,沒有善惡之分。孩子們生活的周圍永遠都有花草樹木的陪伴:春天,公園里觀賞各種各樣開放的鮮花;夏天,在綠蔭底下乘涼;秋天,一起撿落葉;冬天,給小樹穿上棉襖……所以,孩子們喜歡花花草草,也愿意了解它們,對大自然充滿著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世界上的植物有很多種,而每一種植物又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地方。植物們在外形、生長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許多的不同。由于環境資源的破壞,有的植物繁殖過多,而有的植物又瀕臨滅絕……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植物世界之中蘊涵著多種多樣的教育價值。

  大班幼兒對植物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幼兒已經初步認識了園內的各種花草樹木,但是,幼兒的有關植物的知識和經驗是零散的,需要教師給予孩子們歸整和梳理,幫助孩子們形成一個有關植物的比較完整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花花草草,熱愛整個世界,熱愛整個地球的美好情感。這才是一個完整兒童、完整人的基本素養。通過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探索、討論等等,大膽表述對植物世界的認識,發現植物之間的不同,探討植物的獨特之處,了解植物世界和我們人類世界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激發幼兒熱愛植物和保護植物的美好情感。

  在《奇特的花草》這個活動中,我著重解說一下植物的自我保護。因為我認為,植物的自身保護與它們的生存環境和它們各不相同的外形特征有著很大的關聯。另外,如今對獨生子女進行自我保護意識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植物的自我保護教學活動的開展恰恰可以激起幼兒進行自我保護的意識。

  二、說活動目標

  基于教材的綜上特點,我從認知、情感、能力三方面來制定這次活動目標。

  1、了解植物保護自己的方法,知道植物自我保護的方法與生存環境、外形之間的關系。

  2、能把觀察到的植物的信息大膽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3、激發幼兒探索植物世界奧秘的興趣,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

  目標(1)(2)綜合了認知和能力兩方面的目標。幼兒的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給予幼兒正確的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所以重點目標定位在認知和能力兩方面。其中“知道植物自我保護的方法與生存環境、外形之間的關系,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因為幼兒能夠對植物的各種自我保護的方法進行分析分類,這是更高層次的。

  目標(3)是社會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幼兒探索植物世界奧秘的興趣,同時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這三個目標中蘊涵了科學能力的培養、主動探索的經驗獲得和對事物歸納總結能力的提高,體驗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

  三、說活動準備

  只有了解了幼兒原有的經驗,才能提升幼兒的已有經驗,所以以下兩經驗是這次活動的成功開展的有力保障。

  1、知識準備:認識各種植物,對各種植物感興趣,通過看書、看錄象、問成人的途徑對植物保護自己的方式有所了解。

  2、物質準備:

  (1)玫瑰花

  (2)錄象:“植物的自我保護”

  3、植物的圖片、標記、白紙、筆

  四、說教學方法

  為實現本次活動目標,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調查問卷法、語言討論法和游戲法

  1、調查問卷法:教師鼓勵幼兒運用調查、分析、討論和統計的方法獲得各種植物保護自己的方法,并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調查分析,和同伴資源共享。

  2、語言討論法:在教學活動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討論的時機選擇在操作的不同時間,就會對幼兒的具體操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對植物自我保護方法的分類時,我就引導幼兒對各自的調查分析進行討論與分享,同時集體歸納植物的自我保護方法。

  3、游戲法:通過“會保護自己的植物”的游戲,進一步使幼兒通過競爭性的游戲,達到在玩中學的目的,在游戲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變被動為主動,既使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又使幼兒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同時,在幼兒學習過程中,教師做到面向全體,注意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

  五、說活動過程

  (一)導入課題: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對花草保護自己產生興趣。

  1、出示玫瑰,這是什么?請你們仔細地看一看,它有什么特征?

  2、原來玫瑰的身上有刺,你知道這個刺是它用來做什么的嗎?

  3、小結:為了防止人們來采摘它,玫瑰的身上長滿了刺,這個刺是它用來保護自己的。

  (這一環節通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導入課題,同時調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

  (二)共享調查問卷

  玫瑰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能想辦法保護自己,你們已經對其他植物的自我保護進行了調查,請你們拿出來和好朋友說一說。

  (這一環節中教師鼓勵幼兒展示并大膽表述自己的調查分析,和同伴資源共享。)

  (三)集體討論分析,對有相同自我保護方法的花草進行分類

  教師請個別小朋友對自己的調查進行大膽表述,同時對有相同自我保護方法的花草進行分類,邊分類邊出示標記和幼兒共同記錄,共分為以下幾種保護方法:

  1、放臭氣:煙草、水毒芹

  2、身上有有毒物質:絲蘭、龍舌蘭

  3、身上有刺:金銀花、月季花、薔薇花、玫瑰

  4、擬態:圓石草、角石草

  5、小結:植物們也很聰明,想了許多辦法來保護自己,有的依靠自己的氣味,有的依靠自己身上長刺,還有的利用擬態來保護自己。這些植物真能干!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和幼兒對各自的調查分析表進行討論與分享,同時集體歸納它們的相同。通過表述、操作分類、分析探討、記錄等方法,使重點得以突破,難點目標進一步解決。)

  6、觀看錄象“植物的自我保護”在觀看的過程中,引導幼兒仔細觀看并幫助幼兒驗證自己的調查分析。

  (在此環節中,通過直觀的錄象觀看,幫助幼兒驗證自己的調查,充分調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重難點目標也得以突破提升。)

  (四)鞏固游戲:會保護自己的植物

  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游戲,叫“會保護自己的植物”,當老師出示植物的保護方法的圖示后,請你們找一找哪個植物用的是這個保護方法,然后學一學它保護自己的動作,看看誰找到的速度最快。

  (利用游戲的形式,,進一步使幼兒通過競爭性的游戲,達到在玩中學的目的,在游戲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變被動為主動,既使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又使幼兒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五)“我的自我保護”

  植物們都想辦法來保護自己,我們小朋友能不能為自己想象創造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請你們動腦筋想一想,然后在紙上畫下來。

  (此環節運用繪畫這一表現方式,鼓勵幼兒想象創造自我保護的方法,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最終使活動目標得以深化,并回歸生活。)

  中班科學活動說課:有趣的轉動

  一、說教材

  《有趣的轉動》這是一堂科學活動課。轉動這個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孩子們也經常會對“陀螺、風扇、鐘”等物體為什么會轉動產生疑惑并不停地發問,《綱要》中指出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為了解決孩子心中的疑惑,抓住教育的契機,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從而并培養幼兒一種運用科學的態度、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怎樣讓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感性經驗?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實際情況以及《綱要》中科學領域的發展目標為依據,我確立了以下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讓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感性經驗,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2)培養幼兒對“轉動”這一科學現象的興趣,并在操作中引導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相關經驗。

  (3)體驗物體轉動的樂趣,初步感受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方便。

  本活動的重點是在于讓幼兒對物體的轉動有初步的了解并獲得物體轉動的相關經驗,而作為難點,是讓幼兒自己去動手發現物體是怎樣轉動的原理。

  活動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傘、鐘、自行車、電動玩具、風車等

  二、說教法

  本活動通過讓幼兒直接操作、反復體驗,變被動記憶為主動探索,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感知轉動的相關經驗,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以幼兒嘗試教學法為主,同時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穿插運用講述法、操作法、啟發聯想法等教學方法。其次設置疑問,引導幼兒探索的興趣。

  三、說學法

  教師為幼兒提供了日常常見的物體,讓幼兒進行探索和發現,同時設計了課件讓幼兒直觀的欣賞,這樣可以加深幼兒的印象,借助多媒體課件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活動中幼兒主動探索,發現學習。在幼兒的探索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幼兒通過親身經歷并帶著問題進行實際操作,使幼兒真正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四、說活動程序

  一、設計情節引出轉動并揭示課題:(1)老師喝水了,誰能幫我把瓶蓋打開?剛才你是怎樣把蓋子打開的?(2)教師再次演示幾樣能轉動的物體,(傘、鐘、按摩器)讓幼兒找找他們的共同點,在讓幼兒找的同時引出轉動。

  二、設計第二個環節:幼兒動手實驗,獲得直接的體驗與感受。手腦并用、實際操作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性。在操作前我設置疑問,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操作,培養幼兒邊操作邊思考問題的習慣。我設計的問題是(1)哪些東西能夠轉動?(2)它們又是怎樣轉動的?

  1、幼兒分組探索、操作時,教師適時介入,觀察引導。

  2、等幼兒操作完后進行討論交流,請部分幼兒上來說說你是怎么玩的,把幼兒的玩法呈現出來,初步讓幼兒了解轉動原理。

  3、最后老師進行小結:這些物體的轉動都是圍著一個轉動軸作圓周運動。但考慮到中班幼兒對轉動軸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傘的轉動,讓幼兒找找轉動軸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在活動中,幼兒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明者,而教師是幼兒的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教師為幼兒提供操作的平臺,讓幼兒探索與發現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一環節是讓幼兒討論解決難點問題,通過老師的提問來引發幼兒開動腦筋,從前面的表象的積累中,總結出答案。向幼兒提出問題后,不急于讓幼兒回答,而是讓幼兒先七嘴八舌地議論,互相補充、互相啟發、充分思考。幼兒討論時,我不是是旁觀者,這是要做兩件事,一是“聽”二是“說”。即聽一聽孩子們在說什么,了解幼兒的個體差異;找不說話的孩子說話,激勵人人動口,積極討論。

  三、討論轉動帶給我們的好處,首先我先對幼兒進行提問,讓他們找找生活中有哪些轉動的現象。引導幼兒說出電風扇、鐘、自行車、門等。然后我制作了課件,讓幼兒從圖片中更直觀地得到啟發。

  四、運用轉動的原理,享受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的好處。我出示榨汁機,并進行演示,讓幼兒品嘗果汁。

  通過幼兒的親身體驗感受到轉動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幼兒品嘗榨汁機榨出的果汁。

  活動延伸:下課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繼續探索的開始。所以我在本活動結束時,讓幼兒利用轉動的原理,發明一樣東西,進一步加深幼兒對轉動的理解。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春江花月夜》這篇選自高二選修課本《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高中語文課程必須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必修課反映基礎性,選修課反映選擇性。選修課考慮學生的自我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詩詞的教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文化品味來說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唐詩是中國文學的奇葩,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鑒賞唐詩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淀學生的人文素養意義非凡。這首詩可以說是重中之重。張若虛的詩僅存兩首于《全唐詩》中,其中張若虛憑借《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足以立于詩壇而永垂不朽,成為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以“孤篇蓋全唐”的大家。這首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3、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1)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通過意象,借助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2)發揮聯想和想象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能力目標:(1)置身詩境,緣景明情,賞析本詩含蓄、雋永、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2)賞析本詩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反復朗讀中啟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重點和難點解析:

  詩歌鑒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如何在反復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人的內在情思。這是欣賞詩歌至關重要的一環,因此我把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作為本節課的重點。我把賞析詩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是我們當前教育教學中提高學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誦讀教學法

  “誦讀”,顧名思義,就是反復朗讀,直至背誦。詩歌中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有著和諧的韻律,最適合出聲朗讀。通過教師和多媒體音像資料反復的聲情并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同時為學生提供情景交融的畫面可以給學生更為直關的理解。通過反復吟誦感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2、討論法。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們心靈的琴弦響起來。”語文課應該成為他們發表個人見解的舞臺。只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參與討論,平等對話,才能有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靈感,才有利于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采用“自主學習了解課文——確定個性化的合作研究內容——集體討論深化理解課文內容——擴展延伸到其他作品”的教學程式。

  4、講析法和點撥法。具體到詩歌《春江花月夜》的鑒賞中,由于學生接觸文本的時間有限,知識積淀和人生經歷有限,很難理解詩歌中作者所發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結合課本后的賞析內容引導學生進入詩歌內部。同時在教學中運用補充一些他人所發的感慨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

  4、置身詩境,以景逆情。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根據詩中的景去推斷詩中的情,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三、說學法

  教學的過程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向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

  采取粗讀的方法,使學生從整體感知作品的內涵。但《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意蘊極深,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把握詩中的景、情、理,才能跳出文本,有所感悟。

  2聯想、想象教學法。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用語言塑造的文學形象是間接的形象,但它卻能比其它藝術給人更多的審美感受,這是因為它給人提供的想像空間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這些形象,欣賞它們,就首先要通過想像把語言還原成可視可聽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然后再品味詩歌語言帶來的豐富美感以及廣博的內涵。

  四、說教學程序:

  課前準備:課前讓學生搜集關于“月亮”的詩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情感體驗。

  1.新課導入。

  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應爭取學生參與,為此我用出示幻燈片--古人的月亮情結的方法,概括月亮在詩歌中的象征意義。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使他們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具體如下:

  同學們,月亮這個意象千百年來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它承載了人類豐富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她是美麗的象征,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親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到底是從何時月亮掛在了天上,又是誰第一個成為欣賞它的人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吧。2.整體感知。

  這一部分我承接導語首先讓學生介紹自己搜集的有關月亮的詩句,然后介紹了作者和有關詩歌的簡單介紹,其中對《春江花月夜》的歷史意義及人們對它的評價說的比較多一點,這也是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從而使學生對這首詩有一個整體的、全面的認識。然后配樂朗誦全詩,使學生整體感受詩歌的美妙意境。

  3.賞析詩歌。

  首先給學生介紹了一點欣賞詩歌的方法和理念,在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賞析手法。這一單元在此基礎上學習用“緣情明景”的手法賞析詩歌內容。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欣賞詩歌的方法,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

  具體賞析中我把全文分為三個層次,按這三個步驟來賞析這首詩歌,一是欣賞詩的景物美,二是領悟詩的哲理美,三是鑒賞詩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賞詩的景物美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根據詩歌內容展開聯想、想象,描繪畫面意境,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

  在領悟詩的哲理美的教學過程中,我在同學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把“江月照人”這一節深入展開,理解古人對人生的探索,開拓學生的視野。

  鑒賞詩的情感美是本首詩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婦懷遠”這一片段作為重點賞析部分,基于此,我讓學生從思婦的角度,改寫這一片段,寫出思婦的情感和心理。學生交流所寫的內容,感受詩歌的情感美。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人文主義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重點,在這一課中張若虛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五樣美,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奧妙,抒寫了游子思婦的離恨閨怨之情。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這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為教學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在這里,我用“月”這一意象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以月為紐帶,貫通情、景、理這一寫法的,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5.小結。結尾在一堂課中是對課堂教學的總結,它具有深化中心,點明主旨的作用,同時又是讓學生仔細回味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具體如下:

  一首《春江花月夜》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輕彩淡痕,澄明恬靜,神韻飛動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詠的母題,在詩中似乎成了詩人生命情懷的一種寄托,成為詩人宇宙意識的覺醒和人生哲理載體。從中我們也感受到了“明月松間照”的空靈靜寂,“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夢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相思,“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寂靜凄涼;感受到了“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清苦,“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無奈惆悵。從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間的情,月在張若虛筆下變得如此妖嬈多情,奧妙無窮!

  6.布置作業:

  作業部分我是把它作為課堂的延伸來設計的。自古以來,春、江、花、月、夜就與詩歌結下了解不開的意象情愿,伴隨著人類的腳步,關注著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請大家繼續回顧學過或聽過的詩詞佳句,比較這些意象創造的詩境。

  7. 關于板書設計如下所示:

  意境圖:海上明月、月照花林、皎空孤月、江月照人、今夜扁舟、相思月樓、鴻雁長飛、月落滿樹

  景: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情: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本課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2章第2節內容,參考課時為1課時。本課包含氨基酸及其種類、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等內容,側重讓學生了解蛋白質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及其能夠成為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的原因。教科書沒有直接給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而是讓學生觀察4種氨基酸的結構,通過思考與討論,找出氨基酸結構的共同特點,加深對氨基酸結構的理解。這種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得出結論的呈現方式,落實了探究性學習課程理念。關于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多樣性,教材采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豐富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科學史話和科學前沿分別介紹了相關領域的重大科研成果,讓學生在了解與蛋白質研究有關的科學史和前沿進展的同時,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學習本課,具有重要意義。

  下面分析我的教學對象。

  二、說學情

  學生通過前面章節的學習對于組成細胞的化合物已經有了一定認識,知道蛋白質是組成細胞的重要化合物,了解蛋白質的檢測方法。在這一前提下學習本課內容可以做到深入淺出,層層深入。高一學生對于生物學科的學習已經有了初中階段的基礎,初步掌握生物學科學習的方法,認同生物結構決定功能的基本理念。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對于教學目標多元化的要求,我將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能力目標】

  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2.關注蛋白質研究的新進展。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難點】

  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五、說教學方法

  在探究氨基酸結構通式的過程中采用講授法、討論法與游戲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氨基酸結構通式;在講解氨基酸脫水縮合最終形成蛋白質的過程中采用講授法、探究法等,總結歸納氨基酸相關計算;在講解蛋白質結構與功能多樣性的過程中采用討論法、合作學習法等,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結構決定功能的觀點。

  接下來,我重點講解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此環節,通過提問檢測蛋白質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生物組織中蛋白質含量、哪些食物富含蛋白、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目的是聯系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利用問題探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順利引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氨基酸及其種類

  為了使學生認同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并知道生物體內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通過講授法介紹不同類型的氨基酸結構式,引導學生思考氨基酸的結構具有哪些共同特點?“氨基酸”這一名詞與其分子結構有對應關系嗎?通過比較分析學生能夠歸納總結氨基酸分子結構通式。在此基礎上教師給學生講解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氨基酸及其種類的學習是學生學習蛋白質結構及其多樣性的基礎。

  (二)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

  蛋白質是以氨基酸為基本單位構成的生物大分子,種類繁多。那么20種氨基酸如何構成種類眾多的蛋白質呢?教師通過圖示講解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二肽的過程。脫水縮合是高考的重要考點,涉及計算題目的考查,因此講解過程中會結合氨基酸結構通式講解脫水縮合過程中肽鍵、氨基、羧基以及形成水分子的數量。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同時也是難點。

  學生討論總結,蛋白質分子結構多樣的原因:每種氨基酸數目成百上千,氨基酸形成肽鏈時,不同種類氨基酸的排列順序千變萬化,肽鏈的盤曲折疊方式及形成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

  (三)蛋白質的功能

  蛋白質的結構多種多樣,其承擔的功能也是多種多樣的。在這一環節采用合作探究法,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自主探究蛋白質常見的功能。教師提問蛋白質功能多樣的原因?學生總結結構決定功能。這一環節既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深化,同時也是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塑造。

  環節三:總結提升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為鞏固學生所學內容,教師布置課外作業,消化吸收所學內容。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下面闡述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可以清晰直觀的展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加深學生對重要知識掌握和理解的程度。據此,板書設計如下:(略)

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學理念

  1、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2、今天的學習,不僅是為了解決今天的問題,同時也是為了學生學習上的后續發展。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國標本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的想象能力。本單元正是向學生介紹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這一空間知識,同時為學生將來學習幾何學奠定一定的基礎。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解決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問題及“做”平行線的問題。基于這點認識,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知識目標: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認識平行線。

  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做出一組平行線,能借助工具做一組任意平行線;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象力和創造性。

  情感目標:

  ①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培養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興趣。

  ②能根據現實生活中平行所散發出來的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教學重點為:

  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認識平行線。

  難點是:

  能借助工具做一組任意平行線;“同一平面”的理解和延伸。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學理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情境、實踐探索與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課的教學策略。運用學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創設情境回歸生活,使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學習生活化;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合作探索,使學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形成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的初步認識;在拓展的過程中,使學生形成對數學特質的初步抽象化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一新課程理念和小學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分成三大版塊:

  ㈠創設情境,理解平行;

  ㈡利用平行,發現創造;

  ㈢拓展探究,總結提高

  ㈠中我將其分成三步:

  1、創設情境,初步發現;

  2、教具演示,拓展概念;

  3、分類比較,升華理解。

  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將兩根小棒隨意扔在桌面上,同時提出要求:觀察這兩根小棒會形成哪些不同的樣子?根據學生實際場景的描述和比劃有選擇性的畫在黑板上,初步發現同一平面內兩直線的位置關系。同時根據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根在桌面上,一根掉在地上”這一現象強調“同一平面”,并利用教具拓展平面概念:請生觀察長方體上的紅線和綠線(兩條看似不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長),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發現這兩條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揭示今天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四年級的孩子正處在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在建立了大量表象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做這一空間想象,既是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又為學生在知識學習上的后續發展做了鋪墊。接著學生觀察畫在黑板上的6組線,讓他們在小組內進行比較和分類,說說自己的理由,通過合作初步探究平行和相交的本質。在反饋階段讓學生閉眼想象平行線無限延長后仍不相交,逐步引導出相交與平行,并課件展示圖上看著不相交無限延長后會相交的同一平面內的兩線情況,揭示平行和相交的概念,總結并完成板書: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

  ㈡實際是一個知識的運用和再創造,我將其分成4步:

  1、出示圖片,發現平行和相交的線;

  2、小組交流:在生活中見到的平行或相交的線;

  3、說出已學過的哪些圖形里有平行線?并指出各有幾組?

  4、動手操作,做一組平行線

  在這個大環節中,主要是讓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感官:眼看(看圖片)、嘴說、腦想(聯想平時見到的平行線等)、手動(運用手中的材料做平行線),進一步理解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關系;同時盡量創造一個使學生積極參與的氛圍:小組內的說,集體的做,給了每個孩子交流參與的機會,既滿足了他們交流交往的感情需要,又是一個練習語言表達的時機;在這一過程中,還考慮到了層次安排:由有表象的運用層次,到脫離表象進行想象(回憶平時生活中見到的平行線和已學過的圖形中是否有平行線)的層次,再到創造的層次(運用工具材料做一組平行線實際是一個知識的再創造)。

  ㈢中我出了這樣一道習題:

  在這一題中既拓展了平面的概念,空間中的平面;又隱含著三條直線兩兩平行這一初中幾何學中的理念,為學生的后續發展奠定一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