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說課稿匯總八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小貓釣魚》
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在了解兒童的認數、數數情況,以及1——5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小貓釣魚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觀察、思考、交流,理解的含義,即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也可以表示起點(或)分界點,學會讀、寫。教科書的編排是先認識的意義(什么物體也沒有時),再學習書寫,最后認識、理解的其他含義,并將知識拓展到課外,尋找生活中用到的地方。根據一年級新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使學生樂學、愛說。
學情分析
對的認識,許多學生只把理解為什么都沒有,對可以表示起點(或分界點)基本沒有接觸過,因而對的集訓,單獨安排一節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對的認識和理解,學生可以認識到一個數所表示意義的多樣性,體會答案的不惟一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的情境,體會從有到無的變化過程,理解的意義,知道和1、2、3.....一樣,也是一個數。指導學生規范寫,培養學生書寫能力,使學生初步知道生活中所表示的幾種常見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觀察圖,感悟數學知識的魅力.
教學重點
1.初步知道的含義,在數中的順序,會讀寫.
2.指導學生規范書寫,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教學難點
理解的不同含義
教學準備
課件,魚形卡片,直尺,溫度計。
課型
數的認識授新
教學時間分配:
見教學過程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 談話: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幸福的家,你們看!(出示課件)小貓也有自己幸福的家,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貓爺爺帶領著他們一家人外出釣魚,說一說你們都看到了什么?
2看圖講故事。
學生可能回答:
生a:有4只小貓,他們一家去釣魚了。
生b:貓爺爺釣到了3條魚,貓爸爸釣到了2條魚,貓媽媽釣到了1條魚,小貓一條魚也沒有掉到。
生c:小貓一條魚也沒有釣到很不高興,其他的3只小貓釣到魚了很高興。 ........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你們知道《小貓釣魚》的故事嗎?故事中的小貓在釣魚時一會捉蜻蜓,一會捉蝴蝶,結果蝴蝶蜻蜓都飛走了,它什么也沒抓著。故事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小貓一條魚也沒有釣到。你們喜歡故事里這只三心二意的小貓嗎?
由此可見,今后我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專心,不能像小貓那樣,結果什么也得不到。 3導入:小貓一條魚也沒有釣到,這一個也沒有該用哪個數表示呢?
(如果學生答不出來,教師可以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告訴學生“一個也沒有”就用表示,如果學生答出來,教師要給予表揚和鼓勵)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數字.(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教師用親切的語言,采用學生熟悉的故事創設“小貓釣魚”的故事情境,以趣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故事情節和教師的問題中去,“的認識”自然引出。
二 觀察畫面,探究新知
1 認識(的意義)
師:同學們看圖說得非常好,我們再來看看圖中有哪些數學信息呢?看貓爺爺釣了幾條魚? 請一名同學拿老師事先準備好的魚形卡片在黑板上擺出相應的條數。并在田字格里寫一寫。 師:貓爸爸沒有貓爺爺技術高,只釣到了2條。再請一名學生到黑板上,擺一擺,寫一寫。 師:那么貓媽媽的技術如何呢?釣到了幾條?
請同學拿魚形卡片在黑板上擺出相應的條數,并在田字格里書寫。
師:你認為他哪寫的好,哪還需要改進呢?(學生互評,老師小結)
提問:同學們,小貓一條魚也沒有釣到,用哪個數字表示呢?
引導學生小結:小貓一條魚也沒有釣到就用數字表示,和1、2、3都一樣,也是一個自然數。
再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舉一些例子,并根據學生的回答一一進行展評。
【設計意圖】結合具體的情境,體會從有到無的變化過程,認識的含義。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進一步體會的含義以及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 學習的寫法
師:小貓一條魚也沒有釣到就用數字表示,那么怎么寫呢?注意看老師寫。
(講解:是一筆寫成,起筆在右上邊線中間偏上一點,向上碰到上邊線,再向左下寫,寫到橫豎中線焦點的地方,與豎中線接觸,然后向右下拐,到下邊線中間偏左的地方與下線接觸,再往上拐到中線附近,與右邊線接觸,再繼續向上,收筆處與起筆處相連接.) 請學生說一說像什么?
剛剛同學們看了老師是怎么寫的,請同學們在課本上的田字格里描一描,寫一寫。 學生嘗試,教師巡視指導。
請幾位同學在黑板上書寫,學生互評,老師將學生在書寫時容易出錯的地方進行重點提示。 小結:通過剛剛的學習我們知道在一個也沒有的時候可以用數字來表示,也是一個自然數,并學習了的寫法。
【設計意圖】通過本教學環節讓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良好習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 3 的另外意義
師: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看到數字,你們看(拿出直尺),能從這把直尺上找到嗎?這個表示什么?
請同學拿出直尺,先自己獨立找一找在哪,再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然后集體交流。 生:直尺上最左邊的數是
生:直尺上的表示開始 ......
師:對,以后我們學習用直尺測量鉛筆.練習本等有多長,就從 開始。
師:你在你們家的電話上見過嗎?
生:電話機上有數字,和其他數字123....一樣用來撥電話號碼的。
師(出示溫度計)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知道它的名字和作用嗎?
學生答不出,老師介紹:這個叫溫度計,它可以顯示每時每刻的溫度。
師:在溫度計上也有,誰知道到攝氏度天氣會怎么樣?
師:度是水變成冰的溫度,當溫度下降到度時水就開始結冰了.
提問:生活中,還在哪些地方見到過?
門牌號上有,汽車牌上有,電視機里......
(對于學生的發言,只要合理,教師就給予表揚)
【設計意圖】通過認識直尺上的,電話上的,溫度計上的,豐富對的認識。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用“”表示的現象,讓學生體會到不僅可以表示沒有,也可以表示“起點”或“分界線”。
4 鞏固練習
師:剛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了,現在稍微放松一下,看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什么?出示課件。(教材第1頁第3題)
師:誰能看圖給大家講一講圖中的小故事?先在小組里講一講,可以互相補充,然后講給大家聽。
學生在小組里講,教師深入到小組進行指導。
組織交流,引導學生講明白:小白兔原來有5個胡蘿卜;過了一天后,小白兔吃了一些還有2個胡蘿卜;又過了一天,小白兔又吃了一些,只有一個胡蘿卜了;到了最后小白兔把胡蘿卜吃完了,1個胡蘿卜也沒有了,就說有個胡蘿卜。
最后讓學生把每幅圖中胡蘿卜的個數寫在圖中的田字格里,注意占對格、寫漂亮。
的書寫有其規范的筆順,對此學生在第一次書寫時,要對學生說清楚這個數字的啟閉與收筆,要讓每個學生清楚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對個別學生不正確的書寫要及時糾正。 【設計意圖】借助小白兔吃蘿卜的有趣情境,用運動的觀點,讓學生直觀形象地體會物體個數從有到無的變化過程,從中讓學生知道“沒有”可以用數字表示,知道所表示的物體個數比1 2 3.....要少。
三 全課總結
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有什么體會?還有哪些疑問?
教師總結:同學們,今天我們知道了一個也沒有就用這個數字來表示,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見到.直尺上的表示從開始,溫度計上的,表示的是一個基準.....我們還學會了的寫法。課下希望你們能留心觀察,相信你們充滿智慧的雙眼會發現更多與相關的問題。
【設計意圖】這樣讓學生參與本節課的總結,既便于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又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更激發學生數學的熱情。
總之,本節課設計力求體現自主化、活動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2
一、教學理念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其含義就是:我們不僅要重視數學的應用價值,更要注重其思維價值和人文價值.
因此,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與人合作交流和創新等過程,獲得情感、能力、知識的全面發展.本節課力圖打破常規,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全方位培養、提高學生素質,實現課程觀念、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數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既是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工具,又是學習高等數學及其它學科的基礎.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以及正、余弦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后,進一步研究函數y=Asin(ωx+φ)的簡圖的畫法,由此揭示這類函數的圖象與正弦曲線的關系,以及A、ω、φ的物理意義,并通過圖象的變化過程,進一步理解正、余弦函數的性質,它是研究函數圖象變換的一個延伸,也是研究函數性質的一個直觀反映.共3課時,本節課是繼學習完振幅、周期、初相變換后的第二課時.
本節課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五點作圖法正確找出函數y=sin x到y=sin(ωx+φ)的圖象變換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是對周期變換、相位變換先后順序調整后,將影響圖象平移量的理解.因此,分析清不管哪種順序變換,都是對一個字母x而言的變換成為突破本節課教學難點的關鍵.
依據《課標》,根據本節課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五點作圖法”正確找出函數y=sin x到y=sin(ωx+φ) 的圖象變換規律,能用五點作圖法和圖象變換法畫出函數y=Asin(ωx+φ)的簡圖,能舉一反三地畫出函數y=Asin(ωx+φ)+k和y=Acos(ωx+φ)的簡圖.
[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對函數y=sin x到 y=sin(ωx+φ)的圖象變換規律的探索,讓學生體會到由簡單到復雜,特殊到一般的化歸思想;并通過對周期變換、相位變換先后順序調整后,將影響圖象變換這一難點的突破,讓學生學會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來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課堂中,通過對問題的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小組交流中,學會合作意識;在解決問題的難點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在問題逐步深入的研究中喚起學生追求真理,樂于創新的情感需求,引發學生渴求知識的強烈愿望,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教學過程(六問三練)
1、設置情境
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第二課時的第53頁《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我將從說教材、說目標、說學情、說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所以教材為了加強教學的探究性,很多地方都只是展示了知識生成和教學活動的過程,對基本知識和概念都不直接出示。讓學生通過看一看、畫一畫、想一想、比一比等活動進行體驗。《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在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53頁,教材通過具體的實例,借助直觀,提出問題,引入真分數、假分數的概念。為了讓學生建立真分數、假分數的概念,教材充分提供的直觀材料,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含義。這些直觀材料是用圖形的等份,揭示真分數、假分數的意義大小。這些直觀材料都具有數形結合的特點,這些材料有利于從兩個方面幫助學生建構概念的意義。
而教材注重以分數單位為生長點,安排了操作和比較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首先,通過涂色,有序地表示一些真分數和假分數,感受真分數到假分數的分數大小變化。然后,加深對分數單位的認識。畫圖是對分數大小的直觀感受,通過畫圖,學生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不同分數所含有的分數單位。最后,及時比較,對例題中的分數進行分類。學生根據分子與分母的關系大多分成三類,在此基礎上,揭示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概念。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會讀寫假分數和帶分數;
掌握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的特征,明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認識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分數知識充滿好奇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
教學難點:
明確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三、說學情:
《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這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再次認識分數,學生在三年級已有了初步認識分數的經驗基礎,但那時主要是從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角度來學習的,認識分數都是真分數,而現在,引入了假分數,這就需要學生打破原有的認知結構。但又因真分數在學生心中根深蒂固,而假分數表示什么?在單位“1”不夠取的時候怎樣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數又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學生并不明白。因此,建構對假分數意義的理解是個關鍵,同時也是難點。教學中引導學生“經歷”“感受”和“體驗”概念的建立,結論是探索過程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咱們對分數已經有所了解了,那么,你能說出一個分數并說出這個分數的意義嗎?
師示出這個假分數,讓學生說說這個假分數的意義。
(二)、新課講授:
1、教學真、假分數。
(一)、分別涂色表示下面各分數;先讓學生涂色,然后展示,接著集體訂正。思考:這些分數都是把什么看做單位“1”的呢?分數單位分別是什么?你在涂這個分數時是怎么涂的?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分析意義表示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圓的,里面有4個,所以要涂這樣的4份。(意圖:循序漸漸,從學生已有認知經驗出發,利用分數單位的累加引出假分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假分數有個初步的感知,為進一步研究假分數做了孕伏。)
接著再涂色表示,圖文結合:讓學生說說涂色過程中的想法。如:表示把一個圓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這個圓的,里面有11個,所以要涂這樣的11份。
(二)、觀察、比較給 這些分數分類。先讓學生自己分類,接著同桌交流想法,最后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1(分子比分母小)
(2)(分子等于分母)
(3)(分子大于分母)
(三)、揭示真、假分數概念: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真分數。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叫假分數。(意圖:圖文結合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順勢而為,重點突破對真假分數意義的理解。)
同桌合作例舉一組真分數、一組假分數(了解了真假分數意義后再通過舉例加深對真假分數的區別進一步的理解。)
(四)、觀察、比較給這些分數比1大,還是比1小?
小結真、假分數的特征:真分數小于1。假分數大于1或等于1。
2、教學帶分數。
(1)、讓學生自學課本53頁有關帶分數的段落,匯報自學收獲。(如:讓學生例舉帶分數,帶分數的.讀法,帶分數的概念。)
( 2)、小結:由整數和真分數合成的數叫做帶分數。
有些假分數的分子恰好是分母的倍數,它們實際上是整數;有些假分數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數,這樣的假分數可以寫成帶分數。
(3)、例舉帶分數。
(三)、隨堂練習:
1、判斷真、假分數。
2、根據圖意填分數。(意圖:對假分數理解的進一步深化。如:、)
3、用直線上的點把 、、、、、、這些分數表示出來。(意圖:借助直線讓學生直觀對真假分數有更為系統和整體的認知。)
(四)、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六)、板書設計:
真分數和假分數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做真分數,真分數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叫做假分數,假分數大于或等于1。
由整數和真分數合成的數叫做帶分數。
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
下午好!
我今天上的是蘇教版數學第八冊內容: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性質這節課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例1例2小數性質的揭示,二是例3例4小數性質的應用。
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小數的開始。由整數學習進入小數學習,對于學生來講,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小數的性質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通過在小數末尾添0去0而不改變其大小,來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同時他還是小數四則運算的基礎。本課的教學目的:1.通過推理比較使學生發現小數的性質。2.能運用小數的性質化簡小數,能根據實際需要不改變原數的大小,寫成指定位數的小數。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教學設計:
一、以疑引思
在整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數的大小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那么在小數中是不是也一樣呢?課堂的一開始向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展開對0.1米0.10米0.100米這三個數量的探討。
二、初步感知
例1是三個以米作單位的小數的長度,進行大小比較,小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學生并不清楚。那到底怎樣比較這三個數量的大小呢?一方面通過轉化,將小數轉化成用整數表示的量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數量表示的實際長度。從而發現0.1米=0.10米=0.100米然后進一步觀察這道等式,使學生初步知道小數末尾添上去掉0后小數大小不變。
三、深入研究
在小數末尾添上0去掉0大小不變,對于0.1米0.10米0.100米這三個數量是這樣,那么對于其他更多的小數是不是也適用呢?這個性質是不是具有普遍性?這個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與研究。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教給了學生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態度。學生通過給兩個正方形圖陰影知道了0.40=0.4 以及和同座位合作發現0.30=0.3 0.6=0.60等一系列等式。當發現這一系列小數相等的時候,小數性質的可靠性得到了證實。
四、發現性質
回顧整個研究的過程,第一次對0.1米0.10米0.100米三個數量的初步感知以及第2次全面深入的研究,學生很容易地就發現:在小數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一性質。不同的學生對小數性質的理解程度是不相同的,通過“關于小數的性質,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這樣的交流,使學生對小數的性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五、實際應用
小數的性質是小數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結論,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用呢?首先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超市里商品的價格通常都是用元做單位,改寫成兩位小數表示的,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學習和生活有了共鳴,學生再自學例3例4,從而掌握化簡小數和改寫小數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在小數性質這節課的教學中
1.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后經過比較歸納,最后概括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問題教學法,創設一個個有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于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眼以及采用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學有所疑學有所思,力求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大家辛苦了!
今天,感謝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的牽線搭橋,讓我們相聚在東湖之釁,我代表東湖小學的全體教職員工真誠地歡迎各位老師,你們的到來,為東湖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生機,為東小師生增添了一份幸福。感謝領導給予我們鍛煉的機會,為我們搭建溝通對話的平臺,感謝老師們的認真傾聽。下面我就對這堂課的設計意圖與大家交流。
當初選擇《萬年牢》出于三點考慮。一是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沒有在這樣公開的場合上略讀課文,我需要嘗試。二是因為網上沒有發現這篇課文的課堂實錄,一些教學設計也都是非常簡單的,而我需要的是更具有原創性的教學。三是因為在閱讀教材時發現課文思路清晰,緊緊圍繞三個“萬年牢”做文章,而我的想法是讓我的課堂樸實一點,簡單一點。在研究的過程中才發現其實沒那么簡單。
1、課前讓孩子們聽歌曲《冰糖葫蘆》的MTV,讓他們有一種新鮮感,繼而產生一種好感。然后圍繞冰糖葫蘆歌曲和圖片進行談話,從而進入課文。第一次試講,光讓孩子聽歌曲,然后以一幅誘人的冰糖葫蘆圖吸引孩子,通過說感受讓他們更靠近冰糖葫蘆,喜歡冰糖葫蘆,從而能夠更快地走進課文,走進“萬年牢”。可孩子們說感受時,涉及的只有一種想法,想吃糖葫蘆。我們教研組的老師認為,給孩子欣賞圖片的時間太短,他們還來不及有什么感受。于是我們設想在聽歌曲時,同時欣賞一組糖葫蘆的圖片,這樣孩子們的想法感受可能會更豐富,可結果還是一樣。孩子的興趣點是吃。再說,這些圖片與課文的內在聯系也不大。那天,王老師給出了主意,就用馮曉泉的MTV。
2、對三個萬年牢的理解,都是分兩步走的,第一步是就這個句子本身來理解“萬年牢”,第二步再聯系課文作具體的理解。比如說第一個萬年牢,讀著讀著,張老師覺得很奇怪,父親為什么給糖葫蘆起“萬年牢”這個名字,你再讀讀這個句子,能幫父親說說理由嗎?孩子們說理由的過程,就是對第一個萬年牢的理解。孩子們,父親為什么能做出這么好的糖葫蘆?在這里要求學生讀書時要學會針對問題有選擇地圈圈畫畫,并且適當做一些批注。培養學生讀書時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習慣。努力做到多種感官并用,集中精力學習。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從字里行間,從具體的描寫中感受父親是個辦事認真、實實在在、講究商業道德的人。
3、在理解第二個萬年牢時有一個環節,讓孩子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走正道的生意人。這是我課前布置學生搜集了解的,一方面讓孩子了解什么是走正道?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去挖掘生活中走正道的生意人,感受生活中的美。因為孩子看到太多的坑門拐騙的事情,如果讓他們說說身邊的生意人,他們會羅列出一大堆不正經的生意人。一直以來我都是這么想,我不希望孩子接觸太多負面的東西。所以讓孩子觀察社會生活,總是選取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讓孩子在了解社會過程中,受到健康風尚的熏陶感染。當然,孩子也應該知道“丑”,只是我們的孩子畢竟小了一些,我總想首先用美去占據孩子的心靈,從而引發他們去崇尚美,追求美。
4、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來源于學生的興趣與需求,把教學內容蘊涵在任務之中,學生的心理得到了滿足,得到了尊重,學生自然會非常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被調動起來了。讓孩子再現父親和老板對話的情景,這個任務驅使孩子去閱讀,去思考,去探索,去判斷,去構思,去創造。任務驅動的過程,其實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的一個創造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再現當時的情景,學生
須認真閱讀課文,把父親做人做事的態度鉻記在心。在小練筆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旅程,徹底的人文熏陶。學生所寫的內容,是他對道德的一種判斷,是他的真實想法。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文與道同構共生,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諧統一。通過對空白點的挖掘,激發思維,主動積累,學會讀書,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生動活潑的走入課堂共落到實處。王崧舟先生說過如何來烹調語文味十足的課,它需要哪些佐料?品詞是的,誦讀是的,練筆也是的。
5、本來在小練筆結束后,我們過渡“面對老板的行為,認真實在的父親干了不到一年,毅然辭去了這份相對走街串巷來講比較安逸的工作,辭去了這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重新踏上“提籃叫賣”的日子。孩子們,父親“提籃叫賣”意味著什么?”有的孩子說:“意味著父親的收入得不到保障。”“意味著父親會更加辛苦,風里來雨里去。”
孩子們,父親走街串巷,提籃叫賣,是那么的辛苦,“父親心里苦嗎?”這是一種生活態度的指引。生活中誰不會碰到困難,關鍵是面對困難的態度。孔子曾經夸獎他的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也許有人會說,生活就是這樣,窮日子富日子都得過,那有什么辦法?顏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夠忍受這么艱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態度。在所有人都以這種生活為苦,哀嘆抱怨的時候,顏回卻不改變他樂觀的態度。我們的目的不只是讓孩子了解父親提籃叫賣的辛苦,重要的是父親面對這些困難的態度。父親寧愿過著這種清貧的日子,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他的心中自有一番樂土。這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做事的一種態度,做人的一種態度。因為時間有限,再說畢竟是一篇略讀課文,你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做,那是不可能的,要舍得放棄。于是,我們就把想要表達的內容盡可能地隱藏在老師的評價語里,希望這樣的一種生活態度能夠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一點影子。
5、文本三次出現“萬年牢”,這三處“萬年牢”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關系。
萬年牢的產品質量贏得了生意的萬年牢,萬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誠實、守信的“萬年牢”的人品。父親如何能做出品質上乘的萬年牢?那是因為他用心做事,用心做人。我本來以為,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復,否則,就會成為陳詞濫調。我們要告訴孩子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到第三處“萬年牢”已水到渠成,無須再多言,我只讓孩子們盡情地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我想,一切盡在不言中。事實上,我們太理想化了。孩子,畢竟才四年級的孩子,他們還沒有完全具備這種整合的能力,他們對這三個萬年牢的理解還是一塊一塊的,需要我們引導把分散的珠子串聯起來。所以經過討論,我們對三個萬年牢又進行綜合,三個萬年牢之間有什么聯系?那天我在試講的時候,一個孩子說得非常精彩,做糖葫蘆做生意就是在做人。
有些老師可能會有些疑問,你的教學中哪里體現出略讀課文,抓的點也不少,挖掘得也不淺。雖然,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么嚴格細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讀書停留在初讀階段,不加總結與反芻,讀到的東西就會成為過眼煙云。事實上,粗知不等于淺知,粗知不等于少知。我們說,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的,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詞學句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閱讀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通過有層次的閱讀,在內容理解、情感感染與語言感悟上也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比如今天讓學生思考“父親為什么能做出這么好的糖葫蘆”時,我們重點抓了兩個句子,“紅、海棠去了把兒和尾,有一點兒掉皮損傷的都要挑出來,選出上好的在陽光下晾曬。”“父親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寶盆上的光圈。”學生對字詞句進行了品讀,像“一點兒、都要、甩”等,在這個品讀的過程中,孩子們明白了父親能做出這么好的糖葫蘆,是因為父親選料嚴,工具好,手藝精,這個品讀的過程,更是在為理解父親的認真實在做服務。因為父親的認真實在才會做出這么好的糖葫蘆。通過重點精彩部分賞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粗知”,賦予了“粗知大意”比較豐富的內涵。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與目標
幼兒教育是素質的教育,要求為幼兒一生發展打好基礎。綱要中要求我們“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與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教育幼兒愛護公物和公共環境”、“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而《奇妙商店》這一教材既是通過講述動物們之間發生的變廢為寶的故事,達到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的目的。它的內容深動形象,貼近幼兒的生活感知,很容易引起幼兒的共識,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對于教育幼兒愛護環境,擴展幼兒想象力,嘗試變廢為寶不顯得枯燥,而十分自然和有趣,體現了語言、社會、藝術等多方面內容的相互滲透與整合,符合大班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能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我確定本活動目標為:
(1)理解故事內容,學習詞“笑呵呵、不好意思、和藹、不解、精美”。
(2)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或得成功的感受。
(3)激發自覺愛護環境的意識行為。其中,重點為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新詞;難點為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激發自覺愛護環境的意識行為。
一、說活動準備
依據幼兒園活動的特點,為了給幼兒提供健康、豐富
的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我制定出以下的活動準備:
1、情景設置:設置商店情景,擺放故事中由廢物變成的寶。
2、材料準備:大象伯伯及各角色的木偶;幼兒收集的廢物;小推車一部;剪刀、漿糊、透明膠等材料;人手一份評比表。
二、說教法學法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教法學法:
1、情景參與法: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在此活動中,我設置了商店情景,并通過木偶表演,讓幼兒參與故事發展的討論,以此達到目標中理解故事的目的。
2、討論法:討論包括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分享。在這個活動中,討論貫穿了整個過程,從活動開展時的對廢舊物品處理的討論到故事中廢物能變成什么,變廢為寶的價值及活動后討論如何讓人們都參與環境保護、變廢為寶的活動中,整個過程體現幼兒的大膽探索與表達,形成探究式的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3、表演法:表演在此活動中應用于對故事的完整了解環節,是通過讓幼兒和老師一起講述故事,自由表演來體會故事中表達的“笑呵呵、不好意思、和藹、不解”等角色動態,達到更好地了解把握故事內容的目的。
4、操作法:教育提倡應材施教的開展,在此活動中我鼓勵
幼兒根據自己的發展水平、能力與經驗選擇合適的廢舊材料,嘗試通過制作來實現自己的設想,既滿足幼兒動手的需要,又是對活動教育意義的一次提升,變“知”為“行”。
5、評價展示法:每個幼兒都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操作后的教師印花評價及成果展示,既是對幼兒這種需要的滿足,又是對幼兒勞動成果的一種肯定,讓幼兒充分體驗成就感,使之更樂于參與這一有意義的“愛護環境、變廢為寶”的活動中。
三、說活動過程
(一)討論廢物的處理,激發活動興趣。
在此活動中,我設計讓幼兒手推廢物車入場,討論里面裝了什么?小朋友們要把這些廢物怎么處理?從而肯定幼兒可行性的初步構想,又為故事的引出埋下鋪墊。
(二)理解故事。
在此環節中,我改變以往教學中教師講述故事,提問幼兒回答的單一、呆板的形式,而是讓幼兒參與故事的發展,具體即通過間斷性啟發插問,引導觀察“誰來到奇妙商店?他們帶來了什么?”,想像猜測“大象伯伯會把桃核、西瓜皮、葡萄籽、各色廢紙變成什么?”,及把小馬的問題“用漂亮的禮物換取一堆廢物值得嗎?”拋給幼兒討論回答,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理由,了解幼兒的價值觀。再引出大象伯伯的回答,借此糾正和教育幼兒,讓幼兒知道愛護環境、變廢為寶是一種崇高無私的行為。讓幼兒在形成對大象伯伯尊敬的同時,把這一觀念轉化為自己言行的榜樣。
通過參與故事發展的討論,
幼兒已獲得對故事初步的認識,但這時的認識是片斷的。因此,我在幼兒參與故事發展討論的基礎上,又引導幼兒與老師一同來完整地講述故事,在講述的同時,鼓勵幼兒大膽表演,借此體驗故事角色神態,既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又達到學習應用新詞的目的,完成教學的重點。
(三)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
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以“小動物們都把廢物交到了奇妙商店,大象伯伯忙不過來了,請小朋友幫忙”的形式,讓幼兒參與“變廢為寶”的行動中,鼓勵幼兒大膽選擇材料,想象制作,實現自己的設想。大膽尋求幫助,通過相互協作及教師給予合適的引導,努力使每個幼兒都獲得滿足與成功。
而在制作后,鼓勵幼兒分享與交流“我用什么廢物變成什么禮物”,讓聽課老師協助用畫紅花的形式,對幼兒的作品從選擇材料是否合適、變出的東西是否有創意、制作牢固、美硯等四個方面進行評價。既發展了幼兒大膽交往的能力,同時也是對幼兒付出勞動的一種肯定,體現生生、師生間的知識與互動。
(四)結束環節,延伸教育目的,使愛護環境、變廢為寶成為幼兒自覺自律的行為,進一步突破教學難點。
在此環節中,我不對幼兒進行簡單的環保教育,而是讓幼兒參與“怎樣讓大家都參與愛護環境、變廢為寶的活動”這一討論中,引伸出如:設計宣傳大海報、進行環境評比、舉辦變廢為寶義賣活動等延伸性活動。使活動不停留在單一的一堂課上,而成為系統連續性的實踐活動,以真正達到讓幼兒自覺自律,做好環境小衛士的目的。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說:氧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學第四冊第一章第一節課,以作為學習物質性質和結構的起始點,為進一步揭示物質的微觀結構提供事實材料,是教材編寫的成功之處。本節教材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知識——氧氣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氣的物理性質,進一步通過實驗介紹氧氣的化學性質,最后總結出氧化反應和化合反應的概念,層層深入,符合初中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和建構主義教育論的元認知規律。
從能力培養來說:從看圖認識氧氣的用途開始,到觀察氧氣的顏色、狀態,到聞氧氣的氣味,再到觀察木炭、硫、鐵在氧氣中燃燒現象,可以說教材深入淺出,為后面幾節氫氣、碳及其化合物等內容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合理的思維模式。
從情感培養來說: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又一次認識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學知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一年半的學習,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但是初二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調控能力還不夠,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嚴格管理。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或多媒體電教手段,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和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供動腦的問題情景,提供動手的練習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是上好本節課的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氧氣的用途。
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
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
初步了解氧化反應和化合反應。
了解氧化劑。
2、情感目標
通過有關氧氣性質的演示實驗,培養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標
初步掌握聞氣體的操作方法
掌握觀察和表達化學反應的基本方法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初步學會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以及觀察和分析綜合能力。
難點:氧化反應和氧化劑以及實驗現象的描述。
五、學法的指導
氧氣是在自然科學學習中系統地認識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是本節課學法指導的關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人的正常感觀習慣,指導學生先按色、嗅、味、狀態的順序去認識氧氣的物理性質,再通過自主閱讀去了解氧氣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質,培養學生形成一個觀察以及描述物質物理性質的正確習慣順序。
對氧氣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思維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通過碳、硫、鐵與氧氣的反應事實,歸納得出氧化反應與化合反應使學生的理性思維再一次得到升華。
總之本節課的學法形成,對以后學習氫氣、二氧化碳、碳單質以及酸、堿、鹽等具體物質的性質與用途提供了基礎和保障,因此在學法上重在指導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正確的思維習慣。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舊的、傳統的學習觀認為,學習發生與否取決于教師的教授,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師呈現、組織和傳遞知識的過程,學生的任務就是像“海綿”一樣地盡可能多地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當前的教育理念,則傾向于將學習看成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是一個主動的、有目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轉化和修正教師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種具有個人特點的,有意義的方式來建構新知識,由于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愿和能力會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根據這一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及學生認知情況,本節課采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氧氣的用途和物理性質采用自主學習教學方法,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2、氧氣的化學性質采用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七、教學程序設計
1、討論激趣,明確目標,引入新課,了解用途
課前準備:學生預習并查閱有關氧氣用途的資料。
新課引入:
問題1、生物體所必須的氣體是什么?你們想不想了解有關此氣體的知識?
問題2、同學們請想一想氧氣除了提供給我們呼吸以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還有哪些應用?同學們可以將事先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的知識向大家介紹一下。
通過兩個問題的討論,結合課本第二頁上的插圖,學生們已經集中注意,大大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明確了學習目標,同時也對課外自主學習情況進行了檢查。
2、自主學習,了解物理性質
(1)請學生自主學習第三頁氧氣的物理性質。
(2)問題:書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質,有哪幾點你可以通過觀察、實驗或事實來證明?
(3)出示一瓶氧氣,讓學生觀察,并指導學生如何聞氧氣的氣味。
(4)多媒體展示下表,請同學們填寫:
表一 氧氣的物理性質
(5)指導學生描述某一物質的物理性質,一般都是從色、嗅、味、狀態、密度、溶解性等幾方面進行的。
這樣經過自主學習、討論證明、觀察實驗、列表總結既對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行了指導,也有利于學生對氧氣物理性質的記憶。
3、實驗探究,了解化學性質
(1)問題1:了解了氧氣的物理性質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氣會有哪些化學性質呢?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法來證明呢?
(2)問題2:實驗的目的是什么?我們可以怎樣進行這些實驗?
(3)問題3:實驗過程中我們應注意觀察什么?
(4)以木炭為例通過觀察實驗完成下表第一欄:
表二 物質和氧氣反應
再同時連續完成硫燃燒實驗和鐵絲燃燒實驗,然后由學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師進行指導。
然后要向學生說明鐵絲與氧氣反應的集氣瓶內事先裝少量水或細沙的原因。
經過實驗探究,不僅掌握了氧氣的化學性質,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為以后更好地利用實驗探究自然科學知識打下基礎。
(5)總結出氧氣的化學性質:氧化性和助燃性。
5、歸納小結,知識的升華
(1)教師講述:為了更好地系統地學習一類知識,我們常用比較歸納的方法。對化學反應我們常根據不同化學反應的共同特征,歸納為多種反應類型。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今天學習的幾個化學反應,看它們有什么共同特征。
(2)教師陳述:化合反應、氧化反應、氧化劑的概念。其中氧化劑的概念只作介紹。
(3)為了使學生能正確區分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不至于把兩者混淆,用多媒體設計成答題小游戲來完成以下練習: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學反應,哪些是氧化反應?哪些是化合反應?
(4)問題:今天學習的氧氣的性質和它的用途之間有什么聯系?
通過這一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從理論高度認識性質和用途之間的關系,同時作為本節課的小結,使學生從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論知識,使學生得到意義的構建。
6、布置作業,持續學習
(1)必做題:作業本第一章第一節。
(2)探索題:今天我們研究了有關氧氣的知識,還有很多方面我們沒有涉及到,請通過各種途徑,觀察身邊的現象,以“氧氣和我們的生活”為主題準備一份發言稿。
其中探索題為學有余力的學生而準備,可以在課外興趣小組中交流,或在黑板報中登載,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會觀察。
八、板書設計
除了用多媒體逐條展示,完成兩張表格(見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點知識,以利于學生明確本課學習內容,加深記憶。
一、氧氣的用途
二、氧氣的物理性質:
(1)一般情況下,無色無味的氣體。
(2)密度比空氣大。
(3)不易溶于水
三、化學性質:
(1)助燃性
(2)氧化性
四、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一種其他物質的反應,叫做化合反應。
氧化反應: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叫氧化反應。具有氧化性的物質中氧化劑。
說課稿 篇8
今天我為大家說的課內容是《高矮與胖瘦》一課,教學對象為:三年級。《高矮與胖瘦》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是水平二的教學內容。它為學生提供了自我選擇、自我體驗、自我觀察的廣闊的學習空間。它與新課程標準融合,培養學生從小要養成合理調配自己的身體,使自己的身體能健康成長。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學習領域的要求,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能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特征。
2、讓學生能了解引起高、矮、胖、瘦的原因。
3、培養學生關注身體和健康的意識。
為了達到以上的目標,我又確定了本課的教學主題“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快樂為主線進行教學。我采用的教學方式為:提問法、演示法、比較法、情景等教學法等;學生采用了觀察、討論、合作。
課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的渴望,我采用圖片展示,圖片上分別有:小巨人姚明、笑星潘長江和那些在非洲國家里骨瘦如柴的人,讓學生看著這些圖片說說他們有什么區別。這樣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就高漲了,還減少了原來的課堂中教師的多余的講解、示范,也不會引起同學間的舉例,維護了他們的自尊心,而且真正促進使學生由被動學內化為主動學。
當學生開始真正關注他人的時候就會逐步想到自己的身體特征,就會在自己的內心行成迫切心情。自己高嗎?自己會長高嗎?我為什么很瘦?我為什么很胖?我該如何才會有健康的體魄?等等一系列問題,這部分是本課教學的重要部分,為了較好地實現并完成本次課的學習目標,我采用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分層次推進。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對胖與瘦進行比較,以非洲國家里骨瘦如柴的人和一個胖女孩為例,問學生們這兩個人有什么區別?讓學生進行自由發言,發表他們不同的看法。針對小時找出的答案立即進行小組討論,尋找引起胖瘦的原因,然后每組歸納出一個基本意見。學生通過自己得出的答案與老師的答案進行比較,加強他們的探究意識。
第二,以興趣為主,來調動學生,從身高入手,為了讓學生清楚高與矮關系,利用現在手段展示給學生看姚明和潘長江的身高,再讓他們自我探討人的身高是受種族、性別、遺傳、營養以及體育鍛煉的影響的。
第三,針對上面所講的內容讓學生總結出肥胖和偏瘦是不健康的,再向學生講述肥胖和偏瘦的危害,使學生引起對自己身體健康的重視。最后使學生意識到控制健康身體的重要性,從而是他們自己總結出如何控制自己的體型。
第四、實踐性(延伸教學)
采用游戲的方式進行實踐活動———啞巴傳話,讓學生在快樂中體會運動的魅力。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教學思路,同時我還準備了課件。
【【實用】說課稿匯總八篇】相關文章:
【實用】赤壁賦說課稿四篇05-18
赤壁賦說課稿匯總6篇06-03
赤壁賦說課稿匯總8篇03-24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匯總12-20
【實用】蘭亭集序說課稿4篇05-10
【實用】蘭亭集序說課稿四篇04-10
實用的赤壁賦說課稿四篇06-21
實用的赤壁賦說課稿3篇05-21
蘭亭集序說課稿匯總9篇05-16
蘭亭集序說課稿匯總10篇05-02